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中考化学第一轮专题复习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2015中考化学第一轮专题复习

第1讲 空气 氧气 考点1:空气 ‎1.空气的成分与用途 空气的成分 体积分数 主要用途 氮气 ‎_78%_‎ ‎①制_化肥_和硝酸的原料 ‎②性质稳定,用作_保护气_‎ 氧气 ‎_21%_‎ 供给呼吸和_支持燃烧_‎ ‎_稀有气体_‎ ‎0.94%‎ ‎①性质稳定,用作保护气 ‎②通电时发出不同颜色的光,可制成_电光源_‎ 二氧化碳 ‎_0.03%_‎ 植物_光合作用_的原料 其他气体和杂质 ‎0.03%‎ 无 ‎2.空气中氧气含量的测定 ‎(1)实验装置如下图所示:‎ ‎(2)实验原理:红磷燃烧消耗集气瓶中的_氧气_,生成固体_五氧化二磷_,使得集气瓶内气体减少,压强_减小_,烧杯中的水就会流入集气瓶中,进入集气瓶中水的体积就是空气中_氧气_的体积。‎ ‎(3)实验现象:红磷燃烧放出热量产生大量的_白烟_,冷却后打开止水夹,水沿导管进入集气瓶液面以上容积的_1/5_。‎ ‎(4)实验结论:①氧气有_助燃_性;②氧气约占空气体积的_1/5_;③空气中还有4/5体积_不支持燃烧_也_不溶_于水的气体。‎ ‎(5)化学方程式:_4P+5O22P2O5_。‎ ‎(6)误差分析:‎ ‎①进入集气瓶的水小于1/5的原因:‎ a._装置漏气_;b._红磷过少_;c._没有冷却到室温就打开止水夹读数_等。‎ ‎②进入集气瓶的水大于1/5的原因:‎ a._止水夹没夹紧_;b._燃烧匙伸入集气瓶速度过慢_等。‎ ‎3.空气的污染与防治 空气的污染物 排放到空气中的有害气体(_一氧化碳_、_二氧化硫_、_二氧化氮等_)和_粉尘_‎ 污染物的来源 ‎_化石燃料的燃烧_、_工厂排放的废气_、植被破坏引起的沙尘等 空气污染造成的危害 严重损害人体健康,影响农作物生长,破坏生态环境,其中_全球气候变暖_、_臭氧层破坏_和_酸雨_等都与空气污染有关 防治污染的措施 加强_大气质量_的监测,使用_清洁能源_,积极_植树、造林、种草_等,以保护空气 考点2:氧气的性质及用途 ‎1.氧气的物理性质 物质 色、态、味 密度 溶解性 氧气(O2)‎ ‎_无色、无味气体_‎ ‎_比空气略大_‎ ‎_不易溶于水_‎ ‎2.氧气的化学性质 氧气是一种化学性质比较_活泼_的气体,具有_氧化_性。在点燃的条件下能与木炭、硫、铁等物质发生反应,同时放出热量。‎ 氧气与几种常见物质反应的比较表 物质 反应现象 化学方程式 注意事项 木炭 ‎①发出_白光_‎ ‎②放出热量 C+O2CO2‎ 盛有木炭的燃烧匙应由_上_而_下_缓慢伸入瓶中 硫 ‎①发出_蓝紫_色火焰 ‎②生成有_刺激性_气味的气体 S+O2SO2 ‎ 硫的用量不能过多,防止对空气造成污染,实验应在通风橱中进行;集气瓶底需盛装少量_水_或_氢氧化钠_溶液 磷 ‎①产生黄色火焰 ‎②产生大量白烟 ‎③放出热量 ‎4P+5O22P2O5‎ 产生的白烟是_五氧化二磷固体_‎ 铁丝 ‎①_剧烈燃烧_‎ ‎②_火星四射_‎ ‎③放出热量 ‎④生成_黑色固体_‎ ‎3Fe+2O2Fe3O4‎ 把铁丝绕成螺旋状,在铁丝的末端系一根火柴以_引燃_铁丝;集气瓶底部先_铺一层细沙_或_加少量水_‎ ‎3.氧气的重要用途是①_支持燃烧_;②_供给呼吸_。‎ 考点3:氧气的制法 ‎1.氧气的实验室制法 ‎(1)反应原理:‎ 药品 化学方程式 高锰酸钾 ‎ 2KMnO4K2MnO4+MnO2+O2↑ ‎ 氯酸钾 ‎ 2KClO32KCl+3O2↑ ‎ 过氧化氢溶液 ‎2H2O22H2O+O2↑‎ ‎(2)发生装置:‎ 加热高锰酸钾或氯酸钾制取氧气,选择_A_装置;用过氧化氢制取氧气,选择_B_装置。‎ ‎(3)收集装置:‎ 因为氧气_不易溶于水_,故可用_排水法_收集,如图A;‎ 因为氧气_密度比空气大_,故可用_向上排空气法_收集,如图B。‎ ‎(4)验满方法:‎ 排水法:_当有气泡从集气瓶口向外冒出时_,说明已满。‎ 向上排空气法:把带火星的木条靠近_集气瓶口_,如果木条_复燃_,说明已满,否则未满,继续收集。‎ ‎(5)检验方法:将带火星的木条伸入集气瓶内,如果木条复燃,说明该瓶内气体是氧气。‎ ‎(6)加热固体制取氧气:‎ ‎①实验装置:‎ ‎②实验步骤:a.查:检查装置的气密性;‎ b.装:把药品装入试管内,使之平铺在试管底部;‎ c.定:把试管固定在铁架台上;‎ d.点:点酒精灯加热;‎ e.收:收集气体(用向上排空气法或排水法);‎ f.离:把导气管撤离水槽;‎ g.熄:熄灭酒精灯。‎ 简记为:茶庄定点收利息(每个字母代表一个步骤:a.查b.装c.定d.点e.收f.离g.熄)。‎ ‎③注意事项:‎ a.试管口应略向下倾斜,防止药品中_湿存水分受热后冷凝倒流炸裂试管_。‎ b.用高锰酸钾制取氧气时,试管口要放一团棉花,防止_高锰酸钾粉末进入导管_。‎ c.药品要平铺在试管底部,使其_均匀受热_。‎ d.固定试管时铁夹应夹在试管的中上部,距试管口约_1/3_处。‎ e.伸入试管内的导管应略露出胶塞少许即可,以便于_气体导出_。‎ f.先给试管均匀预热,再集中在药品部位加热。以防止试管_受热不均匀而炸裂_。‎ g.用排水法集气时,当气泡_连续且均匀_从导管口放出时再收集,否则收集的气体混有空气。‎ h.实验结束,应先移_导气管_,后移_酒精灯_,以防止_水倒流造成试管炸裂_。‎ i.制备出的氧气收集满后,集气瓶应盖上玻璃片_正立_放在桌面上。‎ ‎2.氧气的工业制法 工业制取氧气的方法为_分离液态空气_法,利用液氮和液氧的_沸点_不同,采用_蒸馏_的方法,_液氮_随温度的升高先汽化,而制得_液氧_,它属于_物理_变化。‎ ‎3.催化剂与催化作用 在化学反应里能_改变_其他物质的化学反应速率,而本身的_质量_和_化学性质_在反应前后都没有发生变化的物质叫做催化剂(又叫做触媒)。催化剂在化学反应中所起的作用叫_催化作用_。‎ ‎【例1】(2014,衡阳)下列关于氧气的说法中,不正确的是(  )‎ A.液氧用于火箭发射是利用氧气的可燃性 B.氧气约占空气总体积的 C.实验室可用加热高锰酸钾的方法制取氧气 D.氧气可用于医疗急救 ‎[答案]A 解析:氧气没有可燃性,氧气只有助燃性,A错;空气中氧气约占其体积的,B正确;实验室可加热高锰酸钾或氯酸钾制取氧气,也可用过氧化氢溶液制取氧气,C正确;氧气可供呼吸,故可用于医疗急救,D正确。‎ ‎【例2】如图所示装置可用来测定空气中氧气的含量。对该实验认识不正确的是(  )‎ A.红磷的量不足会影响实验结论 B.装置不漏气是实验成功的重要因素之一 C.将红磷改成碳也能得到正确的实验结论 D.钟罩内气体压强减小会导致水面上升 ‎[答案]C 解析:红磷燃烧消耗容器内的氧气,生成固体五氧化二磷,导致容器内气体减少,压强随之减小,液面会上升;若用碳替代红磷,碳燃烧生成二氧化碳气体,容器内的气体总量不变,压强也不变,液面不会上升。‎ ‎【例3】(2014,苏州)下列有关物质燃烧现象的叙述中,正确的是(  )‎ A.铁丝在氧气中燃烧:火星四射,生成红色固体 B.硫粉在空气中燃烧:产生淡蓝色火焰,生成一种刺激性气味的气体 C.镁条在空气中燃烧:发出耀眼的白光,只生成一种黑色固体 D.红磷在空气中燃烧:发出白光,生成大量的白色烟雾 ‎[答案]B 解析:铁丝在氧气中燃烧,火星四射,生成黑色固体,A错;镁条在空气中燃烧,发出耀眼的白光,生成白色固体,C错;红磷在空气中燃烧,发出黄白色火焰,生成大量的白烟,D错;只有B是正确的,故选B。‎ ‎【例4】(2014,广州)实验室用如图所示装置制取氧气,下列实验操作正确的是(  )‎ A.加热前,将集气瓶注满水,用玻璃片盖着倒立在盛水的水槽中 B.先将导管口移入集气瓶,再开始加热 C.收集满O2后,将集气瓶移出水槽,然后盖上玻璃片 D.停止加热时,先熄灭酒精灯,再移出导气管 ‎[答案]A 解析:加热前,应将集气瓶注满水,用玻璃片盖着倒立在盛水的水槽中,A正确;加热后,等气泡连续均匀冒出时再将导管口移入集气瓶中,B错;收集满O2后,应在水中盖好玻璃片,再将集气瓶移出水槽,C错;加热停止时,先移出导气管,再熄灭酒精灯,D错,故选A。‎ ‎【例5】(2014,山西)下面是同学们构建的关于氧气的部分知识网络,请你回答:‎ ‎(1)实验室制取氧气的一个化学方程式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硫在氧气中燃烧的现象是________。‎ Ⅰ、Ⅱ两类有氧气参加的化学反应的相同点是(写一条)__。‎ ‎(3)从正反两方面举例说明氧气与人类生活的关系________。‎ ‎[答案](1)2H2O22H2O+O2↑(合理即可) (2)明亮的蓝紫色火焰,放热,有刺激性气味的气体生成 都是氧化反应(或都放出热量) (3)正:CH4燃烧,提供能量 反:铁生锈,浪费金属资源(合理即可) 解析:(1)三种方案都能够用于实验室制取氧气。(2)物质的燃烧和缓慢氧化的共同点:都是氧化反应,都放出热量。(3)事物都有两面性,如正:燃料燃烧,可为我们提供能量;反:铁生锈,浪费金属资源等。‎ 第2讲 水 氢气 包头考情分析 考试内容 考试要求 考 试 纲 要 水 水的组成,水对人类生活的重要作用 B 硬水与软水的区别 A 吸附、沉淀、过滤和蒸馏等净化水的常用方法 B 氢气 A ‎2012~2014年包头中考试题分析 考查内容 水的组成 水对人类生活的重要作用 吸附、沉淀、过滤和蒸馏等净化水 的常用方法 年份 题型 题号 分值 ‎2014‎ 填空题 ‎9(1)‎ ‎1‎ ‎2013‎ 选择题 ‎3‎ ‎2‎ ‎2014‎ 填空题 ‎13‎ ‎4‎ ‎2013‎ 填空题 ‎13‎ ‎3‎ ‎2012‎ 填空题 ‎17‎ ‎4‎ ‎2015年包头中考命题预测 本讲内容主要以选择填空题为主,主要考查水的组成、净化、保护水资源、以及有关水的社会生活热点和生产生活实际相结合的知识。‎ ‎2012~2014年包头中考真题再现 ‎1.(2014,包头)实验室现有两包样品,各取少量分别溶于水得甲、乙两种溶液,它们中的溶质是由KNO3、Fe(NO3)3、Fe2(SO4)3、NaNO3、NaOH、Na2SO4中的一种或几种组成,为了确定其组成,某同学进行了如图所示的实验。(假设每步反应都恰好完全反应)‎ 试推断:‎ ‎(1)A是_Fe(OH)3_,溶液甲中一定不含的溶质是_NaOH、KNO3_。‎ ‎(2)若溶液甲中不只一种溶质,则溶液乙的溶质有_4_种可能的组成。(填数字)‎ ‎(3)若溶液丁是纯净的NaCl溶液,则向溶液丙中只要加入_BaCl2_溶液即可。‎ ‎2.(2014,包头)一包固体物质A由氯化铁、碳酸钙、氯化钡、硫酸钾、氢氧化钠中的两种或两种以上的物质混合而成,为探究其组成,取适量样品进行如下实验:‎ 根据上述实验推断:‎ 固体A中一定含有_碳酸钙_;一定不含有_氯化铁_;原固体物质A有_5_种可能的组成。‎ 为进一步探究固体A的组成,向滤液C中通入二氧化碳,看到有白色沉淀产生,则固体A中一定还含有_氢氧化钠、氯化钡_。‎ 考点1:爱护水资源 ‎1.人类拥有的水资源:地球上水的储量是_很大_的,但可供利用的_淡水_资源是_有限_的。‎ ‎2.爱护水资源一方面要_节约用水_,另一方面要_防止水体污染_。‎ ‎3.水污染的来源。‎ ‎(1)_工业废水的任意排放_;(2)_生活污水的任意排放_;(3)_不合理施用农药和化肥_。‎ ‎4.防止水污染的主要措施:①工业“三废”要进行综合利用和经处理后再排放;②农业上_提倡使用农家肥,合理使用化肥和农药_;③生活污水逐步实现_集中处理和排放_。‎ 考点2:水的净化 ‎1.水的净化。‎ ‎(1)常用的净水方法,按净化程度由高到低的顺序是_蒸馏_、_吸附_、_过滤_、_沉淀_等,综合利用几种操作,净水效果更好。‎ ‎(2)利用_明矾_溶于水生成的胶状物对杂质的吸附,使杂质沉降可达到净水的目的。‎ ‎(3)自来水厂的净水过程:取水→反应沉淀池→_过滤_池→_活性炭吸附_池→清水池→投药消毒→用户。其中,只有_消毒_为化学变化。‎ ‎2.过滤与蒸馏。‎ ‎(1)过滤是把不溶于液体的固体与液体分离的一种方法。‎ ‎①过滤装置与仪器。‎ 仪器:铁架台(带铁圈)、_漏斗_、玻璃棒、_烧杯_、滤纸等。‎ 实验装置(见右图)。‎ ‎②过滤操作要点归纳:“一贴,二低,三靠”。‎ 一贴:制作过滤器时,滤纸要紧贴在_漏斗内壁_,中间不留_气泡_。‎ 二低:a._液面低于滤纸边缘_;b._滤纸低于漏斗的边缘_。‎ 三靠:a.盛待过滤液的烧杯口要紧靠_玻璃棒_上;b.玻璃棒轻靠在_三层_滤纸的一边;c.漏斗的_下端管口_要紧靠在承接器(烧杯)的内壁。‎ ‎(2)蒸馏:利用_液体的沸点_不同,将其分离。加热时,烧瓶底部要垫上_石棉网_;冷凝管中冷水流向是_下_进_上_出,为防止烧瓶内出现_暴沸_,要加入少量沸石或碎瓷片。‎ ‎3.硬水及软水。‎ ‎(1)定义:①硬水是指_含有较多可溶性钙、镁化合物_的水;②软水是指_不含可溶性钙、镁化合物或可溶性钙、镁化合物较少_的水。‎ ‎(2)硬水的危害:① 硬水洗衣服既浪费肥皂,又不易洗净,时间长了还会使衣物变硬_;‎ ‎② 锅炉用硬水,易使炉内易结水垢,不仅浪费燃料,而且易使炉内管道变形、损坏,严重时可引起爆炸_。‎ ‎(3)鉴别方法:①用_肥皂水_,产生_泡沫_较多,_浮渣_较少的为软水,反之为硬水。②加热蒸发产生_白色垢状物_的为硬水,反之为软水。‎ ‎(4)硬水软化:①生活中常用_煮沸_的方法。②实验室中用_蒸馏_的方法。‎ 考点3:水的组成 ‎1.实验装置如下图所示:‎ ‎2.实验现象:接通_直流_电源后,电极上有_气泡_产生,一段时间后,与正极相连的试管(或玻璃管)内气体与负极相连的试管(或玻璃管)内的气体体积比约为_1∶2_。‎ ‎3.检验气体:正极产生的气体用_带火星的木条_检验,发现_木条复燃_,说明是氧气;负极产生的气体接近火焰时,气体_能够燃烧_,火焰呈_淡蓝色_,说明是氢气。‎ ‎4.实验结论:水在直流电的作用下,发生化学反应生成_氢气_和_氧气_,反应方程式为_2H2O22H2↑+O2↑_;说明水是由_氢元素_和_氧元素_组成的,同时验证了在化学反应中分子_可以再分_,而原子_不可再分_。‎ ‎5.误差分析:在实验操作中两试管收集的气体体积比往往小于1∶2,这是因为:(1)_氧气在水中溶解性比氢气稍大_;(2)_氧气氧化性很强,有时在电极上就与电极发生了氧化反应_。‎ ‎6.注意事项:(1)电解水时通常在水中加入少量氢氧化钠(或稀硫酸)是为了_增强水的导电性_,它们本身并未参加反应。(2)电解水时_电_能转化为_化学_能。‎ 考点4:氢气 ‎1.物理性质:氢气是一种_无_色、_无_臭、_难_溶于水的气体,密度比空气的_小_(相同条件下密度_最小_的气体)。‎ ‎2.化学性质:‎ ‎(1)可燃性:‎ ‎①纯净的氢气在空气中_安静_地燃烧,产生_淡蓝色_火焰,放出大量热并生成_水_。化学方程式为_2H2+O22H2O_。‎ ‎②不纯的氢气在空气中燃烧可能会发生_爆炸_。点燃任何可燃性气体之前都必须检验气体的_纯度_,以防止发生爆炸。‎ ‎(2)还原性:H2可以还原某些金属氧化物,如在加热条件下与CuO反应_H2+CuOCu+H2O_。‎ ‎3.验纯的方法:收集一小试管氢气,用_拇指堵住_试管口,使试管口稍向_下_倾斜,接近酒精灯火焰,再移开拇指_点火_。若听到_尖锐的爆鸣_声,则表明氢气不纯,需要再收集检验。若声音_很小_或听到轻微的“_噗_”声,说明氢气已纯净。‎ ‎4.用途:‎ ‎(1)利用氢气密度最小的性质可用于填充_探空气球_,但出于安全考虑,目前多用_氦气_来代替氢气。‎ ‎(2)氢气是理想的可再生能源。这是由于其燃烧放热_多_(又称_高能_燃料),燃烧物是_水_、不污染环境且可以不断地以_水_为原料来制取。‎ ‎5.当前发展氢能源所面临的主要问题有:_高效、经济的制氢方法;贮存、运输氢气的安全问题_等。‎ ‎6.氢气的实验室制法。‎ ‎(1)反应原理:_Zn+H2SO4===ZnSO4+H2↑_。‎ ‎(2)发生装置:_固液常温_型。‎ ‎(3)收集方法:_排水法_和_向下排空气_法。‎ ‎【例1】(2014,重庆)“水是生命之源、生产之要、生态之基”是2014年“中国水周”的宣传口号之一。下列关于水的认识不正确的是(  )‎ A.电解水可得到氢气和氧气 B.经过自来水厂处理的水是纯水 C.我国人均可利用淡水资源十分短缺 D.水经过“三态”变化实现在自然界中的循环 ‎[答案]B 解析:电解水可得到氢气和氧气,A正确;经过自来水厂处理过的水不是纯水,其中还溶有可溶性的钙、镁化合物,B错;我国人均可利用的淡水资源十分短缺,C正确;水经过“三态”变化实现在自然界中的循环,D正确。故选B。‎ ‎【例2】(2014,菏泽)水是生命之源,也是重要的溶剂。下列有关水的说法正确的是(  )‎ A.水电解生成氢气和氧气,说明水中含有氢分子和氧分子 B.用肥皂水不可以区分硬水和软水 C.将黄河水经沉降、过滤、吸附、灭菌等净化操作后,可供人们生活用水 D.水体有一定的自净能力,部分工业污水可直接排放 ‎[答案]C 解析:电解水生成氢气和氧气,说明水是由氢、氧两种元素组成的,A错;用肥皂水可以区分硬水和软水,B错;水虽然有一定的自净能力,但其自净能力是有限的,工业污水直接排放会导致水的污染,D错。只有C正确,故选C。‎ ‎【例3】(2013,兰州)兰州城市形象标志(如右图)运用蓝、黄、绿三色分别代表了蓝天、黄河、绿地。黄河与兰州因缘际会,既是地理的交汇,也是文明的碰撞。下列对黄河水的认识,正确的是(  )‎ A.可以用明矾鉴定黄河水是硬水还是软水 B.大量使用农药、化肥,不会造成黄河水污染 C.黄河穿城而过,因而兰州人无需节约用水 D.在沉淀、过滤、蒸馏等对黄河水的净化操作中,净化程度最高的是蒸馏 ‎[答案]D 解析:肥皂水可以鉴定黄河水是硬水还是软水,而明矾是一种絮凝剂,其主要作用是吸附杂质,并不能区分硬水、软水,故A错误。大量使用农药、化肥是水污染的来源之一,故B错误。我国许多地区已出现水资源短缺影响人民生活、制约经济发展的局面,为了人类和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也应节约用水,故C错误。在净水方法中,净化程度由低到高的顺序依次是沉淀、过滤、吸附、消毒、蒸馏,故D正确。‎ ‎【例4】(2014,滨州)水是生命之源,也是人类最宝贵的资源。‎ ‎(1)下列各种水中,属于纯净物的是________(填字母);‎ A.汽水    B.矿泉水 C.蒸馏水   D.经过净化处理的自来水 ‎(2)饮用硬度过大的水不利于人体健康,因此人们常采用________的方法将硬水软化;‎ ‎(3)小刚为了净化收集到的雨水,自制了一个如图所示的简易净水器,其中小卵石、石英砂和膨松棉的作用是__;‎ ‎(4)自来水消毒过程发生的化学反应中有如下图所示的微观过程:‎ ‎(表示氯原子,表示氧原子,表示氢原子)该反应中化合价发生变化的元素为__。‎ ‎[答案](1)C (2)煮沸 (3)过滤 (4)氯(或Cl) 解析:(1)汽水、矿泉水经过净化处理的自来水都是混合物,其中都溶有可溶性的化合物,只有蒸馏水是纯净物 (2)加热煮沸可将水中可溶性的Ca2+和Mg2+转化成难溶性的钙、镁化合物使水软化。 (3)如图所示的装置中小卵石,石英砂和膨松棉起过滤的作用 (4)Cl2中的Cl为0价,而HCl中的Cl为-1价,HClO中的Cl为+1价,其他元素的化合价都没变。‎ ‎【例5】(2013,厦门)有关水的实验装置如图所示。‎ ‎(1)图1为简易净水装置,其中活性炭的作用是_________;图2为蒸馏装置,海水分别经图2与图1装置单独处理后,所得水质成分的区别是__________。‎ ‎(2)图3为简易水电解器,电解水的化学方程式为_________,A管产生的气体是__。‎ ‎(3)双氧水发生分解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________。水和双氧水都含有相同的元素,但化学性质不同,原因是_________。‎ ‎[答案](1)吸附 纯净物与混合物的区别 (2)2H2O2H2↑+O2 氧气 (3)2H2O22H2O+O2↑ 分子结构不同 解析:(1)活性炭具有吸附性,可吸附水中的杂质;图2是蒸馏装置,可得到比较纯净的水,图1装置主要是过滤和吸附,所得到的水中会含有氯化钠等可溶性杂质,因此二者的区别可看作纯净物与混合物的区别。(2)水通电分解生成氢气和氧气,据此可写出反应的化学方程式,A管与电源的正极相连,产生的气体是氧气。(3)双氧水(H2O2)在二氧化锰作催化剂的条件下分解生成水和氧气,据此可写出反应的化学方程式;根据水和双氧水的化学式可知,两种物质含有相同的元素,但分子结构不同,因此化学性质不同。‎ 第3讲 碳和碳的氧化物 包头考情分析 考试内容 考试要求 考 试 纲 要 碳单质 A 二氧化碳 二氧化碳的主要性质和用途 A 实验室制取二氧化碳 A 一氧化碳 A 有机物 甲烷 A ‎2012~2014年包头中考试题分析 考查内容 碳单质 二氧化碳的性质和用途 一氧化碳 二氧化碳制取的研究 年份 题型 题号 分值 ‎2014‎ 选择题 ‎4‎ ‎2‎ ‎2012‎ 选择题 ‎2‎ ‎2‎ ‎2014‎ 填空题 ‎11(3)‎ ‎2‎ ‎2012‎ 选择题 ‎6‎ ‎2‎ ‎2013‎ 填空题 ‎11(1)‎ ‎1‎ ‎2012‎ 选择题 ‎4‎ ‎2‎ ‎2014‎ 填空题 ‎11(1)‎ ‎4‎ ‎2013‎ 实验题 ‎16(2)‎ ‎4‎ ‎2012‎ 填空题 ‎18‎ ‎6‎ ‎2015年包头中考命题预测 本讲内容主要以选择题、填空题、实验题为主,涉及到的知识点为碳单质、二氧化碳和一氧化碳的性质与用途;二氧化碳制取的研究等,还可涉及到节能减排、温室效应等考点,预计2015年中考会延续此风格。‎ ‎2012~2014年包头中考真题再现 ‎1.(2014,包头)下列有关物质的检验、除杂、鉴别、分离所用试剂或方法正确的是( C )‎ 选项 实验目的 所用试剂或方法 A 检验生石灰中是否含有杂质石灰石 水或稀盐酸 B 除去BaCl2溶液中的Ba(OH)2‎ 加适量的稀硫酸后过滤 C 鉴别NH4Cl溶液和KCl溶液 NaOH溶液 D 分离C和CuO的固体混合物 加水溶解后过滤 ‎2.(2013,包头)请回答下列问题:‎ ‎(1)从Na、O、C、H、Ca五种元素中选择适当元素,写出符合下列要求的各物质的化学式:‎ 最简单的有机物_CH4_;具有还原性的有毒气体_CO_;改良酸性土壤的碱_Ca(OH)2‎ ‎_;小苏打_NaHCO3_。‎ 考点1:碳单质的性质和用途 ‎1.透明的_金刚石_、灰色的_石墨_和足球状的C60都是由碳元素组成的单质,但是由于它们的_碳原子排列方式_不同,因此它们的性质存在着明显差异。‎ ‎2.常见碳单质的物理性质及用途。‎ 碳单质 物理性质 用途 金刚石 ‎_无_色透明、正八面体形状的固体,天然存在的最_硬_的物质 ‎①_钻石_‎ ‎②_玻璃刀头_‎ 石墨 ‎_深灰_色的有金属光泽而不透明的细鳞片状固体,质_软_有_滑腻_感,具有优良的_导电_性能 可用于_铅笔芯_、石墨_电极_、_润滑_剂 C60‎ 以单质形式存在的碳,形似_足球_‎ 有可能广泛应用于超导材料等领域 ‎3.其他碳单质。‎ ‎(1)木炭:具有_疏松多孔_的结构,因此它具有_吸附_能力。可用来吸附一些食品和工业产品里的色素和有异味的物质。‎ ‎(2)活性炭:吸附作用较木炭强,可用于防毒面具的_滤毒_罐,制糖工业的脱色剂,城市污水、工业废水和饮用水在深度净化处理时也要用到活性炭。‎ 考点2:单质碳的化学性质 ‎1.稳定性。常温下,碳的化学性质_不活泼_。‎ ‎2.可燃性。‎ ‎①燃烧充分时:C+O2CO2;‎ ‎②燃烧不充分时:_2C+O22CO_。说明了相同反应物在不同条件下生成物可能不同(相同点是均放出热量)。‎ ‎3.还原性。‎ ‎①与CuO反应:_C+2CuO2Cu+CO2↑_;‎ ‎②与Fe2O3反应:_3C+2Fe2O34Fe+3CO2↑_;(焦炭可以把铁从它的氧化物矿石里还原出来)‎ ‎③与CO2反应:_C+CO22CO_。‎ 含氧化合物里的氧被夺去的反应叫_还原反应_;上述反应体现了碳的_还原_性,利用此性质常用于_冶金_工业。‎ ‎4.碳还原氧化铜的实验。‎ 实验时会观察到试管内的黑色粉末逐渐变成_红_色,澄清的石灰水_变浑浊_;实验时酒精灯上加网罩的目的是_使火焰集中并提高温度_;实验完毕后,要先把导管从直立试管中撤出,然后再熄灭酒精灯,其原因是_防止直立试管内的液体倒流回试管内,使其破裂_;然后再等到试管冷却后才能把其内部的粉末倒在纸上观察,其目的是_防止生成的铜再被空气中的氧气氧化成氧化铜_。‎ 考点3:实验室制取气体的思路与方法 ‎1.选择适当的反应,包括_反应物_和_反应条件_。‎ ‎2.选择合适的实验装置:‎ ‎(1)发生装置的选择依据:由反应物的_状态_和反应_条件_来确定。‎ ‎①固体和固体药品混合加热型(装置如图)‎ 使用这类装置应注意:‎ a.试管口应稍向_下_倾斜;b.用排水集气法收集气体,实验完毕后,应将_导气管从水槽中取出_,然后再_熄灭酒精灯_。‎ ‎②液体和固体(或液体和液体)反应不需加热型(装置如图A及变形装置图B)‎ 使用这类装置应注意:若使用长颈漏斗,长颈漏斗导管下端应插入_液体药品的液面下_。‎ ‎(2)实验室制取气体的收集装置。‎ 依据气体的物理性质(是否_溶解于水_、密度_比空气大还是小_)和化学性质(是否与_水、空气_发生反应)来选择。‎ ‎①常用的气体收集装置(如下图)。‎ Ⅰ.气体难溶于水且不与水反应,可用_排水法_收集,即图_A_。(纯净不干燥)‎ Ⅱ.气体的密度大于空气(或相对分子质量大于29),可用_向上排空气法_收集,如图_B_。(干燥不纯净)‎ Ⅲ.气体的密度小于空气(或相对分子质量小于29),可用_向下排空气法_收集,如图_C_。(干燥不纯净)‎ ‎②如下图所示密封收集气体装置。‎ Ⅰ.A、B装置可用于排空气法收集气体。A装置收集密度比空气大的气体时,气体应从_b_端进入,收集密度比空气小的气体时,气体从_a_端进入;图B装置气体进出口顺序与之_相反_。‎ Ⅱ.C装置用于排水法收集气体。应先在瓶中_注满水_,气体从_a_端进入。用排水法测量反应放出的气体体积时,气体从装满水的容器的_短导管或b_端导入,排出的水经_长或a_导管流入量筒(量筒中收集的水的体积就是生成的气体的体积)。‎ ‎3.验证所制得的气体。