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1-05-10 发布 |
- 37.5 KB |
- 14页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2018中考历史答题技巧
2018中考历史答题技巧 一、时间的分配 现在中考历史时间是60分钟,所以时间分配要合理。如果太快,极有可能因没有认真审题而失分;如果过慢,就会引起在规定的时间内完不成试卷。因此,考试时一定要合理利用好有限的答题时间,以免顾此失彼。 二、历史解题方法 (一)单项选择题 必须要保证选择题的准确率,这是得高分的基本前提。 ▲如何提高选择题的正确率呢? 1、答题时必须抓住重点字句,如时间、年代、人物、事件、区域地点等,明确试题要考查的是历史的现象、本质、或是因果关系、影响。 2、注意分析题干和题肢的关系,有的题肢的内容是对的,但是与题干没有关系,不能选。对于没有把握的题目,多读几遍,找到关键的字句去分析,把明显的错误选项排除掉,选择与重点字句相关的选项。 3、有的是反向选择的要注意,即选择不正确的或者不符合题意的,这要特别注意。 4、不要凭经验答题,说不准题目跟你做过的题目考察的角度不同。凭自己所掌握的知识仔细答题。 5、选择题选好以后,如果没有十分把握就不要改动,相信你的第一感觉。 (二)非选择题 ▲材料解析题的解答思路和方法 1、带着问题读材料2、重视材料出处3、读懂材料,挖掘引申含义 4、善于提取有效信息5、规范做答 中考易错知识点汇总 1.中国近代史起止时间:1840年鸦片战争至1949年新中国成立 2.中国近代史历史分期: 1840年鸦片战争至1919年五四运动为旧民主主义革命时期 1919年五四运动至1949年新中国成立为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 3.中国近代史的开端:鸦片战争; 中国近代化的开端:洋务运动 4.近现代史上,改变中国社会性质的三件大事:1840—1842鸦片战争 1949年新中国成立 1956年底三大改造完成 5.《南京条约》中割香港岛给英国(不是香港),赔款2100万元(单位不是两) 6.近代史上,使北京沦陷的事件: 1856—1860第二次鸦片战争期间,英法攻陷北京,火烧圆明园 1900—1901八国联军侵华战争期间,北京再次沦陷 1937年七七事变后,平津沦陷(北平、天津) 7.英国发动鸦片战争的原因: 19世纪上半期,英国率先完成工业革命后成为最强大的资本主义国家,为了开辟国外市场、推销工业品、掠夺廉价工业原料,把矛头对准中国。 8.鸦片战争中国失败的根本原因: 落后腐朽的封建制度无法战胜先进强大的资本主义制度 9.俄国割占中国领土最多的条约:1858年中俄《瑷珲条约》。 10.1862年,在慈溪(注意错别字)的战斗中,击毙了华尔。 11.甲午中日战争的背景:联系日本明治维新后强大起来,走上对外侵略夸张的道路,发动了甲午中日战争。 12.甲午中日战争中,威海卫战役,北洋舰队全军覆没,宣告了洋务运动的破产。 13.《马关条约》中,“允许日本在中国开设工厂”对中国的影响: ①侵略者以资本输出取代商品输出,成为经济侵略的主要形式,这是第二次工业革命后,主要资本主义国家向帝国主义阶段过渡的侵略需求。 ②阻碍了中国民族工业的发展。 ③最能体现“大大加深了中国的半殖民地化程度” 14.《马关条约》中增辟的通商口岸有沙市、重庆、苏州、杭州。 15.《辛丑条约》中,“清政府保证严禁人民参加反帝活动”体现了清政府完全成为帝国主义统治中国的工具。 16.1878年,除伊犁外,新疆重新回到祖国怀抱。1881年,签订中俄《伊犁条约》,中国收回伊犁。 17.八国联军侵华战争的背景:在第二次工业革命的推动下,19世纪末20世纪初,主要资本主义国家进入帝国主义阶段。 18.洋务运动的背景是:第二次鸦片战争后,清朝内外交困(不是鸦片战争后)。 19.中国教育近代化的开端:洋务运动时期,创办京师同文馆。 20.洋务运动失败的根本原因: 洋务派仅仅学习西方科学技术,维护清朝统治,但是不改变中国的封建制度。 21.戊戌变法(注意字)的背景:甲午中日战争,中国战败,被迫签订《马关条约》。 22.戊戌变法时,维新派主张向日本学习。 23.戊戌变法的内容里,体现其资产阶级性质的是: 鼓励私人兴办工矿企业;翻译西方书籍,传播新思想。 24.三民主义指的是“民族主义、民权主义、民生主义”,没有民主主义。 25.中共一大选举陈独秀为中央局书记,但是陈独秀没有参加中共一大。 26.在苏联和中共的帮助下,孙中山于1924年在广州创办黄埔军校。 27.“星星之火,可以燎原”中的“星星之火”指的是井冈山革命根据地的建立。 28.中共领导的军队名称的演变: 秋收起义——工农革命军 井冈山会师——中国工农红军 抗日战争——八路军、新四军 解放战争时期——中国人民解放军 抗美援朝战争时期——中国人民志愿军 29.红军长征是从中央革命根据地(江西瑞金)出发,不是井冈山革命根据地。 