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度高考历史快速命中考点5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2017年度高考历史快速命中考点5

‎2014高考历史快速命中考点5‎ 一、解放人类的阳光大道 二、当今世界政治格局的多极化趋势 ‎   知识纵横 俄国十月社会主义革命与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异同点 相同点 ‎(1)两次革命都是无产阶级政党领导,广大人民群众积极参加;两次革命都使被压迫人民获得了解放,做了国家的主人 ‎(2)两次革命都是以马克思主义思想为指导,反对帝国主义,坚持社会主义方向的革命,都属于世界无产阶级革命的一部分 ‎(3)两次革命都以暴力革命为主要形式 ‎(4)在两次革命中,列宁和毛泽东都从本国的国情出发,把马克思主义与本国的革命实践相结合,继承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 ‎(5)两次革命的成功都对世界产生了巨大的影响,沉重地打击了帝国主义的力量,对世界无产阶级和民族解放运动都是极大的鼓舞 不同点 ‎(1)俄国十月革命发生在资本主义国家,它推翻了资产阶级的统治,建立了社会主义国家,因此它的性质是无产阶级社会主义革命。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则发生在半殖民地半封建国家,它推翻了封建主义、帝国主义、官僚资本主义的统治,因此这一革命的性质实质上是资产阶级民主革命 ‎(2)俄国十月革命首先从中心城市开始,然后再推向农村。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则首先建立农村革命根据地,走农村包围城市、最后夺取全国政权的道路 ‎(3)俄国十月革命是世界上第一次成功的无产阶级革命,从而开辟了人类历史的新纪元。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吸取了十月革命的经验,它的胜利壮大了社会主义力量,改变了世界政治力量的对比 模板应用类——解答历史特点类非选择题的答题规范 ‎[增分策略指导]‎ 题型解读 历史特点类设问一般含有以下词语:主要特点、新特点、时代特点、基本特点、共同特点、不同特点(各自特点)等。‎ 角度一,针对某一历史知识设问,如根据材料总结巴黎公社无产阶级专政的特点。‎ 角度二,针对某一历史知识的某一方面设问,如欧共体的建立,《欧洲联盟条约》生效反映了二战后欧洲发展的什么特点。‎ 角度三,针对两项或两项以上历史知识设问,如与欧盟相比东盟有哪些特点。‎ 答题模板 回答历史特点类问题时,首先应明确问题涉及的主体是什么,然后根据材料中的信息及问题赋分的多少,决定是从某一方面还是从某几个方面思考并总结特点。如从背景、目的、性质、内容、影响任意一个方面总结其特点,要从分析说明、归纳概括、总结比较的方式回答出特点,表述要准确。有时要求从几个方面概括特点,要注意对这几个方面进行总结,表述要有层次,要照顾不同的方面。‎ ‎[典型案例展评]‎ 材料一 二战后初期,资本主义国家之间的关系与第一次世界大战后的情况呈现出一种迥然不同的格局。此种格局使资本主义国家的关系出现了新倾向,美国抛弃了孤立主义,全面干预欧洲国家及国际事务,充当世界宪兵的角色,资本主义国家的对外政策基本上被纳入美国的外交战略之中。资本主义国家之间的固有矛盾虽未消除,但也没有发展到军事对抗的程度,因而资本主义国家之间没有战争,相互之间的关系也比较平衡。‎ 材料二 当我发表就职演说的时候,我提到一个需要谈判的时代,而不是对抗的时代,我们一直在进行谈判。我们在谈判中取得了一些进展,重要的事情上,我们在世界上许多地区正在进行谈判而不是正在对抗,在这些地区,对抗可能导致爆炸性的局面……现在,当我们环顾我们所处的世界时,我们发现美国已经不再处于十分突出的地位或者完全支配的地位了。