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课标版小学语文五年级上册全册教案[1]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人教课标版小学语文五年级上册全册教案[1]

‎1、 草原 学习目标:‎ ‎1、熟读课文,了解课文内容,能联系上下文,理解文章中含义深刻的句子。‎ ‎2、能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体会蒙汉情深,民族团结的思想感情,激发学生热爱草原,热爱草原人民的思想感情。‎ ‎3、认识本课4个生字,理解课文中新词的意思,摘录课文中写得美的句子,背诵课文第一、二自然段。‎ 课前准备:‎ ‎1、草原风光图。‎ ‎2、蒙古族音乐和民歌。‎ 教学时间: 两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出示课题,想象美丽的草原:‎ ‎1、出示课题:草原。介绍作者老舍。回忆曾经学过的老舍先生的作品。‎ ‎2、说说你印象中的草原。‎ 学生可以有个各种不同的描述,语言表述要流畅,还可以说说怎么会获得这样的印象。比如:‎ ‎(1)草原是辽阔的,一望无际……‎ ‎(2)草原是美丽的,绿绿的草地,五颜六色的野花……‎ ‎(3)草原是充满生机的……‎ 二、初读课文,走进文中的草原:‎ ‎1、自由朗读课文,把课文读通顺,同时划出生字新词,读准生字字音。‎ ‎2、说说老舍笔下的草原是怎么样的?从哪里看出来的?同时朗读相关的句段。‎ 学生可以自由表达初读课文后的感受,学生的感受可能会是多种多样的,教师要让学生主要的和次要的,引导学生达成这样的共识:‎ ‎(1)课文中的草原是美丽的。‎ ‎(2)课文中的草原是热情的。‎ 朗读相关的句段时,一方面要关注学生的感受和课文的语言的一致性,另一方面要重点指导学生把课文读正确读通顺。‎ 三、再读课文,感受美丽的草原:‎ ‎1、自由朗读课文,找一找草原的美丽表现在哪些地方?画出有关的句子。‎ ‎2、课堂交流,随机指导。‎ ‎(1)“在天底下,一碧千里,而并不茫茫,四面都有小丘,平地是绿的,小 丘也是绿的。羊群一会儿上了小丘,一会儿又下来,走到哪里都像给无边的绿毯绣上了白色的大花。那些小丘的线条是那么柔美,就像只用绿色渲染,不用墨线勾勒的中国画那样,到处翠色欲流,轻轻流入云际。”‎ ‎①理解草原的“绿”。‎ ‎◇说说“一碧千里”“翠色欲流”的意思。‎ ‎◇闭上眼睛想象“一碧千里”的草原,想象“到处翠色欲流,轻轻流入云际”,说说你好象看到了什么。‎ ‎◇出示草原风光图片,看看一碧千里、翠色欲流的草原。‎ ‎◇有感情地朗读这句话。‎ ‎②想象草原上羊群奔跑的样子,理解“走到哪里都像给无边的绿毯绣上了白色的大花”。‎ ‎③有感情地朗读这段话。‎ ‎(2)“这种境界,即使人惊叹,又叫人舒服……好像回味着草原的无限乐趣。”‎ ‎①“这种境界”是指什么?‎ ‎②在这种境界里,作者为什么要惊叹,为什么又想低吟一首奇丽的小诗?‎ ‎◇草原的美丽深深地打动了作者的心。‎ ‎◇作者沉醉在草原的美景里了。‎ ‎◇作者也许是第一次看到草原,感到很新奇。‎ ‎③如果你当时也在这美丽的草原上,你会低音一首怎样的小诗?试着写一首小诗。‎ ‎3、有感情地朗读第一自然段。‎ 四、作业:‎ ‎1、背诵课文第一自然段。‎ ‎2、抄写第一自然段中优美的句子。‎ 第二课时 一、再读课文,感受热情的草原:‎ ‎1、自由朗读课文,找一找草原的热情表现在哪些地方?画出有关的句子。‎ ‎2、课堂交流,随机指导。‎ ‎(1)“忽然,像被一阵风吹来似的,远处的小丘上出现了一群马……车跟着马飞过小丘,看见了几座蒙古包。”‎ ‎①这段话描写了一个什么场景?(迎接客人)‎ ‎②哪些词句特别能表现草原人民的热情?‎ ‎◇“像被一阵风吹来似的”——来得 真快,表现了草原人民迎接远方的客人急切心情。‎ ‎◇“像一条彩虹向我们飞来”——为什么用“彩虹”来比喻?(一是因为穿着各色的衣服,而是比喻一种热情。)‎ ‎◇“立刻拨转马头,欢呼着,飞驰着……”——想象当时车与马相遇的情景,说说如果你在场,你会有什么感受?(热闹、热烈、热情)‎ ‎③有感情地朗读这段话。‎ ‎(2)“也不知道是谁的手,总是热乎乎地握着,握住不散。大家的语言不同,心可是一样。握手再握手,笑了再笑。”‎ ‎①读句子,你看到了什么,听到了什么?‎ ‎◇看到了不停地握手。‎ ‎◇听到了不停的欢笑。‎ ‎②通过朗读把当时的热情表现出来。‎ ‎(3)“干部向我们敬酒,七十岁的老翁向我们敬酒。我们回敬,主人再举杯,我们在回敬。”‎ ‎①反复朗读这句话,体会其中洋溢的热情。‎ ‎②想想大家在敬酒的时候会说些什么?‎ ‎(4)“这时候,鄂温克姑娘戴着尖尖的帽子……我们同行的歌手也赶紧唱起来,歌声似乎比什么语言都更响亮,都更感人,不管唱的是什么,听者总会露出会心的微笑。”‎ ‎①有感情地朗读句子。‎ ‎②理解“会心”,“会心的微笑”里包含着什么?‎ ‎3、播放草原民歌及舞蹈音乐,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的第二、三、四自然段。‎ 二、品读课文,感受深情的草原:‎ ‎1、香醇的奶酒、激跃的赛马、嘹亮的牧歌、狂欢的舞蹈,这是多么激动人心的场面呀!可是夕阳西下,主客要分别了。如果这时你也在场,心情将是如何呢?‎ 出示:“蒙汉情深何忍别,天涯碧草话斜阳。”‎ ‎①逐句逐字地理解:“何忍别”是指不忍别离;“天涯”是指蒙古族所住的地区,那已经是我国北部的边陲了,所以叫它天涯;“碧草”指一片绿色的大草原;“话斜阳” 是指在夕阳中,在那天涯碧草之上,我们互相高兴地、亲切地交谈着 ‎②连起来说说这句话的意思:蒙族和汉族两族人民情深似海,哪里忍心离别呢?所以到了夕阳已经西落了,仍然谈兴正浓。‎ ‎③如果当时你就在现场,你的心情是如何的?你想说什么?试着写一写自己的心情和想对草原人民说的话。‎ 三、回顾课文,感受热爱之情:‎ ‎1、讨论:课文的主要内容是写作者的一次访问活动,却为什么要以草原为题呢?‎ 文章前面写了草原的景色美,后面写了人情美,从风光美,从人情美,表现了他对草原的热爱和依恋。因此整体都是围绕着“草原”来展开的。)‎ ‎2、有感情地朗读自己喜欢的课文内容。‎ 四、作业:‎ ‎1、背诵课文第二自然段。‎ ‎2、抄写课文中优美的句子。‎ 教学反思:‎ ‎ 2、丝绸之路 学习目标:‎ ‎1、能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了解“丝绸之路”的历史意义,激发学生向往古代文明,热爱祖国西部的情感。‎ ‎2、认识本课8个生字,积累新词和优美的句子,搜集、交流有关丝绸之路的故事。‎ 课前准备 ‎1、搜集关于“丝绸之路”的资料。‎ ‎2、“丝绸之路”地图。‎ 教学时间 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话说“丝绸之路”:‎ ‎1、出示课题,阅读课后的“资料袋”。‎ ‎2、学生出示搜集的关于丝绸之路的资料,向大家介绍你所了解的丝绸之路。‎ 二、走近“丝绸之路”:‎ ‎1、自由朗读课文,读准生字,把文章读通顺。‎ ‎2、默读课文,思考:“丝绸之路”是一条怎么样的路?在课文中寻找一句合适的话来说明。‎ ‎3、课堂交流。‎ 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理解,选择不同的句子来说明“丝绸之路”,教学中可要求学生做到:‎ ‎(1)把句子读通顺。‎ ‎(2)简要说明理由。‎ 学生可能会找到这些句子:‎ ‎(1)“商人们在这个东方大都市开了眼界,正满载货物返回故乡。”——这是一条运送货物的路。‎ ‎(2)“望着这座群雕,就仿佛看到了当年丝绸之路上商旅不绝的景象,仿佛听到了飘忽在大漠中的悠悠驼铃声……”——这是一条繁忙的路。‎ ‎(3)“没想到,一条道路将远隔千里的我们联系在了一起,这真是一条伟大的路呀!”——这是一条伟大的路。‎ ‎(4)“从那以后,一队队骆驼上对在这漫长的商贸大道上行进……变得更加丰富多彩,美轮美奂。”——这是一条商品流通,文化交流的路。‎ 三、走进“丝绸之路”:‎ ‎1、朗读课文第2——13自然段,思考:课文描写了一个怎么样的场景?用一两句话概括。‎ ‎2、课堂交流,指导要点:‎ ‎(1)时间:公元前115年。可以从现在推算时间,让学生感受年代的久远。‎ ‎(2)地点:伊朗高原北部。出示“丝绸之路”地图,让学生寻找到从西安到伊朗高原北部的路线和距离,感受到路途遥远。‎ ‎(3)人物:安息国的将军、中国使者。重点介绍博望侯张骞,可以从课文中的一句话“张骞在此之前,已于公元前139年和119年两次历尽艰险出使西域。”导入,联系课外搜集的资料向学生介绍张骞出使西域的经过和贡献。‎ ‎(4)事情:安息国将军热情迎接中国使者,双方交换礼物。‎ ‎(5)连成一两句话说一说。‎ ‎3、默读课文第2——13自然段,想象:安息国的将军和中国使者见面的时候,是怎样的场面?用一个词语来概括。并说说从那些地方可以看出来?‎ ‎(1)隆重。‎ ‎① 找出有关句子:‎ ‎◇“将军其在高头大马上,身后兵马不计其数……”‎ ‎◇“‘列队欢迎!’将军发出命令。骑兵迅疾分列两队,一左一右,摆出夹道欢迎的阵式。乐队奏起军乐,人群一片欢腾。”‎ ‎②想象当时的情景,用自己的话说说。‎ ‎③有感情地朗读第3——7自然段。‎ ‎(2)热情。‎ ‎①找出有关句子:‎ 课文第8——12自然段。‎ ‎②朗读这几个自然段。‎ ‎③说说当时双方为什么表现得这么热情?‎ ‎◇因为这是在迎接远道而来的客人……‎ ‎◇因为双方交换了许多批次没有见过的东西,很高兴……‎ ‎◇因为他们把东西方连接起来了……‎ ‎④分角色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第8——12自然段。‎ ‎4、说说“丝绸之路”的历史意义。‎ ‎(1)朗读:“从那以后,一队对骆驼商队在这漫长的商贸大道上行进……变得更加丰富多彩,美轮美奂。”‎ ‎(2)用自己的话概括地说说。‎ 四、延伸“丝绸之路”:‎ ‎1、学完了课文《丝绸之路》,你有什么想说的吗?把你想说的写下来。‎ ‎2、想想:现在的我们能为“丝绸之路”做些什么?‎ 有兴趣的同学可以做一个关于“丝绸之路”的调查小报告或者搜集资料做一份关于“丝绸之路”的介绍。‎ 教学反思:‎ ‎3、白杨 教学目标:‎ ‎1、能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学习课文借物喻人的得表现方法,体会课文借白杨的特点,歌颂了边疆建设者服从祖国需要,扎根边疆、建设边疆的远大志向和奉献精神。‎ ‎2、能抓住课文的重点词句,体会课文所要表达深刻含义,学习边疆建设者无私奉献的精神。‎ ‎3、认识本课6个生字,摘录课文中含义深刻的句子,背诵爸爸介绍白杨的那段话。‎ 课前准备:‎ 白杨、戈壁滩的图片 教学时间: 两课时 教学过程:‎ ‎                 第一课时 一、课前谈话,引入课文:‎ ‎  1、今天,我们来学习当代作家袁鹰的文章《白杨》,(板书课题)。‎ ‎2、看插图,认识白杨树。‎ 二、自由读文,整体感知:‎ ‎1、借助字典学会本课生字、新词。‎ ‎2、通读课文:‎ ‎①联系课文中语句,想想大戈壁是什么样子的;‎ ‎②把爸爸向孩子们介绍白杨的话划下来,想想这些话的意思。‎ ‎3、检查自学情况 指名朗读课文,纠正读音,标点自然段。 ‎ 注意:读准字音,记清字形,结合课文理解词义。‎ 字音易错的:清晰;‎ 字形易错的:新疆。“疆”字不要丢“土”,与“僵”区别。‎ 三、默读课文,初步感知:‎ ‎1、默读课文,说说大戈壁是什么样子的?‎ 荒凉、寸草不生、贫瘠……‎ ‎2、读一读你刚才所划的爸爸向孩子们介绍白杨的话,想想其中的含义。‎ A、理解:‎ 不要求非常深入理解,只要学生能根据自己的理解,大致的说说从字面上体会到白杨的生长环境十分的恶劣,感受到白杨十分的坚强就可以了。‎ B、朗读:‎ 大戈壁这么荒凉,环境这么恶劣,白杨却长得那么高大挺秀,像卫士一样守卫着铁路。‎ 读到这里,你觉得白杨怎样?‎ 应该用怎样的语气朗读爸爸说的话?(赞美、骄傲的语气。)‎ 指导学生有感情朗读爸爸的话。‎ 四、再次朗读,深入体会:‎ 找自己最喜欢的句子,有感情地读一读、背一背。‎ ‎ ‎ 第二课时 一、谈话引入新课:‎ ‎  爸爸仅仅是在赞扬白杨吗?他的话中似乎还有更深的含义,这节课我们就一起来研究研究吧。‎ 二、品读课文,整体感知:‎ ‎1、让学生轻轻闭上眼睛听录音,看看在脑海中浮现了什么样的画面(板书并理解:高大挺秀)。‎ ‎2、为什么会感受到白杨是高大挺秀的?‎ ‎(戈壁的荒凉,寸草不生,而白杨在那里是如此的挺拔,在满眼没有绿意的戈壁上,白杨越加高大挺秀了。)‎ ‎3、爸爸看到白杨,有什么感受?引读第一段。‎ ‎(体会“高大挺秀”的感情色彩)‎ ‎4、当哥哥和妹妹在议论白杨时,什么问题使爸爸变得严肃起来(默读4—13节)?‎ 三、理解研读,深悟课文:‎ ‎1、找到爸爸说的话,弄清有几句,并想想这几句概括了白杨的什么特点。‎ 请一名学生朗读并一同归纳,板书:‎ ‎       枝干挺直 ‎  白杨   哪儿需要......就在哪儿生长  ‎ ‎       坚强 ‎2、默读,把表现白杨生命力强的词语勾划出来。‎ 理解这三句话怎么表现白杨生命力顽强的。‎ ‎3、有感情地朗读,注意体会重点词语的感情。‎ ‎4、体会句群关系,重点读第三句。‎ ‎5、换人称读:用爸爸的话来赞美白杨。把“它”换作“你”。‎ ‎6、爸爸只是在向孩子们介绍白杨树吗?把16和14节对比着默读,爸爸要表达什么呢?他和白杨之间有什么相同的地方呢?‎ 服从需要 扎根边疆 无私奉献 ‎7、默读最后一段话,想想爸爸为什么开始沉默,后来又微笑?爸爸的希望能实现吗?为什么?‎ ‎(他相信自己的孩子一定能像白杨一样适应那里的艰苦的生活,一定能像白杨一样很顽强地生活下去。相信自己的孩子在父母的影响教育下,一定能够像白杨那样扎根边疆,建设边疆。)‎ 四、纵览全文,体会中心:‎ ‎1、我们和爸爸一同感受了白杨的品质,那么现在你体会到了什么呢?‎ A、爸爸不只是介绍白杨,赞美白杨,他也在表白着自己的心愿,就是像白杨那样,服从需要,扎根边疆,建设边疆,作无私的奉献。‎ B、 爸爸的心愿是希望自己的孩子能像他们一样为边疆出力,一样建设边疆。‎ C、 爸爸希望自己的孩子也能像白杨一样顽强,不怕困难。‎ ‎2、再次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的重点句子。‎ 五、拓展练习:‎ ‎1、摘录课文中含义深刻的句子。‎ ‎2、有感情地朗读阅读链接《帐篷》。‎ ‎3、用上“哪儿……哪儿……”“不管……不管……总是……”写几句话,夸夸像课文中的爸爸一样的祖国建设者或保卫者。‎ 教学反思:‎ ‎4、把铁路修到拉萨去 教学目标:‎ ‎1、通读全文,了解青藏铁路的基本情况和修建铁路的艰难。 ‎ ‎2、有感情的朗读课文中的重点句子,感受建设者对修筑铁路和西部大开发的满腔热情。‎ ‎3、认识本课14个生字,搜集和交流青藏铁路和西部大开发的相关资料。‎ 课前准备:‎ ‎1、搜集关于青藏铁路和西部大开发的相关资料。‎ ‎2、西藏的风光图片。‎ ‎3、青藏铁路地图。‎ ‎4、青藏铁路全线贯通的庆祝场面图片。‎ 教学时间: 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引入课题:‎ ‎1、出示西藏的风光图片,和学生一同感受西藏的纯净、美丽和圣洁。‎ ‎2、老师讲述:‎ 西藏地处青藏高原,交通落后,“把铁路修到拉萨去”一直是西藏人民的期盼,也是全国人民的愿望。随着西部大开发号角的吹响,把铁路修到拉萨去,正在变成现实。‎ 出示课题:把铁路修到拉萨去。‎ ‎3、有感情地朗读课题。‎ 二、通读课文,整体感知:‎ ‎1、自由读文,注意读准生字字音 思考:青藏铁路是一条怎样的铁路?在课文中找出有关的句子。‎ ‎2、课堂交流。‎ ‎(1)出示:“一条长长的‘铁龙’,从柴达木盆地深处的工业新城格尔木起步,跨过巍峨的昆仑山……这就是造福广大人民的青藏铁路。”‎ ‎(2)观察地图,理解句子。‎ ‎(3)有感情地朗读句子。‎ ‎3、读了全文,你知道了什么?有什么感受?‎ 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理解和感受就可闻的某一方面发表自己的看法,可能有:‎ ‎(1)青藏高原气候恶劣,天气说变就变;‎ ‎(2)开凿风火山隧道面临着重重困难;‎ ‎(3)高原缺氧是施工的一个很大的障碍;‎ ‎(4)科技人员和建筑工人不断献给困难挑战;‎ ‎4、根据大家的发言,再次默读课文,想想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概括成一句话。‎ 在修筑青藏铁路的过程中,筑路大军克服重重困难,终于使风火山隧道全线贯通。‎ 三、精读课文,用心感受:‎ ‎1、“把铁路修到拉萨去!”这句话在课文中反复出现了很多次,默读课文,在课文中画出这句话。‎ ‎2、自由朗读课文 想想面对着风火山这只拦路虎,筑路大军会在什么时候说“把铁路修到拉萨去!”这句话?‎ ‎3、课堂交流,教师指导:‎ ‎(1)在遇到困难的时候,他们会说“把铁路修到拉萨去!”。‎ ‎①他们遇到了哪些困难?‎ 在课文中找出有关的句子,再用自己的话说一说。‎ ‎◇难以控制隧道施工温度。‎ ‎“由于温度太低,混凝土无法凝固。他们拿来暖风机,给隧洞增温,洞壁的冰岩又遇热融化,造成洞壁塌滑。”‎ ‎◇恶劣天气和极度缺氧。‎ ‎“风火山一带经常狂风大作……转眼之间乌云压顶,大大小小的冰雹劈头盖脸地砸下来。”‎ ‎“尽管对缺氧已有准备,施工中出现的情况还是始料未及……筑路大军的生命面临严重威胁。”‎ ‎②有感情地朗读第5自然段至第8自然段。‎ ‎③面对着困难,他们会怎么样说这句话?有感情地朗读“把铁路修到拉萨去!”要读出怎样的语气?‎ 坚定有力,显示筑路大军在困难面前不惧怕,不后退的决心。‎ ‎(2)在战胜困难的时候,他们会说“把铁路修到拉萨去!”‎ ‎①他们是怎样战胜困难的?在课文中找出有关的句子,再用自己的话说一说。‎ ‎◇“科技人员昼夜在隧洞里实地观察,发现冰岩温度变化的规律。经过反复观测、分析和实验,他们终于找到了喷射混凝土的最佳温度,制服了逞凶一时的冻土。”‎ ‎◇“指挥部的灯火彻夜通明。能不能建一个大型制氧站?……风火山,这只巨大的拦路虎一次次地下了高傲的头!”‎ ‎②有感情地朗读第6自然段至第9自然段。‎ ‎③战胜困难的时刻,他们会怎么样说这句话?‎ 要读出怎样的语气?有感情地朗读。‎ 读出喜悦自豪,充满信心的语气。‎ ‎4、想象一下,筑路大军还会在什么时候说“把铁路修到拉萨去!”这句话?‎ ‎(1)风火山隧道全线贯通的时刻。‎ 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第11自然段。‎ ‎(2)青藏铁路全线贯通的时刻。‎ ‎①如果你是筑路大军中的一员,此时此刻,你最想说的一句话是什么?‎ ‎②此时此刻,应该怎样来朗读“把铁路是到拉萨去!”?有感情地朗读。‎ 四、课外延伸,情感升华:‎ 交流搜集到的关于青藏铁路和西部大开发的相关资料。‎ 教学反思:‎ 口语交际一 我们的“手拉手”活动 教学目标:‎ ‎1、策划一次和远方小学生的“手拉手”活动,商量、讨论活动的方案。‎ ‎2、能有条理、较为具体地说出自己的活动方案。‎ 课前准备:‎ 搜集有关“手拉手”活动的一些资料。‎ 教学时间: 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展开讨论,明确目的:‎ ‎1、全班交流:‎ 中国其他城市的小学生的一些情况。(发达地区的和偏远山区)‎ ‎2、你希望自己有一个在远方的同龄朋友吗?‎ 那如何才能联系上呢?‎ ‎3、学生小组讨论:用哪些方式才能与素不相识的远方小学生建立联系?‎ 可以通过远方的一个朋友介绍认识;‎ 可以通过爸爸妈妈来联系;‎ 可以通过媒体来认识;‎ 可以通过学校与学校之间建立联系 二、合作讨论,汇集精华:‎ ‎1、联系上以后,我们可以开展哪些活动呢?‎ 同学合作讨论,策划活动方案。‎ ‎2、老师到各组听取方案,参与讨论、合作。‎ ‎3、全班交流活动方案:‎ A、首先写信,建立联系。‎ B、比较熟悉后,发出邀请,一同参与活动 C、若对方生活困难,我们就对他给予生活上的资助 三、选择方案,付之行动:‎ ‎1、同学们逐一讨论刚才提出的方案,选择最可行的活动。‎ ‎2、走好第一步:确定对象,用书信建立联系。‎ 教学反思:‎ ‎ 习作一 给手拉手的小伙伴写信 教学目标:‎ ‎1、能通过书信的方式与他人沟通,并把“手拉手”活动开展下去。‎ ‎2、能在信中把自己对活动的打算做具体清楚的描述,同时能合理地提出可行性建议。教学时间: 两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谈话导入,激发兴趣:‎ 上节课我们已经讨论过活动的方案了,今天就开始行动,第一步——写信,建立联系。‎ 二、讨论内容,激发写作灵感:‎ ‎1、小组讨论:信的内容包括哪几方面?‎ 让对方了解自己的情况(学习、生活,生活的小环境、大环境)‎ 把自己班级策划的方案详细地进行介绍。‎ 提出自己认为比较可行的建议。‎ 希望以后能如何进一步地相互了解。‎ 想了解对方的哪些情况。‎ ‎……‎ 三、动笔写作,开启心扉:‎ ‎1、写信方式:‎ ‎(1)小组合作写信。‎ 分工合作,一人写一个部分。‎ ‎(2)自己独立完成。‎ ‎2、开始写信。‎ ‎3、交流写信的格式。‎ ‎4、交流第一部分内容:自我介绍 在交流中知道自己还需要如何修改,如何补充材料,才能让对方更了解自己,了解我们的大家庭。‎ 第二课时 一、继续写作,在交流中充实内容:‎ ‎1、交流第二块内容:活动的方案 学生各抒己见,边讨论边修改,把自己的内容改得更加丰满。‎ 2、 注意信封的写法。‎ ‎(1)信封的格式:左上方写收信人所在的邮政编码,上方写收信人的地址,中间写收信人的姓名,姓名写得大一些。信封的右下方写寄信人的地址、姓名和寄信人所在的邮政编码。‎ ‎(2)注意检查信的书写格式。‎ 二、合作交流,在修改中完善:‎ ‎1、小组合作写信的同学,把自己所写的一个部分与其他几位同学合起来,再读一读,一同修改:是否有错别字,语句是否通顺,文章内容是否饱满。‎ ‎2、课堂交流。