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考化学二模试卷含解析34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中考化学二模试卷含解析34

‎2016年河南省濮阳市中考化学二模试卷 一、选择题(本题包括12个小题,每小题1分,共12分)下列各题,每题只有一个选项符合题意,请将正确选项的标号填人题后括号内.‎ ‎1.下列有关水的认识错误的是(  )‎ A.水是一种常见的溶剂 B.自然界中的水过滤后变成纯水 C.水的蒸馏是物理变化 D.硬水和软水可用肥皂水鉴别 ‎2.某同学体内缺少维生素,该同学饮食中需适量增加的食物是(  )‎ A.米饭、面条 B.蔬菜、水果 C.瘦肉、鸡蛋 D.奶油、花生油 ‎3.根据如图的信息判断,下列关于铝的说法错误的是(  )‎ A.属于金属元素 B.原子的核电荷数是13‎ C.相对原子质量是26.982g D.在化学反应中,原子易失去电子形成Al3+‎ ‎4.下列实验操作符合安全要求的是(  )‎ A.‎ 验证氢气的可燃性 B.‎ 闻气体气味 C.‎ 移走蒸发皿 D.‎ 稀释浓硫酸 ‎5.重铬酸钾(K2Cr2O7)可用于测定酒驾中的酒精(C2H5OH)含量.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K2Cr2O7中铬元素的化合价为+7‎ B.K2Cr2O7属于氧化物 C.C2H5OH的相对分子质量为46‎ D.C2H5OH中C、H、O的原子个数比为2:5:1‎ ‎6.下列实验方法一定能达到实验目的是(  )‎ 选项 实验目的 实验方法 A 检验一瓶气体是否为CO2‎ 将燃着的木条伸入瓶中 B 鉴别H2和CH4‎ 分别点燃,在火焰上方罩一干冷烧杯 C 鉴别石灰水和NaOH溶液 加入适量的稀盐酸 D 比较Zn、Cu、Ag的金属活动性 将Zn和Ag分别放入CuSO4溶液中 A.A B.B C.C D.D ‎7.“洁厕灵”与“漂白精”不能混用,二者若混合易产生一种有毒气体X.反应原理为:NaClO+2HCl=NaCl+X↑+H2O,则X的化学式为(  )‎ A.H2 B.ClO2 C.O2 D.Cl2‎ ‎8.用湿抹布扑盖实验桌上燃烧的酒精,其主要灭火原理是(  )‎ A.淸除可燃物 B.降低可燃物的着火点 C.隔绝空气 D.使可燃物温度降到着火点以下 ‎9.下列叙述中不正确的是(  )‎ A.汽油等可以挥发,说明分子可以不断运动 B.压瘪的乒乓球放入热水中重新鼓起来是因为分子体积增大 C.水分解生成氢气、氧气,说明分子可以破裂为原子 D.水和酒精能够互溶,说明分子之间有间隔 ‎10.a、b两种物质的溶解度曲线如图所示.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 A.15°C时,a、b的溶解度为20g B.加水或升温均可使b的饱和溶液变为不饱和溶液 C.30°C时,将等质量的固体a和b加水配成饱和溶液,溶液质量b<a D.将30°C时a和b的饱和溶液降温至15°C,溶质的质量分数a=b ‎11.下列各组离子能在指定溶液中大量共存的一组是(  )‎ A.在稀盐酸中:Ba2+、CO32﹣、Zn2+‎ B.在氢氧化钠溶液中:H+、Mg2+、Cl﹣‎ C.在氯化钠溶液中:K+、Ca2+、NO3﹣‎ D.在硫酸铵溶液中:Na+、Cu2+、OH﹣‎ ‎12.已知:2KClO32KCl+3O2↑,如图表示一定质量的KClO3和MnO2固体混合物受热过程中,某变量y随时间的变化趋势,纵坐标表示的是(  )‎ A.固体中氧元素的质量 B.生成O2的质量 C.固体中MnO2的质量 D.固体中钾元素的质量分数 ‎ ‎ 二、填空题(本题包括6个小题,每空1分,共16分)‎ ‎13.用正确的化学用语填空:‎ ‎(1)硅的元素符号________; (2)2个锂原子________.‎ ‎14.正常雨水偏酸性,pH约为5.6,这是因为大气中的 A气体溶于水的缘故.酸雨是指pH小于5.6的降水,主要是由人为排放的硫氧化物和氮氧化物等酸性气体转化而成的,发生的反应主要有:‎ ‎①SO2+H2O═H2SO3 ②2H2SO3+O2═2H2SO4‎ ‎③2NO+O2═2NO2(快速) ④3NO2+H2O═2HNO3+NO 请回答下列有关问题:‎ ‎(1)A气体的化学式为________.‎ ‎(2)上述四个化学反应中的所有物质中,属于酸的有________种.‎ ‎(3)由③、④两个反应可知,NO2中的氮元素最终以________(写化学式)物质形式存在.‎ ‎15.铝是生活中常见的金属.‎ ‎(1)金属铝常用做导线是利用它的________性;‎ ‎(2)金属铝表面常有一层致密的氧化膜,氧化膜主要成分是________(填名称或化学式);‎ ‎(3)资料显示:铝与氢氧化钠和水反应生成偏铝酸钠(NaAlO2)和氢气;用56.25g含杂质4%的铝片(杂质对产生氢气的质量无影响)与足量的氢氧化钠和水充分反应,生成氢气的质量为________g.