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1-05-13 发布 |
- 37.5 KB |
- 12页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2017年度高考历史二模试题(上海市四区)
上海市杨浦、静安、宝山、青浦(四区) 2014 届高三下学期质量调研(二模) 历 史 试 题 本试卷分为选择题和非选择题两部分 考生注意: 1.考试时间 120 分钟,试卷满分 150 分。 2.本考试设试卷和答题纸两部分,试卷包括试题与答题要求;所有答题必须涂(选择题) 或写(非选择题)在答题纸上;做在试卷上一律不得分。 3.答题前,务必在答题纸上填写准考证号和姓名,并将核对后的条形码贴在指定位置上。 4.答题纸与试卷在试题编号上是一一对应的,答题时应特别注意,不能错位。 一、选择题(共 75 分) 以下每小题 2 分,共 60 分。每题只有一个正确选项。 1.“美索不达米亚的历史,在很大程度上也就是来自北面的入侵者印欧人与来自南面的入侵 者闪米特人为争夺这块肥沃的大河流域地区而展开长达数千年的斗争的历史。”此观点 强调了 A.人类文明的冲突 B.古代战争的目的 C.地理环境的影响 D.历史形成的残酷 2.《三字经》载:“周武王,始伐纣,八百载,最长久。”周统治得以“长久”的制度保障是 ①分封制 ②内外服制 ③礼乐制度 ④中央集权制度 A.①② B.②③ C.①④ D.①③ 3.孔子在修订《春秋》时,同样记载战争,有伐、征、侵等区别,同样记载杀人,有杀、 弑、歼等不同方式,这被称作“春秋笔法”。这表明 A.文字史料带有主观因素 B.史家热衷于战争杀伐的记录 C.历史是个人心态的反映 D.文献史料不能反映真实历史 4.“德者本也,财者末也。外本内末,争民施夺。是故才聚则民散,财散则民聚。”持这种 观点的是 A.道家 B.法家 C.儒家 D.佛家 5.公元二世纪时,罗马帝国境内有个亚历山大港的小商人,他向当地放高利贷的大商人借 贷,并立下了契约半年后归还本付息,可由于经营不善,无力还钱。为此大商人告上法 庭,要求剥夺小商人的家产,包括小商人的二十个奴隶成为他家的奴隶。法官可能的判 决是 A.按照契约的规定执行 B.准许原告的法律诉求 C.要求当事方接受和解 D.以非罗马人为由拒绝 6.合理的制度是实现社会公平的重要力量。下列制度中促进了社会公平的是 A.世袭制 B.分封制 C.科举制 D.行省制 7.“一板印刷,一板已自布字。此印者才华。则第二板已具。更互用之,瞬息可就。”15 世纪欧 洲人开始使用材料中这一技术的影响反映在 A.新航路的开辟 B.文艺复兴的宣传 C.民族国家的形成 D.商品经济的发展 8.下列历史现象发生在地图所示历史时期 的是 A.统一多民族国家建立 B.古代三大发明的西传 C.海上丝绸之路的繁荣 D.君主专制的空前强化 9.1649 年 1 月,英王查理一世在审判法庭上说:“国王是世袭的,已经有一千多年了。你 得告诉我究竟是什么权威传我来的……我愿拥护下议院的公平的权利,……必须有贵 族,才能构成议会,但是贵族在哪里呢?”这反映了查理一世 A.强调贵族议会的重要性 B.维护专制君主的权威 C.突出了议会拥有的权力 D.要求拥有公平的权利 10.16—18 世纪,在美洲大陆出现了许多构词方式为“新 X”的地名,如:新尼德兰、新 西班牙、新法兰西、新奥尔良、新英格兰等。这一现象的根源是 A.新兴城市的出现 B.大批美洲独立国家的建立 C.工业革命的进行 D.欧洲殖民者对美洲的殖民扩张 11.