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中考语文第四部分现代文阅读(三)议论文阅读专题练习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2019年中考语文第四部分现代文阅读(三)议论文阅读专题练习

‎(三)议论文阅读 第18讲 整体感知与论点归纳 一、(2018·十堰)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后面的题目。‎ 拓展人生的宽度 郑伟钦 ‎①沈括《梦溪笔谈》载:“古人藏书辟蠹用芸草。芸,香草也。”古人用芸草来保证藏书不被蠹虫蛀坏,还能留有幽幽清香,“书香”一词由此产生。古人如此藏书,体现了对书的珍爱。书是美好的东西,读书是一件美好的事。‎ ‎②那么,为什么要读书?因为,读书让人知不足。‎ ‎③知定力不足。“三天不读书,自感面目狰狞”。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修身是本。事务繁忙心情烦躁之际翻开经典,能从里面感受圣贤“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的崇高信念。这一对比,更能发觉自己的渺小。现代生活忙忙碌碌、紧张劳累,这时候,书的“精神食粮”作用便得以体现。‎ ‎④知才具不足。毛主席当年就告诫我们要有“本领恐慌”意识,要加强读书学习。习总书记也说:“前进道路上,来自各方面的困难、风险、挑战肯定会不断出现,关键看我们有没有克服它们、战胜它们、驾驭它们的本领。”人的成长、成熟、成才是一个与时俱进、不断上升的过程。当今时代,科学技术突飞猛进,知识应用期日趋缩短,更要求我们不断汲取新理念、新信息、新知识。‎ ‎⑤读书无止境。勤于思考,善于解码,才能实现读得其所,学有所用。‎ ‎⑥一贵在坚持,忌躁贵恒。一日无书,百事荒废。正如荀子在《劝学篇》中所说:“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读书是一个需要长期付出辛劳的过程,不能心浮气躁、浅尝辄止,而应当先易后难、由浅入深,循序渐进、水滴石穿。读书如锻炼,锻炼与不锻炼的人,隔一天看,没有任何区别;隔一个月看,差异甚微;但是隔五年十年看,身体和精神状态上就有了巨大差别。在坚持阅读中,我们能看到这个世界更多一点。‎ ‎⑦二贵在系统,忌窄贵广,忌浅贵深。总有人说,读书到底应该注重量的积累还是深度的挖掘。在我看来,量的积累和深度挖掘不矛盾,可以并行不悖。我们既需要把书读厚,又需要把书读薄,前者就是“量的积累”,后者就是“深度挖掘”。初读一本书,免不了要举一反三,触类旁通,见到一种观点,以点带面地联想,发散思维。这时就需要从古今中外寻找答案,一本书满足不了我们的求知欲,一类观点说服不了我们内心的想法。那么,书读多了,也就读广了。另外,也要兼顾深入挖掘。曾经有人在某名校进修时,每周都被要求阅读一本哲学著作,但到周末则要把哲学论文缩写成薄薄的两页,这样,渐渐地,所读过的哲学思想和意识理念自然会在脑海里留下印象。这就是“读薄”,是直达事物的本质的过程。‎ ‎⑧三贵在应用,忌虚贵实。要善于将书本中的知识应用到实际中去,实现学有所悟,学有所获,学有所用。真正的阅读具有两个必不可少的维度,即反思与行动。读《领导干部从政道德启示录》,要求我们立身用权、廉洁奉公、求真务实,在工作中勤勤恳恳,不断反思工作中是否有失误,有则改之,无则加勉。读习近平总书记的《干在实处 走在前列》,激励我们落实改革举措,切实为人民服务。‎ ‎⑨阅读不能改变人生的长度,但它可以拓展人生的宽度,提升人生的质量。‎ ‎(摘自《人民日报》,有删节)‎ ‎1.(考点一)本文的中心论点是什么?‎ 阅读可以拓展人生宽度,提升人生的质量。(阅读不能改变人生的长度,但它可以拓展人生的宽度,提升人生的质量。)‎ ‎2.(考点三)下列对文章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B)‎ A.