‎ ‎16.某化学兴趣小组为了验证某氯化钠溶液中混有碳酸钠、硫酸钠、氢氧化钠,其实验流程及部分实验现象如图所示,(提示:Na2CO3可使酚酞试液变红,BaSO4不溶于强酸溶液)‎ ‎(1)试剂甲是________溶液;‎ ‎(2)第Ⅲ实验中还可观察到的实验现象是________;‎ ‎(3)证明样品中含有NaOH的证据是________.‎ ‎17.一定条件下,4.8g CH4与12.8g O2恰好完全反应,生成10.8g H2O、.5.6g CO和物质X.则X的质量为________ g;化学方程式为________.‎ ‎18.固体A、气体B以及溶液C、D之间有如图所示转化关系,“﹣”表示两种物质之间可以相互反应,但不能直接转化.天然存在的A是重要的建筑材料.则A、B的化学式分别是________、________.B与D反应的一种产物可以用于实现C到B的转化,该物质可能是________.‎ ‎ ‎ 三、简答题(本题包括4个小题,共12分)‎ ‎19.请按要求写出化学方程式 ‎(1)反应中伴有发光放热现象;‎ ‎(2)加热某种固体(或固体混合物)后固体质量减少;‎ ‎(3)反应有沉淀生成.‎ ‎20.如图表示在一定条件下,物质转化过程的微观示意图,请根据图形信息回答问题:‎ ‎(1)O2﹣核外电子数共有几个?‎ ‎(2)写出该过程的化学反应方程式.‎ ‎21.一辆载有约30吨硝酸的罐车在某厂道路发生侧翻,硝酸泄露,散发出黄色烟雾,流到石灰石地面,发出嘶嘶声,产生大量气泡.泄露出来的硝酸不断流进路边的排水沟,气味十分刺鼻.‎ ‎(1)由题给信息可知,硝酸的物理性质是________(任写一条)‎ ‎(2)硝酸见光后,除分解生成二氧化氮气体外,还生成水及占空气体积分数约21%的气体.实验室保存硝酸应密封、避光保存在棕色瓶内,放在低温阴凉处.硝酸见光分解的化学方程式为________;‎ ‎(3)为消除硝酸对环境的污染,对泄露的酸必须处理,济上合理、对环境污染小的化学处理方法是________.‎ ‎22.请根据实验室制取气体的下列装置,回答问题 ‎(1)用A装置分解KMnO4制取氧气时,试管口所放置疏松棉花团的作用是什么?在某次制取中,选用了D装置收集氧气而没有选用C装置,作出这种选择的目的是为了什么?‎ ‎(2)若选用B装置制取氧气,则实验所依据的化学反应原理是什么?(用化学方程式表示)该装置选用长颈漏斗而不选用普通漏斗的原因是什么?‎ ‎ ‎ 四、综合应用题(共10分)‎ ‎23.为了探究碳酸钠和石灰水是否恰好完全反应,某化学兴趣小组将其产物进行过滤,并对滤液进行如下探究.‎ ‎[提出问题】所得滤液的溶质是什么?‎ ‎[作出猜想]猜想Ⅰ:溶质是NaOH、Ca(OH)2‎ 猜想Ⅱ:溶质是NaOH、Na2CO3‎ 猜想Ⅲ:溶质是________.你做出猜想Ⅲ的理由是________.‎ ‎【实验过程】‎ 实验操作 实验现象 试验结论 ‎①取少量滤液于试管中,滴加过量稀盐酸 无气泡产生 猜想________不成立 ‎②取少量滤液于试管中,滴加________溶液 ‎________‎ 猜想成立.反应的化学方程式是________‎ ‎[拓展反思]操作②中通入气体物质________(写化学式)也可得到相同的结论.‎ ‎[定量研究]称取20g烧碱固体样品(样品中的杂质四碳酸钠),配成溶液,然后向溶液中加入稀盐酸,产生二氧化碳的量如图所示.试计算样品中氢氧化钠的质量分数(写出计算过程).‎ ‎ ‎ ‎2016年河南省濮阳市中考化学二模试卷 参考答案与试题解析 ‎ ‎ 一、选择题(本题包括12个小题,每小题1分,共12分)下列各题,每题只有一个选项符合题意,请将正确选项的标号填人题后括号内.‎ ‎1.下列有关水的认识错误的是(  )‎ A.水是一种常见的溶剂 B.自然界中的水过滤后变成纯水 C.水的蒸馏是物理变化 D.硬水和软水可用肥皂水鉴别 ‎【考点】常见的溶剂;过滤的原理、方法及其应用;硬水与软水;化学变化和物理变化的判别.‎ ‎【分析】A、根据水能溶解许多种物质分析;‎ B、根据自然界的水的净化过程,得到的水的组成、特点进行分析;‎ C、根据水的蒸馏没有新物质生成解答;‎ D、硬水中含有较多的可溶性钙镁化合物,能与肥皂水混合产生大量的浮渣.‎ ‎【解答】解:A、水能溶解许多种物质,是一种最常用的溶剂.故说法正确;‎ B、自然界的水经过沉淀、吸附、过滤、净化处理后,得到的水,还含有可溶性的杂质,属于混合物不是纯净的水.故错误;‎ C、水的蒸馏没有新物质生成,属于物理变化.故说法正确;‎ D、硬水中含有较多的可溶性钙镁化合物,能与肥皂水混合产生大量的浮渣,软水中不含或含有少量的可溶性钙镁化合物,与肥皂水混合产生泡沫,故可以使用肥皂水鉴别硬水和软水.故说法正确;‎ 故选:B ‎【点评】水是人类宝贵的自然资源,与水相关的化学知识是化学考查热点之一,如水的组成及水电解实验、性质、用途、硬水和软水、节约水资源、水污染及防治等内容,在中考中出现机率很高.‎ ‎ ‎ ‎2.某同学体内缺少维生素,该同学饮食中需适量增加的食物是(  )‎ A.