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考历史二十五个专题复习北师大版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中考历史二十五个专题复习北师大版

历史专题(中考宝典) ‎ 专题复习一 商鞅变法 ‎(七年级上册P43)‎ ‎1、商鞅变法的主要措施:(1)承认土地私有;(2)奖励耕战;(3)建立县制。‎ ‎2、商鞅变法会使秦国产生哪些变化?‎ 经过商鞅变法,秦国废除了奴隶制,建立了封建制,形成了全国上下崇尚耕战的风气,促进了封建经济的发展,加强了军队战斗力,很快成为战国七雄中实力最强大的封建国家,为100多年后秦统一中国奠定了基础。‎ ‎3、有人说,“商鞅最终为变法而献身,不值得。”你同意这种观点吗?请阐述你的理由。‎ 商鞅为变法而献身的事迹,说明新的先进事物要战胜旧的落后事物,并非一帆风顺就能成功,这中间充满了各种尖锐矛盾和斗争。‎ ‎ 以商鞅变法为代表,各诸侯国相继推行变法或改革,确立封建制度,从而使地主阶级统治最终取代了奴隶主阶级统治,地主阶级和农民阶级的矛盾成为社会主要矛盾。至此,我国封建社会形成。‎ ‎4、商鞅最终被诬告遭受车裂而死,商鞅变法失败了吗?请简单说明理由。?‎ 答:我认为商鞅变法是成功。‎ 一场变革的成功或失败的标准,不在于实施变法的人的生与死,而在于变法的目的是否达到。商鞅变法由于变法内容符合地主阶级的要求,顺应了封建制发展的历史趋势,加上新法已推行多年,“秦妇人婴儿,皆言商君之法”,所以商鞅虽死,变法内容还继续推行。商鞅变法的成功,使原来比较落后的秦国一跃而成为战国后期最先进的强国,为统一六国打下了基础。‎ ‎5、启示:认识商鞅为变法不怕流血牺牲的无畏精神,自觉增强战胜困难,勇于进取的意识。通过分析商鞅变法的意义,使学生认识顺应历史发展的改革是促使国家强大的根本原因。‎ 专题复习二 秦始皇加强中央集权和秦统一的历史意义 ‎(七年级上册P64)‎ ‎1、秦始皇被称作千古一帝,其主要功绩有哪些,简要评述之。‎ ① 结束春秋战国数百年割据混战的局面,实现了大统一,有利于社会生产的进行和人民生活的安定。②从中央到地方建立了一整套中央集权制度,彻底打破了传统的贵族分封制,奠定了中国古代大一统王朝制度的基础,对此后两千多年的中国政治与社会产生了重要影响。③修建了举世闻名的万里长城,成为中华民族勤劳勇敢和智慧的象征。④‎ 统一货币,不仅利于经济的发展,而且为以后历代铸造货币提供榜样。⑤统一文字,利于经济文化的交流,更为中华民族的形成和发展创造条件。‎ ‎2、秦始皇加强中央集权的史实 秦朝建立后,采取了一系列重大措施加强中央集权:‎ 政治方面:建立了君主专制中央集权制度。包括三个内容:‎ ‎①秦王嬴政采用“皇帝”称号,并确立了皇帝至高无上的地位。‎ ‎②在中央,设立丞相(协助皇帝处理国家政事)、太尉(掌管军事)、御史大夫(负责监察百官)。他们互不统属,都对皇帝负责。‎ ‎③在地方,废除以血缘纽带为基础的分封制,建立由中央直接管辖的郡、县二级地方行政机构。‎ 经济方面:“车同轨”,拆除一切路障,统一车辆形制。统一全国货币,以秦国货币圆形方孔钱为标准样式。又规定统一度、量、衡。‎ 文化方面:“书同文”,即规定以小篆作为标准文字,颁行天下,后来又推行一种新的字体——“隶书”‎ 思想方面:焚书坑儒。为了加强思想统治,秦始皇采纳李斯的建议,下令史官烧掉记载秦国以外各国历史的史书。民间除了医药、占卜、种树等书籍以外,所有《诗》《书》和百家著作,一律烧毁。并且活埋了400多背后议论他的儒生。‎ 民族关系方面:御匈奴、筑长城。修建西起临洮,东到辽东,全长一万余里的万里长城。南征越族凿灵渠。‎ ‎3、意义:① 秦国从公元前230年灭韩开始到公元前221年灭齐为止,前后十年,就完成统一六国的事业,结束了春秋战国以来诸侯国长期割据争战的局面,开创了新的统一格局。秦统一后,人民可以有一个比较安定的环境进行生产。‎ ‎②秦王朝推行了许多消除分裂因素的措施增强了各地区的经济、文化联系。这些措施沿袭了两千多年,为我国的长期统一奠定了基础。长期以来,中国封建社会以高度发展的经济和文化,屹立在世界文明的前列,而且能有效地抵抗外来侵略,保持国家的独立,这与秦统一的开创之功,有着不可分割的历史联系。‎ 专题复习三 汉武帝大一统和评价汉武帝 ‎(七年级上册P74-76)‎ ‎1、汉武帝大一统的措施 思想文化方面:①汉武帝采纳董仲舒的建议,推行“罢黜百家,独尊儒术”政策,排斥和抑制其他学说,把儒家学说定为治国的指导思想。从此,儒家学说被确立为专制王朝的正统思想,一直延续了两千多年。②大力推行儒家教育,在长安设立太学,教授儒家经典。‎ 政治方面:①削弱封国势力:汉武帝采纳主父偃的建议,颁布“推恩令”,规定诸侯王除了让自己的嫡长子继承王位外,还可以推“私恩”‎ ‎,把王国封地分给其他子弟,皇帝封这些子弟为侯。新封的侯国归中央直接统辖的郡管理。原来的王国被分割成许多的小侯国,而得到封地的诸侯国子弟,自然对皇帝感恩戴德。汉武帝不费一兵,不损寸土,就巧妙地削弱诸侯王封国势力。②强化监察制度:在中央,设立司隶校尉,监督和检举京师百官以及皇族的不法行为。在地方,将全国分为13个监察区域,称为“十三州部”,每个州部派刺史一人,负责监督地方官员,并抑制和打击地方豪富。刺史虽然官品很低,却可以监察郡国长官,可直接奏报皇帝,加以制裁。‎ 经济方面:将地方的铸币权和盐铁经营权收归中央,统一铸五铢钱,抑制大商人,大大增加了中央的财政收入。‎ 军事方面:汉武帝起用卫青、霍去病等将领,发动三次大战役,击败匈奴,进一步发展和巩固了国家的统一。‎ 民族关系方面:汉武帝两次派张骞出使西域,加强了汉朝同西域之间的联系,打通了中西交通要道——丝绸之路。‎ 结果:汉武帝时,西汉王朝在政治、经济、军事和思想上实现了大一统,进入鼎盛时期。‎ ‎2、评价汉武帝 既要看到汉武帝顺应历史潮流,变革图新,发奋建国,发展和巩固大一统的事业的历史功绩,同时也要认识到汉武帝统治毕竟是封建统治者,其目标是为了维护地主阶级的根本利益,从更深更远的层面维持对广大劳动人民的统治。‎ 功:汉武帝是中国历史上很有作为的封建皇帝,他雄才大略,开拓创新,不拘一格重用人才。他还是一位杰出的政治家,在位期间能够顺应历史潮流,变法图新,在政治、经济、思想文化、军事等方面采取一系列措施。汉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颁布“推恩令”、强化监察制度等措施在巩固大一统方面所起的作用。在汉武帝为加强中央集权统治而采取的措施中,“推恩令”是收到了显著效果的重要政策,汉武帝“独尊儒术”的做法,使儒家思想成为专制王朝的正统思想,并逐步成为中国两千多年封建社会的思想基础。“秦皇汉武”成了中国历史上大一统的象征。‎ 过:他好大喜功、滥用民力、残酷杀戮。‎ 专题复习四 丝绸之路 ‎(七年级上册P81)‎ ‎1、丝绸之路 丝绸之路是一条横穿欧亚大陆的著名古代陆上商贸通道。西汉汉武帝时期张骞开通的。西域开通后,当时贯穿东西的交通线,是从长安经河西走廊,今新疆地区,通往中亚、西亚,直到欧洲。中国精美的丝绸是这条交通线上运输最多的商品。因此,这条横穿欧亚的陆上通道就有了“丝绸之路”的美称。‎ ‎2、作用:‎ A、沿着这条道路,中国的丝织品以及冶铁、凿井、造纸等技术相继西传,西方的毛皮、汗血马、瓜果以及佛教、魔术、音乐、舞蹈、雕塑等也纷纷东来。“丝绸之路”成为东西方经济文化交流的桥梁。‎ B、丝绸之路是东西方经济文化交流的桥梁,有力地促进了中西经济文化的交流,促进了中国人民与各国人民之间的相互了解和友谊,对促成汉朝的兴盛产生了积极的作用。这条丝绸之路,至今仍是中西交往的一条重要通道,在我国当今的对外经济文化交流中仍然发挥着重大作用。‎ 专题复习五 北魏孝文帝改革 ‎(七年级上册P115)‎ ‎1、改革促进民族融合的内容:‎ ‎⑴、494年将都城从平城迁到洛阳。⑵、实行汉化政策:改穿汉服、学习汉语、采用汉姓、提倡同汉人通婚。‎ ‎2、意义:‎ 孝文帝促进民族融合的措施,A、迁都洛阳,加强对中原地区的控制,也有利于接受汉族先进文化。B、实行汉化政策,使少数民族在语言、服饰、风俗习惯上逐渐与汉族趋同;同时,也使中原文化得到了丰富和发展,胡食、胡服、胡床和胡乐、胡歌、胡舞等,逐渐融入汉族人民的生活之中。‎ 专题复习六 贞观之治和评价唐太宗 ‎(七年级下册P10-11)‎ ‎1、“贞观之治”的含义:‎ ‎ 唐太宗统治期间(627-649年),政治较为清明,农民占有一定的土地,赋役负担相对较轻,生产时间有所保证,经济因此得到发展,国力逐渐强盛。唐太宗的年号为“贞观”,故称“贞观之治”。除政治和经济两个方面外,还应包括这一时期和睦的民族关系、频繁的中外交往和繁荣的科技文化。‎ ‎2、“贞观之治”出现的原因:‎ ‎①隋朝创建的一系列重要的制度和经济的繁荣为唐朝中央集权的加强和经济的发展创造了条件。如三省六部制和科举制的创立;长安、洛阳等地修建了许多大粮仓,到隋文帝末年,全国粮食、布帛的储备可供朝廷几十年的开销,工商业也得到发展,出现了前所未有的繁荣景象,这些都为唐初社会经济的发展打下了基础。‎ ‎②隋末农民战争推翻了隋炀帝的暴政,有力地打击了封建统治阶级。唐初统治者吸取隋朝速亡教训,调整了统治政策。这是唐太宗能轻徭薄赋、提倡节俭的思想根源,也是“贞观之治”出现的根本原因之一。‎ ‎③唐太宗是我国历史上杰出的政治家,他个人的作用也是“贞观之治”局面出现的重要因素。‎ ‎④广大劳动人民的辛勤劳动是社会繁荣,经济发展的基础。‎ ‎3、“贞观之治”的主要内容:‎ ‎⑴政治方面:‎ ‎①知人善任,虚心纳谏。用人和纳谏是唐太宗取得政治成就的两个主要原因。唐太宗认为“治安之本,惟在得人”,很重视选官用人。魏征、房玄龄、杜如晦、李靖、李劫、温彦博、戴胄、王硅等左右大臣都是一时之俊。选官得人,这是贞观时期政治比较清明的一个重要原因。唐太宗还重视纳谏。他曾问魏征:“人主何为而明,何为而暗?”魏征回答说:“兼听则明,偏听则暗。”唐太宗鼓励群臣犯颜直谏。魏征、王硅、马周等都是直谏之臣,魏征上谏二百多次,被唐太宗比喻为可以“知得失”的一面镜子。‎ ‎②沿用隋制,推行三省六部制。三省六部制始于隋而发展、完善于唐。唐太宗增加了宰相人数,一方面有利于防止宰相专权,加强了皇权;同时又能集思广益,减少政策的失误。‎ ‎③合并州县、精简机构。隋末群雄割据,都拥有一方土地。唐朝建立后,许多割据豪强相继来降,唐高祖为了安置这些归降的割据者,便多设州县,以致州县比隋时多出一倍,“民少吏多”、人浮于事的现象日益严重。对此唐太宗合并州县,大力精简机构。精简机构不仅有效地加强了对地方的管理,还节省了行政开支,提高了行政效率。‎ ‎⑵经济方面:‎ 轻徭薄赋,提倡节俭。唐太宗吸取隋朝灭亡的教训,一方面轻徭薄赋,多次减免租税;并分给农民土地,采取措施保证农时。农业生产因此得到恢复和发展。另一方面大力提倡节俭,不准修建台榭,禁止地方官进贡奇珍异宝。这是与轻徭薄赋互为表里的措施。应该说“贞观之治”的出现与此无不关系。‎ ‎⑶教育方面:‎ 完善科举制,大兴学校。为了广开选官途径,唐太宗继承并发展了隋朝开创的科举制,使之成为唐代最重要的选拔人才的制度。通过考试选拔官员,为一般地主提供了做官的途径,笼络、吸收了人才,扩大了唐朝统治的阶级基础,对排除当时门阀地主的残余势力也有一定的进步意义。 ‎ ‎(4)法律方面:‎ 在《隋律》的基础上多次修订法令,编撰《唐律疏议》是中国现存最早的一部完备的法典。‎ ‎4、评价唐太宗 ‎(如何评价历史人物要注意两点:①要历史地看问地;②要论从史出。)‎ ‎ A.(1)唐太宗吸取隋亡的教训,任贤、纳谏,进一步调整统治政策,轻徭薄赋、发展生产,整顿吏治,发挥国家机关的效能,大兴学校,发展科举。这些开明政策和措施,促成了政治清明、经济初步发展繁荣、民族关系融洽、社会太平的“贞观之治”。所以说他是古代杰出的政治家。‎ B.但也必须指出,作为封建帝王,唐太宗同样对人民进行剥削和压迫,在晚年,他的骄矜情绪和享乐思想逐渐滋生。他自己曾说:“吾居位以来,不善多矣,锦绣珠玉不绝于前,宫室台榭屡有兴作,犬马鹰隼无远不致,行游四方供顿烦劳。” ‎ 专题复习七 唐代中外文化交流 ‎(七年级下册P32-35)‎ ‎1、遣唐使是日本政府派遣到唐朝进行交流的使团。遣唐使把唐朝的典章制度、天文历法、书法艺术、建筑技术以及生活习俗等带回日本,对日本的生产、生活与社会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 ‎2、玄奘西行:贞观初年,玄奘从长安出发,前往佛教圣地天竺,求取佛经。到达天竺后,玄奘用大约十七年的时间研习佛法。玄奘从天竺带回大量佛经回长安,专心翻译佛经,他还把《老子》翻译成梵文,介绍到天竺。玄奘及其弟子还根据旅途见闻,写成《大唐西域记》。玄奘是第一个系统地把天竺佛教、历史、地理、风土人情等记录下来并介绍到中国的人。‎ ‎3、鉴真东渡:唐玄宗时,鉴真接受日本学问僧的请求,东渡日本宏扬佛法。还把中国的医药、建筑、雕塑、文学、书法、绘画等技术知识介绍到日本,对中日经济文化交流作出了杰出的贡献。‎ ‎4、唐朝中外交流 唐朝中外交流是双向的,一方面,唐朝的经济文化对日本、天竺等国产生了巨大的影响;另一方面,唐朝也在频繁的对外经济、文化交流中,成为一个开放的国家,进一步促进自身经济、文化的发展。‎ 唐代的繁荣与开放在很大程度上与中外交流的发展有关,“遣唐使”和“鉴真东渡”通过中国高僧到日本教,日本留学生到中国学习儒家文化,表明唐代对外开放,向海外弘扬中国文化;而“玄奘西行”则通过中国僧人到印度取经的故事,表明中国人学习外国文化的开放意识和刻苦精神。玄奘西行求法和译经活动对中国文化乃至东亚和世界文化的巨大贡献。‎ ‎5.唐代中外交流的历史启示:‎ ‎(1)一个国家只有经济、文化先进发达,才能对国外产生巨大的辐射力和吸引力,才可能得到别人的尊重乃至仰慕。‎ ‎(2)一个国家在确保主权独立的前提下,只有对外开放,鼓励交流,才能有所得益,有所进步。‎ ‎(3)国家和民族不论大小强弱,均有所长;一个国家只有积极开放,虚心学习,才能充分吸取别人的精华,丰富自己的文化。‎ 专题复习八 蒙古族的兴起和元朝的建立与民族关系的发展 ‎(七年级下册P75-79)‎ 这个“发展”其实是表示出现了新的情况。不同于以往,蒙古族的兴起和元朝的建立,给中国古代的民族关系带来的新的气象,最明显的就是吸引了许多从未与中国文化有过接触的遥远国度的人民来到中国,这些人民有自己的习俗和宗教,再加上元朝统治者带有一定民族歧视色彩的政策,使人感到当时的中国有一种异族统治和多民族、国际化的色彩。所以,当时的民族关系一方面是民族融合的进一步加强,表现在:许多汉族人民来到边疆地区,而边疆各族人民又大批迁入中原和南方,同汉族人民杂居并和平相处;原先进入到黄河流域的契丹人、女真人等,同汉人已经没有什么区别,皆称“汉人”‎ ‎。另一方面,是各民族共存但不一定融合,如蒙古人、色目人、汉人(中原地区契丹、女真和汉人融合后形成的新的汉人)、南人(原南宋统治区域的汉人和其他民族的人民)的分别和隔离;或者是融合与并存同在,如来华的波斯人、阿拉伯人等同中国的汉人、蒙古人、畏兀儿人等长期杂居相处,互通婚姻,逐渐融合,形成一个新的民族──回族,回族以大分散、小聚居为生活特点,与各民族友好相处,为中华民族多元一体局面增添了一道亮丽的风景。‎ 专题复习九 郑和下西洋 ‎(七年级下册P127-129)‎ ‎1、目的:‎ 主要是宣扬国威和到西洋取宝。‎ ‎2、条件(为什么郑和下西洋能成功?):‎ ‎①明初,社会安定,国力雄厚,为郑和下西洋提供了物质基础。②唐宋以来,我国的造船技术不断提高,加上罗盘针的发明和使用,气象测量的进步,航路的勘探等,为郑和下西洋提供了条件。③郑和从小吃苦耐劳,培养了英雄无畏的气概。④郑和的船队组织严密。‎ ‎3、壮举:‎ ‎①郑和远航时间早、规模大。1405——1433年,郑和先后七次下西洋,首航有200多艘海船,船队航行于太平洋和印度洋的广阔海域之间,到达亚非三十多个国家,最远到达非洲东海岸和红海一带。比欧洲航海家的远航早半个多世纪。②船队设备先进。郑和的船队拥有当时世界最先进的船只和航海技术,船上配备有航海图和罗盘针。具有当时世界上先进的航海设备和技术。‎ ‎4、评价:‎ ‎①郑和下西洋是世界航海史上空前的壮举,比欧洲的远洋航行早半个世纪。②郑和下西洋,遍访亚非30多个国家和地区,是世界航海史上的壮举。