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考语文现代文阅读一记叙文阅读含散文小说专题练习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中考语文现代文阅读一记叙文阅读含散文小说专题练习

‎(一)记叙文阅读(含散文、小说)‎ 第12 讲 理解内容,把握文意 一、(2018·陕西)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的题目。‎ 最美的化学反应 邓迎雪 ‎①十几年前,我和秋明是初中同学。‎ ‎②那时的我总认为,他以后一定会成为大名鼎鼎的化学家。‎ ‎③因为秋明对化学有那么浓厚的兴趣,懂的又是那样多,尤其是会做许多非常有趣的化学实验。在我眼里,他简直像是会变戏法一样,许多普普通通的物品一经他手,好像就被施了魔法,立即变成了千奇百怪的样子。‎ ‎④有次我和同学去他家玩,秋明又给我们演示他的化学新实验。只见他端着一杯棕黄色飘着香味的茶水,然后用一只晶莹剔透的玻璃棒,在水里轻轻搅动三下,口中念声“变”,那杯香气四溢的茶水立即变成了蓝色的墨水。还没等大家明白这是怎么一回事,秋明又把玻璃棒的另一端在墨水里轻轻一搅,淡蓝色的墨水又变回了刚才的茶水。‎ ‎⑤“哇——”我们惊呼连连。‎ ‎⑥秋明嘻嘻笑:“好玩不?知道为啥不?”‎ ‎⑦众人摇头。‎ ‎⑧秋明嘴边绽放出一抹狡黠的笑,说:“这是因为玻璃棒的一端先蘸上了绿矾粉末,另一端蘸上了草酸晶体粉末,茶水里含有大量的单宁酸,当单宁酸遇到绿矾里的亚铁离子……”‎ ‎⑨“停——”我们大叫,“赶快再变个更好玩的。”‎ ‎⑩看我们对那些枯燥的化学知识不感兴趣,秋明遗憾地皱皱眉,把没有讲完的知识咽了回去。然后又做了一个清水变豆浆、豆浆变清水的化学实验,自然大家又是一片叫好。‎ ‎⑪我不由得感叹:“这是我见过的最美的化学实验!你这家伙以后不当化学家就亏了!”‎ ‎⑫秋明的眼睛更亮了,说:“对呀,我的理想就是当化学家,以后在实验室里做各种各样有趣的实验。”‎ ‎⑬“我觉得秋明有当魔术师的潜质。”另一个同学说。‎ ‎⑭“我还是最喜欢化学。”秋明说。‎ ‎⑮可是世事难料,秋明读高中的时候,他的父母因车祸丧失了劳动能力,全家失去了经济来源,生活捉襟见肘。坚强的秋明为撑起这个家,供弟弟继续读书,一个人离开家乡,到南方打工去了。‎ ‎⑯离开了校园,秋明的化学梦一定是从此破灭了。每每想到这些,我就为他难过。‎ ‎⑰不久,因为父亲工作调动,我们全家迁到了外地。再后来,我又去了遥远的他乡读大学,人生的轨迹离秋明越来越远,我们渐渐地失去了联系。‎ ‎⑱没有想到,时隔十五年,我竟然在电视屏幕上见到了秋明。这一发现让我惊喜万分!‎ ‎⑲此时的秋明已是一副中年人的模样,胖了,额头上有了细细密密的皱纹,但眉眼间还是那么熟悉,以至于我一眼就认出了他。‎ ‎⑳那是一档业余组魔术选拔赛节目,秋明和搭档笑眯眯地上场,自报家门后,台下两位评委不知悄悄地在嘀咕些什么。‎ ‎㉑随后评委问了秋明一个和赛事完全不相关的话题。‎ ‎㉒“你的个人资料上,有项内容十分吸引我,那就是你曾经获得过省里的道德模范奖,这些年资助了许多孤残儿童读书,你能讲讲这件事吗?”‎ ‎㉓“是这样的,”秋明不好意思地笑,“读高中的时候,我因家庭贫困失去了读书的机会。17岁时到广州打工,扫过厕所,做过零工,干过电焊,遭了不少罪,知道没有文化的痛苦,也对渴盼读书的心情有着深切的感受。前些年,我开办了一家机械加工厂,经过自己的努力,如今,日子好过了,厂子也越来越红火,我就想尽自己的能力资助一些孩子读书,帮他们圆梦。”‎ ‎㉔“你小时候有什么梦想呢?”另一个评委问。‎ ‎㉕“小时候一直想当个化学家,可惜我这个梦想没有实现。”秋明苦笑。‎ ‎㉖看到这里,坐在电视机前的我又想哭又想笑,我为秋明经历的这些磨难而难过,也为他没有实现理想而感到遗憾!好在,在锲而不舍的奋斗下,秋明终于在事业上取得了成功。