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1-05-13 发布 |
- 37.5 KB |
- 15页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中考数学专题复习——存在性问题
中考数学专题复习——存在性问题 一、二次函数中相似三角形的存在性问题 1.如图,把抛物线向左平移1个单位,再向下平移4个单位,得到抛物线. 所得抛物线与轴交于A,B两点(点A在点B的左边),与轴交于点C,顶点为D. (1)写出的值; (2)判断△ACD的形状,并说明理由; (3)在线段AC上是否存在点M,使△AOM∽△ABC?若存在,求出点M的坐标;若不存在,说明理由. 2.如图,抛物线经过A(﹣2,0),B(﹣3,3)及原点O,顶点为C. (1)求抛物线的解析式; (2)若点D在抛物线上,点E在抛物线的对称轴上,且A、O、D、E为顶点的四边形是平行四边形, 求点D的坐标; (3)P是抛物线上的第一象限内的动点,过点P作PMx轴,垂足为M,是否存在点P, 使得以P、M、A为顶点的三角形△BOC相似?若存在,求出点P的坐标;若不存在,请说明理由. 二、二次函数中面积的存在性问题 3.如图,抛物线与双曲线相交于点A,B.已知点B的坐标为(-2,-2), 点A在第一象限内,且tan∠AOX=4.过点A作直线AC∥轴,交抛物线于另一点C. (1)求双曲线和抛物线的解析式;(2)计算△ABC的面积; (3)在抛物线上是否存在点D,使△ABD的面积等于△ABC的面积.若存在,写出点D的坐标; 若不存在,说明理由. 4.如图,抛物线y=ax2+c(a>0)经过梯形ABCD的四个顶点,梯形的底AD在x轴上, A(-2,0),B(-1, -3). (1)求抛物线的解析式;(3分) (2)点M为y轴上任意一点,当点M到A、B两点的距离之和为最小时,求此时点M的坐标;(2分) (3)在第(2)问的结论下,抛物线上的点P使S△PAD=4S△ABM成立,求点P的坐标.(4分) (4)在抛物线的BD段上是否存在点Q使三角形BDQ的面积最大,若有,求出点Q的坐标,若没有,说明理由。 x y C B _ D _ A O 三、二次函数中直角三角形的存在性问题 5.如图,在平面直角坐标系中,△ABC是直角三角形,∠ACB=90,AC=BC,OA=1,OC=4, 抛物线经过A,B两点,抛物线的顶点为D. (1)求b,c的值; (2)点E是直角三角形ABC斜边AB上一动点(点A、B除外),过点E作x轴的垂线交抛物线于点F, 当线段EF的长度最大时,求点E的坐标; (3)在(2)的条件下:①求以点E、B、F、D为顶点的四边形的面积; ②在抛物线上是否存在一点P,使△EFP是以EF为直角边的直角三角形? 若存在,求出所有点P的坐标;若不存在,说明理由. 四、二次函数中等腰三角形的存在性问题 6.如图,直线交轴于A点,交轴于B点,过A、B两点的抛物线交轴于另一点C(3,0). ⑴ 求抛物线的解析式; ⑵ 在抛物线的对称轴上是否存在点Q,使△ABQ是等腰三角形?若存在,求出符合条件的Q点坐标; O C B A 若不存在,请说明理由. 五、二次函数中等腰梯形、直角梯形的存在性问题 7.如图,二次函数y= -x2+ax+b的图像与x轴交于A(-,0)、B(2,0)两点,且与y轴交于点C; (1) 求该拋物线的解析式,并判断△ABC的形状; (2) 在x轴上方的拋物线上有一点D,且以A、C、D、B四 点为顶点的四边形是等腰梯形,请直接写出D点的坐标; (3) 在此拋物线上是否存在点P,使得以A、C、B、P四点 为顶点的四边形是直角梯形?若存在,求出P点的坐标;若不存在,说明理由。 y A B C O x 六、二次函数中菱形的存在性问题 8.如图,抛物线经过原点O和x轴上一点A(4,0),抛物线顶点为E,它的对称轴与x轴交于点D. 