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1-05-13 发布 |
- 37.5 KB |
- 27页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中考化学二模试卷含解析13
2016年山东省泰安市岱岳区中考化学二模试卷 一、选择题(共20小题,每小题2分,满分40分) 1.自然界的下列过程或现象中,伴随着化学变化的是( ) A.南北两极冰川融化 B.江河中沙石迁移 C.地下石油的形成 D.天上云雨转移 2.分类是学习化学的方法之一,下列物质是按单质、盐、混合物的顺序排列的是( ) A.氧气、碳酸钙、空气 B.氢气、硫酸钠、水 C.甲烷、食盐、冰水 D.金刚石、熟石灰、石油 3.下列物质的用途,利用其物理性质的是( ) A.氮气填充在灯泡中作保护气 B.还原性铁粉在月饼盒内作除氧剂 C.干冰在舞台制雾时作致冷剂 D.生石灰在某些食品袋内作干燥剂 4.物质存放在烧杯中一段时间后,质量变大且变质的是( ) ①浓盐酸 ②浓硫酸 ③烧碱 ④食盐 ⑤生石灰 ⑥稀硫酸. A.①⑥ B.②③⑤ C.③⑤ D.②③④ 5.如图是R原子结构示意图和磷元素的相关信息,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X=8 B.磷元素的相对原子质量为15 C.两种元素可形成化学式为P2R5的化合物 D.磷可在R中的单质中剧烈燃烧 6.“关爱生命,拥抱健康”是永恒的主题.下列做法不利于人体健康的是( ) A.干冰可用作制冷剂 B.用甲醛溶液浸泡海产品,以防其变质 C.焙制糕点时加入小苏打作发酵粉 D.向易变质食品的包装袋中充入氮气 7.如图是关于氧气化学性质的部分知识网络,关于该图说法正确的是( ) A.S、P在氧气中燃烧均会产生大量白烟 B.Fe在Ⅰ、Ⅱ两类反应中的产物相同 C.Ⅰ类反应放出热量,Ⅱ类反应吸收热量 D.Ⅰ、Ⅱ两类反应均体现了氧气的氧化性 8.甲和乙可以合成清洁燃料丙,微观过程如下图.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 A.丁的化学式为H2O2 B.丙中C、H、O元素质量比为12:3:8 C.一定浓度的丙溶液可作消毒剂 D.该反应体现在一定条件下无机物可转化为有机物 9.下列对某一主题的知识归纳,有错误的一组是( ) A.物质鉴别 B物质除杂 硫酸钾和硫酸铵﹣熟石灰混合研磨、闻气味 盐酸中混有硫酸﹣加适量强氧化钡溶液,过滤 羊毛纤维与合成纤维﹣灼烧、闻气味 木炭粉中混有铁粉﹣磁铁吸引 C D 家中燃气泄漏﹣关闭燃气阀门,开窗通风 居室装修﹣常开窗通风,防止甲醛中毒 水变成水蒸气﹣分子种类发生改变 氯化钠﹣由钠离子和氯离子构成 A.A B.B C.C D.D 10.下列图示实验操作中,正确的是( ) A. 读液体体积 B. 称取液体 C. 过滤 D. 加入大理石 11.不用其它试剂鉴别下列5种物质的溶液:①H2SO4;②FeCl3;③Ba(OH)2;④KCl;⑤BaCl2,被鉴别出物质的顺序是( ) A.②①③⑤④ B.②③①⑤④ C.⑤①③②④ D.①③⑤②④ 12.如图是燃料使用的发展历程(括号内表示主要成分),有关说法不正确的是( ) A.家用燃料燃烧时均放出热量 B.煤、石油、天然气都是化石燃料 C.液化石油气是石油化工的一种产品 D.等质量甲烷比等质量丙烷完全燃烧后CO2排放量高 13.下列是某化学兴趣小组对该次活动设计的4个实验方案,其中方案一、方案二都合理的是( ) 选项 A B C D 实验目的 证明醋酸溶液呈酸性 检验氯离子 除去氯化钠溶液中的硫酸钠 检验长期露置的氢氧化钠溶液是否变质 方案一 滴加几滴酚酞溶液观察是否变红 先加硝酸银溶液,再滴加稀硝酸 加入适量的硝酸钡溶液,过滤 加稀盐酸 方案二 用pH试纸检验溶液的pH 先加硝酸银溶液,再滴加稀盐酸 加入适量的氯化钡溶液,过滤 加澄清石灰水 A.A B.B C.C D.D 14.你认为下列观点不正确的是( ) A.通过化学变化,人们改造物质世界并实现物质与能量的相互转化 B.化学实验是人类认识物质、改造和应用物质、推动化学科学发展的主要手段 C.质量守恒定律揭示了化学变化中宏观物质之间的质量关系,与微观过程无关 D.化学的主要特点是在原子、分子水平上认识物质,化学可以识别、改变和创造分子 15.欲除去不纯物质中的杂质(括号内杂质),所用试剂和方法均正确的是( ) 选项 待提纯物质 选用试剂 操作方法 A CO2(H2O) 生石灰 气体通过盛有生石灰的干燥管 B Cu(Fe) 稀硫酸 搅拌、过滤、洗涤、干燥 C CuSO4溶液(硫酸) 氧化铜 蒸发、洗涤 D NaCl(Na2CO3) 氯化钡 加过量氯化钡溶液后过滤 A.A B.B C.C D.D 16.能共存于pH=13且溶液颜色为无色透明的溶液的离子组是( ) A.H+、Cl﹣、NO3﹣、Ba2+ B.Na+、Cu2+、Cl﹣、NO3﹣ C.Fe3+、K+、Cl﹣、SO42﹣ D.Ba2+、NO3﹣、Na+、Cl﹣ 17.下列事实与相应的解释不一致的是( ) 选项 事实 解释 A 50mL水和50mL酒精混合后的体积小于100mL 分子间有间隔 B 氧气和臭氧(O3)性质不完全相同 构成物质的分子不同 C 稀有气体的化学性质稳定 原子的最外层电子达到稳定结构 D 铜块在空气中不燃烧,纳米铜在空气中可以燃烧 物质的种类决定反应能否进行 A.A B.B C.C D.D 18.推理是化学学习中常用的思维方法.下列推理正确的是( ) A.酸能使紫色石蕊溶液变红.通入CO2后的紫色石蕊溶液变红,所以CO2是酸 B.酸性溶液的pH小于7.食醋是酸性溶液,所以食醋的pH小于7 C.中和反应有盐和水生成,因此有盐和水生成的反应一定是中和反应 D.溶液中有晶体析出时,溶质质量减小,所以溶质的质量分数一定减小 19.下列四个图象能正确反映实验变化关系的有( ) A B C D 常温下,足量的镁、铁分别同时放入少量等质量、等质量分数的稀盐酸中 敞口放置于空气中的浓硫酸或稀盐酸 加热KNO3、Ca(OH)2的饱和溶液(不考虑溶剂的蒸发) 少量的碳在密闭的集气瓶中与氧气完全燃烧 A.A B.B C.C D.D 20.类推是一种重要的学习方法,但如果不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就会产生错误的结论.下列类推结论错误的是( ) ①CO能与Fe2O3反应生成Fe,CO也能与CuO反应生成Cu ②NaOH溶液能使无色酚酞试液变红色,Cu(OH)2也能使无色酚酞试液变红色 ③有机化合物含碳元素,则含碳元素的化合物一定是有机化合物 ④中和反应生成盐和水,则生成盐和水的反应一定是中和反应 ⑤碱溶液呈碱性,能使无色酚酞变红,则呈碱性的溶液一定是碱溶液. A.②③④⑤ B.①②⑤ C.①⑤ D.③④⑤ 二、解答题(共6小题,满分30分) 21.化学与我们的生活密切相关 (1)田里的水稻叶子发黄,并倒下了一片,你认为应该向稻田施用的复合肥是______.(填序号,下铜) A.CO(NH2)2 B.KCl C.Ca3(PO4)2 D.KNO3 (2)人们误食重金属盐(如:硫酸铜、氯化钡等)可通过喝大量豆浆的方法解毒,由此可知喝下列物质中的______也可以达到同样的目的. ①牛奶 ②果汁 ③蛋清 ④矿泉水 ⑤食盐水 (3)无人驾驶汽车处理系统的核心材料是高纯度的硅.工业制硅的反应之一如下:2X+SiCl4═Si+4HCl.该反应中,X的化学式是______,该反应的基本类型是______. (4)铁块能拉成细铁丝是利用了铁的______性. (5)化学电池在放电时发生化学反应,由______能转化为______能. (6)煤燃烧产生的______是形成酸雨的主要原因,在煤中加入______可以减少其的排放. 22.金属钴(Co)与铁具有相似的化学性质. (1)钴可形成化合价为+2和+3的两种氧化物,其化学式分别是______、______. (2)已知CoCl2固体是蓝色的,CoCl2•6H2O固体和CoCl2溶液都是粉红色的,将滤纸放入CoCl2溶液中浸泡,取出晾干.将干燥的粉红色滤纸用酒精灯小心烘烤,滤纸由粉红逐渐变蓝色,烘烤时反应的化学方程式是______. (3)将金属钴投入稀硫酸中,发生化学反应 预测可观察到的现象是______.该反应的化学方程式是______. 23.食盐是一种重要的化工原料.请回答下列问题. (1)请完善如图1实验室除去粗盐中泥沙等难溶性杂质的实验步骤. ①操作Ⅰ所用的玻璃仪器有:烧杯、玻璃棒和______. ②在蒸发过程中,待______时,停止加热,利用余热将滤液蒸干. (2)由于粗盐中含有少量MgCl2、CaCl2、Na2SO4等杂质,不能满足化工生产的要求,因此必须将粗盐进行精制.流程如图2. ①加入稍过量的Na2CO3溶液除了能除去粗盐中的CaCl2外,它还有一个作用是______(用化学方程式表示) ②通过操作Ⅲ所得滤液中的溶质有______(用化学式表示). 