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外文言文中考复习题与解析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课外文言文中考复习题与解析

文言文——传统美德 致诸弟·节俭置田以济贫民 (清)曾国藩 乡间之谷,贵至三千五百此亘古未有者,小民①何以聊生?吾自入官以来,即思为曾氏 置一义田,以赡救孟学公以下贫民,为本境置义田,以赡救廿四都贫民,不料世道日苦,予 之处境未裕,无论为京为官者,自治不暇,即使外放,或为学政,或为督抚;而如今年三江 两湖之大水灾,几于鸿嗷半天下②,为大官者,更何忍于廉俸之外,多取半文乎?是义田之 耗,恐终不能偿,然予之定计,苟仕宦所入,每年除供奉堂上甘旨外,或稍有赢余,吾断不 肯买一亩田,积一文钱,必皆留为义田之用,此我之定计,望诸弟体谅之。 ——节选自《曾国藩家书》 【注释】:①小民:指老百姓。②鸿嗷半天下:形容遭洪灾民众的悲惨的哀声响彻半空 中。 1.用“,”为下面的句子断句。(仅一处) 贵至三千五百此亘古未有者 【答案】:贵至三千五百,此亘古未有者 【解析】:“此”是代词,指代前面的内容,“此”前应该断句。 2.下面句中加点字的意义与用法不同的一项是( ) A.然.予之定计 若听茶声然. B.以.赡救孟学公以下贫民 以.咨诹善道 C.予之.处境未裕 三江两湖之.大水灾 D.为.大官者 必皆留为.义田之用 【答案】:A 【解析】:A 项中的两个“然”依次为“然而”“……的样子”之意;B 项中的两 个“以”都是连词,用来;C 项中的两个“之”都是助词,的;D 项中的两个“为”都 是动词,做; 3.解释下面句子中加点实词的含义。 (1)吾自.入官以来( ) (2)无论..为京为官者( ) (3)或稍.有赢余 ( ) 实词 释义 课内链接 自 从,自从 自.富阳至桐庐。(《与朱元思书》) 无论 不要说,不用说 无论..魏晋。(《桃花源记》) 稍 逐渐;略微 其船背稍.夷。(《核舟记》) 4.将下面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以赡救廿四都贫民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更何忍于廉俸之外,多取半文乎?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1)用来救助二十四都贫民。(2)又怎么忍心在俸禄之外,多拿半文呢? 【解析】:翻译句(1)是要注意两个词语,一个是“以”,应该译为连词,用来, 一个是“廿”,是二十的意思。句(2)是一个反问句,应表达陈述句的意思。 5.“此我之定计,望诸弟体谅之”句中的“此”指代什么内容?(用自己的话回答)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积钱,为置办义田之用。 【解析】:“此”指代什么内容应该到这个词语前面的内容中去寻求。他的“定计”是 什么内容?结合答案,变为自己的话即可。 6.文章的题目有什么作用?写在下面的横线上。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交代了文章的主要内容。 【解析】:文章的题目有如下作用:点明文章的主要内容;提出文章要表述的话题(人、 事、物);提出问题;显示文章的线索。不难看出,本文题目的作用属于第一种。 7.你还读过什么家书?主要内容是什么?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示例:《傅雷家书》。主要内容:该书摘编了傅雷先生 1954 年至 1966 年 5 月的 186 封书信。字里行间,充满了父亲对儿子的挚爱、期望,以及对国家和世界的高尚情 感。 【解析】:我们应该很自然地想到《傅雷家书》,这是初中阶段必读的文学名著。 拓展训练 课外实词 释义 课内链接 其他义项 吾自入.官以来 进入 乃入.见。(《邹忌 讽齐王纳谏》) 国内。如:入.则无法家拂士。(《生 于忧患死于安乐》) 每年除供奉堂上.甘旨 外 方位词,与 “下”相对。 上.下天光,一碧万 顷。(《岳阳楼记》) 皇帝。如:上.使外将兵。(《史 记·陈涉世家》) 特殊句式 省略句 望诸弟体谅之。(省略了主语:我。) 文章主旨 曾国藩是清朝重臣,同时他很重视对子女以及诸弟的教育。在这封家书中,他以自己的 行动来劝勉诸弟用节省下来的钱置办义田。好善乐施是曾国藩一生未曾放下的行动。 《致诸弟·节俭置田以济贫民》参考译文:乡间的谷子,贵到三千五百,这是自古以 来没有的,老百姓何以聊生?我自从当官以来,就想为曾氏置办一处义田,以救助孟学公以 下的贫民,为本地置办义田,以救助二十四都贫民,不料世道日苦,我的处境没有富裕,不 要说京官自己治理自己还来不及;就是外放当官,或做学政,或做督抚,而像今年三江两湖 的大水灾,几乎是悲惨的哀声响切半天中,做大官的,怎么忍心在俸禄之外,多拿半文呢? 所以义田的愿望,恐旧难以如愿以偿,然而,我的计划,一旦官俸收入,每年除供堂上大人 的衣分之外,稍有盈余,我决不肯买一亩田,积蓄一文钱,一定都留有做义田的资金,我已 下决心,希望弟弟们体谅。 兹父目夷辞太子 宋襄公兹父①为桓公太子,桓公有后妻子,曰公子目夷②,公爱之,兹父为公爱之也。欲 立之,请于公曰:“请使目夷立,臣为之相以佐之。”公曰:“何故也?”对曰:“臣之舅 在卫,爱臣,若终立则不可以往,绝迹于卫,是背③母也。且臣自知不足以处目夷之上。” 公不许,强以请公,公许之,将立公子目夷,目夷辞曰:“兄立而弟在下是其义也今弟立而 兄在下不义也;不义而使目夷为之,目夷将逃。”乃逃之卫,兹父从之。三年,桓公有疾, 使人召兹父,若不来,是使我以忧死也,兹父乃反,公复立之,以为太子,然后目夷归也。 ——选自《左传》 【注释】:①宋襄公兹父:宋襄公是春秋时期宋国的国军,名兹父。②目夷:宋襄公兹 父的异母弟弟。③背:背叛。 1.请将下面的句子断句(三处) 兄立而弟在下是其义也今弟立而兄在下不义也 【答案】:兄立而弟在下,是其义也;今弟立而兄在下,不义也 【解析】:我们可以先将该句分为两部分,其标志是中间的语气词“也”,然后,根据 前后句中的“义”而断开两处。 2.下面句子中加点的词语与例句中意义与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兹父为.公爱之也 A.不足为.外人道也 B.茅屋为.秋风所破歌 C.为.有源头活水来 D.为.宫室之美,妻妾之奉 【答案】:C 【解析】:A 项中的“为”是介词,表动作行为对象,译为“向”、“对”;B 项中的 “为”是介词,表被动,译为“被”;D 项中的“为”是介词,表动作行为的目的,译为“为 着”、“为了”;C 项中的“为”与例句中的“为”都是连词,因为。 3.解释下面句子中加点实词的含义。 (1)请.于公曰( ) (2)公曰:“何故.也?( ) (3)强.以请公( ) (4)公许.之( ) 实词 释义 课内链接 请 请求 战则请.求。(《曹刿论战》) 故 原因,缘故 公问其故.。(《曹刿论战》) 强 竭力 余强.饮三大白而别。(《湖心亭看雪》) 许 答应 遂许.先帝以驱驰(《出师表》) 4.翻译下面的句子 (1)桓公有后妻子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兹父乃反,公复立之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1)桓公有个后妻生了个儿子。(2)兹父才返回,桓公重新立他做太子. 【解析】:(1)句中的“子”为名词用作动词,生子。(2)句中的“反”为通假字, 通“返”。 5.目夷以“义”辞去了当太子的机会,那么兹父的“义”表现在哪里?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绝迹于卫,是背母也。 【解析】:中国的“义”体现在君臣、父子、兄妹等关系之间。兹父的不“背母” 是“义”的充分体现。 6.请写出一句与“义”有关的文言句子。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生,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 【解析】:这样的句子很多,我们可以马上想到曾经学过的《鱼我所欲也》这篇文 章。在其中选出一句含有“义”字的句子即可。 7.你还知道中国古代推让“太子”的其他故事吗?争抢皇位的历史事件你知道哪些? 请各写一个。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礼让太子的故事:伯夷叔齐不受太子之位而逃至周。争抢太子的故事:玄 武门之变。 【解析】:这道拓展题实际上在考查学生的文史知识。应该多读书、多积累。 拓展训练 课外实词 释义 课内链接 其他义项 然后目夷归.也 回来,归来 其 马 将 胡 骏 马 而 归.。(《塞翁失马》) ①女有归.(《大道之行也》): 女子出嫁。 ②微斯人,吾谁与归.(《岳阳楼 记》):归依。 ③云归.而岩穴暝(《醉翁亭记》): 聚拢。 绝.迹于卫 断;断绝 天柱折,地维绝.。 (《共工头触不周 山》) ①极其,非常。如:佛印绝.类弥 勒。(《核舟记》) ②隔绝;隔断。如:至于夏水襄 陵,沿溯阻绝.。(《三峡》) ③隔绝的;封闭的。如:率妻子 邑人来此绝.境。(《桃花源记》) ④停止;止歇。如:蝉则千转不 穷,猿则百叫无绝.。(《与朱元 思书》) ⑤到极点的;不能超越的。如: 奇山异水,天下独绝.。(《与朱 元思书》) 特殊句式 判断句 1.宋襄公兹父为桓公太子。(“为”是判断词,译为:是。) 2.绝迹于卫,是背母也。(……也句式。) 省略句 1.欲立之,请于公曰。(应为(桓公)欲立之,(兹父)请于公曰。) 2.乃逃之卫,兹父从之。(应为:(目夷)乃逃之卫,兹父从之) 倒装句 状语后置句 1.请于公曰。(应为:于公请曰。) 2.绝迹于卫。(应为:于卫绝迹。) 文章主旨 文中的兹父、目夷相互推让太子的故事,告诉我们这样一个道理:讲礼仪是最高的人格。 相互礼让让宋国成为春秋五霸。 《兹父目夷辞太子》参考译文:宋襄公兹父是宋桓公的太子。桓公有个后妻生了个儿 子,叫公子目夷,桓公喜欢他。兹父因为父亲喜欢目夷,便想要父亲立目夷为太子,于是 向桓公请求说:“请立目夷为太子,我做他的相国以兄长身份辅佐他。”桓公问道:“为 什么呢?”兹父回答说:“我的舅舅在卫国,喜欢我,如果最终立我为太子,那么我就不 能前往卫国,就会与卫国断绝了来往,这是背叛母亲的行为。况且我自知我的才德不能够 处在目夷之上。”桓公没有同意,兹父便竭力向桓公请求,桓公答应了他。桓公将要立目 夷为太子,目夷推辞说:“兄长为太子,弟弟在他的手下,这是符合礼义的。如果让弟弟 做太子,兄长在弟弟手下,这不符合礼义。不符合礼义的事情却让我去做,我将要逃走。” 于是逃到卫国,兹父跟从他也到了卫国。过了三年,桓公派人召回兹父,说:“如果你不 来,将会使我忧愁而死。”兹父才不得不返回,桓公重新立他做太子。这样以后,目夷才 返回。 申生伏剑而死 晋骊姬①谮②太子申生于献公,献公将杀之,公子重耳谓申生曰:“为此者非子之罪也, 子胡③不进辞,辞之必免于罪。”申生曰:“不可,我辞之,骊姬必有罪矣,吾君老矣,微 骊姬寝不安席,食不甘味,如何使吾君以恨终哉④?”重耳曰:“不辞则不若速去矣。”申 生曰:“不可,去而免于此,是恶吾君也;夫彰父之过而取美诸侯,孰肯纳之?入困于宗⑤ 出困于逃,是重吾恶也。吾闻之,忠不暴君,智不重恶,勇不逃死,如是者,吾以身当之。” 遂伏剑死。 ——选自《春秋纪要》 【注释】:①骊姬:晋献公的夫人。②谮:诬陷。③胡:为什么。微:如果没有。④如 何使吾君以恨终哉:怎么能让我们的父亲带着遗憾辞世呢?⑤宗:本义是宗族,这里指父母。 1.用“,”给下面的句子断句 入困于宗出困于逃 【答案】:入困于宗,出困于逃 【解析】:这个句子前后对仗相对工整,同时“入”“出”两个词语让我们很容易在 “出”前划出停顿。 2.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用法与意义不同的一项是( ) A.晋骊姬谮太子申生于.献公 胡不献我于.王 B.吾以.身当之 今诚以.吾众诈自称公子扶苏、项燕 C.献公将杀之. 辞之.必免于罪 D.彰父之过而.取美诸侯 温故而.知新 【答案】:C 【解析】:A 项中的两个“于”都是介词,向;B 项中的两个“以”都是介词,用;D 项中的两个“而”都表并列,可不译;C 项中的第一个“之”是代词,他;第二个“之” 用在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的独立性。 3.解释下面句子中加点实词的含义。 (1)子胡不进辞.( ) (2)微.骊姬寝不安席( ) (3)为此者非子.之罪也( ) (4)出.困于逃( ) 实词 释义 课内链接 辞 语言 未尝稍降辞.色。(《送东阳马生序》) 微 如果没有 微.斯人,吾谁与归。(《岳阳楼记》) 子 你 吾知子.之所以距我,吾不言。(《公输》) 出 国外 出.则无敌国外患者。(《生于忧患死于 安乐》) 4.将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如何使吾君以恨终哉?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夫彰父之过而取美诸侯,孰肯纳之?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1)怎么能使我们的父亲带着遗憾辞世呢?(2)暴露父亲的过错来博取 美名,诸侯谁肯接纳我? 【解析】:句(1)中的“君”指的是“父亲”,“恨”的意思可以联系“未尝不叹 息痛恨于桓灵也”句中“恨”的含义来翻译;句(2)中的“夫”是句首语气词,不翻译, “彰”是彰显之意,但应该从通顺的角度译为“暴露”。 5.请以“申生”为主语,概括本文写了申生的几件事?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第一件事:申生受到诬陷不辩解;第二件事:申生不彰父之过而外逃;第 三件事:申生伏剑而死。 【解析】:本文主要是通过语言描写来刻画人物的,因此可以通过申生与重耳的对话 来寻求答案,最后的“伏剑而死”是事件的结果,应该不要丢掉。 6.文中的哪句话能对“义”进行解读。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忠不暴君,智不重恶,勇不逃死。 【解析】:解答此题抓住“吾闻之”这句话的内容即可。 拓展训练 课外实词 释义 课内链接 其他义项 献公将.杀之 将要 将.欲行(《狼》) ①名词,带兵的人。如:王侯将. 相宁有种乎?(《陈涉世家》) ②动词,带兵。如:上使外将.兵 (《陈涉世家》)。 如何使吾君以恨终.哉 死 未 果 , 寻 病 终.。 (《桃花源记》) 自始至终。如:虽然,受地于先 王,愿终.守之,弗敢易。(《唐 雎不辱使命》) 夫彰父之过.而取美诸 侯 过失 群 臣 吏 民 能 面 刺 寡人之过.者,受上 赏(《邹忌讽齐王 纳谏》) ①经过。如:单车欲问边,属国 过.居延(《使至塞上》) ②到。如:及鲁肃过.寻阳(《孙 权劝学》) ③犯过失。如:人恒过.,然后能 改。(《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④拜访。如:过.故人庄(《过故 人庄》) ⑤过分,过于。如:以其境过.清 (《小石潭记》) 特殊句式 省略句 遂伏剑死。(省略了主语:申生。) 状语后置句 辞之必免于罪。(应为:辞之必于罪免。) 文章主旨 太子申生宁愿接受骊姬的诬陷,也不给父亲带来各种遗憾,践行了“忠不暴君,智不重 恶,勇不逃死”的义举。 《申生伏剑而死》参考译文:晋国的骊姬在晋献公面前诬陷太子申生,献公将要杀死申 生。公子重耳对申生说:“这件事(在祭肉里下毒),不是你的罪过,你为什么不进言申辩? 申辩了一定会免罪的。”申生说:“不行。我进言申辩,骊姬必然获罪。我们的父亲老了, 如果没有了骊姬就睡不好觉,吃饭不香甜,怎么能使我们的父亲带着遗憾辞世呢?”重耳说: “不进言申辩的话就不如赶快离开。”申生说:“不行,离开了虽然免于一死,这却是怨恨 父亲的行为,暴露父亲的过错来博取美名,诸侯谁肯接纳我?在国内陷入困境,在外被出逃 困扰,这是加重我的罪过。我听说,忠臣不暴露国君的过错,智者不加重自己的罪过,勇者 不逃避死亡。像现在这样,我只能以死面对。”于是拔剑自刎。 豫让①报恩 智伯与赵襄子战于晋阳下而死,智伯之臣豫让者怒,以其精气能使襄主动心②,乃漆身 变形,吞炭更声,襄主将出,豫让伪为死人,处于梁下③,驷马惊不进,襄主动心,使使视 梁下得豫让,襄主重其义不杀也。又盗为抵罪④,被刑人赭衣⑤,入缮宫⑥,襄主动心,则曰 必豫让也,襄主执而问之曰:“子始事中行君⑦,智伯杀中行君,子不能死,还反事之;今 吾杀智伯,乃漆身为疠⑧,吞炭为哑,欲杀寡人,何与先行异也?”豫让曰:“中行君众人 畜臣,臣亦众人事之;智伯朝士待臣,臣亦朝士为之用。”襄子曰:“非义也?子壮士也!” 乃自置车库中,水浆毋入口者三日,以礼豫让⑨,让自知,遂自杀也。 ——选自《说苑》 【注释】:①豫让:春秋时晋国人。②动心:内心有感觉。③梁下:桥下。④盗为抵罪: 冒充抵偿罪责的囚犯。⑤赭(zhě)衣:红褐色的囚服。⑥缮宫:修缮宫室。⑦中行君:即 荀寅,以中行为氏,又称中行文子。春秋时晋国人。⑧漆身为疠:把漆涂在身上长出恶疮。 ⑨以礼豫让:来表示对豫让的敬意。 1.用“/”划出下列句子的朗读停顿(两处) 水浆毋入口者三日 【答案】:水浆/毋入口者/三日 【解析】:主语谓语之间应该划开,所以在“水浆”后停顿,中心语与修饰语之间应 停顿,故而在“者”后划开,同时“者”也是一个停顿的标志。 2.下列句子中加点字意义与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智伯之.臣豫让者怒 臣亦朝士为之.用 B.臣亦朝士为.之用 酿泉为.酒 C.以其.精气能使襄主动心 门人弟子填其.室 D.乃.漆身变形 家祭无忘告乃.翁 【答案】:C 【解析】:A 项中的第一个“之”是助词,的,第二个“之”是代词,他;B 项中的 第一个“为”是介词,被,第二个“为”是动词,做;D 项中的第一个“乃”是副词,就, 第二个“乃”是人称代词,你;C 项中的两个“其”都是代词,译为:他的。 3.