它促进了中国人民同亚非各国的经济文化交流,增强了政府间和人民间的友谊。郑和下西洋以后,亚非许多国家先后派使节与明朝建立邦交。许多商人到中国。③推动华侨移居南洋,促进了南洋地区社会经济发展。郑和下西洋后,我国人民到南洋的更多了。他们带去先进的生产技术和文化知识,积极投入南洋的开发和建设,促进南洋经济与文化的发展。④郑和下西洋的目的主要是宣扬国威和到西洋“取宝”,不计经济效益;它没有为国内经济发展作出应有的贡献。明政府的贸易原则是“厚往薄来”。且输入香料、珠宝等高档消费品,与国计民生无关。⑤随着明朝国力衰退,远洋航海的壮举也最终被当成“弊政”而遭废止。‎ ‎5、郑和船队到过泉州:永乐十五年(1417年)郑和第五次下西洋时特意到灵山圣墓行香,到泉州市天后宫祈求妈祖保佑航海平安,并奏请修缮泉州等地天后宫。‎ 专题复习十 清朝的“闭关锁国”‎ ‎(七年级下册P118)‎ 1、 清朝统治者实行“闭关锁国”政策的原因:‎ ‎①清朝统治者坚持以农为本的传统观念,推行“重农抑商”政策,压抑、限制民间工商业的发展。②由于自给自足的封建经济稳定,他们认为天朝物产丰富,无需同外国进行经济交流。这是造成清朝清政府实行“闭关锁国”政策的根本原因。③当时西方殖民者正向东方扩展势力,清朝统治者担心国家的领土主权受到外国侵略,又害怕沿海人民同外国人交往,会危及自己的统治。于是实行“闭关锁国”政策。‎ ‎2、主要表现:清朝在和西方各国的交往中基本采取了闭关政策。闭关并非完全断绝往来,而主要表现在对贸易进行严格的限制上。如限定通商口岸;对进出口货物的限制;提高关税,抑制进口;实行行商制度,垄断对外贸易等。‎ ‎3、影响:清朝实行闭关政策有防御西方殖民势力的一方面,但同时给中国社会带来了严重的恶果。它限制了我国对外贸易和航海事业的发展,阻碍了中外文化的交流。闭关自守最终不能扭转中外力量的对比,不能从根本上抵挡殖民势力的侵略,反而进一步导致闭塞、停滞、倒退、使中国更加远离世界发展的潮流。使中国在世界上逐渐落伍了。‎ ‎4.启示:(清闭关锁国政策与改革开放对比带来的启示)‎ 文明是否能够健康地走向进步,主要决定于它是否能够接受外来文明的启迪,是否能够以一种开放的心态与外界的文明进行交往。古代世界无数真切而确凿的史事明白无误地昭示给我们这样的经验和教训:开放宽容导致文明繁荣,保守狭隘致使文明衰落。当今社会是一个不断发展的社会,只有保持终身学习,终身发展的心态才不会被这个社会所淘汰。‎ 专题复习十一 四大发明对世界的贡献 造纸术、印刷术、火药、指南针是我国古代四大发明。‎ ‎1.造纸术:西汉前期用麻做的纸是目前世界已知最早的纸。东汉蔡伦改进造纸术,扩大了造纸原料来源,降低了造纸成本,提高了纸的产量和质量。世界各国的造纸术,大多是我国直接或间接传去的。造纸术的发明是我国人民对世界文化的巨大贡献,它促进了文化的交流和教育的普及,深刻影响了世界文明的进程(作用)。‎ ‎2.印刷术:雕版印刷术发明于唐朝初年。唐朝末年,印刷术已经相当发达,成都、洛阳等地都是著名的印刷中心,世界上现存标有确切日期(享通九年,即686年)的雕版印刷品是唐朝的《金刚经》。‎ 北宋时期,毕昇发明了世界上最早的活字印刷术。活字印刷术节省雕版费用,大大提高了印刷效率,大大促进了文化的传播,又为近代印刷术奠定基础(作用)。中国的活字印刷术要比欧洲早四百年。‎ ‎3.火药:我国在唐朝就发明了火药。唐末,火药开始用于军事上。宋元时期,火药武器广泛用于战争,主要有突火枪、火箭、火炮,后经阿拉伯人传入欧洲,对欧洲社会资本主义战胜封建主义产生巨大影响(作用)。‎ ‎4.指南针:是我国人民的伟大发明。战国时期,人们利用天然磁石指示南北的特性,制成司南,这是世界上最早的指南仪器。北宋时,制成了指南针,并开始用于航海事业。南宋时,指南针经阿拉伯人传入欧洲,为后来欧洲航海家的航海活动创造了条件(作用)。‎ ‎5.例题:‎ 根据《自然科学大事年表》的统计,从公元前6世纪到1000年,中国在世界重大科技成就中所占比例达50~70%,公元1000年后的宋元时期几项重大发明对促进文明的发展与进步做出了极其重要的贡献。但自16世纪后,欧洲出现了近代科学,而中国却未能出现类似的近代科学。‎ ‎①你认为中国古代科技长期领先于世界的主要原因是什么?‎ 答:经济繁荣、政治稳定、教育发达 ‎②宋元时期对世界文明产生重大影响的发明有哪些?‎ 答:指南针、火药、印刷术等 ‎③中国为何在16世纪后未能产生与欧洲相似的近代科学?它产生了什么后果?‎ 答:原因:封建专制统治的压制;思想控制加强;闭关锁国不思进取。‎ 后果:中国落后于西方。‎ ‎④你认为上述材料留给我们怎样的思索?‎ 答:重视教育科技文化,对外开放等。‎ 专题复习十二 列强的侵略 一.鸦片战争与《南京条约》‎ ‎(八年级上册P5)‎ ‎(1)根本原因:为了开辟国外市场、推销工业品、掠夺廉价的工业原料。 (2)直接原因:林则徐的禁烟运动(或鸦片走私受到中国抵制)  (3)经过: 开始标志:1840年6月,英国舰队开到广东海面,进行挑衅。战争爆发。          结束标志:1842年,签订《南京条约》。 (4)结果:清政府战败1842年,中英签订《南京条约》。‎ 中英《南京条约》的主要内容 ‎1842年签定。割让香港岛给英国(使中国领土主权不完整);中国赔款2100万银元(增加了中国人民的负担);开放广州、厦门、福州、宁波、上海为通商口岸;英国商人进出口货物缴纳的税款,中国须同英国商定(有利于外国资本主义对中国的商品输出)。‎ 这是中国近代第一个不平等条约。中国社会性质发生了变化(由封建社会逐步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5)认识鸦片战争对中国近代社会的影响 对内,一是中国的国家主权与领土完整遭到破坏,丧失了独立自主地位,因此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一是魏源等开始睁眼看世界,寻找革新救国的方法。对外,古老的中国开始被卷入世界资本主义的旋涡。‎ ‎(6)结合《南京条约》谈谈对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认识。    半殖民地的含义是形式上独立,但在政治、经济、文化各方面受帝国主义控制和压迫的国家。半封建社会的含义是原有封建经济遭到破坏,资本主义有了一定成分,但仍保持着封建剥削制度。而后依据中英《南京条约》内容 讨论分析,认识条约签订后,中国虽然是形式上独立的国家,但其独立自主的政治已开始受到外来的干预;以自然经济为特征的封建社会也受到外来资本主义的冲击,已不是完整的封建社会,因此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二、甲午中日战争与《马关条约》‎ ‎(八年级上册P18)‎ ‎(1)原因:日本为实现征服朝鲜、侵略中国、称霸世界的梦想。 (2)时间:1894年—1895年。 (3)主要战役: 黄海海战:1894年。致远舰管带邓世昌壮烈牺牲。               辽东半岛战役。               威海卫战役:威海卫是北洋舰队的基地,北洋舰队全军覆没。 (4)结果:清政府战败中日签订《马关条约》  (时间:1895年4月          签订双方:日本首相伊藤博文、中国代表李鸿章。          内容:清政府割辽东半岛、台湾、澎湖列岛给日本;赔款日本军费白银2亿两;开放沙市、重庆、苏州、杭州为通商口岸;允许日本在通商口岸开设工厂等。‎ ‎ (5)影响:《马关条约》大大加深了中国半殖民地化程度。‎ ‎(6)说明《马关条约》与中国民族危机加剧的关系 ‎1、割台湾等地,不仅严重破坏了中国的领土完整,而且刺激了列强瓜分中国的野心。‎ ‎2、空前的赔款数目,要求清政府三年还清,而清政府的年收入只有白银8000万两;为了筹款清王朝只有加紧搜刮百姓或向列强借贷;列强通过贷款不仅控制了中国的财政,而且进一步控制了中国的政治,加深了中国半殖民地化的程度。‎ ‎3、开埠通商,使日本的侵略进入中国最富裕的地区。‎ ‎4、开设工厂是此条约第一次提出,虽然甲午中日战争以前在中国开设工厂已经出现,但并没有条约依据,此条约使外国资本在中国设厂“合法化”,其他国家依据“片面最惠国”条款,享有“利益均沾”的特权,纷纷在中国开设工厂;通过这种方式,列强榨取的利润不仅超出在本国设厂,而且沉重打击了中国的民族工业,阻碍了中国生产力的发展。‎ 不管从哪一条内容看,它的危害性都超出了《南京条约》。所以,《马关条约》是继《南京条约》以来最严重是不平等条约,它大大加深了中国的民族危机。‎ 三.八国联军侵华战争与《辛丑条约》‎ ‎(八年级上册P22-23)‎ ‎(1)背景:1900年春,义和团运动发展到京津地区,斗争矛头直指帝国主义侵略势力。 (2)经过:1900年6月,为镇压义和团反帝爱国运动,英、美、俄、日、法、德、意、奥八国联军两千多人,在西摩尔的率领下由天津向北京进犯。各国舰队夺取大沽炮台,八国联军攻占北京。 (3)罪恶:在北京烧杀抢掠,无恶不作。 ‎ ‎(4)结果:清政府战败,签订《辛丑条约》     时间:1901年     双方:清政府与英、美、俄、日、法、德、意、奥等国。     主要内容 经济上:清政府赔偿白银4.5亿两,以海关等税收作担保;政治上:清政府保证严禁人民参加反帝活动;军事上:清政府拆毁大沽炮台,允许帝国主义国家派兵驻扎北京到山海关铁路沿线要地;外交上:划定北京东交民巷为使馆界,允许各国驻兵保护,不准中国人居住。 (5)影响(或危害) ‎ ‎ 1、给中国人民增加了新的沉重的负担,严重损害了中国的主权。 ‎ ‎2、从此,清政府完全成为帝国主义统治中国的工具。 ‎ ‎3、中国完全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 ‎(6)分析《辛丑条约》对中国民族危机全面加深的影响。‎ ‎①清政府向各国赔款白银4.5亿两,以海关等税收作担保,分39年还清,本息共计9.8亿两。巨额赔款加重了中国人民的负担,列强对中国的财政和经济的控制更为牢固,严重影响了中国社会经济的发展。‎ ‎②划定北京东交巷为使馆界,允许各国驻兵保护,不准中国人在界内居住。这样,各国公使以武力为后盾,成为清政府的太上皇。清政府成为列强的忠实走狗。‎ ‎③清政府保证严禁人民参加反帝活动。以满足帝国主义长期奴役、掠夺中国的目的。(这点最能体现清政府完全成为帝国主义统治中国的工具。)‎ ‎④清政府拆毁天津大沽到北京沿线设防的炮台,允许列强各国派兵驻扎北京到山海关铁路沿线要地。这破坏了中国的国防安全,并使清朝的都城置于帝国主义列强的武装控制之下,严重损害了中国的主权。‎ ‎ 可见,《辛丑条约》签定后,清政府完全成为帝国主义统治中国的工具,中国完全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深渊。‎ 专题复习十三 近代化的起步 一、洋务运动 ‎(八年级上册P29-30)‎ ‎1.洋务运动 ‎19世纪60-90年代,清政府统治集团内部一些较为开明的官员主张利用西方先进技术,强兵富国,摆脱困境,维护清朝统治。这些人被称为“洋务派”。其中中央代表人物是奕訢,地方代表人物是曾国藩、李鸿章、左宗棠、张之洞。他们掀起了一场“师夷长技”为中心的洋务运动。‎ ‎2. 从“自强”到“求富”‎ 洋务运动前期,洋务派以“自强”为口号,采用西方先进生产技术,创办了军事工业。主要曾国藩创办的安庆军械所(它是洋务派仿造西式船炮的开端)、1865年,李鸿章在上海创办的的江南制造总局(是当时国内最大的军火工厂)、1866年,左宗棠创办的福州船政局(当时远东第一大船厂)等一批近代军事工业。19世纪70年代中期到80年代中期,洋务派筹建了北洋、南洋 和福建三支海军。北洋舰队是清政府海军的主力。‎ 洋务运动后期,洋务派提出“求富”的口号,创办民用工业。主要有李鸿章在上海创办的轮船招商局、1893年,张之洞创办的汉阳铁厂(中国近代化的第一个钢铁工业)、湖北织布局等民用企业。‎ ‎3.评价洋务运动在中国近代化进程中的地位和作用。‎ 我们要辩证发展地看待历史事物,洋务派的主观目的是维护封建统治,而不是把中国引向资本主义。洋务运动没有使中国富强起来,但㈠它引进了西方资本主义国家的一些先进的生产技术,使中国出现了第一批近代工业企业。㈡洋务运动为中国近代企业积累了生产经验,培养了技术力量。㈢在客观上促进了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产生和发展,为中国的近代化开辟了道路。 4.对洋务运动失败的认识。    洋务运动的根本目的是维护清朝统治,在不改变封建制度的情况下,想让国家富强起来,这就洋务运动失败的根本原因。从内容上分析,洋务运动学习西方只限于科学技术,单纯的学习西方的科学技术不可能使中国走上富强之路。‎ ‎5.洋务运动中和现在改革开放引进西方先进的科学技术的不同结果谈谈认识。    洋务运动企图单纯地引进西方的先进技术和设备,而不彻底变革封建制度,洋务运动具有明显的保守性。洋务派试图用近代西方科学技术挽救封建统治的危机,仅仅将西方近代科学技术嫁接在腐败的封建制度的肌体上,不触动封建制度。这是洋务运动没有使中国走上富强道路的根本原因。而我们现在的改革开放,对待西方先进科学技术,吸取精华,剔除糟粕。并且我们拥有着生命力旺盛的社会主义制度,生产关系适应了生产力的发展。所以使我们国家更加富强昌盛。‎ 二.百日维新(戊戌变法)‎ ‎(八年级上册P32-33)‎ ‎(1)背景:‎ ‎《马关条约》的签订,加深了民族危机。‎ ‎(2)、序幕 ‎1895年4月,日本逼签《马关条约》的消息传到北京,康有为发动在北京应试的1300多名举人联名上书光绪皇帝,痛陈民族危亡的严峻形势,提出拒和、迁都、练兵、变法的主张。“公车上书”揭开了维新变法的序幕。‎ ‎(3)、过程:‎ 在民族危机日趋深重和康有为屡次上书警示之下,‎1898年6月11日,光绪皇帝颁布“明定国是”诏书,宣布变法。新政从此日开始,这一年是农历戊戌年,又称戊戌变法.到‎9月21日慈禧太后发动政变为止,历时103天,史称“百日维新”。‎ ‎(4)百日维新的主要内容:‎ 经济上,发展农工商业;军事上,训练新式陆海军;政治上,开放言论,取消多余的衙门和无用的官职。文化教育上,开办新式学堂,培养新式人才,废除科举考试中的八股文,创办报刊。‎ ‎(5)戊戌变法对中国社会的影响:‎ ‎①尽管变法失败后绝大部分新政诏令被废除,但也有些保留下来,如惟一保留下来的京师大学堂(今北京大学的前身)。‎ ‎②是一次资产阶级性质的改良运动。促进了资本主义的发展。变法在社会上所起的思想启蒙作用,为资产阶级思想的传播奠定了基础。变法图强的社会思潮日益高涨,对后来的资产阶级革命也产生了深刻的影响。‎ ‎③清政府为了维持其统治,不得不进行一些政策和政治体制的调整。‎ ‎④但不可能实现救亡图存的愿望,不可能使中国走上富强的道路 ‎(6)对“百日维新”的认识。    “百日维新”,它是这次大规模政治运动的高潮。维新派的政治主张在变法法令的内容中有集中体现。尽管这些改革措施带有不少局限性,但维新派希望通过变法改变中国积贫积弱的局面,是符合当时历史潮流的。‎ ‎(7)失败的原因:‎ 没有依靠和充分的发动广大人民群众,仅限于上层;维新派手无实权,所依靠的皇帝光绪帝也只是傀儡;袁世凯的出卖;以慈禧太后为首的顽固派的阻挠和破坏。‎ ‎(8)戊戌变法失败的认识。‎ 戊戌变法的失败说明了想依靠朝廷本身改革社会不过是幻想,中国人民要想摆脱帝国主义的侵略,求得国家的富强,就只有推翻腐朽的清王朝 三. 辛亥革命 ‎(八年级上册P32-33)‎ ‎(1)领导人:孙中山 领导阶级:资产阶级革命派    (2)革命前的准备活动: 组织上:创建革命党兴中会(1894年在檀香山成立。)和同盟会(1905年、日本东京、领导机构及机关报:孙中山为总理、《民报》目的:为了团结革命力量。纲领:驱除鞑虏,恢复中华,建立民国、平均地权。意义:大大推动了全国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运动。)思想上:三民主义是孙中山领导辛亥革命的指导思想。军事上:发动了许多次武装起义。 (3)经过、时间、地点:‎1911年10月10日、湖北武昌。主力:倾向革命的新军。经过:楚望台军械库——湖广总督衙门——武昌城——汉口、汉阳——全国十几个省独立。 (4)武昌起义的结果:建立了中华民国。‎1912年1月1日、南京。孙中山任临时大总统。 (5)历史功绩(意义):辛亥革命推翻了清朝的统治,结束了我国两千多年的封建帝制,使民主共和观念深入人心。 (6)最终结果:果实被北洋军阀首领袁世凯窃取了。袁世凯建立起北洋军阀的统治。‎ ‎(7)辛亥革命是成功了还是失败了?‎ 性质:中国近代史上一次伟大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 A、辛亥革命的成功:‎ ‎1、政治:推翻了清王朝,结束了中国两千多年的封建君主专制制度,建立起资产阶级共和国,使人民获得了一些民主自由的权利推翻了“洋人的朝廷”,沉重地打击了帝国主义的侵略势力 ‎2、经济:解放生产力——为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创造了有利条件 ‎3、思想文化:民主共和观念深入人心;‎ 为新文化运动的兴起创造了条件;‎ 对中国教育的改革和社会习俗的 进步都起了积极的作用。‎ ‎4、世界影响:它对近代亚洲各国被压迫民族的解放运动,产生了比较广泛的影响,成为这一时期亚洲民族解放运动的重要组成部分和有力的推动力量。‎ 总之,辛亥革命是二十世纪三大巨变之一。‎ B、辛亥革命的失败 ‎1、为什么说辛亥革命失败了?‎ 袁世凯窃取了革命果实;它没能完成反帝反封建的任务,没有改变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性质。‎ ‎2、辛亥革命失败的原因(1)客观原因:中外反动势力强大。(2)主观原因:资产阶级的软弱性和妥协性。‎ ‎3、辛亥革命失败的根本原因:是中国处于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中国民族资本主义发展不够充分,力量不强;资产阶级的软弱性和妥协性。辛亥革命的失败表明资产阶级不能领导和完成中国反帝反封建的民主革命任务,而这一伟大的历史任务最终是由工人阶级的先锋队组织——中国共产党来完成的。‎ ‎●例题 辛亥革命失败的原因是什么?它的失败说明了什么?有人说“辛亥革命有成功的一面,也有失败的一面”。你同意这种说法吗?为什么? 答:(1)失败的原因是:帝国主义对袁世凯的扶植。袁世凯控制着北洋军的强大武力。革命政权中的立宪派和旧官僚从内部对革命派发动进攻。帝国主义各国采取军事威胁、外交孤立和经济封锁等手段,对革命政权施加压力,帮助袁世凯知、篡夺革命果实。资产阶级革命派的软弱性和妥协性。    (2)说明了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中国,民族资产阶级不能完成反帝反封建的民主革命任务,这一任务必须在无产阶级的领导下才能完成。 (3)同意。因为辛亥革命作为一场反帝反封建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其根本目的是要推翻帝国主义压迫,铲除封建制度,使中国成为真正的民主共和国,为资本主义发展开辟道路。其直接目标是要推翻满清政权,建立资产阶级共和国。从直接结果看,辛亥革命推翻了满清王朝的腐朽统治,结束了长达两千年的封建君主专制政体,建立了中国历史上第一个资产阶级共和国;颁布了中国历史上第一部资产阶级革命纲领,使人民获得一些民主、自由的权利,使民主共和的观念深入人心。中华民国成立后,国民政府从政治、经济、文化教育上采取了一系列措施,促进了中国资本主义的发展,推动了中国近代化的进程。因而辛亥革命成功了。 从最终结果看,辛亥革命的胜利革命果实被大地主买办阶级代表袁世凯窃取,反帝反封建的革命任务没有完成,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性质没有改变,所以说辛亥革命是失败了。‎ 专题十四 五四爱国运动 ‎(八年级上册P63)‎ ‎(1)原  因:帝国主义加紧侵略中国、北洋军阀政府黑暗政治的必然结果。 (2)导火线:1919年巴黎和会上中国外交的失败。 (3)爆  发:‎1919年5月4日,北京学生示威游行。 (4)口号或要求:“外争国权、内除国贼”—(最能体现五四运动的性质)“取消二十一条”“反对在对德和约上签字,惩办卖国贼曹汝霖”  “誓死力争,还我青岛。” (5)领导人:陈独秀、李大钊 (6)主力及地点的变化:前期主力是学生地点在北京;后期主力是工人,地点是上海。 (7)结  果:五四运动取得了初步的胜利(表现:北洋政府被迫释放被捕学生,罢免曹汝霖等卖国贼的职务,拒绝在对德“和约”上签字。 (8)意  义:是一次彻底地反对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的爱国运动,是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开始。 (9)五四精神:忧国忧民、不屈不挠、乐于奉献、敢于斗争的爱国主义精神。‎ ‎●例题1‎ ‎1、材料一、“1919年1月中国代表在会议上提出:取消帝国主义国家在中国的一切特权;归还在大战时日本夺去德国在山东的一切权利等合理要求。而英、法、美操纵会议,竟在对德和约上规定把原来德国在山东的一切特权转让给日本。” 材料二:“外争国权,内惩国贼”、“废除二十一条”、“拒绝在和约上签字”。 (1)材料二中的“和约”是否是在材料一中的“会议”上签订的?“和约”和“会议”分别指什么? 答:是。和约是指《凡尔赛和约》,会议是指巴黎和会 ‎(2)材料二中的口号是哪次运动中提出的?这次运动的性质是什么?哪一句口号最能体现此次运动的性质?‎ 答:五四运动,是一次彻底的反帝反封建的伟大爱国运动。“外争国权,内惩国贼”‎ ‎(3)材料一说明了什么道理?材料一中的会议和材料二中的运动是怎样的关系?‎ 答:材料一说明了“弱国无外交”。巴黎和会外交失败是五四运动爆发的导火线。 ]‎ ‎●例题2‎ 材料一 ‎5月3日,中国外交失败的消息在报上发表,全国群情激昂,人们的悲愤再也不能抑止下去……‎5月4日下午一时,北京大学、高等师范(北京师范大学的前身)等十四个学校的学生三千多人纷纷来到了天安门广场,发表宣言,揭露帝国主义的强盗行为,举行示威游行…… 材料二 ‎ CCTV.com消息(新闻联播)青春做伴,激情飞扬,在五四青年节来临之际,又有15名优秀青年获得了中国青年五四奖章。他们中有志愿到西部支教的志愿者;有勇于开拓创新的青年科技工作者;有锐意进取的青年企业家。 请回答: (1)2006年是五四运动多少周年纪念?材料一中提到的“中国外交失败”是怎么回事?由此引发的五四运动又是一场什么样的运动? 答:(1)‎2006年5月4日是五四运动87年纪念日,1919年,中国政府在巴黎和会上提出的合理要求遭到了拒绝,并规定把原来德国在山东的一切特权转让给日本。是一次彻底地反对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的爱国运动。‎ ‎(2)材料二中提到的15名优秀青年获得了中国青年五四奖章。不同的经历,不同的岗位,却在同唱一首青春之歌。这就是五四运动给我们留下的一笔最宝贵的精神财富,那就是五四精神,请你说出一直被中国青年传承和发展的五四精神是什么? 答:(2)五四精神就是忧国忧民,不屈不挠,乐于奉献,敢于斗争的爱国主义精神。(或爱国、民主、进步、科学)‎ ‎(3)勇于承担历史责任,是一直以来中国青年运动的光荣传统。作为新时代的青年,如何肩负起历史赋予我们的责任,请把你的想法说出来。 答:(3)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进而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把我国建设成富强、民主、文明的社会主义国家是全国各族人民的共同理想也是当代青年的历史使命。青年一代要牢记党和人民的重托,要肩负起历史的使命。一要勤于学习,发扬五四先驱所倡导的科学精神。二要善于创造,只有不断创造不断开拓,事业才能发展,社会才能进步。三是甘于奉献,在火热的社会实践中创造无悔的青春,永恒的青春。‎ ‎(4)五四精神对我们现代社会有何借鉴意义?青少年如何发扬五四精神。 答:爱国主义是青年运动的旗帜,要继承和发扬五四运动的精神,就要树立为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而努力学习的坚定信念,认识到只有把个人的前途同国家民族的前途紧密结合起来,个人奋斗与集体奋斗结合起来,才能实现最大的人生价值。 。‎ 专题十五 红军长征 ‎(八年级上册P77-79)‎ 红军长征(今年长征胜利结束70周年)‎ 中国工农红军长征示意图       飞夺泸定桥爬雪山过草地到达吴起镇 (1)原因:‎ 第五次反“围剿”‎ 的失败。 (时间:1933年10月,原因:由于中共中央临时负责人博古、军事顾问李德等人的错误指挥。结果,党中央被迫放弃中央革命根据地,进行战略转移。) (2)时间:‎ ‎1934年10月~1936年10月 (3)过程:‎ ‎1934年10月,党中央和中央红军共八万多人离开中央革命根据地,向湘西前进,冲破敌人四道封锁线,渡过湘江,后改向敌人力量薄弱的贵州前进,渡过乌江解放遵义,遵义会议后,四渡赤水河,巧渡金沙江,强渡大渡河,飞夺泸定桥,爬雪山,过草地,1935年10月到达陕甘革命根据地的吴起镇,与陕北的红军胜利会师。1936年10月,红二方面军和红四方面军到达甘肃会宁与前来迎接的红一方面军胜利会师。红军三大主力的会师,宣告长征胜利结束。 (4)所经历的省份:‎ 走过江西、福建、广东、湖南、广西、贵州、云南、四川、西康、甘肃、陕西11个省。 所渡河流和在这些江河上发生的大事: 湘江 红军在那里与敌人打过一场恶战,损失惨重 乌江 红军强渡乌江,解放遵义 赤水河 红军声东击西,四渡赤水河,打乱了敌人的追剿计划 金沙江 红军渡过金沙江,从此跳出敌人的包围圈 大渡河 红军强渡大渡河,飞夺泸定桥 (5)意义:‎ 红军长征的胜利,粉碎了国民党反动派消灭红军的企图,保存了党和红军的基干力量,使中国革命转危为安。 (6)遵义会议:‎ A时间:1935年1月 B地点:贵州遵义 C内容:集中全力解决博古等人在军事上和组织上的错误,取消了博古在军事上的指挥权,肯定毛泽东的正确主张。会后确定军事上由毛泽东、周恩来等负责指挥。 D意义:遵义会议确立了以毛泽东为核心的党中央的正确领导。这次会议挽救了党、挽救了红军、挽救了革命,是党的历史上生死攸关的转折点。 (7)长征精神:‎ 长征精神是艰苦奋斗的精神,是坚定的信念和追求崇高理想的精神,反映了红军顽强的生命力,显示了中国人民,乃至整个中华民族顽强的斗争精神。(不怕牺牲、勇往直前的大无畏精神;众志成城、团结互助的协作精神;坚定理想、充满信心的革命乐观主义精神;百折不挠、排除万难的英雄主义精神。) (8)长征取得胜利的原因:以毛泽东为核心的党中央的正确领导;红军的英勇善战;人民群众的支持。‎ ‎●例题1‎ 材料一:请你仔细看图,并回答有关红军长征的问题: 材料二:‎ 七律·长征 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 五岭逶迤腾细浪,乌蒙磅礴走泥丸。‎ 金沙水拍云崖暖,大渡桥横铁索寒。‎ 更喜岷山千里雪,三军过后尽开颜。‎ ‎——毛泽东 (1935年10月) (1)红军长征的原因是什么?性质是什么?长征初期红军面临的主要危险有哪些?、‎ 答:原因:“左倾”错误导致红军第五次反围剿失利。‎ 性质:战略转移。‎ 危险:敌人的围追堵截和党内王明“左倾”错误。‎ ‎(2)红军长征途中,有一次重要的会议成为党的历史上生死攸关的转折点,这次会议的名称是什么?它解决了什么问题?‎ 答:遵义会议。‎ 遵义会议结束了王明“左”倾错误在中央的统治,确立了以毛泽东为核心的党中央的正确领导。‎ ‎(3)《七律·长征》中的“金沙水拍云崖暖”、“大渡桥横铁索寒”、“三军过后尽开颜”分别指的是什么事件?‎ 答:“金沙水拍云崖暖”指红军渡过金沙江,从此跳出敌人的包围圈、‎ ‎“大渡桥横铁索寒”指红军强渡大渡河,飞夺泸定桥、‎ ‎“三军过后尽开颜”指1936年10月,进行战略转移的红二、红四方面军,与红一方面军在甘肃会宁会师(红军三大主力在会宁会师),宣告二万五千里长征胜利结束。 (4)今年是红军长征胜利结束多少周年?什么会师标志着红军长征的胜利结束?‎ 答:70周年, 会宁会师 (5)简要回答红军长征胜利的历史意义?‎ 答:长征的胜利,粉碎了国民党反动派扼杀中国革命的企图,使中国革命转危为安;保存了党和红军的基干力量;促使中国革命新局面的到来 (7)红军在二万五千里的长征中,克服了千难万险,创造了众多的人间奇迹,留下了无数可歌可泣的光辉事迹。请你至少写出红军长征中的两个故事或战役名称。‎ 答:四渡赤水  飞夺泸定桥  强渡大渡河等 (8)红军长征的精神是一部永恒的史诗。我们应该如何继承和发扬?‎ 答:不怕困难勇往直前的精神;敢于拼搏,敢于胜利的精神;继承革命传统,发扬艰苦奋斗的精神;面对困难不低头;团结互助等等。‎ ‎(9)今天我们重温长征精神有何现实意义? ‎ 传统教育:艰苦奋斗精神;不怕牺牲的革命英雄方义精神和乐观主义精神。 ‎ 学习革命先烈无比忠诚、坚定不移的革命信念;一不怕死、二不怕苦的英雄气概;实事求是、独立自主的创新胆略;顾全大局、严守纪律的团结精神;联系群众、革命为民的崇高思想。(学生只要答出以上内容的任一方面均可给分) ‎ ‎(10)长征精神的含义及我们要学习红军什么样的精神?。 长征精神是艰苦奋斗的精神,是坚定的信念和追求崇高理想的精神,反映了红军顽强的生命力,显示了中国人民及至整个中华民族顽强的斗争精神。 我们要学习红军战胜艰难困苦,勇往直前的革命英雄主义,我们要热爱中国共产党,热爱人民军队,热爱祖国,珍惜今天的幸福生活。‎ 专题十六 西安事变 ‎(八年级上册P88-89)‎ 西安事变(今年西安事变70周年) (1)背景:‎ A日军占领东北后,又将侵略的魔爪伸向华北。 B中国共产党提出建立全国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主张。要求国民政府停止内战,一致抗日。 C张学良和杨虎城,接受了中国共产党的主张,停止向红军进攻,并多次要求蒋介石联共抗日。  D蒋介石不接受他们的建议,反而亲自到西安督促张、杨进攻陕北红军。 (2)发动者:‎ 张学良(东北军将领)、杨虎城(十七路军将领)‎ ‎ 张学良    杨虎城         西安文化日报报道西安事变 (3)目的:‎ 为了逼迫蒋介石抗日。 (4)时间:‎ ‎1936年12月12日‎,又称双十二事变。 (5)过程:‎ 张、杨联合行动,扣押了蒋介石,实行“兵谏”,通电全国,提求停止内战,一致抗日的主张。‎ 中国共产党从民族利益出发,提出和平解决西安事变主张,并派周恩来等到西安谈判。 (6)结果:‎ 西安事变和平解决(标志:蒋介石被迫接受停止内战,联共抗日的主张,张学良释放了蒋介石)。 (7)意义:‎ 历史意义:‎ 西安事变和平解决,成为时局转变的关键。它标志着十年内战基本结束,国共两党第二次合作的初步形成,预示了团结抗战新局面的到来(既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初步形成)。‎ 现实意义:‎ 为解决台湾问题提供了可以借鉴的历史经验,或建立更广泛的统一战线,用以解决台湾问题。民族利益高于一切党派的利益。‎ 专题十七 人民解放战争 ‎(八年级上册P123-128)‎ ‎1、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广大军民在短短的三年内由弱变强,打败国民党。原因有哪些?‎ ‎(1)、中国共产党领导的解放战争具有进步性、正义性。代表了全国人民的利益和要求。顺应了抗战后和平、民主的历史发展趋势,得到人民的拥护和支持。(例如:整个解放战争期间,华北地区有近百万农民参军。群众忍饥挨饿献粮献物,舍生忘死运送物资、救护伤员。人民群众对解放战争的权利支持是解放战争迅速取得胜利的重要原因之一,证实了人民群众力量的伟大。)‎ ‎(2)、国民党政权代表大地主、大资产阶级的利益,政治上对人民进行压迫,经济上实行残酷的剥削和搜刮。对外是帝国主义侵华的工具。是反动、落后的政权。 (3)、国民党发动反共反人民的内战,违背了抗战后和平、民主的历史发展趋势,违背了中国人民的意愿,不得人心,注定要失败。 (4)、中共中央的正确领导,解放军战士的英勇奋战;国民党指挥失当等。‎ 专题十八 十一届三中全会 A对内改革 ‎1、中国共产党十一届三中全会 ‎1978年12月,中国共产党十一届三中全会在北京召开。这次会议彻底否定“两个凡是”的方针,重新确立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停止使用“以阶级斗争为纲”的口号,作出把党和国家的工作重点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实行改革开放的重大战略决策,形成以邓小平为核心的党中央领导集团。‎ ‎ 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是建国以来党的历史上具有深远意义的转折。它完成了党的思想路线、政治路线和组织路线的拨乱反正,是改革开放的开端。从此,中国历史进入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新时期。‎ ‎2、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1)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经济体制改革首先在农村的进行,以调动农民的生产积极性,促进农村经济发展。‎ ‎1978年冬,安徽凤阳小岗村农民首先实行分田包产到户,自负盈亏。创造了“包产到户”这一以家庭联产承包为主要形式的责任制。1982年以后,包产到户的春风吹遍了中国农村。‎ ‎1980年,四川省广汉县的一个人民公社挂上了乡人民政府的牌子。从1958年以来延续二十多年的人民公社体制集体所有的土地长期包给各户农家使用,把农民的责、权、利紧密结合起来,推动了中国农业的大发展。在改革大潮中逐步走向结束。‎ ‎①主要内容:农村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建立在土地公有制基础上,★集体所有的土地长期包给各户农家使用,其收成在完成了上交给国家和集体的任务后,剩余的归农户所有。‎ ‎②意义: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明确了国家、集体、个人的利益关系,把农民的责、权、利紧密结合起来,空前地推动了中国农村生产力的发展,为工业的发展提供了坚实的基础。‎ ‎③性质: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与解放前的地主土地私有制和解放初的小农土地私有制都是有区别的:‎ 其一,所有制不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仍然坚持土地公有制,农户承包的只是土地经营权和使用权,并不是所有权,所有权仍然归集体所有。并且承包是有期限的,承包到期时不排除再分配土地经营权的可能性。这就与解放前地主土地私有权和解放初小农土地私有制具有本质区别。‎ 其二,分配方式不同。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后,农户收成要交足国家的农业税,留足集体的留成,剩下的才是自己的,这样就保证了集体经济的存在,坚持了社会主义的集体经济。而地主土地私有制和小农土地私有制都没有集体留成这一项,没有集体经济的存在,因而也不可能实现劳动者的共同富裕。再者,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充分地实现了按劳分配原则,因为在国家农业税和集体留成固定不变的情况下,农户自己支配收成的多少就和劳动投入程度和劳动产量多少直接挂钩,多劳则多得,少劳则少得。这与地主经济的封建剥削分配形式、地主不劳而获有着根本区别。‎ ‎(2)、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农村经济体制先后经历了怎样的变化?‎ 时间 方式 制度 意义 ‎1950-1952年底 通过土地改革,废除封建土地所有制 由地主土地所有制转变为农民土地所有制(农民土地所有制既土地私有制)‎ ‎1952 年底,土地改革的完成,彻底废除了在我国延续两千多年的封建土地剥削制度,消灭了地主阶级;农民成为土地的主人,在政治上、经济上翻了身;解放了农村生产力,促进了农村经济迅速走向恢复和发展。‎ ‎1953-1956‎ 通过三大改造 实行农业生产合作社(土地集体所有制)‎ ‎1956 年底,三大改造的基本完成,标志着社会主义公有制形式在国民经济中占据主导地位。从此,社会主义制度在我国基本建立起来,我国开始进入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这是20世纪中国的一次历史性巨变。‎ ‎1958‎ 土地集体所有制 ‎“大跃进”‎ 大搞人民公社化运动,搞“一大二公”,政社合一 和人民公社化运动是我国探索社会主义道路中产生的严重失误。虽然广大干部群众付出了辛勤劳动,但是,由于违背客观经济规律,高指标、瞎指挥、浮夸风、“共产风”等泛滥开来,国家和人民遇到建国后未曾有过的经济困难。‎ ‎1978(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 进行农村经济体制改革,现 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土地集体所有制,农民承包使用权 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明确了国家、集体、个人的利益关系,把农民的责、权、利紧密结合起来,空前地推动了中国农村生产力的发展,为工业的发展提供了坚实的基础。‎ ‎(3)、在农村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启示 农村是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突破口,农村经济体制改革在于冲破阻碍农业生产力发展的人民公社体制,说明要保持社会主义制度旺盛的生命力,必须对生产关系中不适应生产力的部分进行改革。‎ ‎3、国有企业改革 ‎1993年11月,中共中央通过《关于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若干问题的决定》,规定了国有企业改革的基本方向是建立现代企业制度。此后,大批国有企业积极进行公司制、股份制改革,出现了邯郸钢铁总厂等一批搏击市场经济大潮的先进典型。‎ 国有企业改革的主要内容:‎ ‎(人教版):从1985年起,城市改革全面展开,重点是国有企业的改革。主要在三个方面进行。把原来单一的公有制经济发展为以公有制经济为主体的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对国有企业实行政企分开,逐步扩大企业的生产经营自主权,实行经营责任制;实行按劳分配为主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制度。1992年,党的十四大提出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以后,国有企业改革加快了步伐,在大中型企业推行公司制、股份制,向建立现代企业制度迈进;对小型企业采取改组、联合等多种形式,加快企业的改革步伐。‎ ‎(北师大):1993年11月,中共中央通过《关于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若干问题的决定》,规定国有企业改革的基本方向是建立现代企业制度。此后,大批国有企业积极进行公司制、股份制改革,出现了邯郸钢铁总厂等一批搏击市场经济大潮的先进典型。‎ ‎(指南)扩大企业自主权;加强企业责任制;将企业推向市场。(建立现代企业制度,进行公司制、股份制的改造)‎ 目标:建立适应市场经济发展的现代企业制度,提高企业效率。 ‎ ‎4、知道就业制度的变化。认识社会发展改变了人们的就业观念 ‎(人教版)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就业制度发生了一系列变化。从前的“铁饭碗”逐渐被打破,就业渠道拓宽,人们可以通过人才市场自主选择职业。持证上岗、就业培训、公开招聘 等新鲜事物层出不穷。就业制度的改革也要求人们不断地学习,提高适应就业变化的能力。随着改革的深入,我国的社会保障体系也逐步建立和完善起来,国有企业下岗职工的基本生活保障和再就业工作普遍得到了加强,城镇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进一步健全,医疗保险制度改革也迈出了步伐。‎ ‎(北师大)在走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道路上,我国劳动和社会保障事业发展到新的阶段。我国政府实行“劳动者自主就业,市场调节就业,政府促进就业”的方针,建立市场导向的就业机制。人们在劳动就业观念上逐步告别了“铁饭碗”和“大锅饭”,通过公平竞争获得工作岗位。为了适应国有企业改革和社会发展稳定的需要,我国以养老、医疗、失业保险和社会救济为社会保障制度改革重点,精心编织起社会安全网。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制度开始在全国范围建立。‎ ‎5. 以人们衣、食、住、行、用方面的变化为例,说明改革开放对人的生活方式所产生的影响 ‎ 衣:改革开发前,由于经济发展水平较低,商品供应严重匮乏,人们买衣服要凭布票,且数量有限,色彩和样式单调。大家都穿着千篇一律的灰色中山装或蓝色解放装,被形容为“蓝色的海洋”。改革开放后,随着物质的丰富和思想的解放,人们的衣着变得丰富多彩,不少人穿上名牌服装或时装。服饰已不仅仅是御寒的工具,更是人们显示风度、展示个性的方式。 ‎ 食:改革开放以前,食物匮乏、单调,人们的营养严重不足,有些农村甚至没有解决最基本的温饱问题。改革开放后,十几亿人民的吃饭问题基本得到了解决。人们不但能“吃饱”,还要“吃好”,讲究营养均衡,粗细搭配,绿色食品等科学卫生的概念也日益深入人心。‎ 住:改革开放前,人们的居住条件较差。改革开放后,不仅人均居住面积大,而且室内装修和居住环境也有明显的改善。‎ 行: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交通条件有了明显的改善,铁路、公路和航线的增长都很快。‎ 由于经济条件的好转和假期的延长,出门旅游的人越来越多,除乘火车外,乘坐飞机也不是稀罕事了,开私人汽车出行的人也占一定比重。‎ 用:改革开放前,代表着当时生活水平的“四大件”是缝纫机、自行车、手表和收音机。改革开放后,彩电、冰箱、洗衣机、空调、电话、电脑、手机已相当普及。‎ 以上说明,改革开放给我们生活带来了巨大变化。‎ ‎6.针对改革开放前后,中国农村、城市变化谈谈你的认识。‎ 使我们认识到改革开放是符合中国国情的,实践证明,对内改革是改变不适应生产力发展的管理体制,自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综合国力大为增强,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由此可见,改革开放是我国社会主义事业繁荣昌盛的强国之路,并逐步确立为祖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作贡献的人生理想。‎ B对外开放 ‎1、改革开放以来,我国设立了哪几个经济特区?‎ 我国设立了深圳、珠海、汕头、厦门和海南5个经济特区,都在福建省、广东省、海南省。‎ 深圳是我国最早的经济特区。海南是我国最大的经济特区。‎ ‎2、建立经济特区有何作用?‎ 建设经济特区,可以增强同国外的经济技术的交流和合作,学习国外先进的科学技术和管理经验,有利于人才的培养,有利于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更快、更好地发展;同时,也有利于世界了解中国,扩大中国的国际影响。‎ 建立经济特区,是为了打开对外开放的突破口。深圳等经济特区的成功,为进一步扩大开放积累了经验,引发了第一次沿海开放的高潮,并进而促进了经济特区(5个)——沿海开放城市(14个大连、秦皇岛、天津、烟台、青岛、连云岛、南通、上海、宁波、温州、福州、广州、湛江、北海)—沿海经济开放区(环渤海地区、长江三角洲、闽南三角区、珠江三角洲)——内地这样一个多层次、有重点、点面结合的对外开放格局的初步形成,这是中国经济发展的战略大跨越。深圳等经济特区所取得的成就充分证明,实行改革开放的总方针是完全正确的,它从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自信上丰富了我们对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认识。‎ ‎3、我国现代的开放与近代的开放有何区别?‎ 在打破封闭,加强与世界的联系上是一致的,在一些具体的开放形式也有相似之处,但近代的开放与现代的开放存在本质的区别。‎ 一是前提不同。近代开放是在国家领土主权的独立完整遭到严重破坏的情况下的被迫开放;现代开放则是在维护国家主权完整前提下的主动开放。‎ 二是目的不同。近代开放是适应列强对华侵略的需要;现代开放则是为了发展经济。‎ 三是后果不同。近代开放使中国的半殖民地化程度逐渐加深并日益贫困;现代开放则使国家逐渐走向富强。‎ ‎4.对外开放政策的认识 对外开放是时代的潮流,是实现我国国民经济现代化的必要条件。对外开放是指在独立自主、自力更生的基础上,遵循平等互利,互守信用的原则,同世界各国发展经济合作和技术交流,是加速我国社会主义建设的重大战略决策,其目的是加快发展我国的社会主义经济。对外开放是建立在维护国家主权、平等互利的基础上的,旧中国的“开放”则建立在不平等条约的基础上的,是为外国侵略中国服务的。‎ ‎5.我们应该如何适应改革开放的形势?     我们要培养团队合作的精神,增强自己承受挫折、适应生存环境的能力,解人类社会历史发展的多样性,理解和尊重世界各国各地区、各民族的文化传统,学习汲取人类创造的优秀文明成果,逐步形成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国际意识。‎ ‎●例题1、‎ 在历史的学习过程中,可以选择一些有兴趣、 有意义和力所能及的问题进行调查研究。下面是某历史兴趣小组所做的“改革开放前后人们生活方式变化情况调查卷”,如果你是兴趣小组的成员,请按要求完成下面的内容。‎ ‎(1)20世纪60年代,人们挖野菜吃。‎ 这一时期人们吃野菜的原因是?‎ 答:20世纪60年代,经历了“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中国经济出现了严重困难,人们挖野菜作为粮食的补充。‎ ‎(2)20世纪90年代,人们到饭店点野菜吃。‎ 这一时期人们吃野菜的原因是?‎ 答: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由于实行改革开放,中国经济迅速发展,人们丰衣足食,饮食结构发生了重大变化,野菜成为餐桌上的绿色食品,健康食品。(或改革开放后,经济发展,物资丰富。人们不但能“吃饱”,还要“吃好”,讲究营养均衡,粗细搭配,绿色食品等科学卫生的概念也日益深入人心。)‎ ‎(3)通过这次调查,你有什么体会?‎ 答:改革开放给人们的生活带来了巨大变化;改革开放政策推动了我国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发展才是硬道理;改革开放以来,人们生活水平不断提高;改革开放以来,人们的生活正向文明和高质量的方向发展等等。