米饭、面条 B.蔬菜、水果 C.瘦肉、鸡蛋 D.奶油、花生油 ‎【考点】食品、药品与健康食品中的有机营养素.‎ ‎【分析】人体的六大营养物质是:水、无机盐、蛋白质、脂肪、糖类和维生素,蛋白质、脂肪、糖类是给人体提供能量的物质.蔬菜、水果中富含维生素.‎ ‎【解答】解:A、米饭、面条的主要成分是淀粉,属于糖类,故选项错误;‎ B、水果和蔬菜富含维生素,故选项正确;‎ C、瘦肉、鸡蛋中主要是蛋白质,故选项错误;‎ D、奶油、花生油含有较多的油脂,故选项错误;‎ 故选B ‎【点评】本考点考查了元素与人体健康的关系,有关食品问题是中考的主要考点之一,基础性比较强.食品在现实生活中种类繁多,应该好好选择.要合理膳食,均衡营养,保证身体健康.‎ ‎ ‎ ‎3.根据如图的信息判断,下列关于铝的说法错误的是(  )‎ A.属于金属元素 B.原子的核电荷数是13‎ C.相对原子质量是26.982g D.在化学反应中,原子易失去电子形成Al3+‎ ‎【考点】原子结构示意图与离子结构示意图;元素周期表的特点及其应用.‎ ‎【分析】元素周期表一格可以获得的信息:左上角的数字表示原子序数;字母表示该元素的元素符号;中间的汉字表示元素名称;汉字下面的数字表示相对原子质量.‎ 原子结构示意图中,圆圈内数字表示核内质子数(即核电荷数),弧线表示电子层,弧线上的数字表示该层上的电子数,离圆圈最远的弧线表示最外层.若原子的最外层电子数≥4,在化学反应中易得电子,若最外层电子数<4,在化学反应中易失去电子.‎ ‎【解答】解:A、根据元素周期表中的一格可知,中间的汉字表示元素名称,该元素的名称是铝,属于金属元素,故选项说法正确.‎ B、由铝原子的结构示意图,其圆圈内的数字是13,原子的核电荷数是13,故选项说法正确.‎ C、根据元素周期表中的一格可知,汉字下面的数字表示相对原子质量,元素的相对原子质量为26.982,相对原子质量单位是“1”,不是“克”,故选项说法错误.‎ D、铝原子的最外层电子数是3,在化学反应中易失去3个电子而形成带3个单位正电荷的铝离子,形成Al3+,故选项说法正确.‎ 故选:C.‎ ‎【点评】本题难度不大,灵活运用原子结构示意图的含义、元素周期表中元素的信息(原子序数、元素符号、元素名称、相对原子质量)是正确解答本题的关键.‎ ‎ ‎ ‎4.下列实验操作符合安全要求的是(  )‎ A.‎ 验证氢气的可燃性 B.‎ 闻气体气味 C.‎ 移走蒸发皿 D.‎ 稀释浓硫酸 ‎【考点】氢气、一氧化碳、甲烷等可燃气体的验纯;浓硫酸的性质及浓硫酸的稀释;蒸发与蒸馏操作.‎ ‎【分析】A、根据可燃性气体与空气混合后点燃可能发生爆炸进行分析判断.‎ B、根据闻气体的气味时的方法(招气入鼻法)进行分析判断.‎ C、根据蒸发操作的注意事项进行分析判断.‎ D、根据浓硫酸的稀释方法(酸入水,沿器壁,慢慢倒,不断搅)进行分析判断.‎ ‎【解答】解:A、可燃性气体与空气混合后点燃可能发生爆炸,氢气具有可燃性,为防止氢气与空气的混合气体在点燃时发生爆炸,产生的气体不能立即点燃,图中所示装置错误.‎ B、闻气体的气味时,应用手在瓶口轻轻的扇动,使极少量的气体飘进鼻子中,不能将鼻子凑到集气瓶口去闻气体的气味,图中所示操作错误.‎ C、正在加热的蒸发皿温度较高,为防止烫伤手,不能用手直接拿热的蒸发皿,应用坩埚钳夹取,图中所示操作错误.‎ D、稀释浓硫酸时,要把浓硫酸缓缓地沿器壁注入水中,同时用玻璃棒不断搅拌,以使热量及时地扩散;一定不能把水注入浓硫酸中;图中所示操作正确.‎ 故选:D.‎ ‎【点评】本题难度不大,熟悉各种仪器的用途及使用注意事项、常见化学实验基本操作的注意事项是解答此类试题的关键.‎ ‎ ‎ ‎5.重铬酸钾(K2Cr2O7)可用于测定酒驾中的酒精(C2H5OH)含量.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K2Cr2O7中铬元素的化合价为+7‎ B.K2Cr2O7属于氧化物 C.C2H5OH的相对分子质量为46‎ D.C2H5OH中C、H、O的原子个数比为2:5:1‎ ‎【考点】化学式的书写及意义;从组成上识别氧化物;有关元素化合价的计算;相对分子质量的概念及其计算.‎ ‎【分析】A、根据在化合物中正负化合价代数和为零,结合重铬酸钾的化学式进行判断.‎ B、氧化物是只含有两种元素且其中一种元素是氧元素的化合物.‎ C、根据相对分子质量为构成分子的各原子的相对原子质量之和,进行分析判断.‎ D、根据1个乙醇分子的构成进行分析判断.‎ ‎【解答】解:A、钾元素显+1价,氧元素显﹣2价,设铬元素的化合价是x,根据在化合物中正负化合价代数和为零,可得:(+1)×2+2x+(﹣2)×7=0,则x=+6价;故选项说法错误.‎ B、K2Cr2O7是由钾、铬、氧三种元素组成的化合物,不属于氧化物,故选项说法错误.‎ C、C2H5OH的相对分子质量为12×2+1×5+16=46,故选项说法正确.‎ D、1个分子由2个碳原子、6个氢原子和1个氧原子构成,则C2H5OH中C、H、O的原子个数比为2:6:1,故选项说法错误.‎ 故选:C.