‎ 把自己认为最满意的一部分文章与大家一同分享。‎ 小组合作写的文章就把自己组认为比较有新意的语句读给大家听。‎ 教学反思:‎ 回顾·拓展一 学习目标: 1、回顾本单元所学内容,交流学习与感悟。 2、积累古诗。 3、通过“趣味语文”的学习,感受到标点符号的魅力。‎ 教学时间: 两课时 教学过程: ‎ 第一课时 一、交流平台: 1、想一想,通过这一组课文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和体会? 2、自由地进行课堂交流。 3、选择重点展开讨论。 (1)说说对西部的认识和感受。‎ 教师可以帮助学生理清思路,让学生有条理地表达对西部的认识。‎ 比如:西部的历史;西部的自然环境;西部的发展。 (2)说说对课文写法特点的认识。 ①《白杨》这篇文章在写法上有什么特点?‎ 在课文中找出相关的例证。(以白杨的品格来比喻、暗示西部建设者的品质等。) ②《草原》这篇文章在写法上有什么特点?在课文中找出相关的例证篇。‎ ‎(景色的铺陈,直抒胸臆的抒情等。) (3)对理解含义深刻的句子的体会。 ①找一找在这组课文中有哪些含义深刻的句子,简要的说说其中的含义。 ②说说你是怎样去理解句子中含着的意思?‎ ‎(联系上下文,联系生活经验,理解个别字记词的含义等。) 二、日积月累: 1、导入 古人云: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做诗也会吟。可见积累的重要性。‎ 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一首中唐时期素有诗豪之称的大诗人刘禹锡写的《浪淘沙》。 ‎ ‎ 2、学生自由朗读。‎ 如果有不理解的,老师可作适当补充性讲解。‎ ‎“九曲黄河万里沙”,写黄河弯弯曲曲地流经万里,夹带着大量泥沙。‎ ‎“浪淘”,波浪翻卷;‎ ‎“风簸”,风浪滚动。‎ ‎“浪淘风簸自天涯”,写黄河波涛汹涌,来自天边。‎ ‎“如今直上银河去”,是诗人一种浪漫的想象,说黄河一直走到银河那里去。‎ ‎“同到牵牛织女家”,夸张地说可以到达牛郞和织女的家了。‎ 前两句描写黄河奔腾万里的雄浑气势;后两句运用夸张的手法描写黄河源远流长,仿佛是从银河里流下来的。 此诗写九曲黄河的雄伟气势,并展开奇特的想象,表现作者的向往与追求。 3、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背诵。 4、引导学生课外找一些刘禹锡的诗来读一读。‎ ‎ 第二课时 趣味语文 一、谈话导入: 师:批改作文时,常发现有些学生对标点符号的使用随心所欲。或一“,”到底,或通篇不用,想起来了就随手点一下,说明这些学生对标点符号极不重视。‎ 今天我们来读一则关于标点符号的故事,读完之后,谈谈你的感想。 二、学生读文中故事: 三、交流读后感受: 四、教师提供故事: 有一个富翁生性吝啬,聘请教书先生时,讲明膳食供给很微薄。当时,这位教书先生一口应允了。但借口恐怕口说无凭,写了一张没有加标点符号的合约:“无鸡鸭亦可无鱼肉亦可青菜一碟足矣。”‎ 富翁根据自己主观愿望。理解为“无鸡鸭亦可,无鱼肉亦可,青菜一碟足矣。”欣然签字。哪知吃第一顿饭时,教书先生就大喊大叫:“怎么尽是素菜,没有荤菜?我们不是约定了‘无鸡,鸭也可,无鱼,肉亦可;青菜一碟,足矣’的么?”弄得这个富翁哭笑不得,只好照合约上的办。 五、动手练习加标点,使之成为不同意思: ①下雨天留客天留我不留 ②过路人等不得在此小便 ③某家有少女人材十分丑陋全无一双好脚 ‎ ‎ ④今年好倒霉少不得打官司 六、小结: 标点一定要恰当,它就像一个人的五官,不能因为它不是字就显得无足轻重,标点错了,意义也就变了。‎ 教学反思:‎ ‎5、古诗词三首 教学目标:‎ ‎1、诵读诗词,理解诗句的意思,能用自己的话表达诗词的意思。‎ ‎2、体会诗词的意境,丰富学生情感,从诗句中感受童年的快乐。‎ ‎3、认识本课5个生字,理解“弄”、“怪生”、“相媚好”、“亡赖”等词语在诗句中的意思,背诵和默写课文。‎ 教学时间: 两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回顾激趣:‎ 我们曾经学过不少关于描写儿童的诗,你还记得吗?试着背一背。‎ 二、初读诗文,展现画面:‎ ‎1、今天我们又要来学习两首描写儿童生活的诗。请同学们朗读两首古诗。‎ ‎2、在《牧童》和《舟过安仁》两首诗中,你分别看到了怎样的画面?‎ 三、精读诗文,走近画卷:‎ ‎1、你最喜欢哪首古诗?选一首自己研读理解。‎ ‎2、自由组合小组,合作探究,选择一首诗进行研读,了解诗意,理解字词,逐句解决。‎ ‎3、老师参与学生的研究。‎ 四、品读诗文,走进画卷:‎ ‎1、学习第一首诗。‎ ‎(1)“草铺横野六七里,笛弄晚风三四声。”你感受到了什么?朗读。‎ 释义:六七里方圆的原野铺满了青青的野草,三四声悠扬的笛声和着微微的晚风传来。可以感受到孩子是那么的悠闲自得、怡然而乐,感受到的是一种野趣。‎ ‎(2)“归来饱饭黄昏后,不脱蓑衣卧月明。”你看到了什么?说说感受和意思,然后朗读。‎ 释义:牧牛回来已到黄昏,晚饭吃得饱饱的,无忧无虑,还没脱下蓑衣就躺在院子里,悠然自得地看那渐渐升起的明月。‎ 可以感受到的是孩子的心情是那么的舒畅,他的生活是无忧无虑,非常惬意。‎ ‎(3)诗句中描写了牧童归来后的场景,你看到了一个怎样的牧童?从哪里看出来的?一个“弄”,一个“卧”。(可爱、调皮、疲倦)‎ ‎(4)再说说诗中描绘的画面。‎ 把两句诗意连起来说,并加上自己的想象。‎ 2、 学习第二首诗。‎ ‎(1)“一叶渔船两小童,收篙停棹坐船中。”说说诗意,你好象看到了什么?‎ 释义:一只小船上坐着两个小孩子,他们把篙收了,棹停了,坐在船上。‎ ‎(2)“怪生无雨都张伞,不是遮头是使风。”理解诗句意思,从中你感受到了什么?‎ ‎(释义:十分奇怪为什么没有雨,他们也把伞张在那儿,原来他们是在遮雨,而是别出心裁,用伞试风。)‎ ‎“张、使风”描绘出两个淘气、可爱、天真的孩子。‎ ‎(3)朗读诗句,读出孩子的调皮,感受那悠闲的画面。‎ 五、再读诗文,感受意境:‎ ‎1、比较两首诗的人物,你更喜欢哪位诗人笔下的“顽童”?为什么?‎ ‎2、背诵古诗。‎ 六、拓展延伸,想象画卷:‎ ‎1、选择其中一幅画面,进行想象,改写成一篇有趣的记叙文或者散文。‎ ‎2、默写《牧童》。‎ 第二课时 一、揭题,初知“美”:‎ ‎1、今天我们一起学习南宋词人辛弃疾写的一首词《清平乐•村居》。‎ ‎2、释题:‎ ‎(1)介绍作者辛弃疾。 ‎ ‎(2)简介宋词以及词牌名:清平乐。‎ ‎(3)村居,词的题目。“居”什么意思?(居住) ‎ ‎“村居”呢?(居住在乡村)‎ 二、初读,走近“美”:‎ ‎1、 听朗读录音,看图画。‎ ‎2、请同学自由地来读这首词,把它读正确,流利。做到字字读准,句句通顺。‎ ‎3、读得怎样?请你的同桌来评一评,你读给我听,我读给你听。‎ ‎4、学生再读。读读、看看、想想。读懂的记下来,不懂的做记号。 ‎ ‎5、出现了这么多疑难之处我们应该怎么办呢? ‎ 请同学们通过你喜欢的途径进行合作探究,可以查字典,可以找资料,可以相互讨论,可以看图、可以联系上下文,也可以向老师请教。‎ 三、品读,感受“美”:‎ ‎1、通过刚才的学习,说说自己的收获。(先说前面的,再说后面的,依次说。注意说话要有条理,先说字意、词意、再说句意。)‎ ‎(1)“茅檐低小,溪上青青草。”看图知道。你感到了什么?(简朴的乡间生活,但很美。特别是青青草让人想起了春天踏青的美好感受。)学生朗读。‎ ‎(2)“醉里吴音相媚好,白发谁家翁媪。”(学生自由的轻声读这句,感受到了什么:一对头发花白的老夫妇满脸通红,大概刚喝了酒,他们亲热相待,用乡音聊天说话。)‎ 仅仅是酒让他们醉了吗?如此温馨、幸福、美好的生活,怎么不令人醉呢?‎ ‎(3)一对白发夫妻操着吴音正在亲密地聊天,他们为什么感到这样幸福呢?请同学们细细阅读下片。‎ ‎(4)追问:作者是怎样写出孩子们的可爱的呢?(大儿子在河东豆地锄草,二儿子在编织鸡笼,最喜欢的是顽皮的小儿子,在河边伏着剥莲蓬取莲子。)‎ ‎(5)读读看,从读中感受到了什么呢?‎ ‎(6)同学们读得真好!是的,这户人家虽然住的是——“茅檐低小”,但是周围的环境很美——“溪上青青草”,这户人家翁媪之间——“醉里吴音相媚好”,大儿“锄豆溪东”,中儿“正织鸡笼”,最喜小儿“无赖,溪头卧剥莲蓬”。多幸福的乡村生活啊,那对白发夫妻陶醉了。‎ ‎2、用生动的语句将你欣赏到的这副画面描绘给大家听听。‎ ‎3、你能用朗读把词中的情趣表现出来吗?(他的朗读仿佛让老师和同学们亲眼目睹了那充满情趣的乡村田园生活)‎ 四、再读全词,回味“美”:‎ ‎1、想一想,这对白发翁媪生活在这样的环境里,又有勤劳可爱的儿子,心情怎么样?(要求找出词中的“醉”字进行品味。)‎ ‎2、作者偶尔看到了白发翁媪的生活环境,心里又想些什么呢?(继续品味“醉”字。)‎ ‎3、那对白发夫妻陶醉了。作者辛弃疾看到此情此景,也陶醉在这样的画面之中。‎ ‎4、配乐朗读或背诵。‎ 五、课外拓展,延伸“美”:‎ ‎1、背诵这首词。‎ ‎2、把这首词改编成一篇优美的记叙文。‎ 教学反思:‎ ‎6 冬阳·童年·骆驼队 教学目标:‎ ‎1、读懂课文,了解作者童年时对骆驼的关注,想象课文描写的童年生活画面。‎ ‎2、能通过重点词句的理解,体会作者对童年生活的怀念之情,能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认识“毡、嚼、傻”等生字,积累课文中有意蕴的句子,了解小说《城南旧事》。‎ 课前准备 ‎1、歌曲《送别》。‎ ‎2、布置学生观看电影《城南旧事》。‎ 教学时间: 两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创设情境,引入课题:‎ ‎1、回忆电影《城南旧事》片断,听歌曲《送别》,了解小说《城南旧事》。‎ 电影《城南旧事》是根据我国当代作家林海音的小说《城南旧事》改编的,这是一部怎样的小说呢?阅读课文后面的“资料袋”。‎ ‎2、电影中的主题曲是《送别》,唱出的不仅仅是对离去的朋友的不舍,也唱出了对美好童年的深深依恋。‎ 今天,我们来学习课文《冬阳·童年·骆驼队》。‎ ‎3、读课题,闭上眼睛想一想,说说你脑海中出现了一幅怎样的画面。‎ 三个词语能在学生的头脑中组合出无数的画面,教师要鼓励学生流畅地说出自己的想象。‎ 二、自由畅读,步入童年:‎ 1、 自由读课文,把课文读通顺,读准课文中的生字和新词的读音。‎ ‎2、说说课文写了作者童年时的哪些事情?并个别朗读相应的课文。‎ ‎(1)看骆驼咀嚼。‎ ‎ (2)看骆驼脱皮毛。‎ ‎ (3)关于铃铛的遐想。‎ ‎(4)怀念骆驼队。‎ ‎3、再读课文,觉得最好玩,最有趣,最有意思的部分多读几遍。‎ 三、深入阅读,品味童年:‎ ‎1、作者的童年生活中最有意思的是什么?‎ 在课文中找出有关的句子读一读。‎ ‎2、课堂交流,随机指导。‎ ‎(1)“我站在骆驼的面前,看它们咀嚼的样子:那样丑的脸,那样长的牙,那样安静的态度……我看呆了,自己的牙齿也动起来。”‎ ‎①读读这个句子,从这些描写中可以体会到什么?‎ ‎◇“我”观察很仔细:“他们咀嚼的时候,上牙和下牙交错着磨来磨去,大鼻孔里冒着热气,白沫子沾在胡须上。”‎ ‎◇“我”看的时候很投入:“我看呆了,自己的牙齿也动起来。”‎ ‎◇“我”很喜欢骆驼:尽管骆驼很丑,但是态度很安静;而且“我”愿意长时间的看着它。‎ ‎……‎ ‎②想一想,在什么情况下,你会呆呆地看一样东西,会不由自主地动起来,你有过这样的经历吗?同桌相互说一说。‎ ‎③想象作者面对骆驼,呆呆地注视的情景,有感情的朗读这段话。‎ ‎(2)“我幼稚的心灵中却充满了和大人们不同的想法,我对爸爸说:‘不是的……增加一些行路的情趣。’”‎ ‎①读读这段话,想一想:“我”为什么会有和大人们不同的想法。‎ 学生可以从不同的侧面去理解和体会,但一定要在课文中找到依据,比如:‎ ‎◇“我”很喜欢骆驼,不希望它遇到什么危险,他是不会遇到狼的。‎ ‎◇“我”很同情骆驼,他要走那么多的路,一定很孤单,铃铛不但可以给寂寞的旅客增加情趣,也可以给骆驼增加情趣。‎ ‎◇“我”可能把自己也当作了骆驼,觉得自己更知道骆驼的心思。‎ ‎……‎ ‎②比较句子 ‎◇我幼稚的心灵中却充满了和大人们不同的想法。‎ ‎◇我幼稚的心灵中有一个和大人们不同的想法。‎ 课文中为什么用“充满”而不用“有一个”?“充满”说明什么?‎ ‎◇说明“我”常常在想这个问题。‎ ‎◇说明“我”已经想了很久,深思熟虑了。‎ ‎……‎ ‎③有感情地朗读这段话。‎ ‎(3)“骆驼也脱掉了它的旧驼毛袍子啦!……因为太不整齐了。”‎ ‎①读读这句话,从这句话里你又看出了什么?‎ ‎◇“我”很关心骆驼。‎ ‎◇“我”很喜欢骆驼。‎ ‎◇“我”很善良。‎ ‎……‎ ‎②有感情地朗读这句话。‎ 四、作业:‎ 摘录写有情趣的句子。‎ 第二课时 一、继续品读,感悟童年:‎ ‎1、自由朗读课文,思考:到底是什么让“我”如此的想念童年和童年的生活?在课文中找出有关的句子朗读体会。‎ ‎2、学生品读感悟,在学习小组内交流自己的想法或者看法。‎ ‎3、课堂交流,随机指导。‎ ‎(1)童年可以有漫无边际的想法。‎ ‎①找出有关的句子。‎ ‎◇“不是的,爸!他们软软的脚掌走在软软的沙漠上……增加一些行路的情趣。”‎ ‎◇“我真想拿把剪刀替他们剪一剪,因为太不整齐了。”‎ ‎……‎ ‎②有感情地朗读这些句子。‎ ‎(2)童年可以做自己喜欢的事。‎ ‎①找出有关的句子。‎ ‎◇“我站在骆驼面前,看他们咀嚼的样子……”‎ ‎◇“冬阳底下学骆驼咀嚼的傻事,我也不会再做了。”‎ ‎②把两句话联系起来,你心里有一种什么感觉,体会到什么?‎ ‎◇童年的傻事多么美好。‎ ‎◇“我”的心中充满了留恋。‎ ‎……‎ ‎③有感情地朗读这两个句子。‎ ‎(3)童年很快就过去了,过去就不会回来了。‎ ‎①找出有关的句子。‎ ‎◇“夏天过去,秋天过去,冬天又来了,骆驼队又来了,童年却一去不还了。”‎ ‎◇“我默默地想,慢慢地写,又看见冬阳下的骆驼队走过来,又听见缓缓悦耳的骆驼声。童年又重领于我的心头。”‎ ‎②细细地品读这些句子,从中你读出了作者怎样的心情?‎ ‎◇淡淡的忧伤 ‎◇暖暖的心情 ‎◇失落和怀念 ‎③带着自己感悟有感情地朗读。‎ 二、吟诵课文,回味童年:‎ ‎1、轻声吟诵课文,体会作者对童年的感情。‎ ‎2、选择喜欢的段落背诵。‎ 三、拓展延伸,珍惜童年:‎ ‎1、作者的童年如此有趣,那么同学们的童年又有什么记忆最深的事情吗?‎ 学生们说说自己童年最有趣的事情。‎ ‎2、写一段自己的童年中最有情趣的事情。‎ ‎3、推荐阅读《城南旧事》。‎ 教学反思:‎ ‎7、祖父的园子 教学目标:‎ ‎1、熟读课文,想象课文描写的“我”在祖父的园子里的生活情景,感受童年生活的情趣。‎ ‎2、揣摩、品读重点句段,体会我在园子里的心情,选择课文段落能有感情地朗读。‎ ‎3、认识“蚱、嗡、啃、樱”等几个生字,正确书写“蚂蚱、樱桃、蚌壳”等词语,摘录描写优美的句子。‎ 教学时间: 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出示课题,介绍作者:‎ ‎1、出示课题:祖父的园子,读读注释。‎ ‎2、介绍作者。萧红,现代著名作家,原名张乃莹,黑龙江呼兰人。1933年与萧军自费出版第一本作品合集《跋涉》。1935年发表了成名作《生死场》,开始用笔名萧红,l940年发表了著名长篇小说《呼兰河传》。‎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自由朗读课文,把课文读通顺,同时思考:祖父的园子给你留下的是什么印象?你是从课文中的哪些地方读出来的?‎ 教学中要尊重学生的理解和体验,只要能从课文中找出有关的词句,言之有理的,都应该鼓励。学生可能的会有这样的印象:‎ ‎(1)祖父的园子是一个好玩的地方。‎ ‎(2)祖父的园子里充满了快乐。‎ ‎(3)祖父的园子非常美丽。‎ ‎(4)祖父的园子是一个很自由的地方。‎ ‎2、找出你最喜欢的句子或段落,反复地朗读。‎ 三、走进园子,品味童年:‎ ‎1、默读课文,园子里的哪些情景给你留下了特别深刻的印象?‎ ‎2、课堂交流。根据学生的回答随机指导:‎ ‎(1)园子里有蜜蜂、蝴蝶、蜻蜓、蚂蚱。‎ ‎①朗读第一自然段,想象描写的情景。‎ ‎②用一个词概括园子里的蜜蜂、蝴蝶、蜻蜓、蚂蚱给你留下的印象。‎ ‎(充满生机、热闹、美丽……)‎ ‎③有感情的朗读,读出热闹和生机勃勃的感觉。‎ ‎(2)我和祖父在园子里边干活边玩。‎ ‎①默读课文4——15自然段,画出“我”干活和玩的句子,细细地读读这些句子,想象我是怎么干活,怎么玩的。‎ ‎◇“其实,不过是东一脚西一脚的瞎闹……”‎ ‎◇“其实哪里是铲,不过是伏在地上,用锄头乱钩一阵……”‎ ‎◇“一抬头,看见一个黄瓜长大了,我跑过去摘下来,吃黄瓜去了……”‎ ‎◇“祖父浇水,我也过来浇,但不是往菜上浇,而是拿着水瓢,拼尽了力气,把水往天空一扬,大喊着‘下雨啰!下雨啰!’”‎ ‎②讨论:我在园子里到底是玩还是干活?你从中感受到了什么?‎ 干活就是玩,玩就是干活,反正都充满了欢乐。‎ ‎③选择句子或段落有感情地朗读,读出“我”的快乐。‎ ‎(3)园子里的花、鸟、虫子、倭瓜等。‎ ‎①朗读课文第17自然段,你从这段话中读出了什么?从哪些句子里读出来的?‎ ‎②课堂交流。引导学生关注下面的句子,在反复地朗读中体会院子里的那份自由。‎ ‎◇“要做什么,就做什么” ◇“要怎么样,就怎么样”‎ ‎◇“愿意爬上房,就爬上房” ◇“愿意开一朵花,就开一朵花”‎ ‎◇“愿意接一个瓜,就接一个瓜” ◇“愿意长多高,就长多高”‎ ‎③有感情地朗读这一自然段,体会其中的自由和快乐。‎ ‎3、默读课文,思考:“我”在园子里心情是怎样的呢?可以从哪里感受到?‎ ‎4、找出表现“我”心情快乐的句子,有感情地朗读。‎ 四、积累语言,留住记忆:‎ ‎1、选择你最喜欢的一个或几个自然段背诵。‎ ‎2、摘录句子 教学反思 ‎8、童年的发现 教学目标 ‎1、了解课文内容,能用自己的话说说“我”的发现以及发现的过程。‎ ‎2、能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体会“我”童年时的天真可爱以及求知若渴、寻根究底和大胆想象的精神。‎ ‎3、认识本课7个生字,能用具体事例说明课文中有关句子的含义,体会课文语言的幽默活泼的风格。 ‎ 教学时间: 两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谈话揭题,激发兴趣:‎ ‎1、教师介绍有关胚胎发育的科学知识。‎ ‎2、俄国作家费奥多罗夫九岁时就发现了有关胚胎发育的规律,猜测一下他是一个怎么样的孩子?‎ 二、循题读文,理解“发现”:‎ 1、 自由朗读文章,学习课文中的生字,把课文读通顺。‎ ‎ 2、默读课文,思考:“我”童年的发现是什么?在课文中找出有关的句段。‎ ‎ 3、反复朗读课文的第13自然段,画出集中描写“我”童年的发现的句子。‎ ‎ “人是由细胞构成的……从细胞变成小鱼,经过了很长的时间。现在,这一段时间就折合成一个月。从小鱼变成青蛙又得经过很长时间,又折合成一个月。这样推算下来,到变成人,正好是九个月。”‎ ‎ 4、仔细地读读着几句话,并用自己的话转述。‎ ‎ 5、再读课文,找找课文中有没有这样一句话:说的是相同的意思,但是表达更简洁。‎ ‎ “母腹中的胎儿再现了从简单生命进化成人的过程。”‎ ‎6、朗读这两句话,比较两句话表达上的不同,体会表达的具体和概括。‎ 三、循果查因,了解过程:‎ ‎1、默读课文,思考:“我”那非凡的发现,是怎样发现的?‎ ‎  2、根据学习计划,分小组合作学习。‎ ‎ (1)找出有关的句段。‎ ‎ (2)理解有关的句段,把它概括成一句话或一个词语。‎ ‎ (3)在白纸上画出简单的发现流程图。‎ ‎ 3、小组汇报,课堂交流。‎ ‎(1)“我”是在做梦中发现自己总在飞翔,并且发现其他同学也具有“飞行”的天赋,于是便产生了好奇,想解决这个奇妙的问题。‎ ‎(2)我们一起找老师请教,老师给我们解答。‎ ‎(3)老师的解答激发了“我”的想象力,渴望弄明白人究竟是怎么来的。‎ ‎(4)我对“九月怀胎”进行思考,终于找到了问题的答案,有了伟大的“发现”。‎ 四、作业:‎ ‎1、抄写课文中描写“我”的发现的句子。‎ ‎2、用自己的话说说“我”的发现和发现的过程。‎ 第二课时 一、精读课文,感悟“发现”:‎ ‎1、默读课文,思考:从“我”的发现和发现的过程中,你觉得“我”是一个怎样的孩子?并在课文中找出有关的依据,画出相关的句子。‎ ‎2、课堂交流,根据学生的理解,大概可以从下面几个方面随机指导。‎ ‎(1)“我”是一个充满幻想的孩子。‎ ‎①“每天夜里做梦我都会飞……似乎想去哪里就能飞到哪里。”‎ ‎◇轻声朗读这段话,闭上眼睛想象这段话描写的情景。‎ ‎◇如果你也做了这样一个梦,或者你真的能飞了,你会是什么样的心情?‎ ‎(高兴、惊喜、新奇……)‎ ‎◇带着自己的感受,有感情地朗读这段话。‎ ‎②“人是由细胞构成的……这样推算下来,到变成人,正好是九个月。”‎ ‎◇朗读这段话,哪些地方是“我”的幻想?‎ ‎◇当“我”发现或者是幻想了这样一个规律时,“我”是怎样的心情?‎ ‎(格外高兴、得意……)‎ ‎◇有感情地朗读这段话。‎ ‎(2)“我”是一个喜欢刨根问底的孩子。‎ ‎①“那天我们几个人决定去见我们的老师,让他来解答这个奇妙的问题……等你们升入高年级,上课时老师都会给你们讲解。”‎ ‎◇找一找“我”问了几个问题?把问题画出来。‎ ‎◇想一想,这些问题之间有什么关系?‎ ‎(一个问题套着另一个问题,每一个问题都是对前一个问题的追问)‎ ‎◇想象当时的情景,分角色朗读这段话。‎ ‎②“我渴望弄明白,人究竟是怎么来的……恨不得从鱼身上发现将来的人应该具有的某些特征。”‎ ‎◇想象“我”研究以条鱼的样子,朗读这句话。‎ ‎◇你觉得“我”会翻来覆去的看些什么?会想到一些什么?‎ ‎(3)“我”是一个幽默的孩子。‎ ‎①“幸亏他没有容我解释……我明白了——世界上重大的发明或发现,有时还会面临着受到驱逐和迫害的风险。”‎ ‎◇你觉得这段话哪些地方很幽默,为什么让你读着想笑?‎ ‎◇举例说说“世界上重大的发明或发现,有时还会面临着受到驱逐和迫害的风险。”‎ 教师可以引导学生举例,比如:哥白尼热情地宣传新天文学说,被教会视为异端,教会将他押到了罗马的宗教法庭,在监禁的七年中他受到了残酷的毒刑,最后被押至罗马百花广场的火刑柱下被活活烧死。