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品 部编版六年级语文上册第三单元 全套 教学设计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精品 部编版六年级语文上册第三单元 全套 教学设计

部编版六年级语文上册第三单元教学设计 ‎9 竹节人 ‎1.会写“豁、凛”等14个生字,会写“威风凛凛、疙瘩、疲倦”等17个词语。‎ ‎2.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快速浏览课文。‎ ‎3.通过文中表达竹节人给作者带来乐趣的语句,感受竹节人游戏给作者童年生活带来的欢乐。‎ ‎4.学会根据不同的阅读目的选用恰当的阅读方法。‎ 重点 体会竹节人游戏给作者童年生活带来的欢乐。‎ 难点 学习根据不同的阅读目的选用恰当的阅读方法。‎ ‎1.字词教学 本课14个生字,在学习的过程中,要结合词语和语段进行教学。可把本课的词语进行分类,分别有“跺脚”“大步流星”“轻手轻脚”这类跟动作有关的词,“疙瘩”“冰棍”这类名词,“别出心裁”“技高一筹”这类形容词,还有“沮丧”“忘乎所以”这类描绘神态的词语。不同类型的词语要有不同的学习策略,比如在学习“威风凛凛”的时候,注意前后鼻音的区别,体会竹节人有气势的样子。在识记“跺脚”“大步流星”“轻手轻脚”时可通过肢体动作加深学生的理解和记忆。理解“别出心裁”中“裁”字的字义,积累“威风凛凛”“别出心裁”“技高一筹”这类四字词语并学会运用。‎ ‎2.阅读理解 对于六年级的学生来说,可以结合学生的生活体验,抓住文段中的关键词句进行阅读品析。阅读应该有更强的目的性,要与锻炼思维能力、阅读能力、阅读方法相整合。本课学习,要理清三个不同的阅读任务,通过快速浏览与精读相结合的方法精准找到与阅读任务密切关联的文段内容,并抓住重点的语句体会作者文字背后隐藏的思想情感,总结本文的表达方法。既重视对学生阅读分析与整合能力的训练,也重视对文本情感的体会,这是六年级语文学习的方向。‎ ‎3.表达运用 学会多种形式的语言表达是语文学习的目的之一,也是语文人文性与工具性相统一的表现。学生在学习文章后,能学会通过说明性、叙述性的语言表达自己的情感,做到语言形式与表情达意的统一,实现了文本学习的迁移运用,把学习落实到语用上。‎ ‎1.预习提纲 ‎(1)通过朗读课文,认识课文中的生字新词,并联系上下文理解生字新词。‎ ‎(2)快速浏览课文,找到与三个阅读任务相对应的文本段落。‎ ‎(3)用“______”画出你觉得有意思的语句,多读几遍并做批注,写写你的感受。‎ ‎2.多媒体课件 教学课时 ‎2课时。‎ 第1课时 课时目标 ‎1.会写“豁、凛”等14个生字,会写“威风凛凛、疙瘩、疲倦”等17个词语。‎ ‎2.朗读课文。根据不同的阅读目的,选择恰当的阅读方法。‎ ‎3.整体感知课文内容,把握故事情节,梳理文章脉络,明确阅读任务。‎ 一、谈话导入,引入“竹节人”‎ ‎1.谈话导入:同学们,你们喜欢玩玩具吗?你们小时候最爱玩什么玩具?有动手制作过玩具吗?(学生自由讨论、交流)‎ ‎2.今天,咱们要回到20世纪,去看看那时候的小朋友爱玩什么样的玩具。‎ ‎(板书课题:竹节人)‎ ‎3.生读课题。‎ ‎4.读了课题,你们有疑问浮现出来吗?‎ 预设1:什么是竹节人?‎ 预设2:竹节人怎么玩?‎ ‎5.课件出示:‎ 课件出示:‎ 师:竹节人是怎么做的?又是怎样玩的?围绕竹节人发生了哪些有趣的故事?让我们走进课文去看个究竟吧!‎ ‎【设计意图】‎ 课堂伊始,通过让学生回顾自己的生活体验来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引发学生的共鸣,围绕题目提出了一系列问题,既易于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又能最快地接触到文本的核心。‎ 二、初步感知,完成阅读任务 ‎1.请同学们自由地朗读课文,注意读准字音,读通句子,遇到难读的地方多读几遍,并完成阅读任务单。‎ 课件出示:‎ 我要完成的阅读任务 我要关注的内容(相关段落)‎ ‎1.写玩具制作指南。‎ ‎2.体会传统玩具给人们带来的乐趣。‎ ‎3.讲一个有关老师的故事。‎ ‎2.在读课文之前,咱们先来了解一下本文的作者。出示课件,介绍范锡林。‎ 课件出示:‎ 范锡林,江苏无锡人,1950年一月出生于江苏无锡,1968年赴靖江市靖南村插队务农,后历任靖江团结中学教师,靖江中学教师,靖江市文联副主席,专业作家,文学创作二级。江苏省第八届人大代表。1980年,开始发表作品。1984年,《睁开吧,长长睫毛的眼睛》获《少年文艺》好作品奖,中篇小说《秘道》获上海市首届巨人优秀作品奖。‎ ‎3.指名小老师带读本课17个词语,注意纠正字音、字形、字义,全班齐读。‎ 威风凛凛(lǐn)‎ 别出心裁(裁:设计;选择。)‎ 技高一筹(稍强一些,技术高人一等。)‎ ‎【设计意图】‎ 高年段不仅要识记字音、字形、字义,更重要的是能联系积累和语言环境理解词语的意思,这有利于学生更好的理解课文内容。‎ ‎4.生齐读词语。‎ 课件出示:‎ 疙瘩 疲倦 冰棍 橡皮 跺脚 颓然 沮丧 威风凛凛 呆头呆脑 别出心裁 ‎ 技高一筹 大步流星 暴露无遗 念念有词 忘乎所以 心满意足 轻手轻脚 ‎5.将生字新词放回课文中,同学共享阅读的智慧,指名学生来分享填写的阅读任务单。‎ ‎6.给出示例:‎ 我要完成的阅读任务 我要关注的内容(相关段落)‎ ‎1.写玩具制作指南。‎ 第2~4自然段 ‎2.体会传统玩具给人们带来的乐趣。‎ 第5~18自然段 ‎3.讲一个有关老师的故事。‎ 第19~29自然段 ‎7.对应阅读任务中需要关注的相关段落,梳理文章段落层次。‎ 第一部分(第1自然段):写小时候大家的玩具都是自己做的。‎ 第二部分(第2~4自然段):写怎样制作竹节人。‎ 第三部分(第5~18自然段):讲述怎样玩竹节人。‎ 第四部分(第19~29自然段):讲述竹节人与老师之间的故事。‎ ‎【设计意图】‎ 高年级学生阅读,不再局限于了解文本,重在学习阅读方法和培养阅读能力。通过寻找阅读任务中对应的内容,引导其围绕中心、有目的地阅读文章,快速提取有效信息,能提升学生概括文章主要内容、梳理文章脉络的能力。‎ ‎8.刚才我们已经初步感知了课文,现在你们认识竹节人了吗?知道竹节人是怎么做成的吗? 让我们一起完成第一个阅读任务吧!‎ 课件出示:‎ 把毛笔杆锯成寸把长的一截,这就是竹节人的脑袋连同身躯了,在上面钻一对小眼,供装手臂用。再锯八截短的,分别当四肢。用一根纳鞋底的线把它们穿在一起,就成了。锯的时候要小心,弄不好一个个崩裂,前功尽弃。‎ ‎(1)制作竹节人有哪些步骤?有什么注意事项吗?(抓住动词“锯”、“钻”、“穿”)‎ 步骤:‎ 步骤一:毛笔杆锯成寸把长的一截。‎ 步骤二:毛笔杆上面钻一对小眼,供装手臂用。‎ 步骤三:再锯八截短的毛笔杆,做成四肢。‎ 步骤四:用一根纳鞋底的线穿过钻的小眼和四肢,把它们穿在一起。‎ 玩法:把制作好的竹节人的鞋线嵌入课桌裂缝里,将鞋线一松一紧,那竹节人就能手舞之、身摆之地动起来了。‎ 注意事项:锯的时候要小心,不要让毛笔杆崩裂。