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2-02-15 发布 |
- 37.5 KB |
- 18页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部编版六年级上册语文《3、 诗词三首》教案
3、 诗词三首 设计说明: 《宿建德江》 是一首刻划秋江暮色的诗。‚愁‛ 是全诗的诗眼, 全诗围绕‚愁‛ 字显示着作者高超的艺术构思, 属于山水田园诗, 诗 人寄情山水, 在山水风光的描写中抒发自己或闲适或愁苦的情怀, 这 正是山水田园诗‚一切景语皆情语‛ 的主要特点。《西江月 · 夜行黄 沙道中》 是一首词。 词的作者是南宋杰出的爱国词人辛弃疾。 写的是 夏夜在黄沙岭上所见到的美好景象, 表达了 词人热爱大自然, 关心人 民生活, 企盼丰年的思想感情。《六月 二十七日 望湖楼醉书》 为宋代 大诗人苏轼所作, 这首诗描写了 夏日西湖上一场来去匆匆的暴雨。 第 一句写黑云翻滚, 第二句写大雨倾盆, 后两句写雨过天晴。 大自然变 化多么迅速, 诗人用笔又多么神奇。 《宿建德江》 教学设计 一、 教学目 标: 1. 能正确、 流利、 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背诵课文, 感受古诗词文 化的魅力。 2. 借助注释理解诗句意思, 体会诗人的情感和诗句的语言之美。 教学重点: 通过朗读、 理解诗意, 领略诗歌意境。 教学难点: 通过文本细读, 准确地还原诗歌画面。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 教学时间: 1 课时 教学过程: 一 、 欣赏古诗, 揭示课题 同学们, 喜欢古诗吗? 想必大家平时一定积累了 不少古诗, 谁背 首古诗给大家听听?(配古筝曲) 一段优美的古曲配合着同学们的 18 诵读让我们感受到古朴的美。今天, 我们来学习一首新诗《宿建德江》, 让我们通过学习再次感受诗的美好意境吧!(板书: 宿建德江) 我们 一起读一读。(齐读)。 宿是住宿、 留宿的意思。 谁留宿建德江? 孟浩 然留宿建德江。(板书: 孟浩然) 这首诗就是孟浩然仕途受挫后, 南 下经过建德江时写下的一首诗。 二 自读古诗、 初步感知 1、 自读古诗 现在请大家自由地把这首诗多读几遍, 借助课后的拼音把生字读 准。 好。 自由《读宿建德江》(学生自 由读古诗, 按自己的节奏和速 度读) 2、 教学生字 课件出示古诗, 指名读诗, 读准生字, 强调字音。 3 、 再读古诗 请同学们再自己读一读诗, 这次请注意把诗读流利, 读出诗里的 节奏。 三、 入境悟情 体验升华 1、 同学们朗读也激起了 老师读诗的欲望, 下面我也给大家读一 遍这首诗。 教师泛读, 同学闭目 想象你看到了 什么?(夜幕降临, 江中小舟, 烟雾迷蒙, 孤身夜宿, 身处异乡 , 旷野无边, 天比树低, 月 与人亲) 刚才同学们描述的画面又给你留下的什么印象和感觉? (孤独、 沧桑、 凄凉)(让学生板书) 让我们带着这种感觉再来读一读, 把这 种感觉读到诗的字里行间。(齐读) 2、 读着读着, 诗中哪个字眼最触动你的心? (愁) 找得真准, 看来你已经走进诗人心中了 。(板书) 来, 一起把这行诗来读一读。 3、 愁新就是新愁的意思, 作者的新愁是什么呢? (思乡 之愁) 你怎么知道他是思乡 之愁呢? 从诗中哪一个字看出来的? (客) 客是 指谁? (诗人) 诗人把自己说成是客, 是因为此时他身处异乡 。 同学 18 们, 你们还记得王维的那首诗吗? ‚独在异乡 为异客, 每逢佳节倍思 亲。