第①段中“书香”一词表明书是美好的东西,读书是一件美好的事。‎ B.第②段的作用主要是启下,和③④两段是分总关系。‎ C.第⑦段中“把书读厚,又需要把书读薄”,一个是“量的积累”,一个是“深度挖掘”,它们并不矛盾。‎ D.本文思路清晰,结构严谨,古今资料的使用,既有趣味性,又有现实性。‎ ‎3.文章第⑥段运用了多种论证方法,请举出一种,结合具体内容,分析其作用。‎ ‎【示例】道理论证。引用荀子的“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突出论证这一段的分论点——读书贵在坚持,忌躁贵恒。增强了论证的说服力和权威性。‎ ‎4.(考点二)请概括本文的论证思路。‎ 作者由“书香”引出读书是件好事,然后设问引出读书的原因——让人知不足的观点,并分层进行论述;再自然过渡到怎样读书,用三个分论点逐层论证后,最后归纳出全文的中心论点:阅读可以拓展人生的宽度,提升人生的质量。‎ 二、(2018·黄石模拟)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后面的题目。‎ 有绿色国民才有美丽中国 刘 毅 ‎①笔者老家的村子里,水塘上曾经漂浮着各种垃圾,水体发黑,污染严重。家里条件好一些的村民都不敢喝井水,而是买桶装水喝。‎ ‎②媒体曝光后,当地政府很重视,采取了一些措施。一年后回到家乡,发现最终的解决方案是:水塘已经彻底被填平了。村干部说,虽然村里增设了垃圾集中堆放点,经常组织打捞水塘里的垃圾,但水塘周围的群众仍然经常乱丢乱倒,环境卫生难以保持,不得已才采取了这个办法。‎ ‎③“填水塘堵污染”的事例告诉我们,没有公众环保意识的普遍增强和行为方式的改变,生态文明建设将阻碍重重,美丽乡村乃至美丽中国的目标也很难实现。‎ ‎④开电动车绿色出行的市民,拒绝烹饪珍稀野生动物的绿色厨师,为生态环保鼓与呼的环保达人……近年来,中国公众的环保意识显著增强,越来越多的人积极参与生态环境保护。但很可惜,这样的人还太少。在一些农村地区,化肥农药过度使用导致食品源头污染,垃圾随处乱扔,“屋里现代化,屋外脏乱差”的现象屡见不鲜。在不少城市里,一些公共建筑夏季空调温度过低,无证烧烤摊烟熏火燎,倡导多年的垃圾分类形同虚设,有人长时间停车时不熄火。‎ ‎⑤我们都是污染的制造者,也应该是环境的维护者,公众踊跃参与环保、支持环保,对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不可或缺。亿万公众能否践行绿色生活,这关系到生态文明建设能否取得显著成效,关系到让良好生态环境成为人民生活质量增长点的蓝图能否实现。‎ ‎⑥要让践行绿色生活蔚然成风,应当以人们喜闻乐见的方式加强环保宣传,不断吸引环保“同盟军”,汇聚环保正能量。‎ ‎⑦在学校教育中“从娃娃抓起”,增强孩子们的环保意识,并让他们回家后督促父母和长辈自觉保护生态环境,实现环保“小手拉大手”。‎ ‎⑧不过,这还远远不够。最为重要的是,要有完善的法律法规并严格执行,提高违法违规成本,促进社会风气的变化、良好习惯的养成。例如,我国多个城市推行垃圾分类几无成效,一个重要原因就是监督、处罚不到位。而在韩国,对于不按规定丢弃垃圾的人,通过丢弃物品或摄像头找出丢弃者后,会处以20万到100万韩元(1元人民币约合170韩元)的罚金;在日本,如果发现有人乱扔垃圾,所在街道的志愿者会追踪到户并将垃圾退回,进行口头教育,按照法律规定,不按规定进行垃圾分类还可能会被警察拘捕并罚款。‎ ‎⑨在期盼蓝天碧水的同时,我们既要问国家为我们做了些什么,‎ 也要问问自己为社会、为子孙后代做了些什么。让我们“起而行”,从身边小事做起,减少炫耀性消费、奢侈性消费和铺张浪费现象,实现生活方式和消费模式向勤俭节约、绿色低碳、文明健康的方向转变。这样,山青水绿的美丽中国才会呈现在世人面前。‎ ‎(选文有删改)‎ ‎5.(考点一)文章的中心论点是什么?‎ 有绿色国民才有美丽中国。