30.长征胜利结束是1936年甘肃会宁会师,不是吴起镇会师。 31.九一八事变标志着中国人民的局部抗战开始了; 七七事变标志着全国性的抗日战争爆发了。 32.日本发动“九一八事变”、“七七事变”等侵华事件的背景:在1929—1933年,爆发了经济大危机,日本走上法西斯道路,对外侵略扩张。 33.1937年,平型关大捷,抗战以来第一次大捷。 1938年,台儿庄战役,抗战以来的重大胜利。 1940年,百团大战,中国军队主动出击日军的最大规模战役。 34.遵义会议:确立了以毛泽东为核心的党中央的正确领导。 中共七大:把毛泽东思想作为全党的指导思想 中共十五大:把邓小平理论确立为党的指导思想 35.中共七大:为中国争取抗战胜利准备了条件; 雅尔塔会议:促进了世界人民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 36.抗日战争的胜利结束,是一百多年来,中国反抗外国侵略的第一次胜利,但是没有改变中国的社会性质。 37.解放战争时期战略决战包括三大战役,渡江战役不属于战略决战。 38.近代民族工业兴起于洋务运动时期,戊戌变法和辛亥革命促进了其进一步发展,一战期间迎来“黄金时代”。 39.魏源在鸦片战争(不是第二次鸦片战争)后,提出了“师夷长技以制夷”的思想,写成了《海国图志》一书,洋务运动践行了魏源的思想。 40.严复受到达尔文进化论的影响,提出了“物竞天择,适者生存”“世道必进,后胜于今”的思想,译著《天演论》,他的思想影响了戊戌变法。 41.近代史上推动中国思想解放的重大事件: 戊戌变法:在中国社会起了思想启蒙的作用; 辛亥革命:使民主共和的观念深入人心;新文化运动:是一次空前的思想解放运动,促进人们追求民主科学,有利于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 42.遵义会议:确立了以毛泽东为核心的党中央的正确领导 十一届三中全会:形成以邓小平为核心的党中央领导集体 中共十四大:形成以江泽民为核心的第三代领导集体 43.戊戌变法时期创办的京师大学堂,是中国近代第一所国家建立的最高学府。 44.总结战争胜利的原因: ①战争的正义性 ②将领、领导因素 ③士兵浴血奋战 ④人民群众支持 45.解放战争时期,与河南有关的历史: 1946年进攻中原解放区 1947年挺进大别山 1948—1949年淮海战役 46.新民主主义革命与旧民主主义革命的主要区别: 新的领导阶级——无产阶级; 新的指导思想——马克思主义 47.中国工人阶级第一次登上历史政治舞台的事件是:五四运动 国际工人阶级第一次登上历史政治舞台的事件是:英国宪章运动 48.孙中山领导了辛亥革命,但是他没有直接发动武昌起义。 49.二战结束的标志是日本投降,不是德国投降。 50.《马关条约》中“清政府割辽东半岛、台湾、澎湖列岛给日本”,后来在俄国、法国、德国的干涉下,迫使日本把辽东半岛归还中国,清政府给日本3000万两白银作为“赎辽费”,这就是“三国干涉还辽”。 二、中国现代史 51.中国现代史的开端是新中国成立(1949年10月1日) 52.现代史的四个阶段:新民主主义向社会主义的过渡时期(1949—1956年)、十年探索时期(1956年---1966年)、文革时期(1966-1976年)、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1978年至今) 53.为新中国成立做好准备的会议是第一届政治协商会议,会议通过了《共同纲领》起到临时宪法作用。 54.开国大典(新中国成立)改变了中国的社会性质,但没有建成社会主义制度。 55.三大改造的完成既改变了中国的社会性质,也标志着社会主义制度的确立,我国进入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 56.新民主主义革命取得胜利的标志是新中国成立。 57.结束了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历史是开国大典,而非抗战胜利。 58.结束了一百多年来中国被侵略被奴役的历史的事件是新中国成立; 扭转了一百多年来中华民族反抗外来侵略屡败局面的事件是抗战胜利。 59.历史上三次剧变: 孙中山领导的辛亥革命、毛泽东领导人民取得新中国成立、邓小平开创的改革开放。 60.西藏和平解放标志着祖国大陆获得统一,而非祖国统一。 61.抗美援朝中在上甘岭战役中牺牲的是黄继光,没有邱少云; 抗美援朝中出现的英雄有:黄继光、邱少云、 62.农村政策四次调整中,先后顺序是: 土地改革----农业的改造-----人民公社化运动----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改变土地所有制的是对农业的社会主义改造(土地由私有制变为公有制); 而土地改革没有改变所有制,依然是土地私有制,人民公社化、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是土地国有。 