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中考散文阅读理解题及答案1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近年中考散文阅读理解题及答案1

老屋 ‎ ‎ 周克武 ‎ (1)这一辈子,不管自己身居何处,在我的潜意识里,只有走进乡下的那栋老屋才叫回家。‎ ‎ (2)我家的老屋,只是傍山而建的一栋普通农舍,土墙青瓦,杉木门窗。靠西头的几间,至今还盖着稻草,山风吹过,弥散着一股亲切的草屑味,淡淡的。可是岁月的磨蚀无情,如今老屋的鱼鳞瓦沟里长满青苔,黄泥墙壁粉尘脱落,两扇略显笨重的大门也是油漆斑驳,绽开一条条深深浅浅的裂缝,好似老人额头遍布的鱼尾纹。‎ ‎ (3)老屋真的"老"了。落日衔山时分,我站在村口远远望去,它像在酣睡,许是太累,睡得那样安详、静谧。‎ ‎ (4)我默默走近老屋。夕阳下,风如佛手,柔柔地摩挲路边的草木,没有声响;鸟儿慵倦地栖落在树上,伸出尖尖小嘴巴梳理自己的羽毛,没有鸣唱。也许它们此刻一如我的心情--轻轻抚摸深褐色的大门,却不敢推开,怕惊扰了老屋,惊碎了它的梦。‎ ‎ (5)梦里有我的童年。也是在这样的傍晚,太阳渐渐沉落,屋檐下飘落起母亲长一声短一声催我回家的呼唤。我,还有鸡们、鸭们、牛羊们,朝同一个方向--炊烟轻笼的老屋,踏碎了一路残阳。我难以自控地抬眼望望,屋顶的炊烟仿佛还在,柴火饭的香味仿佛还在,飘飘拂拂,又落到了我的鼻尖上。此刻,我真想再像孩提时那样,一路飞跑进屋,猴急火急拈起一块香喷喷的白米锅巴塞进嘴里,再听一声母亲骂我"馋嘴猫"……‎ ‎ (6)老屋是心的归宿。当我终于抬脚跨进门槛的一刹那,一种久违的感觉涌动全身:真的到家了。‎ ‎ (7)老屋是父亲耗尽心血的杰作。我小时候,常听父亲说起,他和一家人是在赤日炎炎的酷暑下挥锄破土,头顶满天繁星赶运木料、砖块、沙石,直至北风呼啸的严冬圆垛上梁。【A】像春燕衔泥般,几经周折,终于盖起了这个属于自己的窝。【B】那时候,每当亲友上门,父亲总会喜形于色地拍拍门窗,或者指指屋上的椽皮、横梁,夸他这房子坚固耐用。一个秋日,村里来了位摄影师,平日不爱照相的父亲,突然换上他仅有的一件中山装,拉着一家人在老屋前照了张相。还一再叮嘱我记住,金窝银窝不如自己的狗窝。‎ ‎ (8)几十年岁月蹉跎,转眼间物是人非。奶奶和父亲去了另外一个世界,母亲也随我住进了城里。夜深了,我一个人默默地坐在堂屋里,孤灯只影,满屋的冷清。‎ ‎ (9)窗外的上弦月,瘦瘦的。也许是我与它相隔太久,彼此之间已经陌生,它刚刚露出半张脸,一转身,又躲进了薄薄的云层。我突然想起,儿时老屋的月亮似乎不是这样。那时,我走到哪里它就跟到哪里。夏夜,奶奶把在外纳凉的我抱上床,月亮也悄悄地从窗口跟进来轻抚着我的脸。我至今记得奶奶一直坐在床沿,边给我打扇边哼童谣:月光光,夜光光,伴随我家乖乖郎……我迷迷糊糊入睡了,奶奶的歌声还在继续,像温婉的明月,落在我的枕上,我的梦里。今晚,我可用记忆的碎片还原全部细节,却再无法听到奶奶的歌声。只有墙角那张静卧的雕花床仿佛与我达成心灵上的某种默契,无可辩驳地见证这里曾经氤氲的天伦之乐。‎ ‎ (10)而这一夜,我久久无法入睡。‎ ‎ (11)第二天一早起来,太阳刚刚露头,温煦的阳光投射在老屋的房顶,染成一片熟悉的金黄。我在老屋的里里外外转来转去,每走一步,仿佛都可弯腰拾起儿时的一段记忆。门槛上,父亲抚膝而坐,眉飞色舞讲三国;杂屋里,母亲筛糠剁菜喂猪仔;后山竹林中,与儿时伙伴追追闹闹捉迷藏;屋前小道上,高举火把,紧跟大人去看电影……在我眼里,老屋是一本贮满情与爱的大书,翻开任何一页,都会找到生命之源的温暖。‎ ‎ (12)吃过早饭,我站在老屋门口与亲友们闲聊。邻家小侄劝我拆除老屋,盖幢时尚气派的"小二层"。‎ ‎ (13)我摇摇头:不拆!他哪里知道,没了老屋,我的灵魂只能浪迹天涯。‎ ‎ (选自2008年第3期《散文海外版》,有删改。)‎ ‎ 10、本文记叙了作者回访老屋的经过。请摘录文中语句,把作者的行踪补充完整。(3分)‎ ‎ 站在村口远远望去→(1 )→(2 )→默默地坐在堂屋里→(3 )→站在老屋门口 ‎ 11、细读第(2)段,说说对老屋的描写蕴含作者怎样的感情。(3分)‎ ‎ ‎ ‎ ‎ ‎ 12、文中描写细腻感人。参考示例,从第(7)段描写父亲的【A】【B】两个画线句中选择一句加以品析。(4分)‎ ‎ 【示例】句子:夏夜,奶奶把在外纳凉的我抱上床,月亮也悄悄地从窗口跟进来轻抚着我的脸。‎ ‎ 品析:"轻抚"一词运用拟人手法,借月亮生动地写出了奶奶对"我"的疼爱及给予"我"的心灵抚慰。‎ ‎ ‎ ‎ ‎ ‎ 13、第(9)段中画波浪线的句子耐人寻味。怎样理解"奶奶的歌声"落在"我我的梦里"?(3分)‎ ‎ ‎ ‎ ‎ ‎ 14、你对结尾处作者不拆老屋的决定如何评价?结合全文并联系现实生活谈谈。(5分)‎ ‎ ‎ ‎ ‎ ‎【参考答案】1)默默走近老屋 (2)抬脚跨进门槛 (3)在老屋的里里外外转来转去 ‎11、既蕴含着作者回到老屋时涌起的亲切感,又蕴含着作者对老屋老去的惋惜之情。‎ ‎12、示例一:A,“春燕衔泥”这个比喻形象生动地表现了父亲建造新房时的不辞劳苦,满怀憧憬,读来真切感人。‎ 示例二:B,“拍拍”、“指指”,运用叠词生动形象地表现出父亲造好房子后的喜悦、自豪。‎ ‎13、既指在我入睡后奶奶依然我唱着童谣,又指奶奶的童谣和奶奶的爱意深深地烙在我童年的记忆中。‎ ‎14、示例一:我觉得作者这肃决定是对的。因为老屋虽老,却保藏着他童年的记忆、温暖的亲情,回到老屋,他的心灵就有了归宿;现实生活中我们不仅需要好的居住条件,更需要有精神的家园,比如人们搬迁或远行时,总是对故园怀有一种特殊的情感。所以作者的决定是可以理解的。‎ 示例二:我觉得作者这样决定是不妥的。