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有关中考压轴题8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2018有关中考压轴题8

‎1、(2010天门,25,12分)如图,平面直角坐标系中,点A、B、C在x轴上,点D、E在y轴上,OA=OD=2,OC=OE=4,DB⊥DC,直线AD与经过B、E、C三点的抛物线交于F、G两点,与其对称轴交于M.点P为线段FG上一个动点(与F、G不重合),PQ∥y轴与抛物线交于点Q.‎ ‎ (1)求经过B、E、C三点的抛物线的解析式;‎ ‎ (2)是否存在点P,使得以P、Q、M为顶点的三角形与△AOD相似?若存在,求出满足条件的点P的坐标;若不存在,请说明理由;‎ ‎ (3)若抛物线的顶点为N,连接QN,探究四边形PMNQ的形状:①能否成为菱形;②能否成为等腰梯形?若能,请直接写出点P的坐标;若不能,请说明理由.‎ ‎【分析】(1)确定二次函数解析式可用待定系数法,本题可用一般式,也可用交点式.‎ ‎(2)本题中因为△AOD是等腰直角三角形,结合题意可知△MPQ是等腰直角三角形,再结合等腰直角三角形的性质求解.‎ ‎(3)当点P在对称轴左侧时,四边形PMNQ为菱形,结合菱形的邻边相等,确定点Q的坐标,再验证点Q是否在抛物线上,当点P在对称轴右侧时,四边形PMNQ为等腰梯形,可作出梯形的两条高,构造求解.‎ ‎【答案】‎ ‎(1)设函数解析式为y=a(x+2)(x-4),则 a×2×(-4)=4,解得a=-‎ 所以经过B、E、C三点的抛物线的解析式为y=-(x+2)(x-4)=-x2+x+4.‎ ‎(2) y=-x2+x+4=-(x-1)2+.‎ 易知直线AD解析式为y=x+2,所以M(1,3),过点M作MR⊥PQ于点R,因为△AOD是等腰直角三角形,结合题意可知△MPQ是等腰直角三角形,设MN=m,则PQ=2m,所以P(1-m,3-m),Q(1-m,3+m),所以 ‎-(1-m-1)2+=3+m,解得m1=1,m2=-3(不合题意,舍去)‎ 此时P(0,2)‎ ‎(3)‎ ‎ 【涉及知识点】二次函数解析式,顶点坐标,对称轴,相似三角形,菱形,等腰梯形.‎ ‎【点评】这是一道传统型的压轴题,以函数和几何图形的综合作为主要方式,用到三角形、四边形、相似形的有关知识.解压轴题,要注意它的逻辑结构,搞清楚它的各个小题之间的关系是“平列”的,还是“递进”的,这一点非常重要.‎ ‎2、(2010 武汉,25题,12分)如图1,抛物线经过点A(-1,0),C(0,)两点,且与x轴的另一交点为点B.‎ ‎(1)求抛物线解析式; ‎ ‎(2)若抛物线的顶点为点M,点P为线段AB上一动点(不与B重合),Q在线段MB上移动,且∠MPQ=45°,设OP=x,MQ=,求于x的函数关系式,并且直接写出自变量的取值范围;‎ ‎(3)如图2,在同一平面直角坐标系中,若两条直线x=m,x=n分别与抛物线交于E、G两点,与(2)中的函数图像交于F、H两点,问四边形EFHG能否为平行四边形?若能,求出m、n之间的数量关系;若不能,请说明理由.‎ P M Q A B O y x ‎【分析】(1)问直接代入已知点到解析式即可求出解;(2)中是关于动点问题,可以利用动中取静的方法求解,关键是PM2的获取,△MPQ~△MBP的发现,从而得到PM2=MQ´MB;(3)可先尝试动手画,然后再根据自己画的图形,分析出EF=GH,从而得到关于m,n的等式,变形化简即可.‎ ‎【答案】解:(1) ∵拋物线y1=ax2-2ax+b经过A(-1,0),C(0,)两点,∴,∴a= -,‎ ‎ b=,∴拋物线的解析式为y1= -x2+x+.