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考课内外文言文对比阅读训练含答案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中考课内外文言文对比阅读训练含答案

中考课内外文言文对比阅读训练 一、阅读下面的文言节选,回答下面的问题。(20分)‎ ‎【甲】林尽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彷佛若有光。便舍船,从口入。初极狭,才通人。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具答之。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村中闻有此人,咸来问讯。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遂与外人间隔。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停数日,辞去。此中人语云:“不足为外人道也。”(节选自陶渊明《桃花源记》)‎ ‎ 【乙】孔子过泰山侧,有妇人哭于墓者而哀。夫子式①而听之,使子路问之,曰:“子之哭也,壹②似重有忧者。”而曰:“然!昔者吾舅③死于虎,吾夫又死焉,今吾子又死焉。”夫子问:“何为不去也?”曰:“无苛政。”夫子曰:“小子④识之,苛政猛于虎也。” (节选自《礼记·檀弓下》)‎ ‎ 【注释】①式:同“轼”,车前的扶手横木,这里用作动词。②壹:真是,实在。③舅:公公。古代以舅姑称呼公婆。④小子:古时长辈对晚辈或老师对学生的称呼。‎ ‎1.下列语句中加点词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4分)‎ A阡陌交通 交错交通:相通。B便要还家 要:通“邀”,邀请。‎ C子之哭也 子:儿女。 D苛政猛于虎也: 苛:繁重,使人难以忍受。‎ 2. 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用法和意思相同的一项[ ] (4分)‎ ‎ A. 见渔人,乃大惊 乃诈称公子扶苏、项燕(司马迁《陈涉世家》)‎ ‎ B. 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 今为宫室之美为之(《邹忌讽齐王纳谏》)‎ ‎ C. 有妇人哭于墓者而哀 苛政猛于虎也。‎ ‎ D. 夫子式而听之 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论语》)‎ ‎3.下列对文章的理解和分析有误的一项是[ ] (4分)‎ A.桃花源人与世隔绝,远离战乱,没有繁重的赋税和无尽的徭役;环境优美,民风淳朴。‎ 人们安居乐业,祥和幸福。‎ B.虽然一家祖孙三代死于虎口,但是泰山妇人深知山下世间苛政带来的灾难远比山中的虎患更为惨烈,更令人不堪忍受。‎ C.从表达方式看,甲乙两文都运用了记叙或描写;桃花源人、泰山妇人都不愿意离开他们各自生活的地方。‎ D.甲文主要运用了对比反衬的手法寄托作者的理想,乙文主要运用了想象虚构的手法突出主题。‎ ‎4.用现代汉语写出下面句子的意思。(5分)‎ ‎①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 ‎【译文】 ‎ ‎②今吾子又死焉 ‎ ‎【译文】 ‎ ‎5.用/给下面的的文言断句(共6处,每处0.5分,共3分)‎ 陶 潜 字 元 亮 少 怀 高 尚 博 学 善 文 颖 脱 不 羁 任 真 自 得 为 乡 邻 之 所 贵。‎ 二、阅读【甲】【乙】两篇文言,回答文后的问题。(20分)‎ ‎(甲)舜发于畎亩之中,傅说举于版筑之间,胶鬲举于鱼盐之中,管夷吾举于士,孙叔敖举于海,百里奚举于市。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 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人恒过然后能改,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乙)孙叔敖遇狐丘丈人,狐丘丈人曰:“仆①闻之,有三利必有三患,子知之乎!”孙叔敖蹴然②易容曰:“小子不敏,何足以知之?敢问何谓三利,何谓三患?”狐丘丈人曰:“夫爵高者,人妒之;官大者,主恶之;禄厚者,怨归之③。此之谓也。”孙叔敖曰不然吾爵益高吾志益下④吾官益大吾心益小吾禄益厚吾施益博。可以免于患乎?”狐丘丈人曰:“善哉言乎!尧,舜其尤病诸⑤。”(《孙叔敖遇狐丘丈人》)‎ ‎ [注]①仆:对自己的谦称。②蹴然:吃惊不安的样子。③怨归之:怨恨会集中于他。④吾志益下:我的心志越在于下层。⑤尧,舜其尤病诸:这种事连尧、舜他们都特别担心做不到呢。‎ ‎1.下列语句中加点词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4分)‎ A.必先苦其心志 (苦于……) B.入则无法家拂士(通“弼”,辅佐)‎ C.仆闻之 (听说) D.官大者,主恶之(讨厌,厌恶)‎ ‎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语意思相同的一组是[ ] (4分)‎ A.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 皆以美于徐公(《邹忌讽齐王纳谏》)‎ B.舜发于畎亩之中 此之谓也 C.所以动心忍性 此先汉所以兴隆也(陈寿《隆中对》)‎ D.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 孙叔敖曰:不然。 ‎ ‎3.下列对文章的理解和分析有误的一项是[ ] (4分)‎ A.甲段列举舜、孙叔敖等人的例子证明了成就大业者,通常要在生活、思想和行为等方面经受一番艰难甚至痛苦的磨练。‎ B.乙段狐丘丈人说“三利必有三患”,其原因是大多人得“三利”之后纵情傲物,放任自己,以至于以荣升开始而以失败告终。‎ C.甲段气势充沛,感情强烈,富于鼓动性;乙段善于运用譬喻来陈说事理,辩论是非, 既能引起人们的注意,又增强了说服力。‎ D.乙文中孙叔敖所持的观点与甲文中“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的观点相近。‎ ‎4.把下面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5分)‎ ‎ (1)人恒过,然后能改。