‎ ‎——尼克松在堪萨斯城的讲话(‎1971年7月6日)‎ 材料三 俄罗斯总统叶利钦‎1998年2月8日在访问意大利前接受记者采访时说:“我知道,要摒弃旧的思维模式不是一件简单的事,其中的惰性是很强的。然而个别国家(指美国)总是试图把一个单极世界的模式,也就是自己独一无二的领导作用强加给这个世界,这是不现实的,甚至可能是很危险的。”‎ 请回答:‎ ‎(1)材料一反映了资本主义国家之间的关系出现了什么新特点?主要原因是什么?(6分)‎ ‎(2)依据材料二,概括尼克松时代美国的对外政策特征。试从国际局势的角度,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导致这些特征的主要原因。(6分)‎ ‎(3)依据材料三,概括20世纪90年代美国对外政策的主要特征。此时,美国的对外政策对国际局势产生了什么影响?(6分)‎ ‎[阅卷话得失]‎ ‎[点评] 考生甲能条理清楚地归纳特点及原因。第(1)问“资本主义国家之间的关系出现了什么新特点”,对设问涉及主体是什么没有理解好,结果答资本主义和社会主义之间意识形态方面的特点,所以不能得分;原因则从材料中获取3个有效信息,回答较准确。第(2)问特征紧扣“谈判方式”,总结准确,并分析了原因,尤其是对“所学知识”“国际局势角度”回答较好。第(3)问抓住“20世纪90年代”“美国对外政策的特征”,表述较准确,层次清楚;影响方面对“局部动荡”把握不好。‎ 解答历史特点类设问,一般对归纳概括能力要求较高,要把材料信息和所学知识巧妙结合起来作答,一定要注意紧扣设问,准确表述。‎ ‎[点评] 考生乙作答的突出特点是每一问都紧扣设问从材料中摘答案。第(1)问能够围绕“资本主义国家之间”回答特征和原因;第(2)问“结合所学知识”没有回答,导致失分较多;第(3)问也只回答出了特征。总体上考生乙基础较差,大量照抄材料,应注意归纳综合,获取有效信息。‎ ‎——————[满分答案]———————[我的收获]—————————‎ ‎(1)新特点:资本主义国家政治经济发展相对平衡,没有发生军事对抗和战争。原因:美国放弃了孤立主义,由局部扩张转向控制欧洲和国际事务;资本主义国家在外交政策上追随美国。‎ ‎(2)以谈判为主要方式(处于守势)。欧共体发展;日本崛起;不结盟运动兴起。‎ ‎(3)建立单极世界;推行强权政治。造成国际局势的局部动荡。,‎ ‎[针对训练提能]‎ 阅读下列材料:‎ 改革的实质在于,从极权官僚制向人道的、民主的社会主义社会过渡。我们所理解的人道的、民主的社会主义,是这样一种社会:‎ ‎——人是社会发展的目标;为人创造无愧于现代文明的生活条件和劳动条件,克服人与政权,与他所创造的物质和精神财富的疏远,确保人能积极参加社会进程;‎ ‎——在多种所有制形式和经营形式的基础上,确保劳动者变成生产的主人,有高效率劳动的强烈愿望,为生产力进步和合理利用自然资源提供最佳条件,保证社会公正和劳动者的社会保护;‎ ‎——人民的自主意志是权力的唯一源泉,受社会监督和国家保证保护人的权利和自由,尊严与人格,而不管其社会地位、性别、年龄、民族和宗教信仰;‎ ‎——在法律范围内行动的所有社会政治力量自由竞争。这是坚定不移地主张各族人民和睦、平等合作,主张尊重每个民族决定自己命运权利的社会。‎ ‎——《走向人道的、民主的社会主义》‎ 请回答:‎ ‎(1)结合材料和所学知识指出戈尔巴乔夫提出了怎样的改革目标?在这一目标下建立的社会具有哪些特征?(6分)‎ ‎(2)戈尔巴乔夫政治改革的实质及影响怎样?(4分)‎ ‎[解析] 第(1)问应结合“人道的、民主的社会主义”指出戈尔巴乔夫改革的目标;在这一目标下建立的社会所具有的特征,应结合材料逐条概括。第(2)问要注意从“人道的、民主的社会主义”实际上是对社会主义的否定方面作答,并指出其影响。‎ ‎[答案] (1)改革目标:建立人道的、民主的社会主义。