24.常温下,氯气(Cl2)是一种黄绿色有刺激性气味比空气重的有毒气体,氯气(Cl2)常用于自来水消毒,原因是氯气能与水反应生成次氯酸(HClO)和氯化酸,其中次氯酸能杀菌消毒,次氯酸不稳定,见光易分解成氯化氢和一种单质气体.Ca(IO3)2是一种补碘剂,它是一种难溶于水的白色固体,可由碘酸钾(KIO3)溶液和氯化钙溶液进行复分解反应制得.根据以上信息回答下列问题: (1)写出氯气与水反应的化学反应方程式______. (2)写出次氯酸分解的化学方程式______. (3)KIO3中碘元素的化合价为______. (4)上述制得Ca(IO3)2反应的化学方程式是______. 25.某工厂的工业废水中含有大量的FeSO4以及一定量的CuSO4和Na2SO4,为减少污染并变废为宝,某学习小组设计以下流程,拟从该废水中回收硫酸亚铁、金属铜,并利用氨碱法原理“制碱”.(除标注外,所加药品或试剂均过量,部分产物及反应条件略去) 回答下列问题: (1)由步骤①可知Fe、Cu的活泼性由强到弱的顺序是______. (2)若向步骤②所得的滤液中滴加1~2滴紫色石蕊试液,溶液是______. (3)步骤⑤中加Na2CO3溶液的作用是______.由NaHCO3转化成纯碱的化学反应方程式为______. (4)“NaCl+CO2+NH3+H2O=NaHCO3+NH4Cl”是氨碱法制纯碱中的重要反应.下列叙述正确的是______. A.析出晶体后剩余溶液中只有一种溶质 B.该条件下NaHCO3的溶解度比NH4Cl的大 C.析出晶体后的溶液为NaHCO3的不饱和溶液 D.在加压条件下向氨盐水中通入CO2,能加速NaHCO3的生成 (5)该流程①~⑥中,发生了复分解反应的有______.(填写步骤编号) 26.有A、B、C、D、E五种物质,它们由氢、碳、氧、钠、氯、钙中部分元素组成.其中,C、E由两种元素组成,A、B、D由三种元素组成.某实验小组做了如下实验,实验中的每一步均有明显现象.其中,紫色石蕊溶液遇C溶液变红,C溶液与A、B反应时均产生无色气体,A溶液与D溶液、E溶液反应时均产生白色沉淀. (1)A溶液遇无色酚酞溶液变红,则A溶液一定呈______性(填“酸”或“中”或“碱”). (2)A溶液与D溶液反应时产生白色沉淀的化学式是______,D的常见用途有______(写出一条即可). (3)在C溶液与B固体反应后的试管中滴加A溶液,先产生气泡后产生沉淀,则加入A溶液后所发生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______. (4)在A溶液与D溶液反应后的试管中加入C溶液,测得反应后的溶液pH<7,则反应后的溶液中含有的溶质除HCl外,还有______. 三、解答题(共3小题,满分20分) 27.如图是某化学课外学习小组设计的探究工业炼铁原理及产物验证的实验.实验中所用氧化铁的质量为9.6g,硬质玻璃管的质量为40g. (1)A装置中反应的化学方程式是______,该反应是______(选填“吸”或“放”)热反应. (2)B装置的作用是______,写出化学反应方程式______. (3)从实验安全的角度考虑D瓶中应盛放的试剂是______. (3)F装置的作用是______、______. 28.化学兴趣小组欲探究自己使用的某品牌牙膏的主要成分. 【查阅资料】 (1)牙膏的成分有活性物质、摩擦剂、保持牙膏湿润的甘油等物质. (2)常用的牙膏摩擦剂的主要成分有CaCO3、Al(OH)3、SiO2. (3)牙膏除了碳酸钙以外,其他物质均不与稀盐酸反应产生气体. (4)SiO2不溶于水,也不与盐酸反应.Al(OH)3和氢氧化钠溶液反应生成偏铝酸钠(NaAlO2)和水,该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______.偏铝酸钠和适量稀盐酸反应生成氢氧化铝,氢氧化铝和稀盐酸可以发生中和反应. 物质 Al(OH)3 NaAlO2 AlCl3 溶解性 不溶 溶 溶 (5)相关物质的溶解性表: 该品牌牙膏含有上述摩擦剂中的两种成分,为探究摩擦剂的组成,化学兴趣小组取适量该牙膏加水充分搅拌、静置、过滤、洗涤、干燥,得到该牙膏中的摩擦剂. 【提出猜想】猜想1:摩擦剂的成分为Al(OH)3和CaCO3. 猜想2:摩擦剂的成分为______. 猜想3:摩擦剂的成分为SiO2和Al(OH)3. 设计实验】 实验步骤 预期实验现象 预期实验结论 组装下图装置进行实验.取少量摩擦剂于锥形瓶中,加入适量的______. 固体全部溶解,有气泡,石灰水变混浊 则猜想1成立 锥形瓶中发生的化学反应方程式为______ 摩擦剂部分溶解 则猜想3成立 石灰水无明显变化 【实验结论】经过实验验证,猜想1成立. 【实验反思】同学们为进一步确认摩擦剂中含有氢氧化铝,先在少量牙膏样品中加入过量的氢氧化钠溶液,静置一段时间,取上层清液,再滴加稀盐酸至过量.整个实验过程中观察到的现象为______,依据该现象可以判断摩擦剂中一定含有氢氧化铝. 29.众所周知,二氧化碳能使澄清的石灰水变浑浊(生成白色沉淀).但是,在分组实验中,向石灰水中通入二氧化碳(如图1所示),出现了意想不到的现象:有的石灰水未变浑浊;有的出现浑浊后又变澄清(沉淀消失). 【提出问题】分组实验中,出现意想不到现象的原因是什么呢? 【猜想与假设】 I.石灰水未变浑浊,是因为二氧化碳中混有少量氯化氢气体. Ⅱ.石灰水未变浑浊,是因为______. Ⅲ.石灰水出现浑浊后又变澄清,与石灰水的浓度、通入二氧化碳的时间有关. 【进行实验】实验装置如图2所示. 提示:①实验中所用盐酸与分组实验所用盐酸相同; ②CO2在饱和NaHCO3溶液中的溶解度非常小. 步骤1:分别取一定体积的饱和澄清石灰水与一定体积的蒸馏水混合配制成50mL溶液. 步骤2:分别向50mL溶液中通入一段时间的二氧化碳,记录现象. 实验序号 V饱和石灰水/mL V蒸馏水 /mL 出现现象所需时间/s 开始浑浊 明显浑浊 沉淀减少 是否澄清 ① 50 0 19 56 366 持续通入CO28min以上,沉淀不能完全消失 ② 40 10 24 51 245 ③ 30 20 25 44 128 ④ 20 30 27 35 67 89s后完全澄清 ⑤ 10 40 通3min以上,均无明显现象 【解释与结论】 (1)实验中,所用石灰水为饱和溶液的是______(填序号). (2)二氧化碳使澄清石灰水变浑浊原因是______(用化学方程式表示). (3)饱和NaHCO3溶液的作用是______. (4)通过实验分析,猜想 I______(填“成立”或“不成立”),猜想Ⅱ、Ⅲ成立. 【反思与评价】 (5)向澄清的石灰水中通入二氧化碳,为避免出现“意想不到的现象”,你的建议是______. 四、解答题(共2小题,满分10分) 30.2015年10月5日,中国的女医学家屠呦呦,因为发现了青蒿素治疗疟疾的药物而成为中国首位获得诺贝尔奖的科学家.青蒿素的化学式为C15H22O5.试计算: (1)青蒿素的相对分子质量______; (2)青蒿素中C、H、O元素质量之比为______; (3)青蒿素中碳元素的质量分数为______(精确到0.1%) 31.现有含HCl和CuCl2的混合溶液50g,向该溶液中逐滴加入溶质质量分数为10%的NaOH溶液,生成沉淀的质量与加入NaOH溶液的质量关系如图所示. (1)当加入NaOH溶液质量为ag时,溶液中的溶质有______; (2)求混合溶液中CuCl2的质量分数. (3)求恰好完全反应时,消耗NaOH溶液的总质量. 2016年山东省泰安市岱岳区中考化学二模试卷 参考答案与试题解析 一、选择题(共20小题,每小题2分,满分40分) 1.自然界的下列过程或现象中,伴随着化学变化的是( ) A.南北两极冰川融化 B.江河中沙石迁移 C.地下石油的形成 D.天上云雨转移 【考点】化学变化和物理变化的判别. 【分析】本题考查学生对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的确定.判断一个变化是物理变化还是化学变化,要依据在变化过程中有没有生成其他物质,生成其他物质的是化学变化,没有生成其他物质的是物理变化. 【解答】解:A、南北两极冰川融化是由固态变为液态,只是状态发生了变化,属于物理变化,故A错; B、江河中沙石迁移只是位置的移动,属于物理变化,故B错; C、地下石油的形成是经过非常复杂的化学变化,形成的,属于化学变化,故C正确; D、天上云雨转移只是状态的变化,属于物理变化,故D错. 故选C. 【点评】搞清楚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的本质区别是解答本类习题的关键.判断的标准是看在变化中有没有生成其他物质.一般地,物理变化有物质的固、液、气三态变化和物质形状的变化. 2.