‎ ‎【点评】本题难度不大,考查同学们结合新信息、灵活运用化学式的含义与有关计算等进行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 ‎ ‎6.下列实验方法一定能达到实验目的是(  )‎ 选项 实验目的 实验方法 A 检验一瓶气体是否为CO2‎ 将燃着的木条伸入瓶中 B 鉴别H2和CH4‎ 分别点燃,在火焰上方罩一干冷烧杯 C 鉴别石灰水和NaOH溶液 加入适量的稀盐酸 D 比较Zn、Cu、Ag的金属活动性 将Zn和Ag分别放入CuSO4溶液中 A.A B.B C.C D.D ‎【考点】化学实验方案设计与评价;常见气体的检验与除杂方法;二氧化碳的检验和验满;金属活动性顺序及其应用;酸、碱、盐的鉴别.‎ ‎【分析】A、根据检验二氧化碳的方法分析;‎ B、根据氢气和甲烷燃烧都产生水分析;‎ C、根据氢氧化钙和氢氧化钠和盐酸反应都无现象分析;‎ D、根据金属和盐溶液的反应规律分析.‎ ‎【解答】解:A、将燃着的木条伸入瓶中,木条熄灭,不一定是二氧化碳,检验二氧化碳使用澄清的石灰水,故选项错误;‎ B、氢气和甲烷燃烧都能产生水,因此分别点燃,在火焰上方罩一干冷烧杯都出现水雾,现象相同,故选项错误;‎ C、氢氧化钙和氢氧化钠都能和盐酸反应无现象,不能鉴别,故选项错误;‎ D、将Zn和Ag分别放入CuSO4溶液中,锌的表面会附着红色固体,说明锌比铜强,银的表面无现象,说明银比铜弱,因此可以比较三种金属的活动性顺序,故选项正确;‎ 故选:D.‎ ‎【点评】本题考查了常见物质的鉴别、检验,鉴别物质时,首先对需要鉴别的物质的性质进行对比分析找出特性,再根据性质的不同,选择适当的试剂,出现不同的现象的才能鉴别.‎ ‎ ‎ ‎7.“洁厕灵”与“漂白精”不能混用,二者若混合易产生一种有毒气体X.反应原理为:NaClO+2HCl=NaCl+X↑+H2O,则X的化学式为(  )‎ A.H2 B.ClO2 C.O2 D.Cl2‎ ‎【考点】质量守恒定律及其应用.‎ ‎【分析】依据质量守恒定律的元素守恒、原子的个数和种类不变,可求解.‎ ‎【解答】解:根据质量守恒定律可知,反应式NaClO+2HCl═NaCl+X↑+H2O可知:‎ 反应物中:Na原子为1个,Cl原子为3个,O原子为1个,H原子为2个;‎ 生成物中:Na原子为1个,Cl原子为1个,O原子为1个,H原子为2个;还缺少两个氯原子.‎ 故X是Cl2‎ 故选D.‎ ‎【点评】本题以生活中的常见物质为切入点,考查质量守恒定律的相关问题.激发学生的学习化学的兴趣.‎ ‎ ‎ ‎8.用湿抹布扑盖实验桌上燃烧的酒精,其主要灭火原理是(  )‎ A.淸除可燃物 B.降低可燃物的着火点 C.隔绝空气 D.使可燃物温度降到着火点以下 ‎【考点】灭火的原理和方法.‎ ‎【分析】根据灭火原理:①清除或隔离可燃物,②隔绝氧气或空气,③使温度降到可燃物的着火点以下,据此结合灭火方法进行分析解答.‎ ‎【解答】解:A、用湿抹布扑盖实验桌上燃烧的酒精,其主要灭火原理是隔绝空气,而不是淸除可燃物,故选项错误.‎ B、用湿抹布扑盖实验桌上燃烧的酒精,其主要灭火原理是隔绝空气,而不是降低可燃物的着火点,故选项错误.‎ C、用湿抹布扑盖实验桌上燃烧的酒精,其主要灭火原理是隔绝空气,故选项正确.‎ D、用湿抹布扑盖实验桌上燃烧的酒精,其主要灭火原理是隔绝空气,而不是使可燃物降到着火点以下,故选项错误.‎ 故选:C.‎ ‎【点评】本题难度不大,掌握灭火的原理(清除或隔离可燃物,隔绝氧气或空气,使温度降到可燃物的着火点以下)并能灵活运用是正确解答本题的关键.‎ ‎ ‎ ‎9.下列叙述中不正确的是(  )‎ A.汽油等可以挥发,说明分子可以不断运动 B.压瘪的乒乓球放入热水中重新鼓起来是因为分子体积增大 C.水分解生成氢气、氧气,说明分子可以破裂为原子 D.水和酒精能够互溶,说明分子之间有间隔 ‎【考点】利用分子与原子的性质分析和解决问题.‎ ‎【分析】根据分子的基本特征:分子质量和体积都很小;分子之间有间隔;分子是在不断运动的;同种物质的分子性质相同,不同物质的分子性质不同,逐项进行分析判断即可.‎ ‎【解答】解:A、由于分子是不断运动的,所以汽油等可以挥发,故A正确;‎ B、由于分子间有间隔,受热时间隔变大,所以,压瘪的乒乓球放入热水中重新鼓起,分子的体积不变,故B错误;‎ C、水分解生成氢气、氧气是化学变化,在化学变化中分子可以再分,分子可以破裂为原子,故C正确;‎ D、由于分子之间有间隔,所以水和酒精能够互溶,故D正确.‎ 故选B.‎ ‎【点评】本题难度不大,掌握利用分子的基本性质分析和解决问题的方法是解答此类题的关键.‎ ‎ ‎ ‎10.a、b两种物质的溶解度曲线如图所示.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 A.15°C时,a、b的溶解度为20g B.加水或升温均可使b的饱和溶液变为不饱和溶液 C.30°C时,将等质量的固体a和b加水配成饱和溶液,溶液质量b<a D.