(2分)特征:人是社会发展的目标;人是生产的主人;人的自主意志是权力的唯一源泉;各种社会力量在法律范围内自由竞争等。(4分)‎ ‎(2)实质:否定社会主义。影响:导致苏联共产党和国家的政策方向发生重大转变,并最终导致苏共下台和苏联解体。(4分)‎ 长效热点类——共产主义运动曲折发展,十八大再绘蓝图,社会主义的优越性成为命题热点 ‎1.由空想到科学 圣西门、傅立叶、欧文等空想社会主义者对未来社会提出了一些天才的设想。19世纪三四十年代,无产阶级作为一支独立的力量登上了政治舞台,为科学理论的创立提供了必要的条件。马克思、恩格斯在长期的革命实践和理论研究中,创立了科学理论。1848年《共产党宣言》的发表,标志着马克思主义的诞生。从此,无产阶级斗争有了科学理论的指导,社会主义由空想变成了科学。‎ ‎2.由理论到实践 随着马克思主义的诞生和传播,社会主义运动蓬勃发展起来,1871年法国爆发了巴黎公社武装起义,建立了无产阶级的第一个政权。社会主义已由理论发展到实践。‎ ‎3.由理想到现实 ‎《共产党宣言》揭示了无产阶级的历史使命:用暴力推翻资产阶级而建立自己的统治,进而建设社会主义、共产主义社会。1917年列宁领导十月革命取得胜利,建立了人类历史上第一个无产阶级专政的社会主义国家,社会主义由理想变成了现实。‎ ‎4.由一国胜利到多国胜利 二战后,东欧出现了阿尔巴尼亚、南斯拉夫、罗马尼亚等八个社会主义国家,亚洲也出现了中国、朝鲜、越南、蒙古四个社会主义国家,形成了地跨欧亚的社会主义阵营,社会主义由一国胜利发展到多国胜利。‎ ‎5.由一种模式发展到多种模式 社会主义制度诞生后,在很长的时间里主要是苏联式的计划经济模式,其他社会主义国家也是基本效仿这一模式。但在发展过程中,这一模式的弊端也逐渐显露,一些国家开始探索适合本国国情的建设道路。中国在经历了长期曲折的探索过程后,最终形成了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并取得了举世瞩目的辉煌成就。现在,世界上越来越多的国家关注中国,关注中国模式。2012年11月,中共十八大的召开使中国成为世界关注的焦点。在十八大上,中国共产党满怀信心的提出,在中国共产党成立一百年时,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为中国的发展绘制了新的蓝图。中国模式的成功不仅是属于中国的,也为世界其他国家的建设道路提供了新范例和新思路。‎ ‎[典例] 有学者认为:“19世纪70年代的新欧洲……可以看作是唯物辩证法所指的历史上阶级斗争的新阶段。”该观点依据的史实是(  )‎ A.第一次工业革命     B.俄国十月革命 C.《共产党宣言》发表 D.巴黎公社革命 ‎[解析] 本题考查世界近代社会主义运动,意在考查学生调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材料中“唯物辩证法所指的历史上阶级斗争的新阶段”可以理解为马克思主义的阶级斗争学说运用到实践。从时间来看,A项与材料不符;B项十月革命发生于1917年;C项《共产党宣言》发表于1848年,均不符合题干时间。因此只有D项巴黎公社革命的时间与题干时间相符,且巴黎公社革命也把马克思主义的阶级斗争学说推进到新的阶段,故从内容上亦与材料吻合。‎ ‎[答案] D ‎[命题者说] 巴黎公社和十月革命作为国际共产主义运动中的两个重要的事件,高考每年都有涉及,命制试题主要从原因、过程、结果和历史意义等几个角度切入,或是孤立考查某个知识点,或是综合考查比较辨析能力。在复习备考过程中,要求通过材料对这两个事件对比分析,全面梳理,准确把握。国际共产主义运动,由空想到科学,由理论到实践,由理想到现实,体现国际共产主义运动发展的曲折历程,联系历史,关注现实,这一内容仍有较大的命题空间。‎ ‎[针对训练]‎ ‎1.