‛ 佳节思亲我们都能够理解, 而此时是什么勾起了 孟浩然的思乡 之情呢? (日暮) 4、 日暮是日落黄昏夕阳西下时分, 这个时候你在干什么呢? (背 着书包回家去) 还有人在干什么呢? 我们一起来看一看图片。 你看到 了 什么? (温馨的画面让我们感觉无比幸福) 现在我们再回到诗人所 处的建德江, 你又看到了 什么? (空旷的原野和江面上只有诗人一个 人), 如果这时候你是诗人, 你会想到什么呢? (如果我能和家人在 一起多好啊) 思念亲人了 ; (如果这时候有人陪我说说话多好啊) 感 到寂寞了 ; (如果这时候我在家乡 多好啊。) 怀念家乡 了 。 诗人孑然独身途经建德江, 面对四野茫茫、 江水悠悠、 明月 孤舟, 想到自 己(‚皇皇三十载, 书剑两无成。 山水寻吴越, 风尘厌洛京‛ 《自洛之越》) 那一时间, 诗人满怀的愁绪涌上心头。 来, 谁来读一 读这满怀的愁绪? (指名读) 读出了 思亲之愁(寂寞之愁)(思乡 之 愁)。 5 、 满怀的愁绪向谁诉说呢? (月 亮) 孤人对月 是何等的苍凉、 孤寂, 让我们带着这种感受再读课文, 如果你是诗人, 你会向月 亮诉 说什么呢? 月 亮又会怎样的劝慰他呢? 请同学们拿出笔来把它写下来吧! 五 全诗回读、 情感共和 学习了 本首古诗我们已然成为了 孟浩然的知己, 朋友, 我们已然 体会到了 他在日暮时分‚人在江中、 心随月 去‛ 的满怀愁绪。 让我们 这份愁情托付江中的月 儿, 通过我们的背诵, 以解他愁肠百转的孤独 与寂寞。(回读或背诵全诗指名背 小组背 比赛背) 六月 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 【教学目 标】 1. 能正确、 流利、 有感情的朗读古诗, 背诵古诗。 2. 体会夏日西湖骤雨初晴的美。 18 3. 感受诗人苏轼豁达开朗的胸怀与豪迈奔放的作品风格。 【教学重点】: 读懂诗句, 体会感情。 【教学难点】: 通过对古诗的理解, 表达出诗的意境 【教学过程】: 一、 以西湖为话题导入 俗话说,‚上有天堂, 下有苏杭‛, 说到杭州, 你最先想到的是— —西湖(课件展示西湖美景图。 是呀, 西湖以其秀丽的湖光山色和众 多的名胜古迹闻名中外。 古往今来, 无数文人墨客留下了 许多描写和 赞美西湖的千古名篇。 在这些文人墨客中, 最与西湖有着不解之缘的 当属北宋诗人苏轼。 为什么这么说呢? 你们知道吗? 他曾两度做杭州 的地方官, 疏通西湖, 建筑苏堤, 造福于西湖百姓, 他的诗词也赋予 了 西湖别样的魅力。 除了 这些, 同学们对苏轼还有哪些了 解? 生根据资料简单介绍对 苏轼的了 解, 引导学生注意资料的整理与概括。 这节课, 我们就一起学习苏轼写的一首有关西湖的诗。 板书: 北 宋 苏轼 六月 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 齐读。 二、 知诗人, 解诗题。 1. 解题目 意思 根据学生回答相机指出六月 二十七日指的是农历, 是一年中天气 最闷热、 雷雨最多的时候, 这儿是指宋神宗熙宁五年, 即九百多年前 的 1072 年的六月 二十七日; 望湖楼, 在西湖边, 傍湖而建, 在那时 是一座大酒楼(课件展示望湖楼图可宴乐也可以住宿。 ‚醉书‛ 喝醉酒写的? 被美景陶醉了 写的? 诗人究竟为何而醉? 学完这首诗, 这个问题肯定就能迎刃而解。 三、 交流学习 (一) 出示交流提示 1. 互读, 评价能够达到哪一重境界。 2. 交流、 补充对整首诗大体意思的理解。 18 3. 交流疑问, 把仍解决不了 的疑问汇总。 (二) 组内交流, 师巡视指导。 (三) 集体质疑解疑。 (四) 检查朗读 1. 看准读对, 主要是正字音。 2. 读出节奏, 主要是指导读出节奏。 (五) 理解大体意思 过渡: 经过预习和刚才的朗读, 同学们对这首诗肯定有了 自己初 步的理解。 