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版五年级语文上册教案word全一册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部编版五年级语文上册教案word全一册

第一单元 1.白 鹭 【教学内容】 教科书P2~3内容。 【教学目标】 1.感受白鹭的美,体会作者在这个形象中寄托的思想感情。 2.认识《白鹭》不拘泥于对形象具体实在地描写而取其神韵的写作特点,并 尝试学习这种写作方法。 3.学习鉴赏咏物散文,通过揣摩语言,悟情,欣赏作者的情趣之妙。 4.鼓励学生用心感受生活,善于发现生活中的平凡事物之美,提升审美能力 ,丰富人生内涵。 【教学重难点】 1.欣赏《白鹭》,悟情,品味优美的语言,力求形成独特的感受。 2.了解小品文的基本特征,理解作者的观点,并在比较阅读中形成独特感受 ,表达独到的认识。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 同学们一定还记得唐代大诗人杜甫的名句:“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 鹭上青天”。被称为小杜的杜牧也有一首专写白鹭的诗:“雪衣雪发青玉嘴 ,群捕鱼儿溪影中。惊飞远映碧山去,一树梨花落晚风。”白鹭是很美的, 美得就像一首诗。我国现代大文豪郭沫若写了一篇优美的散文来赞美它。现 在我们先来阅读这篇文章,品味、感悟、欣赏,想一想他的文章中有哪些独 特的感受和独到的见解。 二、初读课文 1.作者简介:郭沫若,现代作家、诗人、戏剧家、历史学家和古文字家。原 名郭开贞,号尚武,后改名沫若。四川乐山人。1921年,出版诗集《女神》 ,成为中国新诗的奠基人。创作了著名的《屈原》《蔡文姬》《武则天》等 六部历史剧和大量诗文。郭沫若早期的诗文,感情炽热,语言激昂,而以后 的作品则较多的是清新、俊逸。他极具天赋,在各种文学体裁的创作、翻译 、史学、文字学等方面都有建树,是少有的全能型人才。 2.检查字词情况。 3.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看看作者刻画了白鹭怎样的独特的美?配乐朗诵。 三、再读课文 1.画出描写白鹭独特美的句子。 2.说说你对白鹭的整体印象。 3.课文解析。 (1)白鹭是一首精巧的诗。 起句用一个比喻从总体上赞美白鹭。比喻新奇、贴切。精巧:精致、小巧、 美妙。诗:富有韵味、极耐品味。 (2)白鹭“色素的配合”从哪里可以体现出?作者如何评价? 评价:素之一忽则嫌白,黛之一忽则嫌黑。 (3)白鹭“身段的大小”从哪里可以体现出?作者如何评价? (4)白鹤、朱鹭、苍鹭与它相比呢?(附图比较) (①白鹭:常见而被人忘却了它的美。②白鹤:太大而嫌生硬。③朱鹭、苍 鹭:大了一些而且太不寻常。) (5)“然而白鹭却因为它的常见,而被人忘却了它的美。”作者告诉我们 怎样的哲理?学生讨论,师生共同总结。 (6)白鹭静若处子,动若脱兔。文章展现了白鹭哪些动态美?师生共同讨 论总结。 图画之美:清田独钓图(附图);悠然之美:清晨望哨图(附图);清澄之 美:黄昏低飞图(附图)。白鹭之美——美在无声,美在自然,美在含蓄, 美在骨子里。 四、合作探究 1.文章的开头和结尾有什么特点?又有什么不同? 白鹭是一首精巧的诗。 白鹭实在是一首诗,一首韵在骨子里的散文诗。 开头句的比喻旨在点出作者的发现,引出下文;结尾处两句比喻是对全文的 总结,在上文描写的基础上进一步提示出白鹭美的本质。 2.通读课文。 《白鹭》一文体现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这篇散文通过对白鹭的歌颂, 讴歌了那些“因为它常见,而被人忘却了”的美。) 3.从这个感悟中,你在生活中能发现常见的美吗? 五、课文小结 郭沫若先生的小品文清纯自然,别有情趣,《白鹭》更是其中的精品。 这是一曲自然美的赞歌。作者长于形象和色彩刻画,比喻新奇贴切,意境清 丽悠远,富有浓浓的诗情画意。 【板书设计】 白 鹭 【教学反思】 美是客观存在的,美的表现形式也是多样的。因此,引导学生用自己的眼睛 去发现美,用自己的心灵去感悟美,用优美的文字去描绘美。 2.落花生 【教学内容】 教科书P4~5内容。 【教学目标】 1.掌握本课9个生字,会用“居然”造句。 2.理解课文中含义深刻的句子,学习花生不求虚名、默默奉献的品格,懂得 “人要做有用的人,不要做只讲体面,而对别人没有好处的人”的道理。 3.分角色朗读课文,用自己的话说说课文哪些内容是详写的,哪些内容是略 写的,并初步体会这样写的好处。 4.初步了解借物喻人的写作方法,学习作者由落花生领悟到做人的道理的写 法,试着选择一种事物写一写。 【教学重难点】 理解含义深刻的句子,懂得“人要做有用的人,不要做只讲体面,而对别人 没有好处的人”的道理。 第1课时 【教学过程】 一、激情导趣,揭示课题 1.老师出个谜语,看看谁能猜出它是哪种植物。 “根根胡须入泥沙,自造房屋自安家,地上开花不结果,地下结果不开花。 ”(花生。) 2.出示花生的课件,教师解题:花生又叫落花生,因为花生的花落了,子房 柄就钻到土里长成花生荚,所以叫落花生。 3.简介作者:这篇课文的作者笔名“落华生”,他之所以起如此的笔名,是 因为小时候父亲关于落花生的一番话给他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他决心要像花 生那样,做一个对别人有用的人。他是现代小说家、散文家,许地山的散文 以朴实洗练、清新自然的笔墨,写自己对社会、对人生的感触,常常寓含深 邃的哲理和优美的情思,为读者所喜欢。那么,他小时候,父亲关于花生谈 了些什么,是怎样谈的呢?我们来学习课文。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自读课文,读准字音,读通句子。思考:课文围绕落花生写了哪些内容? 2.反馈检查。 (1)指名分段读课文,正音。 (2)说一说,课文围绕落花生写了哪些内容?(种花生、收花生、尝花生、 议花生。) 3.默读课文,说说课文可以分成几部分?先写什么,再写什么? (先写种花生、收花生,再写母亲提议过收获节;最后写尝花生、议花生。 ) 三、分清主次,略读课文 1.课文哪些内容写得比较简略,哪些内容写得比较详细?这样写有什么好处 ?简要进行批注。(种花生、收花生写得简略;尝花生、议花生写得较详细 。因为课文主要写议花生,所以要写详细。) 2.抓住重点词,略学第一自然段。 (1)种花生到收花生需要多长时间?为什么不详细写?(好几个月的时间。 这么多的内容课文只写一个自然段,因为这不是课文的主要内容。) (2)课文中哪些词语写种花生的经过?这些词语能颠倒吗?为什么?(“ 买种、翻地、播种、浇水”这些词语是按种花生的顺序排列的,不能颠倒位 置。) (3)“居然”是什么意思?用在什么情况下?课文为什么要用“居然”呢? (“居然”写出了种花生的结果,也写出了收获时大家出乎意料的高兴的心 情。因为大家没有种花生的经验,又是在荒地上种的,对能否收获没有把握 。没过几个月收获了,真是喜出望外。用“居然”一词强调了大家那种惊喜 的心情。) (4)练习用“居然”造句。教师指导学生注意句子中要有出乎意料的意思, 不能简单地造出“他居然……”类型的句子。 第2课时 一、开门见山,导入新课 普普通通的花生引出一家人的许多话题,使我们也对花生产生了兴趣。 作者一家人到底议论花生的什么呢?他们借花生又要告诉我们什么? 二、研读课文,领悟道理 1.出示学习要求: (1)默读课文,找出父亲几次对孩子们说的话,看看父亲讲了花生什么, 又想告诉孩子们什么。 (2)画出作者听了父亲对于花生品格议论之后感悟的句子,读一读,谈谈 自己的感受。学生边读边思考。 2.汇报交流学习成果。 (1)赞花生。(“花生的好处很多,有一样最可贵。它的果实埋在地里, 不像桃子、石榴、苹果那样,把鲜红嫩绿的果实高高地挂在枝上,使人一见 就生爱慕之心。你们看它矮矮地长在地上,等到成熟了,也不能立刻分辨出 来它有没有果实,必须挖起来才知道。”) A.指名朗读7~10段,想一想:大家议论了花生的哪些好处?父亲的观点是什 么?(大家谈:味儿美、榨油、便宜。父亲说花生最可贵的是它的果实埋在 地里。) B.出示父亲第一次议论花生的语句,思考:父亲是怎样说明花生最可贵之处 的?(父亲把花生和桃子、石榴、苹果相比较,通过果实的样子,“矮矮地 ”与“鲜红嫩绿的果实”“高高地”进行比较,果实结出时的位置“埋在地 里”与“挂在枝上”形成鲜明的对比,即使花生成熟了,也无声无息,不急 于表露,需要别人去挖掘、发现,因此父亲才得出以上结论。) C.父亲想借两类事物的生长特点告诉我们花生有什么可贵的品质? D.有感情地朗读句子。 (2)学花生。(“所以你们要像花生,它虽然不好看,可是很有用。”) A.朗读句子,联系上下文谈一谈父亲的第二次议论是什么意思? B.教师点拨:一个外表不美的人要做出成绩,得到大家的认可,也许比外表 赏心悦目的人更难。但如果能默默无闻,毫无怨言地去努力,给别人带来好 处,应该更了不起,也更让人敬佩。 C.有感情地朗读句子。 (3)做有用的人。(“那么,人要做有用的人,不要做只讲体面,而对别 人没有好处的人。”) A.朗读句子,联系上下文,联系生活实际,谈谈自己对作者的话的理解。 (这句话是作者在听了父亲对花生品格的议论之后得出的感悟。作者虽然当 时年纪还小,但已经体会到了父亲对他们提出的要求:人要做有用的人,不 要做只讲体面,却没有实际用处的人。没有实际用处,主要指对他人和社会 没有好处或贡献。) B.感悟作者的理解。 三、回读全文,总结练笔 1.练习分角色朗读课文。 2.作者借落花生比喻做人的道理,这种写作方法称为什么?(借物喻人)在 我们的周围也有许多像花生一样的人和事,让我们懂得人要做有用的人的深 刻道理。你能举出例子来说一说吗?(如:貌不惊人的铅笔、橡皮;像默默 无闻的环卫工人,邮递员……)然后结合课后的“小练笔”写一写。 【板书设计】 白 鹭 【教学反思】 《落花生》是一篇极富哲理的文章。全文围绕“种花生——收花生——尝花 生——议花生”来写,重点突出了“议花生”。我引导学生着重体会花生的精神, 让学生联系实际谈谈什么样的才是有用的,加深学生的理解。 3.桂花雨 【教学内容】 教科书P6~8内容。 【教学目标】 1.掌握本课10个生字。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通过自读自悟和与同学交流,体会作者思念家乡的思想感情,并领悟这种 感情是怎样表达出来的。 【教学重难点】 1.引导学生体验摇花乐。 2.体会母亲对故乡桂花的怀念。 【教学过程】 一、谈话引入 1.谈话:同学们,童年是美好的、幸福的、难忘的,回忆童年美好的事情更 是一种享受,充满了乐趣。让我们一起走进作家琦君的童年,欣赏美丽的桂 花雨。(板书课题) 2.简介作者:琦君,浙江温州瓯海人。曾任台湾中国文化学院、中央大学中 文系教授。有散文集、小说集及儿童文学作品40余本,主要著作有《永是有 情人》《水是故乡甜》《万水千山师友情》《三更有梦书当枕》《桂花雨》 《细雨灯花落》《读书与生活》《母亲的金手表》。 3.介绍桂花。 二、检查预习 1.交流课前搜集的有关桂花的名句。 因为桂花的花香持久,沁人心脾,历代文人墨客经常用美好的诗词歌颂 它。你们读过哪些有关桂花的名句,来跟同学交流一下好吗? 2.指名读课文,解决生字、新词。 3.默读课文。思考:课文主要讲了一件什么事?“桂花雨”是什么意思? (课文主要讲了作者回忆自己童年时故乡的桂花和帮妈妈摇桂花的事。“桂 花雨”是指好多桂花落下来,就像下雨一样。) 三、研读感悟 1.自读自悟。(出示思考题) (1)默读第2~6自然段,看看桂花给作者带来了哪些快乐?画出有关的词句 。 (2)把你喜欢的句子或段落读给同桌听。 2.细读悟情。(讨论交流) 重点理解句子: (1)“桂花盛开的时候,不说香飘十里,至少前后左右十几家邻居,没有 不浸在桂花香里的。”“全年,整个村子都浸在桂花的香气里。” 一个“浸”字,形象地写出了桂花的香气弥漫,桂花不仅花开时香,晾干了 泡茶、做饼也同样香气弥漫。桂花,永远香在人们的心里。它的香,已挣脱 了季节的束缚,香甜了四季,也香甜了人们的生活。 重点理解摇花时的乐趣: (2)为什么说“摇桂花”对“我”来说是件大事?(理解“总是”) (3)画出“我”摇桂花的句子。 ① 理解“这下,我可乐了,帮大人抱着桂花树,使劲地摇”。 ② 想象“桂花纷纷落下来,我们满头满身都是桂花”的情景。 ③ 为什么说桂花纷纷落下来的情景“真像下雨”,而且是“好香的雨”? 四、品读体会 1.“杭州有一处小山,全是桂花树,花开时那才是香飘十里。可是母亲说: ‘这里的桂花再香,也比不上家乡院子里的桂花。’”同是桂花,难道在不 同的地方香味就不一样吗?为什么? 母亲这句朴素的话,与“月是故乡明”如出一辙。母亲每年都闻着桂花的香 气,关注桂花,收获桂花,体验着桂花带来的快乐,吃着桂花做的食品,喝 着桂花茶。桂花,已充盈她生活的全部空间。家乡院子里的这棵桂花树,是 唯一的,是母亲生活乃至生命的一部分,还会有什么可以替代它呢?桂花是 没有区别的,问题是母亲不是在用嗅觉区分桂花,而是用情感在体味它们。 一亲一疏,感觉自然就泾渭分明了。从中我们不难看出,家乡在母亲心中的 分量。 2.“于是,我又想起了在故乡童年时代的‘摇花乐’,还有那摇落的阵阵桂 花雨。”这句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这个“又”字说明作者不止一次地想起故乡童年时代的“摇花乐”和“桂花 雨”,只是这次母亲的话使她又一次想起;淡淡的一句话,却传递出了作者 对故乡桂花深深的怀念。 五、拓展延伸 回忆一下自己的童年生活,有没有不能忘怀的人和事?如果有,说给大家听 听。 六、课堂小结 由学生总结学习桂花雨这一课的收获。 【板书设计】 桂花雨 桂花飘香十里 摇花真像下雨 爱花赏花拾花 仿佛回到故里 【教学反思】 《桂花雨》一课是一篇优美的散文,文中弥漫着作者淡淡的思乡情绪和对故 乡美好的回忆。在设计这篇课文时我尽量以学生的自主学习、合作探究为主线, 引导学生多读,在读中感悟和理解,自己发现问题,并在读书、思考、讨论和交 流中解决问题,掌握学习方法。同时通过课文的学习,引导学生回忆自己的童年 生活,说一说自己不能忘记的人和事,在阅读学习中培养口头表达能力。 4.* 珍珠鸟 【教学内容】 教科书P9~10内容。 【教学目标】 1.正确认读12个生字,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读懂课文内容,理解课文最后一句话的含义,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领悟 信赖是人类与动物和谐相处的基础,激发学生爱护动物、善待生命的情感。 3.感受课文的结构和语言描写特点,摘录自己喜欢的句子。 【教学重难点】 1.体会作者对鸟的真诚,感受珍珠鸟在“我”的照料和呵护下从害怕到亲近 、信赖的变化过程。 2.理解含义深刻的句子,学习课文表达真情实感的方法。 【教学过程】 一、简介作者,导入课文 1.我们今天要学习一篇以鸟名作为题目的文章——《珍珠鸟》,你们知道文 章的作者是谁吗?(冯骥才。) 2.冯骥才,当代作家。他的作品选材角度新颖,能用多变的艺术手法,细致 深入的描写,开掘生活底蕴,咀嚼人生百味。课文《珍珠鸟》就是一例。 二、初读课文,了解大意 1.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整体感知课文内容。 教师:不知道大家课文读得怎样,能把课文读正确读流利不容易,把课文读 得有感情那就更了不起。想给老师、同学一个惊喜吗?下面哪位同学来试一 试? 2.读了课文后你有什么感受呢? 三、合作探究,体味情感 1.你发现这对珍珠鸟的雏儿,长的什么样呀?而“我”为鸟儿做了哪些事? (重新为它们加工鸟笼;按时添食加水;按捺住好奇心不轻易打扰。) 2.“我”这样做,小鸟儿对“我”有怎样的反应?从哪些句子可以看出珍珠鸟与 “我”的关系有了变化。(开始胆小——渐渐胆大——开始亲近我——完全信赖 我。) 3.“我”从和鸟儿的相处中得到了哪些乐趣并有什么感受?(信赖,往往创造出 美好的境界。) 四、美读品味,认识“信赖” 1.美读品味:学生挑选最有感触的语段,美读品味,并把读后的体会告诉同 学,让同学与你一起分享。 例:“只要大鸟在笼里生气地叫一声,它立即飞回笼里去。”这又像一 个淘气而又听话的乖孩子。它“蹦到我的杯子上,俯下头来喝茶,再偏过脸 瞧瞧我的反应”,然后,“放开胆子跑到稿纸上,绕到我的笔尖蹦来蹦去… …”。 它居然也懂得看脸色行事。作者用人性化的眼光看待无知的小鸟,把人对动 物的关照之情笼罩全篇。雏儿的外形特点这一段,字里行间流露出了作者的 喜爱之情。 2.认识“信赖”: ①你是如何看待“信赖”的? ②你认为“信赖”的真正内涵是什么?(自由、宽容、关爱、真诚……) 五、反思拓展,互动释疑 1.反思拓展: (1)试想小珍珠鸟长成大珍珠鸟,还会像现在这样信赖“我”吗?