解释下面句子中加点实词的含义。 (1)使.使视梁下得豫让( ) (2)被.刑人赭衣( ) (3)何与先行异.也( ) (4)还反.事之( ) 实词 释义 课内链接 使 派,派遣 秦王使.人谓安陵君(《唐雎不辱使命》) 被 通“披” 将军身被.坚执锐。(《陈涉世家》) 异 不同 使内外异.法也。(《出师表》) 反 通“返” 窥谷忘反.。(《与朱元思书》) 4.翻译下面的句子 (1)襄主执而问之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中行君众人畜臣,臣亦众人事之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1)赵襄子抓住他并问他。(2)行君把我当做普通人对待,我也就以 普通人的身份侍奉他。 【解析】:句(1)中的“执”应灵活地译为:抓住;句(2)中的“众人”应为“普 通人”,“事”乃侍奉之意。 5.豫让为了“以其精气能使襄主动心”,采用了哪些手段?(用原文回答)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1)漆身变形,吞炭更声,伪为死人;(2)盗为抵罪,被刑人赭衣, 入缮宫。 【解析】:本文写了豫让两次“以其精气能使襄主动心”,其手段各不同,回答要 全面。 6.赵襄子为什么不杀豫让,反而“以礼豫让”?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赵襄子认为豫让是一个壮士,是一个知恩图报的人,不忍心杀害他,他 用对待壮士的礼节对待豫让。 【解析】:解答此题应该抓住“子壮士也”这句话来阐述。 7.古往今来,知恩图报的成语、诗句不少,请写出两个关于知恩图报的成语或诗句。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示例:投我以木瓜,报之以琼瑶;结草衔环;知遇之恩;羊羔跪乳,乌 鸦反哺;投李报桃等。 【解析】:这样的诗句,成语较多,注意积累便可。 拓展训练 课外实词 释义 课内链接 其他义项 吞炭更.声 改变 —— ①重新。如:即更.刮目相待(《孙 权劝学》)。 ②古代夜间计时单位。如:是日 更定矣(《湖心亭看雪》)。 ③还。如:更.有痴者似相公者 (《湖心亭看雪》)。 ④更加。如:举杯浇愁愁更.愁 (《宣州谢朓楼饯别校书叔云》) 乃自置车库中. 内;里 一屠晚归,担中.肉 尽。(《狼》) ①中等;不高,不低。如:上书 谏寡人者,受中.赏。(《邹忌讽 齐王纳谏》) ②猜中。如:射者中.,弈者胜。 (《醉翁亭记》) 特殊句式 省略句 1.以其精气能使襄主动心,乃漆身变形,吞炭更声。(三个句子均省略了主语:豫让。) 2.又盗为抵罪,被刑人赭衣,入缮宫。(同上。) 被动句 臣亦朝士为之用。(“为”是“被”的意思。) 判断句 子壮士也!(“……也”句式。) 文章主旨 豫让复仇报恩的故事广为流传。文章将“以其精气能使襄主动心”作为叙事的主题加以 体现,意在突出复恩的主旨,说明知恩图报的人受人尊敬。 《豫让报恩》参考译文:智伯与赵襄子在晋阳城下交战而死,智伯的臣子豫让十分愤 怒(想要报仇)。凭他的精诚之心让赵襄子内心有感觉。于是就用漆涂身改变容貌和形体, 吃下木炭使声音变得沙哑。赵襄子准备外出,豫让伪装成死人,躺在桥下,拉车的马受惊 不肯前进。赵襄子内心有感觉,派人察看桥下,捉住了豫让。赵襄子敬重豫让的义气,没 有杀他。豫让又冒充抵偿罪责的囚犯,穿着红褐色的囚服,混入宫中修缮宫室。赵襄子内 心有感觉,就说:“一定是豫让。”赵襄子抓住他并问他:“你起初侍奉中行君,智伯杀 了中行君,你没有为中行君殉死,反而去侍奉智伯。现在我杀了智伯,你竟然把漆涂在身 上长出恶疮,吞下木炭使声音变得嘶哑,想要杀掉我,为什么与先前的行为不一样呢?” 豫让回答说:“中行君把我当做普通人对待,我也就以普通人的身份侍奉他;智伯把我当 做朝中的士人对待,我也就以朝中士人的身份为他效命。”赵襄子说:“你的行为不合道 义,但你是一位壮士!”赵襄子就把自己关在车库中,三天三夜不进一口汤水,来表示对 豫让的敬意。豫让知道后,就自杀了。 李士谦传 李士谦家富于财,躬处节俭,每以振施为务。州里有丧事不办者士谦辄奔走赴之,随 乏供济。有兄弟分财不均,至相阋讼①,士谦闻而出财,补其少者,令与多者相埒②。兄弟 愧惧,更相推让,卒为善士。有牛犯其田者,士谦牵置凉处饲之,过于本主。望见盗刈其 禾黍者,默而避之。其家僮尝执盗粟者,士谦慰谕之曰:“穷困所致,义无相责③。”遽 令放之。 其后出粟数千石,以贷乡人,值年谷不登,债家无以偿,皆来致谢。士谦曰:“吾家 余粟,本图振赡,岂求利哉!”于是悉召债家,为设酒食,对之燔④契,曰:“债了矣, 幸勿为念也。”他年又大饥,士谦罄⑤竭家资,为之糜粥,赖以全活者将万计。至春,又 出粮种,分给贫乏。赵郡农民德之。 ——选自《隋书》(有删减) 【注释】:①阋讼:争吵。②埒(liè):相等。③义无相责:没有责怪你的道理。 ④燔:烧。⑤罄:用尽。 1.用“,”为下面的句子断句(仅一处) 州里有丧事不办者士谦辄奔走赴之 【答案】:州里有丧事不办者,士谦辄奔走赴之 【解析】:断句时要注意一些语气词,本句中的“者”是句尾语气词,故在“者”后 断句。 2.下列句子中加点字的意义与用法不同的一项是( ) A.士谦闻而.出财 一鼓作气,再而.衰 B.赵郡农民德之. 公与之.乘 C.卒为.善士 然操遂能克绍,以弱为.强者 D.其.家僮尝执盗粟者 其.真无马耶 【答案】:D 【解析】:A 项中的两个“而”都表示顺承,可译为:就。B 项中的两个“之”都是 人称代词,他。C 项中的两个“为”都师动词,可译为:成为。D 项中的第一个“其”是代 词,他的;第二个“其”是语气助词,译为:难道。 3.解释下面句子中加点实词的含义。 (1)值.年谷不登( ) (2)于是悉.召债家( ) (3)每.以振施为务 实词 释义 课内链接 值 遇到,赶上 后值.倾覆。(《出师表》) 悉 全部,所有 悉.以咨之。(《出师表》) 每 经常,常常 每.自比于管仲。(《隆中对》) 4.翻译下面的句子 (1)士谦牵置凉处饲之,过于本主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赵郡农民德之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1)士谦把它牵到荫凉处饲养,比主人饲养得还好。(2)赵郡的农民 很感激他。 【解析】:句(1)中的“过”要译为“超过”;句(2)中的“德”应译为“感激”。 5.第二自然段写了李士谦几件事?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第一、焚烧借契;第二、竭尽家资赈灾;第三、拿出粮种分给穷人。 【解析】:本段虽短,但写了李士谦三件乐善好施之事。概括时内容要全面、准确, 语言要精练。可扭住本段中表示时间的三个词语“其后”“他年”“至春”来梳理答案。 6.请你写一句赞美李士谦的话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示例:李士谦乐善好施,大爱无疆,抒写了一首爱的赞歌,传唱后世。 【解析】:围绕李士谦乐善好施这一高尚品德来写即可。 拓展训练 课外实词 释义 课内链接 其他义项 穷.困所致 贫穷 所识穷.乏者得我与 (《鱼我所欲也》)。 ①穷尽。如:欲穷.其林。(《桃 花源记》) ②深。如:穷.冬烈风。(《送东 阳马生序》) 本.图振赡 本来 本.在冀州之南,河阳 之北(《愚公移山》) 固有的。如:此之谓失其本.心 (《鱼我所欲也》) 卒为善.士 善良 ———— ①优点,长处。如:择其善.者而 从之(《论语》)。 ②擅长。如:京中有善.口技者 (《口技》)。 ③好,好的。如:以咨诹善.道(《出 师表》) 特殊句式 省略句 1.望见盗刈其禾黍者,默而避之。(省略了主语:李士谦。) 2.其后出粟数千石,以贷乡人,值年谷不登。(同上。) 3.悉召债家,为设酒食,对之燔契。(同上。) 4.又出粮种,分给贫乏。(同上。) 文章主旨 文章以简朴的语言歌颂了李士谦乐善好施的事迹。正因为如此,他死后,同乡人自愿为 他立了碑,以表敬重之情。 《李士谦传》参考译文:李士谦家里财富很多,对待自身很节俭,常常致力于救济 施舍,家乡有无力办丧事的人家,士谦就赶过去,缺多少供应多少。有兄弟间分财产不 均,以致互相诉讼的,士谦听说后,就拿出自己的财产,补给分得少的,使他和分得多 的相等,兄弟惭愧恐惧,相互推让,终于成了善人。有一次别人的牛闯进他家田里去, 士谦把它牵到荫凉处饲养,比主人饲养得还好。望见有人偷割他家的庄稼,他就不出声 地躲开。他家的僮仆曾经捉住偷他粮食的人,士谦安慰那人说:“穷困使你这样,再没 有责怪你的道理。”叫人马上将其放了。 后来李士谦拿出几千石粮食借贷给同乡人,正赶上收成不好,借贷人家无法偿还, 都来表示道歉。士谦说:“我家的余粮,本来就是打算救济用的,哪里是为求利的呢!” 于是叫来所有的借债人,为他们摆设酒食,当着大家烧了借契,说:“债了结啦,请不 要放在心上了。”有一年又发生饥荒,李士谦竭尽家资给他们粥喝,借此存活的有近万 人。到春天,又拿出粮种,分给贫穷人家。赵郡的农民很感激他。 文言文——其他主题 南宋名将李庭芝 庭芝初至扬时,扬新遭火,庐舍尽毁。