‎ P M Q A B O y x N ‎ (2) 作MN^AB,垂足为N.由y1= -x2+x+易得M(1,2),‎ ‎ N(1,0),A(-1,0),B(3,0),∴AB=4,MN=BN=2,MB=2,‎ ‎ ÐMBN=45°.根据勾股定理有BM 2-BN 2=PM 2-PN 2.‎ ‎ ∴(2)2-22=PM2= -(1-x)2…j,又ÐMPQ=45°=ÐMBP,‎ ‎ ∴△MPQ~△MBP,∴PM2=MQ´MB=y2´2…k.‎ ‎ 由j、k得y2=x2-x+.∵0£x<3,∴y2与x的函数关系式为y2=x2-x+(0£x<3).‎ O E F G H x y ‎ (3) 四边形EFHG可以为平行四边形,m、n之间的数量关系是 ‎ m+n=2(0£m£2,且m¹1).∵点E、G是抛物线y1= -x2+x+ ‎ 分别与直线x=m,x=n的交点,∴点E、G坐标为 ‎ E(m,-m2+m+),G(n,-n2+n+).同理,点F、H坐标 ‎ 为F(m,m2-m+),H(n,n2-n+).‎ ‎ ∴EF=m2-m+-(-m2+m+)=m2-2m+1,GH=n2-n+-(-n2+n+)=n2-2n+1.‎ ‎ ∵四边形EFHG是平行四边形,EF=GH.∴m2-2m+1=n2-2n+1,∴(m+n-2)(m-n)=0.‎ ‎ 由题意知m¹n,∴m+n=2 (0£m£2,且m¹1).‎ ‎ 因此,四边形EFHG可以为平行四边形,m、n之间的数量关系是m+n=2 (0£m£2,且m¹1).‎ ‎【涉及知识点】二次函数、相似、平行四边形的性质等.‎ ‎【点评】此题是集动点、猜想、函数等知识于一身的综合性大题.万变不离其中,只要我们平时打好基础,再难的问题,都可迎刃而解的.需要指出是第(3)问,准确绘出y1,y2的图象,他们顶点在一处,再用含m,n的式子表示出EF、GH的长成为问题获得突破的关键.事实上,这也是很多抛物线为载体的综合题一个重要技巧.‎ ‎3、(2010湖北咸宁,24,12分)‎ 如图,直角梯形ABCD中,AB∥DC,,,.动点M以每秒1个 单位长的速度,从点A沿线段AB向点B运动;同时点P以相同的速度,从点C沿折线C-D-A向点 A运动.当点M到达点B时,两点同时停止运动.过点M作直线l∥AD,与线段CD的交点为E,‎ 与折线A-C-B的交点为Q.点M运动的时间为t(秒).‎ ‎(1)当时,求线段的长;‎ ‎(2)当0<t<2时,如果以C、P、Q为顶点的三角形为直角三角形,求t的值;‎ ‎(3)当t>2时,连接PQ交线段AC于点R.请探究是否为定值,若是,试求这个定值;若不是,‎ 请说明理由.‎ ‎【分析】解决梯形问题,有一个基本思想,就是:把梯形问题转化为三角形或平行四边形的问题来解决.如下图,过点C作CF⊥AB,垂足为F,就能把这个直角梯形分作一个矩形和一个等腰直角三角形,图中的所有线段都容易求得.‎ 于是对于第(1)小题,可利用锐角三角函数或相似三角形对应边成比例顺利求出线段的长.对于第(2)小题,由于当0<t<2时,点P在CD上,点Q在AC上,所以一定是锐角,所以可以分和两种情况来分析.对于第(3)小题,容易发现当t>2时,点Q在线段BC上,点P在线段AD上,如下图所示:‎ 由题意得线段,而线段,所以PA=QM,这样容易证明∥,进而可得△CRQ∽△CAB,所以为定值.‎ ‎【答案】解:(1)过点C作于F,则四边形AFCD为矩形.‎ ‎∴,.‎ 此时,Rt△AQM∽Rt△ACF.‎ ‎∴.‎ 即,∴.‎ ‎(2)∵为锐角,故有两种情况:‎ ‎①当时,点P与点E重合.‎ 此时,即,∴.‎ ‎②当时,如备用图1,‎ 此时Rt△PEQ∽Rt△QMA,∴.