分类是学习化学的方法之一,下列物质是按单质、盐、混合物的顺序排列的是( ) A.氧气、碳酸钙、空气 B.氢气、硫酸钠、水 C.甲烷、食盐、冰水 D.金刚石、熟石灰、石油 【考点】单质和化合物的判别;纯净物和混合物的判别;常见的氧化物、酸、碱和盐的判别. 【分析】单质是由一种元素组成的纯净物;盐是由金属离子和酸根离子组成的化合物;混合物是由多种物质组成的,据此分析 【解答】解:A、氧气属于单质;碳酸钙属于盐;空气中含有氧气、氮气等属于混合物,故A正确; B、氢气属于单质;硫酸钠属于盐;水属于纯净物,故B错; C、甲烷属于纯净物;食盐属于盐;冰水,只有水一种物质,属于纯净物,故C错; D、金刚石属于碳的单质;熟石灰属于碱;石油属于混合物,故D错. 故选A. 【点评】要根据单质、盐、混合物的概念回答本题,要把握要点,知道常见物质的组成. 3.下列物质的用途,利用其物理性质的是( ) A.氮气填充在灯泡中作保护气 B.还原性铁粉在月饼盒内作除氧剂 C.干冰在舞台制雾时作致冷剂 D.生石灰在某些食品袋内作干燥剂 【考点】化学性质与物理性质的差别及应用. 【分析】物质的化学性质是指在化学变化中表现出来的性质,物质的物理性质是指不需要通过化学变化表现出来的性质,据此进行分析判断. 【解答】解:A、氮气用于填充灯泡是利用了性质稳定,一般不与其它物质发生化学反应,需要通过化学变化才表现出来,是利用了其化学性质,故选项错误. B、铁粉在月饼盒内作除氧剂,是利用铁生锈结合氧气和水,有新物质生成,利用了其化学性质,故选项错误; C、干冰用作制冷剂是利用干冰升华吸热,使周围温度降低,利用了其物理性质,故选项正确. D、生石灰用作干燥剂是利用生石灰与水反应生成氢氧化钙,利用了其化学性质,故选项错误. 故选:C. 【点评】本题难度不大,区分物质的用途是利用了物理性质还是化学性质,关键就是看利用的性质是否需要通过化学变化体现出来. 4.物质存放在烧杯中一段时间后,质量变大且变质的是( ) ①浓盐酸 ②浓硫酸 ③烧碱 ④食盐 ⑤生石灰 ⑥稀硫酸. A.①⑥ B.②③⑤ C.③⑤ D.②③④ 【考点】空气中常见酸碱盐的质量或性质变化及贮存法. 【分析】存放于烧杯中质量变大且变质,即发生化学反应使自身质量增加,在空气中烧碱与生石灰会与空气中的二氧化碳与水反应而变质,利用这些知识解决此题. 【解答】解:放置时间较长时①浓盐酸会挥发出氯化氢气体使自身质量减小,②浓硫酸会吸收空气中的水蒸气自身变稀但不会发生化学变化,③烧碱会潮解并与二氧化碳反应,自身质量变大,发生化学变化,④食盐的质量基本无变化,⑤生石灰会吸收空气中的水蒸气生成氢氧化钙自身质量变大,⑥稀硫酸的质量基本没有变化. 故选:C. 【点评】此题是对常见物质性质的考查,解题的关键是对这些物质在空气中的变化要有所了解,属基础性知识考查题. 5.如图是R原子结构示意图和磷元素的相关信息,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X=8 B.磷元素的相对原子质量为15 C.两种元素可形成化学式为P2R5的化合物 D.磷可在R中的单质中剧烈燃烧 【考点】原子结构示意图与离子结构示意图;元素周期表的特点及其应用. 【分析】本题考查的是原子结构示意图的知识,在原子结构示意图中,圆圈内的数字表示的是核内质子数,弧线上的数字表示的该层上的电子数,核内质子数=核外电子数,元素周期表中一小格中,最下面的数字表示的是相对原子质量. 【解答】解:A、X=2+6=8,是氧元素,故A正确; B、磷元素的相对原子质量是30.97,故B错误; C、R原子的最外层电子数是6,在化学反应中易得到两个电子,表现出的化合价是﹣2,磷元素的化合价是+5,故能形成的化合物的化学式是P2O5,故C正确; D、R是氧元素,形成的单质是氧气,磷能在氧气中燃烧,故D正确. 故选:B. 【点评】本题综合考查了粒子和微观结构和的知识,完成此题,可以依据已有的知识进行. 6.“关爱生命,拥抱健康”是永恒的主题.下列做法不利于人体健康的是( ) A.干冰可用作制冷剂 B.用甲醛溶液浸泡海产品,以防其变质 C.焙制糕点时加入小苏打作发酵粉 D.向易变质食品的包装袋中充入氮气 【考点】亚硝酸钠、甲醛等化学品的性质与人体健康;常见气体的用途;二氧化碳的用途;常用盐的用途. 【分析】干冰升华吸热;甲醛有毒;小苏打可以做发酵粉;氮气的化学性质稳定. 【解答】解:A、干冰升华吸热可用作制冷剂,故A说法正确; B、甲醛对人体有害,食用甲醛溶液浸泡过的海产品,会危害人体健康,故B说法错误; C、小苏打受热分解生成碳酸钠、水和二氧化碳,使糕点疏松多孔,所以焙制糕点时加入小苏打作发酵粉,故C说法正确; D、氮气的化学性质稳定,并且无毒,向易变质食品的包装袋中充入氮气不会危害人体健康,故D说法正确. 故选:B. 【点评】化学来源于生产生活,也必须服务于生产生活,所以与人类生产生活相关的化学知识也是重要的中考热点之一. 7.如图是关于氧气化学性质的部分知识网络,关于该图说法正确的是( ) A.S、P在氧气中燃烧均会产生大量白烟 B.Fe在Ⅰ、Ⅱ两类反应中的产物相同 C.Ⅰ类反应放出热量,Ⅱ类反应吸收热量 D.Ⅰ、Ⅱ两类反应均体现了氧气的氧化性 【考点】氧气的化学性质. 【分析】A、根据硫和磷燃烧的现象分析解答; B、根据铁燃烧的产物和铁锈的成分分析解答; C、根据燃烧和缓慢氧化都放出热量解答; D、根据氧气具有氧化性解答. 【解答】解: A、硫燃烧能生成二氧化硫,不能产生白烟,红磷在氧气中燃烧能够产生大量白烟.故错; B、铁在氧气中燃烧,生成四氧化三铁;铁生锈主要成分是三氧化二铁,故错; C、燃烧和缓慢氧化都放出热量,故错; D、Ⅰ、Ⅱ两类有氧气参加的化学反应的相同点是都是氧化反应,均体现了氧气的氧化性,故对. 答案:D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可燃物燃烧时的实验现象,解答时应该从火焰、光、烟雾等方面进行分析、判断,从而得出正确的结论. 8.甲和乙可以合成清洁燃料丙,微观过程如下图.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 A.丁的化学式为H2O2 B.丙中C、H、O元素质量比为12:3:8 C.一定浓度的丙溶液可作消毒剂 D.该反应体现在一定条件下无机物可转化为有机物 【考点】微粒观点及模型图的应用;有机物与无机物的区别. 【分析】观察反应的微观示意图,根据分子构成写出物质的化学式:甲物质的化学式为CO、乙物质的化学式为H2、丙物质的化学式为C2H6O,结合质量守恒定律化学反应前后原子的种类和个数都不变可知丁的化学式为H2O,据此写出反应的化学方程式,根据化学式和方程式的意义分析判断有关的问题等. 【解答】解:甲物质的化学式为CO、乙物质的化学式为H2、丙物质的化学式为C2H6O,结合质量守恒定律化学反应前后原子的种类和个数都不变可知丁的化学式为H2O,因此反应的方程式为:2CO+4H2C2H5OH+H2O,因此: A、由上述分析可知,丁的化学式为H2O,故说法不正确; B、丙是C2H6O,其中C、H、O的质量比为(12×2):(1×6):16=12:3:8,故说法正确; C、丙是酒精,一定浓度的酒精溶液可作消毒剂,故说法正确; D、由方程式可知,该反应由无机物生成了有机物,说明了无机物可转化为有机物,故说法正确; 故选项为:A. 【点评】本题属于微观示意图的考查,解答本题的关键由分子微观示意图确定分子构成,利用分子构成写出物质的化学式及化学方程式,能够考查知识运用能力. 9.下列对某一主题的知识归纳,有错误的一组是( ) A.物质鉴别 B物质除杂 硫酸钾和硫酸铵﹣熟石灰混合研磨、闻气味 羊毛纤维与合成纤维﹣灼烧、闻气味 盐酸中混有硫酸﹣加适量强氧化钡溶液,过滤 木炭粉中混有铁粉﹣磁铁吸引 C D 家中燃气泄漏﹣关闭燃气阀门,开窗通风 居室装修﹣常开窗通风,防止甲醛中毒 水变成水蒸气﹣分子种类发生改变 氯化钠﹣由钠离子和氯离子构成 A.A B.B C.C D.D 【考点】铵态氮肥的检验;酸的化学性质;分子、原子、离子、元素与物质之间的关系;分子的定义与分子的特性;碳的化学性质;防范爆炸的措施;棉纤维、羊毛纤维和合成纤维的鉴别;亚硝酸钠、甲醛等化学品的性质与人体健康. 【分析】A、根据物质的性质差异解答; B、根据物质的性质差异选择除杂的试剂; C、根据安全知识解答即可; D、根据物质的微观构成粒子进行分析解答. 【解答】解:A、硫酸铵与熟石灰混合研磨能产生刺鼻的气味,而硫酸钾没有此现象,现象不同,可以鉴别,羊毛纤维灼烧有烧焦羽毛的气味,而合成纤维没有,现象不同,可以鉴别,正确; B、盐酸中混有硫酸可以加适量氯化钡溶液,硫酸与氯化钡反应生成硫酸钡沉淀和盐酸,过滤除去硫酸钡即可,正确;木炭粉中混有铁粉,铁能被磁铁吸引,故可以使用磁铁吸引的方法,正确; C、家中燃气泄漏应立即关闭阀门开窗通风,正确;居室装修中产生的甲醛气体对人体有害,需要开窗通风,防止甲醛中毒,正确; D、水变成水蒸气﹣分子种类没有改变,错误;氯化钠是由钠离子和氯离子构成的,正确; 故选D. 