能说说这首诗的大体意思吗? 五、 感、 悟、 读, 感受古诗意境。 (一) 体会雨来得急, 下得大。 1. 创设情境: 1072 年六月 二十七日, 苏东坡先生在望湖楼宴请 朋友, 一边喝酒, 一边欣赏着西湖的夏日景色, 突然, 天气有了 变化。 播放《渔舟唱晚》 音乐, 师读‚黑云翻墨未遮山‛, 透过诗句, 你看 到什么? 根据学生回答, 引导理解当时的情境并适时指导朗读, 学生说到 雷声或雨点时再出示图片和雷雨声。 预设: 我看到黑压压的乌云, 就像打翻的墨汁一样。 我看到黑云翻滚, 就像浓浓的墨汁在天上翻转。 有没有见过黑云翻滚的样子? 是这样吗? 出示黑云翻滚图, 你读 出黑云翻滚的样子。 —— 谁还说说你看到的景象? 我看到黑压压的乌云像海浪一样汹涌地翻腾而来。 带着你的想象读读—— 我听到一阵‚轰隆隆‛ 的雷声—— 你不仅看到了 乌云, 还听到了 雷声, 你能听到什么? 带着你的想 象读出这四个字—— 18 电闪雷鸣中, 漫天的乌云翻卷着, 向山头涌去 请你读读整句话—— 此时你有什么感受? 一场大雨就要来到。 风雨欲来风满楼 2. 出示‚白雨跳珠乱入船‛ 图片与雷雨声音。 一场大雨真的来 了 ! 此时, 你又看到了 什么? 预设: 白花花的雨点就像跳动的珍珠一样杂乱地落进船里。 白花花的雨, 雨怎么样? ——大! 读出你的感觉——白雨跳珠乱 入船 白花花的雨, 哗哗地下着, 西湖茫茫一片。 你是放眼远方, 雨很大, 很密! ——读出你的感觉——白雨跳珠 乱入船 还从哪里看出雨很大? ‚乱‛ 入船, 雨大了 , 才乱 对! 读出你的感觉——白雨跳珠乱入船 雨点像跳动的珍珠一样, 落在船上, 啪啪直响, 溅起了 水珠。 你是聚焦近处, 雨很猛! ——读出你的感觉——白雨跳珠乱入船 雨点像一颗颗跳跃的珍珠, 直往船里乱滚。 雨点像跳动的珍珠一样, 溅起水花, 纷纷溅入船舱里。 对! 雨点不只是落进船里, 更多的是落在湖面上, 溅起无数朵水 花, 很美! 震撼人心的美, 令人激动的美! 根据学生回答相机播放雷雨声音配白雨图, 感受雨大、 雨密、 雨 急 、 雨猛。 2. 谁来将这场又急又大的雨, 通过朗读带到我们大家眼前? 指名 读。 3. 师生对读, 体会雨的急和大。 18 句中对: 黑云翻墨——未遮山, 白雨跳珠——乱入船。 分句对: 黑云翻墨未遮山, ——白雨跳珠乱入船。 未遮山——乱入船 未遮山——乱入船 未遮山——乱入船 小结(承上启下): 这真是一场又急又大的雨啊。 它让我们感到 ——震撼! 激动! 振奋! 惊叹! ……把静止的文字通过想象变为灵动 的画面, 这是理解古诗的好方法。 当我们正被眼前这白花花的大雨所震撼、 为之惊叹的时候, 一阵 大风吹来, 天地间又是别一番洞天。 (二) 体会雨去得快和雨后西湖美景。 1. 出示‚卷地风来忽吹散‛ 出示一场大风卷地风而来, 它吹散了 ____ , 吹走了 __ __ , 吹来了 ____ 。 2. 望湖楼下水如天 (1) 此时的水怎样? 天怎样? 你能想象得出水如天是怎样的景 象吗? 预设: 水如天一样的——开阔无边 天无边, 水无边, 水如天一样开阔读出你的开阔—— 水如天一样的——蔚蓝 水蓝蓝, 天蓝蓝, 水天一色。 读出你的水天一色—— 水如天一样——明亮 雨过天晴, 一切都像刚洗过的一样, 读—— 水如天一样的——平静 碧空如洗, 水平如镜, 读出你的想象与感觉—— 湖面上比天空还要漂亮, 荷叶、 荷花……; 湖边…… (2) 播放古筝曲, 出示水如天图数幅。 让我们也到雨后的西湖 18 去看看这‚水如天‛ 的美妙景色吧! 