将30°C时a和b的饱和溶液降温至15°C,溶质的质量分数a=b ‎【考点】固体溶解度曲线及其作用;饱和溶液和不饱和溶液相互转变的方法;溶质的质量分数、溶解性和溶解度的关系.‎ ‎【分析】根据已有的溶解度曲线的知识进行分析解答,交点表示在该温度下二者的溶解度相等,根据溶解度曲线可以确定物质的溶质质量分数的变化,根据饱和溶液和不饱和溶液的转化方法进行解答即可.‎ ‎【解答】解:A、据图可以看出,在15℃时,a、b的溶解度为20g,正确;‎ B、b的溶解度随温度的升高而增大,故加水或升温均可使b的饱和溶液变为不饱和溶液,正确;‎ C、30℃时,a的溶解度大于b的溶解度,将等质量的固体a和b加水配成饱和溶液,a需要的水的质量大于b,故溶液质量b<a,正确;‎ D、据图可以看出,a的溶解度随温度的降低而减小,会析出晶体,而b的溶解度随温度的降低而增大,故降低温度时溶液的组成不变,其溶质质量分数与30℃时相同,故溶质的质量分数a>b,错误;‎ 故选D.‎ ‎【点评】本题考查的是溶解度曲线的应用,完成此题,可以依据已有的溶解度曲线的意义进行.‎ ‎ ‎ ‎11.下列各组离子能在指定溶液中大量共存的一组是(  )‎ A.在稀盐酸中:Ba2+、CO32﹣、Zn2+‎ B.在氢氧化钠溶液中:H+、Mg2+、Cl﹣‎ C.在氯化钠溶液中:K+、Ca2+、NO3﹣‎ D.在硫酸铵溶液中:Na+、Cu2+、OH﹣‎ ‎【考点】离子或物质的共存问题.‎ ‎【分析】根据复分解反应的条件,离子间若能互相结合成沉淀、气体或水,则离子不能共存,据此进行分析判断即可.‎ ‎【解答】解:A、在稀盐酸中,稀盐酸中的氢离子能与CO32﹣结合生成水和二氧化碳,不能大量共存,故选项错误.‎ B、在氢氧化钠溶液中,H+、OH﹣两种离子能结合成水,不能大量共存,故选项错误.‎ C、K+、Ca2+、NO3﹣三种离子间不能结合成沉淀、气体或水,能在氯化钠溶液中大量共存,故选项正确.‎ D、在硫酸铵溶液中,NH4+、OH﹣两种离子能结合成氨气和水;铜离子和OH﹣两种离子能结合成氢氧化铜沉淀,不能大量共存,故选项错误.‎ 故选:C.‎ ‎【点评】本题考查了离子共存的问题,判断各离子在溶液中能否共存,主要看溶液中的各离子之间能否发生反应生成沉淀、气体、水.‎ ‎ ‎ ‎12.已知:2KClO32KCl+3O2↑,如图表示一定质量的KClO3和MnO2固体混合物受热过程中,某变量y随时间的变化趋势,纵坐标表示的是(  )‎ A.固体中氧元素的质量 B.生成O2的质量 C.固体中MnO2的质量 D.固体中钾元素的质量分数 ‎【考点】质量守恒定律及其应用;催化剂的特点与催化作用.‎ ‎【分析】有图象可知,纵坐标表示的物质或元素开始不变,再逐渐减少,反应停止后不变,结合各物质即元素在反应中的变化情况来分析.‎ ‎【解答】解:A.反应后生成氧气跑掉,故固体中氧元素的质量从开反应就不断减少,反应停止后不变,由于二氧化锰中也有氧元素,故最后不能为0,故符合该图象正确.‎ B.生成氧气的质量不断增加,不符合该图象.‎ C.二氧化锰在反应中为催化剂,反应前后质量不变,不符合该图象.‎ D.反应前后固体中钾元素的质量不变,固体质量减少,钾元素的质量分数增大,不符合该图象.‎ 答案:A.‎ ‎【点评】本题应用质量守恒的方法确定解答,解题关键明确图象含义和质量守恒定律的正确运用.‎ ‎ ‎ 二、填空题(本题包括6个小题,每空1分,共16分)‎ ‎13.用正确的化学用语填空:‎ ‎(1)硅的元素符号 Si ; (2)2个锂原子 2Li .‎ ‎【考点】化学符号及其周围数字的意义.‎ ‎【分析】(1)书写元素符号时应注意:①有一个字母表示的元素符号要大写;②由两个字母表示的元素符号,第一个字母大写,第二个字母小写.‎ ‎(2)原子的表示方法,用元素符号来表示一个原子,表示多个该原子,就在其元素符号前加上相应的数字.‎ ‎【解答】解:(1)硅的元素符号为Si.‎ ‎(2)由原子的表示方法,用元素符号来表示一个原子,表示多个该原子,就在其元素符号前加上相应的数字,故2个锂原子表示为:2Li.‎ 故答案为:(1)Si;(2)2Li.‎ ‎【点评】本题难度不大,掌握常见化学用语(元素符号、原子符号等)的书写方法是正确解答此类题的关键.‎ ‎ ‎ ‎14.正常雨水偏酸性,pH约为5.6,这是因为大气中的 A气体溶于水的缘故.酸雨是指pH小于5.6的降水,主要是由人为排放的硫氧化物和氮氧化物等酸性气体转化而成的,发生的反应主要有:‎ ‎①SO2+H2O═H2SO3 ②2H2SO3+O2═2H2SO4‎ ‎③2NO+O2═2NO2(快速) ④3NO2+H2O═2HNO3+NO 请回答下列有关问题:‎ ‎(1)A气体的化学式为 CO2 .‎ ‎(2)上述四个化学反应中的所有物质中,属于酸的有 三 种.‎ ‎(3)由③、④两个反应可知,NO2中的氮元素最终以 HNO3 (写化学式)物质形式存在.‎ ‎【考点】酸雨的产生、危害及防治;常见的氧化物、酸、碱和盐的判别.‎ ‎【分析】正常雨水偏酸性,pH约为5.6,这是因为大气中的二氧化碳和水反应生成碳酸的缘故;酸雨的pH小于5.6,原因是雨水中溶解二氧化硫或氮氧化物等气体时,最终生成硫酸、硝酸等强酸,溶液酸性较强而导致,据解答有关的问题.