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1-05-13 发布 |
- 37.5 KB |
- 9页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中考数学真题演练动态几何类比探究专项训练
中考数学真题演练----------- 动态几何、类比探究专项训练 训练目标 1. 熟悉题型结构及解题方法; 2. 书写框架明晰,踩点得分(完整、快速、简洁)。 题型结构及解题方法 中考数学第22题常考查方程不等式或二次函数应用题、动态几何、类比探究。 本讲重点对动态几何、类比探究进行专项训练。 题型 题型特征 解题方法 动态几何 动点问题: 速度已知的几何问题。 1. 研究基本图形; 2. 分析起点、终点、状态转折点,确定分段; 3. 根据几何特征表达线段长,建等式求解。 几何综合问题: 常以三角形、四边形为背景,结合几何变换、几何模型、几何结构等进行考查。 1. 找特征(中点、特殊角、折叠等)、找模型(相似结构、三线合一、面积等); 2. 借助问与问之间的联系,寻找条件和思路。 类比探究 图形结构类似、问法类似,常含探究、类比等关键词。 1. 照搬:照搬上一问的方法、思路解决问题。如照搬字母、照搬辅助线、照搬全等、照搬相似。 2. 找结构:寻找不变的结构,利用不变结构的特征解决问题。 常见不变结构及方法: ① 直角,作横平竖直的线,找全等或相似; ② 中点,作倍长,通过全等转移边和角; ③ 平行,找相似,转比例。 答题规范动作 1. 试卷上探索思路、在演草纸上演草。 2. 合理规划答题卡的答题区域:两栏书写,先左后右。 作答前根据思路,提前规划,确保在答题区域内写完答案;同时方便修改。 3. 作答要求:框架明晰,结论突出,过程简洁。 22题作答要明确关键步骤,通过关键步骤之间的顺承关系来表达思路。如动点问题,先分段,再对每种情形做出解答;类比探究问题,问与问的关键步骤要相对应,书写框架保持一致,对于变化的部分需要模块书写进行论证。 在过程书写上关键步骤不可或缺,否则会因为漏掉得分点而丢分,但过程要简洁、结论要突出,以便于清晰地展示解题思路,方便阅卷老师快速捕捉信息、快速评分。 1. 15分钟内完成。 需注意,实力才是考试发挥的前提。若在训练过程中,发现自己的知识漏洞,需查课本,请教老师、同学。 1.如图1,在△ABC中,∠ACB=,CD⊥AB,垂足为D,点E在AC上,BE交CD于点G,EF⊥BE交AB于点F,AC=mBC,CE=nEA(m,n为实数).试探究线段EF与EG的数量关系. (1)如图2,当m=1,n=1时,求EF与EG的数量关系. (2)如图3,当m=1,n为任意实数时,求EF与EG的数量关系. (3)如图1,当m,n均为任意实数时,求EF与EG的数量关系. 2.在四边形ABCD中,对角线AC、BD相交于点O,设锐角∠DOC=α,将△DOC绕点O按逆时针方向旋转得到△D′OC′(0°<旋转角<90°),连接AC′、BD′,AC′ 与BD′ 相交于点M. (1)当四边形ABCD是矩形时,如图1,请猜想AC′ 与BD′ 的数量关系以及∠AMB与α的大小关系,并证明你的猜想; (2)当四边形ABCD是平行四边形时,如图2,已知AC=kBD,请猜想此时AC′ 与BD′ 的数量关系以及∠AMB与α的大小关系,并证明你的猜想; (3)当四边形ABCD是等腰梯形时,如图3,AD∥BC,此时(1)AC′ 与BD′ 的数量关系是否成立?∠AMB与α的大小关系是否成立?不必证明,直接写出结论. M B C A O D C′ D′ 图2 M B C A O D C′ D′ 图3 M B C A O D C′ D′ 图1 3.矩形纸片ABCD中,AD=12cm,现将这张纸片按下列图示方式折叠,AE是折痕. (1)如图1,P,Q分别为AD,BC的中点,点D的对应点F在PQ上,求PF和AE的长; (2)如图2,DP= AD,CQ= BC,点D的对应点F在PQ上,求AE的长; (3)如图3,DP= AD,CQ= BC,点D的对应点F在PQ上. ①直接写出AE的长(用含n的代数式表示); ②当n越来越大时,AE的长越来越接近于_________. 图2 C A F B D E P Q 图1 C A F B D E P Q 图3 C A F B D E P Q 4.操作发现:如图,在平面直角坐标系中,矩形AOBC在第一象限内,E是边OB上的动点(不包括端点),作∠AEF = 90°,使EF交矩形的外角平分线BF于点F,设C(m,n). (1)若m = n时,如图,求证:EF = AE; 深入思考:(2)若m≠n时,如图,试问边OB上是否还存在点E,使得EF = AE?