63.一五计划的成就中“一桥三路”是川藏、青藏、新藏公路,而不是铁路。 64.我国第一部社会主义类型的宪法颁布机构是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不是党的会议。 65.土地改革与抗美援朝、一五计划的关系:一五计划促进经济发展,为前线战争提供物质保障;土改的完成为工业发展提供原料创造。 66.为石油开采提供理论依据的科学家是李四光。 67.王进喜、邓稼先、焦裕禄等人的精神品质:艰苦创业和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精神。 68.关于真理标准问题的大讨论(是一场深刻的思想解放运动)为十一届三中全会的召开奠定了思想基础。 69.改革开放的开端是十一届三中全会。 70.对外开放的窗口是深圳、最大的经济特区是海南。 71.党的历史上重要的会议的内容: 中共一大:标志着共产党成立,这是中共历史上开天辟地的大事 遵义会议:确定了毛泽东为核心的党中央领导,是生死攸关的转折点 中共七大:确定毛泽东思想为党的指导思想,为抗战胜利和实现光明前途准备了条件 中共八大:探索社会主义的良好开端 十一届三中全会:实行改革开放,是建国以来党的历史上具有深远意义的转折 中共十二大:邓小平第一次提出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中共十三大:提出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 中共十四大:提出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确立邓小平理论在全党的指导地位 中共十五大:确立邓小平理论为党的指导思想 72.两条道路及指导思想: 中国革命道路:毛泽东开创的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指导思想:毛泽东思想 中国建设道路:邓小平的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指导思想:邓小平理论 73.经济特区和特别行政区的本质区别:社会制度不同。经济特区实行社会主义制度,港澳台实行资本主义制度。 74.一国两制的构想最初是针对台湾问题提出的。 75.港澳问题是中国的主权问题,需要通过外交途径解决,而台湾问题是中国内政问题。 76.改革开放后,对台方针:和平统一,一国两制;指导思想:江泽民的八项主张。 77.新中国的第一支海军是华东军区海军,组建于新中国成立前。 78.1972年中美关系开始正常化,但建交是在1979年。 79.万隆会议上周恩来提出“求同存异”的方针,不是和平共处五项原则。 80.1971年中国恢复联合国合法席位,而不是加入。 81.1991年中国加入亚太经合组织(属于20世纪),2001年承办亚太经合组织会议(属于21世纪) 82.1964年第一颗原子弹爆炸成功,发生在社会主义探索时期(1956年-1966年) 83.1970年东方红一号,1973年袁隆平培育成功杂交水稻,发生在文革时期(1966-1976年)、神舟系列成功发生在改革开放后。 三、世界古代、近代史 84.世界古代史: 从早期人类的出现,直到公元15世纪末期,大体经历原始社会、奴隶社会和封建社会。 85.大河文明(又称东方文明、古代亚非文明):指尼罗河流域、两河流域、黄河流域、印度河流域的文明。地理特征:位于北纬25-30度之间,气候温和,利于灌溉,利于农业发展。 海洋文明(又称西方文明):源于古代希腊。以商业为主。 86.古代两种文明交往的方式:暴力冲突和和平交往 暴力冲突:罗马扩张、亚历山大大帝东征、希波战争等。 和平交往:玄奘西游、马可波罗来华、鉴真东渡、阿拉伯人是东西方文化交流的使者等。 张骞出使西域,沟通了东西方文化的交流;郑和下西洋:促进了中国与亚非各国的友好交流。 87.怎样对待不同地区的文明: A.以开放的心态对待不同的文明 B.提倡中华文明和其他文明平等交流,融合互补,共同发展。 。 89.古代宗教建筑: 佛教影响的建筑或雕塑:少林寺、莫高窟、龙门石窟、云冈石窟等 91.世界近代史与中国近代史: 世界近代史是资本主义萌芽、产生、确立与基本定型的历史。 以1640年英国资产阶级革命为开端,到1917年俄国十月社会主义革命结束,是资本主义产生和发展,并逐步形成资本主义世界体系和向帝国主义过渡的历史。 世界近代史有三条线索:一是资本主义制度的确立、发展;二是无产阶级反对资产阶级的斗争;三是亚、非、拉美人民反对殖民压迫。 中国近代史:第一次鸦片战争(1840年)到新中国成立(1949年)为止。一部中国近代史,就是一部中国人民的革命史,就是一部中华民族抵抗侵略的抗争史,就是一部中华民族打倒帝国主义以实现民族解放、打倒封建主义以实现人民富强的斗争史。 中国近代史的三条线索:一是列强的侵略史;二是中国人民的抗争史;三是近代化的探索史。 