州赖盐为利而亭户多亡去,公私萧然。庭芝悉贷 民负逋①,假钱使为屋,屋成又免其假②钱,凡一岁,官民居皆具。凿河四十里入金沙余庆场, 以省车运。兼浚他运河,放亭户负盐二百余万。亭民无车运之劳,又得免所负,逃者皆来归, 盐利大兴。始,平山堂瞰扬城,大元兵至,则构望楼于其上,张车弩以射城中。庭芝乃筑大 城包之,城中募汴南流民二万人以实之,有诏命为武锐军。又大修学,为诗书、 俎豆③,与 士 行 习 射 礼 ④ 。 郡 中 有 水 旱 , 即 命 发 廪 , 不 足 则 以 私 财 振 之 。 扬 民 德 之 如 父 母。 ——选自《宋史·李庭芝传》 【注释】:①贷民负逋:宽免了欠款,此处指宽免了所欠的税款。②假:借。③俎豆: 古代礼器。祭祀时用以盛牛羊等祭品。④射礼:古代贵族男子重武习射,常举行射礼,射礼 分四种,此处指乡射。 1.用“/”给下面的句子断句(仅一处) 州赖盐为利而亭户多亡去 【答案】:州赖盐为利/而亭户多亡去 【解析】:给此句断句时要注意两点,一是有两个主语,在第二个主语前断开;二是 在表示并列、转折、递进关系的文言虚词前。综合以上两个因素,应该在“而”前断句。 2.下面句子中加点字的意义与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假钱使为.屋 为.有源头活水来 B.以.省车运 以.其境过清 C.则.构望楼于其上 不足则.以私财振之 D.则构望楼于.其上 所恶有甚于.死者 【答案】:C 【解析】:A 项第一句中的“为”是“作”的意思,可译为“建造”,第二句中的 “为”是连词,译为“因为”;B 项第一句中的“以”是连词,是“用来”的意思,第二句 中的“以”是连词,译为“因为”;D 项第一句中的“于”是“在”的意思,第二句中的“于” 表比较,译为“比”;C 项中的两个“则”都是“就”的意思。 3.解释下面句子中加点实词的含义。 (1)庭芝悉.贷民负逋( ) (2)不足.则以私财振之( ) (3)亭民无车运之劳. ( ) (4)庐舍.尽毁( ) 实词 释义 课内链接 悉 全部 悉.以咨之(《出师表》) 足 够,足够 以中有足.乐者,不知口体之奉不若人 也。(《送东阳马生序》) 劳 劳累 无案牍之劳.形。(《陋室铭》) 舍 屋舍,房屋 屋舍.俨然(《桃花源记》) 4.翻译下面的句子 (1)亭民无车运之劳,又得免所负,逃者皆来归,盐利大兴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扬民德之如父母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1)盐民没有了车辆运输的劳累,又得到免收盐税的好处,出走的人全 都回来了,盐利又重新兴旺。(2)扬州的百姓对他感恩戴德,视如自己的父母。 【解析】:翻译第(1)句时应该抓住“劳”“得”“兴”几个词语,它们依次为“劳 累”“得到”“兴旺”,可以分别联系“无案牍之劳形”“二者不可得兼”“百废待 兴”等几个句子中的相关词语来翻译;(2)句中的“德”是“感恩戴德”的意思,可 以灵活地译为“感激”之意。 5.请概述本文写了李庭芝几件事?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李庭芝宽免盐户所欠税款,并借钱让他们修房盖屋;李庭芝不再收回借 款;李庭芝令接通金沙余庆盐场以及其他运河使盐户免受劳累之苦;李庭芝在平山堂上 修筑防御元兵的工事;大兴办学之风;遇到旱涝开仓放粮,甚至拿出自家家产赈灾。 【解析】:此题属于信息提炼类题型。解答时,需要考生必须做到:第一、语言精 炼,要言不烦,可以尽量避免句中 停顿;第二、内容全面,不可丢项。同时,所概括 的句子尽量保持主语的一致性。 6.你学过的文言文中,请举出具有“民本”思想的贤人,请至少写出两个,并写出与之 相关的名句。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范仲淹,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欧阳修,人知从太守游而乐, 而不知太守之乐其乐也。 【解析】:在已经学过的文言文中,我们不难想到《岳阳楼记》、《醉翁亭记》这两篇 文章,然后得出相应的答案。 拓展训练 课外实词 释义 课内链接 其他义项 庭芝初.至扬时 刚刚 初.极狭。(《桃花 源记》) —— 庐舍尽.毁 全部 利尽.南海(《隆中 ①没有了。如:担中肉尽.。(《狼》) 对》)。 ②竭尽。如:食之不能尽.其材。(《马 说》)③穷尽。如:进尽.忠言。(《出 师表》)。 又得.免所负 得到 二者不可得.兼。 (《鱼我所欲也》) ①得意,舒适。如:怡然自得.。(《童 趣》) ②能够。如:犹得.备晨炊。(《石 壕吏》) ③领会。如:得.之心而寓之酒也。 (《醉翁亭记》) ④通“德”,恩惠,这里是感激的 意思。如:所涉穷乏者得.我与。(《鱼 我所欲也》) 特殊句式 省略句: 1.凿河四十里入金沙余庆场。(应为:(李庭芝令)凿河四十里入金沙余庆场。) 2.则构望楼其上。(应为:(元兵)则构望楼其上。) 3.又大修学,为诗书、 俎豆,与士行习射礼。(都省略了主语“李庭芝”。) 4.即命发廪,不足则以私财振之。(都省略了主语“李庭芝”。) 倒装句 1.构望楼于其上。(状语后置,应为:于其上构望楼。) 文章主旨 本文讲述了李庭芝在扬州做官时所做的一系列“惠民”之事,为我们塑造了一个体恤民 情、关注民生、以民为本的人物形象。 《南宋名将李庭芝》参考译文:李庭芝初到扬州时,扬州刚遭受了一场火灾,房屋全被 烧毁。扬州在经济上主要依赖盐业盈利,但这时盐户大多已背井离乡,公私的生意都很萧条。 李庭芝就把盐户所欠之税全部宽免了,并借钱让他们重新修房盖屋,屋建成后不再收回借款。 一年之内,官民的居房全部安置妥善。李庭芝又下令挖河四十里接通金沙余庆盐场,以节省 车辆运输,同时兼顾疏通其他运河,发动盐户运盐二百余万斤。盐民没有了车辆运输的劳累, 又得到免收盐税的好处,出走的人全都回来了,盐利又重新兴旺。以前,从平山堂上可以俯 视扬州城,元兵到时,就在上面构筑望楼,用机括往城中连连射箭。李庭芝就建筑大城来围 起它,在城内招募汴南的流民二万人来充实军队防守它。皇帝下诏将其命为武锐军。李庭芝 又大力提倡办学,读诗书、兴礼仪,与士人举行射礼。郡中遇上水涝、旱灾时,就下命开仓, 不够时就拿出个人的财产救济百姓。扬州的百姓对他感恩戴德,视如自己的父母。 苏洵发愤读书 眉山苏洵少不喜学壮岁犹不知书。年二十七始发愤读书。举进士,又举茂才,皆不中①。 曰:“此未足为我学也。”焚其文,闭户读书,五六年,乃大究《六经》、百家之说。嘉佑 初,与二子轼、辙至京师。欧阳文忠公献其书于朝,士大夫争持其文,二子举进士亦皆在高 第。于是,父子名动②京师。而苏氏文章擅③天下,目④其文曰“三苏”,盖洵为老苏、轼为 大苏、辙为小苏。 ——选自《宋史·苏洵传》 【注释】:①中:中举。②动:震动。③擅:独步,独擅。④目:看作,视作。 1.将下面的句子用“/”断句(限两处) 眉山苏洵少不喜学壮岁犹不知书 【答案】:眉山苏洵/少不喜学/壮岁犹不知书 【解析】:给较长句子断句,可以先在主语出断开,然后看句子几个谓语,再在第二、 三个谓语前断句,最后根据题干中提示的限制数量进行综合分析。 2.下列句子中加点字的意义与用法与例句相同的一项是( ) 例句:盖洵为.老苏、轼为大苏、辙为小苏 A.中轩敞者为.窗 B.为.宫室器皿,罔不因势象形 C.不足为.外人道也 D.茅屋为.秋风所破歌 E.为.宫室之美,妻妾之奉 【答案】:A 【解析】:B 项中的“为”表动作行为,译为“做”;C 项中的“为”表动作行为对 象,译为“向”、“对”;D 表被动,译为“被”;E 项中的“为”表动作行为的目的,译 为“为着”、“为了”;A 项中的“为”与例句中的“为”都表判断,译为“是”。 3.解释下面句子中加点实词的含义。 (1)又举.茂才( ) (2)此未足.为我学也( ) 实词 释义 课内链接 举 推荐、推举。 是以众议举.宠为督。(《出师表》) 足 值得 不足.为外人道也(《桃花源记》) 4.翻译下面的句子 (1)举进士,又举茂才,皆不中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 欧阳文忠公献其书于朝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1)参加科举的进士考试,又被地方政府推荐为有才德的人,都没有中 举。(2)欧阳修把他的文章献到了朝堂之上。 【解析】:第一句中出现了三个应该注意的词语,其中前后两个“举”意思不同,第 一个是参加科举,是名词用作动词,第二个则是推荐的意思,另外,句中的“中”则是“中 举”之意。第二句中的“书”的含义,可以联系后面的“士大夫争持其文”中的“文”的意 思,可推知其意思是“文章”。 5.请用自己的话概括文章的内容。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苏洵二十七岁开始发愤读书,终于名扬天下。 【解析】:解答此题要按“题目+故事背景+结果”的形式进行概括。题目点出了事件, 然后加特殊背景(苏洵二十七才开始学习)与最终的结果(名动京师),即为答案。 6.读了此文,你有什么感悟?请写下来。