“对成千上万知道它的人和当时的观察家来说,在 1760 年到 1800 年之间,生活彻底地 改变了”,“这个时代被疯狂地追求发明”。作者所言的这种情形最可能出现在 A.法国 B.英国 C.德国 D.美国 图例 12.恩格斯在 1866 年给马克思的信中写道:“从军事上来看,我认为双方的军队大体差不多, 战争将是十分残酷的……如果普鲁士获胜,它却没有力量渡过多瑙河,尤其是通过佩斯 向维也纳进攻。” 信中的战争是指 A.丹麦战争 B.普奥战争 C.普法战争 D.德俄战争 13.《共产党宣言》中说:“资产阶级在历史上曾经起过非常革命的作用。”以此为标准,对 下列历史人物归类正确的是 ①詹姆士·瓦特 ②伊丽莎白一世 ③拿破仑·波拿巴 ④彼得大帝 ⑤亚伯拉罕·林肯 A.①④ B.②③ C.③⑤ D.④⑤ 14.从 19 世纪 90 年代起,德国出现了建立巨型企业的趋势。到 20 世纪初占全国企业总数 0.9%的 3 万多家大型企业占有 3/4 以上的蒸汽动力和电力,其中 586 家巨型企业几乎占 有蒸汽动力和电力总数的 1/3。上述现象说明 A.帝国中央集权推动生产高度集中 B.能源革新助力生产日益趋向集中 C.生产集中得益于第二次科技革命 D.生产集中导致轻重工业比例改变 15.今年是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一百周年。 观察右下图,这场战争最先爆发于 A.①⑤ B.③⑤ C.②③ D.③④ 16.鸦片战争前夕,林则徐致信英国女王, 表示相信英国政府是受到英驻华商务 监督义律的欺骗而走上歧途,恳请她 制止鸦片贸易。这表明林则徐 A.试以和平方式实现禁烟 B.希望扩大中英正常贸易 C.领导禁烟得到英王默许 D.对英国的政治研究很深 17.“从前我国还只是被西方大国打败过,现在竟被东方的小国打败了,而且失败得那样惨, 条约又订得那样苛刻,这是多么大的耻辱啊!”材料中“这场战争”是指 A.中英鸦片战争 B.第二次鸦片战争 C.甲午中日战争 D.八国联军侵华战争 1 5 3 2 4 18.一位大清官员在筹建轮船招商局时说:“伏查各国通商以来……中国内江外海之利,几 被洋人占尽,且海防非有轮船不能逐渐布置,必须劝民自置……藉纾商民之困,而作自 强之气。”由此可见,民用工业创办主要目的是 A.扩大中外贸易交往 B.抵御外侮求富求强 C.发展官督商办企业 D.发展资本主义经济 19.吉尔伯特•罗兹曼在其主编的《中国的现代化》中说:“在中国国内,败给日本和拳乱的 灾难性后果使统治集团认识到,继续阻止改革将是徒劳无益的。其后十年之内发动的颇 具朝气的现代化运动,引进了新观念。”这里的“新观念”主要是 A.“师夷长技” B.“中体西用” C.“君主立宪” D.“民主共和” 20.晚清畅销小说《痴人说梦记》以一场梦为结尾,梦中的上海不再有外国巡捕,建筑上没 有外国招牌,有的是中国人的工厂和学校。这一梦想实现应该在 A.辛亥革命后 B.五四运动后 C.1928 年改定新约后 D.新中国成立后 21.孙中山先生在《三民主义与中国前途》中指出:“中国数千年来,都是君主专制政体, 这种政体,不是靠民族革命可以成功。试想明太祖驱除蒙古,恢复中国,民族革命已经 做成,他的政治,却不过依然同汉、唐、宋相近。故此三百年后,复被外人侵入,这有 政体不好的缘故,不做政治革命是断断不行的……”由此可见 A.民权主义是民主革命的核心 B.民族主义可以促进政治革命 C.民生主义是民主革命的目标 D.民族民权民生三者缺一不可 22.在西北小山村的土坯墙上,写着醒目的黑字标语:“打倒喝我们血的军阀!”