‎ 由(1)知,,‎ 而,‎ ‎∴. ∴.‎ 综上所述,或.‎ ‎(3)为定值.‎ 当>2时,如备用图2,.‎ 由(1)得,.‎ ‎∴. ∴.‎ ‎∴. ∴.‎ ‎∴四边形AMQP为矩形. ∴∥.‎ ‎∴△CRQ∽△CAB.‎ ‎∴.‎ ‎ 【涉及知识点】梯形、矩形、锐角三角函数、相似三角形、等腰直角三角形、‎ ‎【点评】本题属双动点型几何综合题,解题时应注意两个点所处的位置的变化,作为最后一道压轴题,难度系数不是很高,特别是第(3)小题,没有把“尾巴翘起来”,可能区分度不高,选拔优秀学生的功能不是很好.‎ ‎4、(2010年湖北襄樊 26 本大题满分12分)‎ ‎ 如图7,四边形ABCD是平行四边形,AB=4,OB=2,抛物线过A、B、C三点,与x轴交于另一点D.一动点P以每秒1个单位长度的速度从B点出发沿BA向点A运动,运动到点A停止,同时一动点Q从点D出发,以每秒3个单位长度的速度沿DC向点C运动,与点P同时停止.‎ ‎ (1)求抛物线的解析式;‎ ‎ (2)若抛物线的对称轴与AB交于点E,与x轴交于点F,当点P运动时间t为何值时,四边形POQE是等腰梯形?‎ ‎ (3)当t为何值时,以P、B、O为顶点的三角形与以点Q、B、O为顶点的三角形相似?‎ 图7‎ ‎ 【分析】参照图形确定出A、B、C三点的坐标,利用待定系数法求抛物线的解析式;结合等腰梯形的性质可知,OP=EQ时,BP=FQ,据此列方程求解;由于相似的两个三角形各点对应关系不确定,所以要分情况讨论.‎ ‎【答案】解:(1)∵四边形ABCD是平行四边形,‎ ‎∴OC=AB=4.‎ ‎∴A(4,2),B(0,2),C(-4,0).‎ ‎∵抛物线y=ax2+bx+c过点B,∴c=2.‎ 由题意,有 解得 ‎∴所求抛物线的解析式为.‎ ‎(2)将抛物线的解析式配方,得.‎ ‎∴抛物线的对称轴为x=2.‎ ‎∴D(8,0),E(2,2),F(2,0).‎ 欲使四边形POQE为等腰梯形,则有OP=QE.即BP=FQ.‎ ‎∴t=6-3t,即t=.‎ ‎ (3)欲使以P、B、O为顶点的三角形与以点Q、B、O为顶点的三角形相似,‎ ‎∵∠PBO=∠BOQ=90°,∴有或,‎ 即PB=OQ或OB2=PB·QO.‎ ‎①若P、Q在y轴的同侧.当PB=OQ时,t=8-3t,∴t=2.‎ 当OB2=PB·QO时,t(8-3t)=4,即3t2-8t+4=0.‎ 解得.‎ ‎②若P、Q在y轴的异侧.当PB=OQ时,3t-8=t,∴t=4.‎ 当OB2=PB·QO时,t(3t-8)=4,即3t2-8t-4=0.解得.‎ ‎∵t=<0.故舍去,∴t=.‎ ‎∴当t=2或t=或t=4或t=秒时,以P、B、O为顶点的三角形与以点Q、B、O为顶点的三角形相似. ‎ ‎【涉及知识点】二次函数,等腰梯形,相似三角形,方程 ‎【点评】注意充分利用数形结合思想,可以减少运算量,比如求抛物线对称轴方程,不一定把二次函数解析式配方,观察图形,不难发现,这条对称轴就是线段AB的垂直平分线,由此很快能确定抛物线对称轴方程为直线x=2,这样更加便捷.‎ ‎5、(2010年湖北宜昌 24 ‎ ‎ 12分)如图,直线y=hx+d与x轴和y轴分别相交于点A(-1,0),B(0,1),与双曲线y=在第一象限相交于点C;以AC为斜边、为内角的直角三角形,与以CO为对角线、一边在x轴上的矩形面积相等;点C,P在以B为顶点的抛物线y=上;直线y=hx+d、双曲线y=和抛物线同时经过两个不同的点C,D。