化学方程式为__。‎ ‎4.二氧化碳的工业制取。‎ 工业上常用煅烧_石灰石_的方法制取CO2,化学方程式为 CaCO3CaO+CO2↑ 。‎ ‎5.二氧化碳的实验室制取。‎ ‎(1)反应原理:实验室制取CO2的药品常用_大理石_或_石灰石_与_稀盐酸_,化学方程式为_CaCO3+2HCl===CaCl2+H2O+CO2↑_。‎ ‎(2)实验装置:实验室制取气体的装置包括_发生_装置和_收集_装置。制CO2应选择与用_过氧化氢_制氧气相同的发生装置,收集装置一般用_向上排空气_法,只能选择该方法收集的原因是_CO2密度比空气大且能溶于水_。‎ ‎(3)检验CO2的方法:_通入澄清石灰水中,变浑浊_。化学方程式为__。‎ ‎(4)验满的方法: 把燃着的木条放在集气瓶口,若木条熄灭,证明已满 。‎ ‎(5)干燥方法:通常使用_浓硫酸_对CO2进行干燥,不能使用_NaOH_、_碱石灰_进行干燥。‎ 考点4:碳循环及温室效应 ‎1.自然界中产生CO2的途径有_化石燃料的燃烧及动植物的呼吸作用等_,消耗CO2的途径有_绿色植物的光合作用及海水的吸收_。‎ ‎2.温室效应的危害: 可能导致两极的冰川融化,使海平面升高,淹没部分沿海城市,以及使土地沙漠化、农业减产 。‎ ‎3.防止温室效应进一步增强的措施:_减少使用煤、石油、天然气等化石燃料,更多地利用太阳能、风能、地热能等清洁能源;大力植树造林,严禁乱砍滥伐森林;在日常生活中每一个人都应该传播“低碳”理念,倡导“低碳”生活等_。‎ 考点5:一氧化碳和二氧化碳的对比 一氧化碳 二氧化碳 物 理 性 质 色、味、态 ‎__无_色、_无_味、气体 ‎__无色、__无味、气体 密度 密度比空气__略小_‎ 密度比空气__大 溶解性 ‎__难溶于水 ‎__能溶于水 化 学 性 质 可燃性 ‎__可燃,燃烧时火焰呈__蓝_色,化学方程式为__2CO+O22CO2_‎ 一般情况下,不__燃烧__也不__支持燃烧_‎ 还原性 有还原性,这一点性质与__碳或氢气相似。化学方程式为__CO+CuOCu+CO2_、__Fe2O3+3CO2Fe+3CO2_‎ 无还原性,有较弱的氧化性,能与碳反应,化学方程式为__C+CO22CO,该反应__吸(填“放”或“吸”)热 与水反应 不能与水反应 能与水反应,化学方程式为__CO2+H2O===H2CO3_;生成的碳酸不稳定,易分解,化学方程式为__H2CO3===H2O+CO2↑_‎ 与石灰水 等可溶性 碱反应 不发生反应 能使澄清石灰水变浑浊,化学方程式为_CO2+Ca(OH)2===CaCO3↓+H2O_,与氢氧化钠反应化学方程式为__CO2+2NaOH===Na2CO3+H2O 毒性 有剧毒,它极易与血液中的__血红蛋白_结合,从而使_血红蛋白不能再与氧气结合,造成生物体内__缺氧_,严重时危及生命 没有毒性,但不能__供给呼吸,因此人群密集的地方应该注意_通风换气 主要用途 用作__气体燃料_和__冶金_工业的还原剂 固体CO2俗称_干冰,易升华吸热,可作__制冷剂_或用于_人工降雨;灭火;作气体肥料等 对环境的影响 污染空气 造成__温室效应 ‎  CO与CO2均由_碳_与_氧_元素组成,其化学性质_不相同_(填“相同”或“不相同”),是因为_其分子构成不同_。‎ ‎【例1】下列关于碳的几种单质的组成和用途的说法,错误的是(  )‎ A.璀璨夺目的钻石是由碳元素组成的 B.长期未用难以开启的铁锁可在锁孔中加入少量铅笔芯粉末作润滑剂 C.铅笔芯主要是用铅和少量炭粉制成的 D.活性炭可作防毒面具的滤毒剂 ‎[答案]C 解析:钻石是由金刚石制成的,金刚石是由碳元素组成的单质;由于石墨具有滑腻感,因此可做润滑剂;铅笔芯不含铅,是由石墨和粘土混合制成的;活性炭作滤毒剂是利用其吸附性。‎ ‎【例2】(2013,广州)下列关于碳及其氧化物的说法,正确的是(  )‎ A.CO和CO2都可将氧化铜还原为铜 B.CO2的排放不是导致酸雨的原因 C.在室内放一盆澄清石灰水可防止CO中毒 D.铅笔字迹易变模糊是因为常温下石墨化学性质活泼 ‎[答案]B 解析:CO2无还原性,不能将氧化铜还原成铜,A错误;CO2与H2O反应生成的H2CO3的酸性很弱,CO2的排放不能导致酸雨的形成,B正确;CO不能与澄清石灰水反应,澄清石灰水不能防止CO中毒,C错误;常温下石墨化学性质不活泼,D错误。‎ ‎【例3】(2014,苏州)下列关于二氧化碳的说法正确的是(  )‎ A.二氧化碳不供给呼吸,也不能作为植物养料 B.实验室常用纯碱粉末和盐酸制取二氧化碳 C.干冰可用作制冷剂和制造舞台云雾 D.若二氧化碳在空气中含量过高,则会引发酸雨 ‎[答案]C 解析:二氧化碳不供给呼吸,但植物光合作用需要二氧化碳,二氧化碳可作为植物的养料,A错;实验室制取CO2用大理石或石灰石(主要成分是CaCO3)与稀盐酸反应,故B错;CO2在空气中含量过高会引起温室效应,而酸雨是由SO2、NO2等引起的,故D错,只有C正确,故选C。‎ ‎【例4】(2013,重庆)温室效应有功有过,产生温室效应的主要气体是CO2,下列有关认识错误的是(  )‎ A.CO2能使干燥石蕊纸花变红 B.CO2能使澄清石灰水变浑浊 C.“低碳”是指较低的CO2排放 D.温室效应为人类提供了适宜的生存温度 ‎[答案]A 解析:CO2接触干燥的石蕊,无碳酸生成,不能使干燥石蕊纸花变红,A错误;CO2能与澄清石灰水中的氢氧化钙反应,生成碳酸钙沉淀和水,B正确;“低碳”是指较低的CO2排放,C正确;大气中的二氧化碳就像温室的玻璃或塑料薄膜一样,既能让太阳光透过,又能使地面吸收的太阳光的能量不易向外散失,起到了对地球保温的作用,这就是二氧化碳的温室效应,正是因为有了温室效应,全球平均地表温度才提高到适合人类生存的温度,D正确。‎ ‎【例5】(2013,广安)二氧化碳和一氧化碳都是我们非常熟悉的物质,下列关于二氧化碳和一氧化碳的说法中正确的一组是(  )‎ ‎①二氧化碳和一氧化碳元素组成相同,性质相同 ②二氧化碳能使染有紫色石蕊的干燥纸花变红 ③二氧化碳在水中的溶解度与压强成正比 ④进入久未开启的菜窖,应进行灯火实验 ⑤一氧化碳、木炭、氢气都具有还原性和可燃性 ⑥一氧化碳能与人体内的血红蛋白结合,使人缺氧而死亡 A.①②③     B.②⑤⑥‎ C.④⑤⑥ D.③④⑤‎ ‎[答案]C 解析:二氧化碳和一氧化碳的元素组成相同,但分子结构不同,性质不同,①错误;二氧化碳不能使染有紫色石蕊的干燥纸花变红,②错误;二氧化碳在水中的溶解度随压强的增大而增大,但不能说成正比,③错误;久未开启的菜窖会积存较多的二氧化碳,二氧化碳不能供给人呼吸,人若贸然进入,会因为二氧化碳浓度过高缺氧窒息发生危险,④‎ 正确;一氧化碳、木炭、氢气都能夺取含氧物质(氧气或某些氧化物)里的氧,表现出还原性和可燃性,⑤正确;一氧化碳能与人体内的血红蛋白结合,使人缺氧中毒,甚至导致死亡,⑥正确。故应选C。‎ ‎【例6】(2013,成都)如图是某同学设计的实验室制取二氧化碳并验证其性质的实验装置图。‎ 请回答下列问题:‎ ‎(1)将A、E装置连接时,应将A装置的导管a与E装置的导管_________(填“b”或“c”)相连接。检验E装置中二氧化碳已收集满的方法是________。‎ ‎(2)将A、B装置连接,观察到的现象是________,可验证二氧化碳的性质是________。‎ ‎(3)将A、C装置连接,可验证二氧化碳与氢氧化钙的反应,该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________。‎ ‎(4)用E装置收集满一瓶二氧化碳气体,取下双孔橡皮塞,将瓶中的气体沿D装置烧杯右侧内壁缓慢倒入,观察到的现象是________,这些现象说明二氧化碳具有的物理性质是________。化学性质是________、________。‎ ‎[答案](1)c 用燃着的木条靠近E瓶b导管口,木条火焰熄灭 (2)溶液由紫色变为红色 二氧化碳能与水反应 (3)Ca(OH)2+CO2===CaCO3↓+H2O (4)燃着的蜡烛由下至上依次熄灭 密度比空气大 不能燃烧 不支持燃烧 解析:(1)A装置为二氧化碳的发生装置,E装置为二氧化碳的收集装置。二氧化碳的密度比空气大,可以用向上排空气法收集,因此二氧化碳气体应该从E装置的c端通入,收集满后,二氧化碳会从b端逸出。因此,将A、E装置连接时,应将A装置的导管a与E装置的导管c相连接。因二氧化碳不支持燃烧,检验E装置中二氧化碳已收集满的方法是用燃着的木条靠近E瓶b导管口,若木条火焰熄灭,证明瓶中二氧化碳已收集满。 (2)将A、B装置连接,生成的二氧化碳通入紫色的石蕊溶液中,二氧化碳与水反应生成碳酸,碳酸能使紫色的石蕊溶液变成红色,该实验主要是为了验证二氧化碳能与水反应,即CO2+H2O===H2CO3。 (3)二氧化碳能使澄清的石灰水变浑浊,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Ca(OH)2+CO2===CaCO3↓+H2O。 (4)由于二氧化碳不燃烧,也不支持燃烧,所以遇到二氧化碳,燃着的蜡烛会熄灭,由于二氧化碳的密度比空气大,所以下面的蜡烛先灭,上面的蜡烛后灭。‎ 第4讲 金属和金属材料 包头考情分析 考试内容 考试要求 考 试 纲 要 铁 B 常见的 金属 金属的物理特征;认识金属材料在生产、生活和社会发展中的重要作用 B 常见金属的主要化学性质 B 防止金属锈蚀的简单方法 B 合金 生铁和钢等重要的合金 A 金属活动性 顺序 能用金属活动性顺序表对有关的置换反应进行判断,并能解释日常生活中的一些现象 ‎2012~2014年包头中考试题分析 考查内容 铁 常见的金属 合金 金属活动性顺序 年份 题型 题号 分值 ‎2014‎ 选择题 ‎7‎ ‎2‎ ‎2013‎ 选择题 ‎8‎ ‎3‎ ‎2014‎ 填空题 ‎10‎ ‎2‎ ‎2013‎ 选择题 ‎9‎ ‎2‎ ‎2013‎ 填空题 ‎12‎ ‎3‎ ‎2012‎ 选择题 ‎6‎ ‎2‎ ‎2014‎ 选择题 ‎6‎ ‎2‎ ‎2013‎ 填空题 ‎12‎ ‎3‎ ‎2012‎ 选择题 ‎12‎ ‎3‎ ‎2015年包头中考命题预测 本讲内容主要以选择题、填空题形式出现,预计2015年本讲仍以金属的性质,金属的活动性,合金的运用为主要考点。‎ ‎2012~2014年包头中考真题再现 ‎1.(2014,包头)下列图象中有关量的变化与对应叙述不相符的是( ABD )‎ A B C D 将a、b、c三种物质的饱和溶液分别由t1℃升温至t2℃时,所得溶液中溶质质量分数的顺序为a>b>c 向水中加入酸性溶液 向三份完全相同的稀盐酸中分别加入甲、乙、丙三种金属,则金属活动性顺序为甲>乙>丙 高温煅烧一定质量的石灰石 ‎2.(2013,包头)向硝酸银、硝酸镁的混合溶液中,加入一定量锌粉和铜粉的混合物,充分反应后过滤,得滤渣A和滤液B。‎ ‎ (1)若向滤渣A中加入稀盐酸,有气泡冒出,则滤渣A中一定有_Ag、Cu、Zn_。‎ ‎(2)若向滤液B里滴加稀盐酸,有白色沉淀产生,则滤液B里一定含有的金属离子是_Ag+、Zn+、Mg2+_。(填离子符号)‎ 考点1:金属材料 ‎1.金属材料 ‎2.金属的物理性质。‎ ‎(1)大多数金属具有_金属_光泽。铁、铝等大多数金属都是_银白_色,但铜却呈_紫红_色,金呈黄色。‎ ‎(2)在常温下,铁、铝、铜等大多数金属都是_固体_,但体温计中的_汞_是液体。‎ ‎(3)金属具有良好的_导电_性和_导热_性。金属的密度、熔点、硬度等物理性质差别较大。‎ ‎3.合金。‎ ‎(1)概念:合金是指在金属中加热熔合某些_金属_或_非金属_而制得的具有_金属特征_的物质。‎ ‎(2)性质特征:合金与组成它们的金属有很大的性质差异,如合金的硬度一般_大于_组成它们的金属;合金的熔点一般_低于_组成它们的金属;合金的抗腐蚀性一般高于组成它们的金属,具有更优良的机械性能;有的合金还有_高电阻_、高热阻和可塑性等特性。‎ 考点2:金属的化学性质 ‎1.与氧气反应(写化学方程式,下同)‎ O2 ‎2.与盐酸、稀硫酸反应(以锌、铁为例)‎ 条件:金属(H之前)、酸(盐酸、稀硫酸等)‎ 镁 铝 锌 铁 考点3:金属的活动性顺序 ‎1.金属活动性顺序表(用元素符号表示)‎ ‎2.重要应用(高频考点)‎ ‎①判断金属的活动性强弱:金属的位置越靠前,它的活动性越_强_。‎ ‎②判断金属与盐酸、稀硫酸是否发生反应:位于_氢前面的金属_能置换出盐酸、稀硫酸里的氢(K、Ca、Na除外)。‎ ‎③判断金属与盐溶液是否发生反应:位于_前面_的金属能把位于_后面_的金属,从它们_化合物的溶液_里置换出来。‎ ‎3.金属与盐溶液反应 ‎(1)铁与硫酸铜溶液_Fe+CuSO4===FeSO4+Cu_‎ ‎(2)铜与硝酸银溶液_Cu+2AgNO3===Cu(NO3)2+2Ag_‎ ‎(3)铝与硫酸铜溶液_2Al+3CuSO4===Al2(SO4)3+3Cu_‎ ‎4.金属氧化物的化学性质 ‎(1)与C反应(以氧化铁、氧化铜为例)‎ C ‎(2)与H2反应 H2 ‎(3)与酸反应 Fe2O3 CuO ‎5.置换反应:由_一种单质和一种化合物_反应,生成_另一种单质和另一种化合物_。‎ 考点4:金属的冶炼 ‎1.地球上金属资源广泛地存在于地壳和海洋中,除少数很不活泼的金属如_金_、_银_等以_单质_形式存在外,其余都以_化合物_的形式存在。‎ ‎2.一氧化碳还原氧化铁,如下图所示:‎ ‎(1)现象:玻璃管内_红色粉末逐渐变黑_,试管内_澄清的石灰水变浑浊_。‎ ‎(2)操作顺序:先通CO再加热,为了_排尽管内空气,防止加热时发生爆炸_;实验完毕后,停止加热继续通CO至试管冷却,防止_还原出来的铁粉再被氧化且防止石灰水倒流_。‎ ‎(3)尾气处理:因CO有毒,会污染空气,所以必须对尾气进行_点燃_或_用气球收集_的处理。‎ 考点5:铁的锈蚀与防护 ‎1.铁制品锈蚀的过程,实际上是铁与空气中的_氧气_、_水蒸气_等发生化学反应的过程。‎ ‎2.防锈措施:‎ ‎(1)保持金属表面的_洁净干燥_。如:菜刀用完后擦干挂起来。‎ ‎(2)金属表面_涂上一层防护膜_。如:_刷漆_、_涂油_、电镀等。‎ ‎(3)改变铁的单一结构,制成_合金_。如:不锈钢。‎ ‎3.金属资源的保护:‎ ‎(1)防止_金属的腐蚀_;‎ ‎(2)金属的_回收利用_;‎ ‎(3)应_有计划、合理地开采矿物_,严禁不顾国家利益的乱采矿;‎ ‎(4)_寻找金属的代用品_。‎ ‎【例1】(2014,苏州)下列关于金属的说法正确的是(  )‎ A.人类使用金属铝的年代早于铜、铁 B.“真金不怕火炼”表明金(Au)在高温条件下也很难与氧气反应 C.通过高炉炼得的铁为纯铁 D.武德合金的熔点高,可用于制造保险丝 ‎[答案]B 解析:人类使用金属的先后顺序为Cu、Fe、Al,A错;通过高炉炼得的铁是生铁,生铁中含有C等杂质,C错;武德合金的熔点高,不能用于制造保险丝,保险丝需要熔点低的金属,D错,只有B正确,故选B。‎ ‎【例2】(2013,黄石)下列有关金属的说法中不正确的是(  )‎ A.铁钉在潮湿空气中易生锈 B.常温下金属均为固态 C.锌与稀硫酸反应生成硫酸锌和氢气 D.合金的许多性能和组成它们的纯金属不同 ‎[答案]B 解析:铁同时与空气、水接触容易生锈,A正确;常温下,大多数金属为固态,汞为液态,故B不正确;在金属活动性顺序中,锌排在氢前面,可与稀硫酸发生置换反应,C正确;合金的许多性能和组成它们的纯金属不同,如硬度大、熔点低等,D正确。‎ ‎【例3】(2014,兰州)X、Y、Z三种金属,如果把X和Y分别放入稀硫酸中,X溶解并产生氢气,Y不反应;如果把Y和Z分别放人硝酸银溶液中,过一会儿,在Y表面有银析出,而Z表面没有变化。根据以上实验事实,判断这三种金属的活动性由强到弱的顺序为(  )‎ A.Y>Z>X     B.Y>X>Z C.X>Y>Z D.Z>Y>X ‎[答案]C 解析:在金属活动顺序表中,位于H前面的金属可置换酸中的H,而位于H后面的金属则不能,位于活动性顺序表中的金属,活动性强的金属可将活动性弱的金属从它的盐溶液中置换出来,X可置换酸中的H,而Y不能,说明X>Y,Y能置换AgNO3溶液中的Ag,Z不能,因此X>Y>Z,故选C。‎ ‎【例4】(2013,福州)下列关于铁的说法正确的是(  )‎ A.铁部分锈蚀后没有回收价值 B.铁是地壳中含量最丰富的金属元素 C.铁生锈,产生的铁锈能阻止铁继续被锈蚀 D.铁生锈是铁在有氧气和水等物质存在的条件下,发生复杂化学反应的过程 ‎[答案]D 解析:锈蚀后的金属铁可以回收再利用;地壳里含量最多的金属是铝,不是铁;铁锈疏松多孔、易吸水不能形成致密的保护膜,不能阻止铁制品继续锈蚀;铁在与氧气、水等物质存在的条件下,发生反应生锈。‎ ‎【例5】(2013,龙东)把一定量的Fe粉放入AgNO3、Zn(NO3)2、Cu(NO3)2混合溶液中,充分反应后过滤,对滤出的固体和滤液中溶质的叙述正确的是(  )‎ A.滤出的固体中含有Ag,滤液中一定含有Cu(NO3)2、Fe(NO3)2、Zn(NO3)2,可能含有AgNO3‎ B.滤出的固体中有Ag、Cu,滤液中一定有Cu(NO3)2、Fe(NO3)2、Zn(NO3)2‎ C.滤出的固体中有Ag、Cu、Fe,滤液中一定有Zn(NO3)2,可能含有Fe(NO3)2‎ D.滤出的固体中有Ag、Cu、Fe,滤液中一定含有Zn(NO3)2、Fe(NO3)2,可能含有Cu(NO3)2‎ ‎[答案]A 解析:根据四种金属在金属活动性顺序中的位置可知,金属活动性顺序:Zn>Fe>Cu>Ag,因此将一定量的铁粉放入混合液中,Fe首先会与AgNO3溶液反应,Fe不与Zn(NO3)2溶液反应,滤出的固体中一定有Ag,一定无Zn,而滤液中一定有Fe(NO3)2和Zn(NO3)2,根据所加铁粉的量的多少,还会决定溶液反应的情况及最终铁是否有剩余,铁跟Cu(NO3)2溶液反应的情况及最终铁是否有剩余,因此滤出的固体中可能有Cu、Fe,滤液中可能有AgNO3、Cu(NO3)2。若滤出的固体中含有Ag,则A的判断是正确的;若滤出的固体中有Ag、Cu,则滤液中一定有Fe(NO3)2和Zn(NO3)2,一定无AgNO3,可能有Cu(NO3)2,B错误;若滤出的固体中有Ag、Cu、Fe,则滤液中一定有Fe(NO3)2和Zn(NO3)2,一定无Ag(NO3)2、Cu(NO3)2,C、D均错误。‎ ‎【例6】(2013,潍坊)铁及其化合物在生活、生产中有重要的应用。请回答下列问题:‎ ‎(1)在盛有氧气的集气瓶中点燃细铁丝发生剧烈燃烧的化学方程式是__________________,为防止集气瓶破裂,常采取的措施是_________。‎ ‎(2)已知铁能与氯化氢反应生成氯化亚铁。将生锈的铁钉(铁锈的主要成分是Fe2O3)放入盐酸中,充分反应后有铁剩余,写出发生置换反应的化学方程式________,溶液中的金属阳离子是____(用符号表示)。‎ ‎(3)高炉炼铁中,焦炭的作用是________________(用化学方程式表示)。‎ ‎(4)把铁粉和铜粉的混合物放入硝酸银溶液中,反应结束后有固体剩余。下列说法正确的是________(填写字母序号)。‎ A.剩余固体肯定含有银 B.剩余固体肯定含银和铜 C.反应后溶液中一定有Fe2+和Cu2+‎ D.反应后溶液中可能含有Ag+和Cu2+‎ ‎[答案](1)3Fe+2O2Fe3O4‎ ‎ 预先在集气瓶中放入少量水或放入一层细沙 (2)Fe+2HCl===FeCl2+H2↑ Fe2+ (3)C+O2CO2 CO2+C2CO (4)AD 解析:(1)铁丝在氧气中燃烧的化学方程式为3Fe+2O2Fe3O4;为防止集气瓶破裂,可以预先在集气瓶中放入少量水或放入一层细沙。(2)将生锈的铁钉放入盐酸中,发生反应的化学方程式有:Fe2O3+6HCl===2FeCl3+3H2O、Fe+2HCl===FeCl2+H2↑,根据题意可知,铁还能与氯化铁发生反应:Fe+2FeCl3===3FeCl2。反应中属于置换反应的只有Fe+2HCl===FeCl2+H2↑;由于充分反应后铁有剩余,因此溶液中的金属阳离子只有Fe2+。(3)高炉炼铁中,焦炭的作用是燃烧提供热量:C+O2CO2;还可以提供还原剂一氧化碳:CO2+C2CO。(4)将铁粉和铜粉的混合物放入硝酸银溶液中,反应发生的顺序为Fe+2AgNO3===Fe(NO3)2+2Ag、Cu+2AgNO3===Cu(NO3)2+2Ag,因此反应后的剩余固体中一定有反应生成的银,可能有过量的铁和铜,而反应后的溶液中一定有首先生成的硝酸亚铁,可能有硝酸银和硝酸铜。第5讲 溶液 包头考情分析 考试内容 考试要求 考 试 纲 要 溶液 认识溶解现象 B 能举例说明结晶现象 A 知道水是最重要的溶剂,酒精、汽油等也是常见的溶剂;溶液是由溶质和溶剂组成 A 饱和溶液与 不饱和溶液 饱和溶液的涵义 B 溶解度 溶解度的涵义 B 有关溶液 的计算 认识溶质质量分数的涵义 B 能进行溶质质量分数的简单计算 C ‎2012~2014年包头中考试题分析 考查内容 饱和溶液与不饱和溶液 溶解度 有关溶液的计算 年份 题型 题号 分值 ‎2014‎ 选择题 ‎3‎ ‎2‎ ‎2013‎ 选择题 ‎4‎ ‎2‎ ‎2014‎ 选择题 ‎6‎ ‎2‎ ‎2013‎ 选择题 ‎4‎ ‎2‎ ‎2012‎ 选择题 ‎7‎ ‎2‎ ‎2014‎ 计算题 ‎14‎ ‎7‎ ‎2013‎ 计算题 ‎18‎ ‎9‎ ‎2012‎ 计算题 ‎20‎ ‎9‎ ‎2015年包头中考命题预测 近三年来,中考对本讲内容中饱和溶液与不饱和溶液,溶解度,溶质的质量分数均有考查,尤其是计算题以溶质的质量分数与化学方程式的结合是必考内容,尤要引以关注。‎ ‎2012~2014年包头中考真题再现 ‎1.(2014,包头)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D )‎ A.分子是保持物质性质的最小粒子 B.中和反应生成盐和水,有盐和水生成的反应一定是中和反应 C.任何不饱和溶液降低温度后,一定会变为饱和溶液 D.在化学反应aA+bB=cC+dD中(a、b、c、d为化学计量数),若A和B的质量都为m克,充分反应后,生成C和D的质量总和不一定是2m克 ‎2.(2013,包头)下列有关溶液的说法中,正确的是( D )‎ A.已达到饱和的氯化钠溶液中不能再溶解其他物质 B.20℃时,50克水中溶解了18克氯化钠,则20℃时氯化钠的溶解度为18克 C.任何饱和溶液,在温度升高时,一定会变成不饱和溶液 D.相同温度时,同种溶质的饱和溶液一定比它的不饱和溶液浓 ‎3.(2012,包头)右图是甲、乙、丙三种固体物质的溶解度曲线,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C )‎ A.甲的溶解度大于乙的溶解度 B.t2℃时,甲、乙溶液中的溶质质量分数一定相等 C.将t1℃时,甲、乙、丙的饱和溶液分别升温至t2℃,所得溶液中溶质质量分数乙>甲>丙 D.将t2℃时,甲、乙饱和溶液分别降温至t1℃,甲析出的晶体一定比乙多 考点1:溶液的形成、乳化 ‎1.定义:一种或几种物质_分散_到另一种物质里,形成_均一_的、_稳定_的混合物就是溶液。‎ ‎2.特征:具有_均一_性、_稳定_性,属于_混合_物。‎ ‎3.组成:能溶解其他物质的物质叫做_溶剂_;被溶解的物质叫做_溶质_。‎ ‎4.溶液中的溶质可以是_固_体、_液_体或_气_体,两种液体互溶时,量多的一种是_‎ 溶剂_,但溶液中只要有水,不管水量多少,水都是_溶剂_。‎ ‎5.小液滴分散到液体里形成的混合物叫做_乳浊液_。洗涤剂可去除油污,是因其有_乳化_功能。‎ ‎6.一些溶质溶解于水后,整个过程最终表现为放出热量(温度升高),如_氢氧化钠、浓硫酸_溶于水,其中_生石灰_遇水发生反应放热;有的最终表现为吸收热量,如_硝酸铵_。‎ 考点2:饱和溶液与不饱和溶液 ‎1.概念:在一定_温度_下,向_一定量溶剂_里加入某种溶质,当溶质_不能继续溶解_时,所得的溶液叫做这种溶质的饱和溶液。反之叫_不饱和溶液_。‎ ‎2.判断某溶液是否饱和的简便方法是_增加溶质,看是否能继续溶解_。‎ ‎3.饱和溶液和不饱和溶液的转化:‎ 对大多数溶质来说:‎ 饱和溶液不饱和溶液 对熟石灰来说:‎ 饱和溶液不饱和溶液 ‎4.饱和溶液_不一定_(填“一定”或“不一定”,下同)是浓溶液,不饱和溶液_不一定_是稀溶液;饱和溶液_不一定_比不饱和溶液浓,同一温度下,该溶质的饱和溶液_一定_比它的不饱和溶液浓。‎ 考点3:溶解度与溶解度曲线 ‎1.固体溶解度表示在_一定温度_下,某物质在_100_g_溶剂里达到_饱和_状态时所溶解的_质量_。‎ ‎2.多数固体的溶解度随温度的升高而_增大_,只有少数固体物质的溶解度受温度的影响_较小_,如_氯化钠_,但也有少数固体的溶解度随温度的升高而_减小_,如_氢氧化钙_。‎ ‎3.物质的溶解度随温度变化的曲线叫做_溶解度曲线_,应用它可以查出某物质在一定温度时的_溶解度_。‎ ‎4.气体物质的溶解度随温度的升高而_减少_,随压强的增大而_增大_。‎ ‎5.结晶的方法有两种:‎ ‎(1)对溶解度受温度变化影响小的固态物质一般用_蒸发溶剂_的方法得到晶体;‎ ‎(2)对溶解度受温度变化影响大的固态溶质,一般用_降温结晶_的方法得到晶体。‎ 考点4:溶质的质量分数 ‎1.定义:溶质的质量分数指溶液中_溶质的质量_与_溶液的质量_之比。‎ ‎2.表达式:溶质的质量分数=_溶质质量/溶液质量×100%_。‎ ‎3.溶质质量分数与溶解度之间的比较。‎ 溶解度(固体溶质)S 溶质的质量分数a%‎ 涵义 定量表示溶质在某种溶剂中溶解能力的大小 表示一定量的溶液中含溶质质量的多少 表示方法 一定温度下,100克溶剂里最多能溶解的溶质质量 溶质质量与溶液质量之比 单位 ‎“克”(用“g”表示)‎ 单位为1,常用%表示 溶液是否饱和 饱和 不一定 温度要求 与温度有关 一般与温度无关 计算式 S=(m溶质/m溶剂)×100‎ a%=(m溶质/m溶液)×100%‎ 相互关系(在同一饱和溶液中)‎ ‎①在饱和溶液中,a%=_[S/(S+100)]×100%_‎ ‎②溶质质量分数的大小受溶解度的制约 ‎③溶解度数值与质量分数数值间存在如下规律:S_>_a ‎4.有关溶液的计算。‎ ‎(1)溶液的质量=_溶质_的质量+_溶剂_的质量=溶质的质量÷_溶质的质量分数_;溶质的质量=溶液质量×_溶质的质量分数_;溶剂的质量=_溶液_的质量-_溶质_的质量。‎ ‎(2)溶液稀释计算的依据是:溶液稀释前后溶质的质量_不变_。‎ 考点5:一定溶质质量分数的氯化钠溶液的配制 ‎1.实验仪器:托盘天平、烧杯、玻璃棒、药匙、氯化钠、量筒(10 mL、50 mL)、胶头滴管。