马克思说:“由于阶级对立的发展是同工业的发展步调一致的,所以这些发明家也不可能看到无产阶级解放的物质条件,于是他们就去探求某些社会科学、社会规律,以便创造这些条件……”此话旨在强调(  )‎ A.空想社会主义理论具有时代局限性 B.巴黎公社运动缺乏必要的阶级基础 C.俄国的落后使其不具备社会主义革命的条件 D.马克思主义为无产阶级指明了方向 解析:选A 从题干材料可以看出,那些看不到当时无产阶级解放的物质条件,而去探求某些社会科学、社会规律的“发明家”应该是空想社会主义者,因为空想社会主义者所在的时期,工业革命刚刚起步,而到马克思时代,工业革命已发展到一定的程度,已具备了一定的物质条件。‎ ‎2.《共产党宣言》中指出:“本来意义上的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体系,如圣西门、傅立叶、欧文等人的体系,是在无产阶级同资产阶级之间的斗争尚未发展的最初阶段出现的……这些体系的发明家们虽然曾经看出阶级的对立……但是他们没有看出无产阶级所特有的任何政治运动。”这说明科学社会主义(  )‎ A.深刻揭露和批判资本主义制度 B.对未来的理想社会提出各种设想 C.用统一的社会生产代替私人生产 D.认识到无产阶级的伟大力量 解析:选D 根据材料中“他们没有看出无产阶级所特有的任何政治运动”,这说明空想社会主义者没有认识到无产阶级的伟大力量。‎ ‎3. “被奴役的人民解放的时刻到来了,向沙皇政府报仇并惩办它的时刻到来了。……赤手空拳、袒胸露背的无产阶级起来了,同志们,这就是第二次俄国革命胜利的保证。”这里的“第二次革命”后(  )‎ A.建立了工兵代表苏维埃 B.两个政权并存的局面结束 C.推翻了资产阶级临时政府 D.产生了第一届工兵苏维埃政府 解析:选A 从材料信息“向沙皇政府报仇”可以推断为二月革命,因为二月革命推翻了沙皇政府,并出现了两个政权并存的局面,其中,无产阶级建立的是工兵代表苏维埃。‎ 一、选择题(每小题5分,共60分)‎ ‎1.1844年马克思发表了《黑格尔法哲学批判导言》,文章强调在德国必须实行彻底革命——“人类的解放”,而具有革命彻底性的阶级——无产阶级已经形成。文章还强调,只有把群众的斗争和理论的批判结合起来,才能变革旧制度。这段材料可以说明马克思(  )‎ A.已经创立了科学社会主义理论 B.认识到了无产阶级的历史使命 C.发现了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基本矛盾 D.看到了资产阶级革命的局限性 解析:选B 本题考查马克思主义形成的背景,从题干的时间看,A错误;由材料“具有革命彻底性的阶级——无产阶级已经形成”可知,马克思已经认识到了无产阶级的使命,故B正确;C和D在材料中没有体现出来。‎ ‎2.恩格斯在1892年《共产党宣言》波兰文版序言中写道:“根据《宣言》用某国文字发行的份数,不仅可以相当准确地判断该国工人运动的状况,而且可以相当准确地判断该国大工业发展的程度。”材料表明《共产党宣言》 (  )‎ A.推动各国工业化程度不断提高 B.揭示资本主义发展的客观规律 C.为国际工人运动提供思想武器 D.有利于世界无产阶级的大联合 解析:选C  材料体现的是《共产党宣言》的发行数量表明工人运动的状况以及大工业化发展的程度,但没有体现推动工业化程度的提高,A错;也没有揭示出资本主义发展的客观规律,B错;更没有说明促进了世界无产阶级大联合,D错。‎ ‎3. 《法国政治制度史》中写道:“1871年的巴黎公社是劳动群众通过其政治代表当家作主的新政治制度的萌芽。”文中的“新政治制度”是指(  )‎ A.直接选举制 B.义务教育制 C.社会主义政权 D.无产阶级专政 解析:选D “直接选举制”是政权的产生方式,不符合题意,排除A;义务教育制是“新政治制度”的一项措施,不符合题意,排除B;最早的社会主义政权是1917年建立的苏俄,排除C;由巴黎公社采取的措施可知,巴黎公社是无产阶级建立政权的第一次伟大尝试,D符合题意。‎ ‎4.