若存在,请求出点E的坐标;若不存在,请说明理由. x O E B A y C F x O E B A y C F x O E B A y C F 类比探究:(3)若m = tn(t>1)时,试探究点E在边OB的何处时,使得EF =(t + 1)AE成立?并求出点E的坐标. (1)由题意得m = n时,AOBC是正方形. 如图,在OA上取点C,使AG = BE,则OG = OE. ∴ ∠EGO = 45°,从而 ∠AGE = 135°. 由BF是外角平分线,得 ∠EBF = 135°,∴ ∠AGE =∠EBF. ∵ ∠AEF = 90°,∴ ∠FEB +∠AEO = 90°. 在Rt△AEO中,∵ ∠EAO +∠AEO = 90°, ∴ ∠EAO =∠FEB,∴ △AGE≌△EBF,EF = AE. (2)假设存在点E,使EF = AE.设E(a,0).作FH⊥x轴于H,如图. 由(1)知∠EAO =∠FEH,于是Rt△AOE≌Rt△EHF. ∴ FH = OE,EH = OA. ∴ 点F的纵坐标为a,即 FH = a. 由BF是外角平分线,知∠FBH = 45°,∴ BH = FH = a. 又由C(m,n)有OB = m,∴ BE = OB-OE = m-a, x O E B A y C F G ∴ EH = m-a + a = m. 又EH = OA = n, ∴ m = n,这与已知m≠n相矛盾. 因此在边OB上不存在点E,使EF = AE成立. (3)如(2)图,设E(a,0),FH = h,则EH = OH-OE = h + m-a. 由 ∠AEF = 90°,∠EAO =∠FEH,得 △AOE∽△EHF, ∴ EF =(t + 1)AE等价于 FH =(t + 1)OE,即h =(t + 1)a, H x O E B A y C F 且,即, 整理得 nh = ah + am-a2,∴ . 把h =(t + 1)a 代入得 , 即 m-a =(t + 1)(n-a). 而 m = tn,因此 tn-a =(t + 1)(n-a). 化简得 ta = n,解得. ∵ t>1, ∴ <n<m,故E在OB边上. ∴当E在OB边上且离原点距离为处时满足条件,此时E(,0). 5.在正方形ABCD的边AB上任取一点E,作EF⊥AB交BD于点F,如图1. (1)将图1中的△BEF绕点B逆时针旋转90°,取DF的中点G,连接EG,CG,如图2,则线段EG和CG有怎样的数量关系和位置关系?请直接写出你的猜想; (2)将图1中的△BEF绕点B逆时针旋转180°,取DF的中点G,连接EG,CG,如图3,则线段EG和CG有怎样的数量关系和位置关系?请写出你的猜想,并加以证明; (3)将图1中的△BEF绕点B逆时针旋转任意角度,取DF的中点G,连接EG,CG,如图3,则线段EG和CG又有怎样的数量关系和位置关系?请写出你的猜想,并加以证明. C A B D E F 图1 C A B D E G F 图2 C A B D E G F 图4 C A B D E G F 图3 20.解:(1)EG=CG,EG⊥CG 2分 (2)EG=CG,EG⊥CG 4分 证明:如图3,延长FE交DC延长线于H,连接GH C A B D E G F 图2 H ∵∠AEH=90°,∠EBC=90°,∠BCH=90° ∴四边形BEHC是矩形,∴BE=CH,∠EHC=90° 又∵BE=EF,∴EF=CH ∵∠EHC=90°,FG=DG,∴HG= DF=FG ∵BC=EH,BC=CD,∴EH=CD ∵EF=CH,∴FH=DH,∴∠F=45° C A B D E G F 图3 H 又FG=DG,∴∠CHG= ∠EHC=45° ∴∠F=∠CHG,∴△EFG≌△CHG ∴EG=CG,∠EGF=∠CGH 6分 ∵∠FHC=90°,FH=DH,FG=DG,∴HG⊥DF ∴∠EGF+∠EGH=90° ∴∠CGH+∠EGH=90°,即∠EGC=90° ∴EG⊥CG 8分 (3)EG=CG,EG⊥CG 9分 证明:如图4,延长CG至H,使GH=CG,连接HF、HE、EC ∵GF=GD,∠HGF=∠CGD,GH=GC,∴△HFG≌△CDG C A B D E G F 图4 H ∴HF=CD,∠GHF=∠GCD,∴HF∥CD ∵正方形ABCD,∴HF=BC,HF⊥BC ∵△BEF是等腰直角三角形,∴EF=BE,EF⊥BE ∴∠HFE=∠CBE,∴△HFE≌△CBE ∴EH=EC,∠FEH=∠BEC,∴∠HEC=∠BEF=90° ∴△ECH为等腰直角三角形 又∵GH=GC ∴EG=CG,EG⊥CG 12分 6.如图,在△ABC中,AB=AC=10厘米,BC=12厘米,D是BC的中点,点P从B出发,以a厘米/秒(a>0)的速度沿BA匀速向点A运动,点Q同时以1厘米/秒的速度从D出发,沿DB匀速向点B运动,其中一个动点到达端点时,另一个动点也随之停止运动,设它们运动的时间为t秒. (1)若a=2,△BPQ∽△BDA,求t的值; (2)设点M在AC上,四边形PQCM为平行四边形. ①若a=,求PQ的长; ②是否存在实数a,使得点P在∠ACB的平分线上?