为什么? 这让你想到了什么? (2)请同学们看一个画面:《惊弓之鸟》——顽劣的弹弓、狰狞的枪口对 着鸟的世界……为了创造人与自然(主要是动物)之间互相信赖、充满关爱 的理想境界,我们应该做些什么? 2.互动释疑:在预习、美读课文的过程中,你还有什么疑问?四人小组提问 释疑,全班交流解决。 六、总结梳理,拓展提升 1.总结:这篇散文通过人鸟相亲的细腻描写和浓郁的诗意、深刻的哲理,表 现作者对自然、人生的挚爱之情,展示了人与动物间充满爱和信赖的理想境 界。 2.拓展提升: (1)摘抄文中你认为精彩的语句并写写感受。 (2)搜集与鸟有关的成语、诗句等。 【板书设计】 【教学反思】 在本堂课中,我注重培养学生整体感知课文的能力,培养学生快速阅读课文 的能力。同时在教学互动中以“问题”为主线,激发学生探讨问题的欲望,引导 学生在互助、合作的学习中互相启发,并获得新的感受。 第二单元 5.搭 石 【教学内容】 教科书P16~17内容。 【教学目标】 1.会认7个生字,会写10个生字。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理解课文内容,感悟乡亲们善良、友爱、互帮互助的美好品德。 4.学习从平凡事物中观察、发现美的写作方法。 【教学重难点】 1.学习生字新词,理解课文内容。 2.从对“搭石”的描写中感悟乡亲们善良、友爱、互帮互助的美好品德。 第1课时 【教学过程】 一、新课导入 同学们,你走过石头搭成的桥吗?今天,我们就来学习《搭石》这一课。 二、初读课文 教师:同学们,你们说一说,什么是“搭石”? (山下小溪里摆放的一排平整方正的石头,主要是供乡亲们踩在上面过河用 。) 放课文朗读磁带,要求学生边听录音边想象课文中描述的画面,与课件画面 形成“链接”。 1.学生试着按录音带的方法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指名学生朗读,教师相机指导、纠错。 三、自学字词 1.学会认读字;学会会写字。 2.理解新词。 四、整体感知 课文用优美的笔调描述了乡亲们摆搭石、走搭石的画面,讴歌了乡亲们 善良淳朴、互帮互助的美好品质。 全文可以分为四个部分。 第一部分(第1自然段):介绍什么是搭石。 第二部分(第2自然段):乡亲们摆搭石。 第三部分(第3~4自然段):乡亲们走搭石。 第四部分(第5自然段):搭石联结着故乡的小路,也联结着乡亲们美好的 情感。 第2课时 一、讲授新知,分析课文内容 1.学习第一部分。指名学生有感情地朗读第一部分。 教师:谁能根据“五六个小村庄分布在小溪的两岸”这句话画出一张乡 村的小村分布图? 教师:谁知道汛期一般是在哪个季节发生?(一般在春夏之交。) 教师:思考一下,汛期乡亲们为什么不拣搭石,而一定要到“进入秋天, 天气变凉”才来拣搭石呢?学生甲:汛期山洪暴发,拣了也会被洪水冲跑。 学生乙:春夏天气并不冷,没有必要用搭石。学生丙:秋天,天气变凉,脱 鞋挽裤很不方便。再说,秋水很冷,赤脚过河容易受凉生病。 2.学习第二部分。 教师:“上了点儿年岁的人,无论怎样急着赶路,只要发现哪块搭石不 平稳,一定会放下带的东西,找来合适的石头搭上……”这句话中“一定” 要读出怎样的语气?谁能读一读? 教师:从这句话中你感受到乡亲们怎样的品格?(勤劳、朴实、善良、正直 。) 3.学习课文第三部分。 先放这一段的录音带及幻灯片(或是课件光盘)。教师:怎样理解“紧 走搭石慢过桥”? 学生:走搭石要快一点,过桥时要慢一点。我是结合句子的意思和联系 下面的“走得快才容易保持平衡”理解出来的。 教师:想象一下“如果前面的人突然停住,后边的人没处落脚,就会掉 进水里”是什么原因?齐读“每当上工、下工……给人画一般的美感”这一 段话。谁能就这几句话提出不懂的地方?谁又能帮忙解答? 教师:第4自然段写了走搭石的几种情况?作者这样写的目的是什么?( 写了两种情况:一是两人面对面过路,不仅相互致意谦让,而且友好交谈。 二是年轻人背老人过河。体现了乡亲们善良、真诚、互帮互助、尊敬老人的 美好品质。) 4.学习最后一个部分。 总结全文,“它们联结着故乡的小路,也联结着乡亲们美好的情感”是 全文的中心句,揭示了全文讴歌、赞扬乡亲们善良淳朴、互帮互助的美好品 质的中心思想。 二、总结全文,概括中心思想 本文通过对家乡乡亲们摆搭石、走搭石的描写,赞扬了乡亲们淳朴善良、 乐于助人的美好品质。 三、指导方法,提高作文能力 从平凡小事中发现美、挖掘美,进而赞扬、讴歌这种美,反映了作者深入贴 近生活,是生活中的有心人。我们也应该留心学习、生活中的小事,发现闪光之 处,积累作文的素材。 【板书设计】 搭 石 默默奉献 互相礼让 心灵美 尊老爱幼 【教学反思】 以“美”作为全文的主线,自读自悟贯穿课堂始终。引导学生自读时想象画 面,自悟时体会情味,交流时畅所欲言。通过多种形式的朗读加深对语言文字的 感悟,学生在感受美、欣赏美、发现美的过程中获得情感的升华。 6.将相和 【教学内容】 教科书P18~21内容。 【教学目标】 1.自学生字、新词。 2.初读课文,了解课文的主要内容。 3.再读课文,理清文章脉络,概括三个小故事的主要内容。 【教学重难点】 根据人物言行,了解人物的性格特点。 第1课时 【教学过程】 一、走进古典名著,了解名著内容 1.我国的文学、历史名著浩如烟海,除了“四大名著”外,你还知道哪些名 著?(《三言二拍》《资治通鉴》等)名著中有许多栩栩如生的人物、引人 入胜的故事。在我国汉代出现了一位伟大的历史学家和文学家,他叫司马迁 ,他写了一部伟大的作品《史记》。今天我们要学习的就是其中的一篇文章 《将相和》。 2.破题,解题。题目中“将”是指谁?“相”又是指谁?“和”是什么意思 呢? 二、走进课文内容,领悟文章中心 1.听课文配音朗读,边听边想:课文主要讲了哪三个故事? 指名说后再让学生上台板书。(完璧归赵、渑池会面、负荆请罪。) 2.学生自读课文,把生字词多读几遍。生提出不理解的词语,当场交流解决 。 3.指名接力读课文。想想课文哪些自然段讲“完璧归赵”?哪些自然段讲“ 渑池会面”?哪些自然段讲“负荆请罪”?(第1 ~9自然段讲“完璧归赵”; 第10~14自然段讲“渑池会面”;第15 ~17自然段讲“负荆请罪”。) 4.学习“完璧归赵”的故事。 (1)指名读课文第1~9自然段。其余同学边听边想,再提出几个感兴趣或不 理解的问题。 (2)先在小组内交流解决;再指名提出小组尚未解决的问题,全班交流解 决。 (3)以下的问题如果学生没有提及,可以由教师提问,重点讨论: ①蔺相如想了一会儿,说:“如果秦国提出用城换璧,我国……” 蔺相如说话前为什么要想一会儿?(一是因为这是一个事关国家是不是 受辱和生死存亡的重大问题,必须深思熟虑;二是因为这是一个难题,不可 能不思索就找到解决问题的办法,所以要思考。但蔺相如“想”了“一会儿 ”就有了解决问题的办法,表现出蔺相如的才智的确超过一般人。而解决问 题的办法是蔺相如自己带着和氏璧到强大的秦国去,表现出蔺相如胆识过人 和为了国家的利益置个人安危于不顾的勇于牺牲的精神。) ②他怒发冲冠,说:“我看您并不想交付十五座城。现在璧在我手里,您要 是强逼我,我的脑袋和璧一起撞碎在这柱子上!” a.联系上下文,说说你对“怒发冲冠”的理解。 蔺相如为什么“怒发冲冠”?(因为蔺相如发现秦王不守诚信,并没有 拿十五座城来换和氏璧的意愿,所以他怒发冲冠。) b.蔺相如真的要“脑袋和璧一起撞碎在这柱子上”吗?(蔺相如利用秦王喜 欢璧的心理,用要撞碎和氏璧来威胁秦王,目的是把璧要回来,送回赵国, 不是真的要“撞”。但如果秦王硬逼他,他也会真撞的,他决不会让和氏璧 落到秦王手里。) ③到了举行典礼那一天,蔺相如进宫见了秦王,说:“秦国的国君历来不守 信用……” 可以用哪些词语来形容这个时候蔺相如的心理状态?(踏实、坦然、轻 松、放心、沉着、无惧无畏。) ④秦王没有办法,只得客客气气地把蔺相如送回赵国。 从“只得”“客客气气”中你读懂了什么? (秦王的“客客气气”与蔺相如的“大大方方”形成对比,说明不可一 世的秦王终于在蔺相如的面前败下阵来,而蔺相如则取得第一个回合的胜利 。“只得”说明秦王的“客客气气”是无可奈何,没有别的办法,不是甘心 失败。) (4)从这个故事中你可以看出蔺相如是个怎样的人? 完成练笔:蔺相如是一个(胆识过人、机智勇敢、随机应变、勇于牺牲、 英勇无畏、足智多谋……)的人。 第2课时 一、走进课文,理解内容 前一节课,我们学习了课文中“完璧归赵”的故事。今天我们继续学习新的 内容。 1.学习“渑池会面”的故事。 (1)生默读课文第10~14自然段。提出几个感兴趣的或不理解的问题进行交 流。如:蔺相如为何拼命地坚持要秦王为赵王击缶?秦王为何不敢拿赵王怎 么样? (2)提问: ①在课文的这个部分中,你对哪些词句感受最深刻? ②在这场斗争中,赵国和秦国是打了个平手,还是赵国占了上风?(赵国占 了上风。因为秦国是强国,赵国是弱国,秦王和赵王一样为对方演奏乐器, 秦王吃亏了。再说,赵王是秦王叫他鼓瑟的,而秦王是被蔺相如逼着击缶的 ,秦王和蔺相如身份不一样,要求对方的方法也不一样,所以说是赵国占了 上风。) ③你能用一些词语和句子来形容秦王的失败吗? (搬起石头砸了自己的脚、自取其辱……) 2.学习“负荆请罪”的故事。 (1)指名读课文第15~17自然段。 (2)说廉颇负荆请罪,同学们认为廉颇有罪吗? (廉颇只能说犯错,不能说有罪。廉颇认为自己有罪,这说明廉颇对自己 要求很严格。或如果廉颇不及时改正错误,就要成为国家的罪人。) (3)廉颇负荆请罪,可以看出他是个怎样的人? (知错就改的人,最终还是以国家利益为重的人。) (4)通过这个故事,你对蔺相如又有了哪些认识? (以国家利益为重,顾全大局,胸怀宽广。) 二、回归全文,总结提高 1.理解“完璧归赵”“渑池会面”“负荆请罪”三个成语的含义。 2.说说三个故事之间的联系。 前面两个故事,写廉颇与蔺相如的“和”才维护了国家的尊严,保证了国家 的安全。后面一个故事,廉颇与蔺相如为了国家的利益,由“不和”到“和 ”。全文围绕“和”字来写。 3.说说你喜欢文中哪个人物,为什么。 【板书设计】 将相和 蔺相如  机智勇敢  心胸开阔 廉颇   勇于改过 【教学反思】 弄清三个小故事之间的内在联系并对人物作出评价之后,我让学生给三个小 故事加个小标题,主要是训练学生的概括能力。只要基本符合故事内容我都给予 了肯定,关键是要求学生讲出概括的理由。在让学生弄清三个小故事之间的联系 时,我根据学生的实际水平,只要他们能说出其中的因果关系即可,没有过高的 要求,目的在于调动学生的参与积极性。 7.什么比猎豹的速度更快 【教学内容】 教科书P22~24内容。 【教学目标】 1.掌握本课11个生字。 2.了解说明文的说明方法。 3.理解文章主要内容,同时找出课文中描述的事物。 【教学重难点】 1.了解说明文的说明方法。 2.提出自己感兴趣的问题并能尝试解决。 【教学过程】 一、激趣导入 1.(播放猎豹奔跑的视频)同学们认识视频中的动物吗?(猎豹)谁能说说 猎豹奔跑的速度有多快呢? 2.猎豹奔跑速度这么快,同学们知道吗?还有比猎豹速度快得多的物体呢, 今天就让我们一起学习一篇说明文《什么比猎豹的速度更快》。 3.讲解关于说明文的知识: (1)举例子——具体、明晰、真实。 举出实际事例来说明事物,使所要说明的事物具体化,以便读者理解。 (2)作引用:使说明的内容更充实具体,更具说服力,可以引用一些文献 资料、诗词、俗语、名人名言等。 (3)作比较——鲜明、突出、具体。 作比较是将两种类别相同或不同的事物、现象加以比较来说明事物特征的说 明方法。 (4)列数字——准确、严谨、具体。 为了使所要说明的事物具体化,还可以采用列数字的方法,以便读者理解。 (5)分类别:说明事物的特征,往往从单方面不易说清楚,可以根据形状、 性质、成因、功用等属性的异同,把事物分成若干类,然后依照类别逐一加 以说明。 (6)打比方——生动、形象、具体。 利用两种不同事物之间的相似之处作比较,以突出事物的形状特点,增强说 明的形象性和生动性。 二、学习生字 1.自由读课文,认准本课生字,不认识的字查字典解决,有些字的音容易读 错,需要注意。 2.出示要求写的字11个,注意重点指导容易写错的字。   3.认识生字后再读一遍课文,看看哪些词语的意思不理解,就把它画出来, 一会儿提出来大家讨论。 4.教师根据学生讨论的情况,再根据讲读课文的需要,提出一些重点词语, 请同学们查字典或联系上下文来理解。 三、整体感知 1.带着课文题目中提出的问题,用较快的速度默读课文,说一说课文中讲了 哪些事物? 学生回答,教师补充,将答案说完整。(猎豹、鸵鸟、人、游隼、声音、飞 机、火箭、流星体、光。) 2.请同学们找出表示他们速度的词语,并进行排序。 人:24千米每小时。鸵鸟:72千米每小时。猎豹:110千米每小时。游 隼:超过320千米每小时。声音:1050千米每小时。飞机:声速的数倍。火 箭:4万千米每小时。流星体:25万千米每小时。光:30万千米每秒。 3.大家找出来后有什么发现?(其他都是以小时计算,光是以秒计算。) 四、精读课文 1.自由读课文第1~4自然段,想一想课文是怎样来说明物体速度的,找出具 体描写的语句。 (1)“人在奋力奔跑的时候,最大速度能够达到24千米每小时。”这句话 直接点明了奔跑的速度,运用了列数字的说明方法,体现了文章的准确和严 谨性。 (2)“鸵鸟应该算是奔跑的世界冠军。”这句话直接说鸵鸟是冠军,是第 一名,可见鸵鸟奔跑的速度之快了。 (3)“但是游隼向下俯冲时的速度更快,超过320千米每小时。这个速度是 汽车在高速公路上飞速行驶时速度的两到三倍。”这句话用了作比较的说明 方法,使得游隼的速度更加鲜明突出。 2.课文中还有其他地方运用了类似的写作手法,请你找一找,画出来,并与 小组成员讨论。 3.全班交流,试着用列数字或作比较的方法说明一事物。 【板书设计】 什么比猎豹的速度更快 顺序:人、鸵鸟、猎豹、游隼、飞机、火箭、流星体、光 【教学反思】 这篇课文是一篇说明文,学习说明文最重要的是要了解说明方法,所以在上 本课时我首先将部分说明方法做了简要介绍,在学习时再引导学生理解说明方法 的运用,从而让学生对课文写法有更深的了解。 8.冀中的地道战 【教学内容】 教科书P25~27内容。 【教学目标】 1.学会本课生字新词;理清条理;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理解课文内容,了解我国人民在艰难的抗日战争中表现出来的顽强斗志和 无穷智慧。 3.感悟我国人民的无穷智慧,增强民族自豪感。 【教学重难点】 1.了解冀中地道的结构特点,理清课文的条理。 2.理解地道战的特殊地位。 第1课时 【教学过程】 一、观看视频,解题导入 1.点题。 今天,我们就来学习《冀中的地道战》。板书课题:冀中的地道战。 同学们,你们看过电影《地雷战》《地道战》吧,还记得那里的人民是怎样 神出鬼没地打击敌人的吗?现在,我们再重温当年冀中人民利用地道打击日 本鬼子的精彩瞬间。 2.点播放视频。 今天,我就带大家穿过时光隧道,走进地道战,感受冀中人民的无穷智慧。 (播放《地道战》片段)。 谁说一说“冀中”是什么意思?在预习中你是怎么理解的?(通过查字 典我知道“冀”是河北的简称。“中”是中间,中部。“冀中”指的是河北 中部平原。) 3.简介时代背景。 抗日战争时期,日本帝国主义于1942年到1944年调集了几十万军队对我 国华北敌后抗日根据地进行“大扫荡”,实行野蛮的烧光、杀光、抢光的“ 三光”政策。他们在铁路和大道的两旁挖了很深的封锁沟,挖出的泥土就用 来筑成封锁墙,十里一碉,八里一堡,对抗日根据地实行残酷的封锁政策, 抗日战争进入了最困难的时期。地道战就是在这种环境下诞生的。 二、初读课文,把握脉络 自读提示: 1.读通课文,了解课文大意。 2.自学生字词。读准字音,记住字形,说说识记生字的方法。指名读生字词 。 (1)会认字:强调“侵”不要读成“jìn”,“岔”不要读成“fèn”。 (2)会写字:注意“妨”的部首是“女”;“陷”的左下部是“臼”不是“ 白”。 三、精读课文,品味理解 1.默读课文:课文讲了几层意思?分别是什么? 学生汇报: 课文讲了几层意思? 第一层(1~3自然段)讲地道战的产生及地道的作用。 第二层(4~7自然段)介绍了地道的式样、特点;叙述了冀中人民怎样利用 地道打击敌人。 第三层(8自然段)讲地道战在我国抗日战争史上的地位。 指名朗读课文第1~3自然段。 2.讨论交流。 (1)什么是“大扫荡”? (2)敌人为什么修封锁沟、封锁墙? (3)“冀中人民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创造了新的斗争方式,这就是地 道战。” 你是怎样理解“创造”一词的?(“创造”说明了冀中人民的智慧。“创造 ”说明地道是当年冀中人民设计发明的。“创造”说明地道是冀中人民最早 挖掘的。) (4)“说起地道战,简直是个奇迹”这是个总起句,课文从几个方面分述“ 说起地道战,简直是个奇迹”的?你怎样理解“奇迹”的含义?(“奇迹” 指的是意想不到的,不平凡的。) 板书:地道战 奇迹 (5)地道战是怎样产生的?地道有什么作用?