如今,他把这成功化成了点点滴滴的关爱,给予了更多需要帮助的人。‎ ‎㉗秋明真是好样的!‎ ‎㉘我忽然想,这难道不是秋明做过的最美的化学实验吗?在他坎坷曲折的人生旅途上,他播下勤奋、执着、坚持和善良的种子,努力在岁月里耕耘,终于在贫瘠的土地上绽放出了丰硕、美丽的花朵。‎ ‎㉙我好想立即告诉秋明,这是一场多么美好的化学反应!‎ ‎(选文有改动)‎ ‎1.(考点一、二)请按照时间顺序,梳理小说主人公秋明的人生经历。‎ 初中时,喜欢化学,常给同学们演示有趣的化学实验→高中时,家庭发生变故,辍学打工供弟弟继续读书→前些年,开办机械加工厂,资助许多孤残儿童读书→现在,参加业余组魔术选拔赛。‎ ‎2.(考点三)作者为什么要通过一个初中同学“我”的眼光来讲述秋明的故事?请分析这种叙事角度的好处。‎ ‎①“我”是小说的线索人物,通过“我”的见闻将秋明的人生经历串联起来;②“我”是秋明人生经历的见证者,以第一人称来写,增强了小说的真实性和亲切感;③直接描写“我”的所见所闻所感,有利于塑造人物形象。‎ ‎3.小说中多次写到了秋明的笑。请结合语境,分析下列句中秋明的“笑”分别表现了他怎样的心理。‎ ‎(1)秋明嘻嘻笑:“好玩不?知道为啥不?”‎ ‎“嘻嘻笑”表现了秋明给我们演示有趣的化学实验,看到我们惊讶的表现时内心的高兴和得意。‎ ‎(2)“小时候一直想当个化学家,可惜我这个梦想没有实现。”秋明苦笑。‎ ‎“苦笑”表现了秋明回忆自己遭逢家庭变故后,成为化学家的梦想实现不了的无奈和伤感。‎ ‎4.第④-B14段细致地描写了秋明给我们演示化学实验的场景,这些细节描写对故事情节的发展和人物形象的塑造有什么作用?‎ 对故事情节发展的作用:为下文叙述秋明因家庭变故化学家梦破灭后的表现做铺垫,使故事的发展一波三折。‎ 对人物形象塑造的作用:这些细节描写突出了秋明对于化学的热爱以及善于钻研、做事认真的特点。‎ ‎5.请结合全文,说说小说题目“最美的化学反应”的含义。‎ ‎①上初中时,秋明给我们演示的化学实验很美,很有趣;②秋明没有成为化学家,却凭自己的努力,取得事业上的成功,并资助孤残儿童,这种变化就像化学反应一样美丽。‎ 二、(2018·威海)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的题目。‎ 桌 面 ‎①我家书桌的面儿,是一块树的囫囹的横截板,什么也没有染,只刷了一层亮亮的清漆,原木本色的。‎ ‎②在这张书桌上,我伏案了十年,读了好多文章,又写了好多文章。闲着无事了,就端坐着看桌面,心里便也感到沉静。因为桌面上是有一幅画的。‎ ‎③画儿就是木的年轮。一个椭圆形,中间是黑黑的一点,然后就一圈白,接着从那白圈的边沿,开始了黑线的缠绕。当然很不规则,黑线一会儿宽,一会儿窄,一会儿又直,一会儿却弯起来;几乎常常中断,又常常派生出新线,但缠绕的局面是一直在形成,最后便囊括了整个桌面,像是一泓静静的泉,一个午时的或者子夜的泉,一片树叶落下来引起的涟漪。‎ ‎④有书这么说:树木,四季之记载也。日月交替一年,树就长出一圈。生命从一点起源,沿一条线的路回旋运动,无数个圈完成了生命的结束,留下来的便是有用之材。‎ ‎⑤我很佩服这种解释,于是也就注意起这条运动的线了。我细细看着,用米尺度量着一个圈和一个圈之间的距离。这种工作,所得的结果使我吃惊:这生命的线,当它沿着它的方向进行的时候,它是这么的不可自由!日月的阴晴圆缺,四季的寒暑旱涝,顺利时它进行得是那么豁达奔放,困难时进取又是如此艰辛。它从地下长出来,第一是挣脱本身壳的桎梏,第二是冲破地层的束缚,再就是在空间努力,空间充满着看不见摸不着的空气原来是这么坚实严密,树木的生长,必须靠着自己向外扩张才能有自己的存在的立体啊!‎ ‎⑥我为它们做看记载:哪一年是风调雨顺?哪一年是旱涝交迫?我算出这是一棵三百年的老树。三百年,这老树在风雨的世界里,默默地在走它的生命之路,逢着美好年景,加紧自己的节奏,遇着恶劣的岁月,小心翼翼地,一边走着,一边蓄积着力量,这是多么可怜的生命,又是多么不屈不挠可亲可敬的生命!