‎ ‎(2)完成玩具制作指南。课件出示:‎ 竹节人制作指南 所需材料 毛笔杆、工具刀、纳鞋底的线 制作步骤 ‎1.毛笔杆锯成寸把长的一截。‎ ‎2.毛笔杆上面钻一对小眼,供装手臂用。‎ ‎3. 再锯八截短的毛笔杆,当四肢。‎ ‎4.用一根纳鞋底的线穿过钻的小眼和四肢,把它们穿在一起。‎ 玩法 把制作好的竹节人的鞋线嵌入课桌裂缝里,将鞋线一松一紧,那竹节人就能手舞之、身摆之地动起来了。‎ 温馨提示:锯的时候要小心,不要让毛笔杆崩裂。否则前功尽弃哦!‎ ‎(3)制作竹节人的过程给你什么感受?‎ 预设1:自己手工制作,非常有趣。‎ 预设2:从“就成了”可以看出,这个制作过程极其简单,所需的材料是极其简便的。‎ ‎【设计意图】‎ 根据阅读任务,让学生自主寻找与制作竹节人相关的段落,再抓住段落中重点的动词,使学生充分了解制作竹节人的过程,写出竹节人的制作指南,感受制作竹节人过程的简单有趣。‎ 三、课堂小结 本节课我们初步认识了有趣的竹节人,通过梳理文章脉络了解了文章的主要内容,明晰了三个阅读任务需要着重关注的相关段落,并完成了阅读任务。为完成任务,我选择的阅读方法是:先快速浏览全文,找到相关内容,再仔细读玩具制作的部分。读完后再把制作过程的关键步骤理一理,用表格的形式来完成制作指南,教别人玩这种玩具。‎ 下节课,让我们继续有针对性地阅读,完成接下来的两个任务吧!‎ 第2课时 课时目标 能根据不同的阅读目的选择恰当的阅读方法。‎ 一、复习旧知,回忆“竹节人”‎ ‎1.复习。‎ 上节课,我们刚刚认识了《竹节人》,大家还记得这篇文章围绕“竹节人”讲了哪些内容吗?竹节人是怎么制作的呢?‎ ‎2.这节课,我们继续和有趣的竹节人交朋友。(板书课题:竹节人)(齐读)‎ ‎【设计意图】‎ 对文章主要内容的回顾既是检查学生对旧知的掌握程度,也有利于他们更好的熟悉文本内容。‎ 二、精读文本,趣斗“竹节人”‎ ‎1.竹节人的制作过程是这么的有趣,难怪大家全迷上了——斗竹节人(生答)。要完成第二个阅读任务,我们该怎么读书呢?‎ ‎2.生交流。‎ ‎3.师小结:快速浏览课文,找出描写做竹节人、玩竹节人的句子,读一读,把体会到的乐趣简要地写一写。‎ ‎4.文中哪些地方能让你感受到乐趣呢?一起交流分享吧! ‎ ‎(1)斗竹节人的“古战场”有趣。‎ ‎①师:斗竹节人的“古战场”就是这些破旧的课桌,课文是怎样描述的呢?‎ 课件出示:‎ 教室里的课桌破旧得看不出年纪,桌面上是一道道豁开的裂缝,像黄河长江,一不小心,铅笔就从裂缝里掉下去了。‎ 生1:作者把课桌上的裂缝比作黄河长江,有夸张的色彩,写得很有趣。‎ 生2:桌面上豁开的裂缝像黄河长江一样,感觉在这样的课桌上玩斗竹节人很有挑战性,很刺激,好像一不小心就会掉进万丈深渊一样。‎ ‎②师:这句带有夸张色彩的句子写出了课桌的破旧,正是这样的课桌反而成了“我们”玩竹节人的好场所。‎ ‎(2)竹节人的样子有趣。‎ ‎①师:玩游戏时的竹节人是怎样的呢?‎ 课件出示:‎ 把穿着九个竹节的鞋线嵌入课桌裂缝里,在下面一拉紧,那立在裂缝上的竹节们就站成一个壮士模样,叉腿张胳膊,威风凛凛,跟现今健美比赛中那脖子老粗、浑身疙瘩肉的小伙子差不多。‎ 课件出示:‎ 将鞋线一松一紧,那竹节人就手舞之、身摆之地动起来。两个竹节人放在一起,那就是搏斗了,没头没脑地对打着,不知疲倦,也永不会倒下。‎ 课件出示:‎ 有时其中一个的线卡住了,那“斗士”便显出一副呆头呆脑的傻样子,挺着肚子净挨揍。‎ ‎②师:这几段中描写竹节人样子的词句有哪些呢?给你什么感受?‎ 预设1:叉腿张胳膊、威风凛凛,非常威风,当线卡住的时候又会显出呆头呆脑的傻样子,给人感觉又很可爱有趣。‎ 预设2:手舞之、身摆之、没头没脑地对打着,不知疲倦,也永不会倒下。我感觉竹节人就像一个力大无穷的斗士,充满能量和斗志。‎ ‎③师:作者用什么样的方法表现竹节人的有趣可爱?‎ 预设:“斗士”与呆头呆脑的傻样子形成对比,以及“挺着肚子”的拟人手法,生动地写出僵住的竹节人直挺挺、一动不动的可笑模样,表现当时游戏的快乐与胜利的喜悦心情。‎ ‎④指生读本段。‎ ‎(3)竹节人的装饰有趣。‎ ‎①师:竹节人有哪些装饰特别有趣?‎ ‎②生汇报,师总结。‎ ‎③师:在竹节人手上系上一根冰棍棒儿,就成了手握金箍棒的孙悟空;找到两根针织机上废弃的钩针,装在竹节人手上,就成了窦尔敦的虎头双钩;用铅皮剪一把偃月刀,用铁丝系一绺红丝线做一柄蛇矛;还有同学别出心裁,给那竹节人粘上一个橡皮雕就的脑袋,做了一套纸盔甲。‎ ‎【设计意图】‎ 在这一环节,教师通过提问,激发学生对文本的阅读兴趣,在问题的牵引下,课文的层次感更加的清晰,同时教师的梳理更容易使学生体会字里行间渗透的浓浓童趣。‎ ‎5.过渡:斗竹节人乐趣多多,以至于同学们在全班级大规模的激烈搏斗中入迷,忘记上课。听,古战场中英雄征战的序曲响起,一场激烈的战斗即将开始。‎ 生齐读课件内容:‎ 课件出示:‎ 黑虎掏心!泰山压顶!双龙抢珠!咚锵咚锵咚咚锵!咚咚锵!‎ ‎6.他们玩得那样入迷,作者是怎样表现大家的入迷的呢?‎ ‎ (1)下课热闹围观游戏。‎ 课件出示:‎ 下课时,教室里摆开场子,吸引了一圈黑脑袋,攒着观战,还跺脚拍手,咋咋呼呼,好不热闹。常要等老师进来,才知道已经上课,便一哄作鸟兽散。‎ 预设1:“一圈的黑脑袋”“攒着”说明下课观看斗竹节人游戏的人非常多,课桌旁围满了人。‎ 预设2:“跺脚拍手”“咋咋呼呼”这些动作描写,可以看出游戏非常激烈,围观的同学们都非常激动,从侧面烘托出“我们”对斗竹节人入迷。‎ ‎①师:同学们想象一下,发生了什么样的状况他们才会“跺脚”?又是哪一种情况引来他们“拍手”?为什么要“咋咋呼呼”?他们咋咋呼呼地大概会说些什么?‎ 生1:当时比赛肯定特别激烈,其中一个竹节人还差一点就取得胜利了,大家都在为它加油鼓劲。‎ 生2:竹节人搏斗的时候威风神气,让人忍不住为它拍手叫好。‎ ‎②生带着痴迷的感情齐读第19自然段。‎ ‎(2)上课也忍不住玩竹节人。‎ 课件出示:‎ 上课了,意兴依然不减,手痒痒的,将课本竖在面前当屏风,跟同桌在课桌上又搏将起来,这会儿,嘴里不便咚锵。‎ 偏偏后面的同学不知趣,看得入了迷,伸长脖子,恨不能从我们肩膀上探过来,被那虎视眈眈的老师看出了破绽。‎ 生1:上课的时候,他们还是忍不住要偷玩竹节人,可见竹节人对他们的诱惑非常大。‎ 生2:上课也有同学观看竹节人游戏,“伸长脖子,恨不得从我们肩膀上探过来”这些举动都说明了大家对竹节人非常入迷。‎ 师小结:他们下课玩,上课也忍不住玩。从这些生动细致的细节描写中,我们充分感受到全班对竹节人游戏的痴迷,让我们带着对竹节人游戏的痴迷齐读第20~21自然段。‎ ‎【设计意图】‎ 本环节通过细致分析关键词句,想象补白画面场景,体会斗竹节人的有趣和同学们对竹节人的痴迷,让学生进一步感受作者和同学们对竹节人无限的喜爱。‎ 三、深入挖掘,体会情感 ‎1.最后,作者还写了竹节人与老师的故事,你们能讲得出来吗?应该从哪几个方面给我们讲述呢?‎ 预设:关注老师没收玩具、玩玩具的内容,从故事的起因、经过、结果来讲述故事。‎ ‎2.请同学们根据你们刚才归纳的阅读方法,完成这个阅读任务吧!‎ 课件出示:‎ 讲讲文中关于老师的故事 起因 上课时,学生偷玩竹节人。‎ 经过 老师没收了学生的竹节人。‎ 结果 我们发现老师也在偷玩竹节人,他也喜爱竹节人。