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高考之实用类文本阅读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江苏高考之实用类文本阅读

实用类文本阅读 一、 现代文阅读(二)(18分)‎ ‎  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16~18题。 ‎ 焚坑之事没商量 张 鸣 先秦法家,到了韩非这里,已经演变成绝对君主主义。韩非子的信徒李斯,在秦统一之后,推动秦始皇焚书坑儒,也是应有之义。战国时的儒家,信奉的是君臣相对主义,如果君主待臣如草芥,那么臣子也可以当君主如仇寇。所以,韩非子非儒,因为儒以文乱法,坏了尊君的规矩。那么,找个借口,把讨人嫌的儒生坑掉,按道理也该是令他们快意之事。‎ 但是,坑儒是在焚书之后的一年发生的,主导者是皇帝,不是丞相。事情的缘起,不是儒生议政,对皇帝的政策说三道四,而是姓卢姓侯的两个宝贝,为秦始皇找仙药,花了皇帝不少银子,结果当然找不到,溜之乎也。被骗惨了的秦始皇,不由得不怒。卢、侯两位,无疑都是读书人,但到底是方士还是儒生,已经无从考证。我们知道的结果是,秦始皇盛怒之下,抓不到该抓的,就拿他们的同类出气。诸生转相告引,牵连多至460余人,一并都给坑了。这些人里,肯定有儒生,但整的重点却是方士。后世说坑儒,实际上是夸张,这个夸张,是受前一年焚书的影响,因为焚书的重点,是跟儒家有关的诗书和史书。再加上,后世所谓读书人,儒生是代名词,但在当年,并不是这样的。‎ 孔夫子当年,是敬鬼神而远之的,后辈门徒,居然被骗钱的方士牵连,大批丢了性命,多少有点冤枉。春秋战国之际,儒墨号称显学,但最终都没有显过法家。法家其实是从儒家脱胎而来的,但这个恶胚胎,长大之后,居然欺师灭祖,把个儒家当敌对势力来对待。只是,在这个政策里,所谓的焚书坑儒,焚书才是重点,坑儒,不过是一个点缀。‎ 当年焚书,针对的是两类书,一、史书,除了秦国史之外,全烧。二、诗书百家语。不仅烧,而且今后不许人提及。谈及历史,就是以古非今,要族灭。谈起诗书百家语,则弃市(杀掉弃之于市,示众)。所以,读书人即使没有被坑,也没有被发配,肯定也不能靠自己的知识过活了。春秋以来将近五百年的私学传统,到了秦朝,就被迫中断。读书人唯一的出路,是学点技术,医药、卜筮、种树。再就是学法律,还只能放下架子,跟着官吏学。‎ ‎ 坑掉的460个人,只能算秦朝文化禁锢政策的一点无意之中的补充。相对于坑儒而言,烧书的危害显然要大得多。对于诸子百家和各国史书,伤害尤其明显。儒家经典,儒生是可以背诵的,即使文字版被烧掉,凭着记忆,也可以写出来。但春秋以来流传下来的各种书籍,在没有印刷术之前,每每有各种各样的抄本,人们也不大可能把它们都背诵记熟。‎ ‎ 烧书,杀人,都是为了毁掉民间讲学的传统,进而毁掉春秋以来的文化。仅仅在法令学习的意义上,恢复过去的王官之学的面目。从此而后,只有官府才有书,书只是法律书,想学,只能跟官吏学法令,进而成为预备官吏。所以,秦人就业,除了农工商之外,还有“学为吏”一途。除此之外,就是做医卜,靠治病打卦混日子了。‎ 这样的社会,当然特别的没劲儿。不仅对先秦之世,是一种大反动,就是对于秦自己之前的社会,也是倒退。因为,连吕不韦的《吕氏春秋》,此时也不能读了。幸亏秦朝二世而亡,否则,读书人这样过日子,岂不是跟蹲监狱差不多了?当然,在暴政的高压之下,这样的日子也是能过的,因为,坐牢受刑的担忧,已经压过了日子本身的枯燥。 (有删改)‎ ‎16. 作者为什么说“坑儒,不过是一个点缀”?(6分)‎ 高三语文考前复习 10 实用类文本阅读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7. 