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中考化学真题试题(含解析)新人教 版新人教 版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2019年中考化学真题试题(含解析)新人教 版新人教 版

‎2019年中考化学真题试题 一、选择题〔本题包括10小题,每小题2分,共20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个选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1.下列碳单质的用途与其化学性质有关的是(  )‎ A.用石墨制作干电池的电极 B.用碳素笔书写档案文件 C.用活性炭做饮水机的净水剂 D.用铅笔芯粉末使生锈的锁头容易开启 ‎2.铷元素在元素周期表中的信息与铷原子结构示意图如图所示,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 A.m=37,n=1‎ B.铷原子的相对原子质量是85.468‎ C.氧化铷的化学式为RbO D.铷原子的质量主要由构成其原子核的质子和中子的质量决定 ‎3.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军事上用镁粉制作照明弹 B.煤的干馏与石油的分馏化学原理相同 C.用石蕊试纸测定橙汁的pH D.在实验室用稀硫酸和块状大理石制取二氧化碳 ‎4.下列对客观事实的解释正确的是(  )‎ 选项 事实 解释 A Fe、Fe2+、Fe3+化学性质不同 微粒中的质子数不同 B 水通电产生氢气和氧气 在化学变化中分子可分,原子不可分 C 稀盐酸、稀硫酸均显酸性 溶液中都含有氢元素 D 冰水混合物属于纯净物 冰和水都含有相同原子 A.A B.B C.C D.D 23‎ ‎5.甲、乙、丙是初中化学常见的三种物质,其相互转化关系如图,通常甲为固态单质,乙、丙为两种气体,且所含元素种类相同,乙易与血液中的血红蛋白结合。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丙能产生温室效应 B.①②④三个转化的反应中有一种相同的反应物 C.③的转化只能通过和氧气反应来实现 D.乙和丙化学性质不同是由于其分子构成不同 ‎6.甲和乙可以合成清洁燃料丙,微观过程如图所示。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 A.丙物质中碳元素的质量分数最大 B.丙物质属于有机物,可用作溶剂和消毒剂 C.该反应中共有三种氧化物 D.该反应中参加反应的甲乙两种物质的分子个数比为1:2‎ ‎7.下列实验设计不能达到实验目的是(  )‎ 选项 A B C D 实验目的 除去CO中的CO2,并回收CO 探究可燃物燃烧所需的条件 除去氧化铜粉末中的铜粉 鉴别NH4NO3、CuSO4和NaCl三种白色粉末 实验设计 A.A B.B C.C D.D ‎8.黄铁矿的主要成分为二硫化亚铁(FeS2‎ 23‎ ‎),工业上可利用黄铁矿煅烧的产物冶炼铁和生产浓硫酸,其工业流程如图:‎ 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反应②不是置换反应,反应③④为化合反应 B.反应①中各元素的化合价均发生了改变 C.该工业生产过程产生的废气中的SO2可以用熟石灰溶液吸收 D.向制得的100克98%的浓硫酸中加入100克蒸馏水,配制49%的稀硫酸 ‎9.下列四个图象不能正确反映对应变化关系的是(  )‎ A.‎ 向一定量的氧化铜粉末中逐渐加入稀硫酸至过量 B.‎ 向等质量的镁粉和铁粉中分别逐滴加入同浓度的稀盐酸至过量 C.‎ 在饱和石灰水中加入少量生石灰 23‎ D.‎ 在密闭容器中用红磷测定空气中氧气的含量 ‎10.实验室中同学们进行了如图所示实验,成功探究出了久置氢氧化钠固体的变质情况。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甲溶液可以选择稀盐酸或CaC12溶液(查阅资料得知:CaC12溶液显中性)‎ B.若Ⅱ、Ⅲ均有明显现象,则说明样品部分变质 C.D物质可能是气体,也可能是沉淀 D.溶液B中的溶质一定只含有NaOH和甲 ‎ ‎ 二、填空题〔本题包括3小题,共12分)‎ ‎11.生活中处处有化学。