“打倒把中 国出卖给日本的汉奸!”“欢迎一切抗日军队结成统一战线!”“中国红军万岁!”等。由 此判断,这一历史场景最早出现在 A.九一八事变前后 B.一•二八事变以前 C.西安事变前后 D.八一三事变以后 23.纳粹德国宣传部长约瑟夫·戈培尔说:“你永远不会认为百万民众会为了一个经济计划 而献出其生命。但是他们情愿为一个信仰而死,因而我们的运动就是要不断接近这样一 个目标。” 德国为此采取的直接措施是 A.实行一党专制 B.推行经济复兴政策 C.宣扬民族共同体理论 D.建立纳粹集权体制 24.在 1945 年苏联人民热烈庆祝胜利的那个上午,美国驻莫斯科代办乔治·凯南站在窗前 看着眼前的一切,却冷静地说道:“一切才刚刚开始。”之后美国“开始”的是 A.铁幕演说 B.采取冷战政策 C.实施马歇尔计划 D.建立北约 25.下列有关中国近代以来的宪法或法律文件的说法,正确的是 A.《钦定宪法大纲》颁布标志着预备立宪的开始 B.“明定国是”诏的颁布标志君主立宪制正式实行 C.《共同纲领》是中国现代史上首部社会主义宪法 D.《临时约法》是中国历史上第一部具有资产阶级共和国宪法性质的文献 26.下表是中国某一时期不同所有制企业总产值对比表(单位:%) 这里的 “某一时期”最可能是指 A.五四时期 B.抗战时期 C.过渡时期 D.文革时期 27.时任山东范县党委第一书记的谢惠玉说:“到那时:人人进入新乐园,吃喝穿用不要钱, 鸡鸭鱼肉味道鲜,顿顿可吃四大盘……人人都说天堂好,天堂不如新乐园。”为建立此 “新乐园”,全国开展了 A.农业合作化运动 B.“大跃进”运动 C.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D.人民公社化运动 28.《剑桥中华人民共和国史》记载:“……集体农业的痕迹,大量从中国农村消失了。”导 致这一现象的原因应是 A.人民公社化运动的开展 B.农业生产合作社的建立 C.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实行 D.土地改革取得圆满成功 29.近日,乌克兰局势突生变故,克里米亚再次成为人们关注的焦点。以下历史事件,与克 里米亚紧密相关的是 A.彼得一世改革 B.苏联卫国战争 C.亚历山大二世改革 D.“华约”建立 30.2014 年 2 月 27 日,十二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七次会议经表决通过设立“抗战胜利纪念 年代 全民 集体 公私合营 私营 个体手工业 开始年 41.5 3.2 4 30.7 20.6 结束年 54.5 17.1 27.2 0.04 1.2 日”的决议,这一纪念日设立的历史依据是 A.1945 年 8 月 15 日,日本天皇宣布无条件投降 B.1945 年 9 月 2 日,日本向同盟国正式签署投降书 C.1945 年 9 月 9 日,日本在中国战区受降仪式签字 D.1972 年 9 月 29 日,中日签署《联合声明》结束两国间不正常状态 以下每小题 3 分,共 15 分。每一选项的分值可能为 0、1、1、3 分。选出最佳一项....,多选不 得分。 31.史家甲:文艺复兴不只是文学或艺术的再兴,也是人类知识和个人之觉醒或再生,而为 近代世界之开始;史家乙:文艺复兴是中古时代转移至近代的过渡时代,它同时具备了 两个时代的特性。有关两位史家对“文艺复兴”的看法,下列叙述最恰当的是 A.史家强调文艺复兴与中世纪的差异断裂 B.史家强调文艺复兴仍保有中世纪的特质 C.