虽然老屋里保藏着他童年的记忆、温暖的亲情,使他的灵魂有了归宿,但是一味沉迷于过去,往往会牵绊住人生前进的步伐;时代在发展,拆除老屋,重建时尚的新居是社会发展的趋势。所以老屋还是应该拆的。‎ 示例三:我觉得作者这样决定有他的道理,也有他的不妥之处。道理在于:老屋里保藏着他童年的记忆、温暖的亲情,回到老屋,他的心灵就有了归宿。不妥之处:人不能总停留在过去,拆除老屋,重建新居是时代发展的需要,我们应该跟上时代的步伐 绝唱 ① 我每年都要到圆明园去。虽然圆明园一直有荷花池,可我到圆明园看荷花,却既不在三四月间去看它的绿叶,也不在五六月间去看它的红花,我只愿在每年的初冬季节去。‎ ② 诚然,荷花绿叶的美是无可比拟的。它浅浅的深深的绿叶上凝聚着汪汪点点的水露,在阳光的照射下,宛如透明的翡翠上滚动的几颗珍珠。这是这一塘荷花最美的时候吗?“接天莲叶无穷碧,”的名句曾被人无数次地吟咏过。我曾经以为,这是荷花最美的时候,可是我现在却觉得,也许一切并非如此。‎ ③ 诚然,荷花的红、荷花的美是有口皆碑的。它粉粉的、淡淡的、雅雅的,仿佛永远是十五六岁的年纪。不管在明亮的阳光下或是在轻风细雨中,它亭亭于岸畔又隐隐于水底的那些神秘莫测的艳影,都会使人心醉神迷。这是这一塘荷花最美的时候吗?“映日荷花别样红”的诗句,人们总是不绝于口。我也曾经认为,满塘红艳是荷花最美的时候,可是我现在越来越不这么认为了。‎ ④ 那是十多年前的十一月,我独自一人到圆明园,想去寻找那里的残秋。可是当我徜徉于既找不到一片绿叶也找不到一朵红花的荷花池的石岸上时,无意之间,却被蓦然呈现在面前的另一种景色震撼了:在映满圆明园断石残柱的倒影中间,是一池残荷——有的枯梗还高高地耸立着,有的则已折断在水中;有的叶子早被秋风撕破,有的卷作黑色的一团,却依然在空中高擎;那些曾是翠绿色或者金黄色的莲蓬,有的虽然已变成黑色,却依然在空中高举,有的被风雨摧折,成堆地倒伏在水中,却依然守着它自己的根。看到这些景象,我顿时感到自己走进了一个荷花的神奇世界。‎ ⑤ ‎ “留得残荷听雨声”吗?不,我感到这满池的荷花没有枯、没有死,那布满池水的断梗残枝,完全是那一池碧绿一池艳红的最高的升华。你从中可以发现一种美,那种不是红红绿绿的俗美,而是蕴藏于残破枯败之中的、充满自信和孤傲的凄美。‎ ⑥ 它是满池桔梗残叶,它不再以绿叶去使人清心,也不再以红花去使人陶醉,但它却表达了一种精神,一种力量。它和圆明园留给人们的断墙一样,是一种似乎已被摧毁但却永远无法摧毁的象征,是一种不屈的沉默。因此,我想,这满塘残荷才是圆明园荷池的绝美之处,它是远胜于色、远胜于香的一池历尽凄风苦雨的绝唱。何况,隆冬过后,它那散落满地的莲子,又会吐出新芽,用它青青的绿意,覆盖着这片古老的荷池呢!‎ ⑦ 不要“留得残荷听雨声”,还是“风雨声中听残荷”‎ 吧!去听它的精神,去听它的力量!‎ ‎1、联系语境,解释文中加点词语的意思。(2分)‎ ‎ 亭亭: ‎ ‎2、第④段运用描写的表达方式,写了残荷的                     ,第⑤⑥段运用了                     的表达方式,赞美了残荷的精神。(2分)‎ ‎3、按照要求品读、赏析下面的句子。(4分)‎ ‎(1)从修辞的角度:它浅浅的深深的绿叶上凝聚着汪汪点点的水露,在阳光的照射下,宛如透明的翡翠上滚动的几颗珍珠。‎ 赏析: ‎ ‎(2)从含义的角度:有的叶子早被秋风撕破,有的卷作黑色的一团,却依然在空中高擎。‎ 赏析: ‎ ‎4、作者在写残荷时多次提到圆明园的断墙残柱,这两者有何相似之处?(2分)‎ ‎ ‎ ‎ ‎ ‎5、文段⑦中,“留得残荷听雨声”与“风雨声中听残荷”有何不同?结合文意,谈谈你的理解。(4分)‎ ‎ ‎ ‎ ‎ ‎6、根据文章内容,分析本文题目“绝唱”的含义。(3分)‎ ‎ ‎ ‎ ‎ 答案18.答案示例:这里指荷花直立而美好的样子。(2分)    19.外在形态(形象) 议论、抒情(评分:2分。每空1分,第二空只答对一项不得分)    20.(1)示例:句中将“绿叶”比喻成“透明的翡翠”,将绿叶上“汪汪点点的水露”比喻成“珍珠”,生动传神地写出了绿叶的青翠、晶莹,水露的圆润、灵动。    (2)示例:句中的“撕破”“卷作黑色的一团”体现了“秋风”摧残之重,“依然”“高擎”则突出了残荷(荷叶)不屈、孤傲的品格。 (评分:4分。每句2分,意思对或言之成理即可)    21.答案示例:两者都经受摧残,外形都是残破的,精神都是不屈的。(评分:2分。只答后两句,大意对即可。如果从文章中摘取“它和圆明园留给人们的断墙一样,是一种似乎已被摧毁但却永远无法摧毁的象征,是一种不屈的沉默”得1分)    22.答案示例:“留得残荷听雨声”听的重点是雨声,表现的是一种审美的情趣;“风雨声中听残荷”突出的是感受残荷所表现的一种精神和力量。(评分:4分。大意对即可)    23.答案示例:这里指圆明园的残荷虽然饱受摧折,枯败残破,但依然自信、孤傲,表现的是一种绝美的精神。(评分:3分。大意对即可)‎ 山的呼唤 ‎ (1)梦中,总听到那山的呼唤。 ‎ ‎       (2)从小,热爱山,热爱水,热爱大自然那渺无边际、不可捉摸的神奇与旖旎。‎ ‎       (3)童年时,在故乡湖南的乡间,曾有那么一座山,使我喘息过,使我迷惑过,使我喜悦而又使我沉迷,至今,那山仍清晰地萦绕于我的脑际。那山并不高,遍布着松树,高大的直入云霄。小的只有半个人高,泥土是红色的,土质松而软,没有杂草,没有荆棘,只是,遍地撒布着一颗颗的松果。而我穿梭于那松林间,奔跑着,呼喊着,收集着那些松果,竟日流连,乐而不疲。玩累了,我会选择一棵巨大的松树,倚着它坐下来,让那如伞般的松枝遮蔽着我。闭上眼睛,我静静地倾听那风声穿过松林发出的簌簌声响,幻想着它在诉说些什么。我一直是个爱做梦的孩子,我就在那儿制造着,酝酿着,堆积着我最初的、童稚的梦。长长久久地听着那山的倾诉、山的声籁和山的呼唤。‎ ‎      (4)这座童年时期影响着我的山,始终活在我的心中。它带着一股烧灼般的力量压迫着我。