‎ ‎2.实验步骤:‎ ‎(1)配制50 g溶质质量分数为6%的氯化钠溶液。‎ ‎①计算 所需氯化钠的质量为_50_g×6%=3_g_,水的质量为_50_g-3_g=47_g_‎ ‎②称量 用托盘天平称量氯化钠,倒入烧杯中 ‎③量取 用_50_mL的量筒量取所需要的水,倒入盛有氯化钠的烧杯里 ‎④溶解 用_玻璃棒_搅拌,使氯化钠溶解 ‎⑤装瓶 把上述氯化钠溶液装入贴有_试剂名称_和_溶质质量分数_标签的试剂瓶中,盖好瓶塞,放到指定地点 整个实验流程如图所示:‎ ‎(2)配制50 g溶质质量分数为3%的氯化钠溶液(溶液稀释问题)‎ ‎①计算 所需溶质质量分数为6%的氯化钠溶液的质量为_50_g×3%÷6%=25_g_,水的质量为_50_g-25_g=25_g_‎ ‎②量取 用_50_mL的量筒量取所需的氯化钠溶液和水,倒入烧杯中 ‎③稀释 用_玻璃棒_搅拌,使溶液混合均匀 ‎④装瓶 同前 ‎3.溶液配制中误差分析原因归纳。‎ ‎   原因 误差  ‎ 药品 仪器使用 天平 量筒 烧杯 计 算 结果 偏高 ‎①称量前天平指针偏右;②‎ ‎①量水时俯视读数;②‎ 计算 失误 右盘放了纸片左盘未放纸片 量好的水倒入烧杯时溅出 结果偏低 ‎①固体药品中含水分;②固体药品中含有杂质;③固体药品转移时损失(洒落烧杯外面或沾在白纸上面)‎ ‎①称量前天平指针偏左;②称量前游码不在零点;③称量时药品和砝码放颠倒(使用游码);④左盘放了纸片右盘未放纸片 量水时仰视读数 烧杯 内壁 有水 计算 失误 ‎【例1】(2014,株洲)溶液是自然界中常见的物质。下列有关溶液的说法正确的是(  )‎ A.溶液的上层浓度小,下层浓度大 B.溶液蒸干后,均能得到固体溶质 C.溶液中只有一种溶质时,溶液为纯净物 D.物质在溶解得到溶液的过程中,通常有放热或吸热的现象出现 ‎[答案]D 解析:溶液是均一的稳定的混合物,上、下浓度相同,A错;溶液中的溶质可以是固体,气体或液体,只有溶质是固体时,溶液蒸干后才能得到固体,B错;溶液是由溶质和溶剂组成的,溶液中的溶质无论有几种,溶液均为混合物,C错;只有D正确,故选D。‎ ‎【例2】(2014,哈尔滨)右图是甲、乙两种固体物质(不含结晶水)的溶解度曲线,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A.t1℃时,甲、乙两种物质的饱和溶液中溶质质量一定相等 B.t2℃时,甲的溶解度大于乙的溶解度 C.甲中含有少量乙,可以用冷却热饱和溶液的方法提纯甲 D.t2℃时,向60 g甲固体中加入50 g水,充分搅拌后能得到105 g溶液 ‎[答案]A 解析:t1℃时,甲、乙两种物质的溶解度相等,因不知道甲、乙两种饱和溶液的质量,故它们的饱和溶液的质量不一定相等,但甲、乙两种饱和溶液质量相等时,它们的相同质量的饱和溶液中所含溶质质量一定相等。B、C、D均正确,故选A。‎ ‎【例3】(2013,潍坊)如图是甲、乙两种固体物质的溶解度曲线,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20 ℃时,甲、乙两者的溶解度相等 B.甲的溶解度大于乙的溶解度 C.40 ℃时,甲的饱和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为50%‎ D.40 ℃时,将乙的饱和溶液降温至20 ℃,得到乙的不饱和溶液 ‎[答案]A 解析:20 ℃时甲、乙两物质的溶解度曲线相交,说明两物质在该温度下的溶解度相等,故A正确;比较溶解度大小均需指明温度,否则无法比较,故B错误;40 ℃时甲物质的溶解度为50 g,因此该温度下甲的饱和溶液中溶质质量分数=×100%≈33.3%,故C错误;将40 ℃时乙的饱和溶液降温至20 ℃,溶解度变小,有晶体析出,溶液仍为饱和溶液,故D错误。‎ ‎【例4】(2014,雅安)如图是A、B、C三种固体物质的溶解度曲线。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物质A的溶解度随温度的升高而增大 B.t1℃时,物质B的溶解度大于物质A的溶解度 C.t1℃时,物质A和物质C的溶解度相等 D.将t2℃时的物质C的饱和溶液降温到t1℃时,溶液依然饱和 ‎[答案]D 解析:A、B的溶解度都随温度升高而增大,C的溶解度随温度升高而减小,t1℃时A、B、C三种物质的溶解度为B>A=C,故A、B、C都正确;当温度由t2降到t1℃,C的溶解度增大了,C物质的饱和溶液就变成不饱和溶液了,故D错。‎ ‎【例5】(2014,苏州)如果配制6%的氯化钠溶液的溶质质量分数偏小,其原因是(  )‎ A.称取的氯化钠固体质量偏大 B.转移称量好的氯化钠固体时,有少量洒落在桌面上 C.量取水的体积偏小 D.转移配制好的溶液时,有少量溶液溅出 ‎[答案]B 解析:称取的NaCl固体质量偏大,会导致NaCl溶液的质量分数偏大;量取水的体积偏小,也会导致NaCl溶液的质量分数偏大;转移配制好的溶液时,有少量液体溅出,溶质、溶剂成对应比例减少,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不变;转移称量好的NaCl固体时,有少量洒落在桌面上,导致溶质减少,溶剂没变,因此其溶质的质量分数会偏小,故选B。‎ ‎【例6】(双选)(2013,大庆)有100 g 10%的盐酸,要使其溶质质量分数增大一倍,应采用的方法是(  )‎ A.把溶液的量倒掉一半 B.溶质的质量增大一倍 C.将100 g 10%的盐酸与200 g 25%的盐酸混合 D.蒸发掉溶剂的质量是原溶液质量的一半 ‎[答案]CD 解析:A中溶质的质量分数不变,不符合题意;B中所得溶液的溶质质量分数为×100%≠20%,不符合题意;C中所得溶液的溶质质量分数为×100%=20%,符合题意;D中所得溶液的溶质质量分数为 ‎×100%=20%,符合题意。‎ ‎【例7】(2013,福州)如图是甲、乙两种物质的溶解度曲线,请结合图回答问题:‎ ‎(1)____℃时,甲、乙两种物质的溶解度相等。‎ ‎(2)溶解度随温度升高而降低的物质是____(填“甲”或“乙”)。‎ ‎(3)可使甲物质从其饱和溶液中结晶析出的方法是________。‎ ‎(4)t2 ℃时,分别将甲、乙两种物质的饱和溶液降温到t1 ℃,甲溶液的溶质质量分数_________(填“大于”“等于”或“小于”)乙溶液的溶质质量分数。‎ ‎(5)小明同学用甲物质进行以下实验:‎ ‎①实验过程中,B、C、D对应的溶液为不饱和溶液的是________。‎ ‎②向B对应的溶液中再加入30 g甲固体的过程中,发现固体全部溶解,一段时间后又有部分固体析出。你认为“全部溶解”的原因是________。‎ ‎[答案](1)t1 (2)乙 (3)降温结晶(合理均可) (4)大于 (5)①B ②甲物质溶于水时会放出热量,使溶液温度升高,甲物质的溶解度增大 解析:(1)甲、乙两物质的溶解度曲线在t1时有交点,说明甲、乙两种物质在t1 ℃时的溶解度相等。(2)乙物质的溶解度曲线随温度的升高呈下降趋势,因此乙物质的溶解度是随温度的升高而减小的。 (3)甲物质的溶解度曲线比较陡,说明甲物质的溶解度受温度变化影响较大,因此可以采用降温结晶的方法使甲物质从其饱和溶液中析出。 (4)t1 ℃时甲、乙两物质的溶解度均为65 g,当甲物质由t2 ℃降至t1 ℃,溶解度减小,溶液为t1 ℃时的饱和溶液,而乙物质由t2 ℃降至t1 ℃,溶解度变大,溶液变为t1 ℃时的不饱和溶液,因此甲溶液的溶质质量分数大于乙溶液的溶质质量分数。 (5)①t1 ℃时甲物质的溶解度为65 g,因此在50 g水中最多能溶解甲32.5 g。将20 g甲放入50 g水中所得的B溶液为不饱和溶液;再加入30 g甲充分搅拌后会有17.5 g(20 g+30 g-32.5 g)的甲没溶解,即C溶液为饱和溶液;升温至t2 ℃时甲物质的溶解度为90 g,即在50 g水中只能溶解45 g的甲物质,此时仍会有5 g(20 g+30 g-45 g)的甲没溶解,即D溶液为饱和溶液;因此在B、C、D对应的溶液中只有B为不饱和溶液。②t1 ℃时在50 g水中最多能溶解32.5 g甲物质,而题中将50 g甲物质放入50 g水中“全部溶解”原因只能是甲物质在溶解过程中放出热量,使溶液的温度升高,而甲物质的溶解度随温度的升高而增大,从而使甲全部溶解;当一段时间后,溶液温度降到t1 ℃时仍要析出不能溶解的(50-32.5)g甲物质。‎ 第6讲 酸和碱 包头考情分析 考试内容 考试要求 考 试 纲 要 常见酸(盐酸、硫酸)的主要性质和用途 B 常见碱(氢氧化钠、氢氧化钙)的主要性质和用途 B 酸碱的腐蚀性 A 了解酸碱指示剂的使用并检验溶液的酸碱性 B pH试纸检验溶液的酸碱性的方法 B ‎2012~2014年包头中考试题分析 考查内容 常见酸、碱的 主要性质和用途 溶液的酸碱性、溶液的pH 年份 题型 题号 分值 ‎2014‎ 选择题 ‎4‎ ‎2‎ 填空题 ‎11(3)(4),12‎ ‎3+2‎ ‎2013‎ 选择题 ‎8,9,10‎ ‎2+2+2‎ 填空题 ‎12,15‎ ‎3+6‎ ‎2012‎ 选择题 ‎8,9,10,11‎ ‎2+2+2+2‎ 填空题 ‎19‎ ‎6‎ 计算题 ‎20‎ ‎9‎ ‎2014‎ 选择题 ‎6‎ ‎2‎ ‎2013‎ 实验题 ‎17‎ ‎8‎ ‎2012‎ 选择题 ‎4,6‎ ‎2+2‎ 填空题 ‎16‎ ‎5‎ ‎2015年包头中考命题预测 本讲内容是包头中考重点考查部分,涉及的题型有选择、填空、实验、计算,主要考查常见酸、碱的性质和用途,溶液的酸碱性和溶液的pH,预计2015年考查风格不变。‎ ‎2012~2014年包头中考真题再现 ‎1.(2014,包头)某溶液由盐酸、稀硫酸、氢氧化钾、氯化镁中的一种或几种混合而成。现向该混合溶液中滴入氢氧化钡溶液,产生沉淀质量与加入氢氧化钡溶液体积如右图所示。则 ‎(1)该溶液中一定没有的溶质是_KOH,H2SO4_。‎ ‎(2)a点对应的溶液中一定含有的溶质是_HCl、BaCl2、MgCl2_。‎ ‎2.(2013,包头)小明同学在实验室用大理石和稀盐酸反应制取二氧化碳完毕后,对废液中溶质的成分产生了兴趣。请你一同参与探究并回答下列问题:‎ ‎【提出问题】废液中的溶质是什么物质?‎ ‎【作出猜想】小明同学认为废液中溶质只有氯化钙。‎ 你认为还可能有的溶质是_HCl_(填“化学式”)。‎ ‎【查阅资料】氯化钙溶液呈中性。‎ ‎【实验与结论】(1)小明同学取少量废液于试管中,滴入几滴无色酚酞试液后,酚酞不变色。于是小明同学认为自己的猜想是正确的。‎ ‎(2)你认为小明同学的实验_不能_(填“能”或“不能”)证明他的猜想,理由是_盐酸也不能使酚酞变红,无法确定是否含有HCl_。‎ ‎(3)如果要证明你的猜想是正确的,你选择的试剂是_紫色石蕊试液_,实验中可以看到的现象是_石蕊试液变红_。‎ ‎【拓展与应用】(1)实验证明你的猜想是正确的。要想处理废液只得到氯化钙溶液,你的实验步骤是_加入过量或足量的CaCO3或大理石或石灰石,然后过滤_。‎ ‎(2)通过以上探究,如果该废液未经处理直接倒入下水道,可能造成的危害是_废液显酸性会腐蚀下水道_(写一条)。‎ ‎【交流与反思】在分析化学反应后所得物质的成分时,除了考虑生成物外,还需要考虑_反应物是否有剩余_。‎ 考点1:常见的酸 ‎1.酸碱指示剂与溶液的酸碱性 ‎(1)常用的酸碱指示剂,如石蕊、酚酞,在不同的酸碱性溶液中显示不同的颜色。请把下表补充完整。‎ ‎  溶液的 ‎ 酸碱性 酸碱   ‎ 指示剂   ‎ 酸性 碱性 中性 紫色石蕊溶液 ‎①_变红_‎ ‎_变蓝_‎ ‎_紫色_‎ 无色酚酞 溶液(高频考点)‎ ‎②_不变色或无色_‎ ‎_变红_‎ ‎_无色_‎ ‎(2)填“一定”或“不一定”。‎ ‎①酸溶液_一定_是酸性溶液,酸性溶液_不一定_是酸溶液。‎ ‎②碱溶液_一定_显碱性,碱性溶液_不一定_是碱溶液。‎ ‎③盐溶液_不一定_呈中性,呈中性的溶液_不一定_是盐溶液。‎ ‎(3)显酸性的溶液都含有_氢_离子,显碱性的溶液都含有_氢氧根_离子。‎ ‎(4)发生变色的是酸碱指示剂,而不是酸碱性溶液。‎ ‎2.常见的酸 ‎(1)硫酸和盐酸的比较。‎ 硫酸 盐酸 物 理 性 质 溶质的化学式 ‎_H2SO4_‎ ‎_HCl_‎ 颜色 无色 无色,工业盐酸因含Fe3+杂质略显_黄色 状态 ‎_黏稠的液体 ‎_液体 气味 无 ‎_刺激性气味 密度(与水比较)‎ 大于水 大于水 挥发性 无 瓶口有_白雾出现,原因是_浓盐酸挥发出的氯化氢气体易吸收空气中的水蒸气而形成盐酸小液滴 水溶性 ‎_溶于水放出大量热量 与水以任意比例互溶 用 途 重要化工原料,广泛用于生产_化肥、农药、火药、染料及冶炼金属、精炼石油、金属_除锈 重要化工产品,用于除锈、制药,胃液中含有_盐酸可帮助消化 ‎(2)浓硫酸的特性及稀释方法。‎ ‎①吸水性:故可作_干燥_剂,可以干燥(从H2、O2、CO2、CO、NH3中选择)_H2、O2、CO2、CO_,但不可干燥_NH3_,干燥气体时导管应注意“_长进短出_”。浓硫酸吸水是_物理_变化。‎ ‎②强腐蚀性:它能将纸张、木材、布料、皮肤等有机化合物中的氢、氧元素以水的组成比脱去而生成_黑色的炭_。如果不慎将浓硫酸沾在皮肤或衣服上,应立即用_大量水冲洗_,然后涂上3%~5%的_碳酸氢钠溶液_,若是稀硫酸,是否也要处理?_是_。‎ ‎③强氧化性:浓硫酸与金属反应时一般生成水而不是氢气,因而实验室制H2时不用浓硫酸。‎ ‎④浓硫酸的稀释:一定要把_浓硫酸_沿器壁慢慢注入_水_中,并用_玻璃棒_不断搅拌。且不可把_水倒入浓硫酸中_;因为水的密度_小_,_浮_在浓硫酸上面,溶解_放出_的热量会使水立即沸腾,使硫酸四处飞溅。‎ 考点2:酸的化学性质 ‎1.酸的化学性质 ‎(1)与指示剂反应:能使紫色石蕊试液_变红_,使无色酚酞试液_不变色_。‎ ‎(2)与活泼金属反应一般生成_H2_。如实验室制氢气的反应原理:_Zn+H2SO4===ZnSO4+H2↑_。‎ ‎(3)与金属氧化物反应一般生成_盐和H2O_。如CuO+H2SO4===_CuSO4+H2O_;Fe2O3+_6_HCl===_2FeCl3+3H2O_。‎ ‎(4)与碱发生_中和_反应一般生成_盐和H2O_,反应过程中伴随热量的释放。如_NaOH+HCl===NaCl+H2O;2NaOH+H2SO4===Na2SO4+H2O_‎ ‎(5)与某些盐反应一般生成_另一种盐和另一种酸_。如实验室制取CO2的反应原理:_CaCO3+2HCl===CaCl2+H2O+CO2↑_。‎ ‎2.酸的用途 ‎(1)盐酸:化工产品,用于金属表面_除锈_,制造药品,人体胃液中含有_盐酸_可帮助消化。‎ ‎(2)硫酸:化工原料,用于生产_化肥_、_农药_、火药、染料以及冶炼金属、精炼石油和金属_除锈_等,浓硫酸有吸水性,常用作_干燥剂_。‎ 考点3:常见的碱 ‎1.氢氧化钠和氢氧化钙的对比 氢氧化钠 氢氧化钙 化学式 ‎_NaOH_‎ ‎_Ca(OH)2‎ 俗名 ‎_苛性钠、_火碱、_烧碱 ‎_熟石灰、_消石灰 色、态 ‎_白色块状固体 ‎_白色粉末状_固体 溶解性 ‎_易溶于水并_放出大量的热 ‎_微溶于水,溶解度随温度升高而_减小 吸水性 在空气中容易_吸收水分,而_潮解,可作某些气体的_干燥剂,但不可以干燥_CO2、HCl等 几乎不吸收水分 腐蚀性 有强烈的_腐蚀性,若不慎将碱液沾到皮肤上要用_较多的水冲洗,再涂上_硼酸溶液 有腐蚀性 制取 Ca(OH)2+Na2CO3===CaCO3↓+2NaOH ‎_CaO+H2O===Ca(OH)2,该反应_放出大量的热 用途 重要的化工原料,广泛应用于_肥皂、_石油、造纸、纺织、印染等工业,生活中可用于除去油污,如炉具清洁剂 作_建筑材料,中和_酸性土壤,涂刷树木,配制农药波尔多液 ‎2.碱的化学性质 ‎(1)与指示剂作用:碱溶液能使紫色石蕊试液变_蓝_,使无色酚酞试液变_红_。‎ ‎(2)与某些非金属氧化物等反应生成_盐与水_。‎ 如氢氧化钠必须密封保存的原因:_CO2+2NaOH===Na2CO3+H2O_;NaOH吸收工业尾气SO2: SO2+2NaOH===Na2SO3+H2O_;检验CO2的原理:_CO2+Ca(OH)2===CaCO3↓+H2O_。‎ ‎(3)与酸发生中和反应生成_盐与水_。‎ 如_Ca(OH)2+2HCl===CaCl2+2H2O__Ca(OH)2+H2SO4===CaSO4+2H2O_。‎ ‎(4)与盐反应生成_新盐和新碱_。‎ 如2NaOH+CuSO4===_Cu(OH)2↓+Na2SO4_;‎ Ca(OH)2+Na2CO3===_CaCO3↓+2NaOH_。‎ 考点4:酸碱中和反应 ‎1.定义:_酸_和_碱_作用生成_盐_与_水_的反应叫做中和反应。‎ ‎2.实质:酸溶液中的_氢_离子和碱溶液中的_氢氧根_离子结合成_水_。‎ ‎3.应用:‎ ‎(1)改良土壤:如酸性土壤中可加入_氢氧化钙_(填名称);‎ ‎(2)处理工厂废水:含有稀硫酸的废水可用_氢氧化钙_来中和,反应的方程式是_Ca(OH)2+H2SO4===CaSO4+2H2O_;‎ ‎(3)用于医药:中和胃酸可服用_碱_性药物;被蚊虫叮咬处有蚁酸(HCOOH),可涂一些_碱性_物质(如_氨水_)减轻痛痒。‎ 考点5:溶液的酸碱度 ‎1.溶液的酸碱度常用_pH_表示。pH范围通常在_0~14_之间;pH_小于_7的溶液显酸性,pH_越小_,酸性越强;pH_等于_7的溶液显中性;pH_大于_7的溶液显碱性,pH_越大_,碱性越强。‎ ‎2.测定方法:用_玻璃棒_蘸取被测液,滴到_pH试纸_上,pH试纸显色后与_标准比色卡_比较可得出溶液的pH(注意:用pH试纸测出的pH一般记整数,为粗略读数)。‎ ‎3.通过测定pH,可以了解空气污染情况、人体健康状况、促进农作物的生长等。正常雨水因溶有空气中_二氧化碳_略显_酸_性,酸雨pH_小于5.6_;胃液的pH_小于_7;洗发液多呈_碱_性,护发素多呈_酸_性,因_弱酸性_的环境利于头发的生长,所以使用时先用_洗发液_,后用_护发素_。‎ ‎【例1】(2013,扬州)盛有下列物质的烧杯敞口放置在空气中一段时间,总质量会减轻的是(  )‎ A.氢氧化钠     B.浓盐酸 C.浓硫酸 D.生石灰 ‎[答案]B 解析:NaOH敞口放置在空气中,能吸收空气中的水分发生潮解,能与空气中的二氧化碳发生化学反应生成碳酸钠和水,使其质量增加,故选项A错误;浓盐酸具有挥发性,敞口放置在空气中一段时间,会使其质量减少,故选项B正确;浓硫酸具有吸水性,敞口放置在空气中一段时间,会吸收空气中的水分,使其质量增加,故选项C错误;生石灰敞口放置于空气中,与空气中的水分反应生成氢氧化钙,氢氧化钙还能与空气中的CO2反应,使其质量增加,故选项D错误。‎ ‎【例2】(2014,苏州)下列关于溶质质量分数为98%浓硫酸性质的说法错误的是(  )‎ A.浓硫酸的密度大于水的密度 B.浓硫酸与水混合时溶液温度迅速升高 C.浓硫酸因具有很强的吸水性而被装入干燥器中使用 D.浓硫酸腐蚀衣物和皮肤是物理变化 ‎[答案]D 解析:浓硫酸的密度是1.84 g/cm3水则为1 g/cm3,浓硫酸的密度大于水的密度;浓硫酸溶于水时温度升高;浓硫酸具有很强的吸水性,常用作干燥剂;浓硫酸具有很强的腐蚀性,是化学变化,故D错,A、B、C均正确。‎ ‎【例3】(2013,武汉)如右图所示,装置气密性良好,弹簧夹处于关闭状态。挤压胶头滴管加入液体,一段时间后,打开弹簧夹,能使气球a明显鼓起的是(  )‎ 试管内物质 胶头滴管内物质 A 氢氧化钠固体 水 B 氧化铁 稀盐酸 C 氯化钡溶液 稀硫酸 D 二氧化碳 氢氧化钠溶液 ‎  [答案]D 解析:如果气球a明显鼓起,说明锥形瓶内压强减小,外界空气进入气球a,进一步说明试管内气体减少。氧化铁和稀盐酸、氯化钡和稀硫酸反应都没有气体减少,试管内压强不会减小;氢氧化钠溶于水温度升高,气体膨胀会使试管内压强增大;二氧化碳和氢氧化钠溶液反应,试管内气体减少,压强减小,打开弹簧夹会使气球a明显鼓起。‎ ‎【例4】(双选)(2013,佛山)如图是稀HCl和NaOH溶液反应的pH变化曲线,以下说法正确的是(  )‎ A.该反应是稀HCl滴入NaOH溶液中 B.a g是指加入氢氧化钠固体质量 C.A点溶液的溶质为HCl和NaCl D.检验B点溶液的溶质先滴加足量的Mg(NO3)2,静置后再滴入少量AgNO3‎ ‎[答案]CD 解析:图象起点的pH小于7,所以该反应是氢氧化钠溶液滴入稀盐酸中,A错误;a g是指加入氢氧化钠溶液的质量,而不是加入氢氧化钠固体的质量,B错误;A点溶液呈酸性,说明溶液中含有稀盐酸,故溶质含有HCl,加入的氢氧化钠与稀盐酸反应生成氯化钠和水,溶液中溶质还含有NaCl,C正确;B点溶液呈碱性,说明氢氧化钠溶液过量,故溶质中含有氢氧化钠,可以利用Mg(NO3)2与NaOH反应生成氢氧化镁白色沉淀,证明氢氧化钠的存在;溶质中还含有氯化钠,利用NaCl与AgNO3反应生成氯化银白色沉淀,证明NaCl的存在,D正确。‎ ‎【例5】(2014,德州)构建知识网络是学习化学的重要方法之一。某同学在学习酸、碱和盐的化学性质后,归纳的知识网络如图,图中“-”表示两端的物质可以反应。请帮助该同学进行完善和纠正。‎ ‎(1)图中的A类物质可能是________。‎ ‎(2)该同学针对金属和酸的反应,写出了下面一个化学方程式:Cu+H2SO4(稀)===CuSO4+H2↑,有的同学认为该化学方程式不正确,理由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 ‎(3)老师告诉同学们:对于酸和盐的反应,可以用厨房中的常见物品进行实验,其中能发生反应的两种物品是________和________(填名称或俗称)。‎ ‎[答案](1)金属氧化物 (2)事实上铜不能置换出酸中的氢元素,该反应不能发生。 (3)醋酸(食醋或醋精) 碳酸钠(纯碱或苏打)或碳酸氢钠(小苏打)‎ 解析:(1)酸能与指示剂作用,还能与活泼的金属、一部分金属氧化物、碱、盐作用,故A为金属氧化物 (2)Cu位于金属活动顺序表H的后面,不能置换酸中的H (3)厨房中常见的酸是醋酸,厨房中常见的盐是碳酸钠和碳酸氢钠,它们虽是盐,但显碱性。‎ ‎【例6】(2014,江西)某实验小组开展了如下图有关碱的化学性质探究活动:‎ ‎(1)实验1的目的是__________________。‎ ‎(2)实验2中发生反应的化学方程式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实验3中观察到溶液由红色变为无色后,小萍想知道反应后溶液中除NaCl外,是否还含有其他溶质(不考虑酚酞),于是她向反应后的溶液中加入一种试剂,从而得出了结论。小萍加入的试剂可能是________。‎ ‎(4)通过上述实验探究活动,可以总结出碱的化学性质是:‎ ‎①碱能与酸发生中和反应;‎ ‎②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5)准备实验时,小英发现药品室有两瓶未标注浓度的氢氧化钠溶液,经询问老师得知,该两瓶溶液的溶质质量分数分别为5%和10%。请你设计实验方案完成对这两瓶溶液的鉴别(仅限以下实验用品:试管、量筒、滴管、酚酞溶液、10%盐酸)。‎ 实验步骤 预计现象及相应结论 ‎ ‎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为5%的氢氧化钠溶液,另一种为10%的氢氧化钠溶液。 ‎ ‎  [答案](1)探究碱与指示剂的作用 (2)CuSO4+2NaOH===Cu(OH)2↓+Na2SO4‎ ‎ (3)紫色石蕊溶液(或锌等活泼金属;碳酸钠溶液;氢氧化钠溶液等)(写化学式也可) (4)碱能与某些盐反应(或碱能与指示剂反应) (5)‎ 实验步骤 预计现象及相应结论 取2支洁净的试管,分别加入等体积的两种待测溶液,再分别滴加相同滴数的无色酚酞溶液,向溶液中滴加10%的稀盐酸,计算红色刚好消失时所滴加稀盐酸的滴数(或用量)‎ 红色刚好消失时所滴加稀盐酸的滴数少的 ‎  (其他合理方案也可)‎ 解析:(1)紫色石蕊试液和无色酚酞试液属于酸碱指示剂,因此实验1探究的是碱与指示剂的作用。(2)硫酸铜溶液和氢氧化钠溶液反应会生成氢氧化铜蓝色沉淀和硫酸钠。(3)溶液由红色变为无色,说明氢氧化钠已经反应完,此时有两种情况:恰好完全反应或盐酸过量,要想判断盐酸是否过量可根据酸的性质设计实验,如:加入紫色石蕊试液变红色,就说明盐酸过量。(4)通过所做实验可总结出碱有以下性质:①碱能与酸发生中和反应;②碱能与指示剂作用;③碱能与某些盐反应。(5)5%的氢氧化钠溶液比10%的氢氧化钠溶液碱性弱,因此取等体积的两种待测液分别与等浓度的稀盐酸恰好完全反应时,5%的氢氧化钠溶液需要的稀盐酸要少,可根据以上分析设计实验,但要注意控制变量法的运用。‎ 第7讲 盐 化学肥料 包头考情分析 考试内容 考试要求 考 试 纲 要 食盐、纯碱、小苏打、碳酸钙等盐在日常生活中的用途 B 盐的通性 B 知道一些常用化肥的名称和作用 A 认识合理使用化肥、农药对保护环境的重要意义 B ‎2012~2014年包头中考试题分析 考查内容 几种常见盐的性质和用途 盐的通性 常用化肥 年份 题型 题号 分值 ‎2013‎ 填空题 ‎11‎ ‎4‎ ‎2014‎ 选择题 ‎5,8‎ ‎2+2‎ 填空题 ‎13‎ ‎4‎ 计算题 ‎14‎ ‎7‎ ‎2013‎ 选择题 ‎5,7‎ ‎2+2‎ 填空题 ‎13,14‎ ‎3+3‎ 计算题 ‎18‎ ‎9‎ ‎2012‎ 选择题 ‎11,12‎ ‎2+2‎ 填空题 ‎16,17‎ ‎5+4‎ 计算题 ‎20‎ ‎9‎ ‎2013‎ 选择题 ‎6‎ ‎2‎ ‎2015年包头中考命题预测 本讲主要涉及到盐的性质和用途,化学肥料,简单认识以及碳酸根离子的检验,题型多样,以选择、填空、计算题为主,是中考内容涉及内容很大的一讲,预计2015年会保持此种风格。‎ ‎2012~2014年包头中考真题再现 ‎1.(2014,包头)下列各组溶液,不加其他试剂就能鉴别的是( A )‎ A.K2SO4、BaCl2、Na2CO3、HCl       B.HNO3、Na2CO3、Ca(NO3)2、HCl C.CuCl2、K2SO4、NaNO3、NaOH D.AgNO3、KCl、NaCl、HNO3‎ ‎2.(2013,包头)下列说法中不正确的是( B )‎ A.含铵根离子的氮肥与碱性物质混合,能产生有刺激性气味的气体 B.将燃着的木条伸入集气瓶中,木条火焰熄灭,证明集气瓶中的气体一定是二氧化碳 C.