(“为了粉碎敌人的‘大扫 荡’,冀中人民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创造了新的斗争方式,这就是地道 战。”地道是用来防守的坚强堡垒。是保护自己,打击敌人的可靠屏障。) 板书:产生及作用 为了粉碎“扫荡” 四、课堂小结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我们了解了课文的主要内容,理清了课文条理,了解了 冀中地道战的产生、作用和地道的结构特点。 五、布置作业 1.模仿课文的写法,将你家的结构和特点写下来。 2.抄写本课要求会写的生字。 第2课时 一、复习导入 上节课我们对冀中平原上的地道战有了初步的了解,这节课,让我们继续走 进课文,去细细品味,冀中人民的聪明才智吧。 二、精读课文,品词析句 这节课我们继续学习课文。 1.学习课文4~7自然段 (1)读一读:默读课文第4~7自然段,边读边做批注。 (2)想一想:第四自然段讲了几层意思?每层说了什么? (这段话共有四个意思。第一讲地道的式样多,有一百多种;第二讲地 道的位置和高度;第三讲地道里有许多洞,功用各别,生活设备齐全。第四 讲地道中有通气孔,既透气又透光。) 板书:结构特点 地道(数量 地点 高度) 地洞(大洞 小洞 气孔) 第五自然段中,介绍的地道出口是怎样的?有几种形式? (地道的出口有四种形式:开在隐蔽的地方,用荆棘掩护;有的出口旁 是陷坑;有的出口旁是警戒洞,迷惑洞;地道里每一段都有“孑口”。) 板书:出口(荆棘和陷坑) “迷惑”“孑口”是什么意思?它有什么特点? (“迷惑”是辨不清,摸不着头脑的意思。“迷惑洞”是让敌人分不清 什么是死道,什么是活道。“孑口”指地道里小得只能容一个人过去的关口 。孑口又险又窄,易守难攻,起到“一夫当关,万夫莫开”的作用。) 从第六自然段,我们能知道敌人破坏地道的方法有哪些? 板书:火攻、水攻、毒气攻 冀中人民怎样对付敌人的进攻? (用土和沙来灭火;用吊板来挡毒气;地道和枯井暗沟连起来,使水流 走;还可以转移到别的村子去。) 人们在地道里是怎样进行联络的?“无线电”和“有线电”为什么要加上引 号? (一个个口传称“无线电”;用铁丝拴小铜铃称“有线电”。) 板书:通信联络 有线电 无线电 (因为不是真正的有线电和无线电,所以加引号。) “为了打击敌人,什么办法都想出来了,人民的智慧是无穷无尽的。” 这句话在课文里是什么意思? (这句话赞扬了冀中人民在对敌斗争中表现出的智慧和才能。) (3)画一画:讨论交流,根据课文提示的内容,画出地道的结构示意图。 (4)说一说:让学生做导游解说“地道”。 小结:课文4~7自然段是文章的重点,作者对地道的式样、特点作了详细介 绍,讴歌了冀中人民利用地道巧妙打击敌人的无穷智慧。 2.朗读课文第8自然段。 追问:你是怎样理解“地道战在我国抗日战争史上留下了惊人的奇迹。”这 句话的? 板书:地位 地道战在我国抗日战争史上留下了惊人的奇迹 三、升华情感,陶冶情操 播放《地道战》主题曲:《地道战》。 四、布置作业 学了《冀中的地道战》一文,你有什么感受,请写一篇读后感。 【板书设计】 冀中的地道战 产生及作用 为了粉碎“扫荡” 地道 数量 地点 高度 地 地洞 大洞 小洞 气孔 道 出口 荆棘和陷阱 战 火攻 ↓ 结构特点 破坏地道 水攻 奇 毒气攻 迹 有线电 通信联络 无线电 地位 ↓ 地道战在我国抗日战争史上留下了惊人的奇迹 【教学反思】 教学设计带有主观性,一旦课堂情境发生了变化,教学设计也要随之调整, 修改、补充,强化对预设教案的调控能力。这堂课的精彩之处是:小组讨论,画 一画地道的平面图。这使同学们加深了对地道作用的认识,更深切地感受到了冀 中人民的智慧。这堂课的不足之处在于,本可以让学生发挥想象,在地道中加入 自己的“设计”,但由于时间关系并未实现。 第三单元 9.猎人海力布 【教学内容】 教科书P32~34内容。 【教学目标】 1.了解课文的主要内容,弄清故事的起因、经过、结果;学会创造性地复述 故事。 2.能有自己的阅读感受,感受到“热心助人、舍己救人”的崇高精神。 【教学重难点】 1.抓住文中描写人物言行的词句,细心体会人物的品质。 2.学习浏览课文,练习用一定的速度默读课文,边读边想,创造性地复述课 文。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同学们喜欢听故事吗?谁来说一说你读过哪些故事,为什么会喜欢它呢 ?今天老师也给同学们带来一个故事,名字叫《猎人海力布》,这是一个非 常生动的蒙古族民间故事,而且具有神话色彩。据说在内蒙古自治区的山村 ,有一块奇特的石头,传说是海力布变的,大家称这块石头为“海力布”。 海力布是一个猎人,怎么会变成一块石头呢?为什么他的故事会流传了这么 久呢?同学们想知道吗?现在我们就来学习这篇课文。 二、板书课题 1.请同学们把书翻到32页,自由读课文,注意读通句子,标出自然段。 2.请同学们快速浏览课文,说一说这篇课文主要讲了一件什么事? 3.这篇文章是按照什么顺序写的呢?现在请同学们用一句话概括出事情的 起因、经过和结果,同桌可以商量。(起因:海力布救了龙王的女儿,得到 了宝石。经过:海力布劝乡亲们搬家。结果:海力布为了救乡亲,自己变成 了石头。) 三、分析理解 从刚才的分析中,我们了解了故事,那你认为海力布是一个什么样的人呢? 1.在文章哪些地方可以看出他是一个热心助人的人呢?请同学们在1~7自然 段中画出来,然后说说你的理解。 2.有一个细节同学们注意到了吗,小白蛇和海力布说话的时候,有一句话重 复了两遍,是哪一句,为什么? 3.海力布因为救了小白蛇,而得到了这么好的一块宝石,然后他是怎么做的 呢? 4.海力布并不贪图宝石,他想得到宝石就是想多打猎,好多分给乡亲们一些 。就是这样一颗宝石,又会发生怎样的故事呢?让我们来看文章的8~11自然 段,请同学们画出描写海力布语言和心理活动的句子,并说一说使你感动的 地方在哪?并做批注。抓重点词语指导朗读。(急忙、急得掉下了眼泪、镇 定。) 5.在这里有几个描写动作的词,谁能找到,如果让你描述人物动作时你会运 用这些描写动作的字、词吗?试一试。 6.还有吗?(生找,说感受)现在情况十分危急,尽管海力布让乡亲们去避 难,但是乡亲们都不听他的,所以他焦急地说(引读)流着眼泪着急地说( 引读“我可以发誓,我说的话千真万确。相信我的话吧,赶快搬走!再晚就 来不及了!”)镇定地说(引读)。 7.为什么由着急变得非常镇定?是,虽然他很着急,但他没有乱了方寸,是 因为他已经决定要救乡亲们,只有牺牲自己。 8.谁能找到最后一部分对海力布心理描写的句子。 9.这里有两个词“迟延、灾难”,谁来说一说这句话有什么意义。 10.难道他不知道这样做的后果吗?(生答)对,这是何等可贵呀。这种舍 己为人的精神难道不值得我们学习吗?难道他不是我们心中的英雄吗? 11.当乡亲们看到海力布变成石头的时候,他们心里会怎么想呢?会怎么说 呢?谁来模拟乡亲们来说一说。 12.乡亲们得救了,可猎人海力布却变成了石头,找同学读一读最后两个自 然段。 13.“人们世世代代纪念海力布。据说现在还能找到那块叫‘海力布’的石 头呢。”为什么用“据说”这个词呢? 14.《猎人海力布》虽然只是一个民间故事,但是海力布舍己为人的精神代 代流传,今天在学习结束之前,你想说点什么呢? 四、复述课文 海力布的故事这样感人,你们想不想讲给别人听?根据文章的起因、经过、 结果复述课文。 五、总结全文 老师建议你把这个故事讲给你周围的人听,我相信同学们通过学习,一 定会把海力布的这种热心助人、舍己为人的精神发扬光大,我也相信同学们 能时刻做到心中有他人,处处留美名。 【板书设计】 猎人海力布 救白蛇 得宝石 热心助人 救乡亲 舍己为人 变石头 【教学反思】 《猎人海力布》这则故事虽然语言通俗易懂,但是故事比较长,在有限的课 堂时间内完整地复述,对有的学生而言还是有一定难度,所以在教学中要适时引 导,让学生借助小板块复述内容,再把内容连起来,这样就降低了难度。 10.牛郎织女(一) 【教学内容】 教科书P35~39内容。 【教学目标】 1.独立阅读课文,能讲这个故事。 2.理解课文内容,体会作者对牛郎织女寄予的深切同情和对家族统治的揭露 及鞭挞。 3.初步感受民间故事的韵味。 【教学重难点】 1.熟悉故事,体会牛郎的勤劳、善良。 2.使学生受到品德教育。 【教学过程】 一、激趣导入 每当夜幕低垂、群星闪烁时,我们仰望天空,隐约中不难发现一条银色 的天河。瞪大眼睛仔细看看,发现天河两边有两颗最亮的星星,这两颗星星 就是“牛郎星”和“织女星”。民间早就有关于牛郎和织女的动人传说。今 天,我们一起来欣赏一下吧。 二、初读课文 1.画出不认识的字词,采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自学。 2.小组内分自然段轮流朗读,检查读音是否正确。 三、熟悉课文 1.思考:课文主要写了什么? 2.根据学生的概括,梳理提纲。(主要以牛郎为线索) 身世凄苦——照看老牛——得牛相助——认识织女 3.选读自己特别喜欢的部分。 4.在交流中进一步熟悉故事,为进一步感悟及复述做准备。 5.故事接龙。 四、探究感悟 1.多么神奇的想象,多么美好的生活!牛郎真幸运。多令人羡慕啊,怎么他 就能得到这奇遇呢?把神话色彩去掉,我们会发现,神话故事确实很大程度 上是人们现实愿望的反映。换个角度提问,引领学生去发现藏在神话后的人 心。 2.带着问题阅读,提示学生做批注,以便交流。 3.交流。(问题提得较大,便于学生大胆思维、主动探究,要求教师的引导 更灵活。) 老牛和织女为什么如此青睐牛郎?预设:①牛郎勤劳。第三段、第八段中有 集中体现。②牛郎关心他人。到第三自然段中找。③牛郎是个豁达的人。一 方面是:爹妈都死了、吃剩饭、穿破衣裳、睡牛棚。另一方面牛郎的态度是 :哼小曲儿、对牛照顾周到、打柴种庄稼来安家。 4.小结:勤劳、关心他人、乐观,是牛郎的这些优秀品质使牛郎赢得了老牛 的倾力相助,赢得了织女的芳心。 5.请就你感受最深的一方面,用语录体的形式,写下你的感想。 预设:“帮助别人就是帮助自己,关爱别人就是关爱自己!”“真诚的关爱 必定能换来真诚的爱!”“幸福靠自己创造。”“幸福美好的生活是靠辛勤 的劳动换来的”等等。 五、拓展活动 1.民间流传着不少优美的传说,善于讲故事的你可搜集《白蛇传》《梁山伯 与祝英台》《孟姜女》《田螺姑娘》等,准备参加故事会。 2.爱好天文的你别忘了观察星空,查阅搜集有关星空的图片资料,找一找天 河、牵牛星、织女星。 【板书设计】 牛郎织女(一) 勤劳 牛郎 关心他人 乐观 【教学反思】 这篇课文较长,要让学生通篇都读下来不容易,所以需要学生默读,在默读 中找出关键词句,加深理解,来体会牛郎的勤劳和善良。 11.* 牛郎织女(二) 【教学内容】 教科书P40~42内容。 【教学目标】 1.学会复述课文。 2.理解课文主要内容,了解这个民间故事寄托了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憧憬 ,赞颂了牛郎、织女的美好情感,鞭挞了破坏美好生活的专制者。领悟课文 的语言特点。 【教学重难点】 理解课文主要内容,体会故事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教学过程】 一、理清层次 1.朗读课文,把课文读正确、通顺。 2.再读课文,理清课文层次。 (1)朗读课文,想想这篇课文分几个部分,每个部分讲述了什么内容,给 每个部分加个小标题。 (2)讨论交流。课文大致可分四个部分:第1自然段,讲牛郎织女婚后日子 过得挺美满。第2自然段,讲老牛死了,牛郎按老牛的话留下了牛皮。第3 ~6 自然段,讲王母娘娘抓走织女,并用玉簪划出天河,将牛郎织女分开。第7~8 自然段,讲七月七日牛郎织女鹊桥相会。 二、分层探究 依上面讨论确定的层次,认真读课文,然后谈感受或者提出问题。鼓励 学生自由表达自己的体会感受。感受的内容如: 1.牛郎织女婚后日子过得挺美满。 (1)课文对“美满”说得很具体,特别是用了五个“她喜欢”,说明牛郎 织女日子过得挺美满。 (2)这个“美满”是靠“你勤我俭,不怕劳累”得来的。这是幸福的源泉。 这幸福与没有自由的富丽堂皇的天上形成强烈对比。 (3)正因为她幸福,所以也发愁,愁王母娘娘找到她,失去这自由、幸福 的生活。 2.老牛死了,牛郎按老牛的话留下了牛皮。 (1)老牛与牛郎十分亲密,老牛死时也十分舍不得离开牛郎,所以说话很 悲伤。 (2)老牛临死时要牛郎留下牛皮,这是报答牛郎,同时也暗示事情有曲折 出现。 (3)牛郎、织女对老牛的死十分悲痛。 3.王母娘娘抓走织女,并用玉簪划出天河,将牛郎、织女隔开。 (1)王母娘娘恨织女这样做,完全是从自己的门风、尊严出发,并“发誓 要把织女捉回来”,“给她顶厉害的惩罚”,完全不顾织女的自由、幸福。 这是多么专横啊! (2)王母娘娘在抓织女时多么凶残——“一把抓住织女往外走”,还“狠 狠一推”织女的儿子,孩子跌倒了,她也不管,“就带着织女一齐飞起来” 。 (3)王母娘娘看到牛郎赶来,竟然用玉簪划出天河,将他与织女永远分开。 4.七月七日鹊桥相会。 (1)织女被王母娘娘抓上天,尽管受到严厉的惩罚,可是却不死心,仍然 追求幸福的生活。“七月七日跟牛郎会一次面”不是王母娘娘的恩赐,这是 织女与王母娘娘斗争所取得的。 (2)七月七日,喜鹊都去为牛郎、织女搭桥,这是一种想象,也表现了人 们对美好事物的寄托。 三、交流体会 鼓励学生畅所欲言,体会内容不限,可谈故事中的人物,可谈这个故事 赞扬了什么,鞭挞了什么,可谈这篇课文语言表达上的特点等。 四、扩展活动 到图书馆找一篇自己喜爱的民间故事,读一读,然后开一个交流会。在 会上可以朗读,可以讲故事,还可以演出。 【板书设计】 牛郎织女(二) 婚后生活 被王母抓走 抗争 【教学反思】 本单元要求学生学会复述故事,学完牛郎织女第二部分后,我让学生两个部 分合起来复述,既降低了难度,又保证了故事的完整性。 第四单元 12.古诗三首 【教学内容】 教科书P50~51内容。 【教学目标】 1.理解诗歌的内容,领悟作者的情感,体会作者不懈追求理想的精神。 2.培养学生对我国古代文化的兴趣。 3.体会诗歌所描绘的意境。 【教学重难点】 1.体会诗歌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2.体会诗歌所描绘的意境。 第1课时 【教学过程】 一、诗才展示,激趣导入 1.说古诗:古诗是中华民族的文化瑰宝。俗话说,熟读古诗三百首,不会作 诗也会吟。你们肚子里现在一定装了不少诗,现在老师就来考考你们,有信 心吗? 2.今天我们来学习一首脍炙人口的好诗——《示儿》。 二、解题引入,交流资料 1.看了课题你有什么问题吗?(“示”在这里的意思是“告诉、告知”。) 2.请把你课前收集到的有关陆游的资料拿出来与大家交流一下。 3.老师也收集了有关陆游的生平资料及图片,大家想看吗?谁愿意读一读? 4.正如资料所展示的,《示儿》这首诗是陆游重病在床,生命垂危的时刻写 给他儿子的临终嘱咐,也就是他的绝笔。什么是绝笔呢?绝笔也就是一生中 的最后一首诗,这最后一首诗到底写了些什么呢? 三、初读悟诗,读通诗句 1.请大家按照自读要求自由读诗句。 2.代表读诗。谁来评一评呢? 3.老师也想读一读诗句,行吗?请大家认真听读,待会评议。 4.录音范读。请你们模仿范读读一读全诗。 5.人们在临死时给儿子的遗书一般都是写些什么? 6.那陆游又写了什么呢?让我们来继续深入学习这首诗。 四、再读全诗,理解诗意 1.同学们,我们已经学过不少古诗了,介绍下你学习古诗的方法? 2.请大家结合老师出示的学法自己学习诗作,在书上做好批注。 3.告诉大家你读懂了哪些内容,读懂什么就说什么。说得不确切的其他同学 可以补充纠正。 4.刚才好多同学都能抓住关键的字词来理解诗句的意思,这种学习方法很值 得大家学习。现在谁能把这首诗的意思连起来说一说? 5.现在你了解陆游逝世前最牵挂的是什么了吗? 五、品读诗句,体味诗情 1.从整首诗让我们感觉到作者的心情怎样? 2.你知道作者为什么而悲伤吗? 3.接下来我们有必要了解一下宋朝的历史(教师激情补充),现在你知道他 为何而“悲”了吗? 4.作为一个爱国人士,面对国家四分五裂能不痛心疾首吗?你能把这种痛读 出来吗?指名读诗。 5.仅仅是为这个而悲伤吗?还有什么?让我们来读一读这首诗,你读懂了什 么? 6.想象说话:如果你就在沦陷区,你仿佛看到了什么?听到了什么?可以与 同桌轻声讨论。统治者们在干什么?我们一起去临安看一看。(随机播放课 件,出示金兵战马肆虐和百姓痛苦伤心的画面。) 7.那么诗人“但悲不见九州同”,还悲的是什么?(课件出示想象填空题) 谁来试着填一填。 8.带着这些情感再读一读《示儿》这首诗。 9.现在你觉得诗人为什么还要“家祭无忘告乃翁”? 10.是呀,生前盼了这么多年,为之奋斗了这么多年,临死仍是“悲不见九 州同”死后还要子孙告诉他“王师北定中原日”,这是一种什么样的情怀? 11.让我们一起用心,把一位老人的临终遗愿吟诵出来,注意把握诗的感情 基调。 六、真情再现,升华情感 1.同学们,让我们穿越时空的隧道,一起来到这位伟大诗人的病榻前。