雨后的西湖, 天无边, 水无边, 水如天一样开阔, 读—— 雨后的西湖, 天空更加湛蓝, 水面更加明亮, 湖面和天空都像刚 洗过一样, 读—— 雨后的西湖, 天蓝蓝, 水蓝蓝, 天映水, 水映天, 水天一色, 读 —— 雨后的西湖, 水平如镜, 碧空如洗, 水如天一样明净, 读—— 雨后的西湖, 荷叶摇得更欢, 荷花开得更艳, 柳浪阵阵, 鸟鸣声 声。 读—— 小结: 这样的景色, 让人——喜悦! 舒畅! 兴奋! …… (三) 总结, 感受全诗意境。 过渡: 短短的时间, 我们经历了 一场来去匆匆的骤雨, 从下雨前 的‚黑云翻墨未遮山‛, 到雨中‚白雨跳珠乱入船‛, 到‚风吹雨散, 水天一色‛ 谁能把刚才的景象说给大家听? 1. 播放古筝曲, 先自己准备一下, 可以在预习卡上古诗大体意思 的基础上添写、 补充。 2. 指名说。 多么酣畅淋漓的大雨! 多美令人心旷神怡的雨后美景! 此时此刻, 诗人仅仅是因酒而醉吗? 不, 诗人已不仅仅因酒而醉, 而是因雨而 醉, 因景而醉。 这可真是‚醉翁之意不在酒, 在乎山水之间也。‛ 同学们, 此时此刻你就是苏轼, 就站在望湖楼上, 凭栏远眺, 感 受那震撼人心的疾风骤雨, 观赏那水天一色的西湖风光, 齐读—— 3. 苏东坡先生被眼前的景象所陶醉, 也被自己的诗句所陶醉, 这 一幕深深地记在他的记忆里。 十五年后, 50 岁时的苏东坡先生再次 来到西湖, 与他同榜进士莫君陈在湖上宴请时正好又遇上下雨, 他回 首望湖楼, 想起当年在这儿写诗的事, 无比感慨地又写下一首诗。 出示《与莫同年雨中饮湖上》‚到处相逢是偶然, 梦中相对各华 颠。 还来一醉西湖雨, 不见跳珠十五年。‛ 18 自读, 师问: 从哪里看出苏东坡先生是被当时的景象所陶醉, 而且一直念念不忘? 师生对读。 当年, 那场酣畅淋漓的大雨令苏东坡先生陶醉其中— —黑云翻墨未遮山, 白雨跳珠乱入船; 十五年后, 那场酣畅淋漓的大 雨仍令东坡先生念念不忘——还来一醉西湖雨, 不见跳珠十五年; 939 年之后的今天, 东坡先生早已不在, 但他留给我们的那场酣畅淋漓的 大雨, 那场大雨带给我们的激动与舒畅仍令我们深深陶醉。 ——背诵。 同学们, 这就是经典文化的魅力, 她可以穿越时间, 跨越空间, 她可 以思接千载, 视通万里, 她可以影响一代又一代热爱中华文化的人! 六、 体会诗人的情感。 1. 你知道东坡先生当时是在怎样的情况下写这首诗的吗? 出示 诗人写此诗背景。 在熙宁五年, 宋神宗时, 王安石变法, 苏轼持不同政见, 受 官场挤压, 无奈乎, 自请外任, 远离京城, 到杭州任杭州通判。 师讲述: 这段文字, 读起来有点费劲。 通俗一点讲, 因为苏轼在 治理国家方面, 与王安石有不同看法, 至于他当时的政治观点正不正 确, 我们这节课暂且不去管它。 反正, 这个时候, 别周围的人看他不 顺眼, 就处处排挤他, 他没有办法, 就辞职不干了 , 离开京城, 来到 杭州。 这种时候, 大凡诗人失意, 总会借酒消愁, 吟诗抒怀, 而此诗 却不见愁情。 那隐藏在急雨背后的是诗人怎样的心境呢? 你从暴风雨 中读到了 怎样一位诗人?(乐观 平静 开阔 豁达 善于排解自己 的情绪 ) 2. 走进诗人的心境去读诗, 你会读出另一种味道的, 试试。 七、 回归整体, 拓展延伸 1. 豁达、 乐观的苏东坡先生喜欢西湖, 陶醉于西湖的湖光山色之 中, 他还写过一首诗, 与我们今天学的这首诗相映成趣。(出示:《饮 湖上初晴后雨》 为什么这么说呢? 先自己读读。 2、 指名读 18 3、 指明大致讲解诗意。 5. 总结拓展 1. 西湖的美景让我们向往, 如果我们有机会来到西湖边, 你会受 想到——望湖楼; 站在望湖楼上, 你会想起哪一个人? ——苏轼—— 想起苏轼, 你就会想起哪一首诗——让我们一起背诵这首《六月 二十 七日望湖楼醉书》, 陶醉在苏轼为我们描绘的美丽的西湖风光之中吧。 2. 那就让我们记住乐观豁达的苏轼, 记住他留给我们望湖楼醉书, 在课后继续我们的诗词之旅。 