(3分)‎ ‎[译文] ‎ ‎(2)可以免于患乎?(2分)‎ ‎[译文] ‎ 5. 用/给下面的的文言断句(共7处,每处1分,共3分)‎ ‎ 孙 叔 敖 曰 不 然 吾 爵 益 高 吾 志 益 下 吾 官 益 大 吾 心 益 小 吾 禄 益 厚 吾 施 益 博。‎ ‎  三、阅读[甲]、[乙]两则文言文,完成问后各题(20分)‎ ‎[甲]水陆草木之花,可爱者甚蕃。晋陶渊明独爱菊。自李唐来,世人盛爱牡丹。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予谓菊,花之隐逸者也;牡丹,花之富贵者也;莲,花之君子者也。噫!菊之爱,陶后鲜有闻。莲之爱,同予者何人?牡丹之爱,宜乎众矣! ‎ ‎ ‎ ‎ [乙]余忆年少时,住西湖。每至夏日,临湖赏荷,便欣然忘食。一日,偕数友,观荷于湖边亭中。兴正浓,忽有大雨倾盆而至,湖中荷花尽作飘摇之态。少时,雨过天晴,波澜不惊,湖天一色。荷花为雨所洗,鲜妍明媚,袅娜多姿,清丽雅致,实为花中仙子也。李太白诗云“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饰”,余以为妙绝。‎ ‎1.下列语句中加点词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4分)‎ A. 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亲近而不庄重) B. 余以为妙绝(美妙到了极点)‎ C. 偕数友,观荷于湖边亭中(携带) D. 濯清涟而不妖(洗)‎ ‎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语意思相同的一组是[ ] (4分)‎ A.湖中荷花尽作飘摇之态 水陆草木之花 B.实为花中仙子也 不足为外人道也(陶渊明《桃花源记》)‎ C.忽有大雨倾盆而至 莲之出淤泥而不染 D.牡丹之爱,宜乎众矣 等死,死国可乎(司马迁《陈涉世家》) ‎ ‎3.下列对文章的理解和分析有误的一项是[ ] (4分)‎ A.甲文通过对莲的形象和品质的描写,歌颂了莲花坚贞的品格,从而也表现了作者洁身自爱的高洁人格和洒落的胸襟。‎ B.乙文赏荷观其形美,表现雨中荷花的“荷花尽作飘摇之态”,描绘雨后荷花的语句是“鲜妍明媚,袅娜多姿”。‎ C.甲文作者不仅运用了托物言志、对比反衬等表现手法,还善于把记叙、描写、议论、抒等表达方式情融为一体,使之相得益彰。‎ D.两篇游记所用方式虽然不同,所写角度也也有差异,表现了作者把莲花当做人来写,表明自己喜爱之情。‎ ‎4.把下面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5分)‎ ‎ (1)噫!菊之爱,陶后鲜有闻。(2分)‎ ‎[译文] ‎ ‎(2)每至夏日,临湖赏荷,便欣然忘食。(2分)‎ ‎[译文] ‎ ‎5.用/给下面的的文言断句(共6处,每处1分,共3分)‎ ‎ 藩 年 十 五 尝 闲 处 一 室 而 庭 宇 芜 秽 父 友 同 郡 薛 勤 来 候 之 谓 藩曰 孺 子 何 不 洒 扫 以 待 宾 客 ‎ ‎ 四、阅读【甲】【乙】两段选文,完成文后各题。(共20分)‎ ‎【甲】予观夫巴陵胜状,在洞庭一湖。衔远山,吞长江,浩浩汤汤,横无际涯;朝晖夕阴,气象万千。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前人之述备矣。然则北通巫峡,南极潇湘,迁客骚人,多会于此,览物之情,得无异乎?‎ 若夫霪雨霏霏,连月不开,阴风怒号,浊浪排空;日星隐耀,山岳潜形;商旅不行,樯倾楫摧;薄暮冥冥,虎啸猿啼。登斯楼也,则有去国怀乡,忧谗畏讥,满目萧然,感极而悲者矣。‎ 至若春和景明,波澜不惊,上下天光,一碧万顷;沙鸥翔集,锦鳞游泳;岸芷汀兰,郁郁青青。而或长烟一空,皓月千里,浮光跃金,静影沉璧,渔歌互答,此乐何极!登斯楼也,则有心旷神怡,宠辱偕忘,把酒临风,其喜洋洋者矣。‎ 嗟夫!予尝求古仁人之心,或异二者之为,何哉?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是进亦忧,退亦忧。然则何时而乐耶?其必曰“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乎。噫!微斯人,吾谁与归?‎ ‎【乙】余为儿童时,闻山游者说峡山寺,难为俦①远地,尝以为无缘能来。及兹获游,周历五峰,然后知峡山之名于世,有其故焉。‎ 于灵鹫寺时,述诸山居之所长,而未言其所不足。如 虎 丘 之 剑 池 不 流 天 竺之 石 桥 下 无 泉 麓 山 之 力 不 副 天 奇 灵 鹫 拥 前 山 不 可 视 远 峡 山 亦 少 平 地 泉 出 山 无 所 潭。‎ 乃知物之全能,难也。况求友择人而欲责全耶?去其所阙,用其所长,则大小之材无遗,致天下於治平②也,弗难矣。(《题峡山寺》)‎ ‎【注释】①俦(chóu):伴侣,此处用作动词,结伴同游。②治平:政治修明,社会安定。‎ ‎1.下列语句中加点词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4分)‎ A.去国怀乡(离开)       B.至若春和景明(美景)‎ C.然后知峡山之名于世(出名,著名) D.去其所阙 (通“缺”,指缺点)‎ ‎2.选出下列加点词语意思、用法相同的一项[ ] (3分)‎ A.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 入则无法家拂士(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B.不以物喜 全石以为底(柳宗元《小石潭记》)‎ C.而未言其所不足 学而不思则罔 (《<论语>十则》)‎ D.有其故焉 且焉置土石(《愚公移山》)‎ ‎3.选出对【甲】【乙】两段选文理解不正确的一项[ ] (3分)‎ A.甲文先写登岳阳楼所见的自然风光,接着写“迁客骚人”的览物之情,景不同,情亦不同,一阴一晴,一悲一喜,形成鲜明的对比。‎ B.甲文写景、抒情、议论紧密结合,把人物的感受融入景物描写之中。‎ C.乙文中,作者通过写童年时听旁人的讲述,从正面表现了峡山寺的美景。‎ D.乙文是一篇借题发挥之作,写峡山寺只是一个引子,目的是引出后面的议论。‎ ‎4.用现代汉语解释下面两个句子。(6分)‎ ‎(1)迁客骚人,多会于此,览物之情,得无异乎?‎ ‎【译文】                ‎ ‎(2)乃知物之全能,难也。况求友择人而欲责全耶?‎ ‎【译文】                ‎ ‎5.