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示例一:只要想学习,什么时候都可以作为开始,因为学习是人一生的应 做的事情;示例二:我们应该抓住青少年美好的时光抓紧学习,不可荒废大好光阴。 【解析】:解答此题,可以联系本文的主题来解答,也可以从故事情节中某一个有启 发环节入手予以解答。 7.请举出几个古人勤于读书的故事。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示例:李密挂角、闻鸡起舞、囊萤映雪等 【解析】:此题不难,日常要注意积累。可以到已经掌握的成语故事中去寻找答案。 拓展训练 课外实词 释义 课内链接 其他义项 乃大.究《六经》、 百家之说 表示程度深,可译 为:十分、非常等。 屠大.窘,恐前后 受其敌。(《狼》) 与“小”相对。如:所以..动心忍 心(《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士大夫争持其文. 文章 属予作文.以记 之 文采。如:其文.理皆有可观者。 (《伤仲永》) 父子名.动京师 名声 山不在高,有仙 则名。(《陋室 铭》) ①起名字。名之者谁?(《醉翁 亭记》) ② 叫出,说出:不能名其一处。 (《口技》) 特殊句式 省略句 1.少不喜学,壮岁犹不知书。(都省略了主语:苏洵。) 2.年二十七始发愤读书。 3.举进士,又举茂才,皆不中①。 4.曰:“此未足为我学也。” 5.焚其文,闭户读书,五六年,乃大究《六经》、百家之说。 6.与二子轼、辙至京师。 以上 2——6 句均省略了主语:苏洵。 文章主旨 苏老泉,二十七。始发愤,读书籍。由此得知:只要想学习,什么年龄都是起点,老年 人读书,犹秉烛之明。 《苏洵发愤读书》参考译文:眉山的苏洵,年少的时候不喜欢读书,到了青壮年的时候 还不知道要去读书,到了二十七岁时才开始努力读书,参加科举的进士考试,又被地方政府 推荐为有才德的人,都没有中,说:“这不值得作为我学习的内容”(于是)就烧了自己的 书,关门读书,五六年就对《六经》和各个学派的学说十分有研究。 嘉佑初年,和两个儿 子苏轼和苏辙到京城,欧阳修把他的文章献到了朝堂之上,大臣们争着看他的文章,两个儿 子参加科举进士的考试,成绩都在优等。因此,(苏家)父子的名声震动了京城,而苏家父 子的文章独步天下,(人们)把他们叫做“三苏”,苏洵是老苏,苏轼是大苏,苏辙是小苏。 齐王一鸣惊人 淳于髡①者齐之赘婿②也。长不满七尺,滑稽③多辩,数使诸侯,未尝屈辱。齐威王之时 喜隐④,好为淫乐长夜之饮,沉湎不治⑤,委政卿大夫。百官荒乱,诸侯并侵。国且危亡,在 于旦暮。左右莫敢谏。淳于髡说之以隐,曰:“国中有大鸟,止王之庭,三年不飞又不鸣, 王知此鸟何也?”王曰:“此鸟不飞则已,一飞冲天;不鸣则已,一鸣惊人。”于是乃朝⑥ 诸县令长七十二人,赏一人,诛一人,奋⑦兵而出。诸侯振惊,皆还齐侵地。威行三十六年。 ——选自《史记》 【注释】:①淳于髡:人名,淳于,复姓。②赘婿:入赘的女婿。③滑稽:滑,狡猾, 聪明。稽,通“机”,机智,机灵。④隐:隐语,谜语。⑤治:改正。⑥朝:召集,召见。 ⑦奋:发,派发。 1.用“/”给下面的句子断句(一处) 淳于髡者齐之赘婿也 【答案】:淳于髡者/齐之赘婿也 【解析】:很明显,句中的语气助词“者”应该是断句的标志处。断句时,要紧盯句 中的语气助词,要么是句尾,要么是句首,故而应在此词前或后断句。 2.下列句子中加点字的意义与用法不同的一项是( ) A.国且.危亡 年且.九十 B.乃.朝诸县令长七十二人 乃.诈称公子扶苏项燕 C.淳于髡说之.以隐 悉以咨之. D.奋兵而.出 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 【答案】:D 【解析】:D 项中的第一个“而”表顺承,可不译;第二个“而”转折,可译为“但” “却”。 3.解释下面句子中加点实词的含义。 (1)数.使诸侯( ) (2)未尝.屈辱( ) (3)诸侯并.侵 ( ) (4)奋兵.而出( ) 实词 释义 课内链接 数 多次,数次 扶苏以数.谏故。(《陈涉世家》) 尝 曾经 尝.与人佣耕。(《陈涉世家》) 并 全,都 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桃花源记》) 兵 军队 上使外将兵.。(《陈涉世家》) 4.请翻译下面的句子 (1)淳于髡说之以隐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乃朝诸县令长七十二人,赏一人,诛一人,奋兵而出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1)淳于髡用隐语来劝谏齐威王。(2)就诏令全国七十二县的长官 入朝议事,奖赏一人,诛杀一人,又发兵御敌。 【解析】:翻译第一句要注意“说”、“隐”两个词语,此句中的“说”是臣对 君而言,应解释为“劝谏”,“隐”可参照注释解读;另外此句属于状语后置句,翻 译时应该按照现代汉语的语序进行解答。第二句中的“兵”译为“军队”,而不是“士 兵”,这是个一词多义词语,要结合所学该词的义项,选取最为通顺的一个。 5.请用自己的话概括本文的主要内容。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淳于髡以大鸟为例劝谏齐王,齐王一鸣惊人。 【解析】:淳于髡与齐王是文中两个主人公,在概括主要内容时要二者兼顾,不 可偏废一方。 6.淳于髡用“大鸟”之例子劝谏齐王,采用了什么论证方法?这样写有何好处?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类比论证法。这样写使淳于髡的劝谏变得比较委婉,容易让齐王接受, 进而达到劝谏的目的。 【解析】:解答此题可以联系《邹忌讽齐王纳谏》一文。类比论证是常见的一种 论证,其主要作用就是委婉含蓄,曲径通幽。 7.对文中的齐王与淳于髡两个人物形象,试作简要分析。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齐王善于纳谏,能做到兼听则明;淳于髡善于劝谏,机智聪明。 【解析】:关于淳于髡的形象,文中有交代,可以联系具体事件(劝谏)来解 答;齐王的形象要结合齐王前后的变化得出结论。切勿只顾及文章前部分写齐王的荒 淫无度的生活来解答。 拓展训练 课外实词 释义 课内链接 其他义项 数使.诸侯 出使 安陵君因使.唐 雎使于秦。(《唐 雎不辱使命》) ①派,派遣。如:秦王使.人谓安陵 君。(《唐雎不辱使命》) ②让。如:不宜偏私,使.内外异法 也。(《出师表》) 好为淫乐长.夜之饮 与“短”相 对。 北市买长.鞭。(《木 兰诗》) ①长度。如:舟首尾长.约八分有奇。 (《核舟记》) ②头领。如:吴广皆次当行,为屯 长.(读 zhǎng)。(《陈涉世家》) ③长久。如:但愿人长.久。(《水 调歌头》) ④永远。如:死者长.已矣。(《石 《齐王一鸣惊人》参考译文:淳于髡是齐国的“招女婿”。身高不足七尺,语言 流畅、能言善辩,屡次出使诸侯国,从没有受过屈辱。齐威王在位时,喜欢隐居于深 宫,又好彻夜宴饮,逸乐无度,陶醉于饮酒之中,不理政事,把政事托付给卿大夫。 文武百官荒淫放纵,诸侯各国一起来侵犯,齐国灭亡就在朝夕之间了,齐王身边近臣 都不敢进谏。淳于髡用隐语来劝谏齐威王,说:“都城中有一只大鸟,落在了大王的 庭院里,三年不飞也不叫,大王知道这鸟是怎么一回事吗?”威王说:“这鸟不飞则 已,一飞就直冲云霄;不叫则已,一叫就使人震惊。”于是就诏令全国七十二县的长 官入朝议事,奖赏一人,诛杀一人,又发兵御敌。诸侯十分惊恐,都归还了侵占齐国 的土地。齐国的声威竟维持达三十六年。 轩辕为天子 轩辕之时,神农氏世①衰。诸侯相侵伐,暴虐百姓②,而神农氏弗能征。于是轩辕乃习 ③用干戈,以征不享④,诸侯咸来宾从⑤。而蚩尤最为暴,莫能伐。炎帝欲侵陵诸侯,诸侯 壕吏》) ⑤排行最大。如:木兰无长.(读 zhǎng)兄。(《木兰辞》) 三年不.飞又不.鸣 用在动词、 形 容 词 前 表否定。 不.汲汲于富贵。 (《五柳先生传》) ①通“否”。如:尊君在不.。(《陈 太丘与友期》) ②没有。如:力恶其不.出于身也, 不必为己。(《大道之行也》) 特殊句式 判断句 淳于髡者,齐之赘婿也。(“……者,……也”句式,是判断句的标志。) 倒装句 淳于髡说之以隐。(应为:淳于髡以隐说之。) 省略句 1.长不满七尺,滑稽多辩,数使诸侯,未尝屈辱。(都省略了主语:淳于髡。) 2.威行三十六年。(应为:(齐国)威行三十六年。) 文章主旨 本文成功地塑造了齐王善纳谏,淳于髡善劝谏的两个人物形象,也正因如此,齐国才成 就了“战国七雄”的美名。 咸归轩辕。轩辕乃修德振⑥兵,治五气⑦,蓺⑧五种,抚万民,度四方⑨,教⑩熊罴貔(pí)貅 (xiū)貙(chū)虎,以与炎帝战于阪泉之野。三战,然后得其志。蚩尤作乱,不用帝命。 于是黄帝乃征师诸侯,与蚩尤战于涿鹿之野,遂禽杀蚩尤。而诸侯咸尊轩辕为天子,代神 农氏,是为黄帝。天下有不顺者,黄帝从而征之,平者⑾去之,披山通道,未尝宁居⑿。 ——选自司马迁《史记》 【注释】:①世:后嗣,后代。②百姓:指贵族,百官。百姓在战国以前是对贵族的 总称,因为当时只有贵族才有姓。③习:演习。④不享:指不来朝拜的诸侯。