(或:没有公众环保意识的普遍增强和行为方式的改变,生态文明建设将阻碍重重,美丽乡村乃至美丽中国的目标也很难实现。)‎ ‎6.(考点三)文章认为“践行绿色生活”需要采取哪些举措?请分点概括。‎ ‎①加强环保宣传;②学校教育中,增强孩子们的环保意识,实现环保“小手拉大手”;③要有完善的法律法规并严格执行;④减少炫耀性消费、奢侈性消费和铺张浪费现象,提倡勤俭节约、绿色低碳、文明健康的生活方式。‎ ‎7.文章第⑧段运用了哪些论证方法?请列出来,并加以说明。‎ ‎①举例论证:举韩国、日本对乱丢垃圾者实行严格监督处罚的例子,证明践行绿色生活要有完善的法律法规并严格执行。②对比论证:把韩国、日本对不按规定乱丢垃圾者监督处罚的到位与中国的不到位进行对比,强调提高违法违规成本可以促进社会风气的变化、良好习惯的养成。‎ ‎8.请结合文章内容,以“绿色国民应该是……而不应该是……”的句式,写出你对“绿色国民”的理解。‎ ‎【示例】绿色国民应该是勤俭节约、文明健康、奉行绿色低碳的国民,而不应该是奢侈消费、铺张浪费、破坏生态文明的人。‎ 第19讲 论据的理解与运用,论证方法及其作用 一、(2018·盐城)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的题目。‎ ‎“咬牙”是一种修炼 向贤彪 ‎①宝剑锋从磨砺出,梅花香自苦寒来。干事创业,往往需要一番“咬咬牙”的坚持。‎ ‎②党史上,有位干部因“咬牙”而闻名。1943年,冀南抗日根据地的斗争异常艰苦与残酷:战斗频繁,严重旱灾,庄稼颗粒无收,痢疾、霍乱盛行。时任冀南区党委书记、行署主任兼冀南军区政治委员的宋任穷,一边坚持对敌作战,一边组织生产自救,还深入敌后做群众工作,累得多次吐血。凭着顽强的意志和乐观主义精神,他率领冀南军民咬紧牙关度过了最艰难的时期,因此得名“咬牙干部”。‎ ‎③“咬牙”体现的是坚韧。人生之路难以一帆风顺,唯有不畏艰险、直面挑战,坚持不懈、持之以恒,才能采撷成功的果实。习近平总书记当年在梁家河插队时,什么活儿都干,开荒、种地、铡草、放羊、拉煤、挑粪……从不惜力,磨砺出不畏艰险、百折不挠的意志品格。成功往往只奖赏那些坚韧的人。一件工作、一项事业干到最艰难的时候,往往最需要咬紧牙关。而一旦坚持下来,就容易突出重围、打开局面。‎ ‎④“咬牙”彰显的是智慧。京剧《沙家浜》中,18名新四军伤病员被困芦苇荡,因连续多日面临日伪军的“扫荡”,体力和毅力几近于极限。指导员郭建光激励大家:有利的情况和主动的恢复,往往产生于再坚持一下的努力之中。最终,他们以“再坚持一下”的顽强精神,迎来了大部队的反“扫荡”。咬紧牙关的坚持精神,不仅需要不畏艰难的勇敢,也需要透过现象看本质的智慧。咬紧牙关坚持下去,就能变被动为主动。‎ ‎⑤“咬牙”蕴含的是担当。在重压和困难面前“咬牙”坚持,强健的是人的内心。“拼命黄郎”黄大年,平均每年出差130多天,一回来就一头扎进办公室。他的研究首次推动我国快速移动平台探测技术装备研发,攻克了技术瓶颈。正是“咬牙”背后的担当精神,‎ 成就了黄大年无悔的人生。‎ ‎⑥行百里者半九十。越接近成功就越艰难,越艰难就越要坚持,否则就会前功尽弃、半途而废。从某种意义上说,“咬牙”是成功的序曲。没有松骨峰战斗中志愿军的“咬牙”,就没有以“气”胜“钢”的功绩;没有谷文昌一次次面对失败后的“咬牙”,就没有沙海变绿洲的奇迹;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拿出不达目的誓不罢休的执着,砥砺千磨万击还坚劲的意志,知难而进、久久为功,多经历几次“咬牙”,一个人必能闯关夺隘、化险为夷,用奋斗之犁开辟前行之路。‎ ‎⑦唯其艰难,更显勇毅。“咬牙”是一种修炼,在一次次“咬牙”中,软弱将变得坚强,稚嫩将变得成熟,徘徊将变得坚定。‎ ‎(选自《人民日报》‎2018年05月15日,有删改)‎ ‎1.文章第③-⑤段是从哪三个方面论述“咬牙”精神的?‎ ‎①“咬牙”体现的是坚韧;②“咬牙”彰显的是智慧;③“咬牙”蕴含的是担当。‎ ‎2.