如果 你是他的儿子,此刻你看到了父亲虽然久病缠身,不久于人世,但心里更痛 的是中原不能收复,祖国不能统一,他面容枯槁,眼神里却满含期待和信念 ,他用缓慢而深沉的语调表达人死之后了无牵挂的旷达,但又希望你能在家 祭的时候,告诉他中原收复的消息。面对这样的父亲,你会对他说些什么呢 ?请写下来! 2.谁愿意将自己所写的话向陆游有感情地朗读出来。 3.听了大家的真情告白,让我感受到了你们继承陆游遗愿的决心。正如大家 所说,陆游的子孙们也为此奋斗了好多年,但结果如何希望大家课后继续探 究。 七、总结谈话,拓展延伸 1.同学们,国家统一,匹夫有责。我们应该像诗人陆游那样胸怀祖国,报效 祖国。让我们再次诵读他的绝笔——《示儿》吧。 2.那么现在呢,难道现在“九州同”了吗?学生讨论。引出:余光中先生的 《乡愁》和于右任先生的《望大陆》两首诗。 3.欣赏《七子之歌——台湾》,学生倾诉自己内心的感受,并写一写自己的 感受。 【板书设计】 示 儿 悲——不见九州同  爱国之情 第2课时 一、谈话导入,揭示课题 1.同学们,上次我们学习了陆游的哪首诗?谁来背给大家听? 2.这首诗是陆游在什么时候写的?他最盼望的是什么? 3.是啊,在临终之前,陆游苦苦盼望着“王师北定中原日”,这一天他盼到 了吗?(没有)那王师们都干什么去了?宋朝诗人林升写了一首诗(板书: 题临安邸)能帮我们找到答案。 这节课我们就一起来学习《题临安邸》,从中去寻找答案。 4.来,读读课题。(学生齐读课题) 二、自学生字,熟读诗文 1.检查生字情况。 2.检查朗读诗句情况。 三、借助资料,理解诗意 我们已经能够将这首诗读正确、读流利了,可是,要想把它读出感情来 还得下番苦功。请看大屏幕(课件出示学习要求:① 借助资料,自主学习理 解“休、醉、直、作”等词语的意思。② 结合注释,大体了解诗句的意思, 小组同学相互交流。) (一)学生自主学习,教师巡视检查。请同学们根据要求学习。 (二)小组交流自学情况,相互检查、补充。学完后,小组内交流。 (三)检查学习交流情况。现在谁来说说你读懂了哪一句? 1.小组汇报交流情况,其他组补充。 2.每位同学自己试着串说整首诗的意思。 3.指名完整地说诗意。 四、品读诗句,悟情悟境 通过大家的努力,我们已经理解了诗意。可是要想读出感情,这还不够, 我们还得了解这首诗的作者及它的写作背景。我们先来看看它的作者。谁来 介绍一下这首诗的作者? (一)了解作者林升。 同学们根据自己搜集的资料介绍林升。教师相机补充。 (二)了解当时的时代背景。 我们再来看看这首诗的写作背景。 1.学生介绍。 2.(课件出示遗民战乱图和权贵寻欢作乐图)学生观察,说说你看到了什么 ,想到了什么?(课件出示北宋和南宋版图)教师激情小结。北宋到南宋国 土面积减少了一半,但南宋的统治者还在寻欢作乐。 (三)品读诗句,悟情悟境。 看到此情此景,你们的心情怎样?(愤怒、责问。)让我们带着这种语 气来朗读这首诗吧! 1.学生齐读古诗。 当时的南宋金兵横行,遗民泪尽,国破家亡,生灵涂炭,那些王师、权 贵、皇帝,他们干什么去了?(课件出示合作探究:讨论:王师、权贵、皇 帝,他们干什么去了?你是从哪儿看出来的?) 2.自主学习思考。小组交流自学情况。 3.小组汇报自学交流情况。教师相机点拨,指导朗读。 ①“暖风熏得游人醉”,这是一副怎样的醉态呀?(天天如此,永远也醒不 过来。) 读着这个“醉”字,你的眼前仿佛出现了怎样的画面?(生1:我仿佛 看到了那些权贵们喝着美酒,吃着山珍海味。生2:我仿佛看到了歌女们为 他们演奏,舞女们为他们跳舞。)学生想象说话,教师相机点拨:这是烂醉 如泥的“醉”,这是纸醉金迷的“醉”,这是醉生梦死的“醉”。那一杯杯 琼浆玉液,灌入一个个酒囊饭袋之中,倾倒在一具具行尸走肉的体内。引导 有感情地诵读这一句。 ②在这帮酒囊饭袋的眼中,杭州还是杭州吗?(课件出示《清明上河图》, 教师解说:汴州又称汴梁、汴京,是北宋的都城。据史书记载,汴州当时的 人口超过百万,是当时世界上最发达、最繁荣的城市。北宋画家张择端的这 幅《清明上河图》,生动地再现了一个王朝的兴盛和一座都城的繁华。大家 看——街道纵横,店铺林立,人来车往,川流不息。好一派繁荣昌盛、国泰 民安的气象啊!但是,这一切的一切,从城门被金兵攻破的那一刻起,从两 个皇帝沦为金人阶下囚的那一刻起,就不复存在了。山河破碎,城市萧条, 金兵肆虐,遗民泪尽。锦绣河山就这样无情地断送在这批酒囊饭袋的手中。 是啊,无论是昔日的汴州还是今天的杭州,那些权贵们还不都是朝朝寻欢、 夜夜作乐吗?他们已经断送了一个繁华如织的汴州,难道就不会再断送一个 锦绣如画的杭州吗?) ③想到这些,我们怎能不焦急?我们和诗人一起问问他们——指名朗读“西 湖歌舞几时休”,想到这些,我们怎能不担忧?我们和诗人一起再问问他们 ——指名朗读“西湖歌舞几时休”,想到这些,我们又怎能不愤慨?我们和 诗人一起,指着鼻子问问他们——指名朗读“西湖歌舞几时休”。 五、拓展交流,升华诗情 1.北方的壮丽河山沦陷了,西湖边还是一派歌舞升平、纸醉金迷——学生齐 读《题临安邸》。在“西湖歌舞几时休”的质问声中,在“直把杭州作汴州 ”的痛恨声中,你感受到了作者那一颗怎样的心?正因为他内心无比愤慨, 所以他将心中的愤慨融入到这首诗内,题写在旅店的墙壁上,所以这首诗题 目为《题临安邸》。 2.面对醉生梦死的南宋权贵,你想说些什么?(生1:我想对他们说,该醒 醒了,不然金兵就打过来了。生2:我想对他们说,快去把失去的领土收回 来吧!生3:我想对他们说,你们不要再醉生梦死了,也去看看老百姓在怎 么过吧!) 3.师:强敌入侵,面对沦陷的家园,面对人民的悲泣,一位位爱国志士站出 来了,陆游就是其中一个;一个个民族英雄诞生了,岳飞就是南宋历史上一 位最著名的爱国将领、民族英雄,他的抗金事迹连同他的千古绝唱《满江红 》一同流芳百世,激励着一代又一代的人。 【板书设计】 题临安邸 权贵 醉生梦死 林升 忧国忧民 第3课时 一、错字激趣,营造氛围 1.以前我们学的诗多是唐宋时期的作品,今天我们将学习一篇距今仅一百多 年,清代龚自珍的一首诗。 2.板书:己亥杂诗。(把“己”写成“已”。) 3.指名读课题,学生发现错误书写并指正。(请学生讲解并总结“己”和 “已”的区别和怎样记住它们的字形。) 4.全班齐读课题,解释诗题。 (1)读了课题你们知道诗题的意思吗?谁来说一说?(课前学生已经通过 查字典和翻阅工具书,明白“己和亥”两字的意思,学生自己汇报:己是天 干的第六位,亥是地支的第十二位,所以己亥就是 1839 年。然后学生通过 课前的预习和查阅资料了解到这首诗是龚自珍在辞官南下时,把一路上的所 见所思所想记录成 315 首日记体组诗。) (2)在 1840 年,你们知道中国发生了什么重要的事情吗? (学生根据课前的搜集汇报:鸦片战争。) (3)小结:这一年,正是鸦片战争的前一年,曾经强盛的大清帝国行将没 落。腐朽的清政府对外卑躬屈膝,对内大肆打压,官吏贪污腐败,百姓民不 聊生。这时候,龚自珍写下了我们要学的这首诗,这是第 220 首。(PPT 出 示) 5.简介龚自珍。 学生把自己课前查阅并收集到的龚自珍资料在班上以小组形式进行汇报 展示。 二、初读全诗,整体把握 1.完成“自主学习”部分。 (1)自由读诗:读准字音,停顿正确地读顺诗句。 (2) 通过自学,你能读懂什么? 2.完成“师生诵读”部分。 (1)指名读,齐读,练读。(纠正字音与停顿) (2)师配乐范读。学生再配乐读整首诗。 3.借助工具书理解诗句的意思,汇报交流。 学生小组自由交流,解决以下内容: (1)九州生气恃风雷:“生气”真的是指中国“发脾气”吗?(在这里用“ 生机勃勃的局面或者景象”这种说法更符合前文“九州”这样的语言环境。 ) (2)万马齐喑究可哀:万马哑了终究让人觉得悲哀。 (3)我劝天公重抖擞,不拘一格降人材:“重抖擞”,再次振作精神。“ 不拘一格”什么意思?在那个年代“拘”着什么“格”吗?(清朝的死板、 单一、陈旧的八股科举制度来选拔人才,用“四书五经”禁锢人们的思想, 这不拘一格降人材就是希望打破死板、陈旧的制度,选拔任用各个方面的人 才。) 4.初步理解诗意能帮我们更好地读书。读全诗说说这首诗大概讲了什么? 5.教师梳理归纳:通过自学,大家初步明白了诗句的意思,也都觉得对“万 马齐喑”“风雷”这些词的理解有些模糊。我们就从这第一句开始,深入读 书,共同学习。 三、深入诗意,理解诗情 初读时,我们大体了解了诗意,现在我们再读全诗,透过文字去想象,你仿 佛看到怎样的画面? 1.学生细细地读诗,自己想象画面。 2.小组汇报交流,讨论想象到的画面。 小结:刚才听了每个小组的发言,老师被你们陶醉了,同学们真会读诗,通 过自己的朗读,想象到了这么多生动的画面,真了不起! 如:汇报全诗之后,细学第一句:九州生气恃风雷,万马齐喑究可哀。 (1)一提到“万马”你想到的是什么词?(万马奔腾、万马齐鸣)那是何等热 闹、壮观!而这“万马齐喑”呢?看到这个词语你眼前出现的是怎样的场面? (2)这里龚自珍真说的是大清朝的马么?他指的又是什么?从哪里读出来的? 联系上文“九州”知道说的是“举国上下死气沉沉的局面”。 (3)这“举国上下”包括哪些人?(君、官、民……)又是怎样的死气沉沉呢? 结合课前搜集到的资料说说。 3.学生交流汇报之后,教师随机补充: (1)英法联军打到家门口的时候,皇帝居然带老婆儿子、军机大臣、王公贵族 逃之夭夭。读“万马齐喑”! (2)这是大清朝的官员们。面对趾高气扬的列强,大气都不敢出。只顾得贪污 腐败,剥削欺压人民!这是当年外国人拍摄中国烟民做成的明信片,东亚病夫的 形象世界流传。“中原几无可以御敌之兵,且无可以充饷之银”啊! (3)百姓流离失所,田不能耕,商不能经,工不能做,哀鸿遍野的岂止十万百 万千万啊!这是当时官府的施粥场景,有这样一个母亲,因为贫病,儿刚死在怀 中,可怜的母亲还在心中悲叫着:“儿且勿死,为娘今日趁一粥”,还“掩怀拭 泪不敢哭……” 4.看到这一切,用一个词说说你此刻的情绪。(悲哀、愤恨……)这万千情绪同 样也翻滚在龚自珍的脑海,他选择了最能表达他此刻情绪的一个字:“哀”。大 家读读这行诗。正因为“哀”“恨”,所以大家盼望着一场大的变革的风雷来唤醒 这九州的生气啊! (1)他希望的“九州生气”是怎样的?用平时积累的词语说说。 (2)刚才同学们说到“风雷”是巨大的社会变革,你希望这风雷涤去什么?炸 醒什么? (3)他希望那如风雷一般强大、一般迅疾的变革啊!这满心期盼你能读出来吗? (读第一行诗)读!让这场变革来得更快些!读!让这场变革来得更猛烈些吧! 读! 小结:盼望着九州生气,可偏偏生活在这样万马齐喑的哀世中,叫人怎么不感慨! 合起来再读这两行诗。同学们与龚自珍一样有着深切的悲愤,满怀的激昂啊!放 声读吧!汇报诗的第二句:“我劝天公重抖擞,不拘一格降人材。”大家读读后 一句,他劝谁?劝什么?怎样劝? 5.小结。 (1)这首诗写下后不到一年,英国的大炮首先轰开了国门,第一次鸦片战争的 硝烟让这个本已贫困的国家受到了前所未有的重创。读! (2)距离这首诗不过三年,第二次鸦片战争失败,英法联军火烧了圆明园,陆 续签订了 19 个不平等条约。读! (3)甲午海战败了,百日维新败了,八国联军侵华,国家危急了啊!再读! 6.读全诗:师生共同诵读:师读第一句,生读第二句。 (1)学生能理解的地方以读代讲,让学生在充分的读中感知、感悟,借助充分 的读体会感情。教学环节简明,符合情境情感的发展需要。 (2)从词的解释理解到诗文前两行的诵读、理解、感悟、体会……再到全诗两 句之间的关系,这样的教学过程既是联系上下文学习方法的训练,也是处理教材 第二个层次整体观念的体现。 四、诵读全诗,明情悟法 1.将整首诗完整地读读,龚自珍在这首诗里表达了怎样的愿望?你一定会有 更深切的感受。学生交流汇报: (1)这首诗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愿望?(这首诗通过描写当时社会政治死气 沉沉的状况,表达了诗人希望社会变革和期待人才辈出的强烈愿望。) (2)带着这样的期盼,谁能来读读这首诗?全班诵读。 2.感悟写作方法。这看不见摸不着的情绪,作者通过创造了“万马”“风雷” “天公”这样浩大的意象来表达。这样“创景抒情”的表达方法与我们常见 的“借景抒情”“触景生情”既相通又相异,也表现出龚自珍极高的艺术成 就。课下大家还可以再去读读龚自珍其他的诗或文,更真切地感受他的情。 五、拓展延伸,布置作业 1.拓展:PPT 出示《己亥杂诗》第 5 首。 浩荡离愁白日斜,吟鞭东指即天涯。 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 2.作业:诵读默写。 3.课外搜集一些有关爱国的诗歌或语句,抄写在作业本上。 【板书设计】 己亥杂诗 变革 万马齐喑——————九州生气 不拘一格 【教学反思】 在古诗教学过程中我遵循以阅读记诵为主和整体感知、把握大意的原则。在 具体方法上包括:以学生的自主诵读为主,淡化教师的讲解;重视学生对作品的 诵读;尊重学生的个性化理解;使课内诵读与课外诵读相结合;对教材进行适度 拓展;把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述力和语言感觉力结合了起来;从作品意象入手体验 作品的情感意蕴;创设情境,运用感性化的教学手段进行意境渲染。 13.少年中国说 【教学内容】 教科书P52~53内容。 【教学目标】 1.借助注释理解课文内容。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并背诵课文。体会本文句式整齐,气势磅礴的语言特 点。 3.体会作者殷切期盼祖国繁荣富强的强烈愿望和积极进取的精神,激发学生 的爱国之情。 【教学重难点】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并背诵课文。 2.体会本文句式整齐,气势磅礴的语言特点。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介绍作者 1.同学们,你们正值青春年少,今天你们是初升的太阳,明天你们就是祖国 的栋梁。早在一百多年前,有一个人就提出了这样的观点,这个人就是清末 的梁启超。(课件出示梁启超的头像) 2.作者简介:梁启超,字卓如,号任公,又号饮冰室主人、饮冰子、哀时客 、中国之新民、自由斋主人。清朝光绪年间举人,中国近代思想家、政治家 、教育家、史学家、文学家。戊戌变法(百日维新)领袖之一、中国近代维 新派、新法家代表人物。 二、初读课文,注意字音 1.播放本课的朗读视频。要求学生注意读音。 2.学生自由朗读,注意字音。 3.学生汇报朗读。 三、分组合作,疏通文意 1.学生分组合作疏通文意,要求会哪句说哪句,不懂的提出来全班解决。 2.学生分组汇报。 四、走进历史,悟情诵读 1.播放历史视频《火烧圆明园》《甲午风云》片段。 2.看完之后你有什么感受? 3.梁启超面对清政府的腐败无能,自己上书变法又失败了,流亡国外,有家 难回呀!所以他把希望寄托于谁身上了?(引读:故今日之责任……雄于地 球。) 4.这一小部分运用了什么修辞方法? 5.面对我大好河山遭践踏,我生灵遭涂炭,他痛心呐!他希望我们的少年中 国在中国少年的努力下是什么样的呢?(引读:红日初升……来日方长。) 6.读了这一部分你有什么想法?引导学生从修辞上说。 7.结构整齐,运用了对偶的方法。 比喻把红日比作了少年中国的灿烂前程。河出伏流象征少年中国发展的 不可限量。鹰隼试翼的冲天气势比喻少年中国的英姿勃发,用剑比拟为创建 少年中国立功的少年…… 8.作者心中的少年中国是一个智慧、富有、强大、独立、自由、进步、生于 欧洲、雄于地球的中国,是一个突然崛起,生活幸福美好,前程似锦的东方 巨人。想到这里作者不由得说,引读:美哉,我少年中国……与国无疆! 这样的一个中国,危机四伏,风雨如磐要靠谁来扭转,在这样的历史时 期他为什么要把责任全压在少年肩上呢? 9.我们少年就要肩负起这样的责任。引读全篇,能背的就试背。 五、今昔对比,激发情感 1.那么梁启超期待的中国现在是什么样呢?让我们看看今天的中国吧!播 放相关视频。你有什么感受? 2.看看今天的中国聚集当今世界上最大、最广、最多的人气和景气,不管风 吹浪打,胜似闲庭信步,和平与发展是我们期盼的心声,我们伟大的祖国不 卑、不亢、不骄、不躁、不惊,以坦荡、豁达、深邃和娴静阔步在新世纪的 黎明,如今我们的祖国正继往开来走向新的辉煌。 3.配乐试背全文。 4.我们伟大的祖国如此繁荣富强,你打算怎么做,看视频想做法。 5.你们是幸福的一代,也是肩负重任的一代。回顾历史,从清末被蹂躏到现 在的繁荣盛世,多少少年英雄抛头颅洒热血,用他们的生命换来了今天的和 平。他们开创了祖国的今天,我们就要造就祖国的明天,让我们弘扬民族之 精神,再现中华之雄魂,树爱国之心,立报国之志,用最先进的科学技术和 人类灿烂的文化武装自己,时刻准备着为祖国的明天贡献力量,相信在你们 不懈的努力下,祖国的明天会更美好! 【板书设计】 少年中国说 美哉我少年中国,与天不老; 壮哉我中国少年,与国无疆。 【教学反思】 这篇课文在朗读上需要一定的技巧,可以借助注释来理解课文,但由于古今 异义,在理解上仍存在一些问题,需要学生提前了解当时的相关背景,以便更好 掌握本课内容。 14.圆明园的毁灭 【教学内容】 教科书P54~57内容。 【教学目标】 1.