‎ ‎⑦我离开了桌面,看见室外的一切。室外是刚刚雨后天晴,天上是一片云彩,地上是一层积水,风在刮着,奇异的现象就发生了:那云彩竟也是一圈一圈的痕纹,那积水也是一圈圈的涟漪。莫非这天这地也是一统的整体,它们将两个截面上下显示着,表明自己的历史和内容吗?我真是有些惶恐:万事万物在茫茫宇宙间或许是有着各自的生命线路,这浩瀚宇宙也或许同样有着自己的生命线路。那我呢?‎ ‎⑧重新走近桌面,对着那木的年轮,开始顺着一条边圈往里追溯,这似乎是一种高级数学,常常陷入莫测,犹如一个儿童在做进迷宫的游戏,整整一个下午,才好容易回到了那桌中的,也是那圈中之圈的那个黑点。啊,那是树的童年。哪是我的童年?树是从那一点出发,走完了三百年的路程,我也是三十年了,三十年来,这路线也是这么一圈圈走过来的吗?我想起了我的每一年。‎ ‎⑨这些简直是惊人的发现!‎ ‎⑩从那以后,每每当我为胜利得意的时候,一面对着这桌面,我就冷静了;每每当我挫败愁闷的时候,一面对着这桌面,我就激动了。我自我感觉,我是一天天豁达,成熟,坚强起来,我热爱起我的生命了,热爱起我的工作了,以全部心血、全部精力而完成着一个我。‎ ‎⑪我在感激着这个桌面,我想我永远不会离开它的。‎ ‎(选文有删改)‎ ‎6.(考点四)作者围绕桌面(线索)有很多的思考,并有了惊人的发现。第⑨段中加点的“惊人的发现”指什么?‎ 指的是树、天地、万事万物、浩瀚宇宙和“我”都有着自己的生命线路。‎ ‎7.(考点一)第⑤段“它是这么的不可自由!”的原因是日月的阴晴圆缺、四季的寒暑旱涝等外在因素的影响(用自己的话概括),“它”指的是生命的线。‎ ‎8.根据文章第⑦段的内容,将下列句子补充完整。‎ 带年轮的桌面是一幅画,画出了树的生命线路;【示例】带痕纹的云彩是一幅画,画出了天的生命线路;带涟漪的积水是一幅画,画出了地的生命线路。‎ ‎9.(考点五)细读第⑥段,说说作者对老树有着怎样的感情。‎ 对老树在生长过程中遇着恶劣岁月的同情(怜惜);对老树面对困境,依然蓄积力量、不屈不挠精神的赞美(敬佩)。‎ ‎10.赏析文中第③段画线的句子。‎ 像是一泓静静的泉,一个午时的或者子夜的泉,一片树叶落下来引起的涟漪。‎ 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把年轮(桌面)比作泉,写出了桌面的沉静;把缠绕的黑线比作涟漪,写出了黑线不规则、时断时连,缠绕且布满整个桌面的形态。‎ ‎11.(考点五)第⑪段写道:“我在感激着这个桌面,我想我永远不会离开它的。”综观全文,说说作者“感激”的原因。‎ 桌面陪伴了“我”十年,启示“我”认识到万事万物都有自己的生命线路,使“我”变得豁达、成熟、坚强(使“我”更加热爱生命、热爱工作),所以“我”感激着这个桌面。‎ 第13讲 词、句、段的理解与赏析 一、(2018·广东)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的题目。‎ 笔下犹能有花开 肖复兴 ‎①秋末冬初,天坛里那排白色的藤萝架,上边的叶子已经落得差不多了。想起春末,一架紫藤花盛开,在风中像翩翩飞舞的紫蝴蝶——还是季节厉害,很快就将人和花雕塑成另外一种模样。‎ ‎②没事的时候,我爱到这里来画画。这里人来人往,坐在藤萝架下,以静观动,能看到不同的人,想象着他们不同的性情和人生。我画画不入流,属于自娱自乐,拿的是一本旧杂志和一支破毛笔,倒也可以随心所欲、笔随意驰。‎ ‎③那天,我看到我的斜对面坐着一位老太太,个子很高,体量很壮,头戴一顶棒球帽,还是歪戴着,很俏皮的样子。她穿着一件男士西装,不大合身,有点儿肥大。我猜想那帽子肯定是孩子淘汰下来的,西装不是孩子的,就是她家老头儿穿剩下的。老人一般都会这样节省、将就。她身前放着一辆婴儿车,车的样式,得是几十年前的了,或许还是她初当奶奶或姥姥时推过的婴儿车呢。