诸侯向天子 进贡朝拜称享。⑤宾从:顺从。⑥振:整顿。⑦治五气:指研究四时气节变化。⑧蓺(yì) 五种:同“艺”,种植。五种,指黍、稷、稻、麦、菽等谷物。⑨度四方:丈量四方的土 地,加以规划。⑩教:训练。⑾平者:指平服的地方。⑿宁居:安居。 1.下面句子中朗读节奏划分错误的一项是( ) A.炎帝/欲侵陵/诸侯 B.诸侯/咸归/轩辕 C.轩辕/乃修德振兵 D.与/蚩尤/战/于涿鹿之野 【答案】:D 【解析】:正确的答案应该是:与蚩尤/战/于涿鹿之野。因为“与蚩尤”是谓语“战” 的修饰语(状语),此处不应再断开。 2.下面加点字的含义与用法不相同的一项是( ) A.而.神农氏弗能征 人不知而.不愠 B.轩辕乃.习用干戈 乃.不知有汉 C.与蚩尤战于.涿鹿之野 舜发于.畎亩之中 D.以.征不享 以.昭陛下平明之理 【答案】:B 【解析】:B 项中的两个“乃”分别为“于是”、“竟然”的含义。 3.解释下面句子中加点实词的含义。 (1)而神农氏弗能.征( ) (2)诸侯咸.来宾从( ) (3)蚩尤作.乱 ( ) (4)未尝宁居.( ) 实词 释义 课内链接 能 能够 肉食者鄙,未能.远谋。(《曹刿论战》) 咸 全,都 咸.来问讯。(《桃花源记》) 作 做 若有作.奸犯科及为忠善者(《出师表》) 居 居住 面山而居.。(《愚公移山》) 4.将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轩辕乃修德振兵,治五气,蓺五种,抚万民,度四方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于是黄帝乃征师诸侯,与蚩尤战于涿鹿之野,遂禽杀蚩尤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于是轩辕修行德业,整顿军旅,研究五行之气,种植五谷,安抚民众, 丈量四方的土地。(2)于是黄帝就征调诸侯的军队,在涿鹿郊野与蚩尤作战,终于 擒获并杀死了他。 【解析】:第一个句子是一个排比句,在翻译时,尽量保持句式结构的一致性; 第二句中的“与蚩尤战于涿鹿之野”是一个状语后置句,翻译时要按照现代汉语的语 序解答,“禽” 根据句意可推知为通假字,通“擒”。 5.在征伐炎帝之前,轩辕做了哪些准备?请用原句回答。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轩辕乃修德振兵,治五气,艺五种,抚万民。 【解析】:此句属于提取信息类题型。在原文中找,我们首先根据题干锁定该句子 的范围,即在征伐炎帝前的语句中找,如此就变得简单了。 6. 文章写了轩辕黄帝几件事?请用自己的话写下来。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1)征伐不来朝廷朝拜的诸侯;(2)做好征伐炎帝的准备;(3)于阪 泉打败炎帝;(4)于涿鹿打败蚩尤;(5)征讨天下不顺的其他部族。 【解析】:解答此题,可以将本文划分为轩辕成为黄帝前后两部分,然后在逐一概括。 概括时一定要全面,不能因“主”而丢“次”,如因为黄帝征伐炎帝、蚩尤详写,就忽略 了轩辕对“不来朝拜”的诸侯。 7.祖国统一是每一个炎黄子孙共同的心声,请你对“台独”分子说一段话,要求他们 放弃台独,回归大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示例:我们都是炎黄子孙,都是祖国大家庭的一员,希望你们放弃“台独” 这一自我毁灭的武器,回到祖国的怀抱,共享炎黄子孙的美誉。我们炎黄子孙不允许任何 分裂势力得逞。 【解析】:围绕“我们都是炎黄子孙,不允许有任何的人从这个大家庭中分裂出去” 这个中心来写即可。 拓展训练 课外实词 释义 课内链接 其他义项 平者去.之 离开 去.国还乡,忧谗畏 讥。(《岳阳楼记》) 距离。如:西蜀之去.南海。(《为 学》) 度四方. 区域、地方 有朋自远方.来,不 亦乐乎。(《论语》 十则) ①刚,将要。如:方.欲行,转视积 薪后。(《狼》) ②方圆。如:方.七百里,高万仞。 (《愚公移山》) 不用帝命. 命令 奉命.于危难之间。 (《出师表》) 轩辕乃修.德振兵 培养 讲 信 修. 睦 (《大道之行也》) ①长,指身高。如:邹忌修.八尺有 余。(《邹忌讽齐王纳谏》) ②修理、修建、治理、恢复完善。 如:乃重修.岳阳楼。(《岳阳楼记》) ③修整。内修.政理。(《隆中对》) 特殊句式 省略句 三战,然后得其志。(应为,三战,(轩辕)然后得其志。) 倒装句 1.以与炎帝战于阪泉之野。(状语后置句。应为:以与炎帝于阪泉之野战。) 2.与蚩尤战于涿鹿之野。(状语后置句。应为:与蚩尤于涿鹿之野战。) 文章主旨 文章的题目交代了文章的内容,即本文讲述了黄帝统一天下的过程。 《轩辕为天子》参考译文:轩辕时代,神农氏的后代已经衰败,各诸侯互相攻战,残 害百姓,而神农氏没有力量征讨他们。于是轩辕就习兵练武,用来征讨那些不来朝的诸侯, 各诸侯这才来归顺。而蚩尤在各诸侯中最为凶暴,没有人能去征讨他。炎帝想进攻欺压诸 侯,诸侯都来归顺轩辕。于是轩辕修行德业,整顿军旅,研究五行之气,种植五谷,安抚 民众,丈量四方的土地,训练熊、罴、貔(pí)、貅、貙(chū)、虎等猛兽,跟炎帝在阪泉 的郊野交战,先后打了几仗,才征服炎帝,如愿得胜。蚩尤发动叛乱,不听从黄帝之命。 于是黄帝就征调诸侯的军队,在涿鹿郊野与蚩尤作战,终于擒获并杀死了他。这样,诸侯 都尊奉轩辕为天子,轩辕取代了神农氏,他就是黄帝。天下有不归顺的,黄帝就前去征讨 他们,平定一个地方之后就离去,一路上劈山开道,从来没有在哪儿安居过。 皇甫谧年二十始勤学 年二十,不好学,游荡无度,或以为痴。尝得瓜果,辄进叔母任氏①。任氏曰:“《孝 经》云:‘三牲之养,犹为不孝②。’汝今年余二十,目不存教,心不入道③,无以慰我。” 因叹曰:“昔孟母三徙以成仁,曾父烹豕以存教,岂我居不卜④邻,教有所阙⑤,何尔鲁钝 之甚也!修身笃学,自汝得之,于我何有!”因对之流涕。谧乃感激,就乡人席坦受书, 勤力不怠。 居贫,躬身稼穑,带经⑥而农,遂博综典籍⑦百家之言。沉静寡欲,始有高尚之志,以 著述为务,自号玄晏先生。著《礼乐》、《圣真》之论。 ——选自《晋书·皇甫谧传》) 【注释】:①叔母任氏:指抚养他的任姓叔母。②三牲之养,犹为不孝:意为即使每 天给父母吃牛、羊、猪(三牲)肉,仍称不上是孝子。③道:正道。④卜:此指选择。⑤阙: 同“缺”。⑥经:此指儒家经典著作。⑦博综典籍:博览儒家经典著作。 1.根据对例句的朗读节奏的划分 A.辄进/叔母任氏 B.始/有/高尚之志 C.目/不存教,心/不入道 D.就乡人席坦/受书 【答案】:A 【解析】:划分朗读节奏时,修饰语与中心语之间应该有停顿,A 项中“辄”是“进” 的状语,所以此处应该加一个停顿。 2.下面句子中加点字的用法与意义与例句相同的一项是( ) 以.著述为务 A.不以.木为之者 B.属予作文以.记之 C.皆以.美于徐公 D.以.君为长者 【答案】:D 【解析】:A 项中的“以”是介词,用;B 项中的“以”是连词,用来;C 项中的“以” 是动词,认为;D 项中的“以”与例句中的“以”都是与后面的“为”联合,形成“把…… 当做……”的句式。 3.解释下面句子中加点实词的含义。 (1)辄.进叔母任氏( ) (2)因对之流涕.( ) (3)就.乡人席坦受书 ( ) (4)始.有高尚之志( ) 实词 释义 课内链接 辄 就 饮少辄.醉。(《醉翁亭记》) 涕 眼泪 临表涕.零,不知所言。(《出师表》) 就 前往 此人可就.见,不可屈致也。(《隆中对》) 始 才,方才 始始.郊田之外未始无春。(《满井游记》) 4.将下面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岂我居不卜邻,教有所阙,何尔鲁钝之甚也!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自汝得之,于我何有!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1)难道是我没有选择好邻居,教育方法有所缺欠,为什么你怎么会如 此鲁莽愚蠢呢!(2)受益的是你自己,跟我有什么关系呢! 【解析】:翻译第一个句子时要把握好该句子的语气,前面的“岂”引起的是反问 句,后面的“何”引起的是疑问句(以感叹的语气表强调。),要做到语气与句意的一 致;第二个句子是宾语前置句,“于我何有”应为“于我有何”,翻译时要按现代汉语 语序予以调整。 5.叔母任氏教诲的话中有两个故事,请写在下面。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孟母三迁其邻,曾子杀彘教子。 【解析】:此题比较简单,考查的是考生的日常积累。 6.读罢这则故事,你有什么感悟?(,至少两个方面,每一个方面不超过十个字)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示例一:读书能改变命运。示例二:做学问何时都是起点。 【解析】:这需要从多角度来解读课文,可以从人物的变化,可以抓住其中某一个 环节。 拓展训练 课外实词 释义 课内链接 其他义项 或.以为痴 有的(人) 或以钱币乞之(《伤 仲永》) ①有时。如:或.王命急宣。(《三峡》) ②或许。