- 2021-05-13 发布 |
- 37.5 KB |
- 33页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高考常用实词
实词 1.爱ài ①喜爱。晋陶渊明独爱菊。(《爱莲说》) ②热爱。少无适俗韵,性本爱丘山。[《归园田居(其一)》] ③爱护。爱其子,择师而教之。(《师说》) ④爱惜。向使三国各爱其地,齐人勿附于秦,刺客不行。(《六国论》) ⑤吝惜,舍不得。诸侯恐惧,会盟而谋弱秦,不爱珍器重宝肥饶之地,以致天下之士。(《过秦论》)(2014•江苏高考) ⑥通“薆(ài)”,隐蔽,躲藏。爱而不见,搔首踟蹰。(《诗经•静女》) ⑦吝啬。百姓之以王为爱也。(《齐桓晋文之事》) ⑧亲爱的,心爱的。见大王爱女牧羊于野。(《柳毅传》) 2.安ān ①抚慰,安抚。时时为安慰,久久莫相忘。(《孔雀东南飞并序》) ②安置,安放。离山十里有王平安营。(《失街亭》) ③使……安定。既来之,则安之。(《季氏将伐颛臾》) ④安适,安身。倚南窗以寄傲,审容膝之易安。《归去来兮辞并序》 ⑤安稳。风雨不动安如山。(《茅屋为秋风所破歌》) 安定。思国之安者,必积其德义。(《谏太宗十思疏》) ⑥表反问,哪里,怎么。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梦游天姥吟留别》) ⑦表疑问,哪里,哪儿。沛公安在?(《鸿门宴》) 3.被 bèi ①被子。一日昼寝帐中,落被于地。(《杨修之死》) ②覆盖。成归,闻妻言,如被冰雪。(《促织》) ③施加,施及。幸被齿发,何敢负德?(《柳毅传》) ④遭受,遇到。秦王复击轲,被八创。《荆轲刺秦王》 ⑤表示被动。妆成每被秋娘妒。(《琵琶行并序》) pī ①穿在身上或披在身上。将军身被坚执锐,伐无道,诛暴秦。(《陈涉世家》) ②披散,散开。屈原至于江滨,被发行吟泽畔。(《屈原列传》) 4.倍bèi ①原数基础上增加的相等数。尝以十倍之地,百万之众,叩关而攻秦。(《过秦论》) ②加倍。虽倍赏累罚而不免于乱。(《五蠹》) ③通“背”,违背,背叛。愿伯具言臣之不敢倍德也。(《鸿门宴》) 5.本běn ①草木的根。臣闻求木之长者,必固其根本。(《谏太宗十思疏》) ②草木的干、茎。摇其本,以观其疏密。(《种树郭橐驼传》) ③根本。父母者,人之本也。(《屈原列传》) ④本业,指农业。强本而节用。(《荀子• 天论》) ⑤底本,版本。今存其本不忍废。(《〈指南录〉后序》) ⑥原来的。此之谓失其本心。(《鱼我所欲也》) ⑦本来。本自无教训,兼愧贵家子。(《孔雀东南飞并序》) ⑧推究,考察。抑本其成败之迹,而皆自于人欤?(《伶官传序》) 6.鄙bǐ ①边远的地方。北蛮夷之鄙人,未尝见天子,故振慑。(《荆轲刺秦王》) ②以……为边界(边邑)。越国以鄙远,君知其难也。(《烛之武退秦师》) ③轻视,看不起。孔子鄙其小器。(《训俭示康》) ④轻贱。人贱物亦鄙,不足迎后人。(《孔雀东南飞》) ⑤庸俗,浅陋。敢竭鄙诚,恭疏短引。(《滕王阁序》) 7.兵bīnɡ ①兵器。收天下之兵,聚之咸阳。(《过秦论》) ②士兵,军队。沛公兵十万,在霸上。(《鸿门宴》) ③战争。强秦之所以不敢加兵于赵者,徒以吾两人在也。(《廉颇蔺相如列传》) ④军事。上兵伐谋,其次伐交。(《孙子•谋攻》) 8.病bìnɡ ①重病。君之病在肠胃,不治将益深。(《扁鹊见蔡桓公》) ②弊病,缺点。人皆嗤吾固陋,吾不以为病。(《训俭示康》) ③生病。而江浙之梅皆病矣。(《病梅馆记》) ④使……成病态。以夭梅病梅为业以求钱也。(《病梅馆记》) ⑤担心,忧虑。君子病无能焉,不病人之不己知也。(《论语》) ⑥责备,羞辱。古人以俭为美德,今人乃以俭相诟病。(《训俭示康》) ⑦困苦。向吾不为斯役,则久已病矣。(《捕蛇者说》) ⑧疲劳。今日病矣,予助苗长矣。(《揠苗助长》) 9.察chá ①细看,观察。徐而察之。(《石钟山记》) ②看清楚。明足以察秋毫之末,而不见舆薪。(《齐桓晋文之事》) ③详审,细究。向察众人之议,专欲误将军。(《赤壁之战》) ④明察,了解。察邻国之政,无如寡人之用心者。(《寡人之于国也》) ⑤考察和推举。前太守臣逵察臣孝廉,后刺史臣荣举臣秀才。(《陈情表》) ⑥精明。水至清则无鱼,人至察则无徒。(《答客难》) 10.朝 cháo ①朝见,朝拜:诸侯在春天拜见天子,或臣属在早晨拜见国君。相如每朝时,常称病。(《廉颇蔺相如列传》) ②接受朝见,使……朝见。序八州而朝同列,百有余年矣。(《过秦论》) ③拜访。临邛令缪为恭敬,日往朝相如。(《史记》) ④朝廷。于是入朝见威王。(《邹忌讽齐王纳谏》) ⑤ 朝代。指整个王朝,也指某皇帝的一代。三顾频烦天下计,两朝开济老臣心。(《蜀相》) ⑥对,向。坐北朝南。 zhāo 早晨。朝避猛虎,夕避长蛇。(《蜀道难》) 11.曾 cénɡ ①曾经。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琵琶行并序》) ②竟,竟然。汝心之固,固不可彻,曾不若孀妻弱子。(《愚公移山》) zēnɡ ①指与自己隔着两代的长辈与晚辈亲属。是高、曾时为一户者,至曾、元时不分至十户不止。(《治平篇》) ②通“增”,增加。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12.乘 chénɡ ①驾,坐。乘犊车,从吏卒,交游士林。(《赤壁之战》) ②升,登。乘彼垝垣,以望复关。(《诗经•氓》) ③趁,顺应。因利乘便,宰割天下,分裂山河。(《过秦论》) ④凭恃、依仗。愿乘长风,破万里浪。(《宋书•宗悫传》) ⑤冒着。自京师乘风雪……至于泰安。(《登泰山记》) shènɡ ①一车四马的合称。致万乘之势,序八州而朝同列。(《过秦论》) ②辆。于是为长安君约车百乘,质于齐。(《触龙说赵太后》) 13.诚chénɡ ①诚心诚意。盖在殷忧,必竭诚以待下,既得志,则纵情以傲物。(《谏太宗十思疏》) ②表肯定。确实,的确。臣诚知不如徐公美。(《邹忌讽齐王纳谏》) ③表假设推论。果真,如果。楚诚能绝齐,秦愿献商於之地六百里。(《屈原列传》) 14.除chú ①台阶。黎明即起,洒扫庭除。(《朱子家训》)(2014•重庆高考) ②去掉,除去。兴利除弊。(《答司马谏议书》) ③修治。即除魏阉废祠之址以葬之。(《五人墓碑记》) ④拜官授职。寻蒙国恩,除臣洗马。(《陈情表》) ⑤流逝,过去。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入屠苏。(《元日》) 15.辞cí ①借口,托辞。欲加之罪,其无辞乎?(《左传•僖公十年》) ②言辞,文辞。而侯生曾无一言半辞送我。(《信陵君窃符救赵》)(2014•重庆高考) ③一种文体。(《归去来兮辞并序》) ④告别,辞别。今者出,未辞也,为之奈何?(《鸿门宴》) ⑤推辞,辞去。臣死且不避,卮酒安足辞!(《鸿门宴》) ⑥ 计较。大行不顾细谨,大礼不辞小让。(《鸿门宴》) 16.从 cónɡ ①跟随,追随。天下云集响应,赢粮而景从。(《过秦论》) ②依顺,听从。臣从其计。(《廉颇蔺相如列传》) ③从事,参与。弟走从军阿姨死。(《琵琶行并序》) ④依傍,紧挨着。樊哙从良坐。(《鸿门宴》) ⑤使……跟从。沛公旦日从百余骑来见项王。(《鸿门宴》) ⑥随从的人。其从如云。(《诗经》) ⑦指堂房亲属。升死,其印为予群从所得。(《活板》) zònɡ ⑧通“纵”,合纵的盟约。于是从散约败,争割地而赂秦。(《过秦论》) 17.殆dài ①危险。今我睹子之难穷也,吾非至于子之门则殆矣。(《秋水》) ②通“怠”,懈怠。有殆而欲出者,曰:“不出,火且尽。”(《游褒禅山记》) ③表猜测或不肯定。大概,恐怕。郦元之所见,殆与余同,而言之不详。(《石钟山记》) ④表约略。几乎,接近,差不多。且燕、赵处秦革灭殆尽之际。(《六国论》) 18.当(2014•全国课标卷Ⅱ) dānɡ ①遮挡。前辟四窗,垣墙周庭,以当南日。(《项脊轩志》) ②意为对等,比得上。料大王士卒足以当项王乎?(《鸿门宴》) ③占据,把守。一夫当关,万夫莫开。(《蜀道难》) ④应当。老当益壮,宁移白首之心?(《滕王阁序》) ⑤掌管,主持。郡之贤士大夫请于当道。(《五人墓碑记》) ⑥判决,判罪。臣知欺大王之罪当诛。(《廉颇蔺相如列传》) ⑦表处所。对着,面对。当窗理云鬓,对镜帖花黄。(《木兰诗》) ⑧表时间。值,在,正在。当是时也,商君佐之。(《过秦论》) ⑨表必然。必定,一定。不久当归还,还必相迎取。(《孔雀东南飞并序》) ⑩表未来的时间。将,将要。今当远离,临表涕零,不知所言。(《出师表》) ⑪通“倘”。表假设,如果。则胜负之数,存亡之理,当与秦相较,或未易量。(《六国论》) dànɡ ①符合。将献公堂,惴惴恐不当意。(《促织》) ②当作。安步以当车。(《战国策》) ③抵押,两者相抵。张仪闻,乃曰:“以一仪而当汉中地,臣请往如楚。”(《屈原列传》) 19.道dào ①道路。