‎ ‎●例题2‎ 请用史实说明,建国以来我们党的第一代和第二代领导集体,在解决农业、农村、农民问题上,对农村生产关系进行过哪几次调整或变革?其结果如何?请你针对这一问题对我国当前解决“三农”问题,提出几点解决建议。 答:(1)经历了四个步骤:土地改革、农业合作化、人民公社化、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2)A进行土地改革,解放了生产力,为农业生产的发展开辟了道路。         B实行农业合作化进一步调动了劳动者的生产积极性,结果进一C步提高了农业生产水平。         C实行人民公社化,结果严重挫伤了生产者的积极性。         D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结果极大地调动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推动了农业生产的发展。    (3)必须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应生产力发展的客观需要。我国农村人口素质还比较低,农村受教育水平比较低。 (4)建议: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大力普及农村义务教育,提高人口素质,实施人才强国战略。‎ 世界历史 专题复习十九 新航路开辟(九年级上册P8-10)‎ ‎①、新航路的开辟(九年级上册P60——62)‎ A、动机(根本原因):商品经济的发展及对东方商品的需求使欧洲人产生对黄金等财富日益膨胀的欲望,这是欧洲人向海外探险的物质动力。‎ B、条件:‎ ①、 欧洲造船和航海技术有了进步;‎ ②、 欧洲人对地球有所了解,具备了一些地理知识;‎ ‎③、罗盘针、航海知识的运用,增加了欧洲探险家远洋航行的安全系数。‎ C、时间:从15世纪开始。‎ D、主要过程: ‎ 航海家 迪亚士 哥伦布 达.伽马 麦哲伦 时间 ‎1487‎ ‎1492‎ ‎1497--1498‎ ‎1520--1522‎ 出发地 葡萄牙 西班牙 葡萄牙 葡萄牙 主要成就 发现非洲南端的好望角 第一次横渡大西洋,达到巴哈马群岛、古巴、海地等地 第一次绕非洲南端的好望角到达印度 与其他船队完成了人类历史上第一次环球航行 意义 从此开辟了从欧洲向东绕过非洲南端的好望角通往东方的海上航线。‎ 发现美洲大陆。‎ 实现了欧洲人从非洲沿岸达到东方地夙愿 证明了地圆学说的正确性 ‎ E、影响:‎ ㈠、积极影响:新航路开辟以后,从欧洲到亚洲、美洲和非洲等地的交通往来日益密切,世界开始连成一体;欧洲大西洋沿岸工商业经济繁荣起来,促进了资本主义的产生和发展。‎ ㈡、消极影响:欧洲人开辟新航路的主观愿望是到海外寻找黄金,满足发财的欲望。因此,伴随着新航路的开辟,一场持续了数百年的殖民掠夺、殖民扩张和侵略活动也从此开始了。正是那场伴随着血与火的殖民扩张,使欧洲资本主义的触角开始伸向世界各地,也为近代欧洲资本主义的迅速发展积累了大量的资本。‎ 专题复习十九 欧美主要国家的社会巨变 一.英国资产阶级革命(1640——1689年)‎ ‎(九年级上册P14---P17)‎ ‎①、根本原因:封建专制统治严重阻碍了英国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 ‎ ‎②、导火线:苏格兰人民起义。‎ ‎③、开始:1640年英国议会的召开(斗争双方:以国王为首的封建势力和以议会为代表的资产阶级和新贵族;斗争内容:围绕着限制国王权利的问题展开激烈的斗争)。‎ ‎④、性质:反抗封建统治的资产阶级革命。‎ ‎⑤、高潮:1649年,查理一世被推上断头台,英国成立共和国。‎ ‎⑥、胜利:1688年,资产阶级和新贵族联合其他不满国王专制统治的人士发动宫廷政变,推翻了专制统治,另立新的国王。1689年,英国议会通过了《权利法案》,确立了君主立宪制。标志着英国资产阶级革命取得胜利。‎ ‎⑦、历史影响:英国资产阶级通过革命推翻了封建君主专制,确立了自己的统治地位,为发展资本主义扫清了道路,推动了世界历史进程。‎ 二.美国独立战争 ‎(九年级上册P20——24)‎ ‎①、根本原因:英国的殖民统治严重阻碍了北美经济的发展;‎ ‎②、导火线:波士顿倾茶事件。‎ ‎③、经过:‎ 开始:1775年4月,来克星顿枪声,北美人民争取独立的战争开始了;‎ 不久决定组织大陆军,任华盛顿为总司令,开始了有组织的反英斗争;‎ 建国:‎1776年7月4日,大陆会议发表了《独立宣言》,宣告了北美13个殖民地脱离英国独立。(7月4日后来成为美国的独立日)‎ 转折:1777年,萨拉托加战役;‎ 胜利:1781年,英军在约克镇(约克镇战役)向华盛顿投降,至此,美 国独立战争胜利结束;‎ 独立:1783年,英国承认美国独立。‎ ‎④、性质:美国独立战争既是一场资产阶级革命,又是一场民族解放战争,具有双重性质。‎ ‎⑤、影响:美国独立战争结束了英国的殖民统治,实现了国家的独立,确立了比较民主的资产阶级政治体现制,有利于美国资本主义的发展,对以后欧洲和拉丁美洲的革命起也起了推动作用。‎ 三.法国大革命 ‎(九年级上册P26——29)‎ ‎①、根本原因:(波旁王朝)封建专制统治阻碍了法国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 ‎②、导火线:1789年,三级会议召开。‎ ‎③、经过:‎ 开始:‎1789年7月14日,巴黎人民攻占巴士底狱,是法国大革命开始的标志(“‎7月14日”被定为法国的国庆日);‎ 发展:《人权宣言》的发表;‎ 再发展:1792年,法国废除了君主制度,建立了共和国——历史上称为 法兰西第一共和国。不久,处死国王路易十六;‎ 高潮:1793年,巴黎人民第三次起义,实行雅各宾派专政(罗伯斯庇尔 等人撑权);‎ ‎④、影响:法国大革命摧毁了法国的封建制度,传播了资产阶级自由民主的进步思想,对世界历史的发展有很大的影响。(注:法国大革命是资产阶级革命时代最大、最彻底的一次革命)‎ 四.华盛顿 ‎(九年级上册P20—24)‎ 华盛顿:华盛顿是美国开国元勋、伟大的政治家,也是美国历史上最著名的总统之一。一方面,他领导了美国人民取得了独立战争的胜利:如被任命为大陆军总司令后,开始领导人民进行有组织的不屈不挠的反英斗争;于1777年组织了萨拉托加战役,扭转了战局;1781年率领美法军队取得约克镇大捷,接受了英军的投降;另一方面,他又开创了美国民主政治的先河:如1789年,华盛顿当选为美国第一任总统。他担任了两届美国总统(1789——1797年)后,坚决不参加第三届总统竞选,退休后回到自己的农庄。从此,美国没有人可以成为终身总统,也不允许连任三届总统。‎ 五.拿破仑 ‎(九年级上册P32——36)‎ 拿破仑是法国大革命时期的传奇人物,杰出的资产阶级政治家、军事家,也是一个军事独裁者。‎ 拿破仑支持革命,24岁就因战功卓著破格当上了将军。他在平息国叛乱、抗击外国军队的许多战斗中表现出卓越的军事才能,逐渐成为法国军队中最有影响的将军,成为维护法国资产阶级的一把锐利宝剑。1799年底,拿破仑发动政变,夺取了政权。5年(1804年)后,他加冕称皇帝,建立帝国——法兰西第一帝国。拿破仑成为法国资产阶级的皇帝。在位期间,拿破仑对内巩固资产阶级统治,颁布《法典》(《法典》以法律的形式巩固了资产阶级革命成果,第一次确认了资产阶级民法的基本原则,其立法精神和原则为后来许多国家所借鉴和效仿);对外多次打败欧洲反法同盟的军队,乘胜扩大了法国的疆域,控制了欧洲很多地方。‎ 拿破仑发动的对外战争,打击欧洲的封建势力,使法国大革命的某些成果通过暴力被推广到他所征服的欧洲国家,战争具有革命的性质。‎ 另一方面,拿破仑也有不足之处:拿破他迷信武力,铁蹄踏遍了整个欧洲大陆,威胁了欧洲所有国家的主权,损害了被侵略国家人民的利益,战争具有侵略性(与英国的战争又具有争夺欧洲霸权性质的一面),激起当地人民的反抗。连年征战,造成法国经济困难,最终送葬了法兰西帝国。1812年,拿破仑被欧洲反法联军赶下台,法国的封建王朝在外国军队的保护下复辟。后来,拿破仑在被流放的大西洋小岛上孤独地死去。‎ 专题复习二十 资产阶级统治的巩固与扩展 一.美国的南北战争 ‎(九年级上册P78——81)‎ ‎①、背景:美国独立后,北方资本主义经济和南方的种植园经济都发展起来。南方的种植园主使用了大量奴隶。两种经济制度水火不容,围绕着奴隶制的存废问题,北方与南方的矛盾再也无法调合。‎ ‎②、导火线:1860年3月,林肯就任美国总统,成为南方奴隶主发动叛乱的借口。南方的一些州联合起来,宣布组成一个独立的国家,号称“南部联邦”。这年4月,南方军队挑起战争,美国南北战争爆发。‎ ‎③、经过:‎ ㈠1861年4月,南方军队挑起战争,美国南北战争爆发。‎ ㈡内战初期,由于南方早有准备,北方政府接连失利。‎ ㈢1862年林肯政府先后颁布了《宅地法》和《解放黑人奴隶宣言》,逐渐地扭转了战局。‎ ㈣1865年,美国南北战争以北方的胜利靠终,美国的统一最终得到维护。‎ ‎4、南北战争的历史作用:南北战争是美国历史上的第二次资产阶级革命。经过这场战争,美国废除了奴隶制度,扫清了资本主义经济发展的又一障碍,为以后经济的迅速发展创造了条件。‎ 二.俄国废除农奴制 ‎(九年级上册P74)‎ ‎①、背景:16世纪中期,俄国成为中央集权的封建国家,盛行农奴制。由于农奴制的阻碍,到19世纪中期,俄国的资本主义工业发展缓慢,落后于其他主要资本主义国家。农奴处境十分悲惨,暴动频繁。面对严重危机, 1861年,沙皇亚历山大二世不得不签署了废除农奴制的法令。‎ ‎②、主要内容:农奴在法律上是“自由”人;地主再也不许买卖和干涉他们的生活;农奴在获得“解放”时,可以得到一块份地,但他们必须出钱赎买这块份地。‎ ‎③、性质:1861年改革是沙皇自上而下实行的资产阶级性质的改革。‎ ‎④、历史作用:1861年改革有利于资本主义的发展。这次改革虽然留下大量的封建残余,但加快了俄国资本主义的发展,是俄国历史上的重大转折点。‎ 三.明治维新 ‎(九年级上册P86)‎ ‎①、背景:①、19世纪中期的日本,仍是闭关锁国、落后的封建国家;②、天皇大权旁落,实际权力掌握在幕府将军手中;③、1853年,一支美国舰队闯入日本港口,要求谈判“通商”,否则立即向日本开战。第二年,日本被迫在不平等条约上签字,同意开放港口。其他资本主义国家也向日本提出了同样的要求。④、外国势力的渗透,激化了日本的国内矛盾,幕府的统治岌岌可危。一部分中下级武士,逐渐放弃了排斥西方的做法,开始接受西方的先进技术和思想,主张以武力推翻倒幕派的统治,并取得了成功。‎ ‎②、性质:是一场自上而下的资产阶级性质的改革。‎ ‎③、主要内容:政治方面: “废藩置县”,加强中央集权;经济方面:允许土地买卖,引进西方先进技术,鼓励发展近代工业;社会生活方面:提倡“文明开放”,即向欧美学习,努力发展教育。这些改革是在明治年间进行的,因此被称为“明治维新”。‎ ‎④、历史作用:明治维新使日本从一个闭关锁国的封建国家,逐渐转变为资本主义国家,摆脱了沦为半殖民地国家的命运,是日本历史上重大转折点。但日本强大起来以后,很快走上了对外侵略扩张的军国主义道路。‎ ‎▲俄国1861年改革和日本明治维新等改革给中国的启示 改革是社会发展的推动力,中国改革开放的成果证明,只有不断地进行改革,我们的国家才会国富民强。我们要积极学习外国的长处,学习外国先进的科学技术和管理经验。要坚持对外开放,走出国门,选择西方文明为我用,对西方文明不能生搬硬套,应取其精华,出其糟粕,才能有利于我国社会和经济的发展。‎ 专题复习二十一 第一次世界大战 ‎(九年级上册P99-106)‎ ‎1、 “三国同盟”和“三国协约”(九年级上册P99——101)‎ ‎①背景:㈠ 在第二次工业革命的推动下,资本主义国家的生产力获得了突飞猛进的发展。与同时,资本主义国家开始从自由资本主义向垄断资本主义即帝国主义过渡。19世纪末20世纪初,主要资本主义国家美、德、英、法、日、俄等国,相继进入了帝国主义阶段;㈡帝国主义国家之间的矛盾十分尖锐。后起的帝国主义国家如德国要求重新瓜分世界,与英、法、俄等老牌帝国主义国家展开了激烈的争夺。争夺的结果,形成了两大敌对的帝国主义侵略集团。‎ ‎②“三国同盟”“三国协约”的组成国 三国同盟:德国、奥匈帝国、意大利组面三国同盟;三国同盟的核心国家中德国。‎ ‎ 三国协约:英国、法国、俄国组成三国协约;三国协约的核心国家是英国。‎ ‎③性质:两大敌对军事集团——“同盟国”、“协约国”最终形成,都具有争霸性质的帝国主义军事集团。‎ ‎④欧洲两大军事对抗集团形成的严重后果:两大军事集团展开疯狂的扩军备战,世界大战一触即发;长期以来由于列强之间的争夺和其他复杂因素,巴尔干半岛素有欧洲“火药桶”之称。‎ ‎2、萨拉热窝事件(九年级上册P104):‎ 萨拉热窝事件的主要过程:‎1914年6月28日,奥匈帝国皇太子斐迪南大公参加指挥一次军事演习,演习在奥匈帝国控制的波斯尼亚首府萨拉热窝举行,并以邻近的塞尔维亚为假想敌人。塞尔维亚的一个秘密组织派出了多名杀手,埋伏在萨拉热窝市内,准备行刺。演习结束后,斐迪南夫妇乘坐的敞篷汽车进入市区,一个刺客向汽车仍了一枚炸弹,但仅仅擦伤了斐迪南。斐迪南夫妇的汽车行驶到一个拐角处时,另一个秘密组织成员,年仅17岁的普林西普立刻冲上前去,向斐迪南夫妇开枪射击,结果斐迪南夫妇毙命,普林西普被捕。这就是著名的“萨拉热窝事件”,它成为了第一次世界大战的导火线。‎ 评价普林西普的行为:‎ 普林西普刺杀的目的是为了挽救民族危机,但其剌杀行为性质上属于巩怖行动,不是被压迫民族解放斗争的正义行为。后果是点燃了第一次世界大战,给人类带来了巨大的灾难。(或我们要认清民族反抗侵略的正义性同搞暗杀恐怖活动的区别。在政治活动和国际交往中,反对暗杀等恐怖活动是一个共同的准则。因此,要旗帜鲜明地反对任何以暗杀为主要形式的突发事件。萨拉热窝事件的严重危害是不可低估的,不能把暗杀者视为民族英雄,否则我们就会再一次陷入战争不可避免的认识误区和民族英雄与人类罪人共存一身的悖论中。)‎ 突发事件对人类和平的威胁:暗杀等巩怖行动并不是反抗民族侵略的正义和正确行动,在任何时候都坚决反对一切形式的巩怖主义行动。如普林西普刺杀的目的是为了挽救民族危机,但其剌杀行为性质上属于恐怖行动,不是被压迫民族解放斗争的正义行为。其后果是点燃了第一次世界大战,给人类带来了巨大的灾难。可见,要充分认识突发事件,尤其是巩怖行动对人类和平的威胁,如9·11事件就是对全人类和平的严重威胁。因此,反对巩怖主义是全人类的共同责任。‎ ‎3、凡尔登战役(九年级上册P106)‎ ‎①凡尔登战役:第一次世界大战是人类历史上第一次空前规模的战争,战场主要集中在欧洲。交战双方争相使用了各种新式武器,造成了大量人员伤亡。1916年的凡尔登战役,造成双方共七十多万人的伤亡,被称为“凡尔登绞肉机”‎ ‎。凡尔登是法国的著名要塞,是通往巴黎的门户和法军战线的中枢。1916年初,德军决定进攻凡尔登,把它变成“辗碎法军的磨盘”。德国集中了110个师,共27万人,首先发起进攻。历史上前所未有的激战开始了,一时间凡尔登炮火连天、硝烟弥漫,战役进行得极为惨烈。在凡尔登,人们已经很难找到一块没有遭到炮弹袭击的土地,人马尸体随处可见。整个战役中双方先后投入了近百万人,激战数月,结果法军成功地抵挡住了德军的进攻。凡尔登战役是第一次世界大战中伤亡人数最多的战役之一,其中法军伤亡46万人,德军伤亡30万人,共伤亡70多万人,历史上称之为“凡尔登绞肉机”,用以形容战争的残酷性。凡尔登战役之后,德军的速战速决的计划终于破产,法军开始由战略防御转入战略进攻。‎ ‎②第一次世界大战给人类社会带来的巨大灾难:‎ ㈠时间长:第一次世界大战从‎1914年7月28日奥匈帝国向塞尔维亚宣战开始,到1918年11月德国投降,历时4年零3个月,最后以同盟国战败而告结束。 ‎ ㈡规模大:战场由最初的欧洲扩大到非洲、亚洲和太平洋地区,先后有三十多个国家、15亿人口卷入战争。1917年,美国对德宣战,参加协约国;中国也加入协约国方面作战。‎ ㈢人员伤亡多:这场帝国主义战争给各国人民带来了深重的苦难,参战各国共死伤三千多万人,其中被战争、饥饿、疾病等夺去生命的人超过一千万。‎ ㈣经济损失大:这场帝国主义战争,双方共支出战费2084亿美元。‎ ‎4、一战的启迪       战争给人类社会的发展与进步带来严重灾难, 从整个人类发展的角度来说,人们应该学会用非军事手段解决国际事务中的纷争,热爱和平,远离战争,这才是一种进步的现代意识。