用“/”在【乙】文的原文中给画浪线的句子断句(断7处,共4分)‎ 五、阅读【甲】【乙】两段选文,完成文后各题。(共20分)‎ ‎【甲】当余之从师也,负箧曳屣行深山巨谷中。穷冬烈风,大雪深数尺,足肤皲裂而不知。至舍,四支僵劲不能动,媵人持汤沃灌,以衾拥覆,久而乃和。寓逆旅,主人日再食,无鲜肥滋味之享。同舍生皆被绮绣,戴珠缨宝饰之帽,腰白玉之环,左佩刀,右备容臭,烨然若神人;余则缊袍敝衣处其间,略无慕艳意,以中有足乐者,不知口体之奉不若人也。盖余之勤且艰若此。‎ ‎【乙】贾逵①年五岁,明惠过人。其姊韩瑶之妇,嫁瑶无嗣②,而归居焉,亦以贞明见称。闻邻中读书,旦夕抱逵隔篱而听之。逵静听不言,姊以为喜。至年十岁,乃暗诵《六经》。姊谓逵曰:“吾家贫困,未尝有教者入门,汝安知天下有《三坟》《五典》而诵无遗句耶?”逵曰:“忆昔姊抱逵于篱间,听邻家读书,今万不遗一。”乃剥庭中桑皮以为牒③,或题于扉屏④,且诵且记,期年,经文通遍。 (选自王嘉《拾遗记·贾逵勤学》)‎ ‎【注】①贾逵:东汉经学家、天文学家。②嗣:子孙后代。③牒:供写字用的竹片或木片。④屏:屏风。‎ ‎1.下列语句中加点词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4分)‎ A.同舍生皆被绮秀(通“披”,这里是穿的意思)B.余则缦袍敝衣处其间(破)‎ C.未尝有教者入门(不曾) D.期年,经文通遍 (通“奇”,过年的那个学期)‎ ‎2. 选出下列加点词语意思、用法相同的一项[ ] (3分)‎ A.余则缊袍敝衣处其间 百姓多闻其贤,未知其死也(司马迁《陈涉世家》)‎ B. 而归居焉,亦以贞明见称 不以物喜,不以己悲(范仲淹《岳阳楼记》)‎ C. 盖余之勤且艰若此 久之,目似瞑,意暇甚(蒲松龄《狼》)‎ D. 以衾拥覆,久而乃和 家祭无忘告乃翁(陆游《示儿》)‎ ‎3. 选出对【甲】【乙】两段选文理解不正确的一项[ ] (4分)‎ A. 【甲】段写出了宋濂从师求学的艰难,生活异常艰苦的经历。‎ B. 宋濂写自己求学的艰苦是想用自己的例子来训斥马生学习不用功。‎ C. 【乙】文写出了贾逵从小靠隔篱笆墙听他人读书强记,经文通遍的勤学故事。‎ D. 贾逵也是一位家境贫穷、喜欢学习,创造条件、克服了这些困难,获得了知识的人。‎ ‎4. 将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6分)‎ ‎(1)以中有足乐者,不知口体之奉不若人也。‎ ‎【译文】 ‎ ‎ (2)闻邻中读书,旦夕抱逵隔篱而听之。‎ ‎【译文】 ‎ ‎5. 用/给下面的的文言断句(断5处,共3分)‎ 匡 衡 字 稚 圭 勤 学 而 无 烛 邻 舍 有 烛 而 不 逮 衡 乃 穿 壁 引 其 光 以 书 映 光 而 读 之。(选自晋•葛洪《西京杂记》)‎ 六、阅读下面两个文言片段,完成文后问题。(20分)‎ ‎【甲】臣本布衣,躬耕于南阳,苟全性命于乱世,不求闻达于诸侯。先帝不以臣卑鄙,猥自枉屈,三顾臣于草庐之中,咨臣以当世之事,由是感激,遂许先帝以驱驰。后值倾覆,受任于败军之际,奉命于危难之间,尔来二十有一年矣。‎ 先帝知臣谨慎,故临崩寄臣以大事也。受命以来,夙夜忧叹,恐托付不效,以伤先帝之明,故五月渡泸,深入不毛。今南方已定,兵甲已足,当奖率三军,北定中原,庶竭驽钝,攘除奸凶,兴复汉室,还于旧都。此臣所以报先帝而忠陛下之职分也。至于斟酌损益,进尽忠言,则攸之、棉、允之任也。(节选自《出师表》)‎ ‎【乙】韩信始为布衣时,贫无行,尝从人寄食,人多厌之。尝就南昌亭长食数月,亭长妻患之,乃晨炊蓐食①,食时信往,不为具食。信觉其意,竟绝去。信钓于城下,诸母漂。有一母见信饥,饭信,竟漂数十日。信喜,谓漂母曰:“吾必有以重报母。”母怒曰:“大丈夫不能自食,吾哀王孙而进食,岂望报乎?”信既贵,酬以千金。(选自《智囊》)‎ ‎【注】①蓐食:坐在草席上吃饭。‎ ‎1.下列语句中加点词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4分)‎ A.先帝不以臣卑鄙(身份地位,见识短浅)‎ B.深入不毛(没有动物羽翼毛发,指人烟稀少的地方)‎ C.韩信始为布衣时(平民) ‎ D.吾哀王孙而进食(对人的尊称,相当于“公子”,也可理解为“你”。)‎ ‎2.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完全相同的一项是( )‎ A.躬耕于南阳 信钓于城下 ‎ B.受命以来,夙夜忧叹 吾必有以重报母 C.韩信始为布衣时 不为具食 ‎ D.奉命于危难之间 人多厌之 ‎3. 选出对甲乙两段选文理解、评析不正确的一项[ ] (4分)‎ A.甲选段用第一人称的写法,自叙经历,表明了兴复汉室的决心 B.甲选段诸葛亮向后主刘禅提出了广开言路、严明赏罚和亲贤远佞的建议。‎ C.乙选段则用第三人称的写法,叙述了韩信平民时受人资助的经历。‎ D.韩信和诸葛亮这两位古代著名的军事家,虽然所处的时代不同,个性相异,但我们可以从甲乙两篇文中看出他们都具有知恩图报的性格特点。‎ ‎4.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6分)‎ ‎(1)此臣所以报先帝而忠陛下之职分也。‎ ‎【译文】 ‎ ‎(2)信既贵,酬以千金。‎ ‎【译文】 ‎ ‎5.用/给下面的的文言断句(断12处,共4分)‎ 项 籍 少 时 学 书 不 成 去 学 剑 又 不 成 项 梁 怒 之 籍 曰 书 足 以 记 名 姓 而 已 剑 一 人 敌 不 足 学 学 万 人 敌 于 是 项 梁 乃 教 籍 兵 法,籍大喜;略知其意,又不肯竟学。(《项羽志大才疏》)‎ 七、阅读【甲】【乙】两篇选文,完成文后各题。(共20分)‎ ‎ 【甲】 秦王谓唐雎日:“寡人以五百里之地易安陵,安陵君不听寡人,何也?且秦灭韩亡魏,而君以五十里之地存者,以君为长者,故不错意也。今吾以十倍之地,请广于君,而君逆寡人者,轻寡人与?”唐雎对日:“否,非若是也。安陵君受地于先王而守之,虽千里不敢易也,岂直五百里哉?”|| 秦王怫然怒,谓唐雎日:“公亦尝闻天子之怒乎?”唐雎对日:“臣未尝闻也。”秦王日:“天子之怒,伏尸百万,流血千里。”唐雎日:“大王尝闻布衣之怒乎?”秦王日:“布衣之怒,亦免冠徒跣,以头抢地耳。”唐雎曰:“此庸夫之怒也,非士之怒也。夫专诸之刺王僚也,彗星袭月;聂政之刺韩傀也,白虹贯日;要离之刺庆忌也,仓鹰击于殿上。此三子者,皆布衣之士也,怀怒未发,休祲降于天,与臣而将四矣。若士必怒,伏尸二人,流血五步,天下缟素,今日是也。”挺剑而起。|| 秦王色挠,长跪而谢之日:“先生坐!何至于此!寡人谕矣:夫韩、魏灭亡,而安陵以五十里之地存者,徒以有先生也。” (选自《唐雎不辱使命》)‎ ‎【乙】荆轲奉樊於期①头函,而秦武阳②奉地图匣,以次进。