认识10个生字,会写15个生字。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理解课文内容,了解圆明园辉煌的过去和毁灭的经过,激发学生热爱祖国 文化、仇恨侵略者的情感,增强振兴中华的责任感和使命感。 4.领悟文章的表达特点,学习与运用整理资料的方法。 【教学重难点】 1.在脑海中再现圆明园昔日辉煌的景观,体会到作者安排材料的匠心。 2.让学生了解这一段屈辱的历史,激发爱国之情。 第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揭示课题 出示幻灯片,让学生说说图上画的是什么。然后告诉学生,这就是曾被 誉为“万园之园”的圆明园。现在我们看到的只是残垣断壁。那么圆明园以 前是什么样,它又是怎样被毁灭的呢?今天我们就来学习第13课《圆明园的 毁灭》。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自读课文,读准生字的读音,画出带有生字的词语,把课文读通顺。 2.默读课文,标出自然段序号,想想每个自然段主要讲的是什么意思?课文 主要讲了几部分内容? (两部分:(1)圆明园以前的辉煌景观;(2)圆明园的毁灭。) 3.检查认读生字词情况。 4.指名分自然段朗读课文,注意纠正字音。 三、自学课文,小组讨论 1.自学生字词,不懂的词语可通过查字典和联系上下文来理解。 2.默读课文,想想当年的圆明园是什么样子的,圆明园是怎样被毁灭的? 3.遇到不懂的问题,在小组讨论后,把你们认为有价值的记录下来。 (1)小组讨论:每人提出自己的问题后,小组进行整理,写出几个有代表 性的问题。 (2)出示每组同学提出的问题,并对所有问题进行分类归并,归纳整理出 几个大问题。 4.交流自己从课外书中查找的有关资料。 第2课时 一、明确任务 1.这节课的主要任务就是把你们对课文内容的理解互相交流一下,通过交流 进一步深入理解课文,体会作者是怎样表达思想感情的。 2.明确本节课主要解决的问题。(投影出示)圆明园以前是如何的辉煌?它 又是怎样被毁灭的? 二、解决难点 1.自读课文,自己思考上面的问题。 2.小组讨论,相互交流。 3.交流讨论结果。 (1)交流体会圆明园以前的辉煌景观。 ① 先从圆明园的布局来理解它的辉煌。 (简单说说圆明园的布局是怎样的,然后画圆明园的平面图,教师作简单解 说,重点理解“众星拱月”一词,通过这个词,体会两点:a.小园多;b.景 色美。) ② 通过想象,描述圆明园的美景,体会它的辉煌景观。 (结合第3自然段,先找出说感受的一句话,然后对这句话简单理解。教师 读这一段,请同学们充分展开想象,看看在你头脑中的圆明园是什么样的。 教师读时要把学生带入情境。) ③ 学生交流自己想象到的圆明园的美景。 ④ 有感情地朗读第3自然段。(把圆明园梦幻般的美读出来) ⑤ 结合第2~3自然段,说说为什么圆明园是“园林艺术的瑰宝、建筑艺术的 精华”。 ⑥ 通过了解圆明园的文化,体会它的辉煌。 结合第4自然段,说说为什么圆明园是世界上最大的博物馆、艺术馆。 (主要引导学生从以下几方面回答:a.东西多;b.物品珍贵;c.年代久远。 ) ⑦ 此时,当你了解了圆明园的灿烂文化和辉煌景观之后,你对它产生了什么 样的情感? ⑧ 教师点拨:课文的第2~4自然段介绍了圆明园以前的辉煌景观。 (2)请同学们想一想:课文题目是“圆明园的毁灭”,可为什么用较大篇 幅写它辉煌的过去? (3)通过交流,体会圆明园是怎样被毁灭的。 ① 出示圆明园被毁灭后的图景,引导学生观察。 (在出示图景之前,教师可用语言进行过渡,引导学生由爱到恨。) ② 结合第5自然段,谈谈英法联军是怎样毁灭圆明园的。 (在学生简单概括后,放录像,以激发学生对侵略者强烈的恨并产生共鸣。 看完录像后,让学生说说自己此时的心情。) ③ 联系重点词句深入理解这一自然段。 (引导学生抓住“闯进、凡是、统统、实在、任意”等词语谈理解。) ④ 烧掉一幅历史名画只需几秒钟,烧掉一个建筑,比如“平湖秋月”只需几 分钟。 (放无声录像,纯粹是大火焚烧圆明园的镜头)“火烧”半分钟,想象会烧 掉什么?大火连烧三天会烧掉什么? 至此,圆明园所拥有的一切,现在都“没有了”——(在第3自然段的景物 前面加“没有了”。一边添加一边让学生跟读。比如,圆明园中“没有了” 金碧辉煌的殿堂,“也没有了”玲珑剔透的亭台楼阁……“没有了”……“ 也没有了”……“没有了”……“还没有了”……) 教师:还可以换一种说法,比如,金碧辉煌的殿堂——“没有了”,玲珑剔 透的亭台楼阁——“也没有了”。 ⑤ 教师:圆明园,我国园林艺术的瑰宝、建筑艺术的精华,这样一座世界上 最大的博物馆、艺术馆,竟然在几天之内化为一片灰烬。这是中国近代史上 的一次奇耻大辱,是英法列强侵略中国、践踏人类文明的铁的罪证。 有感情地朗读第5自然段,带着无比痛恨之情来读。 (4)理解第1自然段。 ① 齐读,说说圆明园的毁灭造成的损失有多大。(理解“不可估量”。) ② 联系全文,说说圆明园的毁灭造成的损失为什么是不可估量的? (5)联系时代背景,进行思想教育。 ① 联系当时的背景,谈谈侵略者为什么胆敢如此放肆? 补充资料:圆明园是皇帝享用的。当圆明园被烧,咸丰皇帝无奈只好带 着慈禧等仓皇逃跑了。在皇帝看来,圆明园被毁是他最大的屈辱。为了这“ 屈辱”,皇帝以平民的生命为代价,发动“复仇”战争,却丧失了150万平 方千米的领土——这惨痛的损失永远无法弥补! 英法联军以什么为借口烧毁圆明园?人们想当然地认为:帝国主义对外 扩张的本性决定了他们的野蛮行径。其实真正的原因是“奉行‘磕头外交’ ”同“国际外交惯例与国际法准则”这两种不同文明所导致的行为冲突。在 清朝皇帝看来,外国使臣在他面前不磕头有失天朝“天下一统”的尊严;在 英法国家看来,拘禁、虐杀外交官是违反国际法与人类文明的。本来要烧故 宫、紫禁城,为了给皇帝点颜色看看,后来才决定烧毁圆明园。 焚毁圆明园的前几天,英法联军列队入城,清军士兵夹道跪迎,北京居 民观者如市。英法联军两次洗劫圆明园的其间、其后,中国平民也成群结队 闯进去,带走他们所能找到的一切。军阀混战时期,一些军阀又进行洗劫, 圆明园最后只剩几块残垣断壁。 教师:当我们的思维视角停留在一个方面的时候,我们的思考就会停止。刚 才的体验只是让我们对照一下历史。 读了上面的词条,现在,再读“圆明园”这三个字的时候,难道你心中 仅仅是自豪和愤怒吗? ② 教师过渡:这痛苦的耻辱一直刻在我们心里整整一百五十多年了,让我们 “走出圆明园”。我想,无论怎样,我们走不出历史的阴影。如果历史可以 改写,现在,让我们假设一下历史,回到一百五十多年前做一次小小的体验 。如果你是决定国家前途命运的一国之君——皇帝,如果你是辅佐皇帝参与 国家管理的大臣,如果你是保卫国家领土的士兵,如果你是普普通通的生活 在北京的老百姓……面对英法联军火烧圆明园的行径,你会怎么做?请自己 选择一个角色静静想一想,请你一定实话实说。 三、总结全文 1.总结:这篇课文讲述了圆明园当年的辉煌景观和它的毁灭,表达了作者对 祖国灿烂文化的热爱和对侵略者强盗行径的仇恨。 2.指名有感情地朗读全文。 四、拓展延伸 关于要不要重修圆明园,有几种不同的意见。你的意见呢?和同学们讨 论讨论,说说你的理由和主张。 【板书设计】 圆明园的毁灭 园林艺术的瑰宝 辉煌(爱) 建筑艺术的精华 毁灭(恨) 最大的博物馆、艺术馆 【教学反思】 教学这堂课,不能单单只读课文,还要了解事件发生的背景,引发学生的思 考,同时让学生拓展思维就要不要重修圆明园进行讨论,加深学生对课文理解和 课文所表达情感的体会。 15.* 小岛 【教学内容】 教科书P58~61内容。 【教学目标】 1.学会生字,理解词义,积累词语。 2.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通过阅读,想象情境,探究课文内容;品读、 抓住人物的语言、行动,体会其对祖国的情感。 3.感知战士们的精神品质,从而受到思想熏陶;感悟守岛战士的爱岛爱国之 情,激发我们的爱国之情,报国之志。 【教学重难点】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引导学生想象、感知,理解课文内容。 2.反复朗读,品析将士的言行,体会将士们对祖国海岛的热爱。 第1课时 【教学过程】 一、情境导入 在异国他乡的游子,无时无刻不在思念祖国母亲;驻扎在海岛上的守岛 战士,用自己的方式表达着对祖国对海岛的爱。我们一起来阅读《小岛》, 感受守岛战士的情感。 二、初读课文 1.自读课文,整体感知。 (1)读准生字的字音。 (2)理解词义,了解文章的内容。 2.小组交流讨论。 3.班内交流讨论。 3.班内交流讨论。 (1)理解词语。 凝视:聚精会神的看。 沉吟:低声吟咏(文辞、诗句等);(遇到复杂或疑难的事)迟疑不决, 低声自语。 (3)文章的内容。 引导学生注意文章的相关信息,如:时间、地点、人物、中心事件。 理清文章思路: 第一部分(1~10)战士们在小岛上借助大棚种出了蔬菜。 第二部分(11~35)将士们共享劳动成果。 第三部分(36~37)将军向小岛和“地图”,行了一个军礼。 三、再读课文,学生质疑问难 1.学生自读,提出疑难问题。 2.交流归纳疑难问题。 四、课堂小结 请同学们总结本节课的收获。 第2课时 一、复习导入 1.认读生字,听写词语。 2.概括文章的主要内容。 二、品读课文 (1)有感情地朗读,思考:小岛是一个怎样的岛?小岛南边有什么秘密? 菜地的土、菜种从哪儿来?你从什么中得到体会呢? (2)小组讨论。 (3)班内交流。 岛上条件艰苦,战士们克服困难,创造美好生活,建设小岛。他们爱小 岛就如爱自己的家。 2.读第11~35自然段。 (1)小组交流讨论:将军为什么变了脸色?将军看到了什么?队长说了什么 ?将军又说了什么?做了什么?战士们有什么行动?从这些情节中你又体 会到了什么呢? (2)班内交流。 a.菜地竟构成了一幅中国地图,表达了将士们对祖国、对小岛的热爱之情。 b.将蔬菜给首长吃,表达了战士们对首长的爱戴。 c.首长将菜倒进汤里,将汤分给战士们,表达了将军对战士们的关爱。 d.“战士们自觉地围了过来,一勺一勺的菜汤舀到了战士们的碗里”。表现 了战士们理解将军,更用行动表达对将军的理解、爱戴。 e.感受将士们为了祖国的小岛同甘共苦的品质。 3.读36~37自然段,思考: 将军有什么举动?这一举动的含义是什么? 交流明确: 对小岛的热爱,对祖国的敬意,对战士的感激…… 4.选取自己最受感动的片段,感情朗读。 三、情感升华 1.感情朗读,体会将士们的爱岛之情,也表达对将士们的崇敬之情。 2.给守岛部队的战士写一封慰问信。 四、课堂小结 学生总结本节课的收获。 【板书设计】 小 岛 小岛 树少 草少 土少 战士   绿色菜地 (中国地图) 将军   行军礼 【教学反思】 这篇课文展现的是一种强烈的民族精神,在课堂上,我通过国旗导入,最后 点题,让学生产生不同的感受,同时联系课文内容,加强学生对人物的理解。 第五单元 16.太 阳 【教学内容】 教科书P66~67内容。 【教学目标】 1.会认4个生字,会写9个生字。 2.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3.学习阅读说明文,认识本文说明事物的方法。 4.了解太阳的特点及作用,培养学生热爱科学的兴趣。 【教学重难点】 学习阅读说明文,体会说明事物的一些方法。 第1课时 【教学过程】 一、猜谜引入 1.谜语:一个球,圆溜溜,雨天无,晴天有。早从东方起,晚在西山落。 2.指名猜(师板书:太阳),齐读课题。 3.师:从古到今,人们对太阳都有不同的描述,你会怎样描述太阳呢? 4.师:同学们描述得真好。太阳的奥秘是无穷的,让我们一起走进这篇说明 文,去了解太阳更多的知识。 二、初读感知 1.自读课文,把生字、新词画出来,并读正确。 2.出示含有生字的词语,指名让学生当小老师,带领大家读。 3.小组同学练读课文。小组内商议读的形式,可以齐读、轮读,在组内互相 正音。 4.各小组轮流朗读课文,看哪一组读得正确、流利。可以小组齐读、接读, 或派代表朗读,读后进行评议。 5.默读思考:你从中读懂了什么。 三、整体感知 1.学生默读课文。思考: (1)太阳有哪些特点,课文的哪些自然段是讲太阳特点的? (2)太阳和地球有哪些关系,课文中哪些自然段是讲太阳和地球关系的? 2.教师总结:这篇课文就是围绕太阳的特点和太阳与地球关系非常密切这两 个方面来写的。 四、领悟方法 1.创设情境,激发学生自主学习的兴趣。 同学们,我是太阳公公,我知道大家都想了解我。我呀,离你们很远、很远 ,我的身体很大、很大,我的温度特别高。现在,你们对我有些了解了吗? 2.自由读第1~3自然段,看看课文是怎样把太阳的这些特点写清楚、写明白 的,然后选一个你最感兴趣的特点认真阅读。 3.合作学习。 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自愿结组,讨论课文是怎样把太阳的特点写清楚、写具 体的。教师深入小组参与讨论,并发现问题,引导合作学习的有效进行。 4.汇报交流。 (1)学习“远”的小组汇报,教师根据汇报适时引导,播放课件。 如,看课件做口头练习:“太阳离我们约有(一亿五千万千米远)。到太阳 上去,如果步行,日夜不停地走,差不多要走(三千五百年);就是坐飞机 ,也要飞(二十几年)。”引导学生通过数字来进行具体说明,数字要精确 、有科学依据。 (2)学习“大”的小组汇报,教师相机播放课件。 如,看课件说体会:左边是约一百三十万个地球,右边是一个太阳,中间以 等号连接。 教师总结并鼓励学生发现列数字和作比较的说明方法。 (3)学习“热”的小组进行汇报。 要求这一组学生在听完前两组的汇报后,说得要有条理,适当引导学生说出 列数字和用假设事例来说明的方法,让学生动手算出太阳的中心温度。 第2课时 一、导入新课 1.导语:上节课我们了解了太阳的特点,距离人类那样遥远的太阳,和人类 有着怎样的密切关系呢?请大家快速默读课文的第4~8自然段,画出你认为 最重要的一句话。 2.学生自主阅读,勾画句子。 二、自读自悟 1.认真阅读第4~8自然段,同桌互相说说对“没有太阳,就没有我们这个美 丽可爱的世界”的理解。 2.结合课前搜集的资料及生活实际,再谈谈对这句话的理解。 二、全班交流 1.引导学生畅所欲言,汇报自己的阅读体会,不必考虑发言内容是否符合课 文的叙述顺序;可以用课文中的语句,也可以运用搜集到的资料和生活中的 具体事例来说明太阳与人类的密切关系。 2.教师引导学生归纳:没有太阳就没有人类生存所需的一切,就没有自然气 候的变化,就没有地球上的一切生命,自然也就没有我们这个美丽可爱的世 界。 3.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 (1)自读,练习读出对太阳的赞美之情。 (2)采用多种形式比赛朗读,能将自己喜欢的段落背诵下来。 4.表演:扮演太阳公公介绍太阳。 小结:这位太阳公公介绍得真好,让我们增长了见识。同学们,你们每个人 都可以演一演太阳,向朋友、家人介绍太阳。 四、拓展总结 1.你还知道关于太阳的什么知识? 2.总结:太阳是人类取之不尽,用之无穷的能源,希望同学们从小学好科学 知识,长大能更充分地利用好太阳,为人类造福。 【板书设计】 太 阳 距地球约一亿五千万千米——远 特点 抵得上约一百三十万个地球——大 列数字 作比较 表面五千多摄氏度——热 动、植物需要太阳 关 人类生活需要太阳 关系 系 自然现象的形成离不开太阳 密切 能预防、治疗疾病 【教学反思】 学习说明文很重要的一方面是要掌握课文中的说明方法,这节课我利用课件 来展示内容的重点部分,让学生更直观地感受到课文的说明方法。 17.松 鼠 【教学内容】 教科书P68~69内容。 【教学目标】 1.朗读课文,了解松鼠的特点。激发学生热爱自然、保护动物的人文情怀。 2.感受课文中准确的说明和生动、形象、细致的描写,积累语言。 3.能用较准确、生动的文字对某一种动物的特点进行说明。 【教学重难点】 1.引导学生在读中感受松鼠的特点,学习作者的表达方法。 2.学习课文中准确的说明,形象细致的描写。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 今天老师要跟大家介绍一种小动物,它是谁呢?别着急,它来了(用多 媒体播放“松鼠”)。看完之后,请用简洁的语言说说你刚认识的这位朋友 ,说说你最喜欢它什么。用一个词概括一下。 那么,大家想不想了解更多关于这位朋友的秘密呢?今天我们就来学习 法国著名作家布封的一篇文艺性说明文——《松鼠》。请同学来给大家简介 一下这篇文章的作者或松鼠的情况。 二、整体感知 1.自由朗读课文,注意读准字音。 2.读阅读提示,想想:这篇文章要我们了解什么? 三、合作探究 1.你能用一句话或几个词语概括出松鼠的特征吗? (松鼠是种漂亮的小动物,它驯良、乖巧、很讨人喜欢。) 2.小组讨论: (1)作者从哪几个方面介绍了松鼠? 第1自然段介绍“松鼠是一种漂亮的小动物,乖巧,驯良,很讨人喜欢”。 接着从面容、眼睛、身体、四肢、尾巴和吃食姿势几个方面具体来写松鼠。 