两位史家对于文艺复兴解释的视角一致 D.史家甲重历史的延续乙强调历史的新异 32.1689 年,英国议会下院提出《三年法案》,即每三年必须召开一次议会,每届议会任期 不得超过 3 年,国王威廉三世立即予以否决。直到 1694 年,出于对外战争的需要,威 廉三世才签署了此案。《权利法案》也是在“光荣革命”发生后一年多在议会通过的。 在此期间,国王还在与贵族讨价还价。说明当时的英国 A.君主立宪尚待完善 B.王在议会王在法上 C.君主专制影响尚存 D.国王意志影响立法 33.1911 年 11 月 20 日,《大公报》刊载“君主民主立宪问题之解决”的征文启示,引起广 泛关注,民众参与度大大超过预期。之后,共评出获奖文章 16 篇,其中主张君主立宪 有 11 篇,倡导民主立宪有 2 篇,未明确表明态度的有 3 篇。对此解读正确的是 A.该报具有君主立宪的政治倾向 B.近代报刊关注与读者互动交流 C.民主共和观念已真正深入人心 D.政府对民间的言论具有包容度 34.“以为不要城市工人而用农村包围城市可以取得胜利,这无论在理论上与事实上都是不 通的。假使没有城市做领导,则任何乡村都是不能‘联合起来’的。并且,没有城市工 人激烈斗争,则一切‘包围城市’的计划完全是空谈。”(中共中央机关刊物《红旗》 1930.5.24)这说明当时 A.“农村包围城市”的革命道路遭到挫败 B. 全党对中国革命道路认识存在分歧 C.“农村包围城市”的革命道路开始形成 D.“左”倾分子掌握着中共中央领导权 35.1945 年 4 月 30 日苏军占领德国议会大厦。观察照 片《攻克柏林》信息,以下观点最正确的是,照片 A.真实定格了柏林战役令人激动振奋的历史瞬间 B.反映了创作者内心对战争胜利充满骄傲与自豪 C.还原了历史场景具有重要的历史研究价值 D.再现战斗胜利后柏林城市残垣断壁的景象 二、非选择题(共 75 分) 36.中央集权制度 材料一 材料二 本朝 鉴五代……之弊,遂尽夺…… 之权,兵也收了,财也收了,赏罚行政一切收了,州郡遂日就困弱。……靖康之役,虏骑所 过,莫不溃散。 ——朱熹《朱子语类》卷 128 材料三 本朝大政委于中书省,……。地方设行中书省,简称“行省”。元制,凡有重 大军事,则遣中书省官员前往督之,其班底仿中书省建制,故称“行中书省”。” ——《史学集刊》 材料四 学者赵翼说:“国初承前明旧制,机务出纳悉关内阁……雍正年间,用兵西 北……选内阁中书之谨密者入直(值)缮写。后名军机处,地近宫廷,便为宣召。” ——《檐曝杂记》 问题:(12 分) 材料反映了中国古代中央集权制度的两种发展趋势。请予以概括并简要论证。 37.时代的理解 20 世纪初期,有一位欧洲的历史学者在其著作中认为“(欧洲)15 世纪的编年史家几乎 都怀有对其身处时代的憎恶,而对其中真正动人的力量则未曾察觉。”结合所学知识,谈谈 你对这句话的理解。(13 分) 《攻克柏林》摄于 1945 年 5 月 2 日 38.日本近代教育 材料一 “人必须学习。村无不学之户,户无不学之人,父母必须让孩子学习。” ----1872 年日本政府颁布的《学制》 材料二 下图为“日本 1873 年—1910 年小学就学率变动表” 材料三 (右图)部分译文:“朕惟我皇祖皇宗肇国 宏远,树德深厚;我臣民克忠克孝,亿兆一心,世济其 美。此我国体之精华。而教育之渊源,亦实存乎此。…… 一旦缓急则义勇奉公,以扶翼天壤无穷之皇运。如是者, 不独为朕忠良臣民,又足以显彰尔祖先之遗风矣。斯道 也,实我皇祖皇宗之遗训而子孙臣民之所当遵守,通诸 古今而不谬,施诸中外而不悖。