【点评】本题考查的是对化学知识的总结,难度不大,但是很全面,要求同学们加强对基础知识的掌握,以便灵活应用. 10.下列图示实验操作中,正确的是( ) A. 读液体体积 B. 称取液体 C. 过滤 D. 加入大理石 【考点】测量容器-量筒;称量器-托盘天平;固体药品的取用;过滤的原理、方法及其应用. 【分析】A、根据量筒读数时视线要与凹液面的最低处保持水平进行分析判断; B、使用托盘天平称量时,应左物右码; C、根据过滤操作的注意事项考虑; D、根据固体药品的方法考虑. 【解答】解:A、量取液体时,视线与液体的凹液面最低处保持水平,图中视线与液体的凹液面最低处保持水平,操作正确; B、使用托盘天平称量时,应左物右码,故图中错误; C、过滤时要用玻璃棒引流;图中错误; D、放锌粒时将试管横放,用镊子将锌粒放到试管口,再将试管慢慢竖起,不能用手拿锌粒,图中错误. 故选B. 【点评】化学实验的基本操作是做好化学实验的基础,学生要在平时的练习中多操作,掌握操作要领,使操作规范. 11.不用其它试剂鉴别下列5种物质的溶液:①H2SO4;②FeCl3;③Ba(OH)2;④KCl;⑤BaCl2,被鉴别出物质的顺序是( ) A.②①③⑤④ B.②③①⑤④ C.⑤①③②④ D.①③⑤②④ 【考点】酸、碱、盐的鉴别. 【分析】根据氯化铁溶液显黄色,首先鉴别,再根据氯化铁会与氢氧化钡生成沉淀,氢氧化钡会与硫酸生成沉淀,硫酸会与氯化钡生成沉淀进行分析. 【解答】解:观察五种溶液,氯化铁溶液显黄色,首先鉴别出②氯化铁,然后将氯化铁加入剩余的四种溶液中,氢氧化钡会与氯化铁生成黄色沉淀,鉴别出③氢氧化钡,然后再将氢氧化钡滴入剩余的三种溶液中,氢氧化钡会与硫酸生成白色沉淀,鉴别出①硫酸,最后再将硫酸滴入剩余的两种溶液中,会生成白色沉淀的就是⑤氯化钡,剩余的就是④氯化钾,所以鉴别的顺序是:②③①⑤④, 故选B. 【点评】在解此类题时,先根据溶液的颜色鉴别出有特殊颜色的溶液,再用鉴别出来的作为试剂去鉴别其他的物质,依次进行. 12.如图是燃料使用的发展历程(括号内表示主要成分),有关说法不正确的是( ) A.家用燃料燃烧时均放出热量 B.煤、石油、天然气都是化石燃料 C.液化石油气是石油化工的一种产品 D.等质量甲烷比等质量丙烷完全燃烧后CO2排放量高 【考点】常用燃料的使用与其对环境的影响;化石燃料及其综合利用;石油加工的产物. 【分析】A、根据燃料燃烧时均放出热量解答; B、根据煤、石油、天然气都是化石燃料解答; C、根据液化石油气是石油加工而来的解答; D、根据甲烷的分子式为CH4,丙烷的分子式为C3H8,碳元素含量不同,生成的二氧化碳质量不相等解答. 【解答】解:A、燃料燃烧时均放出热量,正确; B、煤、石油、天然气都是化石燃料,正确; C、液化石油气是石油加工而来的,是一种化工产品,正确; D、甲烷的分子式为CH4,丙烷的分子式为C3H8,丙烷的含碳量大,所以生成二氧化碳的质量大;错误; 故选D. 【点评】该题难度不大,主要了解化石燃料的组成以及燃烧产物,记住化学反应中,燃烧均为放热反应. 13.下列是某化学兴趣小组对该次活动设计的4个实验方案,其中方案一、方案二都合理的是( ) 选项 A B C D 实验目的 证明醋酸溶液呈酸性 检验氯离子 除去氯化钠溶液中的硫酸钠 检验长期露置的氢氧化钠溶液是否变质 方案一 滴加几滴酚酞溶液观察是否变红 先加硝酸银溶液,再滴加稀硝酸 加入适量的硝酸钡溶液,过滤 加稀盐酸 方案二 用pH试纸检验溶液的pH 先加硝酸银溶液,再滴加稀盐酸 加入适量的氯化钡溶液,过滤 加澄清石灰水 A.A B.B C.C D.D 【考点】溶液的酸碱性测定;药品是否变质的探究;物质除杂或净化的探究;证明盐酸和可溶性盐酸盐;碱的化学性质;碳酸钠、碳酸氢钠与碳酸钙. 【分析】A、酸性溶液不能使酚酞变红,酸性溶液的PH小于7. B、检验氯离子的存在一般选择硝酸银与稀硝酸,加入盐酸会引入氯离子. C、除去氯化钠溶液中的硫酸钠,加入适量的硝酸钡溶液,这一过程会引入硝酸根这种新的离子. D、检验长期露置的氢氧化钠溶液是否变质,主要是检验是否含有碳酸钠,加入盐酸会产生气泡,加入石灰水会生成沉淀. 【解答】解:A、酸性溶液不能使酚酞变红,PH小于7,故使酚酞不能检验溶液的酸性,用pH试纸可以检验醋酸呈酸性,故此选项错误. B、检验氯离子的存在一般选择硝酸银与稀硝酸,加入盐酸会引入氯离子无法获知氯离子的来源,故此选项错误. C、除去氯化钠溶液中的硫酸钠,加入适量的硝酸钡溶液过滤这一过程会引入硝酸根离子这种新的杂质离子,而加入氯化钡则既能除掉硫酸根又不会引入新的杂质,故此选项错误. D、检验长期露置的氢氧化钠溶液是否变质,主要是检验是否含有碳酸钠,也就是检验碳酸根的存在,由于碳酸根加入盐酸会产生气泡,加入石灰水会生成沉淀,故两种方式均可行,故此选项正确. 故选:D 【点评】此题是一道物质除杂题,依据除掉杂质又不能引入新杂质的原则,结合具体的题目选项对其进行分析,属于常规型分离杂质的题目. 14.你认为下列观点不正确的是( ) A.通过化学变化,人们改造物质世界并实现物质与能量的相互转化 B.化学实验是人类认识物质、改造和应用物质、推动化学科学发展的主要手段 C.质量守恒定律揭示了化学变化中宏观物质之间的质量关系,与微观过程无关 D.化学的主要特点是在原子、分子水平上认识物质,化学可以识别、改变和创造分子 【考点】质量守恒定律及其应用;化学的研究领域;学习化学的重要途径及学习方法;物质发生化学变化时的能量变化. 【分析】A、在化学变化中伴随着能量的变化,可以据此解答该题; B、化学是以实验为基础的科学,可以据此解答该题; C、从微观来说,该质量守恒定律成立的原因是:“在化学反应前后,原子的种类、数目和质量三不变”,可以据此解答; D、化学反应的实质就是分子的破裂成原子,然后原子再重新组合成新的分子,可以据此解答该题. 【解答】解:A、在化学变化中伴随着能量的变化,所以通过化学变化,人们改造物质世界并实现物质与能量的相互转化这种观点是正确的,故A观点正确; B、化学是以实验为基础的科学,所以化学实验是人类认识物质、改造和应用物质、推动化学科学发展的主要手段,故B观点正确; C、从微观来说在化学反应前后,原子的种类、数目和质量三不变正是由于微观粒子的变化过程,才使反应前后质量相等的,故C观点不正确; D、化学不仅可以研究存在的物质,而且可以通过化学变化制造自然界中不存在的物质,化学的主要特点是在原子、分子水平上认识物质,化学可以识别、改变和创造分子,故D观点正确. 故选C. 【点评】本题考查了常见物质的性质,完成此题,可以依据已有的物质的性质进行.要求同学们熟练掌握有关物质的性质,以便灵活应用. 15.欲除去不纯物质中的杂质(括号内杂质),所用试剂和方法均正确的是( ) 选项 待提纯物质 选用试剂 操作方法 A CO2(H2O) 生石灰 气体通过盛有生石灰的干燥管 B Cu(Fe) 稀硫酸 搅拌、过滤、洗涤、干燥 C CuSO4溶液(硫酸) 氧化铜 蒸发、洗涤 D NaCl(Na2CO3) 氯化钡 加过量氯化钡溶液后过滤 A.A B.B C.C D.D 【考点】物质除杂或净化的探究;金属的化学性质;酸的化学性质;盐的化学性质. 【分析】根据原物质和杂质的性质选择适当的除杂剂和分离方法,所谓除杂(提纯),是指除去杂质,同时被提纯物质不得改变.除杂质题至少要满足两个条件:①加入的试剂只能与杂质反应,不能与原物质反应;②反应后不能引入新的杂质. 【解答】解:A、生石灰能水反应生成氢氧化钙,生成的氢氧化钙能与二氧化碳反应生成碳酸钙沉淀和水,不但能把杂质除去,也会把原物质除去,不符合除杂原则,故选项所采取的方法错误. B、Fe能与稀硫酸反应生成硫酸亚铁和氢气,铜不与稀硫酸反应,再过滤、洗涤、干燥,能除去杂质且没有引入新的杂质,符合除杂原则,故选项所采取的方法正确. C、H2SO4能与过量CuO粉末反应生成硫酸铜和水,再过滤即可,故选项所采取的方法错误. D、碳酸钠能与过量氯化钡溶液反应生成碳酸钡沉淀和氯化钠,能除去杂质但引入了新的杂质氯化钡(过量的),不符合除杂原则,故选项所采取的方法错误. 故选:B. 【点评】物质的分离与除杂是中考的重点,也是难点,解决除杂问题时,抓住除杂质的必需条件(加入的试剂只与杂质反应,反应后不能引入新的杂质)是正确解题的关键. 16.能共存于pH=13且溶液颜色为无色透明的溶液的离子组是( ) A.H+、Cl﹣、NO3﹣、Ba2+ B.Na+、Cu2+、Cl﹣、NO3﹣ C.Fe3+、K+、Cl﹣、SO42﹣ D.Ba2+、NO3﹣、Na+、Cl﹣ 【考点】离子或物质的共存问题;溶液的酸碱性与pH值的关系. 【分析】pH为13的水溶液显碱性,水溶液中含有大量的OH﹣.根据复分解反应发生的条件可知,复分解反应的条件,离子间若能互相结合成沉淀、气体或水,则离子不能共存;本题还要注意溶液呈无色透明,不能含有明显有颜色的铜离子、铁离子和亚铁离子等. 