作业设计: 将《六月 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 以手抄板的形式表达出来, 选取 佳作并在班级中展示。 板书设计 六月 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 苏轼 云 山 雨景 雨 珠 风 晴天 楼 天 《西江月 · 夜行黄沙道中》 教学设计 【设计理念】 本课的教学遵循学生‚自主学习, 自主感悟‛ 的教学原则。 通 过创设学习词的美好的意境, 引导学生融入想象, 自读自悟, 勾勒画 面, 相互交流, 体会意境。 在自读、 精读、 熟读的基础上, 自主合作, 开展活动, 展示学习成果, 获得更深的体验。 【学生分析】 六年级学生学习的古诗词不下数百首, 有了 一定的知识积累, 18 能力习惯也得到了 初步培养, 还感悟了 一点学习古诗词的方法策略。 学习古诗词的重点还是放在诵读朗读上, 所谓‚读书百遍, 其义自见‛, 读得多了 , 意思自然就明白了 。 但是在诵读的技巧上还有待提高, 不 但要读出诗词的节奏, 还要读出诗词的韵味。 为了 了 解学生对古诗词 的理解与应用, 也让他们根据古诗词改写成记叙文、 散文等。 这样, 既复习了 古诗词, 又加强了 习作练习。 但学生表述方法还比较单一, 语言表达的规范意识、 技能和习惯也需不断强化训练, 教学中要关注 这些能力的培养及朗读情感的激发, 逐步提高学生整体的古诗词水平。 教学目 标 1. 在诵读中扫清文字障碍, 有感情地诵读这首词并且会背诵。 2. 通过语言文字, 融入自己丰富的想象, 感悟这首词所描绘的 意境, 体会作者的感情。 3. 通过不同层次的解读, 品读宋词语言的魅力, 受到祖国传统 文化的熏陶。 教学重难点 重点: 通过反复诵读, 感受词中所描绘的意境。 难点: 指导学生品读‚旧时茅店社林边, 路转溪头忽见。‛ 感受 ‚柳暗花明又一村‛ 的精妙。 课前准备 1. 收集辛弃疾的资料和几首词以及有关词的介绍。 2. 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 交流课前资料, 感知词的特点 1. 孩子们, 在你们积累的宋词中, 你最喜欢哪一首, 能背给大 家听听吗? 抽生背诵。 导读: 我国是诗词的国度, 尤其历代名篇名作, 不仅内涵丰富, 意境深远, 具有很高的审美价值和艺术感染力, 而且短小精悍, 词句 优美, 韵律和谐, 节奏感强, 易读易记, 特别适合小学生诵读。 18 2. 知道什么是词吗? 抽生读自己查阅的词的相关知识。(师根据 学生的反馈相机揭示词的特点: 词是诗的别体, 最初是配乐唱的, 有 长短句之分。) (设计意图: 小学高年级综合性学习要求学生能利用图书馆、 网 络等信息渠道获取资料。 养成课前搜集与课文有关资料的习惯, 让学 生自主交流, 发挥其学习的自主性。) (二) 语言导入, 解词题 1. 宋词是我国民族文化的精华, 千百年来, 广为传诵。 今天, 让我们回到八百多年前的南宋, 与辛弃疾一同欣赏夏夜美景吧! 2. 一起读题目 《西江月 · 夜行黄沙道中》。 西江月 是什么? 夜 行黄沙道中又是什么? 让学生了 解: 西江月 是词牌, 夜行黄沙道中是 词题(课件 1)。 预设: 词的题目 和古诗的题目 有什么不一样? 读的时候词牌名和 词题中间要注意停顿, 词题夜行那里也要注意停顿, 再读一遍。 3. 从词题中, 你知道了 什么? (设计意图: 让学生了 解词的题目 与诗的题目 的特点, 并用自己 的话说出题意。 激起学生的阅读期待, 训练学生的诵读能力和说话能 力。 ) (三) 初读课文, 疏通字词 1. 先听老师来读读这首词, 注意听读音和节奏。