如今的婴儿车已经“废物利用”,变成了她行走的拐杖。车上面放着一个水杯,还有一块厚厚的棉垫,大概是她在天坛里遛弯儿,如果累了,就拿它当坐垫吧。‎ ‎④老太太长得很精神,眉眼俊朗,我们相对藤萝架,只有几步距离,彼此看得很清楚。我注意观察她,她也时不时地瞄我两眼。我不懂那目光里包含什么意思,是好奇?是不屑?还是不以为然?正是中午时分,太阳很暖,透过藤萝残存的叶子,斑斑点点洒落在老太太身上,老太太垂下脑袋,不知在想什么,也没准儿是打瞌睡呢。‎ ‎⑤我画完了老太太的一幅速写像,站起来走,路过她身边时,老太太抬起头问了我一句:“刚才是不是在画我呢?”我像小孩爬上树偷摘枣吃,刚下得树来要走,看见树的主人站在树底下等着我那样,有些束手就擒的感觉。我很尴尬,赶紧坦白:“是画您呢。”然后打开旧杂志递给她看,等待她的评判。她扫了一眼画,便把杂志还给我,没有说一句我画的她到底像还是不像,只说了句:“我也会画画。”这话说得有点儿孩子气,有点儿不服气,特别像小时候体育课上跳高或跳远,我跳过去了或跳出来的那个高度或远度,另一个同学歪着脑袋说:“我也能跳。”‎ ‎⑥我赶紧把那本旧杂志递给她,对她说:“您给我画一个。”她接过杂志,又接过笔,说:“我没文化,也没人教过我,我也不画你画的人,我就爱画花。”我指着杂志对她说:“那您就给我画个花,就在这上面,随便画。”她拧开笔帽,对我说:“我不会使这种毛笔,我都是拿铅笔画。”我说:“没事的,您随便画就好!”‎ ‎⑦架不住我一再请求,老太太开始画了。她很快就画出一朵牡丹花,‎ 还有两片叶子。每个花瓣都画得很仔细,手一点儿不抖,我连连夸她:“您画得真好!”她把杂志和笔还给我,说:“好什么呀!不成样子了。以前,我和你一样,也爱到这里画画。我家就住在金鱼池,天天都到天坛来。”我说:“您就够棒的了,都多大岁数了呀!”然后我问她有多大岁数了,她反问我:“你猜。”我说:“我看您没到八十岁。”她笑了,伸出手冲我比画:“八十八啦!”‎ ‎⑧八十八岁了,还能画这么漂亮的花,真让人羡慕。我不知道我还能不能活到老太太这岁数,能活到这岁数的人,身体是一方面原因,心情和心理是另一方面原因。这么一把年纪了,心中未与年俱老,笔下犹能有花开,这样的老人并不多。‎ ‎⑨那天下午,阳光特别暖。回家路上,总想起老太太和她画的那朵牡丹花,忍不住好几次翻开那本旧杂志来看,心里想:如果我活到老太太这岁数,也能画出这么漂亮的花来吗?‎ ‎(选自《北京晚报》‎2017年12月12日,有删改)‎ ‎1.根据全文,按要求填写下表。‎ 场景 偶遇老太太 画像被发现 老太太画花 得知其年龄 ‎“我”的 心理 ‎①好奇 ‎②尴尬 ‎③惊叹 ‎④羡慕 ‎2.(考点三)分析第①段在文中的作用。‎ 交代了事情发生的时间、地点;以春末盛开的紫藤萝与初冬凋零的紫藤萝对比,写出了时间对人的影响;为后文表现老太太“心中未与年俱老”做铺垫。‎ ‎3.(考点一)品味下列句中加点的词语,分析其表达效果。‎ ‎(1)我注意观察她,她也时不时地瞄我两眼。‎ ‎“瞄”是偷偷看的意思,写出了老太太对“我”举动的好奇,表现了她的俏皮,为后文老太太询问“我”是否在画她做铺垫。‎ ‎(2)她扫了一眼画,便把杂志还给我……‎ ‎“扫”是快速地看,写出了老太太对“我”的画不以为然的神态,表现了她的自信。‎ ‎4.(考点二)第⑨段画线句子中的“花”有多层含义,请结合全文概括。‎ 明指老太太画的牡丹花;暗指老太太内心纯真,如花般美丽;表达作者希望自己将来也能像老太太一样,永葆年轻心态,八十八岁笔下犹能有花开。‎ 二、(2019·预测)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的题目。‎ 走进一棵白菜的心里 朱成玉 ‎①秋天到了,东北的街头小巷有两样东西格外多,一是密密麻麻的“花大姐”,在墙上埋头织着一张巨大的花毯,在阳光的余温里苟活;二是卖白菜、萝卜和土豆的人,精气神儿倍儿足,吆喝声此起彼伏,把日子搅和出许多热闹的光景来。