请用下列物质的序号填空:‎ ‎①氮气②氢气③氯气④明矾⑤小苏打⑥烧碱 ‎(1)用于自来水杀菌消毒的是   ;‎ ‎(2)填充探空气球的理想气体是   ;‎ ‎(3)用于治疗胃酸过多的是   。‎ ‎12.古往今来,金属材料和制品在我们的社会生活中一直起者非常重要的作用。‎ ‎(1)考古工作者发现铁质的出土文物往往锈蚀严重,铁生锈的条件是   。在实验室常用稀盐酸清除铁锈,化学方程式为   。‎ ‎(2)近年来,我国高铁建设促进了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制造铁轨的材料是合金钢,主要原因是合金钢具有   的优越性能(要求只答一条)。‎ ‎(3)某同学在实验室进行了两个有关金属性质的实验:‎ 实验Ⅰ:硫酸铝溶液和铁粉混合 实验Ⅱ:硫酸铜溶液与铁粉混合 23‎ 在上述两个实验结束后,该同学将实验Ⅰ和Ⅱ的物质全部倒入同一个烧杯中,发现烧杯内的红色固体明显增多,原因是   (用文字说明)。一段时间后过滤,向滤渣中滴加盐酸,结果没有气泡产生。那么,滤液中所含金属离子的情况可能是   〔填写序号)。‎ ‎①A13+②A13+、Fe2+③A13+、Fe3+④Fe2+、Cu2+⑤A13+、Fe2+、Cu2+‎ ‎13.某同学将甲乙固体各30克分别加入100克水中后,进行了如图1所示的实验。甲乙两种固体的溶解度曲线如图2所示。‎ 请回答:‎ ‎(1)10℃时,甲乙两种物质的溶解度大小关系:甲   乙〔填“<““>”或“=”)。‎ ‎(2)m的取值范围   。‎ ‎(3)40℃时,取等质量的甲乙两种物质的饱和溶液分别蒸发等量的水后,恢复到40℃.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填字母)。‎ A.恢复到原温度后,溶液中溶剂的质量:甲=乙 B.恢复到原温度后,析出晶体的质量:乙>甲 C.若再降温到20℃时,溶液的质量:甲>乙 D.若再降温到20℃时,溶液的溶质质量分数:甲=乙 ‎ ‎ 三、实验题〔本题包括2小题,共13分)‎ ‎14.如图为实验室中常用装置。‎ 请回答下列问题:‎ ‎(1)仪器①的名称   。‎ 23‎ ‎(2)实验室用氯酸钾和二氧化锰制取并收集较纯净的氧气,所选用的装置是   (填装置字母),该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若要从充分加热后的剩余固体中回收二氧化锰,正确的实验操作顺序是   。‎ ‎(3)通常状况下,氨气是一种无色、有强烈刺激性气味的污染性气体,极易溶解于水形成氨水,相同条件下密度比空气小。实验室中可以用浓氨水与生石灰制取氨气。请从如图中选出合适的仪器连接成一套制备并收集氨气的装置。则装置的接口连接顺序是   →f.上述实验中,E装置的作用是   。‎ ‎15.根据大量的实验总结得出酸碱盐之间相互发生复分解反应的条件是:生成物中有沉淀、气体或水。依据该条件,某化学小组的同学推断稀硫酸和氯化镁溶液不能发生复分解反应。为了进一步确认该推断的可靠性,该小组同学将一定量稀硫酸和一定量氯化镁溶液在烧杯中混合后,进行了如下探究活动。‎ ‎(1)甲同学取烧杯中混合溶液分别进行以下两个实验,记录实验现象如下。请依据实验现象填写实验结论:‎ 实验 实验现象 实验结论 溶液变红 溶液中含有   (写离子符号)‎ 产生白色沉淀 溶液中含有   (写离子符号)‎ ‎【甲同学的结论】稀硫酸与氯化镁溶液没有发生反应 ‎(2)乙同学看到甲同学的实验报告后,认为甲同学的结论不正确,原因是   。为了进一步确认两者没发生反应,还需检验烧杯内的混合液中是否含有氯化镁。于是,乙同学设计了如下两个实验:‎ ‎①取少量烧杯内的混合液于试管中,逐滴加入过量的   溶液,证明了混合液中含有Mg2+.整个实验过程中乙同学观察到的实验现象是   。‎ ‎②乙同学另取少量烧杯内的混合液,通过实验成功地检验出混合液中含有Cl﹣.他设计的方案为   ‎ ‎(写出操作和现象)。‎ ‎【总结】通过上述实验,该小组同学证明了稀硫酸和氯化镁溶液确实没有发生反应。‎ 23‎ ‎ ‎ 四、计算题(本题5分)‎ ‎16.实验室中发现一瓶因长期放置而被氧化的铝粉。取6.0克铝粉样品,将100克稀硫酸逐滴加入其中,固体质量随加入硫酸溶液质量的变化情况如图所示,实验过程中测得产生氢气0.1克。请计算:‎ ‎(1)样品中铝单质的质量。(写出计算过程)。‎ ‎(2)硫酸溶液的溶质质量分数为   。