‎ ‎(1)确定t的值 ‎(2)确定m , n , k的值 ‎(3)若无论a , b , c取何值,抛物线都不经过点P,请确定P的坐标 ‎(12分)‎ ‎(第24题)‎ ‎【分析】(1)根据直线方程过的两个点可求出直线方程,再根据双曲线过C点,设点C坐标为(x1,y1),则x1y1=t.,再根据面积相等,进而求得C点坐标,便可求出t的值;(2)根据抛物线顶点B,得到两个等式,以及C点 在抛物线上,又得一等式,由三个等式联立,便可求出m、n、k;(3)根据直线与双曲线的交点C、D,求出后代入抛物线方程可得两个等式,可把抛物线方程中的参数a、b、c消去两个,再根据P点在y=上,可设出坐标,代入后得到的方程无解,进而求出a、b、c.‎ ‎【答案】解:‎ ‎(1)直线过点A,B,则0=-h+d和1=d,即y=x+1.‎ 双曲线y=经过点C(x1,y1),x1y1=t.‎ ‎ 以AC为斜边,∠CAO为内角的直角三角形的面积为×y1×(1+x1);‎ 以CO为对角线的矩形面积为x1y1,‎ ‎×y1×(1+x1)=x1y1,因为x1,y1都不等于0,故得x1=1,所以y1=2.‎ 故有,,即t=2. ‎ ‎(2)∵B是抛物线y=mx2+nx+k的顶点,∴有- ,‎ 得到n=0,k=1. ‎ ‎∵C是抛物线y=mx2+nx+k上的点,∴有2=m(1)2+1,得m=1.‎ ‎(3)设点P的横坐标为p,则纵坐标为p2+1.‎ ‎∵抛物线y=ax2+bx+c经过两个不同的点C,D,‎ 其中求得D点坐标为(-2,-1)..‎ 解法一:‎ 故 2=a+b+c,‎ ‎-1=4a-2b+c. ‎ 解之得,b=a+1, c=1-2a. ‎ ‎∴y=ax2+( a+1)x+(1-2a ) ‎ 于是: p2+1≠a p2+(a+1)p+(1-2a)‎ ‎∴无论a取什么值都有p2-p≠(p2+p-2)a.‎ ‎(或者,令p2-p=(p2+p-2)a ‎ ‎∵抛物线y=ax2+bx+c不经过P点,‎ ‎∴此方程无解,或有解但不合题意) ‎ ‎.‎ 故∵a≠0,∴①‎ 解之p=0,p=1,并且p≠1,p≠-2.得p=0. ‎ ‎∴符合题意的P点为(0,1).‎ ‎②,解之p=1,p=-2,并且p≠0,p≠1.‎ 得p=-2.‎ 符合题意的P点为(-2,5).‎ ‎∴符合题意的P点有两个(0,1)和(-2,5).‎ 解法二:‎ 则有(a-1)p2+(a+1) p-2a=0 ‎ 即〔(a-1)p+2a〕(p-1)=0‎ 有p-1=0时,得p=1,为(1,2)此即C点,在y=ax2+bx+c上. ‎ 或(a-1)p+2a=0,即(p+2)a=p 当p=0时a=0与a≠0矛盾 得点P(0,1)‎ 或者p=-2时,无解 ‎ 得点P(-2,5)‎ 故对任意a,b,c,抛物线y=ax2+bx+c都不经过(0,1)和(-2,5)‎ 解法三:‎ 如图, 抛物线y=ax2+bx+c不经过直线CD上除C,D外的其他点.‎ ‎(只经过直线CD上的C,D点). ‎ 由 ‎ 解得交点为C(1,2),B(0,1).‎ 故符合题意的点P为(0,1). ‎ 抛物线y=ax2+bx+c不经过直线x=-2上除D外的其他点. ‎ y x 由 ‎ 解得交点P为(-2,5).‎ 抛物线y=ax2+bx+c不经过直线x=1上除C外的其他点,‎ 而解得交点为C(1,2)‎ 故符合条件的点P为(0,1)或(-2,5).‎ ‎【涉及知识点】直线 双曲线 抛物线 交点问题 ‎ ‎【点评】本题是平面直角坐标系中的交点的问题,交点有无,关键是看由曲线方程联立构成的方程组解的个数,本题题型新颖是个不可多得的好题,有利于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但难度较大,具有明显的区分度..‎ ‎6、(2010湖南永州,24,10分)已知二次函数的图象与x轴有且只有一个交点A(-2 ,0),与y轴的交点为B(0,4),且其对称轴与y轴平行.