(考点二)本文主要运用了什么论证方法?试举一例并分析其作用。‎ 举例论证,文章第③段列举了习近平总书记当年在梁家河插队时艰苦努力的例子,论证了“‘咬牙’体现的是坚韧”这一观点,使论证更具体、更有说服力。‎ ‎3.简要分析第③段的论证思路。‎ 首先提出“‘咬牙’体现的是坚韧”这一分论点,然后通过举例论证,论证了这一观点,最后得出只有坚持下来才能突出重围、打开局面的结论。‎ ‎4.(考点一)模仿第⑥段画线句的句式,给本段补充一个论据。‎ ‎【示例】没有王进喜用身体堵住井喷的“咬牙”,就没有大庆油田的传奇。‎ 二、(2018·齐齐哈尔)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的题目。‎ 中国文学肩负着构建民族精神的使命 ‎①古往今来的中国文学是中华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肩负着构建民族精神的使命。它不仅对个人品行的养成发挥了不可或缺的重要作用,更对我们民族意志的锻造,起到价值观的奠基与导引作用。‎ ‎②文学对民族精神的构建,要从个人品行的养成和提高入手。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诗经》,既是“饥者歌其食,劳者歌其事”,更有“智者歌其思”寓于其间。所思的重要内容之一,就是运用文学的手段,塑造当时社会朴实的理想人格。如《诗经》涉及玉的篇目多达三十余首,以玉之高洁,比喻人品之典范。人品之如玉,不惟高贵,更体现为不容玷污,拒绝同流合污。周敦颐的《爱莲说》更是将这种文学手段进一步升华:真正高尚之人格,恰似莲花,出淤泥而不染。这种人格,经得起各种挫折和磨难,在任何威逼利诱前都永不变节。这种文学实践及其对民族精神的构建,既是上古到当代的中国文学中的艺术要素,更是融入文学活动全过程的经纬线 ‎③中华文明史上的典范人物,其品行无不与文学构建的要旨相契相合。像“斯是陋室,惟吾德馨”的刘禹锡、“粉身碎骨浑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间”的于谦,他们千百年来之所以为后人景仰,就在于人格的高尚与坚定:无论何时何地,无论面对怎样的威胁和诱惑,他们心中的信念绝不动摇,自身节操稳如磐石。‎ ‎④文学对民族精神的构建,更体现在对民族意志的锻造上。民族意志是众多个体精神品格的凝聚。历史上,中华民族面临强敌入侵时,总能升华坚韧的民族意志,可歌可泣的人物与事迹不计其数,历史发展到今天,我们的视野与思维,足以在高度肯定历史人物的同时,对其当代意义予以重新阐释。金庸的武侠小说正是在继承传统文化的基础上,将评价历史人物与事件的角度,转为对天下苍生是否真正脱离苦难、是否能够安居乐业的关注和思考。这些文学作品都是在锻造民族精神,通过感召广大民众,化育普通百姓,为熔铸民族意志打下广泛而坚实的基础。‎ ‎⑤中华民族的精神构建,已绵延数千年。文学在新世纪履行构建使命时,更为我们的民族精神注入新内涵。既要弘扬传统文学之精华,又要符合我们国家在当今世界格局中的身份地位。我们要让文学顺应潮流,大展身手,勇挑民族精神构建使命的重担。‎ ‎(有删改)‎ ‎5.本文的中心论点是什么?‎ 中国文学肩负着构建民族精神的使命。‎ ‎6.分析本文第②段与第④段不能调换的原因。‎ 第②段和第④段的内容与第①段“它不仅对个人品行的养成发挥了不可或缺的重要作用,更对我们民族意志的锻造,起到价值观的奠基与导引作用”的句子相照应;第②段从论述个人品行的养成和提高入手,第④段从对民族意志的锻造上阐述,二者是递进关系,不可调换。‎ ‎7.(考点二)文中第②段画横线句子运用了什么论证方法?有什么作用?‎ 举例论证,具体论证了“文学对民族精神的构建要从个人品行的养成和提高入手”的道理,进而论证本文的中心论点,使论证充分,更有说服力。‎ ‎8.(考点一)结合本文,按第③段画波浪线的句式,补写一个事实论据。