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语文《红楼春趣》教学反思 共三篇 部编版五年级下册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小学语文《红楼春趣》教学反思 共三篇 部编版五年级下册

《红楼春趣》教学反思(一) 《红楼春趣》讲的是宝玉、黛玉等在大观园放风筝的故事, 生动地再现了人们放风筝、去晦气的健身活动。人们放风筝时沐 浴着阳光,呼吸着清新的空气,仰望蓝天,凝神拉线奔走,有张 有弛,给人们带来快乐。 一、教学效果 本课教学效果很明显,有以下几点: 1.分析教材,准确把握课堂目标。通过深入地分析文本, 心中明确课堂目标,尤其是理解课文内容,体会文中的人们争先 恐后地放风筝带来的快乐。 2.在读中通过重点词语来凸显人物的形象。通过对人物(包 括紫鹃、宝玉、黛玉、探春、宝钗、宝琴)的语言、动作、神态 的描写,凸显了各位人物的不同形象。突出了他们放风筝时的自 由快乐,表现了贾宝玉他们对大观园美好生活的热爱。 3.带领学生学习文中的表达方法。①故事情节完整;②主题 思想深刻;③人物个性鲜明;④构思角度精巧;⑤环境描写逼 真。 二、成功之处 我在讲解:“你对课文中的哪一个人物印象最深?为什么?” 时,我让学生从文中众多人物中挑一个自己印象最深的人物,并 说出印象深刻的理由。引导学生针对文中的中心人物贾宝玉,结 合课文内容,说出自己的理由。在整个放风筝的过程中,贾宝玉 顽皮、欢乐,一点儿也没有居高临下的公子哥儿的架子。大鱼风 筝被晴雯放走,自己却从未放一遭儿也不气恼;看见美人风筝做 得十分精致,心中欢喜,便叫“放起来”;说丫头们不会放,自 己放了半天,只起房高便落下来了,便急得头上出汗。众人大笑, 他恨得把风筝掷在地下,指着风筝道:“若不是个美人,我顿脚 跺个稀烂。”从贾宝玉的言行举止中,我们可以看出,贾宝玉完 全没有公子哥儿的架子,十分率直纯真。学生自然而然地就理解 了人物的形象。 三、不足之处 在教学中虽然力求让学生通过读来感悟课文,但是在课堂上 对语言文字的挖掘多了一些,让学生体会得少了一些;教师的点 拨多了一些,学生的自悟少了一些。如对“于是丫头们拿过剪子 来,铰断了线,那风筝都飘飘摇摇随风而去。一时只有鸡蛋大小, 转眼只剩一点黑星儿,一会儿不见了”这句话的理解,由于前面 花的时间太多,没有点透,也是遗憾之处。 四、改进措施 通过这节课,我感受最深的是教师要想把一篇文章教好,必 须深入解读文本。教师解读文本的程度越深,领悟文本的含义就 越透彻,对课堂的驾驭能力就越强。实际不足中的这句话可以这 样解释:风筝被铰断了线,随风而去,越飞越高。开始,他们看 到的风筝只有鸡蛋大小;后来,风筝迅速飞去,人们只能看到一 个小黑点;最后,风筝在天空中消失。这个句子写出了风筝在天 空中迅速飞去直到消失的过程,抓住了风筝的姿态和形状,写得 十分生动具体,表达了贾宝玉等放风筝时异常欢快的心情。类似 这样的精美段落,细节描写若在平时能相机渗透在教学中,对学 生进行熏陶,学生情操、文化底蕴肯定会慢慢丰厚起来。 《红楼春趣》教学反思(二) 《红楼春趣》是部编语文五年级下册第二单元的一篇略读课 文,节选自清代小说家曹雪芹写的《红楼梦》第七十回《林黛玉 重建桃花社 史湘云偶填柳絮词》,这一回黛玉重建桃花社,众 人先是填柳絮词,后来因为发现一只挂在竹梢的风筝,于是在黛 玉的建议下,众人开始放风筝,感悟红楼群芳放风筝的童真童趣。 回顾整堂课的教学,总结如下: 1.教学效果(思效) 猜谜起兴,图片导入。 课堂导入,应该选择最合适的方法激发学生兴趣,这样才最 有效果。学生都喜欢猜谜语,教学本课时,我首先出示“风筝” 的谜语,学生猜出来后,我立即出示各种各样的风筝的图片,让 学生说说放风筝的乐趣,随后导入:“经典名著《红楼梦》中也 有一段放风筝的精彩描写,让我们快去看看吧。”用这种方法, 直观、形象,激发学生主动阅读的兴趣,活跃思维。 2.教学收获(思得) (1)研读课本,精准定位。 《红楼春趣》对于小学五年级学生而言,本文是学生接触的 又一文言文体,加之绝大多数学生对《红楼梦》并不熟悉,很多 语言艰涩难懂,甚至连读通都不容易;文中人物所放的风筝都有 很深的隐意,暗示人物的后来的命运,学生没有关于《红楼梦》 的背景知识和生活体验,理解自然不易。因此,在本课教学中, 如何有效地处理教材,定位教材,采取合理的策略,我在备课、 写教学设计时把重点放在抓住人物放风筝的动作、语言、神态上, 感悟放风筝的快乐,初步了解人物性格特点。这样一来,人物放 风筝“趣”的细节描写就成了教学中的“抓手”,随后的教学就 顺畅多了。 (2)紧扣“趣”字悟人物。 在教学过程中,我紧扣“趣”字,顺藤摸瓜,让学生感悟人 物性格特点。