‎ ‎②因为可以选择,所以每次买白菜我都要进行一番比较,挑品相好的、个头大的、硬实的,这样的白菜心儿抱得紧,好吃,也放得住,可以吃得久一些。我会趁着卖菜人不注意的当口,就势抖落几片白菜帮儿,至少可以掉几块钱的秤。‎ ‎③精打细算总是好的,那是帮你看管好日子的一条忠犬。‎ ‎④也有例外,有一对卖白菜的中年夫妇就蔫吧着蹲守在角落里,男人低头抽着闷烟,女人也不吆喝。两个人又黑又瘦、无精打采的,看不到一点儿生气。问其缘由,是不允许他们在卖菜的地段卖菜。城里的禁区太多,条条框框也多,他们就像晕头转向的羊,不知道哪里可以站立,哪里可以坐下。一颗热切的心被泼了冷水,就像饱满的白菜没来得及收割,早早就遇了霜寒。‎ ‎⑤我劝着他们,“看,你们家的白菜多好,‎ 每一棵白菜心儿都抱得那么紧。一会儿就能卖完。”许是受了我的鼓励,那蹲着的男人站了起来,掐灭手上的烟,直了直腰。‎ ‎⑥我注意到那个女人,自始至终没离开那些白菜半步,时不时地给它们盖盖被子,好像照顾着自己的婴儿,怕它们着了凉似的。这样的举动很让人不理解,天气还没冷到那种程度,即便是很冷,白菜们也不至于那么娇贵,它们差不多是蔬菜里最朴实的一种了。‎ ‎⑦但是那一刻,我理解了。‎ ‎⑧前几天刚刚看到一则简短的新闻:一个骑三轮车卖白菜的妇人被一辆轿车撞飞数米,落地后爬起来淡定地捡菜。这个短新闻的重点在于“淡定”二字,这出乎很多人的预料,因为在生命还没有确保无虞的情况下,一棵白菜竟然还受到如此“重视”!‎ ‎⑨那么多的不解,是因为我们没有走进一棵白菜的心里。廉价的白菜,别说一车,就是几十车也比不得她狠狠地索要一笔赔偿吧。可是她的生活里,一直以来就只有白菜,她常年卖白菜,靠这个营生养活了自己和家人,所以,在她的生命里,白菜这个再平凡不过的事物是和她相依为命的。别人不懂一棵白菜的重要性,而对于她来说,白菜对她是有恩情的。‎ ‎⑩收割白菜的季节,精神饱满的白菜最早被运走,赶个好价钱。最后剩下的白菜,人们称之为“扒拉棵子”。没抱成心儿,单薄得像没长成的少女。它们中有一些被主人收回家放到大缸里腌了酸菜,另外一些实在不入眼的,只好在大地里度过寒冬了,等待着牛羊们来啃噬。可是不久之后,剧情就发生了变化,城里人喜欢上了冻白菜的口味,把冻白菜用开水焯一下,炸点儿肉末酱,蘸着吃,味道极好。这下,大地上楚楚可怜的“剩女”们又一次得到了大批量“待嫁”的好机遇,纷纷走进城里人温暖的厨房。‎ ‎⑪卑微的人就如同这白菜,饱满的、扒拉的,都在广阔的大地里繁衍生息。被栽种、被收获或者被冷落,一茬又一茬。卑微的人没有见过巨款,没有坐过飞机和高铁,他们眼里,更多的是零钱,靠着一棵棵白菜,他们的零钱也可以攒成很多张大额钞票,但转眼就汇去了很远的另外的城市,那里的冬天不冷,四季常青,那是他们的孩子上学的地方。‎ ‎⑫我决定过冬的白菜都在这儿买了。我很小心地搬动一棵棵白菜,轻拿轻放,不会再轻易抖落一片白菜帮儿。我知道,于我,那只是可以让我少付几块钱的白菜帮儿,可是对于那卖白菜的人,那掉落的白菜帮儿是会喊疼的。‎ ‎5.(考点四)结合文章,说说文章题目的含义及其作用。‎ 含义:表面上指的是走进白菜的心里,了解白菜;深层含义指要走进菜农的心里,倾听他们的心声。‎ 作用:①是文章的线索,贯穿全文;②运用拟人的修辞手法,将白菜拟人化,赋予白菜以人的特征;运用象征手法,白菜象征卑微的农人及其朴实、平凡、奉献的品质,使文章寓意深刻,耐人寻味。③标题新颖,吸引读者,能激发读者的阅读兴趣;④表现了作者对白菜和农人虔诚、敬重的态度,奠定了全文的感情基调。‎ ‎6.(考点二)根据括号里的要求,赏析文中画线的句子。‎ ‎(1)他们就像晕头转向的羊,不知道哪里可以站立,哪里可以坐下。(从修辞的角度)‎ 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将农人夫妇比作“晕头转向的羊”,生动形象地写出了他们在城市处境的尴尬、茫然和卖菜的艰难,表达了作者对他们的深切同情。