至陛③下,秦武阳色变振恐,群臣怪之,荆轲顾笑武阳,前为谢日:“北蛮夷之鄙人,未尝见天子,故振慑,愿大王少④假借⑤之,使毕使于前。”秦王谓轲曰:“起,取武阳所持图!”|| 轲既取图奉之,发⑥图,图穷而匕首见。因左手把秦王之袖,而右手持匕首揕⑦(zhèn)之。未至身,秦王惊,自引而起,绝⑧袖。拔剑,剑长,操其室。时恐急,剑坚,故不可立拔。|| 荆轲逐秦王,秦王还⑨柱而走。群臣惊愕,卒⑩起不意,尽失其度。而秦法,群臣侍殿上者,不得持尺兵;诸郎中执兵,皆陈殿下,非有诏不得上。方急时不及召下兵以故荆轲逐秦王而卒惶急无以击轲而乃以手共搏之。(选自《荆轲刺秦王》)‎ ‎ 【注释】①[樊於期]秦国将领,因得罪秦王逊到燕国。②[秦武阳]人名,又名秦舞阳,充任荆轲出使秦国的副手。③[陛]殿前的台阶。④[少]通“稍”。⑤[假借]在文中是“原谅” 的意思。⑥(发]打开。⑦[揕]用刀剑等刺。⑧[绝]挣断。⑨[还]通“环”,绕。⑩[卒]“猝”,突然。 [郎中]宫廷的侍卫。‎ ‎1.下列语句中加点词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4分)‎ A.长跪而谢之(道歉) B.使毕使于前(使命,任务)‎ C.寡人谕矣(明白,懂得) D.图穷而匕首见(简陋、粗鄙)‎ ‎2. 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完全相同的一项是( )‎ A.安陵以五十里之地存者 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孟子·公孙丑下》 )‎ B.聂政之刺韩傀也 宋何罪之有(《墨子·公输》 )‎ C.秦王还柱而走 中峨冠而多髯者 (魏学洢《核舟记》)‎ D.休祲降于天 使毕使于前 ‎3.下列对甲乙两文内容的理解与分析,不合文意的一项是[ ] (3分)‎ A.甲文所记叙的是强国和弱国之间的一场外交斗争,最后弱国取得胜利的故事。‎ B.乙文所记叙的是荆轲刺秦王的经过:他拿着匕首,追赶秦王,而其余臣子则袖手旁观。 ‎ C.乙文中记载了秦国的一条法律:带刀的侍卫一般不上殿,上殿的臣子不能带刀。‎ D.甲乙两文在人物刻画上均用了对比的方法,其中乙文用秦武阳的“色变振恐”衬托出荆轲的沉着冷静。‎ ‎4.翻译下列句子。(6分)‎ ‎ (1)布衣之怒,亦免冠徒跣,以头抢地耳。(3分)‎ ‎【译文】 ‎ ‎(2) 因左手把秦王之袖,而右手持匕首揕之。(3分) ‎ ‎【译文】 ‎ ‎5.用“/”给文中划线句子断句,划出四处。(4分)‎ 方 急 时 不 及 召 下 兵 以 故 荆 轲 逐 秦 王 而 卒 惶 急 无 以 击 轲 而 乃 以 手 共 搏 之。‎ 八、阅读下面文言片段,完成文后问题。(20分)‎ ‎【甲】公输盘为楚造云梯之械,成,将以攻宋。子墨子闻之,起于鲁,行十日十夜而至于郢,见公输盘。 ‎ ‎ 公输盘曰:“夫子何命焉为?”子墨子曰:“北方有侮臣者,愿借子杀之。”公输盘不说。子墨子曰:“请献十金。”公输盘曰:“吾义固不杀人。”子墨子起,再拜,曰:“请说之。吾从北方闻子为梯,将以攻宋。宋何罪之有?荆国有余于地而不足于民,杀所不足而争所有余,不可谓智。宋无罪而攻之,不可谓仁。知而不争,不可谓忠。争而不得,不可谓强。义不杀少而杀众,不可谓知类。公输盘服。子墨子曰:“然胡不已乎?”公输盘曰:“不可,吾既已言之王矣。”子墨子曰:“胡不见我于王?”公输盘曰:“诺。” ‎ ‎【乙】赵且伐燕,苏代①为燕谓惠王曰:“今者臣来,过易水,蚌方出曝,而鹬啄其肉,蚌合而拑其喙②。鹬曰:‘今日不雨,明日不雨,即有死蚌!’蚌亦谓鹬曰:‘今日不出,明日不出,即有死鹬!’两者不肯相舍。渔者得而并禽之。今赵且伐燕,燕赵久相支③,以弊④大众。臣恐强秦之为渔父也。故愿王熟计之也。惠王曰:“善!”乃止。(选自《战国策·燕策》)‎ ‎【注释】①苏代:苏秦的弟弟,战国时代的辩士。②拑其喙:拑,夹住;喙,鸟类的。③相支:相持不下。④弊:同“蔽”。‎ ‎1.下列语句中加点词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4分)‎ A. 公输盘不说( 说:通“悦”,高兴) B. 然胡不已乎 ( 已:停止)‎ C. 蚌方出曝(曝:暴露) D. 故愿王熟计之也(愿:希望)‎ ‎2.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意义相同的一组是[ ] (3分)‎ A.将以攻宋 扶苏以数谏故(司马迁《陈涉世家》)‎ B.荆国有余于地而不足于民 胡不见我于王?‎ C.故愿王熟计之也 惧其不已也,告之于帝(《愚公移山》)‎ D.蚌合而拑其喙 腾身百变,而旗尾略不沾湿(周密《观潮》)‎ ‎3.下列对甲乙两文内容的理解与分析,不合文意的一项是[ ] (3分)‎ A.甲段中墨子采用类比说理,将公输盘置于自相矛盾的境地,指出公输盘不义之举,让公输盘折服 B.公输盘在墨子的劝说下,明白了攻宋将使自己陷入不义的境地,于是听从了劝说,主动带墨子去劝说楚王。‎ C.乙文中苏代用寓言故事说理,生动形象,使赵惠王认识到攻打燕国的严重后果,从而停止攻燕。‎ D.从甲乙两段文字,我们可以得知,墨子、苏代能够根据对象身份采取合理的劝说方法,达到劝说的目的,给人以启示。‎ ‎4.用现代汉语写出文中话横线句子的意思。(每小题3分,共6分)‎ ‎(1)杀所不足而争所有余,不可谓智。‎ ‎[译文] ‎ ‎(2)两者不肯相舍。渔者得而并禽之。‎ ‎[译文] ‎ ‎5.用“/”给文中划线句子断句,划出八处。(4分)‎ 陶 公 少 时 作 鱼 梁 吏 尝 以 坩 鲊 饷 母 母 封 鲊 付 使 反 书 责 侃 曰汝为 吏 以 官 物 见 饷 非 唯 不 益 乃 增 吾 忧 也。(《世说新语·陶公饷母》)‎ 九、对比阅读《得道多助,失道寡助》与《子奇治县》,回答下面的问题。(20分)‎ ‎[甲] 得道多助,失道寡助 ‎ 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三里之城,七里之郭,环而攻之而不胜。夫环而攻之,必有得天时者矣,然而不胜者,是天时不如地利也。城非不高也,池非不深也,兵革非不坚利也,米粟非不多也,委而去之,是地利不如人和也。故曰: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固国不以山溪之险,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寡助之至,亲戚畔之。多助之至,天下顺之。以天下之所顺,攻亲戚之所畔,故君子有不战,战必胜矣。‎ ‎[乙]子奇治县 ‎ 子奇年十六,齐君使治阿①。