若舍郑以为东道主,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烛之武退秦师》) ②途径,方法。行军用兵之道,非及向时之士也。(《过秦论》) ③风尚。嗟乎!师道之不传也久矣!(《师说》) ④道义。伐无道,诛暴秦。(《陈涉世家》) ⑤ 思想,学说。于是废先王之道,焚百家之言,以愚黔首。(《过秦论》) ⑥道理,规律。吾师道也,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师说》) ⑦志向。道不同,不相为谋。(《论语》) ⑧取道。从郦山下,道芷阳间行。(《鸿门宴》) ⑨说,讲。何可胜道也哉?(《游褒禅山记》) 20.得 dé ①收获。不如自行搜觅,冀有万一之得。(《促织》) ②心得,体会。古人之观于天地、山川、草木、虫鱼、鸟兽,往往有得。(《游褒禅山记》) ③取得,得到。秦以攻取之外,小则获邑,大则得城。(《六国论》) ④得意,满足。当其欣于所遇,暂得于己,快然自足,不知老之将至。(《兰亭集序》) ⑤取得,获得。积善成德,而神明自得,圣心备焉。(《劝学》) ⑥通“德”,感恩。所识穷乏者得我与?(《鱼我所欲也》) ⑦能够。沛公军霸上,未得与项羽相见。(《鸿门宴》) ⑧融洽。某亦守法,与公甚相得。(《记王忠肃公翱事》) ⑨对,合适。此言得之。(《六国论》) děi 必须、应该。吾得兄事之。(《鸿门宴》) 21.度 dù ①计量长短的标准。已得履,乃曰:“吾忘持度。”(《郑人买履》) ②限度。乐盘游,则思三驱以为度。(《谏太宗十思疏》) ③制度,法度。内立法度,务耕织。(《过秦论》) ④度量,气度。常有大度。(《汉书•高帝纪》) ⑤常态。群臣惊愕,卒起不意,尽失其度。(《荆轲刺秦王》) ⑥次,回。岐王宅里寻常见,崔九堂前几度闻。(《江南逢李龟年》) ⑦谱写。予怀怆然,感慨今昔,因自度此曲。(《扬州慢》) ⑧过。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凉州词》) duó ①计算,衡量。试使山东之国与陈涉度长絜大,比权量力,则不可同年而语矣。(《过秦论》) ②推测,估计。度我至军中,公乃入。(《鸿门宴》) 22.非 fēi ①不对的,错误的。实迷途其未远,觉今是而昨非。(《归去来兮辞并序》) ②责怪,认为不对。且举世誉之而不加劝,举世非之而不加沮。(《逍遥游》) ③用在判断句中,相当于“不是”。人非生而知之者,孰能无惑?(《师说》) ④不。臣之辛苦,非独蜀之人士及二州牧伯所见明知,皇天后土实所共鉴。(《陈情表》) ⑤没有。登高而招,臂非加长也,而见者远。(《劝学》) 23.复fù ① 返回。以是知公子恨之复返也。(《信陵君窃符救赵》) ②恢复。呜呼!师道之不复可知矣!(《师说》) ③回答。公子往,数请之,朱亥故不复谢。(《信陵君窃符救赵》) ④告诉,上报。有复于王者曰:“吾力足以举百钧,而不足以举一羽。”(《齐桓晋文之事》) ⑤通“覆”。遮盖,盖上。复之以掌,虚若无物。(《促织》) ⑥夹层的,双层的。红罗复斗帐,四角垂香囊。(《孔雀东南飞并序》) ⑦繁复,重复。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游山西村》) ⑧再,又,还。于是项伯复夜去,至军中。(《鸿门宴》) 24.负fù ①以背载物。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寡人之于国也》) ②担负,承受。使负栋之柱,多于南亩之农夫。(《阿房宫赋》) ③使……承担。均之二策,宁许以负秦曲。(《廉颇蔺相如列传》) ④凭借,依仗。秦贪,负其强,以空言求璧。(《廉颇蔺相如列传》) ⑤享有。久负盛名。 ⑥覆盖。苍山负雪,明烛天南。(《登泰山记》) ⑦背弃,违背。相如度秦王虽斋,决负约不偿城。(《廉颇蔺相如列传》) ⑧辜负。誓天不相负。(《孔雀东南飞并序》) ⑨蒙受,遭受。不明不暗,负屈衔冤。(《窦娥冤》) ⑩败,战败。故不战而强弱胜负已判矣。(《六国论》) 25.盖 ɡài ①车盖。今已亭亭如盖矣。(《项脊轩志》) ②遮盖。枝枝相覆盖,叶叶相交通。(《孔雀东南飞并序》) ③胜过,压倒。刘豫州王室之胄,英才盖世。(《赤壁之战》) ④发语词,表推测,大概。盖余所至,比好游者尚不能十一。(《游褒禅山记》) ⑤大概因为。承接上文,说明原因,带有推测的意思。表推测。大概。今言“华”如“华实”之“华”者,盖音谬也。(《游褒禅山记》) ⑥用在句首,不译。盖文王拘而演《周易》,仲尼厄而作《春秋》……(《报任安书》) hé ⑦疑问代词。通“盍”,何,怎么。技盖至此乎?(《庖丁解牛》) 26.故ɡù ①缘故,原因。且以一璧之故逆强秦之欢,不可。(《廉颇蔺相如列传》) ②旧交。君安与项伯有故?(《鸿门宴》) ③旧。故垒西边,人道是,三国周郎赤壁。(《念奴娇•赤壁怀古》) ④过去,从前。轩东故尝为厨,人往,从轩前过。(《项脊轩志》) ⑤衰老。暮去朝来颜色故。(《琵琶行并序》) ⑥故意,特意。故遣将守关者,备他盗出入与非常也。(《鸿门宴》) ⑦仍然,仍旧。三日断五匹,大人故嫌迟。(《孔雀东南飞并序》) ⑧固,本来。此物故非西产。(《促织》) ⑨ 所以。故木受绳则直。(《劝学》) 27.顾ɡù ①回头看,环视。相如顾召赵御史。(《廉颇蔺相如列传》) ②看,视。成顾蟋蟀笼虚,则气断声吞。(《促织》) ③顾念,顾惜。激昂大义,蹈死不顾,亦曷故哉?(《五人墓碑记》) ④顾虑,顾及。大行不顾细谨,大礼不辞小让。(《鸿门宴》) ⑤看望,拜访。三顾臣于草庐之中。(《出师表》) ⑥表轻微转折,只不过。顾吾念之,强秦之所以不敢加兵于赵者,徒以吾两人在也。(《廉颇蔺相如列传》) ⑦表反问。岂,难道。人之立志,顾不如蜀鄙之僧哉?(《为学》) 28.固ɡù ①险要的地势。秦孝公据崤函之固。(《过秦论》) ②巩固,安定。固国不以山溪之险。(《天时不如地利》) ③使……稳固。臣闻求木之长者,必固其根本。(《谏太宗十思疏》) ④固执,顽固。独夫之心,日益骄固。(《阿房宫赋》) ⑤牢固。君臣固守以窥周室。(《过秦论》) ⑥坚决,坚持。蔺相如固止之。(《廉颇蔺相如列传》) ⑦本来,原来。至于颠覆,理固宜然。(《六国论》) ⑧确实,实在。斯固百世之遇也。(《五人墓碑记》) ⑨表让步。固然。人固有一死,或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报任安书》) 29.归ɡuī ①女子出嫁。后五年,吾妻来归。(《项脊轩志》) ②返回。田园将芜胡不归?(《归去来兮辞并序》) ③归还。臣请完璧归赵。(《廉颇蔺相如列传》) ④归依,归附。而皆背晋以归梁。(《伶官传序》) ⑤趋向;集中于一处。以愚辞歌愚溪,则茫然而不违,昏然而同归。(《愚溪诗序》) 30.国ɡuó ①国家。国危矣,若使烛之武见秦君,师必退。(《烛之武退秦师》) ②国都,京城。蚤起,施从良人之所之,遍国中无与立谈者。(《齐人有一妻一妾》) 31.过ɡuò ①过失,过错。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则知明而行无过矣。(《劝学》) ②走过,经过。雷霆乍惊,宫车过也。(《阿房宫赋》) ③胜过,超过。裘马过世家焉。(《促织》) ④犯有过错,错误。君过矣,不若长安君之甚!(《触龙说赵太后》) ⑤责备。闻大王有意督过之。(《鸿门宴》) ⑥拜访,探望。愿枉车骑过之。(《信陵君窃符救赵》) 32.何 hé ①什么。大王来何操?(《鸿门宴》) ② 怎么。君美甚,徐公何能及君也?(《邹忌讽齐王纳谏》) ③何等,多么。隐隐何甸甸,俱会大道口。(《孔雀东南飞并序》) hē 通“呵”,呵斥,呵问。良将劲弩守要害之处,信臣精卒陈利兵而谁何。(《过秦论》) hè 通“荷”。动词。扛,背。何蓑何笠。(《诗经•天年》) 33.恨hèn ①不满。此三者,吾遗恨也。(《伶官传序》) ②怨恨。问征夫以前路,恨晨光之熹微。(《归去来兮辞并序》) ③遗憾。相见恨晚 34.胡hú ①古代泛指西部和北部的各少数民族。秦汉时多指匈奴。胡人不敢南下而牧马,士不敢弯弓而报怨。(《过秦论》) ②什么。胡为乎遑遑欲何之?(《归去来兮辞并序》) ③何。归去来兮!田园将芜胡不归?(《归去来兮辞并序》) 35.患huàn ①忧患,祸害。夫祸患常积于忽微,而智勇多困于所溺。(《伶官传序》) ②忌讳。此数者,用兵之患也。(《赤壁之战》) ③担忧,忧虑。欲勿予,即患秦兵之来。(《廉颇蔺相如列传》) 36.或huò ①有的(人,事物)。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或师焉,或不焉。(《师说》) ②也许,或许。越人语天姥,云霞明灭或可睹。(《梦游天姥吟留别》) ③有时。或命巾车,或棹孤舟。(《归去来兮辞并序》) 37.疾jí ①疾病。是疾也,江南之人,常常有之。(《祭十二郎文》) ②痛苦,疾苦。