‎ ‎ ‎ 23‎ 参考答案与试题解析 一、选择题〔本题包括10小题,每小题2分,共20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个选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1.下列碳单质的用途与其化学性质有关的是(  )‎ A.用石墨制作干电池的电极 B.用碳素笔书写档案文件 C.用活性炭做饮水机的净水剂 D.用铅笔芯粉末使生锈的锁头容易开启 ‎【分析】A、用石墨制作干电池的电极是利用石墨的导电性,属于物理性质;B、用碳素笔书写档案文件,说明单质碳的化学性质不活泼;C、用活性炭做饮水机的净水剂是利用活性炭的吸附性,属于物理性质;D、用铅笔芯粉末使生锈的锁头容易开启是利用石墨的滑腻感,属于物理性质。‎ ‎【解答】解:A、用石墨制作干电池的电极是利用石墨的导电性,属于物理性质;故选项错误;‎ B、用碳素笔书写档案文件,说明单质碳的化学性质不活泼;故选项正确;‎ C、用活性炭做饮水机的净水剂是利用活性炭的吸附性,属于物理性质;故选项错误;‎ D、用铅笔芯粉末使生锈的锁头容易开启是利用石墨的滑腻感,属于物理性质;故选项错误;‎ 故选:B。‎ ‎【点评】本考点考查了单质碳的性质和用途,要加强记忆,理解应用。‎ ‎ ‎ ‎2.铷元素在元素周期表中的信息与铷原子结构示意图如图所示,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 A.m=37,n=1‎ B.铷原子的相对原子质量是85.468‎ C.氧化铷的化学式为RbO D.铷原子的质量主要由构成其原子核的质子和中子的质量决定 ‎【分析】A、根据图中元素周期表可以获得的信息:左上角的数字表示原子序数;当质子数=核外电子数,为原子,进行分析判断。‎ 23‎ B、根据汉字下面的数字表示相对原子质量,进行分析判断。‎ C、化合价的数值等于离子所带电荷的数值,且符号一致,进行分析判断。‎ D、根据原子的质量主要集中在原子核上,进行分析判断。‎ ‎【解答】解:A、根据元素周期表中的一格可知,左上角的数字为37,表示原子序数为37;根据原子中原子序数=核电荷数=质子数=核外电子数,则该元素的原子的核内质子数和核外电子数为37;则m=37;当质子数=核外电子数,为原子,37=2+8+18+8+n,n=1,故选项说法正确。‎ B、根据元素周期表中的一格可知,汉字下面的数字表示相对原子质量,铷原子的相对原子质量是85.468,故选项说法正确。‎ C、铷原子的最外层电子数为1,在化学反应中易失去2个电子而形成带1个单位正电荷的阳离子,化合价的数值等于离子所带电荷的数值,且符号一致,则该元素的化合价为+1价;氧元素显﹣2价,镁和氯组成化合物的化学式为Rb2O,故选项说法错误。‎ D、原子的质量主要集中在原子核上,铷原子的质量主要由构成其原子核的质子和中子的质量决定,故选项说法正确。‎ 故选:C。‎ ‎【点评】本题难度不大,灵活运用元素周期表中元素的信息(原子序数、元素符号、元素名称、相对原子质量)、原子结构示意图的含义是正确解答本题的关键。‎ ‎ ‎ ‎3.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军事上用镁粉制作照明弹 B.煤的干馏与石油的分馏化学原理相同 C.用石蕊试纸测定橙汁的pH D.在实验室用稀硫酸和块状大理石制取二氧化碳 ‎【分析】A、根据镁粉在空气中燃烧的现象,进行分析判断。‎ B、根据煤的干馏与石油的分馏的原理,进行分析判断。‎ C、根据石蕊试纸只能测定溶液的酸碱性,进行分析判断。‎ D、根据块状大理石和稀硫酸反应生成微溶于水的硫酸钙,会覆盖在大理石的表面,阻止反应的进行,进行分析判断。‎ ‎【解答】解:A、镁粉在空气中燃烧发出耀眼的白光,军事上可用镁粉制作照明弹,故选项说法正确。‎ 23‎ B、煤的干馏是在隔绝空气的条件下加热,生成煤焦油、焦炭、焦炉煤气等,属于化学变化;石油的分馏是利用了石油中各沸点的不同,属于物理变化;故选项说法错误。‎ C、石蕊试纸只能测定溶液的酸碱性,测定橙汁的pH可使用pH试纸,故选项说法错误。‎ D、块状大理石和稀硫酸反应生成微溶于水的硫酸钙,会覆盖在大理石的表面,阻止反应的进行,不能用于制取CO2,故选项说法错误。‎ 故选:A。‎ ‎【点评】本题难度不大,掌握溶液酸碱度的测定方法、硫酸钙微溶于水、煤的干馏与石油的分馏的原理等是正确解答本题的关键。‎ ‎ ‎ ‎4.