【解答】解:pH为13的水溶液显碱性,水溶液中含有大量的OH﹣. A、H+与碱性溶液中的OH﹣两种离子能结合成水,不能大量共存,故选项错误; B、Cu2+与碱性溶液中的OH﹣两种离子能结合成氢氧化铜沉淀,不能大量共存,且Cu2+的水溶液蓝色,故选项错误; C、Fe3+与碱性溶液中的OH﹣两种离子能结合成氢氧化铁沉淀,不能大量共存,且Fe3+的水溶液黄色,故选项错误; D、四种离子间不能结合成沉淀、气体或水,能大量共存,且不存在有色离子,故选项正确. 故选:D. 【点评】本题考查了离子共存的问题,判断各离子在溶液中能否共存,主要看溶液中的各离子之间能否发生反应生成沉淀、气体、水;还要注意是在碱性溶液中共存及特定离子的颜色. 17.下列事实与相应的解释不一致的是( ) 选项 事实 解释 A 50mL水和50mL酒精混合后的体积小于100mL 分子间有间隔 B 氧气和臭氧(O3)性质不完全相同 构成物质的分子不同 C 稀有气体的化学性质稳定 原子的最外层电子达到稳定结构 D 铜块在空气中不燃烧,纳米铜在空气中可以燃烧 物质的种类决定反应能否进行 A.A B.B C.C D.D 【考点】物质的微粒性;影响化学反应速率的因素探究. 【分析】A、水与酒精混合其体积小于二者之和,因为分子之间有间隔; B、考虑氧气和臭氧的分子构成不同,所以氧气和臭氧的性质不同. C、考虑稀有气体的原子最外层电子都达到稳定结构,所以其化学性质稳定; D、铜块和纳米铜都属于铜单质,只是形状不同而已. 【解答】解:A、50毫升水和50毫升酒精混合后的体积小于100毫升,说明分子之间有间隔.故A不正确; B、因为氧气和臭氧的分子构成不同,所以氧气和臭氧的性质不同.故B不正确; C、稀有气体的原子最外层电子都达到稳定结构,所以其化学性质稳定;故C不正确; D、铜块和纳米铜都属于铜单质,只是形状不同而已,纳米铜能在空气中燃烧是因为它和氧气接触面大的原因;故D正确. 故选D 【点评】解答本题要充分理解微观粒子的特征及其物质的结构决定物质的性质等方面的内容.掌握分子的性质:1.分子是独立存在而保持物质化学性质的最小粒子;2.分子有一定的大小和质量;分子间有一定的间隔;分子在不停的运动. 18.推理是化学学习中常用的思维方法.下列推理正确的是( ) A.酸能使紫色石蕊溶液变红.通入CO2后的紫色石蕊溶液变红,所以CO2是酸 B.酸性溶液的pH小于7.食醋是酸性溶液,所以食醋的pH小于7 C.中和反应有盐和水生成,因此有盐和水生成的反应一定是中和反应 D.溶液中有晶体析出时,溶质质量减小,所以溶质的质量分数一定减小 【考点】中和反应及其应用;二氧化碳的化学性质;晶体和结晶的概念与现象;溶质的质量分数;溶液的酸碱性与pH值的关系. 【分析】A、根据石蕊溶液遇酸性溶液变红色,遇碱性溶液变蓝色,进行分析判断. B、当溶液的pH等于7时,呈中性;当溶液的pH小于7时,呈酸性;当溶液的pH大于7时,呈碱性. C、中和反应是酸与碱作用生成盐和水的反应,反应物是酸和碱,生成物是盐和水. D、溶液析出晶体后溶质的质量分数是否发生改变,主要是取决于析出晶体的措施,根据结晶的方法进行分析判断. 【解答】解:A、酸能使紫色石蕊试液变红,通入CO2后的紫色石蕊试液变红,是因为二氧化碳与水反应生成碳酸,碳酸使紫色石蕊试液变红色;二氧化碳不属于酸,故选项推理错误. B、酸性溶液的pH小于7,食醋是酸性溶液,食醋的pH小于7,故选项推理正确. C、中和反应生成盐和水,则生成盐和水的反应不一定是中和反应,如CO2+2NaOH═Na2CO3+H2O,故选项推理错误. D、若溶液是饱和溶液,饱和溶液析出晶体后溶质的质量分数是否发生改变,主要是取决于析出晶体的措施,当某物质一定温度下的饱和溶液在温度不变的条件下蒸发溶剂后,有晶体析出,因为温度不变,物质的溶解度不变,剩下的溶液仍为该温度下的饱和溶液,则溶质质量分数不变,故选项推理错误. 故选:B. 【点评】本题难度不大,掌握常见指示剂的性质、溶液的酸碱性和溶液pH大小之间的关系、中和反应的特征等是正确解答本题的关键. 19.下列四个图象能正确反映实验变化关系的有( ) A B C D 常温下,足量的镁、铁分别同时放入少量等质量、等质量分数的稀盐酸中 敞口放置于空气中的浓硫酸或稀盐酸 加热KNO3、Ca(OH)2的饱和溶液(不考虑溶剂的蒸发) 少量的碳在密闭的集气瓶中与氧气完全燃烧 A.A B.B C.C D.D 【考点】金属的化学性质;固体溶解度的影响因素;溶质的质量分数;酸的物理性质及用途;质量守恒定律及其应用. 【分析】A、根据锌粉、镁粉的金属活动性顺序及与等量的稀盐酸反应产生氢气的关系进行解答; B、根据浓硫酸具有吸水性分析溶液质量的变化; C、根据硝酸钾和氢氧化钙的溶解度随温度的升高的变化趋势分析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 D、根据碳和氧气反应产生二氧化碳的关系据此分析. 【解答】解:A、镁的活动性比铁强,因此镁反应产生氢气的斜率大于铁反应产生氢气的斜率;等量的稀盐酸完全反应提供的氢元素相等,产生的氢气相等,符合坐标,故选项正确; B、浓硫酸具有吸水性,因此溶液的质量会增加,坐标不符合,故选项错误; C、硝酸钾的溶解度随温度的升高而增大,因此硝酸钾的饱和溶液变成不饱和溶液,溶质质量分数保持不变,坐标不符合,故选项错误; D、碳和氧气反应产生二氧化碳,反应的方程式为:C+O2CO2,反应消耗一分子的氧气,则产生一分子的二氧化碳,因此气体分子的数目保持不变,坐标错误;故选项错误; 故选:A. 【点评】本题为物质反应关系坐标的考查,正确辨别坐标所表示的变化量,是解答此类问题的关键,分析变化中相关量的变化关系,是解答问题的基础. 20.类推是一种重要的学习方法,但如果不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就会产生错误的结论.下列类推结论错误的是( ) ①CO能与Fe2O3反应生成Fe,CO也能与CuO反应生成Cu ②NaOH溶液能使无色酚酞试液变红色,Cu(OH)2也能使无色酚酞试液变红色 ③有机化合物含碳元素,则含碳元素的化合物一定是有机化合物 ④中和反应生成盐和水,则生成盐和水的反应一定是中和反应 ⑤碱溶液呈碱性,能使无色酚酞变红,则呈碱性的溶液一定是碱溶液. A.②③④⑤ B.①②⑤ C.①⑤ D.③④⑤ 【考点】酸碱指示剂及其性质;有机物与无机物的区别. 【分析】①CO能与Fe2O3反应生成Fe,CO也能与CuO反应生成Cu,依据的是一氧化碳的还原性, ②NaOH溶液能使无色酚酞试液变红色,Cu(OH)2也能使无色酚酞试液变红色,氢氧化铜不能电离故不会使酚酞变红. ③有机化合物含碳元素,则含碳元素的化合物一定是有机化合物,一氧化碳二氧化碳等不属于有机物. ④中和反应生成盐和水,则生成盐和水的反应一定是中和反应,二氧化碳与氢氧化钠反应生成盐与水,但不是中和反应. ⑤碱溶液呈碱性,能使无色酚酞变红,则呈碱性的溶液一定是碱溶液,呈碱性不一定是碱的溶液,例如碳酸钠的溶液呈碱性但它属于盐. 【解答】解:①CO能与Fe2O3反应生成Fe,CO也能与CuO反应生成Cu,由于一氧化碳的还原性可以把金属置换出来,此说法正确. ②NaOH溶液能使无色酚酞试液变红色,Cu(OH)2也能使无色酚酞试液变红色,氢氧化铜不能电离不会有氢氧根离子存在,故不会使酚酞变红,此说法错误. ③有机化合物含碳元素,则含碳元素的化合物一定是有机化合物,一氧化碳二氧化碳由于其性质与无机物非常类似,所以不属于有机物,故此说法错误. ④中和反应生成盐和水,则生成盐和水的反应一定是中和反应,二氧化碳与氢氧化钠反应生成盐与水,但不是中和反应,故此说法错误. ⑤碱溶液呈碱性,能使无色酚酞变红,则呈碱性的溶液一定是碱溶液,呈碱性不一定是碱的溶液,例如碳酸钠的溶液呈碱性但它属于盐,故此说法错误. 故选A 【点评】此题是一道多种知识的推理分析题,解题时只要知道相关知识的一些特殊反例即可解决问题. 二、解答题(共6小题,满分30分) 21.化学与我们的生活密切相关 (1)田里的水稻叶子发黄,并倒下了一片,你认为应该向稻田施用的复合肥是 D .(填序号,下铜) A.CO(NH2)2 B.KCl C.Ca3(PO4)2 D.KNO3 (2)人们误食重金属盐(如:硫酸铜、氯化钡等)可通过喝大量豆浆的方法解毒,由此可知喝下列物质中的 ①③ 也可以达到同样的目的. ①牛奶 ②果汁 ③蛋清 ④矿泉水 ⑤食盐水 (3)无人驾驶汽车处理系统的核心材料是高纯度的硅.工业制硅的反应之一如下:2X+SiCl4═Si+4HCl.该反应中,X的化学式是 H2 ,该反应的基本类型是 置换反应 . (4)铁块能拉成细铁丝是利用了铁的 延展 性. (5)化学电池在放电时发生化学反应,由 化学 能转化为 电 能. (6)煤燃烧产生的 二氧化硫 是形成酸雨的主要原因,在煤中加入 石灰石或生石灰 可以减少其的排放. 【考点】常见化肥的种类和作用;金属的物理性质及用途;物质发生化学变化时的能量变化;反应类型的判定;质量守恒定律及其应用;常用燃料的使用与其对环境的影响;常见中毒途径及预防方法. 