如:或.异二者之为。(《岳阳 楼记》) 始有高尚之志. 心意;志向 歌以咏志。(《《观 沧海》》) ①做标志。如:便扶向路,处处志.之。 (《桃花源记》) ②立志。如:吾十有五而志.于学。(《论 语》十则) ③标记。如:寻向所志.。(《桃花源记》) 自.号玄晏先生 自己 不 宜 妄 自 菲 薄 。 (《出师表》) ①如果。如:自.非亭午夜分。(《三峡》) ②从。如:自.富阳至桐庐。(《与朱元 思书》) 特殊句式 倒装句 1.何尔鲁钝之甚也!(定语后置句。应为:何尔甚鲁钝也!) 2.于我何有! (宾语前置句。应为:于我有何!) 省略句 尝得瓜果,辄进叔母任氏。(应为:(皇甫谧)尝得瓜果,辄进叔母任氏。) 文章主旨 经过叔母任氏的教诲,加之皇甫谧自己的苦读不辍,他终于对经史各家等都有了很深的研 究,达到了很高的造诣。 《皇甫谧年二十始勤学》参考译文:皇甫谧到二十岁还不好好学习,终日无限度的游 荡,有的人认为他是傻子。皇甫谧曾经得到一些瓜果,总是进呈给他的叔母任氏。任氏说: “《孝经》说‘即使每天用牛、羊、猪三牲来奉养父母,仍然是不孝之人。’你今年二十 岁,眼中没有教育,心思不入正道,没有什么可以拿来安慰我的。”她于是叹息说:“从 前,孟母三迁,使孟子成为仁德的大儒;曾父杀猪使信守诺言的教育常存,难道是我没有 选择好邻居,教育方法有所缺欠么?不然,你怎么会如此鲁莽愚蠢呢!修身立德,专心学 习,受益的是你自己,跟我有什么关系呢!”叔母面对皇甫谧流泪。皇甫谧深受感动,于 是到同乡席坦处学习,勤读不倦。 皇甫谧居家贫寒,他亲自在田间播种与收获,带着经书而种田,于是博览通晓各种典 籍以及诸子百家之言。为人沉静,极少有额外的欲望,这才产生了高尚脱俗的思想。以写 书作为自己的要务,自号玄晏先生,写有《礼乐》《圣真》之类论著。 蔡元定办学 蔡元定,字季通,建州建阳人。生而颖悟,八岁能诗,日记数千言。父发,号牧堂老 人,以程氏《语录》、邵氏《经世》、张氏《正蒙》授元定,曰:“此孔、孟正脉也。” 元定深涵其义。既长,辨析益精。 至舂陵,远近来学者日众,州士子莫不趋席下以听讲说。有名士挟才简傲,非笑前修 者,亦心服谒拜,执弟子礼甚恭。人为之语曰:“初不敬,今纳命。”爱元定者谓宜谢① 生徒,元定曰:“彼以学来,何忍拒之?若有祸患亦非闭门塞窦所能避也。”贻书训诸子 曰:“独行不愧影,独寝不愧衾,勿以吾得罪故遂懈。”一日,谓子沉曰:“可谢客,吾 欲安静,以还造化旧物。”阅②三日卒。 ——选自《宋史·蔡元定传》(有删改) 【注释】:①谢:辞谢,谢绝。②阅:通“越”,经历,经过。 1.用“,”给下面的句子断句 若有祸患亦非闭门塞窦所能避也 【答案】:若有祸患,亦非闭门塞窦所能避也 【解析】:根据“若”和“亦”两个词语的含义,断句后的两个句子应该是个假设关 系的句子,因而,应该在“亦”前断句。 2.下面四个选项中,哪两项中加点字的含义与用法相同( ) A.以程氏《语录》、邵氏《经世》、张氏《正蒙》授元定 B.勿以吾得罪故遂懈 C.以还造化旧物 D.卷石底以出 【答案】:AC 【解析】:B 项中的“以”是介词,因为;D 项中的“以”是连词,而;A、C 两项中 的“以”都是介词,把。 3.解释下面句子中加点实词的含义。 (1)辨析益.精( ) (2)初.不敬,今纳命( ) (3)独.行不愧影( ) (4)亦非闭门塞窦所能避.也( ) 实词 释义 课内链接 益 更加 香远益.清,亭亭净植(《爱莲说》) 初 开始 初.极狭,才通人。(《桃花源记》) 独 独自 独.往湖心亭看雪(《湖心亭看雪》) 避 逃避,躲避 自云先世避.秦时乱。(《桃花源记》) 4.翻译下面的句子 (1)彼以学来,何忍拒之?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可谢客,吾欲安静,以还造化旧物。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1)人家为求学而来,怎么好忍心拒绝呢?(2)可以辞谢客人的拜访, 我想安静一下,将我身体还给造物主。 【解析】:(1)句中的“以”应该翻译成“因为”,“何忍拒之?”是一个反问 句,应该翻译成陈述句的语气。(2)句中的“谢”是古今异义词,应译为“辞谢”, “造化”一词的含义,可以联系杜甫的《望岳》中的“造化钟神秀”一句中的“造化” 的含义而定。 5.蔡元定不仅教给学生知识,还教给他们如何做人,文中的哪句话可以体现?(原 句回答)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独行不愧影,独寝不愧衾,勿以吾得罪故遂懈。 【解析】:以原句形式,从文中提取信息比较简单,就此题而言,可以简要概述文 章内容,然后从中选取相应的句子。 6.本文在刻画蔡元定这个人物形象时,用了什么手法?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语言描写。 【解析】:刻画人物形象的方法有语言、动作、心理、肖像描写等,不难看出本文 采用了语言描写。 7.用自己的话说一说蔡元定在办学方面的做法?(用四字短语概括)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广收门徒、悦纳他人、传道受业。 【解析】:这一问题的答案应该在文章的第二自然段中寻找,先找出能体现相应的 句子:“州士子莫不趋席下以听讲说”“彼以学来,何忍拒之?”“独行不愧影,独 寝不愧衾,勿以吾得罪故遂懈”,然后用合适的短语概括。 拓展训练 课外实词 释义 课内链接 其他义项 日.记数千言 每天;天天 吾日三省吾身。 (《论语》十则) ①太阳。如:夸父与日逐走。(《夸 父逐日》) ②日子;时间。如:待到重阳日, 还来就菊花。(《过故人庄》) 吾欲.安静 想要 我欲乘风归去。 (《水调歌头·丙 辰中秋》) ①想要得到;需要。如:鱼,我所 欲也(《鱼我所欲也》) ②愿望。如:乃诈称公子扶苏、项 燕,从民之欲也。(《陈涉世家》) 爱 元 定 者 谓.宜 谢生徒 对……说, 告诉 初,权谓吕蒙曰。 (《孙权劝学》) ①是。如:太守谓谁?庐陵欧阳修。 (《醉翁亭记》) ②认为。如:予谓菊,花之隐逸者 也。(《爱莲说》) ③叫做。如:此之谓失其本心(《鱼 我所欲也》)。 特殊句式 省略句 1.生而颖悟,八岁能诗,日记数千言。(省略了主语:蔡元定。) 2.既长,辨析益精。(同上。) 3.州士子莫不趋席下以听讲说。(应为:州士子莫不趋席下以听(之)讲说。) 4.一日,谓子沉曰。(省略了主语:蔡元定。) 文章主旨 蔡元定是一位高徒,少年时聪颖好学,长大后学业更为精深;同时,他又是一位 良师,成年后,他广收学徒,诲人不倦;他更是一位导师,用高尚的品质去教育、感 化他人。 《蔡元定办学》参考译文:蔡元定字季通,建州建阳人。他从小聪颖,悟性好,八 岁时即能做诗,每日记写数千言。蔡元定的父亲名蔡发,号牧堂老人。蔡发将程颢、 程颐的《语录》,邵雍的《皇极经世》、张载的《正蒙》教授给蔡元定,说:“这些 都是继承孔子、孟子之道的正统理论。”蔡元定深深理解其话的涵义。长大后,辨析 理解能力更精强。 到舂陵后,远近慕名前来求学的人一天天地多起来,当地读书人没有谁不到听蔡 元定门下听他讲学。有位名士恃才傲慢,非议、取笑那些前去向元定求学的人,后来 也心悦诚服,拜蔡元定为师,并表现得十分恭敬。人们对他说:“当初不恭敬,如今 接受听命。”有关心爱护蔡元定的人劝他辞谢前来求学的生徒,蔡元定说:“人家为 求学而来,怎么好忍心拒绝呢?如果有祸患,你就是闭门不出也不能避免。”蔡元定 赠书并训导诸学子说:“走路没有对不起影子,睡觉没有对不起被子(比喻为人行为 光明,问心无愧)。不要因为我有罪而放松了学习,失去了志向。”有一天,蔡元定 对儿子蔡沉说:“可以辞谢客人的拜访,我想安静一下,将我身体还给造物主。”三 天后蔡元定辞世。 纯仁无愧 宋范纯仁,尝与司马光论役法①,不合。后朝廷治司马党。韩维以执政日②与光不合, 得免。或劝纯仁援维为例,纯仁曰:“吾昔与君实③同朝论事不合,则可。以为今日解脱 地,则不可。有愧心而生,孰若无愧心而死乎!” 忠宣公④尝自言平生所学,得之忠恕二字,一生用不尽。戒子弟曰:“人虽至愚,责 人则明。虽有聪明,恕己则昏。苟以责人之心责己,恕己之心恕人。不患不至圣贤地步。” 家训如此,是以毕生无愧于心也。——选自《宋史》 【注释】:①役法:赋役的征法。②执政日:做官的时候。③君实:司马光。④忠宣 公:指范纯仁,他曾被封为忠宣公。 1.用“/”划分句子的朗读节奏 是以毕生无愧于心也 【答案】:是以/毕生/无愧/于心也 【解析】:按照下面的方法可以将此句断开:主谓语之间需要断,则“毕生”后应断; 中心语与修饰语之间需断,则“无愧”后应断;“是以”是概括性的关联词,所以它的后面 应该断开。 2.下面句子中加点字的含义与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人虽.至愚 虽.千里不敢易也 B.苟以.责人之心责己 卷石底以.出 C.得之.忠恕二字 恕己之.心恕人 D.有愧心而.生 先帝创业未半而.中道崩殂 【答案】:A 【解析】:B 项中的第一个“以”是介词,译为:把;第二个是连词,表顺承,译 文“而”。C 项中的第一个“之”语气助词,无意义;第二个“之”,是助词,译为:的。 