92.“西欧封建社会末期是‘人’和‘世界’被发现的时代。”──“人”和“世界”被发现分别是指文艺复兴和新航路的开辟。文艺复兴为新航路的开辟提供内在精神动力,新航路开辟证明了文艺复兴所倡导的人的力量的伟大。 93.评价新航路开辟:一方面加强了直接各地之间的联系,促进了欧洲资本主义的产生和发展,客观上传播了资本主义的文明,冲击了殖民地的落后的生产方式。另一方面,揭开了西欧殖民掠夺的序幕,加剧了被掠夺地区的贫穷和落后。 94.资产阶级的法律文献容易混淆 《权利法案》——限制王权 《独立宣言》——反抗殖民统治,谋求独立。 《人权宣言》——反对封建专制和等级制,倡导自由、平等。私有财产神圣不可侵犯。 《法 典》——确立了资产阶级的立法规范。 《1787宪法》——确立了联邦制,开创了民主政治的先河。 95.早期英法美资产阶级革命的启示: A.先进的资本主义制度必然取代落后的封建制度 B.一种新的社会制度的确立具有曲折性和必然性。 C.经济的发展促进先进制度产生 96.评价华盛顿 : ①领导美国人民打败英国殖民者,取得了民族独立,为美国资本主经济的发展做出了突出贡献。 ② 主持制定《1787年宪法》,为开创了民主政治的先河。 ③1789年华盛顿当选美国第一任总统,创立总统否决权制度。 97.评价拿破仑: 正面:拿破仑是法国杰出的资产阶级政治家和军事家。建立法兰西第一帝国。颁布《民法典》等一系列法典,确立资本主义社会的立法规范;对外战争打击了欧洲的封建势力,传播了资产阶级自由民主平等的思想。 反面:对外战争,损害了被侵略国家人民的利益。 98.工业革命产生的三股进步潮流: 民族解放运动潮流; 工人运动和社会主义运动潮流; 资产阶级的巩固和扩大:包括1861年俄国废除农奴制改革,1861-65年美国内战,日本明治维新等等。 99.革命与改革: 改革是自上而下的,是比较平缓的。如:1861改革、戊戌变法、明治维新罗斯福新政、列宁的新经济政策、改革开放等。 革命是自下而上的,用暴力方式推翻现有政权。如:英法美资产阶级革命、辛亥革命、十月革命等。 100.《共产党宣言》与《人权宣言》《解放黑人奴隶宣言》《独立宣言》等文件的区别: 前者是代表无产阶级利益的文件,后者是代表资产阶级利益的文件。 101.歌曲反映历史: 《国际歌》创作于巴黎公社失败后,反映了无产阶级大无畏的革命精神。 《英雄交响曲》反映了法国大革命和拿破仑的革命精神,反映资产阶级革命精神。 《义勇军进行曲》反映了中华民族众志成城、团结抗日的爱国主义精神。 102.国际组织: 激化矛盾的军事组织:三国同盟和三国协约——导致了一战的爆发 北约和华约组织——导致两极格局的形成 促进经济发展的组织:欧盟(EU)、世界贸易组织(WTO) 维护世界和平的组织:联合国(UN)(根据雅尔塔会议,1945年成立) 启示:国与国之间交往,应该加强合作,和谐发展,互利共赢。 103.科学理论的作用:科技推动技术进步 A.牛顿力学理论是工业革命的理论基础 B.法拉第电磁感应原理为第二次工业革命的提供了理论基础 C.爱因斯坦的相对论推动原子能的开发和利用,是第三次科技革命的理论基础。 104.科学理论与思想解放的关系: A 思想解放推动科技进步,文艺复兴时期,批判神学,促进科学的变革,近代天文学产生。B 科技促进思想解放,如达尔文的“进化论”促进人们思想上反对封建专制,影响了中国近代史上的戊戌变法。 四、世界现代史 105.俄国的演变 1917年十月革命前是沙俄 1917年十月革命后至1922年底是苏维埃俄国 1922年底至1991年是苏联 1991年后,俄罗斯成为一个独立国家。 106.十月革命发生在一战期间,十月革命后苏俄退出一战。 107.二月革命与十月革命:二月革命是推翻沙皇专制的资产阶级革命,十月革命是推翻资产阶级临时政府的社会主义革命。 108.《凡尔赛和约》中最能体现巴黎和会分赃性质的内容是:德国的全部海外殖民地由英法瓜分。 109.1929----1933年资本主义世界经济危机没有波及苏联,在此期间苏联经济迅速发展。 因为经济危机走上法西斯道路的国家是德日,意大利是由于一战后经济衰退走上法西斯道路。 110.罗斯福新政是资本主义国家内部改革,没有改变社会性质。 111.凡尔赛体系确立帝国主义在欧洲、西亚、非洲的统治秩序;华盛顿体系确立帝国主义在东亚、太平洋的统治秩序。 112.1941年,莫斯科保卫战打破德国不可战胜的神话。 113.1943年斯大林格勒战役是二战的转折点。 114.1942年1月《联合国家宣言》签署,而不是《联合国宣言》。 115.欧盟的性质:区域性政治经济组织,世界上最大的一个经济体。 116.日本经济发展的外因与内因:外因是美国的帮助,内因是发展教育和科技,重视人才培养。 118.新经济时代、新经济政策、新政的比较: 新经济时代:20世纪90年代,在美国出现。新在“信息化、全球化”的特点。 新经济政策:1921年,列宁在苏俄采取的经济政策。新在“大力发展商品经济,允许多种所有制并存,把社会主义同市场相结合”。 