【分析】(1)从叶子发黄,说明缺少氮肥,并出现了倒伏现象,说明缺少钾肥,由于要求施加一种化肥去分析解答;(2)根据重金属盐中毒的原理是破坏人体蛋白质回答;(3)根据化学反应前后,原子种类和数目不变来分析;(4)铁块能拉成细铁丝是利用了铁的延展性;(5)化学电池在放电时发生化学反应,由化学能转化为电能;(6)煤燃烧产生二氧化硫是形成酸雨的主要原因;在煤中加入石灰石或生石灰,可以减少气体的排放. 【解答】(1)叶子发黄,说明缺少氮肥,并出现了倒伏现象,说明缺少钾肥,所以施加硝酸钾属于复合肥; (2)豆浆中含有大量的蛋白质,牛奶、蛋清中也含有较多的蛋白质,因此这两种饮品也能达到解除重金属盐所造成的中毒; (3)反应前:1个硅原子,4个氯原子;反应后:1个硅原子、4个氯原子和4个氢原子,因此2X中含有4个氢原子,故1个X的化学式为H2;故填:H2;一种单质和一种化合物反应生成另一种单质和另一种化合物; (4)铁块能拉成细铁丝是利用了铁的延展性; (5)化学电池在放电时发生化学反应,由化学能转化为电能; (6)煤燃烧产生二氧化硫是形成酸雨的主要原因;在煤中加入石灰石或生石灰,可以减少气体的排放. 故答案为:(1)D;(2)①③;(3)H2;置换反应;(4)延展;(5)化学;电;(6)二氧化硫;石灰石或生石. 【点评】本题难度不大,掌握酸碱中和、物质的性质、质量守恒定律等是解答本题的关键. 22.金属钴(Co)与铁具有相似的化学性质. (1)钴可形成化合价为+2和+3的两种氧化物,其化学式分别是 CoO 、 Co2O3 . (2)已知CoCl2固体是蓝色的,CoCl2•6H2O固体和CoCl2溶液都是粉红色的,将滤纸放入CoCl2溶液中浸泡,取出晾干.将干燥的粉红色滤纸用酒精灯小心烘烤,滤纸由粉红逐渐变蓝色,烘烤时反应的化学方程式是 CoCl2•6H2OCoCl2+6H2O . (3)将金属钴投入稀硫酸中,发生化学反应 预测可观察到的现象是 固体溶解,有无色气泡产生,溶液由无色变为粉红色 .该反应的化学方程式是 Co+H2SO4═CoSO4+H2↑ . 【考点】金属的化学性质;化学式的书写及意义;书写化学方程式、 . 【分析】(1)钴可形成化合价为+2和+3的两种氧化物,氧元素显﹣2价,写出其氧化物的化学式即可. (2)根据题目中的信息,找出反应物、生成物,书写化学方程式; (3)根据题意,金属钴(Co)与铁具有相似的化学性质,CoSO4溶液是粉红色的,将金属钴投入稀硫酸中,钴与硫酸反应生成硫酸亚钴和氢气,据此进行分析解答. 【解答】解:(1)钴可形成化合价为+2和+3的两种氧化物,氧元素显﹣2价,其氧化物的化学式分别是:CoO、Co2O3; (2)根据题目中的信息,反应物为CoCl2•6H2O、生成物为CoCl2、H2O,其化学方程式为:CoCl2•6H2OCoCl2+6H2O; (3)金属钴(Co)与铁具有相似的化学性质,CoSO4溶液是粉红色的,将金属钴投入稀硫酸中,钴与硫酸反应生成硫酸亚钴和氢气,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Co+H2SO4═CoSO4+H2↑;会观察到固体溶解,有无色气泡产生,溶液由无色变为粉红色. 故答案为:(1)CoO;Co2O3;(2)CoCl2•6H2OCoCl2+6H2O;(3)Co+H2SO4═CoSO4+H2↑,固体溶解,有无色气泡产生,溶液由无色变为粉红色. 【点评】本题难度不大,掌握金属的化学性质、化合物化学式的书写方法等是正确解答本题的关键 23.食盐是一种重要的化工原料.请回答下列问题. (1)请完善如图1实验室除去粗盐中泥沙等难溶性杂质的实验步骤. ①操作Ⅰ所用的玻璃仪器有:烧杯、玻璃棒和 漏斗 . ②在蒸发过程中,待 蒸发皿中出现较多固体 时,停止加热,利用余热将滤液蒸干. (2)由于粗盐中含有少量MgCl2、CaCl2、Na2SO4等杂质,不能满足化工生产的要求,因此必须将粗盐进行精制.流程如图2. ①加入稍过量的Na2CO3溶液除了能除去粗盐中的CaCl2外,它还有一个作用是 Na2CO3+BaCl2=BaCO3↓+2NaCl (用化学方程式表示) ②通过操作Ⅲ所得滤液中的溶质有 NaOH、NaCl、Na2CO3 (用化学式表示). 【考点】氯化钠与粗盐提纯;盐的化学性质;书写化学方程式、 . 【分析】(1)根据粗盐提纯的步骤和仪器以及注意事项进行分析; (2)①根据碳酸钠可以除去反应中过量的氯化钡和氯化钙,碳酸钠和氯化钡反应生成碳酸钡沉淀和氯化钠进行分析; ②根据题中加入的各种除杂试剂进行分析. 【解答】解:(1)去除泥沙的步骤是:①溶解:把粗盐放入烧杯中,加水溶解;②过滤:架好漏斗,使漏斗下端口紧贴烧杯内壁,沿玻璃棒把上述悬浊液慢慢导入漏斗中;该过程中用到的玻璃仪器主要有烧杯、玻璃棒和漏斗等;③蒸发结晶:将上述滤液倒入蒸发皿中,用酒精灯加热蒸发,待蒸发皿中出现较多量晶体时即停止加热; (2)①碳酸钠可以除去反应中过量的氯化钡和氯化钙,碳酸钠和氯化钡反应生成碳酸钡沉淀和氯化钠,化学方程式为:Na2CO3+BaCl2=BaCO3↓+2NaCl; ②通过分析可知,加入的碳酸钠、氢氧化钠都是过量的,还有生成的氯化钠,所以通过操作Ⅲ所得滤液中的溶质有NaOH、NaCl、Na2CO3. 故答案为:(1)①漏斗; ②蒸发皿中出现较多固体; (2)①Na2CO3+BaCl2=BaCO3↓+2NaCl; ②NaOH、NaCl、Na2CO3. 【点评】海水的综合利用是初中化学中较为重要的内容之一,与之相关的实验操作,药品的选用,化学方程式的书写等都是经常考查的内容,同学们一定要对此内容了然于心. 24.常温下,氯气(Cl2)是一种黄绿色有刺激性气味比空气重的有毒气体,氯气(Cl2)常用于自来水消毒,原因是氯气能与水反应生成次氯酸(HClO)和氯化酸,其中次氯酸能杀菌消毒,次氯酸不稳定,见光易分解成氯化氢和一种单质气体.Ca(IO3)2是一种补碘剂,它是一种难溶于水的白色固体,可由碘酸钾(KIO3)溶液和氯化钙溶液进行复分解反应制得.根据以上信息回答下列问题: (1)写出氯气与水反应的化学反应方程式 Cl2+H2O═HCl+HClO . (2)写出次氯酸分解的化学方程式 2HClO2HCl+O2↑ . (3)KIO3中碘元素的化合价为 +5 . (4)上述制得Ca(IO3)2反应的化学方程式是 2KIO3+CaCl2=Ca(IO3)2+2KCl . 【考点】书写化学方程式、 ;有关元素化合价的计算. 【分析】(1)氯气和水反应生成HCl和HClO,书写出方程式即可; (2)根据反应物和生成物写出化学方程式即可; (3)据在化合物中正负化合价代数和为零,进行解答; (4)根据复分解反应的概念以及化学方程式的写法来分析. 【解答】解:(1)氯气和水反应生成HCl和HClO,方程式为Cl2+H2O═HCl+HClO,故答案为:Cl2+H2O═HCl+HClO; (2)次氯酸分解生成氯化氢和氧气,所以方程式是:2HClO2HCl+O2↑.故填:2HClO2HCl+O2↑; (3)根据在化合物中正负化合价代数和为零,钾元素的化合价为+1价,氧元素的化合价为﹣2价,设碘酸钾(KIO3)中碘元素的化合价为x,则(+1)+x+(﹣2)×3=0,解得x=+5;故答案为:+5. (4)Ca(IO3)2可由碘酸钾(KIO3)溶液和氯化钙溶液进行复分解反应制得.该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2KIO3+CaCl2=Ca(IO3)2+2KCl,故填:2KIO3+CaCl2=Ca(IO3)2+2KCl. 【点评】本题考查了化学方程式的写法、化合价的计算方法,难度不大. 25.某工厂的工业废水中含有大量的FeSO4以及一定量的CuSO4和Na2SO4,为减少污染并变废为宝,某学习小组设计以下流程,拟从该废水中回收硫酸亚铁、金属铜,并利用氨碱法原理“制碱”.(除标注外,所加药品或试剂均过量,部分产物及反应条件略去) 回答下列问题: (1)由步骤①可知Fe、Cu的活泼性由强到弱的顺序是 Fe、Cu . (2)若向步骤②所得的滤液中滴加1~2滴紫色石蕊试液,溶液是 变红色 . (3)步骤⑤中加Na2CO3溶液的作用是 把氢氧化钡转化成碳酸钡沉淀 .由NaHCO3转化成纯碱的化学反应方程式为 2NaHCO3Na2CO3+H2O+CO2↑ . (4)“NaCl+CO2+NH3+H2O=NaHCO3+NH4Cl”是氨碱法制纯碱中的重要反应.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D . A.析出晶体后剩余溶液中只有一种溶质 B.该条件下NaHCO3的溶解度比NH4Cl的大 C.析出晶体后的溶液为NaHCO3的不饱和溶液 D.在加压条件下向氨盐水中通入CO2,能加速NaHCO3的生成 (5)该流程①~⑥中,发生了复分解反应的有 ④⑤⑥ .(填写步骤编号) 【考点】物质的相互转化和制备;金属的化学性质;纯碱的制取;复分解反应及其应用;书写化学方程式、 . 