……” ——1890 年,日本《教育敕语》 问题:(12 分) (1)指出材料一日本政府颁布《学制》的时代背景及其反映的教育理念。(4 分) (2)概括材料二中的历史信息。(4 分) (3)结合上述材料和所学知识,谈谈你对日本近代教育的认识。(4 分) 39.战后国际格局 斯塔夫•里阿诺斯在《全球通史》中说:“二战临近结束时,这种共同的危险促成的合作 开始动摇。合作者们为了各自心目中的国家利益宁愿牺牲团结。因此,随着和平的到来,大 同盟内部不和而分裂了,两、三年内……被冷战所取代”。 问题:(13 分) (1)材料中的“合作者”是谁?促成他们合作的“共同的危险”是指什么?(4 分) (2)二战临近结束时,合作者的合作为何会“开始动摇”? (4 分) (3)简要叙述“合作”是如何被“冷战”所取代的(5 分) 40.近代的“夷务”观 材料一 《天津条约》本已明确规定西方公使可以常驻北京,并得到了皇帝的亲自批准, 但皇帝本人压根就没打算认真履行条约,而是不久就试图借上海关税谈判之机,极力想取消 条约中关于……等条款,而公使驻京是皇帝特别要打掉的“第一要事”。为此,竟不惜以全 免关税和开放鸦片自由贸易为条件。也就是说,皇帝下旨,只要外国公使答应不常驻北京, 中国关税也不收了,鸦片贸易也可以放开。 ——袁南生《不平等条约的另一面》 材料二 1860 年与英法媾和的惨痛教训,促使恭亲王对洋人的态度发生了彻底的转变。 在此以前,他也是激烈反洋的,主张对外夷索求作坚决抵制并处死巴夏礼(Harry Parkes);而 在媾和以后,他形成了对夷务的新概念。 ——徐中约《中国近代史》 材料三 1901 年 1 月 29 日,慈禧太后以光绪帝名义在西安发布变法诏谕:“我中国之弱, 在于习气太深,文法太密。庸俗之吏多,豪杰之士少……误国家者在一私字,困天下者在一 例字,至近之学西法者,语言文字、创造机械而已,此西艺之皮毛,而非西政之本源也”。 “舍其本源而不学,学其皮毛而又不精,天下安得富强耶?”“著军机大巨、大学士、六部、 九卿、出使各国大巨、各省督抚,各就现在情形,参酌中西政要,举凡朝章国故、吏治民生、 学校科举、军政时政,当因当革,当有当并,或取诸人,或求诸己,如何而国势始兴,如何 而人才始出,如何而度支始裕,如何而武备始修,各举所知,各抒所见”。以奕劻、李鸿章、 荣禄等人为督办政务大臣,以刘坤一、张之洞为参与政务大臣,共同负责主持行政工作。在 随后五年左右的时间中,改革逐步推行。 ——据《清德宗实录》等 问题:(25 分) (1)材料一中的“皇帝”是谁?材料一“……”处的条款内容可能有哪些?(5 分) (2)材料二中(他形成了对夷务)的“新概念”指什么?列举相关史实作说明。(5 分) (3)你如何理解近代的“夷务”观?(15 分) 杨 浦 区 2013 学 年 度 第 二 学 期 高 三 学 业 质 量 调 研 历 史 试 卷 本试卷分为选择题和非选择题两部分 2014 年 4 月 一、选择题(1——30 题每小题 2 分;31——35 题每小题 3 分)共 75 分) 题 号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答 案 C D A C B C B C B D B B C 题 号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23 24 25 26 答 案 C D A C B C D A C C B D C 题 号 27 28 29 30 31 32 33 34 35 答 案 D C C B DABC AC DB AB DC BCD A BCD A (注明:30——35 题每小题 3 分。