作者说法家是个“恶胚胎”的原因有哪些?请简要概括。(6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8. 请结合文章,阐述文末“坐牢受刑的担忧,已经压过了日子本身的枯燥”一句的内涵。(6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二、现代文阅读(二)(18分)‎ ‎  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16~18题。‎ 登月第一人 周有恒 ‎1930年阿姆斯特朗出生在美国东部。六岁时第一次乘坐飞机,开始迷恋航空,期盼自己能早日插上飞行的翅膀。有一次下大雨,穿着新衣的小阿姆斯特朗突然跑到外面疯玩起来,在雨地里打滚、嬉闹,新衣转眼间就沾满了泥巴。他边跳边开心地对妈妈说:“妈妈,我要跳到月球上去!”妈妈没有责怪他,只说了一句:“好啊,只是你别忘了从月球上跳回来,回家吃晚饭!”‎ 学生时代,与飞行相关的内容都成为阿姆斯特朗的最爱。小学期间,他开始学习制作飞机模型。上中学时,又尝试自制风洞试验设备。他十五岁参加飞行课程培训,十六岁生日当天,还没有达到法定许可驾车年龄的阿姆斯特朗,就已经拿到了飞行员执照。十七岁的阿姆斯特朗高中毕业后本已被麻省理工学院录取,但他选择了普度大学,学习航空工程专业。后来还在南加州大学获得了航空工程专业硕士学位。‎ 在完成本科学业的当年,阿姆斯特朗即加入美国太空总署,成为一名非军职的高速试飞员。在七年的试飞员生涯中,他曾参与测试二百多种机型,完成了超过九百架次的飞行任务。1961年,美国总统肯尼迪提出“阿波罗计划”,美国航空航天局开始选择第二批宇航员。经过层层选拔,阿姆斯特朗最终脱颖而出。他不仅技术高超,而且敬业精神极强,对工作的痴迷程度在同事中素来闻名。某次试飞事故中险些丧命,但逃生后他立即返回办公室填写报告,“因为那里有没完成的事等着我做”。‎ 命运之神似乎很青睐阿姆斯特朗。在他登月之前,已有美国宇航员环月球飞行,但他们均没有登陆月球。1969年5月“阿波罗10号”飞船首次将登月舱带入月球轨道测试,这是人类登月最后的“彩排”。此时,阿姆斯特朗已被任命为“阿波罗11号”飞船指令长。‎ ‎1969年7月16日,“阿波罗11号”冲向太空。7月21日凌晨2点56分,身穿白色宇航服的阿姆斯特朗率先跨出登月舱,走下舷梯,左脚踏上月球那荒凉而沉寂的土地,在月球表面上留下了那著名的脚印,成为人类历史上登陆月球第一人。当时他说出了此后在无数场合常被引用的名言:“这是个人迈出的一小步,却是人类迈出的一大步。”据说,美国政府要他说的原话是:我每前进一步,都是美利坚共和国的领土延伸。当阿姆斯特朗从月球返回地球与媒体见面时,有位记者采访他:“此时此刻你最想说的话是什么?”阿姆斯特朗似乎想起了当年那个调皮的小男孩,回答说:“我想对妈妈说,我从月球上回来了,我想回家吃晚饭!”‎ 高三语文考前复习 10 实用类文本阅读 在整个阿波罗计划中,美国共诞生了十二位登月英雄。阿姆斯特朗不愿意站在聚光灯下,他拒绝所有电视台的采访邀请,也没有像其他航天英雄一样撰写自传。有人问,对他的脚印可能在月球表面存留数千年有什么想法,阿姆斯特朗回答:“我希望某个人上去把它们擦掉。”‎ ‎2012年8月25日,阿姆斯特朗因心脏手术并发症去世,享年八十二岁。美国总统奥巴马给予他的评价是:“美国最伟大的英雄之一——不单是他的时代,而是所有时代的英雄。”‎ ‎(有删改)‎ ‎15.从文中看,哪些因素使阿姆斯特朗成为登月第一人?(6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6.文中画线句有哪两层含义?