下列对客观事实的解释正确的是(  )‎ 选项 事实 解释 A Fe、Fe2+、Fe3+化学性质不同 微粒中的质子数不同 B 水通电产生氢气和氧气 在化学变化中分子可分,原子不可分 C 稀盐酸、稀硫酸均显酸性 溶液中都含有氢元素 D 冰水混合物属于纯净物 冰和水都含有相同原子 A.A B.B C.C D.D ‎【分析】A、根据微粒的结构来分析;‎ B、根据水的构成及电解原理进行分析;‎ C、根据酸具有通性的原因进行分析;‎ D、根据物质分类的知识进行分析。‎ ‎【解答】解:A、Fe、Fe2+、Fe3+化学性质不同,是因为微粒中的最外层电子数不同。故此选项错误;‎ B、水在通电条件下生成氢气和氧气,有新物质氢气、氧气生成,属于化学变化,能证明分子在化学反应中可以再分,原子不能再分,故选项正确;‎ C、稀盐酸、稀硫酸均显酸性,是因为溶液中都含有氢离子,故说法错误;‎ D、冰水混合物属于纯净物,是因为都含有相同的分子,故说法错误;‎ 故选:B。‎ ‎【点评】此题难度不大,掌握水电解的微观过程、酸具有通性的原因以及物质类别的知识等即可解答。‎ 23‎ ‎ ‎ ‎5.甲、乙、丙是初中化学常见的三种物质,其相互转化关系如图,通常甲为固态单质,乙、丙为两种气体,且所含元素种类相同,乙易与血液中的血红蛋白结合。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丙能产生温室效应 B.①②④三个转化的反应中有一种相同的反应物 C.③的转化只能通过和氧气反应来实现 D.乙和丙化学性质不同是由于其分子构成不同 ‎【分析】根据题目给出的信息:甲、乙、丙是初中化学常见的三种物质,其相互转化关系如图,通常甲为固态单质,乙、丙为两种气体,且所含元素种类相同,乙易与血液中的血红蛋白结合,固态单质碳在氧气中充分燃烧生成二氧化碳,不充分燃烧生成一氧化碳,因此甲是碳,乙是一氧化碳,丙是二氧化碳。‎ ‎【解答】解:A、丙是二氧化碳,二氧化碳过多能产生温室效应,正确但不符合题意,故选项错误;‎ B、①②④三个转化的反应中有一种相同的反应物是碳,正确但不符合题意,故选项错误;‎ C、③的转化只能通过和氧气反应来实现错误,如一氧化碳和氧化铜在加热的条件下反应生成铜和二氧化碳,错误符合题意,故选项正确;‎ D、乙是一氧化碳,丙是二氧化碳,乙和丙化学性质不同是由于其分子构成不同正确,正确但不符合题意,故选项错误;‎ 故选:C。‎ ‎【点评】本考点属于物质的推断题,是通过对实验方法和过程的探究,在比较鉴别的基础上,得出了正确的实验结论。本考点是中考的重要内容之一,是通过实验现象,从而得出物质的组成。此考点主要出现在填空题和实验题中。‎ ‎ ‎ ‎6.甲和乙可以合成清洁燃料丙,微观过程如图所示。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 23‎ A.丙物质中碳元素的质量分数最大 B.丙物质属于有机物,可用作溶剂和消毒剂 C.该反应中共有三种氧化物 D.该反应中参加反应的甲乙两种物质的分子个数比为1:2‎ ‎【分析】观察反应的微观示意图,根据分子构成写出物质的化学式:甲物质的化学式为CO、乙物质的化学式为H2、丙物质的化学式为C2H6O,丁的化学式为H2O,据此写出反应的化学方程式,根据化学式和方程式的意义分析判断有关的问题等。‎ ‎【解答】解:甲物质的化学式为CO、乙物质的化学式为H2、丙物质的化学式为C2H6O,丁的化学式为H2O,因此反应的方程式为:2CO+4H2C2H6O+H2O,因此:‎ A、丙是C2H6O,其中C、H、O的质量比为(12×2):(1×6):16=12:3:8,碳元素的质量分数最大,故正确;‎ B、丙是酒精,属于有机物,可以作为可用作溶剂和消毒剂,故正确;‎ C、由方程式程可知,该反应有CO、H2O 两种氧化物,故错误;‎ D、根据方程式可知,参加反应的甲乙两种物质的分子个数比为1:2,故正确;‎ 故选:C。‎ ‎【点评】本题属于微观示意图的考查,解答本题的关键由分子微观示意图确定分子构成,利用分子构成写出物质的化学式及化学方程式,能够考查知识运用能力。‎ ‎ ‎ ‎7.下列实验设计不能达到实验目的是(  )‎ 选项 A B C D 实验目的 除去CO中的CO2,并回收CO 探究可燃物燃烧所需的条件 除去氧化铜粉末中的铜粉 鉴别NH4NO3、CuSO4和NaCl三种白色粉末 23‎ 实验设计 A.A B.B C.C D.D ‎【分析】A、除杂质题至少要满足两个条件:①加入的试剂只能与杂质反应,不能与原物质反应;②反应后不能引入新的杂质。‎ B、根据薄铜片上的白磷和红磷、水中的白磷的燃烧情况,进行分析判断。‎ C、除杂质题至少要满足两个条件:①加入的试剂只能与杂质反应,不能与原物质反应;②反应后不能引入新的杂质。