检查氢氧化钠溶液中含有氯化钠的实验步骤是:先加入过量的稀硝酸,再加入硝酸银溶液 D.可用水来鉴别无水硫酸铜、碳酸钙、硝酸铵、氯化钠四种白色固体 ‎3.(2012,包头)某溶液含有Na+、H+、Ba2+、OH-、Cl-、CO32-、SO42-中的几种离子,进行如下实验:‎ ‎(1)取少量溶液于试管中,加入足量氯化钡溶液,产生白色沉淀,过滤后得到滤查和滤液。‎ ‎(2)向滤渣中加入稀硝酸,滤渣全部溶解并产生气泡。‎ ‎(3)向滤液中滴入无色酚酞溶液,溶液呈红色。‎ 根据上述实验判断该溶液中:‎ ‎①一定含有的离子是_CO32-、Na+、OH-_   ②一定不含有的离子是_H+、SO42-、Ba2+_;‎ ‎③不能确定的离子是_Cl-_,欲确定其是否存在,方法是:另取少量原溶液于试管中,_将AgNO3溶液滴入待测溶液中,再加稀硝酸_,若看到_白色沉淀_,说明溶液中含有该离子。‎ 考点1:几种常见的盐 学名 氯化钠 碳酸钠 碳酸氢钠 碳酸钙 俗名 ‎①_食盐_‎ ‎②_纯碱_、③_苏打_‎ ‎④_小苏打_‎ 化学式 ‎⑤_NaCl_‎ ‎⑥_Na2CO3_‎ ‎ ⑦_NaHCO3_‎ ‎⑧_CaCO3_‎ 物理性质 ‎⑨_白色固体,‎ _白色固体,‎ ‎⑪_白色固体,‎ 白色固体;有咸味;易溶于水 易溶于水_‎ 能溶于水_‎ 不溶于水_‎ 化学性质 ‎1.水溶液呈⑫_中_性 ‎2.能与硝酸银反应生成⑬_白色_沉淀 ‎1.水溶液呈⑭_碱_性 ‎2.能与⑮_氢氧化钙(或氢氧化钡、氯化钡、氯化钙等)_反应生成白色沉淀 ‎ ‎3.能与⑯_稀盐酸_反应生成气体 ‎1.水溶液呈⑰_碱_性 ‎2.能与⑱_盐酸_反应生成气体 ‎1.⑲_高温_下易分解 ‎2.能与⑳_盐酸(或硫酸)_反应生成气体 主要用途 调味剂和防腐剂、配制生理盐水、融雪剂 玻璃、造纸、纺织、洗涤剂的生产,发酵粉 发酵粉、治疗胃酸过多 建筑业、补钙剂 考点2:盐的通性 ‎1.盐酸的化学性质 盐的通性 具体事例或化学方程式 ‎(1)溶液酸碱性 大多数盐溶液呈中性,但有的盐溶液呈碱性,如碳酸钠、碳酸钾等,有的呈酸性 ‎(2)可溶性盐+金属→新盐+新金属(置换反应)‎ Fe+CuSO4===_FeSO4+Cu_‎ Cu+2AgNO3===_2Ag+Cu(NO3)2_‎ ‎(3)盐+酸→新盐+新酸(碳酸盐+酸→CO2↑,常用于检验碳酸根离子)‎ Na2CO3+2HCl===_2NaCl+H2O+CO2↑_;NaHCO3+HCl===_NaCl+H2O+CO2↑_;CaCO3+2HCl===_CaCl2+H2O+CO2↑_‎ ‎(4)可溶性盐+可溶性碱→新盐+新碱 CuSO4+2NaOH===_Cu(OH)2↓+Na2SO4_;Na2CO3+Ca(OH)2===_CaCO3↓+2NaOH_‎ ‎(5)可溶性盐+可溶性盐→新盐+新盐 Na2CO3+CaCl2===_CaCO3↓+2NaCl_‎ Na2CO3+BaCl2===_BaCO3↓+2NaCl_‎ ‎2.复分解反应及其应用 ‎(1)两种_化合物_相互交换成分,生成另外两种新的_化合物_的反应叫做复分解反应。‎ ‎(2)复分解反应发生的条件是产物有_水_、_气体_或_沉淀_生成。‎ ‎(3)沉淀的区分:‎ ‎①钾盐、钠盐、铵盐及_硝酸盐_均易溶于水;‎ ‎②盐酸盐:除_氯化银_不溶于水,其他的均溶于水;‎ ‎③硫酸盐中除_硫酸钡_不溶于水,CaSO4、Ag2SO4微溶外,其他均易溶于水;‎ ‎④碳酸盐中除_碳酸钾、碳酸钠、碳酸铵_易溶,MgCO3微溶外其他均不溶于水;‎ ‎⑤碱类物质中除_氢氧化钾、氢氧化钠、氢氧化钡_易溶,氢氧化钙微溶外,其余均不溶于水。‎ ‎(4)复分解反应可以细分为以下五个小类型:‎ 小类型 化学方程式类型 ‎①酸+碱→盐+水(中和反应)‎ NaOH+HCl===_NaCl+H2O_;‎ ‎2NaOH+H2SO4===_Na2SO4+2H2O_‎ ‎②酸+盐→新酸+新盐 HCl+AgNO3===_AgCl↓+HNO3_;‎ H2SO4+BaCl2===_BaSO4↓+2HCl_‎ ‎③可溶性碱+可溶性盐→新碱+新盐 ‎_CuSO4+2NaOH_===Cu(OH)2↓+Na2SO4;‎ ‎_Na2CO3+Ca(OH)2_===CaCO3↓+2NaOH ‎④可溶性盐+可溶性盐→新盐+新盐 NaCl+AgNO3===_AgCl↓+NaNO3_;‎ CuSO4+BaCl2===_BaSO4↓+CuCl2_‎ ‎⑤酸+金属氧化物→盐+水 Fe2O3+6HCl===_2FeCl3+3H2O_;‎ CuO+H2SO4===_CuSO4+H2O_‎ ‎(5)粗盐中难溶性杂质的去除。‎ 实验步骤 注意事项 该步中玻璃棒的作用 ‎(1)溶解 ‎_①搅拌、加速溶解_‎ ‎(2)过滤 ‎“一贴、二低、三靠”‎ ‎_②引流作用_‎ ‎(3)蒸发 当_③蒸发皿内出现较多固体_时便停止加热,以防止造成晶体飞溅 ‎_为了均匀受热_、_防止液滴飞溅_‎ ‎(4)计算产率 转移固体 考点3:化学肥料 ‎1.化肥种类及作用 ‎(1)可用作氮肥的化合物有_尿素_、液态的_氨水_、_铵_盐如碳酸氢铵(NH4HCO3)和氯化铵(NH4Cl)以及_硝酸_盐如NaNO3、NH4NO3等含氮的化合物。氮肥可以促进植物_茎、叶_的生长。‎ ‎(2)_磷_可促进作物生长,增强作物的抗寒、抗旱的能力,常用的磷肥有_磷矿粉_、_钙镁磷肥_、_过磷酸钙_等含磷的物质。‎ ‎(3)_钾_元素具有保证各种代谢过程的顺利进行、促进植物生长、增强抗病虫和抗倒伏能力等功能,常用的钾肥有_KCl_和_K2SO4_等。‎ ‎(4)化肥中同时含有两种或两种以上营养元素的化肥叫做_复合_肥料,如_磷酸铵_和_硝酸钾(KNO3)_等。‎ ‎2.化肥的简易鉴别 氮肥 钾肥 磷肥 看外观 ‎_白_色晶体 ‎_灰白_色粉末 加水 ‎_全部溶_于水 ‎_大多不溶于水或部分_溶于水 加_熟石灰_‎ 放出具有刺激性气味的氨气 没有刺激性气味的氨气放出 ‎3.化肥的合理施用 化肥和农药对提高农产品的_产量_有重要作用,但也会带来_环境_问题。要合理施用化肥和农药,提高它们的_利用率_,并注意减少_污染_。‎ ‎【例1】(2014,佛山)下列各组物质分别加入足量的水中,能得到无色透明溶液的是(  )‎ A.FeCl3、NaOH、NaCl B.Na2SO4、HCl、BaCl2‎ C.CuSO4、KCl、HCl D.Na2CO3、NaCl、Na2SO4‎ ‎[答案]D 解析:A中FeCl3与NaOH作用生成红褐色沉淀Fe(OH)3;B中Na2SO4与BaCl2作用生成BaSO4白色沉淀;C中CuSO4溶液是蓝色的,只有D才是无色透明的溶液,故选D。‎ ‎【例2】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常温下,碱溶液的pH一定大于7,盐溶液的pH一定等于7‎ B.向某溶液中滴入BaCl2溶液,有白色沉淀生成,该溶液中一定有Ag+‎ C.区别NH4Cl和KCl粉末,可分别用加熟石灰研磨并闻气味的方法 D.Na2CO3俗名纯碱,它的水溶液呈碱性,属于碱类 ‎[答案]C 解析:盐溶液的pH不一定等于7,有的大于7,如碳酸钠溶液,有的小于7,如硫酸铵溶液,A选项错误;与氯化钡溶液反应生成的白色沉淀不一定为氯化银,还可能为硫酸钡等,所以溶液中不一定含有银离子,也可能含有硫酸根离子,B选项错误;氯化铵加熟石灰研磨有刺激性气味气体产生,而氯化钾加熟石灰研磨没有此现象,故可区别开来,C选项正确;Na2CO3是由钠离子和碳酸根离子构成的化合物,应属于盐类,不属于碱类,D选项错误。‎ ‎【例3】(2014,重庆)“水培”是一种室内植物无土栽培方式,又名“营养液培”。配制菠菜营养液时需要用到下列物质,其中属于复合肥料的是(  )‎ A.H2O      B.(NH4)2SO4‎ C.KH2PO4 D.Ca(NO3)2‎ ‎[答案]C 解析:A中的水不属于化学肥料;B中的(NH4)2SO4属于铵态氮肥;C中含有K、P两种营养元素,属复合肥,D含氮元素,属氮肥,故选C。‎ ‎【例4】为了确定某化肥的种类,下列探究过程发生了化学变化的是(  )‎ A.观察其外观,为白色晶体 B.闻其气味 ,无明显气味 C.测其溶解性,可溶于水 D.加熟石灰研磨,有刺激性气味 ‎[答案]D 解析:A、B、C三项涉及颜色、状态、气味和溶解性的探究过程,无其他物质生成,故都没有发生化学变化。而D的探究过程因有刺激性气味的气体产生,说明该化肥与熟石灰发生了化学变化,生成了其他物质。‎ ‎【例5】(2014,德阳)将一定质量的Ba(OH)2溶液与Na2CO3溶液混合恰好完全反应,向反应后的混合物中加入稀盐酸,产生气体的体积与加入稀盐酸的体积的关系如图所示,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 A.N点时,所得溶液的pH=7‎ B.Q点时,所得溶液中的溶质只含有BaCl2‎ C.O至P段发生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NaOH+HCl=NaCl+H2O D.P至Q段发生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Ba(OH)2+2HCl===BaCl2+2H2O ‎[答案]C 解析:Ba(OH)2+Na2CO3===BaCO3↓+2NaOH,向反应后的混合物中加入稀盐酸会发生如下反应:NaOH+HCl===NaCl+H2O和BaCO3+2HCl===BaCl2+H2O+CO2↑;Q至N时溶液中盐酸过量,故N点时,所得溶液的pH<7,Q点时所得溶液中的溶质有BaCl2和NaCl,O至P段发生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NaOH+HCl===NaCl+H2O;P至Q段发生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BaCO3+2HCl===BaCl2+H2O+CO2↑,故A、B、D均错,只有C正确,故选C。‎ ‎【例6】(2013,梅州)我国化学家侯德榜发明了联合制碱法,其生产碱和副产品氯化铵的工艺流程如下所示:‎ ‎(1)NH3溶于水得到氨水,将无色酚酞溶液滴入氨水中,溶液显________色。‎ ‎(2)写出反应Ⅰ的化学方程式_________;该反应的基本类型为________。‎ ‎(3)操作a的过程是蒸发浓缩、________、过滤。‎ ‎(4)上述工艺流程中可循环利用的物质是________。‎ ‎[答案](1)红 (2)2NaHCO3Na2CO3+CO2↑+H2O 分解反应 (3)冷却结晶 (4)CO2 解析:(1)氨水呈碱性,使无色酚酞溶液变红色。(2)纯碱是碳酸钠,碳酸氢钠在加热条件下生成二氧化碳、水和碳酸钠,该反应特征“一变多”,属于分解反应。(3)操作a的过程是蒸发浓缩、冷却结晶和过滤。(4)上述生产中反应物需要二氧化碳,生成物中也有二氧化碳,所以二氧化碳可以循环利用。‎ ‎【例7】(2013,绍兴)某兴趣小组用NaCl溶液、NaOH溶液和稀H2SO4三种试剂,将含有Cu2+、Ba2+、Ag+和NO3-混合液中的三种阳离子逐一除去。步骤如下(所加试剂均过量):‎ 步骤一:混合液中加入试剂A,过滤得到沉淀1和滤液1;‎ 步骤二:滤液1中加入试剂B,过滤得到沉淀2和滤液2;‎ 步骤三:滤液2中加入试剂C,过滤得到沉淀3和滤液3。‎ ‎(1)同学们确认试剂A是NaCl溶液,写出步骤一中反应的化学方程式:_________。‎ ‎(2)三种沉淀中,能溶于稀盐酸的是________(填物质名称或化学式)。‎ ‎(3)滤液3中,除NaNO3外还含有的盐是________。‎ ‎[答案](1)NaCl+AgNO3===NaNO3+AgCl↓‎ ‎(2)氢氧化铜[或Cu(OH)2] (3)NaCl、Na2SO4 解析:(1)NaCl+AgNO3===AgCl↓+NaNO3,因为阴离子只有NO3-,所以是NaCl与AgNO3反应。 (2)能溶于稀盐酸的沉淀是Cu(OH)2,因为酸能与碱反应生成盐和水。 (3)第一步反应加入的NaCl因过量而有剩余,Na2SO4是第三步反应生成的。‎ 第二单元 物质构成的奥秘 第8讲 物质的分类 包头考情分析 考试内容 考试要求 考 试 纲 要 氧化物的组成特点 B 从组成上区分纯净物和混合物 B 从组成上区分单质和化合物 B 从组成上区分有机物和无机物 B 无机物的简单分类 B ‎2012~2014年包头中考试题分析 考查内容 混合物和纯净物 单质、化合物、氧化物 酸、碱、盐、有机物 年份 题型 题号 分值 ‎2014‎ 选择题 ‎2‎ ‎2‎ ‎2013‎ 选择题 ‎2‎ ‎2‎ ‎2013‎ ‎2012‎ 填空题 选择题 ‎11(1)‎ ‎5‎ ‎1‎ ‎2‎ ‎2015年包头中考命题预测 本讲内容主要以选择、填空题形式展现物质的分类特点,考查了混合物、纯净物、单质、化合物、酸、碱、盐、有机物和无机物等的区分 ‎2012~2014年包头中考真题再见 ‎1.(2014,包头)下列按氧化物、化合物、混合物顺序排列的是( C )‎ A.蒸馏水、碘酒、空气               B.二氧化锰、盐酸、小苏打 C.冰水混合物、熟石灰、医用酒精 D.水银、氯化铜、纯碱 ‎2.(2013,包头)下列各种物质按单质、氧化物、混合物的顺序排列的是( C )‎ A.冰、干冰、盐酸 B.红磷、纯碱、石油 C.水银、生石灰、天然气 D.金刚石、熟石灰、空气 ‎3.(2012,包头)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B )‎ A.含碳元素的化合物一定是有机物 B.一种元素在同一种化合物中表现出来的化合价不一定相同 C.有单质和化合物生成的反应一定是置换反应 D.根据质量守恒定律,6 g碳在10 g氧气中充分燃烧能生成16 g二氧化碳 考点1:混合物和纯净物 ‎1.混合物和纯净物的区别 物质 纯净物 混合物 概念 由_一种物质_组成的物质 由_两种或多种物质_混合而成,彼此间不发生化学反应 区别 ‎①宏观上:由_一种物质_组成 ‎②对于由分子构成的物质而言,由_同种分子_构成 ‎③有_固定的_组成和性质 ‎④有_固定的_化学式 ‎①宏观上:由_两种或多种物质_组成 ‎②对于分子构成的物质而言,由_不同种分子_构成 ‎③_没有固定_的组成和性质 ‎④一般_没有固定_化学式 转化 混合物纯净物 ‎2.判断一种物质是纯净物还是混合物,关键是看这种物质的组成,而不能与物质的名称混淆。如四氧化三铁是一种物质的名称,属于纯净物,而“氧”“铁”是组成这种物质的基本元素,它们之间通常在名称中用“化”连接。另外,纯净物中的“纯净”不是“干净、洁净”,如干净的矿泉水是_混合物_,又如洁净的空气是_混合物_。(提示:溶液、合金均为混合物)‎ ‎3.混合物是由纯净物混合而成。可记为“纯单混杂”即纯净物成分单一,混合物成分复杂。研究任何一种物质的性质,都必须取用纯净物,因为杂质可能掩盖物质的本质属性。物质的纯净是否是相对的,没有绝对的纯净物。‎ 考点2:单质、化合物 ‎1.单质与化合物的区别与联系 物质 单质 化合物 概念 由_同种元素_组成的_纯净_物 由_不同种元素_组成的_纯净_物 相同点 都是_纯净物_‎ 不同点 ‎①由_同种元素_组成的纯净物 ‎②其分子由_同种原子_构成 ‎①由_不同种元素_组成的纯净物 ‎②其分子由_不同种原子_构成 联系 单质化合物 ‎2.“由同种元素组成的物质叫单质”的说法是错误的。如:氧气(O2)和臭氧(O3)都是由_氧元素_组成的,两者混合组成的物质是_混合物_,而不是_单质_。这说明同种元素组成的物质,可能是_纯净物_单质,也可能是由几种单质组成的_混合物_。‎ ‎3.氧化物:由_两种元素_组成,其中一种是_氧元素_的化合物。‎ ‎【特别注意】氧化物和化合物的区别和联系 区别:氧化物是“一物两素氧元素”(由两种元素组成且有一种是氧元素的化合物),其中必须有_氧_元素。而化合物是“一物多素”,不一定有氧元素,但它包括氧化物。‎ 联系:氧化物与化合物是个体与总体的关系,氧化物属于_化合物_,化合物包括_氧化物_,氧化物与“含氧化合物”不一样,后者包含着前者。化合物中只要含有氧元素,就是含氧化物,如氯酸钾、高锰酸钾都含有氧元素,它们属于_含氧化合物_但不属于_氧化物_。‎ 考点3:酸、碱、盐、有机物 ‎1.酸、碱、盐 物质 酸 碱 盐 概念 电离时生成的_阳离子_全部是_氢离子_的化合物 电离时生成的_阴_离子全部是_氢氧根离子_的化合物 电离时生成_金属离子_和_酸根离子_的化合物 相同点 均为_化合_物,其水溶液都能_导电_‎ 不同点 ‎_H+_+酸根离子 金属离子+_OH-_‎ ‎_金属_离子+_酸根_离子 组成特点 一定含_氢_元素 一定含_氢、氧_元素 一定含有_金属_元素(铵盐除外)‎ ‎2.有机物和无机物 含有_碳元素_的化合物称为有机化合物,简称有机物;_不含碳_的化合物叫无机化合物。最简单的有机物是_甲烷_,糖类、油脂、蛋白质等都是有机物。H2O、H2SO4、NaCl等是无机化合物。_CO、CO2、H2CO3及碳酸盐_等,虽然含有碳元素,但因性质跟无机化合物相似,所以它属于无机化合物。‎ ‎【例1】(2014,甘肃)下列物质属于混合物的是(  )‎ A.锌      B.石油 C.氧化镁 D.硝酸钾 ‎[答案]B 解析:锌、氧化镁、硝酸钾都只有一种物质组成,均属纯净物且锌属单质,‎ 氧化镁属氧化物,硝酸钾属盐,而石油则含有多种成分,石油包含汽油、煤油、柴油等,所以属混合物。‎ ‎【例2】(2014,南京)下列物质中,属于纯净物的是(  )‎ A.粗盐 B.糖水 C.黄铜 D.氢气 ‎[答案]D 解析:粗盐中主要含有食盐,其次含有MgCl2、CaCl2、MgSO4等是混合物;糖水是蔗糖溶解在水中形成的溶液,属混合物;黄铜是铜锌合金属混合物,只有氢气是纯净物,故选D。‎ ‎【例3】下列物质的主要成分属于氧化物的是(  )‎ ‎[答案]B 解析:钻石的主要成分是C,属于单质;水晶的主要成分是SiO2,它是由两种元素组成的化合物,且含有氧元素,属于氧化物;食盐即NaCl,属于化合物,因不含氧元素,不属于氧化物;钟乳石的主要成分是CaCO3,属于化合物,虽含有氧元素,但由三种元素组成,不属于氧化物。‎ ‎【例4】(2013,锦州)下列各组物质,按单质、氧化物、混合物顺序排列的是(  )‎ A.石墨、氯酸钾、石油 B.钢、氧化镁、铁锈 C.臭氧、二氧化硫、冰水混合物 D.液态氧、干冰、空气 ‎[答案]D 解析:A中石墨属于单质,氯酸钾属于化合物,但不属于混合物,石油属于混合物,A不合题意;B中钢属于铁混合物,B不合题意;C中臭氧属于单质,二氧化硫属于氧化物,冰水混合物中的冰和水是一种物质的两种状态,故冰水混合物属于化合物中的氧化物,C不合题意;D中液态氧属于单质,干冰是固态二氧化碳,属于氧化物,空气中含有多种物质,属于混合物,D符合题意。‎ ‎【例5】(2013,成都)下列各图中和分别表示不同元素的原子,其中表示化合物的是(  )‎ ‎[答案]B 解析:A中图示表示一种单质,该单质的一个分子由两个相同的原子构成;B中图示表示一种化合物,该化合物的一个分子由两个不同的原子构成;C中图示表示一种单质,该单质是由原子直接构成的;D中图示表示两种单质组成的混合物。‎ ‎【例6】(2014,泰安)‎ 分类是化学学习、研究的重要方法。下列有关物质的分类错误的是(  )‎ A.水属于氧化物  B.干冰属于单质 C.硝酸铵属于盐 D.乙醇属于有机物 ‎[答案]B 解析:水是由氢、氧两元素组成的氧化物,A正确;干冰是固体CO2,属化合物也属氧化物,B错;硝酸铵属于盐,乙醇中含有碳元素,属有机物,C、D都正确;故选B。‎ ‎【例7】(2014,株洲)现有CO2、H2O、CH4、NO2(二氧化氮)、O3、SO2、NO(一氧化氮)等七种物质。‎ ‎(1)其中不属于氧化物的是________。‎ ‎(2)二氧化硫与二氧化碳一样,都能与水发生化合反应。请写出二氧化硫与水反应的生成物的化学式________。‎ ‎(3)一氧化氮与氧气化合可生成二氧化氮,请写出反应的化学方程式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1)CH4 O2 (2)H2SO3 (3)2NO+O2===2NO2‎ 解析:(1)氧化物是指由两种元素组成的,其中一种是氧元素的化合物,故CO2、H2O、NO2、SO2、NO均属氧化物。而CH4中无氧元素,O3是单质 (2)SO2与水反应可生成亚硫酸 (3)2NO+O2===2NO2第9讲 物质的构成 包头考情分析 考试内容 考试要求 考 试 纲 要 分子、原 子、离子 核外电子 的排布 物质的微粒性 B 能用微粒的观点解释某些常见的现象 C 相对原子质量 A 知道原子是由原子核和核外电子构成的 A 核外电子在化学反应中的作用 B ‎2012~2014年包头中考试题分析 考查内容 分子、原子的性质及其应用 原子的构成、原子核外电子的排布 离子、相对原子质量 年份 题型 题号 分值 ‎2014‎ 选择题 ‎3‎ ‎2‎ ‎2013‎ 选择题 ‎3‎ ‎2‎ ‎2012‎ 选择题 ‎4‎ ‎2‎ ‎2012‎ 选择题 ‎3‎ ‎2‎ ‎2013‎ 选择题 ‎6‎ ‎2‎ ‎2012‎ 填空题 ‎16‎ ‎5‎ ‎2015年包头中考命题预测 本讲内容抽象,近几年中考一般以选择、填空题形式呈现,是中考必考内容,涉及到用微粒的观点解释日常生活中常见的现象,原子的构成,离子等,预计2015年中考仍将延续此种风格。‎ ‎2012~2014年包头中考真题再现 ‎1.(2014,包头)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D )‎ A.分子是保持物质性质的最小粒子 B.中和反应生成盐和水,有盐和水生成的反应一定是中和反应 C.任何不饱和溶液降低温度后,一定会变为饱和溶液 D.在化学反应aA+bB=cC+dD中(a、b、c、d为化学计量数),若A和B的质量都为m克,充分反应后,生成C和D的质量总和不一定是2m克 ‎2.(2013,包头)下列说法中不正确的是( B )‎ A.原子、分子、离子都可以直接构成物质 B.爆炸一定是化学变化 C.在复分解反应中,反应前后各元素的化合价都不发生变化 D.生活垃圾分类处理后,可变废为宝,同时也减少了对环境的污染 ‎3.(2012,包头)对下列相关的说法解释错误的是( C )‎ A.闻到花香——分子在不停的运动 B.酒精与水混合后的体积小于二者体积之和——分子之间有间隔 C.盐酸、硫酸溶液均显酸性——溶液中都有酸根离子 D.一氧化碳和二氧化碳的化学性质不同——分子构成不同 考点1:分子的性质与应用 ‎1.分子是保持物质的_化学性质_的最小粒子;原子是_化学变化_中最小粒子。‎ ‎2.分子、原子的体积和质量都_很小_;分子、原子都在不断地_运动_;分子、原子之间都有_间隔_。同种分子或原子性质_相同_,不同种分子或原子性质_不同_。‎ ‎3.构成物质的粒子有_原子、分子、离子_。有些物质由分子构成,如_水等(合理即可)_;有些物质由原子直接构成,如_铁等(合理即可)_。‎ ‎4.分子和原子的根本区别是:在化学反应中,分子_可以再分_,而原子_不能再分_。‎ 考点2:原子的构成、性质与应用 ‎1.原子是_可以_再分的,但由于原子是_化学变化_的最小粒子,所以原子在_化学变化_中不可以再分。‎ ‎2.原子是由_原子核和核外电子_构成的,原子核是由_质子_和_中子_构成的,构成原子的三种粒子是_质子_(带正电)、_中子_(不带电)、_电子_(带负电)。(一般氢原子无_中子_)由于原子核所带电量和核外电子所带的_电荷总量相等_,电性_相反_,因此整个原子_不显电性_。‎ ‎3.在原子中:_核电荷_数=_质子_数=_核外电子数_,但是_不一定_(填“一定”或“不一定”)等于中子数。‎ ‎4.原子核很小,相对于原子核来说核外有很_大_的空间,电子在核外做_高速运动_。‎ ‎5.原子的质量主要集中在_原子核上_,这是因为_质子_和_中子_的质量几乎相等,‎ 而一个电子的质量只相当于一个质子质量的1/1836。‎ ‎6.相对原子质量:是以一种_碳原子_(碳-12)质量的1/12作为标准,其他_原子的质量_跟它相比较所得的_比_,作为这种原子的相对原子质量(符号为_Ar_)。如果用算式表示,可以表示为:相对原子质量=_原子实际质量/碳原子质量的1/12_,忽略原子中电子的质量,则发现:相对原子质量=_质子_数+_中子_数。‎ 考点3:核外电子的排布 ‎1.探究原子核外电子的排布特点 结合下表,思考下列问题:‎ ‎(1)核外电子是_分层_排布的。‎ ‎(2)如图为氯原子的原子结构示意图,写出你通过图示获得到的信息:图中圆圈表示_原子核_,圈内的数字表示_质子数_,弧线表示_电子层_,弧线上的数字表示_该层上的电子数_;该元素在化学反应中易_得(1个)_电子,属于_非金属_元素(填“金属”“非金属”或“稀有气体”)。‎ ‎(3)仔细研究1~18号元素原子结构示意图,我们发现原子核外电子的排布特点是第一层最多排_2_个电子,第二层最多排_8_个电子,第一层_排满_后排第二层,第二层_排满_后排第三层;最外层最多排_8_个电子。‎ ‎(4)原子的相对稳定结构是指:最外层电子数达到_8个电子(第1层为最外层时为2个电子)_。‎ ‎2.进一步的探究发现:‎ 元素的分类 最外层电子数 得(或失)电子趋势 化学性质 稀有气体元素 ‎8‎ 稳定 稳定 金属元素 ‎<4‎ 容易失电子 活泼 非金属元素 ‎≥4‎ 容易得电子 活泼 因此我们认为元素的化学性质与原子的_最外层电子_数关系密切。而元素的种类是由原子的_核电荷数或核内质子数_决定的。‎ 考点4:离子 ‎1.离子的形成 ‎(1)离子:_带电的原子或原子团_。如_Na+、Fe2+、CO32-_等。‎ ‎(2)离子的分类:离子分为_阳_离子(带正电的离子)和_阴_离子(带负电的离子)。‎ ‎(3)写法:在元素符号的右上角标明电量和电性(电量为1的可省略不写)。‎ ‎2个亚铁离子:_2Fe2+_,5个钙离子:_5Ca2+_‎ ‎(4)离子符号及其意义(数字“2”的意义)。‎ 下列符号表示的意义:‎ Na+:_1个钠离子_;Mg2+:_1个镁离子_;7Fe3+_7个铁离子_;2S2-:_2个硫离子_。‎ ‎(5)化合物的形成过程(以NaCl为例)。‎ NaCl(不显电性的化合物)‎ 故氯化钠是由_离子_构成的。‎ ‎(6)用“=”“≠”或“不一定=”填空:‎ ‎①在原子中:核电荷数_=_原子序数_=_质子数_=_核外电子数_不一定=_中子数。