(6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7.阿姆斯特朗的“伟大”表现在哪里?请根据文章内容概括。(6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三、 现代文阅读(二)(18分)‎ ‎  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16~18题。 ‎ 从雕花匠到画匠 光绪四年,父亲打听得有位雕花木匠,名叫周之美的,要领个徒弟。托人去说,一说就成功了。‎ 这位周师傅,在白石铺一带,是很出名的,用平刀法雕刻人物,是他的绝技。我跟着他学,他也耐心地教我。我很佩服他的本领,又喜欢这门手艺,学得很有兴味。‎ 经过一段时间,学会了师傅的平刀法,又琢磨着改进了圆刀法。那时雕花匠所雕的花样,千篇一律。我就想法换个样子,在花篮上面,加些葡萄石榴果子或花木。还搬用平日常画的飞禽走兽,造出许多新花样,果然人人都夸。‎ 光绪八年,在一个主顾家中,无意间见到一部乾隆年间翻刻的《芥子园画谱》。仔细看了一遍,实在是好。向主顾借了来,在我挣来的工资里,匀出些钱,买了纸、颜料和毛笔,晚上用松油柴火为灯,一幅一幅地勾影。足足画了半年,把一部《芥子园画谱》,除了残缺的一本以外,都勾影完了,订成了十六本。从此,我做雕花木活,就用《芥子园画谱》做根据了。‎ 一位远房本家,名叫齐铁珊的,他很关心我的画。有一次,他对我说:“萧芗陔快到我哥哥家里来画像了,我看你何不拜他为师!”这位萧师傅,纸扎匠出身,画像是湘潭第一。我就到他家去拜师。他把拿手本领都教给了我,画像这一项,就算初入门径了。‎ 光绪十五年刚过年,我第一次见到寿三爷。寿三爷名叫胡自倬,号沁园。那天正是他们诗会的日子,到的人很多。寿三爷听说我到了,很高兴,当天就留我同诗会的朋友们一起吃午饭。‎ 他家延聘的教读老夫子名叫陈作埙,号少蕃,学问很好,也是湘潭的名士。吃午饭的时候,寿三爷说:“你如愿意读书的话,就拜陈老夫子的门吧!”吃过饭,按照老规矩,先拜了孔夫子,我就拜了胡、陈二位,做我的老师。‎ 高三语文考前复习 10 实用类文本阅读 少蕃师对我说:“画画总要会题诗才好,你就去读《唐诗三百首》吧!诗的一道,本是易学难工,就看你有心没心了!”我小时候读过《千家诗》,几乎全部能背出来,读了《唐诗三百首》,上口就好像见到了老朋友,读得很有味。少蕃师又叫我在闲暇时,看看《聊斋志异》一类的小说,还时常给我讲讲唐宋八家的古文。我觉得这样的读书,真是人生最大的乐趣了。‎ 读书的同时,我跟胡沁园老师学工笔花鸟草虫。他对我说:“石要瘦,树要曲,鸟要活。”我常常画了画,拿给沁园师看,他都给我题上了诗。他还对我说:“你学学作诗吧!光会画,不会作诗,总是美中不足。”那时正是三月天气,牡丹盛开。沁园师约集诗会同人,赏花赋诗,他也叫我加入。我放大了胆子,作了一首。沁园师看了,念道:“‘莫羡牡丹称富贵,却输梨橘有余甘。’这两句不但意思好,十三谭的韵,也押得很稳。”这一炮,居然放响,是我料想不到的。我在胡家,读书学画,有吃有住,心境安适得很,眼界也广阔多了,只是总想起家里的光景。那时照相还没盛行,画像这一行生意是很好的。沁园师知道我这个意思,到处给我吹嘘,附近的人都来请我去画。后来我又琢磨出一种精细画法,能够在画像的纱衣里面,透现出袍褂上的团龙花纹,人家都说这是我的一项绝技。人家叫我画细的,就送我四两银子,从此就作为定例。我觉得画像挣的钱比雕花多,又省事,就扔掉了斧锯钻凿一类家伙,改了行专做画匠了。‎ 生意越做越多,收入也越来越丰,祖母笑着对我说:“阿芝!你倒没有亏负了这支笔,从前我说过,哪见文章锅里煮,现在我看见你的画,却在锅里煮了!”(节选自《白石老人自述》)‎ ‎15.