‎ D、用水作为试剂鉴别,根据物质的溶解性、溶于水的温度变化、溶于水后溶液呈现不同的颜色。‎ ‎【解答】解:A、O2能与氢氧化钠溶液反应生成碳酸钠和水,CO不与氢氧化钠溶液反应,能除去杂质且没有引入新的杂质,符合除杂原则;故选项实验设计能达到实验目的。‎ B、铜片的白磷燃烧,红磷不燃烧,水中的白磷不能燃烧,薄铜片上的白磷能与氧气接触,温度能达到着火点,水中的白磷不能与氧气接触,红磷温度没有达到着火点;可得出燃烧需要与氧气接触,且温度达到着火点,故选项实验设计能达到实验目的。‎ C、CO能与灼热的氧化铜反应生成铜和二氧化碳,反而会把原物质除去,不符合除杂原则,故选项实验设计不能达到实验目的。‎ D、NH4NO3溶于水吸热,使温度降低;CuSO4溶于水形成蓝色溶液,NaCl溶于水形成无色溶液,但温度几乎无变化,可以鉴别,故选项实验设计能达到实验目的。‎ 故选:C。‎ ‎【点评】本题难度不是很大,化学实验方案的设计是考查学生能力的主要类型,同时也是实验教与学难点,在具体解题时要对其原理透彻理解,可根据物质的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结合实验目的进行分析判断。‎ ‎ ‎ ‎8.黄铁矿的主要成分为二硫化亚铁(FeS2),工业上可利用黄铁矿煅烧的产物冶炼铁和生产浓硫酸,其工业流程如图:‎ 23‎ 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反应②不是置换反应,反应③④为化合反应 B.反应①中各元素的化合价均发生了改变 C.该工业生产过程产生的废气中的SO2可以用熟石灰溶液吸收 D.向制得的100克98%的浓硫酸中加入100克蒸馏水,配制49%的稀硫酸 ‎【分析】A、反应②是一氧化碳与氧化铁反应生成铁和二氧化碳,反应③④为二氧化硫与氧气反应生成三氧化硫、三氧化硫与氧气反应生成硫酸,进行分析判断。‎ B、根据反应①是二硫化亚铁(FeS2)与氧气反应生成氧化铁和二氧化硫,进行分析判断。‎ C、根据二氧化硫能与碱溶液反应,进行分析判断。‎ D、根据浓硫酸的稀释方法,进行分析判断。‎ ‎【解答】解:A、反应②是一氧化碳与氧化铁反应生成铁和二氧化碳,该反应的反应物均为化合物,不属于置换反应;反应③④为二氧化硫与氧气反应生成三氧化硫、三氧化硫与氧气反应生成硫酸,均属于化合反应;故选项说法正确。‎ B、反应①是二硫化亚铁(FeS2)与氧气反应生成氧化铁和二氧化硫,铁、硫、氧元素的化合价均发生了改变,故选项说法正确。‎ C、二氧化硫能与碱溶液反应,该工业生产过程产生的废气中的SO2可以用熟石灰溶液吸收,故选项说法正确。‎ D、稀释浓硫酸时,要把浓硫酸缓缓地沿器壁注入水中,同时用玻璃棒不断搅拌,以使热量及时地扩散;切不可把水注入浓硫酸中,应将制得的100克98%的浓硫酸加入到水中,故选项说法错误。‎ 故选:D。‎ ‎【点评】本题难度不大,理解利用黄铁矿煅烧的产物冶炼铁和生产浓硫酸的工业流程图,掌握置换反应与化合反应的特征、化合价的原则、碱的化学性质等是正确解答本题的关键。‎ ‎ ‎ ‎9.下列四个图象不能正确反映对应变化关系的是(  )‎ 23‎ A.‎ 向一定量的氧化铜粉末中逐渐加入稀硫酸至过量 B.‎ 向等质量的镁粉和铁粉中分别逐滴加入同浓度的稀盐酸至过量 C.‎ 在饱和石灰水中加入少量生石灰 D.‎ 在密闭容器中用红磷测定空气中氧气的含量 ‎【分析】A.根据氧化铜与酸的反应原理来分析;‎ B.根据金属的化学性质来分析;‎ C.根据氧化钙的性质来分析;‎ D.根据测定空气中氧气的含量来分析。‎ ‎【解答】解:A.氧化铜与硫酸反应生成硫酸铜和水,向一定量的氧化铜粉末中逐渐加入稀硫酸,水的质量由零慢慢增大,当反应完全后,继续加入稀硫酸,溶液中水的质量继续增大,只是增大的幅度变小,故正确;‎ 23‎ B.向等质量的镁粉和铁粉中缓慢地逐滴加入稀硫酸,开始产生的氢气一样多,但是最终金属镁生成的多,故正确;‎ C.石灰水中的溶质是氢氧化钙,氢氧化钙的溶解度随着温度的升高而减小,生石灰与水反应生成氢氧化钙,放出大量的热;由于水的质量减少,温度升高,有氢氧化钙析出,饱和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减少;当冷却至室温后,温度降低,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增加,但由于水的质量减少,比加入生石灰前的溶质溶质少,但是溶液仍为原温度下的饱和溶液,溶质的质量分数不变,故正确;‎ D.