(课件 2 ) 2. 请孩子们自由地练习朗读这首词, 老师给你们一点友情支援 好吗? 请看屏幕。(课件 3) 注意读准字音, 读通句子。 读不好的地 方可以多读几遍, 有疑问的地方可以标出来。 3. 指名读词, 师相机评价。 预设: 有些字音读不准, 要多读几遍。 如‚山‛‚枝‛ 强调读翘 舌音; ‚明‛‚清‛‚鸣‛ 强调读后鼻音。 句中的停顿要掌握好, 重点 指导朗读: 稻花香里| 说丰年; 七八个星| 天外, 两三点雨| 山前。 4. 要想读得更有韵味, 平仄读得要有区别。 知道平仄怎样读吗? 18 导读: 平就是第一、 二声, 读得长一点轻一点, 仄就是第三、 四 声, 读得短一点重一点, 这样才有美的韵味。请孩子们再自由地朗读, 读出韵味来。 5. 抽生读, 再指导。 师生合作读。 (设计意图: 古诗词的教学重点应放在学生的诵读朗读上。 指导学生 朗朗出声地诵读, 低唱慢吟地诵读, 在读中整体感知, 在读中有所感 悟, 在读中培养语感, 在读中受到情感的熏陶, 读多了 , 自然成诵。) (四) 抓重点词句, 解词意 1. 孩子们读得有滋有味, 会读词了 还要懂它的意思。 在这首词 中有没有不懂的词语? 你有什么办法解决这些问题? 同桌商量商量, 看看能解决哪些问题, 不明白的地方再提出来。 预设: 学生可能有一些词语不太理解, 如: 茅店、社林、溪桥. . . . . . 可以让知道的同学帮助解答。 老师注意引导学生抓住‚见‛ 相机理解 ‚茅店‛‚社林‛‚溪桥‛ 从而感知词句意思。 2. 通过孩子们的解读, 夏夜黄沙岭上的美好景象仿佛就在我们 眼前, 你最喜欢哪幅画面? 说说你的理由, 请带着你的感受读一读。 3. 抽生说自己喜欢的画面, 师相机点评并指导朗读。 (设计意图: 给学生自主学习的时间和空间, 创设出其乐融融的学 习情境。 充分把握词的基本内容, 然后通过品读悟情, 把学生带入如 诗如画的词的美好的意境之中, 使学生如临其境, 如闻其声, 与词产 生共鸣。 同桌讨论学习, 培养学生合作学习的精神, 获得更深的阅读 体验。) (五) 想像画面, 境中悟情 1. 孩子们, 词中说伴随着清风吹佛, 传来阵阵稻花香和蛙鸣声, 仿佛是青蛙们在争说丰年, 那他们会说些什么呢? 这儿的‚说‛ 字, 只是青蛙在说吗? 还会有谁在说? (课件 4) 预设: 学生的想象是丰富的, 他们可能会说青蛙在说今年的丰收、 老百姓的生活、 多捉虫子之类。 除了 青蛙在说, 还有农人、 作者自己 18 都可以, 重在体会作者的喜悦之情。 导读: 是呀, 词人闻着飘于黄沙岭的稻花香, 感受着田野的 一派生机, 多么盼望有一个丰收年呀! 孩子们, 你们融入了 自己丰富 的想象, 感受到了 词中所描绘的意境。 这是一个诗情画意的月 夜! 一个勃勃生机的田野! 2. 这么充满诗情画意的月 夜, 词人完全沉浸在展望丰收的巨大 喜悦之中, 浑然不觉天气的变化, 他猛一抬头, 看到了 ——读‚七八 个星天外, 两三点雨山前‛。 此时他的心里怎样想的? 3. 提出质疑: 词人疾步向前走, 想找个避雨的地方, 过去熟悉 的茅店就在社林的旁边, 词人为什么找不到了 呢? 4. 词人可能因为天黑、 心急、 树茂而没发现旧时的茅店, 后来 怎么看见了 ? 哪个词体现了 词人的惊喜之情? 让他惊喜的是什么? 导读: 带着这份惊喜再读‚旧时茅店社林边, 路转溪桥忽见‛。 这个发现让词人倍感惊喜, 这份惊喜让这次夜行乐趣横生。 孩子们, 你们的声音中透出一股喜悦, 体会到了 词人的愉快感受。 (设计意图: 充分调动学生的想象去感受和体验词的优美意境。 学习中融入自己丰富的想象, 边读边想象再现画面情景, 让学生有身 临其境之感, 感受得真真切切, 才会体会到词人的心境。 