文中提及齐白石哪几次重要的学艺经历,促成他从雕花匠转变为画匠?(6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6.齐白石曾用“学我者生,似我者死”来告诫学生要跳出老套,立志创新。文中他的哪些做法体现了这一艺术主张?(6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7.文中画线句子的含义是什么?结尾段蕴含哪些情感?(6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四、 现代文阅读(二)(18分)‎ 江南士子夏完淳 丁帆 很小就在明故宫一带玩耍,但那时不知道午朝门乃皇恩赐死之地。1647年10月16日,就在无尽的甬道旁,走来了三十四名即将被推出午门斩首的反清复明的儒生,这一群人均着明装,长铐脚镣,一个个怒目横眉,无半点惧色。其中有位最年轻的白面书生,更是从容不迫地含笑赴义,他就是名扬一时而又被后人渐渐淡忘的十六岁的松江才子夏完淳。‎ 在夏完淳短暂的一生当中,其诗文的天才并没得到充分的发挥。在短命的南明王朝即将覆灭之际,夏完淳把主要精力都投入到了抗清复明的斗争中。民族危亡之际,他舍弃了学业投身抗清大业,可见其气节之一斑。‎ 高三语文考前复习 10 实用类文本阅读 夏完淳人格大树的长成与其天然的生长环境是分不开的。他在临刑前能从容以赴,是与其家学师道不可分割的。据说和夏完淳一起就义的还有他的岳父江南文社领袖钱栴。他俩共赴黄泉时的一段对话,则足可洞见夏完淳的人格魅力和文化修养之高尚。岳父钱栴问之:“子年少,何为亦求死?”答曰:“宁为袁粲死,不作褚渊生,丈人何相待之薄耶!”正是这种人格正气将夏完淳的诗文提升到那种大气磅礴的境界中去。‎ 夏完淳的父亲就是夏允彝,是复社的领袖人物。其身传言教对夏完淳的影响极大,尤其是他用自己的鲜血和头颅所抒写的辉煌人格篇章,为夏完淳作出了楷模和榜样。夏允彝生前为夏完淳选择的导师也是十分注重名节和气质的江南名士。‎ 夏完淳十四岁就随父从军,征战于太湖地区。父亲殉国后,他又投身于明兵部职方主事吴易的太湖义师帐下任参谋,屡屡征战建功。后夏完淳从军中失散,吴易被捕后壮烈殉国。这段历史同样是夏完淳刻骨铭心的人格锻打。可以说,正是在这些腥风血雨的战斗生活中锤炼和铸造了夏完淳那颗不屈的灵魂。‎ 夏完淳被捕后,在南京大骂投降清廷的前明崇祯兵部尚书洪承畴,其时,洪承畴坐镇南京,帮助清廷总督军务,此举自然是惹怒了他。大多数的江南士子,虽有性情柔弱的一面,然而在大是大非的原则面前,却表现了他们刚烈坚毅性格的另一面。夏完淳正是这样,以短暂的人生抒写了人性价值的高亢音符。‎ 夏完淳的诗歌创作顶峰当然是关押在南京监狱中所作。这部分诗篇被他自题为《南冠草》。无情未必真豪杰,夏完淳在狱中所写诗中,有一部分是怀念母亲和家人、爱妻的,但更多的是表现了夏完淳效死国家的人格魅力。一个十六岁花季的少年,缘何能够克服亲情的牵扯和情窦初开的诱惑,一心报效社稷呢?我想,江南士子在晚明时代所表现出的群体人格效应是深深影响夏完淳的重要因素。‎ ‎15. 夏完淳人格形成与哪些因素有关?请简要概括。(6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6. 夏完淳的“气节”具体表现在哪些方面?(6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7. 结合全文,请对夏完淳作简要评价。(6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五、 现代文阅读(二)(18分)‎ ‎  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16~18题。