‎ ‎◇你能说说对这句话的理解吗?‎ 我们无论想做一件什么事情,还是要做一件什么事情,都要冒着危险,都要有足够的勇气去面对……‎ ‎②“听完这句话,你大概会忍不住哈哈大笑……竟使我当众受到了惩罚。”‎ ‎◇朗读这句话,体会其中的幽默和机智。‎ 二、联系生活,向往“发现”:‎ ‎ 1、从“我”的童年发现中,你有什么启发或体会?‎ ‎ 学生可以从多个角度自由的讨论,教师要鼓励支持。比如:‎ ‎  (1)我们在日常的生活中要养成仔细观察的好习惯,遇到问题要敢于动脑思考,要大胆创新,最为重要的是有坚持不懈的勤奋钻研的精神。‎ ‎ (2)童年的胡思乱想就是一种“发现”。‎ ‎ (3)童年很美好。‎ ‎ 2、你在学习、生活中有没有自己的发现?说出来和大家交流。‎ 三、作业:‎ ‎ 1、有感情地朗读自己喜欢的段落。‎ ‎ 2、写一写自己的“发现”。‎ 教学反思:‎ ‎9、儿童诗两首 教学目标:‎ ‎1、能有感情地朗读诗歌,想象诗歌描绘的意境,感受童年幸福快乐的生活和美好的愿望。‎ ‎2、认识本课生字,背诵喜欢的诗歌,了解儿童诗的特点,尝试写一首儿童诗。‎ 教学时间: 两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出示课题,朗读诗歌:‎ ‎1、出示课题《儿童诗两首》,说说你知道哪些儿童诗。可以说说诗歌的题目,也可以背诵其中的一两句。‎ ‎2、朗读课文,能把诗歌流畅地朗读下来。‎ 二、比较朗读,理解诗歌:‎ ‎1、反复朗读两首儿童诗,比较:这两首儿童诗有什么不同?‎ ‎2、在充分朗读、思考的基础上,小组讨论。‎ ‎3、课堂交流,随机指导。‎ ‎(1)《我想》是一首诗歌,《童年的水墨画》是组诗。‎ 引导学生注意其中的区别:组诗有小标题;每一节诗歌写的是不同的内容……‎ ‎(2)《我想》是押韵的,《童年的水墨画》不押韵。‎ 引导学生朗读这两首诗,体会押韵和不押韵的区别,了解儿童诗可以押韵也可以不押韵。‎ ‎(3)《我想》描写的是“我”的一些美好的愿望,《童年的水墨画》描写的是童年的生活学习场景。‎ ‎①说说《我想》描写了“我”的哪些愿望?‎ ‎◇“我想把小手安在桃树枝上”‎ ‎◇“我想把脚丫接在柳树根上”‎ ‎◇“我想把眼睛装在风筝上”‎ ‎……‎ ‎②说说《童年的水墨画》描写了哪些学习生活场景?‎ ‎◇在街头看书 ‎◇在溪边钓鱼 ‎◇在江上游泳 ‎③朗读诗歌,体会描写的愿望和场景 三、作业:‎ 选择背诵诗歌。‎ 第二课时 一、感情朗读,体会意境:‎ ‎1、指导学习《我想》‎ ‎(1)朗读诗歌,想象体会“我”的愿望。‎ ‎①朗读诗歌,说说“我”的那么多愿望中,哪一个最令你神往?‎ ‎②默默诵读最令你神往的愿望,想象那是一个怎样的情景?‎ ‎◇你好象看到了什么?‎ ‎◇你有什么感受?比如:“牵着万缕阳光”是怎样的感觉?“成为柳絮和蒲公英,飞呀,飞”是怎样的感觉?‎ ‎③有感情的朗读最令你神往的愿望。‎ ‎(2)想象一下,“我”是在怎样的情景下产生这些美好的愿望的?具体说说。‎ ‎◇春暖花开的时候,坐在绿绿的草地上……‎ ‎◇在阳光下,春风中起舞……‎ ‎(3)有感情的朗读诗歌。‎ ‎2、指导学习《童年水墨画》‎ ‎(1)朗读诗歌,比上眼睛想象诗歌描写的画面。印象最深刻的是什么?‎ ‎①静静地在街头阅读《水浒传》。‎ ‎②鱼儿钓上来了,鱼在草地上蹦跳。‎ ‎③在江面上打水仗。‎ ‎(2)细细朗读有关的诗句,体会其中的快乐。‎ ‎(3)有感情的朗读诗歌,体会童年生活的美好。‎ 四、诵读诗歌,感悟语言:‎ ‎1、自由诵读诗歌,画出你认为写得最特别的句子。‎ ‎(1)“牵着万缕阳光,/悠啊,悠——/悠出声声春的歌唱”‎ ‎(2)“忽然扑腾一声人影碎了,/草地上蹦跳着鱼儿和笑声。”‎ ‎(3)“阳光从脚尖悄悄爬上膝盖,/也想着‘黑旋风’水战‘浪里白条’。”‎ ‎2、说说这些诗句特别在什么地方?‎ ‎(1)很有韵味。‎ ‎(2)语言中有图画。‎ ‎3、朗读或背诵这些诗句。‎ 五、作业:‎ ‎1、选择背诵诗歌。‎ 1、 写一首儿童诗。‎ 教学反思:‎ 口语交际二 难忘童年 教学目标 ‎1、回顾本组课文内容,感受童年的快乐,勾起对往日美好生活的回忆。‎ ‎2、能清楚、具体地说自己童年生活中难以忘怀的事情。‎ 教学时间: 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歌曲回放,回顾往事:‎ 播放歌曲《送别》,在歌曲声中回顾本组内容。‎ 指名请同学分别说一说《冬阳·童年·骆驼队》、《祖父的园子》、《童年的发现》讲述的内容。‎ 二、打开记忆,回忆童年:‎ ‎1、我们的童年生活中有喜有乐,有悲有痛,你记忆深处留下的是什么故事呢?‎ 老师先说一个自己记忆最深的童年故事。‎ ‎2、请同学们也来说一说,要求:清楚、具体。‎ ‎3、同学们自由和同桌说自己最难忘的事情。‎ ‎4、课堂交流,老师、同学及时做出评价。‎ 三、积累内化,升华主题:‎ ‎1、请同学朗诵在上《儿童诗两首》时所写的小诗。‎ ‎2、老师推荐书目:《盛世繁花》、《一路风景》、《雾都孤儿》。‎ 教学反思:‎ 习作二 教学目标:‎ ‎1、看图作文——一场球赛。要求把看到的、想到的、听到的写下来。内容具体,语句通顺,并加上个性化的题目。‎ ‎2、学会记事,要把事情的经过写清楚,也可以写这件事使你明白了什么。‎ ‎3、通过事情表达童年的美好,旨在突出“趣”,选择自己印象最深的事,体现个性化。‎ 课前准备:‎ ‎1、搜集小时候的老照片或珍藏的能引起童年趣事的有关物品。‎ ‎2、准备范文一篇。‎ 教学时间: 两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启发谈话,引出话题:‎ 同学们,我们每个人都有美好的童年,你看,那会飞的梦,那冬阳下的骆驼队,那一声“精彩”和“糟糕”……‎ 今天,老师让同学回忆一下童年那充满稚趣而又很有意思的事,用文字把它表达出来。‎ 二、明确范围,简要指导:‎ ‎1、指名说说,思考这次作文给我们提了哪几点要求。‎ ‎2、拿出事先准备的老照片,围绕老照片或珍藏的有关引起童年回忆的物品的前前后后发生了哪些有趣的事呢?(可以同桌互相交流)‎ ‎3、教师简要提示。‎ ‎①要突出“趣”字。‎ ‎(要有稚趣,要有意思,要有发现,要有反思……)‎ ‎②要根据我们的特点而展开。要说实话、真话、心里话,可以是钓龙虾,可以是恶作剧,可以是有趣的经历……‎ ‎4、全班交流:有趣的经历和故事。‎ ‎(共同讨论,选材是否新颖,是否能突出“有趣”。)‎ 三、范文引路,讨论写法:‎ ‎1、读范文《童年趣事》。(学生人手一份)。‎ ‎2、教师出示讨论题目(先分组讨论,然后各组长汇报,师生共同评议、补充)。‎ ‎(1)文章给人的感觉真实吗?有意思吗?有趣吗?‎ ‎(2)范文中的语言、动作、神态及心里活动的描写怎样?那些地方值得你借鉴和学习?‎ ‎(3)“好笑”、“有意思”中蕴涵什么呢?你有体现你个性的有趣的事吗?‎ 四、写出“有趣”,写出个性:‎ ‎1、请同学们把自己想好的题目告诉大家。(材料可以是课文图中的内容)(“虎口”脱险、夏天的“雪花”、龙争虎斗……)‎ ‎2、用心写一段开头。‎ ‎3、全班交流自己写的开头,修改。‎ 第二课时 一、用“情”写,写出“童趣”:‎ ‎1、朗读自己上节课写的开头,然后继续快速作文。‎ ‎(可以选择自己的材料,可以选择课文中的《球赛》)‎ ‎2、再次让学生明确写作的范围,并要求在20分钟内完成450字左右的文章。‎ ‎3、在教师的巡视中,对于极少数作文方面存在问题的同学适时降低作文要求,只要抓住“有趣”二字,写出自己的感受就行,并在黑板上挂出有关的好词佳句供这部分同学参考。‎ 二、用“心”改,改出水平:‎ ‎1、请划出你自认为写的比较好的句子与大家共享。‎ ‎2、再次修改。‎ 在自改过程中,学生重新感受写作的过程,在查缺补漏中完善了自己的作文,享受了习作过后的愉悦感。‎ ‎3、教师巡视指导过程中对于能把事情写清楚,很有个性化、真实性的作文和比较存在问题或问题较大的作文师生集体评改,随后学生修改作文。‎ 教学反思:‎ 回顾·拓展二 ‎ 学习目标:‎ ‎1、回顾本单元所学内容,交流感情。‎ ‎2、积累读书方法。‎ 教学时间: 两课时 教学过程:‎ 一、交流平台:‎ ‎(一)交流对课文内容的感受 ‎1、导入:同学们,最近几天,我们学习了几篇写我们同龄人生活的课文,我们深深被感染了。课文中的那些事,好像就发生在我们的身边,读起来非常亲切。说说课文中的哪些事让你感到特别亲切,给你留下了深刻印象?‎ ‎2、学生小组交流。‎ ‎3、全班交流。‎ ‎(二)交流从课文得到怎样的启示 ‎1、导语:作者怎样做到让文章这样亲切感人,打动我们呢?‎ ‎2、学生发言。‎ ‎3、归纳:‎ ‎(1)作者把看到的、想到的如实地写下来,不说假话,比如,《祖父的园子》里,把“我”的顽皮,干的傻事都一一写下来,这样让人觉得真实可信,让我们觉得写的就是我们同龄人的真实生活,所以才打动了我们,感染了我们。‎ ‎(2)作者观察细致,把细节描写得很生动,比如《童年·冬阳·骆驼队》中对“我”模仿骆驼磨牙动作的描写。由于作者描写细致,所以更能表现童年的天真无邪。‎ ‎(三)交流读书方法 ‎1、导语:那么,我们应该怎样读好这样的课文呢?‎ ‎2、学生发言。‎ ‎3、归纳:‎ 有感情地朗读首先要读正确、读通顺;‎ 其次要深入体验作者的思想感情;‎ 再次,在读的时候脑海中要呈现出课文描写的场景,想象如果 二、日积月累:‎ ‎1、借助手头学习资料,提早预习,理解句子大意及出处。是自己将会怎么做?把自己融入故事情境中,或者联系自己的生活实际,把自己的真实感受读出来。‎ ‎2、自由诵读,初步理解句子含义,有不理解的可与小组同学合作探讨。‎ ‎3、指名读,注意句子的节奏、韵律。‎ ‎4、交流句子含义。‎ 第一句:君子处世,就应该像天一样,自我力求进步,永不止息。‎ 第二句:不一定年龄大的人才有理想,一个没有远大的志向的人,即便是活到很大的岁数也是虚度光阴。‎ 第三句:不要虚掷光阴,否则到老的时候,后悔也无济于事。‎ 第四句:时间是过得很快的,一转眼就告别少年时光了,但要掌握一门学问却是很难的,所以请珍惜时间,不要浪费光阴。‎ 第五句:追寻真理的道路是很漫长的,我将不断地追寻、探索。‎ 第六句:不积累半步一步行程,就无法到达千里远的地方;不汇集涓细的水流,就无法形成江河大海。‎ ‎5、说说从这些句子中受到怎样的启示,准备把哪些话语送给谁,为什么。‎ ‎6、练习背诵。指名背诵,要求读出感情。‎ ‎7、交流课外收集的的类似励志、劝学的名言警句。‎ ‎8、齐读日积月累中的语句,并默记心头。‎ 三、课外书屋:‎ ‎1、师:今天首先给大家介绍大家十分熟悉的伟大作家──高尔基的自传体小说──《童年》,有听说过这本书吗?‎ ‎2、学生互动介绍该书内容简介以及其他与之相关两部作品──《在人间》与《我的大学》。大致了解高尔基其人其事,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 ‎3、师生根据自己已有的阅读经验推荐其他名人、伟人传记,并介绍其主要内容,将书目板书于黑板上,供学生阅读时参考。‎ ‎4、教师小结,结束本课时教学。‎ 教学反思:‎ ‎10、杨氏之子 教学目标:‎ ‎ 1、流利地朗读课文,参考课文下面的注释,理解每个句子的意思。‎ ‎ 2、理解课文,体会杨氏之子的机智聪慧和他的回答的巧妙之处。‎ ‎3、认识3个生字,背诵课文。‎ 教学时间: 两课时 第一课时 一、出示课题,感受文言文:‎ ‎ 1、出示课题“杨氏之子”,说说题目的意思吗?‎ ‎ “杨氏之子”的意思就是姓杨的人家的儿子。‎ ‎ 说明:“之”是助词,相当于“的”。‎ ‎ 2、读读课题,这个课题的语言有什么特别的地方?‎ ‎ 学生可能回答:不太好懂;像古诗的语言……‎ ‎ 教师小结:这是古代汉语,也叫文言文。‎ ‎3、大声地朗读课文,感受文言文和现代汉语到底有什么差别,有什么不同。‎ ‎4、自由的说说你感受到的差别和不同。‎ 学生可能的回答:很难读通顺;有些字没见过,不好认;意思不懂;句子很短……‎ 根据学生的回答随机进行教学:‎ ‎(1)学习生字“惠、曰、禽”,认读多音字“为(wèi)”、“应(yìng)”。‎ ‎(2)结合课文中的有关字词,讲解一些简单的文言文和现代汉语比较的知识,比如:有些古汉字在现代汉语中不常用;文言文中多是单音节词等。‎ 二、熟读课文,理解意思:‎ ‎1、大声反复朗读课文,把课文读通顺。‎ 随机检测学生读课文的情况。‎ ‎2、边默读课文,边看注释,说说每一个句子的意思。‎ 教师要注意指导有困难的学生,了解学生的困难所在。‎ ‎3、课堂交流,落实每一句话的意思。‎ 比较困难的句子,可能需要教师重点指导:‎ ‎“为设果,果有杨梅。”省略了主语,前面要加上“小孩”。‎ ‎“未闻孔雀是夫子家禽。”难点是“夫子”的理解。‎ 课文的意思:梁国有一户姓杨的人,家中的小孩九岁了。孔君平去看望小孩的父亲,父亲不在家,就把孩子叫了出来。小孩摆出水果招待客人。水果中有杨梅。孔君平指着杨梅对小孩说:“这是你们家种的水果吧。”小孩应声回答:“我没听说孔雀是您的家禽呀。”‎ 三、质疑问难,背诵课文:‎ ‎1、默读课文,说说意思,还有哪些有疑难?‎ ‎2、背诵课文。‎ 第二课时 一、想象情境,感情朗读:‎ ‎1、朗读课文,说说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 ‎2、出示句子:孔指以示儿曰:“此是君家果。”儿应声答曰:“未闻孔雀是夫子家禽。”‎ 读读这两个句子,想象当时的情境,说说当时两人会是怎样的神情?说话时会用怎样的语气?‎ ‎(孔君平可能是神态很随便,甚至有些看不起小孩,认为他还是一个孩子,说话的语气可能有些傲慢、随意;杨氏之子很机智、神采飞扬,说话语气有挑战性。)‎ 结合自己的想象和理解,试着有感情的朗读这两句话,要读出两人不同的语气。‎ 二、深入理解,体会语言:‎ ‎1、思考:你觉得杨氏之子的机智表现在哪里?‎ ‎(1)“应声答曰”说明反映很快,不假思索。‎ ‎(2)“未闻孔雀是夫子家禽。”一句没有正面说杨梅不是我们家的,而是巧妙的从“夫子家”说起,寓意孔雀不是你们的家禽,杨梅当然就不是我们家的。‎ ‎2、讨论:‎ ‎(1)杨氏之子这样的回答,你觉得好不好?‎ ‎(2)生活中还有没有这样说话的例子,说一说。‎ 三、拓展延伸,综合学习:‎ 阅读“综合性学习”,明确这次综合性学习的活动要求。‎ ‎(1)搜集积累在表达上很有特点的语言,比如:歇后语、谚语、幽默故事、古今笑话等。‎ ‎(2)搜集和拟写提示语、广告语。‎ ‎(3)收集相声、评书或影视剧的精彩对白,试着演一演。‎ 教学反思:‎ ‎11、晏子使楚 教学目标:‎ ‎1、了解晏子出使楚国国,有力的反击楚王的三次侮辱,维护了齐国的尊严的故事,由衷的佩服晏子超人的智慧和善辩的口才。‎ ‎2、理解晏子说的话,体会晏子的语言中所蕴含的智慧。‎ ‎3、认识8个生字,分角色朗读课文。‎ 教学时间: 两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解释课题,导入课文:‎ ‎1、出示课题“晏子使楚”。理解“使”,出使。‎ ‎2、介绍晏子。说明“子”是古代对对有学问有贡献的男性的尊称。说说,你知道中国古代还有哪些著名的人物。比如:孔子、孟子等。‎ ‎3、说说课题的意思。‎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自由读课文,教师提出初读要求:‎ ‎(1)根据拼音,读准生字词的读音,把课文读通顺。‎ ‎(2)想想课文讲了哪几件事。‎ ‎2、课堂交流 ‎(1)课文讲了三件事,楚王三次想侮辱晏子,晏子每次都反驳了楚王,维护了齐国的尊严。(学生交流,其他同学可以补充。)‎ ‎(2)读一读难读的句子。‎ ‎3、尝试给课文分段 三、再读课文,走近晏子:‎ ‎1、朗读课文,想想课文让你感到最气愤的是什么?让你感到最高兴的又是什么?‎ ‎2、课堂交流,并朗读相应的课文。‎ ‎(1)最气愤的是楚王“想乘机侮辱晏子,显显楚国的威风。”‎ ‎(2)最高兴的是“从这以后,楚王不敢不尊重晏子了。”‎ ‎3、从楚王的变化中,你能说说晏子是一个怎样的人?‎ 四、深入阅读,体会智慧:‎ ‎ 1、研读晏子和楚王间的第一回合较量 ‎  (1)找出晏子面对楚王的侮辱,如何反驳的句子。‎ ‎  (2)自由朗读这句话,你认为晏子反驳的话中哪一句最厉害。(让学生自由说理)‎ ‎  转折点:由狗洞推想到狗国,向楚王质问:楚国到底是个怎样的国家?‎ ‎  (3)晏子面对楚王的侮辱,他又会怎样对接待的人说这番话呢?请选择合适的提示语,然后读一读,说说你为什么这样选择? (怒发冲冲地 心平气和地 冷静地)。‎ ‎  (4)有感情地朗读第三自然段。‎ ‎ ‎ 第二课时 一、深入阅读,体会智慧:‎ ‎(一)研读晏子和楚王间的第二回合较量 ‎1、自由朗读第四自然段,说说你最喜欢读哪句话?为什么?‎ ‎2、课堂交流,随机点拨。‎ ‎(1)“这是什么话?我国首都临淄住满了人。大伙儿都把袖子举起来,就连成一片云;大伙儿甩一把汗,就像下一阵雨;街上的行人肩插肩,脚碰脚。大王怎么说齐国没有人了呢?”‎ A、这句话形象地写出了齐国首都临淄的人多。‎ B、这句话为后文做好伏笔,引诱楚王上当。‎ ‎(2)“访问上等的国家就派上等人去;访问下等的国家,就派下等人去。我最不中用,就派到这儿了。”‎ A、理解这句话的推理,隐含了“楚国是一个下等国家”。‎ B、体会晏子的智慧和说话的技巧。他为什么不明说?‎ ‎3、有感情朗读第四自然段。‎ ‎(二)研读晏子和楚王间的第三回合较量 ‎ ‎ 1、自由朗读第五自然段,找出晏子说的话,想想说的是什么意思?‎ ‎ 2、出示:“淮南的柑橘又大又甜。可是这种柑橘一种到淮北,就只能结又小又苦的枳,还不是因为水土不同吗?同样的道理,齐国人在齐国能安居乐业,一到楚国就做起强盗来了,也许是两国的水土不同吧”。‎ ‎ (1)理解:水土不服 ‎ A 柑橘因为水土不服,只能结又小又苦的枳。‎ B 齐国人因为水土不服,一到楚国就做起强盗来了。‎ ‎(2)这段话中隐含了什么意思?(楚国的社会风气不好)‎ ‎3、有感情的朗读第五自然段。‎ 二、感情朗读,理解晏子:‎ ‎1、用一个词语来说说晏子是一个怎么样的人?‎ 临危不惧 口齿伶俐 热爱祖国 足智多谋 能言善辩……‎ ‎2、想象一下,晏子长什么样?面对楚王他是一个怎样的形象?‎ 让学生充分的说,并能结合课文的有关语言说出理由。‎ ‎3、尝试分角色朗读课文。先分组准备,再课堂朗读。‎ 三、观照全文,理解结构:‎ ‎1、自由读课文,想想课文的开头、中间和结尾有什么联系?‎ 抓住重点句:“楚王仗着自己国势强盛,想趁机侮辱晏子,显现楚国的威风。”“从此以后,楚王不敢不尊重晏子了。”理解首尾呼应的关系。‎ ‎2、比较课文中间每一次较量中楚王前后态度的对比,理解和开头结尾的关系。‎ 四、作业:‎ 1、 摘录晏子反驳楚王的话。‎ 2、 排练课本剧。‎ 教学反思:‎ ‎12、半截蜡烛 教学目标:‎ ‎ 1、通读课文,了解剧本的形式和特点,和一般记叙文比较写法上的不同。‎ ‎ 2、默读课文,明白课文讲了一个怎样的故事,能通过人物的语言和剧本提示,理解人物的行为和心理,体会伯诺德一家对德国鬼子的仇恨。‎ ‎ 3、能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并能分角色演一演。‎ 课前准备:‎ 1、 了解第二次世界大战欧洲战场的基本情况。‎ 2、 记叙文《生死攸关的烛光》。‎ 教学时间: 两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初读课文,畅谈感受:‎ ‎1、出示课题,今天我们要学习一篇写法上很特殊的课文——《半截蜡烛》。‎ 请大家读读课文,看看有哪些特别的地方?‎ ‎ 2、学生读课文,自由交换意见。‎ ‎ 3、课堂交流每个人自己的看法。‎ ‎ 学生的意见会主要集中在这样几个方面:‎ ‎ (1)课文开头列出了时间、地点和人物。‎ ‎ (2)整篇课文是对话的形式。‎ ‎(3)课文的中间用括号的形式提示当时的情景、人物的动作、神态等。‎ ‎4、教师随机引导学生概括课文的特点,引导学生认识一种新的文体——剧本。‎ 二、再读课文,了解大意:‎ ‎1、现在我们知道我们今天读的是剧本,读剧本和读课文有点不一样,你能读懂这个剧本吗?‎ 轻声地读一读。想想这个剧本讲了一个怎么样的故事?‎ ‎2、课堂交流,引导学生用自己的话说说故事的大意。‎ 具体的说法可以有很多种,不要过于强调概括和简练,只要能用自己的话把故事转述出来,并能说清楚时间、地点、人物和事情经过,都应该得到鼓励。‎ ‎ 3、说说读剧本和读课文有什么不同?‎ ‎4、你是怎么从剧本里读懂这个故事的?‎ ‎ 学生可能会有各种回答,教学主要尊重学生自己的阅读感觉和体验,重要的是要让学生认识到(不一定能明确地说出)读剧本更要联系上下文,联系具体的情景。‎ ‎ ‎ 第二课时 ‎ 一、深入阅读,感受形象:‎ ‎ 1、自由朗读课文,想想伯诺德夫人一家是怎样保护半截蜡烛的?找出有关的句子,读一读。‎ ‎ 2、想象体验:半截蜡烛被点燃了,正在一点一点的熔化,如果秘密被德国鬼子发现,那会怎样呢?‎ ‎ 想象的空间很大,大致包括这样几个方面:(1)德国鬼子对伯诺德一家的迫害;(2)德国鬼子对地下活动的破坏等。‎ ‎ 对学生的想象要有引导,要求用具体形象的语言而不是用概念化的语言来描述自己的想象。‎ ‎ 3、在这样的情况下,伯诺德夫人怎么做,怎么说?她当时的神情会是怎么样?心情又是怎么样?‎ 尝试朗读“太对不起了,先生们,忘了点灯。瞧,这灯亮些,可以把这个昏暗的小蜡烛熄了。”‎ ‎4、在这样的情况下,杰克怎么做,怎么说?她当时的神情会是怎么样?心情又是怎么样?‎ 尝试朗读“天真冷。先生们,我去柴房抱些柴来生火吧。”‎ ‎5、在这样的情况下,伯诺德夫人怎么做,怎么说?她当时的神情会是怎么样?心情又是怎么样?‎ 尝试朗读“司令官先生,天晚了,楼上黑,我可以拿一盏灯上楼睡觉吗?”‎ ‎6、自由组合成小组,尝试表演这段故事。‎ 二、内化形象,感悟语言:‎ ‎1、闭上眼睛,想象故事中的每一个人物,谁给你留下了最深的印象?试着用自己的话来描述你脑中的这个人物形象,写一写。‎ ‎2、交流每个人印象最深的人物形象,并说一说,你的印象来自于课文中的那些词句,有感情的朗读。‎ 三、拓展延伸,比较阅读:‎ ‎1、阅读记叙文《生死攸关的烛光》。‎ ‎2、说说课文和记叙文《生死攸关的烛光》各有什么特点。