既而悔之,遣使追。追者反曰:“子奇必能治阿,共载皆白首也。夫以老者之智,以少者决之②,必能治阿矣!”子奇至阿,铸库兵以作耕器,出仓廪③以赈贫穷,阿县大治。魏闻童子治邑,库无兵,仓无粟,乃起兵击之。阿人父率子,兄率弟,以私兵战,遂败魏师。‎ ‎【注释】①阿:地名,山东东阿县。②决之:决断政事。③廪:仓库中的粮食。‎ ‎1.下列语句中加点词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4分)‎ A域民不以封疆之界(这里是限制的意思)B.委而去之(离开)‎ C追者反曰(通“返”,返回)。 D.遂败魏师(军队)‎ 2. 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用法和意思相同的一项[ ] (3分)‎ ‎ A. 夫环而攻之 夫以老者之智 ‎ B. 环而攻之而不胜 中峨冠而多髯者为东坡(《核舟记》)‎ ‎ C. 铸库兵以作耕器 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 ‎ D. 乃起兵击之 北方有侮臣者,愿借子杀之 (《公输》)‎ ‎3.下列对文章的理解和分析有误的一项是[ ] (4分)‎ A.[甲]文作者强调了在治理国家中施行仁政的重要性。‎ B.[甲]文中心论点“得道多助,失道寡助”,结论是“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 C.[乙]子奇采取把兵库里的武器融化后制造农具,给百姓使用,打开粮仓救济贫苦的人等措施使“阿县大治”‎ D.[乙]文中“阿人父率子,兄率弟,以私兵战,遂败魏师” 形象地印证了[甲]文中“‎ 君子有不战,战必胜矣”的道理。‎ ‎4.用现代汉语写出下面句子的意思。(6分)‎ ‎①以天下之所顺,攻亲戚之所畔;故君子有不战,战必胜矣。‎ ‎【译文】 ‎ ‎②追者反曰:“子奇必能治阿,共载皆白首也。”‎ ‎【译文】 ‎ ‎5.用/给下面的的文言断句(共6处,每处0.5分,共3分)‎ 越 王 勾 践 反 国 乃 苦 身 焦 思 置 胆 于 坐 坐 卧 即 仰 胆 饮 食 亦 尝 胆也 曰 女 忘 稽 之 耻 邪 十、阅读《鱼我所欲也》和《万事莫贵于义》,回答文后的问题。(20分)‎ ‎【甲】鱼,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鱼而取熊掌者也。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生亦我所欲,所欲有甚于生者,故不为苟得也;死亦我所恶,所恶有甚于死者,故患有所不辟也。如使人之所欲莫甚于生,则凡可以得生者何不用也?使人之所恶莫甚于死者,则凡可以辟患者何不为也?由是则生而有不用也,由是则可以辟患而有不为也。是故所欲有甚于生者,所恶有甚于死者。非独贤者有是心也,人皆有之,贤者能勿丧耳。(选自《孟子·告子上》)‎ ‎【乙】子墨子曰:“万事莫贵于义。今谓人曰:‘予①子②冠履③而断子之手足,子为之乎?’必不为。何故?则冠履不若手足之贵也。又曰:‘予子天下,而杀子之身,子为之乎?’必不为。何故?则天下不若身之贵也。争一言④以相杀,是贵义于其身也。故曰:万事莫贵于义也。”(选自《墨子》)‎ ‎【注释】①予:给,送。②子:你,代词。③履:鞋子。④一言:一句话,即关系到正义与非正义的一句话。‎ ‎1.下列语句中加点词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4分)‎ A.故患有所不辟也(祸患,灾难) B.非独贤者有是心也(实在是)‎ C.今谓人曰(对……说) C.何故(缘故、原因)‎ ‎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语意思相同的一组是[ ] (3分)‎ A.由是则生而有不用也 濯清涟而不妖(《爱莲说》)‎ B.如使人之所欲莫甚于生 未尝不叹息痛恨于桓灵也(《出师表》)‎ C.则冠履不若手足之贵也 余则缊袍敝衣处其间(《送东阳马生序》)‎ D.子为之乎 颓然乎其间者,太守醉也(《醉翁亭记》)‎ ‎3.下列对文章的理解和分析有误的一项是[ ] (3分)‎ A.[甲]文以鱼和熊掌比喻生和义,以“舍鱼而取熊掌”比喻“舍生取义”,引出中心论点,自然贴切。‎ B.孟子认为,义重于生,当义和生不能同时兼得时,应该舍生取义。‎ C.[乙]文论证层层深入,首先论证了帽子鞋子不如手脚珍贵 ,其次论证了天下不如生命珍贵,然后论证了生命不如义珍贵,最后强调了“万事莫贵于义”的中心论点。‎ D.[乙]文告诉我们:今天在讨论一句关系到正义与非正义的一句话的时候,人们可以互相厮杀,因为这样的做法是把正义看得比生命更为可贵。‎ ‎4.把下面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6分)‎ ‎ (1)如使人之所欲莫甚于生,则凡可以得生者何不用也?(3分)‎ ‎[译文] ‎ ‎(2)予子天下,而杀子之身,子为之乎?(3分)‎ ‎[译文] ‎ ‎5.用/给下面的的文言断句(共9处,每处1分,共4分)‎ 景 公 之 时 雨 雪 三 日 而 不 霁 公 被 狐 白 之 裘 坐 堂 侧 陛 晏 子 入 见 立 有 间 公 曰 怪 哉 雨 雪 三 日 而 天 不 寒 十一、《曹刿论战》《战国策·齐策二,楚策四》比较阅读训练 ‎【 甲】十年春,齐师伐我。公将战,曹刿请见。其乡人曰:“肉食者谋之,又何间焉?”刿曰:“肉食者鄙,未能远谋。”乃入见。问:“何以战?”公曰:“衣食所安,弗敢专也,必以分人。”对曰:“小惠未徧,民弗从也。”公曰:“牺牲玉帛,弗敢加也,必以信。”对曰:“小信未孚,神弗福也。”公曰:“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对曰:“忠之属也。可以一战。战则请从。”‎ ‎【乙】秦攻赵长平,齐 、楚救之。秦计曰:“齐、楚救赵,亲,则将退兵;不亲,则遂攻之。”赵无以食,请粟于齐,而齐不听。苏秦谓齐王曰:“不如听之以却秦兵不听则秦兵不却是秦之计中且赵之于齐隐蔽①也齿之有唇也,唇亡则齿寒。”‎ ‎【备注】①隐蔽:这里是屏障的意思。‎ ‎1、下列加点词语在文中的意思有误的一项是( )(3分)‎ A、肉食者鄙(粗鄙) B、小惠未徧 ( 普遍,遍及) ‎ C、亲,则将退兵 (关系友好,亲近) D、不如听之以却秦兵 (退却)‎ ‎2、下列加点词语意义和用法都相同的一项是 ( )(3分)‎ A、其乡人曰 其恕乎 B、何以战 赵无以食 C、小大之狱 齐 、楚救之 D、战则请从 唇亡则齿寒 3、 翻译下面的句子。(6分)‎ ‎(1)衣食所安,弗敢专也,必以分人。