‎ ‎3.你们能用自己的话讲述这个故事吗?试试吧!‎ 上课了,有的同学还是忍不住偷玩竹节人,老师生气地把他们的竹节人没收了,下课后却发现老师也在玩竹节人,他也喜爱竹节人。‎ ‎【设计意图】‎ 结合阅读任务,引导学生找到恰当的阅读方法,再利用好的阅读方法进行体悟和表达,学习阅读的最终指向之一就是学会表达。‎ ‎4.老师对竹节人的态度有着怎样的变化呢?‎ ‎(1)一开始,老师的态度怎样?‎ 课件出示:‎ 老师大步流星走过来,怒气冲冲伸手一拂,“屏风”颓然倒了,一切秘密暴露无遗。不消说,费了许多功夫做出来的,建立了赫赫伟绩,鏖战犹酣的两个竹节人被一把抓去。‎ 从“大步流星”“怒气冲冲”“伸手一拂”“一把抓去”这些词可见老师对孩子们上课玩竹节人的做法非常生气。‎ ‎(2)后来老师的态度又是怎样的?‎ 课件出示:‎ 只见老师在他自己的办公桌上,玩着刚才收去的那竹节人。双手在抽屉里扯着线,嘴里念念有词,全神贯注,忘乎所以,一点儿也没注意到我们在偷看。‎ 他脸上的神情,跟我们玩得入迷时一模一样。‎ 后来,老师的态度变得“全神贯注”“忘乎所以”早已沉浸在玩竹节人的快乐之中,多么有趣的一幕啊!说明老师也喜爱竹节人。‎ ‎5.看到这一幕,“我”的心情变得怎样?你从这句中读出了什么?‎ 课件出示:‎ 方才的那份小小的怨恨和沮丧化为乌有。‎ 读出了“我”心情的变化,原本的沮丧和对老师的不满荡然无存,“我”感到了快乐,因为老师也和“我”一样迷上了竹节人,这令“我”感到心满意足。他惩罚“我们”并不是因为竹节人本身有什么不好,只是因为“我们”在不应该的时候玩罢了。‎ ‎6.作者为什么要写老师与竹节人这一部分?这一部分会不会影响老师的形象?可以删去吗?‎ 预设1:讲述老师与竹节人的故事,突出竹节人这个有趣的童年玩具甚至受到了老师的青睐,抒发了“我们”内心的喜悦、满足与自豪。‎ 预设2:这部分内容深化了主旨,使竹节人和老师构成了“我”对童年的美好回忆。‎ ‎7.总结全文。‎ 本文通过对制作竹节人、斗竹节人以及老师没收竹节人却也自己偷玩竹节人的叙述与描写,表现了童年游戏的乐趣,表达儿童心态的喜悦与满足,同时通过老师也自己偷偷斗竹节人的叙述,抒发了对老师的亲近与理解,对于“我们”‎ 的竹节人能够得到老师的青睐而深感自豪。作者用童年的回忆告诉我们:简易的物质也能带来心灵的快乐和满足!‎ ‎【设计意图】‎ 文本的语言诙谐幽默,故事情节一波三折,让人忍俊不禁,教师在这个环节抓住关键词句,揣摩人物的情绪变化,让学生充分想象人物心理,对人物的感受更加立体化了。‎ 四、布置作业 ‎1.试做一个竹节人,给小伙伴讲讲它的玩法。‎ ‎2.写一个与老师有关的童年故事。‎ ‎《竹节人》是以回忆性的文笔通过对制作竹节人、斗竹节人、老师没收竹节人后也偷玩竹节人的过程与感受的描写,表达了对童年美好生活的回忆与眷恋。《竹节人》在课前导读中直接给了三个阅读任务,分别为“写玩具制作指南,教别人玩这种玩具”“体会传统玩具给人们带来的乐趣”“讲一个有关老师的故事”。引导学生根据不同的阅读目的关注内容,选用恰当的阅读方法,学习“有目的性地阅读”这一阅读策略。‎ ‎1.故事情节层层深入。本篇文章以儿童视角行文,贴近学生生活,让学生产生一探究竟的阅读欲望,接下来给出主题:“有一段时间,我们全迷上了斗竹节人。”童年的一段趣事就呈现在学生面前。此时的文字犹如一股涓涓细流,汩汩而来。做竹节人、玩竹节人层层递进,让人真切地感受到了作者对竹节人的喜爱。让学生在不知不觉中感受到了斗竹节人的乐趣。‎ ‎2.阅读任务层层递进。课前导读中直接根据课文内容呈现了三个阅读任务。这三个阅读任务由说明到理解感悟,最终指向表达。三个阅读任务又由快速浏览到略读,最终指向精读。无论是语文能力的学习还是阅读策略的实践都在层层推进,无时无刻不体现着“试着在写事物时,融入感情,表达看法”“根据不同的阅读目的,选用恰当的阅读方法”这两个语文要素。‎ ‎3.阅读策略层层整合。通过单元导语、课前任务、课文内容、课后习题整体组合,前后联系,逐步呈现“有目的地阅读”这一主题,这种阅读策略已经自然而然、春风化雨一般地运用了“语文知识”,在不知不觉中提升学生的语文素养,让学生的阅读和表达能力双线并进。‎ ‎10 宇宙生命之谜 ‎1.会写“迷、尚”等14个生字,会写“发达、理论、类似”等22个词语。‎ ‎2.朗读课文,整体感知课文内容。‎ ‎3.了解宇宙生命之谜,激发学生爱科学、探索科学奥秘的兴趣。‎ ‎4.能围绕课文相关问题找到合适的阅读方法、并提取有效信息。‎ 重点 了解宇宙生命之谜,激发学生爱科学,探索科学奥秘的兴趣。‎ 难点 能围绕课文相关问题找到合适的阅读方法,并提取有效信息。‎ ‎1.字词教学 本文共14个生字,有学生会认的词语,例如“嫦娥”“揭开”“干燥”。教学时,注意“燥”字的偏旁部首,可借助形声字中形旁表意的特点来进行识记,可通过肢体表达来理解“揭开”这一动词。在本篇科普文中,一些生词是科学名词,例如“倾角”“磁场”“陨石”,要注意“磁”字的读音,将“磁”和“滋”两个形近字进行区分识记。并通过引入相关科学知识和图像介绍,使学生理解这些科学名词,也能更好地为深入文本服务。另外,要注意“抵御”一词中“御”的写法。将形、音、义相结合指导识字词教学。‎ ‎2.阅读理解 本篇文章围绕“宇宙中,除了地球外,其他星球上是否也有生命存在?”这一主题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了探索:哪些天体上可能有生命存在?有生命存在的天体必须具备什么样的条件?太阳系中唯一还可能存在生命的火星是否存在生命?经过一系列的分析与研究,得出结论:目前为止,地球之外是否有生命存在仍然是一个未解的谜。‎ 为了了解其他星球是否存在生命,首先要对文章内容进行梳理,理清文章讲了哪几方面的内容,再来进一步思考要了解这一问题,需要着重关注文本中哪些与之相关的内容,将精读与略读相结合,提取关键信息,从而得出自己的思考和结论。高年级的学习,要培养学生自主阅读的能力,指导学生掌握正确梳理、提取、整合信息的方法。‎ ‎3.表达运用 学会表达是学习语文的重要内容。对于这类科普性的文章,应引导学生通过学习,能向他人表述相关的科学知识,并形成一定的科学思考,在与人交流的过程中,能根据所掌握的科学知识表达自己的观点。‎ ‎1.预习提纲 ‎(1)朗读课文,联系上下文认识本课中的生字新词。‎ ‎(2)再读课文,通过搜集资料,进一步了解课文内容中你不理解的或感兴趣的天文知识。‎ ‎2.多媒体课件 教学课时 ‎2课时。‎ 第1课时 课时目标:‎ ‎1.会写“谜、嫦、娥、尚”等13个生字,会写“发达、理论、类似”等22个词语。‎ ‎2.朗读课文。根据文章阅读提示,梳理文章主要内容。‎ 一、激趣导入,引入课题 ‎1.在进入今天的课文之前,老师想考考你们,你们对宇宙了解多少呢?老师这里有几个圆圈,把银河系、太阳系、地球、宇宙填入相应的圆圈内,试试看吧!‎ ‎(课件出示:先出示图,再出示答案)‎ 课件出示:‎ ‎2.找一位学生上台来写出自己的答案。‎ ‎3.宇宙是浩瀚无边,而地球只是其中的一粒微尘。人类一直在探索宇宙生命之谜,这也是我们今天要学习的课文。(板书课题:宇宙生命之谜)‎ ‎4.生齐读课题。‎ ‎5.我们要探索宇宙生命中的什么谜题呢?