‎ ‎ ⑴求该二次函数的解析式,并在所给出坐标系中画出这个二次函数的大致图象;‎ ‎⑵在该二次函数位于A、B两点之间的图象上取上点M,过点M分别作x轴、y轴的垂线段,垂足分别为点C、D.求矩形MCOD的周长的最小值,并求使矩形MCID的周长最小时的点M坐标.‎ ‎【分析】(1)利用待定系数法由题意可设抛物线的解析式再将已知的B点坐标代入可求出a得出解析式,‎ ‎ (2)设点M的坐标为(m,n),将其代入抛物线的解析式可得出m,n之间的关系式n=m2+4m+4;再由矩形周长公式可得出周长L与m,n之间的二次函数关系式L=2(n-m);消去n可得出L与m二次函数关系式,利用顶点坐标式可求出结果.‎ ‎【答案】⑴由题意可知点A(-2,0)是抛物线的顶点,设抛物线的解析式为 ‎∵其图象与y轴交于点B(0,4)‎ ‎∴4=4a ‎∴a=1‎ ‎∴抛物线的解析式为 ‎⑵设点M的坐标为(m,n),则m<0,n>0,n=(m+n)2=m2+4m+4‎ ‎ 设矩形MCOD的周长为L 则L=2(MC+MD)=2()‎ ‎ =2(n-m)‎ ‎ =2(m2+4m+4-m)‎ ‎ =2(m2+3m+4)‎ ‎ =2(m+)2+‎ ‎ 当m=时,L有最小值,此时n=‎ ‎ ∴点M的坐标为(,).‎ ‎【涉及知识点】二次函数、待定系数法、矩形周长 ‎【点评】本题出现的待定系数法、最值是考查二次函数的知识最常见手段,既考查了基础知识,又难度不大,是一道难度中等的好题.‎ ‎【推荐指数】★★★★‎ ‎25.(2010湖南永州,25,10分)探究问题:‎ ‎(1)阅读理解:‎ ‎①如图(A),在已知△ABC所在平面上存在一点P,使它到三角形顶点的距离之和最小,则称点P为△ABC的费马点,此时PA+PB+PC的值为△ABC的费马距离.‎ ‎ ②如图(B),若四边形ABCD的四个顶点在同一圆上,则有AB·CD+BC·DA=AC·BD.此为托勒密定理.‎ ‎(2)知识迁移:‎ ‎①请你利用托勒密定理,解决如下问题:‎ 如图(C),已知点P为等边△ABC外接圆的上任意一点.求证:PB+PC=PA.‎ ‎②根据(2)①的结论,我们有如下探寻△ABC(其中∠A、∠B、∠C均小于120°)的费马点和费马距离的方法:‎ 第一步:如图(D),在△ABC的外部以BC为边长作等边△BCD及其外接圆;‎ 第二步:在上任取一点P′,连结P′A、P′B、P′C、P′D.易知P′A+P′B+P′C=P′A+(P′B+P′C)=P′A+ ;‎ 第三步:请你根据(1)①中定义,在图(D)中找出△ABC的费马点P,并请指出线段 的长度即为△ABC的费马距离.‎ ‎ ‎ ‎(3)知识应用:‎ ‎2010年4月,我国西南地区出现了罕见的持续干旱现象,许多村庄出现了人、畜饮水困难,为解决老百姓的饮水问题,解放军某部来到云南某地打井取水.‎ 已知三村庄A、B、C构成了如图(E)所示的△ABC(其中∠A、∠B、∠C均小于120°),现选取一点P打水井,使从水井P到三村庄A、B、C所铺设的输水管总长度最小,求输水管总长度的最小值.‎ ‎【分析】(2)知识迁移 ①问,只需按照题意套用托勒密定理,再利用等边三角形三边相等,将所得等式两边都除以等边三角形的边长,即可获证. ②问,借用①问结论,及线段的性质“两点之间线段最短”数学容易获解. (3)知识应用,在(2)的基础上先画出图形,再求解.‎ ‎【答案】(2)①证明:由托勒密定理可知PB·AC+PC·AB=PA·BC ‎ ∵△ABC是等边三角形 ‎ ∴ AB=AC=BC ‎ ∴PB+PC=PA ‎ ②P′D AD ‎ (3)解:如图,以BC为边长在△ABC的外部作等边△BCD,连接AD,则知线段AD的长即为△ABC的费马距离.