制止战争,维护和平已成为全世界人民共同的心声。反对战争,维护世界和平是每个人的应尽的义务。‎ 专题复习二十二 苏联社会主义道路探索 ‎(九年级下册P7-9)‎ ‎1、俄国1917年彼得格勒武装起义 革命的对象是资产阶级临时政府。时间:‎1917年11月7日。领导者:列宁。起义结果:成立苏维埃政府——人民委员会,列宁当选主席。标志世界上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诞生。‎ ‎2、十月革命深刻影响 ‎(人教版)俄国十月社会主义革命是人类历史上第一个获得胜利的社会主义革命。世界上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由此诞生。十月革命的胜利沉重打击了帝国主义的统治,推动了国际社会主义运动的发展,鼓舞了殖民地半殖民地人民的解放运动。‎ ‎(北师大)十月革命是世界历史上无产阶级第一次取得胜利的革命,它把社会主义的理论变成现实,使俄国走上了实现现代化的独特之路,为世界上落后国家的发展树立榜样,对20世纪的历史进程产生了深刻的影响。‎ ‎3、列宁在建设方面所做的探索 十月革命后,列宁一直在探索俄国的富强之路。‎ ‎①“战时共产主义”政策:‎ 背景:由于国内外反革命势力的联合反扑,苏俄政府为了保证国内战争的胜利而采取的高度集中的经济措施“战时共产主义”政策。‎ 时间:1918-1921。‎ 内容:实行余粮收集制,对中小型企业实行国有化,取消自由贸易。结果:帮助苏维埃政权度过了难关。 ‎ ‎②新经济政策:‎ 背景:国内战争结束后,苏俄进入和平建设时期。苏维埃政权面临的首要任务是恢复被战争严重破坏了经济。1921年,苏俄政府开始实行新经济政策。‎ 内容:改余粮收集制为粮食税,农民在向国家交了粮食税以后,余粮归自己支配;除大型企业仍然归国家管理外,允许私人和外国资本家经营一些中小企业;废除生活必需品的配给制,恢复自由贸易。对新经济政策的经验教训的总结:新经济政策把社会主义同市场、商品货币关系和资本主义直接联系起来,这是列宁建设社会主义思想的一大转变,它对小农占优势的国家走社会主义道路具有深远的指导意义。‎ ‎4、二三十年代苏联社会主义建设的重大成就 ‎ 1924年列宁逝世以后,苏联人民在斯大林的领导下,为实现社会主义工业化而努力奋斗。1928~1937年,苏联先后完成了第一、第二个五年计划,重点发展重工业。这两个五年计划完成后,苏联由传统的农业国变成强盛的工业国,国防力量也大为加强。与此同时,苏联加快了实现农业集体化的步伐。‎ ‎ 在两个五年计划期间,苏联共建成六千多个大型工矿企业,建立起飞机、汽车、拖拉机、化工、电力、机器制造等部门,形成了比较完备的工业体系。1940年,苏联的工业总产值超过法、英、德,跃居欧洲第一位、世界第二位。但苏联的人均国民生产总值,仍落后于欧美主要资本主义国家。‎ ‎5、斯大林模式经济政治体制存在的严重弊端 ‎1936年,苏联颁布新宪法,这标志着社会主义制度在苏联的建立,也标志着斯大林创建的经济政治体制的形成。‎ ‎(人教书本)斯大林模式是在苏联外有帝国主义包围,国内经济、文化相对落后的情况下形成的。它在一定历史阶段里发挥过积极作用。但是这一模式也具有严重的弊端:第一,优先发展重工业,使农业和轻工业长期处于落后状态;第二,在计划经济体制下,片面强调产值和产量,造成了产品品种少、质量差。第三,国家从农民手中拿走的东西太多,严重地损害了广大农民的利益,农民没有生产积极性,农业产量长期停滞不前。‎ 第四,经济发展粗放,经济效益低下,大量消耗和浪费了资源。‎ 评价:‎ ‎(北师大书本)斯大林通过这种建设模式,使苏联跻身于工业化国家的行列,为后来取得世界反法西斯的胜利奠定了物质基础。斯大林模式表明苏联在探索社会主义发展道路方面形成了巨大的误区。这种模式阻碍了苏联的民主与法制建设和经济持续发展,防碍了社会主义制度优越性的充分发挥。‎ ‎6、苏联经济建设给我们的启示 一个国家发展自己的经济应该从自身国情出发,制定适合自己自身特点的政策方针.生产关系要适应生产力的发展,要重工业、轻工业和农业协调发展,要切实保护农民的利益,改革经济的管理体制等。‎ ‎◆例题 对20世纪三十年代斯大林领导下苏联社会主义建设如何评价,历来众说纷纭,至今莫衷一是。有学者认为,从富国强兵的角度来说,成绩是辉煌的,但从建设社会主义民主、文明,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的理想社会来说,是不成功的。你同意这种观点吗?请简述你的理由。‎ 答: 同意这种观点。在斯大林领导下,20世纪二三十年代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取得重大成就,工业生产获得跨越式的发展,国防力量和国际地位空前提高,苏联以崭新的强国形象出现在世界舞台,令世人瞩目。‎ 但是30年代形成的高度集中的国家计划管理经济体制及以个人专断为特征的高度集权的政治体制,严重压制了广大干部、群众的社会主义积极性、创造性,阻碍了社会持续健康的发展。斯大林将苏联模式神圣化、凝固化,不准提出异议,更不准改革,致使社会主义丧失自我完善的活力和机会,影响了党心民心的指向,这是令人深思的历史教训。如大清洗运动,由于存在着对斯大林的个人崇拜,法制不健全并随意受到破坏,许多无辜的人遭到迫害,制造了大量冤家假错案,干扰了经济的正常发展,更为严重的是进一步破坏了社会主义民主,强化了对斯大林的个人崇拜,产生了灾难性后果。‎ 专题复习二十三 美国历史 一. 美国的南北战争(见专题二十)‎ ‎ ‎ 二.罗斯福新政(九年级下册P20-21)‎ ‎1.罗斯福新政背景:‎ ‎1929-1933年的资本主义经济危机首先在美国爆发,席卷了整个资本主义世界。严重的经济危机引起了政治危机,冲击了美国的资本主义制度。‎ 经济危机的根本原因:资本主义制度的基本矛盾(生产的社会化与生产资料私人占有之间的矛盾)‎ 直接原因:资本主义生产力的迅速发展与劳动人民购买力的相对底下之间的矛盾。‎ 危机的特点:时间特别长,范围特别广,破坏性特别大。‎ ‎2.实行新政的目的:‎ 是在资本主义制度内部进行调整,加强国家对经济的干预和指导,以消除经济危机。‎ ‎3.新政的主要内容:‎ 整顿金融业,恢复银行的信用,贬低美元,刺激出口;恢复工业,强化国家对工业生产的调节和控制,防止盲目竞争引起生产过剩;调整农业,压缩农业产量,稳定农产品价格,维护农业生产;兴办公共工程,减少失业,扩大消费需求,进行社会救济,稳定社会秩序.‎ 新政的中心措施是对工业的调整。《全国工业复兴法》是整个新政的核心和基础。该法规定了各企业的生产规模、价格水平、市场分配、工资水平和工作日时数,以防止出现盲目竞争引起的生产过剩,从而加强了政府对资本主义工业生产的控制与调节。‎ ‎“蓝鹰运动”:为了保证《全国工业复兴法》的实施,政府以印第安人崇拜的神鸟蓝鹰为标志,发动了“人尽其职”的“蓝鹰运动”,凡遵守该法的企业悬挂蓝鹰标志,以示守法。《时代周刊》在每期封面上也印上蓝鹰。‎ ‎4.新政的历史作用 A维护和保证了资本主义制度的存在,对生产关系作了局部的调整,以适应社会生产的需要,在一定程度上减缓了经济危机对美国经济的严重破坏,促进了社会生产力的恢复和社会稳定。‎ B.国家对经济加强干预的政策,加强了美国国家垄断资本主义。它不仅成为现代美国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经济制度的开端,而且对其他国家经济政策的发展都产生了重要影响。‎ 新政是资本主义发展史上的里程碑。‎ ‎5.影响:‎ ‎(人教书本) 新政取得了显著成效。美国经济缓慢地恢复过来,人民的生活得到改善;资本主义制度得到调整、巩固与发展;资本主义国家对经济的宏观控制与管理得到加强;美国联邦政府的权力明显增强。新政在美国和世界资本主义发展史上具有重要意义。‎ ‎(指南)“罗斯福新政”是美国资本主义的一次自我调节,取得了很好的效果,使美国度过了经济危机(但经济危机的根源没有消除),进一步提高了美国国家资本主义的垄断程度,资本主义制度得到调整、巩固和发展。这不仅为后来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创造了条件,而且开创了资产阶级政府大规模干预经济生的先河。‎ ‎●例题1‎ 材料一:宾夕法尼亚的乡下人吃野草根……城里的孩子妈妈在码头……一有腐烂的水果蔬菜扔出来,就上去同野狗争夺……‎ ‎——威廉·曼彻斯特:《光荣与梦想》‎ 材料二:……农业部接到1933年夏、秋两季将丰收的可怕消息。为此,……说服农民耕掉1000万英亩(或四分之一)的棉,以换取津贴。另外,……‎ 想一想,这两段材料说明了什么?‎ 答:说明了1929年经济危机爆发后,劳动人民生活困难,生活水平急剧下降,而资本家为了自身的利润不惜故意大量销毁产品。对于人民的困苦,他们绝不会发善心的,这充分说明了资本主义制度的腐朽和黑暗。‎ ‎●例题2‎ 材料一:1929—1933年资本主义世界经济危机中,美、英、德 、法、日等国的工业生产不降情况;美46.2%;英28.4%;德40.6%;法16.5;日8.4%;        ‎ ‎ 材料二;作为一个国家,我们拒绝了彻底的革命计划,为了永远地纠正我们经济制度中的严重缺点,我们依靠的是旧民主秩序的新的应用。——罗斯福 回答:⑴这场危机中遭受打击最严重的是哪两个国家?‎ 美、德 ⑵为挽救危机,这两个国家各采取了什么措施? 美国实行罗斯福新政;德国建立法西斯专政。 ⑶罗斯福所说的“永远地纠正我们经济制度中的严重缺点”这一目标能否实现?为什么?‎ 不能。不可能从根本上改变资本主义制度。  ⑷美国这一政策 的特点是什么?如何评价这政策 ?‎ ‎①罗斯福新政是在不改变资本主义制度的前提下,加强国家对经济生活的干预和指导消除经济危机;  ②“新政”的实施,取得了显著成效。美国的经济缓慢地恢复过来,人民的生活得到改善;资本主义制度得到调整、巩固与发展;资本主义国家对经济的宏观控制与管理得到加强;美国联邦政府的权力明显增强。新政在美国和世界资本主义发展史上具有重要意义。但是,产生危机的根源依然存在,它不能从根本上消除资本主义的经济危机。  ⑸罗采取什么“必要的措施”来扭转“暗淡的现实”?其目的如何?  措施:整顿银行,恢复银行信用;政府让农民缩减大片耕地和屠宰大批牲畜由政府付款补偿;新政的中心措施是国家对工业的整顿;1933年颁布国家工业复兴法;新建许多公共工程,减少庞大的失业队伍,刺激消费和生产。目的;在资本主义制度内部进行调整,加强国家对经济和指导,以消除经济危机;  ⑹罗采取以上措施实现了美国人民的愿望吗?‎ 通过以上措施,取得了成效,实现了人民的愿望。  ⑺罗斯福说作为一个国家,我们拒绝任何彻底的“革命计划”的含义是什么? 罗斯福新政是以巩固资本主义制度为前提的。‎ ‎●例题3‎ 回答有关罗斯福新政的问题。‎ ‎(1)罗斯福新政与以前的资本主义政策最显著的不同点是什么?‎ 罗斯福新政之前,资本主义实行自由放任的统治政策,而罗斯福政府则运用国家权力对经济全面干预,对经济结构进行调整。‎ ‎(2)如何正确评价罗斯福新政?‎ ‎ 罗斯福新政是在维护资本主义制度的前提下做出的政策调整,所以不可能从根本上消除危机。但是,它在一定程度上减轻了经济危机对美国经济的严重破坏,促进了生产力的恢复;遏制了美国的法西斯势力,巩固了资本主义统治;政府对经济生活的大规模干预,进一步提高了美国国家资本主义的垄断程度,为美国及其他资本主义国家经济政策的发展提供了成功的借鉴,是资本主义发展史上的一个里程碑。‎ ‎(3)苏俄新经济政策与美国罗斯福新政有哪些相同点?‎ 都是在维护现有制度的前提下,对生产关系进行的调整,使之适应生产力的水平,‎ 促进了生产力的恢复;都是成功的探索,为本国和其他国家的经济发展提供了借鉴。‎ ‎(4)、罗斯福新政的启示 罗斯福新政为资本主义国家干预经济生活提供了先例,成为今天许多发达国家发展中国家制定政策法规的依据,说明现代资本主义制度具有自我调节和改良有功能。‎ 三.战后美国经济的发展 ‎1.战后美国经济发展的主要特点 A.经济持续发展,且速度异常迅猛,登上资本主义世界霸主的宝座,至今仍是世界上最富强的国家;B.以外向型经济为主,跨国公司飞速发展,资本输出不断扩大,占据了广阔的国际市场,经济渗透遍布世界各地;C.第三次科技革命推动下的高科技产业急速发展并成为支柱产业,20世纪90年代进入信息化和全球化为特征的新经济时代。‎ ‎2.战后美国经济的发展对我国经济建设的启示?‎ 战后美国经济的发展,是资本主义自我调节与科技进步的必然结果,是美国在国际事务中扮演重要角色的根本原因,历史与现实都证明了“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经济实力对于一个国家的生存发展至关重要。我国的经济建设在产业结构上应该注意传统产业和新兴产业的合理布局;在空间分布上要加大对中西部地区开发的力度。‎ 要善于抓住机遇,注意加强国际间的经济联系;要大力发展教育,培养人才,积极引进先进科技,大胆创新。坚持改革开放,坚持社会主义道路,制定适合本国国情的经济发展战略。‎ 四.美国的霸权主义 问答:图一、图二反应了美苏“冷战”时期的有关情况,结合所学知识,回答下列问题。‎ ‎(图一)苏联赫鲁晓夫与美国总统肯尼迪 (图二) 20世纪60年代初,不少 的较量上(漫画) 美国人患上 “恐核症”, 他们在院子里修造水泥地下 室,里面贮存了很多生活用品 ‎ ‎(1)导致美苏冷战对峙的主要原因是什么?‎ 答:资本主义与社会主义的矛盾日益加深 ‎(2)导致图二美国人患上“恐核症”的地区冲突事件是什么?‎ 答:古巴导弹危机 ‎(3)有人说,1991年,苏联解体,美苏两极格局随之结束,那霸权主义对人类进步和安全的威胁就不复存在了。你认为这个说法对吗?请结合史实说明你的理由。‎ 答:不对,原因:两极格局结束后,新的世界格局尚未形成,世界出现多极化发展趋势。但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依然存在,严重威胁着世界的和平与安全(如科索沃战争)。世界人民面临的重大任务是反对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维护世界和平。‎ ‎(4)从漫画土图一可以看出处于攻势的是哪个国家?‎ 答:处于攻势的是美国 ‎(5)美苏争霸的根本目的是什么?‎ 答:美苏争霸的根本目的为了各自的国家利益,达到称霸世界的目的。‎ ‎(6)霸权主义给人类进步与和平带来什么危害?‎ 答:A.冷战结束后,地区冲突、民族冲突、宗教纷争不断,成为威胁世界安全的因素。霸权主义利用并介入这些矛盾,将其转化为国际冲突,直接威胁世界和平。B.西方国家打着“人权”的幌子,粗暴干涉其他国家内政。‎ ‎(7)当今世界还存在哪些霸权主义?举例说明。‎ 答:2003年美国入侵伊拉克,1999年美国发动科索沃战争,美国轰炸我国驻南联盟大使馆,美国利用人权干涉我国内政。‎ 专题复习二十三 科技革命史 一.第一 次工业革命 ‎(九年级上册P88-90)‎ ‎1、珍妮机的发明:‎ 背景:18世纪中期,英国的商品越来越多地销往海外,手工工场的生产技术供不应求。为了提高产量,人们想方设法改进生产技术。‎ 过程:在棉纺织部门,人们先是发明了一种叫飞梭的织布工具,大大加快了织布的速度,也刺激了对棉纱的需求。18世纪60年代,织布工哈格里夫斯发明了一种称为“珍妮机”的手摇纺纱机。珍妮机一次可以纺出多根纱线,极大提高了生产效率。‎ 意义:珍妮机的发明引发了棉纺织生产领域一系列的发明,出现了更多更先进的纺织机器。后来,如治金、采矿等生产部门也纷纷发明、制造机器,有力地促进了生产的发展。人们把生产领域这种革命性的变化称为“工业革命”。‎ 可见,英国工业革命开始于一系列工作机的发明。而珍妮机成为真正近代意义上的机器,成为英国工业革命开始的标志。之后,有更多的工作机被发明出来,这些工作机的应用,使人类直接参加劳动的“手”解放出来,完成了人类在物质生产领域中的一次巨大飞跃,即用机器生产取代手工劳动。‎ ‎2、瓦特改进蒸汽机 背景:机器数量不断增多,为了带动机器,人们常常把工厂建在靠近河流的地方,利用水力带动机器。但是,很多地方受自然条件的制约不能使用机器。