同学们预习过课文,知道吗?‎ 预设:地球之外,是否有生命存在。‎ ‎6.是的,今天就让我们跟随作者一起去探究这个谜题吧!‎ ‎【设计意图】‎ 通过让学生对地球、太阳系、银河系、宇宙的大小进行区分,让学生对宇宙的浩渺有清晰地认识,导入本课的课题之后,要让学生清晰地知道这篇科普文是要探究什么,为后面的学习做好铺垫。‎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课件出示:‎ 课件出示:‎ 自读提示:‎ ‎1.请大家自由地朗读课文,注意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2.边读边思考:这篇文章围绕“宇宙生命之谜”写了哪些方面的内容?‎ 学生按提示自读课文,师巡视指导。‎ ‎2.检查预习:(1)指生读生词,注意纠正字音。‎ 课件出示:‎ 发达 理论 类似 猜测 起源 适当 氧气 提供 能源 昼夜 神秘 观测 拍摄 斑点 枯萎 干燥 沙漠 磁场 抵御 因素 考察 培养 ‎(2)重点理解:‎ 读音:抵御(yù)。 ‎ 词义:“起源”意为“开始发生;事物发生的根源”。‎ 字形:“干燥”与“急躁”的区别。‎ ‎【设计意图】‎ 这篇科普文中有不少科学术语,例如“倾角”“陨石”等。首先,要让学生掌握这些专业术语的正确读音,其次,高年级学生的学习不能仅仅停留在会读上,还需要会理解。对于科学术语,可由教师做出适当的解释,让他们对天文地理知识有一定的了解。‎ ‎3.这篇文章围绕“宇宙生命之谜”写了哪些方面的内容呢?‎ 课件出示:‎ 自由地朗读课文,注意读准字音,读通句子,边读边思考:这篇文章围绕“宇宙生命之谜”写了哪些方面的内容?‎ 生1:地球之外的太空中是否有生命存在,仍然是一个吸引人的问题。‎ 生2:从理论上来说,宇宙是无限的。但是人类至今尚未找到另外一颗具有生命的星球。‎ 生3:还写了哪些天体上可能有生命存在,可能有生命存在的天体必须具备什么样的条件。‎ 生4:还有火星是否存在生命。‎ ‎4.同学们刚才的概括很完整,老师想问问你们,你们是如何概括出来的呢?‎ 生:阅读提示告诉我们,每个自然段都有概括主要意思的一句话。‎ 师:是的,每个自然段都有概括本段主要内容的句子,找出它们并进行整合,就可以梳理出文章的主要内容。这是概括文章主要内容的方法之一。‎ ‎【设计意图】‎ 通过思考老师给出的问题,从而完整地梳理文章主要内容,在梳理完之后,还要深入思考可以采用什么样的方法进行概括和梳理文章主要内容,这是在教授学生阅读方法,是高年级学生应该掌握的学习方法。‎ 三、课堂小结 这节课,我们通过找到每个自然段的总起句并进行整合,梳理出了文章的主要内容:作者围绕宇宙生命之谜,分析了宇宙中哪些天体可能有生命存在,生命存在必须具备哪些条件、火星是否存在生命,从而得出“宇宙是否存在生命还有待探索”的结论。‎ 第2课时 课时目标 ‎1.能围绕课文相关问题找到合适的阅读方法,并提取有效信息。‎ ‎2.了解宇宙生命之谜,激发学生爱科学、探索科学奥秘的兴趣。‎ 一、复习导入,引入新授 ‎1.上节课,我们初读了《宇宙生命之谜》,大家还记得课文主要讲了什么内容吗?‎ 作者围绕宇宙生命之谜,分析了宇宙中哪些天体可能有生命存在,生命存在必须具备哪些条件,火星是否存在生命,从而得出结论:宇宙是否存在生命还有待探索。‎ ‎2.还记得上节课我们学过的一个概括文章主要内容的方法吗?‎ 每个自然段都有概括本段主要内容的句子,找出它们并进行整合,就可以梳理出文章的主要内容。‎ ‎3.这节课我们继续学习这篇课文。(生齐读课题)‎ ‎【设计意图】‎ 概括文章内容的方法是六年级学生应当掌握的知识,要多训练,多巩固。‎ 二、理解课文,寻找答案 ‎1.地球之外是否有生命存在?找出解答这一问题的相应段落。‎ 第2~9自然段在回答“宇宙有没有生命”这一问题。‎ ‎2.为了了解其他星球是否存在生命,我们在阅读时应该怎么做呢?‎ 与这个问题相关的内容我们要仔细读,着重阅读第2~9自然段,其他对这个问题帮助不大的内容我们可以略读。‎ ‎【设计意图】‎ 文本是一个载体,不能为了解决课文中的问题而读课文,而是学会解决问题时的阅读方法。高年级教学不能只停留在教内容,更要通过文本教方法。‎ ‎3.朗读课文,找出生命存在的前提条件是什么?‎ 生交流,多媒体出示课件:‎ 课件出示:‎ 生命存在的前提条件是:‎ ‎①适合生物生存的温度,一般应在-50℃~150℃之间。‎ ‎②必要的水分。‎ ‎③适当成分的大气。‎ ‎④有足够的光和热。‎ ‎4.科学家是怎么分析其他星球有没有生命的呢?‎ 通过与生命存在的前提条件进行对比分析:符合条件的,就是可能有生命存在;不符合条件的,就是没有生命存在。‎ 课件出示:(用动画一一排除以下行星)‎ 课件出示:‎ 水星:离太阳最近,向阳时表面温度达到三百至四百摄氏度,不可能存在生命。‎ 金星:缺氧、缺水、表面温度极高。‎ 木星、土星、天王星、海王星:离太阳很远,它们的表面温度,一般都低于零下一百四十摄氏度。‎ ‎5.了解火星,体会作者用词的准确。‎ 第5自然段中作者说“太阳系中唯一还可能存在生命的星球是火星”。作者用了“唯一”一词,说明太阳系中除了火星之外,没有别的星球还可能存在生命了。如果去掉“唯一”,意思就大不相同。这体现了科普文语言的严谨性。‎ ‎【设计意图】‎ 科普类文章往往较为直接,我们可以从标题,甚至从文段的开始或结尾轻易发现文章所要表达的主要内容。但是如何科学有理地完成论证过程,则是重点。本文中,我们发现通过排除、比较等方法,可以帮助我们更有效地支撑论据。而通过句首以及句中的关键性词汇“理论上”“至少”“可能”“唯一”可以加强文章语言的严谨准确,符合科学精神。‎ 三、引导质疑,激发探索宇宙奥秘的兴趣 ‎1.质疑释疑。‎ 火星上是否有生命存在呢?人类是否有可能移居火星呢?请同学们在文中找一找相关的论据,证明你的观点。‎ 课件出示:‎ 观点一:有生命存在。‎ 观点二:没有生命存在。‎ 观点三:未证实。‎ 观点一:有生命存在(第5自然段)。‎ ‎(1)从理论上说,宇宙无限,地球不是唯一。‎ ‎(2)火星与地球相似:‎ ‎①自转时间相似。‎ ‎②有昼夜、昼夜长短相近,有四季更替。(作比较)‎ ‎(3)科学家的两种猜测:‎ ‎①火星表面的黑色线条是火星人开挖的运河。‎ ‎②火星表面颜色随季节而变化,是火星表面植物在变色。‎ 观点二:没有生命存在(6~8自然段)。‎ ‎(1)科学家的两种猜测不成立。‎ ‎①拍摄的火星照片证实火星上没有运河。‎ ‎②近距离观测证实火星表面颜色的四季变化不是植物在变色。‎ ‎(2)火星上水分少、大气稀薄、温度低、无磁场,“火星上生命难以存在”。(作比较、列数字)‎ ‎(3)飞船着陆火星,两个重要结果:‎ ‎①火星的土壤未检测到有机分子,没有有机分子,植物就不可能生长。‎ ‎②火星表面未发现微生物存在。 ‎ 观点三:未证实。‎ 生命物质也许存在于火星的岩层之中,这有待进一步研究。‎ 师小结:同学们能通过仔细阅读,提取与问题相关的有效信息进行分析和论证,有理有据,整合有效的信息证明自己的观点,这是学习科普文恰当的阅读方法。通过分析,我们可以看出来,火星是否有生命存在,人们能否移居火星还有待进一步研究。