‎ ‎ ‎ ‎∵△BCD为等边三角形,BC=4,‎ ‎ ∴∠CBD=60°,BD=BC=4.‎ ‎ ∵∠ABC=30°, ∴∠ABD=90°.‎ ‎ 在Rt△ABD中,∵AB=3,BD=4‎ ‎ ∴AD===5(km)‎ ‎ ∴从水井P到三村庄A、B、C所铺设的输水管总长度的最小值为5km.‎ ‎【涉及知识点】圆,等边三角形,线段性质,勾股定理 ‎【点评】此题集阅读理解、创新探究、实际应用于一体,题型新颖别致,综合考查自主探究、创新应用能力,是一道不可多得的好题. 此题环环相扣,解题关键是理解阅读材料,从中获取新知,能够灵活应用新知解决数学问题,并进一步构建数学模型解决实际问题. 此题难度中等,只要平时养成自主学习的习惯,并善于将所学知识融会贯通,便可顺利解决问题. ‎ ‎7、(2010湖南长沙,26,10分)如图,在平面直角坐标系中,矩形OABC的两边分别在x轴和y轴上,,现有两动点P.Q分别从O.C同时出发,P在线段OA上沿OA方向以每秒cm的速度匀速运动,Q在线段CO上沿CO方向以每秒1cm的速度匀速运动.设运动时间为t秒.‎ ‎(1)用t的式子表示△OPQ的面积S;‎ ‎(2)求证:四边形OPBQ的面积是一个定值,并求出这个定值;‎ ‎(3)当△OPQ与△PAB和△QPB相似时,抛物线经过B.P两点,过线段BP上一动点M作y轴的平行线交抛物线于N,当线段MN的长取最大值时,求直线MN把四边形OPBQ分成两部分的面积之比.‎ ‎【分析】(1)依题意OQ=8-t,OP=t, ,整理即得; ‎ ‎(2)依据可得;‎ ‎(3)依题意得P(,0),B(,8),进而得抛物线为,过B.P两点的直线为y=x-8 .当时,MN的长最大,此时直线MN把四边形OPBQ分成两部分的面积之比3:1.‎ ‎【答案】解:(1)由题意知,OQ=8-t,OP=t,‎ ‎ ∴.‎ ‎(2)由题意知,AB=OC=8,CQ= t, CB=OA=8,PA=8-t,‎ ‎;‎ ‎;‎ ‎∴‎ ‎.‎ ‎∴四边形OPBQ的面积是一个定值,这个定值为32.‎ ‎(3)当△OPQ与△PAB和△QPB相似时,应满足.‎ 整理,得,‎ 解得,(不合题意).‎ 此时P(,0),B(,8) .‎ 因抛物线经过B.P两点,所以将B.P两点的坐标代入,得 解得 所以经过B.P两点的抛物线为.‎ 设过B.P两点的直线为y=kx+b, 将B.P两点的坐标代入,得 解得 所以过B.P两点的直线为y=x-8.‎ 依题得,动点M的坐标(x, x-8),N的坐标(x, )‎ MN=(x-8)-()=‎ 当时,MN的长最大,此时直线MN把四边形OPBQ分成两部分的面积之比3:1.‎ ‎【涉及知识点】矩形的面积.三角形的面积.相似三角形的性质.一次函数.二次函数等.‎ ‎【点评】本题是几何.代数综合题,涉及内容多,有一定难度.主要考查学生的应用所学解决数学问题的能力,运算量较大,同时也极易出错,需要细心.‎ ‎8、如图(1),抛物线与y轴交于点A,E(0,b)为y轴上一动点,过点E的直线与抛物线交于点B、C .‎ ‎(1)求点A的坐标;‎ ‎(2)当b=0时(如图(2)),与的面积大小关系如何?当时,上述关系还成立吗,为什么?‎ ‎(3)是否存在这样的b,使得是以BC 为斜边的直角三角形,若存在,求出b;若不存在,说明理由. ‎ ‎【分析】(1)将x=0,代入抛物线解析式,得点A的坐标为(0,-4);‎ ‎(2)与公共了一条边,只要把这边上的两条高求出,比较高的大小即可,又易发现这两条高就是B,C 两点的横坐标的绝对值,所以只要求出B,C 两点的横坐标;‎ ‎(3)存在。因为,所以 所以,即E为BC 的中点。