在密闭的容器内,红磷燃烧放热,所以容器内的压强增大,所以反应的结束,温度降低,容器内的压强减小,因为红磷燃烧消耗了氧气,所以容器内的压强小于原来的压强,故错误。‎ 故选:D。‎ ‎【点评】本题是一道图象坐标与化学知识相结合的综合题,解题的关键是结合所涉及的化学知识,正确分析各变化的过程,注意分析坐标轴表示的意义、曲线的起点、折点及变化趋势,进而确定正确的图象。‎ ‎ ‎ ‎10.实验室中同学们进行了如图所示实验,成功探究出了久置氢氧化钠固体的变质情况。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甲溶液可以选择稀盐酸或CaC12溶液(查阅资料得知:CaC12溶液显中性)‎ B.若Ⅱ、Ⅲ均有明显现象,则说明样品部分变质 C.D物质可能是气体,也可能是沉淀 D.溶液B中的溶质一定只含有NaOH和甲 ‎【分析】根据变质后的氢氧化钠溶液中含有碳酸钠,碳酸钠、氢氧化钠均显碱性,探究久置氢氧化钠固体的变质情况,要证明固体中含有碳酸钠、氢氧化钠,碳酸钠、氢氧化钠均显碱性,检验氢氧化钠的存在应先排除碳酸钠的干扰,进行分析判断。‎ ‎【解答】解:A、甲溶液不能选择稀盐酸,因为氢氧化钠、碳酸钠均能与稀盐酸反应生成氯化钠溶液,溶液B为氯化钠溶液和盐酸的混合溶液,滴加酚酞溶液不变色,无法确定溶液中是否含有氢氧化钠,故选项说法错误。‎ 23‎ B、甲溶液可以选用氯化钙溶液,若Ⅱ、Ⅲ均有明显现象(现象分别是产生白色沉淀、酚酞溶液变红色),分别说明含有碳酸钠、氢氧化钠,则说明样品部分变质,故选项说法正确。‎ C、由A选项的分析,D物质是沉淀,故选项说法错误。‎ D、溶液B中的溶质中一定含有碳酸钠与氯化钙反应生成的氯化钠,故选项说法错误。‎ 故选:B。‎ ‎【点评】本题有一定难度,明确检验氢氧化钠的存在应先排除碳酸钠的干扰是正确解答本题的关键。‎ ‎ ‎ 二、填空题〔本题包括3小题,共12分)‎ ‎11.生活中处处有化学。请用下列物质的序号填空:‎ ‎①氮气②氢气③氯气④明矾⑤小苏打⑥烧碱 ‎(1)用于自来水杀菌消毒的是 ③ ;‎ ‎(2)填充探空气球的理想气体是 ② ;‎ ‎(3)用于治疗胃酸过多的是 ⑤ 。‎ ‎【分析】物质的性质决定物质的用途,根据常见物质的性质和用途进行分析解答即可。‎ ‎【解答】解:(1)用于自来水杀菌消毒的是氯气。故填:③;‎ ‎(2)氢气的密度小,可填充探空气球,故填:②;‎ ‎(3)小苏打能与酸反应,可应用于治疗胃酸过多,故填:⑤;‎ 答案:‎ ‎(1)③;(2)②;(3)⑤。‎ ‎【点评】本题难度不大,物质的性质决定物质的用途,掌握常见化学物质的性质和用途是正确解答此类题的关键。‎ ‎ ‎ ‎12.古往今来,金属材料和制品在我们的社会生活中一直起者非常重要的作用。‎ ‎(1)考古工作者发现铁质的出土文物往往锈蚀严重,铁生锈的条件是 铁与氧气、水同时接触 。在实验室常用稀盐酸清除铁锈,化学方程式为 Fe2O3+6HCl═2FeCl3+3H2O 。‎ ‎(2)近年来,我国高铁建设促进了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制造铁轨的材料是合金钢,主要原因是合金钢具有 硬度大(或机械强度好、或韧性好等) 的优越性能(要求只答一条)。‎ ‎(3)某同学在实验室进行了两个有关金属性质的实验:‎ 实验Ⅰ:硫酸铝溶液和铁粉混合 23‎ 实验Ⅱ:硫酸铜溶液与铁粉混合 在上述两个实验结束后,该同学将实验Ⅰ和Ⅱ的物质全部倒入同一个烧杯中,发现烧杯内的红色固体明显增多,原因是 实验Ⅱ中硫酸铜溶液有剩余,而实验Ⅰ中的铁粉又能与实验Ⅱ中剩余的硫酸铜发生置换反应生成铜和硫酸亚铁 (用文字说明)。一段时间后过滤,向滤渣中滴加盐酸,结果没有气泡产生。那么,滤液中所含金属离子的情况可能是 ②⑤ 〔填写序号)。‎ ‎①A13+②A13+、Fe2+③A13+、Fe3+④Fe2+、Cu2+⑤A13+、Fe2+、Cu2+‎ ‎【分析】(1)根据铁的锈蚀条件以及除锈的原理来分析解答;‎ ‎(2)根据钢、纯铁的成分性能及主要用途解答;‎ ‎(3)根据金属活动性顺序以及应用来分析解答。