马克思说:“工人的巴黎及其公社将永远作为新社会的光辉先驱受人景仰。”因为巴黎公社(  )‎ A.在打碎资产阶级国家机器方面提供了有益经验 B.是在马克思主义理论指导下的第一次伟大尝试 C.是人类历史上第一次获得胜利的社会主义革命 D.标志着无产阶级第一次登上世界政治历史舞台 解析:选A 巴黎公社在革命过程中没有按照马克思主义来开展,B项错;人类历史上第一次获得胜利的社会主义革命是十月革命,C项错;无产阶级第一次登上世界政治历史舞台是以19世纪三四十年代三大工人运动为标志,D项错。‎ ‎5. 1917年9月……又有一批企业决定关闭,同年10月,莫斯科也有一批企业倒闭。政府机关把这种经济政策说成是“调整生产”,实际上是给予资本家以充分的行动自由。这里的“政府机关”代表的是(  )‎ A.罗曼诺夫王朝的利益 B.资产阶级的利益 C.无产阶级的利益 D.外国列强的利益 解析:选B 从时间上判断“1917年9月”为二月革命后,从“资本家”可以分析出“政府机关”是资产阶级临时政府,故选B项。‎ ‎6. “在革命高潮中,各种政治力量都很活跃。布尔什维克力图领导并直接参加了两个群众的革命斗争,但尚无足够力量使自发的革命洪流完全置于自己的影响之下。这次革命的结果超出了一般资产阶级革命的范围。”这一“革命”指(  )‎ A.二月革命 B.彼得格勒起义 C.七月流血事件 D.八一九事件 解析:选A 分析材料中“布尔什维克力图领导”“但尚无足够力量”“结果超出了一般资产阶级革命的范围”等信息,可以判断出这一革命是无产阶级领导的民主革命,由此判断答案为A项。‎ ‎7.《现代汉语词典》对“霸权”的定义是:“在国际关系上以实力操纵或控制别国的强权。”它是一种主观决定的政策,而不是指一种客观态势。据此,我们称战后美国为霸权国家是因为其(  )‎ A.拥有强大实力 B.强化经济干预 C.实施冷战政策 D.推行福利政策 解析:选C 冷战政策的实施旨在操纵和控制别国,符合题干关于霸权的定义。A项是一种客观状态,B、D两项是国内政策,故正确选项是C。‎ ‎8.美国人眼中的世界一直就是两个:以美国为代表的“自由世界”和以美国的敌人为代表的“邪恶世界”。美国的使命就是“捍卫自由世界”和“消灭邪恶势力”,灰色地带是不存在的。为了完成这一使命,20世纪50年代的美国 (  )‎ A.推行马歇尔计划 B.组建北大西洋公约组织 C.发动侵朝战争 D.发动对越“特种战争”‎ 解析:选C 本题考查美国的冷战政策,从题干提供的时间信息来看,符合要求的只有C项。‎ ‎9.某同学在对20世纪70年代国际关系的发展进行探究学习时得出这样一个结论:一个国家的经济实力决定了该国在国际上的地位。下列论据无法支撑这一观点的是(  )‎ A.中国——“在联合国安理会没有中国的声音是极不正常的”‎ B.法国——“在欧洲事务安排上,我们无法保证都有美国人的位子”‎ C.非洲——“在国际关系民主化发展的今天,我们完全享有与大国平等的地位”‎ D.日本——“经济上的巨人,政治上的侏儒,这种现象必须改变”‎ 解析:选C 20世纪70年代,世界经济格局出现了多极化,这种变化同时反映在政治领域:中国在联合国的席位得到了恢复,日渐走向联合的欧洲逐渐摆脱美国的控制,经济强大的日本对自身的国际地位产生了不满。国际关系民主化是一种目标和追求,没有一定的经济实力是无法取得与大国平等的地位的。‎ ‎10. 20世纪上半叶,人类经历了两次世界大战的浩劫,“战争与革命”成为这个时代的主题。20世纪下半叶,求和平,谋发展,促合作已成为不可阻挡的历史潮流,“和平与发展”成为这个时代的主题。以下对于20世纪后半期的时代主题转变的原因分析正确的是(  )‎ ‎①二战后美苏两极格局的形成、发展和瓦解 ②全球化发展,国与国之间相互依存程度加深 ③广大亚、非、拉国家独立后,努力争取民族的繁荣富强 ④经历两次世界大战,维护世界和平是世界人民强烈愿望,也是世界各国共同责任 A.①③④ B.①②③‎ C.②③④ D.