‎ ‎【设计意图】‎ 让学生通过仔细阅读,提取、整合有效信息来支撑自己的观点,这是培养学生逻辑思维能力、推理能力、严谨科学态度的有效途径。‎ ‎2.激发探索宇宙奥秘的兴趣。‎ 课件出示:‎ 地球之外是否有生命存在,是人类一直探索的宇宙之谜。‎ 师小结:你们的分析都有一定的理论支撑和道理,通过第2~9自然段的仔细分析,作者得出了“地球之外是否有生命存在,是人类一直探索的宇宙之谜”的结论。科学家们经过理论上和实际上的种种考证,尚未得出明确结论。但我们仍相信地球以外的太空中,有生命存在的可能,而这有待于进一步的探索。‎ 四、总结全文 ‎1.学到这里,我们再来梳理一下文章行文思路,你们知道文章是按照什么顺序行文的吗?‎ 课件出示:‎ 文章写作顺序:‎ 提出问题——分析探究——得出目前的结论 ‎2.学习完这篇科普文,你们有什么启发吗?‎ 生1:要学会针对相关问题,寻找有效的信息,把细读与略读相结合,提高阅读效率。‎ 生2:科普文是在向我们传授科学知识,这种文章的特点是语言非常的科学严谨,也值得我们学习。‎ 生3:我们要有“尽信书不如无书”的学习态度,课文中有的信息也可能不准确,要查阅相关资料再加以判断。‎ ‎3.师小结:在这堂课中,我们发现科普类文章往往结构明了清晰,我们可以从标题、文段的开头、结尾发现文章所要表达的主要内容。但是如何科学、有理有据地完成论证过程,则是学习的重点。本文中,我们发现通过排除、比较等方法,可以帮助我们更有效地支撑论据。而通过句首以及句中的关键性词汇“理论上”“至少”“可能”“唯一”可以加强文章语言的严谨准确性,符合科学精神。另外,还要培养自己乐于思考、勤于质疑的学习态度。‎ ‎【设计意图】‎ 学习完本文,梳理清这篇科普文的写作思路,以及在探究问题时需要掌握的阅读技巧和阅读态度,实现文本知识的学习与能力的升华。‎ ‎《宇宙生命之谜》是六年级第三单元的一篇科普类文章,其中科学术语比较多,对于六年级的学生来说可能有些难度。课文介绍了科学家探索地球之外是否有生命存在的艰难历程,并最终说明到目前为止,地球之外是否有生命存在仍然是一个未解的谜。‎ 六年级的学生,对于记叙类文章更容易理解,而对科普类文章则稍欠兴趣。因此在教学过程中,需要调动学生的参与感,让学生通过阅读理解这篇文章,学习科学家追求真知、不断探索的精神,从而逐渐激发热爱科学、探索宇宙奥秘的兴趣。 ‎ 科普类文章往往较为直接,我们可以从标题,甚至从文段的开始或结尾轻易发现文章所要表达的主要内容。但是如何科学有理地完成论证过程,则是重点。本文中,我们发现通过排除、比较等方法,可以帮助我们更有效地支撑论据。而通过句首以及句中的关键性词汇“理论上”“至少”“可能”“唯一”可以加强文章语言的严谨准确,符合科学精神。‎ ‎11* 故宫博物院 ‎1.朗读课文,整体感知课文内容。根据故宫的建筑布局图,画出游览路线图。‎ ‎2.把握文章的说明顺序、结构顺序和说明方法。学会重点突出、详略得当地介绍复杂景观。‎ ‎3.会根据不同的阅读目的,选用恰当的阅读方法。‎ 重点 把握文章大意,了解故宫的布局特点。学会重点突出、详略得当地介绍复杂景观。‎ 难点 会根据不同的阅读目的,选用恰当的阅读方法。‎ ‎1.字词教学 能根据注音认识生字,对于建筑物的名称可让学生预习时上网查找相关图片,了解相关建筑的特征。“鸣钟击磬”“迥然不同”等词语则可以通过联系上下文、查词典进行理解。‎ ‎2.阅读理解 本文篇幅很长,涉及四个不同类型的材料,有故宫博物院的方位介绍、太和殿的由来、故宫博物院官网介绍、故宫博物院平面示意图,这就需要学生有根据不同学习任务,提取、整合不同材料中重要信息的能力。‎ ‎3.表达运用 通过深入分析、整理四个材料的不同信息,可以形成自己对故宫博物院的了解与认识。并把了解与认识内化成自己的知识储备和语言,可以在游览故宫的时候进行讲解,这是语文工具性的表现。‎ ‎1.预习提纲 课前熟读课文,充分了解文本出示的四个材料。‎ ‎2.多媒体课件 教学课时 ‎1课时。‎ 一、激趣导入,引入课题 ‎1.同学们去过故宫吗?里面有什么呢?请去过的同学介绍一下。‎ ‎2.介绍故宫。(课件展示,学生朗读)‎ 故宫,旧称为紫禁城,位于北京城的中心,明、清两代的皇宫,是我国现存的最大最完整的古代宫殿建筑群。始建于明永乐四年(1406年),历时十四年才竣工,迄今已有近600多年的历史, 在这前后六百余年中,共有24位皇帝曾在这里生活居住,对国家实行统治。1925年改名为故宫博物院,它是世界上规模最大、保存最完整的紫禁城木结构宫殿建筑群。1987年就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世界遗产委员会列入“世界文化遗产”名录。‎ ‎3.事实上,中国的故宫博物院一共有两处——北京故宫博物院和台北故宫博物院,两者均为世界著名的旅游胜地。此外,还有1986年在沈阳故宫的基础上建立的沈阳故宫博物院。‎ ‎4.今天,就让我们一起去领略北京故宫博物院的恢宏气势吧!(板书课题:故宫博物院)(齐读) ‎ ‎【设计意图】‎ 本篇文章为略读课文,没有课后题和要求会写的字。只用粗略地读,了解课文大意即可。‎ 二、明确任务,找到方法 ‎1.同学们,这篇文章和我们以前学过的文章有什么不同的地方吗?‎ 生1:文章篇幅特别长。‎ 生2:这篇文章里,我们不认识的字特别多。‎ 生3:文章的内容都是介绍故宫博物院的,但分成了四个阅读材料。‎ ‎2.这篇文章围绕“故宫博物院”为我们出示了四个阅读材料,文章篇幅特别长,也出现了很多生字。但请同学们注意,本篇文章打上了星号,是略读课文。也就是在读的时候,粗略地读,了解每篇材料的大意即可。个别实在不理解的字词可以先跳过。‎ ‎3.同学们瞧一瞧,这篇文章给我们布置了什么样的阅读任务呢?谁来读一读?‎ 课件出示:‎ ‎1.为家人计划故宫一日游,画一张故宫参观路线图。‎ ‎2.选择一两个景点,游故宫的时候为家人作讲解。‎ ‎4.结合我们之前学习的阅读方法,想一想:要完成这两个阅读任务,我们应该采用什么样的阅读方法呢?‎ 生1:学《宇宙生命之谜》的时候,我们知道了可以根据阅读目的选择相关内容进行阅读,与阅读任务关联不大的内容我们可以略读。‎ 生2:要学会提取相关内容里面有效和重要的信息。‎ ‎5.要完成这两个任务,我们应该重点阅读哪些材料呢?‎ 生1:要计划故宫一日游,画故宫参观路线图,就得知道故宫各个景点的方位,要重点阅读材料一、材料三、材料四。‎ 生2:要当一个讲解员,就要知道故宫的历史以及故宫有哪些特色景点,可以重点阅读材料一、材料二、材料三。‎ 课件出示:‎ ‎1.为家人计划故宫一日游,画一张故宫参观路线图。(材料一、三、四)‎ ‎2.选择一两个景点,游故宫的时候为家人作讲解。(材料一、二、三)‎ ‎【设计意图】‎ 对于这样篇幅较长、生僻字较多的略读课文,老师的教学不宜过多,要多给学生思考和交流的机会,才能调动他们学习的积极性。其次,只有让学生明确这节课的阅读任务,才可以让学生学习思路明晰,学习目的明确。‎ 三、依据阅读方法,完成阅读任务 ‎1.完成阅读任务一 ‎(1)材料一按照什么样的顺序,为我们介绍了故宫的哪些主要建筑?根据作者的方位介绍,粗略画出方位图。‎ ‎(2)生交流。‎ ‎(3)师小结:午门→太和殿→中和殿→保和殿→乾清宫→交泰殿→坤宁宫→御花园 师总结:以天安门为起点,穿端门,进午门,过汉白玉石桥,来到前三殿,然后依次介绍了太和殿、中和殿、保和殿,并略提东西两侧的文华殿、武英殿。