‎ ‎(2)我注意到那个女人,自始至终没离开那些白菜半步,时不时地给它们盖盖被子,好像照顾着自己的婴儿,怕它们着了凉似的。(从描写的角度)‎ 通过描写女人自始至终未离开半步、时不时盖被子等动作描写,表现了女人对白菜的关心、珍视,也体现了女人与白菜相依为命的深厚情感。‎ ‎7.作者在第⑦段写“但是那一刻,我理解了”,他理解了什么?‎ ‎①理解了女人照顾白菜的行为举动;②理解了白菜对女人的重要性;③理解了女人对白菜的深厚感情;④理解了女人生活的艰辛和不易。‎ ‎8.(考点三)文章第③段和第⑫段分别有什么作用?‎ 第③段:总结上文,使内容更加深刻;为下文作者的非“精打细算”、慷慨决定和小心翼翼埋下伏笔,照应下文;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使语言生动形象,同时与下文作者的行为形成鲜明的对比。第⑫段:照应前文,与前文内容形成鲜明对比,深化了主题;照应题目,表现了作者真正走进了白菜的心里,升华了情感。‎ 第14讲 常见写作手法与拓展延伸 一、(2018·黄石)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的题目。‎ 鳝 孔 曾庆升 ‎①久旱不雨,村子像个火炉。‎ ‎②田二闷闷地吃罢晚饭,静静地吸完一袋旱烟,又往肚里灌过半壶水,并严严地给两个儿子一番嘱咐,自己才扛上锄头去田边转悠。‎ ‎③夜幕拉下,田二的两个儿子奉命拿了棍棒,在自家园子矮墙边潜下身来。‎ ‎④这园子是田二和谢芳家的菜地。早先没有矮墙,两家菜地间是一条窄窄的土沟。苗儿不分界地长,常有田家整地不小心损了谢家的苗,谢家占了田家的沟。于是几次脸红争执,两家积下怨来。再后来,便垒起这矮墙。现在田家园里种着冬瓜,谢家园里种着南瓜,瓜藤仍不分界地长。南瓜爬到冬瓜园,冬瓜爬向南瓜园。开始,两家都细心捡摆自家的瓜藤,不让爬过矮墙,可后来田里工夫紧,便失去了那份细心。瓜藤长势旺,便越过墙来,在田家园里结了两个脚盆大的鲜红的南瓜。田二昨天上自家园子摘冬瓜时,有了这意外发现,便特地扒开杂草,让南瓜露着,他料定谢家发现后,会爬过来摘瓜,好趁机给谢家一个难堪。今晨,田二发现谢芳上园子时瞅见了这瓜,估计谢家晚上会有“行动”,特派两个儿子看守,好痛痛快快地抓次“偷瓜贼”。‎ ‎⑤再说田二出了家门,便在村中樟树下的石板上呆坐着。旱烟抽了一锅又一锅,他手里的旱烟“喇叭”,连着田里卷筒的禾叶,以及揪得疼痛的心都在一同冒烟。‎ ‎⑥田二与谢芳家的稻田也紧挨着,只是田家的稻田挨着南面的山,谢家的稻田靠着北面的河。昔日两家稻田都用山塘水灌溉,可今年大旱,山塘干涸,渠道枯竭,得各自找水。谢家稻田靠河,得天独厚,可从河里抽水;田家稻田挨山,只能靠老天。田二抬头望望夜空,没一丝下雨的迹象。谢芳田边抽水机“突突突”地响,白花花的河水提上岸来,滋润着谢家的禾苗,田二心里难受极了。要救活田家禾苗,必须通过谢家稻田引河水灌溉,否则将白费一年辛劳,颗粒无收!田二去找谢芳说情吧,说不定谢芳也会给他难堪。田二性子耿直,宁愿饿一年肚皮也不受那个屈。他坐在樟树下的石头上抽闷烟,心里抱怨说:老天爷可是要存心惩处我呀!……直到后半夜,空气爽润了许多,田二才站起身,向着自家干裂的稻田走去。‎ ‎⑦田二勾着头,深一脚浅一脚地走在田埂上,当他来到与谢家相邻的那丘稻田时,却惊奇地发现了水!汩汩的水,穿过田埂孔道,从谢芳的田里流向他的田里。水将砖头般干硬的泥土变得软软的,禾苗开始舒叶。田二庆幸谢芳粗心,没把田埂上的鳝孔堵上。他在心里高兴地喊着:流吧,流吧,给我灌上满满一丘!田二心里说着,很快又回到了橡树下的石板上——他怕撞见谢芳,说他不干光明正大的事。约莫过了个把钟头,田二再次起身偷偷地向自家的稻田走去。这次,田二更有新的发现:第一丘稻田流满水后,又是几道鳝孔穿过田埂,把水引向第二丘稻田。哪来这么多鳝孔?田二是捕鳝的好手,他用手触摸孔道,发觉不像……莫非这鳝孔……田二陷入了沉思……‎ ‎⑧深夜,凉风拂过,火炉般的村子,变得凉爽起来。