直线y=﹣2x﹣1经过抛物线上一点B(﹣2,m)且与y轴交于点C,与抛物线的对称轴交于点F. (1)求m的值及该抛物线对应的解析式; (2)P(x,y)是抛物线上的一点,若S△ADP=S△ADC,求出所有符合条件的点P的坐标; (3)点Q是平面内任意一点,点M从点F出发,沿对称轴向上以每秒1个单位长度的速度匀速运动,设点M的运动时间为t秒,是否能使以Q、A、E、M四点为顶点的四边形是菱形?若能,请直接写出点M的运动时间t的值;若不能,请说明理由. 七、二次函数中与圆有关存在性问题 9. 已知:抛物线与x轴交于两点A(x1,0),B(x2,0), 它的对称轴交x轴于点N(x3,0),若A,B两点距离不大于6, (1)求m的取值范围;(2)当AB=5时,求抛物线的解析式; (3)试判断,是否存在m的值,使过点A和点N能作圆与y轴切于点(0,1), 或过点B和点N能作圆与y轴切于点(0,1),若存在找出满足条件的m的值,若不存在试说明理由 定值问题: 1.如图所示,在菱形ABCD中,AB=4,∠BAD=120°,△AEF为正三角形,点E、F分别在菱形的边BC.CD上滑动,且E、F不与B.C.D重合. (1)证明不论E、F在BC.CD上如何滑动,总有BE=CF; (2)当点E、F在BC.CD上滑动时,分别探讨四边形AECF和△CEF的面积是否发生变化? 如果不变,求出这个定值;如果变化,求出最大(或最小)值. 1、【答案】解:(1)∵由平移的性质知,的顶点坐标为D(-1,-4), ∴。 (2)由(1)得. 当时,. 解之,得 。 ∴. 又当时,, ∴C点坐标为(0,-3)。 又抛物线顶点坐标D(-1,-4), 作抛物线的对称轴交轴于点E,DF⊥ 轴于点F。易知 在Rt△AED中,AD2=22+42=20,在Rt△AOC中,AC2=32+32=18, 在Rt△CFD中,CD2=12+12=2, ∴AC2+ CD2=AD2。∴△ACD是直角三角形。 (3)存在.作OM∥BC交AC于M,M点即为所求点。 由(2)知,△AOC为等腰直角三角形,∠BAC=450,AC。 由△AOM∽ △ABC,得。即。 过M点作MG⊥AB于点G,则AG=MG=, OG=AO-AG=3-。又点M在第三象限,所以M(-,-)。 2、【答案】解:(1)设抛物线的解析式为, ∵抛物线过A(﹣2,0),B(﹣3,3),O(0,0)可得,解得。 ∴抛物线的解析式为。 (2)①当AE为边时,∵A、O、D、E为顶点的四边形是平行四边形,∴DE=AO=2, 则D在轴下方不可能,∴D在轴上方且DE=2,则D1(1,3),D2(﹣3,3)。 ②当AO为对角线时,则DE与AO互相平分。 ∵点E在对称轴上,且线段AO的中点横坐标为﹣1, 由对称性知,符合条件的点D只有一个,与点C重合,即C(﹣1,﹣1)。 故符合条件的点D有三个,分别是D1(1,3),D2(﹣3,3),C(﹣1,﹣1)。 (3)存在,如图:∵B(﹣3,3),C(﹣1,﹣1),根据勾股定理得: BO2=18,CO2=2,BC2=20,∴BO2+CO2=BC2.∴△BOC是直角三角形。 假设存在点P,使以P,M,A为顶点的 三角形与△BOC相似, 设P(,),由题意知>0,>0,且, ①若△AMP∽△BOC,则。 即 +2=3(2+2)得:1=,2=﹣2(舍去). 当=时,=,即P(,)。 ②若△PMA∽△BOC,则,。 即:2+2=3(+2)得:1=3,2=﹣2(舍去) 当=3时,=15,即P(3,15). 故符合条件的点P有两个,分别是P(,)或(3,15)。 3、【答案】解:(1)把点B(-2,-2)的坐标代入得,,∴=4。 ∴双曲线的解析式为:。 设A点的坐标为(m,n).∵A点在双曲线上,∴mn=4。 又∵tan∠AOX=4,∴=4,即m=4n。∴n2=1,∴n=±1。 ∵A点在第一象限,∴n=1,m=4。∴A点的坐标为(1,4)。 把A、B点的坐标代入得,,解得,=1,=3。 ∴抛物线的解析式为:。 (2)∵AC∥轴,∴点C的纵坐标y=4, 代入得方程,,解得1=-4,2=1(舍去)。 ∴C点的坐标为(-4,4),且AC=5。 又∵△ABC的高为6,∴△ABC的面积=×5×6=15。 (3)存在D点使△ABD的面积等于△ABC的面积。理由如下: 过点C作CD∥AB交抛物线于另一点D,此时△ABD的面积等于△ABC的面积(同底:AB,等高:CD和AB的距离)。 ∵直线AB相应的一次函数是:,且CD∥AB, ∴可设直线CD解析式为, 把C点的坐标(﹣4,4)代入可得,。 ∴直线CD相应的一次函数是:。 解方程组,解得,。 ∴点D的坐标为(3,18)。 4.(1)、因为点A、B均在抛物线上,故点A、B的坐标适合抛物线方程 ∴ 解之得:;故为所求 (2)如图2,连接BD,交y轴于点M,则点M就是所求作的点 设BD的解析式为,则有,, 故BD的解析式为;令则,故 (3)、如图3,连接AM,BC交y轴于点N,由(2)知,OM=OA=OD=2, 易知BN=MN=1, 易求 图3 ;设, 依题意有:,即: 解之得:,,故符合条件的P点有三个: 5.解答:解:(1)由已知得:A(﹣1,0),B(4,5), ∵二次函数y=x2+bx+c的图象经过点A(﹣1,0),B(4,5), ∴,解得:b=﹣2,c=﹣3; (2)如图:∵直线AB经过点A(﹣1,0),B(4,5),∴直线AB的解析式为:y=x+1, ∵二次函数y=x2﹣2x﹣3,∴设点E(t,t+1),则F(t,t2﹣2t﹣3), ∴EF=(t+1)﹣(t2﹣2t﹣3)=﹣(t﹣)2+, ∴当t=时,EF的最大值为,∴点E的坐标为(,); (3)①如图:顺次连接点E、B、F、D得四边形EBFD. 可求出点F的坐标(,),点D的坐标为(1,﹣4) S四边形EBFD=S△BEF+S△DEF=××(4﹣)+××(﹣1)=; ②如图: ⅰ)过点E作a⊥EF交抛物线于点P,设点P(m,m2﹣2m﹣3)则有:m2﹣2m﹣2=, 解得:m1=,m2=,∴P1(,),P2(,), ⅱ)过点F作b⊥EF交抛物线于P3,设P3(n,n2﹣2n﹣3)则有:n2﹣2n﹣2=﹣, 解得:n1=,n2=(与点F重合,舍去),∴P3(,), 综上所述:所有点P的坐标:P1(,),P2(,),P3(,) 能使△EFP组成以EF为直角边的直角三角形. 6.解:(1)∵当=0时,=3 当=0时,=﹣1 ∴(﹣1,0),(0,3) ∵(3,0)··························1分 设抛物线的解析式为=a(+1)(﹣3) ∴3=a×1×(﹣3) ∴a=﹣1 ∴此抛物线的解析式为=﹣( + 1)(﹣3)=- +2+3·····2分 (2)存在 ∵抛物线的对称轴为:x==1···············4分 ∴如图对称轴与轴的交点即为Q ∵=,⊥ ∴= ∴(1,0)··························6分 当=时,设的坐标为(1,m) ∴2+m=1+(3﹣m) ∴m=1 ∴(1,1)··························8分 当=时,设(1,n) ∴2+n=1+3 ∵n>0 ∴n= ∴(1,) ∴符合条件的点坐标为(1,0),(1,1),(1,)·10分 7、答案:[解] (1) 根据题意,将A(-,0),B(2,0)代入y= -x2+ax+b中,得, 解这个方程,得a=,b=1,∴该拋物线的解析式为y= -x2+x+1,当 x=0时,y=1, ∴点C的坐标为(0,1)。∴在△AOC中,AC===。 在△BOC中,BC===。 AB=OA+OB=+2=,∵AC 2+BC 2=+5==AB 2,∴△ABC是直角三角形。 (2) 点D的坐标为(,1)。 (3) 存在。由(1)知,AC^BC。 y A B C O x P 若以BC为底边,则BC//AP,如图1所示,可求得直线 BC的解析式为y= -x+1,直线AP可以看作是由直线 BC平移得到的,所以设直线AP的解析式为y= -x+b, 把点A(-,0)代入直线AP的解析式,求得b= -, ∴直线AP的解析式为y= -x-。