三大殿和文华殿、武英殿合称为“前朝”。然后继续向北,简单介绍了位于中轴线上的“内廷”建筑:乾清宫、交泰殿、坤宁宫以及御花园,最后出顺贞门至神武门离开故宫。‎ ‎(4)课件展示完整的故宫博物院平面示意图。‎ ‎(5)阅读材料四的平面示意图,我们要注意什么?‎ ‎①阴影部分是未开放的区域,我们不能进入参观。‎ ‎②要根据一定的顺序和方位进行参观游览。‎ ‎(6)阅读材料三,我们能提取什么有效信息呢?‎ 参观的顺序是自南向北,午门为入口,神武门为出口。‎ ‎(7)请同学们结合材料一、三、四和梳理的方位图画出故宫参观路线图,用箭头标注。‎ ‎【设计意图】‎ 通过梳理、提取材料一的重要信息,对故宫的主要建筑及建筑方位有粗略的认识,再通过对比材料三中的故宫平面示意图,精细修改故宫参观路线图,还要注意参观的方向是固定的。‎ ‎2.完成阅读任务二 ‎(1)阅读了材料一、二后,你们有什么感受呢?你最喜欢哪一景点?请用横线画出,并做上批注。‎ 生1:故宫金碧辉煌,气势恢宏。‎ 生2:我很喜欢太和殿。那里有很多雕刻精美的建筑,让人叹为观止。‎ 生3:故宫的建筑布局方正,整齐统一。‎ 课件出示:‎ 建筑规模——宏大壮丽 建筑物——精致美观 建筑布局——整齐统一 ‎(2)如果让你介绍故宫博物院,你还能从材料三中提取什么可用的信息呢?‎ 生1:北京故宫旧称紫禁城,是明清两代的皇家宫殿。‎ 生2:故宫博物院的文化价值很高——它既是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又是世界文化遗产。‎ ‎(3)请同学们选取自己喜欢的一两个景点,每个人都当小小导游,为你的同桌进行解说。‎ ‎(4)学生根据自己准备的解说词进行交流。‎ ‎【设计意图】‎ 通过仔细品味语言文字感受故宫建筑的恢宏气势、建筑物的精致美观、布局的方正整齐,这既是高段品读文段的要求,也是为进行解说做良好铺垫。‎ 四、总结全文 祖国有着壮丽的大好河山,有着世界文明的历史文化遗产,等待着我们去领略其风采。当阅读文字材料时,要带着阅读目的,选择合适的阅读材料,提取有效的信息,让所见所闻真正成为自己的阅历。‎ ‎ ‎ ‎《故宫博物院》是一篇介绍中国古代建筑物的说明文,其中包含非连续性文本,由四篇阅读材料组成。篇幅较多,但阅读难度不是很大,可以作为阅读训练文章,成为提高学生的阅读速度和快速准确提取文章重要信息的能力的阅读材料。‎ 学习这篇课文,首先需要学生了解故宫博物院建筑群规模宏大、建筑精美、布局统一的特点。其次,学生通过阅读和讨论,根据学习任务选择对应的阅读材料进行筛选学习,比较迅速而准确地提取出关键信息,并实现制作导游路线图、进行旅游解说等语言表达训练,使语文的人文性和工具性得到统一。‎ 习作:____让生活更美好 ‎1.能够正确审题,选择适当的材料进行写作。‎ ‎2.能够通过观察和体验生活,发现生活中对个人成长有意义的因素。‎ ‎3.能够将一件事情写具体生动,运用恰当的表达方式写出对事情的独特感受。‎ 重点 语句通顺,能够围绕中心将事情叙述完整。‎ 难点 ‎1.运用动作、神态、语言等细节描写使叙述更加生动具体。‎ ‎2.能写出自己的所思所感,情感真挚。‎ ‎1.激发写作热情 让学生展开交流讨论:微笑、诚信、梦想、创意、运动、集邮、旅行、种花……是什么让你的生活更美好?这些你喜欢的事物带你给什么感受?对你有什么帮助?在此基础上切入写作,引导学生饶有兴趣地迸发学习激情。‎ ‎2.指导写法 以《竹节人》为例,带领学生品味经典,学习本文作者的写作手法,在此基础上学以致用,帮助学生搜索生活素材,激发情感,动笔写真事、诉真情。‎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 教学课时 ‎2课时。‎ 第1课时 课时目标 ‎1.能够恰当审题,选择适当的材料进行写作。‎ ‎2.运用动作、神态、语言等细节描写使叙述生动具体。‎ ‎3.运用恰当的表达方式写出对事件的独特感受。‎ 一、导入新课 ‎1.生活中有很多美好的事物:美食、旅行、梦想、创意……是它们让我们的世界变得更绚丽多姿,是它们让我们的生活变得更加美好。‎ ‎2.你有什么美好的回忆吗?你有什么令你感到快乐的爱好吗?是什么让你的生活更美好呢?让我们开始今天的习作吧!‎ 课件出示:‎ ‎____让生活更美好 微笑 诚信 梦想 创意 运动 集邮 旅行 种花 ‎……‎ ‎【设计意图】‎ 引导学生展开自己美好的回忆,对本次习作充满写作热情,激发学生的写作欲望。(板书:让生活更美好)‎ 二、小组交流 ‎1.引导学生回忆生活中美好的画面,思考:‎ 课件出示:‎ ‎1.是什么让你的生活变得更美好?‎ ‎2.它是怎样影响你的生活的?可以通过写哪些事来体现这样的影响?‎ ‎2.小组交流。‎ 引导学生说出恰当可行的具体内容,如:美食、旅行、走亲访友、阅读、宠物……并说出美好的事物给自己的生活带来了什么。‎ 三、审题指导 文章,其实就是把我们对生活的感悟、思考、情感,用准确精练、生动优美的语言,新颖活泼的形式表达出来,不断提升我们对生活的认识,了解生活的内涵,把握生命的本质,是对生活的一种发展,一种享受。‎ ‎“____让生活更美好”是一个半命题作文。‎ 课件出示:‎ ‎1.选材要以自己熟悉的为主。‎ ‎2.写作视角要尽量与众不同。‎ ‎3.写作素材切入点要小。‎ ‎4.关注写法。‎ 在写作之前,我们需要明确一下思路:‎ ‎1.选材要以自己熟悉的为主。‎ 我们在构思时一定要把自己最擅长的方面表现出来。一般来讲,我们可以按照“家庭、学校、社会、自然和自身”这个思维体系去拓展思维,从而选择自己熟悉的素材。‎ ‎2.写作视角要尽量与众不同。‎ 当你拿笔构思时,马上就想到的内容,尽量不要写。“________让生活更美好”这个题目,它的落脚点显然在“更”字上。‎ ‎3.写作素材切入点要小。‎ 从自我生活实际来拟题,从自我兴趣爱好来拟题,这就具体得多,就能通过自我的生活细节来写活名著、科学、自然等对自己的深刻影响,而且可以采用多种表达方式,生动形象地展现自己的体验与感悟。‎ ‎4.关注写法。‎ 尝试围绕中心将事情有序地写出来,我们可以关注以下几个要点:‎ ‎(1)把事情写完整。把事情发生的时间、人物、地点,事情的起因、经过、结果写清楚。‎ ‎(2)把事情的经过写具体。‎ ‎①事情的经过要分步骤写仔细,每件事都是由几个小步骤、小环节构成的,要分步写细致。‎ ‎②事是由人做的,要写好人物的动作、神态、语言、心理活动。‎ ‎③写好事情的起伏要有一波三折的情节。‎ ‎④记叙的条理要清楚。‎ ‎⑤要写出事情的深意和新意。‎ ‎5.例文简析——以《竹节人》为例。‎ ‎(1)文章第一部分概述“我们”当时全迷上了竹节人,点明了让生活变得美好的具体事物。‎ ‎(2)接着描述“我们”制作竹节人的过程,表现人物对游戏的喜爱之情。‎ ‎(3)再接下来,文章描写了斗竹节人的乐趣,体现了“我们”对此的深深着迷。文章这个部分层次清晰地刻画了乐趣的具体表现,由浅至深,次序分明。‎ ‎6.学生自拟提纲,并完成作文。‎ ‎【设计意图】‎ 写好作文,审题是第一要素。其次,要选取适当的素材,然后通过教师的指导,明确自己的行文思路,这其实就是训练学生拟提纲、梳理文章层次脉络。