‎ ‎【解答】解:(1)正常雨水偏酸性,pH约为5.6,这是因为大气中的二氧化碳和水反应生成碳酸,所以A的化学式是:CO2;‎ ‎(2)由题干发生的反应可知,上述四个化学反应中的所有物质中,属于酸的有H2SO3、H2SO4、HNO3三种.‎ ‎(3)由③、④两个反应可知,NO2中的氮元素最终以HNO3物质形式存在.‎ 故答为:(1)CO2;(2)三;(3)HNO3.‎ ‎【点评】本题考查了酸雨的成因、性质和治理等,难度不大,注意积累.‎ ‎ ‎ ‎15.铝是生活中常见的金属.‎ ‎(1)金属铝常用做导线是利用它的 导电 性;‎ ‎(2)金属铝表面常有一层致密的氧化膜,氧化膜主要成分是 氧化铝 (填名称或化学式);‎ ‎(3)资料显示:铝与氢氧化钠和水反应生成偏铝酸钠(NaAlO2)和氢气;用56.25g含杂质4%的铝片(杂质对产生氢气的质量无影响)与足量的氢氧化钠和水充分反应,生成氢气的质量为 6 g.‎ ‎【考点】金属的物理性质及用途;金属的化学性质;根据化学反应方程式的计算.‎ ‎【分析】(1)根据金属铝的导电性分析;‎ ‎(2)金属铝易于空气中氧气反应生成一层致密的氧化铝;‎ ‎(3)依据方程式2A1+2NaOH+2H2O=2NaA1O2+3H2↑利用铝的质量可以求出生成氢气的质量.‎ ‎【解答】解:(1)金属铝常用做导线是利用它的导电性;‎ ‎(2)金属铝易于空气中氧气反应生成一层致密的氧化铝保护膜;‎ ‎(3)设可以制取氢气的质量为X ‎2Al+2NaOH+2H2O=2NaAlO2+3H2↑‎ ‎ 54 6‎ ‎56.25g×(1﹣4%) X x=6g 答案:(1)导电;(2)氧化铝;(3)6.‎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对金属性质的理解掌握和参加反应的物质质量数的计算能力.学生需正确书写出化学方程式,然后根据化学方程式找出比例关系,列出比例式,并正确分析各物质之间的关系,才能正确答题.‎ ‎ ‎ ‎16.某化学兴趣小组为了验证某氯化钠溶液中混有碳酸钠、硫酸钠、氢氧化钠,其实验流程及部分实验现象如图所示,(提示:Na2CO3可使酚酞试液变红,BaSO4不溶于强酸溶液)‎ ‎(1)试剂甲是 BaCl2(或Ba(NO3)2) 溶液;‎ ‎(2)第Ⅲ实验中还可观察到的实验现象是 有气体放出 ;‎ ‎(3)证明样品中含有NaOH的证据是 上层清液呈红色 .‎ ‎【考点】盐的化学性质;碱的化学性质.‎ ‎【分析】(1)根据加入试剂甲后的溶液仍然显红色,说明溶液中仍含有碱性物质,含有氢氧化钠,碳酸钠和硫酸钠会与甲生成白色沉淀,又不会引入新的杂质离子,所以应该加入氯化钡溶液,然后结合题中的现象进行验证;‎ ‎(2)经过第三步的处理,最后得到氯化钠和滤渣,碳酸钡沉淀会溶于酸,酸能够和碱发生中和反应进行分析;‎ ‎(3)根据碱可以使酚酞变红色进行分析;‎ ‎【解答】解 ‎1)加入试剂甲后的溶液仍然显红色,说明溶液中仍含有碱性物质,含有氢氧化钠,碳酸钠和硫酸钠会与甲生成白色沉淀,又不会引入新的杂质离子,所以应该加入氯化钡溶液,试剂甲是:BaCl2溶液;‎ ‎(2)沉淀部分溶解,又不会引入新的杂质,所以加入的乙是盐酸,盐酸可以和氢氧化钠发生中和反应,盐酸会与碳酸钡反应生成氯化钡、水和二氧化碳,所以第Ⅲ步实验中还可观察到的现象是:有气泡产生,上层清液由红色变成无色;‎ ‎(3)碱可以使酚酞变红色,证明药品中含有氢氧化钠的证据是:第Ⅱ步加入过量氯化钡溶液后,上层清液仍为红色;‎ 故答案为:‎ ‎(1)BaCl2;‎ ‎(2)有气泡产生;‎ ‎(3)上层清液仍为红色;‎ ‎【点评】在解此类题时,首先将题中有特征的物质推出,然后结合推出的物质和题中的转化关系推导剩余的物质,最后将推出的各种物质代入转化关系中进行验证即可.‎ ‎ ‎ ‎17.一定条件下,4.8g CH4与12.8g O2恰好完全反应,生成10.8g H2O、.5.6g CO和物质X.则X的质量为 1.2  g;化学方程式为 3CH4+4O2C+6H2O+2CO .‎ ‎【考点】质量守恒定律及其应用;书写化学方程式、 .‎ ‎【分析】根据反应前后质量总和不变列等式计算出X的值;根据质量比结合相对分子质量进行分析.‎ ‎【解答】解:反应前后质量总和不变列等式:4.8g+12.8g=10.8g+5.6g+X解得X=1.2g;甲烷不充分燃烧时会产生碳,所以X是碳,甲烷、氧气、碳、水、一氧化碳的分子个数比为: =3:4:1:6:2;‎ 将甲烷燃烧的方程式配平得:3CH4+4O2C+6H2O+2CO.‎ 故答案为:1.2;3CH4+4O2C+6H2O+2CO.‎ ‎【点评】解答本题关键是要熟悉质量守恒定律的内容,并能灵活运用解决实际问题.‎ ‎ ‎ ‎18.固体A、气体B以及溶液C、D之间有如图所示转化关系,“﹣”表示两种物质之间可以相互反应,但不能直接转化.天然存在的A是重要的建筑材料.则A、B的化学式分别是 CaCO3 、 CO2 .B与D反应的一种产物可以用于实现C到B的转化,该物质可能是 Na2CO3(合理即可) .