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1-05-10 发布 |
- 37.5 KB |
- 8页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备考2014志鸿优化中考数学总复习直角三角形二次函数
第 16 讲 直角三角形 考标要求 考查角度 1.了解直角三角形的有关概念,掌握 其性质与判定. 2.掌握勾股定理与逆定理,并能用来 解决有关问题. 直角三角形是中考考查的热点之一,题 型多样,多以简单题和中档难度题出现,主 要考查直角三角形的判定和性质的应用,以 及运用勾股定理及其逆定理来解决实际问题 的能力. 知识梳理 一、直角三角形的性质 1.直角三角形的两锐角________. 2.直角三角形中,30°角所对的边等于斜边的________. 3.直角三角形斜边上的中线等于斜边的________. 4.勾股定理:直角三角形两直角边的平方和等于斜边的平方 . 二、直角三角形的判定 1.有一个角等于________的三角形是直角三角形. 2.有两角________的三角形是直角三角形. 3.如果三角形一边上的中线等于这边的________,则该三角形是直角三角形. 4.勾股定理的逆定理:如果三角形一条边的平方等于另外两条边的________,那么这 个三角形是直角三角形. 自主测试 1.(2012 广东广州)在 Rt△ABC 中,∠C=90°,AC=9, BC=12,则点 C 到 AB 的距离是( ) A.36 5 B.12 25 C.9 4 D.3 3 4 2.(2012 四川巴中)已知 a,b,c 是△ABC 的三边长,且满足关系式 c2-a2-b2+|a- b|=0,则△ABC 的形状为__________. 3. (2012 重庆 )如图,在 Rt△ABC 中,∠BAC=90°,点 D 在 BC 边上,且△ABD 是等边 三角形.若 AB=2,求△ABC 的周长.(结果保留根号) 考点一、直角三角形的判定 【例 1】 如图,在△ABC 中,AB=AC,∠BAC=90°,点 D 为边 BC 上的任一点,DF⊥AB 于 F,DE⊥AC 于 E,M 为 BC 的中点,试判断△MEF 的形状,并证明你的结论. 分析:连接 AM,可得 AM=BM,然后证明△BFM≌△AEM,得到 FM=ME,∠EMF=90°. 解:△MEF 是等腰直角三角形. 连接 AM,∵∠BAC=90°,AM 是斜边 BC 的中线, ∴MA=MB=MC,MA⊥BC. ∵AB=AC,∴∠B=∠BAM=∠MAE=45°. ∵DF⊥AB,DE⊥AC, ∴∠AFD=∠AED=∠FAE=90°, ∴四边形 DFAE 是矩形,∴FD=EA. 又∵FB=FD,∴FB=EA, ∴△BFM≌△AEM(SAS), ∴FM=EM,∠BMF=∠AME. ∵∠AMF+∠BMF=90°, ∴∠EMF=∠AMF+∠AME=90°, ∴△MEF 是等腰直角三角形. 方法总结 证明一个三角形是直角三角形的方法比较多,最简捷的方法就是求出一个角 等于 90°,也可以利用三角形一边上的中线等于这边的一半,或者利用勾股定理的逆定理 证得. 触类旁通 1 具备下列条件的△ABC 中,不能成为直角三角形的是( ) A.∠A=∠B=1 2 ∠C B.∠A=90°-∠C C.∠A+∠B=∠C D.∠A-∠C=90° 考点二、直角三角形的性质 【例 2】 两个大小不同的等腰直角三角形三角板如图 1 所示放置,图 2 是由它抽象出 的几何图形,B,C,E 在同一条直线上,连接 DC. (1)请找出图 2 中的全等三角形,并给予证明(说明:结论中不得含有未标识的字母); (2)证明:DC⊥BE. (1)解:图 2 中△ABE≌△ACD. 