疾痛惨怛,未尝不呼父母也。(《屈原列传》) ③疼痛。举疾首蹙頞而相告曰:吾王之好鼓乐……(《庄暴见孟子》) ④痛心。屈平疾王听之不聪也。(《屈原列传》) ⑤憎恶,怨恨。尝问衡天下所疾恶者。(《张衡传》) ⑥通“嫉”,妒忌。膑至,庞涓恐其贤于己,疾之。(《孙膑》) ⑦速,捷。老臣病足,曾不能疾走,不得见久矣。(《触龙说赵太后》) ⑧强,猛烈。顺风而呼,声非加疾也,而闻者彰。(《劝学》) ⑨锐利。草枯鹰眼疾,雪尽马蹄轻。(王维《观猎》) 38.及jí ①追赶上。怀王悔,追张仪,不及。(《屈原列传》) ②赶得上,比得上。君美甚,徐公何能及君也?(《邹忌讽齐王纳谏》) ③到。公曰:“不可。微夫人之力不及此。”(《烛之武退秦师》) ④推及,涉及。此其近者祸及身,远者及其子孙。(《触龙说赵太后》) ⑤接近。予之及于死者不知其几矣。(《〈指南录〉后序》) ⑥ 表并列。和,以及。太子及宾客知其事者,皆白衣冠以送之。(《荆轲刺秦王》) 39.即jí ①走近,靠近。匪来贸丝,来即我谋。(《氓》) ②登上(帝位)。昭王薨,安釐王即位,封公子为信陵君。(《信陵君窃符救赵》) ③依着。桂殿兰宫,即冈峦之体势。(《滕王阁序》) ④表时间的相连,相当于“立即”“就”“就要”。哙即带剑拥盾入军门。(《鸿门宴》) ⑤加强肯定作用,相当于“就是”。吾翁即若翁,必欲烹而翁,则幸分我一杯羹。(《项羽本纪》) ⑥表假设。相当于“即使”“纵使”“就算是”。即捕得三两头,又劣弱不中于款。(《促织》) ⑦表时间,相当于“当”“就在”。项王即日因留沛公与饮。(《鸿门宴》) 40.既jì ①完了,尽。言未既,有笑于列者曰:“先生欺余哉!”(《进学解》) ②表时间的过去或动作的完成。已经,以后。始皇既没,余威震于殊俗。(《过秦论》) ③表时间或行为承接。“不久”“一会儿”“后来”。有时“既”“而”连用。既又与汝就食江南,零丁孤苦,未尝一日相离也。(《祭十二郎文》) ④既然。既自以心为形役,奚惆怅而独悲?(《归去来兮辞并序》) 41.假 jiǎ ①借。家贫,无致书以观,每假借于藏书之家,手自笔录(《送东阳马生序》) ②利用,借助。君子生非异也,善假于物也。(《劝学》) ③虚假,假装。乃悟前狼假寐,盖以诱敌。(《狼》) ④相当于“如果”“假如”。多与“使”“令”连用。假令仆伏法受诛,若九牛亡一毛,与蝼蚁何以异?(《报任安书》) jià ⑤假期。府吏闻此变,因求假暂归。(《孔雀东南飞并序》) 42.间 jiān ①中间,当中。两涘渚崖之间,不辩牛马。(《秋水》) ②期间,年间。此吾祖太常公宣德间执此以朝,他日汝当用之!(《项脊轩志》) ③一会儿。扁鹊见蔡桓公,立有间。(《扁鹊见蔡桓公》) ④量词。用于计算房间。方宅十余亩,草屋八九间。[《归园田居(其一)》] jiàn ①空隙。彼节者有间,而刀刃者无厚。(《庖丁解牛》) ②间谍。秦间来入,赵奢善食而遣之。(《廉颇蔺相如列传》) ③离间。谗人间之,可谓穷矣。(《屈原列传》) ④参与。肉食者谋之,又何间焉?(《曹刿论战》) ⑤夹杂其间。中间力拉崩倒之声。(《口技》) ⑥表时间。间或,有时。数月之后,时时而间进。(《邹忌讽齐王纳谏》) ⑦表方式。从小路。从郦山下,道芷阳间行。(《鸿门宴》) ⑧表情态。秘密地,悄悄地。侯生乃屏人间语曰。(《信陵君窃符救赵》)(2014• 重庆高考) 43.见 jiàn ①看见,看到。吾尝跂而望矣,不如登高之博见也。(《劝学》) ②见面。移船相近邀相见。(《琵琶行并序》) ③谒见,拜见。左师触龙愿见太后,太后盛气而揖之。(《触龙说赵太后》) ④召见,接见。秦王坐章台见相如。(《廉颇蔺相如列传》) ⑤见识,见解。汝真女子之见。(《失街亭》) ⑥看见的东西。入之愈深,其进愈难,而其见愈奇。(《游褒禅山记》) ⑦放在动词前,表示对他人动作行为的承受,译为“自己”“我”。君既若见录,不久望君来。(《孔雀东南飞》) ⑧表被动,相当于“被”。欲予秦,秦城恐不可得,徒见欺。(《廉颇蔺相如列传》) xiàn ①引见,使……出现。杀鸡为黍而食之,见其二子焉。(《荷蓧丈人》) ②表现。明道德之广崇,治乱之条贯,靡不毕见。(《屈原列传》) 44.解 jiě ①剖开,屠宰。特指解剖动物的躯体。庖丁为文惠君解牛。(《庖丁解牛》) ②分裂,涣散。天下土崩瓦解。(《秦始皇本纪》) ③理解。惑而不从师,其为惑也,终不解矣。(《师说》) ④解释,解答。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师说》) ⑤分开。少年大骇,急解令休止。(《促织》) ⑥消解,缓和。太后之色少解。(《触龙说赵太后》) ⑦撤退,离散。秦军解去,遂救邯郸,存赵。(《信陵君窃符救赵》) ⑧解开,脱去。今有一言,可以解燕国之患,而报将军之仇者。(《荆轲刺秦王》) xiè 通“懈”,松懈,懈怠。胡虏益解。(《李将军列传》) 45.就jiù ①靠近,接近。故木受绳则直,金就砺则利。(《劝学》) ②归于,趋向。诚如是也,民归之,由水之就下,沛然谁能御之?(《孟子见梁襄王》) ③变成,造成。三径就荒,松菊犹存。(《归去来兮辞并序》) ④登上。于是荆轲遂就车而去,终已不顾。(《荆轲刺秦王》) ⑤就职,赴任。臣具以表闻,辞不就职。(《陈情表》) ⑥成就。然嬴欲就公子之名,故久立公子车骑市中。(《信陵君窃符救赵》) ⑦完成,成功。竟不能就。(《张衡传》) ⑧承受,接受。是以就极刑而无愠色。(《报任安书》) 46.举jǔ ①举起,抬起。举手长劳劳,二情同依依。(《孔雀东南飞并序》) ②拿,用。吾不能举全吴之地,十万之众,受制于人。(《赤壁之战》) ③举出,提出。举类迩而见义远。(《屈原列传》) ④ 兴起,发动。今亡亦死,举大计亦死。(《陈涉世家》) ⑤成功。何不作衣裳?莫令事不举!(《孔雀东南飞并序》) ⑥攻克,占领。戌卒叫,函谷举。(《阿房宫赋》) ⑦选拔,推荐。前太守臣逵察臣孝廉,后刺史臣荣举臣秀才。(《陈情表》) ⑧全,合。大喜,笼归,举家庆贺。(《促织》) ⑨尽。杀人如不能举,刑人如恐不胜。(《鸿门宴》) 47.绝jué ①断绝。请立太子为王,以绝秦望。(《廉颇蔺相如列传》) ②绝交。楚诚能绝齐,秦愿献商於之地六百里。(《屈原列传》) ③绝命,死。既而得其尸于井,因而化怒为悲,抢呼欲绝。(《促织》) ④横渡。假舟楫者,非能水也,而绝江河。(《劝学》) ⑤超越。抟扶摇羊角而上者九万里,绝云气,负青天,然后图南。(《逍遥游》) ⑥绝佳、极美的。爱是溪,入二三里,得其尤绝者家焉。(《愚溪诗序》) ⑦陡峭的。枯松倒挂倚绝壁。(《蜀道难》) ⑧与世隔绝的。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桃花源记》) ⑨绝句(我国旧体诗的一种,每首四句,每句五字或七字,有一定的平、仄和押韵的限制)。五绝。七绝。 ⑩完全。而心目耳力俱穷,绝无踪响。(《促织》) 48.堪kān ①经受,忍受。可堪回首,佛狸祠下,一片神鸦社鼓。(《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 ②胜任。不堪吏人妇,岂合令郎君。(《孔雀东南飞》) 49.克kè ①能够。汝之纯明而不克蒙其泽乎?(《祭十二郎文》) ②战胜,攻下。彼竭我盈,故克之。(《曹刿论战》) ③克制,约束。克己奉公。(《后汉书》) 50.类lèi ①种类。故王之不王,非挟太山以超北海之类也。(《齐桓晋文之事》) ②事例。其称文小而其指极大,举类迩而见义远。(《屈原列传》) ③类似,好像。佛印绝类弥勒,袒胸露乳,矫首昂视,神情与苏黄不属。(《核舟记》) ④类推。义不杀少而杀众,不可谓知类。(《公输》) ⑤大都,大多。近岁风俗尤多侈靡,走卒类士服,农夫蹑丝履。(《训俭示康》) 51.怜lián ①哀怜,同情。公子纵轻胜,弃之降秦,独不怜公子姊邪!(《信陵君窃符救赵》) ②疼爱,爱惜。丈夫亦爱怜其少子乎?(《触龙说赵太后》) 52.弥mí ①满,遍。拥众数万,马畜弥山。(《苏武传》) ②补救,弥补。敢拜子弥缝敝邑,寡君有望矣。(《左传•昭公二年》) ③表程度,越,更加。然则诸侯之地有限,暴秦之欲无厌,奉之弥繁,侵之愈急。(《六国论》) 53.莫mò ①通“暮” ,晚上。至莫夜月明,独与迈乘小舟,至绝壁下。(《石钟山记》) ②没有谁,没有什么,没有哪里。后世之谬其传而莫能名者,何可胜道也哉!(《游褒禅山记》) ③表否定。不。稍出近之,慭(yìn)慭然,莫相知。(《黔之驴》) ④表禁止。不要。便可速遣之,遣去慎莫留!(《孔雀东南飞并序》) ⑤相当于口语“罢了”。山盟虽在,锦书难托。莫,莫,莫。(《钗头凤》) 54.乃nǎi ①你(们),你(们)的。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示儿》) ②表承接。就,便,即。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春夜喜雨》) ③表时间间隔之长。