‎ ‎【考点】物质的鉴别、推断.‎ ‎【分析】根据“天然存在的A是重要的建筑材料”,可推测A为碳酸钙,根据“固体A、气体B以及溶液C、D之间有如图所示转化关系”,则可推测B为二氧化碳,C可能为稀盐酸,D可能为氢氧化钠溶液,而B与D反应的一种产物可以用于实现C到B的转化,该物质可能是碳酸钠,代入检验,符合题意.‎ ‎【解答】解:据“天然存在的A是重要的建筑材料”,可推测A为碳酸钙,根据“固体A、气体B以及溶液C、D之间有如图所示转化关系”,则可推测B为二氧化碳,C可能为稀盐酸,D可能为氢氧化钠溶液,而B与D反应的一种产物可以用于实现C到B的转化,该物质可能是碳酸钠,代入检验,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CaCO3,CO2,Na2CO3(合理即可).‎ ‎【点评】在解此类题时,首先将题中有特征的物质推出,然后结合推出的物质和题中的转化关系推导剩余的物质,最后将推出的各种物质代入转化关系中进行验证即可.‎ ‎ ‎ 三、简答题(本题包括4个小题,共12分)‎ ‎19.请按要求写出化学方程式 ‎(1)反应中伴有发光放热现象;‎ ‎(2)加热某种固体(或固体混合物)后固体质量减少;‎ ‎(3)反应有沉淀生成.‎ ‎【考点】书写化学方程式、 .‎ ‎【分析】首先根据反应原理找出反应物、生成物、反应条件,根据化学方程式的书写方法、步骤进行书写即可.‎ ‎【解答】解:(1)镁在空气中燃烧,放出耀眼的白光,放出大量的热,反应的俄化学方程式为:2Mg+O22MgO(合理即可).‎ ‎(2)高锰酸钾在加热条件下生成锰酸钾、二氧化锰和氧气,加热固体后固体质量减少,反应的化学方程式是:2KMnO4K2MnO4+MnO2+O2↑(合理即可).‎ ‎(3)氢氧化钙与空气中的二氧化碳反应生成碳酸钙沉淀和水,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CO2+Ca(OH)2═CaCO3↓+H2O.(合理即可).‎ 故答案为:(1)2Mg+O22MgO(合理即可);(2)2KMnO4K2MnO4+MnO2+O2↑(合理即可);(3)CO2+Ca(OH)2═CaCO3↓+H2O(合理即可).‎ ‎【点评】本题难度不大,考查学生根据反应原理书写化学方程式的能力,化学方程式书写经常出现的错误有不符合客观事实、不遵守质量守恒定律、不写条件、不标符号等.‎ ‎ ‎ ‎20.如图表示在一定条件下,物质转化过程的微观示意图,请根据图形信息回答问题:‎ ‎(1)O2﹣核外电子数共有几个?‎ ‎(2)写出该过程的化学反应方程式.‎ ‎【考点】微粒观点及模型图的应用;书写化学方程式、 .‎ ‎【分析】(1)根据氧离子的构成分析;‎ ‎(2)根据微粒的构成分析物质的化学式,写出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解答】解:(1)O2﹣核外电子数共有10个;‎ ‎(2)由物质转化过程的微观示意图可知,该反应是一氧化碳和水反应生成了二氧化碳和氢气,反应的化学方程式是:CO+H2OCO2+H2.‎ 故答为:(1)10;(2)CO+H2OCO2+H2.‎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了微观粒子的构成及其化学方程式的书写等方面的知识,难度不大.‎ ‎ ‎ ‎21.一辆载有约30吨硝酸的罐车在某厂道路发生侧翻,硝酸泄露,散发出黄色烟雾,流到石灰石地面,发出嘶嘶声,产生大量气泡.泄露出来的硝酸不断流进路边的排水沟,气味十分刺鼻.‎ ‎(1)由题给信息可知,硝酸的物理性质是 无色液体,有挥发性 (任写一条)‎ ‎(2)硝酸见光后,除分解生成二氧化氮气体外,还生成水及占空气体积分数约21%的气体.实验室保存硝酸应密封、避光保存在棕色瓶内,放在低温阴凉处.硝酸见光分解的化学方程式为 4HNO32H2O+4NO2↑+O2↑ ;‎ ‎(3)为消除硝酸对环境的污染,对泄露的酸必须处理,济上合理、对环境污染小的化学处理方法是 向上面撒熟石灰 .‎ ‎【考点】酸、碱性废水的处理;化学性质与物理性质的差别及应用;书写化学方程式、 .‎ ‎【分析】(1)物理性质是不需要通过化学变化表现出来的性质:物质的颜色、状态、熔点、沸点、密度、硬度、溶解性、挥发性、导电性、导热性等;‎ ‎(2)根据题目的信息分析保存方法及反应的方程式;‎ ‎(3)根据酸碱中和的原理分析处理方法.‎ ‎【解答】解;(1)物质的颜色、状态、熔点、沸点、密度、硬度、溶解性、挥发性、导电性、导热性都属于物理性质,由题干可知硝酸是无色液体,有挥发性属于物理性质;故答案为:无色液体,有挥发性;‎ ‎(2)由于硝酸见光易分解,所以保存时还要避光,可以保存在棕色瓶中;硝酸分解产生二氧化氮、水和占空气体积分数约21%的气体是氧气,因此反应的方程式为:4HNO32H2O+4NO2↑+O2↑;‎ 故答案为:避光保存在棕色瓶内;4HNO32H2O+4NO2↑+O2↑;‎ ‎(3)为消除硝酸对环境的污染,对泄露的酸必须处理,可以利用酸碱中和反应进行处理,而在经济上合理、对环境污染小的碱是熟石灰;‎ 故答案为:向上面撒熟石灰.