证明如下: ∵△ABC 与△AED 均为等腰直角三角形, ∴AB=AC,AE=AD,∠BAC=∠EAD=90°. ∴∠BAC+∠CAE=∠EAD+∠CAE, 即∠BAE=∠CAD. 又∵AB=AC,AE=AD,∴△ABE≌△ACD. (2)证明:由(1)△ABE≌△ACD 知∠ACD=∠ABE=45°. 又∠ACB=45°, ∴∠BCD=∠ACB+∠ACD=90°, ∴DC⊥BE. 方法总结 直角三角形除具有两锐角互余、两直角边的平方和等于斜边的平方、斜边的 中线等于斜边的一半这些性质外,还具有外接圆半径等于斜边的一半,内切圆半径等于两直 角边的和与斜边差的一半,它的外心是斜边的中点,垂心是直角顶点等性质. 考点三、勾股定理及其逆定理 【例 3】 如图,有一块直角三角形纸片,两直角边 AC=6 cm,BC=8 cm,现将直角边 AC 沿直线 AD 折叠,使它落在斜边 AB 上,且与 AE 重合,求 CD 的长. 解:设 CD 长为 x cm,由折叠得△ACD≌△AED. ∴AE=AC=6 cm,∠AED=∠C=90°,DE=CD=x cm. 在 Rt△ABC 中,AC=6 cm,BC=8 cm, ∴AB= AC2+BC2= 62+82=10(cm). ∴EB=AB-AE=10-6=4(cm),BD=BC-CD=(8-x) cm, 在 Rt△DEB 中,由勾股定理得 DE2+BE2=DB2. ∴x2+42=(8-x)2,解得 x=3. ∴CD 的长为 3 cm. 方法总结 1.勾股定理主要的用途是已知直角三角形的两边求第三边,当我们只知道直 角三角形的一边时,如果可以找到另外两边的关系,也可通过列方程的方法求出另外两条边. 2.勾股定理逆定理主要是已知一个三角形的三边,判断三角形是否为直角三角形. 触类旁通 2 如图,在四边形 ABCD 中,∠A=90°,AB=3,AD=4,CD=13,CB=12,求四边 形 ABCD 的面积. 考点四、勾股定理及其逆定理的实际应用 【例 4】 如图所示,铁路上 A,B 两站(视为直线上两点)相距 14 km,C,D 为两村庄(可 视为两个点),DA⊥AB 于 A,CB⊥AB 于 B,已知 DA=8 km,CB=6 km,现要在铁路上建一个 土特产品收购站 E,使 C,D 两村到 E 站的距离相等,则 E 站应建在距 A 站多少千米处? 分析:因为 DA⊥AB 于 A,CB⊥AB 于 B,在 AB 上找一点可构成两个直角三角形,我们可 想到通过勾股定理列方程进行求解. 解:设 E 站应建在距 A 站 x km 处, 根据勾股定理有 82+x2=62+(14-x)2,解得 x=6. 所以 E 站应建在距 A 站 6 km 处. 方法总结 勾股定理及其逆定理的实际应用,是把实际问题转化为数学问题,建立勾股 定理或逆定理的数学模型.通过解决数学问题,使实际问题得以解决. 触类旁通 3 有一块直角三角形的绿地,量得两直角边的长分别为 6 m,8 m,现在要将 绿地扩充成等腰三角形,且扩充部分是以 8 m 为直角边的直角三角形,求扩充后等腰三角形 绿地的周长. 1.(2012 湖南邵阳)如图所示,在 Rt△ABC 中,∠ACB=90°,∠B=30°,ED 是 BC 的 垂直平分线,请写出图中两条相等的线段__________. 2.(2012 湖南岳阳)如图,在 Rt△ABC 中,∠B=90°,沿 AD 折叠,使点 B 落在斜边 AC 上,若 AB=3,BC=4,则 BD=________. 3.(2012 湖南郴州)如图,在菱形 ABCD 中,对角线 AC=6,BD=8,则这个菱形的边长 为__________. 4.(2012 湖南张家界)黄岩岛是我国南海上的一个岛屿,其平面图如图甲所示,小明据 此构造出该岛的一个数学模型如图乙所示,其中∠B=∠D=90°,AB=BC=15 千米,CD= 3 2千米,请据此解答如下问题: 图甲 图乙 (1)求该岛的周长和面积(结果保留整数,参考数据 2≈1.41, 3≈1.73, 6≈2.45); (2)求∠ACD 的余弦值. 1. 