‎ ‎2016年高考语文真题(新课标Ⅲ卷)‎ 一代通儒顾炎武 ‎ 顾炎武从科举制度桎梏中挣脱出来后,便一改旧习,自警“能人不为文人,能讲不为讲师”力倡“君子之为学,以明道也,以救世也”‎ 高三语文考前复习 10 实用类文本阅读 ‎,为了一抒山河壮怀、广交天下贤哲,也为了摆脱纠缠。躲避豪绅叶方恒的陷害,他以游为隐,将家事稍作安排,便只身出游。最初往来于山东、北京、江苏、浙江之间,自康熙元年起,其游踪扩至河北、河南、山西、陕西。以友人所赠二马二骡载书自随,南北往返,风尘仆仆,行万里路,读万卷书,把自己的后半生献给了著述事业。顾炎武每到一处,必考察当地风土人情、山川地理,如与平日所闻不符,便打开书卷验证。旅途中则在鞍上默诵诸经注疏,偶有遗忘,就翻书温习。据他在《书<为顾宁人征天下书籍启>后》回忆,自己曾临泰山,谒十三陵,登恒山,抵太原,“往来曲折二三万里,所览书又得万余卷”。他把所搜集到的地理文献资料一分为二,将有关水利、贡赋、经济、军事部分,编为《天下郡国利病书》,有关地理沿革、建制、山川、名胜部分,则编为《肇城志》。‎ ‎《日知录》是顾炎武的一部读书札记,最能代表他的严谨笃实与学术创新,也反映了他一贯不愿“速于成书,躁于求名”的治学品格。全书共三十二卷,以“明学术,正人心,拨乱世,以兴太平之事”为宗旨,体现了他的学术、政治思想。康熙九年初刻八卷本刊行后,他又不断增改,至康熙十五年,已得手稿二十余卷。顾炎武在该书的题记中说,他从小读书,“每有所得,辄记之。其有不合,时复改定”。一旦发现前人著述中已有类似论说,一律删去。积三十余年,编成此书。取《论语》子夏之言,命名为《日知录》,供后人研讨。‎ ‎ 顾炎武把《论语》中的“博学于文”“行己有耻”作为自己的治学宗旨和处世之道,虚怀若谷,严于律己,注重友情。在他看来,为学不日进则日退,独学无友则孤陋难成。交友是益学进道的重要途径,古人学有所得,未尝不求同志之人,所以,寻友交友构成他为学生涯的重要组成部分。在为学交友过程中,他始终推友之长,虚己待人,以友为师,其高尚品格足为后世楷模。他晚年所撰《广师》,从学术视野、学术贡献、博闻强记、文风雅正、治学态度等方面,对同时代的十位“同学之士”加以称许。其弟子潘未在《日知录》序中,盛赞其师足迹半天下,所至交其天下贤豪长者。天下无贤不肖,皆知先生为通儒。‎ 顾炎武一生,始终关注“国家治乱之源,生民根本之计”,早年奔走国事,中年谋求匡复,即使暮年独居北方,依旧念念不忘“东土饥荒”“江南水旱”,直到逝世前,病魔缠身,他仍然以“救民水火”为己任。他主张,天生豪杰必有所任,“拯斯人于涂炭,为万世开太平”,正是自己的责任。顾炎武对国家民族前途命运的关注,有其特定的原因,今天看来固然有一定的局限性,但是对于一个旧时代的思想家和学者来说,却是难能可贵的。面对明清交替的现实,顾炎武从历史反思中得出结论:“保天下者,匹夫之贱与有责焉。”后世学者将他的这一思想归纳为“天下兴亡,匹夫有责”,成为我们中华民族爱国主义传统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是颇有道理的。 (摘编自陈祖武《顾炎武评传》) ‎ 相关链接 ‎ ①顾炎武(1613—1682),明清之际思想家、学者。初名绛,字宁人,学者称亭林先生。江苏昆山人。……遍游华北,所至访问风俗,搜集材料,学问广博,于国家典制、郡邑掌故、天文仪象、河漕、兵农以及经史百家、音韵训诂之学,都有研究。晚年治经侧重考证,开清代朴学风气。反对空谈“心、理、性、命”,提倡“经世致用”的实际学问。著作有《日知录》《天下郡国利病书》《肇域志》《音学五书》《顾亭林诗文集》等。 (摘自《辞海》第六版)‎ ‎ ②我生平最敬慕亭林先生为人…深信他不但是经师,而且是人师。