‎ ‎【点评】本题是一道信息给与题,难度不大,依据题目的信息结合相关的知识分析即可,解答本题关键是要知道物理性质的判断方法,硝酸的保存方法,化学方程式的书写方法及酸碱中和的原理等.‎ ‎ ‎ ‎22.请根据实验室制取气体的下列装置,回答问题 ‎(1)用A装置分解KMnO4制取氧气时,试管口所放置疏松棉花团的作用是什么?在某次制取中,选用了D装置收集氧气而没有选用C装置,作出这种选择的目的是为了什么?‎ ‎(2)若选用B装置制取氧气,则实验所依据的化学反应原理是什么?(用化学方程式表示)该装置选用长颈漏斗而不选用普通漏斗的原因是什么?‎ ‎【考点】氧气的制取装置;氧气的收集方法;制取氧气的操作步骤和注意点;书写化学方程式、 .‎ ‎【分析】(1)根据利用高锰酸钾制取氧气的注意事项、收集较纯净氧气的方法分析回答;‎ ‎(2)根据装置的特点分析制取氧气的反应原理;根据普通漏斗的颈较短分析回答有关的问题.‎ ‎【解答】解:(1)用A装置分解KMnO4制取氧气时,试管中所放置疏松棉花团的作用是:防止高锰酸钾粉末进入导气管,由于用排水法收集到的氧气比向上排空气收集的氧气纯,所以在某次制取中,选用了D装置收集氧气而没有选用C装置做出这种选择的目的是:为了收集较纯净的氧气.‎ ‎(2)若选用B装置制取氧气,属于固液常温下反应制取氧气,可用过氧化氢和二氧化锰制取氧气,则化学反应原理为:2H2O22H2O+O2↑,由于普通漏斗的颈较短,该装置选用长颈漏斗而不选用普通漏斗的原因是:防止生成的气体从漏斗中直接逸出.‎ 故答案为:(1)防止高锰酸钾粉末进入导气管,收集较纯净的氧气;(2)2H2O22H2O+O2↑,防止生成的气体从漏斗中直接逸出.‎ ‎【点评】本考点主要考查了气体的制取装置和收集装置的选择,同时也考查了化学方程式的书写和有关的计算等,综合性比较强.气体的制取装置的选择与反应物的状态和反应的条件有关;气体的收集装置的选择与气体的密度和溶解性有关.‎ ‎ ‎ 四、综合应用题(共10分)‎ ‎23.为了探究碳酸钠和石灰水是否恰好完全反应,某化学兴趣小组将其产物进行过滤,并对滤液进行如下探究.‎ ‎[提出问题】所得滤液的溶质是什么?‎ ‎[作出猜想]猜想Ⅰ:溶质是NaOH、Ca(OH)2‎ 猜想Ⅱ:溶质是NaOH、Na2CO3‎ 猜想Ⅲ:溶质是 NaOH .你做出猜想Ⅲ的理由是 二者恰好完全反应 .‎ ‎【实验过程】‎ 实验操作 实验现象 试验结论 ‎①取少量滤液于试管中,滴加过量稀盐酸 无气泡产生 猜想 Ⅱ 不成立 ‎②取少量滤液于试管中,滴加 Na2CO3 溶液 ‎ 有沉淀生成 ‎ 猜想成立.反应的化学方程式是 Na2CO3+Ca(OH)2═CaCO3↓+2NaOH ‎ ‎[拓展反思]操作②中通入气体物质 CO2 (写化学式)也可得到相同的结论.‎ ‎[定量研究]称取20g烧碱固体样品(样品中的杂质四碳酸钠),配成溶液,然后向溶液中加入稀盐酸,产生二氧化碳的量如图所示.试计算样品中氢氧化钠的质量分数(写出计算过程).‎ ‎【考点】实验探究物质的组成成分以及含量;碱的化学性质;盐的化学性质;根据化学反应方程式的计算.‎ ‎【分析】[作出猜想]对反应后溶液中的物质进行假设,从两个方面来思考,一是恰好完全反应,二是有一种反应物过量,不可能两种反应物都过量;‎ ‎【实验过程】根据碳酸根离子的检验方法来分析;根据检验氢氧化钙是否存在的方法来分析实验过程;‎ ‎[拓展反思]可以用二氧化碳气体来检验氢氧化钙的存在;‎ ‎[定量研究]含碳酸钠杂质的氢氧化钠样品中加入稀盐酸,首先发生的是酸碱中和反应,其次才发生碳酸钠和盐酸的反应;根据生成的二氧化碳的质量计算出碳酸钠的质量,并进一步得出其中氢氧化钠的含量.‎ ‎【解答】解:[作出猜想]当二者恰好完全反应时,溶液中的溶质只有氢氧化钠;故填:NaOH;二者恰好完全反应;‎ ‎【实验过程】①加入稀盐酸后,没有气泡产生,说明反应后的溶液中没有碳酸钠的存在;故猜想Ⅱ不成立;‎ ‎②检验是否是氢氧化钙过量,可以加入碳酸钠溶液,若有白色沉淀生成,则证明溶液中含有氢氧化钙,因为氢氧化钙与碳酸钠反应生成碳酸钙沉淀和氢氧化钠;‎ 故填:Na2CO3;有沉淀生成;Na2CO3+Ca(OH)2═CaCO3↓+2NaOH;‎ ‎[拓展反思]因为二氧化碳能使澄清的石灰水变浑浊,所以还可以通入二氧化碳气体来检验;故填:CO2;‎ ‎【定量研究】解:设含碳酸钠的质量为x Na2CO3+2HCl=2NaCl+H2O+CO2↑‎ ‎106 44‎ ‎ x 4.4g x=10.6g 则其中氢氧化钠的质量分数为: =47%‎ 答:样品中氢氧化钠的质量分数为47%.‎ ‎【点评】此题是有关反应后溶液中成分的探究题,其中又有根据方程式的计算题,步骤较多,做题过程比较繁琐,属于较难题型.‎
查看更多

相关文章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