一座山!我总觉得自己要攀一座山。而我也总觉得自己在攀一座山。我开始写作,迫切地想写出我对山的那份感觉,我写了很多以山为背景的小说,像《深山里》,像《苔痕》,像《船里的卡保山》……而真正能写出我那份感觉的,只有一篇《幸运草》。‎ ‎       (5)两年前,随着拍摄《幸运草》的外景勘察队,我上了一座山,我这一生真正地爬上了一座“山”,再度感受到那份令人喘息,令人迷惑,令人喜悦而又令人沉迷的滋味。那座山,那座高不可攀、深入云霄的山,那座远离尘嚣、没有丝毫人间烟火味的山!那座半是梦境、半是幻境、半是仙境的山!‎ ‎      (6)那山高达海拔一万三千多英尺,名叫“玉山”。‎ ‎       (7)再没有什么感觉比登上一座“高山”的感觉更踏实,也再没什么感觉比登上一座“高山”的感觉更虚幻,那山半在云封雾绕中,半在氤氲迷离中。岩石高插入云,松树伸展着枝丫,像一只只巨人的手,托住了整个的天空。‎ ‎       (8)站在那儿,世界在你的脚底,寒意深深的云层包围着你。浓密的松树,高大,挺拔,苍劲,树枝上全挂着一串一串的苍苔,云所带来的水汽凝聚在苍苔上,成为一颗颗晶莹的水滴,顺着苍苔向下滴落。云飘浮在脚下,在眼前,在身边,忽而来,忽而去,忽而凝聚,忽而飘散。太阳的光芒透过树梢,透过云层,像一条条闪烁的光带,遍撒在整个山头。一会儿,你会浴在阳光的灿烂里,一会儿,你又会置身在岩石的阴影下。你身边所有的一切景象,瞬息万变,使你不能不一次又一次的惊叹,惊叹那造物的神秘与神奇。‎ ‎       (9)夜里,寒月当头,流星数点。山沐浴在月光下,一片清幽,一片朦胧。处处是岩石与巨木的幢幢黑影,给人一份说不出的震慑与肃穆的感觉。山中的夜并不宁静,风在林中穿梭,时而尖啸,如一声壮烈的呐喊。时而低吟,如一支柔美的清歌。除了风声,有隔山的飞瀑,在不停不休的飞湍奔流。有不知名的鸟啼,此起彼应的互相唱和。有树枝偶然的断裂声,有小虫的唧唧,有草丛中不明原委的簌簌……这种种的声浪,汇合成了一股“山的呼唤”,那样让人震慑,让人感动,让人迷惑。似乎在不住地低喊着:“来吧!来吧!来吧!来上一座山。看看山会带给你什么?来吧!来吧!来吧!”‎ ‎(10) 梦中,我总听到那山的呼唤。我知道,我将重去,我将攀登,一次又一次。因为,那山在呼唤着我。      ‎ ‎1、认真阅读第③④两段,结合语境并联系文段内容,理解下面句子的含义。‎ ‎① 我一直是个爱做梦的孩子,我就在那儿制造着,酝酿着,堆积着我最初的、童稚的梦。‎ ‎ ‎ ‎ ‎ ‎② 我总觉得自己要攀一座山。而我也总觉得自己在攀一座山。‎ ‎ ‎ ‎ ‎ ‎2、文中第⑦至⑨段,作者重点描绘了玉山白天和夜晚两种不同的景象。试用简洁的语言分别概括这两种景象的特征。‎ ‎  ①白天的玉山: ‎ ‎  ②晚的玉山:                                                             ‎ ‎3、联系全文看,作者童年登家乡的山和后来攀登玉山,其目的有什么不同?‎ ‎                                                                               ‎ ‎                                                                          ‎ ‎4、本文描写景物浓墨重彩,形象生动。请结合你的阅读经验,任选一个角度,简要分析其写法上的特点。‎ ‎                                                                                 ‎ ‎                                                                               5、试概括本文的主旨。‎ ‎ ‎ ‎【答案及解析】‎ ‎1、①对未来充满憧憬,富于幻想;进行文学创作、写出自己对“山”的那份“感觉”‎ ‎②不懈地追求自己所确立的奋斗目标      ‎ ‎2、①光影变幻,迷离神奇,如梦如幻②山簌唱和,清幽朦胧,威严肃穆 ‎3、童年登家乡的山是游玩松林,编织梦想;后来登玉山是欣赏美景,感受自然魅力,寻找和体验对“山”的感受,实现自己的心愿。‎ ‎4、示例:①绘形、绘声与绘色相结合,既突出了山上景物的特点,又体现出个人登“山”的切身体会与感受,形象生动,趣味无穷(举例略)②综合运用比喻、拟人、排比等修辞手法,既概括出了所见景物的总体特征,也生动形象地描绘了各种景物的突出特点,凸现出“高山”以及大自然的巨大魅力(举例略)(若从其他角度如调用多种感觉器官,先总后分,变换人称等方面举例分析且正确、通顺亦可)‎ ‎5、通过对两座山中自然美景的叙写和描绘,渲染出“山‘的巨大魅力,表达了作者对“山”‎ 以及大自然的赞美,热爱与向往之情,同时也含蓄地表达了作者不懈追求人生目标的决心(或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 ‎【阅读提示】‎ 作者有过两次登山的经历:童年时攀上故乡湖南的一座山,在山上奔跑、呼喊,捡拾松果,竟日流连,编织着自己的梦想;后来登上玉山,欣赏美景,感受自然魅力,寻找和体验对“山”的感受,实现自己的心愿。文章通过对两座山中自然美景的叙写和描绘,渲染出山的巨大魅力,表达了作者对山以及大自然的赞美,热爱与向往之情,同时也含蓄地表达了作者不懈追求人生目标的决心。‎ 最美好的时刻 一个春天的夜晚,我突然醒了,睁开眼睛,看见屋子里洒满了月光,四周静悄悄的,一点声音也没有。温暖的空气里充满了梨花发出的清香。‎ 他下了床,踮着脚轻轻地走出屋子,随手关上了门,母亲正坐在门廊的石阶上,她抬起头,看见了我,笑了笑,拉他挨着她坐下。‎ 整个乡村万籁俱寂,临近的屋子都熄了灯,月光是那么明亮。