(梁启超《中国近三百年学术史》)。‎ ‎(1)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 )( )‎ ‎ A.顾炎武之所以不顾家庭,离家出游,固然有躲避豪绅陷害、以游为隐的因素,但更重要的还是为了实现他一抒山河壮怀、广交天下贤哲的理想。‎ ‎ B.顾炎武以二马二骡载书自随,沿途考察人文地理,验证文献记载,搜集著述材料,把行万里路与读万卷书结合在一起,大大开阔了他的学术视野。‎ 高三语文考前复习 10 实用类文本阅读 ‎ C.顾炎武南北往返,在二三万里的旅途中,览书万余卷,写成《日知录》《天下郡国利病书》《肇域志》《音学五书》等著作,终成一代大家。‎ ‎ D.顾炎武足迹半天下,广交贤豪长者,又在《广师》中对十位“同学之士”推崇备至。他的地址潘耒称赞他,天下无贤不肖,无不知道顾炎武为通儒。‎ ‎ E.顾炎武一生奔走,始终以豪杰自视,虽没有完全实现他“救民水火”“兴太平之事”的雄心壮志,但唯其如此,才成就了他的著述事业。‎ ‎ (2)从《日知录》的成书过程来看,顾炎武治学有什么特点? 请结合材料简要的概括。‎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梁启超生平最敬慕顾炎武的为人,认为他不但是经学大师,而且是世人楷模。这是为什么?请结合材料简要分析。(6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后人将顾炎武“保天下者,匹夫之贱与有责焉”归纳为“天下兴亡,匹夫有责”。请结合材料及相关知识,谈谈你对这一观点的看法。(8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六、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7~9题。‎ 材料一:‎ 随着我国城镇化进程的加快以及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生活垃圾的总量也在不断加大,部分城市在市郊露天堆放垃圾,对天气、土壤、水的环境造成污染。大量餐厨垃圾与其他垃圾混合填埋或焚烧,产生有毒物质,威胁着居民健康,这种现象正在向农村地区漫延。‎ 垃圾分类作为垃圾处理的前端环节,其作用早已得到世界的公认,分类收集不仅能大幅度减少垃圾给环境带来的污染,节约垃圾无害化处理费用,更能使资源得到重复利用,有人将垃圾称为“放错了地方的资源”,据保守估计,我国城市每年丢弃的可回收垃圾价值在300亿元左右。但我国的垃圾分类工作一直难以有效推进,相关调查显示,约四分之一的受访者认为垃圾分类效果不明显或完全没有效果。‎ 材料二:‎ 笔者所在的小区,居民楼前三个垃圾桶分别表示出应放置可回收物、其他垃圾和餐厨垃圾。可是大多数居民还是把垃圾混杂在一起,一扔了之。问及原因时,有人说:“我辛辛苦苦分了类,环卫车辆却混在一起运走了,分类还有什么意义?”‎ 这种现象可以说是屡见不鲜,垃圾分类处理是个复杂的系统工程,包括分类投放、分类收集、分类运输、分类处理,各个环节必须分配套衔接,才能高效运行。分类投放是居民的责任,分类收集、分类运输、分类处理是政府的责任。分类投放是参与率和准确率较低,会影响垃圾分类制度的实施效果;而分类的目标和途径不十分清晰,后端分类处理不到位、不完善,又影响前端居民分类的积极性。‎ 高三语文考前复习 10 实用类文本阅读 前不久,国务院办公厅转发国家发改委、住建部《生活垃圾分类制度实施方案》,给出了我国推进垃圾分类的总体路线图。但是,这一方案即使再科学合理,如果缺乏全民动员、全民参与,也难以由蓝图变为现实。我们应当认识到,生活垃圾虽然有资源属性,但污染属性更不可忽视。