每选项的分值 3、1、1、0 分,选出最佳一项,多选不得 分) 二、非选择题: 36. (12 分) 趋势:削弱相权,加强皇权;削弱地方,加强中央。(4 分) 材料一和材料四,主要体现了削弱相权,加强皇权的趋势。材料一反映的唐朝三省六部 制使宰相的权力一分为三,起到了分散相权以加强皇权的作用。材料四反映了明朝的内阁制 度,其是明朝废宰相后设立的机构,内阁首辅代行宰相职权,是皇权战胜相权的集中体现; 而清朝雍正年间军机处的设立,更是君主专制空前强化的标志。(4 分) 材料二和材料三,集中体现了中央对地方控制的逐步加强。材料二中反映了北宋时期收 回了原来地方节度使的财、政、军等大权,从而消除了自五代以来地方藩镇割据其对中央的 威胁;材料三反映了元朝时期的行省制度,地方有重大军务要有中央官员“前往督之”,中 央对地方控制的加强由此可见一斑。(4 分) 37.(13 分) 15 世纪的时代,是一个正在发生巨大演变中的时代,是一个“憎恶”与“动人”并存的时 代。(观点 1 分) 存在“憎恶”的史实:(经济)庄园制度的解体,出现以暴力形式的资本原始积累;(政 治)封建贵族总体上丧失了昔日的权势,不得不依靠王权来维持自己的地位;(文化)罗马 天主教会师西欧最大的封建主集团,基督教思想占主导地位,极力维护封建秩序,严重阻碍 社会的进步;(社会)在东西方的交流中,西欧与东方贸易出现逆差,致使黄金和白银外流, 市场上货币短缺,尤其在奥斯曼帝国崛起后,使传统的东西方贸易秩序和环境遭到破坏,交 易量锐减,商品价格飞涨。(答出 2 点即可,4 分) 存在“动人的力量”的史实:(经济)随着生产力的提高和商品货币关系的发展,出现了 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萌芽;(政治)民族国家的形成和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发展,王权得到 加强,等级君主制逐渐演变为君主专制,推行重商主义政策,客观上有利于资本主义的发展; (文化)反封建反教会的文艺复兴运动席卷西欧,以人文主义为武器,抨击罗马天主教会及 其神学理论;(社会)以葡萄牙和西班牙为代表的西欧各国开始了一系列航海探险活动,寻 找新航路,推动世界从分散走向整体。(答出其中 3 方面即可,6 分) 由于受到时代的历史局限性影响,也造成了两个时代学者对 15 世纪的认识不同。15 世 纪的编年史家只看到 15 世纪时代“憎恶”的一面,而没有看到“动人”的一面;20 世纪的 学者更能从历史的整体发展中认识和把握 15 世纪“真正动人”的进步因素。(2 分) 38.(12 分) (1)时代背景:明治维新。(2 分) 教育理念:强调了教育的重要性和教育机会均等的思想。(2 分) 日本明治维新初期的小学就学率比较低,之后不断提升,到 20 世纪初基本实现适龄儿童的 义务小学教育。 (2)相对男童的小学就学率而言,女童的小学就学率一直偏低。(2 分) (1886 年)义务教育的实施,尤其是义务教育的时间从 4 年扩大到 6 年推动了日本小学就 学率的提升。到 20 世纪初,基本实现儿童小学教育的普及。 (2 分) (3)近代日本对教育比较重视,是日本推动实现现代化的重要措施,对日本的现代化道路 产生了重要的影响。 一方面,从教育的理念看,强调了教育的重要性和教育机会均等,成为推行教育的重要 指导思想;从教育措施看,从《学制》的的颁布开始,逐步形成日本近代的教育体系;日本 推行的义务教育,尤其是义务教育时间的扩大,扩大了教育的普及,推动了日本的教育现代 化;同时为日本的现代化培养人才。