‎ ‎【示例】①“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的杜甫;②“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范仲淹;③“了却君王天下事,赢得生前身后名”的辛弃疾。‎ 第20讲 议论文的语言,拓展延伸 一、(2018·深圳改编)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的题目。‎ 涵养几分静气 ‎ 宋 威 ‎①一则故事,读来耐人寻味。父亲丢了一块表,抱怨着四处寻找,可怎么也找不到;等他出去后,儿子悄悄进屋,不一会儿就找到了。父亲很好奇,儿子则回答:我就安静地坐着,听到滴答滴答的声音,表就找到了。‎ ‎②这就是“心静”的力量。“静而后能安,安而后能虑,虑而后能得”。一事当前,苦恼抱怨无济于事,烦躁惊慌也于事无补,唯有稳住阵脚、静下心来、凝神细思,方能寻觅解决之道。诸葛亮在《诫子书》中一语道破“静”的重要,“静以修身,俭以养德,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坚守内心的宁静,保持清醒的头脑,才能见天地之精微,察万物之规律。那么,“静心功夫”从何处得来? ‎ ‎③涵养静心功夫,离不开严格的自律。毛泽东同志在湖南一师求学时,特意到最喧闹的地方读书,目的就是锻炼意志,让自己能够胸怀静气,心绪不受外界所扰。为了让自己安静下来,有人给自己定下“静坐”的“日课”,坚持每天独坐两小时,终于改掉了身上浮躁的毛病。严格的自律,助人逐渐养成宁静、专一的心态,让人虽得意而不忘形、处困顿而不沉沦、临诱惑而不摇摆,也因静而明志,因静而生慧。 ‎ ‎④有人说,每临大事有静气。大事当前的静心功夫,往往得益于艰难困苦的历练。苏轼《书舟中作字》记载,一次乘船途中,滩险舟危,舟中士子面无人色,唯独他“作字不少衰”。这份从容盖因其“更变亦多矣”,所以能临事不惧,处变不惊。可见,不惮于在难事、烦事、急事、苦事上多磨炼,就能将内心打磨得成熟豁达,沉稳有定力,不再拘泥于一时一事的得失;多经历几番雨疏风骤的洗礼,耐得几回兴衰荣辱的打磨,就能在大事来临之时,气定神闲、沉着冷静,抵达“不以物喜,不以己悲”的境界。 ‎ ‎⑤读书以养性,书画以养心。“静心功夫”,还可从读书中来。寂寞忧愁时读一阙《定风波》,心会变得豁达敞亮;委屈不平时读一卷《宽容的哲学》,‎ 能收获“既忍且耐”的智慧。身处低谷之时,从书中汲取前行的力量,纵使“山重水复”也终将迎来“柳暗花明”;得意之时,时常读书以自省,也才能“不忘初心,方得始终”。端起沉甸甸的书本,走进书中的世界,浮躁之气便能荡涤一空,久而久之,自然能寻得“此心安处”。 ‎ ‎⑥古人云:“人心多从动处失真。若一念不生,澄然静坐,云兴而悠然共逝,雨滴而冷然俱清,鸟啼而欣然有会,花落而潇然自得。何地无真境,何物无真机。”涵养几分静气,绝非暮气沉沉,而是多一些沉潜、少一些浮躁,多一些从容不迫、少一些进退失据。“静心”的功夫,助人眼界开阔,胸襟豁达,挺过如磐风雨,包容万千气象,寻得生命真谛。‎ ‎(选自《人民日报》‎2018年1月16日04版)‎ ‎1.阅读全文,请谈谈如何才能做到“涵养静气”。‎ ‎①严格的自律;②艰难困苦的历练;③从读书中得来。‎ ‎2.(考点一)结合具体内容,品析下面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表达效果。‎ 等他出去后,儿子悄悄进屋,不一会儿就找到了。‎ ‎“悄悄”是一个副词,指没有声音或声音很低,写出了儿子的沉静,与前面父亲的“抱怨”“四处寻找”“找不到”形成强烈对比,从而印证了本文的观点“心静才能有所得”。‎ ‎3.文中第③段画线的句子运用了什么论证方法?有什么作用?‎ 运用了举例论证,举出毛泽东特意到喧闹地方读书的例子,论证了“涵养静心功夫,离不开严格的自律”的观点,使论点更具体,更有说服力。‎ ‎4.(考点二)请联系自己的生活实际,再写出一个“涵养静气”的方法。‎ ‎【示例】行走以静心。在紧张的学习后,我通常会在闲暇时独自走走,来一场安静的徒步之旅。