远处,大约一里外的那片树林,黑压压地呈现在眼前。那只看门狗在草坪上向他们跑来,舒服地躺在他们脚下,伸展了一下身子,把头枕在母亲外衣裳的下襟。我们就这样待了很久,谁都不出声。‎ 然而,在那片黑压压的树林里却并不宁静——野兔子和小松鼠、负鼠和金花鼠它们都在那儿奔跳、欢笑;还有那田野里,那花园的阴影处,花草树木都在悄悄地生长。‎ 那些红的桃花,白的梨花,很快就会飘散零落,留下的将是初结的果实;那些野李子树也会长出滚圆的、像一盏盏灯笼似的野李子,野李子又酸又甜,都是因为太阳烤炙风雨吹打的;还有那青青的瓜藤,绽开着南瓜似的花朵,花朵里满是蜜糖,等待着早晨蜜蜂的来临,但是过不了多久,你看见的将是一条条甜瓜,而不再是这些花朵了。啊,在这无边无际的宁静中,生命——这种神秘的东西,它既摸不着,也听不见。只有大自然那无所不能,温柔可爱的手在抚弄着它——正在活动着,它在生长,它在壮大。‎ 一个8岁的孩子当然不会想得那么多,也许他还不知道自己正沉浸在这无边无际的宁静中。不过,当他看见一颗星星挂在雪松的树梢上时,他也被迷住了;当他听见一只鸟在月光下婉转啼鸣时,他心里有一种说不出的高兴;当他的手触到母亲的手臂时,他感到自己是那么安全、那么舒坦。‎ ‎9. 文章的标题“最美好的时刻”具体指的是什么?(4分)‎ ‎①“美好”指的是 ‎ ‎②“时刻” 指的是 ‎ ‎10. 请简要概括这篇文章的主要内容。(3分)‎ ‎ ‎ ‎ ‎ ‎11. 第三自然段中“那只看门狗”的描写,在文中有什么作用?(3分)‎ ‎ ‎ ‎ ‎ ‎12. 第四自然段中“并不宁静”的景象,与全文的“宁静”矛盾吗?为什么?(3分)‎ ‎ ‎ ‎ ‎ ‎13.你认为这篇文章有什么特点?请从语言、表达等方面任选一点作简要分析。(3分)‎ ‎ ‎ ‎ ‎ ‎9)①宁静(1分)、温馨(1分)(答“宁静”1分;答“温馨”“和谐”“幸福” “美满”等1分,共2分) ②春天的夜晚(2分)(只答“夜晚”或“晚上”给1分。) ‎ ‎10.(3分)一个8岁的孩子和母亲一起感受夜的宁静。(意思表达清楚即可。)‎ ‎11. (3分)中心突出(1分) ,表达了和谐、宁静的美好感觉(2分)。(或“突出了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的宁静、美好”。意思表达清楚即可。)‎ ‎12. (3分)不矛盾。运用了以“动”衬“静”的手法(1分) ,烘托了(或“表现了”)夜晚的和谐、美好(2分)。(只答“不矛盾”不给分;说明“衬托”“烘托”手法1分,结合文本分析2分。)‎ ‎13. (3分)示例:语言生动(1分)。如“那些野李子树也会长出滚圆的像一盏盏灯笼似的野李子……”(1分)运用比喻生动地写出了野李子可爱的形状(1分)。(从“意境优美”“层次清楚”等方面举例分析、言之成理也可。)‎ 桃源依旧在 罗兰 ‎①当生活琐事纷繁,或自己忽然惑于荣利,卷入凡尘,因而感到心情窘迫,看不见天光云影之时,我就让自己做一次愉快的逃离。‎ ‎②逃离的办法是坐车。‎ ‎③有时,一趟外双溪即已足够。车行快速,带着你的身体与灵魂,一同驰过一个个与你无涉的处所,于是,你可以开始看见天广地阔,云淡风清。‎ ‎④当然最好是坐火车,可以享有五六个小时的车行纵目之乐。让火车的最快速度帮你甩脱一切来自外界的纠缠和来自内心的牵绊。‎ ‎⑤于是,当火车越过市区,奔向原野,你可以放开一切顾虑与杂念。在这段时间里,没有人自作灵通地向你报导今天股市如何,油价几许;没有人杞人忧天地向你嘀咕这边房价又涨,那边地再增值。没有人问你今天因何还穿去年的时装,更没有人提醒你已年“过半百”,“应怀”千岁忧,要经营再经营,积蓄再积蓄。‎ ‎⑥在这样的旅途之中,你完全是孤立的个体,没有任何事务与你有任何关联。因此你可以不理会一切,专心欣赏车窗外闪过的远山近树,绿野平畴。‎ ‎⑦那天我乘山线去,看青山翠谷;这天我乘海线归,看未被俗世沾染的人间仙园;下次我将乘最早班车去,专为欣赏晨雾;再乘夕暮车归,可以看到晚霞。‎ ‎⑧铁路沿线,越是小站,越是文雅,越是保存着未被现代文明污染的安闲。‎ ‎⑨想像铁路员工如何把他们的小站细心点缀,把花圃围上多色的篱栏。有时红白相间,有时加些蓝和绿,润饰其间,里面盛开着美人蕉、野菊花或剑兰。有些小站不仅有花圃,且种着修剪得宜的灌木,或排列着漂亮的盆栽。有时火车开出车站以后很久,还可看见夹竹桃给铁路沿着红边,山坡上也多有粉红色或黄色的野花,点缀其间。‎ ‎⑩海线小站连地名都安闲。追分、清水、南日、苑里、通宵……它们不在意快车肯不肯在这里停站。或许它们更应当欣幸快车不在这里停站,好使它们的站上与站旁,多有一些种植花木的空间,也免得嚣张的都市人去踩坏了它们的稻田。‎ ‎⑪通宵站一闪而过,那蓝白相间的墙垣,衬着彩色缤纷的花圃,使人疑为谁家别墅,连墙上漆着的“通宵”二字,也像旧时大户人家的堂名,透着不随流俗的悠远。‎ ‎⑫白沙屯地名潇洒,圃中有美人蕉竞艳,恰似要给这素淡的地名加上最出色的点染。‎ ‎⑬有时可见公路旁侧,木麻黄夹道,令人神驰。但最夺目还是那大片的稻田,匀净澄碧,稻浪如海,极目稻田尽处,才隐隐看到线条利落的农舍,清爽整洁,如同天天用水洗过一般。偶有不知谁家的红砖小筑,镶着白边的屋顶,安谧清幽,极富画意,远远地隐在丛树之间。‎ ‎⑭在这样的安闲与清幽里,我摆脱了那被金钱追赶,被荣利纠缠的窘迫;找回的是,当年千里独行,到这青翠之乡来追寻的那无需奔名逐利的处所,耕田而食、凿井而饮的世外桃源。‎ ‎ 17.第①自然段中,“逃离”本是狼狈的,但作者却说“愉快”,这是为什么?请用自己的话概括回答。(3分)‎ ‎ ‎ ‎ ‎ ‎ 18.第⑧自然段中作者所说的“现代文明污染”,从全文看主要体现在哪里?请概括回答。(4分)‎ ‎ ‎ ‎ ‎ ‎ 19.文章标题为“桃源依旧在”,请你结合文章内容具体说说作者笔下的“桃源”是怎样的。 (3分)‎ ‎ 20.作者所写的“桃源”和陶渊明笔下的“桃源”有何异同?