朦胧雾气中,园里的藤蔓也潮润鲜活起来。潜伏在园子中的田家兄弟忽然发现:一个黑影在园里晃动,正猫着腰,轻手轻脚地抱起那似脚盆的南瓜向谢家园子移动。‎ ‎⑨“抓贼啊!”隐蔽着的田家兄弟忽地跃上去,举着棍棒大声叫喊着。‎ ‎⑩“混蛋,连老子都不认识了?”‎ ‎⑪田家兄弟顿时傻了眼——他们听得很真切,答话者竟是自家老爸田二。‎ ‎1.结合语境,根据要求回答问题。‎ ‎(1)(考点二)分析第④段画线句“今晨,田二发现谢芳上园子时瞅见了这瓜”这一细节在情节上的作用。‎ ‎①推动情节发展。因为有了这个发现,才有了田二嘱咐两个儿子抓偷瓜贼的情节。②为下文田二将南瓜送回谢家园子做铺垫。‎ ‎(2)(考点一)请分析第④段中环境描写的作用。‎ ‎①写出了人物的心理变化,反映田二醒悟后(“善意被唤醒后”)的愉悦心情。②暗示下文田二将主动把南瓜送回谢家园子的情节。‎ ‎2.请结合小说,简要分析并概括田二这一人物的可贵品质。‎ ‎①本性善良。虽与谢家有积怨,并一心想给谢芳难堪,但最终还是以善报善,回应了谢芳的善举。②知错就改(勇于改错)。在发现谢芳的善举后,认识到自己的错误,主动送回南瓜。③为人正直。宁可让禾苗枯死,也没想过要偷谢家的水来灌溉。④勤劳。晚饭后就到田里看禾苗,直到夜深。‎ ‎3.(考点三)关于这篇小说,有人说,田二是小说的主人公;也有人说,谢芳才是小说的主人公。你的看法呢?请说明理由。‎ ‎【示例一】田二。小说围绕田二的活动展开,用大量的笔墨写田二,并通过田二的行为与思想变化来表现人性善良这一主题。【示例二】谢芳。小说虽然表面上围绕田二的活动展开,但实际上谢芳的活动始终存在,谢芳主动用善举感染了田二,彰显了人性善良这一主题。‎ 二、(2018·岳阳)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的题目。‎ 半个奇遇 池 莉 ‎①谁都有状态差的时候。状态极差的那样一种郁闷、厌倦与绝望,真的很要命,难以言喻且神仙也救不了。医生与作家都是琢磨人的职业,我就有这两个职业的习惯,所以成了一个喜欢琢磨人的人:人是靠什么得救的,当你状态极差的时候?‎ ‎②这一天我状态极差,双腿沉重,脑袋昏沉,走进北京西客站一看,离即将搭乘的列车的发车的时间还有两个多小时。生怕路上塞车,提前量打大了,不料路上没塞,在了候车室。候车室人很多,加上大堆行李和随意伸出的腿,基本水泄不通。此番来京工作不顺,几晚失眠,竟愤而想去爬长城,觉得自己18岁的心愿在几十年里赴京百趟都未落实,实乃人生一大失败。不料所乘的士,半路追尾,我再次失败。就这样,我身带多处擦伤和瘀斑,眼睛红肿酸涩,鼓起最后勇气,环顾候车室,想与他人对上眼神打个商量,看能不能挤出半个臀位,结果又是失败。满目的人,少数人发呆打盹,多数人埋头刷屏,间或抬起一张面孔,也是一脸麻木。人与人之间,没温度、没态度,人人都烦别人,人人都嫌人太多。讽刺的是,我正是其中一员。想到难熬的两个多小时,我的情绪一落千丈。我拿什么拯救你?我问自己,一遍又一遍。‎ ‎③终于开闸放行,我被裹挟在争先恐后的人群之中,被推推搡搡进了车厢,扑面又是纵声喧哗,呼朋唤友,叫嚷打牌……天啊,这一瞬间,静息或睡觉的希望,又顿时破灭。我备受打击,眼皮都没有力气抬起,完全不看人了,只顾低头对号入座。我第一排,双人座的靠窗位置。我的邻座是一位中年男士,已入座,正在闭目养神。火车还没开动,这么快就进入状态?我略感惊异,仿佛他偷了我的构思。惊异之下,忽然发现:我似乎时来运转了。谢天谢地!该男士衣着洁净、质地优良、款式得体,头发不脏不腻、无烟臭、无异味,胳膊交叉收拢在自己胸前,双腿交叉收拢在自己座椅下,座椅靠背也是收拢竖起,尽管在假寐,也显然是一副文明礼貌生怕妨碍其他乘客的姿态。而整个车厢里,大多数乘客都在挤来挤去,‎ 急忙坐下,坐下就急忙敞开双腿,胳膊大幅度横架于两个座位之间的扶手上,急忙打起手机来,高声大气,旁若无人……这不就是我们司空见惯的乘车环境吗?