不按要求扔垃圾,并不只是“把资源放错了地方”而已,实际上,那就是随意丢弃污染物、危害环境的行为。垃圾分类是我们作为“污染者”的基本责任,责无旁贷。当然,各地政府同样不能以“居民没有分类”“缺乏资金”等理由拖延、观望,应当落实政府主体责任,坚持政府主导,根据本地特点,做好分类收集、分类运输、分类处理设施体系建设,同时制定完善的惩罚和奖励的政策措施。‎ 随着生态文明建设的持续推进、国民素质的提升和垃圾处理设施的进步,普遍推行垃圾分类制度的条件已经成熟。重要的是,居民和政府快把自家的“门前雪”打扫干净吧!各负其责,各尽气力,形成合力,减量化、资源化、无害化的目标一定能够实现,垃圾分类前景可期。‎ ‎(摘编自刘毅《垃圾分类应自扫门前雪》,2017年5月6日《人民日报》)‎ ‎(7)下列关于民众对垃圾分类认知与实践相关情况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大多数民众都知道垃圾分类的概念,而50.9%的民众“仅了解常见的可回收/不可回收垃圾”。 B.民众对垃圾分类的认知程度与实践情况大致吻合,基本不了解和从未进行分类的都是少数。‎ C.有些居民不是缺乏垃圾分类意识,而是后端分类处理不到位、不完善,挫伤了他们分类的积极性。‎ D.居民分类投放的参与率和准确率较低,是我国以往垃圾分类工作难以有效推进的主要原因。‎ ‎(8)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分析和评价,正确的两项是( )( )(5分)‎ A.材料一揭示了垃圾分类的必要性和紧迫性,并对民众的认知与实践情况作了统计;材料二分析了垃圾分类难以有效推进的原因并提出破解之道。B.居民对垃圾分类的认知与实践制约着垃圾分类的实施效果,新闻媒体的宣传报道,有助于形成舆论氛围,增强居民分类投放、分类收集的意识。‎ C.生活垃圾既有资源属性,可以回收再利用,但也有污染属性,会对环境造成污染,所谓垃圾是“放错了地方的资源”这类说法并不准确。‎ D.针对一些地方政府常以各种理由对垃圾分类工作拖延、观望的情况,《生活垃圾分类制度实施方案》制定了完善的惩罚和奖励的政策措施。‎ E.《生活垃圾分类制度实施方案》的发布,明确了我国推进垃圾分类工作的总体规划,具有重要的新闻价值,受到主流媒体的关注。‎ ‎(9)怎样才能有效推进我国的生活垃圾分类?请结合材料简要概括。(4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实用类文本和古诗词鉴赏答案 ‎《焚坑之事没商量》‎ ‎16. 相对于焚书,坑儒只是一个偶然事件;当时被坑杀的主要是方士,不是儒生;焚书的危害要比坑儒大得多。(每点2分)‎ ‎  17. 他们把儒家信奉的是君臣相对主义演变成绝对君主主义,推动了焚书坑儒这一恶政;他们推动的焚书坑儒毁掉了民间讲学的传统,毁掉了春秋以来的文化;他们是文化禁锢政策的始作俑者。(每点2分)‎ 高三语文考前复习 10 实用类文本阅读 ‎18. 读书人对生存的担忧、对暴政的恐惧已超过对不能自由思想、不能自由言说的枯燥生活的不满;揭示了文化禁锢的高压政策对知识分子和文化的摧残和打击;表达了作者对这种暴政高压的强烈谴责。(每点2分)‎ ‎《登月第一人》‎ ‎15.童年的兴趣,母亲的激励,学生时代对航空的热爱,高超技术,敬业精神,历史机遇。(6分,每点1分)‎ ‎16.希望别人忘记自己的登月壮举;希望航天事业有新的突破。(6分,每点3分)‎ 17. 登月第一人,将人类梦想变为现实;盛名之下,谦逊低调;超越国界,从人类进步的角度来看待航空事业。(6分,每点2分)查字典返回查字典首页>>‎ ‎《从雕花匠到画匠》‎ ‎15.(1)勾影《芥子园画谱》;(2)跟萧芗陔老师学画像;(3)跟胡沁园老师学工笔画。