我设计了“课文中林黛玉、贾宝玉、薛宝钗等人放 风筝怎么有趣”,让学生从文本出发,由浅入深,由表及里,仔 细阅读,对文本分析研讨,找出人物放风筝时语言的不同之处, 以表格形式呈现出来,直观、形象把每个人的情况进行对比,探 究人物性格特点。 3.不足之处(思失) 回顾整节课,仍然感觉到有不少遗憾。课文中放风筝虽然写 的有声有色,写出了大家的童真童趣,但是,这种场景,学生读 来仍然感觉很奇怪,很压抑。我可以把大家放风筝的一些隐意简 单说给学生听,让学生领悟封建礼教下的自由快乐、童真童趣是 压抑的,是有限的。 4.改进措施(思改) 在以后教学中,我应该针对“放风筝”这一特定的活动,开 展对比阅读,如出示高鼎的《村居》,让学生是感受“儿童散学 归来早,忙趁东风放纸鸢”快乐活泼的场景;欣赏歌手陈燕唱的 《放风筝》歌曲,感受放风筝的心情。这样拓展教学,使学生获 得的知识是立体的、全面的。 《红楼春趣》教学反思(三) 《红楼春趣》是部编人教版五年级下册第二单元的一篇略读 课文。课文节选自曹雪芹的《红楼梦》第七十回。曹雪芹用变化 多端的手法,塑造了生动的故事情节和栩栩如生的人物形象。教 学本篇课文,要求学生能大致读懂课文就可以了。 教学中,简要介绍《红楼梦》、作者及写作背景,然后引导学 生在阅读中了解放风筝人物的语言、动作、神态描写,感受人物 的心理活动及其特点。引导学生在阅读中感受课文中的人物形象, 大致读懂课文内容。教学中启发学生进行小组交流,在小组交流 中合作学习,使学生学会在交流中使学生懂得多读书、多思考、 多借鉴。 通过阅读,引导学生了解我国古代小说通过人物的外貌、语 言、动作和心理活动塑造人物形象的方法,以及通过这几个方面 对人物形象进行赏析的方法。 本课也存在很多不足:首先,由于我经验不足,对时间把握得不 够好,没把握好速度,整堂课显得很赶,再加上上课时语速较快, 学生跟上我的步伐显得很吃力。没把握好时间,就是课堂调控不 够好。其次,我在要求学生朗读时,没注意倾听,学生朗读时出 现的问题不能及时给予纠正。再次,在要求学生仿写句子这个活 动中,给学生思考的时间比较短,也应给更多学生一点机会参与 到活动中来,充分发挥他们的主体地位。再次,字迹潦草,板书 显得杂乱无章,作为一个语文老师,基本素质有待提高。 同步练习及答案 一、给加点字选择正确的读音。 屉( ) 鬟( ) 讳( ) 晦( ) 届( ) 鬓( ) 伟( ) 侮( ) 敞( ) 钗( ) 袭( ) 纨( ) 蔽( ) 杈( ) 垄( ) 执( ) 姊( ) 帕( ) 咯( ) 绞( ) 妹( ) 怕( ) 格( ) 郊( ) 二、给句子中加粗的词语换一种说法,意思不变。 1.一语未了,只听窗外竹子上一声响,恰似窗屉子倒了一般, 众人吓了一跳。( ) 2.众丫鬟笑道:“好一个齐整风筝,不知是谁家的,断了绳, 拿下他来。” ( ) 3.宝玉又兴头起来,也打发个小丫头子家去,说:“把昨日 赖大娘送我的那个大鱼取来。( ) 4.探春笑道:“横竖是给你放晦气罢了!” ( ) 5.那风筝飘飘飘飖,只管往后退了去。一时只有鸡蛋大小, 展眼只剩了一点黑星,一会儿就不见了。( ) 阅读能力大提升 三、读下面一段话,完成练习。 那风筝都飘飘飖飖随风而去。一时只有鸡蛋大,一展眼只剩 一点黑星儿,一会儿就不见了。 1.“飘飘飖飖”是什么意思?它的近义词有哪些?把这个词 语换成“别的近义词好不好? 2.“鸡蛋”“黑星儿”描写了什么?风筝为什么由“鸡蛋” 变成了“黑星儿”? ③这段话中描写时间变化的词语有哪些?从这些表示时间 变化的词语中你了解到了什么? 4.谈谈自己对句子的体会。 参考答案: 一、抽屉 丫鬟 忌讳 晦气 敞亮 发钗 袭击 纨绔 姊妹 手 帕 咯噔 绞肉 届满 两鬓 伟大 侮辱 隐蔽 树杈 垄沟 执笔 妹妹 害 怕 格子 郊外 二、1.好像;2.端正;3.兴致;4.反正;5.转眼 三、1.飘飘飖飖”在文中指风筝在风中随风飘动。它的近义 词有飘飘洒洒、飘飘悠悠、摇摇荡荡、摇摇晃晃、飘飘忽忽、飘 飘荡荡等。“飘飘飖飖”写出了风筝在天空中飘飞的姿态美,换 成其他词语不能表达出这样的意思。 2.“鸡蛋”“黑星儿”描写了越飞越高、越飞越远的风筝的 形状。因为风筝越飞越高、越飞越远,看到的形状很快发生了变 化——变小、变模糊。 3.这段话中描写时间变化的词语有“一时”“展眼”、“一会 儿”。从这些表示时间变化的词语中了解到风筝随风飞去后很快 消失。 4.风筝被绞断了线,随风而去,越飞越高。开始,他们看到 的风筝只有鸡蛋大小;后来,风筝迅速飞去,人们只能看到一个 小黑点;最后,风筝在天空中消失。这个句子写出了风筝在天空 中迅速飞去直到消失的过程,抓住了风筝的姿态和形状,写得十 分生动具体,表达了贾宝玉等放风筝时异常欢快的心情。
查看更多

相关文章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