(4分)‎ 相同: ‎ 不同: ‎ ‎【参考答案】l7.逃离凡尘,可以释放情怀,因而作者感到愉快。 解析:本题考查的是对词语的理解。解答本题时,只要结合文章第①自然段的内容即可解答。 l8.世俗生活的繁琐,自然环境的破坏。 解析:解答本题要注意第④自然段中的这句话:来自外界的纠缠和来自内心的牵绊。这句话暗含的信息,就是答案。 l9.①沿线小站景色美丽;②小站地名安闲素雅;③田园风光安谧清幽,极富画意。 解析:解答本题时,注意第⑦自然段中“看未被俗世沾染的人问仙园”一句。因而⑧⑨⑩三个自然段,就是本题答案所在的位置,然后紧扣“桃源依旧在”进行解答。 20.相同:清幽宁静的氛围,闲适淡雅的生活。 不同:陶渊明笔下的“桃源”是虚幻的世界,是一种理想的追求;作者笔下的“桃源”是生活中实有的情境,是一种生活的追求。 解析:这是一道比较阅读题,要求很熟练地回忆起《桃花源记》。解答本题时,一定要注意题干中的“异同”,这就要求找出它们的相同点和不同点。‎ 雨丝如期而至 卢惠龙 ‎ ①‎ 雨丝如期而至,细细碎碎,却并不停歇。一阵一阵,随风飘忽。我的石屋被雨丝的沙沙声紧紧裹住。‎ ‎ ②我小小的石屋,石块砌的墙,石板盖的顶,孤寂地横陈在花溪吉林村一座土山的半腰。石屋四周是包谷林。雨丝中,包谷林散发着阵阵泥土的气息,厚实黝黑的叶面,昭示这成片的包谷正在旺盛期,夜深时听得见包谷秆上蹿的拔节声。山脚是漠漠的水田,雨丝飘洒,翠绿的秧苗一阵阵随风起伏,像在深情地获取地母的营养。‎ ‎ ③这是夏季了。夏季是生长的季节。水溪里的青蛙,这期间活泼极了。它们四肢饱满,四下里蹦跳,蛙声频率很高,包围我的石屋。青蛙常年生活在地底的洞里,季风带来雨水.它们便纷纷出洞。青蛙头的两侧有两个声囊,能产生共鸣,放大鸣叫。每每,一入夜晚,青蛙出来捕食,这时候就是它们的天下了。蛙声骤起,如鼓如鼙,如醉如狂,浓郁,浩荡,大肆将雨夜渲染。这明亮、雄浑而又神秘的音乐体积,生阴阳,孕万千,俨然一部熟悉、壮阔、悦耳的合唱。蛙鸣,蕴含着无有穷尽的生命密码,几乎就是大自然永远的歌咏,一首田野之歌。“稻花香里说丰年,听取蛙声一片”。有蛙鸣就有播种的希望,有蛙鸣就有收获的喜悦!‎ ‎ ④当雨丝飘忽,蛙鸣如潮时,我的心沉淀下去,静静地融入大自然的夜。我闭了眼,恍惚,万象在傍。动与静,虚与实,远与近,升为一种生命状态。这时候,我犹如处于一种亦真亦幻的情景中,仿佛摘一根草茎放到嘴里咀嚼,总有山野泥土的味儿,清香的,苦涩的。这情景.可以体味,可以触摸,并与人性纠结,呈现一种毛茸茸的真实。我们.每个人,是不是都生活、生存于一种规定的情景中呢?无论是一种怎样的情景。情景好像就是一种宿命,就是我们念兹在兹以至生死与之的,己身所属的情景。这样,情景就是我们每个人终身的襁褓了。我此时此地的情景,在雨夜里,在蛙声中,就像一幅写意山水,有一股气荡漾其间,氤氲环绕,诠释生命。‎ ‎ ⑤对了,这时候,大抵需要确认的是,我们不必过于自负,人类其实并不是这个星球的唯一主人。人类要给大自然以恩泽,与大自然共生共存。就像《鱼王》里的那个伊格纳齐依奇,他看见柳叶尖上,一滴露珠凝敛不动,都以为是露珠因害怕自己的堕落会毁坏这个世界。这就是一种敬畏了,敬畏我们生死与之的情景。再深一步说呢,我们必须像敬畏自 己的生命意志一样,敬畏所有的生命意志,敬畏我们赖以生存的地球。如果没有对所有生命的尊重,对地球的尊重,人对自己的尊重也是没有保障的。‎ ‎ ⑥至此,内心曾经的一些东零西碎仿佛慢慢平息,获得一种透悟的解脱。‎ ‎ ⑦雨丝依旧飘洒,我屋顶的青石板沁润了一圈一圈的水渍,有浓有淡。雨声听着听着小了下去,不一会儿,又急促起来,响亮起来,也许它会彻夜不歇的。而蛙声呢,像浪潮拍岸,渐渐有了规律。唔,山的呼吸浓烈,水的气息可辨,这是一种原本,一种落定,是大自然的脉动,一种浸淫了的博大气象。‎ ‎16.请你说说第①自然段“裹”字的妙处。(2分)‎ ‎ 答: ‎ ‎17.文中第③自然段详细描写蛙声有什么深意?(4分)‎ ‎ 答: ‎ ‎ ‎ ‎18.本文长短句结合.以短句为主,很有特点。请以第④自然段画线句为例,说说这样的语言表达有什么好处。(3分)‎ ‎ 答: ‎ ‎ ‎ ‎19.第⑤自然段画线句有什么深刻的含义?(3分)‎ ‎ 答: ‎ ‎ ‎ ‎20.读完全文.请你用自己的话概括本文的主题。(3分)‎ ‎ 答: ‎ ‎ ‎ ‎1、答:写出了丝丝雨声的稠密和石屋的小。2、答:  雨下了,水多了。于是水中精灵蛙便登场了,有蛙鸣就有播种的希望,有蛙鸣就有收获的喜悦!  3、答: 短句精练,表达了多个意象的重叠,在有限的字句中给人们以更加丰富的想象。4、 答: 提醒我们要敬畏所有的生命意志,敬畏我们赖以生存的地球,从而共创人与自然的和谐。5、 答: 我们应学会欣赏自然体会生活中的美,与自然和谐相处。‎ 泉 贾平凹 ‎ 我老家的门前,有棵老槐树,在一个风雨夜里,被雷击折断了。家里来信说:它死得很惨,是拦腰断的,又都列开四块,只有锯下来,什么也不能做,劈成木柴烧罢了。我听了,很是伤感。‎ ‎ 后来,我回乡去,不能不去看它了。‎ 这棵老槐,打我记事起,它就在门前站着,似乎一直没见长,便是那么的粗,那么的高。我们做孩子的,是日日夜夜恋着它,在那里落秋千,抓石子,踢毽子,快活得要死。冬天,世上什么都光秃秃的,老槐也变得赤裸,鸟儿却来报答了它,落得满枝满梢。立时,一个鸟儿,是一片树叶;一片树叶,是一个鸣叫的音符:寂寞的冬天里,老槐就是竖起的一首歌子了。于是,他们飞来了,我们就听着冬天的歌,喜欢得跑出屋来,在严寒里大呼大叫。‎ 如今我回来了,离开了老槐是多年的游子回来了。一站在村口,就急切切看那老槐,果然不见了它。进了院门,我立即就看见了那里那老槐,劈成粉碎片,乱七八糟地散推在那里,白花花的刺眼,心里不禁抽搐起来。我大声责问家里人,说它那么高的身架,那么大的气魄,骤然之间,怎么就在这天地空间里消灭了呢?!如今,我幼年过去了,以老槐慰藉的回忆再也不能做了,留给我的,就是那一棵刺眼痛心的树桩了吗?!