如图所示,将一个有 45 度角的三角板的直角顶点放在一张宽为 3 cm 的纸带边沿上, 另一个顶点在纸带的另一边沿上,测得三角板的一边与纸带的一边所在的直线成 30 度角, 则三角板的最大边的长为( ) A.3 cm B.6 cm C.3 2 cm D.6 2 cm 2.在△ABC 中,三边长分别为 a,b,c,且 a+c=2b,c-a=1 2 b,则△ABC 是( ) A.直角三角形 B.等边三角形 C.等腰三角形 D.等腰直角三角形 3.一个直角三角形两边的长分别为 15,20,则第三边的长是( ) A.5 7 B.25 C.5 7或 25 D.无法确定 4. 如图,在 Rt△ABC 中,以三边 AB,BC,CA 为直径向外作半圆,设直线 AB 左边阴影 部分的面积为 S1,右边阴影部分的面积和为 S2,则( ) A.S1=S2 B.S1<S2 C.S1>S2 D.无法确定 5.直角三角形纸片的两直角边长分别为 6,8,现将△ABC 如图那样折叠,使点 A 与点 B 重合,折痕为 DE,则CE BC 的值是( ) A.24 7 B. 7 3 C. 7 24 D.1 3 6. 如图,在 Rt△ABC 中,∠ACB=90°,点 D 是斜边 AB 的中点,DE⊥AC,垂足为 E,若 DE=2,CD=2 5,则 BE 的长为__________. 7. 如图,已知等腰 Rt△ABC 的直角边长为 1,以 Rt△ABC 的斜边 AC 为直角边,画第二 个等腰 Rt△ACD,再以 Rt△ACD 的斜边 AD 为直角边,画第三个等腰 Rt△ADE,…,依此类推 直到第五个等腰 Rt△AFG,则由这五个等腰直角三角形所构成的图形的面积为___________. 8. 如图,已知点 D 为等腰 Rt△ABC 内一点,∠CAD=∠CBD=15°,E 为 AD 延长线上的 一点,且 CE=CA. (1)求证:DE 平分∠BDC; (2)若点 M 在 DE 上,且 DC=DM,求证:ME=BD. 参考答案 【知识梳理】 一、1.互余 2.一半 3.一半 二、1.90° 2.互余 3.一半 4.平方和 导学必备知识 自主测试 1.A 根据题意画出相应的图形,如图所示: 在 Rt△ABC 中,AC=9,BC=12, 根据勾股定理得:AB= AC2+BC2=15. 过点 C 作 CD⊥AB,交 AB 于点 D, 又 S△ABC=1 2 AC·BC=1 2 AB·CD, ∴CD=AC·BC AB =9×12 15 =36 5 , 则点 C 到 AB 的距离是36 5 . 2.等腰直角三角形 由题意得:c2-a2-b2=0,a-b=0,∴c2=a2+b2,a=b,则△ABC 的形状为等腰直角三角形. 3.解:∵△ABD 是等边三角形, ∴∠B=60°. ∵∠BAC=90°,∴∠C=180°-90°-60°=30°, ∴BC=2AB=4. 在 Rt△ABC 中,由勾股定理得:AC= BC2-AB2= 42-22=2 3,∴△ABC 的周长为 AC +BC+AB=2 3+4+2=6+2 3. 探究考点方法 触类旁通 1.D 触类旁通 2.解:在 Rt△ABD 中,BD= AD2+AB2= 42+32=5, 在△BCD 中,CD=13,CB=12,BD=5, ∴CB2+BD2=CD2.∴∠DBC=90°. ∴S 四边形 ABCD=S△A BD+S△DBC=1 2 AB·AD+1 2 BC·BD=1 2 ×3×4+1 2 ×12×5=6+30=36. 触类旁通 3.