自打我17岁出门远行至今,已无数次舟车辗转,经历无数邻座,多数人不都是这样吗?今天这位自好自律到堪称完美的邻座,我还真第一次碰到,基于以上所有遭遇,不由心生感慨:或许在他,只是习惯与素养;在我,却是与祖国悠久古典礼仪的一种相遇。或许在他,只是安分守己;在我,已算看到高风亮节。或许在他,只是举止得体;在我,却是获得尊重。验票的来了,邻座结束假寐。不知不觉,我们闲聊起来。这一聊,不仅十分投契,更有一种毫无顾忌的坦率——有些想法、观点、疑惑与苦闷,就连对亲朋好友都不会诉说的,倒在这一刻因萍水相逢格外放松,说了就了,随风飘散,无祸且得福——这福气叫知音,竟以素昧平生来托底。‎ ‎④邻座先到站,我们彼此道谢,老友般说再见。我继续行程,而此前的坏心情,已彻底消散。戴上耳机,音乐低回。远望窗外,看到的却不仅是窗外景色,还有跃动在更加广阔时空的奇异美景,有静物、有人物,有声有色,光影交织,令我身心焕然一新。这样一种被激发、被打开、被链接的状态,简直妙不可言。原来,拯救人的还是人。人啊人,我这一辈子,一直都保有儿时天真幼稚的幻想,总幻想奇遇,倒不曾料想,凡人凡事也会有不凡的辉光,这也算是半个奇遇了。半个奇遇,我也感恩于心。‎ ‎4.默读选文,勾画出体现“我”心情的关键词语,填写下表。‎ 情节 关键词语 ‎“我”的心情 ‎①塞在候车室 ‎(状态)极差、(双腿)沉重、(脑袋)昏沉、失败、一落千丈 郁闷、厌倦、绝望 上车并入座后 破灭、备受打击、惊异、时来运转 ‎②从失望到看到希望 与邻座闲聊 投契、毫无顾忌、坦率、放松、福气、知音 ‎③意外的欣喜 继续行程 ‎④坏心情(彻底)消散、焕然一新、妙不可言 愉悦 ‎5.(考点三)读完选文,也许你会联想到下面这些词语:“(乘车)环境、尊重、投契、修养……”请结合选文内容,围绕其中一个词语谈谈感受。‎ ‎【示例一】乘车环境拥挤、水泄不通,人与人之间没有温度、没态度。我们每个人都渴望有一个舒适而温暖的环境,只要每个人都能做到自好自律,就能拥有这样的环境。【示例二】“我”与邻座素昧平生,但闲聊起来十分投契。我觉得人与人的投契不在于关系的亲疏,而在于想法、观点有无共鸣。‎ ‎6.联系上下文,揣摩下列语句。‎ ‎(1)揣摩第②段画线句中加点词语表情达意的效果。‎ 生怕路上塞车,提前量打大了,不料路上没塞,塞在了候车室。‎ ‎“塞”字生动形象地表现了候车室环境的拥堵,表达了“我”面对这种环境时失望、郁闷的心情。‎ ‎(2)请从修辞的角度赏析第③段中画线的句子。‎ 我略感惊异,仿佛他偷了我的构思。‎ 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生动形象地写出邻座的乘车状态与“我”理想中的乘车状态相吻合,表达了“我”对邻座这种状态背后良好修养的欣赏,为下文“我们”的投契、坦率进而成为知音做铺垫。同时,这一比喻也非常契合作者的作家身份,巧妙而充满个性。‎ ‎7.(考点二)请从表现手法的角度,将自己的理解、感悟、评价或疑难问题,用简练的语言对选文做批注。‎ ‎【示例一】全文运用了先抑后扬的表现手法,描述了“我”从“郁闷、绝望、厌倦”到“欣喜、愉悦”的心情变化过程,使文章波澜起伏。【示例二】全文运用了对比的表现手法,将其他乘客的不文明举止和邻座的文明举止进行对比,使作者的观点更鲜明,主旨更突出。‎ ‎8.“高风亮节”“完美”“感恩”“拯救”这些词分量都很重,是所谓“大词”。“大词”意义比较“重”“大”,一般用在反映大场合、大事件等语言环境中,本文却用在这样一件小事(乘车)上,这样一个小人物(邻座)身上,作者为什么要“大词小用”?‎ ‎ 突出“我”看到自律的邻座时的惊喜之情;加大对现实生活中不文明、不尊重他人的现象的批判力度;加大对祖国悠久古典礼仪没被大多数人传承的痛惜力度:加大希望广大读者注重礼仪、做有修养的人的警醒力度。‎
查看更多

相关文章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