才。今君王既栖于会稽之上,然后乃求谋臣,无乃后乎?(《勾践灭吴》) ④表意外。竟然,却。今其智乃反不能及,其可怪也欤!(《师说》) ⑤表判断,相当于“是”“本是”。当立者乃公子扶苏。(《陈涉世家》) ⑥表转折。却,反而。老臣今者殊不欲食,乃自强步,日三四里。(《触龙说赵太后》) 55.内 nèi ①里面。少间,帘内掷一纸出。(《促织》) ②内部,常指国内、朝廷内。内立法度,务耕织,修守战之具。(《过秦论》) ③内心。纷吾既有此内美兮,又重之以修能。(《离骚》) nà ④通“纳”。接纳。距关,毋内诸侯,秦地可尽王也。(《鸿门宴》) 56.期 qī ①限定或约定的时间。会天大雨,道不通,度已失期。(《陈涉世家》) ②日期,时候。业根,死期至矣!(《促织》) ③限度,限期。征敛无期。(《吕氏春秋•怀宠》) ④约定。期曰:“暮见火举而俱发。”(《孙膑》) ⑤期望,希望。良剑期乎断,不期乎镆铘。(《察今》) ⑥至,及。况修短随化,终期于尽。(《兰亭集序》) jī ①一周年。期年之后,虽欲言,无可进者。(《邹忌讽齐王纳谏》) ②穿一周年孝服的人。外无期功强近之亲,内无应门五尺之僮。(《陈情表》) 57.奇 qí ①少有的,罕见的。入之愈深,其进愈难,而其见愈奇。(《游褒禅山记》) ②珍贵的。市中游侠儿得佳者笼养之,昂其直,居为奇货。(《促织》) ③优异、卓越、杰出的。以事秦之心礼天下之奇才。(《六国论》) ④佳,好。嘉木异石错置,皆山水之奇者。(《愚溪诗序》) ⑤以……为奇。大将军邓骘奇其才。(《张衡传》) jī ①单一,单数,与偶数相对。每奇日未尝不视朝。(《资治通鉴•唐敬宗宝历二年》) ②喻命运不好,运气不好。常与“数” 连用。以为李广老,数奇,毋令当单于,恐不得所欲。(《李将军列传》) ③零数,余数。舟首尾长约八分有奇,高可二黍许。(《核舟记》) 58.迁qiān ①迁移。时北兵已迫修门外,战、守、迁皆不及施。(《〈指南录〉后序》) ②变化,变动。及其所之既倦,情随事迁,感慨系之矣。(《兰亭集序》) ③调动官职。一般指升官,也指降职。感斯人言,是夕始觉有迁谪意。(《琵琶行并序》) ④贬谪,放逐。使上官大夫短屈原于顷襄王,顷襄王怒而迁之。(《屈原列传》) 59.请qǐnɡ ①请求别人做事,请人做某事。寡人窃闻赵王好音,请奏瑟。(《廉颇蔺相如列传》) ②请求别人允许自己做某事。王好战,请以战喻。(《寡人之于国也》) ③谒见,谒问。公子闻之,往请,欲厚遗之,不肯受。(《信陵君窃符救赵》) ④邀请,约请。乃请宾客,约车骑百余乘,欲以客往赴秦军。(《信陵君窃符救赵》) ⑤请示。既而以吴民之乱请于朝。(《五人墓碑记》) 60.穷qiónɡ ①困窘,走投无路。谗人间之,可谓穷矣。(《屈原列传》) ②不得志,不显贵。穷且益坚,不坠青云之志。(《滕王阁序》) ③穷尽,完结。今我睹子之难穷也,吾非至于子之门则殆矣。(《秋水》) ④生活困难,贫穷。为宫室之美、妻妾之奉,所识穷乏者得我欤。(《鱼我所欲也》) ⑤偏僻,荒凉。穷巷陋室。穷山恶水。 ⑥穷尽,极尽。鹤汀凫渚,穷岛屿之萦回;桂殿兰宫,列冈峦之体势。(《滕王阁序》) 61.去qù ①离开。左右或欲引相如去(《廉颇蔺相如列传》) ②距离。项王军在鸿门下,沛公军在霸上,相去四十里。(《鸿门宴》) ③除掉,去掉。去民之所恶,补民之不足。(《勾践灭吴》) ④前往,到……去,表动作趋向。阿母谓阿女:“汝可去应之。”(《孔雀东南飞并序》) ⑤过去的。我从去年辞帝京,谪居卧病浔阳城。(《琵琶行并序》) 62.劝quàn ①劝勉,勉励。劝学。(《劝学》) ②勤勉,奋勉。且举世誉之而不加劝,举世非之而不加沮。(《逍遥游》) ③劝说,劝告。怀王稚子子兰劝王行。(《屈原列传》) 63.却què ①退后。却坐促弦弦转急。(《琵琶行并序》) ②使退,击退。乃使蒙恬北筑长城而守藩篱,却匈奴七百余里。(《过秦论》) ③拒绝,推却。却之为不恭。(《孟子》) ④回头。却看妻子愁何在,漫卷诗书喜欲狂。(《闻官军收河南河北》) ⑤去掉,消除。医得眼前疮,剜却心头肉。(《咏田家》) ⑥还,再。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夜雨寄北》) 64.如rú ①往,到…… 去。坐须臾,沛公起如厕。(《鸿门宴》) ②顺,符合。邂逅不如意,便还就孤。(《赤壁之战》) ③如同,像。飘飘乎如遗世独立,羽化而登仙。(《赤壁赋》) ④及,比得上。沛公默然,曰:“固不如也。且为之奈何?”(《鸿门宴》) ⑤表假设。假如,如果。王如知此,则无望民之多于邻国也。(《寡人之于国也》) ⑥表选择。或者。安见方六七十,如五六十而非邦也者?(《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 ⑦表时间,当。如今人方为刀俎,我为鱼肉,何辞为?(《鸿门宴》) 65.若ruò ①像,如,好像。验之以事,合契若神。(《张衡传》) ②及,比得上。徐公不若君之美也。(《邹忌讽齐王纳谏》) ③表称代,你,你们,你的。若入前为寿,寿毕,请以剑舞,因击沛公于坐,杀之。(《鸿门宴》) ④表近指,这,这样,如此。且夫天下非小弱也,雍州之地,崤函之固,自若也。(《过秦论》) ⑤表假设,如果,假如。国危矣,若使烛之武见秦君,师必退。(《烛之武退秦师》) 66.善shàn ①好的行为,好事。积善成德,而神明自得,圣心备焉。(《劝学》) ②交好,与……友善。楚左尹项伯者,项羽季父也,素善留侯张良。(《鸿门宴》) ③长于,善于。君子生非异也,善假于物也。(《劝学》) ④做好,处理好。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论语•卫灵公》) ⑤喜欢,羡慕。善万物之得时,感吾生之行休。(《归去来兮辞并序》) ⑥好,善良。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论语•六则》 ⑦友善地,好好地。不如因而善遇之。(《鸿门宴》) 67.少 shǎo ①缺少。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 ②认为……少,轻视。且夫我尝闻少仲尼之闻而轻伯夷之义者,始吾弗信。(《秋水》) ③数量少,不多。然视其左右,来而记之者已少。(《游褒禅山记》) ④通“稍”,稍微,略微。宾客意少舒,稍稍正坐。(《口技》) shào ①青年,少年。群贤毕至,少长咸集。(《兰亭集序》) ②年少,年轻。沛公曰:“孰与君少长?”(《鸿门宴》) ③小。吾闻二世少子也,不当立。(《陈涉世家》) 68.涉shè ①徒步渡水。荆人弗知,循表而夜涉。(《察今》) 渡,渡过。楚人有涉江者。(《察今》) ②进入,涉足。驱中国士众远涉江湖之间。(《赤壁之战》) ③漫步,散步。园日涉以成趣,门虽设而常关。(《归去来兮辞并序》) 69.胜 shènɡ ① 胜利。则胜负之数,存亡之理,当与秦相较,或未易量。(《六国论》) ②战胜,制服。夫六国与秦皆诸侯,其势弱于秦,而犹有可以不赂而胜之之势。(《六国论》) ③胜过,超过。此时无声胜有声。(《琵琶行并序》) ④美,优美。予观夫巴陵胜状,在洞庭一湖。(《岳阳楼记》) ⑤盛大的。童子何知,躬逢胜饯。(《滕王阁序》) shēnɡ ①胜任,经得起。沛公不胜杯杓,不能辞。(《鸿门宴》) ②尽,完。斧斤以时入山林,材木不可胜用也。(《寡人之于国也》)(2014•福建高考) 70.识 shí ①知道。曰:“何可废也?以羊易之。”不识有诸?(《齐桓晋文之事》) ②认识。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琵琶行并序》) ③识别,觉察。新妇识马声,蹑履相逢迎。(《孔雀东南飞并序》) zhì 通“志”。记住。因笑谓迈曰:汝识之乎?(《石钟山记》) 71.使shǐ ①使者。且秦强而赵弱,大王遣一介之使至赵,赵立奉璧来。(《廉颇蔺相如列传》) ②命令,派遣。使臣奉璧,拜送书于庭。(《廉颇蔺相如列传》) ③叫,让。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梦游天姥吟留别》) ④主使。是时以大中丞抚吴者为魏之私人,周公之逮所由使也。(《五人墓碑记》) ⑤使唤。妾不堪驱使,徒留无所施。(《孔雀东南飞并序》) ⑥出使,任使者。王必无人,臣愿奉璧往使。(《廉颇蔺相如列传》) ⑦假使,如果。嗟夫!使六国各爱其人,则足以拒秦。(《六国论》)(2014•北京高考) 72.是shì ①表判断,是。萍水相逢,尽是他乡之客。(《滕王阁序》) ②正确。实迷途其未远,觉今是而昨非。(《归去来兮辞并序》) ③这,这个,这样。汤之问棘也是已。(《逍遥游》) ④与“唯(惟)”构成“唯(惟)……是……”结构,“是”表宾语前置。吾少孤,及长,不省所怙,惟兄嫂是依。(《祭十二郎文》) 73.适shì ①往,到。余自齐安舟行适临汝。(《石钟山记》) ②女子出嫁。