于是,人们开始寻找更加方便、更加有效的动力。‎ 瓦特改进蒸汽机:‎ 英国机械师瓦特借鉴前人的研究成果,经过多年钻研,改进了蒸汽机。1785年以后,瓦特改进的蒸汽机首先在纺织部门投入使用,受到广泛欢迎。‎ 蒸汽机的作用:瓦特蒸汽机出现以后,在许多的生产部门,人们利用蒸汽机提供的动力带动机器,进行生产,极大地提高了大工厂生产的发展。从此,人类进入了“蒸汽时代”。‎ ‎3、铁路给人类社会生活带来的巨大影响 背景:瓦特蒸汽机的出现也推动了交通运输工具的进步,人们开始设法利用蒸汽机推动交通工具。‎ 火车的发明:美国人首先造出了蒸汽机作为动力的轮船,随后,英国工程师史蒂芬孙用蒸汽机发明了火车机车, 1825年,这列名为 “旅行者号”的机车在英国试车成功。‎ 影响:铁路交通讯速发展,为人们的生产和生活带来了极大的便利。生活方面:使人类迈入了火车时代,大大地便利了人类的出行,延伸了人类的足迹,迅速地扩大了人类的活动范围;生产方面:铁路交通由于动载量大、速度快、价格相对低廉等优势,成为人类陆上最主要的交通工具,从而推动了工业的进一步发展。‎ 第二次工业革命(九年级上册P89)‎ ‎1、电力使用的史实 电力使用的史实:19世纪70年代,电力作为新能源进入生产领域。由于发电机和电动机的发明和使用,电力的应用日益广泛。电力逐渐取代蒸汽机,成为工厂机器的主要动力,人类历史进入了“电气时代”。电力也被广泛应用于生活领域,众多的家用电器产品,极大地改善了人们的生活。在电力技术的发展方面,美国和德国走在其他国家的前面。‎ ‎2、第二次工业革命的特点:19世纪70、80年代开始的第二次工业革命,是以新能源——电为核心的革命,电的广泛应用是这次工业革命的主要标志和最大特点。‎ ‎3、本茨和莱特兄弟的发明,了解汽车和飞机的发明对人类社会发展的影响 ‎①、本茨发明汽车:19世纪80年代,德国人卡尔·本茨等人设计出内燃机。这种内燃机使用液体燃料,在汽缸内燃烧。以内燃机为动力,本茨在1885年试制汽车成功。此后,汽车经过不断改进,成为一种大众化的交通工具。‎ ‎②、莱特兄弟发明飞机:像鸟一样在天空翱翔,是人类长期的梦想。20世纪初,人们制造出飞艇。1903年,美国莱特兄弟经过不断努力,终于制成飞机,并式飞成功。尽管这次飞行时间很短,却开始把人类的理想变成了现实。‎ ‎③、汽车和飞机的发明对人类社会发展的影响:‎ ㈠汽车的大量使用,增强了人们的生产能力,改变了人们的生活方式,扩大了人们的活动范围,加强了人与人之间的交流。‎ ㈡、莱特兄弟发明飞机后,人类实现了在空中飞翔的梦想。后来,飞机的载重量不断增加,速度不断提高,航程越来越远。今天它已经是人们便利、快捷的空中交通工具。 ‎ ㈢汽车和飞机的发明,大大缩短了世界各地间的距离,加强了人们在物质 文化上的交流,急剧地改变着人类的社会面貌和生活方式;‎ ㈣汽车和飞机的发明,推动了钢铁、石油等新兴工业的产生,并大大促进 了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 ‎3、爱迪生的发明,认识电器的广泛使用对提高人类社会生活质量的重要作用 爱迪生的发明:爱迪生是美国科学家,是人类历史上最有成就的发明家之一。在电器发明领域,美国科学家爱迪生最为著名。在历经数百次失败后,他在1879年研制成功耐用碳丝灯泡,为世界带来了光明。他还发明了很多电器产品,正式注册的发明就有一千三百多种,被誉为“发明大王”。‎ 电器的广泛使用的重要作用:电、电灯以及其他电器的发明和使用是具有划时代意义的大事:㈠当时,从家庭照明到家用电器,从工厂动力至运输方式,奇妙的电都给人们带来惊喜,给人类的生产和生活带来巨大的变化。从20世纪初开始,电成为西方国家生产和生活不可或缺的能源,电熨斗、洗衣机、电风扇、电冰箱等家用电器相继进入家庭,西方国家率先进入了电气化时代;㈡电的发明和使用成为人类技术史上的一个重要里程碑,由于使用电力,其他工业部门也快速发展起来,特别是钢铁行业的发展,使人类在材料领域告别了棉花时代,进入到钢铁时代,电气化和钢铁时代的到来标志着现代工业的崛起。‎ 三.第三次工业革命(九年级下册P110-113)‎ ‎1、计算机网络技术:‎ 电子计算机的广泛使用是第三次科技革命的核心。‎ 现代计算机的诞生是20世纪人类最伟大的发明创造之一。1945年底,世界上第一台电子计算机在美国宾夕法尼亚大学诞生,这是世界上第一台能够实际运用的数字式电子计算机。它占地面积‎170平方米,重约30余吨,是个庞然大物。几十年来,电子计算机发展迅猛,运算速度越来越快,体积越来越小,运用范围越来越广。计算机除了进行数字运算外,还可以替代人工进行繁重的工作,通过数据库技术管理企业,通过通信线路的连接形成资源共享,方便交流。‎ ‎ 而计算机网络技术的发展是计算机产业最有前途的发展方向。国际互联网是全世界由计算机、计算机网络互相连接成的信息传送网络,是使世界上各种计算机能交换各类数据的通信媒介。它是人类历史发展的一个里程碑,人类由此进入信息化的社会。‎ 到20世纪末,计算机技术与网络技术更是日新夜异。通过信息高速公路,人们可以发送电子邮件,收看网络电影电视,实现远程教育,进行电子商务等,网络时代的到来改变了人们的生活方式。‎ ‎2.生物工程技术:现代生物技术是在分子生物学、遗传学、细胞学、微生物学等学科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综合性技术科学。生物工程的核心是基因工程,而在基因工程的发展中,克隆技术尤为引人注目。‎ ‎3.第三次科技革命的有关问题:‎ ‎⑴开始于何时?‎ 开始于20世纪四五十年代。‎ ‎⑵第三次科技革命最为突出的科技成就是什么?‎ 原子能的利用、电子计算机和网络技术的兴起、生物工程和航空航天技术的发展。‎ ‎⑶第三次科技革命的核心是什么?试以此为例说明第三次科技革命如何改变和提高人类的工作和生活质量?‎ 核心:电子计算机的广泛使用。‎ 说明:‎ A、电子计算机除了进行数字运算外,还可以替代人工进行繁重的工作,通过数据库技术管理企业,通过通信线路的连接形成计算机网络,实现资源共享,方便交流。‎ B、20世纪末,通过信息高速公路,人们可以发送电子邮件,收看网络电影电视,实现远程教育,进行电子商务等。总之,由于电子计算机技术的迅速发展和广泛应用,使网络时代到来,从而极大地改变了人们的工作、生活方式。‎ ‎⑷概述第三次科技革命的突出特点?‎ Α、科技推动生产力的发展方面起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科技转化为直接生产力的速度加快。 ‎ Β、科学和技术结合、相互促进更加密切。 ‎ С、科学技术各个领域之间的相互渗透和影响更加明显。‎ ‎4.人类历史上的三次科技革命有何共同结果?说明了什么?‎ 答:共同结果:极大地提高了劳动生产率,创造了巨大的生产力,促进了经济的高速发展。‎ ‎ 说明: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科学技术是生产力最重要的推动力。‎ 三次科技成果表 第一次科技革命 第二次科技革命 第三次科技革命 ‎18世纪60年代-19世纪上半期 ‎19世纪末-20世纪初 ‎19世纪40-50年代至今 珍尼机、蒸汽机、汽船、火车机车 内燃机、石油、电力、汽车、飞机、发电机、电灯、留声机、油印机、蓄电池、电熨斗、洗衣机、电风扇、电冰箱、西方 国家率先进入了电气化时代。‎ 电气化和钢铁时代的到来标志着现代工业的崛起。‎ 电子计算机、计算机网络、基因工程、克隆技术、载人飞船、空间实验室、空间站、航天飞机 蒸汽时代 电气化时代 信息化时代 四.工业革命的启示 启示:‎ 科学技术是巨大的生产力;科学技术推动社会进步;我们要学习科学家勇于创新,努力探求科学奥秘的精神品质。‎ 如何面对工业化所带来的弊端? 在发展工业化的同时,应该重视生态环境与污染等问题。尽量减少和消除工业化建设带来的消极后果,合理利用科技新成果,趋利避害。例如统一建设污染治理设施等,以降低对环境的污染;重污染企业一律叫停;积极引导企业树立科学发展观,加快技术改造与创新,注重安全和环境保护,走资源消耗小、环境污染少、集约化内涵式发展的新型工业化道路。‎ 我国与三次科技革命的启示:‎ 第一次科技革命始于18世纪60年代,当时中国随处在康乾盛世,但由于受专制政治和闭关锁国政策的影响,对先进的科技和生产方式极力排斥,导致西方国家很快强大起来,中国的经济却没有发生大的变动。中国没有抓住这次机遇,而一落千丈,最终成为列强的猎物,沦为了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第二次科技革命始于19世纪70年代,中国仍然是清朝封建统治,由于西方列强的侵入,清政府内外交困,于是对科技革命的态度由排斥到只引进技术,如洋务运动。但洋务运动只是为维护封建统治而学习西方军事技术和科学技术,不是为了从根本上促进社会发展,很快就失败了。外国资本主义国家并不愿意中国强大,因而没有先进技术设备的引入,反而通过战争和资本输出在中国继续掠夺,使中国民族资本主义发展极其缓慢。战争也使中国失去了发展的机会,导致中国完全陷入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深渊。   第三次科技革命始于20世纪四五十年代以来,当时的中国处在抗日战争、解放战争时期,没有发展科技革命的和平环境。新中国成立后,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为了维护独立、提高国际地位,在国际科技经济竞争中取得一定优势,把发展科技作为增强综合国力的重要手段,对第三次科技革命采取了引进吸收的态度,在建设社会主义过程中也取得了一定成就,如原子弹、氢弹爆炸成功,人造卫星发射上天等,但由于帝国主义国家长期敌视、封锁、包围,缺乏正常的交流,再加上党在社会主义建设中所犯的一些错误,始终没有摆脱错误路线的束缚,科技革命也没能快速的发展。直至十一届三中全会,我国正式实行对外开放政策,主动学习世界上先进的科技和管理,终于赶上了第三次科技革命的末班车。改革开放后,中国的科技以更快的速度向前发展。   纵观三次科技革命,看到了科技革命带来的生产力飞速发展和社会的狂飙式进步,谁抓住机遇,谁就强大。国际竞争的实质是以经济和科技为基础的综合国力的较量,其中科技是关键。我们要抓住机遇,大力发展科技,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加大科技创新力度,构建自主创新体系,去建设创新型国家。‎ ‎●例题1‎ 回答科技革命的有关问题。‎ 在过去的100多年里,人类发明了火车、汽船、汽车、飞机、电灯、电话、电报、原子能、电子计算机、人造卫星等。1969年问世、1993年才对公众开放的因特网迅速发展,目前,全球网上用户已达三亿多,计算机网络已经把世界连成了一个“地球村”。‎ ‎(1)第一次科技革命首先发生于哪国?火车的发明是哪次科技革命的成果?汽车的发明是哪次科技革命的成果?‎ 英国 火车第一次科技革命的成果。‎ 汽车是第二次科技革命的成果。‎ ‎(2)原子能、电子计算机、人造卫星、因特网是哪一次科技革命取得的成就?这次科技革命的核心是什么?‎ 第三次科技革命的成果。‎ 核心:电子计算机的迅速发展和广泛应用。‎ ‎(3)科技革命对人类社会产生的深远影响说明了一个怎样的道理。‎ 科技革命是第一生产力,科学技术是生产力最重要的推动力。‎ ‎(4)针对我国上网用户越来越多,一些青少年痴迷于网络游戏而荒废了学业,请你对这些少年说一句最诚恳的忠告。(要求简洁准确,具有说服力与感染力!) ‎ ‎ 网络是一把双刃剑,学习为重!‎ ‎ ●例题2.‎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以英国为例,生铁产量1740年为1.7万吨,1800年增至25万吨;棉花加工量1764年380万磅,1789年增至3240万磅。 材料二:资产阶级在它的不到一百年的阶级统治中创造的生产力,比过去一切世代所创造的全部生产力还要多。……                        —— 《共产党宣言》 材料三:一方面由于无产阶级不满情绪的增长,另一方面由于他们力量的壮大,产业革命,便孕育着一个由无产阶级来进行的社会革命。       ——  恩格斯 (1)材料一反映了英国正在经历一场什么变革?‎ 答:工业革命; (2)材料二表述的核心内容是什么?‎ 答:工业革命创造了巨大的生产力,促进了经济的迅速发展;‎ ‎(3)根据材料三分析这场变革对社会阶级关系带来的影响。‎ 答:工业革命使社会日益分裂为两大直接对立的阶级,即工业资产阶级和工业无产阶级;两大阶级的对立和斗争逐渐明显和尖锐。 ●例题3.‎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1870年前后,科学技术飞速发展,并迅速运用于生产领域,形成了第二次工业革命浪潮。 材料二:第二次工业革命大大发展了社会生产力,推动了世界经济的迅速增长。它也进一步改变了人们的生活方式,提高了人们的生活质量。  请回答: (1)举出两个在第二次工业革命中作出重大贡献的科学家。‎ 爱迪生、西门子、卡尔·本茨、莱特兄弟等; (2)第二次工业革命主要表现在哪几个方面?‎ ‎ 新能源的发现和应用、新机器和新产品的创制、新交通运输工具的出现,以及远距离传递信息的新技术和新设备的发明与应用等 ‎(3)第二次工业革命中,哪些发明创造改变了人们的生活方式,提高了人们的生活质量?举出一到两个例子来说明。‎ 如电灯泡、内燃机、汽车、飞机等。 ●例题4.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依我看,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 从长远看,要注意教育和科学技术。……我们要千方百计,在别的方面忍耐一些,甚至于牺牲一点速度,把教育问题解决好。 ——邓小平《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 材料二二次世界大战以后,……科学技术日益渗透于经济发展和社会生活各个领域,成为推动现代生产力发展的最活跃的因素,并且归根结底是现代社会进步的决定性力量。现代国际间的竞争,说到底是综合国力的竞争,关键是科学技术的竞争。 ——江泽民《用现代科学技术知识武装起来》 回答: (1)材料一、二的共识是什么? ‎ 是科学技术是推动社会进步的根本动力。(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 ‎(2)你怎样看待国际间的竞争?作为当代青年应该怎样做?‎ 国际间的竞争实质上是综合国力的竞争,其关键是科学技术的竞争,而这又往往取决于教育与人才的竞争。作为当代青年我们应该努力学习和掌握现代科技与文化知识,努力为祖国的繁荣与富强做出自己最大的贡献。 ‎ ‎ ●例题5.‎ 为什么说第二次科技革命的发展密切了世界各地之间的联系?在日常生活中,科学技术的发展对你或你的家庭带来了哪些好处?对此你有何感想?‎ 答:第一问:从“通过交通工具的创制(如汽车、飞机),促进了交通运输业的发展;信息传递工具的发明,提高了信息传递的速度”等来分析说明;‎ 第二问:如电视机、收录机等丰富了人们的精神生活,洗衣机、电冰箱等减轻了人们的家务劳动等; ‎ 第三问:从“围绕科技革命的发展促进了社会生活的现代化,改善了人们的日常生活,提高了生活质量和作为学生应从小树立爱科学,学科学,运用科技为社会做贡献的观念”等方面来谈感想。‎ 专题复习二十四 经济全球化 ‎(九年级下册P106)‎ ‎1.“经济全球化趋势”‎ 原因:“二战”以后,高科技的迅速发展,尤其是交通与交往手段的发展,使世界各国、各地区的经济联系日益密切,从总体上看,世界逐渐形成一个整体,这就是经济全球化的趋势。‎ ‎2.表现 经济信息全球化、市场经济全球化、跨国公司迅速发展、国际贸易大发展、资本流通多元化、货币流通全球化、世界区域经济集团化进一步加强、国际政治日益健全等等。20世纪90年代以来,全球化进入到了“地球村”阶段。‎ ‎3.世界各国相互依存、相互竞争的复杂性 相互依存的实例 ‎,如世界贸易组织成员国不断增加,各国纷纷加入地区性经济合作组织。