所以当OE=C E时,为直角三角形 ‎【答案】(1)将x=0,代入抛物线解析式,得点A的坐标为(0,-4)‎ ‎(2)当b=0时,直线为,由解得, ‎ 所以B、C 的坐标分别为(-2,-2),(2,2) ‎ ‎,‎ 所以(利用同底等高说明面积相等亦可) ‎ 当时,仍有成立. 理由如下 由,解得, ‎ 所以B、C 的坐标分别为(-,-+b),(,+b),‎ 作轴,轴,垂足分别为F、G,则,‎ 而和是同底的两个三角形,‎ 所以.‎ ‎ ‎ ‎(3)存在这样的b.‎ 因为 所以 所以,即E为BC 的中点 所以当OE=C E时,为直角三角形 ‎ 因为 所以 ,而 所以,解得,‎ 所以当b=4或-2时,ΔOBC 为直角三角形. ‎ ‎ 【涉及知识点】二次函数、一次函数、直角三角形、三角形的面积 ‎【点评】本题是根据字母b的变化来设置问题,体现了与高中的衔接,b事实上是高中内容中的“参数”,问题设置层层递进,在解含有b的二元二次方程组时学生会遇到一定的困难.‎ ‎9、(2010湖南衡阳,27,10分)如图15,在平面直角坐标系中,△OAB三个顶点坐标分别为O(0,0),A(1,),B(4,0).‎ ‎⑴求证:AB⊥OA ‎⑵在第一象限内确定点M,使△MOB与△AOB相似,求符合条件的点M的坐标 ‎⑶如图16,已知D(0,-3),作直线BD ‎①将△AOB沿射线BD平移4个单位长度后,求△AOB与以D为圆心,以I为半径的⊙D的公共点的个数 ‎②如图17,现有一点P从D点出发,沿射线DB的方向以1个单位长度/秒的速度作匀速运动,运动时间为t秒.当以P为圆心,以为半径的⊙P与△AOB有公共点时,求t的取值范围.‎ ‎ ‎ ‎ 图15 图16 图17 ‎ ‎【分析】(1)欲证AB⊥OA,只需证明∠OAB=90°,过A作AC⊥OB于C,利用锐角三角函数分别求出∠OAC与∠BAC的度数;或利用勾股定理逆定理也可得证;(2)由于∠A为直角,且M在第一象限,据相似三角形的判定,分2种情况(一)B为直径顶点:①当∠MOB=60°时,②当∠MOB=30°时;(二)M为直角顶点时,∠MOB=30°.则可求出M点坐标.‎ ‎(3)①本问考查了直线与圆的位置关系,需根据题意画出相应图形,分别计算出点D与AB、OB的距离;②设⊙P与直线BD交于E、F,其中E的横坐标小于F的横坐标.欲求t的取值范围,只需求出⊙P与OB相切时的时间,与E与B重合的时间,它们之间的部分(包括这两种情况)就是t的取值范围.‎ ‎【答案】‎ ‎(1)解法一:过A作AC⊥OB于C,‎ ‎ ∵tan∠AOC=,∴∠AOC=60°.‎ ‎ 又∵tan∠ABC=,∴∠ABC=30°.‎ ‎ ∴∠BAO=90°, ∴AB⊥OA.‎ ‎ ‎ ‎      解法二:∵AO2=OC2+AC2=4,AB2=AC2+BC2=3+9=12.‎ ‎ OB2=16, ∴AO2+AB2=OB2.‎ ‎ ∴∠BAO=90°, ∴AB⊥OA.‎ ‎(2)解法一:若以B为直角顶点,当∠MOB=60°时,M(4,4).‎ ‎ 当∠MOB=30°时,M(4,).‎ ‎ 若以M为直角顶点,∠MOB=30°时, M(3,).‎ ‎ 综上所述,符合条件的M有(4,4),(4,),(3,).‎ 解法二:若△AOB∽△BOM,则,即.‎ ‎ ∴BM=4,∴M(4,4).‎ ‎ 若△AOB∽△BMO,则,即.‎ ‎ ∴BM=,∴M(4,).‎ ‎ 若△AOB∽△MBO,则,即.‎ ‎ ∴BM=2,∴M(3,).‎ ‎⑶①解法一:当△AOB沿射线BD平移4个单位长度后,点D到OB的距离为<1.‎ 且O在⊙D外,∴边OB与⊙D有两个公共点(包括B点),点D到AB的距离为<1,且A在⊙D外. ∴边AB与与⊙D有两个公共点(包括B点).‎ 综上所述,△AOB沿射线BD平移4个单位长度后,与⊙D有3个公共点.