①②④‎ 解析:选C 20世纪后半期时代主题转变的最主要原因是两极格局瓦解,故①错误,②③④都是原因之一,排除①,C正确。‎ ‎11.右图为原载于美国《格林贝快报》的漫画,标题为“美国方向盘”,方向盘上的文字是“主权国家”。该漫画所要表达的主旨是(  )‎ A.美国是一个主权独立的国家 B.美国是当前世界发展的驱动力 C.美国是维护国家主权的坚定力量 D.美国的对外政策威胁他国主权 解析:选D  本题考查当今世界格局的特点,旨在考查考生获取与解读信息的能力。从漫画呈现的信息来看,美国掌控着“主权国家”的方向盘,再结合美国以“人权高于主权”为借口发动一系列战争的史实,可以判断漫画所要表达的主旨是美国的对外政策威胁其他国家的主权。故正确选项是D。‎ ‎12.‎2012年3月30日,日本防卫大臣向自卫队下达命令,在朝鲜发射卫星可能经过日本上空或在日本境内坠落时进行拦截;‎2012年4月6日,南京远洋公司“祥华门”号货轮在阿曼湾伊朗恰巴哈尔港附近海域遭海盗劫持。上述事件表明(  )‎ A.当今国际局势并不太平   B.国际格局的多极化趋势 C.当前国际局势日趋紧张 D.国际局势总体趋向缓和 ‎ 解析:选A 从材料看,当今国际社会并不太平,还有很多威胁和平发展的因素,故A项正确。B项和D项在材料中体现不出来;题干事件并不能改变整个世界局势趋向缓和的大局。‎ 二、非选择题(第13题18分,第14题22分,共40分)‎ ‎13.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当《资本论》德文版第三卷出版(1894年)后,奥地利经济学家斯班称马克思的“每一学说”“皆属错误的”,而且“马克思的主要学说”“皆非出于独创”;不过,他还是承认“在马克思的剩余价值说中,确有一段真理”:在资本主义“经济制度之下”,劳动者与资本家“所得的各自部分”“实在未能公允,实在应谋改革”。美国经济学家韩讷在其《经济思想史》中对《资本论》逐一进行批判,但他在谈到马克思“以‘历史概念’观察资本”时,认为马克思“对产业状况有精密分析……颇有价值”。‎ ‎——陈韶华、郭广迪《西方学者对马克思经济学 态度的演变过程及其原因》‎ 材料二 “大危机”爆发后,在西方知识分子中“出现了研究马克思经济学说的热烈气氛”。著名经济学家熊彼特在1942年就用“伟大”一词来形容“马克思的道理”,指出“马克思的分析是这个时期产生的唯一真正进化的经济理论”。‎ ‎——陈韶华、郭广迪《西方学者对马克思经济学 态度的演变过程及其原因》‎ 材料三 德国电视二台最近在黄金时段播出了一部名为《马克思和阶级斗争》的10集纪录片。纪录片中称,“没有一个德国人对世界的影响能超过马克思”,学者认为,马克思“以人为本”的理念,对社会不公正问题的深入分析仍有很强的现实意义。目前,几乎所有德国大学都有研究马克思的项目。‎ ‎——《德国“马克思城”重新持牌》‎ ‎(1)依据材料一,概括指出西方学者对马克思主义经济学的态度,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形成这种态度的原因。(8分)‎ ‎(2)材料二、三较之材料一反映了西方学者对马克思主义的态度有何变化?为什么会有这种变化?(6分)‎ ‎(3)综合上述材料,谈谈你对马克思主义的认识。(4分)‎ 解析:本题考查马克思主义思想。第(1)问考查西方学者对马克思主义经济学的态度,从材料中可知西方学者对马克思主义经济学既有否定又有肯定,其原因可结合19世纪末20世纪初无产阶级革命运动的高涨和资本主义制度的调整来分析。第(2)问考查当代西方对马克思主义态度的改变,从材料中可知当代以肯定为主,“原因”可从资本主义经济危机、资本主义制度的完善、社会矛盾的缓和等角度分析。第(3)问为开放性试题,言之有理即可。‎ 答案:(1)比较重视马克思主义,并进行了认真的研究;主要采取批判的态度,肯定了其中的少数内容。原因:无产阶级革命运动不断发展;马克思主义的影响日益扩大;资产阶级企图通过批判马克思主义来压制无产阶级革命;同时西方学者希望借鉴马克思主义的某些理论使统治者改善劳动人民的处境,缓和社会矛盾。