在学生自主 感悟的基础上, 引导学生交流自己的想象, 在关键处给予巧妙引导, 不仅激发了 学生学习的情趣, 还丰富了 文本的内容, 更加深了 对诗词 的理解和记忆。) (六) 联系生活, 内化情 1. 你对辛弃疾了 解多少? 你还知道他的哪些田园词? 能读给大 家听听吗? (课件 5) 预设: 学生自主说出收集的辛弃疾的简介及作品, 老师及时补充。 2. 从‚路转溪桥忽见‛, 你感受到什么? 你生活中有过这类情况 吗? 说一说。 由此你想到了 哪句诗? 18 导读: 大声读出来——山重水复疑无路, 柳暗花明又一村。 我们 面对困难、 挫折, 不退缩不畏惧, 勇往直前, 那么, 前方将充满光明 与希望。 3. 经历过这种峰回路转的惊喜, 辛弃疾一定是喜出望外, 大声 欢呼——读‚旧时茅店社林边, 路转溪桥忽见‛。 导读: 在你们人生的路上, 时常会有这样的峰回路转的惊喜, 你 们肯定会不由自主地想起起辛弃疾的这句词——‚旧时茅店社林边, 路转溪桥忽见‛! 让我们再次带着欣赏的目 光, 有感情地读读这首词, 感受词人的真挚感情和匠心独运。 (设计意图: 学生通过声情并茂的朗读来表达自己对词的感悟, 以读代讲, 逐层深入文本, 再一次促进学生与文本的对话和沟通, 使 学生与作者之间产生情感的共鸣。 通过交流、 朗读、 扩展田园词、 联 系生活谈感受等方法引领学生表达内心体验, 在语言的实践交流中积 累语言、 培养语感。) (七) 情景展现, 延伸情(课件 6) 黄沙岭夏夜清丽喜人的景象和词人的愉快感受深深触动我们每 一个人的心, 就让它变成我们笔下的作品吧! 小练笔: 夜晚, 月 儿从云缝里钻了 出来, 山林顿时变得明亮起来, 惊动了 在枝头上栖息的山鹊, 引起树枝摇曳; 清风吹拂, 蝉也叫得格外 欢快. 此时, 诗人正行进在黄沙道中, 一路上闻到了 (设计意图: 将语言转化为文字, 可丰富学生词汇, 拓展学生想 象, 提高文字组合、 运用能力。 让他们根据古诗词改写成记小散文, 这样, 既复习了 古诗词, 又加强了 习作练习, 在具体的语言实践中提 升学生的语文能力。) 板书: 读音韵 阕 解词意 18 入词境 悟词情 教学反思: 教学中我遵循学生‚自主学习, 自主感悟‛ 的教学原则, 通过创 设学习诗词的美好的意境, 引导学生融入想象, 自读自悟, 勾勒画面, 相互交流, 体会意境。 并且在自读、 精读、 熟读的基础上, 加深体验。 通过课后拓展诗词, 吟诵诗词的活动, 拓展了 学习的时空。 我觉得课堂教学有一些成功之处, 主要表现在: 我主要采用诵读 感悟, 品评赏析, 积淀深化的教学方法, 适时借助多媒体课件, 引领 学生读中感悟, 读中融情, 悟中升情。 在第一个环节: 创设诗意课堂 中, 我有效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激起了 学生热爱古诗词的情感和 学习古诗词的求知欲。 第三个环节: 初读诗词, 初步感悟。 我让学生 采取多种多样的朗读方式朗读。让学生自己读, 配合读, 然后指名读。 当我发现同学们字音读的十分准确时, 接着引导读诗要有节奏。 第五 个环节: 拓展延伸。 古诗带给学生的是更多想像的空间, 这样的创造 性的想象有助于把学生引入深远的意境。 我让学生结合自己的理解, 用自己的话描写画面, 想象人物的心情、 感受, 体会人物的心理活动, 有助于加深学生的理解, 帮助学生体会意境, 提高他们的表达能力。 总之, 这节课, 我尽力营造一种宽松和谐的气氛, 用自己的热情 感染、 带动学生, 不失时机地赞赏, 积极有效的引导, 让学生体会到 学习语文的成就感, 感受到诗词的独特魅力。 18 18 18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