贫贱有此女,始适还家门。(《孔雀东南飞并序》) ③顺从,适合。处分适兄意,那得自任专。(《孔雀东南飞并序》) ④适应,顺应。少无适俗韵,性本爱丘山。[《归园田居(其一)》] ⑤舒适,满足。向晚意不适,驱车登古原。(《登乐游原》) ⑥恰恰,恰好。今虽欲自雕琢,曼辞以自饰,无益于俗,不信,适足取辱耳。(《报任安书》) ⑦刚刚,刚才。适得府君书,明日来迎汝。(《孔雀东南飞并序》) 74.书shū ①书信。适得府君书,明日来迎汝。(《孔雀东南飞并序》) ② 写字,书法。吾妻来归,时至轩中,从余问古事,或凭几学书。(《项脊轩志》) ③《尚书》的简称。《书》曰:“满招损,谦得益。”(《伶官传序》) ④书写,记载。相如顾召赵御史书曰:“某年月日,秦王为赵王击缶。”(《廉颇蔺相如列传》) 75.孰shú ①仔细,周详。唯大王与群臣孰计议之。(《廉颇蔺相如列传》) ②表疑问,可代人、事、物。谁,哪一个。人非生而知之,孰能无惑?(《师说》) 76.属(2014•山东高考)(2014•福建高考) shǔ ①等,辈,类。于是六国之士,有宁越、徐尚、苏秦、杜赫之属为之谋。(《过秦论》) ②隶属。十三学得琵琶成,名属教坊第一部。(《琵琶行并序》) zhǔ ①撰写。屈平属草稿未定,上官大夫见而欲夺之,屈平不与。(《屈原列传》) ②通“嘱”,劝酒。举酒属客,诵明月之诗,歌窈窕之章。(《岳阳楼记》) 77.数 shù ①数目,数量。众数虽多,甚未足畏。(《赤壁之战》) ②算术。三曰六艺:礼、乐、射、御、书、数。(《周礼》) ③法则,规律。天有常道矣,地有常数矣。(《天论》) ④命运,定数。则胜负之数,存亡之理,当与秦相较,或未易量。(《六国论》) ⑤技艺、方术。今夫弈之为数,小数也,不专心致志,则不得也。(《孟子•学弈》) ⑥几,表示不确定的数目。当求数顷之田于伊、颍之上,以待余年。《祭十二郎文》 shǔ ①计算。臣宜从,老不能,请数公子行日,以至晋鄙军之日北乡自刭,以送公子。(《信陵君窃符救赵》) ②列举罪状,加以斥责。数吕师孟叔侄为逆。(《〈指南录〉后序》) shuò 屡次。范增数目项王。(《鸿门宴》)(2014•全国大纲卷) cù 密,与“疏”相对。数罟(ɡǔ网)不入洿池,鱼鳖不可胜食也。(《寡人之于国也》) 78.率shuài ①率领,带领。率疲弊之卒,将数百之众,转而攻秦。(《过秦论》) ②表范围。全都,一概。或曰:“六国互丧,率赂秦耶?”(《六国论》) 79.说 shuō ①讲,谈。低眉信手续续弹,说尽心中无限事。(《琵琶行并序》) ②说法,言论。而听细说,欲诛有功之人。(《鸿门宴》) ③文体的一种。侧重议论,多用于说明事物,讲述道理。故为之说,以俟夫观人风者得焉。(《捕蛇者说》) shuì 劝说,说服。范增说项羽曰。(《鸿门宴》) yuè 通“悦”,高兴。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论语》) 80.私sī ①私人的,自己的。吾所以为此者,以先国家之急而后私仇也。(《廉颇蔺相如列传》) ②私事,私利。丹不忍以己之私,而伤长者之意。(《荆轲刺秦王》) ③私下,私自。燕王私握臣手曰,“愿结友”,以此知之。(《廉颇蔺相如列传》) ④偏爱。吾妻之美我者,私我也。(《邹忌讽齐王纳谏》) 81.素sù ①白色的生绢。十三能织素,十四学裁衣。(《孔雀东南飞并序》) ②本色,白色。纤纤擢素手,札札弄机杼。(《迢迢牵牛星》) ③空,白白地。彼君子兮,不素餐兮。(《伐檀》) ④朴素的,不加修饰。众人皆以奢靡为荣,吾心独以俭素为美。(《训俭示康》) ⑤一向,平素。素善留侯张良。(《鸿门宴》)(2014•广东高考) 82.汤 tānɡ ①热水,开水。媵人持汤沃灌。(《送东阳马生序》) ②汤剂,中药加水煎制而成。臣侍汤药,未尝废离。(《陈情表》) shānɡ 汤汤:水势浩大的样子。衔远山,吞长江,浩浩汤汤,横无际涯。(《岳阳楼记》) 83.涕tì ①眼泪。出门登车去,涕落百余行。(《孔雀东南飞并序》) ②鼻涕。目泪下落,鼻涕长一尺。(《僮约》) 84.徒tú ①门徒,弟子。仲尼之徒无道桓文之事者,是以后世无传焉。(《齐桓晋文之事》) ②党徒,同类或同一派别的人。郯子之徒,其贤不及孔子。(《师说》) ③步行。舍车而徒。(《周易》) ④白白地,徒然。秦城恐不可得,徒见欺。(《廉颇蔺相如列传》) ⑤只,仅仅。而蔺相如徒以口舌为劳,而位居我上。(《廉颇蔺相如列传》) 85.亡 wánɡ ①逃亡,逃跑。臣为韩王送沛公,沛公今事有急,亡去不义。(《鸿门宴》) ②失去,丢失。秦无亡矢遗镞之费,而天下诸侯已困矣。(《过秦论》) ③灭亡,消亡。燕虽小国而后亡,斯用兵之效也。(《六国论》) wú 通“无”,没有。生之有时而用之亡度,则物力必屈。(《论积贮疏》) 86.王 wánɡ ①夏商周三代的最高统治者。先王之道,斯为美。(《左传•隐公七年》) ② 战国时诸侯国的统治者均称王。王不行,示赵弱且怯也。(《廉颇蔺相如列传》) wànɡ 称王,统治天下。沛公欲王关中,使子婴为相,珍宝尽有之。(《鸿门宴》) 87.望wànɡ ①向远处看。吾尝跂而望矣,不如登高之博见也。(《劝学》) ②盼望,希望。日夜望将军至,岂敢反乎?(《鸿门宴》)王如知此,则无望民之多于邻国也。(《寡人之于国也》) ③察看。吾令人望其气,皆为龙虎,成五采,此天子气也。(《鸿门宴》) ④名望,声望。都督阎公之雅望,棨戟遥临;宇文新州之懿范,襜帷暂驻。(《滕王阁序》) ⑤望日。天文学上指月亮圆的那一天,农历的十五。壬戌之秋,七月既望。(《赤壁赋》) 88.恶 è ①奸恶小人。惧谗邪,则思正身以黜恶。(《谏太宗十思疏》) ②不好的。今君与廉颇同列,廉君宣恶言。(《廉颇蔺相如列传》) ③险恶,凶狠。境界危恶,层见错出,非人世所堪。(《〈指南录〉后序》) wù ①憎恨,讨厌。死亦我所恶,所恶有甚于死者,故患有所不辟也。(《孟子》) ②嫉妒。表恶其能而不能用也。(《赤壁之战》) ③羞耻。羞恶之心,人皆有之。(《孟子》) wū 怎么,哪里,什么。彼且恶乎待哉?(《逍遥游》) 89.微wēi ①精妙,微妙。其文约,其辞微,其志洁,其行廉。(《屈原列传》) ②细小,细微。微风鼓浪,水石相搏,声如洪钟。(《石钟山记》) ③低贱,卑下。勃,三尺微命,一介书生。(《滕王阁序》) ④稍微,略微。见其发矢十中八九,但微颔之。(《卖油翁》) ⑤暗中,秘密地。微察公子,公子颜色愈和。(《信陵君窃符救赵》) ⑥相当于“如果(假如)没有”“如果不是”。微夫人之力不及此。(《烛之武退秦师》) 90.悉xī ①详尽地叙述。书不能悉意,故略陈固陋。(《报任安书》) ②详尽,全面。古之治天下,至纤至悉也。(《论积贮疏》) ③都,全部,完全。怀王乃悉发国中之兵。(《屈原列传》) 91.相 xiànɡ ①相貌。儿已薄禄相,幸复得此妇。(《孔雀东南飞并序》) ②官名。后专指宰相。沛公欲王关中,使子婴为相,珍宝尽有之。(《鸿门宴》) ③赞礼。古代主持赞礼和司仪的官。宗庙之事,如会同,端章甫,愿为小相焉。(《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 ④辅助,帮助。至于幽暗昏惑而无物以相之。(《游褒禅山记》) xiānɡ 彼此,互相。茕茕孑立,形影相吊。(《陈情表》) 表动作偏指一方,有指代作用。可根据文意译成“我”“你”“他”等代词。 A.我。便可白公姥,及时相遣归。(《孔雀东南飞并序》) B.你。吾已失恩义,会不相从许。(《孔雀东南飞并序》) C.他(她)。勤心养公姥,好自相扶将。(《孔雀东南飞并序》) 92.谢xiè ①推辞,谢绝。阿母谢媒人。(《孔雀东南飞并序》) ②道歉,谢罪。秦王恐其破璧,乃辞谢。(《廉颇蔺相如列传》) ③离开,辞别。往昔初阳岁,谢家来贵门。(《孔雀东南飞并序》) ④感谢,酬谢。哙拜谢,起,立而饮之。(《鸿门宴》) ⑤告诉,劝告。多谢后世人,戒之慎勿忘。(《孔雀东南飞并序》) ⑥告,问。使君谢罗敷,宁可共载不?(《陌上桑》) 93.信 xìn ①诚信的。仁者播其惠,信者效其忠。(《谏太宗十思疏》) ②可靠的。良将劲弩守要害之处,信臣精卒陈利兵而谁何。(《过秦论》) ③真实的。呜呼!其信然邪?其梦耶?其传之非其真邪?(《祭十二郎文》) ④信物,凭证。今行而无信,则秦未可亲也。(《荆轲刺秦王》) ⑤信使,媒人。自可断来信,徐徐更谓之。(《孔雀东南飞》) ⑥音讯,消息。长天茫茫,信耗莫通,心目断尽,无所知哀。(《柳毅传》) ⑦相信,信任。忌不自信,而复问其妾。(《邹忌讽齐王纳谏》)疏屈平而信上官大夫、令尹子兰。(《屈原列传》) ⑧守信用。言必信,行必果。(《论语•子路》) ⑨确实,的确。烟涛微茫信难求。(《梦游天姥吟留别》) ⑩随意,任凭。低眉信手续续弹。(《琵琶行并序》) shēn 通“伸”,伸张。孤不度德量力,欲信大义于天下。(《隆中对》) 94.兴 xīnɡ ①兴起。清风徐来,水波不兴。(《赤壁赋》) ②发生,抒发。向之所欣,俯仰之间,已为陈迹,犹不能不以之兴怀。