在独自行走中,所有的不安、紧张、浮躁仿佛顿时烟消云散。我看见天边褐红色的云霭逐渐变为鱼肚白的流云;我看见最后一缕阳光洒在栀子花上的柔美;我看见夜色渐浓,那扇终于亮起的朱窗。在行走中,我感受着生活的美。‎ 二、(2019·预测)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的题目。‎ 不要被“时间”放弃 吕毅品 ‎①一位友人,大学毕业后面对职业选择,从起初的雄心壮志,演变为浅尝辄止、徘徊不前。不久前,他又开始谋划新的跳槽。掐指算来,他不断择业已6年有余,朋友们戏称他是“时间杀手”。‎ ‎②职业选择不是一锤子买卖,跳槽之事常有,而且也是人才流动性和社会活力的体现。对现状不满,想有所改变,并非坏事,怕就怕眼高手低、好高骛远,或者只想逃避现实中的困难。不切实际地趋易避难,实际就是舍近求远、舍本逐末,最终白白耗费了时间。‎ ‎③趁年轻多尝试新的可能,长长经验和见识,未尝不可。人生需要不断试错,没有试错就没有进步。但人生也不能总在试错,时间是有成本的,试错次数越多,时间成本就会越高。再没有什么比时间的损耗,更能让奋斗者感到担忧和悲伤。鲁迅先生在书屋里悬有一副取自《离骚》的集句联,上联为“望崦嵫而勿迫”,下联为“恐鹈鴂之先鸣”。寓意时间飞逝,担心时间不够用,希望时间的脚步慢一些。他在《且介亭杂文》中也说:“因为失掉了现在,也就没有了未来。”当下的重要性、时间的宝贵价值,不言自明。‎ ‎④人生是一段追梦的旅程,可能丰富多彩,也可能一成不变。每个人都是自己旅程的掌舵者,驶向何方全凭自己掌握。反省自身,恐怕我们或多或少都当过“时间杀手”。想培养一个业余兴趣爱好,东一榔头西一棒子,到头来一无所获;制定一个学习计划,没有毅力坚持,往往束之高阁;工作中有了好的想法,遇到困难便不再坚持,转而去琢磨新的想法……在无限的想象与有限的时间内,如何让可能变为现实,才是真正值得我们考虑的问题。‎ ‎⑤越是仰望星空,越需脚踏实地。梦想遥远,不妨将梦想分解为一系列小目标,一步一个脚印去完成。有记者采访“球王”贝利:“您在足球场上进了很多的球,‎ 您对哪一个进球最满意?”贝利笑了笑:“下一个!”踢进“下一个”球,不是去追求下一个兴趣爱好,去制定下一个学习计划,或者去琢磨下一个想法。在逐梦的旅程上,我们不能躺在已有的功劳簿上,而应该按照既定的方向,朝着更高的山峰进军。‎ ‎⑥与此同时,时间不是用来空想的,而是用来奋斗的。哈利·波特系列魔幻小说中提到过一个“厄里斯魔镜”,它能够照见人内心深处最迫切、最强烈的愿望。哈利·波特经常来照魔镜。魔法学校的校长邓布利多告诫他:“这面镜子不能提供给我们知识或真相,人会在镜子前虚度光阴……所以请你别再来照这面镜子了。”人总是要寻求进步的,停留在空想、幻想或等待中有何意义?任何时候,实干都是最高效的定心丸,奋斗都是最可靠的压舱石。‎ ‎⑦有人说:“放弃时间的人,时间也放弃他。”不辜负时间,就不会被时间放弃。‎ ‎(选自《人民日报》)‎ ‎5.本文作者要表达的主要观点是什么?‎ ‎【示例一】不要被“时间”放弃。【示例二】不辜负时间,就不会被时间放弃。‎ ‎6.选文第⑤段主要运用了什么论证方法?有何作用?‎ 举例论证;通过贝利“下一个”的事例,具体论证了“梦想遥远,不妨将梦想分解为一系列小目标,一步一个脚印去完成”的分论点,从而证明了中心论点,具有说服力。‎ ‎7.(考点一)文章第⑥段画线句子使用了反问句式,有怎样的表达效果?‎ 反问句式表达的意思是停留在空想、幻想或等待中没有意义,反问句式比陈述句式语意重,语气强,用在这里增强论证的说服力。‎ ‎8.(考点二)结合本文,谈谈我们怎样做才能不被“时间”放弃。‎ ‎【示例】不辜负时间,就不会被时间放弃。时间不是用来空想的,而是用来奋斗的。在奋斗过程中,我们要脚踏实地,分解目标,步步为营。实干都是最高效的定心丸,奋斗都是最可靠的压舱石。‎
查看更多

相关文章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