‎ ‎【解答】解:(1)铁在与氧气、水共存时会发生锈蚀;铁锈的主要成分是氧化铁,与盐酸反应生成氯化铁和水,反应的化学方程式是:Fe2O3+6HCl═2FeCl3+3H2O;故填:铁与氧气、水同时接触;Fe2O3+6HCl═2FeCl3+3H2O;‎ ‎(2)合金钢的主要成分是铁、锰、碳,其韧性好,硬度大,纯铁硬度小且脆;所以铁轨用合金钢;故填:硬度大(或机械强度好、或韧性好等);‎ ‎(3)在金属活动性顺序中,铁排在铝后面,排在铜前面,所以实验Ⅰ中硫酸铝溶液和铁粉不反应;实验Ⅱ中铁能置换出硫酸铜中的铜,同时生成硫酸亚铁;将实验Ⅰ和Ⅱ的物质全部倒入同一个烧杯中,发现烧杯内的红色固体明显增多,这是因为实验Ⅱ中硫酸铜溶液有剩余,而实验Ⅰ中的铁粉又能与实验Ⅱ中剩余的硫酸铜发生置换反应生成铜和硫酸亚铁;一段时间后过滤,向滤渣中滴加盐酸,结果没有气泡产生,说明铁粉已经完全反应,滤渣为铜,滤液中一定含有硫酸铝、硫酸亚铁,可能含有硫酸铜,即滤液中含有的金属离子有一下几种可能:铝离子、亚铁离子;铝离子、亚铁离子和铜离子,故填:实验Ⅱ中硫酸铜溶液有剩余,而实验Ⅰ中的铁粉又能与实验Ⅱ中剩余的硫酸铜发生置换反应生成铜和硫酸亚铁;②⑤。‎ ‎【点评】掌握常见的金属的性质以及金属活动性顺序的意义是正确解答本题的关键。‎ ‎ ‎ ‎13.某同学将甲乙固体各30克分别加入100克水中后,进行了如图1所示的实验。甲乙两种固体的溶解度曲线如图2所示。‎ 23‎ 请回答:‎ ‎(1)10℃时,甲乙两种物质的溶解度大小关系:甲 > 乙〔填“<““>”或“=”)。‎ ‎(2)m的取值范围 2g<m<40g 。‎ ‎(3)40℃时,取等质量的甲乙两种物质的饱和溶液分别蒸发等量的水后,恢复到40℃.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BC (填字母)。‎ A.恢复到原温度后,溶液中溶剂的质量:甲=乙 B.恢复到原温度后,析出晶体的质量:乙>甲 C.若再降温到20℃时,溶液的质量:甲>乙 D.若再降温到20℃时,溶液的溶质质量分数:甲=乙 ‎【分析】根据题目信息和溶解度曲线可知:(1)通过图1、图2对比可知,乙的溶解度受温度影响变化比甲大,10℃时,甲乙两种物质的溶解度大小关系:甲>乙;‎ ‎(2)m的取值范围2g<m<40g;‎ ‎(3)40℃时,取等质量的甲乙两种物质的饱和溶液分别蒸发等量的水后,恢复到40℃.下列说法正确的是:恢复到原温度后,析出晶体的质量:乙>甲;若再降温到20℃时,溶液的质量:甲>乙。‎ ‎【解答】解:(1)通过图1、图2对比可知,乙的溶解度受温度影响变化比甲大,10℃时,甲乙两种物质的溶解度大小关系:甲>乙;故答案为:>;‎ ‎(2)m的取值范围2g<m<40g;故答案为:2g<m<40g;‎ ‎(3)40℃时,取等质量的甲乙两种物质的饱和溶液分别蒸发等量的水后,恢复到40℃.下列说法正确的是:恢复到原温度后,析出晶体的质量:乙>甲;若再降温到20℃时,溶液的质量:甲>乙;故答案为:BC;‎ ‎【点评】本考点考查了溶解度曲线及其应用,通过溶解度曲线我们可以获得很多信息;还考查了有关溶液的变化等,本考点主要出现在选择题和填空题中。‎ ‎ ‎ 23‎ 三、实验题〔本题包括2小题,共13分)‎ ‎14.如图为实验室中常用装置。‎ 请回答下列问题:‎ ‎(1)仪器①的名称 锥形瓶 。‎ ‎(2)实验室用氯酸钾和二氧化锰制取并收集较纯净的氧气,所选用的装置是 BF (填装置字母),该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2KClO32KCl+3O2↑ 。若要从充分加热后的剩余固体中回收二氧化锰,正确的实验操作顺序是 溶解、过滤、洗涤、干燥 。‎ ‎(3)通常状况下,氨气是一种无色、有强烈刺激性气味的污染性气体,极易溶解于水形成氨水,相同条件下密度比空气小。实验室中可以用浓氨水与生石灰制取氨气。请从如图中选出合适的仪器连接成一套制备并收集氨气的装置。则装置的接口连接顺序是 adc →f.上述实验中,E装置的作用是 吸收多余的氨气,防止造成空气污染 。‎ ‎【分析】(1)熟记仪器的名称;‎ ‎(2)根据反应物的状态和反应条件确定制取氧气的装置,根据气体的性质确定收集方法;根据反应原理来书写方程式;根据混合物分离回收方法来分析;‎ ‎(3)根据根据反应物的状态和反应条件确定制取氨气的装置,根据氨气的性质选择收集方法。‎ ‎【解答】解:(1)仪器①的名称是锥形瓶;故填:锥形瓶;‎ ‎(2)用氯酸钾和二氧化锰制取氧气属于固体加热型,所以选择装置B来制取,氧气不易溶于水,所以可用排水法来收集较为纯净的氧气;氯酸钾在二氧化锰作催化剂加热的条件下分解为氧气和氯化钾;剩余固体是氯化钾和二氧化锰,氯化钾溶于水,二氧化锰不溶于水,因此可以用溶解、过滤、洗涤、干燥的方法得到二氧化锰;故填:BF;2KClO32KCl+3O2↑;溶解、过滤、洗涤、干燥;‎ 23‎ ‎(3)实验室中可以用浓氨水与生石灰制取氨气,属于固液常温型,所以选择装置A来制取,氨气极易溶于水,密度比空气小,且污染空气,所以用装置C来收集(短进长出),最后装置E来吸收多余的氨气,以防造成空气污染;故填:adc;吸收多余的氨气,防止造成空气污染。