‎ 第2课时 课时目标 ‎1.让学生将所学的作文技巧运用到写作中去。‎ ‎2.学会欣赏他人作文的长处,并以此修改自己的作文。‎ ‎3.激发学生的写作兴趣。‎ 一、范文赏析 爱让生活更美好 一阵阵的鼾声奏成爱的旋律,因为有爱,我感受到了生活的美好。‎ ‎——题记 随着秒针一圈圈的转动,窗外的几户人家也渐渐把灯熄灭。台灯下,我的笔不停地挥动着,睡意一阵阵袭来,堆在桌上的一沓卷子,愈发使我烦躁,而耳边传来的一声接着一声的鼾声,使我愈发不耐烦。‎ ‎  我瞟了一眼身后正在酣睡的爸爸,心里充满了烦躁。于是不由分说,我摇醒爸爸,冲着睡眼惺忪、还不知道什么情况的他大声吼道:“你说陪着我学习,你自己却睡着了!看我作业多故意气我是不是?”爸爸听后先是一愣,然后叹了一口气走出了我的房间,又轻轻地关上了门。‎ ‎  从那以后,我就再没有听到爸爸的鼾声,心里虽然奇怪但也没去深究。‎ ‎  有一天,我和朋友一起玩到天快黑了才回家,还没进家门就听到了那久违的呼噜声。推开门,一眼就看到爸爸倚在沙发上睡着了,桌子上摆着几碟简单的炒菜,一看就是爸爸的手艺,而他身上搭着的一层薄薄的毛毯随着呼噜声有节奏地起伏着。不难想象,爸爸在忙碌了一天回家后,还不忘给我做晚餐,做完一切后,他疲惫地倚在沙发上睡着了……看着这一幕,我的眼眶不禁湿润了。‎ ‎  小时的我,在爸爸的鼾声中入睡,而那鼾声也总会在我调皮的坏笑中停止,随之而来的就是爸爸慈爱地捏着我的鼻子捉弄我。时间慢慢流逝,我已经长大,现在的我也已不是那个听话的乖乖女,回家以后与父母的沟通越来越少,取而代之的是我一次次的任性和犟嘴。然而爸爸对我的爱始终没变,人人都说“父爱如山,为我撑起一片快乐的天空”,而我却说“父爱如海,宽容地包容我的一次次过错,默默地给我他最深沉的爱”。‎ 父亲的爱,让我品尝到了生活的美好。‎ 二、老师点评 ‎ 本文的精妙在于文笔细腻,情感真挚。考生避开了写母亲、写关爱的题材,巧妙地选取了爸爸的“鼾声”,并且以“我”对爸爸鼾声态度的转变为切入点而获得新的立意。本文有丰富的动作、神态、心理描写,形象地传递出小作者真挚的情感。‎ 三、学生交换欣赏习作 四、学生自主修改习作 五、全班展示优秀习作 指导写作,先从“审题”入手,引导学生发散思维,构思与众不同的题目,告诉学生一篇好的文章,题目也是至关重要的,为学生今后写作定题起到一定的提示作用。‎ 在美文欣赏环节,教师朗读范文,让学生结合本次写作的要求掌握的写作方法,并运用已有的知识进行点评,让学生明晰一篇好的文章要从内容、选材、写作方法几方面来完成,让学生在具体的语言环境中体会写法,在写作过程中运用写作方法,使学生每次习作都有收获。‎ 在集体修改这一环节,可让学生在小组里朗读要修改的文章,然后小组讨论文章哪些地方需要修改,小组讨论后,学生自由修改,培养学生学会诊断、学会创新地修改。让学生在评改作文的过程中,体会既是学生又是老师的双重角色,提高作文评改的效果,从而提高自己的作文水平。‎ 语文园地 ‎1.能在阅读不同类型的文本时采用不同的阅读策略。‎ ‎2.学会分析记叙文段落中的细节,学习结合动作来描写人物神态的方法。‎ ‎3.掌握说明文的逻辑特点,学习用有条理的表达方式表明自己的想法。‎ ‎4.利用教材中形象的插图帮助学生感受诗歌描写的春景,朗读并背诵古诗《春日》。‎ 重点 ‎ 能根据不同类型的文本选择不同的阅读策略。‎ 难点 ‎ 分析段落细节,并学会根据不同的文本或不同的写作目的进行仿写。‎ 1. 总结阅读、写作方法 在“交流平台”中,通过对三篇课文阅读方法的回顾,再次重点强调要根据任务选择合适的材料。思考阅读的目的,再有针对性地选择合适的阅读方法。‎ 在“词句段运用”中,学会在写某个场景时,运用动作、神态等细节描写,让叙述更加的生动具体。‎ ‎2.语言运用 高段语文要求学生能够有条理、有逻辑地表达自己的观点,说明自己的理由。这也是《宇宙生命之谜》这篇科普性说明文的逻辑特点。通过知识的学习指向语言表达与运用,培养学生理性思考、有条理地表达的能力,是高段语文的教学目标。‎ ‎3.古诗学习 以自学为主,通过注释、工具书理解词意,通过多种形式的读,让学生体会诗句意思,想象诗句描绘的画面,体会作者的所感所想。‎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 教学课时 ‎2课时。‎ 第1课时 课时目标 ‎1.能在阅读不同类型的文本时采用不同的阅读策略。‎ ‎2.学会分析记叙文段落中的细节,学习结合动作来描写人物神态的方法。‎ ‎3.掌握说明文的逻辑特点,学习用有条理的表达方式表明自己的想法。‎ 一、交流平台 ‎1.带领学生梳理、回顾本单元学习的三篇课文,激发学生思考:你们从这篇文章中学到了什么?哪篇文章中的哪些细节给你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生1:在学习《竹节人》这篇课文的时候,有几个阅读任务是要找到与这个任务相关的段落去进行分析体会的。‎ 生2:《竹节人》中,“我”和小伙伴们玩竹节人痴迷到上课都忍不住偷着玩的细节,给我留下了很深刻的印象。‎ 生3:《故宫博物院》篇幅很长,我学会了要根据自己的阅读目的去选取相关的材料进行阅读。‎ 生4:在学习《宇宙生命之谜》的时候,我学会了与问题相关的内容要细读,关联不大的内容可以略读。‎ 生5:我还知道了概括文章主要内容可以选取文中的关键词句进行整合概括。‎ ‎2.看来,同学们通过这三篇课文的学习,学到了不少阅读方法。请同学们齐读交流平台中的三个同学的心得体会,用自己的话说说他们到底学到了什么吧!‎ 课件出示:‎ 学习了这个单元,我知道了要根据目的选择合适的材料。如,要为家人计划故宫一日游,应该重点阅读材料一、材料三和材料四。‎ 课件出示:‎ 读文章时,与阅读目的关联性不强的内容,不需要逐字逐句地读,这样可以提高阅读速度。如,带着“写玩具制作指南,并教别人玩这种玩具”这一任务读《竹节人》,有关玩竹节人的有趣经历这部分内容,浏览一下就可以了。‎ 课件出示:‎ 我逐渐养成了一个习惯,读书时先想想阅读的目的,再有针对性地选择适合的阅读方法。‎ ‎3.生齐读。‎ ‎4.生交流。‎ ‎5.师进行总结:‎ 课件出示:‎ 读书时,思考阅读目的,根据不同的目的,选择合适的阅读方法,选取合适的阅读材料。‎ 阅读时,重点阅读、快速浏览、略读相结合。‎ 二、词句段运用 ‎(一)写话训练。‎ ‎1.学生自由朗读以下三句描写人对某事入迷的样子的语句,圈出当中描写动作、神态的词语。‎ 课件出示:‎ 下课时,教室里摆开场子,吸引了一圈黑脑袋,攒着观战,还跺脚拍手,咋咋呼呼,好不热闹。常要等老师进来,才知道已经上课。‎ 偏偏后面的同学不知趣,看得入了迷,伸长脖子,恨不能从我们肩膀上探过来。‎ 课件出示:‎ 只见罗丹一会儿上前,一会儿后退,嘴里叽里咕噜的,好像在跟谁说悄悄话;忽然眼睛闪着异样的光,似乎在跟谁激烈地争吵。他把地板踩得吱吱响,手不停地挥动……一刻钟过去了,半小时过去了,罗丹越干越有劲,情绪更加激动了。他像喝醉了酒一样,整个世界对他来讲好像已经消失了——大约过了一个小时,罗丹才停下来,对着塑像痴痴地微笑,然后轻轻地舒了一口气。‎ ‎2.学生分组汇总圈出描写动作、神态的词语,每组派代表分享这些词语在表达上的作用。