(《兰亭集序》) ③起,挺起。天油然作云,沛然下雨,则苗浡然兴之矣。(《孟子见梁襄王》) ④发动,调动。怀王怒,大兴师伐秦。(《屈原列传》) ⑤兴盛,昌盛。忧劳可以兴国。(《伶官传序》) xìnɡ ①兴致。遥襟甫畅,逸兴遄飞。(《滕王阁序》) ②《诗经》六义之一。指先言他物以引起所咏之词的一种写诗手法。兴者,先言它物以引起所咏之词也。(《诗集传》) 95.行 xínɡ ①行走。臣少多疾病,九岁不行(《陈情表》) ②前往。赵王畏秦,欲毋行。(《廉颇蔺相如列传》) ③经历。行年四岁,舅夺母志。(《陈情表》) ④实行,施行。余嘉其能行古道,作《师说》以贻之。(《师说》) ⑤行为,动作。大行不顾细谨,大礼不辞小让。(《鸿门宴》) ⑥古诗的一种体裁。《琵琶行》《兵车行》 ⑦品行。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则知明而行无过矣。(《劝学》) ⑧即将,将要。善万物之得时,感吾生之行休。(《归去来兮辞并序》) hánɡ ①行列,队伍。必能使行阵和睦,优劣得所。(《出师表》) ②辈分。汉天子,吾丈人行也。(《汉书•苏武传》) ③量词。出门登车去,涕落百余行。(《孔雀东南飞并序》) 96.幸xìnɡ ①宠幸。今入关,财物无所取,妇女无所幸,此其志不在小。(《鸿门宴》) ②皇上亲临。缦立远视,而望幸焉。(《阿房宫赋》) ③希望。幸可广问讯,不得便相许。(《孔雀东南飞并序》) ④幸运。吾上有三兄,皆不幸早世。(《祭十二郎文》) ⑤侥幸。君不如肉袒伏斧质请罪,则幸得脱矣。(《廉颇蔺相如列传》) 97.修xiū ①整治,修理。内立法度,务耕织,修守战之具。(《过秦论》) ②修建。乃重修岳阳楼。(《岳阳楼记》) ③学习,遵循。修养,修行。臣修身洁行数十年。(《信陵君窃符救赵》) ④编纂,编写。孙子膑脚,兵法修列。(《报任安书》) ⑤长,高。况修短随化,终期于尽。(《兰亭集序》)邹忌修八尺有余,而形貌昳丽。(《邹忌讽齐王纳谏》) ⑥修饰,装饰。参为人矜严,好修容仪。(《汉书•冯奉世传》) ⑦善,美好。纷吾既有此内美兮,又重之以修能。(《离骚》) 98.徐xú 慢慢,缓缓地。清风徐来,水波不兴。(《赤壁赋》) 99.许xǔ ①应允,答应。均之二策,宁许以负秦曲。(《廉颇蔺相如列传》) ②赞同。时人莫之许也。(《隆中对》) ③期望。塞上长城空自许,镜中衰鬓已先斑。(《书愤》) ④处所。先生,不知何许人也。(《五柳先生传》) ⑤表示大约接近某个数,相当于“左右”“上下”。潭中鱼可百许头。(《小石潭记》) ⑥这样,如此。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观书有感》) 100.阳yánɡ ①山的南面,水的北面。以其乃华山之阳名之也。(《游褒禅山记》) ②太阳,阳光。斜阳草树,寻常巷陌,人道寄奴曾住。(《永遇乐• 京口北固亭怀古》) ③温暖。阳春布德泽,万物生光辉。(《长歌行》) 101.要 yāo ①邀请。张良出,要项伯。(《鸿门宴》) ②相约,约会。虽与府吏要,渠会永无缘。(《孔雀东南飞并序》) yào ①总括,概括。要之死日,然后是非乃定。(《报任安书》) ②关键,险要。东割膏腴之地,北收要害之郡。(《过秦论》) 102.宜yí ①应该,应当。臣窃以为其人勇士,有智谋,宜可使。(《廉颇蔺相如列传》) ②适宜,合适。世易时移,变法宜矣。(《察今》) 103.遗 yí ①遗失,丢失。秦无亡矢遗镞之费,而天下诸侯已困矣。(《过秦论》) ②抛弃。小学而大遗,吾未见其明也。(《师说》) ③离开。飘飘乎如遗世独立,羽化而登仙。(《赤壁赋》) ④排泄(大小便)。顷之三遗矢(屎)矣。(《廉颇蔺相如列传》) ⑤遗留。孝公既没,惠文、武、昭襄蒙故业,因遗策。(《过秦论》) wèi ①送给,给予。秦昭王闻之,使人遗赵王书,愿以十五城请易璧。(《廉颇蔺相如列传》) ②寄,送(信)。公子姊为赵惠文王弟平原君夫人,数遗魏王及公子书。(《信陵君窃符救赵》) 104.贻yí ①赠送。余嘉其能行古道,作《师说》以贻之。(《师说》) ②遗留,留下。传之子孙,以贻后世。(《尚书序》) ③造成。老父之罪,不能鉴听,坐贻聋瞽,使闺窗孺弱,远罹构害。(《柳毅传》) 105.易yì ①交换。使人遗赵王书,愿以十五城请易璧。(《廉颇蔺相如列传》) ②改变。大阉之乱,缙绅而能不易其志者,四海之大。有几人欤?(《五人墓碑记》) ③轻视。是以古之易财,非仁者,财多也。(《五蠹》) ④替代。失其所与,不知;以乱易整,不武。(《烛之武退秦师》) ⑤容易。倚南窗以寄傲,审容膝之易安。(《归去来兮辞并序》) 106.阴yīn ①山的北面,水的南面。泰山之阳,汶水西流;其阴,济水东流。(《登泰山记》) ②阴影,树阴。故审堂下之阴,而知日月之行。(《察今》) ③阴天,没有阳光。朝晖夕阴,气象万千。(《岳阳楼记》) ④暗中。阴知奸党姓名,一时收禽。(《张衡传》) ⑤阴险。少时阴贼。(《游侠列传》) 107.右yòu ① 右边。然视其左右,来而记之者已少。(《游褒禅山记》) ②上。以相如功大,拜为上卿,位在廉颇之右。(《廉颇蔺相如列传》) ③豪强。西州豪右,并兼。(《陈宠传》) 108.再zài ①第二次。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曹刿论战》) ②两次。季文子三思而后行。子闻之曰:“再,斯可矣。”(《论语•公冶长》) 109.造zào ①制定。怀王使屈平造为宪令。(《屈原列传》) ②访,到。径造庐访成,视成所蓄。(《促织》)(2014•湖南高考) 110.知 zhī ①认识。知识。两小儿笑曰:“孰为汝多知乎!”(《两小儿辩日》) ②知觉。其无知,悲不几时。(《祭十二郎文》) ③交情。绝宾客之知。(《报任安书》) ④知道,知晓。秦、晋围郑,郑既知亡矣。(《烛之武退秦师》) ⑤管理。吾与之共知越国之政。(《勾践灭吴》) ⑥了解。君何以知燕王?(《廉颇蔺相如列传》) ⑦管,过问。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师说》) zhì 通“智”。智慧。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则知明而行无过矣。(《劝学》) 111.致zhì ①情致,情趣。所以兴怀,其致一也。(《兰亭集序》) ②招来,招纳。以致天下之士,合从缔交,相与为一。(《过秦论》) ③表达。其存君兴国而欲反复之,一篇之中三致志焉。(《屈原列传》) ④到,达到。然秦以区区之地,致万乘之势。(《过秦论》) ⑤尽,极。其一人专心致志,惟弈秋之为听。(《弈秋》) 112.质zhì ①以财物或人员作抵押。必以长安君为质,兵乃出。(《触龙说赵太后》) ②指留作抵押品的人或物,人质。为长安君约车百乘,质于齐。(《触龙说赵太后》) ③通“贽”,初次拜见尊长的礼物。乃令张仪佯去秦,厚币委质事楚。(《屈原列传》) ④通“锧”。刑具。杀人时做垫用的砧板。君不如肉袒伏斧质请罪,则幸得脱矣。(《廉颇蔺相如列传》) ⑤询问。援疑质理。(《送东阳马生序》) 113.治zhì ①治理,管理。伏惟圣朝以孝治天下。(《陈情表》) ②整理。于是约车治装(行装),载券契而行。(《冯谖客孟尝君》) ③讲求。此惟救死而恐不赡,奚暇治礼义哉!(《齐桓晋文之事》) ④对付,抵御。同心一意,共治曹操。(《赤壁之战》) ⑤太平,安定。博闻强志,明于治乱,娴于辞令。(《屈原列传》) ⑥ 治理好国家。文武并用,垂拱而治。(《谏太宗十思疏》) ⑦医治。君有疾在腠理,不治将恐深。(《扁鹊见蔡桓公》) ⑧营造,修建。萧何治未央宫。(《高帝纪下》) 114.诸zhū ①众多,各。怀王与诸将约曰:“先破秦入咸阳者王之。”(《鸿门宴》) ②相当于“之于”。夫人之相与,俯仰一世。或取诸怀抱,悟言一室之内。(《兰亭集序》) ③相当于“之乎”。王尝语庄子以好乐,有诸?(《庄暴见孟子》) 115.贼zéi ①害。淫侈之俗日日以长,是天下之大贼也。(《论积贮疏》) ②刺客。燕王昏乱,其太子丹乃阴会荆轲为贼。(《秦始皇本纪》) ③敌人,仇敌。未及见贼而士卒离散,君臣相顾,不知所归。(《伶官传序》) 116.族zú ①家族,同姓的亲属。山东豪俊遂并起而亡秦族矣。(《过秦论》) ②种族,民族。我黄帝子孙,聚族而居。(《少年中国说》) ③类。士大夫之族,曰师曰弟子云者,则群聚而笑之。(《师说》) ④灭族,刑及全族。族秦者秦也,非天下也。(《阿房宫赋》) ⑤众,群。族庖月更刀,折也。(《庖丁解牛》) 117.卒 zú ①步兵。泛指士兵。良将劲弩守要害之处,信臣精卒陈利兵而谁何。(《过秦论》) ②直到。磐石方且厚,可以卒千年。(《孔雀东南飞并序》) ③尽,终。谓言无罪过,供养卒大恩。(《孔雀东南飞并序》) ④终于。卒廷见相如,毕礼而归之。(《廉颇蔺相如列传》) ⑤最后。卒之东郭墦间,之祭者,乞其余。(《齐人有一妻一妾》) ⑥死。