‎ ‎②在离子中:核电荷数_=_原子序数_=_质子数_≠_核外电子数_不一定=_中子数。‎ ‎2.原子和离子的关系 粒子结构 电性 粒子名称 符号 结构示意图 原子 核电荷数_=_核外电子数 电中性 氖原子 ‎_Ne_‎ 离 子 阳 离 子 核电荷数_>_核外电子数 带 正 电 钠离子 ‎_Na+_‎ 阴 离 子 核电荷数_<_核外电子数 带 负 电 氯离子 ‎_Cl-_‎ 原子与离 子的联系 相互转化:‎ 阳离子原子阴离子 ‎3.分子、原子和离子的比较 ‎(1)分子、原子和离子都是构成物质的微粒。大多数物质由分子构成,如氧气、氮气、水等;少数物质如稀有气体、金属单质和固态非金属单质等由原子构成;还有一些物质由离子构成,如氯化钠是由_钠离子_和_氯离子_构成的。‎ ‎(2)分子、原子和离子都是保持物质化学性质的一种微粒。当物质分子构成时,分子是保持该物质化学性质的微粒,如二氧化碳是由二氧化碳分子构成的,则保持二氧化碳化学性质的微粒是_二氧化碳分子_;当物质由原子构成时,原子是保持该物质化学性质的微粒,如铁由原子构成,则保持铁化学性质的微粒是_铁原子_;当物质由离子构成时,离子是保持该物质化学性质的微粒,如氯化钠。‎ ‎(3)分子、原子和离子都_不能_(填“能”或“不能”)保持物质的物理性质。‎ ‎(4)原子是化学变化中的最小微粒,是一切分子、离子的“源头”‎ ‎。用化学方法不能将原子分成更小的微粒。所以离开“_化学变化_”这个前提条件,原子就不再是最小的微粒,它还是可以再分的。‎ ‎【例1】(2014,上海)关于原子、分子的叙述错误的是(  )‎ A.分子都是由原子构成的 B.分子和原子都在不停运动 C.分子和原子在化学变化中都能够再分 D.分子和原子都是构成物质的微粒 ‎[答案]C 解析:分子都是由原子构成的,分子和原子都在不停地运动,构成物质的微观粒子有分子、原子和离子,在化学变化中分子可以再分,分成原子,而原子在化学变化中却不能再分,故选C。‎ ‎【例2】(2013,宜宾)2012年4月15日,央视曝光河北一些企业生产的药用胶囊里重金属(Cr)超标,即震惊全国的“毒胶囊”事件。已知铬原子核内有24个质子,铬元素的相对原子质量为52。下列有关铬元素的说法中不正确的是(  )‎ A.铬原子的核外电子数为24‎ B.铬元素的原子序数为52‎ C.铬原子核由质子和中子构成 D.铬原子呈电中性 ‎[答案]B 解析:在原子中,质子数=核电荷数=原子序数=核外电子数;相对原子质量=质子数+中子数,铬元素的原子序数应为24。‎ ‎【例3】(2014,衡阳)下列叙述中,不正确的是(  )‎ A.原子的质量主要集中在原子核上 B.直接构成物质的粒子由分子、原子和离子 C.在公园散步闻到花的香味是因为分子在不停地运动 D.给篮球打气时气体被压缩,分子变小了 ‎[答案]D 解析:原子的质量主要集中在原子核上,核外电子质量很小,可以忽略不计,构成物质的粒子有分子、原子和离子,在公园散步闻到花的香味是因为分子在不停地运动,故A、B、C均正确;给篮球打气时气体被压缩是因为分子间的距离变小了,而不是分子变小了,故选D。‎ ‎【例4】(2013,兰州)下列对分子、原子、离子的认识,正确的是(  )‎ A.原子是最小的粒子,不可再分 B.温度越高,分子运动速率越快 C.离子不能直接构成物质 D.固体难压缩,说明分子间无间隔 ‎[答案]B 解析:原子是化学变化中的最小微粒,而原子本身还可再分为质子、中子、电子等微粒,故A错误。分子是不断运动的,温度越高,分子的运动速率越快,故B正确。构成物质的微粒有分子、原子、离子,故C错误。固体难压缩是因为固体分子间的间隔小,并不是无间隔,故D错误。‎ ‎【例5】(2013,湛江)右图是某元素的原子结构示意图,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该原子的核外电子数是16‎ B.该原子在化学反应中容易失去6个电子,该元素的化合价为+6价 C.该元素属于非金属元素,不能与氧元素形成化合物 D.该原子的最外层电子达到了稳定结构 ‎[答案]A 解析:从该元素的原子结构示意图可知,该原子的核内质子数为16,核外电子总数为16,A正确;该原子的最外层电子数为6,大于4,在化学反应中易得电子,该元素的化合价具有变价,通常显-2价、+4价和+6价,B错;该元素虽然属于非金属元素,但可以与氧元素形成SO2、SO3等化合物,C错;第三层上具有8个电子的结构属于相对稳定结构,该原子的最外层是6个电子,没有达到稳定结构,D错。‎ ‎【例7】(2013,宜昌)下表是元素周期表的一部分,据此回答下列问题。‎ ‎(1)表中13号元素的名称是________,该元素的原子在化学反应中易________(填“得到”或“失去”)电子,形成离子,其离子符号是________。‎ ‎(2)右上图是元素锶(Sr)的原子结构示意图,则x=________,锶元素的氯化物的化学式为________。通过上表分析可知,锶元素位于元素周期表第________周期。‎ ‎[答案](1)铝 失去 Al3+ (2)38 SrCl2 5(或五) 解析:(1)表中13号元素的名称是“铝”,该元素的原子最外层电子数是3,小于4,是典型的金属元素,在化学反应中易失去电子,形成阳离子,其离子符号为“Al3+”。 (2)在原子中:质子数=核外电子数,由锶原子的结构示意图可以计算:x=2+8+18+8+2=38;锶原子的最外层有2个电子,在化学反应中易失去这2个电子,形成+2价的锶离子,在氯化物中氯元素通常显示-1价,故锶元素的氯化物的化学式为SrCl2;在元素周期表中,元素原子的电子层数等于元素所在的周期数,锶原子有5个电子层,故锶元素应在第五(或5)周期。‎ 第10讲 物质的组成 包头考情分析 考试内容 考试要求 考 试 纲 要 元素 化合价和 化学式 认识氢、碳、氧、氮等与人类关系密切的常见元素 B 记住并能正确书写一些常见的名称和符号 A 知道元素的简单分类 A 常见元素的化合价 A 能用化学式表示某些常见物质的组成 B ‎2012~2014年包头中考试题分析 考查内容 元素 化学价和化学式 年份 题型 题号 分值 ‎2013‎ ‎2012‎ 选择题 选择题 ‎3‎ ‎3,4‎ ‎2‎ ‎2+2‎ ‎2013‎ 填空题 ‎11(1)‎ ‎4‎ ‎2012‎ 选择题 填空题 ‎5‎ ‎13‎ ‎2‎ ‎1‎ ‎2015年包头中考命题预测 本讲主要考点是化合物中元素化合价的计算,物质化学式的意义,利用化学式判断物质的组成,元素周期表包含的信息,有关化学式的计算等是每年必考点。‎ ‎2012~2014年包头中考真题再现 ‎1.(2013,包头)请回答下列问题:‎ ‎(1)从Na、O、C、H、Ca五种元素中选择适当元素,写出符合下列要求的各物质的化学式:‎ 最简单的有机物_CH4_;具有还原性的有毒气体_CO_;改良酸性土壤的碱_Ca(OH)2_;小苏打_NaHCO3_。‎ ‎(2)鸡蛋腐败时会产生一种无色、有臭鸡蛋气味的硫化氢气体(H2S),溶于水后形成氢硫酸。硫化氢气体是一种大气污染物,它在点燃条件下,能与空气中的氧气反应生成二氧化硫气体和一种无色液体。把硫化氢气体通入浓硫酸时,发生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H2S+H2SO4===SO2+S↓+2X。‎ ‎①写出硫化氢气体在空气中燃烧的化学方程式_2H2S+3O22SO2+2H2O_。‎ ‎②硫化氢气体与浓硫酸反应时,生成物X的化学式为_H2O_。根据上述反应,硫化氢气体不用浓硫酸吸收,原因是_生成SO2气体污染空气_,为有效防止硫化氢气体污染空气,可用_NaOH_溶液吸收(填一种具体物质的化学式)。‎ ‎2.(2012,包头)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C )‎ A.原子都是由质子、中子、电子三种粒子构成的 B.分子与原子的主要区别是:分子大、原子小 C.不同种元素之间的本质区别是核电荷数不同 D.人体缺少碘元素会引起甲状腺肿大,因此碘元素摄入量越多越好 考点1:元素、元素符号、元素周期表 ‎1.元素是具有相同_核电荷数_(即核内_质子_数)的一类_原子_的总称。‎ ‎(1)元素种类由_核电荷数或核内质子数_决定。‎ ‎(2)地壳中含量(质量分数)居前四位的元素是_氧、硅、铝、铁_,空气中含量最多的元素是_氮_,生物细胞中含量最多的元素是_氧_,形成化合物最多的元素是_碳_。‎ ‎(3)化学反应前后,元素的种类_不变_。‎ ‎(4)元素与原子的比较。‎ 原子 元素 定义 ‎_化学变化中的最小微粒_‎ ‎_具有相同质子数(即核电荷数)的同一类原子的总称_‎ 区别 ‎_①原子是微观概念,既可以论种类又可以数个数;②原子可以构成分子,也可以直接构成物质_‎ ‎_①元素是宏观概念,只表示种类,不论数目;②元素组成物质。_‎ 联系 ‎①原子的核电荷数决定元素的种类;‎ ‎②原子的最外层电子数决定了元素的性质;‎ ‎③元素是具有相同核电荷数同类原子的总称。‎ ‎2.元素符号:国际上统一用来表示元素的一种特定的化学符号。‎ ‎(1)意义:通常既表示(宏观)_该元素_,又表示(微观)_该元素的一个原子_。‎ 例:Na表示的意义有:_钠元素_;_一个钠原子_。‎ 如果在元素符号前面添加系数,就只表示该元素的原子个数,不能表示该元素。如H既表示氢元素又表示一个氢原子,而2H只能表示_2个氢原子_,3Fe表示_3个铁原子_;若要表示5个镁原子可表示为_5Mg_,7个氯原子可表示为_7Cl_。‎ ‎(2)书写规则:“一_大_二_小_”。‎ ‎(3)元素中文名称的特点:金属元素除“_汞_”以外都是“钅”旁,非金属元素按单质在通常情况下的存在状态分别加“”、“”、“氵”等偏旁,因此我们可以从它们的偏旁判断属于哪类元素。‎ ‎3.元素周期表。‎ 根据元素的原子结构和性质,把现在已知的一百多种元素按_原子序数(核电荷数)_科学有序的排列起来,这样得到的表叫元素周期表。‎ ‎(1)元素周期表的结构:‎ ‎①每一格:在元素周期表中,每一种元素均占据一格。对于每一格,均包括原子序数、元素符号、相对原子质量等内容。此外在周期表中,还用不同的颜色对金属元素、非金属元素做了区分。如图中“11”表示_原子序数(或质子数或核电荷数)_,“Na”表示_元素符号_,“钠”‎ 表示_元素名称_,“22.99”表示_相对原子质量_。‎ ‎②每一横行:周期表每一横行叫做一个周期。共有_7_个横行,有_7_个周期。‎ ‎③每一纵行:周期表的18个纵行中,除第8、9、10三个纵行共同组成一个族外,其余15个纵行,每一个纵行叫做一个族,共有_16_个族。‎ ‎(2)元素周期表的意义:学习和研究化学的重要工具。‎ ‎①为寻找新元素提供了依据。‎ ‎②由于在周期表中位置越靠近的元素性质越相似,可启发人们在元素周期表一定的区域内寻找新物质所需的元素(如农药、催化剂、半导体材料等)。‎ 考点2:化学式的书写及读法、意义 ‎1.化学式:用元素符号表示物质组成的式子叫化学式。‎ ‎2.化学式的意义(以H2O为例):‎ 分类 意义 实例 宏观 ‎①_表示一种物质_‎ ‎_水_‎ ‎②_表示该物质的组成元素_‎ ‎_水是由H、O两种元素组成的_‎ 微观 ‎①_表示物质的一个分子_‎ ‎_一个水分子_‎ ‎②_表示物质的分子构成_‎ ‎_水分子是由氢原子和氧原子构成的_‎ 如:‎ ‎3.化学式的书写 纯净物有固定的组成,能用化学式表示,纯净物分单质和化合物。‎ ‎(1)绝大多数单质的化学式直接用_元素符号_表示,如碳、铜、氦气分别表示为_C、Cu、He_;极少数单质,如某些非金属气体氧气、氮气、氢气、氯气可分别表示为_O2、N2、H2、Cl2_。‎ ‎(2)化合物的化学式,一般根据名称或化合价来书写。如三氧化硫、二氧化氯、四氧化三铁的化学式分别为_SO3、ClO2、Fe3O4_;分别写出铁元素在+2价、+3价时,其氧化物、氯化物、硫酸盐的化学式_FeO_、_FeCl2、FeSO4、Fe2O3、FeCl3、Fe2(SO4)3_;低价态的化合物命名时需要加个_亚_字,如+2价时,铁的氯化物读作_氯化亚铁_。‎ ‎4.化学式的读法:从右至左读作“某化某”。‎ 如:CuO_氧化铜_;H2S_硫化氢_。‎ 若含酸根的化合物,读作“某酸某”。如CuSO4_硫酸铜_;KMnO4_高锰酸钾_。‎ NH4HCO3_碳酸氢铵_;AgNO3_硝酸银_。‎ 若含氢氧根的化合物,读作“氢氧化某”。‎ 如:NaOH_氢氧化钠_;Ca(OH)2_氢氧化钙_;Cu(OH)2_氢氧化铜_;Fe(OH)2_氢氧化亚铁_。‎ 考点3:化合价 ‎1.化合价是元素在形成化合物时表现出来的一种性质。化合价有_正价_和_负价_之分。‎ ‎2.化合价的简单规律。‎ ‎(1)化合物中各元素化合价代数和等于_0_;‎ ‎(2)通常氢为_+1_价,氧为_-2_价;‎ ‎(3)在化合物中,金属元素通常显_正价_,非金属元素与氢结合时显_负价_,‎ 跟氧结合时显_正价_;‎ ‎(4)单质中元素化合价为_0_;‎ ‎(5)一些元素有可变化的化合价;‎ ‎(6)根的化合价。氢氧根(OH-)_-1_价,硫酸根(SO42-)_-2_价,硝酸根(NO3-)_-1_价,碳酸根(CO32-)_-2_价,铵根(NH4+)_+1_价。‎ 考点4:有关化学式的计算。‎ ‎1.计算物质的相对分子质量。‎ 相对分子质量=化学式中各元素的_相对原子质量_×原子个数。‎ ‎2.计算组成物质的各元素的质量比。‎ 各元素的质量比=各元素的相对原子质量与_原子个数_乘积之比。‎ ‎3.计算物质中某元素的质量分数。‎ 物质中某元素的质量分数=_×100%_‎ ‎4.计算一定量的化合物中某一元素的质量。‎ 某一元素质量=化合物质量×化合物中该元素的质量分数。‎ ‎5.计算一定量的某元素所在化合物的质量。‎ 化合物的质量=__。‎ ‎【例1】(2013,苏州)生活中常接触到“加碘食盐”、“高钙牛奶”,其中的“碘”和“钙”应理解为(  )‎ A.单质      B.分子 C.元素 D.原子 ‎[答案]C 解析:元素是质子数相同的一类原子的总称,物质中的“碘”和“钙”是对所有碘原子和钙原子的总称,说的是元素。‎ ‎【例2】(2014,泰安)今年5月,南京某公司丢失一枚探伤用放射源铱-192,经过多方寻找终于放回安全箱。如图是元素周期表提供的铱元素的部分信息,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铱的原子序数为70‎ B.铱原子的核电荷数为77‎ C.铱的相对原子质量为192.2 g D.铱属于非金属元素 ‎[答案]B 解析:铱的原子序数=核电荷数=核内质子数=该原子的核外电子数=77,相对于原子质量的单位为“1”,而不是“g”,故该元素的相对原子质量为192.2,铱元素的偏旁为“钅”旁,应属金属元素,A、C、D都错,B正确,故选B。‎ ‎【例3】(2014,安徽)高铁酸钠(Na2FeO4)是一种新型高效的水处理剂。下列有关高铁酸钠的说法正确的是(  )‎ A.属于氧化物 B.钠、铁、氧三种元素质量比是2∶1∶4‎ C.铁元素化合价为+6‎ D.由两种金属和一种非金属组成 ‎[答案]C 解析:Na2FeO4的组成中虽有氧元素,但其化合物中含有三种元素,故不属氧化物,A错;在Na2FeO4中,Na、Fe、O三种元素的质量比是23∶28∶32,2∶1∶4是其分子中原子个数比,故B错;Na2FeO4是由两种金属元素和一种非金属元素组成,而不是由两种金属和一种非金属组成,故D错;只有C正确,故选C。‎ ‎【例4】下列各组物质中,带点的同种元素的化合价相同的是(  )‎ A.Cl2、NaCl B.NH4Cl、HNO3‎ C.MnO2、K2MnO4‎ D.P2O5、Ca3(PO4)2‎ ‎[答案]D 解析:Cl2、NaCl故A错;NH4Cl、HNO3,故B错;MnO2、K2 nO4,故C错;P O5、Ca3(PO4)2,故D对。‎ ‎【例5】(2014,泰安)掌握化学用语是学好化学的关键。下列化学用语与所表述的意义相符合的是(  )‎ ‎①FeCl2—氯化亚铁 ②2Ca2+—2个钙离子 ③O2—2个氧原子 ④—钠离子 ⑤H2O—1个水分子 ⑥2H—2个氢元素 ⑦2—氮气中氮元素的化合价为零 A.①④⑤⑦ B.②③④⑥‎ C.①②⑤⑦ D.②⑤⑥⑦‎ ‎[答案]C 解析:①FeCl2表示氯化亚铁,②2Ca2+表示2个钙离子,③O2表示一个氧分子由2个氧原子构成,④表示钠元素的化合价为+1价,⑤H2O表示1个水分子,⑥2H表示2个氢原子,⑦2表示氮气中氮元素的化合价为零,故选C。‎ ‎【例6】(2014,德阳)2014年4月兰州发生了自来水苯超标事故,引起人们对水安全的关注。已知苯的化学式为C6H6,下列有关说法正确的是(  )‎ A.苯中的C、H元素的质量比为12∶1‎ B.苯分子是由6个碳元素和6个氢元素组成 C.苯分子中碳的原子结构示意图为 D.苯中碳、氢元素均位于元素周期表的第二周期 ‎[答案]A 解析:一个苯分子是由6个碳原子和6个氢原子构成的,苯中的C、H元素的质量比为12×6∶1×6=12∶1,苯分子中碳的原子结构示意图为;苯中碳元素位于元素周期表的第二周期,而氢位于元素周期表的第一周期,故选A。‎ ‎【例7】(2013,绥化)2012年4月15日,央视《每周质量报告》报道:一些不法企业用皮革废料熬制的工业明胶生产药用胶囊。在熬制过程中添加重铬酸钾(K2Cr2O7),‎ 导致生产的药用胶囊重金属铬超标。根据化学式计算:‎ ‎(1)该物质由________种元素组成。‎ ‎(2)钾、铬、氧三种元素的质量比为________。(要求填最简整数比)‎ ‎(3)铬元素的质量分数为________。(结果保留到0.1%)‎ ‎(4)29.4 g该物质中含有钾元素的质量为____g。‎ ‎[答案](1)三或3 (2)39∶52∶56 (3)35.4% (4)7.8 解析:(1)重铬酸钾是由钾、铬、氧三种元素组成的;(2)重铬酸钾中钾、铬、氧三种元素的质量比=(39×2)∶(52×2)∶(16×7)=39∶52∶56;(3)重铬酸钾中铬元素的质量分数=×100%≈35.4%;(4)29.4 g该物质中含有钾元素的质量=29.4 g××100%=7.8g。‎ 第三单元 物质的变化 第11讲 物质的变化和性质 包头考情分析 考试内容 考试要求 考试 纲要 物理变化 B 化学变化 C 物理性质 A 化学性质 A ‎2012~2014年包头中考试题分析 考查内容 物质的变化 物质的性质和用途 年份 题型 题号 分值 ‎2014‎ 选择题 ‎1‎ ‎2‎ ‎2013‎ 选择题 ‎3‎ ‎2‎ ‎2012‎ 选择题 ‎1‎ ‎2‎ ‎2014‎ 填空题 ‎9(1)‎ ‎1‎ ‎2013‎ 填空题 ‎11(1)‎ ‎2‎ ‎2012‎ 选择题 ‎2‎ ‎2‎ ‎2015年包头中考命题预测 近三年来,本讲内容是必考部分,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多以选择题、填空题形式出现,‎ 预计2015年仍会保持此种风格。‎ ‎2012~2014年包头中考真题再现 ‎1.(2014,包头)下列变化属于化学变化的是( B )‎ A.干冰升华     B.葡萄酿酒     C.瓷碗破碎     D.自行车胎爆炸 ‎2.(2013,包头)下列说法中不正确的是( B )‎ A.原子、分子、离子都可以直接构成物质 B.爆炸一定是化学变化 C.在复分解反应中,反应前后各元素的化合价都不发生变化 D.生活垃圾分类处理后,可变废为宝,同时也减少了对环境的污染 ‎3.(2012,包头)下列变化中属于化学变化的是( A )‎ A.食物霉变     B.矿石粉碎     C.汽油挥发     D.冰雪融化 考点1:物质的变化——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 ‎1.概念:_没有生成其他物质的变化_叫物理变化;_生成其他物质的变化_叫化学变化。‎ ‎2.含义:从宏观上看,物理变化是_没有生成其他物质_的变化;化学变化是_生成其他物质_的变化。从微观上看,物理变化的实质:构成物质的粒子本身_没有发生变化_,只是_粒子间的间隔_发生了改变;化学变化的实质:_旧的分子分裂成原子,原子重新组合成新分子的过程_。‎ ‎3.判断依据:_看是否生成其他物质_。变化时出现的现象,如_发光、放热、变色、生成气体、沉淀_等,只能帮助我们判断某一已知的化学变化是否发生了,而_不能_作为判断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的依据。‎ ‎(1)爆炸、变色、发光、放热等变化不一定是化学变化。如锅炉因压力过大爆炸,清水中滴入红墨水,电灯泡发光、放热等都属于物理变化。判断某物质是否发生化学变化的依据:是否有新物质生成。‎ ‎(2)化学变化的过程中一定伴随有物理变化。性质决定变化,变化体现性质;性质也决定用途,用途也体现性质。‎ 考点2:物质的性质——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 ‎1.概念:‎ 物质_不需要通过化学变化就能表现出来的性质_,叫物理性质,如_颜色、气味、状态、熔点、沸点、硬度、密度、溶解性、吸附性和导电性_等,物质的物理性质是物质本身具有的属性,一般不会发生改变。‎ 物质_需要通过化学变化才能表现出来的性质_,叫化学性质,化学性质主要包括_稳定性、氧化性、还原性、可燃性、酸性、碱性_以及与其他物质反应的性质等。‎ ‎2.描述:物质的性质的描述在物质变化的基础上增加了“可以、不可以”“能、不能”“容易、不容易(难)”等词语。如铁生锈为化学变化,而铁易生锈则为化学性质。‎ ‎3.物质的性质决定物质的用途。‎ ‎【例1】(2014,广州)下列过程中只发生物理变化的是(  )‎ A.从铝土矿(主要成分是Al2O3)中提炼金属铝 B.秸秆、杂草、粪便等在沼气池中发酵 C.二氧化碳气体经加压、降温得到干冰 D.排放到空气中的二氧化硫形成酸雨 ‎[答案]C 解析:从铝土矿中提炼金属铝是因为2Al2O34Al+3O2↑,属化学变化;秸秆、杂草、粪便等在沼气池中发酵是因为发生了化学反应生成了沼气;排放到空气中的二氧化硫形成酸雨是因为SO2与水反应生成H2SO3,H2SO3再被氧化生成H2SO4;CO2经加压、降温得到干冰是气体变成固体,只是状态改变,CO2没有变,故选C。‎ ‎【例2】(2014,衡阳)今年端午节期间我市部分地区因暴雨发生洪灾。下列现象中发生了化学变化的是(  )‎ A.农田被淹没 B.山体出现滑坡 C.粮食浸泡后发霉 D.树枝被折断 ‎[答案]C 解析:物理变化指的是没有生成其他物质的变化,化学变化指的是生成其他物质的变化。因为农田被淹没,山体出现滑坡,树枝被折断等均没有其他物质生成,都是物理变化,粮食浸泡后发霉则生成了其他物质,属化学变化。‎ ‎【例3】(2014,滨州)化学上把“生成新物质的变化叫做化学变化”,下面对化学变化中“新物质”的解释正确的是(  )‎ A.“新物质”就是自然界中不存在的物质 B.“新物质”就是与变化前的物质在颜色、状态等方面有所不同的物质 C.“新物质”就是与变化前的物质在元素组成上不同的物质 D.“新物质”就是在组成或结构上与变化前的物质不同的物质 ‎[答案]D 解析:化学变化中的“新物质”是区别于原反应物的物质,不是指自然界中不存在的物质,A错。“新物质”与化学变化前的物质在颜色、状态等方面可能不同,也可能相同,只是物质本身不同而已,B错;新物质的元素组成与变化前物质的元素组成可能不同,也可能完全相同,如石墨在一定条件下可以转变成金刚石,而石墨和金刚石都是由碳元素组成的,C错;“新物质”与变化前的物质是两种不同的物质,其组成和结构是不同的,故D正确。‎ ‎【例4】(2013,鞍山)下列物质性质的描述中,属于化学性质的是(  )‎ A.甲烷可以在空气中燃烧 B.金属汞常温下是液体 C.高锰酸钾是紫黑色固体 D.银具有良好的延展性 ‎[答案]A 解析:甲烷在空气中燃烧,需要通过化学变化才能表现出来,属于化学性质;金属汞常温下是液体,描述的是状态,不需要通过化学变化就能表现出来,属于物理性质;高锰酸钾是紫黑色固体,描述的是颜色、状态,不需要通过化学变化就能表现出来,属于物理性质;银具有良好的延展性,不需要通过化学变化就能表现出来,属于物理性质。‎ ‎【例5】(2014,甘肃)下列有关物质的用途,利用了物理性质的是(  )‎ A.用稀硫酸除铁锈 B.用氢气作燃料 C.用熟石灰改良酸性土壤 D.用干冰人工降雨 ‎[答案]D 解析:用稀硫酸除铁锈是因为铁锈能与稀硫酸反应,从而使铁锈溶于稀硫酸中,利用其化学性质;用氢气作燃料是因为氢气可以在氧气中燃烧放出大量的热,利用其化学性质;熟石灰显碱性能与酸性土壤中的酸反应,从而使土壤显中性,‎ 用熟石灰改良酸性土壤利用其化学性质;干冰降雨是因为干冰升华时要吸热,使其周围温度降低,没有发生化学变化,用干冰人工降雨利用其物理性质,故选D。‎ 第12讲 质量守恒定律、化学方程式 包头考情分析 考试内容 考试要求 考试 纲要 理解并能运用质量守恒定律 C 能正确书写简单的化学方程式 C 能根据反应方程式进行简单的计算 B ‎2012~2014年包头中考试题分析 考查内容 质量守恒定律 化学方程式 根据化学方程式的简单计算 年份 题型 题号 分值 ‎2014‎ 计算题 ‎3‎ ‎2‎ ‎2012‎ 填空题 ‎5‎ ‎2‎ ‎2013‎ 填空题 ‎11(2)‎ ‎1‎ ‎2012‎ 填空题 ‎15(1)‎ ‎1‎ ‎2014‎ 计算题 ‎14‎ ‎7‎ ‎2013‎ 计算题 ‎18‎ ‎9‎ ‎2012‎ 计算题 ‎20‎ ‎9‎ ‎2015年包头中考命题预测 本讲内容是包头中考所占分数较多的内容之一,主要考查的知识点有质量守恒定律的应用,化学方程式的书写,根据化学方程式的计算 ,尤其是根据化学方程式的计算多与溶质的质量分数结合,是必考内容。‎ ‎2012~2014年包头中考真题再现 ‎1.(2014,包头)将氯化钠和碳酸钠组成的固体混合物18.9 g完全溶解于196.8 g水中,向该溶液中加入一定质量的氯化钡溶液恰好完全反应,滤出19.7 g沉淀。若将滤液蒸发100 g水后,所得溶液溶质质量分数为10%。‎ 计算:‎ ‎(1)蒸发水后所得溶液的质量。‎ ‎(2)所用氯化钡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 ‎(1)设参加反应的Na2CO3质量为x,BaCl2质量为y,生成的NaCl质量为z。