【分析】(1)铁比铜活泼,能和硫酸铜反应生成硫酸亚铁和铜; (2)显酸性的溶液能使石蕊试液变红色; (3)氢氧化钡和碳酸钠反应生成碳酸钡沉淀和氢氧化钠; 碳酸氢钠受热分解生成碳酸钠、水和二氧化碳; (4)析出晶体后的溶液仍然是该物质的饱和溶液; 溶解度越大,越不容易析出; 增大反应物浓度,能够加快反应速率; (5)两种化合物相互交换成分,生成另外两种新的化合物的反应属于复分解反应. 【解答】解:(1)由步骤①中铁能和硫酸铜反应生成硫酸亚铁和铜可知Fe、Cu的活泼性由强到弱的顺序是Fe、Cu. 故填:Fe、Cu. (2)若向步骤②所得的滤液中含有硫酸,溶液显酸性,滴加1~2滴紫色石蕊试液,溶液变红色. 故填:变红色. (3)步骤⑤中加Na2CO3溶液的作用是把氢氧化钡转化成碳酸钡沉淀; 由NaHCO3转化成纯碱的化学反应方程式为:2NaHCO3Na2CO3+H2O+CO2↑. 故填:把氢氧化钡转化成碳酸钡沉淀;2NaHCO3Na2CO3+H2O+CO2↑. (4)A.析出晶体后剩余溶液中不只有一种溶质,至少含有碳酸氢钠和氯化铵,该选项说法不正确; B.该条件下NaHCO3的溶解度比NH4Cl的小,该选项说法不正确; C.析出晶体后的溶液为NaHCO3的饱和溶液,该选项说法不正确; D.在加压条件下向氨盐水中通入CO2,能加速NaHCO3的生成,该选项说法正确. 故选:D. (5)该流程①~⑥中,④中氢氧化钡和硫酸钠反应生成硫酸钡沉淀和氢氧化钠,属于复分解反应,⑤中氢氧化钡和碳酸钠反应生成碳酸钡沉淀和氢氧化钠,属于复分解反应,⑥中氢氧化钠和稀盐酸反应生成氯化钠和水,属于复分解反应. 故填:④⑤⑥.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物质的性质,解答时要根据各种物质的性质,结合各方面条件进行分析、判断,从而得出正确的结论. 26.有A、B、C、D、E五种物质,它们由氢、碳、氧、钠、氯、钙中部分元素组成.其中,C、E由两种元素组成,A、B、D由三种元素组成.某实验小组做了如下实验,实验中的每一步均有明显现象.其中,紫色石蕊溶液遇C溶液变红,C溶液与A、B反应时均产生无色气体,A溶液与D溶液、E溶液反应时均产生白色沉淀. (1)A溶液遇无色酚酞溶液变红,则A溶液一定呈 碱 性(填“酸”或“中”或“碱”). (2)A溶液与D溶液反应时产生白色沉淀的化学式是 CaCO3 ,D的常见用途有 改良酸性土壤 (写出一条即可). (3)在C溶液与B固体反应后的试管中滴加A溶液,先产生气泡后产生沉淀,则加入A溶液后所发生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Na2CO3+2HCl═2NaCl+H2O+CO2↑,CaCl2+Na2CO3═CaCO3↓+2NaCl . (4)在A溶液与D溶液反应后的试管中加入C溶液,测得反应后的溶液pH<7,则反应后的溶液中含有的溶质除HCl外,还有 NaCl、CaCl2 . 【考点】物质的鉴别、推断;酸碱指示剂及其性质;溶液的酸碱性与pH值的关系;书写化学方程式、 . 【分析】根据有关的实验现象进行分析,紫色石蕊试液在酸性溶液中为红色,酚酞试液在碱性溶液中为红色,碳酸盐遇酸化气,碳酸钙为白色沉淀,据此解答即可. 【解答】解:紫色石蕊溶液遇C溶液变红,说明C溶液呈酸性,C由两种元素组成,则C是盐酸;C溶液与A、B反应时均产生无色气体,且A溶液遇无色酚酞试液变红,则A溶液呈碱性,可能是碳酸钠,B可能是碳酸钙;A能与D和E反应生成同一种白色沉淀,D含有三种元素,则D可能是氢氧化钙,E含有两种元素,E可能是氯化钙; (1)A溶液遇无色酚酞溶液变红,则A溶液一定呈碱性,故填:碱; (2)A是碳酸钠,D是氢氧化钙,二者能反应生成碳酸钙,氢氧化钙呈碱性,常用于改良酸性土壤,故填:CaCO3,改良酸性土壤; (3)C是盐酸,B是碳酸钙,碳酸钙能与盐酸反应生成氯化钙、水和二氧化碳,反应后的试管中滴加A溶液,先产生气泡后产生沉淀,则说明C和B反应后的溶液中有剩余的盐酸,盐酸首先与碳酸钠反应生成氯化钠、水和二氧化碳,生成的氯化钙再与碳酸钠反应生成碳酸钙沉淀和氯化钠,故填:Na2CO3+2HCl═2NaCl+H2O+CO2↑,CaCl2+Na2CO3═CaCO3↓+2NaCl; (4)A是碳酸钠,D是氢氧化钙,二者能反应生成碳酸钙沉淀和氢氧化钠,在A溶液与D溶液反应后的试管中加入C溶液,测得反应后的溶液pH<7,则有盐酸剩余,说明碳酸钙和氢氧化钠与盐酸充分反应,故含有的溶质还有氯化钙和氯化钠,故填:NaCl、CaCl2. 【点评】本题考查了常见物质间的反应,完成此题,可以依据物质的性质以及相互间反应的实验现象进行. 三、解答题(共3小题,满分20分) 27.如图是某化学课外学习小组设计的探究工业炼铁原理及产物验证的实验.实验中所用氧化铁的质量为9.6g,硬质玻璃管的质量为40g. (1)A装置中反应的化学方程式是 Fe2O3+3CO2Fe+3CO2 ,该反应是 吸 (选填“吸”或“放”)热反应. (2)B装置的作用是 除去一氧化碳中混有的二氧化碳 ,写出化学反应方程式 CO2+2NaOH=Na2CO3+H2O . (3)从实验安全的角度考虑D瓶中应盛放的试剂是 浓硫酸 . (3)F装置的作用是 检验二氧化碳 、 处理尾气 . 【考点】一氧化碳还原氧化铁;常见气体的检验与除杂方法;二氧化碳的化学性质;书写化学方程式、 . 【分析】(1)根据氧化铁和一氧化碳在高温的条件下生成铁和二氧化碳进行分析; (2)根据氢氧化钠的化学性质来分析; (3)根据溶液中水蒸气的质量会对玻璃管的称量产生影响,需要除去,所以D瓶中的试剂是浓硫酸进行分析; (4)根据二氧化碳和氢氧化钙反应会生成碳酸钙沉淀和水,一氧化碳具有可燃性和毒性进行分析. 【解答】解:(1)氧化铁和一氧化碳在高温的条件下生成铁和二氧化碳,化学方程式为:Fe2O3+3CO2Fe+3CO2,该反应是吸热反应;故填:Fe2O3+3CO2Fe+3CO2;吸; (2)B瓶内的氢氧化钠溶液可以吸收未参加反应的二氧化碳气体,二者反应生成碳酸钠和水,故填:除去一氧化碳中混有的二氧化碳;CO2+2NaOH=Na2CO3+H2O; (3)溶液中水蒸气的质量会对玻璃管的称量产生影响,需要除去,所以D瓶中的试剂是浓硫酸;故填:浓硫酸; (4)二氧化碳和氢氧化钙反应会生成碳酸钙沉淀和水,一氧化碳具有可燃性和毒性,所以F装置的作用是检验二氧化碳,处理尾气;故填:检验二氧化碳,处理尾气. 【点评】此题是与炼铁相关的实验探究题,综合性较强,尤其是利用数据对混合物的判断提高了试题的难度,只要是掌握固体质量变化是氧元素失掉的实质便可迎刃而解. 28.化学兴趣小组欲探究自己使用的某品牌牙膏的主要成分. 【查阅资料】 (1)牙膏的成分有活性物质、摩擦剂、保持牙膏湿润的甘油等物质. (2)常用的牙膏摩擦剂的主要成分有CaCO3、Al(OH)3、SiO2. (3)牙膏除了碳酸钙以外,其他物质均不与稀盐酸反应产生气体. (4)SiO2不溶于水,也不与盐酸反应.Al(OH)3和氢氧化钠溶液反应生成偏铝酸钠(NaAlO2)和水,该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Al(OH)3+NaOH=NaAlO2+2H2O .偏铝酸钠和适量稀盐酸反应生成氢氧化铝,氢氧化铝和稀盐酸可以发生中和反应. 物质 Al(OH)3 NaAlO2 AlCl3 溶解性 不溶 溶 溶 (5)相关物质的溶解性表: 该品牌牙膏含有上述摩擦剂中的两种成分,为探究摩擦剂的组成,化学兴趣小组取适量该牙膏加水充分搅拌、静置、过滤、洗涤、干燥,得到该牙膏中的摩擦剂. 【提出猜想】猜想1:摩擦剂的成分为Al(OH)3和CaCO3. 猜想2:摩擦剂的成分为 SiO2和CaCO3 . 猜想3:摩擦剂的成分为SiO2和Al(OH)3. 设计实验】 实验步骤 预期实验结论 预期实验现象 组装下图装置进行实验.取少量摩擦剂于锥形瓶中,加入适量的 稀盐酸 . 固体全部溶解,有气泡,石灰水变混浊 则猜想1成立 锥形瓶中发生的化学反应方程式为 Al(OH)3+3HCl=AlCl3+3H2O CaCO3+2HCl=CaCl2+H2O+CO2↑ 摩擦剂部分溶解 石灰水无明显变化 则猜想3成立 【实验结论】经过实验验证,猜想1成立. 【实验反思】同学们为进一步确认摩擦剂中含有氢氧化铝,先在少量牙膏样品中加入过量的氢氧化钠溶液,静置一段时间,取上层清液,再滴加稀盐酸至过量.整个实验过程中观察到的现象为 牙膏样品中部分固体溶解,向上层清夜中滴加稀盐酸时开始无现象,之后有固体产生,最后固体溶解 ,依据该现象可以判断摩擦剂中一定含有氢氧化铝. 【考点】实验探究物质的组成成分以及含量;碱的化学性质;盐的化学性质;书写化学方程式、 . 