‎ 教学反思:‎ ‎13、打电话 教学目标:‎ ‎1、边听录音边浏览课文,了解相声的艺术特点和语言特色。‎ ‎2、通读课文,体会故事中的人说话啰嗦的特点,明白简洁明快地说话的重要性。‎ ‎3、能对相声感兴趣,喜欢听相声,试着说相声。‎ 课前准备:‎ ‎1、相声《打电话》录音。‎ ‎2、其他相声节目的录音。‎ 教学时间: 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激发兴趣,出示课题:‎ ‎1、文艺节目可以分成歌舞类、语言类等,其中语言类节目中有一种很受欢迎的艺术形式是相声。今天我们要学习的课文就是一则相声——《打电话》。‎ ‎2、说说学习这篇课文,你有什么要求或希望。‎ 二、浏览课文,了解相声的艺术特点:‎ ‎1、边浏览课文,边听相声《打电话》的录音。‎ ‎ 2、说说各自听后的感受。学生的感受可能来自于相声本身的特点,更多的可能是来自于这则相声的内容,教师都要充分的肯定。‎ ‎ 3、边看课文边思考:相声有什么特点?‎ ‎ 教学中不一定要给学生一个标准的答案,可以根据学生的理解随机引导概括,比如:相声是两个人说的(其实还有一个人说的单口相声和多个人说的群口相声);相声的语言很幽默,引人发笑;相声不仅是说,还要唱……‎ 三、默读课文,体会相声中人物说话的特点:‎ ‎ 1、默读课文,相声中的那个人是怎样打电话的?找出“打电话”的句子。‎ ‎ 2、把这些句子,连起来读读,有什么感受,举例说明?‎ ‎ (1)“你贵姓呀?哦,老胡呀。呃,不是老胡?‎ 老张呀。哎呀,我没听……呃,不是老张,是老刘呀。呃,不是老刘。‎ 是耗子呀。……‎ ‎……‎ 对,是我,我找小王讲话……”‎ ‎——说话绕圈子。‎ ‎(2)“对,是我,我找小王讲话,我的未婚妻,她是女的呀。”‎ ‎——明知故说。‎ ‎(3)“我正找你呢。今天晚上有什么事吗?学习吗?不学习呀。开会吗?……不开会。”‎ ‎——没话找话。‎ ‎(4)“……票价八毛一张的,我买了两张,一块六。是一块六,我给了他五块,他找我三块四。”‎ ‎——东拉西扯。‎ ‎……‎ ‎3、联系生活的具体情境,思考如果生活中说话啰嗦,会有什么后果。‎ 四、熟读课文,尝试表演相声:‎ 1、 选择课文中的某一段,练习朗读。‎ 2、 自由组合,学说相声。‎ 3、 听听其他的相声选段。‎ 教学反思:‎ 口语交际三 劝说 教学目标:‎ ‎ ‎ ‎ 1、回忆和了解生活中的具体事件和情境,充分考虑对方的身份和地位,能有针对性地得体地劝说。‎ ‎ 2、了解和感悟劝说的策略和技巧,能态度真诚的劝说他人。‎ 课前准备:‎ 学生准备表演“劝说”片断。‎ 教学时间: 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揭示课题,了解意义:‎ ‎ 1、学生表演“劝说”片断。要求学生认真看,仔细听。‎ ‎ (1)片断一:《汉武大帝》中张骞劝说月氏国出兵攻打匈奴的场面。‎ ‎ (2)片断二:《成长的故事》中父母劝说杰克不要撒谎的场面。‎ ‎ 表演前,先说明当时的具体情况。‎ ‎ 2、在这两个表演片段中,你看到了什么,听到了什么?‎ ‎ 教师小结:在日常生活中,在很多情况下,我们需要“劝说”,劝说和鼓励是相对的,劝说往往要求对方改变某一种做法或想法,劝说可能成功,也可能失败,其中的原因有很多,但是劝说是否真诚,是否讲究策略,是一个重要的原因。‎ 二、联系生活,明确情境:‎ ‎ 1、在平时的生活和学习中,你是否有过劝说他人或被他人劝说的经历?描述一下当时的情况。‎ ‎ 教师要重点引导学生说清楚劝说的语言,即“怎么说的”“说了什么”。‎ ‎2、想一想,生活中还有哪些情况需要我们劝说?‎ ‎(1)阅读课文中的一段话,打开学生的思路。‎ ‎(2)自由地说说。‎ 三、自由练说,模拟表演:‎ ‎1、你最想对谁,对那种情况进行劝说?想一想,该怎样说效果会更好?‎ ‎2、学生轻声地练说。‎ ‎3、师生模拟表演。‎ ‎(1)学生说明当时的情况。‎ ‎(2)教师扮演被劝说对象,学生扮演劝说者,模拟表演。‎ ‎(3)师生共同评价模拟表演的情况。‎ 教师可在模拟表演的过程中,或者在评价中随机地指出或引导学生指出劝说是要注意的事项:说话态度要真诚;不同的劝说对象要有不同的语气;在不同的情况下用不同的语气;一般要分析原因,指出改正的方向等。‎ 四、修改提高,分组表演:‎ ‎1、根据刚才的提示,对自己的劝说进行修改,争取取得好的劝说效果。‎ ‎2、自由组合成学习小组,分组模拟表演,相互交换角色。‎ ‎3、课堂展示,共同评议。‎ 五、联系生活,课外延伸 提高自己劝说的意识,在真实的情境中尝试进行劝说。‎ 教学反思:‎ 习作三 写发言稿 教学目标:‎ 了解发言稿的一般写法,能根据具体需要,具体情境,写一份内容具体,感情真实,语句通顺的发言稿。‎ 课前准备:‎ ‎ 不同类型的发言稿若干份。‎ 教学时间: 两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谈话揭题,激发兴趣:‎ ‎1、说说你听到过的最精彩的、印象最深的发言。‎ ‎2、今天,我们要学写发言稿,想一想你在哪些场合需要准备发言稿。‎ ‎ (竞选班干部,运动会上代表运动员发言,领奖时发言等)‎ 二、明确情境,试写发言稿:‎ ‎ 1、假如班里要改选班干部,你打算竞选班长,怎么来写发言稿呢?‎ ‎ 2、讨论:这份发言稿,至少要说明白什么?‎ ‎ (1)要有自己明确的观点:我要竞选班长。‎ ‎ (2)要讲清楚自己的优势:我为什么能当班长。‎ ‎ (3)要讲清楚我的打算:我当班长会怎么做。‎ ‎ 3、尝试写一份竞选班长的发言稿。‎ 三、共同评议,修改发言稿:‎ ‎ 1、同桌相互读读各自写的发言稿,相互探讨,提出修改意见。‎ ‎ 2、选择三位同学的发言稿,展示评议。‎ ‎ (1)评议标准:有没有把意思表达清楚,即有没有说清:“我要竞选班长”、“我为什么能当班长”和“我当班长会怎么做”。‎ ‎ (2)评议过程:一项一项的对照,同时评价语言是否通顺。‎ ‎ 3、各自根据评议的要求修改自己写的发言稿。‎ 第二课时 一、对照比较,发现问题:‎ ‎ 1、教师发一份事先准备的发言稿(见附件),让学生和自己的发言稿比较,发现什么?‎ ‎ 2、课堂交流,各自的发现。‎ ‎ 教师要在学生发言时,随机归纳:‎ ‎ (1)发言稿的格式:称呼、问候、致谢等。‎ ‎ (2)发言稿的语言风格:诚恳,坦率,简洁等。‎ ‎ (3)发言的吸引力:条理清楚,有创意等。‎ ‎ 3、学生根据新的发现,各自修改自己的发言稿。‎ 二、尝试发言,不断完善:‎ ‎ 1、学生自由准备发言。‎ ‎ 2、课堂模拟竞选,学生上台发言。‎ ‎ 3、师生共同评议。‎ ‎ 评议的重点:‎ ‎(1)发言稿的语言是否适合发言:简单明了,通俗易懂,口语化等。‎ ‎ (2)发言人的情绪状态等。‎ ‎ 4、学生再次修改发言稿。‎ 三、拓展延伸,学写其他发言稿:‎ ‎ 1、学生阅读其他情况下的发言稿,说说有什么发现。‎ ‎ 2、课堂交流:‎ ‎(1)发言稿的共同特点:‎ ‎①观点鲜明。‎ 对问题持什么看法,要明确表态。 ‎ ‎②条理清楚。‎ 一篇发言稿要谈几方面的问题,每一方面问题要讲哪些条目。都要安排得有条有理,让人听起来容易抓住重点。‎ ‎③语言简洁明快。‎ 发言是直接面向听众,所以,发言的语言一定要简洁明快,尽量不使用冗长罗嗦的句子,更不要使用一些深奥难懂的词句,话要说得准确、易懂,最好运用大众语言。‎ ‎ (2)不同发言稿内容有区别,对象不同,有不同的特点。‎ ‎ 3、尝试写一写其他的发言稿。‎ ‎ 4、课堂交流、评议。‎ 附:竞选班长的发言稿 尊敬的老师、亲爱的同学:‎ 大家好,我今天走上讲台参加竞选班长职务,我相信凭着我的勇气和才干,凭着我坚强的毅力和勇于拼搏的决心,这次演讲带来的必定是下次的就职演说。‎ 我叫杨也,是一个“三心二意”的学生,这里的“三心二意”可不是做事不专心,随随便便的意思。“三心”是指进取之心、平和之心、宽容之心;“二意”指的是创意和诗意。因为有了“进取”之心,才能使我不断进步、不断完善自我、在保证学习成绩优良的前提下高质高效完成班级工作。有了“平和”之心,无论成功与失败,我都会用一颗平常心来对待。有了“宽容”之心,才使我胸怀宽广、虚怀若谷,接受同学的意见,与他人合作把班内活动处理好。那“二意”呢?增一份创意我们能创造性地开展活动,展示我们班独一无二的风采;添一点诗意我们能在紧张的学习生活中处变不惊,临乱不慌,从容不迫。‎ 对待班内活动,我又将如何做呢?首先,我认为,一个好班级必须要做到合理分工,让最合适的人去做他最擅长的事,从而建立一个合理有序的班集体。其次,我会努力做到将大家团结在一起,互相帮助、征求同学们的意见,增强班队内部的凝聚力和向心力,增加班级工作的透明度。最后,我将力求提高工作效率,使班级各项工作都有效的进行,在最短的时间内做到最好。假如我能当选,我一定要在第一时间制订好工作计划和实施方案,保证班级工作在最短的时间内顺利步入正轨。‎ 也许有时候我太活跃了,但是我相信,有了同学们对我的信任,我一定会扬长避短,改掉自己的缺点不断完善自我。‎ 希望大家支持我,谢谢!‎ 教学反思:‎ 回顾•拓展三 教学目标:‎ ‎  1、引导学生围绕语言艺术这个专题,交流读了那些具有艺术魅力语言后的感受与体会。比如,语言的精练简洁,语言的幽默诙谐,语言的生动得体。‎ ‎  2、引导学生读书后要乐于和善于跟别人交流,在交流中达到互相启发、相互学习的目的。‎ ‎  3、引导学生交流对剧本和相声这两种艺术形式的认识和了解。‎ ‎  4、让学生积累形式不同的对联,感受中华语言文字的优美。‎ ‎  5、启发学生采用多种形式展示学习成果,激发学生在生活中学语文、用语文的兴趣,拓宽学生学习语文的渠道。‎ 教学重点:‎ ‎  引导学生围绕语言艺术这个专题,交流在读了那些具有艺术魅力语言后的感受与体会。‎ 课前准备:‎ ‎  学生搜集喜欢的对联 教学难点:‎ ‎   启发学生采用多种形式展示学习成果。‎ 教学时间: 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交流平台:‎ ‎1、结合本单元内容,自由交流。‎ ‎  请两名学生分角色朗读小林和小东的对话。‎ ‎  听了这段对话,你想说些什么?畅所欲言,说出自己的感受。‎ 全班自由交流。‎ ‎2、展开话题、深入交流。‎ ‎  根据学生交流的话题,教师相机引导,使话题展开;并就大家都感兴趣的话题,引导学生深入交流。‎ ‎  鼓励学生把课内和课外的阅读有机地结合起来,而不是仅仅拘泥于几篇课文。‎ 二、日积月累:‎ ‎  1、学生自由读对联。‎ ‎  2、把你喜欢的对联读给同桌听,并说出喜欢的理由。‎ ‎  3、齐读对联,然后全班交流你的发现。(简要说说特征)‎ ‎  4、鼓励学生背诵喜欢的对联。‎ ‎  5、交流课前搜集的对联。‎ ‎  6、有兴趣的同学可以课后练习写对联。‎ 三、展示台:‎ ‎  1、学生课前准备相关展示。‎ ‎  2、小组交流。让学生在小组内表演,组员给予意见。‎ ‎  3、全班交流。小组推荐组员上台展示。‎ ‎  4、评价:让学生选出自己心目中喜欢的节目,并说说原因。‎ 教学反思:‎ ‎14、再见了,亲人 教学目标:‎ ‎1、结合课文认识“役、妮”等八个生字,联系上下文理解“噩耗、战役、雪中送炭、同归于尽、深情厚谊”等词语的意思及课文重点句子的含义。‎ ‎2、能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自己喜欢的段落。学习作者围绕中心选择典型材料进行表达的方法。‎ ‎3、理解志愿军战士与朝鲜人民之间那不是亲人却胜似亲人的感情,体会强烈的爱国主义精神和国际主义精神。‎ 课前准备:‎ 了解抗美援朝战争,搜集志愿军战士与朝鲜人民之间发生的故事。‎ 教学时间: 两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揭题引入,激发探究兴趣:‎ ‎1、出示题目:“亲人”是什么意思?(有血缘关系的,关系亲密的人)‎ 谁是我们的亲人? ‎ ‎2、课文中的“亲人”指谁?(指大娘、小金花、大嫂,指朝鲜人民)‎ 这句话离别的话是谁说的?‎ ‎3、介绍时代背景:1950年10月,中国人民志愿军浩浩荡荡地踏过鸭绿江,开赴朝鲜,和朝鲜人民军并肩作战,抵抗美帝国主义者的侵略。在极端困难的条件下,中朝两国人民终于打败了美国侵略军。1958年10月撤离朝鲜。在漫长的八年中,在血与火的战场上,我们与朝鲜人民并肩作战、生死与共。当我们打败了侵略者,当我们完成了历史使命,当离别的日子终于不顾人们深重的感情而来临时,志愿军战士深情地说——引读课题:再见了,亲人 ‎4、课文中的大娘、小金花、大嫂,与志愿军战士并没有真正的血缘关系,那为什么把他们也称为“亲人”呢?‎ ‎——激发学生读课文的兴趣。‎ 二、深入研读,展示探究过程:‎ ‎1、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哪些事例说明朝鲜人民不是亲人却胜似亲人?‎ ‎(1)大娘为志愿军战士洗衣服,几夜无眠;‎ ‎(2)大娘送打糕,昏倒路旁;救伤员,失去小孙孙;‎ ‎(3)小金花,为救老王,妈妈与敌人同归于尽;‎ ‎(4)大嫂,为挖野菜,炸伤了腿。‎ 2、 走进情境,感受体验。‎ ‎(1)自由读第一自然段,哪里看出大娘像亲人一样对待志愿军战士?划出相关句子,抓住重点词句体会。‎ ‎①交流。学生说句子,自由谈体会。‎ ‎②重点出示:‎ ‎◇“是您带着全村妇女,顶着打糕,冒着炮火,穿过硝烟,送到阵地上来给我们吃。这真是雪中送炭啊!”‎ ‎“雪中送炭”是什么意思?哪里写出了“雪中送炭”的困难和危险?‎ 大娘她们仅仅是为我们送来打糕吗?还为我们送来了什么?(鼓励、希望、信心……)‎ 抓住动词,指导有感情地朗读这句话。‎ ◇ ‎“八年来,您为我们花了多少心血,给了我们多少慈母般的温暖!”‎ 想象一下,说说大娘还会为我们做哪些事?‎ 也许大娘做的事还有更多更多,这一切,怎么不使我们感动和敬佩呢?一起有感情地朗读这一句。‎ ‎③引读:是啊,素不相识的大娘虽然不是我们的母亲,但却像母亲一样,甚至胜似母亲。因此,在离别的一刻,我们志愿军战士动情地说——‎ ‎(生读)“您说,这比山还高比海还深的情谊,我们怎么能忘怀?”‎ ‎——师引,大娘,您就是我们的“亲人”,就是我们的母亲!‎ ‎(2)小组合作学习第二自然段。 ‎ ‎①自由读第二自然段,找出最感动人的句子,抓住重点词句体会。‎ 随机理解词语:同归于尽、噩耗 ‎②重点指导:小金花的妈妈与敌人同归于尽,她的死重于泰山。但小金花为什么没有哭呢?‎ 出示句子:“同志们伤心地痛哭起来,你却把脚一跺,嘴角抽动着狠狠地说:‘妈妈,这个仇我一定要报!’”‎ 失去妈妈的痛,对敌人的恨,这两种情感是多么真切,对比又如此强烈。有感情地朗读。‎ ‎③引读:刚强的小金花,在失去妈妈的一刻,她没有哭,但当与志愿军叔叔离别时,她却哭了,她与志愿军战士真是“不是亲人胜似亲人”啊!所以,当志愿军叔叔与小金花离别时,关心地说——‎ ‎(生读)“可是今天,跟志愿军叔叔分别的今天,你怎么落泪了呢?”‎ ‎(3)小组合作学习第三自然段。‎ ‎①指名读第三自然段:找出最令你感动的句子,抓住重点词句小组交流体会。‎ ‎②重点交流,出示句子:‎ ‎“您知道我们缺少蔬菜,就挎着篮子上山挖野菜。后面山上的野菜挖光了,您又跑到前沿阵地去挖。”‎ 到前沿阵地上挖野菜,会有哪些危险?那大嫂为什么还要去挖呢?这说明了什么?‎ 有感情地朗读这一自然段。‎ ‎③引读:为了给战士们挖蔬菜,大嫂却为此付出了双腿残疾的代价,所以在志愿军心目中,这位大嫂虽然不是亲人,却胜似亲人。所以,在离别的一刻,战士们满怀真情地说——‎ ‎(生读)“您为我们付出了这样高的代价,难道还不足以表达您对中国人民的友谊?”‎ 三、再读课文,加深体验:‎ ‎1、在这些感人的故事中,最打动你的是哪个人的事迹呢?有感情地读一读。‎ ‎2、交流展示朗读。‎ ‎3、读了这些故事,你有什么感受?学生自由说。‎ ‎4、是的,八年的血雨腥风一起渡过,八年的峥嵘岁月共同走过,血与肉凝成的深情厚谊怎能不感天动地?怎能不牵肠挂肚啊!让我们齐声读——再见了,亲人!‎ ‎ ‎ 第二课时 一、朗读课文,领悟写法:‎ ‎1、选择你最感动的一个人物的事迹,有感情地朗读。‎ ‎2、学生分别读不同的故事。‎ ‎3、这三个自然段,在写法上有什么特点?‎ 这三个自然段虽内容有别,但写法相似,这三个朝鲜人民的代表人物都为志愿军付出了数不清的日日夜夜、说不尽的关心帮助,付出了鲜血甚至生命“这样高的代价”,他们不是亲人,却胜似亲人。每一段最后的一个反问句,都强烈地表达了我们对朝鲜亲人的感激和不舍之情。‎ 二、刨根究底,再读再悟:‎ ‎1、可亲可敬的朝鲜人民,为什么要像亲人一样对待我们志愿军战士呢?再读课文,找出句子体会。‎ ‎2、交流:‎ ‎◇“五次战役的时候,由于敌机的封锁,造成了暂时的供应困难。我们空着肚子,在阵地上跟敌人拼了三天三夜。”‎ ‎◇“侦察员老王到敌占区去侦察,被敌人抓住了,关在一所小房子里,有一个班的鬼子看守着。”‎ ‎◇“1952年的春天,金达莱花开满山野的时候,我们缺少野菜……”‎ 这些描写说明了什么?‎ ‎3、志愿军战士踏上异国他乡,与朝鲜人民共同浴血奋战;朝鲜人民关心志愿军战士,军民一家人,同甘共苦,都是为了什么?‎ ‎(为了共同的敌人,为了共同的心愿——和平,这就是爱国主义,这就是国际主义精神。)‎ 三、创设情境,体验朗读:‎ ‎1、当离别的抽泣声与长鸣的汽笛交织在一起时,当我们从车窗伸出手、探出头跟朝鲜亲人再见时,当列车的轰鸣一声紧似一声时,你的心情是怎样呢?请通过第四、五、六自然段的朗读来表现出你的心情。‎ 2、 指名读——互评——齐读。‎ ‎3、读了这几自然段,你觉得当时的场景可以用哪几个词来形容?(难舍难分、依依不舍……)‎ ‎4、正是因为中朝两国人民的友谊是用鲜血凝成的,两国人民生死相依,患难与共。所以说这种友谊是伟大的友谊,这种感情是不是亲人胜似亲人的感情。‎ 四、总结全文,回归整体:‎ ‎1、齐声朗读课文。‎ ‎2、这篇课文是以志愿军的口吻来说的,但是在依依惜别的时候,朝鲜人民肯定也有千言万语要表达。想一想,朝鲜人民会说些什么?请选择小金花、大娘、大嫂三者之中的人以角色,以他们的口气,写一个片断题目,也是《再见了亲人》。‎ 五、作业:‎ ‎1、背诵喜欢的段落。‎ ‎2、摘录使自己感动的句子。‎ 教学反思:‎ ‎15、金色的鱼钩 教学目标:‎ ‎1、快速默读课文,了解文章的主要内容,能复述课文。‎ ‎2、抓住描写老班长的外貌、动作、语言等重点词句,体会老班长忠于革命、舍己为人的精神。‎ ‎3、认识本课12个生字,理解“喜出望外、奄奄一息”等词语的意思,能用自己的话说说对“金色的鱼钩”的理解。‎ 教学时间: 两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揭示课题。‎ 出示课题:金色的鱼钩。‎ ‎(1)朗读课题,应该强调哪个词?‎ ‎(2)读到“金色”这个词语,你想到了什么?‎ 学生可以根据自己对语感,说自己想到的,教师可以引导:光明、灿烂、永垂不朽等。‎ 二、初读课文:‎ 快速默读课文。‎ ‎1、用自己的话说说,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 语言表达可以多种多样,也不要求过分简练,大致的意思是:在二万五千里长征途中,一位老班长接受党的嘱托,照顾三个生病的小战士过草地而光荣牺牲的故事。‎ ‎2、读了课文你有哪些疑问?‎ 对学生的问题进行梳理,重点出示两个问题:‎ ‎①为什么说这个“长满了红锈的鱼钩上,闪烁着灿烂的金色的光芒”?‎ ‎②课文为什么以“金色的鱼钩”为题?‎ 三、再读课文,深入理解:‎ ‎1、默读课文,思考:1935年秋天,红四方面军进入草地,当“我”和两个小同志病得实在跟不上队伍时,老班长接受了一个什么任务?当时指导员是怎么嘱咐的?‎ ‎2、出示句子:“他们年轻。一路上,你是上级,是保姆,是勤务员,无论多么艰苦,也要把他们带出草地。”‎ ‎“上级”就是“领导”,“上级”怎么会又是“保姆”和“勤务员”呢?指导员的意思是什么? ‎ 老班长既是“上级”,要在遇到困难时安抚小战士的情绪,要不断鼓励病号战胜困难,走出草地,要在重重困难面前想方设法。又要像“保姆”和“勤务员”一样时时处处关心照顾小战士们。‎ ‎3、同学们,要完成这一任务容易吗?‎ 再读课文,想想老班长在完成任务时要碰到哪些困难?‎ ‎4、为了完成他既是“上级”,又是“保姆、勤务员”的任务,老班长是怎么做的?‎ 学生抓住课文句子和内容自由讨论。‎ ‎5、这是一位怎么样的老班长?‎ 舍己为人,忠于革命,忠于职守……‎ 第二课时 一、品读课文,体会情感:‎ ‎1、课文主要是抓住老班长的什么来表现他既是“上级”,又是“保姆、勤务员”的呢?‎ ‎(外貌、动作、神态等)‎ ‎2、小组合作学习。‎ 请再读课文,找出描写老班长外貌的句子,划下来,深入体会理解。‎ 交流,品读:‎ 小组汇报,出示描写老班长外貌的句子,重点讲解:‎ ‎◇“炊事班长快四十岁了,个儿挺高,背有点儿驼,四方脸,高颧骨,脸上布满皱纹,两鬓都斑白了。”‎ 为什么不到四十岁的炊事班长会显得那么苍老?这说明了什么?‎ ‎◇“他坐在那里捧着搪瓷碗,嚼着几根草根和我们吃剩的鱼骨头,嚼了一会儿,就皱紧眉头硬咽下去。我觉得好像有万根钢针扎着喉管,失声喊起来:‘老班长,你怎么……’”‎ 老班长吃得多吗? ‎ ‎“嚼”字写出了什么?(食物少,难吃,硬)‎ 指导有感情地朗读这一句,说说:读后你有什么感受?‎ ‎3、研读“笑”意。‎ ‎◇“他笑着说:‘吃吧,就是少了点儿。唉!一条好大的鱼已经上了钩,又跑了!’”‎ ‎◇“老班长看到这情况,收敛了笑容,眉头拧成疙瘩。”‎ ‎◇“老班长看着我们吃完,脸上的皱纹舒展开了,嘴边露出了一丝笑意。”‎ 鱼汤这么少,为什么老班长还“笑着说”?‎ 从“笑”到“收敛了笑容”,再到“露出了一丝笑意”,你读懂了什么?‎ ‎4、长时间的辛苦劳累,长时间的饥饿折磨,终于把老班长累跨了,饿跨了。他终于支撑不住昏倒在黑水潭边。同学们,当我好不容易钓到了小鱼,做好了救命的鱼汤送到老班长面前时,老班长又是怎么说,怎么做的?‎ 出示句子:“老班长已经奄奄一息了。他微微地睁开眼睛,看见我端着的鱼汤,头一句话就说:‘小梁,别浪费东西了。我……我不行啦。你们吃吧!还有二十多里路,吃完了,一定要走出草地去!’”‎ ‎“奄奄一息”是什么意思?‎ 既然是“奄奄一息”了,为什么他说的话中还用了两个“!”?‎ 是的,生命垂危的老班长,即使在最后一刻,也没忘记要鼓励三个小战士克服困难走出草地,也没忘记完成上级下达的任务,也没忘记一个共产党员忠于职守的职责。