‎ ‎(1)第一段:‎ 摆:表现玩竹节人的阵势大。‎ 攒着:涌向一个点,说明大家都被竹节人深深吸引,围成一团。‎ 跺脚拍手:表现了同学们观战时激动的样子。‎ 咋咋呼呼:声音描写,表现同学们随着竹节人游戏的紧张气氛变得激动起来。‎ ‎(2)第二段:(学生小组做动作演示)‎ 伸长脖子:描写出后面的同学好奇张望的样子。‎ 从肩膀上探过来:生动表现出大家唯恐错过游戏过程的样子。‎ ‎(3)第三段:‎ 一会儿上前,一会儿后退:写出罗丹纠结的样子。‎ 叽里咕噜:声音描写,表现罗丹的投入。‎ 眼睛闪着异样的光:将眼神的变化写出动感。‎ 踩得吱吱响:用地板的声音表现出罗丹激动的样子。‎ 手不停地挥动:手脚并用,富有戏剧性。‎ 痴痴地微笑:表现出罗丹的愉悦。‎ 吁了口气:一系列激动过后,罗丹终于从“迷”的状态中走出来。‎ ‎3.朗读这三段话,再次感受人物入迷时的生动场景。‎ ‎【设计意图】‎ 通过具体分析三个场景当中的动作、神态描写,学习记叙文段落中的细节描写,让表达变得更加生动形象。‎ ‎4.播放一段有关人“着迷”的视频(2分钟左右),让学生根据这段视频,用3~5句话描写人物的状态。‎ ‎【设计意图】‎ 语文课堂将读写相结合,能让学生快速的学以致用。‎ ‎(二)表达训练。‎ ‎1.学生快速阅读例句,理解加点部分在段落中的作用。‎ 课件出示:‎ 人们认为天体上若有生命存在,至少应有这样几个条件:一是适合生物生存的温度,一般应在-50—15℃之间;二是必要的水分,生命物质诸如蛋白质、核酸的活力都和水紧密相关,没有水,也就没有生命;三是适当成分的大气,虽然已发现少数厌氧菌能在没有氧气的条件下生存,但氧气和二氧化碳对于生命的存在是极为重要的;四是要有足够的光和热,为生命体系提供能源。‎ 生:有了加点的词语可以使表达更有条理性和逻辑性。‎ ‎2.师生总结出此类表达的特点:“观点 + 原因一 + 原因二……”‎ ‎3.生根据“竞选班级体育委员”和“向妈妈请求,每周三放学后踢一会儿足球”这两个语言环境,按照说明文的逻辑格式表达自己的观点和想法。‎ ‎【示例一】我觉得担任体育委员必须具备以下几点素质:一是要有良好的身体条件,体育成绩优异;二是要有强烈的责任感,热心地为班集体做贡献,能够为老师和同学做些力所能及的事情;三是组织能力强,声音洪亮。我觉得自己非常符合以上几点,可以胜任体育委员这一职务。‎ ‎【示例二】妈妈,我希望每周三放学后能踢一会儿足球。首先,我特别喜欢踢足球;其次,踢足球是一项非常好的运动,能锻炼身体;最后,我向您保证,我一定会按时完成作业,绝对不会影响我的功课。请您答应我的请求吧!‎ ‎4.师点评。‎ 第2课时 课时目标 ‎1.能用自己的话说出诗句的意思,能熟读并背诵。‎ ‎2.感受这首诗所描绘的春光美,体会诗人热爱春天的感情。‎ 一、导入新课 ‎1.出示关于春的词语。‎ 课件出示:‎ 春回大地 春光明媚 春光融融 春光旖旎 春色怡人 春燕回巢 春色迷人 春色无边 春意盎然 ‎2.出示关于春的诗句。‎ 课件出示:‎ 不知细叶谁裁出,二月春风似剪刀。‎ 绿杨烟外晓寒轻,红杏枝头春意闹。‎ 桃花一簇开无主,可爱深红爱浅红。‎ 男女生互读。‎ ‎【设计意图】‎ 朗读这些诗句,既是对关于春天的诗句的回顾,也是对语文的一种积累。在进入课文之前,带领学生入情入境,感受春的气息。‎ ‎3.同学们,当春天到来时,人们会自然而然地想起古代诗人对春天的赞叹。他们对春天是那样痴情,那样欣赏!真可谓把春天描摹得绚丽而又迷人!古人赞美春天的诗词很多,今天,我们就来学习这首朱熹的《春日》。(板书诗题:春日)(齐读)‎ ‎4.读了这个诗题,你能理解诗题的意思吗?‎ 生:春天的日子。‎ ‎5.春天的日子,是一番怎样的光景呢?让我们走进诗中去感受吧!‎ ‎【设计意图】‎ 让学生回忆春天的美好,激发学生学习本诗的热情。‎ 二、了解作者 课件出示:‎ 朱熹,字元晦,徽州府婺源县(今江西省婺源)人。南宋著名的理学家、思想家、哲学家、教育家、诗人,闽学派的代表人物,世称“朱子”,是孔子、孟子以来最杰出的弘扬儒学的大师。‎ 三、初读古诗,自主学习 ‎1.请大家打开书本,自由地朗读《春日》,注意读准字音。‎ 注意熹(xī)、泗(sì)、滨(bīn)的读音。‎ ‎2.检查学生读书情况,纠正读错的字音。‎ 四、了解诗意,感情朗读 ‎1.生再次朗读,与同桌交流诗文的大意。‎ ‎2.通读诗句。(借助教材中的插图读懂诗句)‎ 汇报交流:‎ 预设:本诗主要写了诗人朱熹在一个晴朗的日子里,来到泗水河边寻找春天。‎ 课件出示:‎ 胜日:好日子。 寻芳:寻找春天。‎ 滨:水边。 一时:短时间。‎ 等闲:平常、随意。‎ ‎3.指导朗读。‎ ‎(1)如果此时我们一起去寻找生机勃勃的春天,你会有怎样的心情呢?谁来读读第一、二句诗,把你的心情读出来。(指生感情朗读第一、二句诗,教师适当评价)‎ ‎(2)诗人看到泗水河边的春景有焕然一新的感觉,你从中看到了什么?‎ 生描绘画面,教师评价补充:“万紫千红”这个成语就出自朱熹的这首诗,原本是说色彩很丰富,现在还用来形容无限美好的景象和丰富多彩的事物。‎ 出示万紫千红图:‎ 课件出示:‎ 师:同学们,当你看到漫山遍野这么美丽的景色,你的心情会怎样呢?谁来读读诗文第三、四句?把你的心情读出来。‎ ‎(3)读全诗,读出节奏。读出自己的理解和感悟。‎ ‎【设计意图】‎ 通过理解诗意来感受诗境,并通过朗读进一步感受春天的美好,感受作者对春天的热爱。‎ 五、诵读古诗,以读悟情 ‎1.多美的春天啊!请同学用自己喜欢的方式朗诵这首古诗,再次感受春天的美好吧!‎ ‎2.老师今天也带来了一段轻快的音乐,请同学们先欣赏,再起立,和着音乐朗诵、吟唱这首诗,可以配上喜欢的动作。(配乐吟唱古诗,加上喜欢的动作)‎ ‎3.教师小结:诗歌不但可以用诵读来表现,还可以用吟唱、绘画的方式来展示。同学们,你们看,这是一幅多美的寻芳图,其实春天就在这破土而出的小草上,就在这竞相开放的花朵上,就在我们悠扬的歌声里。‎ 六、了解背景,升华内涵 ‎1.其实,这首诗是一首哲理诗。正是因为朱熹爱读书、才识渊博,他才成为南宋著名的哲学家、文学家、教育家。‎ ‎2.泗水这个地方是春秋时孔子云游讲学、教授弟子的地方,因此诗人到泗水滨寻找春天,实质是在书海中求知,所谓“寻芳”即是指求圣人之道。(师板书:书海求知)‎ ‎3.今天,同学们怀着无比愉悦的心情跟随诗人朱熹去寻找春天,我们发现不光大自然的春天是万紫千红的,在书海中也有一片万紫千红的春色,就让我们在大自然的春天、书海的春天里恣意行走吧!‎ ‎《春日》这首诗,不仅是一首咏春诗,而且是一首含意深刻的劝学诗,劝诫人们努力学习、多读书。在教学前,对朱熹哲理诗的特点进行讲解,使学生充分了解朱熹的写作特点,才能为理解《春日》的哲理含义做好铺垫。‎ 古诗具有凝练含蓄的特点,诗人往往用跳跃的语言,创造出一种言外有言、意外有意,令人回味无穷的意境,来表达审美体验,反映生活本质。引领学生读出诗句背后的情味既离不开学生的想象,还需要教师在教学中引导学生通过想象,联系自己的生活体验对诗句的内容进行补白。‎ 诗人不仅仅是在享受春日的乐趣,更是在享受读书的乐趣。学生们学了这首诗,定会有所启发。‎
查看更多

相关文章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