‎ Na2CO3+BaCl2===2NaCl+BaCO3↓‎ ‎106   208    117   197‎ x y z 19.7 g =   x=10.6 g =   y=20.8 g =   z=11.7 g ‎(1)蒸发水后NaCl溶液质量==200 g ‎(2)BaCl2溶液质量 200 g+100 g+19.7 g-18.9 g-196.8 g=104 g或BaCl2溶液质量 20.8 g+(200 g+100 g-20 g-196.8 g)=104 g所用BaCl2溶液中溶质质量分数×100%=20%‎ ‎2.鸡蛋腐败时会产生一种无色、有臭鸡蛋气味的硫化氢气体(H2S),溶于水后形成氢硫酸。硫化氢气体是一种大气污染物,它在点燃条件下,能与空气中的氧气反应生成二氧化硫气体和一种无色液体。把硫化氢气体通入浓硫酸时,发生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H2S+H2SO4===SO2+S↓+2X。‎ ‎①写出硫化氢气体在空气中燃烧的化学方程式_2H2S+3O22SO2+2H2O_。‎ ‎3.(2012,包头)右图所示为某纯碱公司的产品标签,某同学称取该样品6.2 g放入烧杯中,加入一定质量的稀盐酸至恰好完全反应。测得生成气体质量为2.2 g,所得溶液中溶质质量分数为12.5%。‎ ‎(1)通过计算说明该样品中碳酸钠的质量分数与标签中标明的碳酸钠含量是否相符(精确到0.1%)?‎ ‎(2)计算所用稀盐酸中溶质质量分数是多少?‎ 设该反应生成的氯化钠质量是x,反应的氯化氢质量是y,碳酸 钠质量是z。‎ Na2CO3+2HCl===2NaCl+H2O+CO2↑‎ ‎ 106    73    117      44‎ z y x 2.2 g === 解得:x=5.85 g y=3.65 g z=5.3 g ‎(1)碳酸钠的质量分数为×100%≈85%,与标签中标明的碳酸钠含量不相符;‎ ‎(2)原混合物中氯化钠的质量是6.2 g-5.3 g=0.9g,则所得溶液中氯化钠的质量是0.9 g+5.85 g=6.75 g,所以所得溶液的质量是=54 g,‎ 依据质量守恒定律可知反应的盐酸的质量是54 g+2.2 g-6.2 g=50 g,故所用稀盐酸中溶质质量分数是×100%=7.3%‎ 答:(1)通过计算可知该样品中碳酸钠的质量分数与标签中标明的碳酸钠不相符;‎ ‎(2)所用稀盐酸中溶质质量分数是7.3%。‎ 考点1:质量守恒定律 ‎1.内容:_参加化学反应_的各物质的质量总和等于_反应后生成的各物质的质量_总和。‎ ‎2.使用范围。‎ ‎(1)质量守恒定律适用于所有的_化学_变化,但不适用于_物理_变化。‎ ‎(2)质量守恒定律指“_质量_”守恒,不包括其他方面的守恒,如体积等。‎ ‎(3)没有参加反应的物质的质量和非反应生成的物质的质量_不能_(填“能”或“不能”)计入“总和”中。‎ ‎3.微观解释:物质发生化学反应的实质是_原子_的重新组合,在化学反应前后,原子的_种类_、_数目_、_质量_均保持不变。‎ ‎4.验证实验:对于有气体参加或有气体生成的反应,都必须在_密闭_容器中进行才能验证质量守恒定律。‎ ‎5.质量守恒定律的“变”与“不变”。‎ 化学反应过程 考点2:化学方程式的意义及书写 ‎1.化学方程式的定义:_用化学式来表示化学反应的式子叫化学方程式_。‎ ‎2.书写应遵循的原则:‎ ‎(1)_依据客观事实_;(2)_遵守质量守恒定律_。‎ ‎3.化学方程式的含义:‎ 以2H2+O22H2O为例:‎ ‎(1)宏观意义:_氢气在氧气中点燃生成水_;_每4份质量的氢气和32份质量的氧气反应生成36份质量的水_;‎ ‎(2)微观意义:_每2个氢分子和1个氧分子在点燃的条件下生成2个水分子_。‎ ‎4.化学方程式的主要书写步骤:‎ ‎(1)正确写出反应物和生成物的化学式,要符合化合价原则;‎ ‎(2)配平化学方程式,满足等号两边各原子的种类和数目相等;‎ ‎(3)写出反应条件、标明生成物状态符号(生成气体标“↑”,生成沉淀标“↓”)。‎ ‎5.化学方程式提供的信息包括:‎ ‎(1)_反应条件_;    (2)_反应物、生成物的种类_;‎ ‎(3)_反应物、生成物之间的质量关系_;    (4)_反应物、生成物之间的微粒个数比_;‎ ‎6.化学反应类型。‎ 反应类型 概念 特征简记 化合反应 由_两种_或_两种_以上的物质生成另一种物质的反应 多变一 分解反应 由一种反应物生成_两种_或_两种_以上其他物质的反应 一变多 置换反应 由一种_单质_与一种_化合物_反应,生成另一种_单质_和另一种_化合物_的反应 一换一 复分解反应 ‎_两种化合物_相互交换成分,生成另外两种化合物的反应 双交换,价不变 中和反应是酸和碱作用生成盐和水的反应,是复分解反应的特例但不是基本反应类型 考点3:根据化学方程式的简单计算 ‎1.根据化学方程式计算的一般步骤:‎ ‎(1)设——_根据题意设未知量,未知数后不带单位_;‎ ‎(2)写——_写出正确的化学方程式,并注明反应条件_;‎ ‎(3)比——_求出有关物质间的质量比(相对原子质量和或相对分子质量和),并写在相应物质化学式的下边_;‎ ‎(4)代——_把已知量和未知量代入_;‎ ‎(5)求——_列出比例式,求未知数_;‎ ‎(6)答——_简明写出答案_。‎ ‎2.计算中可能用到的公式有:‎ ‎(1)质量=_密度×体积_   (2)分解率=×100%‎ ‎(3)纯度(或某物质的质量分数)=×100%‎ ‎【例1】(2014,滨州)柑橘中含有对人体有益的柠檬烯,若用R表示柠檬烯,其完全燃烧的化学方程式为R+14O210CO2+8H2O,则柠檬烯的化学式为(  )‎ A.C10H10     B.C10H16‎ C.C10H18 D.C5H10‎ ‎[答案]B 解析:解析化学反应前后,原子的种类和数目均不会发生改变。‎ 反应前 反应后 ‎ 10C ‎ 16H ‎28O 28O 对比反应前后原子的种类和数目可知,在R中含有10个C和16个H,因此R的化学式为C10H16。‎ ‎【例2】(2013,哈尔滨)下列应用和相应的原理(用化学方程式表示)‎ 及基本反应类型都正确的是(  )‎ A.用过氧化氢溶液制氧气 2H2O22H2O+O2↑ 分解反应 B.用天然气作燃料 CH4+2O2CO2+2H2O 氧化反应 C.用铁制容器盛放稀盐酸 Fe+2HCl===FeCl2+H2↑ 置换反应 D.用熟石灰制生石灰 CaO+H2O===Ca(OH)2 化合反应 ‎[答案]A 解析:用过氧化氢和二氧化锰制氧气的化学方程式为2H2O22H2O+O2↑,该反应由一种物质生成两种物质,因此属于分解反应,故A正确;天然气的主要成分为CH4,燃烧的化学方程式为CH4+2O2CO2+2H2O,该反应是氧化反应,氧化反应不是基本反应类型,故B错误;铁能与稀盐酸反应,铁制容器不能盛放稀盐酸。故C错误;生石灰是氧化钙(CaO)的俗名,而熟石灰是氢氧化钙的俗名,即可以用生石灰来制熟石灰,故D错误。‎ ‎【例3】(2013,黄冈)下列有关对质量守恒定律的理解,正确的是(  )‎ A.将5 g铁和5 g铜混合加热后,物质的总质量为10 g,遵循质量守恒定律 B.化学反应前后分子的总数一定不会发生变化 C.5 g硫和5 g氧气完全反应后,生成物质质量为10 g D.镁条燃烧后质量增加,不遵循质量守恒定律 ‎[答案]C 解析:质量守恒定律适用于解释所有的化学反应,“将5 g铁和5 g铜混合加热后,物质的总质量为10 g”,不能用质量守恒定律解释,A错;根据质量守恒定律,化学反应前后原子的总数一定不会发生变化,但分子的总数有可能发生改变,B错;根据硫在氧气中燃烧的化学方程式:‎ S + O2 SO2‎ ‎32   32   64‎ ‎5 g 5 g 10 g 可以判断,5 g硫和5 g氧气恰好完全反应,生成二氧化硫的质量为10 g,C正确;镁条燃烧的过程,实质是镁条与空气中的氧气发生化学反应的过程,反应后镁条增加的质量实质是参加反应的氧气的质量,这一过程遵循质量守恒定律,D错。‎ ‎【例4】(2014,甘肃)下图为某反应的微观示意图,不同的球代表不同元素的原子。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该反应属于分解反应 B.该反应生成物全部为化合物 C.该反应前后原子的种类、数目都未改变 D.该图示能表示双氧水制取氧气的反应 ‎[答案]B 解析:该反应是由一种物质生成了两种物质,属分解反应,A正确;该反应的生成物中一种是化合物,另一种是单质,B错;根据质量守恒定律可知:反应前后原子的种类和数目都不改变,C正确;双氧水制氧气的化学方程式为2H2O22H2O+O2↑,‎ 根据图示可知该图可表示双氧水制取氧气,D正确。‎ ‎【例5】(2013,兰州)在一个密闭容器中放入X、Y、Z、W四种物质,在一定条件下发生化学反应,一段时间后,测得有关数据如下表。下列关于此反应的认识,正确的是(  )‎ 物 质 X Y Z W 反应前的质量(g)‎ ‎20‎ m ‎16‎ ‎14‎ 反应后的质量(g)‎ ‎4‎ ‎6‎ ‎60‎ ‎50‎ ‎  A.m的数值是64‎ B.若W为水,则X或Y必定为酸或碱 C.参加反应的X与Y的质量比为1∶4‎ D.若X为化合物,Y为单质,则该反应一定为置换反应 ‎[答案]C 解析:根据质量守恒定律可知,20 g+m g+16 g+14 g=4 g+6 g+60 g+50 g,解得m=70;由表中数据分析可知,反应前后X的质量减少了20 g-4 g=16 g,故X是反应物,参加反应的X的质量为16 g,同理可以确定W、Z是生成物,Y是反应物,且参加反应的Y的质量为70 g-6 g=64 g,若W为水,由于无法确定X、Y的元素组成,X或Y不一定为酸或碱,如甲烷燃烧也能生成水,但反应物不是酸或碱;参加反应的X与Y的质量比为16 g∶64 g=1∶4;若X为化合物,Y为单质,生成物可能均为化合物,则该反应不一定为置换反应。‎ ‎【例6】(2014,滨州)将20 g生锈的铁片放入50 g稀盐酸中,恰好完全反应,放出气体的质量为0.4 g,试求:‎ ‎(1)铁片中单质铁的质量;‎ ‎(2)铁片中铁锈的质量分数;‎ ‎(3)最后所得溶液的质量。‎ ‎[答案](1)设铁片中单质的质量为x,则:‎ Fe+2HCl===FeCl2+H2↑‎ ‎56         2‎ x 0.4 g = x==11.2 g ‎(2)铁片中的铁锈质量=20 g-11.2 g=8.8 g 铁片中铁锈的质量分数=×100%=44%‎ ‎(3)20 g+50 g-0.4 g=69.6 g 答:铁片中单质铁的质量为11.2 g,铁片中铁锈的质量分数为44%,最后所得溶液的质量为69.6 g。‎ 解析:生锈的铁片放入稀盐酸中,铁锈和铁片都会与稀盐酸反应,其中只有Fe与稀盐酸反应放出氢气,由放出H2质量可算出Fe的质量;由Fe的质量可算出铁锈的质量,从而算出铁锈的质量分数;在反应的过程中,铁和铁锈全部溶解到稀盐酸中,其中Fe与稀盐酸反应放出了H2,故最后所得溶液的总质量=20 g+50 g-0.4 g=69.6 g。‎ 第四单元 化学与社会发展 第13讲 燃料及其利用 包头考情分析 考试内容 考试要求 考试 纲要 认识燃料完全燃烧的重要性 B 了解使用氢气、天然气、石油液化气、酒精、汽油和煤等燃料燃烧时对环境的影响 B 了解我国能源与资源短缺的国情 B 认识资源综合利用和新能源开发的重要意义 B ‎2012~2014年包头中考试题分析 考查内容 燃料的利用及对环境的影响 资源的利用,新能源 的开发与利用 年份 题型 题号 分值 ‎2014‎ 填空题 ‎9(1)‎ ‎1‎ ‎2013‎ 填空题 ‎11(2)‎ ‎1‎ ‎2012‎ 选择题 ‎2‎ ‎2‎ ‎2012‎ 填空题 ‎15‎ ‎3‎ ‎2015年包头中考命题预测 本讲内容与生产生活联系紧密,难度不大,主要考查燃料的利用及对环境的影响,资源的利用,新能源的开发、利用等,多以选择、填空题为主,分值2分左右。‎ ‎2012~2014年包头中考真题再现 ‎1.(2014,包头)有关生活常识的说法中正确的是_①③④_。(填序号)‎ ‎①活性炭可用做冰箱除味剂 ②纯净水中不含任何化学物质 ③“低碳”是指较低的二氧化碳排放 ④提倡购物时少用塑料袋或不用塑料袋,以减少“白色污染”。‎ ‎2.(2013,包头)鸡蛋腐败时会产生一种无色、有臭鸡蛋气味的硫化氢气体(H2S),溶于水后形成氢硫酸。硫化氢气体是一种大气污染物,它在点燃条件下,能与空气中的氧气反应生成二氧化硫气体和一种无色液体。把硫化氢气体通入浓硫酸时,发生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H2S+H2SO4===SO2+S↓+2X。为有效防止硫化氢气体污染空气,可用_NaOH_溶液吸收(填一种具体物质的化学式)。‎ ‎3.(2012,包头)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B )‎ A.用氢氧化钠改良酸性土壤 B.冰箱中放入活性炭,可以除去冰箱中的异味 C.将废弃塑料就地焚烧,以消除“白色污染”‎ D.加高工厂的烟囱,以消除二氧化硫对环境的影响 考点1:燃烧的条件 ‎1.燃烧:可燃物与氧气发生的一种发光、放热的剧烈的_氧化_反应。‎ ‎2.燃烧的条件有_可燃物_、_温度达到可燃物的着火点_、_可燃物与O2接触_,三者缺一不可。影响可燃物燃烧的因素有:可燃物的_性质_,可燃物与氧气的_接触面积_和氧气的_浓度_。‎ ‎3.燃烧条件的探究实验 如图所示装置是实验室常用来探究可燃物燃烧的条件的实验。‎ ‎(1)在500 mL的烧杯中注入400 mL热水,并放入硬纸圈住的一小块白磷。在烧杯上盖一薄铜片,铜片的一端放一小堆干燥的红磷,另一端放一小块白磷,观察到的实验现象有:热水中的_白磷不燃烧_,不久,铜片上的_白磷燃烧而红磷不燃烧_。‎ ‎(2)实验完毕,将烧杯中的热水慢慢倒出,水快倒完时,发现白磷刚露出水面就剧烈燃烧起来,请解释该现象:_与氧气接触,符合了燃烧的三个条件,可以燃烧起来_。‎ ‎4.灭火的原理:实际上是破坏燃烧的条件,三个条件破坏_其一_就可灭火。‎ ‎5.灭火的方法:‎ ‎(1)消除_可燃物_或使_可燃物与其他物品隔离_。‎ ‎(2)隔绝_氧气_。‎ ‎(3)使可燃物的温度_降低到着火点以下_。‎ 考点2:易燃物与易爆物的安全知识 ‎1.爆炸: ‎2.燃烧现象:不同的物质燃烧现象不同,它与可燃物的性质有关,还取决于可燃物与氧气的_接触面积_和氧气的_浓度_。‎ ‎3.易燃物:指的是易燃气体(如_氢气、一氧化碳、甲烷_)等,液体(如酒精、汽油等液体有机物),容易燃烧,自燃或遇水可以燃烧的固体(如镁粉、硫磺、白磷、钾、钠等)。‎ ‎4.易爆物:指的是受热或受到撞击时易发生爆炸的物质。如KClO3、KMnO4‎ ‎、NH4NO3、KNO3等。‎ ‎5.易燃、易爆物质的存放、运输、使用都要注意安全。‎ ‎6.常见的几种安全标志。‎ ‎7.当你被困在火灾区时,要冷静地采取措施自救,如用_湿毛巾或口罩_捂住口鼻,_低下_身子沿墙壁或_贴近地面_跑出火灾区,到_窗口_呼救等。‎ 考点3:化学反应中的能量变化 ‎1.物质发生化学反应的同时,伴随着能量的变化,通常表现为_放热_和_吸热_现象。‎ ‎2.放热现象的化学反应有:_木炭燃烧、镁与稀盐酸反应、中和反应等_。吸热现象的化学反应有:_氯酸钾受热分解、碳与CO2的反应等_。‎ 考点4:化石燃料 ‎1.化石燃料有_煤、石油、天然气_。化石燃料是_不可再生_能源。‎ ‎2.天然气的主要成分是_甲烷_,化学式是_CH4_,是已知最简单的_有机物_。‎ ‎(1)CH4的物理性质:_无_色,_无_味气体,密度比空气_小_,_难_溶于水。‎ ‎(2)CH4的化学性质:‎ 可燃性:_CH4+2O2CO2+2H2O_(化学方程式)。点燃前须_验纯_。‎ 现象是:_发出明亮的蓝色火焰,烧杯内壁有水雾,产生能使澄清石灰水变浑浊的气体_。‎ ‎(3)CH4的用途:_作燃料_。   (4)CH4燃烧产物的检验:_在火焰上方罩一个干而冷的烧杯,观察是否有水雾生成,然后立即倒转过来,倒入澄清的石灰水,观察是否变浑浊_。‎ 考点5:使用燃料对环境的影响 ‎1.煤燃烧时会排放出_二氧化硫_和_二氧化氮_气体等污染物,这些气体溶于水,会形成_酸雨_。‎ ‎2.汽车用的燃料多是汽油或柴油,它们燃烧时产生的一些物质直接排放到空气中,会对空气造成污染。尾气中主要污染物有_一氧化碳_和未燃烧的_碳氢化合物_、_氮_的氧化物和含_铅_化合物以及_烟尘_等。‎ ‎3.为减少燃料使用和汽车尾气对空气的污染,目前所采用的主要措施有:_改进发动机的燃烧方式、使用无铅汽油等_。‎ ‎4.乙醇(化学式_C2H5OH_),俗名_酒精_,是一种_无_色透明、具有特殊气味的液体,易_挥发_,与水以任意比例互溶并能溶解多种有机物。常用作燃料,化学反应方程式为_C2H5OH+3O22CO2+3H2O_,也可用于医药_清毒_。乙醇是天然的可再生能源,其生产可用_粮食_作原料,经过_发酵_、_蒸馏_制得。‎ 考点6:新能源的开发和利用 ‎1.氢气是未来最理想的燃料,它有其他燃料所不及的优点:首先,可用_水_作原料,有广泛的来源;其次,氢气燃烧放出的热量_多_,放出的热量约为同质量的汽油的三倍;第三,氢燃料的最大优点是它燃烧后的产物是_水_,_不_污染环境。‎ ‎2.未来的新能源:_太阳能、地热、潮汐能等_。‎ ‎【例1】(2014,株洲)下列处理方法不正确的是(  )‎ A.炒菜时油锅中的油不慎着火,可用锅盖盖灭 B.扑灭森林火灾的有效方法之一是将大火蔓延路线前的一片树木砍掉,形成隔离带 C.不慎碰倒酒精灯,酒精在桌面上燃烧起来,应立即用水浇灭 D.遇到火灾时,可用湿毛巾捂住口鼻,蹲下靠近地面或沿墙壁跑离着火区域 ‎[答案]C 解析:炒菜时油锅中的油不慎着火,用锅盖盖灭可以隔绝空气,使火熄灭,A正确;扑灭森林火灾时,将大火蔓延路线前的一片树木砍掉,可以隔离可燃物,使火熄灭,B正确;不慎碰倒酒精灯,酒精在桌面上燃烧起来,若用水浇,水的密度比酒精大,酒精浮在水面照样燃烧,不能浇灭,C错;遇到火灾时,可用湿毛巾捂住口鼻,因为燃烧产生的有害气体受热向上扩散,蹲下靠近地面或沿墙壁跑离着火区域,D正确,故选C。‎ ‎【例2】(2013,南昌)对下列词语的有关化学原理解释不合理的是(  )‎ A.火上浇油——隔绝空气 B.风助火威——为燃料提供足够的氧气 C.釜底抽薪——燃烧需要可燃物 D.钻木取火——使温度达到可燃物的着火点 ‎[答案]A 解析:火上浇油是为燃烧提供了可燃物,会使燃烧更剧烈,与隔绝空气无关,A不合理;风助火威是指风大,空气流动快,为燃烧提供足够多的氧气,使燃烧更剧烈,B合理;釜底抽薪是指把柴火从锅底抽掉,燃烧就不能继续进行,从而说明燃烧需要可燃物,C正确;钻木取火是指摩擦产生的热量达到木头的着火点,木头就能燃烧,D合理。‎ ‎【例3】(2014,宜宾)下列有关燃烧的说法正确的是(  )‎ A.用水灭火,目的是降低可燃物的着火点 B.白磷在冷水中,通入空气后也能燃烧 C.将煤块粉碎后再燃烧是为了使其燃烧更充分 D.天然气、乙醇均是可再生能源 ‎[答案]C 解析:用水灭火,目的是降低可燃物的温度至着火点以下,A错;白磷在冷水中,通入空气后也不能燃烧,因为温度还没达到着火点,B错;将煤块粉碎后再燃烧是为了增大煤与空气的接触面积,使其燃烧更充分,C正确;天然气是不可再生能源,乙醇是植物种子发酵而制得,属可再生能源,D错。‎ ‎【例4】(2013,佛山)以下说法正确的是(  )‎ A.化石燃料是可再生能源 B.化学反应伴随能量变化 C.化学反应过程中都会放出热量 D.化学反应中只有燃烧反应才放热 ‎[答案]B 解析:化石燃料是由古代生物的遗骸经过一系列复杂变化而形成的,为不可再生能源,故A错误;化学反应中伴随着能量变化,故B正确;并不是所有的化学反应都会放出热量,有些化学反应也会吸收热量,如碳与二氧化碳反应,故C错误;并不是只有燃烧反应才能放出热量,如镁与稀盐酸反应也会放出热量,故D错误。‎ ‎【例5】(2014,黄冈)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石油是一种化工产品 B.大量使用化石燃料会造成大气污染,因此应该停止化石燃料的开采和利用 C.人类需要的能量都是由化学反应产生的 D.目前没有大量使用氢能源,是由于氢气的制取成本高,贮存困难 ‎[答案]D 解析:石油是动植物遗体在地壳中经过长期的变化而形成的,是一种自然资源而非化工产品。A错;大量使用化石燃料会造成大气污染,要合理开采和利用而不是停止开采和利用,B错;人类需要的能量一部分是化学反应产生的,而一部分不是的,‎ 如煤、石油、天然气是化学变化产生的,而太阳能、风能等则不需要发生化学变化,C错;目前没有大量使用氢能源,是因为制取氢气成本高,贮存运输都很困难,D正确。‎ ‎【例6】(2013,重庆)A、B、C三个集气瓶中只盛有氧气、空气、二氧化碳中的某一种气体,分别将集气瓶按照如图方式倒扣住蜡烛和白磷。‎ ‎(1)若A瓶中是二氧化碳,则燃着的蜡烛会立即________。‎ ‎(2)B瓶中的蜡烛突然十分明亮,则B瓶中的气体是________。一段时间后,该蜡烛渐渐熄灭,其原因可能有________(填序号)。‎ ‎①氧气耗尽 ‎②温度降低 ‎③瓶内产生了二氧化碳 ‎④蜡烛着火点改变 ‎(3)C瓶倒扣住白磷时,出现的现象是______,发生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________。‎ ‎[答案](1)熄灭 (2)氧气 ①③ (3)白磷燃烧 4P+5O22P2O5 解析:(1)一般情况下,二氧化碳不燃烧,也不支持燃烧,故燃着的蜡烛放在盛有二氧化碳的集气瓶中会熄灭。(2)氧气能支持燃烧,B瓶中的蜡烛突然十分明亮,说明B瓶中的气体是氧气,一般时间后氧气耗尽,瓶内产生了二氧化碳,二氧化碳不支持燃烧,故蜡烛会渐渐熄灭,即选①③。(3)白磷的着火点为40 ℃,热水的温度为80 ℃,且瓶内有空气,因此白磷会燃烧,并产生浓厚的白烟,磷燃烧生成五氧化二磷,据此可写出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第14讲 化学与生活 包头考情分析 考试内容 考试要求 考试 纲要 人类重要的营养物质 A 化学元素与人体健康 A 有机合成材料 A 认识“三废”(废水、废气、废渣)处理的必要性以及处理的一般原则 A 了解典型的大气、水、土壤污染物的来源及危害 A 认识合理使用化肥、农药对保护环境的重要意义 A 白色污染及解决措施 B ‎2012~2014年包头中考试题分析 考查内容 人类重要的营养物质、化学元素 与人体健康、有机合成材料 大气、水、土壤污 染及解决措施 白色污染及解决措施 年份 题型 题号 分值 ‎2013‎ 选择题 ‎1‎ ‎2‎ ‎2013‎ 选择题 ‎3‎ ‎2‎ 实验题 ‎17(2)‎ ‎1‎ ‎2012‎ 选择题 ‎2‎ ‎2‎ ‎2014‎ 填空题 ‎9(1)‎ ‎1‎ ‎2012‎ 选择题 ‎2‎ ‎2‎ ‎2015年包头中考命题预测 本讲内容涉及到人类重要的营养物质,化学元素与人体健康,有机合成材料,以及大气、水、土壤污染、“白色污染”以及其解决措施,多以选择题、填空题形式呈现。预计2015年中考仍将延续此种风格。‎ ‎2012~2014年包头中考真题再现 ‎1.(2013,包头)下列食物中富含维生素的是( B )‎ A.牛奶      B.苹果      C.鸡蛋      D.大豆 ‎2.(2012,包头)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B )‎ A.用氢氧化钠改良酸性土壤 B.冰箱中放入活性炭,可以除去冰箱中异味 C.将废弃塑料就地焚烧,以消除“白色污染”‎ D.加高工厂的烟囱,以消除二氧化硫对环境的影响 ‎3.(2014,包头)(1)有关生活常识的说法中正确的是_①③④_。(填序号)‎ ‎①活性炭可用做冰箱除味剂 ②纯净水中不含任何化学物质 ③“低碳”是指较低的二氧化碳排放 ④提倡购物时少用塑料袋或不用塑料袋,以减少“白色污染”。‎ 考点1:人类重要的营养物质 ‎1.人类为了维护生命的健康,必须摄取食物,食物的成分主要有_蛋白质_、_糖类_、_油脂_、_维生素_、_无机盐_、_水_,通常称为_营养素_。‎ ‎2.蛋白质。‎ ‎(1)蛋白质是构成细胞的_基本物质_,是机体生长及修补受损组织的_主要原料_。‎ ‎(2)蛋白质是由多种_氨基酸_(如_丙氨酸、甘氨酸_等)构成的极为复杂的_化合物_,相对分子质量从_几万_到_几百万_,它是重要的营养物质。‎ ‎(3)人体通过食物获得的_蛋白质_,在胃肠道里与水反应,生成_氨基酸_,一部分氨基酸被_氧化_,生成_尿素、水_和_二氧化碳_等排出体外,同时放出_热量_供人体活动的需要。另一部分重新组成_蛋白质_,维持人体_生长发育和组织更新_。‎ ‎(4)血红蛋白是由_蛋白质_和_血红素_构成的。血红蛋白能与一氧化碳结合,结合了一氧化碳的血红蛋白不能再与_氧气_结合,人就会缺氧窒息死亡。‎ ‎(5)酶也是一类重要的_蛋白质_,是生物_催化剂_,能催化_生物体_体内的反应。‎ ‎3.糖类。‎ ‎(1)糖类是由_碳、氢、氧_三种元素组成的化合物,常见的葡萄糖(化学式为C6H12O6)、蔗糖、淀粉、纤维素等均属于_糖_类。‎ ‎(2)食物淀粉在人体内经酶的作用,与水反应,最终变成_葡萄糖_。‎ ‎(3)在人体内,葡萄糖在酶的作用下经_缓慢氧化_转变为_水_和_二氧化碳_,同时放出能量。‎ ‎(4)日常生活中食用的_白糖_、_冰糖_和_红糖_的主要成分是蔗糖,它是食品中常用的_甜味_剂。‎ ‎4.油脂。‎ ‎(1)常见的油脂有_花生油、豆油、菜籽油、牛油、奶油_等。‎ ‎(2)在室温下,植物油脂通常呈_液_态,称为_油_;动物油脂呈_固_态,称为_脂肪_,二者合称_油脂_。‎ ‎5.维生素。‎ 维生素可以起到调节_新陈代谢_、预防_疾病_、维持身体健康的作用。缺乏维生素A,会引起_夜盲症_,缺乏维生素C,会引起_坏血病_。‎ 考点2:化学元素与人体健康 ‎1.人体中含量较多的元素有_11_种,约占人体质量的99.95%。在人体中含量超过_0.01%_的称为常量元素,如_碳_、_氢_、_氧_等;含量低于_0.01%_的称为微量元素。‎ ‎2.在人体中,碳、氢、氧、氮几种元素主要是以_水_、_糖类_、_油脂_、_蛋白质_和_维生素_的形式存在。其余的元素主要以_无机盐_的形式存在。‎ ‎3.