多么可敬的老班长啊!‎ ‎5、把最让你感动的地方用最富深情的朗读来体现。‎ 二、前呼后应,解困释疑:‎ ‎1、出示最后一段话。思考:“我”为什么要把老班长留下的鱼钩小心地包起来?“这个长满红锈的鱼钩”象征着什么?‎ 用自己的话说说。‎ 一个小小的鱼钩,象征着老班长那忠于革命,忠于人民,舍己为人的金子般的心,也象征着千百万革命前辈的英雄事迹。所以,这篇课文要以“金色的鱼钩”为题。‎ ‎2、指导有感情地朗读最后一句话。‎ ‎3、总结:同学们,我们今天的幸福生活是无数的革命先辈用他们的青春与热血换来的。我们要珍惜今天的幸福生活,把我们的祖国建设得更加美好。‎ 三、作业:‎ 复述课文。‎ 教学反思:‎ ‎16、桥 教学目标:‎ ‎1、能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了解课文描写的故事,体会课文中的老汉在生死关头,舍己为人的高尚品质。‎ ‎2、理解描写老汉在关键时刻的动作、神态、语言的句子,感受一个老共产党员的光辉形象。‎ 2、 认识本课6个生字,了解和领悟课文在表达上的特点。‎ 教学时间: 两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以“桥”引入,初步感知:‎ ‎1、谈话引入课题。‎ 我们在四年级学习过一篇课文《跨越海峡的生命桥》,今天我们要学习的课文是《桥》,也是一座生命桥。出示课题——《桥》。‎ ‎2、自学课文,要求:‎ ‎(1)自由读课文,学习生字新词。‎ ‎(2)想一想:课文写了怎么样一件事?尝试用自己的话说一说。‎ 深夜,当洪水袭来时,老村支书记冒着生命危险,不存私念地指挥一百多号人有秩序地过桥,最后自己和儿子却被洪水卷走了。‎ 二、再读课文,感受“感动”:‎ ‎1、自由读课文,在课文中找出描写洪水的凶猛的句子? ‎ ‎2、交流:‎ ‎(1)出示句子进行对比:‎ ‎◇黎明的时候,雨突然大了。像泼。像倒。山洪咆哮着,像一群受惊的野马,从山谷里狂奔而来,势不可挡。‎ ‎◇黎明的时候,雨突然大了。山洪咆哮着,从山谷里狂奔而来,势不可挡。‎ 哪句话写得好?为什么?‎ ‎(2)理解:“咆哮”是什么意思?山洪是怎么咆哮的?理解“势不可挡”‎ ‎(3)知道学生读出洪水的凶猛。‎ ‎(4)还有哪些句子写出了洪水的凶猛?找出来说一说,读一读。(随机理解词语:跳舞、狞笑)‎ ‎3、过渡:当洪水袭来时,村庄惊醒了。人们翻身下床,却一脚踏在水里。惊慌失措的人们你拥我挤地逃跑,寻找生路?他们找到了吗?(找到了,北面那座窄窄的木桥。)这是一座普通的桥吗?不,这不是一座普通的桥,因为它窄窄的身躯上将承载一百多号人的生命,整个村庄的生命啊!于是,急于求生的人们跌跌撞撞地向那木桥拥去……‎ ‎4、讨论:如果,大家就这样乱七八糟、毫无秩序地拥向窄窄的木桥,会是怎么的结果?(学生自由猜测可能发生的结果,感受形势的紧张)‎ ‎5、是的,在危急关头,年迈的村支书没有因为惊慌而失去理智。他是怎么做?怎么说的呢?请再读课文,找出让你感动的地方,读一读,说一说。‎ ‎(1)先村民到木桥前,便于指挥。‎ ‎(2)号召党员同志排后,体现党员同志的先进性。‎ ‎(3)不顾私情,支持让非党员村民先行,先人后己。‎ ‎(4)舍己为人,壮烈牺牲。‎ ‎6、你觉得这是一名怎么样的老汉?‎ 老汉用自己和儿子的生命换来了一百多号村民的生命,用自己的行动实践了共产党员先人后己、舍己为人的高尚品质。他是真正的共产党员!‎ ‎ 第二课时 一、抓住言行,研读体会:‎ ‎1、指名读第七到第二十三自然段,找出描写老汉动作、神态、语言的句子,仔细读一读,然后再小组内交流自己的感受。‎ ‎2、课堂交流,教师随机指导。‎ ‎(1)出示句子:“老汉清瘦的脸上淌着雨水。他不说话,盯着乱哄哄的人们。他像一座大山。”‎ ‎①老汉“不说话”,却使人们停住了脚步,不再疯一样地拥上木桥。老汉真是“一座山”吗?为什么?‎ 老汉先村民到来到木桥前,却没有夺路而逃生,真是一个为村着想,为民着想的好书记,怪不得他受人“拥戴”,老汉在村民中的威信“像一座山”。‎ ‎②联系上下文,理解:拥戴。老汉为什么会受村民“拥戴”呢?想象老村书为村着想,为民着想的事例。‎ ‎③指导有感情地朗读这句话。‎ ‎(2)出示句子:“老汉突然冲上前,从队伍里揪出一个小伙子,吼道:‘你还算是个党员吗?排到后面去!’老汉凶得像只豹子。”‎ ‎①比较句子:‎ ‎◇老汉突然冲上前,从队伍里揪出一个小伙子,吼道:“你还算是个党员吗?排到后面去!”老汉凶得像只豹子。‎ ‎◇老汉突然跑上前,从队伍里拉出一个小伙子,叫道:“你还算是个党员吗?排到后面去!”老汉凶得很。‎ ‎“冲、揪、吼、像只豹子”写出了什么?(动作果断,不容置疑。)‎ ‎②老汉明知道这是自己的儿子,是自己生命的后代,为什么还一定要小伙子排到最后去?这是一个怎么样的老汉?(坚持原则,秉公办事,不殉私情,舍己为人)‎ ‎③有感情地朗读句子。‎ ‎(3)出示句子:“老汉似乎要喊什么,猛然间,一个浪头也吞没了他。”‎ ‎①老汉如果能喊,要喊的是什么?写下来。‎ 交流朗读学生所写的句子。‎ ‎②这是一位怎么的老汉?‎ 老汉是村支书记,也是一位父亲,他血气方钢,他也充满父爱。但是,当个人与大家的利益相冲突时,他毅然选择的是“先人后己”!所以,在生命的最后一刻,他想说的太多太多……‎ ‎3、再读加深感受:再选择第七到二十三自然段中令你最感动的句子,有感情地朗读。‎ 二、启发想象,体验感悟:‎ ‎1、洪水退了,村民们得救了。但老汉却与自己的儿子却永远离开了自己的亲人。齐读最后四自然段。‎ ‎2、同学们,老汉牺牲后,村民们会怎么做,怎么说?想象当时的一个场景,以不同的身份,写个片断。参考题目:‎ 爷爷,我们想您!‎ 老支书,慢走!‎ 挥泪送别老支书!‎ 我们永远纪念您!‎ 洪水退后……‎ 三、领悟写法,激发情感:‎ ‎1、自由朗读全文,想想课文在表达方式上有什么特别的地方?‎ ‎2、根据学生的理解和领悟,随机指导学生在课文中发现。‎ ‎(1)巧妙的设置悬念。讨论:课文为什么最后才交代老汉与小伙子的关系?‎ ‎(2)用环境描写烘托紧张的气氛,突出人物形象。‎ ‎(3)语言简练,语句简短。‎ 五、作业:‎ ‎1、摘录课文中有特色的句子。‎ ‎2、排演课本剧。‎ 教学反思:‎ ‎17、梦想的力量 教学目标:‎ ‎1、通读课文,了解瑞恩的梦想和他为实现梦想而做出的努力,体会瑞恩为他人着想的美好心灵。‎ ‎2、能从课文的具体描写中体会到“梦想的力量”,感受人们对非洲人民的同情和爱,能画出有关的语句,并用自己的话说说。‎ ‎3、认识本课6个生字,摘录瑞恩说的话。‎ 课前准备:‎ 搜集资料了解非洲缺水的状况 教学时间: 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梦想”的质疑:‎ ‎1、出示课题:梦想的力量 ‎2、读了课题,有什么想知道的?‎ 根据学生的质疑,教师要梳理归纳:‎ ‎(1)谁的梦想? ‎ ‎(2)课文写了一个什么样的梦想?‎ ‎(3)梦想是怎么实现的?‎ ‎(4)这个梦想究竟有什么力量?‎ 二、“梦想”是什么:‎ ‎1、自由读课文,自学生字,读通课文。‎ ‎2、尝试理解“课文写了一个什么样的梦想?”‎ ‎(1)默读课文,在课文中找出有关的句子。‎ ‎◇“我要给非洲的孩子挖一口井,好让他们又干净的水喝。”‎ ‎◇“他们不应该过这样的生活……我一定要为他们挖一口井。”‎ ‎◇“我想让非洲的每一个人都能喝上洁净的水。”‎ ‎(2)有感情地朗读句子。‎ ‎(3)用自己的话说说“课文写了一个怎样的梦想?”‎ 瑞恩的梦想在不断地变大,从挖一口井到要让非洲的每一个人都能喝上洁净的水。‎ 三、“梦想”怎样实现的:‎ ‎1、默读课文,思考:瑞恩的梦想是怎样变成现实的?‎ ‎2、学生自由讨论,教师可以帮助学生明确意见,进一步深入理解。‎ ‎(1)瑞恩为攒够这七十块钱,做了很多额外的家务活。‎ ‎①在课文中找出瑞恩做家务活的句段,大声朗读。‎ ‎“瑞恩的第一项工作是为地毯吸尘……瑞恩把得到的钱,都放进了那个饼干盒里。”‎ ‎②好玩是孩子的天性,瑞恩还是一个孩子,是什么使他放弃玩耍的机会,做那么多的家务活。当时瑞恩心里会怎么想的?‎ ‎③有感情地朗读这段话。‎ ‎(2)瑞恩的同情心感动了很多人,得到了同学、老师和其他很多人的支持。‎ ‎①在课文中找出有关的句段。‎ ‎◇“一周以后,瑞恩受到了一张25元的支票……瑞恩筹齐了大一口井的钱。”‎ ‎◇“瑞恩的老师没想到……是瑞恩和同学们更非洲的孩子们通上了信。”‎ ‎②当人们在报刊、杂志、电视电台中听到瑞恩的故事后,他们会怎么想的?‎ ‎③有感情地朗读这两段话。‎ ‎3、再次默读课文,深入地思考:是什么是瑞恩的梦想成真?‎ 实现梦想不仅仅是钱,更是人们的同情心和爱心。‎ 四、“梦想”的力量:‎ ‎1、默读课文,思考:瑞恩的梦想到底有多大的力量? ‎ ‎2、课堂交流。‎ ‎(1)打好了瑞恩的第一口井。‎ ‎①朗读课文第14自然段到第16自然段。‎ ‎②当瑞恩来到非洲后,站在“瑞恩的井”边时,他会像些什么?‎ ‎③瑞恩和他的父母为什么而激动?为什么而幸福地流泪?‎ ‎④有感情地朗读句子“是啊,一个梦想,竟有如此大的力量,在此时有谁不流泪呢?”‎ ‎(2)“瑞恩的井”基金会成立,已经为非洲打了30口井。‎ ‎3、讨论:你还认为“梦想的力量”大在哪里?‎ 梦想的力量,能够唤起人们的爱心,能够为非洲人民带来生存的希望,能够为非洲建设作出贡献。‎ 五、作业:‎ ‎1、摘录瑞恩说的话。‎ ‎2、瑞恩满怀希望的去募捐,当他得知七十块钱只够买一个水泵时,幼稚的他并没有失望,他只是兴奋地说:“那我再多干些活挣更多的钱吧!”虽然这非常非常难,但瑞恩依然执着地做着。他的执着感动了妈妈的一位朋友。她决定帮帮这个富有同情心的孩子。他把瑞恩的事写成了文章。‎ 如果你就是妈妈的朋友,你会在文章中写些什么呢?请结合上下文,结合自己的感受,写一段话。参考题目:《执着的瑞恩》、《瑞恩的梦想》、《瑞恩的井》……也可以自己命题。‎ 教学反思:‎ 口语交际四 感动 教学目标:‎ ‎1、围绕“感动”这个话题,诉说故事,畅谈想法,感动心灵。‎ ‎2、培养学生积极参与,敢于表达自己的想法的习惯,做到表达时有条理、有感情;在听他人说话要认真,有耐心。‎ 课前准备:‎ ‎1、课前观看公益广告片段;刘翔的图片;音乐《丹顶鹤的故事》;‎ ‎2、搜集古今中外让自己感动的故事。‎ 教学时间: 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激情引入,交流感受:‎ ‎1、回忆电视广告。配音:每天晚上,年轻的妈妈打好热腾腾的水,给年迈的老奶奶洗脚。她日复一日不变的行为,温暖了奶奶苍老的心灵。她不知道,无意中,她教会了自己的孩子——感恩。‎ 2、 看了这则公益广告,你有什么感受?‎ 二、开拓视野,感受“感动”:‎ 像电视广告中这样的令人感动的故事还有许多许多。古代历史上就有许多令人感动的故事,请同学们来说说这些故事。‎ ‎1、讲古代感动的故事。如黄香温席、孔融让梨……‎ ‎2、随机设问:你为什么而感动?‎ ‎3、不仅我国古代有许多令人感动的故事,这样的故事古今中外更是层出不穷。小组说说感动的故事。推选其中说得最好的一位同学来讲讲。‎ ‎4、不仅有许多感动的故事,我们的生活中更不乏感动的图片或音乐。‎ ‎5、配乐引出《丹顶鹤的故事》:有一个女孩,她从小就爱养丹顶鹤,在她大学毕业以后,她仍回到她养鹤的地方。可是有一天,她为了救那只受伤的丹顶鹤,却滑进了沼泽地,就再也没有上来。(音乐响起)‎ 6、 听了这个故事和音乐,你有什么感受?‎ ‎7、出示刘翔的图片。这是谁?你喜欢他吗?说说他的故事。‎ 再听刘翔获冠时响起的国歌声。‎ 同学们,当我们再回到二零零四年的希腊雅典,重温那激动人心的一刻,你感动吗?为什么?‎ ‎8、小结:感动是人的情感的自然流露。因为我们善良,所以我们学会了感动,学会了感恩。‎ 三、互动交流,重温“感动”:‎ ‎1、同学们,在你的生活中,你是否经历过让自己感动的事呢?‎ 指名说话。请其他同学当记者,现场进行“答记者问”。引导学生说最感动的地方,说清感动的原因。‎ ‎2、组织小组进行“感动‎2008”‎ 比赛活动(根据上课时间自由调整),评选出最让人感动的小故事。‎ 引导学生拟定评选条件:把感动的事件说清楚,说具体;表达时口齿清楚,声音响亮。‎ ‎3、开展活动。在音乐《感恩的心》中结束。‎ 教学反思:‎ 习作四 感动 教学目标:‎ ‎1、在口语交际的基础上,选一件令人感动的小事记下来。内容要具体,语句要通顺,感情要真实。‎ ‎2、能把一件事的来龙去脉交代清楚,力争写得具体、生动。 ‎ 课前准备:‎ 例文一篇。‎ 教学时间: 两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学习例文:‎ ‎1、怎么样才能把一件感动的事写具体呢?‎ 出示例文《感动的心》‎ ‎(1)自由读故事,划出让自己感动的地方。‎ ‎(2)交流:课文是怎么把这些感动的地方写具体的? ‎ 夜,深了,端茶、喂水还在进行着,疯女人还在不停地说着。忽然,她对着一位二十多岁的乘务员叫了一声“妈妈”,那位乘务员居然毫不犹豫地答应着,就是这一声“哎”,却深深地感动了一个神经不正常人,它让一个疯女人说出了一声久违了的“谢谢”。‎ 为什么用上“居然”?去掉行吗?为什么?‎ ‎(3)再读文章,哪些句子写得特别有感情,划下来,有感情地进行朗读。‎ ‎(4)交流朗读。‎ 小结:抓住故事人物的语言、动作、神态和心理来具体描写,写出自己的真情实感,就能把文章写具体。‎ 二、指导写作:‎ ‎1、选择自己最感动的故事的片断,写下来。‎ ‎2、交流写作:请学生把自己写的片断展示出来,读后,请同学评一评,哪里写得好?哪里还可以改进?‎ ‎3、按方法小组评改。‎ ‎ ‎ 第二课时 一、完成习作:‎ ‎1、把这篇文章全部写下来。题目自定。‎ ‎2、教师巡回指导。‎ 二、讲评习作:‎ ‎1、指名读,说说写得好的地方,再提出修改意见。‎ ‎2、独立修改。‎ 附:例文 感动心灵 今年七月,我到北京参加第三届全国“少年之星”创新作文大赛颁奖大会,在返程的北京西站——重庆T9次列车13号车厢上,发生了惊人的一幕。      像晴天霹雳,一个疯女人搅乱了旅客们的兴致。      她一上车就说个不停,开始,人们似乎没有察觉到她的反常,不一会儿,就发现她是一个神经不正常的人。有人报告了列车长,列车长带着两名乘务员立即来到了13车厢,并在13车厢的旅客中找到了一位医生,那位医生很乐意地为这位病人看病,并将自己随身带的安定药给那位病人服下。      为了照顾好这位疯女人,列车长决定,派两名乘务员日夜守护在她身边,以确保病人和乘客的安全,那位医生也把自己的下铺让给了那位病人,自己就睡在那位病人的中铺,以便随时照顾她。      就这样,乘务员、医生、乘客他们并没有嫌弃那位疯子,而是用爱心演绎了一段人间真情。      列车长和乘客们开始为这位疯女人的命运担忧起来,她是哪里人?家在哪里?为什么没有人护送?列车长说:“从她的行李中没有找到可以证明她身份的证件,她既然上了我们的这次列车,我们就要对她负责,保证安全地把她送到重庆站,然后再想办法联系家人。”    乘务员轮流照看着这位疯子女人,他们既要耐心地听她说个不停,又要防备她对乘客的伤害,列车每到一站,乘务员都要特别小心,将她紧紧地拉住,以防她下车跑了。一位乘务员阿姨说:“我当了二十几年乘务员,遇到这种特殊的旅客还是第一次,我们要尽力照顾好她。”他们为她买来了方便面、面包等。      ‎ 乘务员们的爱心深深地感动着乘客们,几位好心的乘客也毫不犹豫地加入到看护那位疯女人的队伍中,他们有意地去和她说话,然后给她东西吃,给她水喝。在他们爱的呵护下,那疯女人似乎有一些清醒了,她说她叫穆仕晴,三十三岁,在北京做清洁工,家在贵州,    其它什么都不知道了。‎ 夜,深了,端茶、喂水还在进行着,疯女人还在不停地说着。忽然,她对着一位二十多岁的乘务员叫了一声“妈妈”,那位乘务员居然毫不犹豫地答应着,就是这一声“哎”,却深深地感动了一个神经不正常人,它让一个疯女人说出了一声久违了的“谢谢”。‎ 爱是多么伟大,她可以让没有正常思维的人心灵感动。‎ 用爱抚平寒冷的心扉,让心灵去感动心灵,使黑暗的世界打开一扇光明的大门。‎ 教学反思:‎ 回顾·拓展四 学习目标:‎ ‎1、巩固本组学习本组课文的所得,明白写文章要有真情实感才能感动比如,读文章要入情入境才能够被感动。‎ ‎2、积累20个成语。‎ ‎3、懂得“程门立雪”的意思,懂得尊师重道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激发学生尊敬教师的思想感情。‎ 教学时间: 两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朗读对话,畅谈发现:‎ ‎1、(教师出示交流平台小林和小东的对话)‎ 师:请学生们自由大声的读读小林和小东的对话,想想你从他们的对话中发现了什么?‎ ‎2、学生自由读对话。‎ 师:谁愿意说说自己的发现吗?‎ ‎3、学生畅谈自己的发现。‎ 教师将学生发言归纳为:‎ ‎(1)要让文章感动自己必须设身处地地想,入情入境地读。‎ ‎(2)要让文章感动自己必须要写真人真事,表达真情实感。‎ ‎(3)要注意表达的方式。‎ 选择典型的句段,朗读体会表达思想感情的不同方式。‎ ‎(1)再见了,亲人!再见了,亲爱的土地……我们的心永远和你们在一起。(《再见了,亲人》)‎ ‎──直接抒发感情。‎ ‎(2)五天以后,洪水退了……她丈夫和她的儿子。(《桥》)‎ ‎──在故事的叙述中表达感情。‎ ‎4、回忆学过的课文中还有哪些课文是用这样的方式来表达感情的?‎ ‎5、还有哪些其他的表达感情的方式?‎ 给出实例体会,比如借景抒情,咏物抒情……‎ 二、总结学法,课外拓展:‎ ‎1、师:看来同学们的收获可真不少,听说大家在课外也收集了一些感人的文章,请在小组中交流交流(学生出示自己平时阅读是比较喜欢的文章)。‎ 老师提两点建议:‎ ‎(1)朗读文章时,要入情入境地读,用自己的朗读打动听者。‎ ‎(2)听的同学要边听边思考,这篇文章什么地方令你感动?‎ 作者又是通过什么方法表达自己的思想感情的。‎ ‎2、学生小组交流。‎ 小组派代表在班上朗读文章,学生交流听后感受与体会。‎ 第二课时 一、教学“日积月累”:‎ ‎1、自由读“日积月累”词语。‎ ‎2、小组中交流哪些词语自己会认识,让学生较快地从熟悉的成语中产生亲近感。‎ ‎3、再读课文,按自己的方法把词语进行归类。‎ ‎(1)比较适用于形容和平时代的精神。‎ ‎(2)比较适用于形容战争时代得精神。‎ ‎(3)比较适用于形容坚强意志的成语。‎ ‎(4)比较适用于形容思想境界方面的成语。‎ ‎4、再次诵读。‎ ‎5、开展“小组故事会”活动。‎ ‎(1)自由选择文中的三个成语,讲述自己熟悉的历史名人或生活中的劳动者的故事。‎ ‎(2)小组要评出“故事大王”。‎ ‎(3)参加全班“故事大王”比赛。‎ 二、导入新课:‎ ‎1、同学们,我们来玩个成语接龙游戏好吗?‎ ‎2、看来同学们积累的成语还不少。大家一定知道不少成语,都来源于生动的历史故事。‎ 今天,我们就要学习一个新的成语故事──(板书课题)程门立雪。‎ ‎3、齐读课题。‎ 注意“程”是后鼻音,“门”是前鼻音。‎ 三、初读故事,概括:‎ ‎1、自由读。‎ 思考:文章讲了一个什么故事?‎ ‎2、用一两句话把“程门立雪”的故事说明白。‎ 提示:用上“谁和谁”、“为了……”、“结果”、“后来,杨时成为……”‎ 同桌互说,全班交流。‎ ‎(杨时和游酢为了解决疑难问题,冒着大雪赶到程颐门前,当时老师正在午睡便站在门外等候,等老师醒来,他俩已成了雪人,后来,杨时成为一个著名的理学家。)‎ ‎3、想象程颐醒来后看见门外的两位“雪人”会说什么?‎ 四、总结廷伸,课外拓展:‎ ‎1、齐读第二段。‎ ‎2、“程门立雪”现在多用来称赞什么精神?‎ ‎3、速读全文,找出从哪些地方看出杨时尊敬老师?‎ ‎4、全班畅谈班级中尊敬老师的典型事例。‎ ‎5、有感情朗读课文。‎ 五、布置作业:‎ ‎1、将“程门立雪”这个故事讲给父母或好朋友听。‎ ‎2、继续收集成语故事,与同学互相交流。‎ 教学反思:‎ ‎18、将相和 教学目标:‎ ‎1、学习本课生字新词。‎ ‎2、在理解课文内容的基础上,分清事情的前因后果,了解故事之间的联系 ‎3、通过人物的言行,分析人物的性格特点。‎ 教学时间: 两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揭题质疑:‎ ‎1、出示课题。理解:“和”,就是和好。‎ ‎2、质疑激趣。看到课题,你们想知道什么?‎ ‎“将”和“相”是谁?他们之间发生了什么事?他们为什么和好?‎ 二、初读感知:‎ ‎1、带着问题自读课文,要求读准字音,读通课文。‎ ‎2、简单介绍历史背景。‎ ‎3、快速浏览全文,把“将”、“相”的名字用________画下来。同时想一想,这篇文章讲了几个小故事?用自己的话简单概括一下。‎ ‎“完璧归赵”、“渑池之会”和“负荆请罪”。‎ 三、理清层次:‎ ‎1、这三件事情分别用了哪几个自然段来叙述的?根据提纲给课文分段,说说每段的主要意思。‎ ‎2、交流。‎ 第一段(1~10)自然段,写蔺相如出使秦国,机智勇敢,保护国宝,立了大功。‎ 第二段(11~15)自然段,写蔺相如在渑池会上,不畏强暴,维护国威,又立新功。‎ 第三段(16~18)自然段,写廉颇负荆请罪,将相和好。‎ 四、深入研读:‎ ‎1、你觉得廉颇和蔺相如由和转向不和的原因是什么?课文中哪里开始写到了不和。‎ ‎“我廉颇功无不克,战无不胜,立下许多大功。他蔺相如有什么能耐,就靠一张嘴,反而爬到我头上去了。我碰见他,得给他个下不去!”‎ ‎(1)请同学们自由读一读,从廉颇的话中能读懂些什么?(廉颇内心的不满……)‎ ‎(2)指导有感情地朗读。‎ ‎2、这样下去,廉颇和蔺相如迟早有一天会闹僵,到那时,赵国可能将国将不国了。你现在的任务是劝服正在气头上的,什么也听不进去的廉颇。为了劝好,老师建议大家读读全文,看看蔺相如是不是真的靠一张嘴,没什么能耐?‎ ‎3、出示学习提示:‎ ‎(1)学习任务:一边读一边感悟,哪些地方可以看出了蔺相如并不仅仅靠一张嘴,他是有能耐的。‎ ‎(2)学习建议:建议大家先划出重点句子或重点词揣摩人物特点,并感情朗读,然后采用摆事实或讲道理的方法,来说服廉颇。‎ ‎(3)友情提醒:你可以直接从蔺相如的语言、动作来体会蔺相如的特点;也可以从赵王和秦王的表现跟蔺相如作对比,从而体会蔺相如的特点。