初,鲁肃闻刘表卒。(《赤壁之战》) cù 通“猝”,突然,急遽。卒起不意,尽失其度。(《荆轲刺秦王》) 118.走zǒu ①疾行,跑。与樊哙、夏侯婴、靳强、纪信等四人持剑盾步走,从郦山下,道芷阳间行。(《鸿门宴》) ②逃跑。填然鼓之,兵刃既接,弃甲曳兵而走。(《寡人之于国也》) ③奔向,趋向。臣尝有罪,窃计欲亡走燕。(《廉颇蔺相如列传》) ④延伸。骊山北构而西折,直走咸阳。(《阿房宫赋》)(教材注释解释为“趋向”。) 119.左zuǒ ①方位名。左边。然视其左右,来而记之者已少。(《游褒禅山记》) ②古代地理以东为左。淮左名都,竹西佳处。(《扬州慢》) ③车上的尊位。公子从车骑,虚左,自迎夷门侯生。(《信陵君窃符救赵》) 120.坐zuò ①座位。因击沛公于坐,杀之。(《鸿门宴》) ② 古人席地而坐,两膝着席,臀部压在脚后跟上。项王、项伯东向坐。(《鸿门宴》) ③坚守,守定。与其坐而待亡,孰若起而拯之。(《冯婉贞》) ④因犯……罪。坐法去官。(《史记》) ⑤因为,由于。停车坐爱枫林晚,霜叶红于二月花。(《山行》) ⑥空、白白地。扪参历井仰胁息,以手抚膺坐长叹。(《蜀道难》) 虚词 1. 而 (一)连词 1.表示并列关系,一般不译,有时可译为“又”。 蟹六跪而二螯,非蛇鳝之穴无可寄托者。(《劝学》) 2.表示递进关系,可译为“并且”或“而且”。 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劝学》) 3.表示承接关系,可译为“就”“接着”。 故舍汝而旅食京师,以求升斗之禄。(《祭十二郎文》) 4.表示转折关系,可译为“但是”“却”。 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劝学》) 5.表示假设关系,可译为“如果”“假如”。 诸君而有意,瞻予马首可也。(《冯婉贞》) 6.表示修饰关系,即连接状语,可不译。 吾尝跂而望矣,不如登高之博见也。(《劝学》) 7.表示因果关系。 而余亦悔其随之而不得极夫游之乐也。(《游褒禅山记》) 8.表示目的关系。 缦立远视,而望幸焉。(《阿房宫赋》) (二)通“尔”,用作代词,第二人称,可译为“你”“你的”。 而翁归,自与汝复算耳。(《促织》) (三)通“如”,译为“好像”“如同”。 军惊而坏都舍。(《察今》) 二、何 (一)疑问代词 1.单独作谓语,后面常有语气助词“哉”“也”,可翻译为“为什么”“什么原因”。 何者?严大国之威以修敬也。(《廉颇蔺相如列传》) 2.作动词或介词的宾语,可译为“哪里”“什么”。译时,“何”要后置。 豫州今欲何至?(《赤壁之战》) 3.作定语,可译为“什么”“哪”。 其间旦暮闻何物?杜鹃啼血猿哀鸣。(《琵琶行》) (二)疑问副词 1.用在句首或动词前,常表示反问,可译为“为什么”“怎么” 。 何不按兵束甲,北面而事之!(《赤壁之战》) 2.用在形容词前,表示程度深,可译为“怎么”“多么”“怎么这样”。 至于誓天断发,泣下沾襟,何其衰也!(《伶官传序》) (三)作语气助词,相当于“啊”。 新妇车在后,隐隐何甸甸。(《孔雀东南飞》) (四)通“呵”,可译为喝斥。 信臣精卒陈利兵而谁何。(谁何:喝斥他是谁。意思是检查盘问)(《过秦论》) 三、乎 (一)语气助词 1.表疑问语气,可译为“吗”“呢”。 (1)儿寒乎?欲食乎?(《项脊轩志》) (2)技盖至此乎?(《庖丁解牛》) 2.表示反问语气,相当于“吗”“呢”。 臣以为布衣之交尚不相欺,况大国乎?(《廉颇蔺相如列传》) 3.表揣度或商量语气,可译为“吧”。 王之好乐甚,则齐国其庶几乎?(《庄暴见孟子》) 4.用于感叹句或祈使句,可译为“啊”“呀”等。 悔相道之不察兮,延伫乎吾将反。(《离骚》) (二)介词,相当于“于”“在”等,在文中有不同的翻译。 (1)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醉翁亭记》) (2)今虽死乎此,比吾乡邻之死则已后矣。(《捕蛇者说》) (3)生乎吾前,其闻道也固先乎吾。(《师说》) (三)词尾,译为“……的样子”“……地”。 (1)以无厚入有间,恢恢乎其于游刃必有余地矣。(《庖丁解牛》) (2)浩浩乎如冯虚御风,而不知其所止;飘飘乎如遗世独立,羽化而登仙。(《赤壁赋》) 四、乃 (一)副词 1.表示前后两事在情理上的顺承或时间上的紧接,可译为“才”“这才”“就”等。 设九宾于廷,臣乃敢上璧。(《廉颇蔺相如列传》) 2.强调某一行为出乎意料或违背常理,可译为“却”“竟(然)”“反而”等。 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桃花源记》) 3.表示对事物范围的一种限制,可译为“只”“仅”等。 项王乃复引兵而东,至东城,乃有二十八骑。(《项羽本纪》) 4.用在判断句中,起确认作用,可译为“是”“就是”等。 若事之不济,此乃天也。(《赤壁之战》) (二)代词 1.用作第二人称,常作定语,译为“你的”;也作主语,译为“你”。不能作宾语。 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陆游《示儿》) 2.用作指示代词,译为“这样” 。 夫我乃行之,反而求之,不得吾心。(《齐桓晋文之事》) 3.还可作连词用,可译为“若夫”“至于”“如果”等。 五、其 (一)代词 1.第三人称代词。作领属性定语,可译为“他的”“它的”(包括复数)。 臣从其计,大王亦幸赦臣。(《廉颇蔺相如列传》) 2.第三人称代词。作主谓短语中的小主语,可译为“他”“它”。 秦王恐其破壁。(《廉颇蔺相如列传》) 3.活用为第一人称或第二人称,译为“我的”“我(自己)”或者“你的”“你”。 今肃迎操,操当以肃还付乡党,品其名位,犹不失下曹从事。(《赤壁之战》) 4.指示代词,表示远指,可译为“那”“那个”“那些”“那里”。 既其出,则或咎其欲出者。(《游褒禅山记》) 5.指示代词,表示近指,相当于“这”“这个”“这些”。 有蒋氏者,专其利三世矣。(《捕蛇者说》) 6.指示代词,表示“其中的”,后面多为数词。 于乱石间择其一二扣之。(《石钟山记》) (二)副词 1.加强祈使语气,相当于“可”“还是”。 寡人欲以五百里之地易安陵,安陵君其许寡人!(《唐雎不辱使命》) 2.加强揣测语气,相当于“恐怕”“大概”。 圣人之所以为圣,愚人之所以为愚,其皆出于此乎?(《师说》) 3.加强反问语气,相当于“难道”“怎么”。 以残年余力,曾不能毁山之一毛,其如土石何?(《愚公移山》) (三)连词 1.表示选择关系,相当于“是……还是……”。 其真无马邪?其真不知马也。(《马说》) 2.表示假设关系,相当于“如果”。 沛然下雨,则苗浡然兴之矣。其如是,孰能御之?(《孟子见梁襄王》) 六、且 (一)连词 1.递进关系,可译为“而且”“并且”。 且立石于其墓之门。(《五人墓碑记》) 2.递进关系,可译为“况且”“再说”。 且壮士不死即已,死即举大名耳。(《陈涉世家》) 3.让步关系,可译为“尚且”“还”。 臣死且不避,卮酒安足辞!(《鸿门宴》) 4.并列关系,可译为“又”“又……又……”“一面……一面……” 。 王不行,示赵弱且怯也。(《廉颇蔺相如列传》) (二)副词 1.将,将要。 有怠而欲出者,曰:“不出,火且尽。”(《游褒禅山记》) 2.暂且,姑且。 存者且偷生,死者长已矣!(《石壕吏》) 七、若 (一)动词 译为“像”“好像” 视之,形若土狗,梅花翅,方首。(《促织》) (二)代词 1.表人称,相当于“你”“你们”。 若入前为寿,寿毕,请以剑舞。(《鸿门宴》) 2.表近指,相当于“这”“这样”“如此”。 以若所为,求若所欲,犹缘木而求鱼也。(《齐桓晋文之事》) (三)连词 1.表假设,相当于“如果”。 若据而有之,此帝王之资也。(《赤壁之战》) 2.表选择,相当于“或”“或者”。 以万人若一郡降者,封万户。(《汉书·高帝纪》) 3.至,至于。 若民,则无恒产,因无恒心。(《齐桓晋文之事》) 八、所 (一)名词 表处所、地方。 又间令吴广之次所旁丛祠中。(《陈涉世家》) (二)助词 1.放在动词前同动词组成“所”字结构,表示“所……的人”“所……的事物”“所……的情况”等。 会征促织,成不敢敛户口,而又无所赔偿。(《促织》) 2.“所”和动词结合,后面再有名词性结构,则所字结构起定语的作用。 夜则以兵围所寓舍。(《〈指南录〉后序》) 九、为 (一)动词 1.做,作为,当成,成为。 (1)斩木为兵,揭竿为旗。(《过秦论》) (2)然后以六合为家,崤函为宫。(《过秦论》) (3)卒相与欢,为刎颈之交。(《廉颇蔺相如列传》) 2.以为,认为。 此亡秦之续耳。窃为大王不取也!(《鸿门宴》) 3.判断词,是。 如今人方为刀俎,我为鱼肉。(《鸿门宴》) (二)介词 1.表被动,有时跟“所”结合,构成“为所”或“为……所”,译为“被”。 吾属今为之虏矣!(《鸿门宴》) 2.介绍原因或目的,译为“为了”“因为”。 