若存在,请求出a的值;若不存在,请说明理由. 解:(1)△ABC中,AB=AC=10cm,BC=12cm,D是BC的中点, ∴BD=CD=BC=6cm,∵a=2,∴BP=2tcm,DQ=tcm, ∴BQ=BD-QD=6-t(cm),∵△BPQ∽△BDA, ∴即,解得:t=; (2)①过点P作PE⊥BC于E, ∵四边形PQCM为平行四边形,∴PM∥CQ,PQ∥CM,PQ=CM,∴, ∵AB=AC,∴PB=CM,∴PB=PQ,∴BE=BQ=(6-t)cm, ∵a=,∴PB=tcm, ∵AD⊥BC,∴PE∥AD,∴,即, 解得:t=,∴PQ=PB=t= (cm); ②不存在.理由如下:∵四边形PQCM为平行四边形, ∴PM∥CQ,PQ∥CM,PQ=CM,∴∵AB=AC,∴PB=CM,∴PB=PQ. 若点P在∠ACB的平分线上,则∠PCQ=∠PCM,∵PM∥CQ,∴∠PCQ=∠CPM, ∴∠CPM=∠PCM,∴PM=CM,∴四边形PQCM是菱形, ∴PQ=CQ,∴PB=CQ, ∵PB=atcm,CQ=BD+QD=6+t(cm),∴PM=CQ=6+t(cm),AP=AB-PB=10-at(cm), 即at=6+t①,∵PM∥CQ,∴ ∴化简得:6at+5t=30②, 把①代入②得,t=,∴不存在实数a,使得点P在∠ACB的平分线上. 7.如图,在Rt△ABC中,∠C=90°,AC=4cm,BC=5cm,点D在BC上,且CD=3cm.现有两个动点P,Q分别从点A和点B同时出发,其中点P以1厘米/秒的速度沿AC向终点C运动;点Q以1.25厘米/秒的速度沿BC向终点C运动.过点P作PE∥BC交AD于点E,连接EQ.设动点运动时间为t秒(). (1)连接PQ,在运动过程中,不论t取何值时,总有线段PQ与线段AB平行,为什么? (2)连接DP,当t为何值时,四边形EQDP能成为平行四边形? (3)当t为何值时,△EDQ为直角三角形? 变式:(1)AE=------DE=-------(用含x的代数式表示的长度) (2)当x为何值时,四边形PCQE为矩形; (3)当x为何值时,△EDQ为等腰三角形. (4)在点Q,E运动过程中,直线QE与AB是否能平行?(直接作答) 如图,在矩形ABCD中,AB=3,AD=1,点P在线段AB上运动,设AP=x,现将纸片折叠,使点D与点P重合,得折痕EF(点E、F为折痕与矩形边的交点),再将纸片还原。 (1)当时x=0,折痕EF的长为_____;当点E与点A重合时,折痕EF的长为_____; (2)请写出使四边形EPFD为菱形的x的取值范围,并求出当x=2时菱形的边长; (3)令EF2=y,当点E在AD、点F在BC上时,写出y与x的函数关系式。当y取最大值时,判断⊿EAP与⊿ PBF是否相似?若相似,求出x的值;若不相似,请说明理由。 如图,等腰梯形ABCD中,AB=4,CD=9,∠C=60°,动点P从点C出发沿CD方向向点D运动,动点Q同时以相同速度从点D出发沿DA方向向终点A运动,其中一个动点到达端点时,另一个动点也随之停止运动. (1)求AD的长; (2)设CP=x,问当x为何值时△PDQ的面积达到最大,并求出最大值; (3)探究:在BC边上是否存在点M使得四边形PDQM是菱形?若存在,请找出点M,并求出BM的长;不存在,请说明理由 (1)如图1过A作AE⊥CD,垂足为E . 依题意,DE= 在Rt△ADE中,AD=; (2)∵CP=x,h为PD边上的高,依题意,△PDQ的面积S可表示为: S=PD·h = == 由题意,知0≤x≤5 . 当x=时(满足0≤x≤5),S最大值=; (3)假设存在满足条件的点M,则PD必须等于DQ . 于是9-x=x,x= 此时,点P、Q的位置如图3所示,连QP . △PDQ恰为等边三角形 . 过点Q作QM∥DC,交BC于M, 点M即为所求. 连结MP,以下证明四边形PDQM是菱形 . 易证△MCP≌△QDP,∴∠D=∠3 . MP=PD ∴MP∥QD , ∴四边形PDQM是平行四边形 2012南通如图,经过点A(0,-4)的抛物线y=x²+bx+c与x轴相交于B(-2, 0),C两点,O为坐标原点. (1) 求抛物线的解析式; (2) 将抛物线y=x²+bx+c向上平移个单位长度,再向左平移m(m > 0 )个单位长度得到新抛物线,若新抛物线的顶点P在△ABC内,求m的取值范围; (1) 设点M在y轴上,∠OMB+∠OAB=∠ACB,求AM的长. 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