成人体内含钙约1.2 kg,其中99%存在于_骨骼_和_牙齿_中,主要以羟基磷酸钙晶体的形式存在。幼儿及青少年缺钙会得_佝偻病或发育不良_,老年人缺钙会发生_骨质疏松_。‎ ‎4.人体所缺乏的微量元素与相关病症:(用线连接起来)‎ ‎(1)缺锌       a.贫血 ‎(2)缺铁 b.癌症 ‎(3)缺硒 c.甲状腺肿大 ‎(4)缺氟 d.发育不良、生长缓慢 ‎(5)缺碘 e.龋齿 考点3:有机合成材料 ‎1.化合物分为_无机化合物_和_有机化合物_两大类。有机化合物含有_碳_元素,少数含碳元素的化合物,如一氧化碳、二氧化碳和碳酸钙等具有_无机化合物_的特点,因此,把它们看作_无机化合物_。‎ ‎2.有机化合物的数目异常大的原因是_原子的排列方式不同_。‎ ‎3.淀粉、蛋白质等有机物相对分子质量比较大,通常称它们为_有机高分子化合物_,简称_有机高分子_。‎ ‎4.有机高分子材料指的是用_有机高分子化合物制成_的材料。棉花、羊毛、天然橡胶等都属于_天然有机高分子材料_,塑料、合成纤维和合成橡胶等则属于_合成有机高分子材料_,简称_合成材料_。‎ ‎5.高分子化合物大部分是由_小分子_聚合而成的,所以也称为聚合物。链状结构的高分子材料加热时会_熔化_,冷却后变成_固体_,加热后又可以_熔化_,因而具有_热塑性_,故可反复加工,多次使用。网状结构的高分子材料具有_热固性_。‎ ‎6.衣服通常用_纤维_织成,棉花和羊毛等属于_天然纤维_,涤纶、尼龙和腈纶等属于_合成纤维_。合成纤维的_强度_高、_弹性_好、耐_磨_和耐_化学腐蚀_,但_吸水_性和_透气 ‎_性较差。‎ ‎7.合成橡胶有丁苯橡胶、顺丁橡胶和氯丁橡胶,合成橡胶具有_高弹性_、_绝缘性_、耐油和_耐高温_等性能,广泛应用于工农业、国防、交通及日常生活中。‎ ‎8.废弃塑料会带来白色污染,这是因为大部分塑料在自然环境中很难_降解_,长期堆积会破坏_土壤_,污染_地下水_,危害_海洋生物的生存_,如果焚烧含氯塑料会产生有刺激性气味的_氯化氢_气体等,从而对空气造成污染。‎ ‎【例1】(2014,聊城)下列食物主要为人体提供蛋白质的是(  )‎ A.牛油     B.蔬菜 C.米饭 D.牛奶 ‎[答案]D 解析:牛油为人体提供油脂,蔬菜为人体提供维生素,米饭为人体提供糖类,牛奶为人体提供蛋白质。故选D。‎ ‎【例2】(2014,甘肃)合理搭配饮食是我们的健康理念。中考期间,小明妈妈为他准备了一份午餐:馒头、红烧肉、豆腐汤、炸鸡腿。你认为这份午餐搭配中还应添加下列食品中的(  )‎ A.黄瓜 B.牛奶 C.炒鸡蛋 D.烤野兔肉 ‎[答案]A 解析:合理搭配饮食就是要使营养均衡,这份午餐搭配中馒头富含糖类,红烧肉、豆腐汤和炸鸡腿中富含蛋白质,还缺少维生素,而黄瓜富含维生素,故选A。‎ ‎【例3】(2013,株洲)对于人体必需元素,我们也要注意合理摄入,摄入不足或过量均不利于人体健康。下列有关几种人体必需元素对人体健康影响的说法正确的是(  )‎ A.缺锌会引起佝偻病、骨质疏松 B.缺钙会引起贫血 C.氟过量会引起氟斑牙和氟骨病 D.缺铁会引起甲状腺肿大 ‎[答案]C 解析:缺锌会引起食欲不振,生长迟缓,发育不良,故A错误;缺钙会引起骨质疏松,故B错误;缺氟会产生龋齿,过量会引起氟斑牙和氟骨病,故C正确;缺铁会引起贫血,故D错误。‎ ‎【例4】(2014,佛山)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用甲醛溶液浸泡海产品保鲜 B.化学纤维和羊毛可以用燃烧法区别 C.生物微量元素是人体必需的营养素,多吃无害 D.有机物都是含碳的化合物,CO、CO2也是有机物 ‎[答案]B 解析:甲醛溶液虽能给海产品保鲜,但不能食用,A错;化学纤维和羊毛可以用燃烧法区别:燃烧时,有烧焦羽毛的臭味,且产物为灰烬的为羊毛,无烧焦羽毛臭味,且起黑色小球为化学纤维,B正确;生物微量元素是人体必需的营养素,但不能多吃,C错;有机物都含碳,但CO、CO2的化学性质与无机物的性质相似,所以CO、CO2还是属无机物,D错,故选B。‎ ‎【例5】合成材料的应用与发展,大大方便了人类的生活。但是合成材料废弃物的急剧增加也带来了环境问题,废弃塑料带来的“白色污染”尤为严重。要解决“白色污染”问题,下列做法不合理的是(  )‎ A.用布袋代替塑料袋购物 B.使用微生物降解塑料 C.推广使用一次性塑料杯 D.回收各种废弃塑料 ‎[答案]C 解析:要解决“白色污染”问题,需要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减少使用不必要的塑料制品,如用布袋代替塑料袋购物,故A正确;使用一些新型的、可降解的微生物塑料,故B正确;重复使用某些塑料制品,尽可能不使用一次性塑料制品,故C错误;回收各种废弃塑料,故D正确。‎ ‎【例6】(2013,成都)如图是某保健品标签的部分内容,请仔细阅读后回答下列问题:‎ ‎××××(品牌名称)‎ 帮助防治骨质疏松症 ‎【每片主要成分】‎ 碳酸钙 1.5g 维生素D3 200国际单位 ‎(维生素D3能参与钙和磷代谢,促进其吸收并对骨质形成有重要作用)‎ 镁、锌、锰等矿物质 ‎(1)该保健品的功能是________,其主要成分中,提供钙元素的物质是________;参与钙的代谢,促进其吸收的物质是________;矿物质中的锌元素属于人体必需的________(填“常量”或“微量”)元素,锌元素的符号是________。‎ ‎(2)胃酸过多的病人,服用该保键品后,有时会出现腹胀、打嗝的反应,出现这种反应的原因是________,因此该保键品还可用于治疗________。‎ ‎(3)每片中钙元素的质量为________g。‎ ‎[答案](1)防治骨质疏松症 碳酸钙(或CaCO3) 维生素D3 微量 Zn (2)胃酸(盐酸)与CaCO3反应产生CO2的缘故 胃酸过多症 (3)0.6 解析:第(1)问根据所学知识和品牌标签上的信息便可回答;(2)由于该保健品中含有碳酸钙,当把保健品吃下以后,它会与胃酸中的盐酸反应产生二氧化碳气体,所以病人服用该保健品后会出现腹胀、打嗝的反应,因此该保健品也可以用于治疗胃酸过多症;(3)每片保健品中钙元素的质量为1.5 g×=0.6 g。‎ 第五单元 科学探究 第15讲 常见化学仪器和实验基本操作 包头考情分析 考试内容 考试要求 考试 纲要 常见仪器的识别及使用、连接、加热等基本的实验操作 B 根据实验目的选择实验药品和仪器并能安全操作 B 用简单的装置和方法制取某些气体 A ‎2012~2014年包头中考试题分析 考查内容 仪器的识别与使用 实验基本操作 气体制取、收集装置的确定 年份 题型 题号 分值 ‎2014‎ 填空题 ‎9(2)‎ ‎1‎ ‎2014‎ 填空题 ‎11(1)(2)‎ ‎3‎ ‎2013‎ 实验题 ‎16‎ ‎6‎ ‎2012‎ 填空题 ‎18‎ ‎8‎ ‎2015年包头中考命题预测 本讲内容在包头中考题中主要考查仪器的识别与使用,实验基本操作以及气体制取、收集装置的确定,以选择题、填空题、实验题为主。预计2015年中考仍将重点考查。‎ ‎2012~2014年包头中考真题再现 ‎1.(2014,包头)现有托盘天平、药匙、烧杯、玻璃棒、胶头滴管、试剂瓶、若要配制150 g溶质质量分数为6%的NaCl溶液,还需要的仪器是_量筒_。‎ ‎2.(2012,包头)请回答下列问题 ‎(1)图1所示的各装置中,装置正确且能完成相关实验的是_CE_(填序号)。‎ ‎(2)图2所示各装置可用于检验或除去气体(注:无水硫酸铜遇水变蓝)‎ ‎(3)Ⅰ.若验证混合气体由H2和CO2两种气体组成,所选装置的连接顺序是_ABE_(填序号)。‎ Ⅱ.若验证混合气体由HCl、H2、CO、水蒸气四种气体组成,所选装置的连接顺序是_BCDFABEG_(填序号,装置可重复使用)。‎ ‎①证明混合气体中有HCl的现象是_C中有白色沉淀_。‎ ‎②证明混合气体中有CO的现象是_A中黑色粉末变红,E中澄清石灰水变浑浊_。‎ ‎③装置D的作用是_除去多余的HCl气体_。‎ ‎④如果没有F装置,将会导致_无法证明有无氢气存在_。‎ ‎⑤给A装置加热前,应先通一会儿气体,原因是_排出玻璃管内的空气,防止加热时发生爆炸_。‎ 考点1:仪器的识别与使用 用途 仪器名称 给物质加热 ‎_酒精灯_‎ 称量、量取 ‎_托盘天平_、_量筒_‎ 反应容器 直接加热 ‎_试管_、蒸发皿、燃烧匙 间接加热 ‎_烧杯_、烧瓶、锥形瓶 存放药品 广口瓶(固体)、_细口瓶_(液体)、集气瓶(气体)、滴瓶;除集气瓶是上磨口(磨砂处理)外,其余均是内磨口 取用药品 ‎_药匙_(粉末状)、_镊子_(块状)、胶头滴管(少量液体)‎ 夹持仪器 坩埚钳、铁架台、__‎ 加液体(三种漏斗)‎ 漏斗、_长颈漏斗_、_分液漏斗_‎ 排水法收集气体 水槽、导管 考点2:实验基本操作及注意事项 操作名称 操作图示、要点 注意事项 药 品 取 用 固体 粉末 ‎“一斜、二送、三直立”‎ 块状 ‎“一横、二放、三缓立”‎ ‎①对药品不要触、尝、凑近闻;‎ ‎②药品一般取用最_少_量;固体取_盖住试管底部_,液体取 ‎_1~2mL_;‎ ‎③用剩的药品应放在指定容器中 液体 较多量 倾倒液体时要把瓶塞_倒_放,标签_朝向手心_,瓶口挨_管口_,试管稍_倾斜_‎ 少量 胶头滴管应悬、垂 定量 量筒放平,读数时视线与_凹液面最低处_相平 物 质 加 热 酒精灯使用 三查看 一查灯芯 看是否平整或烧焦 二查酒精 灯内酒精量不能少于1/4,多于_2/3_‎ 三查灯帽 实验后灯帽要及时盖好,否则下次使用时不易点燃 三禁止 一禁燃着添 禁止_向燃着的酒精灯内添加酒精_‎ 二禁灯点灯 禁止_用一盏酒精灯引燃另一盏酒精灯_‎ 三禁用嘴吹 禁止用嘴吹灭酒精灯 一处理 一扑灭 酒精灯引起的失火,可_拿起湿抹布来盖灭_‎ 加热 物质 过程 ‎①加热前擦干容器外壁的水;‎ ‎②加热时,先_预热_,再集中_受热_;‎ ‎③加热后的热容器不要立即用水冲洗 固体 试管口要略低于试管底,原因是_防止生成的冷凝水倒流使试管炸裂_‎ 液体 试管口向上倾斜_45°角_,液体不超过试管容积的_1/3_,管口不能_对着人_,试管夹夹在试管的_中上部_‎ 仪器的洗涤 内壁附着的水_既不聚成水滴也不成股流下_才算洗净 仪器连接 关键词“润湿、转动”‎ 切忌将容器或玻璃管放在桌子上用劲塞塞子或套橡皮管 检查装置的气密性 先把导管浸在水中,然后两手紧贴容器外壁,若管口冒出气泡,证明装置气密性良好 将止水夹夹紧,往长颈漏斗注入水,使长颈漏斗下端形成一段水柱,数分钟后,_水柱不会下降_,则装置不漏气 过滤 ‎“一贴二低三靠”‎ 蒸发 ‎①加热时,用玻璃棒不断搅动液体;‎ ‎②蒸发皿里出现较多量固体时,立即停止加热 配制溶液 ‎1.计算;2.称量(量取);3.溶解 注意天平的“左物右码”及量筒的正确读数,否则会造成误差 稀释浓硫酸 切记:酸注入水中,不断搅拌!以防止_水浮在酸液上方,放热沸腾后溅出_造成事故 测溶液的pH 用_玻璃棒_蘸取溶液滴在_pH试纸_上,把试纸呈现的颜色与_标准比色卡_对照,读出数值(一般为整数)‎ ‎①不能直接将试纸伸入待测液中;‎ ‎②不能提前将试纸润湿 意外处理 酸或碱溶液沾在皮肤或衣服上,立即用较多的_水_冲洗,如果是浓硫酸,再用3%~5%的_碳酸氢钠溶液或肥皂水_来冲洗,若是碱溶液应再涂上_硼酸_溶液 ‎【例1】(2014,连云港)下列操作的图示正确的是(  )‎ ‎[答案]B 解析:放块状固体应先将试管横放,用镊子将固体送进试管口,再将试管慢慢竖立起来,使固体沿着试管壁缓缓滑到试管底部,以免打破管底,A错;读液体体积时,使视线与液体凹液面的最低处保持水平,B正确;闻气体气味时应用手扇动一下再闻,C错;给液体加热时,液体体积不能超过试管容积的1/3。‎ ‎【例2】下列操作正确的是(  )‎ A.用酒精灯加热试管里的液体时,试管里的液体不应超过试管容积的1/2‎ B.实验后剩余的药品应放回原试剂瓶中,避免浪费 C.洗过的玻璃仪器内壁附着的水滴既不聚成水滴,也不成股流下时,表明仪器已洗干净 D.不小心碰倒酒精灯,洒出的酒精在桌上燃烧起来时,应立即用水扑灭 ‎[答案]C 解析:给试管里的液体加热时被加热液体不能超过其容积的1/3,选项A错误;剩余药品不能放回原试剂瓶,否则会污染药品,应放入指定容器内,选项B错误;酒精燃烧时应立即用湿抹布盖灭,不能用水扑灭,选项D错误。‎ ‎【例3】(2014,北京)下列实验操作正确的是(  )‎ ‎[答案]C 解析:稀释浓硫酸时,一定要将浓硫酸沿器壁缓慢倒入水中,并用玻璃棒不断搅拌,切不可将水倒入浓硫酸中,A错;B中试管未倾斜,瓶口未紧挨着试管口,标签未对着手心,B错;过滤时没有用玻璃棒引流,且漏斗下端没有紧贴烧杯内壁,D错;只有C 正确,故选C。‎ ‎【例4】(2013,江西)下列实验操作中,正确的是(  )‎ ‎[答案]C 解析:倾倒液体时瓶塞应倒放在桌面上且试管要稍倾斜,A错;用pH试纸测溶液pH的正确方法是在白瓷板或玻璃片上放一小片pH试纸,用玻璃棒蘸取待测试液少许,滴在pH试纸上,显色后与标准比色卡对照,读出溶液的pH,不能直接将pH试纸浸入待测液中,因为这样会使待测溶液受到污染,B错;橡胶塞与试管连接时,手应靠近橡胶塞,要塞入的部位慢慢转动着塞进试管口,D错。只有C正确。‎ ‎【例5】某学生测定下列数据合理的是(  )‎ A.用100 mL量筒量取7.5 mL B.用pH试纸测得某地水的pH为5.52‎ C.用托盘天平称得某食盐样品的质量为15.6 g D.用烧杯量取200.0 mL盐酸 ‎[答案]C 解析:量取7.5 mL水应用量程为10 mL的量筒,选项A错误;用pH试纸只能测出整数,不会精确到小数点后两位,选项B错误;要精确测量液体体积时应该用量筒,不能用烧杯,选项D错误。‎ ‎【例6】(2013,宜宾)根据下列实验操作图示回答问题:‎ ‎(1)上述①、②、③、④图示操作中有错误的是________,共有________处错误。‎ ‎(2)若用⑤收集下列气体,从a通入气体可以收集________(填字母代号,下同),从b通入气体可以收集_________。‎ A.NH3  B.CO2  C.CH4  D.SO2‎ ‎[答案](1)④ 2 (2)BD AC 解析:过滤操作的注意事项是:一贴、二低、三靠,‎ 应该用玻璃棒引流,否则液体会溅出;漏斗尖嘴部分要紧贴烧杯内壁,所以有两处错误。(2)从a通入气体可以收集密度比空气大的气体,二氧化碳和二氧化硫的密度都比空气的密度大;从b通入气体可以收集密度比空气小的气体,氨气和甲烷的密度比空气的密度小。‎ 第16讲 物质的检验与鉴别 包头考情分析 考试内容 考试要求 考试纲要 初步学会根据某些性质检验和区分一些常见的物质 B ‎2012~2014年包头中考试题分析 考查内容 检验和区分一 些常见的物质 年份 题型 题号 分值 ‎2014‎ 选择题 ‎4,5‎ ‎2+2‎ 填空题 ‎10,12,13‎ ‎2+2+4‎ ‎2013‎ 选择题 ‎6‎ ‎2‎ 填空题 ‎13,14,15‎ ‎3+3+6‎ ‎2012‎ 选择题 ‎6‎ ‎2‎ 填空题 ‎16,17‎ ‎5+4‎ ‎2015年包头中考命题预测 本讲内容在近三年包头化学中考中是必考重点内容,尤其在酸、碱、盐的检验与鉴别,多以选择题、填空题形式出现,分值12分左右,预计2015年中考会延续此种风格。‎ ‎2012~2014年包头中考真题再现 ‎1.(2014,包头)某溶液由盐酸、稀硫酸、氢氧化钾、氯化镁中的一种或几种混合而成。现向该混合溶液中滴入氢氧化钡溶液,产生沉淀质量与加入氢氧化钡溶液体积如右图所示。则 ‎(1)该溶液中一定没有的溶质是_KOH、H2SO4_。‎ ‎(2)a点对应的溶液中一定含有的溶质是_HCl、BaCl2、MgCl2_。‎ ‎2.(2014,包头)实验室现有两包样品,各取少量分别溶于水得甲、乙两种溶液,它们中的溶质是由KNO3、Fe(NO3)、Fe2(SO4)3、NaNO3、NaOH、Na2SO4中的一种或几种组成,‎ 为了确定其组成,某同学进行了如下图所示的实验。(假设每步反应都恰好完全反应)‎ 试推断:‎ ‎(1)A是_Fe(OH)3_,溶液甲中一定不含的溶质是_NaOH、KNO3_。‎ ‎(2)若溶液甲中不只一种溶质,则溶液乙中的溶质有_4_种可能的组成。(填一数字)‎ ‎(3)若溶液丁是纯净的NaCl溶液,则向溶液丙中只要加入_BaCl2_溶液即可。‎ ‎3.(2013,包头)下列说法中不正确的是( B )‎ A.含铵根离子的氮肥与碱性物质混合,能产生有刺激性气味的气体 B.将燃着的木条伸入集气瓶中,木条火焰熄灭,证明集气瓶中的气体一定是二氧化碳 C.检查氢氧化钠溶液中含有氯化钠的实验步骤是:先加入过量的稀硝酸,再加入硝酸银溶液 D.可用水来鉴别无水硫酸铜、碳酸钙、硝酸铵、氯化钠四种白色固体 ‎4.(2012,包头)鉴别下列各组物质的方法中,有错误的是( C )‎ 选项 需要鉴别的物质 方法一 方法二 A 黄金和黄铜(Zn-Cu合金)‎ 在空气中灼烧 滴加稀盐酸 B 食盐水和碳酸溶液 测定溶液pH值 滴加食醋 C 水和双氧水 观察颜色 加入少量二氧化锰 D 烧碱溶液和澄清石灰水 通入二氧化碳 滴加碳酸钠浓溶液 考点:物质的检验与鉴别 ‎1.根据各种物质性质不同的特点,采用化学或物理的方法,使其产生不同的现象而区别开来,这一过程叫物质的鉴别,通常用“鉴别”“区分”等表示。若根据物质的特性,通过实验来确定要检验的物质是某种物质或不含某种成分,这一过程叫物质的鉴别,一般用“检验”“鉴定”“确定”来表示。‎ ‎2.物质鉴别的一般步骤。‎ ‎①先取样(有时需要配成溶液);②再操作(加入少量试剂);③先描述观察到的实验现象;④后判断鉴别结论。‎ ‎【特别注意】一定要先说现象,后说结论。如:“将带火星的木条分别伸入瓶内,若伸入氧气中,则木条复燃。”这种答题说法错误。应该说:“将带火星的木条分别伸入瓶内,若木条复燃,则该气体为氧气。”‎ ‎3.几种常见离子的检验。‎ 离子符号 化学鉴别方法 实验现象 H+‎ ‎①取少量试剂滴加紫色石蕊试液 ‎②用玻璃棒取少量试剂滴在pH试纸上,与标准比色卡对照 ‎③取少量试剂加入Zn粒 ‎④取少量试剂加入碳酸盐,如碳酸钠或碳酸钙等 ‎①_石蕊试液变红_‎ ‎②pH_<_7‎ ‎③_有气体生成_‎ ‎④_有气体生成_‎ OH-‎ ‎①取少量试剂滴加紫色石蕊试液 ‎②用玻璃棒取少量试剂滴在pH试纸上,与标准比色卡对照 ‎③取少量试剂滴加无色酚酞试液 ‎④取少量试剂加入可溶性铜盐 ‎①_石蕊试液变蓝_‎ ‎②pH_>_7‎ ‎③_酚酞试液变红_‎ ‎④_有蓝色絮状沉淀生成_‎ CO32-‎ 取少量试剂滴加_稀盐酸_,产生的气体通过澄清石灰水 澄清石灰水_变浑浊_‎ NH4+‎ 取少量试剂滴加可溶性碱,加热,把湿润的红色石蕊试纸放在试管口 红色石蕊试纸_变蓝_‎ Cu2+‎ 取少量试剂滴加可溶性碱 有_蓝色絮状沉淀_生成 Fe3+‎ 取少量试剂滴加可溶性碱 有_红褐色沉淀_生成 Cl-‎ 取少量试剂滴加少量AgNO3溶液和稀HNO3‎ 有_白色沉淀_生成 SO42-‎ 取少量试剂滴加少量Ba2+和稀HNO3‎ 有_白色沉淀_生成 ‎4.常见有特殊颜色的物质(离子代表含有这种离子的溶液)‎ Fe2O3_红棕色_;Fe3O4_黑色_;Fe2+_浅绿色_‎ Fe3+_黄棕色_;Fe(OH)3_红褐色_; Cu_红色_‎ CuO_黑色_;CuSO4·5H2O_蓝色_‎ Cu2+_蓝色_;Cu(OH)2_蓝色沉淀_;S_淡黄色_‎ ‎【例1】(2013,福州)鉴别下列物质所使用的方法或试剂,错误的是(  )‎ A.氧气与氮气——闻气味 B.氯化钠与碳酸钠——用稀盐酸 C.铝与铝合金——比较硬度 D.氯化钾与氯化铵——用熟石灰 ‎[答案]A 解析:氧气与氮气均为无色无味的气体,因此闻气味不能鉴别氧气与氮气,故A错误;碳酸钠会与稀盐酸反应放出二氧化碳气体,而氯化钠不能与稀盐酸反应,因此用稀盐酸可以鉴别氯化钠与碳酸钠;故B正确;铝合金的硬度比纯铝的硬度大,‎ 因此可以用比较硬度的方法来鉴别铝与铝合金,C正确;氯化铵与熟石灰反应会产生刺激性气味的氨气,而氯化钾不能与熟石灰反应,因此用熟石灰可以鉴别氯化钾与氯化铵,D正确。‎ ‎【例2】(2014,甘肃)下列鉴别物质的试剂或方法,不正确的是(  )‎ 序号 待鉴别的物质 鉴别试剂或方法 A 氯化钾与氯化铵固体 熟石灰、研磨 B 硝酸铵与食盐固体 水 C 氢氧化钠溶液与碳酸钠溶液 酚酞溶液 D 一氧化碳与二氧化碳气体 澄清的石灰水 ‎  [答案]C 解析:KCl和NH4Cl分别与熟石灰研磨,能产生有刺激性气味气体的是NH4Cl固体,无现象的是KCl,A正确;NH4NO3和NaCl固体分别加入水中,溶液温度降低的是NH4NO3,温度不变的是NaCl固体,B正确;分别向NaOH溶液和Na2CO3溶液中滴加酚酞溶液,都变红,因为它们都显碱性,C错;分别将CO和CO2通入澄清石灰水中,变浑的是CO2,不变的是CO,D正确;故选C。‎ ‎【例3】(2013,黄冈)下列有关物质鉴别方案正确的一组是(  )‎ A.可用Ba(OH)2溶液鉴别(NH4)2CO3、(NH4)2SO4、NH4NO3三种氮肥 B.MgCl2溶液、NaOH溶液、H2SO4溶液、CuSO4溶液,不加任何试剂即可鉴别 C.Na2CO3溶液、Ca(OH)2溶液、盐酸、BaCl2溶液,不加任何试剂即可鉴别 D.CuO粉末、炭粉、铁粉,三种黑色粉末用一种试剂无法鉴别 ‎[答案]B 解析:Ba(OH)2溶液与(NH4)2CO3、(NH4)2SO4反应都产生白色沉淀和氨气,不能鉴别,A错;MgCl2溶液、NaOH溶液、H2SO4溶液、CuSO4溶液四种溶液中,CuSO4溶液呈蓝色,其他三种溶液都是无色,依据溶液颜色,可以首先鉴别出CuSO4溶液,然后以CuSO4溶液为试剂,分别加入MgCl2溶液、NaOH溶液、H2SO4溶液三种溶液中,MgCl2溶液、H2SO4溶液与CuSO4溶液不反应,没有明显现象,而NaOH溶液与CuSO4溶液反应生成氢氧化铜蓝色沉淀,据此可以鉴别出NaOH溶液,然后再以NaOH溶液为试剂分别加入到MgCl2溶液和H2SO4溶液中,NaOH溶液与MgCl2溶液反应生成氢氧化镁白色沉淀,NaOH溶液和H2SO4溶液发生中和反应但没有明显现象,据此可以鉴别出MgCl2溶液和H2SO4溶液,B正确;Na2CO3溶液、Ca(OH)2溶液、盐酸、BaCl2溶液,Na2CO3溶液能够与另外的三种物质产生两种白色沉淀[与Ca(OH)2溶液反应生成碳酸钙白色沉淀,与BaCl2溶液反应生成碳酸钡白色沉淀]和一种气体(与盐酸反应生成二氧化碳气体),盐酸能够与Na2CO3溶液反应产生无色气体,与BaCl2溶液不反应,无明显现象,与Ca(OH)2溶液反应但没有显明现象,Ca(OH)2溶液和BaCl2溶液都是只与Na2CO3溶液反应生成白色沉淀,与其他物质相遇没有明显现象,因此,不加任何试剂无法鉴别,C错;CuO粉末、炭粉、铁粉三种黑色粉末可以用稀硫酸(或盐酸)一次鉴别,具体现象是:稀硫酸与CuO粉末反应生成蓝色硫酸铜溶液,与炭粉不反应,与铁粉反应产生气体,并且得到浅绿色硫酸亚铁溶液,D错。‎ ‎【例4】(2014,哈尔滨)区分下列各组物质的两种方法都合理的是(  )‎ 选项 需区分的物质 方法一 方法二 A 硬水和软水 观察是否澄清 加肥皂水搅拌 B 氧气和二氧化碳 观察颜色 加入澄清石灰水 C 氢氧化钠和 硝酸铵 加适量水溶解 后测温度变化 加水溶解后 加硫酸铜溶液 D 黄铜和黄金 分别滴加硫 酸锌溶液 加热后观 察颜色 ‎[答案]C 解析:区分硬水、软水的方法是加肥皂水搅拌,有较多泡沫产生的为软水,泡沫较少的为硬水;硬水、软水都是澄清的,因此无法用观察是否澄清来区分,故A中方法一错误。氧气和二氧化碳都是无色、无味的气体,无法通过观察颜色的方法来区分,故B中方法一错误;二氧化碳能使澄清的石灰水变浑浊,而氧气不能,故B中方法二可行。氢氧化钠溶于水时温度会升高,而硝酸铵溶于水时温度会降低,可以通过加适量水溶解后测温度变化的方法来区分氢氧化钠与硝酸铵;氢氧化钠溶液与硫酸铜溶液反应会生成蓝色的氢氧化铜沉淀,而硝酸铵溶液不能与硫酸铜溶液反应,因此可以用加水溶解后加硫酸铜溶液的方法来区分氢氧化钠和硫酸铜,故C中的方法一、二均正确。黄铜是铜锌的合金,在加热时铜会与氧气反应生成黑色的氧化铜,而真金不怕火炼,黄金加热时不会改变颜色,因此可用加热后观察颜色的方法来区分黄铜和黄金;在金属活动性顺序中,铜、金均排在锌的后面,因此黄铜、黄金均不与硫酸锌溶液反应,因此无法通过滴加硫酸锌溶液的方法来区分黄铜、黄金,故D中方法一错误。‎ ‎【例5】(2013,达州)有一包白色粉末,可能含有Ba(OH)2、KNO3、FeCl3、Na2CO3、Na2SO4中的一种或几种。为了确定其成分,进行如下实验:‎ ‎①取一定量的白色粉末加入足量的水,振荡,静置,得白色沉淀,上层清液为无色。‎ ‎②过滤,在白色沉淀中加入足量稀盐酸,白色沉淀全部溶解,且有气泡产生。‎ ‎(1)据此推断,该白色粉末中一定含有________;可能含有________;一定不含有________。‎ ‎(2)写出步骤②中发生反应的化学方程式:________。‎ ‎[答案](1)Ba(OH)2、Na2CO3 KNO3 FeCl3、Na2SO4 (2)BaCO3+2HCl===BaCl2+H2O+CO2↑ 解析:由第①个实验溶液为无色,可以判断一定没有FeCl3,生成的白色沉淀可能是BaCO3或BaSO4。由第②个实验沉淀全部溶于稀盐酸,说明沉淀一定是BaCO3,不是BaSO4。因此原粉末中一定含有Ba(OH)2、Na2CO3,一定没有Na2SO4、FeCl3,是否有KNO3不能确定。‎ ‎【例6】有一包固体,可能由硝酸铜、硫酸钠、氯化钠、碳酸氢钠、氢氧化钠中的一种或几种组成。为了探究该固体的组成,某化学小组设计并开展以下实验:‎ 已知,步骤Ⅰ中固体全部消失,溶液呈蓝色,无气泡产生。步骤Ⅱ、Ⅲ中均可观察到有白色沉淀生成。‎ 请回答下列问题:‎ ‎(1)原固体中一定含有的物质是_________。‎ ‎(2)原固体中一定不含有的物质是_________,证据是________。‎ ‎(3)步骤II中产生白色沉淀的化学方程式是________。‎ ‎(4)步骤Ⅲ所得蓝色滤液中一定含有的溶质是__。