我在也硬不起心肠看这一长沧桑的残酷,蕴藏着一腔对老槐的柔情,全然化作泪水流下来了。‎ 夜里。我无论如何都睡不着,走了出来,又不知身要走到何处,就呆呆地坐在了树桩上。树桩筐筛般大,磨盘样圆,在月下泛着白光,可怜它没有被刨了根去。那桩四周的皮层里,又抽出了一圈儿细细的小小的嫩枝,极端地长上来,高的已经盈尺,矮的也有半寸了。‎ 小儿从屋里出来,摇摇摆摆的,终伏在我的腿上,看着我的眼,说:‎ ‎“爸爸,树没有了。”‎ ‎“没有了。”‎ ‎“爸爸也想槐树吗?”‎ 我突然感到孩子的可怜了。我的小儿出生后一直留在老家,在着槐树下爬大,可他的幸福、快乐并没有尽然就霎时消失了。‎ ‎“爸爸,”小儿突然说,“我好像又听到那树叶在响,是水一样的声音呢。”‎ 唉,这孩子,为什么要偏偏这样说呢?是水一样的声音,这我是听过的,可是如今,水在哪儿呢?‎ ‎“爸爸,水还在呢!”小儿又惊叫起来,“你瞧,这树桩不是一口泉吗?”我转过身来,向那树桩看去,一下子使我惊异不已了:真是一口泉呢!那白白的木质,分明是月光下的的水影,一圈儿一圈儿的年轮,不正是泉水绽出的涟漪吗?我的小儿,多么可爱的小儿,他竟发现了泉。我要感谢他,他真有发现了新大陆的哥伦布一样的伟大!‎ ‎“泉!生命的泉!”我激动起来了,仅仅握住了我的小儿,想这大千世界,竟有这么多出奇,原来一棵树便是一条竖起的河,雷电可以击折河身,却毁不了它的泉眼,它日日夜夜生动,永不枯竭,那纵横蔓延在地下的每一根每一行,该是那一条一道的水源了!‎ 我有些不能自已了。月光下,一眼一眼看着那树桩皮层里抽上来的嫩枝,是多么的精神,一片片的小叶绽了开来,绿的鲜鲜的,深深的:这绿的结晶,生命的精灵,莫非就是从泉里溅起的一道道水坝柱吗?那锯齿一般的叶峰上的露珠,莫非是水溅起时的泡沫吗?哦,一个泡沫里都有了一个小小的月亮,灿灿地,在这夜里摇曳开光辉了。‎ ‎“爸爸,这嫩枝儿能长大吗?”‎ ‎“能的。”我肯定地说。‎ ‎“我说完了,我们就在没有言语,静止地坐在树桩的泉边,谛听着在空中溅起的生命的水声。‎ ‎18、文章第三自然段中的画线句展开了一幅怎样的画面?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情感?(3分)‎ 答: ‎ ‎ ‎ ‎ 19.文章开头说“很是伤感”,第四自然段又说一腔柔情“全然化作泪水流下来了。,作者伤感流泪的真正原因是什么?(4分)‎ 答: ‎ ‎ ‎ ‎ 20.小儿将树桩比作一口泉,“我”觉得小儿的发现很伟大,你觉得这个比喻好吗?为什么?请作具体分析。(4分)‎ 答: ‎ ‎ ‎ ‎ ‎ ‎21.文章最后说“谛听”“生命的水声”,请结合全文内容说说你对此的理解。(3分)‎ 答: ‎ ‎ ‎ ‎ ‎ ‎【参考答案】18.(3分)老槐树上落满了可爱的鸟儿,(1分)鸟儿的鸣叫声使得寂寞的冬天很热闹,富有生气。(1分)表达了作者崇敬、赞赏、喜爱的感情。(1分)9答一点即可得1分)‎ ‎19.(4分)老槐树给了作者童年生活无限的乐趣和无穷的遐思;作者同情、可怜老槐树死得很长惨,消失得很惨;老槐树的消失使作者再也不可能有对老槐树慰藉的回忆了。(第一点2分,后面两点每点1分)‎ ‎20.(4分)好。月光下树的年轮像泉水的涟漪,所以月光下的树桩很像一口泉;(1分)老槐树的生命没有结束,它像泉一样生命永不枯竭,因为嫩枝又长了出来;(1分)所以这个比喻显得生动形象,很新鲜,寓意很深刻。(2分)(答对两点即得2分)‎ ‎21.(3分)老槐树死了,但她的生命仍在延续;(1分)嫩枝一定会长大,对未来充满着期盼和信心;(1分)对生命力强大的崇拜与敬仰。(1分)(意思对即可)‎ 约会荷花 ‎①早早的就听说霍金要来了,霍金保持着他特有的身体姿态与偶露的微笑要来杭州了!‎ ‎②霍金来杭州,人们都以为这是一位科学巨匠与我们的一次聚首,一场约会,一篇不亚于任何追星场面的经典篇章。而我私底下却在想:霍金应该是来赴西湖的荷花之约的。‎ ‎③当那么多的人都在为霍金而狂时,他坐在轮椅上想的是什么呢?是身体上的不适?是想拼命忍着将要流溢出来的口水?是想好好地躺在床上休息一会儿?还是新的黑洞理论?这些都只有他自己知道。‎ ‎④一尊微弱之躯,一个病中的老人,面对这么多鲜花、掌声、赞叹和美誉,他为什么不像其他明星表露出满心的欢喜与陶醉呢?哪怕是装出来的。一切都是那么静静的,静静的,犹如秋天的一片落叶 ‎,静静地飘下,飘到一个地方,风吹一下,就动一动。风不吹,就静静地禅定着。那些仍然留在枝头的鲜花与果实与它无关,那些欣赏鲜花与享受果实者的赞叹与它无关。它只属于大地。回归大地,是它的理想与抱负。走向大地时的那份从容与宁静,那份无悔与蕴藉,只有那片掉落的秋叶,才能够懂得!‎ ‎⑤很多的时候,霍金都保持着一种雕塑般的姿态。没有任何一种雕塑会像他那样生动,会像他那样令人难忘与不舍!身子斜斜的,脖子斜斜的,连他的微笑也都是斜着的,我猜想他看到的人与物也都是斜着的,惟独他的心笔直地立在那里。‎ ‎⑥所有的鲜花与笑脸还有亲吻连同祝福,也就是冲着他的那份直立着的心而去!‎ ‎⑦大多时候沉默着的霍金,总让人误以为他是暂时地睡着了,睡着了似的霍金其实是比谁都清醒着。他在心中寻找美,一份简单得令人心痛的美。所以,当他看到西湖的荷花盛开时,忍不住赞叹了:多美啊!美就是那么简单!而美又不是那么简单的!当荷花浮出水面,亭亭玉立于这个世间的时候,那些曾经生活在淤泥与黑暗中的生活细节就淡远了,曾经付出在无数个日日夜夜的心血与汗水都化作了一缕甜蜜的回忆与沉潜的智慧。‎ ‎⑧任何生命都有这个过程。当霍金读懂荷花时,笑了,由衷地发出赞美:多美啊!‎ ‎⑨在美丽的西子湖畔,在接天的荷叶当中,霍金难道不比荷花更美吗?他与荷花融为一体。微风起处,荷叶与花儿都摇曳了起来。风在花叶上吹着,也吹在霍金的脸上。霍金也如一朵荷花,幽香随风飘过来,带给我们夏日里最后的一抹清凉。