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年级下册语文期中考前练习试卷 苏教版 无答案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五年级下册语文期中考前练习试卷 苏教版 无答案

小学五年级语文期中考试试卷 班别: 姓名: 座号: 得分: ‎ ‎ 第一部分:基础知识积累与运用。(30分)‎ 一、读拼音,写汉字。 (5分)‎ jǔ jué huò huàn wǔ rǔ chān fú páo xiào 二、下列各组词语中,加点的字读音全部正确的一组是( )。 (2分)‎ A、好(hào)客 似(sì)乎 蒙(měnɡ)古包 咀嚼(jué)‎ B、清平乐(lè) 亡(wánɡ)赖 剥(bāo)皮 系(jì)铃铛 C、应(yìnɡ)声 暖和(hé) 情不自禁(jìn) 没(mò)腿深 三、下列各组词语中,没有错别字的一组是( )。 (2分)‎ A、抚摸 天崖 翠色欲流 巾飘带舞 ‎ B、幻稚 纺碍 绞尽脑汁 随心所欲 C、盗贼 出息 面不改色 安居乐业 D、销烟 祭奠 同归于进 势不可当 四、选择合适的词语填空。(5分)‎ 不是……而是…… 因为……所以…… 宁可……也不……‎ 虽然……但是…… 尽管……还是…… 只有……才……‎ ‎1、( )草原里的河水十分清澈,( )从远处看就像一条明如玻璃的带子。‎ ‎2、在洪水到来之际,老汉( )牺牲自己,( )让一个老百姓受到伤害。‎ ‎3、我童年时的发现( )没有科学根据,( )还是有一定道理的。‎ 严峻 严格 严厉 严肃 ‎1、老师( )地对同学们说,我们一定要( )要求自己。‎ ‎2、饥饿威胁着我们。在这样( )的形势下,我浪费粮食的行为受到了老班长( )的批评。 ‎ 五、给下列词语中带点的字选择恰当的解释,把序号填在括号里。(2分)‎ 欲:① 欲望 ② 想要,希望 ③ 需要 ④ 将要 翠色欲流( ) 随心所欲( ) ‎ 拥:①抱 ② 围着③ 群众拥护 ④ 聚到一块 一拥而上( ) 拥戴( )‎ 六、下列句子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 )。(2分)‎ A、这次语文测验,全班同学普遍成绩提高了。‎ B、公园里新设了由两个英国援建的游乐项目。‎ C、我们一定要团结友爱,互相帮助。‎ D、虽然在课堂上发笑,但是我受到了老师的批评和惩罚。‎ 七、判断。正确的打“√”错误的打“ ” 。(2分)‎ ‎1、“朝鲜”和“鲜血”中的“鲜”读音相同。 ( )‎ ‎2、雨突然大了。像泼。像倒。这句是比喻句。 ( )‎ 八、读文言文要注意其节奏和韵味,下列朗读停顿最正确的一句是( )。(2分)‎ A、未闻 / 孔雀 / 是 / 夫子家禽。 B、未闻 / 孔雀 / 是夫子家 / 禽。‎ C、未闻孔雀 / 是 / 夫子家禽。 D、未闻 / 孔雀 / 是夫子 / 家禽。‎ 九、请将左右两边相对应的内容用线段连接起来,并完成填空。(3分)‎ 蒙汉情深何忍别 吾将上下而求索 地满红花红满地 浪淘风簸自天涯 九曲黄河万里沙 天涯碧草话斜阳 路曼曼其修远兮 天连碧水碧连天 当看到同学浪费时间,不好好学习时,我们会用这句名言:“ ‎ ‎ ” 来教育他们。‎ 十、根据信封的格式要求填空。(2分)‎ 写信封的正确格式应是在信封的左上角写上收信人所在地的 ,信封中间写上收信人的 和 ,最后在右下方写上寄信人的 和邮政编码,还要在信封的右上角贴上邮票。‎ 十一、根据下面多描绘的情境,回答问题。(3分)‎ 在路上遇到一个新莞人向你问路,你也不知道他要去的地方。