第2自然段从松鼠的活动范围——树上(不侵犯人类)、活动时间——夜晚( 不骚扰人类)两个方面着重介绍了其性格特征——驯良。 第3、4自然段侧重写了松鼠的行动特征——敏捷。 (2)你喜欢松鼠吗?请你结合课文介绍的顺序说说松鼠在哪些方面讨人喜 欢。 3.经过小组讨论后:有没有还未解决的问题呢?说出来,我们大家一起来解 决。 4.能言善辩。 下列有两段同样是介绍松鼠的文字,试与原文比较一下有什么不同。 松鼠不躲藏在地底下,在高处活动,因为怕强烈的日光,白天躲在窝里 歇凉,晚上出来练跑、玩耍、吃东西。它过水的时候,用一块树皮当作船, 用自己的尾巴当作帆和舵。它十分警觉,只要有人触动一下树,它们就从窝 里跑出来。松鼠的窝搭在树枝分杈的地方,又干净又暖和。它一胎能生三四 个。 松鼠亦称“灰鼠”。哺乳纲,松鼠科。体长20~28厘米;尾蓬松,长14~21 厘米。体毛灰色、暗褐色或赤褐色,腹面白色。林栖,用树叶、草苔筑巢, 或利用鸦、鹊的废巢。嗜食松子和胡桃等果实,有时食昆虫和鸟卵。年产1~2 窝,每窝产5~10崽。分布于中国东北至西北,以及欧洲各地。毛皮可制衣, 尾毛可制笔。 四、拓展延伸 1.朗读全文,画出自己最喜欢的句段,说一说喜欢它们的原因。 2.学习了本文之后,你觉得如何才能更好地介绍动物呢?(讨论) (准确生动的语言、合理清晰的结构、鲜明的事物特征、恰当的说明方法。 ) 【板书设计】 太 阳 漂亮(外形) 松 鼠 驯良(性格) 乖巧(活动) 【教学反思】 为了扩大学生的阅读量,培养学生查找和搜集资料的能力,我设计了交流资 料这一环节来丰富学生的知识,使课内课外有机结合起来。在学生初读课文的基 础上,我让学生说一说对松鼠的印象,帮助学生形成了一个整体感知,并初步培 养了学生的概括能力。让学生选择自己喜欢的方式去学习,体现了“学生是学习 和发展的主体”,有利于发展学生的个性。 第六单元 18.慈母情深 【教学内容】 教科书P76~79内容。 【教学目标】 1.认识12个生字。 2.理解课文内容,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难点】 1.通过描写母亲的外貌、语言、动作和神态的重点语句,体会平凡母亲的伟 大,感受伟大的母爱,激发热爱母亲的思想感情。 2.通过对描写母亲外貌、动作、语言的重点句、段的品析,学会如何赏析人 物,并体会母亲的慈祥与善良和“我”对母亲的感激、热爱与崇敬之情。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揭示课题 1.谈话导入。 同学们,我们都听说过父爱如山,那么母爱又是怎样的呢? 今天我们要学习的课文《慈母情深》,将让我们深深地感受一番母爱。 2.板书课题,齐读课题。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提出要求,学生自学。 (1)借助工具书,把课文读正确、读流利,生字要多读几遍。 (2)思考:课文主要讲了一件什么事? 2.同桌相互读课文,相互正音。 3.汇报自学情况。交流:课文主要讲了一件什么事? 三、再读课文,体会情感整体感知 1.感悟慈母对孩子深沉的爱。 (1)根据“提示”,自学课文。画出描写母亲外貌、语言、动作等的语句, 联系上下文,说说这是一位什么样的母亲,有理即可。 (2)小组交流。 (3)全班交流。 鼓励学生发表自己的见解,教师只作适当点拨。 如,这是一位瘦弱的母亲。从“极其瘦弱的脊背弯曲着,头凑到缝纫机 板上”可以看出来。 这是一位贫苦的母亲。从“母亲掏衣兜,掏出一卷揉得皱皱的毛票,用 龟裂的手指数着”可以看出来。 这是一位辛劳的母亲。从“有事快说,别耽误妈干活”“母亲说完,立 刻又坐了下去,立刻又弯曲了背”可以看出来。 这是一位善良、关爱孩子的母亲。从“母亲的同事认为‘我’是要钱买 闲书,劝阻她给‘我’钱时,母亲却说:‘我挺高兴他爱看书的’”可以看 出来。这位母亲家境这么贫寒,挣钱又这么艰辛,却慷慨地给“我”钱买书 ,两者形成鲜明的对比,其中包含着深沉的母爱。 再如,这是一位勤劳的母亲,这是一位慈祥的母亲,这是一位无私的母 亲,这是一位伟大的母亲…… 小结:通过对文中描写母亲外貌、语言、动作等句、段的读、悟,我们 深深地感受到这位母亲的慈祥与善良以及对孩子深沉的爱。 2.体会“我”对母亲的感激、崇敬与热爱之情。 读完课文,谁都会被慈母情深所打动,更何况是文中的“我”。请找出“我 ”深受感动的语句,如:“背直起来了,我的母亲。转过身来了,我的母亲 。褐色的口罩上方,一对眼神疲惫的眼睛吃惊地望着我,我的母亲的眼睛… …”“那一天我第一次发现,母亲原来是那么瘦小!”“我鼻子一酸,攥着 钱跑了出去……”“那天,我用那一元五角钱给母亲买了一听水果罐头。” 引导学生用学过的阅读方法(联系上下文,反复读,边读边想)体会“我” 对母亲的感激、崇敬与热爱之情。 四、用心朗读,升华情感 1.选取自己感受深的语句读,读出对伟大母爱的赞颂以及对母亲的热爱和感 激。 2.指名有感情地朗读,教师相机指导。 五、联系实际,拓展延伸 1.联系生活实际,讲述自己亲身感受母爱的故事。 2.写几句话或编一首诗,抒发你对母亲的热爱和感激之情。 六、精要总结,歌曲结束 1.教师总结:通过这节课的学习,我们深深地感受到母爱是慈祥的,母爱是 深沉的,母爱也是伟大、无私的。这种爱,作为子女永远也报答不了,正如 唐代诗人孟郊所写的“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 2.课件播放《烛光里的妈妈》,学生跟着轻轻哼唱。 3.学生总结学习本课的收获。可以谈写人的方法,也可以谈对母爱的体会。 【板书设计】 慈母情深 外貌   日日辛劳 动作 母亲  支持读书 语言   爱子情深 【教学反思】 这篇课文是以慈母为线索,通过对母亲语言、动作、外貌的描写表达深沉的 母爱。在教学过程中,我所提的问题学生们都能够回答出来,而且都很准确。这 篇课文,重点之处在于对慈母情深的体会,能够通过作者对其母亲的外貌、语言、 动作的描写去感受。这份感情是真挚的,母子连心,重在煽情。 19.父爱之舟 【教学内容】 教科书P80~83内容。 【教学目标】 1.掌握本课14个生字。 2.能概括文章主要内容。 3.感受父亲对“我”深沉的爱。 【教学重难点】 感受父亲对“我”深沉的爱。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揭示课题 有人说父爱如山,同学们,谁能说说你的父亲是怎样表达对你的爱的? 今天我们要学习的课文把父亲对他的爱写了出来,我们一起来看一看作 者都写了些什么?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作者介绍:吴冠中,中国当代画家。出生于江苏宜兴一个乡村教师家庭。 从无锡师范初中部毕业后,考入浙江大学代办省立高级工业职业学校。1936 年转入杭州艺术专科学校,从李超士、常书鸿及潘天寿等学习中、西绘画。 1942年毕业,任国立重庆大学助教。1946年考取公费赴法国留学。吴冠中1950 年秋返国。先后任教于中央美术学院、清华大学建筑系、北京艺术学院、中 央工艺美术学院。现任中央工艺美术学院教授、中国美术家协会常务理事、 全国政协委员等职。 2.学习生字。 (1)自由读课文,认准本课生字,不认识的字查字典解决,有些字的音容 易读错,需要注意。 (2)出示要求会写的字14个,注意重点指导容易写错的字。 (3)认识生字后再读一遍课文,看看哪些词语的意思不理解,就把它画出 来,一会儿提出来大家讨论。 (4)教师根据学生讨论的情况,再根据讲读课文的需要,提出一些重点词 语,请同学们查字典或联系上下文来理解。 3.默读课文,找一找课文总共写了几件事,分别是什么? 三、精读感悟,体会情感 1.这篇课文采用了什么样的结构,开头和结尾都写了梦是为什么? (全篇采用倒叙的手法,从梦境开始,引入对往事的回忆;以从梦中醒 来、泪湿枕边结束,首尾圆合。往事潜入梦中,说明往事难忘,更深刻地表 现出父爱在“我”心中留下的印记难以磨灭。) 2.分小组讨论,文中哪个场景给你的印象最深,为什么? 比如:① 课文第三自然段写了父亲平时节省到极点,但是对加点儿钱换个较 好的房间动心了。可以深入探讨一下父亲平时节省到极点,体现在父亲送我 去上学时吃和住都在姑爹的小渔船上,这样可以节省饭钱和旅店钱,但是对 加点儿钱换个较好的房间动心了,是因为父亲心疼我半夜被臭虫咬醒,身上 都是被咬的大红疙瘩,体现了父亲对我深沉的爱。 ② 课文第四自然段写父亲带我去庙会,各式各样的食物和玩具让我眼花缭乱 ,因为家里的条件我和父亲只能吃从家里带来的凉粽子,但是父亲觉得我太 委屈,领我去吃了碗热豆腐脑,还给我糊了一个万花筒,这表明父亲尽他所 能让我有一个快乐的童年。 四、课堂小结,掩卷沉思 《父爱之舟》一文围绕“父爱”这一中心,写出了父亲深沉的爱子之情, 抒发了儿子对父亲的怀念和对父爱的深深感谢。“父爱之舟”,既是指姑爹 的渔船,也是指父亲的爱,两者已经融为一体。就是这一只小船,送“我” 走到人生的一个又一个关口,承载着父亲对我的深切期望和浓重的爱。平凡 的语言,平凡的小事,却因父爱的伟大,使文章充满了魅力。掩卷沉思,我 们是否能悟出:父亲对自己的爱就隐藏在自己平时一点都不注意的小事中呢 ? 【板书设计】 父爱之舟 卖茧子买枇杷 用船送我考学 住旅店的经历 对我的期望 父亲背我上学 替我做万花筒 父爱 为我凑钱缴学费 替我补棉被 【教学反思】 这篇课文主要让学生体会父爱的深沉,与学生生活实际相关,所以引入时让 学生谈谈自己感受到的父爱,再在课文教学时对事件进行深入分析来帮助学生加 深对父爱的理解。 20.*“精彩极了”和“糟糕透了” 【教学内容】 教科书P84~86内容。 【教学目标】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抄写文章最后一个自然段。 2.从父母亲对孩子的评价中体会父母对孩子的爱。 【教学重难点】 1.体会课文中含义深刻的句子的意思。 2.从父母亲对孩子各自不同的评价中体会父母对孩子的爱。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激发兴趣 1.导语:同学们,当你们拿着一件自己认为完成得不错的作品让爸爸、妈妈 欣赏时,他们是怎么说的?又是怎么做的? 2.今天,我们要学的这篇课文中的主人公在七八岁时写了一首诗,妈妈的评 价是“精彩极了”,爸爸的评价却是“糟糕透了”。这到底是怎么回事呢? 让我们一起去课文中找寻答案吧! 二、初读课文,扫清障碍 1.出示学习要求。 (1)自由朗读课文,借助拼音读准字音,把课文读通顺。 (2)借助字典掌握生字的音、形、义,注意字的书写。 (3)联系上下文或查字典、词典理解词语。 (4)标出自然段序号,把不理解的语句画出来,与大家讨论。 2.学生按要求自主学习;汇报交流自学成果。 3.总结自学生字、新词的方法。 三、再读课文,理清脉络 1.默读课文,想一想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用自己的话简单地说一说。 (课文讲了作者在七八岁的时候,写了一首小诗,父亲和母亲对他的作 品有截然不同的评价,这两种评价对他产生了巨大的影响,最后他从两种评 价中感悟到父母的爱。) 2.朗读课文,思考课文是按照怎样的顺序记叙的。划分文章层次,说说每一 部分是什么意思。(课文是按照事情的发展顺序记叙的。有明显的依据:七 八岁、几年后、这些年来。) 3.理清文章脉络,划分层次。 第一部分(第1~14自然段):“我”七八岁时写了第一首诗后,对“精 彩极了”的评价的反应是“得意扬扬”,而对“糟糕透了”的评价的反应是 “痛哭起来”。 第二部分(第15自然段):几年后,正是由于妈妈的鼓励,“我”一直 在写作,由于爸爸的批评,“我”学会了修改。 第三部分(第16~17自然段):成年以后,“我”越来越体会到父母的 两种截然不同的评价的出发点都是爱。 四、精品细读,感悟表达 1.品读巴迪的情感变化。 (1)在这三个不同的年龄阶段,巴迪对父母的两种截然不同的评价认识一 样吗?快速默读第1~14自然段,用方框标出表示巴迪心情的词语。 (2)学生交流并在黑板上板书部分词语。 (3)通过这些词语,我们可以读懂此时此刻巴迪的心情,你能不能用一个 词概括巴迪对两种不同声音的认识。(矛盾、不解、疑惑、困惑、不知所措。 ) 2.关注文章细节描写。 巴迪面对母亲雨点般的赞扬声和热烈的拥抱,他多么渴望也能得到父亲 的赞扬,我们来看这样的细节描写: 课件出示:“整个下午我都怀着一种自豪感等待父亲回来……将近七点 钟的时候,我悄悄走进饭厅,满怀信心地把它放在餐桌父亲的位置上。七点 。七点一刻。七点半。父亲还没有回来。我实在等不及了。”你读懂了什么 ?又有什么感受? 3.体会巴迪正确认识父母的评价的情感升华。 (1)默读第15自然段,想一想,几年后的巴迪理解父母的评价了吗?从哪 里可以看出来?理解“不得不承认”(由不解到理解)。 (2)让学生自由朗读第16~17自然段,思考:巴迪成年后,又是如何看待父 母的爱的?画出自己感受最深的句子,可以在句子旁边简单批注自己的感受 。 (3)体验交流。 ① 作者为什么越来越体会到儿时是“多么幸运”?引导学生抓住“越来越” 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感悟巴迪对爸爸妈妈的评价由不理解到理解再到感激 的过程。 ② 联系生活实际理解“我谨慎地把握住我生活的小船,使它不被哪一股风刮 倒”。(“哪一股风”主要指两股风,“一股风”指赞扬声,“一股风”指 批评声。“不被哪一股风刮倒”是说没有因赞扬、批评而迷失方向,既没有 因取得成绩而骄傲自满、沉浸在赞扬声中不再努力;也没有被批评声吓倒, 丧失信心而一蹶不振。) ③ 作者为什么说“精彩极了”也好,“糟糕透了”也好,这两个极端的断言 有一个共同的出发点——那就是爱。(对母亲的赞扬和父亲的批评都有了正 确的认识,感谢父母对自己的关爱和提醒。) 五、总结全文,体会感悟 分角色朗读课文,进一步体会作者表达的情感和父母对作者的爱。 【板书设计】 “精彩极了”和“糟糕透了” 母亲:鼓励 赞扬 父亲:严格 批评 爱(成才) 【教学反思】 新课标要求教学活动必须尊重学生已有的知识与经验。引导孩子们将自己的 亲身感受融入到课文学习中,有助于更好地理解其中的道理。由于准备不够充分, 虽然课件能熟练运用,但是语文的双基没有落实。在以后的教学中应该引起重视。 第七单元 21.古诗词三首 【教学内容】 教科书P92~93内容。 【教学目标】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背诵古诗。 2.根据对古诗内容的理解,想象诗中所描写的情景,体会作者表达的思想感 情。 【教学重难点】 1.通过对诗句的诵读感悟,想象诗中描绘的意境。 2.体会诗人抒发的感情。 第1课时 【教学过程】 一、课前引入 1.近体诗是与古体诗相对而言的一种诗体,也称今体诗。指唐代形成的格律 诗体,其句数、字数、平仄、对仗、用韵等都有严格的规定,主要有律诗和 绝句。 2.律诗:① 诗句字数整齐。分为五言和七言(简称五律、七律)。② 规定 诗句数量。一般每首八句(十句以上者称为排律或长律)。③ 中间两联必须 对仗。④ 有严格的声律要求。 3.绝句:每首定格为四句,以五言、七言为主,简称五绝、七绝,偶有六言 绝句。韵律与律诗相同,只是不一定对仗。 二、课文分析 1.简单了解诗人:王维,字摩诘,蒲州(今山西永济)人。开元九年(721) 进士。累官至尚书右丞,世称王右丞。晚年闲居蓝田辋川。诗与孟浩然齐名 ,称为“王孟”。前期写过一些边塞诗,但其作品最主要的是山水田园诗, 通过田园山水的描绘,宣扬隐士生活;体物精细,状写传神,有独特成就。 苏轼曾赞:“味摩诘诗,诗中有画,画中有诗。”著有《王右丞集》。 2.总体把握诗歌的情景。 第一幅“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初秋的傍晚,山雨初霁,万物 一新,树木繁茂,空气清新,高山寂静,宛若世外桃源。 第二幅“明月松间照”——暮色苍茫,皎洁的明月升上了天空,银色的 月光透过松树的虬枝翠叶,星星点点的洒落下来。 第三幅“清泉石上流”——清清的泉水淙淙地流泻于山石之上,在月光 辉映之下,宛若一条洁白的绸布闪闪发光、随风飘荡,这是多么幽美的意境 啊! 第四幅“竹喧归浣女”——竹林里传来一阵银铃般的笑声,那是一群勤 劳淳朴的山村姑娘刚洗完衣服,披着月光笑盈盈地归来了,也许她们正为什 么开心的事儿在竹林里嬉戏追逐着,笑闹声传出翠竹林外。 第五幅“莲动下渔舟”——密密的荷叶纷纷倒向两旁,莲花摇动,水波 荡漾,原来是顺流而下的渔舟正轻盈地穿过荷花丛,弄乱的荷塘月色,划破 了大山的宁静。画面总合:空山雨后的秋凉,松间明月的清光,石上清泉的 声音,浣衣村女的笑声,渔舟穿过荷丛的动态,和谐完美地融合在一起,有 声有色,有景有人,有静有动,构成了清新秀丽的乡村生活图景。 3.把握诗歌的意境。 王维在这里把“空山”的秋暝写得如此热闹:“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 流。”上一句是所见,下一句是所闻。