‎ ‎【点评】实验室制取气体时,发生装置的选择取决于反应物的状态和反应条件,收集装置的选择取决于水溶性和气体的密度是考试的重点也是中考的重点。‎ ‎ ‎ ‎15.根据大量的实验总结得出酸碱盐之间相互发生复分解反应的条件是:生成物中有沉淀、气体或水。依据该条件,某化学小组的同学推断稀硫酸和氯化镁溶液不能发生复分解反应。为了进一步确认该推断的可靠性,该小组同学将一定量稀硫酸和一定量氯化镁溶液在烧杯中混合后,进行了如下探究活动。‎ ‎(1)甲同学取烧杯中混合溶液分别进行以下两个实验,记录实验现象如下。请依据实验现象填写实验结论:‎ 实验 实验现象 实验结论 溶液变红 溶液中含有 H+ (写离子符号)‎ 产生白色沉淀 溶液中含有 SO42﹣ (写离子符号)‎ ‎【甲同学的结论】稀硫酸与氯化镁溶液没有发生反应 ‎(2)乙同学看到甲同学的实验报告后,认为甲同学的结论不正确,原因是 可能反应后硫酸有剩余 。为了进一步确认两者没发生反应,还需检验烧杯内的混合液中是否含有氯化镁。于是,乙同学设计了如下两个实验:‎ ‎①取少量烧杯内的混合液于试管中,逐滴加入过量的 氢氧化钠 溶液,证明了混合液中含有Mg2+.整个实验过程中乙同学观察到的实验现象是 产生白色沉淀 。‎ ‎②乙同学另取少量烧杯内的混合液,通过实验成功地检验出混合液中含有Cl﹣.他设计的方案为 向反应后的溶液中加入过量的硝酸钡溶液,然后加入硝酸银,产生白色沉淀 ‎ ‎(写出操作和现象)。‎ ‎【总结】通过上述实验,该小组同学证明了稀硫酸和氯化镁溶液确实没有发生反应。‎ ‎【分析】根据题干提供的信息结合离子的检验方法进行分析解答即可,‎ ‎【解答】解:(1)石蕊试液变成红色,说明溶液呈酸性,溶液中含有氢离子,故填:H+;‎ 23‎ 加入氯化钡溶液产生白色沉淀,说明溶液中含有硫酸根离子,故填:SO42﹣;‎ ‎(2)通过甲同学的实验,只是证明溶液中含有硫酸,可能是硫酸的量多,反应后有剩余,故甲的结论是不正确的,故填:可能反应后硫酸有剩余;‎ 要证明含有氯化镁,根据镁离子能与氢氧根离子结合产生白色沉淀,可以加入过量的氢氧化钠溶液,故填:氢氧化钠;产生白色沉淀;‎ 要证明含有氯离子,需要除去溶液中的硫酸根离子,然后利用硝酸银溶液进行检验,故填:向反应后的溶液中加入过量的硝酸钡溶液,然后加入硝酸银,产生白色沉淀。‎ ‎【点评】本题考查的是常见的离子的检验的知识,完成此题,可以依据已有的物质的性质进行。‎ ‎ ‎ 四、计算题(本题5分)‎ ‎16.实验室中发现一瓶因长期放置而被氧化的铝粉。取6.0克铝粉样品,将100克稀硫酸逐滴加入其中,固体质量随加入硫酸溶液质量的变化情况如图所示,实验过程中测得产生氢气0.1克。请计算:‎ ‎(1)样品中铝单质的质量。(写出计算过程)。‎ ‎(2)硫酸溶液的溶质质量分数为 24.5% 。‎ ‎【分析】(1)因产生氢气是金属铝与硫酸反应产生的,根据氢气质量及化学方程式计算,可算出单质铝的质量;‎ ‎(2)要算硫酸的质量分数,弄清硫酸发生的2个反应过程:与单质铝反应,与氧化铝反应,分别计算各用去多少硫酸溶质,再求和,最后算出质量分数。‎ ‎【解答】解:(1)设铝的质量为x,‎ ‎2Al+3H2SO4=Al2(SO4)3+3H2↑‎ ‎ 54 6‎ ‎ x 0.1g 23‎ ‎ ‎ ‎ x=0.9g 答:样品中铝的质量为0.9g。‎ ‎(2)设与铝反应的硫酸溶质的质量为m,与氧化铝反应的硫酸溶质质量为n,‎ 因铝的质量为0.9g,所以样品中氧化铝的质量为6g﹣0.9g=5.1g ‎2Al+3H2SO4=Al2(SO4)3+3H2↑ Al2O3+3H2SO4=Al2(SO4)3+3H2O ‎ 98×3 6 102 3×98‎ ‎ m 0.1g 5.1g n ‎ ‎ ‎ m= n=‎ ‎ m=4.9g n=14.7‎ 总共消耗硫酸溶质为4.9g+14.7g=19.6g,根据图象可看到共用去硫酸溶液为80g,‎ 硫酸的溶质质量分数为=%=24.5%‎ 答:(1)样品中铝单质的质量为0.9g,(2)硫酸溶液的溶质质量分数为24.5%。‎ ‎【点评】本题是关于化学方程式的计算,同时要分析好图象所提供的数据。‎ 23‎
查看更多

相关文章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