【分析】牙膏摩擦剂的主要成分有CaCO3、Al(OH)3、SiO2,根据由上边物质中的两种组成,进行两种物质的组合考虑;根据预期实验结论猜想1正确,用猜想1的成分与盐酸反应考虑实验现象;根据若摩擦剂部分溶解,不产生气泡,说明不存在碳酸钙考虑哪一猜想正确;(1)根据方程式的写法考虑;(2)根据硫酸与碳酸钙反应的生成物考虑. 【解答】解:牙膏摩擦剂的主要成分有CaCO3、Al(OH)3、SiO2,根据由上边物质中的两种组成,猜想1:摩擦剂的成分为Al(OH)3和CaCO3;猜想3:摩擦剂的成分为SiO2和Al(OH)3;所以还缺少SiO2和CaCO3的组合;所以猜想2是SiO2和CaCO3; 预期实验结论猜想1正确,即牙膏摩擦剂的成分是Al(OH)3和CaCO3,加入盐酸后,氢氧化铝与盐酸反应,生成氯化铝和水;碳酸钙与盐酸反应生成氯化钙、水、二氧化碳,所以现象是全部溶解,并产生气泡; 若摩擦剂部分溶解,不产生气泡,说明其中不能含有碳酸钙,因为碳酸钙与盐酸反应生成氯化钙、水、二氧化碳,所以猜想3成立; 氢氧化铝与盐酸反应的反应物是氢氧化铝与盐酸,生成物是氯化铝和水,用观察法配平; 【实验反思】同学们为进一步确认摩擦剂中含有氢氧化铝,先在少量牙膏样品中加入过量的氢氧化钠溶液,静置一段时间,取上层清液,再滴加稀盐酸至过量.整个实验过程中观察到的现象为牙膏样品中部分固体溶解,向上层清夜中滴加稀盐酸时开始无现象,之后有固体产生,最后固体溶解,依据该现象可以判断摩擦剂中一定含有氢氧化铝. 答案: 【查阅资料】(4)Al(OH)3+NaOH=NaAlO2+2H2O 提出猜想】猜想2:SiO2和CaCO3 设计实验】 实验步骤 预期实验现象 预期实验结论 稀盐酸 Al(OH)3+3HCl=AlCl3+3H2O CaCO3+2HCl=CaCl2+H2O+CO2↑ 【实验反思】牙膏样品中部分固体溶解,向上层清夜中滴加稀盐酸时开始无现象,之后有固体产生,最后固体溶解. 【点评】解答本题关键是要知道氢氧化铝与碳酸钙都不溶于水,但能与盐酸反应,并且碳酸钙与盐酸反应生成氯化钙、水、二氧化碳,要根据实验结论能反推出实验现象,根据实验现象推出物质组成,得出实验结论. 29.众所周知,二氧化碳能使澄清的石灰水变浑浊(生成白色沉淀).但是,在分组实验中,向石灰水中通入二氧化碳(如图1所示),出现了意想不到的现象:有的石灰水未变浑浊;有的出现浑浊后又变澄清(沉淀消失). 【提出问题】分组实验中,出现意想不到现象的原因是什么呢? 【猜想与假设】 I.石灰水未变浑浊,是因为二氧化碳中混有少量氯化氢气体. Ⅱ.石灰水未变浑浊,是因为 石灰水的浓度过小 . Ⅲ.石灰水出现浑浊后又变澄清,与石灰水的浓度、通入二氧化碳的时间有关. 【进行实验】实验装置如图2所示. 提示:①实验中所用盐酸与分组实验所用盐酸相同; ②CO2在饱和NaHCO3溶液中的溶解度非常小. 步骤1:分别取一定体积的饱和澄清石灰水与一定体积的蒸馏水混合配制成50mL溶液. 步骤2:分别向50mL溶液中通入一段时间的二氧化碳,记录现象. 实验序号 V饱和石灰水/mL V蒸馏水 /mL 出现现象所需时间/s 开始浑浊 明显浑浊 沉淀减少 是否澄清 ① 50 0 19 56 366 持续通入CO28min以上,沉淀不能完全消失 ② 40 10 24 51 245 ③ 30 20 25 44 128 ④ 20 30 27 35 67 89s后完全澄清 ⑤ 10 40 通3min以上,均无明显现象 【解释与结论】 (1)实验中,所用石灰水为饱和溶液的是 ① (填序号). (2)二氧化碳使澄清石灰水变浑浊原因是 Ca(OH)2+CO2═CaCO3↓+H2O (用化学方程式表示). (3)饱和NaHCO3溶液的作用是 除去氯化氢气体 . (4)通过实验分析,猜想 I 不成立 (填“成立”或“不成立”),猜想Ⅱ、Ⅲ成立. 【反思与评价】 (5)向澄清的石灰水中通入二氧化碳,为避免出现“意想不到的现象”,你的建议是 所用石灰水的浓度不能太小(或用饱和的石灰水),通入二氧化碳的时间不能过短也不能过长 . 【考点】实验探究物质变化的条件和影响物质变化的因素;常见气体的检验与除杂方法;碱的化学性质;书写化学方程式、 . 【分析】【猜想与假设】根据石灰水的浓度过小(或通入二氧化碳的时间过短),也可以造成石灰水未变浑浊解答; 【解释与结论】 (1)根据表中数据进行分析解答; (2)根据二氧化碳和氢氧化钙反应生成碳酸钙沉淀和水解答; (3)根据饱和NaHCO3溶液的作用是除去氯化氢气体 解答; (4)根据实验分析猜想; (5)根据所用石灰水的浓度不能太小(或用饱和的石灰水),通入二氧化碳的时间不能过短也不能过长解答. 【解答】解: 【猜想与假设】石灰水的浓度过小(或通入二氧化碳的时间过短),也可以造成石灰水未变浑浊 【解释与结论】 (1)根据表中数据可知:实验中,所用石灰水为饱和溶液的是①; (2)二氧化碳使澄清石灰水变浑浊原因是Ca(OH)2+CO2═CaCO3↓+H2O; (3)饱和NaHCO3溶液的作用是除去氯化氢气体; (4)通过实验分析,猜想 I不成立; (5)向澄清的石灰水中通入二氧化碳,为避免出现“意想不到的现象”,建议是所用石灰水的浓度不能太小(或用饱和的石灰水),通入二氧化碳的时间不能过短也不能过长. 答案: 【猜想与假设】 Ⅱ.石灰水的浓度过小(或通入二氧化碳的时间过短) (1)①; (2)Ca(OH)2+CO2═CaCO3↓+H2O; (3)除去氯化氢气体; (4)不成立; (5)所用石灰水的浓度不能太小(或用饱和的石灰水),通入二氧化碳的时间不能过短也不能过长. 【点评】解答此类试题,要充分理解每一种现象产生的原因或利用物质的用途,准确把握每一反应原理进行归类,即可得出正确答案. 四、解答题(共2小题,满分10分) 30.2015年10月5日,中国的女医学家屠呦呦,因为发现了青蒿素治疗疟疾的药物而成为中国首位获得诺贝尔奖的科学家.青蒿素的化学式为C15H22O5.试计算: (1)青蒿素的相对分子质量 282 ; (2)青蒿素中C、H、O元素质量之比为 90:11:40 ; (3)青蒿素中碳元素的质量分数为 63.9% (精确到0.1%) 【考点】相对分子质量的概念及其计算;元素质量比的计算;元素的质量分数计算. 【分析】(1)根据相对分子质量为构成分子的各原子的相对原子质量之和,进行分析解答. (2)根据化合物中各元素质量比=各原子的相对原子质量×原子个数之比,进行分析解答. (3)根据化合物中元素的质量分数=×100%,进行分析解答. 【解答】解:(1)青蒿素的相对分子质量为12×15+1×22+16×5=282. (2)青蒿素中碳、氢、氧三种元素的质量比为(12×15):(1×22):(16×5)=90:11:40. (3)青蒿素中氧元素的质量分数是×100%≈63.9%. 故答案为:(1)282;(2)90:11:40;(3)63.9%. 【点评】本题难度不大,考查同学们结合新信息、灵活运用化学式的有关计算进行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31.现有含HCl和CuCl2的混合溶液50g,向该溶液中逐滴加入溶质质量分数为10%的NaOH溶液,生成沉淀的质量与加入NaOH溶液的质量关系如图所示. (1)当加入NaOH溶液质量为ag时,溶液中的溶质有 NaCl、NaOH ; (2)求混合溶液中CuCl2的质量分数. (3)求恰好完全反应时,消耗NaOH溶液的总质量. 【考点】根据化学反应方程式的计算;有关溶质质量分数的简单计算. 【分析】(1)根据氢氧化钠与盐酸反应生成氯化钠和水,氢氧化钠与氯化铜反应生成氢氧化铜沉淀和氯化钠,还需要结合a点时氢氧化钠过量进行分析; (2)氢氧化钠与氯化铜反应生成氢氧化铜沉淀和氯化钠,根据沉淀的质量计算出氯化铜的质量,再用氯化铜的质量除以50g即可; (3)根据沉淀质量计算出与氯化铜反应的氢氧化钠的质量,再除以氢氧化钠的质量分数,算出与氯化铜反应的氢氧化钠溶液的质量再加上与盐酸反应的氢氧化钠溶液质量40g即可. 【解答】解:(1)氢氧化钠与盐酸反应生成氯化钠和水,氢氧化钠与氯化铜反应生成氢氧化铜沉淀和氯化钠,所以反应后溶液中的溶质一定含有氯化钠,a点时氢氧化钠过量,所以溶质中还含有氢氧化钠; (2)设生成9.8g沉淀需要参加反应的氯化铜的质量为x,参加反应的氢氧化钠的质量为y则: CuCl2+2NaOH═Cu(OH)2↓+2NaCl, 135 80 98 x y 9.8g 根据:解得x=13.5g,根据:解得y=8g,混合溶液中CuCl2的质量分数:×100%=27%; (3)与氯化铜反应的氢氧化钠溶液质量为: =80g,所以恰好完全反应时,消耗NaOH溶液的总质量:40g+80g=120g. 故答案为:(1)NaCl、NaOH;(2)27%;(3)120g. 【点评】本题考查化学方程式与溶液的综合计算,解题关键是分析清楚反应过程的先后,找出每个过程中已知物质的质量.要知道加入的氢氧化钠先与盐酸反应,把盐酸反应完了再与氯化铜反应.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