‎ ‎ ‎ ‎ (2)赵无以食,请粟于齐,而齐不听。‎ ‎ ‎ ‎4、给下面句子断句,用 / 断五处。(5分)‎ ‎“不 如 听 之 以 却 秦 兵 不 听 则 秦 兵 不 却 是 秦 之 计 中 且 赵 之 于 齐 隐 蔽 也 齿 之 有 唇 也,唇亡则齿寒。”‎ ‎5、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3分)‎ A、甲文善于利用对话刻画人物形象,人物对话简洁精练、通达晓畅。‎ B、乙文秦国攻赵国长平,初时采取的是相机行事的战略。‎ C、甲文中曹刿是有深远见识的,而鲁庄公仅是一个“肉食者鄙”的平庸的国君形象。‎ D、甲文中的曹刿和乙文中的苏秦,都展示出了深谋远虑这一形象。‎ 十二、《马说》《九方皋相马》对比阅读训练 ‎  【甲】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故虽有名马,祗辱于奴隶人之手,骈死于槽枥之间,不以千里称也。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是马也,虽有千里之能,食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鸣之而不能通其意,执策而临之,曰:“天下无马!”呜呼!其真无马邪?其真不知马也!(韩愈《马说》) ‎ ‎  【乙】秦穆公谓伯乐曰:“子之年长矣,子姓①有可使求马者乎?”伯乐对曰:“臣之子皆下才也。可告以良马,不可告以天下之马②也。臣有所与共担纆薪菜者,名九方皋,此其于马,非臣之下也。请见之。” 穆公见之,使行求马。三月而反,报曰:“已得之矣,在沙丘。”穆公曰:“何马也?”对曰:‎ ‎“牝③而黄。”使人往取之,牡④而骊⑤。报穆公,穆公不说,召伯乐,曰:“子所荐求马者,马色牝牡,尚弗能知,又安知天下之马也?”伯乐曰:“皋之所观得其精而忘其粗在其内而忘其外见其所见不见其所不见视其所视而遗其所不视。”马至,果天下之马也。(《九方皋相马》,有删改)‎ ‎【注】①姓:指子孙。②天下之马:指天下最好的马。③牝(pìn):母马。④牡:公马。⑤骊(lí):纯黑色马。‎ ‎1、下列加点词语在文中的意思有误的一项是( )(3分)‎ A、骈死于槽枥之间 (两马并驾) B、食之不能尽其材 (材质) ‎ C、秦穆公谓伯乐曰 (对……说) D、穆公不说,召伯乐 (高兴)‎ ‎2、下列加点词语意义和用法都相同的一项是 ( )(3分)‎ A、策之不以其道 又安知天下之马也 B、不以千里称也 不可告以天下之马 C、安求其能千里也 又安知天下之马也 D、而伯乐不常有 三月而反 ‎3、翻译下面的句子。(4分)‎ ‎1)鸣之而不能通其意,执策而临之。‎ ‎ ‎ ‎2)马至,果天下之马也。‎ ‎ ‎ ‎4、给下面句子断句,用 / 断六处。(6分)‎ ‎“皋 之 所 观 得 其 精 而 忘 其 粗 在 其 内 而 忘 其 外 见 其 所 见 不 见 其 所 不 见 视 其 所 视 而 遗 其 所 不 视。”‎ ‎5、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3分)‎ A、甲文中千里马被埋没的根本原因是不能被识别。‎ B、甲文末的“其真不知马也”与文章开头相呼应,点名了文章主旨。‎ C、乙文中秦穆公对九方皋找到马起初不高兴,原因是他看到九方皋找到的马,想当然的认为这不是天下最好的马。‎ D、乙文告诉我们有时为了追求事物的本质,往往会对事物的非本质方面有所忽略。‎ 十三、《周忌讽齐王纳谏》《贞观政要》对比阅读 ‎【甲】王曰:“善。”乃下令:“群臣吏民能面刺寡人之过者,受上赏;上书谏寡人者,受中赏;能谤讥于市朝,闻寡人之耳者,受下赏。”令初下,群臣进谏,门庭若市;数月之后,时时而间进;期年之后,虽欲言,无可进者。燕、赵、韩、魏闻之,皆朝于齐。此所谓战胜于朝廷。 (节选自《战国策》)‎ ‎【乙】(唐)太宗谓侍臣①曰:“往昔初平京师②,宫中美女珍玩,无院不满。炀帝③意犹不足,征求无已,兼东西征讨,穷兵黩武,百姓不堪,遂致亡灭。此皆朕所目见。故夙夜孜孜④,惟欲清净,使天下无事。遂得徭役不兴,年谷丰稔⑤,百姓安乐。夫治国犹如栽树本根不摇则枝叶茂荣君能清净百姓何得不安乐乎?”节选自《贞观政要》)‎ ‎【注释】①侍臣:身边的大臣。②京师:京城。此指隋朝京城大兴(今陕西西安市)。③炀帝:指隋朝末代皇帝杨广。④孜孜:勤恳的样子。⑤稔(rěn):丰收。‎ 1、 下列加点词语在文中的意思有误的一项是( )(3分)‎ A、时时而间进 (间或,偶尔) B、期年之后 (满一年) ‎ C、征求无已 (停止) D、百姓不堪 (能)‎ ‎2、选出下列对加点文言虚词理解有误的一项( ) (3分)‎ A、虽欲言(虽然) 皆朝于齐(向) C、韩、魏闻之(代词,代这件事) 寡人之过者(助词,的)‎ B、意犹不足(还) 遂致亡灭(于是) D、百姓何得不安乐乎(怎么) 乃下令(于是)‎ ‎3、翻译下面的句子。(6分)‎ ‎1)能谤讥于市朝,闻寡人之耳者,受下赏。‎ ‎ ‎ ‎2)故夙夜孜孜,惟欲清净,使天下无事。‎ ‎ ‎ ‎4、给下面句子断句,用 / 断4处。(4分)‎ 夫 治 国 犹 如 栽 树 本 根 不 摇 则 枝 叶 茂 荣 君 能 清 净百 姓 何 得 不 安 乐 乎?‎ ‎5、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3分)‎ A、甲文齐王接受邹忌的劝谏,鼓励群臣吏民进谏,数月之后,进谏的人让朝廷门庭若市。‎ B、乙文看出太宗的治国政要吸取了隋炀帝灭亡的教训。‎ C、甲文中齐国战胜于朝廷的原因是齐王广开言路,修明政治。‎ D、乙文中太宗的治国之道是以民为本,让百姓安居乐业。‎ 参考答案 一、《桃花源记》与《苛政猛于虎》:‎ ‎1.C 2.A 3.D ‎4. ①(他们)竟然不知道有过汉朝,更不必说魏朝和晋朝了。(3分)‎ ‎②如今我的儿子又被老虎咬死了。(2分)‎ ‎5.陶潜,字元亮,少怀高尚,博学善文,颖脱不羁,任真自得,为乡邻之所贵。‎ ‎ 参考译文:孔子路过泰山旁边,见到一个妇女在坟墓前哭的很伤心。孔子用手扶著车轼侧耳听。他让子路前去询问说:“听您的哭声,真像轼一再遇上忧伤的事。”妇女于是说道:“是的。以前我公公被老虎咬死了,我的丈夫也被咬死了,如今我儿子又死于虎口。”孔子说:“那您为什么不离开这里呢?”妇女、回答说:“这里没有苛政。”孔子对子路说:“你要好好记住,苛政比老虎还要凶猛啊!”‎ 二、《生于忧患,死于安乐》与《孙叔敖遇狐丘丈人》:‎ ‎1.A(4分) 2.D(4分) 3.C(4分)‎ ‎4.(5分)(1)人常常犯错误,然后才能改正错误。(3分,“恒”“过”各1分,语句通顺1分)(2)可以凭借这种做法免除祸害吗?