(每点2分)‎ ‎16.(1)雕花工艺上改进圆刀法;(2)雕花的花样上造出许多新花样;(3)画像上琢磨出一种精细画法。(每点2分)‎ 17. 含义:可以靠卖画养家糊口了。(2分)情感:表达了祖母对孙子以艺持家的赞赏与鼓励,也表现了齐白石对自己画艺的满意。(4分,每点2分)‎ ‎《江南士子夏完淳》‎ ‎15.(1)家学师道(或“父辈的身传言教”);(2)战斗生活经历;(3)江南士子在晚明时代所表现出的群体人格效应。(每点2分)‎ ‎16.(1)舍弃学业投身抗清大业;(2)大骂投降清廷的洪承畴;(3)狱中作《南冠草》;(4)慷慨赴死。(一点1分,两点2分,三点4分,四点6分)‎ 17. ‎(1)诗文天才;(2)爱国志士;(3)人格楷模。(每点2分,意思对即可,如有其它答案言之成理,酌情给分)‎ ‎《一代通儒顾炎武》‎ ‎ 答案及解析:‎ ‎ (1)答B给3分,答D给2分,答A给1分,答C、E不给分。‎ ‎ (2)①坚持独立思考,注重学术创新,从不蹈袭前人;②积少成多,不断增改,务本求真;③严谨笃实,勤勉治学,持论公允,留待后人检验。(每答出一点给2分,意思对即可)‎ ‎ (3)①推重“博学于文”“行己有耻”的古训,谦虚谨慎,严于律己;②经世致用,学问广博,开一代学术风气;③善于推人之长,以友为师,虚怀若谷,博采众长。(每答出一点给2分,意思对即可)‎ ‎(4)①顾炎武具有强烈的家国情怀和忧国忧民意识;②在顾炎武看来,普通人的命运与国家民族的命运是紧密联系在一起的;③“天下兴亡,匹夫有责”是对我国爱国注意传统的自然引申与合理发展;④‎ 高三语文考前复习 10 实用类文本阅读 这一观点具有积极意义,教育后人要勇于担当,爱国奉献。(每答出一点给2分,意思对即可,如有其它答案,可根据观点明确、理由充分、论述合理的程度酌情给分)‎ 六、正确答案 ‎(1)D(2)AE ‎(3)①民众方面。增强民众对垃圾分类的认知与实践意识,提高垃圾分类的实践水平。增强民众投放垃圾的责任意识;‎ ‎②政府方面。积极推进垃圾分类各个环节的配套衔接工作,提高其运行效率;‎ ‎③动员民众积极参与、全民参与,落实政府主体责任,坚持政府主导;‎ ‎④政府还应该最好分类收集与运输的体系建设,同时制定完善的惩罚和奖励的政策措施。‎ 答案解析 ‎(1)解答此题,应先仔细阅读各选项表述文字,然后在文本中找到相应的的答题区间,再认真加以比较,明辨正误。题中,根据“材料二”“分类的目标和途径不十分清晰,后端分类处理不到位、不完善,又影响前端居民分类的积极性”的说法可知D项说法错误。‎ ‎(2)B选项,根据“材料二”“分类的目标和途径不十分清晰,后端分类处理不到位、不完善,又影响前端居民分类的积极性”的说法,可知该项“居民对垃圾分类的认知与实践制约着垃圾分类的实施效果”说法错误,且“新闻媒体的宣传报道,有助于形成舆论氛围,增强居民分类投放、分类收集的意识”于文无据。C选项“所谓垃圾是“放错了地方的资源”这类说法并不准确。”说法有误,原文是“不按要求扔垃圾,并不只是“把资源放错了地方”而已,实际上,那就是随意丢弃污染物、危害环境的行为”。D选项,错误在于“《生活垃圾分类制度实施方案》制定了完善的惩罚和奖励的政策措施”,文本是说“(各地政府应当)制定完善的惩罚和奖励的政策措施”。‎ ‎(3)从材料一所列之表可以看出,虽然知道垃圾应该分类的人很多,但仅了解简单分类的人也不少,由此可知还应强化居民垃圾分类的意识;从材料二中“有人说”的话语可知,政府要负起责任;由材料二结尾“各负其责,各尽其力,形成合力”等语可知要大家都尽力。‎ 高三语文考前复习 10 实用类文本阅读
查看更多

相关文章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