解:在 Rt△ABC 中,AC=8,BC=6,由勾股定理得,AB= AC2+BC2=10, 扩充部分为 Rt△ACD,扩成等腰三角形 ABD,应分以下三种情况: (1)如图 1,当 AB=AD=10 时,可求得 CD=CB=6,故△ABD 的周长为 32 m. (2)如图 2,当 AB=BD=10 时,可求得 CD=4,由勾股定理得 AD= AC2+CD2=4 5,故 △ABD 的周长为(20+4 5) m. (3)如图 3,当 AB 为底时,设 AD=BD=x,则 CD=x-6,由勾股定理得(x-6)2+82=x2, 则 x=25 3 ,故△ABD 的周长为80 3 m. 品鉴经典考题 1.答案不唯一,BD=CD 或 BE=CE 或 AC=CE 或 CE=AE 或 AC=AE 或 AE=BE 等 由线 段垂直平分线的概念,得 BD=CD;由线段垂直平分线的性质,得 BE=CE;由△ACE 是等边 三角形,得 AC=CE=AE;由三角形中位线的性质,得 AE=BE,由上面结论,任选两条相等 的线段即可. 2.3 2 设 B 点的对应点为 B′,连接 DB′,由勾股定理得 AC=5,又 AB′=AB,所以 B′C =5-3=2,设 DB=DB′=x,则 DC=4-x,在 Rt△DB′C 中,x2+22=(4-x)2,解得 x=3 2 . 3.5 4.解:(1)连接 AC,在 Rt△ABC 中, ∵AB=BC=15 千米,∠B=90°, ∴AC= AB2+BC2= 152+152=15 2(千米). 在 Rt△ACD 中,AC=15 2千米,CD=3 2千米,∠D=90°, ∴AD= AC2-CD2= (15 2)2-(3 2)2=12 3(千米). ∴周长=AB+BC+CD+DA=15+15+3 2+12 3=30+4.23+20.76≈55(千米), 面积=S△ABC+S△ADC=1 2 ×15×15+1 2 ×12 3×3 2=225 2 +18 6≈157(平方千米). (2)cos∠ACD=CD AC = 3 2 15 2 =1 5 . 研习预测试题 1.D 2.A 由 a+c=2b,c-a=1 2 b, 可得 c=5 4 b,a=3 4 b,于是得 a2+b2=c2, 所以△ABC 是直角三角形. 3.C 4.A 5.C 由折叠性质可知,AE=BE, 设 CE 为 x,则 BE=8-x. 在 Rt△BCE 中,62+x2=(8-x)2, 所以 x=7 4 .故CE BC = 7 4 6 = 7 24 . 6.4 2 ∵点 D 是 AB 的中点,∠ACB=90°,DE⊥AC, ∴CD=1 2 AB,DE=1 2 BC,∴AB=4 5,BC=4. 在 Rt△ACB 中,AC= AB2-BC2=8,∴CE=1 2 AC=4. ∵CE=BC=4,∠ACB=90°,∴BE=4 2. 7.31 2 根据题意易知 CD=AC= 2,AD=DE=( 2)2=2,EF=AE=2 2,AF=FG=2 2× 2 =4,AG=4 2,所以所求图形的面积 S=S△ABC+S 梯形 ACDE+S 梯形 AEFG=1 2 ×1×1+1 2 ×( 2+ 2 2)× 2+1 2 ×(2 2+4 2)×2 2=1 2 +3+12=31 2 . 8.证明:(1)在等腰 Rt△ABC 中, ∵∠CAD=∠CBD=15°, ∴∠BAD=∠ABD=45°-15°=30°. ∴BD=AD.∴△BDC≌△ADC. ∴∠DCA=∠DCB=45°. 由∠BDM=∠ABD+∠BAD=30°+30°=60°, ∠EDC=∠DAC+∠DCA=15°+45°=60°, ∴∠BDM=∠EDC.∴DE 平分∠BDC. (2)如图,连接 MC. ∵DC=DM,且∠MDC=60°, ∴△MDC 是等边三角形,即 CM=CD. 又∵∠EMC=180°-∠DMC=180°-60°=120°,∠ADC=180°-∠MDC=180°- 60°=120°, ∴∠EMC=∠ADC. 又∵CE=CA,∴∠DAC=∠CEM=15°. ∴△ADC≌△EMC.∴ME=AD=DB.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