新政:1933年,罗斯福开始推行。新在“国家加强对经济的干预和指导”。 119.战后美国经济发展时快时慢,但经济实力一直是世界最强的。 120.印巴分治与巴以分治的区别: 印巴分治指1947年英国队印度采取的措施。之后,印度分成两个国家印度和巴基斯坦;巴以分治是联合国出台的方案,即在巴勒斯坦地区分别成立一个犹太民族的国家和阿拉伯民族的国家。 121.巴基斯坦与巴勒斯坦:巴勒斯坦在西亚临地中海地区;巴基斯坦在南亚地区。 122.非洲独立年:指1960年,非洲有17个国家独立,故称“非洲独立年”。 123.冷战不是战争,冷战时期,美苏力量对峙达到一种相对稳定,出现和平期。 124.冷战开始于杜鲁门主义出台而不是丘吉尔的铁幕演说。 125.美国侵略朝鲜、越南战争不是冷战的表现,因为冷战是“采取一切非武装进攻”的方式。 126.两极格局又称冷战格局,开始于北约、华约的成立,结束于1991苏联解体。 127.多极化与全球化:政治格局多极化,不是全球化;经济全球化指世界经济连成一个整体,形象的说是世界形成地球村。 128.当今世界格局尚未形成,“暂时一超多强”向多极化方向发展。 129.第三次科技革命开始的时间是20世纪四五十年代,时代特征是信息化。 131.爵士乐起源于非洲,19世纪末20世纪初在美国南部发展起来。 132.好莱坞是美国电影的代名词,而非世界电影的代名词。 133.1939年,德国闪击波兰,英法对德宣战,二战全面爆发而不是开始爆发。 134.美国历史上解除危机的几件大事: 美国内战:解放黑人奴隶,维护国家统一促进资本主义发展。 罗斯福新政:度过经济危机资本主义制度得到调整和巩固。 太平洋战争:1941年日本偷袭珍珠港,美国参战,1945年二战胜利。 135.苏联对世界有影响的大事:1928---1937年两个五年计划;二战中莫斯科保卫战、斯大林格勒战役;斯大林模式影响东欧社会主义建设与发展。 136.殖民掠夺与殖民地抗争的历史: 新航路开辟后欧洲国家开始殖民非洲、美洲;英国18世纪中期完全占有印度;18世纪末19世纪初北美和拉美地区先后掀起独立运动、19世纪中期印度民族大起义,二战后这些国家分别走上真正独立的道路。 2、封建专制中央集权的认识 一个集中:即所有权力集中到皇帝一人手中。 两对矛盾:即皇权与相权的矛盾、中央与地方的矛盾。 三个趋势:即分相权集皇权,形成君主专制;分散地方权力,集中于中央,形成中央集权;对思想控制日益加强的趋势。 四个发展阶段:秦汉确立发展——隋唐完善——宋元加强——明清强化。 5、古代商业的发展 一个政策:重农抑商。四段历程:春秋战国(官府垄断局面被打破,商品市场和大商人出现)——秦汉隋唐(重农抑商政策;坊市严格分开,对外贸易发展)——宋元(商业经济繁荣;坊市界限打破;出现世界上最早的纸币)——明清(城镇商业发展;出现商帮;闭关锁国)。 6、影响中国资本主义萌芽发展的主要因素:(1)腐朽的封建制度的束缚是资本主义萌芽发展缓慢的根本原因。(2)统治者大力推行“重农抑商”政策,实行专卖制度,对民营商业课以重税,影响了扩大再生产的资金的积累和国内市场的扩大。(3)长期以来抑商和歧视商人的思想观念根深蒂固,限制了商品经济的发展和资本主义萌芽的成长。(4)严格限制对外贸易的“海禁”政策和“闭关锁国”政策,阻碍了中外经济文化交流,限制了资本主义萌芽的发展。 7、明清时期对外贸易性质、政策对社会转型的影响: (1)中国古代对外贸易是政府与外国进行的朝贡贸易,目的不以获取最大的经济效益为目的,主要是加强友好往来。 往往遵循“厚往薄来”的原则和采取“倍偿其价”的方法,政府在贸易中增加了沉重的财政负担,影响了中外贸易的持续发展。 (2)明清时期对外贸易实行“海禁”与“闭关锁国”政策,严格限制对外贸易,限制了民间对外贸易的发展;妨碍了海外市场的开拓,阻碍了资本主义萌芽的成长;使中国与世界隔绝,逐渐落后于世界发展潮流,影响了中国社会向近代的转型。 9、中国古代科技发展的特点 (1)科技内容上应用性强,对事物发展规律的探索不够;研究方法上主要采用传统的典籍整理与经验总结,缺少实验。(2)在科技应用上主要服务于封建农业经济的发展和大型的工程需要,缺乏将科技有效转化为生产力并成为科技进一步发展的动力意识 (3)我国古代科技长期领先世界,为世界文明发展做出巨大贡献,影响深远。 11、近代列强侵华的方式和危害 (1)方式: ①军事侵略:鸦片战争、第二次鸦片战争、中法战争、甲午中日战争、八国联军侵华战争、日本侵华战争。②政治侵略:通过中英《南京条约》(1842年)、中日《马关条约》(1895年)、《辛丑条约》(1901年)等不平等条约,中国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③经济侵略:倾销商品、掠夺原料、政治借款、勒索赔款、设厂筑路。④文化侵略:西方的基督教文化和资产阶级的价值观念传入中国,泯灭中国人民的反抗意志。 (2)危害 ① 政治上:攫取和破坏了中国的国家主权。