你会说: ‎ 第二部分:阅读积累与运用。(30分)‎ 一、阅读《桥》选段,回答下列问题。(12分)‎ 木桥前,没腿深的水里,站着他们的党支部书记。那个全村人都拥戴的老汉。‎ 老汉清瘦的脸上淌着雨水。他不说话,盯着乱哄哄的人们。他像一座山。‎ 人们停住脚,望着老汉。‎ 老汉沙哑地喊话:“桥窄!排成一队,不要挤!党员排在后边!”‎ 有人喊了一声:“党员也是人。”‎ 老汉冷冷地说:“可以退党,到我这儿报名。”‎ 竟没人再喊。一百多人很快排成队,依次从老汉身边奔上木桥。‎ 水渐渐窜上来,(放纵 放肆)地舔着人们的腰。‎ 老汉突然冲上前,从队伍里(揪 拖)出一个小伙子,(骂 吼)道:“你还算是个党员吗?排到后面去!”老汉凶得像只豹子。‎ 小伙子瞪了老汉一眼,站到了后面。‎ 木桥开始发抖,开始痛苦地(呻吟 呼喊)。‎ 水,爬上了老汉的胸膛。最后,只剩下他和小伙子。‎ 小伙子推了老汉一把:“你先走。”‎ 老汉吼道:“少废话,快走。”他用力把小伙子推上木桥。‎ 突然,那木桥轰地一声塌了。小伙子被洪水吞没了。‎ 老汉似乎要喊什么,猛然间,一个浪头也吞没了他。‎ ‎1、“奠”字用音序查字法应查 ,用部首查字法应查 部。(1分)‎ ‎2、在文中括号内选择恰当的词语,打上“√”。(2分)         ‎ ‎3、用“~~”画出文中的拟人句。并请你仿写一句。(2分)‎ ‎4、文中“老汉似乎要喊什么”,请你联系上下文,老支书要喊什么呢?(2分)。‎ ‎5、文中的哪些话使你感动的?为什么?(3分)‎ ‎6、假如你在祭奠的现场,你有什么话对老支书说呢?请写下来。(2分)‎ 二、阅读短文,回答问题。(18分) ‎ ‎____________________‎ 许多年以前,有三个士兵从战场上归来。他们又累又饿,来到了一个村庄。由于连续的战争,村民们的收成很不好,他们赶紧把自己仅有的一点食物藏了起来,然后,到广场上去看那三个士兵。他们哀叹缺衣少食,不能招待士兵们饱餐一顿。‎ 士兵们窃窃私语了一会儿,一个士兵说:“你们没有东西给我们吃,不过我们却有让大家共同分享的东西:我们有一个诀窍,能用石头做汤。”‎ ‎ 村民们感到非常好(hào hǎo)奇。不久他们就点起一堆火,架上了一口全村最大的锅。士兵们往锅里放上了三块光滑的石头。“这个,一会儿就能煮成美味的汤。”第二个士兵说,“不过,要是放上点盐,再来点芹菜,它的味道就会更加鲜美。”一听这话,一位村妇说:“太巧了!我正好想起来什么地方还剩下了一点呢。”村民们一个个想起了什么东西。不一会儿,萝卜、牛肉、奶酪纷纷添到了大锅里。在大家坐下来准备喝汤的时候,有人推来了一桶酒。‎ 村民欢聚在广场上,他们一边吃一边跳舞、唱歌,直到深夜。第二天早晨,当三个士兵醒来时,发现村民们全都站在他们周围,还有一背包面包和奶酪。“你们给了我们最宝贵的礼物:用石头做汤的诀窍,”一位长(zhǎnɡ chánɡ)者说,“我们会永远牢记在心间的。” ‎ 第三个士兵对众人说:“其实也没有什么诀窍。不过有一点是肯定的,只要人人都拿出一点东西来,就可以办成让大家分享的宴会。” ‎ ‎1、给本文加上一个合适的题目写在“__________”上。(2分)‎ ‎ 2、给文中的加点字选择正确的读音打上“√”。(1分)‎ ‎3、从文中找出下列词语的近义词和反义词。(4分)‎ 近义词:珍贵(   )   秘诀(   ) 反义词:否定(   )   丰衣足食(     )‎ ‎4、请你概括本文的主要内容。(2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村民对待三个士兵的态度前后有什么不同?