D 项中的第一个“而”表修饰,译为:“地”“着”或不译;第二个“而”,表转折,译为 “但,却”。A 中的两个“虽”都表假设,译为:即使。 3.解释下面句子中加点实词的含义。 (1)孰若.无愧心而死乎( ) (2)不患.不至圣贤地步( ) (3)一生用.不尽( ) (4)是以毕.生无愧于心也( ) 实词 释义 课内链接 若 比,赶得上,比得上 徐公不若.君之美。(《邹忌讽齐王纳谏》) 患 担心 又患.无硕师、名人与游。(《送东阳马生序》) 用 使用 则凡可以得生者何不用.也?(《鱼我所欲也》) 毕 全部 吾与汝毕.力平险。(《愚公移山》) 4.翻译下面的句子 (1)或劝纯仁援维为例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苟以责人之心责己,恕己之心恕人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1)有人劝范纯仁根据韩维的前例。(2)如果以要求别人的心来要求 自己,以宽恕自己的心来宽恕别人。 【解析】:第(1)句中的“或”要译为“有的(人)”,“为”译为“作为”。第 (2)句中的“苟”应为:即使,假如。 5.文中的哪句话体现了题目“纯仁无愧”的含义。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是以毕生无愧于心也。 【解析】:寻找此问题答案,可以到文中议论句、抒情句中找。这类的句子一般在 段首或段尾(文章的开头或结尾)。“是以毕生无愧于心也”最能体现题目之意。 6.读罢此文,请用一个短语或名句概括说明我们应该如何做人?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示例:问心无愧,无愧于心;仰不愧于天,俯不怍于人等。 【解析】:我们应该围绕题目中的“无愧”来回答此题。 拓展训练 课外实词 释义 课内链接 其他义项 尝 与.司 马 光 论 役 法 介词,和、 同、跟等, 陈太丘与.友期行。(《陈 太丘与友期》) 置于句末,通“欤”,表疑问 语气,如:所识穷乏者得我 与.?(《鱼我所欲也》) 以为今日解脱地, 则不可.。 可以,能够 明灭可.见。(《小石潭 记》) ①值得。如:其文理皆有可观 者。(《伤仲永》) ②大约。如:潭中鱼可百许头。 (《小石潭记》) 特殊句式 省略句 以为今日解脱地,则不可。(应为:以(之,指“与君实同朝论事不合”这件事。) 为今日解脱地,则不可。) 文章主旨 一个人要“仰不愧于天,俯不怍于人”,人可以欺骗一切,但唯独不能欺骗自己的 心灵。文中的范纯仁做到了:无愧于心,问心无愧! 《纯仁无愧》参考译文:宋朝的范纯仁,曾经和司马光讲论力役的征法,意见不同。 后来朝廷里处治司马光一党的人,有一个叫韩维的人,因为从前做官的时候,和司马光意 见不合,因此免罪。有人劝范纯仁根据韩维的前例,去要求免罪,纯仁说:“我从前和司 马君实两个人,同在朝廷里论事,意见不合,那是可以的。要把这个当做现在脱罪的根据, 那是不可以的。况且一个人,与其有了惭愧心活着,不如没有惭愧心地死去好。” 忠宣公曾说,一生所学,唯有忠、恕二字受用不尽。他告诫子弟说:“即使再愚笨的 人,责怪别人时就变得聪明起来。即使聪明,但宽恕自己时就已经昏昧了。如果以要求别 人的心来要求自己,以宽恕自己的心来宽恕别人,那么不担心到不了圣贤的地步。”他的 家训是这样,所以毕生无愧于心。 治生①之道在于勤 治生之道,莫尚乎勤。故邵子②云:“ 一日之计在于晨,一岁之计在于春, 一生之 计在于勤。”言虽近,而旨则远矣! 无如③人之常情,恶劳而好逸,甘食愉衣,玩日愒④岁。以之为农,则不能深耕而易耨⑤; 以之为工,则不能计日而效工;以之为商,则不能乘时而趋利;以之为士,则不能笃志而力 行,徒然食息于天地之间,是一蠧⑥耳。 夫天地之化,日新则不敝。故户枢不蠧,流水不腐,诚不欲其常安也。人之心与力,何 独不然?劳则思逸则淫物之情也。 大禹之圣,且惜寸阴; 陶侃之贤,且惜分阴,又况圣贤不若彼者乎? ——选自李文炤《恒斋文集》 【注释】:①治生:谋生。②邵子:邵雍,宋朝人。③无如:可惜。④愒(qì): 荒废。⑤易耨(nòu):把杂草除尽。⑥蠧:蛀虫。 1.用“,”给下面的句子断句(限两处) 劳则思逸则淫物之情也 【答案】:劳则思,逸则淫,物之情也 【解析】:根据文中的两个“则”,我们可以断定断句的位置,这两个“则”形成的 短语是句子的两个“主语”。 2.下列句子中加点字的意义与用法与其他项不同的一项是( ) A.以之.为工,则不能计日而效工 B.人之.心与力 C.一日之.计在于晨 D.治生之.道,莫尚乎勤 【答案】:A 【解析】:A 项中的“之”是代词,指这种态度;其余三项中的“之”都是助词,译 为:的。 3.解释下面句子中加点实词的含义。 (1)治生之道.,莫尚乎勤( ) (2)诚.不欲其常安也( ) (3)诚不欲其常安.也( ) (4)大禹之圣,且.惜寸阴( ) 实词 释义 课内链接 道 道理 以咨诹善道.。(《出师表》) 诚 实在,的确 臣诚.不如徐公美。(《邹忌讽齐王纳谏》) 安 安逸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且 况且 且.欲于常马等不可得。(《马说》) 4.将下面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言虽近,而旨则远矣!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又况圣贤不若彼者乎?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1)话说得浅显,但是它的道理却很深远啊!(2)又何况贤能与圣明 都不及他们的人呢? 【解析】:翻译文言文句子要求做到“信”“达”“雅”,“达”即为“通顺”之 意。就第(1)句而言,我们必须根据句意,将“近”“远”进行灵活翻译。“近” 指的是浅显,“远”指的是(道理)深远。(2)句中的“况”应译为:况且;“若” 应译为:比得上,赶得上,可联系《邹忌讽齐王纳谏》中的“徐公不若君之美”。 5.请找出文中的中心句。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治生之道,莫尚乎勤。 【解析】:找文章的中心句首先应该选择文中的议论句或抒情句,此其一;就位置 而言,应该在文章开头、结尾或题目中去找。本题的要求是在文中寻找,故而我们可以 在开头与结尾处寻求。 6.文中划线的句子有什么作用?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以圣贤与常人进行比较,更加突出了本文的中心论点:治生之道,莫尚 乎勤(或治生之道在于勤)。 【解析】:文章的结尾往往有:重申论点;发出号召;总括全文的作用。本文属于 第一点:通过对比,重申论点。 7. 请从文中找出一个成语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流水不腐,户枢不蠹。 【解析】:提到成语,我们一般会立刻想到四个字的短语,如此找到“流水不腐” 最为简单,但“流水不腐”与“户枢不蠹”形成对偶,因而“流水不腐,户枢不蠹”这 个成语便找到了。 拓展训练 课外实词 释义 课内链接 其他义项 徒然食.息于天地之间 吃 一食.或尽粟一石 同“饲”,喂。如:食.马者,不知 其能千里而食.之。(《马说》) 徒.然食息于天地之间 白白地 少壮不努力,老大 徒.伤悲。(《长歌 行》) ①只,只是。如:徒.以有先生也。 (《唐雎不辱使命》) ②步行。如:然徒.步则汗出浃背。 (《满井游记》) 恶劳.而好逸 辛劳;劳苦 无案牍之劳.形。 (《陋室铭》) 使……劳。如:劳.其筋骨,饿其体 肤。《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特殊句式 倒装句 状语后置句 徒然食息于天地之间。(应为:徒然于天地之间食息。) 文章主旨 本文论证了“治生之道,莫尚乎勤”的观点。天道酬勤,勤能补拙,关于“勤奋”的哲 言智语太多了,但愿能内化于心,外化于行。 《治生之道在于勤》参考译文:谋生的道理,没有比勤劳更重要的了。所以北宋的 邵雍先生曾说过:“一天的作为,取决于早晨;一年的作为,取决于于春天;一生的作 为,取决于他是否勤劳的态度”这话说得浅近,但是它的道理却很深远啊。 可惜人们的一般情况是,厌恶劳苦而喜爱安逸希望能吃好穿好,整天整月整年的游 玩,荒废年月。如果用这种态度去当农民,就不能把土耕深,把草除尽;如果用这种态 度去当工匠,就不能每日工作都有新的进展 ;如果用这种态度去当商人,就不能得到 本该有的利润;用这种态度做读书人,就不能专心行事。白白地活在世上只知道吃喝休 息,只能算是一只蛀虫罢了。 这天地间的变化,每天更新就不会败坏。所以,时常转动的门轴不会被蛀蚀,流动 的水不会腐臭,实在是上天不要万物时常安逸啊!人的心思和体力,又何尝不是这样呢? 劳动就会用心去思考,安逸享乐就会放荡、昏乱,这也是人之常情啊! 像大禹那样的圣人,尚且爱惜一寸的光阴;像陶侃那样的贤人,尚且爱惜一分的光 阴;又何况贤能与圣明都不及他们的人呢?
查看更多

相关文章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