‎ ‎(作者赵福莲,有删改)‎ ‎〔注〕霍金:英国著名的物理学家,患卢伽雷病,全身瘫痪,却在科学上取得了巨大的成就。‎ ‎1.揣摩文章题目,写出它的两重含义。‎ ‎(1)                                                  ‎ ‎(2)  ‎ ‎2.品味语言,回答问题。‎ ‎(1)第④段说霍金“犹如秋天的一片落叶”,结合全段,说说这个比喻好在哪里。‎ ‎                                                                                         ‎ ‎ ‎ ‎(2)“身子斜斜的,脖子斜斜的,连他的微笑也都是斜着的,我猜想他看到的人与物也都是斜着的,惟独他的心笔直地立在那里。”具体说说“斜”和“笔直”放在一起的表达作用。‎ ‎                                                                                       ‎ ‎ ‎ ‎3.文章第⑧段说“当霍金读懂荷花时,笑了,由衷地发出赞美:多美啊!”请具体说说霍金究竟读懂了什么。‎ ‎                          ‎ ‎                                                               ‎ ‎                                                                                        ‎ 4、 文章说“美就是那么简单”,又说美“不是那么简单的”。请任选一个角度,结 合你的课内外积累写一段话,表述你的看法。(不少于80字)(6分)‎ ‎ ‎ ‎ ‎ ‎ ‎ 答案1.(1)霍金来西湖赴荷花之约;(2)我们与如荷花般的霍金相会 2.(1)这个比喻生动形象地写出了霍金面对荣誉时的从容(或实现人生价值后 的无悔)。    (2)形成对比,突出了霍金在身体残疾时表现出的坚强乐观(或从容高洁)的精神品质。 3.示例1:经历了淤泥般的黑暗生活并将之淡远,所展现出来的亭亭玉立的生命是最美的。‎ 示例2:付出无数个日日夜夜的心血与汗水,把它化作一缕甜蜜的回忆与沉潜的智慧,拥有这个过程的生命是美的 4.示例1:简单即美。有一句歌词说“平平淡淡、从从容容是最真”。花开花落是最宁静的美;和谐相处是最质朴的美;笑看得失是最从容的美。生活的本质不在于浮华与繁复,而在于从最简单处感受真,于最平凡中体味美。示例2:美的创造往往是曲折的,美的内蕴往往是丰富的。当人们赞叹《永州八记》的清秀之美时,可曾想到它蕴含着柳宗元贬谪的心酸;当人们称颂《茅屋为秋风所破歌》的境界之美时,可曾想到它源自于杜甫屋漏难眠的凄楚。只有经历岁月的沉淀和苦痛的磨砺,美才能绽放出永恒的华彩。                ‎ 看海 女儿早就吵着要去看海。今年夏天总算是让她如愿以偿了。   一大堆吵吵闹闹的旅游者,坐在一辆漂漂亮亮的旅游车上。车上装满了水果、食品、罐装饮料,装满了各色名牌或非名牌的服装和鞋袜,另外还装了满车的流行音乐,我不由得想,在这样一副装备里,看见的还是海吗?我有点替女儿感到遗憾。   久居闹市,总担心孩子丧失了对大自然的感悟。可闹市里的“大自然”只有家门对面的那个公园。公园里有山,有水,有森林,但在它们的前面都得加一个“假”字。有时为了躲开这个“假”字,我有意在傍晚或是干脆等到月亮升起来,才带女儿进公园。这种时候游人寥寥。草木之间有种难得的沉静,牵着孩子的手散散漫漫地随意而去,听她讲些学校里的事情,或是什么忽发的奇想。有时我们都停下来,都不说话。然后,我问她,:“你看藏经楼现在好看吗?”暮色中的藏经楼抹去了鲜艳的色彩,只留下一个幽深怅然的剪影,晚归的紫燕精灵般地在昏暗中划出些呢喃的虚线,远远的天光中还留着最后一点依稀的残红。女儿看看,说:“好看。”后来在一篇老师的命题作文中,女儿提到藏经楼,她写道:“傍晚的藏经楼很孤独。”但我知道,这还不是大自然。这种古老的人文景观,在古老的中国到处都有。‎ ‎   仔细回想起来,我与大自然刻骨铭心的相遇只有两次。第一次是因为插队而来到吕梁山的腹地。那时候根本就想不到还有大自然这码事,是懵懵懂懂地被命运扔进大山里来的。没有汽车,没有电灯,没有任何机器的响声,随便捡一条小路走下去,就会淹没在林木之间。寒来暑往,山坡上的画除去旧的,又换上新的;风霜雨雪,峡谷里的音乐或喧哗,或萧瑟,错杂缤纷。有许多次,独自一人呆在葱茏的树林里,或是站在荒远的山顶上:忽然就觉得,自己变成了一株树,变成了一块石头,满心的孤独,如麻的惆怅,都随着脚下的溪水蜿蜒而去,都随着起伏的群山蔓延到极远极远的地方——那时候,就忘了还有一个自己;那时候,就觉得敞开的心胸无遮无拦地躺在天地之间,仿佛一股清风,纤毫之动便可极游八方……‎ 第二次是因为无意中闯进了河西走廊。那一次也有一辆汽车,也有满车的旅游者,那次的目的地原本是敦煌。可是当汽车翻越乌鞘岭进入了河西走廊的时候,你就会觉得突然被一股无形的力量抛到了生物圈的外面,抛到一个任何生命都不可企及的地方,你的肉身不知被留在何处,跟着自己的只是一个充满了犹豫、恐惧、彷徨、惊叹的灵魂。狰狞而又庄严的祁连山,广漠如海却又冷酷死寂的戈壁滩,轻而易举地淹没了可以称作人类文明的那点东西。举目所见除了地平线,还是地平线。河西走廊,是造化给人类留下的形而上的大课堂,是人类语言的终点站,从这儿再向前,你将没有任何熟悉的经验和理念可以依凭……‎ 这样想着又觉得自己有些太功利,有些杞人忧天。与大自然的沟通也是可遇而不可求的——有的人终生置身于自然环境当中,却一直麻木不仁;有的人只因为在一个早晨,偶然朝一片结了露珠的叶子瞥了一眼,却在刹那间领悟了宇宙。   于是,我跟着尖叫不已的女儿走下海去。沁凉的海水翻卷着雪白的浪花涌上身来,淹没了所有恐惧而又惊喜的孩子们。