∵点P既在拋物线上,又在直线AP上, y A B C O P x ∴点P的纵坐标相等,即-x2+x+1= -x-,解得x1=, x2= -(舍去)。当x=时,y= -,∴点P(,-)。 若以AC为底边,则BP//AC,如图2所示。 可求得直线AC的解析式为y=2x+1。 直线BP可以看作是由直线AC平移得到的, 所以设直线BP的解析式为y=2x+b,把点B(2,0)代 入直线BP的解析式,求得b= -4, ∴直线BP的解析式为y=2x-4。 ∵点P既在拋物线上,又在直线BP上,∴点P的纵坐标相等, 即-x2+x+1=2x-4,解得x1= -,x2=2(舍去)。 当x= -时,y= -9,∴点P的坐标为(-,-9)。 综上所述,满足题目条件的点P为(,-)或(-,-9)。 8.解:(1)∵点B(﹣2,m)在直线y=﹣2x﹣1上∴m=3 即B(﹣2,3) 又∵抛物线经过原点O∴设抛物线的解析式为y=ax2+bx ∵点B(﹣2,3),A(4,0)在抛物线上 ∴,解得:.∴设抛物线的解析式为. (2)∵P(x,y)是抛物线上的一点,∴, 若S△ADP=S△ADC, ∵, , 又∵点C是直线y=﹣2x﹣1与y轴交点, ∴C(0,1),∴OC=1, ∴,即或, 解得:. ∴点P的坐标为 . (3)结论:存在. ∵抛物线的解析式为,∴顶点E(2,﹣1),对称轴为x=2; 点F是直线y=﹣2x﹣1与对称轴x=2的交点,∴F(2,﹣5),DF=5. 又∵A(4,0),∴AE=. 如右图所示,在点M的运动过程中,依次出现四个菱形: ①菱形AEM1Q1. ∵此时DM1=AE=,∴M1F=DF﹣DE﹣DM1=4﹣,∴t1=4﹣; ②菱形AEOM2. ∵此时DM2=DE=1,∴M2F=DF+DM2=6,∴t2=6; ③菱形AEM3Q3. ∵此时EM3=AE=,∴DM3=EM3﹣DE=﹣1, ∴M3F=DM3+DF=(﹣1)+5=4+,∴t3=4+; ④菱形AM4EQ4. 此时AE为菱形的对角线, 设对角线AE与M4Q4交于点H,则AE⊥M4Q4, ∵易知△AED∽△M4EH, ∴,即,得M4E=, ∴DM4=M4E﹣DE=﹣1=, ∴M4F=DM4+DF=+5=,∴t4=. 综上所述,存在点M、点Q,使得以Q、A、E、M四点为顶点的四边形是菱形; 时间t的值为:t1=4﹣,t2=6,t3=4+,t4=. 9. 解:(1)令y=0,则 ∵ ∴ ∴ ∴ 由AB≤6,且,得: ∴ (2)当AB=5时, ∴抛物线的解析式为: (3)N(x3,0)是抛物线与x轴的交点∴ ①若N在x轴的正半轴上, 则 由切割线定理: ∴ ②若N在x轴的负半轴上, 则 由切割线定理: ∴ ∴∵∴ ∴∴m的值为1或。 定值问题 1.【答案】解:(1)证明:如图,连接AC ∵四边形ABCD为菱形,∠BAD=120°, ∠BAE+∠EAC=60°,∠FAC+∠EAC=60°, ∴∠BAE=∠FAC。 ∵∠BAD=120°,∴∠ABF=60°。 ∴△ABC和△ACD为等边三角形。 ∴∠ACF=60°,AC=AB。∴∠ABE=∠AFC。 ∴在△ABE和△ACF中,∵∠BAE=∠FAC,AB=AC,∠ABE=∠AFC, ∴△ABE≌△ACF(ASA)。∴BE=CF。 (2)四边形AECF的面积不变,△CEF的面积发生变化。理由如下: 由(1)得△ABE≌△ACF,则S△ABE=S△ACF。 ∴S四边形AECF=S△AEC+S△ACF=S△AEC+S△ABE=S△ABC,是定值。 作AH⊥BC于H点,则BH=2, 。 由“垂线段最短”可知:当正三角形AEF的边AE与BC垂直时,边AE最短. 故△AEF的面积会随着AE的变化而变化,且当AE最短时,正三角形AEF的面积会最小,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