‎ 解法二:(用反证思想)‎ ‎ 当△AOB沿射线BD平移4个单位长度后,点B恰好在⊙D上,‎ ‎ 过OB、AB与⊙D只能是相切或相交.‎ ‎ ∵∠DBO<90°且O在⊙D外,∴边OB与⊙D有两个公共点(包括B点).‎ ‎ 又∵∠DBA<75°且A在⊙D外,∴边AB与⊙D有两个公共点(包括B点).‎ ‎ 故有3个公共点.‎ 解法三:(应用计算器,思路与解法二相似)‎ ‎ ∵tan∠DBO=,∴∠DBO≈37°,∴∠DBA≈67°,‎ ‎ ∴边AB与⊙D相交,故有3个公共点.‎ 解法四:当AB与⊙D相切时,则平移了个单位长度,当平移距离大约且小于4时,它们的公共点有4个.‎ ‎ ∴当△AOB沿射线BD平移4个单位长度时,与⊙D有3个公共点.‎ 解法五:(应用计算器,思路与解法四相似)‎ ‎ ∵∠DBO≈37°,∴∠DBA≈67°.‎ ‎ 当AB与⊙D相切时,则平移了,∵4>3.91,‎ ‎ ∴当△AOB沿射线BD平移4个单位长度时,与⊙D有3个公共点.‎ ‎②设⊙P与直线BD交于E、F,其中E的横坐标小于F的横坐标.‎ 解法一:∵P(t,t-3),E(t,t-3),‎ ‎ 当3-t=t时,t最小,此时t=.‎ ‎ 当E点与B点重合时,t-3=0,t=10.‎ ‎ ∴当≤t≤10时,⊙P与△AOB有公共点.‎ 解法二:当⊙P与OB初次相切时,,解得t=.‎ ‎ 当E与B重合时,t=5,解得:t=10.‎ ‎ ∴当≤t≤10时,⊙P与△AOB有公共点.‎ ‎ 【涉及知识点】平面直角坐标系、三角形相似、直线和圆的位置关系.‎ ‎【点评】本题为动态几何问题,涉及的知识点较多,难度较大.难点(一):在平面直角坐标系中,利用三角形相似求点的坐标,需分多种情况讨论;(二)利用三角形平移和圆移动来考查直线和圆的位置关系.解决此列问题的关键,是变动为静,画出相应的图形,多角度多方位考虑问题.‎ ‎10、(2010湖南怀化,26,10分)‎ 图9是二次函数的图象,其顶点坐标为M(1,-4).‎ ‎(1)求出图象与轴的交点A,B的坐标; ‎ ‎(2)在二次函数的图象上是否存在点P,使,若存在,求出P点的坐标;若不存在,请说明理由;‎ ‎(3)将二次函数的图象在轴下方的部分沿轴翻折,图象的其余部分保持不变,得到一个新的图象,请你结合这个新的图象回答:当直线与此图象有两个公共点时,的取值范围.‎ 图9‎ ‎【分析】(1)依据题的条件可直接求出二次函数的解析式,求图象与轴的交点A,B的坐标,也就是计算当y=0是求x的值;(2)可先求出,根据求出△PAB底边AB的高(即P点纵坐标的绝对值),求得P点的纵坐标,进而计算P点的横坐标.(3)分别计算出直线经过A点、经过B点时b的值,即可求出的取值范围.‎ ‎【答案】 (1) 因为M(1,-4) 是二次函数的顶点坐标,‎ 所以 ‎ 令解之得.‎ ‎∴A,B两点的坐标分别为A(-1,0),B(3,0)‎ ‎(2) 在二次函数的图象上存在点P,使 设则,又,‎ ‎∴‎ ‎∵二次函数的最小值为-4,∴.‎ 当时,.‎ 故P点坐标为(-2,5)或(4,5)‎ 图1‎ ‎(3)如图1,当直线经过A点时,可得 ‎ 当直线经过B点时,可得 由图可知符合题意的的取值范围为 ‎【涉及知识点】二次函数 一次函数 三角形的面积计算 ‎【点评】本题综合性强,既考察了学生的知识掌握,又考察了学生的运算能力,还考察到学生严禁的思维能力。学生在计算出△PAB底边AB的高(即P点纵坐标的绝对值)时,容易不加思索直接分类计算结果,最后一问需根据图像综合分析得出的取值范围.‎
查看更多

相关文章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