‎ ‎[答案](1)硝酸铜、硫酸钠 (2)碳酸氢钠 向固体中加入过量稀盐酸时,无气泡产生(或在步骤Ⅰ中未观察到有气泡产生) (3)Na2SO4+Ba(NO3)2===2NaNO3+BaSO4↓ (4)硝酸、硝酸钠、硝酸钡、硝酸铜 解析:固体加入过量盐酸,无气泡产生,推断固体中一定没有NaHCO3;溶液是蓝色的,推断固体中一定含有Cu(NO3)2;蓝色溶液与过量Ba(NO3)2溶液反应生成白色固体,推断固体中一定含有Na2SO4,Na2SO4与Ba(NO3)2反应生成白色沉淀BaSO4;由于步骤Ⅰ中加过量稀盐酸,所以步骤Ⅲ中加AgNO3溶液出现白色固体,推断原固体中不一定含有NaCl;(2)因为NaHCO3与稀盐酸反应会有气泡产生,‎ 所以原固体中一定不含有NaHCO3;(3)步骤Ⅱ是Na2SO4与Ba(NO3)2反应生成BaSO4沉淀和NaNO3;(4)步骤Ⅲ中加入硝酸银溶液,盐酸与AgNO3反应生成AgCl沉淀和HNO3,所以步骤Ⅲ所得蓝色溶液中一定含有的溶液有HNO3、Cu(NO3)2、NaNO3、Ba(NO3)2(加入过量剩余的)。第17讲 物质的分离、提纯与转换 包头考情分析 考试内容 考试要求 考试纲要 初步学会使用过滤、结晶的方法对混合物进行分离 A ‎2012~2014年包头中考试题分析 考查内容 物质的分离、‎ 提纯与转换 年份 题型 题号 分值 ‎2014‎ 选择题 ‎4‎ ‎2‎ ‎2013‎ 选择题 ‎5‎ ‎2‎ ‎2012‎ 选择题 ‎8‎ ‎2‎ ‎2015年包头中考命题预测 近三年来,本讲内容主要以选择题出现,分值2分左右,考查物质的分离,提纯与转换。预计2015年仍将重点考查。‎ ‎2012~2014年包头中考真题再现 ‎1.(2014,包头)下列有关物质的检验、除杂、鉴别、分离所用试剂或方法正确的是( C )‎ 选项 实验目的 所用试剂或方法 A 检验生石灰中是否含有杂质石灰石 水或稀盐酸 B 除去BaCl2溶液中的Ba(OH)2‎ 加适量的稀硫酸后过滤 C 鉴别NH4Cl溶液和KCl溶液 NaOH溶液 D 分离C和CuO的固体混合物 加水溶解后过滤 ‎2.(2013,包头)除去下列物质中的杂质,所用试剂错误的是( C )‎ 物质 杂质 除杂试剂 A 氧气 水蒸气 浓硫酸 B 铜 氧化铜 稀硫酸 C 氯化钡溶液 氯化钠溶液 碳酸钠溶液 D 硫酸钾溶液 硫酸铜溶液 氢氧化钾溶液 ‎3.(2012,包头)下列实验方案设计可行的是( D )‎ A.用溶解、过滤的方法分离氯化钠和硝酸钾的混合物 B.用加入适量二氧化锰并加热的方法除去氯化钾中含有的少量氯酸钾 C.向氧化铜中加入适量稀硫酸,恰好反应后,加入适量氢氧化钡溶液即可制备氢氧化铜 D.向某无色溶液中加入足量稀盐酸无现象,再加入氯化钡溶液,产生白色沉淀,证明溶液中一定有SO42-‎ 考点1:物质的分离与提纯 物质的分离是通过适当的方法,把混合物中的各种物质彼此分开,并且恢复到各种物质原来存在的状态,分别得到纯净物;而物质的提纯是通过适当的方法把混入某物质里的少量杂质除去,以便获得相对纯净的物质,又称除杂。‎ ‎1.分离和提纯的原则:‎ ‎(1)提纯方法应简单易行。‎ ‎(2)操作过程中尽量不使被提纯的物质损失(不减)。‎ ‎(3)除去杂质的同时不能引入新的杂质(不增)。‎ ‎(4)最好能生成被提纯的物质(转化)。‎ ‎2.主要方法:‎ ‎(1)常见的物理方法。‎ 方法 适用范围或原理 举例 过滤法 ‎①固体与液体混合物的分离;②可溶性固体与不溶性固体混合物的分离 粗盐提纯 结 晶 法 蒸发 ‎①分离溶质与溶剂;②除去易挥发的杂质 从含有HCl的NaCl溶液中分离出固体NaCl 降温 可溶性固体溶质溶解度受温度影响变化大小不同 分离NaCl与KNO3的混合物 ‎(2)常见的化学方法。‎ 方法 适用范围或原理 举例 化气法 与杂质反应,生成气体而除去 除去Na2SO4中少量的Na2CO3可选用稀硫酸,将CO32-转化为_CO2_‎ 沉淀法 将杂质转化为沉淀,过滤除去 NaOH溶液中混有少量的Ca(OH)2,可加入适量的_Na2CO3_溶液将Ca2+转化为_CaCO3沉淀_‎ 置换法 将杂质通过置换反应除去 除去FeSO4溶液中少量的CuSO4,可加入适量的_铁粉_再过滤 溶解法 将杂质溶于某种试剂而除去 除去炭粉中的CuO,可加入适量的_稀盐酸(或稀硫酸)_,再过滤 加热法 杂质受热易分解,通过加热将杂质除去 除去CaO中的CaCO3,通过加热 转化法 将杂质通过化学反应转化为被提纯的物质 除去CO2中的CO,可将气体通过_灼热的氧化铜_‎ ‎3.常见物质的除杂(括号内为杂质)‎ ‎(1)CO2(CO):通过灼热的_氧化铜_‎ ‎(2)CO(CO2):通过足量的_NaOH_溶液 ‎(3)H2(水蒸气):通过_浓硫酸_或NaOH的固体 ‎(4)CuO(Cu):在空气中(或氧气流中)_灼烧_混合物 ‎(5)Cu(Fe):加入足量的_稀硫酸_,过滤 ‎(6)Cu(CuO):加入足量的_稀硫酸_,过滤 ‎(7)FeSO4(CuSO4):加入足量的_铁粉_,过滤 ‎(8)NaCl(Na2CO3):加入足量的_盐酸_,蒸发 ‎(9)NaCl(Na2SO4):加入适量的_氯化钡_溶液,过滤 ‎(10)NaCl(NaOH):加入足量的_盐酸_,蒸发 ‎(11)NaOH(Na2CO3):加入适量的_氢氧化钙_溶液,过滤 ‎(12)NaCl(CuSO4):加入适量的_氢氧化钡_溶液,过滤 ‎(13)NaNO3(NaCl):加入适量的_硝酸银_溶液,过滤 ‎(14)NaCl(KNO3): 蒸发_结晶 ‎(15)KNO3(NaCl): 冷却热饱和溶液_结晶 ‎(16)CO2(水蒸气):通过_浓硫酸_‎ 考点2:气体净化(除杂)‎ ‎1.除杂试剂的选用:首先必须考虑制备气体的性质,使所选试剂不与主要气体反应,然后依据杂质气体的性质予以确定。‎ ‎(1)酸雾或酸性气体(如用盐酸制氢气时产生的HCl气体)可用_氢氧化钠溶液、石灰水_等碱溶液或饱和碳酸钠溶液除去。‎ ‎(2)水蒸气可用浓硫酸、无水硫酸铜或碱石灰等除去。‎ ‎(3)碱性气体可用_酸_溶液除去。‎ ‎2.除杂装置的选用:‎ ‎(1)除杂试剂为液体时,选用洗气瓶,气体应“_长_进_短_出。”(如图1)‎ ‎(2)除杂试剂为固体时,选用干燥管(球形或U),气体是“_大_进_小_出。”(如图2)‎ ‎(3)需要通过加热与固体试剂发生化学反应除去的气体,常采用硬质玻璃管和酒精灯。‎ ‎3.装置连接顺序的确定规律:‎ ‎(1)除杂和干燥的先后顺序:‎ ‎①若用洗气装置除杂,一般除杂在前,干燥在后。原因:从溶液中出来的气体肯定混有水蒸气,干燥在后可将水蒸气完全除去。如除去CO中混有的CO2和水蒸气,应将气体先通过_NaOH_溶液,再通过_浓H2SO4_。‎ ‎②若用加热装置除杂,一般是干燥在前,除杂在后。原因:加热时气体中最好不要混有水蒸气。如除去CO2中混有的CO和水蒸气,应将气体先通过_浓H2SO4_,再通过_灼热的CuO_。‎ ‎(2)除去多种杂质气体的顺序:‎ 一般是酸性较强的气体先除去。如N2中混有HCl、H2O(气)、O2时,应先除去_HCl_,再除去_水_,最后除去_O2_(用灼热的铜网)。‎ ‎(3)检验多种气体的先后顺序:(一般先验水)‎ 有多种气体需要检验时,应尽量避免前步检验对后步检验的干扰。如被检验的气体中含有CO2和水蒸气时,应先通过无水CuSO4检验水蒸气(由白色变成蓝色,说明水存在),再通过_澄清的石灰水_检验CO2。‎ 特别提醒:‎ ‎1.常见的气体干燥剂 ‎(1)浓硫酸:可干燥O2、H2、CO、CO2、HCl等气体,不能干燥NH3。‎ ‎(2)碱石灰(生石灰、NaOH固体的混合物)、生石灰、NaOH固体:可干燥O2、H2、CO、NH3等气体,不能干燥CO2、HCl等气体。‎ ‎(3)无水CaCl2:可干燥O2、H2、CO、CO2、HCl等气体,不能干燥NH3。‎ 注意:铁粉:吸收水分和氧气,保持食品的干燥和防止其变质。‎ ‎2.常用于气体净化的试剂:‎ ‎(1)NaOH溶液:除CO2、HCl、SO2等。‎ ‎(2)Na2CO3溶液、NaHCO3溶液:除HCl。‎ ‎(3)灼热的CuO:除CO(转化成CO2,再用NaOH溶液吸收)、H2(转化成水蒸气,再用浓硫酸吸收)。‎ ‎(4)灼热的铜网:除O2。‎ ‎【例1】(2014,衡阳)要除去下列物质中混有的少量杂质(括号内为杂质),所用的试剂或方法正确的是(  )‎ A.CuO(Fe)——在空气中灼烧 B.NaCl(Na2CO3)——适量稀盐酸 C.Fe(Cu)——足量稀盐酸 D.CO2(CO)——通过足量氢氧化钠溶液 ‎[答案]B 解析:杂质铁粉在空气中灼烧会生成Fe3O4,除了铁,又生成新的杂质Fe3O4,A错;Na2CO3与稀盐酸反应生成NaCl、H2O和CO2↑,B正确;C中Fe中混有Cu,加足量的稀硫酸时,Fe+H2SO4===FeSO4+H2↑,而杂质Cu不与稀H2SO4反应,C错;D中CO2+2NaOH===Na2CO3+H2O,杂质CO则不与NaOH反应,D错;故选C。‎ ‎【例2】(2013,青岛)除去下列各物质中少量杂质的方法,不合理的是(  )‎ 选项 物质 所含杂质 除去杂质的方法 A CO2‎ CO 通过足量的灼热氧化铜 B N2‎ O2‎ 通过足量的灼热铜网 C H2‎ 水蒸气 通过盛有足量浓硫酸的洗气瓶 D CO2‎ HCl 通过盛有足量氢 氧化钠溶液的洗气瓶 ‎[答案]D 解析:利用一氧化碳与灼热的氧化铜反应生成铜和二氧化碳,从而除去二氧化碳中的一氧化碳,A合理;氧气与灼热的铜网反应生成氧化铜,而氮气则不反应,B合理;浓硫酸具有吸水性,可以除去氢气中的水蒸气,C合理;二氧化碳和氯化氢气体都与氢氧化钠溶液反应,D操作除去氯化氢的同时,二氧化碳也参与反应被氢氧化钠溶液吸收,D不合理。‎ ‎【例3】(2014,上海)除去溶液中的少量杂质,试剂选择正确的是(  )‎ 选项 溶液 杂质 试剂 A NaNO3‎ Na2CO3‎ 适量BaCl2溶液 B CaCl2‎ 稀盐酸 足量CaCO3固体 C ZnSO4‎ CuSO4‎ 足量铜粉 D Fe2(SO4)3‎ Na2SO4‎ 足量NaOH溶液 ‎  [答案]B 解析:Na2CO3+BaCl2===BaCO3↓+2NaCl,除掉了Na2CO3又生成新杂质NaCl,A错;CaCO3+2HCl===CaCl2+H2O+CO2↑,过滤就能得到纯净的CaCl2溶液,B 正确;CuSO4不与铜粉反应,C错;Fe2(SO4)3+6NaOH===2Fe(OH)3↓+3Na2SO4,加足量的NaOH溶液不但没去掉杂质,杂质反而增多了,将Fe2(SO4)3都转换成Na2SO4,D错;故选B。‎ ‎【例4】(2014,宜宾)下表中,除去物质所含少量杂质的方法和反应类型归类均正确的是(  )‎ 选项 物质 所含杂质 除去方法 反应类型 A CuO粉 Cu粉 在空气中加热 化合反应 B CO2‎ CO 通过灼热的CuO 置换反应 C H2‎ HCl 通过盛氢氧化钠溶液的 洗气瓶 分解反应 D KCl K2SO4‎ 溶解,加足量的硝酸 钡溶液,并过滤 复分解 反应 ‎  [答案]A 解析:在空气中加热时,2Cu+O22CuO,化合反应,A正确;CO2(CO)通过灼热的CuO时,CO+CuOCu+CO2,不属置换反应,置换反应是单质与化合物生成单质与化合物的反应,B错;H2(HCl),HCl+NaOH===NaCl+H2O,此反应属复分解反应,C错;KCl(K2SO4)加足量的Ba(NO3)2溶液时,K2SO4+Ba(NO3)2===BaSO4↓+2KNO3,除掉了杂质K2SO4同时生成了新的杂质KNO3,D错;故选A。‎ ‎【例5】(2013,天津)A~H是初中化学常见的物质,如图所示为这些物质的相互转化关系图,其中E为黑色固体,H为蓝色沉淀且易受热分解(其中部分生成物和反应条件已省略)。‎ 回答下列问题:‎ ‎(1)E为__;‎ ‎(2)D→F的化学方程式为__;‎ ‎(3)波尔多液是一种农业上常用的杀菌剂,它由硫酸铜、生石灰加水配制而成。配制过程如下:‎ 步骤Ⅰ.向生石灰中加水制成石灰乳,将其温度降至室温;‎ 步骤Ⅱ.将硫酸铜溶液慢慢倒入石灰乳中,边倒入边用木棒搅拌,即配成波尔多液。‎ ‎①写出上述配制波尔多液过程中步骤Ⅰ和Ⅱ发生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Ⅰ________、Ⅱ________。‎ ‎②若步骤Ⅰ中石灰乳温度未降至室温,会造成波尔多液变质,其原因是__。‎ ‎[答案](1)CuO (2)Ca(OH)2+Na2CO3===CaCO3↓+2NaOH (3)①CaO+H2O===Ca(OH)2 Ca(OH)2+CuSO4===CaSO4+Cu(OH)2↓ ②氢氧化铜受热分解 解析:(1)因H为蓝色沉淀且受热易分解,则H应为Cu(OH)2,E为黑色固体且可与稀硫酸反应,则E应为CuO,G为CuSO4,F为NaOH。(2)由D+Na2CO3→F,D应是一种碱,根据A→B→D的反应可推知,D是Ca(OH)2,因此可写出D→F反应的化学方程式。(3)①反应Ⅰ是生石灰与水反应生成氢氧化钙,反应Ⅱ是硫酸铜与氢氧化钙反应生成氢氧化铜和硫酸钙,据此可写出反应的化学方程式。②较高温度下,氢氧化铜易分解,会造成波尔多液变质。‎ ‎【例6】(2013,日照)已知某粗盐样品中含有Na2SO4、MgCl2、CaCl2‎ 等杂质。实验室提纯流程如下:‎ ‎(1)用托盘天平称量粗盐时,若指针偏向右边,则表示(填下列正确选项的代码)________。‎ A.右盘重,砝码轻  B.右盘轻,样品重 C.左盘重,样品轻 D.左盘轻,砝码重 ‎(2)第④步操作发生反应的化学方程式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第⑤步操作的目的是________。‎ ‎(4)第⑥步操作a的名称是________,此步操作中,玻璃棒的末端要轻轻地斜靠在________的一边。‎ ‎(5)在第⑦步操作中,向滤液中滴加足量盐酸的目的是________。‎ ‎(6)在第⑧步操作时,要用玻璃棒不断搅拌,目的是________。‎ ‎[答案]D (2)MgCl2+2NaOH===Mg(OH)2↓+2NaCl (3)除去杂质CaCl2和加入的过量试剂BaCl2 (4)过滤 三层滤纸 (5)除去加入的过量试剂NaOH和Na2CO3 (6)防止蒸发时因局部温度过高,造成液滴飞溅 解析:题中的除杂原理:加入过量的氯化钡可除去硫酸钠,加入过量的氢氧化钠可除去氯化镁,加入过量的碳酸钠可除去氯化钙,同时碳酸钠又可除去过量的BaCl2,因此,氯化钡和碳酸钠两种药品应先加氯化钡,后加碳酸钠,然后通过过滤把沉淀除去,再加入适量的盐酸,将溶液的pH调为7,除去多余的碳酸钠和氢氧化钠。(1)若指针偏向右边,根据左物右码可知,右边的砝码重,左盘的称量物轻。(2)NaOH溶液可与杂质MaCl2反应生成沉淀氢氧化镁和氯化钠。(3)碳酸钠既可除去杂质CaCl2,又可除去过量的BaCl2。(4)过滤可得沉淀和滤液,过滤时玻璃棒的末端要轻轻地斜靠在三层滤纸处。(5)滤液中含有过量试剂NaOH和Na2CO3,二者都能与稀盐酸反应,因此加入稀盐酸可把二者转化成氯化钠。(6)蒸发时用玻璃棒不断搅拌的目的是防止蒸发时因局部温度过高,造成液滴飞溅。‎ 第18讲 实验方案的设计与评价 包头考情分析 考试内容 考试要求 考试纲要 认识科学探究的意义和基本过程,能提出问题进行初步的探究活动 C ‎2012~2014年包头中考试题分析 考查内容 科学探究题 年份 题型 题号 分值 ‎2014‎ 探究题 ‎11(3)(4)‎ ‎3‎ ‎2013‎ 实验题 ‎17‎ ‎8‎ ‎2012‎ 探究题 ‎19‎ ‎6‎ ‎2015年包头中考命题预测 本讲内容主要以科学探究题的形式展现,命题往往从物质性质,物质反应现象的描述以及根据现象得出结论,对实验方案的设计和评价等方面考查 ‎2012~2014年包头中考真题再现 ‎1.(2014,包头)(1)为探究二氧化碳和氢氧化钠是否发生了化学反应,某同学设计了如图所示实验,若该装置气密性良好,将浓氢氧化钠溶液滴入锥形瓶中,可能观察到的实验现象为_乙中NaOH溶液倒吸入甲中,且乙中右边导管口有气泡冒出_。‎ ‎(2)实验结束后,请你通过对锥形瓶内溶液中溶质组成的探究,来推测二氧化碳与氢氧化钠是否发生了化学反应。‎ 实验步骤 现象及结论 或取甲中的少量液体于试管中,滴加适量(或足量的)的CaCl2、Ca(NO3)2、Ba(OH)2、Ca(OH)2等溶液 有气泡冒出,说明二氧化碳与氢氧化钠发生了化学反应,否则没有反应。或有白色沉淀出现,说明CO2与NaOH发生了化学反应,否则没有反应。‎ ‎2.(2012,包头)已知某铝合金的成分除铝外,还含有铁、铜中的一种或两种。某化学兴趣小组对合金中铁、铜的存在情况进行如下探究。‎ ‎【查阅资料】铝与氢氧化钠溶液反应,生成偏铝酸钠(NaAlO2),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2Al+2NaOH+2H2O===2NaAlO2+3H2↑,铁、铜不与氢氧化钠溶液反应。‎ ‎【猜想】猜想一:该合金中除铝外,还含有铁。‎ 猜想二:该合金除铝外,还含有铜。‎ 猜想三:该合金除铝外,还含有_铜和铁_。‎ ‎【实验探究】该小组同学进行了如下实验。请你完成下表,写出他们所用的试剂和实验现象。‎ 实验步骤 实验现象 结论或解释 ‎①取适量的合金粉末于烧杯中,加入过量的_氢氧化钠_充分反应。‎ 有气泡产生 除去合金粉末中的铝 ‎②将步骤①所得物质过滤,再向滤渣中加入过量的_稀盐酸_充分反应。‎ 有气泡生成且反应 完全后仍存在不溶物 猜想三成立 ‎【反思交流】根据金属活动性得知,铝的化学性质比较活泼,但是日常生活中使用的铝制品却耐腐蚀,原因是_铅的表面存在氧化铝的保护膜,对铝起保护作用_。‎ 考点1:实验方案的设计 ‎1.实验设计的基本要求 ‎(1)科学性:实验原理、实验方法和操作过程必须科学、严谨、合理。‎ ‎(2)安全性:实验操作要尽量防止带有危险性的操作,尽量避免与有毒物质接触。若无法避免有毒物质,则应采取安全措施,以防造成环境污染和人身伤害。‎ ‎(3)可行性:设计的实验方案要切实可行,所选药品、仪器、装置要经济可靠。‎ ‎(4)简约性:实验设计应简单易行。装置简单,实验操作简便,实验现象明显。‎ ‎2.解题思路和方法 ‎(1)明确目的原理:明确实验的目的要求,弄清题目给的新信息。‎ ‎(2)选择仪器药品:选择合理的化学仪器和药品。‎ ‎(3)设计装置步骤:设计出合理的实验装置和实验操作步骤。‎ ‎(4)记录现象数据:全面而准确地记录实验过程中的现象和数据。‎ ‎(5)分析得出结论:根据实验观察的现象和记录的数据,通过分析、计算、画图表、推理等处理,得出正确的结论。‎ 考点2:实验方案的评价 ‎1.这类试题的出现,使化学实验命题思想得到更新和升华。对实验方案的评价一般从以下角度进行:‎ ‎(1)可行性 ‎①实验原理是否正确、可行;         ②实验操作是否安全、合理;‎ ‎③实验步骤是否简单、科学; ④实验现象是否明显;‎ ‎⑤实验结果是否与实验目的一致等。‎ ‎(2)“绿色化学”‎ ‎①原料是否易得、安全、无毒; ②反应速率是否适中;‎ ‎③原料利用率以及生成物质的产率是否较高; ④合成过程中是否会造成环境污染。‎ ‎【例1】(2014,泸州)下列实验方案或措施合理的是(  )‎ A.除去CaO中混有的CaCO3,先加足量水,然后过滤 B.除去MnO2粉末中混有的KCl,先加足量水溶解、过滤、洗涤、干燥 C.用无色酚酞试剂检测氢氧化钠是否变质 D.用碘化钾检测食品中是否含有淀粉 ‎[答案]B 解析:除去CaO中混有的CaCO3,若加水,CaO+H2O===Ca(OH)2这样就将CaO转化成Ca(OH)2,A错;除去MnO2粉末中的KCl,加水溶解,过滤,MnO2难溶,KCl易溶,除掉了KCl,然后洗涤,干燥得到MnO2,B正确;NaOH变质,是因为NaOH与空气中的CO2反应生成Na2CO3,Na2CO3显碱性,也能使无色酚酞试剂变红色,C错;检测食品中的淀粉是用碘,而不是碘化钾,是因为碘使淀粉变蓝色,D错;故选B。‎ ‎【例2】(2013,长沙)下列实验方案合理的是(  )‎ 选项 实验目的 所用试剂或方法 A 除去二氧化碳中少量的一氧化碳 通入氧气、点燃 B 除去氯化钠中少量的氯化银 溶于水、过滤 C 验证锌、铜、金的金属活动性 加盐酸 D 除去生石灰中少量的碳酸钙 加水或盐酸 ‎[答案]B 解析:除去二氧化碳中少量的一氧化碳,不能通入氧气点燃,这是因为当二氧化碳(不能燃烧、不能支持燃烧)大量存在时,少量的一氧化碳是不会燃烧的且会引入新的气体杂质氧气,故A所采取的方法错误。氯化钠易溶于水,氯化银难溶于水,可采取加水溶解、过滤的方法进行分离除杂,故B所采取的方法正确。锌能与盐酸反应,铜、金均不能与盐酸反应,只能验证锌比铜和金活泼,无法比较铜和金的金属活动性,故C所采取的方法错误。生石灰是氧化钙的俗称,加水后,氧化钙能与水反应生成氢氧化钙,这样会把原物质除去,不符合除杂原则;氧化钙和碳酸钙均能与盐酸反应,加盐酸也会把原物质除去,不符合除杂原则,故D所采取的方法错误。‎ ‎【例3】(2014,衡阳)下列实验不能达到实验目的的是(  )‎ A.探究水的组成 B.探究化学反应是否遵循质量守恒定律 C.探究分子运动 D.探究二氧化锰能否加快过氧化氢分解 ‎[答案]B 解析:不能将Na2CO3粉末与稀盐酸放在烧杯中来探究质量守恒定律,因为Na2CO3+2HCl===2NaCl+H2O+CO2↑,生成的CO2气体逸出,使得物质的总质量减小,若想用Na2CO3粉末和稀盐酸来作反应物,则必须在密闭的容器中进行。B错,A、C、D均正确。‎ ‎【例4】(2013,吉林)下列实验设计方案合理的是(  )‎ A.用碳酸钾和氢氧化镁制备氢氧化钾 B.用氯化钙溶液检验氢氧化钠是否部分变质 C.用氢氧化钡溶液区分硫酸铵、硫酸镁和硫酸钠 D.用氢氧化钠溶液和浓硫酸除去氢气中混有的氯化氢和水蒸气 ‎[答案]D 解析:氢氧化镁难溶于水,不能与碳酸钾溶液发生复分解反应,故方案A不合理;氢氧化钠会与空气中的二氧化碳气体反应生成碳酸钠而变质,氯化钙溶液与碳酸钠反应会产生白色沉淀,可检验样品中是否有碳酸钠,但无法确定样品中是否还有氢氧化钠,即无法确定氢氧化钠是否部分变质,故方案B不合理;氢氧化钡溶液与硫酸镁、硫酸钠反应都会产生白色沉淀,无法区别硫酸镁和硫酸钠,故方案C不合理;氢氧化钠溶液可与氯化氢反应除去氯化氢气体,浓硫酸具有吸水性,可除去水蒸气,故方案D合理。‎ ‎【例5】(2013,威海)实验室有一瓶长期暴露在空气中的氢氧化钠固体样品,观察发现,样品表面出现了大量的白色粉末。某兴趣小组的同学对该样品进行了探究,请回答下列问题:‎ ‎(1)实验证明,这份氢氧化钠已经变质,但不能确定是否完全变质,请你从下列药品中选择合适的试剂,探究氢氧化钠是否完全变质。‎ 药品:蒸馏水、酚酞试液、稀盐酸、氯化钙溶液。‎ 你的实验方案是__。‎ 用化学方程式表示该实验中所依据的化学反应原理:__。‎ ‎(2)如果给你一份未知浓度的稀硫酸,要求通过定量实验,测定氢氧化钠变质的程度(即样品中氢氧化钠的含量),请你给出具体的实验方案。‎ 实验方案 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  (3)实验证明,氢氧化钠部分变质,请你设计一个提纯该样品的实验方案,以得到纯净的氢氧化钠固体。‎ 提纯样品应采用的试剂是__。‎ 实验方案 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  [答案](1)向样品的水溶液中加入氯化钙溶液,至不再产生沉淀,静置;然后取上层清液,滴加酚酞试液,如果溶液变红,则氢氧化钠部分变质,如果溶液不变红,说明氢氧化钠完全变质 CaCl2+Na2CO3===CaCO3↓+2NaCl (2)‎ 实验方案 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1)称出空烧杯1的质量。‎ ‎(2)称出空烧杯1和氢氧化钠样品的总质量。‎ ‎(3)量取足量的稀硫酸,倒入烧杯2中,称出烧杯2和稀硫酸的总质量,记录数据。‎ ‎(4)将(2)中氢氧化钠样品加入烧杯2中,充分反应后称量其总质量,记录数据。‎ ‎(5)根据实验测得数据计算氢氧化钠含量。‎ Na2CO3+H2SO4===Na2SO4+CO2↑+H2O 或 实验方案 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1)称出空烧杯的质量。‎ ‎(2)称出烧杯和氢氧化钠的总质量。‎ ‎(3)用试管取足量的稀硫酸,称量烧杯、氢氧化钠样品和盛有稀硫酸试管的总质量。记录数据。‎ ‎(4)将试管中的稀硫酸倒入盛有氢氧化钠样品的烧杯中,充分反应后称量其总质量,记录数据。‎ ‎(5)根据实验测得数据计算氢氧化钠含量。‎ Na2CO3+H2SO4===Na2SO4+CO2↑+H2O ‎  (3)氢氧化钙溶液(或氢氧化钡溶液)‎ 实验方案 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1)溶解;‎ ‎(2)滴加适量的氢氧化钙(或氢氧化钡)溶液,至不再有沉淀产生;‎ ‎(3)过滤;‎ ‎(4)蒸发溶液至氢氧化钠结晶析出为止。‎ Na2CO3+Ca(OH)2===CaCO3↓+2NaOH或Na2CO3+Ba(OH)2===BaCO3↓+2NaOH ‎  解析:(1)氢氧化钠暴露在空气中会与二氧化碳反应生成碳酸钠而变质,因此要探究氢氧化钠是否完全变质,‎ 就要检验样品中是否存在氢氧化钠。由于氢氧化钠溶液、碳酸钠溶液都能使酚酞变红色,因此首先要向样品水溶液中加入过量的氯化钙溶液,使碳酸钠转化为碳酸钙沉淀而除去,再取上层清液,滴加几滴酚酞试液,如果溶液变红色,说明氢氧化钠部分变质,如果溶液不变红色,说明氢氧化钠完全变质。该实验涉及的是碳酸钠与氯化钙反应,生成碳酸钙沉淀和氯化钠,据此可写出反应的化学方程式。(2)如果要通过定量实验,测定氢氧化钠变质的程度,即需要测定样品中氢氧化钠的含量。可向样品中加入足量的稀硫酸,充分反应后会生成二氧化碳气体,因此只要测出实验前后物质总质量的变化量(减少的质量就是生成的二氧化碳的质量),经过计算即可知道样品中氢氧化钠的含量,因此可设计出具体的实验方案,其中所涉及的是碳酸钠与稀硫酸反应,生成硫酸钠、水和二氧化碳,据此可写出反应的化学方程式。(3)提纯氢氧化钠,即除去样品中所含的碳酸钠杂质,可按溶解,加适量氢氧化钙(或氢氧化钡)溶液至不再产生沉淀为止,过滤,蒸发等步骤进行操作,其中所涉及的是碳酸钠与氢氧化钙(或氢氧化钡)反应,生成碳酸钙(或碳酸钡)沉淀和氢氧化钠,据此可写出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
查看更多

相关文章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