(2 分) 另一方面,从材料三(从教育的内容)可见,日本政府强调“忠、孝”等传统的道德同 时,又试图通过教育把国家意志灌输给国民,造就“义勇奉公”效忠天皇的“忠良臣民”, 在精神上使日本人民支持近代天皇制,为日本走上军国主义道路打下了社会基础。(2 分) 39.(13 分) (1)反法西斯同盟(或美英苏中等具体国家)(2 分) 反法西势力的历史使命(或极权扩张势力,或轴心国集团)(2 分) (2)当共同的危险即将过去,同盟内的各自利益开始凸现,美英等国的政治制度为资本主 义民主制度,而苏联的社会制度却是社会主义制度,(2 分)二战临近结束时,苏联在东欧 扩充势力,与英美等国的利益产生冲突(2 分)。 (3)合作者之间虽然矛盾重重,但共同的危险和协同作战,还是构建起维护世界和平的雅 尔塔体系。(1 分) 邱吉尔铁幕演说揭开冷战的序幕(1 分) 杜鲁门主义提出,冷战正式开始(1 分) 马歇尔计划的提出(1 分),两个德国和的出现(1 分),朝鲜的分裂等,冷战局面最终 形成。(1 分) 40.(25 分) (1)咸丰帝 (2 分)公使驻京、内江通商、内地游历(3 分)语意相同即可 (2)由抵制外夷到重视、效法外夷,对外采取合作政策。(2 分)1861 年清廷建立“总理各 国事务衙门”,掌握外交及与外国有关的财政、军事、教育、矿务、交通等一切事务。(1) 与此同时在中央奕訢等人及地方实力派的推动下,开始了以“自强”、“求富”为目标,拯救 清朝统治为目的的洋务运动。(2 分) (3)评分意见: 能结合材料及所学知识,从内因、外因两个视角分析“夷务”产生的原因,将该问题置 于中国近代特定的历史环境即近代中西方文明碰撞的历史进程进行剖析,观点鲜明,史实准 确,论述逻辑清晰。(9—11 分) “夷务”观主体的本质不仅仅是“他”(恭亲王)、“慈禧”等具体的人,而应理解为整 个近代中国人对世界的认识和思考,若能从这一视角再作分析,则思维品质更高一些。(12 分以上)如下示例: 近代清廷对“夷务”态度的转变是在中华民族危机不断加重的背景下渐次发生的,是从 “鄙夷”、“排夷”到“师夷”、“制夷”,从“器物”学习到“制度”学习,从“被动”学习 到痛定思痛“主动”学习的过程。 如材料一所述……近代初期,清政府缺乏近代外交意识,谈判意识和条约意识不强;统 治集团依然信守天朝上国思想,甚至以不惜牺牲“主权”为代价。由材料二……不难发现, 随着两次鸦片战争的爆发,清廷迫于国内外的压力,开始改变对外政策,由坚决抵制外夷到 师夷长技以制夷,采取合作态度,成立“总理各国事务衙门”,但改革限于“练兵制器”,学 习西方科技。随着甲午中日战争的爆发,洋务运动宣告破产。正如材料三所指……20 世纪 初,八国联军侵华战争,清廷再遭重创,出于自保,清廷对“夷务”有了进一步的思考,意 识到借鉴西方政治制度的可能性,派员出国考察欧美政体,修订律例,《预备仿行宪政》可 以视为中国近代君主立宪政体进入实施阶段的重大信号,使戊戌变法中断后的中国社会改革 又向前推进了一步。恭亲王也好、慈禧也罢,他们对“夷务”的好恶,不应简单理解为个人 对近代西方的认识,一定程度上可以反映近代中国人对西方文明的理解,而他们特殊的社会 身份又足以影响整个国家民族历史发展的走向。所以,清廷对“夷务”态度的转变反映了近 代中西方文明碰撞的历史进程,这种观念的转变同样也反映了中国社会现代化道路的艰难曲 折。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