慎勿为妇死,贵贱情何薄。(《孔雀东南飞》) 3.介绍涉及的对象,译为“给”“替”。 于是秦王不怿,为一击缶。(《廉颇蔺相如列传》) 4.对,向。 如姬为公子泣。(《信陵君窃符救赵》) 5.表示动作、行为的时间。可译为“当”“等到”等。 为其来也,臣请缚一人,过王而行。(《晏子使楚》) (三)句末语气词,表示疑问或反诘,可译为“呢”。 如今人方为刀俎,我为鱼肉,何辞为?(《鸿门宴》) 十、焉 (一)兼词 1.相当于“于之”“于此”“于彼”。 (1)三人行,必有我师焉。(《论语》) (2)积土成山,风雨兴焉。(《劝学》) (3)五人者,盖当蓼洲周公之被逮,激于义而死焉(在这件事情上)者也。(《五人墓碑记》) 2.相当于“于何”,译为“到哪里”。 且焉置土石?(《愚公移山》) (二)代词 1.相当于“之”。 以俟夫观人风者得焉。(《捕蛇者说》) 2.哪里,怎么。 未知生,焉知死?(《论语》) (三)语气词 1.句末语气词,了,啊,呢。 至丹以荆卿为计,始速祸焉。(《六国论》) 2.作句中语气词,表示停顿,相当于“也”。 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或师焉,或不焉,小学而大遗。(《师说》) 3.置于词尾,相当于“然”,译为“……的样子”“……地”。 盘盘焉,囷囷焉,蜂房水涡,矗不知其几千万落。(《阿房宫赋》) 十一、也 (一)句末语气词 1.表示判断语气。 城北徐公,齐国之美丽者也。(《邹忌讽齐王纳谏》) 2.句末语气词,表示陈述或解释语气。 即不忍其觳觫,若无罪而就死地,故以羊易之也。(《齐桓晋文之事》) 3.用在句中或句末,表示肯定、感叹的语气。 呜呼!灭六国者六国也,非秦也。族秦者秦也,非天下也。(《阿房宫赋》) 4.用在句末,表示疑问或反诘语气。 公子畏死邪?何泣也?(《信陵君窃符救赵》) 5.用在句末,表示祈使语气。 攻之不克,围之不继,吾其还也。(《崤之战》) (二)句中语气词。用在句中,表示语气停顿。 是说也,人常疑之。(《石钟山记》) 十二、以 (一)介词 1.表示工具,可译为“拿”“用”“凭着”。 愿以十五城请易璧。(《廉颇蔺相如列传》) 2.表示凭借,可译为“凭”“靠”。 以勇气闻于诸侯。(《廉颇蔺相如列传》) 3.表示所处置的对象,可译为“把”。 操当以肃还付乡党。(《赤壁之战》) 4.表示原因,可译为“因为”“由于”。 赵王岂以一璧之故欺秦邪?(《廉颇蔺相如列传》) 5.表示依据,可译为“按照”“依照”“根据”。 今以实校之。(《赤壁之战》) (二)连词 1.表示并列或递进关系,可译为“而”“又”“而且”“并且”等。 夫夷以近,则游者众。(《游褒禅山记》) 2.表示承接关系,可不译。 余与四人拥火以入。(《游褒禅山记》) 3.表示目的关系,可译为“来”“用来”“以致”等。 则请立太子为王,以绝秦望。(《廉颇蔺相如列传》) 4.表示因果关系,常用在表原因的分句前,可译为“因为”。 不赂者以赂者丧。(《六国论》) 5.表示修饰关系,连接状语和中心语,可译为“而” ,或省去。 木欣欣以向荣,泉涓涓而始流。(《归去来辞》) (三)助词 作语气助词,起调整音节作用。 逆以煎我怀。(《孔雀东南飞》) (四)动词 1.以为,认为。 老臣以媪为长安君计短也。(《触龙说赵太后》) 2.用,任用。 忠不必用兮,贤不必以。(《涉江》) (五)名词 可译为“缘由”“原因”。 古人秉烛游,良有以也!(李白《春夜宴桃李园序》) (六)通“已”,止。 无以,则王乎?(《齐桓晋文之事》) (七)连词 连接上、下、东、西、往、来等字,表示时间、方位、数量等界限。 十三、因 (一)介词 1.依照,根据。 罔不因势象形。(《核舟记》) 2.依靠,凭借。 因利乘便,宰割天下,分裂山河。(《过秦论》) 3.趁着,趁此。 不如因善遇之。(《鸿门宴》) 4.通过,经由。 因宾客至蔺相如门谢罪。(《廉颇蔺相如列传》) 5.因为,由于。 因造玉清宫,伐山取材,方有人见之。(《梦溪笔谈》) (二)副词 1.于是,就。 因拔刀斫前奏案。(《赤壁之战》) 2.原因,缘由,机缘。 于今无会因。(《孔雀东南飞》) (三)动词 1.根据。 故事因于世,而备适于事(《五蠹》) 2.沿袭,继续。 蒙故业,因遗策。(《过秦论》) 十四、于 介词 1.在,从,到 。 乃设九宾礼于廷。(《廉颇蔺相如列传》) 2.“在……方面”“从……中” 。 于人为可讥,而在己为有悔。(《游褒禅山记》) 3.由于。 业精于勤,荒于嬉。(《进学解》) 4.向,对,对于。 请奉命求救于孙将军。(《赤壁之战》) 5.被。 而君幸于赵王。(《廉颇蔺相如列传》) 6.与,跟,同。 (1)身长八尺,每自比于管仲、乐毅。(《邹忌讽齐王纳谏》) (2)故燕王欲结于君。(《廉颇蔺相如列传》) 7.比。 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劝学》) 十五、与 (一)介词 1.和,跟,同。 沛公军霸上,未得与项羽相见。(《鸿门宴》) 2.给,替。 陈涉少时,尝与人佣耕。(《陈涉世家》) 3.比,和……比较。 吾孰与徐公美?(《邹忌讽齐王纳谏》) (二)连词 1.和,跟,同。 然谋臣与爪牙之士,不可不养而择也。(《勾践灭吴》) (三)动词 1.给予,授予。 生二人,公与之饩。(《勾践灭吴》) 2.结交,亲附。 失其所与,不知。(《烛之武退秦师》) 3.对付。 庞煖易与耳。(《史记·燕世家》) 4.参加,参与。 蹇叔之子与师。(《蹇叔哭师》) 十六、则 (一)连词 1.表示承接关系,译为“就”“便”。 项王曰:“壮士!——赐之卮酒。”则与斗卮酒。(《鸿门宴》) 2.表示条件、假设关系,译为“假使”“如果”“要是……就”“那么”“就”“便”。 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3.表示并列关系,用在分句中,可译为“就”,或不译。 位卑则足羞,官盛则近谀。(《师说》) 4.表示转折、让步关系,可译为“可是”“却”“虽然”“倒是” 。 于其身也,则耻师焉,惑矣。(《师说》) 5.表示选择关系,常和“非”“不”呼应使用,可译为“就是”“不是……就是”。 非死则徙尔。(《捕蛇者说》) (二)副词 1.表示判断,可译为“是”“就是”。 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岳阳楼记》) 2.表示强调,可译为“已经”“原来已经”。 及诸河,则在舟中矣。(《崤之战》) 十七、者 (一)助词 1.指人、物、事、时、地等,译为“……的”“……的(人、东西、事情)”。 有复言令长安君为质者,老妇必唾其面!(《触龙说赵太后》) 2.用在数词后面,译为“……个方面”“……样东西”“……件事情”。 (1)此数者用兵之患也。(《赤壁之战》) (2)或异二者之为,何哉?(《岳阳楼记》) 3.用作“若”“似”“如”的宾语,译为“……的样子”。 言之,貌若甚戚者。(《捕蛇者说》) 4.放在后置的定语后面,相当于“的”。 求人可使报秦者,未得。(《廉颇蔺相如列传》) 5.放在主语后面,引出判断,不必译出。 廉颇者,赵之良将也。(《廉颇蔺相如列传》) 6.用在“今”“昔”等时间词后面,不必译出。 近者奉辞伐罪。(《赤壁之战》) (二)语气词 1.放在疑问句的句末,表示疑问语气等。 何者?严大国之威以修敬也。(《廉颇蔺相如列传》)十八、之 十八、之 (一)代词 1.第三人称代词:他、她、它(们)。有时灵活运用为第一人称或第二人称。 (1)太后盛气而揖之。(《触龙说赵太后》) (2)不知将军宽之至此也!(《廉颇蔺相如列传》) (3)然语之,又恐汝日日为吾担忧。(《与妻书》) 2.指示代词:这,此。 (1)夫子欲之,吾二臣者皆不欲也。(《季氏将伐颛臾》) (2)君子疾夫舍曰欲之而必为之辞。(《季氏将伐颛臾》) (3)之二虫又何知!(《逍遥游》) (二)助词 1.相当于现代汉语的“的” ,放在定语和中心语之间。 虎兕出于柙,龟玉毁于椟中,是谁之过与?(《季氏将伐颛臾》) 2.放在主语和谓语之间,取消句子的独立性。 臣之壮也,犹不如人;今老矣,无能为也已。(《烛之武退秦师》) 3.放在倒置的动(介)宾短语之间,作为宾语前置的标志。 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或师焉,或不焉。(《师说》) 4.放在倒置的定语与中心语之间,作为定语后置的标志。 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劝学》) 5.用在时间名词或动词(多为不及物动词)后面,凑足音节,没有实在意义。 填然鼓之,兵刃既接,弃甲曳兵而走。(《寡人之于国也》) (三)动词,到……去 胡为乎遑遑欲何之?(《归去来兮辞》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