‎ ‎4、学生自主研读课文 第二课时 一、感悟体会:‎ ‎ 1、说说哪些地方可以看出了蔺相如并不仅仅靠一张嘴,他是有能耐的。‎ ‎ 根据学生的回答,随机指导几个重点句子的理解。‎ ‎ (1)“蔺相如看到这种情形,直到秦王没有拿城换璧的诚意,就上前一步说:‘大王,这块璧有点儿小毛病,让我指给您看。’……说着举起和氏璧就要向柱子上撞。”‎ ‎ ①自由读这段话,从中你发现了蔺相如得什么特点?从哪里看出来的?‎ ‎ “……我指给您看”这是有谋;‎ ‎“我的脑袋和璧就就一块儿撞碎在这柱子上。”这是有勇。‎ ‎②体会蔺相如在说这些话时的心情,有感情地朗读蔺相如说的话。‎ ‎(2)“蔺相如一看秦王这样侮辱赵王,生气极了……蔺相如也叫人记下来,所在渑池上,秦王为赵王击缶。”‎ ‎①读读这段话,想象当时的情境。‎ ‎②从这里可以看出蔺相如得什么特点?‎ ‎“我就跟你拼了”——舍身救主 ‎“秦王被逼得没法,只好为赵王击缶。”——不畏权势 二、角色体验:‎ ‎1、导入:廉颇猛然醒悟到自己的错误。于是有了动人的负荆请罪这一幕。‎ ‎2、读一读书上描述负荆请罪的句子。‎ ‎3、引导学生看插图,书上只说:“他脱下战袍,背上荆条,亲自到蔺相如门上请罪。蔺相如见廉颇来负荆请罪,连忙热情地出来迎接。”廉颇负荆请罪一直被后人传为美谈,我想他们当时一定说了许多感人的话。你能不能替作家把他们当时说的话还原出来。‎ ‎4、学生写作,交流。‎ ‎5、想象说话:如果当时围观的百姓看到了这动人的一幕,他们会说些什么?这件事传到赵王或秦王的耳朵里,他们可能会说些什么?廉颇的属下或蔺相如的属下看到大将军廉颇负荆请罪,又有何感想?今天的你看到了这动人的一幕,回想起生活中和他人相处的点点滴滴,又想说什么?请你任意选择一个角色说一说。自由准备--同桌互说 ---指名说 ‎6、同学们,一位功勋卓著,叱咤风云的老将军,他能够脱下战袍,露着脊背,赤着脚,背上荆条,跪在相府门前认错,这需要何等的胸襟和气魄啊!所以,有句俗语叫:宰相肚里能撑船,将军背上能插荆。‎ 三、总结提升,课后延伸:‎ ‎1、请同学谈谈学了这篇课文后的收获。‎ ‎2、感兴趣的同学可以课后去阅读有关的书籍,了解一下后来秦国灭了六国,赵国也包括在内。那么赵国后来怎么也逃脱不了被灭亡的命运呢?‎ 教学反思:‎ ‎19、草船借箭 教学目标:‎ ‎  1、通读课文,了解本课的情节,认识到诸葛亮“借”箭成功的主要原因是由于他的有胆有识、足智多谋。‎ ‎  2、了解学习以记事为主的课文,必须抓住事情发展的线索,理清它的起因、经过及结果,并领会事件的本质意义。‎ ‎  3、学习本课“妒、督、鲁”等ll个生字,以及妒忌、商议、推却、探听等8个词语,理解词语在句子中的意思,并会用“推却、轻易”造句。‎ ‎  4、体会文章首尾呼应的写法。  ‎ 课前准备:‎ ‎  阅读《三国演义》第42回至第46回。了解当时魏、蜀、吴三国的形势以及周瑜为什么妒忌诸葛亮。‎ 教学时间: 两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介绍名著,了解大势:‎ 教师介绍名著《三国演义》的故事梗概。‎ 师生合作介绍“草船借箭”前的三国形势,以及周瑜妒忌甚至要加害诸葛亮的表现。‎ 二、揭示课题,激发兴趣:‎ ‎  1、出示课题:草船借箭 ‎  2、什么叫草船?草船借箭是指什么意思?‎ ‎  3、读了课题,你想知道什么?‎ 根据学生的回答,梳理问题:‎ ‎  谁草船借箭?为什么要草船借箭?怎么样草船借箭的?最后借到了箭没有?‎ 三、初读课文,理清脉络:‎ ‎  1、这些问题实际上要我们回答什么?请用陈述句表达。‎ ‎  草船借箭的原因、经过、结果。‎ ‎  2、给文章分段:一(l、2节)、二(3--5节)、三(6-9节)、四(10)‎ 这是按事情发展的顺序给课文分段,并说说主要内容。‎ 四、自读第2至第5自然段,指导感情朗读:‎ ‎1、找出这几段的特点。(以对话形式出现,且无提示语。)‎ ‎  2、根据人物对话内容,揣摩人物思想状况、性格特点,自加提示语。‎ ‎3、分角色朗读。在朗读中注意读出语气,探究人物特点。‎ 五、读第6至第9自然段,了解借箭经过:‎ ‎1、先说经过。出示示意图,自己读书,自己画图,说明理由(也就是因果关系。)‎ ‎  2、分析保证借箭成功的因素。‎ ‎(1)雾的作用。(冬季,雾在四更最浓。)‎ ‎(2)船的作用。(草人在雾中似人;相连——空隙较小,易于受箭,正反都可受箭。)‎ ‎(3)曹操多疑之心。(不仅不轻易出动,还调六千名弓弩手,使箭更多。)‎ ‎(4)士兵作用。(擂露呐喊,虚造声势,引敌射箭。)‎ ‎(5)水的作用。(冬季刮西北风,使船回去时“顺风顺水”。这时文章第二次提“冬季”;等到曹军发觉时,船已飞一样驶出二十多里。)‎ ‎  总结:天时、地利、人和等各方面的因素,诸葛亮都考虑到了,基于这些周全的考虑,诸葛亮作出了巧妙的安排,这就叫——“神机妙算”。而周瑜都没想到,当他知道这一切时,一定是——“自叹不如”。‎ ‎ ‎ 第二课时 一、快速阅读课文,找出关键的词语:‎ ‎  通过上节课的研究学习,你认为课文中的哪个词语最有研究价值?(神机妙算)‎ 二、精读课文,理解神机妙算:‎ ‎  1、要求学生划出能表现诸葛亮到底神在哪里?妙在何处?‎ ‎  2、讨论交流。‎ ‎  ★知天文 ‎  (1)“这时候大雾漫天,江上连面对面都看不清。”‎ ‎  ①这场大雾,诸葛亮和鲁肃都看到了,请大家体会体会,鲁肃看到这场大雾会是怎样的心情?(吃惊)‎ 诸葛亮看到这场大雾又会是怎样的一种心情呢?(暗自高兴,因为这场大雾是诸葛亮在三天前就已料到的。)‎ ‎  ②你从哪里看出这场大雾是诸葛亮三天前就料到的,也许是凑巧碰上的呢?(引导学生联系上下文理解。)‎ 出示:“第一天,不见诸葛亮有什么动静;第二天,仍不见诸葛亮有什么动静;直到第三天四更的时候,诸葛亮秘密把鲁肃请到船里。”‎ 学生自由读,在读中体会诸葛亮早在三天前就已算准了这场大雾。‎ ‎  ③老师觉得这个句子写得太罗嗦,前几天不是没有动静吗?没动静有什么好写,完全可以改成这样:第三天四更时候,诸葛亮秘密的把鲁肃请到船里。这样写即清楚有简练。行吗?好吗?为什么?‎ ‎(组织讨论,体会诸葛亮的胸有成竹,从容不迫,神机妙算。)‎ ‎  ④怪不得周瑜长叹道:“诸葛亮真是神机妙算,我比不过他。”‎ ‎  ★懂地理 ‎  (1)划出诸葛亮的借箭的路线,说说理由。‎ ‎  出示:“天还没有亮,船已经靠近曹军的水寨。诸葛亮下令把船头朝西,船尾朝东,一字儿摆开,又叫船上的军士一边擂鼓,一边大声呐喊。”‎ ‎  出示:“诸葛亮又下令把船掉过头,船头朝东,船尾朝西,仍然擂鼓呐喊,逼近曹军水寨受箭。”‎ ‎  (2)讨论:诸葛亮为什么要先船头朝西,船尾朝东,再船头朝东,船尾朝西?‎ 读句子,体会诸葛亮的考虑周密,算准借箭的地理位置,以及他的巧妙安排。‎ ‎  ★识人心 ‎  (1)识曹操 ‎  出示:诸葛亮笑着说:“雾这么大,曹操一定不敢派兵出来。我们只管饮酒取乐,天亮了就回去。”曹操听到鼓声和呐喊声,就下令说:“江上雾很大,敌人忽然来攻,我们看不清虚实,不要轻易出动。只叫弓弩手朝他们射箭,不让他们靠近。”‎ ‎  《草船借箭》这篇课文中写诸葛亮说话的地方有11处之多,但只有这个地方写到了诸葛亮的笑,你们说,他在笑谁?这是一种怎样的笑?(笑自己的神机妙算,笑曹操的不敢出兵,笑周瑜的自不量力,这是自信的笑,胜利的笑;笑鲁肃的忠厚老实、不知底细,这是幽默的笑,宽厚的笑。)‎ ‎  (2)识鲁肃 ‎  诸葛亮明明知道周瑜暗藏杀机,鲁肃又是周瑜的心腹,为何还要请鲁肃帮忙?他不怕鲁肃向周瑜告密吗?请同学们仔细的讨论一下。‎ 三、进一步体会人物的特征:‎ ‎  学了课文我们知道了诸葛亮的足智多谋、料事如神的非凡才干。而周瑜嫉妒诸葛亮的才干,想设计陷害他。课文第二自然段是一段诸葛亮和周瑜的精彩对白,师生对话,体会从他们的对话中你还可以看出诸葛亮和周瑜分别是个怎样的人。‎ ‎  四、总结全文。‎ 草船借箭的成功使我们真真切切地感受到了诸葛亮的足智多谋、料事如神、宽宏大度、谦虚礼让的大将风度。使得气量狭窄、妒才忌能、才气输诸葛亮一筹的周瑜不得不叹服。‎ ‎(出示;诸葛亮神机妙算,我真比不上他。)‎ 教学反思:‎ ‎20、景阳冈 教学目标:‎ ‎1、理解课文内容,了解武松打虎的经过。‎ ‎  2、在理解内容的基础上分清事情的前因后果。‎ ‎  3、有感情地朗读武松打虎的部分,从中感悟人物形象。‎ 教学时间: 两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启发谈话,导人新课:‎ 前面学过的两篇课文,讲的都是我国古代的事情,今天我们要学的“景阳冈”讲的也是我国古代的故事。‎ 课文是根据明代著名小说《水浒传》中的片段改写的。(板书:景阳冈)‎ 提问:哪位同学能把《水浒传》向大家做个简单的介绍?‎ ‎《景阳冈》讲的是谁的事?‎ 二、初步理解课文内容,理清课文条理:‎ ‎1、提出自学要求:用比较快的速度把课文默读一遍,按照事情经过把课文分成四段。‎ ‎2、请学生说说是怎样分段的,每段讲的是什么 三、打虎前抓喝酒,写语言见特点:‎ ‎1、快速默读这一部分,并画出武松的语言。通过武松的语言,体会武松有什么特点。‎ ‎2、引导,并板书 豪爽、 倔强、 勇敢、 ‎ 酒量惊人、 胆量过人。‎ ‎3、你是通过哪些句子体会到武松具有这些特点? ‎ ‎(1)豪爽 ‎“这酒真有气力”。‎ ‎(2)倔强 ‎“原来这样。我吃了三碗,如何不醉?”‎ ‎“别胡说!难道不付你钱!再筛三碗来” ‎ ‎(3)勇敢 ‎“就有大虫,我也不怕”。‎ ‎“这是店家的诡计,吓唬那些胆小的人到他家里去歇。我怕什么!”。‎ ‎(4)酒量惊人。 ‎ ‎“武松前后共吃了十八碗。”‎ ‎“但凡客人来我店,吃了三碗的,就醉了,过不得前面的山风。” ‎ ‎(5)胆量过人。‎ ‎“武松笑道:‘……你别说这样的话来吓我。就有大虫,我也不怕。’”‎ ‎“武松看了看笑道:‘……我怕什么!’”‎ ‎“细想了一回,说道:‘怕什么,只管上去,看看怎么样。’”‎ ‎“武松自言自语道:‘……是人自己害怕了,不敢上山。’” ‎ ‎4、小结通过语言来体会人物特点的方法。‎ 第二课时 一、景阳冈打虎时,抓动作见特点:‎ ‎1、武松赤手空拳打死猛虎是通过他的什么来写的?(动作)‎ ‎2、引导板书 力量超人 机敏胜人 ‎(1)力量超人。‎ ‎“武松双手抡起哨棒,……把那树连枝带叶打了下来。”‎ ‎“……把那条哨棒折成两截……”‎ ‎“……揪……按……提……打……”‎ ‎(2)机敏胜人。‎ 引导从武松三次“闪”突出武松的“机智”或“机敏”。 ‎ 体会“闪”对表现武松的形象的好处。‎ 写作方法指导。在写作时,通过人物的语言、动作刻画,会使你笔下的人物更加栩栩如生,文章也会更具感染力。‎ 二、打虎后速下冈,抓心理见特点:‎ ‎1、反复读文,理解作者写这段的用意提问:‎ 假如武松在下冈途中又碰上老虎,是老虎被武松“制服”,还是武松被老虎“制服”?‎ ‎2、引导学生读书,寻找相关信息,提出自己的观点,说说理由 三、课外讨论“‎ 提出有争议的问题:有的同学说:“现在要保护老虎,武松打虎这样的故事不该再读了,你同意吗?”‎ 教学反思:‎ ‎21、猴王出世 教学目标 ‎1、学习生字词,能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课文 ‎  2、初步感受古典文学的语言特点,理解“石猴”勇敢顽强、一心想着大家的品质,受到教育。‎ ‎  3、体会作为古典四大名著之一的《西游记》的语言美和古代劳动人民的丰富想象力。‎ 教学时间: 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揭示课题:‎ ‎   1、揭题,在这部小说中,给你留下印象最深的是那个人物? ‎ ‎   2、谈谈你对人物的了解。‎ ‎   3、你知道孙悟空是怎样成为美猴王的吗?今天我们就学习一篇新课文,了解孙悟空变成美猴王的经过。‎ 二、初读感知:‎ ‎   1、大声读课文,把句子读通顺,读不懂的地方画出来。‎ ‎   2、边读边想,这篇文章讲的是一件什么事?‎ ‎  3、交流自学情况。‎ 三、朗读感悟:‎ ‎1、自由读课文,你喜欢那些句子,画下来,说说你喜欢的理由,并把它们有感情的读出来。‎ ‎   2、交流自己喜欢的句子。‎ ‎   说说为什么喜欢这些句子,并有感情地朗读这些段落。‎ ‎   交流时教师相机点拨,让学生领悟古典名著的语言特色。‎ ‎   重点:‎ ‎(1)四面更无树木遮阳,左右倒有芝兰相衬……通灵之意 ‎   (这几句交待顽石生成的环境,文字清新,很美)‎ ‎  (2)那猴在山中,却会行走跳跃,食草木,饮涧泉……朝游峰洞之中。‎ ‎   (这几句写石猴活动,机灵可爱,语言对仗工整很有意思。)‎ ‎  (3)“他瞑目蹲身,将身一纵……明明朗朗的一架桥梁。”‎ ‎   (这一段写石猴入洞的情景,敏捷可爱。) ‎ 四、课外阅读扩展:‎ ‎  有兴趣的同学可以读一读《西游记》,准备好召开一个《西游记》故事会,看谁讲的故事最精彩。‎ 教学反思:‎ 口语交际五 让名著中的人物走上舞台 教学目标:‎ ‎1、能通过自己的演绎,将名著中的人物性格刻画得生动、形象,从而加深对故事中人物的理解。‎ ‎2、学会通过表情、动作等肢体语言来反映人物的性格。‎ 课前准备:‎ 排练课本剧“负荆请罪”。‎ 教学时间: 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谈话引入主题:‎ 这个单元的课文情节生动,人物形象鲜明.今天的口语交际,我们就来演演课本剧通过我们的表演来再现名著中的人物。‎ 二、角色选择:‎ ‎ 1、你最喜欢哪部名著?为什么?〈三国演义〉、〈西游记〉、〈水浒传〉、〈红楼梦〉‎ ‎ 2、哪个人物给你留下的印象最深?或者你最崇拜谁?你想通过自己的表演来当一回你喜欢的人物吗?‎ 三、观看表演,引入情境:‎ ‎1、观看课本剧《负荆请罪》,思考:‎ ‎(1)廉颇和蔺相如是怎样一个人?‎ ‎(2)你从哪里体会到的?(人物的语言、动作、表情)‎ ‎2、同学们,刚才我们看了表演,这段情景 我们书中的课文里也描绘到了,你能比较一下两者的关系吗?‎ ‎(表演中很多人物的对话、表情、动作等都是通过书上的一些叙述性的语言转化的;书上刻画的人物性格在表演中展现得淋漓尽致。)‎ 四、分角色准备:‎ ‎1、如果让你来演一个故事,你觉得需要哪些准备?‎ 师生探讨:(1)可以将文中的叙述性语言改编成人物的对话。‎ ‎   (2)可以利用提示语加上表情或动作。‎ ‎   (3)根据实际情景可以准备些简单的服装、道具。‎ ‎2、选择一个自己喜欢的故事,可以自由组合,也可以以小组为单位进行排练 五、班级表演:‎ ‎1、班内表演。‎ ‎2、全班同学评议,评出“最佳表演家”。‎ 标准:(1)正确理解课文内容,再现故事场景。‎ ‎(2)入情入境,将人物形象展现逼真。‎ 六、老师总结:‎ 这些人物的形象通过同学们的演绎,真是生动逼真。在浩如烟海的文学、历史名著中,还有许多栩栩如生的人物、引人入胜的故事,等着我们去感受,去细细品位。‎ 教学反思:‎ 习作五 缩写课文 教学目标:‎ ‎1、学习课文,明确这次习作训练的要求和内容,初步懂得缩写方法; ‎ ‎2、找出与文章的主要内容关系密切的句子:重点指导一个自然段的写法,学生作片断练习。‎ 课前准备:‎ 搜集一个自己感兴趣的故事 教学时间: 两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明确缩写目的:‎ 我们以往的作文,都是要求写把文章写具体,这是一种作文能力,但是仅学会写具体还不够,还要学会写得简洁。这也是一种写作能力。写文章,应需要具体就具体写,需要简洁就写得简洁。‎ 这次作文,是缩写课文,就是训练我们把长文章压缩成短文章。‎ 二、明确缩写要求:  ‎ ‎1、读课文中的(习作要求),想想:缩写要达到什么要求?  ‎ ‎2、引导板书:‎ 缩写成的短文不能改变原文的主要内容。     ‎ 文章的语句简洁、通顺、连贯。‎ 三、学习习作提示,掌握缩写方法:‎ ‎1、怎样缩写课文呢?‎ ‎2、同桌互相讨论 ‎3、小结:跟简要复述一样,保留原文的主要内容,把课文中的某些细节或某些情节删掉。‎ ‎4、看课文中的习作提示,边读边想边划:  ‎ 怎样压缩才能使缩写后的文章保留原文的主要内容? 用“——”划出句子。‎ 四、尝试取舍:‎ ‎1、快速默读《景阳冈》,划出需要保留的内容。‎ 想想:课文的主要内容是什么?(武松打虎时的过程)‎ 哪些内容是在叙述“武松打虎时”的,需要保留?用“[ ]”划出来。哪些情节可以删去?  ‎ ‎2、讨论上面思考题。  ‎ ‎(1)指名说说划出的需要保留的内容。  ‎ ‎(2)师生小结:‎ 应保留的内容有:①武松打虎空拳打死猛虎的过程;‎ ‎②武松的有关动作和语言;‎ ‎③店家等相关人物的反映。‎ ‎3、学生对照自己划的内容,作适当增删。‎ 五、集体交流:‎ ‎1、讨论:这一段中,哪些可压缩?  ‎ 根据学生讨论,板书:  ‎ 可压缩:①具体描写老虎的反映的词;‎ ‎②具体描写武松动作的词。(即动作前的修饰)‎ ‎  2、片断练习。  ‎ 缩写“武松打虎时”的经过。  ‎ ‎              ‎ 第二课时 一、讲评第一课时写的片断:  ‎ ‎1、出示学生写的缩写片断。  ‎ ‎2、重点讲评以下几方面:‎ ‎(1)修改后的段落是否保留原文的主要内容?  ‎ ‎(2)该压缩的是不是都压缩了?  ‎ ‎(3)语句是否简洁、通顺、连贯?‎ 二、学生修改片断;  ‎ ‎1、听老师、同学讲评片断后,修改自己写的片断。‎ ‎2、四人小组对照上面3点要求评价同学的片断。‎ 三、缩写全文:  ‎ ‎1、引导学生再读课文中的习作内容和习作要求,进一步明确缩写要求。‎ 教师强调删去次要内容,保留主要内容。  ‎ ‎2、学生按要求缩写全文,教师作巡回指导。‎ 四、拓展延伸,缩写课外故事:‎ ‎1、学生独立地阅读课外搜集的一个故事,简要复述主要内容。‎ ‎2、明确在缩写课文时的共同点:‎ ‎(1)缩写成的短文不能改变原文的主要内容。‎ ‎  (2)文章的语句简洁、通顺、连贯。‎ ‎ 3、尝试缩写课外小故事。‎ ‎4、课堂交流、评议。‎ 教学反思:‎ 回顾·拓展五 学习目标:‎ ‎1、通过阅读课文后,能与同学就文中的人物进行交流,在交流过程中,发表自己不同的见解,学会在阅读后进行总结、反思。‎ ‎2、积累八条谚语,并能正确地运用这些谚语。‎ ‎3、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从课内阅读向课外阅读延伸,交流读书乐趣和学到的方法。‎ 课前准备:‎ ‎1、制作阅读表格。‎ ‎2、引导学生阅读本组课文的原著及我国的其他古典名著。‎ 教学时间: 两课时 教学过程:‎ ‎                第一课时 一、交流平台:‎ ‎1、我们在阅读本组课文的过程中结识了不少人物,你最喜欢谁,最不喜欢谁,说说你的理由。‎ ‎(1)四人小组交流讨论。‎ ‎(2)小组派代表发言。‎ ‎(3)评价 ‎2、从文中选取两三个人物,加以比较,说说他们各自的性格、特点。‎ ‎(1)同桌交流。‎ ‎(2)全班交流、讨论。‎ ‎(3)举行小小辩论会,对同一人物不同的见解,提出自己的看法。‎ 在说中评,在评中议,在议中辩,在辩中思,激活学生的阅读兴趣,为日后的阅读奠定良好的基础。‎ ‎3、读了原著后,谈谈你的阅读感受。‎ ‎4、拓展:你还读了哪些中国名著,向大家介绍,同时谈谈自己在阅读中的收获及困惑。如《红楼梦》等……‎ ‎(1)完成下列表格。‎ 原著题目 收获 人物性格、特点 个人见解 ‎ 课内阅 读 课外阅 读 ‎ ‎(2)师生共同评议。‎ ‎ ‎ 第二课时 一、教学“日积月累”:‎ ‎1、教师导入,激起学生学习的兴趣。‎ 我们学过的歇后语有很多,谈谈你对歇后语的了解。‎ ‎(歇后语是人民群众共同创作的口头广为流传的固定语句,是带有讽劝性、警诫性、经验性和哲理性的语言结晶。歇后语有很多类型,如 人生哲理、道德修养、时政世态、天文地理……)‎ 现在老师一说出上半句时,请大家马上说出下半句。‎ 小葱拌豆腐──‎ 电杆上插鸡毛──‎ 猪八戒照镜子──‎ 泥菩萨过江──‎ ‎……‎ ‎2、今天我们将继续学习八条歇后语。‎ ‎3、出示文中的歇后语,要求读得准确流利。‎ ‎4、自读自悟。‎ 说一说自己对这些歇后语的理解,说错的地方,其他同学帮助纠正。‎ ‎5、练习背诵。‎ 可采用多种方法,多层次的诵读,在朗朗的读书声中,让学生不知不觉地记住这八条歇后语。‎ ‎(1)指名读。‎ ‎(2)同桌对读。‎ ‎(3)小组比赛读。‎ ‎(4)师生对读。‎ 全班一齐背诵。‎ ‎6、拓展 ‎(1)关于歇后语,你还积累了哪些?‎ ‎(2)用文中的歇后语进行说话训练。‎ ‎(3)回家每个人再收集几条歇后语。‎ 二、教学课外书屋:‎ ‎1、《西游记》是一部体现中华民族丰富想象力和创造力的古代神话小说,相信每一位同学都对认识书中的唐僧师徒四人。‎ 那么他们各有怎样的特点,老师希望你们去阅读《西游记》原著,相信书中神奇的故事一定会让你着迷,那扑朔迷离的神话世界一定会让你流连忘返。‎ ‎2、布置课外阅读,阅读《西游记》原著。‎ 教学反思:‎ ‎ ‎ 综合性学习:走进信息世界 教学目标:‎ ‎1、了解信息传递方式的变化以及对人们生活、工作和学习的影响。‎ ‎ 2、了解现代信息传播的主要方式,能正确使用媒体,学会选择信息,趋利避害。‎ ‎ 3、逐步学会搜集信息,善于和别人交流信息,初步养成留心信息、运用信息的好习惯。‎ ‎ 4、初步学会根据目的搜集和处理信息,学写简单的研究报告。‎ ‎5、认识19个生字。‎ 教学时间: 十一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浏览整组教材,明确本次综合性学习的内容和目标,制定活动计划。‎ 教学过程:‎ 一、揭示主题,激发兴趣:‎ ‎1、师生共同回忆五年级时进行过的“遨游汉字王国”的综合性学习的经历。‎ ‎(1)历数开展过的活动。‎ ‎(2)说说在活动中感觉最快乐或最难忘的事。‎ ‎(3)谈谈开展综合性学习要注意的事项。‎ ‎2、揭示主题。从今天开始,我们要开展一次新的综合性学习——走进信息世界。‎ ‎(1)说说对“信息世界”的了解。‎ ‎(2)谈谈你对这次综合性学习的期待,或者说你希望在这次活动中能开展哪些活动。‎ 教师要认真倾听学生的想法,尽可能的纳入到即将制定的活动计划中去。‎ 二、浏览教材,交流感受:‎ ‎1、自由浏览整组教材,感兴趣的地方可以读得仔细一些。