“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上一 句是所闻,下一句是所见。错落地把当时的景色、人物勾画得如此幽美,如 此绚丽。看起来,这里洋溢着一片热闹;可是,这些明月、清泉、浣女、渔 舟的热闹,和作者所要表现的幽静基调并不抵触,反而是相反相成地紧密地 结合在一起。人们从这些喧闹的景物中,很自然地体味出一种和平恬静,体 味出恬静中的一片活泼生机。 【板书设计】 山居秋暝 自然美:山、雨——空旷、清新 月、松——明净、清幽 远离尘俗,继 续归隐 泉水——清澈、欢快 人美:少女——纯真、开朗 第2课时 一、质疑导入,激发兴趣 唐代著名诗人张继泊舟苏州城外的枫桥时,被江南水乡秋夜幽美的景色 吸引了,让他领略到一种情味隽永的诗意美,于是写下了这首意境清远的七 言绝句。自从张继的《枫桥夜泊》问世后,寒山寺因此就名扬天下,成为千 古的旅游胜地,这首诗究竟散发着怎样的魅力,让我们一同走进张继的《枫 桥夜泊》。 二、初读课文,初步感知 1.自由读古诗,注意把字音读准,把诗句读通顺,有什么问题,朗读后可提 出来。 2.检查学生朗读情况。(纠正读音) 3.理解课题: (1)教师:枫桥在哪里? (2)理解题目。“枫桥”交代了什么?(地点)夜:夜晚;泊:停泊;枫 桥夜泊:夜晚把船停泊在枫桥边。枫桥:在今江苏苏州的一座桥。江枫:寒 山寺旁边的两座桥“江村桥”和“枫桥”的名称。枫桥也叫封桥。“泊”的 是哪只船呀?为什么说是“客船”呢?这个“夜”点明了什么?(时间) 4.齐读古诗一二句,想想古诗描写了哪些景物,并解释诗中名词的意思。 (愁眠:怀着旅愁,似睡非睡。) 5.再叫同学们上来试着解释一二句的意思,老师再讲解。(“月落乌啼霜满 天”,这是诗人夜泊时所见,点明了时间是深夜,季节是晚秋。在江南秋夜 的漫漫寂静之中,偶有乌鸦啼叫划破夜空,反而使周围的气氛显得更加静谧 深沉。)诗人通过这些景物,要表达怎样的情感? 6.学习第三、四句:你还看见了什么?寺里还传来了什么?(姑苏:苏州的 别称,因苏州有姑苏山而得名。寒山寺:在枫桥附近,始建于南朝梁代。相 传因唐僧人寒山、拾得住此而得名。)听,钟声怎样?(传得很远,传到了 客船上诗人的耳朵里。)这就是第四句诗——夜半钟声到客船。用自己的话 说说这两句诗的意思。 三、出示问题,引发思考 1.诗人到底因为什么而愁呢?提问。(首先,结合诗文,引导学生感受诗人 漂泊在外、四处奔波的寂寞之愁、思乡之愁。) 2.介绍作者:张继,字懿孙,博览有识,好谈论,知治体。天宝十二年,( 公元七五三年)登进士。尝佐镇戎军幕府,又为盐铁判官。大历末,入内为 检校祠部员外郎。又分掌财赋于洪州,后来夫妇俱殁于此地。继诗以枫桥夜 泊一首最著名,有诗集一卷《新唐书艺文志》传于世。补充相关资料,引导 学生感受诗人忧国忧民的愁、人生求索的愁。 3.通过诗中的哪些景物,你能感觉到诗人的“愁”?再读诗文,引导学生想 象古诗画面,感受诗人通过“月落”“乌啼”“寒霜”“钟声”等意象表现 出来的深深的“愁”。在本环节的教学中,要注意预设与生成的关系,引导 学生细细品味诗文,鼓励学生大胆表达见解。 4.利用音乐、画面,创设清冷、凄美的意境,教师述说诗文大意。 四、总结全诗,体会感悟 小结:前两句写了六种景象,“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 渔火”及泊船上的一夜未眠的客人。后两句只写了姑苏城外寒山寺的钟声传 到船上的情景。前两句是诗人看到的,后两句是诗人听到的,在静夜中忽然 听到远处传来悠远的钟声,一夜未眠的诗人有何感受呢?游子面对霜夜江枫 渔火,萦绕起缕缕轻愁。这“夜半钟声”不但衬托出了夜的静谧,而且揭示 了夜的深沉,而诗人卧听钟声时的种种难以言传的感受,也就尽在不言中了 。诗人运思细密,短短四句诗中包蕴了六景一事,用最具诗意的语言构造出 一个清幽寂远的意境:江畔秋夜渔火点点,羁旅客子卧闻静夜钟声。所有景 物的挑选都独具慧眼:一静一动、一明一暗、江边岸上,景物的搭配与人物 的心情达到了高度的默契与交融,共同形成了这个成为后世典范的艺术境界 。其名句有:“姑苏城外寒山寺,夜半钟声到客船。” 五、开阔视野,延伸拓展 鲜为人知的唐代诗人张继留下的诗并不多,但一首《枫桥夜泊》伴随苏 州城,伴随寒山寺流传千年。张继重游寒山寺时,又写了一首《枫桥再泊》 知道的人就不多了。诗文是:“白发重来一梦中,青山不改旧时容。乌啼月 落寒山寺,依枕尝听半夜钟。”请同学们用本节学到的分析诗歌的方法尝试 着自己鉴赏这首诗,下节课把你不理解的诗句、词语提出来,大家一起分析 解答。 【板书设计】 枫桥夜泊 月落 乌啼 霜满天 愁 江枫 渔火 客人 第3课时 一、导入新课 当“洛阳城里见秋风”的时候,张籍的内心涌动着“欲作家书意万重”的思 乡之情。那么,在风雪交加的夜晚,纳兰性德又将流露出一份怎样的思乡之情呢? 今天,我们就来学习《长相思》。请同学们齐读课题。 二、检查预习 1.昨天已经布置同学们预习这一课了,谁来说说你是怎样预习的? 2.在预习时,你发现长相思与前两首古诗有什么不同了吗?(点击课件,出示 词。) 教师介绍词:词是诗的别体,词因为句子有长有短又称长短句。词一般都分两段 (叫作上下片或上下阕)。教师补充:长相思是词牌名,也是这首词的题目。猜 猜看长相思要表达什么意思? 3.检查朗读。 下面谁来给大家读一下这首词。(正读音)大家看,更在这儿应该读几声? 解释更:古代夜间计时的单位,一夜分五更。(出示 PPT)指名朗读(两名以上 同学)。 教师评价:字正腔圆。在古代,词是可以配乐唱和的,有它自己的节奏,谁 来试试找找它的节奏。指名朗读。 三、学习诗词 1.同学们,读古代的诗词,我们不但要把它读正确,读得有节奏,而且还要尽可能 读出它的味道来。比如《长相思》这个题目我们可以有许多读法,有的读“长相 思”(语调平平)。有“长”的味道吗?有“相思”的感觉吗?比如你这样念“长 ——相——思”(充满感情)。有感觉吗?有味道吗?同学们,请同学们试着读一 读这首词,看谁能读出味道来。 2.作者为什么会如此的长相思?请大家默读这首词,读的时候注意仔细地看看书 上的插图,仔细地看看书上的注解,然后试着去想一想这首词大概在讲什么。 默读,闭上眼睛,听老师朗读《长相思》上半阕,听着听着,你的眼前出现 了怎样的画面?你看到诗人纳兰了吗?他在哪儿?他在干什么?(配乐范读上 半阕)他经过了崇山峻岭,经过了大河小川,经过了山海关外,经过了军营的帐篷, 他还经过了许许多多的地方,这就是作者的身在何方。一句话:“作者的身在征 途上。” 我们可以用哪些词语来形容这种漫长艰辛的征途?(长途跋涉、千里迢迢、 翻山越岭、跋山涉水。) 3.告别了家乡,告别了亲人,纳兰性德作为御前一等侍卫随皇上从北京出发,出 山海关去长白山祭祀,初春时节出发,现在已经到了寒冬时节,这期间他们岂止 翻过一座山,跨过一道河,他们风餐露宿,走了一程又一程。这千里迢迢的旅程 谁来读给我们听。 4.夜深千帐灯,读到这儿,老师产生了疑问,将士们白天舟车劳顿,疲惫不堪, 为什么夜深还不休息?(评价:护卫皇帝,使命感强。/舟车劳顿,有生活经验。/ 思乡睡不着。)词的下阕告诉了我们答案。 5.同学们,闭上眼睛,让我们走进营帐、走近纳兰性德,边听边想,你听到了什 么,看到了什么,感受到了什么?(和上阕的山一程水一程一样,这儿的风一更 雪一更,指的是一整夜风雪交加。) 6.学生回答后,让学生读出自己看到的画面,读出自己的感受。 7.同学们,出现在我们面前的,是一位身在征途,心系故园的词人。他行走在千 山万水之间,然而他那颗心,却在故园,在家人身上。 8.孩子们,请闭上你们的眼睛,让我们一起随着纳兰性德,走进他的生活,走进 他的世界,随着老师的朗读,你的眼前仿佛出现怎样的画面和情景?(配音乐, 教师范读)你们看到什么了?大家看到了        的纳兰性德。这是在 征途中的词作者,让我们把画面切回他的故园,想象一下在他魂牵梦绕的故园会 有什么样的情景呢?请大家拿起你的笔把这幅美景写下来。 师:天伦之乐,温馨融融,多美好的生活。他多么希望可以梦回故园,感受 这份温馨、宁静、祥和,但是现在,此时此刻,这样的画面全都破碎了,这样的 情景全都破碎了。 师:谁来读《长相思》?在这里没有鸟语花香,没有亲人的絮絮关切,在这 里有的只是——(指名学生读《长相思》) 师:在这里,没有在皎洁的月光下和妻子相偎在一起的那份温暖,那份幸福, 在这里有的只是——(指名学生再读《长相思》)。 师:孩子,听得出,你是在用自己的心在读。在这里没有郊外的踏青,没有 和孩子在一起的捉迷藏,没有杨柳依依,没有芳草青青,这里有的只是——大家 一起读。 9.对词人来说,这,山一程,水一程,程程都是——生:(齐读)长相思。 师:风一更,雪一更,更更唤醒——生:(齐读)长相思。 四、总结全诗 同学们,故乡,是游子心头永恒的家。多年以后,当我们离开家乡,远 离故土,我们的心中,也会情不自禁地涌起——再次激情诵读《长相思》。 【板书设计】 长相思 身在征途 心系故园 【教学反思】 在教学古诗词时,重要的是让学生先理解句子意思,再去体会诗句的意境。 期间需要老师不断引导,所以在教学这篇课文时,我做了充足的准备,达到了很 好的教学效果。 22.四季之美 【教学内容】 教科书P94~95内容。 【教学目标】 1.能抓住表示时间的词了解作者描写景物的顺序,感受四季之美。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体会作者对自然、生命的爱。 3.背诵课文。摘抄优美的词句,积累语言。 【教学重难点】 1.能抓住表示时间的词了解作者描写景物的顺序,感受四季之美。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体会作者对自然、生命的爱。 【教学过程】 一、情景导入 师:屏幕出示四组描写四季的四字词语,问同学们“同学们请观察这些 四字词语,你发现了什么?”(春暖花开、鸟语花香、万物复苏、绿树成荫 、挥汗如雨、骄阳似火、秋高气爽、秋雨绵绵、稻谷飘香、冰天雪地、冬日 暖阳、鹅毛大雪。) 生:我发现这些词语都跟季节有关,第一组是描写春天的词语,第二组是描 写夏天的词语,第三组是描写秋天的词语,第四组是描写冬天的词语。 师:你们可真棒!那你能用上你喜欢的词语来说一说你心目中的那个美丽季 节吗?生:举手自由发挥。 师:那么今天咱们就来学习第22课,看看作者眼中的四季是不是和你一样! (板书课题:四季之美)生:齐读课题。 二、深入研读 (一)学习课文第一自然段。 师:请同学们打开书,自由朗读课文,并画出你喜欢的句子。 师:同学们,我们都知道,一年有四个季节(贴卡片:春天、夏天、秋 天、冬天),在冬天的时候,我们是不是特别期待天气快点暖起来,小草快 点探出头?走,让我们一起欣赏课文里的春天吧!哪位同学能读一读课文的 第一自然段? 师:这两位同学读得好不好?那谁能说一说,春天最美是什么?生:春 天最美是黎明。师:你是从哪一句知道的?生:第一句话。 师:很好,那请拿起你的笔,用你喜欢的符号画下来。(范读第一自然 段。) 师:老师读完了,你们觉得老师读得怎么样?那谁能像老师一样读一读 ? 生:请一个组的学生读。 师:同学们读得真美,我已经感受到了春天的美!那过了春天,就会迎 来美丽的——夏天!你们喜欢夏天吗?为什么呢?(自由回答喜欢夏天的 原因。) (二)学习课文第二自然段。 师:是啊,夏天确实美,那让我们一起来感受一下第二自然段夏天的美! 师:听他们读完,让你感受到夏天最美的是——夜晚。 师:(课件出示萤火虫动态图和本段填空)是啊,看,夏天确实很美! 在这里又出现了一个多音字,谁发现了?生:“着”是多音字。 师:是啊,这情景着实迷人,迷人在哪里呢?咱们班女生来读一读!生:男 生评价女生,之后男生再读。 师:翩翩飞舞的萤火虫给夏夜增添了无限的乐趣!那谁能用欢快的语气 再来读一读!生:举手读本段。 (三)学习课文第三自然段。 师:(课件出示树叶飘落的动态图)看,树叶开始飘零,我似乎感觉到 了一丝丝寒意,此时,让你们感受到了什么季节?(手指着秋天卡片)生读 :秋天! 师:接下来,老师带着你们一起进入秋天的黄昏!师:哪位同学愿意跟 你的好朋友一起读一读?生:两位或三位同学读第三自然段。(师提出要求 :其他同学认真听,并找出这段中的四字词语。)师:你找到了哪些四字词 语呢? 生:急急匆匆、成群结队、比翼而飞、夕阳西沉、夜幕降临、心旷神怡。 师:那么秋天最美是——生:秋天最美是黄昏 师:讲解句型“在高空中比翼而飞,更是叫人感动”这个句子。 师:是啊,秋天那么美,叫人感动的是——(点点归鸦急急匆匆地朝窠 里飞去),让我们再回到秋天最美的黄昏,全班齐读。 (四)学习课文第四自然段。 师:多么美丽的画面,真的叫人心旷神怡,这么美的秋天,哪怕秋雨绵 绵,也叫人觉得温暖了。秋去冬来,我们就可以穿上厚厚的雪地靴去滑雪了 ,多么有趣!让我们一起进入冬的世界!(课件出示冬天图片) 师:冬天哪一个时刻最美呢?我请这个组的同学来读一读课文的第四自 然段! 生:冬天最美是早晨。 师:是啊,落雪的早晨当然美(随手拿出水晶球),边说边指着学生往 下读。 三、朗读课文 师:多么美的四季呀!让我们再去感受一下四季之美吧!(播放录音)师: 老师是伴着音乐读的,你们也想这样读吗?(播放音乐,生伴着音乐读课文。) 师:你们读得太美了,让我仿佛置身其中,谢谢你们。(若时间允许,试着 背诵。) 四、课堂练笔 师:你最喜欢哪个季节?请四人一小组写一写!写完后,派代表读。 五、播放歌曲 小结:今天咱们学习了《四季之美》这篇课文,了解了作者笔下的美丽四季 (指着板书,让学生说出四个季节不同的最美时间段)。 【板书设计】 四季之美 春天 黎明 色彩 夏天 夜晚 光亮 对自然对生命的爱 秋天 黄昏 心旷神怡  冬天 早晨 和谐 【教学反思】 这篇课文要让学生体会四季之美的独特韵味,所以在上课时我以图片的形式 来展示四季的美景,同时让学生多朗读,在读中加强体会、加深印象。 23.鸟的天堂 【教学内容】 教科书P96~98内容。 【教学目标】 1.学会本课10个生字,正确读写本课词语。 2.领悟作者抓住景物特点进行静态、动态描写和寄情于景的表达方法。 【教学重难点】 1.通过两次去鸟的天堂所看到的景物的对比,体会“鸟的天堂”的含义。 2.通过朗读课文,了解大榕树的外形特点,认识大榕树的奇特和美丽。 3.通过反复朗读,理解重点句子,学习描写事物静态和动态的方法。 第1课时 【教学过程】 一、激趣导入,揭示课题 天堂,某些宗教指人死后灵魂居住的永享幸福的地方,常用来比喻美好 的生活环境。那么鸟的天堂在哪儿呢?学完这篇课文,我们就会明白。 二、初读课文,自学生字 1.读课文,自学生字,读准字音。 2.区别形近字。 3.理解词语的意思:纠正:改正。课文里指改正“我”说的话。逼近:课文 指靠近、接近大榕树。树梢:树的顶端。颤动:短促而频繁地振动。应接不 暇:课文中指鸟儿太多,看不过来。 三、再读课文,感知内容 1.课文的主要内容。 课文记叙了作者和他的朋友两次经过鸟的天堂时所见到的不同的景象。 2.课文段落结构。 全文可分为四部分。 第一部分(第 1~4 自然段):讲傍晚“我”和朋友们划船去游玩。 第二部分(第 5~9 自然段):讲“我”和朋友第一次经过“鸟的天堂”时所 看到的景象。 第三部分(第 10~13 自然段):讲“我”和朋友第二次经过“鸟的天堂”时 看到的景色。 第四部分(第 14 自然段):写“我”对“鸟的天堂”的留恋和赞美。 3.指名分段读课文。 四、讲读课文第一部分 1.学生自由读,思考。 (1)“我们”是在什么时候出去游玩的? (2)“三支桨有规律地在水里划,那声音就像一支乐曲”这个句子如何理解? 2.指名发言。 这是一个比喻句,把木桨有规律地在水中划发出的声音比喻成乐曲,非常贴切。 3.学生齐声朗读“三支桨有规律……就像一支乐曲”。 五、课堂小结,引发联想 “我们”一起出去游玩,这一次有没有看到“鸟的天堂”呢?“鸟的天堂” 又是怎样的呢?下节课我们再继续学习。 第2课时 一、继续研读,深入探讨 (一)学习第二部分。 1.自由读课文第二部分,思考:课文中主要描写了大榕树的什么特点?(一个是 大,一个是美。) 2.课文里哪些地方说明榕树大?让学生找出句子读一读。 3.课文里哪些地方是写榕树的美的呢?(出示挂图) 请学生画出课文中的语句,读出来,说说对这些语句的体会。 (1)“一部分树枝垂到水面,从远处看,就像一株大树卧在水面上。” 引导:这句话写大榕树的静态美,用美的语气读句子。 (2)“那翠绿的颜色,明亮地照耀着我们的眼睛,似乎每一片绿叶上都有一个新 的生命在颤动。”引导:“颤动”并非真的在动,每一片树叶都是那么绿,作者 仿佛看到它们在霞光中一闪一闪的。指名读,齐读。 4.作者对这棵大榕树流露出怎样的思想感情?你是从哪些句子中体会出来的? (“这美丽的南国的树”表达了作者的喜爱之情。) 5.朗读课文。(个别读、齐读交叉进行) (二)学习第三、四部分。 1.自由读课文,体会课文内容。(这是作者第二次去“鸟的天堂”。) 2.抓重点句子进行理解。 (1)出示:“我注意地看着,眼睛应接不暇,看清楚了这只,又错过了那只, 看见了那只,另一只又飞起来了。” 这句话写的是“鸟的天堂”的热闹景象。“应接不暇”说明鸟多得看不过来。 