这种在刹那之间得到的恐惧和惊喜,用不着任何事先的准备和安排,也是任何准备和安排都不可能得到的。在这一刹那,女儿开始了她自己和大海的相遇。‎ 也许有一天她会明白,自己和所有走到海边来的人一样,终其一生都将无法穷尽这一份浩茫无涯的恐惧和惊喜。‎ ‎(选自《读者》2009年第10期)‎ ‎17.作者带女儿“看海”的目的是什么?(2分)‎ ‎ ‎ ‎18.文中写了“我”与大自然的哪两次相遇,作者为什么说这两次相遇是“刻骨铭心”的?(6分)‎ ‎ ‎ ‎ ‎ ‎19.下面的句子语言优美,请你选择一个角度进行赏析。(3分)‎ 寒来暑往,山坡上的画除去旧的,又换上新的;风霜雨雪,峡谷里的音乐或喧哗,或萧瑟,错杂缤纷。‎ ‎ ‎ ‎ ‎ ‎20.结合全文,谈谈你对文章最后一段的理解。(4分)‎ ‎ ‎ ‎ ‎ ‎21.生活中你一定有过与大自然相遇的经历,请结合本文和自己的体验,谈谈你的感悟。(3分)‎ ‎ ‎ ‎ ‎ ‎【参考答案】1.走进大自然,感悟大自然。‎ ‎2.第一次是因为插队来到吕梁山的腹地。第二次是因为无意中闯进了河西走廊。作者认为这两次经历,自己被真正的大自然陶醉和震撼了,与大自然融为一体,忘却了自我,所以才是“刻骨铭心”的。‎ ‎3.本句采用比喻、拟人等修辞手法,生动形象地写出了四季交替使山林变了颜色,自然的变化给峡谷增添了声音。‎ ‎4.大自然是博大的,我们对大自然的认识还是肤浅的。作者意在表达我们应该亲近自然,享受自然。‎ ‎5.示例:自然是伟大的,我们要认识自然,探索大自然的奥秘,和自然和谐相处,在自然和社会中锻炼自己。‎ ‎ ‎ ‎ ‎ ‎- 1 - ‎ ‎《小石潭记》对比阅读 ‎ 一、 阅读文言文,完成11—14题, ‎ ‎    【甲】潭中鱼可百许头,皆若空游无所依。日光下彻,影布石上,佁然不动;俶尔远逝,往来 翕忽,似与游者相乐。 ‎ ‎    潭西南而望,斗折蛇行,明灭可见。其岸势犬牙差互,不可知其源。 ‎ ‎    坐潭上,四面竹树环合,寂寥无人,凄神寒骨,悄怆幽邃。以其境过清,不可久居,乃记之而去。                                                           (节选自柳宗元《小石潭记》) ‎ ‎【乙】道州城西百余步,有小溪,南流数十步,合营溪。两岸悉皆怪石,敧嵌盘屈,不可名状。清流触石,洄悬激注。佳木异竹,垂阴相映。此溪若在山野,则宜逸民退士之所游处;在人间,则可为都邑之胜境,静者之林亭。而置州以来,无人赏爱。徘徊溪上,为之怅然。      ‎ ‎ (——元结《右溪记》) ‎ ‎   [注] ①道州:今湖南省道县。唐时偏僻荒凉,元结曾在此为官。合营溪:汇入营溪。    ③敧:倾斜。④嵌:张开。⑤逸民退士:遁世隐居的人。⑥置州:设置州郡。 ‎ ‎1、[甲]文第一段描写的内容是                         ;[乙]文中描写溪水的语句是                     2、解释下面加点词在句中的意思。(4分)    ①潭中鱼可百许头 可:                 ②以其境过清 清:    ③南流数十步 南:                     ④不可名状 名: 3、用现代汉语说说下面句子的意思。(6分)    ①其岸势犬牙差互,不可知其源。    ②佳木异竹,垂阴相映。    ƒ斗折蛇行,明灭可见。‎ ‎ ‎ ‎4、面对美景,[乙]文作者为什么会产生“怅然”的情绪?(2分) 5、甲乙两文各从什么角度写出了水怎样的特点?(4分) ‎ ‎    甲文:                          乙文:                                                                6、甲乙两文在写法上有什么共同点?试举一例说明。(2分)            答案:1、(潭)水和(游)鱼; 清流触石,洄悬激注      2、①大约,大概 ②凄清,冷清清 ③向南 ④说出   ‎ ‎3、①那石岸的形状象狗的牙齿那样相互交错,不能知道溪水的源头。② 美好的树木与奇异的山竹投下的阴影,互相遮映。ƒ溪水像北斗星那样曲折,像蛇那样蜿蜒前行,时隐时现。 4、因为“而置州已来,无人赏爱”,可是自从道州城成为州的治所以来,却至今没有人们来欣赏它和喜爱它,作者借右溪的无人赏爱,抒发了自己怀才不遇的感慨。 ‎ ‎5、甲文:侧面(间接)描写 清澈透明  乙文:正面(直接)描写  水流湍急      6、都采用了借景抒情的表现手法,《右溪记》中元结由小溪引起感慨,以议论为主,兼以抒情,将作者隐士的襟怀与怀才不遇的身世之感表现俱足,使写景的志趣得以体现。《小石潭记》中柳宗元记叙了游玩的整个过程,以优美的语言描写了“小石潭”的景色,含蓄地抒发了自己被贬后无法排遣的忧伤凄苦的感情。 借景抒情  例如甲文借描写小石潭的幽美、凄寒,表达了作者孤寂悲凉的心境。 ‎ ‎《右溪记》译文:在道州城西边一百多步的地方,有一条小溪。它向南流几十步远,并入营溪。溪水两岸,全都是怪石,它们倾斜嵌叠,回旋盘曲,姿态奇特,无法用语言来形容。清澈的溪流冲击到岩石,便激起腾空的浪花和股股洄流。岸边还有美丽的树木和珍奇的青竹,垂下荫影相互遮蔽。这条溪水如果在空旷的山野,那是很适合隐士游览和居住的;如果在人烟辏集的地方,也可成为城市居民游览的胜地,和爱清静者休憩的园林。可是自从道州城成为州的治所以来,却至今没有人们来欣赏它和喜爱它;我在溪水旁徘徊,为此怅然惋惜! ‎ ‎*********************************************************************************************************************‎
查看更多

相关文章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