‎ ‎ 2、交流浏览教材后的感受。‎ ‎ (1)浏览了教材,你知道了一些什么?‎ ‎ (2)你产生了哪些困惑或疑问?‎ ‎ (3)你认为这次综合性学习可以开展哪些活动?‎ ‎ 教师要注意倾听,特别是学生的困惑、疑问和活动建议,这些要成为最终的活动的计划的有机组成部分。‎ 三、分组讨论,制定计划:‎ ‎ 1、重点阅读:单元导语、两个活动建议以及最后的结语。‎ ‎ (1)自由阅读,你认为有价值的可以画下来。‎ ‎ (2)课堂交流:单元导语、两个活动建议以及最后的结语给了我们哪些启发?‎ ‎ 2、根据“自由组合,适当调整”的原则,组成3——5人的学习小组。‎ ‎ 3、分组制定本次综合性学习的活动计划。‎ ‎ (1)组内充分讨论:想开展哪些活动?可以开展哪些活动?‎ ‎ (2)组内达成共识,填写活动计划表。‎ ‎ 小组:“走进信息世界”活动计划 小组成员: ‎ 活动时间 活动内容 活动地点 活动形式 预期的成果 四、交流计划,取长补短 ‎ 1、分组交流各自的活动计划,要求:‎ ‎ (1)清晰地汇报各项计划中的活动,随时回答同学的提问;‎ ‎ (2)认真倾听别的组的活动计划,及时记录与自己组的计划不一样的内容,需要的话可以向回报的小组提出疑问。‎ ‎ 2、分组修改各自的活动计划。‎ ‎ (1)分析其他组提出的活动建议是否有价值,是否可行。‎ ‎ (2)修改小组活动计划。‎ ‎3、公布活动计划。‎ 可以采用适当的形式公布各组的活动计划,比如:张贴,装订成册等。‎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1、阅读《古人传递信息的故事》、《因特网将世界连成一家》、《神奇的电脑魔术师》和《网上呼救》,能选择阅读材料中的信息,了解古今信息传递方式的变化以及现代信息传递的特点。‎ ‎2、认识这几篇阅读材料中的7个生字,能用自己的话说说课文要点。‎ 教学过程:‎ 一、谈话激趣,交待任务:‎ ‎1、教师例举生活中传递信息的生动事例。‎ ‎2、其实从古代到现代,信息传递方式发生了很大的变化,我们一起来阅读《古人传递信息的故事》、《因特网将世界连成一家》、《神奇的电脑魔术师》和《网上呼救》等四篇阅读材料。‎ 二、快速阅读,了解概况:‎ ‎1、默读阅读材料,思考:‎ ‎(1)材料中提到的古代的信息传递方式有哪几种?有什么特点?‎ ‎(2)现代的因特网传递信息有什么特点?‎ 边读边思考,在材料中画出有关的句子,并做好标注。‎ ‎2、课堂交流 ‎(1)学生自由发言,特别要关注学生对上面两个思考题的认识来自于材料中的哪些语句。比如:‎ 古代信息传递方式的特点:‎ ‎①速度慢。典型语句:‎ ‎◇“哪知瓶子在海上足足漂了359年,到1852年才被人发现。”‎ ‎◇“但是有个叫斐迪辟的士兵,从马拉松平原出发,一刻不停的跑了40千米……”‎ ‎②不精确。典型语句:‎ ‎◇“各路诸侯看到烽火,以为有敌人入侵,火速率兵出击。”‎ ‎◇“……然而诸侯们望见熊熊燃起的烽烟,却以为是周幽王故伎重演,个个按兵不动。”‎ ‎……‎ 因特网传递信息的特点:‎ ‎①速度快。典型语句:‎ ‎◇“计算机把全世界连成一家,‘天涯若比邻’已经不再是梦想。”‎ ‎②多媒体。典型语句:‎ ‎◇“这个小学生为了通过电脑教表姐学唱,除了把歌词、各谱写在电脑屏幕上,还通过多媒体的录音技术把自己的歌声录在上面……”‎ ‎③不受地域阻隔。典型语句:‎ ‎◇“他赶紧问:‘你在什么地方?’答案是‘芬兰’。”‎ ‎2、再次阅读材料,思考:信息传递的方式是怎样变化的?‎ ‎(1)重点阅读《因特网将世界连成一家》,画出关键词语。‎ ‎(2)尝试填写:‎ 古代:驿差长途跋涉—→近代:( )—→现代:( )—→当代:广播、电视和( )。‎ ‎3、根据课堂讨论,填写下面的表格。‎ 种类 特点 古代信息传递方式 现代信息传递方式 三、联系生活,了解现状:‎ ‎ 1、说说你在生活中接触到那些信息传递方式?举一个例子。‎ ‎ 2、想想这些信息传递方式带给你什么?‎ 第三课时 教学目标:‎ ‎1、继续阅读《古人传递信息的故事》、《因特网将世界连成一家》、《神奇的电脑魔术师》和《网上呼救》,进一步了解现代信息传递方式的特点,体会信息对人们生活的影响。‎ ‎2、感受《网上呼救》中紧张的气氛,体会桑恩热心救人的品质。‎ 教学过程:‎ 一、阅读材料,体会影响:‎ ‎ 1、默读四篇阅读材料,联系材料中的具体事例说说信息是如何影响和改变人们的生活。‎ ‎ 2、小组讨论。‎ ‎ 3、课堂交流。‎ ‎ 鼓励学生从多个角度去理解阅读材料,感受信息对人们生活的影响。比如:‎ ‎ (1)信息传递错误导致了西周灭亡。——《烽火戏诸侯》‎ ‎ (2)信息的及时传递“大大增强了希腊人抵抗波斯侵略军的信心。”——《“我们胜利了”》‎ ‎ (3)信息传递方式的进步,不仅可以传递文字信息,还可以传递多媒体信息。——《神奇的电脑魔术师》‎ ‎ (4)信息传递方式的变化使许多原来不可能的事变成可能,实行超远距离的救助。——《网上呼救》‎ ‎ ……‎ 二、重点阅读,深入体会:‎ ‎ 1、重点阅读《网上呼救》。‎ ‎ (1)默读课文,思考:‎ ‎ ①苏珊是在怎么样的情况下呼救的?‎ ‎②桑恩救援的过程是怎么样的?‎ ‎(2)边读材料边思考,在文中找出有关的句子,再用自己的话说说。‎ ‎(3)课堂交流。‎ ‎①苏珊当时的紧急情况:‎ ‎“图书馆里一片寂静,这一层只有她一个人。李他最近的电话在外面的走廊上,靠瘸着的腿走到那里是办不到的。”‎ 如果你就是苏珊,你能怎么办?‎ 如果没有网络,结果会怎么样?‎ ‎②捕捉文中的有关信息,理清桑恩救援的过程:‎ 网上呼救—→打电话给县政府—→打电话给救援中心—→救援人员赶到学校 ‎(4)这一次跨越大西洋的不可能的救助行动,带给你怎样的启示。‎ 学生可能有多种多样的回答,教师要善于总结,引导学生发现信息传递方式的进步,使不可能的事成为了可能。‎ ‎2、重点阅读《神奇的电脑魔术师》。‎ ‎(1)默读材料,说说电脑能变哪些“魔术”?‎ ‎(2)教师展示电脑制作的多媒体作品,让学生感受信息传递的进步。‎ 三、学科整合,延伸体验:‎ ‎1、结合信息技术课,让学生自己动手操作,如在电脑上欣赏照片、音乐、动画,收发邮件、贺卡等,亲身体验多媒体电脑和网络的神奇,感受现代信息传输的方便快捷。‎ ‎2、谈谈电脑和网络给自己和家人生活、学习、工作带来的变化。‎ 教学反思:‎ 第四课时 教学目标:‎ ‎ 调查全家人在一天中获得的信息及渠道,能对记录进行分析,能自己发现调查和分析的结果。‎ 课前准备:‎ ‎1、以学习小组为单位,设计好调查记录表,要求简单明确,便于记录。如:‎ 家庭信息调查表 ‎ 年 月 日 家庭成员 获得的信息 获得信息的渠道 爸爸 妈妈 我 ‎2、做好调查,填写好调查表。‎ 教学过程:‎ 一、说说调查的过程:‎ ‎ 1、说说你是怎样进行调查的?‎ ‎ 引导学生注意同学间不同的调查方式,比如:有的用访谈的方式,一边与家长交流,一边记录;有的家长分别填写,学生整理汇总等。‎ ‎ 2、说说调查的快乐和烦恼。‎ 二、交流调查的结果:‎ ‎ 1、以学习小组为单位,相互传阅或者逐个汇报,交流调查的结果。‎ ‎ 2、推荐组内“最有价值的信息”。‎ ‎ 3、全班交流“最有价值的信息”。‎ 三、分析调查结果:‎ ‎ 1、教师说明分析调查结果的重要性,让学生觉得有必要进行分析。教师可进行实例分析,如:‎ 家庭信息调查记录表 ‎ 调查日期:‎2005年9月28日 调查人:502班 殷晨露 家庭成员 获得的信息 信息来源 爸爸 中国男排以0:3负于日本队 ‎④‎ 郊区有300多户农户要求作房屋拆迁评估 ‎①‎ 全国人大举行《个税法》听证会 ‎③‎ 妈妈 天气预报:明天晴 ‎④‎ 星光街开了一家大型水果超市 ‎①‎ 杭州西湖边万人免费品茶 ‎③‎ 我 柿子和桂圆嫁接在一起结出柿桂果 ‎④‎ 失去双臂的男孩制成飞机模型 ‎③‎ 一只北极熊来到杭州动物园 ‎③‎ ‎(说明:获得信息的渠道分类:①亲自看到或听到;②电话或短信;③报刊和书籍;④广播和电视;⑤网络;⑥其他。)‎ 调查后的分析:‎ ‎(1)通过这次调查,我知道信息无处不在,只要稍加留意,就能获得很多信息,对生活有帮助。如妈妈知道了明天天晴,准备洗晒衣服。‎ ‎(2)从家中每个人了解的信息中,可以看出一个人的兴趣爱好和特长。如爸爸喜欢体育和了解国家大事,妈妈关心跟家庭生活有关的信息,我比较注意有趣的信息。‎ ‎(3)我们家的信息主要来自广播、电视和报纸,也有一些是直接看到或听到的,来自网络的信息不多,因为爸爸妈妈都没有上网的习惯,家里也没有装宽带网,上网不方便。‎ ‎2、引导学生对自己的调查结果进行分析。‎ ‎(1)可以统计和分析一家人一天内获得了哪些方面的信息;这些信息是通过什么渠道获得的,哪些渠道多,哪些渠道少;不同的人感兴趣的信息相同吗等。‎ ‎(2)写好书面的“调查结果分析”。‎ ‎3、尝试对学习小组内同学的调查表综合起来进行分析。‎ 主要分析:获取信息的渠道的比例 ‎4、全班汇总交流调查分析结果,判断人们获取信息的主要渠道。‎ ‎5、讨论:我们今天的调查结果和分析结果有什么作用?‎ 学生可以从多个角度去推测作用,比如:企业如何选择最佳的广告渠道;如何最快地获得有效的信息等。‎ 第五课时 教学目标:‎ ‎1、阅读《把握自己》,认识沉迷于网络的危害,坚定把握自己,告别网吧的决心。‎ ‎2、了解演讲稿的一般特点,能写一篇简短的演讲稿。‎ ‎3、认识7个生字。‎ 教学过程:‎ 一、谈话引入:‎ ‎1、教师谈网络的负面影响。‎ ‎2、出示:“把握自己”。‎ 二、阅读理解:‎ ‎1、默读阅读材料,想一想:从这篇演讲稿中,你明白了什么?‎ ‎(1)沉迷于网络的危害:‎ ‎①影响学习成绩。‎ ‎②影响身体健康。‎ ‎③导致犯罪 ‎……‎ ‎(2)青少年要调整好心态,不要被他所控制、所奴役。‎ ‎2、课堂讨论。‎ ‎(1)怎样理解“网络能造就人才,也能诱使许多对事物辨别能力差的人走向无底深渊。”‎ ‎①师生共同历数“网络英雄”和他们的故事。‎ ‎②联系生活实际,了解沉迷于网络的危险。‎ ‎③小结:网络中有份丰富的信息资源,有效的利用资源就能获得成功,被不良信息捕获就会发生悲剧。‎ ‎(2)面对网络怎样才能“把握自己”。‎ ‎①学生讨论,自由发言。‎ ‎②教师宣读“青少年网络文明公约”。‎ 三、了解特点:‎ ‎1、自由朗读演讲稿,想想:演讲稿有什么特点?‎ ‎2、小组讨论。‎ ‎3、课堂交流。‎ ‎(1)有很强的针对性,有明确的听众。‎ ‎(2)有鼓动性,竭力说服听众。‎ ‎(3)摆事实,讲道理。‎ ‎……‎ ‎4、有感情的朗读这篇演讲稿。‎ 四、写演讲稿:‎ ‎1、学习小组内就感兴趣的问题进行讨论:‎ ◆ 小学生应当多看电视 ◆ 小学生应当少看电视 ◆ 玩网络游戏好处多 ◆ 玩网络游戏害处多 ◆ 上网聊天多交朋友 ◆ 上网交友危险大 ◆ 我相信媒体上的广告 ◆ 媒体上的广告不可信 ‎2、根据讨论的结果,尝试写一篇简短的演讲稿。‎ ‎3、课堂交流。‎ 第六课时 教学目标:‎ 能明确清晰地阐述自己的观点,能用摆事实讲道理的方法论证自己的观点,参加辩论“怎样正确利用媒体”的辩论赛。‎ 教学过程:‎ 一、明确任务,选择立场:‎ ‎1、交待辩论赛的一般规则和比赛办法。‎ ‎2、出示辨题 辨题1:正方:小学生应当多看电视 / 反方:小学生应当少看电视 辨题2:正方:玩网络游戏好处多 ∕ 反方:玩网络游戏害处多 辨题3:正方:上网聊天多交朋友 ∕ 反方:上网交友危险大 辨题4:正方:我相信媒体上的广告 ∕ 反方:媒体上的广告不可信 ‎3、选择辨题和立场,组成四场比赛的正反双方阵营。‎ 二、小组讨论,充分准备:‎ ‎1、同一观点的同学组成一个辩论队,组内讨论:‎ ‎(1)主题观点的陈述。‎ ‎(2)支持自己的观点的事实。‎ ‎(3)反对对方观点的事实。‎ ‎(4)总结观点的陈述。‎ ‎2、根据同学的个性特点,做好分工。‎ 三、展开辩论,陈述观点:‎ 学生分成四组展开辩论,要求学生善于倾听,并能适时发表自己的看法。‎ 四、课堂小结:‎ 主要总结学生在辩论中的观点。‎ 教学反思:‎ 第七课时 教学目标:‎ ‎1、阅读两篇研究报告,了解研究报告的基本特点,认识5个生字。‎ ‎2、确定研究主题,制定简单的研究计划。‎ 教学过程:‎ 一、谈话激趣,明确目标:‎ ‎1、我们身边充满了信息,信息对我们有什么用呢?‎ ‎2、我们遇到一些问题,可以搜集处理信息,撰写研究报告来解决。‎ 二、阅读报告,了解特点:‎ ‎1、通读两篇研究报告,学习生字。‎ ‎2、说说这两篇研究报告主要研究的是什么问题。‎ ‎3、、在这两篇研究报告中,问题是怎么解决的?‎ ‎(1)观察记录天气(风向)的变化。‎ ‎(2)了解有关知识。‎ ‎(3)收集相关的资料。‎ ‎……‎ ‎4、小结:研究报告最主要的特点是要在掌握尽量多的信息的前提下,进行分析研究。‎ 三、开拓思路,确定主题:‎ ‎1、教师举例说明生活中值得研究的问题很多,打开学生的思路。比如:‎ ‎(1)牛顿发现苹果掉在地上,通过研究,发现了万有引力。‎ ‎(2)瓦特观察水壶中的水开的情景,通过研究,发明了蒸汽机。‎ ‎……‎ ‎2、学生分组讨论可以研究的问题。‎ ‎3、学生汇报讨论的结果。‎ ‎4、教师可以补充一些值得研究的主题,比如:‎ ‎(1)本班同学视力保护情况调查和分析 ‎(2)菜场使用塑料包装袋的情况调查 ‎(3)我家节约用水的调查 ‎(4)校门口交通情况的调查和建议 ‎(5)究竟有没有“UFO”‎ ‎(6)火星上有没有生命 ‎……‎ ‎5、学生竞争选择研究主题,组成研究小组。‎ 四、制定计划,明确任务:‎ 第二小组研究计划 研究课题:我班同学视力保护情况调查 研究方法:1 发调查表,做统计。‎ ‎ 2 观察同学的读写姿势。‎ ‎ 3 访问家长,了解同学们在家保护视力的情况。‎ 分 工:组 长:---------- ‎ 调查统计:----------- ------------‎ ‎ 观察记录:----------- ------------‎ 走访家长:----------- -------------‎ ‎ 研究报告执笔:------------‎ 时 间:----月----日前完成调查,----月----日完成研究报告。‎ ‎1、出示研究计划的范例。比如:‎ ‎ 2、小组讨论,制定研究计划。‎ ‎ 3、课堂交流各组研究计划。‎ 五、课外作业:‎ ‎ 按照研究计划,搜集研究资料,越多越好。‎ 第八课时 教学目标:‎ 学习小组内交流搜集到的资料,学习根据研究的问题处理信息。‎ 教学过程 一、组内交流信息:‎ ‎ 1、以研究小组为单位,每人简要的说说自己搜集到的相关的资料。‎ ‎ 2、组内汇总搜集到的所有的资料。‎ 二、学习处理信息:‎ ‎ 1、阅读研究报告《关于李姓的历史和现状的研究报告》。‎ ‎ (1)这篇研究报告中是怎样处理搜集到的信息资料的?找到有关的内容,仔细阅读。‎ ‎ (2)课堂交流:‎ ‎ ①搜集到的信息是要分类的,可以按照信息的不同方面分类。‎ ‎②搜集到的信息是要筛选的,有些要去掉。‎ ‎2、对组内成员搜集到的信息进行分类。‎ ‎(1)讨论确定分类的标准。‎ ‎(2)阅读资料,分类。‎ ‎ 3、对搜集到的资料进行筛选。‎ ‎ (1)明确筛选的标准:①是否与研究的课题有关。有关的保留,无关的删除。②这个资料已有还是没有。没有的留下,已有的删去。‎ ‎ (2)阅读资料,讨论筛选。‎ 三、形成初步观点:‎ ‎ 1、充分阅读资料,想想是否可以形成自己的观点,组内成员充分讨论。‎ ‎2、如果不足以形成自己的观点、作出结论,需要继续搜集资料;如果资料已经足以形成自己的观点,太多也不必要。要注意是否有不同的看法,把不同的观点保留下来。四、补充搜集资料:‎ ‎1、根据讨论的结果,明确需要进一步补充搜集的资料是那一些方面的。‎ ‎2、分头继续搜集。‎ 五、课外活动:‎ 进一步搜集资料,分类、筛选资料,讨论形成自己小组的观点。‎ 第九课时 教学目标:‎ ‎ 研读两篇研究报告,了解撰写研究报告的撰写研究报告的基本方法,讨论撰写研究报告。‎ 教学过程:‎ 一、研读研究报告,领悟写作要点:‎ ‎ 1、认真研读两篇研究报告,思考:两篇研究报告在写法上有什么相同点和不同点?‎ ‎ 2、小组讨论。‎ ‎ 3、课堂交流,根据学生的回答,小结归纳:‎ ‎ (1)相同点:‎ ‎ ①两个研究都有明确的结论。‎ ‎②都有搜集资料和分析资料的过程。‎ ‎(2)不同点:‎ ‎①《奇怪的东南风》的写作思路:记录信息—→分析信息—→请教别人—→得出结论。‎ ‎②《关于李姓的历史和现状的研究报告》的写作思路:问题的提出—→‎ 调查方法—→调查情况和资料整理—→结论。‎ ‎③两篇研究报告的语言个有特点:前一篇语言更形象生动一些;后一篇更严肃一些。‎ 二、充分讨论,准备撰写研究报告;‎ ‎1、根据前一阶段搜集整理的资料,小组内讨论:‎ ‎(1)我们要研究的问题是什么?——拟定研究报告的标题 ‎(2)我们的研究的结论是什么?‎ ‎(3)我们有哪些治疗?可以怎样表达?‎ ‎(4)我们采取哪一种研究报告的写法?‎ ‎2、课堂交流讨论结果,相互借鉴启发。‎ ‎3、取长补短,进一步讨论。‎ 三、小组合作,撰写研究报告:‎ ‎1、确定组内执笔的同学。‎ ‎2、一边讨论一边拟写初稿。‎ 教学反思:‎ 第十课时 教学目标:‎ ‎ 继续撰写研究报告,修改完善研究报告。‎ 教学过程:‎ 一、继续撰写研究报告:‎ 二、组内讨论修改研究报告:‎ ‎ 1、研究报告的标题是否表述清楚?‎ ‎ 2、有关的信息资料表达是否明确?‎ ‎3、语言是否通顺?‎ ‎4、是否还可以用图表等方式更清晰直观的表达信息?‎ ‎ ……‎ 三、修改制作研究报告:‎ ‎ 小组合作誊写或打印研究报告,并做好装帧美工等工作。‎ 第十一课时 教学目标 ‎ 交流汇报各研究小组的研究报告,总结综合性学习的收获。‎ 课前准备 各小组做好汇报准备:(1)人员分工,确定主报告人;‎ ‎(2)准备好要展示的材料;‎ ‎(3)在教室内做好必要的布置等。‎ 教学过程:‎ 一、交流汇报研究报告:‎ ‎ 1、支持人宣布汇报展示活动开始,说明有关的注意事项。‎ ‎ 2、各小组轮汇报展示。‎ ‎(1)小组内的主报告人汇报研究报告。主要内容包括:‎ ‎①研究的主题。‎ ‎②调查研究的过程。‎ ‎③研究的结论。‎ ‎(2)同一小组的成员对汇报进行补充或发表意见。‎ ‎(3)听众提出疑问,请汇报人或其他成员解答。‎ 各研究小组一次轮流汇报。‎ 二、评价研究成果:‎ ‎1、全班同学对各研究小组的研究报告及其汇报作出评价,如,打分、评星级等。‎ ‎2、教师作出综合评价。‎ 三、畅谈综合性学习体会:‎ ‎1、自由交流:‎ 通过这次综合性学习,你有什么收获?‎ ‎2、师生共同提出今后活动的方向。‎ ‎(1)经常浏览报刊、杂志、书籍、网络,关注自己感兴趣的信息,随时保存有价值的信息,建立自己的信息库,比如:简报本、信息卡片等,并能对其中的信息进行整理、归类,以便今后查找。‎ ‎(2)经常和其他人进行信息交流,养成在自己的生活和学习中合理的使用各种信息的习惯。‎ ‎(3)经常对自己感兴趣的问题进行研究,并试着写写研究报告,到时候还可以汇编自己的研究报告集。‎ 教学反思:‎ ‎22、人物描写一组 教学目标:‎ ‎1、熟读课文,能从课文的词句中感受小嘎子、严监生、凤辣子等鲜明的人物性格,并结合自己的想象和生活经验还原人物形象,能对人物作出自己的价值判断,能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能从课文中找到描写人物语言、动作、心理活动,表现人物性格特点的词句,细心揣摩,体会这些词句在表现人物性格中的作用,尝试写一段人物描写。‎ ‎3、认识课文中的14个生字,摘录课文中表现人物性格的句子。‎ 课前准备:‎ 了解《小兵张嘎》、《儒林外史》、《红楼梦》的故事梗概。‎ 教学时间: 两课时 第一课时 一、揭示课题,通读课文:‎ ‎1、出示课题《人物描写一组》,说说以前学过的课文或读过的课外读物中哪些人物给你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说一说是怎样描写的。‎ ‎2、朗读课文,认识生字,把课文读通顺。‎ 二、默读课文,畅谈感受:‎ ‎1、默读课文,寻找印象深刻的段落,多读几遍。‎ ‎2、说说读了课文后的感受,学生充分发表意见。‎ ‎(1)可以说说对课文中的人物的评价,比如:小嘎子很机灵;凤辣子很泼辣;严监生很吝啬……‎ ‎(2)可以说说对课文中的人物的言行的感受,比如:严监生临死前“伸着两个指头”这个动作,课文中反复出现,充分说明严监生的吝啬……‎ ‎(3)可以说说课文的语言在表现人物性格特点上的作用,比如:“凤辣子”这个名字很能反映她的性格……‎ 三、深入研读,感受人物:‎ ‎1、选择自己最感兴趣的人物,深入阅读短文,在阅读中尝试完成下面的学习任务。‎ ‎(1)在短文中找出特别能反映人物性格特点的词句,画下来,反复朗读。‎ ‎(2)你所阅读的短文中的人物有什么样的性格特点?用一两个词语概括,标注在相应的文字边上。‎ ‎(3)想象文中描写的人物形象,在头脑中形成图像,尝试有感情地朗读。‎ ‎2、研究同一篇短文的同学自由组成小组,相互讨论切磋研读成果。‎ 第二课时 一、课堂交流,分享成果:‎ ‎(1)交流《小嘎子和胖墩儿比赛摔跤》的学习情况。‎ ‎①小嘎子是一个什么样的人,并说说你是从哪些词句中读出来的,说说你对这些词句的理解。‎ ‎“起初,小嘎子精神抖擞,欺负对手傻大黑粗,动转不灵,围着她猴儿似的蹦来蹦去,总想使巧招,下冷绊子,仿佛很占上风。”——可以看出小嘎子的机灵和“狡猾”。‎ ‎……‎ ‎②读读这些句子,想象句子所描写的形象,有感情地朗读。‎ ‎(2)交流《临时前的严监生》的学习情况。‎ ‎①严监生是一个什么样的人,并说说你是从哪些词句中读出来的,说说你对这些词句的理解。‎ ‎“……总部断气,还把手从被单里拿出来,伸着两个指头。”‎ ‎“……越发指得紧了。”‎ ‎“……那手只是指着不动。”‎ ‎“……点一点头,把手垂下,登时没了气。”‎ ‎——从这个简单的动作中,可以看出严监生人都将死,仍恐费了灯油,是多么吝啬。‎ ‎……‎ ‎②读读这些句子,想象句子所描写的形象,有感情地朗读。‎ ‎(3)交流《“凤辣子”初见林黛玉》的学习情况。‎ ‎①“凤辣子”是一个什么样的人,并说说你是从哪些词句中读出来的,说说你对这些词句的理解。‎ ‎“一语未完,只听后院中有笑语声,说:‘我来迟了,没得迎接远客!’”——认未到而声先至,其他人“个个皆敛声屏气”,唯有她“放诞无礼”,活脱脱的泼辣相。‎ ‎……‎ ‎②读读这些句子,想象句子所描写的形象,有感情地朗读。