大榕树里全是鸟影,大小不同,颜色各异,小鸟多得不可计数。有的停着,有的 飞起,有的歌唱,真是热闹非凡。这与作者第一次看到的景象形成鲜明对比,这 是一个名副其实的真正的“鸟的天堂”。 (2)出示:“昨天是我的眼睛骗了我,那‘鸟的天堂’的确是鸟的天堂啊!” 这句话中的“的确”是确实的意思,加强了肯定的语气。第一个“鸟的天堂” 是指那茂盛的大榕树,是鸟儿理想的栖身之地,是鸟的乐园,人们把它叫做“鸟 的天堂”。第二个“鸟的天堂”是指鸟儿生活的美好环境,表达了“我”对“鸟 的天堂”的深情赞美。 二、再读课文,体会方法 1.读描写大榕树景象的一段,讨论这一段采用了什么方法。教师归纳:静态描写。 2.自由读第 12~13 自然段,这里写“鸟的天堂”的热闹景象采用了什么方法描 写? 3.学生讨论。教师归纳。这一部分采用了动态描写的方法。 【板书设计】 鸟的天堂 一株大榕树 第一次经过 枝干不计其数(“鸟的天堂”没有一只鸟)(静态) 枝上生根,垂到地上 鸟的天堂 到处都是鸟声,到处都是鸟影 第二次经过 大的、小的、花的、黑的(“鸟的天堂”的确是鸟的 天堂)(动态) 有的……有的……有的…… 【教学反思】 在这篇课文的教学中,我发挥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和用心性,首先我以问题导 入,激发学生的兴趣,继而让学生概括课文的主要内容,对课文做一个整体了解, 然后分段解析,整堂课学生的积极性很高。 24.* 月 迹 【教学内容】 教科书P99~101内容。 【教学目标】 1.了解月亮在我国人们感情生活中的重要地位。 2.把握寻月过程中孩童的心理及其发展变化轨迹。 3.体会一切从孩子眼中看出的意义。 4.揣摩文中所写的孩童语言的特色。 【教学重难点】 1.把握寻月过程中孩童的心理及其发展变化轨迹。 2.文中所写奶奶形象的特点和作用。 第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我们曾经读过许多描写月亮的文学作品,唱过许多与月相关的歌曲,有 的是纯粹歌颂月的美好和纯洁,有的是借天上明月表达心中的情感和思绪。 现在我想请同学们回忆一下与月相关的文学作品。(学生背诵) 这节课我们还要学习一篇与月相关的散文。 二、作者简介 贾平凹,男,原名贾平娃,陕西丹凤人。1975年于西北大学中文系毕业 后任陕西人民出版社文艺编辑、《长安》文学月刊编辑。1974年开始发表作 品,1982年从事专业创作,其中《爱的踪迹》《腊月·正月》《满月儿》获 全国优秀作品奖。《浮躁》获美国美孚飞马文学奖。 三、整体感知 1.仔细默读课文,说说文章写了什么时间、什么地点、什么人的一件什么事情? (时间:中秋的夜里;地点:中堂里、院子里、院子外(沙滩);人物:奶奶、 我和弟妹;事情:“盼月亮——寻月亮——议月亮”。) 2.明确文章重点:寻月亮。 3.仔细阅读全文,用自己的话来说说“我们”寻月的过程。 明确:寻月所见:中堂里,镜中看月,月儿由圆而亏,终无踪迹。院中望月, 月光“玉玉”“银银”,月亮既大且圆,里面清清晰晰有什么东西,原来是桂树, 并不知道还有人。又进一步在院内寻找,发现一切光洁之处,俱有月亮在其中。 兴之所至,院外河中寻月,发现“哪一处的水里都有月亮”。又突然在各人瞳中 见月,原来“月亮竟是这么多:只要你愿意,它就有了哩”! 4.寻月过程中又有着孩童怎样的心理情绪发展变化过程? (镜中月亮由圆而亏而消失,大家都很“失望”。——听说月中有树有人, 三妹和月中嫦娥一样漂亮,三妹便觉得月亮仅属于她,大家由“羡慕”而“嫉 妒”,不由得“争执了起来”。——听奶奶说“月亮是每个人的,它并没走”,大 家“越发觉得奇了”。——河中寻月,瞳中见月,“月亮竟是这么多”,一番议论 之后,大家“都觉得满足”。)。 四、全文小结 全文按照“盼月亮”——“寻月亮”——“议月亮”的顺序展开;作为全文 重点部分的“寻月亮”又按照“中堂里”——“院内”——“院外”的顺序来写; 在寻月亮和议月亮的过程中又有着孩童“失望”——“嫉妒”“争执”——“越 发觉得奇了”——“都觉得满足”的心理情绪发展变化的顺序。特别值得我们注 意的是:全文还贯穿了童心想象力发展的线索:“月亮是长了腿的”——“似乎 我们已在月里了”——“月亮就在每一个人的心里”——“只要你愿意,它就有 了哩”这童心想象力发展的线索,似是从月亮“外在与我”到“内在与我”,似 乎月亮因“我”而生,顺随“我”的意思而存在了!文章所写的月迹既是月亮运 行之迹,也是孩童心理变化之迹。 【板书设计】 月 迹 盼月亮——寻月亮——议月亮 【教学反思】 我在设计本课的教学时,将教学重点放在品读、赏析文章,理解文中“我们” 的心理变化过程,根据课文概括人物的行动轨迹,同时明确这也是孩童心理变化 之迹。 第八单元 25.古人谈读书 【教学内容】 教科书P106~107内容。 【教学目标】 1.掌握本课9个生字。 2.能理解文章主要内容,把握内容要点。 3.学会读书的方法。 【教学重难点】 能理解文章主要内容,把握内容要点。 【教学过程】 一、故事引入 教师讲述头悬梁锥刺股的故事,说明古代人读书很刻苦,同时说出古人 关于读书有很多体会,从而引出今天的课文《古人谈读书》。 二、了解作者 《论语》是中国春秋时期一部语录体散文集,由孔子弟子及再传弟子编 纂而成。主要记录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行,较为集中地反映了孔子的思想,是 儒家学派的经典著作之一。全书共20篇492章,首创 “语录体”。 朱熹,南宋著名的理学家、思想家、哲学家、教育家、诗人,闽学派的 代表人物,世称朱子,是孔子、孟子以来最杰出的弘扬儒学的大师。 曾国藩,初名子城,字伯涵,号涤生,宗圣曾子七十世孙。中国近代政 治家、战略家、理学家、文学家,湘军的创立者和统帅。曾国藩与胡林翼并 称“曾胡”,与李鸿章、左宗棠、张之洞并称“晚清中兴四大名臣”。官至 两江总督、直隶总督、武英殿大学士,封一等毅勇侯,谥号“文正”,后世 称“曾文正”。 三、学习生字 自由读课文,认准本课生字,不认识的字查字典解决,有些字的音容易 读错,需要注意。 出示要求写的字9个,注意重点指导容易写错的字。   认识生字后再读一遍课文,看看哪些词语的意思不理解,就把它画出来, 一会儿提出来大家讨论。 教师根据学生讨论的情况,再根据讲读课文的需要,提出一些重点词语, 请同学们查字典或联系上下文来理解。 四、整体感知 学生通读课文,教师逐字逐句对文章进行翻译。 1.(1)敏而好学,不耻下问。 才思敏捷而又喜爱学习,不以向才能不如自己的人学习为羞耻。 (2)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 知道就是知道,不知道就是不知道,这样才是真正的智慧。 (3)默而识之,学而不厌,诲人不倦。 把所学的知识默默地记在心中,勤奋学习而不满足,教诲别人而不倦怠。 2.余尝谓读书有三到,谓心到、眼到、口到。心不在此,则眼不看仔细,心 眼既不专一,却只漫浪诵读,决不能记,记亦不能久也。三到之中,心到最 急。心既到矣,眼口岂不到乎? 我曾经说过:读书有三到,叫作心到、眼到、口到。心思不在书本上, 那么眼睛就不会仔细看,心和眼既然不专心一意,却只是随意地读,就一定 不能记住,即使记住了也不能长久。三到之中,心到最要紧。心既然已经到 了,眼和口难道会不到吗? 3.盖士人读书,第一要有志,第二要有识,第三要有恒。有志则断不甘为下 流;有识则知学问无尽,不敢以一得自足,如河伯之观海,如井蛙之窥天, 皆无识者也;有恒则断无不成之事。此三者缺一不可。 读书人读书,第一要有志向,第二要有见识,第三要有恒心。有志向则 自己不甘心为下等;有见识则知道学无止境,不敢稍有心得就自满自足,像 河伯观海,井蛙观天,这都是没有见识的人;有恒心则没有成不了的事情。 这三者缺一不可。 五、课文小结 这三篇小文章都是关于读书学习的,教导我们要善于学习,不耻下问。 读书要做到心到、眼到、口到,同时还要有志向,有学识,有恒心。希望同 学们能引以为鉴。 【板书设计】 古人谈读书 不耻下问 学而不厌 诲人不倦 心到 眼到 口到 有志向 有学识 有恒心 【教学反思】 这篇课文有三篇小古文,说的都是关于读书学习的道理,学习这篇课文主要 是在清楚课文内容的基础上来理解这些道理,所以就需要老师带着学生翻译全文, 弄清字词的意思,再来讲解就容易很多。 26.忆读书 【教学内容】 教科书P108~110内容。 【教学目标】 1.整体感知作品,理清记叙的顺序,把握课文记叙的主要内容。 2.了解作者及其代表作,把握文章要点,更好地理解“读书好,多读书,读 好书”这一中心。 3.通过多种朗读形式,品位文中富有感染力的语句,感受作者所表达的“读 书是我生命中最大的快乐”的情感。 【教学重难点】 1.理解读书的好处,明确应该多读书,培养读书的兴趣。 2.给学生更广阔的想象空间,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以及表达能力。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1.谜语:“千层宝典一翻开,黑白纵横一排排,历代往事它记载,知识没它 传不开。” 2.名言:(1)书是传播知识的工具。(2)书是人类进步的阶梯。读好文章 ,犹如聆听美妙的音乐,似乎每一个字都是有灵魂的,它们在那里活泼地跳 跃着。许多字合在一起,就如同一个盛大的音乐会,各种乐器很和谐地奏着 音乐。这种美的感觉,是自己在那一瞬间获得的,是自己所独有的。这就是 读书给人的愉悦享受和精神熏陶。世纪老人冰心女士,在回忆自己的读书经 历时,也为我们总结了可资借鉴的宝贵经验。 二、整体感知 1.教师范读课文。 2.题目中“忆”的内容是“读书”,从题目中我们仿佛看到了著名作家冰心 的读书经历以及一些启迪人的经验之谈。 3.作者:冰心,原名谢婉莹,福建长乐人。现代著名女作家、儿童文学作家 。五四运动爆发,她受到很大影响,从1919年9月起,以冰心为笔名写了许 多问题小说,如《两个家庭》《斯人独憔悴》《秋风秋雨愁煞人》等,在社 会上引起了较为强烈的反响。1920年开始,受泰戈尔《飞鸟集》的影响,又 写出了短诗集《繁星》和《春水》,为文坛瞩目。1921年加入文学研究会, 这时作品多围绕着母爱、童心和自然美描述“爱的哲学”,冰心的作品体裁 广泛,在小说、诗歌、散文等方面均有建树;但成就最大、影响最深的还是 散文。作品有:《梦》《寄小读者》《再寄小读者》,散文集《往事》。 4.本文是一篇叙事性记叙文,写于1989年9月8日。当时作者已是90岁的老人 。作者毕生致力于儿童文学创作,十分关心少年儿童的成长。写作此文,主 要是勉励青少年朋友养成良好的读书习惯,多读书,读好书。 5.学习生字;理解生词。 三、理清条理 全文12个自然段,可以分为四个部分: 第一部分(1):总说,突出作者对读书的感受和体会的强烈。 第二部分(2~8):先分说后总说,以自己幼时的经历谈“读书好,多 读书”,说明读书是人生的最大快乐,从读书中能得到做人处世要“独立思 考”的大道理。 第三部分(9~10):侧重谈“读好书”,以作者八十多年的阅读经验说 明如何挑选、比较、选择好书。 第四部分(11~12):概括全文的主要内容“读书好,多读书,读好书。 ” 四、细读赏析 过渡:“读书好,多读书,读好书”是作者一生的感悟。语重心长,耐 人寻味,启人心智。 1.齐读课文第1段:文章开篇的这句话有什么样的表达作用? (短短一句话,让我们感受到了作者那压抑不住的情感,足见作者对读 书有多么浓厚的兴趣和多么深切的体会。) 2.默读课文第2~10段,回答问题: (1)作者是从哪几个方面具体写“读书好”的?(提示:书上有哪些句子 是在说“读书好”呢?)① 书中生动的故事情节和人物形象能激起读者的各 种情感,让读者获得多种美的享受。例如:《三国演义》让作者感到“津津 有味”,“好听极了”,还“含泪上床”,“哭了一场”;《水浒传》让作 者“尤其欣赏”;《红楼梦》让作者“尝到‘满纸荒唐言,一把辛酸泪’所 包含的一个朝代和家庭兴亡盛衰的滋味”;现代优秀的文学作品让作者“心 动神移,不能自已”。② 读书能扩大知识面。例如:读中国古典小说,让人 了解到三国时代的“天下大势”,了解到宋代“官迫民反”的历史状况,了 解到爱国将领怎样抗击外来侵略。读《红楼梦》可以了解到“一个朝代和家 庭兴亡盛衰”的历史。③ 读书有助于提高人的品德修养。正如作者所说:“ 从读书中我还得到了做人处世要独立思考的大道理,这都是从修身课本中得 不到的。” (2)全文哪些句段是写“多读书”的?(请学生在文中圈画作者幼时、少 时读过的书。) (3)作者是怎样写“读好书”的?学生思考、回答问题。教师归纳后明确: 在欣喜回忆晚年不能“行万里路”,仍能“读万卷书”情况后,分别从古典 文学、现代文艺作品两方面给读者传授挑选、比较书的经验:书看多了,就 会有比较,关键在比较。要选那些故事情节精彩、人物形象生动、有真情实 感、语言质朴浅显的作品来读。 五、教师小结 读书的确是一件快乐的事。书能让你增长知识,能教会你怎样做人,怎 样孝敬父母,怎样尊敬师长,怎样与同学友好相处;它还会告诉你要有一颗 善良的心。书真的像一位知识渊博的老师,使我们领略到无穷的乐趣。正如 高尔基所说:“热爱书吧——它是知识的源泉!”再借用冰心奶奶的一句话 :“读书好,多读书,读好书。” 六、总结全文 概括课文内容:作者通过回忆幼时、少时读书的经历及多年来积累的宝贵经 验,告诉我们读书有好处,要多读书,读好书。 “吾生也有涯,而知也无涯”,人生中从亲身经历获得的经验是有限的,这 就要求我们通过其他途径,用别人的、间接的经验来弥补缺失,丰富心灵,完善 自我。读书,是人获得人生经验的不竭的源泉。所以,我们要多读书。 【板书设计】 忆读书 总说——读书感受 读书经历经验 —— 读书好(美的享受、扩充知识、提高修养) 有志向 有学识 有恒心 多读书(古典文学、现代文学) 读好书(挑选比较、真情实感) 概括——全文内容 ——最大快乐 一生感悟 【教学反思】 在学生学习课文的时候,我尽量运用学生的生活经验和读书经历理解作者的 读书体验,使学生能和作者产生共鸣,让学生明确读书的好处,同时培养学生读 书的兴趣。 27.* 我的“长生果” 【教学内容】 教科书P111~113内容。 【教学目标】 1.认识本课14个生字,并通过同桌互相交流,认清字形,读准字音。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把握课文主要内容,感悟作者从读书和 作文中受益的语句。 【教学重难点】 结合自己的课外阅读和习作实际经验,体会“长生果”的寓意。 【教学过程】 一、质疑导入 1.让学生齐读课题,老师相机板书:“长生果”。 2.师:同学们,你们知道长生果是什么吗?(让学生自由举手说一说)“长 生果”的特点是什么呢?(让人长生不老。) 3.(板书:我的)那么,什么是我的“长生果”呢?请大家从书中寻找答案 。 二、初步感知 1.让学生默读“导读提示”,画出“提示”中的学文要求。 2.交流:想想作者写了童年读书、作文的哪几件事?从中悟出了什么道理? 把你感受较深的部分多读几遍,并和同学交流体会。 3.“导读提示”对我们学习课文有什么帮助? 4.过渡:下面我们就结合提示中的问题来自学课文,理解感悟。 三、自读自悟 1.课件出示自学要求。 (1)读一读,看看作者写了童年读书、作文的哪几件事? (2)想一想,作者悟出了什么道理? (3)写一写,在自己感受较深的部分旁边写出体会。 2.学生根据要求自主学习。 (1)给足学生自主学习的时间,让学生在默读、浏览的过程中迅速把握文 章主线。 (2)细读深思,了解作者的感悟,在个人理解的基础上,写出个性化的感 悟和体会。 四、体会感情 1.作者写了童年读书、作文的哪几件事?(根据学生的回答板书)看:“香 烟人”画片——连环画——文艺书籍——中外名著。写:《秋天来了》《一 件不愉快的往事》。 2.作者在这些事情中悟出了一些什么道理?(根据学生回答引导朗读句子。 ) (1)作文,首先构思要别出心裁,落笔也要有点与众不同的“鲜味”才好。 (2)作文……但是真正打动人心的东西,应该是自己呕心沥血的创造。 3.学生朗读课文中自己感受较深的部分,并简单谈谈自己的体会。 4.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中打动自己的内容。 五、总结写法 1.作者在读书方面有什么值得我们借鉴的吗? 2.作者在写作文方面有何经验可供我们借鉴呢? 3.交流:谈谈你在生活中是怎样读书的?作者写作文的经验对你写作文有什 么帮助? 【板书设计】 我的“长生果” 【教学反思】 教学中让学生自读自悟,以文为本,在读中思考,在读中领悟,在文中读出 想象来,不能讲得太多,很多词语要让学生联系上下文自己去理解。因此,老师 可以先让学生自读自悟,从文中读出想象来,引导学生结合重点语段体会作者对 阅读的热爱,把酷爱读书的这种情感贯穿始终。总的来说,本次课以学生自主学 习探究为主,教师点拨,既做到以学为主,也发挥了教师的指导作用。
查看更多

相关文章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