相互竞争的实例,如世贸组织运行的第一年中共处理50项贸易争端,美国与欧盟的摩擦、中美贸易战、美日贸易战等。‎ ‎4.经济全球化是一把“双刃剑”。A、有利的一面:经济全球化的发展,有利于商品和资本的流动,有利于高新科技的扩散和推广,有利于世界各国发挥自身优势,参与国际分工,开拓国际市场,还可能带动世界许多国家和地区实现经济的追赶或超越。B、不利的一面:由于经济全球化的“游戏规则”是由发达国家制定的,必然存在着许多不公正、不合理的方面;全球化对世界各国经济新的发展是机遇,也是挑战。‎ ‎5.随着经济全球化发展,世界面临许多共同的问题。‎ A、面临的问题:合理利用能源、资源;保护环境;保护野生动植物;控制人口增长;开发和利用太空、海洋、艾滋病蔓延,国际恐怖主义活动日益猖獗和核武器扩散等。‎ B、对策:各国必须采取积极措施(如推行可持续发展战略,加强环保投资、保护有限资源、加大禁毒和反恐的力度);必须依靠国际社会加强合作和共同努力,重视有关的舆论宣传和落后地区的科教工作等,以理智和正义共建一个繁荣的“地球村”。‎ ‎6.为什么要国际社会共同合作,才能比较有效地解决这些问题?‎ ‎①当代世界经济联系的加深和经济全球化趋势的发展。②超越世界的自然环境、人口控制、资源合理利用等影响全球问题的协调,为世界各国所关注。③禁毒、控制爱滋病、反恐、打击国际犯罪等影响全球的社会性问题,都需要各国政府采取协调行动。④发展和改革是各国普遍面临的重大课题。以贩毒问题为例,毒品的生产、加工、运输、洗钱和消费已形成一个盘根错节的国际网络。有关国家必须加强合作,才能有效地制止毒品泛滥、毒害人类的行径。‎ ‎7.如何看待经济全球化,如何去面对 答: A、有利方面:对于我国参与国际竞争,在竞争中发展民族经济是一个良好的机遇,积极参与,大量引进资金、先进技术和管理经验,发展高新技术,一定会给我国经济增长带来新的活力,促进我国经济发展。‎ B、不利方面:由于经济全球化发展速度快,市场破坏作用膨胀,不合理的国际经济秩序的存在,以及我国工业基础相对薄弱等原因,又增加了我国在国际竞争中的难度。‎ 如何面对:对国际竞争中潜在的风险必须保持高度警惕,趋利避害,建立健全应对危机的安全机制。我们必须清楚的认识到,世界经济的全球化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历史趋势。实践证明,一个国家的开放程度下它所获得的发展机会成正比。只有顺应经济全球化的潮流,才能争取主动、获得发展。如果关起门来搞建设,是不会有出路的。应当充分了解所面对的国际环境和自身条件,才能在日益激烈的国际竞争中争取主动,兴利除弊,或将弊端努力减小到最低点,以较小的代价换来更大的发展。‎ 专题复习二十五 台湾问题 一.台湾的历史 ‎1.台湾自古以来就是中国的领土 三国时,230年吴国孙权派将军卫温、诸葛直率军浮海至夷洲。这是开发台湾的开始。‎ 元朝时,元世祖设澎湖巡检司,管辖澎湖和琉球,这是我国在台湾设立专门政府机构的开始。‎ ‎2.台湾与祖国的第一次分离和回归 ‎1624年,荷兰殖民者侵占台湾西南安平湾,修筑赤嵌楼(今台湾台南)。后来霸占整个台湾。‎ ‎1661年-1662年,民族英雄郑成功率众驱逐荷兰侵略者,台湾回到祖国怀抱。‎ ‎1683年清廷命福建水师提督施琅进军台湾,台湾纳入清朝版图。1884年,清设台湾府,隶属于福建省。1885年,清设台湾省,巩固了祖国的海防。‎ ‎3.台湾与祖国的第二次分离与回归 ‎1895年,甲午战败,日本割占台湾;1945年,抗日战争胜利后,台湾回归中国。‎ ‎4.台湾与祖国的第三次分离——台湾问题的由来与实质 ‎1949年蒋介石败退台湾,在美国支持下,继续维持着—个所谓“代表全中国”的反共政治架构。自此,台湾再次陷入与祖国大陆的分离状态之中。‎ ‎1950年,美国发动朝鲜战争,将第七舰队开进台湾海峡。1954年12月,美国又与台湾当局签订了所谓《共同防御条约》,将台湾置于美国的“保护”之下。‎ 二.台湾是中国领土的法理基础 在法律意义上,中国对台湾拥有不容争辩的主权,台湾属于中国领土不可分割的一部分。‎ 国内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序言”中明确指出:“台湾是中华人民共和国的神圣领土的一部分”。‎ 国际法:1943年12月,《开罗宣言》明确规定“三国之宗旨……在使日本所窃取于中国之领土,例如满洲、台湾、澎湖列岛等,归还中国”; 1945年7月,《波茨坦公告》进一步重申:“开罗宣言之条件必须实施”;同年8月15日,《日本投降条款》规定:“兹接受中美英三国共同签署的、后来又有苏联参加的1945年7月26日的波茨坦公告的条款”;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50多年来,已有160多个国家先后同中国建立外交关系,在这些国家同中国建交的同时,他们都承认世界上只有一个中国,台湾是中国领土不可分割的一部分,中华人民共和国是中国唯一合法的政府。‎ 另外,1971年联合国恢复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合法席位,也证明世界上最权威的国际组织承认了“一个中国”的原则。‎ 三.中国政府解决台湾问题的基本方针 ‎1979年元旦,全国人大常委会发表《告台湾同胞书》,第一次公开提出中国政府和平解决台湾问题的方针。‎ ‎1981年9月,叶剑英委员长发表《关于台湾回归祖国,实现和平统一的方针政策》的谈话,系统阐明对台的基本方针政策。‎ ‎1982年,邓小平提出“一国两制”的伟大构想,为和平解决台湾问题、统一祖国创造了有利条件。‎ ‎2005年3月14日‎,十届人大三次会议表决通过了《反分裂国家法》。其宗旨是:为了反对和遏制“台独”分裂势力分裂国家,促进祖国和平统一,维护台湾海峡地区和平稳定,维护国家主权和领土完整,维护中华民族的根本利益。‎ 四.李登辉的“两国论”和陈水扁的渐进式台独 ‎1990年5月,台湾领导人李登辉公然声称“一个国家、两个政府这是现实”。1999年又抛出“两国论”,并把“两国论”纳入国民党十五大通过的《政治任务提示案》。‎ ‎2000年,陈水扁就任中华民国总统后变本加厉地利用手中的权力大力推行“渐进式台独”。 ‎ 李登辉和陈水扁的言行违背了国际法公认的原则,妄图把台湾从中国分割出去,搞一个台湾人自己的“独立主权国家”,破坏祖国统一大业。‎ 五.台湾问题与中美关系 台湾问题是中美关系中最核心、最敏感的政治问题。台湾问题本质上是中国内战遗留下来的问题,属中国的内政,但其形成的背景及后来的发展都与美国有密切关系。‎ 从历史上看,台湾曾是美国在远东地区反共反华的基地。从新中国成立到20世纪60年代末,由于两大阵营对峙,美国在政治、经济、军事上一直控制和支持台湾与大陆对抗,甚至阻挠新中国统一台湾。‎ 从现实看,美国在台湾问题上的立场直接影响中美关系的发展。鉴于美国在台湾问题上认识的变化,中、美达成三个联合公报,这成为中美关系史上重要的里程碑。随着中国国际地位的提高和综合国力的日益强大,美国认为中国对其构成挑战和威胁,因此一方面发展与中国的关系,另一方面又利用台湾问题打压和遏制中国。台湾问题便成为美国遏制中国的一张王牌。‎ 六.当前解决台湾问题的利弊因素:‎ ‎1.有利因素:‎ ‎①经过改革开放,中国的综合国力极大增强,国际地位显著提高,这是解决台湾问题的根本保证。‎ ‎②结束台湾海峡两岸的分裂状态,实现统一,是包括台湾同胞在内的海内外中华儿女的共同心愿,是不可抗拒的历史潮流。‎ ‎③两岸历史文化传统、语言相同,两岸同胞血浓于水。近年来两岸的经济贸易迅速发展,人员往来及各项交流活动不断扩大,尤其是国民党、亲民党等访问大陆,使台湾人民对大陆的了解逐渐增多。‎ ‎ ④邓小平“一国两制”方针充分考虑到各方的利益,也得到了联合国和世界绝大多数国家的承认。‎ ‎ ⑤香港、澳门问题的顺利解决,为解决台湾问题提供了范例和借鉴。‎ ‎2.不利因素: ‎ ‎①近年来,台湾岛内“台独”活动日形嚣张,给两岸关系的发展和国家和平统一投下了阴影。这是解决台湾问题的最大障碍。‎ ‎②日本、美国等国际反华势力不希望中国统一,仍千方百计插手中国内政,支持台湾当局的“反共拒和”政策,是中国实现和平统一的重要障碍,严重伤害了中国人民的民族感情。‎ ‎●例题1‎ 阅读下列两首诗 ‎ 春愁 春愁难遣强看山,往事惊心泪欲澘; 四万万人同一哭,去年今日割台湾。‎ 秋逢甲作于1896年 ‎ 乡愁(节选) 而现在 乡愁是一湾浅浅的海湾 我在这头 大陆在那头 回答: (1)《春愁》提到的“割台湾”是近代什么不平等条约的内容? 答:中日《马关条约》‎ ‎(2)中国人民在1945年10月收复台湾是哪一战争的胜利果实?‎ 答:抗日战争 (3)结合《乡愁》表达的愿望和相关历史知识,指出必将实现祖国统一的主要原因有哪些?(回答出2条即可)‎ 答:从历史角度来看,海峡两岸同根同源,台湾自古以来就属于中国,中华民族的统一是全体炎黄子孙的共同心愿。 从现实角度来看,海峡两岸的经济、文化交流日益频繁。中华民族的统一符合两岸人民的共同利益。 从法律的角度来看,国家反分裂法的颁布,为实现统一提供了法律依据。 从统一的可行性开看,一国两制的方针在香港,澳门的成功运用,为实现统一提供了成功的范例。(回答出2点即可)‎ 解析:本题1、2、3问跨度比较大,从1894年甲午中日战争到当今时政热点,但贯穿一条主线,即台湾问题,抓住主线来解答问题。‎ ‎●例题2‎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 ‎ 材料一 我三大盟国进行战争之目的,在于制止及处罚日本之侵略,在使日本窃取于中国之领土,例如满洲、台湾、澎湖列岛等归还中国。 ‎ ‎ 材料二 ‎2005年3月14日全国人民代表大会通过了《反分裂国家法》 ‎ ‎① 材料一选自什么文件?这个文件今天有何现实意义? ‎ ‎《开罗宣言》 ‎ 它肯定了台湾是中国领土不可分割的一部分,是反击“台独”、“两个中国”的主要法律武器。‎ ‎②台湾是在什么时间被日本所占?你认为1945年中国政府能收回台湾有哪些因素? ‎ ‎1895年 ‎ ‎ 抗日战争中国人民取得完全胜利 《开罗宣言》提供了法律依据等 ‎③ 今天我国解决台湾问题的基本方针是什么?是谁提出来的? ‎ 一国两制 和平统一 邓小平 ‎ ‎④ 你认为《反分裂国家法》的通过有何现实意义? ‎ 为了反对和遏制“台独”分裂势力分裂国家,促进祖国和平统一,维护台湾海峡地区和平稳定,维护国家主权和领土完整,维护中华民族的根本利益。 ‎ ‎●例题3‎ 以下是‎2005年4月29日新华社发布关于台湾国民党主席连战访问大陆和‎5月12日发布关于台湾亲民党主席宋楚瑜访问大陆的一组新闻图片,按要求答题。‎ ‎   ‎ ‎ 胡锦涛与连战关切握手   胡锦涛会见宋楚瑜 (1)近些年来一些“台独”分子提出了“两国论”、“一边一国论”等反动言论,妄图把台湾从祖国分裂出去,请你用史实证明台湾自古以来就是中国领土不可分割的一部分。 答:(1)1662年,郑成功收复台湾,1684年,清政府设置台湾府,隶属福建省。1943年,中美英三国发表《开罗宣言》,明确规定,日本窃取中国的领土如台湾及附属岛屿等必须归还。‎ ‎(2)历史回眸:写出历史上国共两党有过哪两次重大的合作?这两次国共合作实现的原因以及合作产生的结果分别是什么? (2)两次合作,第一次合作在大革命时期,建立了革命统一战线,开展国民革命运动;第二次合作在抗日战争时期,建立了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共同抗日。 合作实现的原因:都是由当时社会的主要矛盾决定的;都是由中共首但倡并促成的;国共两党共同努力的结果。 结果:第一次合作基本上推翻了北洋军阀的反动统治;第二次合作实现了全民族抗战,取得了抗日战争的胜利。‎ ‎(3)在国共两党的历史上既有过合作也有过摩擦和冲突。请根据材料和你所了解的史实谈一谈国共两党关系的变化及产生的影响给予我们哪些启示? (3)两党“合则两利,分则两伤”,连、宋大陆之行,开启了两岸对话的大门,对推动和促进两岸关系发展,具有重大的现实和历史意义。国共两党及其他党派应摒弃前嫌、通力合作,为祖国统一大业做出自己的贡献。‎ ‎(4)新中国成立至今,国民党主席和亲民党主席第一次访问大陆,这在大陆与台湾关系发展中外掀开了新的一页。你认为阻挠台湾与大陆实现和平统一的主要因素有哪些?为实现祖国统一的神圣目标,青少年应如何做? (4)主要因素:台独势力的存在;外国势力的干涉。青少年如何做:自觉履行维护国家统一与祖国安全荣誉和利益的义务,坚决拥护和支持我国政府解决台湾问题的各项方针和政策。维护国家主权和领土完整,坚决同一切破坏祖国统一的言行做斗争。努力学习,为完成祖国统一大业作贡献。‎ ‎●例题4‎ 回答有关台湾问题 ‎1.用史实说明台湾自古以来就是中国的领土,‎ 答:三国时孙权派卫温率万人船队到达夷洲,夷洲就是现在的台湾;隋炀帝三次派人到达流求(今台湾);元朝时,中央设澎湖巡检司,负责管理澎湖和琉球(今台湾);清朝,郑成功成功抗击荷兰收复台湾,清朝康熙帝时,统一台湾,在台湾设置台湾府,隶属福建省管辖;甲午战后,1895年日本通过《马关条约》割占台湾,二战胜利后,1945年,台湾回到祖国怀抱。综上所述,台湾是中国领土不可分割的一部分,这是不可争议的事实。‎ ‎2.目前台湾海峡两岸处于分离状态,是中华民族的不幸,所有中国人无不急切盼望早日结束这种令人痛心的局面,那目前来看,阻挠祖国统一的势力来自哪些方面?‎ 答:一是利用台湾问题牵制我国的外国反华势力;二是蓄意制造分裂的台湾当局。‎ ‎3.你怎么样评价“台独”行为?‎ 答:任何想把台湾分割出去的想法和做法,都是不得人心的,都是违背历史潮流的,这种做法只能受到世人的唾弃。‎ ‎4.请你谈一谈你对祖国统一的前景的看法?‎ 答:台湾问题一定能够解决。原因:海峡两岸中国人民都渴望统一,“台独”不得人心;邓小平提出了用“一国两制”的方针来解决台湾问题,港澳的回归为台湾回归树立了榜样;祖国大陆改革开放,社会主义建设成就显著,综合国力增强,具有强大的向心力;中美关系将继续向前发展,这将有利于台湾问题的解决。‎ ‎●例题5‎ 阅读下列材料,结合相关知识回答问题: 材料一 1895年,有人写出这样的对联:“台湾今已归日本,颐和园又搭天棚。” 材料二 ‎2003年12月7日,国务院总理温家宝在访问美国时,会见华侨华人和留学生等各界代表,谈到两岸关系时说:“浅浅的海峡,国之大殇,乡之深愁!” (1) 材料一中“台湾今已归日本”指的是什么?‎ 答:(1)1895年,日本强迫清政府《马关条约》,割占了台湾。 (2) 材料二中所说的“国之大殇,乡之深愁”是指什么?‎ 答:台湾与大陆的统一问题(如答出“台湾与祖国分离”等意思相近的内容亦可) (3) 为了早日实现祖国的统一大业,邓小平提出了什么构想?这一构想已在哪些地区得以实施?‎ 答:“一国两制”(或“一个国家,两种制度”);香港、澳门。‎ 专题复习二十五 泉州史 ‎(指南P11)‎ ‎1.中国古代石梁桥以陕西西安的灞桥。福建的洛阳桥(北宋建造)、晋江的安平桥最为著名。‎ ‎2.泉州洛阳桥在濒临海湾深潮三角处建立,不仅用了新型的桥基,并创造性地在桥基、桥墩上种牡蛎以“固其基”。‎ ‎3.晋江的安平桥跨海五里,有“天下无桥长此桥”的美誉。‎ ‎4.南宋时期,福建泉州成为全国第一大港。开设专供外商居住的“蕃坊”,并设有“蕃学”、“蕃市”。管理海外贸易机构“市舶司”。‎ ‎5.泉州的晋江有回族集居的村庄,是波斯人、阿拉伯人与中国人融合发展而来的。‎ ‎6.泉州南安郑成功是民族英雄,1662年在高山族人民帮助下,打败荷兰殖民者,收复台湾。‎ ‎7.与戚继光共同抗击倭寇的泉州籍大将是俞大猷。‎ ‎8.泉州老君岩事实属于道教,开元寺是属于佛教,清真寺是属于伊斯兰教。今泉州市区灵山是伊斯兰教圣墓。‎ ‎9.泉州出土南宋海船。‎ ‎10.宋代。泉州有发达的造船业。泉州与87个国家和地区有海外贸易关系,泉州港呈现“张海声中万国商”的繁荣景象。在泉州后渚港出土南宋古船,反映宋代泉州港对外贸易的繁荣。‎ ‎11.南宋以后,泉州成为海上丝绸之路的起点,元朝初年,意大利商人马可·波罗游历泉州,认为泉州是世界上两个最大港口之一(另一港口是埃及的亚历山大港)‎
查看更多

相关文章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