领土主权破坏:列强通过一系列不平等条约,割占了中国大片领土,破坏了中国的领土主权;司法主权破坏:列强还取得了领事裁判权;领海主权、关税主权丧失、获得在华驻兵权。②经济上:列强通过不平等条约倾销商品、掠夺中国原料,输出资本,控制了中国的经济命脉。③文化上,毁灭中华文明遗产,如火烧圆明园。④列强无视中国人民的基本生存权,还疯狂掠夺中国人民的财产和国家财富。 13、“六个第一”巧记辛亥革命 (1)建立中国第一个资产阶级政党——同盟会。(2)第一次提出比较完整的资产阶级革命纲领——三民主义。 (3)建立亚洲第一个资产阶级共和国——中华民国。(4)颁布亚洲第一部资产阶级性质的宪法——《中华民国临时约法》。(5)中国近代史上第一次真正意义上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6)中国近代史上第一次历史巨变,推翻了两千多年的封建帝制。 14、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中共的探索特点(1)从最高纲领到最低纲领(国共第一次合作,开展国民大革命)。(2) 从以城市为中心到创建农村革命根据地(国共十年对峙)(3) 从反蒋抗日到联蒋抗日(国共第二次合作,开展抗日战争)。(4)从农村再到城市(人民解放战争)。 15、对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认识 (1)三次发展机遇:甲午战争后清政府放宽“民间设厂”的限制;辛亥革命的推动;第一次世界大战列强对华经济侵略的放松。 (2)四个原因:商品经济的发展、外国侵略的刺激、洋务运动的诱导、国民政府的政策。 (3)五个发展阶段:“春”:甲午战后的初步发展和一战期间的“短暂春天”;“夏”:1927~1936年国民政府统治前期的较快发展;“秋”:抗战时期遭到沉重打击;“冬”:解放战争时期陷入绝境; “新生”:新中国成立后进行社会主义改造,转变为社会主义国营企业。 (4)分布结构:“弓箭”结构——主要分布在自然经济解体程度比较高的沿江、沿海地区。 (5)两个影响:一是推动了中国社会经济和社会生活的进步;二是为近代中国的社会变革、思想进步和民主政治的发展提供了经济和阶级基础。 (6)三个障碍:外国资本主义侵略势力、封建势力、官僚资本主义。其中,最主要的障碍是外国资本主义侵略势力。 17、近代思想解放潮流的认识: (1)一个主题:向西方学习,探索救国救民之路。 (2)两个特点:向西方学习的层次不断深入,逐渐突破封建思想束缚,中国人思想不断得到解放;先进理论在革命实践中和中国实际相结合,不断创新发展。 (3)三个层面:器物层次——制度层次——思想文化层次。 18、对中国现代政治建设的认识 (1)两种社会形态:新民主主义社会、社会主义社会。 (2)两个机构: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和全国人民代表大会。 (3)两部宪法:《共同纲领》和1954年宪法。 (4)四大制度:①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根本政治制度,社会主义民主和法制建设的基础。②中共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长期共存,互相监督”是指导思想,政治协商是主要形式,政治协商会议是基本组织形式。③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各民族平等互助,团结在祖国大家庭内,共同建设社会主义的制度。④基层民主选举制度:改革开放新时期出现,直接民选,落实“依法治国”方针。 19、“一二三” 理解现代中国的外交 (1)一个政策和宗旨: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维护世界和平,促进共同发展。 (2)两大贡献:和平共处五项基本原则成为解决国与国之间问题的基本准则;提出“求同存异”方针。 (3)三个时期:①奠基时期(50年代):“另起炉灶”“打扫干净屋子再请客”“一边倒”的方针,步入国际舞台;提出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参加日内瓦会议和万隆会议。②拓展时期(70年代):恢复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中美关系正常化;中日邦交正常化。打开外交新局面。③创新时期(改革开放新时期):全方位外交,积极参与联合国活动,致力于地区合作。 20、现代中国社会主义道路探索的阶段线索(1)过渡时期(1949~1956)①含义:从新民主主义经济向社会主义经济过渡。②三项举措:过渡时期总路线;“一五”计划;三大改造。③一个创举:对资本主义工商业实行和平赎买政策。④两个特点:优先发展重工业;社会主义建设(发展生产力)和改造(变革生产关系)并举⑤三项成果:社会主义工业化基础初步建立;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建立;单一的生产资料社会主义公有制确立。 (2)曲折前进(1956~1978)①一条主线:社会主义建设在探索中曲折前进。②两方面探索:有益探索:中共八大;八字方针。探索失误:总路线、大跃进、人民公社化运动、“文革”。③三个“一”:一个转变:工作重心由“以经济建设为中心”转到“以阶级斗争为纲”;一个错误:“左”倾错误恶性发展;一场浩劫:“文革”。④四个经验:以经济建设为中心;遵循客观规律;生产关系变革必须与生产力水平相适应;不照搬外国经验。 (3)社会主义建设新时期(1978年至今)五个转变①从“以阶级斗争为纲”到以经济建设为中心。②单一公有制发展为以公有制为主体的多种所有制。③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转变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④从优先发展重工业到国民经济协调稳定的发展。⑤从学习苏联模式到开辟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 21、20世纪三次巨变、三大伟人、三大理论 (1)三次巨变:第一次是辛亥革命;第二次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和社会主义制度建立;第三次是改革开放。(2)三大伟人:孙中山、毛泽东、邓小平。(3)三大理论:三民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 25、19世纪至今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的四次飞跃 (1)第一次飞跃是从空想社会主义到科学社会主义。 (2)第二次飞跃是理论到实践到理想的实现。①理论到实践:巴黎公社; ②理想变现实:俄国十月革命。(3)第三次飞跃是一国到多国的实践。①东欧社会主义国家的建立;②社会主义新中国的成立。 (4)第四次飞跃是由传统模式改革即苏联、东欧改革到现代模式改革即中国改革的转变。 26、近代不同历史阶段西方殖民扩张的特点 (1)15世纪末至18世纪晚期:扩张主要是为了掠夺金银财富,积累资本。手段具体包括抢劫财富、贩卖黑奴、欺诈性贸易等。 (2)18世纪末至19世纪中期:目的是为了拓展商品销售市场和原料产地,以适应本国工业资本主义的发展需要。手段主要是发动侵略战争和输出廉价的商品。 (3)19世纪晚期20世纪初:目的是为了各国垄断资本家的利益需要,积极抢占资本输出的场所,手段主要是资本输出、掀起瓜分狂潮和进行帝国主义战争。 27、用“一、二、三、四”理解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的形成 (1)一个实质:资本主义初步确立了对世界的统治。 (2)两重影响:促进了资本主义国家的迅猛发展;给殖民地半殖民地国家带来了深重的民族灾难,但客观上有利于推动其社会进步。 (3)三个动力:根本动力是工业革命;政治动力是各国资产阶级革命和改革,确立了工业资产阶级的统治,为开拓世界市场提供了政治条件;直接动力是殖民扩张。 (4)四个阶段: ①以新航路的开辟为标志的世界市场的雏形出现阶段; ②以早期殖民扩张为标志的世界市场的拓展阶段; ③以第一次工业革命为标志的世界市场的初步形成阶段; ④以第二次工业革命为标志的资本主义世界市场最终形成阶段。 28、“一、二、三、四”总结文艺复兴运动 (1)一个核心和中心:人文主义和意大利。 (2)两个阶段:前期(但丁、薄伽丘和彼特拉克);后期(达•芬奇、米开朗琪罗和拉斐尔)。 (3)三个领域:文学艺术领域、自然科学领域、思想领域。 (4)四方面影响:思想解放,挑战天主教权威;推动文学、艺术和科学的发展;解除资本主义发展的精神枷锁;容易导致个人私欲膨胀和极端个人主义思想。 29、近代科学技术发展的原因(1)思想观念变化。文艺复兴——深刻的思想运动导致人们观念的根本变革和思维方式的革命,进而推动了科学技术的大发展。(2)社会的进步促使人的尊严得到了尊重,人的价值和人的潜能得以充分发挥。科学与科学家受到尊重。 (3)科学技术的继承与科技的融合。科学是技术的源泉,技术是科学发展的体现。科技发展是在继承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生产经验的积累和技术能力的提高为科学研究创造了条件。 (4)商品经济尤其是资本主义经济的市场需求,是技术变革的动力。市场化的经济体制是技术变革的保证。 (5)创新文化的建立为重大技术变革奠定了思想基础。新文化的特征是坚持实事求是、开拓创新的科学精神和遵循严格的逻辑推理及缜密的数学、实验验证的科学方法。 (6)科学家的个人品质。