(3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村民们给三个士兵吃的、喝的,为什么还要感谢他们? (3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7、结合生活中的例子,说说你从短文得到什么启示? (3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第三部分:习作。(40分)‎ 一、小练笔(5分)‎ 许多人来参观学校后都称赞这里的景色非常美。请你用精炼的文字来描述学校的景色。‎ 我国古代的读书人,从上学之日起,就日诵不辍,一般在几年内就能识记几千个汉字,熟记几百篇文章,写出的诗文也是字斟句酌,琅琅上口,成为满腹经纶的文人。为什么在现代化教学的今天,我们念了十几年书的高中毕业生甚至大学生,竟提起作文就头疼,写不出像样的文章呢?吕叔湘先生早在1978年就尖锐地提出:“中小学语文教学效果差,中学语文毕业生语文水平低,……十几年上课总时数是9160课时,语文是2749课时,恰好是30%,十年的时间,二千七百多课时,用来学本国语文,却是大多数不过关,岂非咄咄怪事!”寻根究底,其主要原因就是腹中无物。特别是写议论文,初中水平以上的学生都知道议论文的“三要素”是论点、论据、论证,也通晓议论文的基本结构: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但真正动起笔来就犯难了。知道“是这样”,就是讲不出“为什么”。根本原因还是无“米”下“锅”。于是便翻开作文集锦之类的书大段抄起来,抄人家的名言警句,抄人家的事例,不参考作文书就很难写出像样的文章。所以,词汇贫乏、内容空洞、千篇一律便成了中学生作文的通病。要解决这个问题,不能单在布局谋篇等写作技方面下功夫,必须认识到“死记硬背”的重要性,让学生积累足够的“米”。 ‎ 语文课本中的文章都是精选的比较优秀的文章,还有不少名家名篇。如果有选择循序渐进地让学生背诵一些优秀篇目、精彩段落,对提高学生的水平会大有裨益。现在,不少语文教师在分析课文时,把文章解体的支离破碎,总在文章的技巧方面下功夫。结果教师费劲,学生头疼。分析完之后,学生收效甚微,没过几天便忘的一干二净。造成这种事倍功半的尴尬局面的关键就是对文章读的不熟。常言道“书读百遍,其义自见”,如果有目的、有计划地引导学生反复阅读课文,或细读、默读、跳读,或听读、范读、轮读、分角色朗读,学生便可以在读中自然领悟文章的思想内容和写作技巧,可以在读中自然加强语感,增强语言的感受力。久而久之,这种思想内容、写作技巧和语感就会自然渗透到学生的语言意识之中,就会在写作中自觉不自觉地加以运用、创造和发展。二、习作。(35分)‎ 与当今“教师”一称最接近的“老师”概念,最早也要追溯至宋元时期。金代元好问《示侄孙伯安》诗云:“伯安入小学,颖悟非凡貌,属句有夙性,说字惊老师。”‎ 于是看,宋元时期小学教师被称为“老师”有案可稽。清代称主考官也为“老师”,而一般学堂里的先生则称为“教师”或“教习”。可见,“教师”一说是比较晚的事了。如今体会,“教师”的含义比之“老师”一说,具有资历和学识程度上较低一些的差别。辛亥革命后,教师与其他官员一样依法令任命,故又称“教师”为“教员”。童年有太多太多值得自己回忆的事。想起这些事,你就感到高兴、幸福,还是后悔、难过呢?请你选择一件生动具体的事写下来,要把事情的经过写清楚,写出自己的真情实感,语句通顺,标点准确,书写工整。题目自拟,字数在400字以上。‎
查看更多

相关文章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