‎ ‎(2)变化:由批判为主转为赞扬为主,研究更加热烈了。原因:经济危机使西方学者认识到了资本主义经济理论的缺陷,他们想从马克思理论中寻找解决经济危机的方法;材料中涉及的两个时期资本理论和社会主义的矛盾相对缓和。‎ ‎(3)马克思主义是科学理论,是人类社会的共同财富;社会主义和资本主义的理论是可以相互借鉴的。‎ ‎14.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不结盟国家的国家元首或政府首脑注意到,在从以霸权为基础的旧秩序向以各国合作以及建立在自由、平等和促进繁荣的社会主义之上的新秩序的过渡中,存在着导向世界的冲突和危机……要根本消除冲突的根源,就要消除一切表现形式的殖民主义并且在世界上实行和平共处的政策……现有的军事集团正在发展成为越来越强大的军事、经济和政治集团,根据逻辑和它们相互关系的性质来看,必然不时引起国际关系恶化。……在这种情况下,和平共处的原则,是代替“冷战”和不可能发生的全面核灾祸的唯一的办法。‎ ‎——《不结盟国家的国家元首或政府首脑会议宣言》‎ 材料二 中国的革命正是由这样两种梦想推动着:一是爱国主义者想看到一个新中国傲立于世界民族之林;二是提高处于社会底层的农民的地位,消除古代旧有的阶级的社会差别。‎ ‎——据(美)费正清《观察中国》‎ 材料三 西欧和日本都是美国非常强有力的竞争对手,朋友,是的。盟国,是的。但是它们正在与我们竞争。在经济领导的问题上,它们在全世界同我们竞争得非常激烈。……同我们在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的时候相比,美国遇到了我们甚至连做梦也没有想到的那种挑战。‎ ‎——1971年尼克松的一次演说 材料四 观察下面一幅漫画:《联合国——美国:不听话的后果》‎ ‎(漫画说明:警告牌:小心鲨鱼,别怪我们没有警告过你!美国:“救命啊!”联合国:“救命可以,不过我们得先谈谈。”)‎ ‎——原载美国《环球时报》(‎2003年9月26日)‎ ‎(1)概括材料一宣言提出的主要观点。(6分)‎ ‎(2)作为发展中的中国为实现材料二提到的“傲立于世界民族之林”这一梦想,自1949年以来,中国参加了哪些国际组织,见证了“新中国傲立于世界民族之林”?(8分)‎ ‎(3)试分析为什么尼克松说西欧、日本与美国的关系既是盟国又是竞争对手?(4分)‎ ‎(4)根据上述材料与漫画信息概括当今世界形势的特点。(4分)‎ 解析:本题旨在考查学生阅读材料、提取信息、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第(1)问属于根据材料回答问题型的题目,根据材料逐层分析、概括即可;第(2)问回答时要注意理解题干的设问,国际组织的举例则要挑选那些有助于提高中国国际地位和影响力的国际组织;第(3)问回答要从二战后初期、20世纪70年代以后两个时间段来考虑,结合不同时期综合实力的变化回答;第(4)问回答的前提是要充分理解漫画的主要含义,然后结合材料一、二、三总结当今世界形势的主要特点。‎ 答案:(1)新旧秩序的过渡中存在着冲突和危机;要消除危机的根源就要消除一切殖民主义并实行和平共处的政策;现有的军事集团引起国际争端。‎ ‎(2)中国重返联合国,加入亚太经济合作组织、世界贸易组织,参与建立上海合作组织,等等。‎ ‎(3)二战后初期,西欧经济衰落,不得不依靠美国的援助;日本作为战败国,在二战后被美国单独占领,并成为美国在远东的军事基地,所以是盟国。20世纪六七十年代,西欧、日本经济力量迅速增长,与美国在经济、政治上形成强有力的竞争,因此又成为美国的竞争对手。‎ ‎(4)世纪格局向多极化方向发展。联合国在国际事务中的作用有所加强。‎
查看更多

相关文章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