科学家在极端专制黑暗的历史条件下的大无畏追求真理的科学精神也是必要的条件 30、苏联(俄)社会主义建设与改革的经济政策调整(1)俄国十月革命胜利后,苏联经济建设经历战时共产主义政策、新经济政策、农业集体化、工业化等政策,最终确立起以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为特征的斯大林模式。这种模式在战争期间和国民经济恢复时期曾发挥过重要作用,但是,这种模式本身存在着严重的缺陷或弊端,成为后来苏联、东欧剧变的历史根源。(2)针对斯大林模式的弊端,二战后苏联多次进行改革。赫鲁晓夫改革主要侧重于农业方面,勃列日涅夫改革主要侧重于工业方面,二者都没有突破斯大林模式。而戈尔巴乔夫制定经济发展的加速战略,用经济管理方法代替原来的行政命令,背离了社会主义方向,最终以苏联解体而告终。 31、近现代资本主义经济运行机制的发展、演变(1)第一次工业革命后,采用机器生产的工厂取代了以手工技术为基础的手工工场。资本家占有所有生产资料,控制整个生产过程,工人被严格地组织在工厂里,成为依附于机器的雇佣劳动者。资产阶级要求自由经营、自由竞争和自由贸易,自由资本主义在西欧和北美发展起来。其经济思想是自由主义政策。 (2)随着第二次工业革命的开展,企业组织形式逐渐向股份公司转变,激烈竞争促进了企业的合并,私人垄断组织成为资本主义国家经济生活的基础。其经济思想是私人垄断资本主义思想。 (3)1929~1933年的经济大危机下,美国政府推行罗斯福新政,开创了国家干预经济的先河。 二战以后,在资本主义发达国家,各国政府纷纷大力干预经济,国家垄断资本主义获得长足的发展。国营企业的产生与发展、社会福利政策的普遍实施、财政与金融政策的宏观调控等等,使当代资本主义的运行机制出现了许多新的变化。其指导思想是凯恩斯主义。 32、对“冷战”局面形成的认识 (1)三个原因:直接原因——美苏战时同盟关系破裂,双方争霸、扩张产生矛盾;主要原因——社会制度和意识形态不同;根本原因——国家利益的争夺。 (2)三个对峙:政治上,“杜鲁门主义”与欧洲共产党和工人党情报局;经济上,“马歇尔计划”与“经互会”;军事上,北约与华约。 (3)四个过程:雅尔塔体系——奠定基础;两大阵营出现——初步形成;“杜鲁门主义”出台——“冷战”正式开始;北约和华约建立——两极格局正式形成。 33、二战后世界政治格局的演变趋势(1)从战后雅尔塔体系确立到50年代中期:两极格局形成,世界形势由缓和转向“冷战”。 (2)从50年代中期至60年代末:世界政治在两极格局的大框架下出现动荡、分化和改组。①60年代社会主义阵营解体,资本主义阵营也出现分化,战后两大阵营对峙的局面被美苏两个超级大国的争霸所代替。②第三世界崛起并作为一支独立的政治力量登上了国际政治舞台。 (3)从70年代初到80年代中期:世界政治格局从两极向多极发展,资本主义世界出现美、日、西欧三足鼎立的局面,美苏争霸激烈。(4)从80年代中期至90年代初:美苏矛盾缓和,东欧剧变,苏联解体,“华约”解散,雅尔塔体系和两极格局终结。 (5)自90年代以来:世界格局的多极化趋势逐渐加强。 34、影响大国关系的三个因素(1)国家利益是影响大国关系的根本因素。 (2)国际格局的变化是影响大国关系的重要因素。(3)意识形态和社会制度的异同在特定条件下影响大国关系。 35、二战后资本主义世界经济体系中美国占主导地位(1)金融方面,美国凭借安排战后世界经济秩序之机,取代英国,通过《布雷顿森林协定》确立了美元的霸权地位,建立了一个以美元为中心的新的世界货币体系。 (2)国际贸易方面,为了对外扩张和输出大量商品的需要,美国积极推动国际贸易的自由化,签署《关税与贸易总协定》,迫使英国放弃大英帝国特惠制。美国打着相互减让关税的幌子,降低别国的关税,以扩大自己的商品输出,实际上形成了以美国为中心的国际贸易体系。 (3)工业方面,美国拥有强大的工业力量,成为世界工厂。 (4)科技方面,战时美国经济的繁荣推动了科学技术的发展,使美国在第三次技术革命中处于领先地位,加强了它在世界经济中的主导地位。 36、二战以来世界经济发展总体特征 (1)两个趋势: ①经济区域集团化。主要表现:东盟、亚太经合组织、欧盟、北美自由贸易区。②经济全球化。表现在1995年WTO正式运转。③二者关系:前者是实现后者的重要步骤和途径;后者则是前者的最终归宿。 (2)主要原因:第三次科技革命,使生产力大大提高。 (3)双面影响:经济全球化是由发达资本主义国家主导的、资本在全球范围内的新一轮扩张。同时,也是一把双刃剑:一方面,带来良好的发展机遇;另一方面,也带来风险与问题。 (4)中国抉择:加入世界贸易组织(WTO)是中国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和融入世界经济的必然选择。有利于改善我国的外贸环境、增强我国经济发展活力和国际竞争力,总体上符合我国的根本利益和长远利益。但是,加入WTO对中国可能是一把双刃剑,如不加快改革力度,我国的弱势产业将面临被淘汰的危险。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