(2分,“乎”1分,语句通1分)‎ ‎5.孙叔敖曰/不然/吾爵益高/吾志益下/吾官益大/吾心益小/吾禄益厚/吾施益博。(3分)‎ 参考译文:《孙叔敖遇狐丘丈人》,孙叔敖遇到狐丘丈人,狐丘丈人说:“我听说,有三利必有三害,你知道吗?”孙叔敖吃惊不安地说:“我不聪明,怎么能够知道。请问什么叫三利,什么叫三害?”狐丘丈人说:“爵位高的人,人们会嫉妒他;官大的人,君主会厌恶他;俸禄多的人,怨恨会集中于他。这就是三利三害。”孙叔敖说:“不是这样的。我爵位越是高,心志越在于下层;我的官越是大,做事越小心谨慎,只想着人民百姓;我的俸禄越是多,(我对贫穷的人)布施越加广泛。可以通过这种办法避免祸患吗?”狐丘丈人说:“说得好啊!这种事连尧、舜他们都特别担心做不到呢。”‎ 三、《爱莲说》与《夏日赏荷》:‎ 1. C(陪同、会同) 2.A 3.D(爱莲说不是游记)‎ 4. ‎(1)唉!对于菊花的喜爱,陶渊明以后很少听说了。(2)每到夏天,走到湖边欣赏荷花,都会高兴得忘了吃饭。‎ 5. 藩年十五,尝闲处一室,而庭宇芜秽。父友同郡薛勤来候之,谓藩曰:“孺子何不洒扫以待宾客?”‎ 参考译文:是我回忆年轻时,居住在西湖。每当到了夏天,面临湖水欣赏荷叶荷花,就高兴得忘了吃饭。有一天,会同几个朋友,在湖边的亭子中观赏荷叶荷花,意兴正浓,忽然天上有大雨倾盆而至,湖中荷花全部显示为飘动摇摆的姿态。不一会儿,雨过天晴,湖中波澜不惊,湖天一色。荷花被雨水所冲洗,鲜妍明媚,袅娜多姿,清丽雅致,实在是百花中的神品啊。李太白诗中说“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饰”,我认为太贴切绝妙了。‎ 四、《岳阳楼记》与《题峡山寺》:‎ ‎1.B(日光) 2.C 3.C ‎4.(1)被降职远调的官员和吟诗作赋的诗人,大多在这里聚会,看了自然景物而触发的感悟,怎能不有所不同呢?(2)(我这)才领悟到完美无缺的事物,是很难得的啊,何况交朋友选择人才,却要求尽善尽美呢!‎ ‎5. 如虎丘之剑池不流,天竺之石桥下无泉,麓山之力不副天奇,灵鹫拥前山,不可视远,峡山亦少平地,泉出山,无所潭。‎ 参考译文:我童年时,听游山的人谈论峡山寺难与它并列。由于地处远方,曾经以为没有机会能来的了。等到这次得去游览,遍历了五座有名的山蜂,这才知道峡山寺在世间有名,是有它的道理的。在灵鸳寺的时候,记叙了各座名山所在的优点,而没有谈到它们的不足之处。如虎丘山的剑池水不流动;天竺山的石桥下没有泉水;台山的吃力(攀登)与天然奇观不相符;灵鸳山面对着前边的高山,不能往远处看;峡山也缺少平坦的土地,泉水出山后不能形成深潭。这才领悟到完美无缺的事物,是很难得的啊,何况交朋友选择人才,却要求尽善尽美呢!避开那人的缺点,发挥那人的长处,那么、不论才干大小的人材都不会遗漏,让天下达到长治久安,就不难了。‎ 五、《送东阳马生序》与《贾逵勤学》:‎ ‎1.B 2.B 3.B ‎4. (1)因为内心有足以快乐的事,不觉得吃的穿的不如人。 (2)听到邻家渎书,她每天早晚都抱着贾逵隔着篱笆墙来听。‎ ‎5. 匡衡,字稚圭,勤学而无烛,邻舍有烛而不逮,衡乃穿壁引其光,以书映光而读之。‎ 六、《出师表》与《韩信始为布衣时》:‎ ‎1.B(不长草。这里指人烟稀少的地方。) 2.A 3.B(B选项的内容不在甲选文部分,A答案是正确的。)‎ ‎4.(1)这就是我用来报答先帝并忠于陛下的职责和本分啊。(2)韩信富贵以后,用一千金去酬报那个洗衣的老妇人。‎ ‎5. 项籍少时,学书不成,去学剑,又不成。项梁怒之。籍曰:“书,足以记名姓而已。剑,一人敌,不足学。学万人敌。”‎ 参考译文:韩信还没有显达时,家里贫贱,平日也没有什么善行。为了填饱肚子,常在熟人家吃闲饭,所以很多人都讨厌他。 ‎ 有一次韩信在南昌亭长家白吃白住了好几个月,亭长的妻子非常讨厌他,于是每天就早早做好了饭,躲在房间里吃,等韩信来了之后,也不请他坐下吃饭。韩信察觉到他们不礼貌的举动,就调头而去。 ||有一天,韩信在城下钓鱼,有一些妇人在附近漂洗衣物,其中一个见韩信没饭吃,就拿饭给他吃。一连几十天都这样。韩信很高兴,对老妇人说:“我将来一定要重重报答您。”老妇人很生气地说:“男子汉大丈夫养不活自己。我看你一表人才,可怜你才给你饭吃,谁指望你的报答!” ‎ 后来韩信显贵后,以千金酬谢那位老妇人。 ‎ 七、《唐雎不辱使命》与《荆轲刺秦王》:‎ ‎1.D(应该是“穷尽、完结”的意思) 2.A(都是“凭”的意思) 3.B ‎4.(1)平民发怒,也不过是摘掉帽子,光着脚,把头往地上撞罢了。(2)于是荆轲左手抓住秦王的衣袖,右手拿着匕首刺秦王。‎ ‎5. 方急时不,及召下兵,以故荆轲逐秦王,而卒惶急无以击轲,而乃以手共搏之。‎ 参考译文:荆轲捧着装有樊於期头的匣子,秦武阳捧着装地图的匣子,两个人按次序进人。走到台阶前,秦武阳脸色突然变了,害怕起来,秦国的大臣们都感到奇怪,荆轲回头冲武阳笑,上前替(他)谢罪说:“北方边远地区的粗俗人,不曾见过天子,所以害怕,望大王宽恕,让他在大王面前完成使命。”秦王对荆轲说:“起来,把秦武阳拿的地图送上来。” 荆轲把地图取来献给秦王,打开地图,地图展到尽头,匕首露出来了。(荆轲)乘势用左手抓住秦王的衣袖,用右手拿起匕首向秦王刺去。还没刺到秦王的身上,秦王大惊,自己挣着站起来,袖子断了。秦王拔剑,剑太长,只抓住剑鞘。一时惊慌得厉害,剑又插得紧,因此未能马上拔出来。||荆轲追赶秦王,秦王绕着柱子跑。大臣们惊慌发呆,事情发生得突然,不曾意料到,大家都失去了常态。按照秦国的法律制度,陪侍在大殿上的臣子,不能携带任何武器;许多侍卫虽然手持兵器,但都守候在大殿之下,没有大王的命令他们是不能上殿的。秦王正在危急之中,来不及召唤殿下的侍卫,因此荆轲能追逐秦王,大臣们仓猝间又惊慌又着急,没有武器来攻击荆轲,便用空手共同和荆轲搏斗。‎ 八、《公输》与《陶公饷母》:‎ ‎1.C(晒,晒太阳) 2.C(都是代词,可译为“这件事”)3.B (公输盘并没有“主动带墨子去劝说楚王”)‎ ‎4.(1)杀害(或“损失”)不足的(民众)而去争夺有余的(土地),不能说是聪明。(2)双方都不肯放弃,打渔人看到(它们),把它们一起捉住。‎ ‎5. 陶公少时,作鱼梁吏,尝以坩鲊饷母。母封鲊付使,反书责侃曰:“汝为吏,以官物见饷,非唯不益,乃增吾忧也。”‎ 参考译文:赵国将要攻打燕国,苏代替燕国去劝说赵惠王,说:“今天我来的时候,经过易水,看见一只河蚌正从水里出来晒太阳,一只鹬飞来啄它的肉,河蚌闭拢甲壳钳住了鹬的喙。鹬说:‘今天不下雨,明天不下雨,就会有一个死蚌。’河蚌对鹬说:‘今天不让鹬嘴出去,明天不让鹬嘴出去,就会有一只死鹬。’它们俩谁也不肯放开谁,一个渔夫把它们俩一块抓走了。现在赵国要攻打燕国,燕赵如果长期相持不下,就会蒙蔽老百姓的眼睛,看不清危险的形势,我担心强大的秦国就要成为那(不劳而获的)渔翁了。所以希望大王周密地谋划攻打燕国这件事。”赵惠王说:“好吧。”于是就停止出兵攻打燕国。‎ 九、《得道多助,失道寡助》与《子奇治县》:‎ ‎1.B(委:放弃。去:离开。) 2.A(都是句首发语词,用以引起下文的议论,无实义。)‎ ‎3.B(【甲】文的中心论点和结论说反了。)‎ ‎4. ①用天下归顺的力量,去攻打连父母兄弟都要背叛的国君。所以施行仁政的国君不打仗则已,如果打仗就一定能取得胜利。(3分)‎ ‎②追赶的人返回来说:“子奇一定能够治理好阿县的,同车的人都是老人。(3分)‎ ‎5.越王句践反国,乃苦身焦思,置胆于坐,坐卧即仰胆,饮食亦尝胆也。曰:“女忘稽之耻邪?”‎ ‎ 参考译文:子奇十六岁的时候,齐国的国君派(他)去治理阿县。不久,齐君反悔了,派人追赶。追赶的人回来说:“子奇一定能够治理好阿县的,同车的人都是老人。凭借老人的智慧,由年轻的人来作决断事情,一定能治理好阿县啊!”子奇到了阿县,把兵库武器铸成耕作工具,把仓库里的粮食放出来赈济贫穷人,阿县治理的非常好。魏国听说年轻的子奇治理地方,兵库空了,仓库也空了,就发兵攻打阿县。阿县的人父子兄弟都上阵,用自己的武器打仗,打败了魏国军队。‎ 十、《鱼我所欲也》和《万事莫贵于义》:‎ ‎1.B 2.A 3.D(用在今天,观点错误)‎ ‎4.(6分)(1)如果人们想要的东西没有比生命更重要的,那么,凡是一切可以保住生命的手段哪有不采用的呢?(2)送给你天下,却要你的性命,你愿意这样做吗?‎ ‎5. 景公之时,雨雪三日而不霁。公被狐白之裘,坐堂侧陛。晏子入见,立有间。公曰:“怪哉!雨雪三日而天不寒。”‎ 参考译文:墨子说:“一切事物没有比正义更可贵的。(如果)现在对某人说:‘给你帽子和鞋子,然后斩断你的手足,你愿不愿意做(这件事)呢?这人一定不愿意。为什么?就因为帽子和鞋子比不上手足可贵。又说:‘给你天下,然后把你杀死,你愿不愿意做(这件事)呢?’一定不愿意。为什么?就因天下比不上生命可贵。(可是)为了争论一句话而互相厮杀,这就是把正义看得比生命更为可贵啊!所以说:一切事物没有比正义更可贵的。"‎ 十一、《曹刿论战》《战国策·齐策二,楚策四》比较阅读训练 ‎【1题】1)鄙陋,这里指目光短浅2)通“遍”遍及,普遍3)关系友好,亲近4)退却 ‎【2题】D 【3翻译】1)衣食这类养生的东西,不敢独自享受,一定把它分给别人 ‎ 2)赵国没有粮食吃了,向齐国借粮食,但是齐国不借。‎ ‎【4断句】 不如听之以却②秦兵,不听则秦兵不却,是秦之计中。且赵之于齐,隐蔽③也,齿之有唇也,唇亡则齿寒。‎ ‎【5题】深谋远虑(或聪明智慧)(2分)(如答说话讲究艺术只得1分)‎ ‎【6翻译】秦国攻打赵国的长平,齐、楚救援赵国。秦国的计划指出:“齐、楚两国去救赵国,如果他们之间的关系亲密,那么(我们)就退兵;如果他们的关系不亲密,那么我们就继续攻打赵国。” ‎ ‎ 赵国没有粮食吃了,向齐国借粮食,但是齐国不借。苏秦对齐王说:“不如借给它以便打退秦兵,不借给赵国粮食,秦兵就不能被打退,这就证明秦国的计谋是正确的,况且赵国对于齐来说,如同一条屏障,又如同牙齿有嘴唇那样,嘴唇如果失掉了,那么牙齿也就寒冷了。‎ 十二、《马说》《九方皋相马》对比阅读训练 ‎【1题】1)两马并驾2)通“才”才能3)对…说4)通“悦”,高兴 ‎【2题】C 【3翻译】1)让它嘶鸣,却不能通晓它的意思 2)马被牵来了,果然是天下最好的千里马。‎ ‎【4断句】 皋之所观,得其精而忘其粗,在其内而忘其外。见其所见,不见其所不见;视其所视,而遗其所不视。‎ ‎【5题】C 九方皋相马是看本质,并不为表面现象所迷惑。(不看外表而看精神)‎ ‎【6翻译】秦穆公对伯乐说:“您的年龄太大了,您的儿子有可以派去找千里马的吗?”‎ 伯乐回答说:“我的儿子都是才能低下的人,可以把相好马的方法教会他们,不可以把相天下千里马的方法教会他们。我有一个一块担柴挑菜的朋友叫九方皋,这个人相马的本领并不比我差,请您召见他。” 秦穆公召见了九方皋,派他出去寻找千里马。(九方皋)三个月就回来报告说:“(千里马)已经找到了,在沙丘那儿。” 穆公说:“是什么样的马呀?”九方皋回答说:“黄色的母马。”穆公派人去取马,却是匹黑色的公马。秦穆公很不高兴,召见伯乐,对他说:“坏了事了,您派去找马的人,马的颜色、雌雄还不能识别,又怎么能识别千里马呢?”伯乐长叹一声说:“(他)竟达到这种地步了吗?这就是他比我强千万倍还不止的缘故啊! 像九方皋所观察到的,是精神。抓到了事物的精髓,忽略了粗浅的表象;看到了内容,忽略了外表;他只去看他所要看的东西,而不去看他所不必看的东西;他只观察他所应该观察的,而舍弃他不必观察的。像九方皋这样观察事物,还有比相马更重要的意义啊!” 马牵来了,果然是天下特殊的千里马。‎ 十三、《愚公移山》《铁杵磨针》对比阅读训练 ‎【1题】D(1)将近 (2)正在 (3)同“返”,往返 (4)说 ‎ ‎【2题】D 【3翻译】1)你思想顽固,顽固到了不可改变的地步,竟然连寡妇和孤儿都比不上。 2)李白被她的想法感动了,回去后终于完成了自己的学业。‎ ‎【4断句】 操蛇之神闻之,惧其不已也,告之于帝。帝感其诚,命夸娥氏二子负二山,一厝朔东,一厝雍南,自此,冀之南,汉之阴,无陇断焉。‎ ‎【5题俗语】只要功夫深,铁杵磨成针。‎ ‎【6题】【示例】做任何事情要有恒心、有毅力,这样才能成功。(符合题意,语言简明通顺,言之成理,即可视情况给分)‎ 十四、《邹忌讽齐王纳谏》《贞观政要》对比阅读 ‎【1题】 D(1)间或,偶然 (2)满一年 (3)停止 (4)忍受 ‎ ‎【2题】A 【3翻译】1)能在公共场所批评议论我的过失、并能让我听见的,可以得到下等奖赏。 2)因此我从早到晚孜孜不倦(勤恳不息),只是希望能够清清静静的,让天下平安无事。‎ ‎【4断句】 夫治国犹如栽树,本根不摇,则枝叶茂荣,君能清净,百姓何得不安乐乎?‎ ‎【5题】A (数月之后,错,令初下,正解) 广开言路,修明政治(或:善于纳谏)‎ ‎ 治国能以民为本,让百姓安居乐业。‎ ‎【6翻译】唐太宗对侍臣说:“以前(隋炀帝)刚刚平定了京师,宫中的美女和珍奇玩物,没有一个院子不是满满的。隋炀帝内心仍旧不满足,不停地向民间索取美女及珍玩,并且东讨西伐,用尽兵力随意发动战争,老百姓不能忍受,于是导致了灭亡。这些都是我亲眼所见的。因此我从早到晚勤恳不息,只是希望不想东征西讨,不贪美女珍玩,使天下平安无事。于是就能不兴起徭役,年年庄稼丰收,百姓安居乐业。治理国家就像种树一样,根基不动摇,那么枝繁叶茂。帝王能不想东征西讨,不贪美女珍玩,百姓怎么会不安居乐业呢?”‎
查看更多

相关文章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