‎ 二、反思形象,感悟写法:‎ ‎1、快速阅读三篇短文,你认为哪个人物形象在你头脑中留下了最鲜明的印象?为什么?在文中找出理由,做好标注。‎ ‎2、交流讨论,学生只有发言,讲述自己的看法和理由,教师可随机点拨。‎ 点拨的要点:‎ ‎(1)人物动作、语言和心理的描写符合人物的身份。如:小嘎子的动作就是一个小孩子才会做的,他的想法也是小孩子简单的“狡猾”等。‎ ‎(2)人物的动作、语言和特定的情境相结合,突出了人物形象。如:严监生临死前伸出两个指头,“凤辣子”在众人面前风风火火的语言,都有力地表现了人物的性格特点。‎ ‎(3)人物的动作、语言和心理描写,具有很强的代表性,很典型。如:“凤辣子”一下子转悲为喜时,一前一后说的话,就是典型的人物语言;严监生那伸着的两个指头等。‎ 三、创设情境,尝试描写:‎ ‎(1)小结描写人物的方法:要有一个具体的生活情境;动作、语言和心理活动的描写要符合人物的身份和性格特点,要典型。‎ ‎(2)回忆生活中影响深刻的人物,设想一个具体的生活情境,描写一个人物活动的片断。‎ ‎(3)讲评学生描写的片断,也可以让学生相互评点。‎ 四、作业:‎ 摘录课文中描写人物性格的句子。‎ 教学反思:‎ ‎23、刷子李 教学目标 ‎ 1、熟读课文,了解“刷子李”高超的刷墙技艺,想象“刷子李”刷墙时的风采。‎ ‎ 2、能抓住重点句段反复朗读,体会文章是怎样表现“刷子李”的技艺高超的,感受独特的语言韵味。‎ ‎ 3、认识课文中的6个生字,摘录描写精彩的句子。‎ 教学时间: 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解课题,初识“刷子李”:‎ ‎ 1、出示课题“刷子李”,说说从课题中你可以看出一些什么?‎ 可能的答案:(1)课文描写的是一个姓李的人;(2)这是一个用刷子干活的人;(3)这个人刷墙特别好,所以才叫“刷子李”……‎ ‎2、刷墙特别好的,姓李人叫“刷子李”,这是一种很有趣的称呼。你还知道类似的称呼吗?‎ 如:做豆腐特别好的,姓王的人叫“豆腐王”,剃头特别好的,姓陈的人叫“剃刀陈”……‎ 二、读课文,了解“刷子李”:‎ 1、 自由朗读课文,认读课文中的生字,把课文读通顺。‎ 2、 说说“刷子李”给你留下了什么样的印象?‎ ‎ 学生可以自由说说初读课文后的感受,谈谈初步印象,可以用自己的话说,也可以用课文里的话来说。‎ ‎ 3、默读课文,找出课文中最能表现“刷子李”技艺高超的句子,做好标记。‎ ‎ 4、课堂交流,用一个词来说说“刷子李”的粉刷技艺高超到了什么程度,并在课文中找出理由。‎ ‎ 学生可以多个词语来形容“刷子李”的粉刷技艺高超,比如:出神入化、天衣无缝、出乎意料、不可思议……‎ ‎ (1)“只见师傅的手臂悠然摆来,悠然摆去,如同伴着鼓点,和着琴音,每一摆刷,那长长的带浆的毛刷便在墙面上啪地清脆一响,极是好听。”——通过动作和声音的描写,写出了“刷子李”刷墙时动作熟练优美。‎ ‎ (2)“啪啪声里,一道道浆,衔接得天衣无缝,刷过去的墙面,真好比平平整整打开一面雪白的屏障。”——一个“天衣无缝”,一个比喻,写出了“刷子李”粉刷的墙面十分平整,质量很高。‎ ‎ (3)“这时候,刷子李忽然朝他说话……看上去就跟粉浆落上去的白点一模一样。”——这段话可以和文章开头的一段话联系起来,理解“刷子李”刷浆时必穿一身黑,干完活,身上真的没有白点,不可思议。‎ ‎ 5、选择最有兴趣,认为写的最好的句段有感情朗读。‎ 三、悟语言,体会韵味:‎ ‎ 1、熟读课文,体会课文语言独特的感觉。‎ ‎ 2、在头脑中想象“刷子李”的形象,刷墙时的样子。把想到的用自己的话写下来。‎ 四、作业:‎ ‎ 1、选择自己喜欢的句段背诵。‎ ‎ 2、摘录精彩的语句。‎ 教学反思:‎ ‎24、金钱的魔力 教学目标:‎ ‎1、熟读课文,了解故事发生的情境,能从内心批评和唾弃托德和老板在金钱面前的丑恶嘴脸。‎ ‎2、通过对描写人物的语言的揣摩,把握托德和老板的特点,感受课文神态描写和语言描写的传神之处。‎ ‎3、认识课文中的4个生字,积累有关语言。‎ 教学准备:‎ 课前介绍《百万英镑》的故事梗概。‎ 教学时间: 两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初读课文,了解故事:‎ ‎1、出示课题“金钱的魔力”。‎ ‎2、自由读课文,思考:从课文的描写中看,金钱到底有怎样的魔力?‎ ‎3、课堂交流。‎ 学生可能有各种回答,都是他们对课文的理解,应该尽量承认他们的有限合理性,但是一定要围绕课文,从课文中得出结论。‎ 比如:金钱可以让一个人的笑容凝固;金钱可以一下子改变一个人的态度;金钱可以让一个流浪汉受人尊重……‎ 同时,还要让学会生朗读相应的课文,以检测学生认识生字,读通课文的情况。‎ 二、再读课文,谈谈感受 ‎1、默读课文,思考:‎ ‎(1)读了课文,你对托德和老板有什么感受?‎ 用一个词来表达你的感受。比如:讨厌、喜欢、厌恶等。‎ ‎(2)你的这种感受来自于什么地方?‎ 在课文中找出有关的句段,说说理由或有感情地朗读。‎ ‎2、小组讨论,形成组内意见,推选人员代表小组发言。‎ ‎3、课堂交流,谈谈感受。‎ 一般情况下,学生一致的感受是讨厌或厌恶,但也不能排除有些学生有不同的感受,但要让学生把话说完,注意学生分析的理由是否言之有理,同时也要注意正确的价值观的引导。‎ 理由主要集中在两个地方:‎ ‎(1)托德:从刻薄的嘴脸到一脸的窘况,主要集中在托德笑容的变化。‎ ‎(2)老伴:从耻高气昂到过分殷勤,主要集中在他说的一场段话中。‎ ‎4、讨论:‎ 我们为什么要厌恶或讨厌他们呢?‎ 托德和老板有什么特点,可以用哪些词语来概括。‎ 第二课时 一、研读重点,体会语言:‎ ‎1、读读课文中有关段落。‎ 想一想:在这篇课文中,你觉得托德和老板这两个人,哪一个描写得更加传神?‎ ‎2、交流各自的观点,展开讨论。‎ 在学生的讨论中,教师要随机引导学生关注人物的神态描写和语言描写,体会描写的传神之处。‎ ‎3、有感情地朗读第6自然段和第11自然段。‎ 二、作业:‎ ‎1、课外阅读《百万英镑》。‎ ‎2、背诵第6自然段。‎ 教学反思:‎ 口语交际七 讲人物的故事 教学目标:‎ ‎ 学习讲人物故事,能把话说明白,把事情的来龙去脉交代清楚,同时力求把故事讲得生动有趣,吸引听众。‎ 课前准备:‎ 故事录音 教学时间: 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谈话激趣:‎ ‎ 1、我们在文学作品、电影、电视以及故事中接触了很多文学人物,说说哪些人给你留下深刻的印象。‎ ‎ 2、今天,我们就要来说说人物的故事。‎ 二、试说故事:‎ ‎ 1、选择一个自己印象最深的人物,轻声地说说他的故事。‎ ‎2、请三位同学来说故事。‎ ‎3、课堂评议,随机归纳:(1)说话是不是大声响亮;(2)故事的事不是有头有尾;(3)故事的经过交待是不是清楚。‎ 三、再说故事:‎ ‎1、根据上面讨论的标准,再次自由练习说故事。‎ ‎2、把故事说给同桌听,互相评议,提出改进的意见,反复练习。‎ 四、说好故事:‎ ‎1、听故事录音,想想哪些地方说得比自己好。‎ ‎2、课堂交流。‎ 在学生的讨论中,可以随机归纳:‎ ‎(1)语言要口语化。口语化是故事语言的特点。‎ ‎(2)掌握好语气和语调。讲故事的人要运用语调的抑扬顿挫,来表达不同的感情色彩。如果不是这样,语调平淡,再好的故事也吸引不住人。‎ ‎(3)处理好语速和节奏。讲故事,要快慢适度。太慢,听的人不耐烦;太快,听的人把握不了故事内容。要节奏鲜明,让人听起来清晰、连贯、悦耳。‎ ‎(4)富有感染力。运用自己富有感情色彩的声音、姿态、动作、表情等,把故事中人物的性格、思想感情形象地表达出来,把故事发生、发展的环境气氛渲染出来。‎ ‎3、练习把自己的故事讲的形象生动,吸引听众。‎ ‎4、举行讲故事比赛,由全班学生进行评判。‎ 教学反思:‎ 习作七 写一个特点鲜明的人 教学目标:‎ ‎1、回忆生活中给自己留下深刻印象人,能在头脑中再现人物的音容笑貌,言行举止,并能准确把握人物的特点。‎ ‎2、学习运用描写人物的方法,通过对人物语言、动作、心理、外貌神态等的刻画,突出人物的特点。‎ 课前准备:‎ 回忆生活中特点鲜明的人 教学时间: 两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回忆人物,激活形象:‎ ‎1、回忆本组课文中的几个人物,说说他们的特点。 ‎ ‎2、想一想,生活中有哪些人也给你留下了深刻鲜明的印象?‎ 课堂交流,要求学生说清:‎ ‎(1)这个人是谁?‎ ‎(2)这个人有什么特点。‎ ‎3、这个人为什么会给你留下这样的印象呢?仔细回忆这个人的一些情况,比如做过的事,他的外貌神态,语言动作等。闭上眼睛,让人物在你的头脑里动起来,像放电影一样。‎ ‎4、说说回忆起来的一些情况。‎ 在学生说得过程中,教师可以追问一些关键的细节,帮助学生在头脑中进一步清晰人物形象和特点。但是不要把学生头脑中的人物概念化,而是要典型的形象的语言和行动。比如:他的习惯动作是什么?他在这样的时刻说了什么?他的手怎么放的……‎ 二、快速作文,固定形象:‎ ‎1、读读本组课文中的一些人物描写的片断,简单的说说人物描写的方法。‎ ‎2、想想准备怎样来描写自己头脑中的人物。‎ ‎3、课堂交流:抓住人物的那些方面来突出人物的特点。‎ 在交流的过程中,教师要尊重学生的想法,可以用具体的描写语言引导学生体会怎样写得更好。‎ ‎4、学生作文,教师可以巡回指导。‎ 第二课时 一、典型讲评,修改作文:‎ ‎1、选择典型的作文。‎ 教师在巡回的指导的过程中,要对学生的写作情况有大致的了解,要迅速判断学生作文中的普遍问题是什么,并选择带有这些问题的作文作为讲评的例文。‎ ‎2、课堂评议。‎ 评议应该以学生为主体,让学生来说说例文中好的方面和存在的问题。‎ 可以把整篇例文都读完,再请学生评议;也可以在关键的地方停下来,就某一点请学生评议。‎ 评议的重点是人物的特点是不是突出,如果不突出,原因在哪里?怎么改?‎ 一般包括这些方面:‎ ‎(1)描写外貌,不宜千人一面,面面俱到,要因人而异,根据表达的需要有重点地写,必须学会抓住人物与众不同的特点,灵活地描写人物的外貌——既可以用一般文字集中介绍,又可以穿插在人物做事的全过程中多次描写,力求用较少的笔墨勾画出人物的外貌特征,反映出人物的年龄、职业、生活经历和个性等特点,给人以鲜活之感。‎ ‎(2)语言描写不能千人一腔,众口一词,要符合人物的身份和个性特点,要辅以恰当的动作、神态、姿势、语气或情绪,这样写语言会更生动形象。‎ ‎(3)准确的动作描写,能体现出人物的思想感情和个性特征。描写人物的动作,既要写出做了什么,更要写出怎么做的。首先,要精选动词,把动作写准确具体;其次,要写出人物的连续动作,活现出人物的动态情景;然后,尽力写出人物的动作细节,反映出个性风采。‎ ‎(4)写人还要有典型事例,用事实说话,借助一两件典型、新颖的事例来表现。‎ ‎3、学生根据评议的要求修改自己的作文。‎ 二、互相评价,互相修改:‎ ‎1、把写好的作文给同学看,请同学提出修改意见。‎ ‎2、再次修改自己的作文。‎ 教学反思:‎ 回顾·拓展七 学习目标:‎ ‎1、回顾从本组课文中学到的描写人物的方法。‎ ‎2、积累一批描写人物肖像、语言、动作的成语。‎ ‎3、了解成语“入木三分”的来源和含义。‎ 教学时间: 两课时 教学过程:‎ ‎ ‎ ‎  第一课时 ‎(交流平台)‎ 一、交流话题1:‎ ‎1、本组课文刻画了一些栩栩如生的人物形象。这些人物形象,有古代的,有现代的;有中国的,有外国的;有正面的,有反面的。大家一起来把这些人物的名字回忆一下。‎ ‎2、学生回答,教师板书。‎ ‎3、这么多的人物哪一个给你的印象最深?‎ ‎4、学生自由说。‎ ‎5、这个人为什么会给你留下这么深的印象?‎ ‎6、学生自由回答,教师引导学生发散思维,从人物的性格、外貌等多角度说。‎ ‎7、教师小结:刚才同学们畅所欲言,从人物的性格、外貌、品质等多角度说出了他们给自己留下深刻印象的原因。下面我们把对某个人印象深刻的同学集中在一组,让你们对这个人进行深入的讨论。‎ ‎8、组成小组。‎ ‎9、明确小组讨论的要求:‎ ‎(1)各小组推荐一名小组长,组织讨论,汇总大家的意见,最后参与班级交流。‎ ‎(2)小组成员要紧扣一个人,交流各自印象深刻的原因。‎ ‎(3)小组成员的回答要争取能让自己印象深刻的某个人给其他组成员也留下深刻印象。‎ ‎10、小组讨论 ‎11、全班交流。‎ ‎12、话题小结。‎ 二、交流话题2:‎ ‎1、本组课文运用了多种方法刻画人物。如,“‘凤辣子’初见林黛玉”,作者通过对王熙凤语言、外貌、动作的描写,把王熙凤的性格特点淋漓尽致地表现了出来。‎ ‎2、你在描写人物的方法上有什么心得?请结合具体的课文实例说一说。‎ ‎3、按人物的语言、外貌、神态、动作描写进行分类交流。‎ ‎4、这次习作你是怎样学习课文中写人的方法,表现人物特点的?‎ ‎5、小组交流,要求结合自己的作文实例说一说。小组推荐最佳组员参与班级交流。‎ ‎6、全班交流,要求全班同学说说他们作文中方法运用的成功之处。‎ ‎7、请同学们将自己运用写人方法写得最成功的一段话并附上自己的体会,交至语文课代表,语文课代表将这些语段分类,编成小报,在全班进行传阅交流。‎ ‎ ‎ 第二课时 ‎(日积月累和成语故事)‎ 一、导入新课:‎ 本单元课文运用了很多的方法刻画人物,如语言、外貌、动作、神态的描写,通过这些描写使人物形象更鲜明,更生动。这一课我们将积累一些关于这方面的成语。‎ 二、情境积累:‎ ‎1、出示成语,正确朗读。‎ ‎2、积累第一组成语 ‎(1)大家知道这一组成语是描写人物什么的?(外貌)‎ ‎(2)教师给大家几个人名,试着用线与这些成语连连看。‎ 黑旋风李逵    文质彬彬 拳王泰森     仪表堂堂 班级自选人名   虎背熊腰 班级自选人名   身强力壮 ‎(3)预计中的课堂生成:学生可能对于“文质彬彬”与“仪表堂堂”这两个成语所找的对象不同,我们引导学生体会“文质彬彬”主要是形象人文雅有礼貌,与外貌好不好看关系不大,而“仪表堂堂”则是形象人的外表好看。‎ ‎(4)由这四个成语,你还想到了哪些人?‎ ‎(5)你还知道哪些描写人物外貌的成语?‎ ‎3、积累第二组成语 ‎(1)大家知道这一组成语是描写人物什么的?(神态)‎ ‎(2)小组成员根据这四个成语表演。‎ ‎(3)小组推荐最好的成员上台表演,让同学们根据他的表现说成语。‎ ‎(4)你还知道哪些描写人物神态的成语?‎ ‎  4、积累第三组成语 ‎(1)请学生上台表演“点头哈腰”这个成语。要求分别表演“健步如飞、活蹦乱跳、大摇大摆”。‎ ‎(2)你还知道哪些描写人物动作的成语?‎ ‎5、积累第四组成语 ‎(1)大家知道这一组成语是描写人物什么的?(语言)‎ ‎(2)大家根据下面几段话的提示填上这两组成语,每个成语只允许用一次。‎ A、××(班级人名)在学校说话总是低声细语的。‎ B、王老师对我们真是和蔼可亲,当我们犯了错误时,她总是语重心长地给我们讲道理,他讲得娓娓动听,大家都听得心悦诚服。‎ C、这个罪犯真狡猾,面对警察的提问,他巧言如簧,总是东拉西扯,将一些题外话说得滔滔不绝,当警察将一些证据放在他的面前时,他开始变得支支吾吾,在警察的一再追问下,罪犯张口结舌,只得交待了作案的全过程。‎ ‎(3)你还知道哪些描写人物语言的成语?‎ 三、小结过渡:‎ 刚才我们积累了许多描写人物语言、外貌、动作、神态的成语,大家还说了不少,如果同学们能将这些成语在平时运用到作文或平时的交流中,那一定会锦上添花。接下来,我们再来学习一人成语故事──入木三分。‎ 四、学习成语故事:‎ ‎1、自读课文,要求读正确读流利,把不理解的地方画出来。‎ ‎2、交流不理解的内容。对《书断》、张芝等书法知识要作必要的讲解。‎ ‎3、课文第几段是讲“入木三分”这个故事的?(第二段)‎ ‎4、再读第二段,用自己的语言,通过对人物的神态、动作、外貌等刻画描写,将这个故事讲得更生动更具体。‎ ‎5、学生小组形式练习。‎ ‎6、推荐代表在全班讲故事。‎ ‎ 7、王羲之写字为什么能入木三分?(勤学苦练)‎ ‎8、他是怎样勤学苦练的?课文第几小节介绍?(第一节)‎ ‎9、读一读这一小节,你有什么体会?‎ ‎10、齐读最后一小节,用“入木三分”说一句话。‎ 教学反思:‎ ‎25、自己的花是让别人看的 教学目标:‎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能背诵课文第三自然段,理解“人人为我,我为人人”的人生境界。‎ ‎2、理解课文中的重点句,联系作者生平,感受作者故地重游时别样的心情。‎ ‎3、认识本课3个生字,抄写课文中描写花买美的句子。‎ 课前准备:‎ 课外了解季羡林生平轶事,阅读季羡林作品。‎ 教学时间: 两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课外引入,揭题质疑:‎ ‎1、出示一张德国哥廷根的照片:‎ ‎ 这是德国的城市哥廷根。这个城市因一座大学而成名,那就是著名的哥廷根大学。这个大学已经孕育了三十位诺贝尔奖的得主。早在职1935年,我们中国也有两位有志青年带着祖国的期望和自己的宏志求学于歌廷根大学。其中一位就是我们今天所学课文的作者——季羡林——当时他才二十五岁,满怀雄心壮志在哥廷根大学留学十载,至1945年才回归祖国。1980年,三十五年后,当他再次踏上古地—第二故乡,感慨万千。后来,季老先生写下了今天我们所学的这篇课文。——《自己的花是让别人看的》‎ ‎2、读课题,质疑问难:“自己的花是让别人看的”是什么意思?季先生为什么要写这样一篇课文?‎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初读课文,注意读准生字,读通课文。‎ ‎2、指名读通课文,对学生读得不准,或没有读通的地方进行指导。‎ ‎3、想一想:作者在德国看到了一种怎样的景色?‎ ‎4、自由交流,让学生通过第二、三两段句子进行自悟,不求完备。‎ 三、细读课文,感悟“美丽”:‎ ‎1、1980年,当季老先生在阔别哥廷根三十五年后,迎接我们的主人问他:“你离开德国这样久,有什么变化没有?”季老先生是怎么回答的?‎ ‎2、出示季老先生说的话:“变化是有的,但是美丽并没有改变。”‎ ‎3、自由读,季老先生说的“美丽”并没有改变指什么?课文中哪些地方写出了花之美?‎ ‎4、读第二自然段。哪里看出德国人爱花?他们爱花的独特之处是什么?请读这一段,好好体味体味。‎ ‎5、交流指导:“真切”、“脊梁”是什么意思?哪些行为说明人爱花之“真切”?德国人爱花仅在于此吗?‎ 当你和季老先生一样看到这奇异的异国情调时,会怎么说?会怎么想?‎ 引出描写女房东的话:“莞尔一笑”是怎么样一种笑?‎ ‎6、补充材料:当时,季老先生在哥廷根租住的房子,房东姓欧朴尔。女主人欧朴尔太太大约五十多岁,是一个典型的德国家庭主妇,善良得像慈母一样。他们只有一个儿子,在外地上大学。季先生就住在他们儿子的房间,就像一位家庭成员一样,一住就是十年。‎ 听了这个介绍,你觉得女房东是怎么一个人?简简单单的“正是这样”说明了什么?‎ 德国人爱花,爱花就把花的美丽全部展示给大家一起享用,他们内敛而不张扬,淳朴简单的人生境界,就像花儿一样美丽。‎ ‎7、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8、读了这一段,你觉得哥廷根之美,还美在什么?‎ ‎ 第二课时 一、复习课文:‎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第二自然段。‎ ‎2、说说哥廷根的美丽指什么?‎ 二、品读课文,再感“美丽”:‎ ‎1、引出第三自然段:‎ 出示:正是这样,也确实不错。‎ 这句话前后半句都指什么?这样反复写的目的是为什么?请用肯定的语气读一读。‎ ‎2、让我们真真切切地到哥廷根去感受德国人爱花之“真切”吧!再读第三自然段:‎ 理解:“花团锦簇、姹紫嫣红、应接不暇”,体会花之多,花之美。‎ ‎3、每天沐浴在“花的海洋”里,闻着花香,看着花语。身处异国他乡的青年季先生,会有怎样的感受?‎ ‎(怀念祖国和故乡,思念亲人)‎ ‎4、有感情地朗读这一段,读出花之美。‎ ‎5、仅仅是花美吗?出示句子:“人人为我,我为人人。我觉得这种境界是颇耐人寻味的。”‎ 理解:耐人寻味。这种境界指什么?你怎么理解这句话?‎ 人人为我,我为人人。当我为别人付出的时候,别人也在为我付出;互帮互利,互相赠予,共同享受生活的美丽。这就是一种人生境界。‎ 花,使季羡林想到如何做人,这本身也是一种境界。花很美,人也美。‎ ‎6、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第三自然段。背诵这一段。‎ 三、前后呼应,三感“美丽”:‎ ‎1、再出示第四自然段中“变化是有的,但是美丽并没有改变”一句。读了第二、三自然段后,你对这句话又有怎样的理解?‎ ‎2、当作者再一次踏上他生活了十年的哥廷根,踏上他曾经留下生活的痕迹和情感的哥廷根,他会想起什么呢?‎ ‎3、补充阅读《季羡林先生》一书中《再返哥廷根》一文。(附后)‎ ‎4、你从文中了解了什么?正是这样的情绪,使得季羡林在文中这样写道:“多么奇异的景色!多么奇特的民族!我仿佛又回到了四五十年前,我做了一个花的梦,做了一个思乡的梦。”‎ ‎5、有感情地朗读这一句话。‎ 四、总结全文,激发阅读兴趣:‎ ‎1、配乐朗读全文,说说读了文章的感受。‎ ‎2、推荐读书:《季羡林散文》、《季羡林先生》等。‎ 教学反思:‎ ‎ 26、威尼斯的小艇 教学目标:‎ 1、 能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第4、5、6自然段,感受威尼斯的风土人情。‎ ‎2、能按事物的几个方面来了解威尼斯小艇的特点,理解夜景描写与小艇的关系。‎ ‎3、认识本课6个生字,抄写自己喜欢的句子,能模仿课文写一些家乡的某处景物。‎ 课前准备:‎ 了解威尼斯城有关的知识,收集介绍威尼斯小艇的图片。‎ 教学时间: 两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情境引入,激发兴趣:‎ ‎1、出示课题:“威尼斯的小艇”。‎ ‎2、请同学介绍一下自己课外搜集到的有关威尼斯的知识。‎ ‎3、观看课前收集的图片(有条件的可以放录像):威尼斯是意大利北部的一座古城,是世界闻名的水上城市,威尼斯以她的美丽和恬静迎接着世界各国的友人,让我们也随着作者一起去浏览风光旖旎的威尼斯吧!‎ 二、自读课文,整体感知:‎ ‎1、自由读课文,注意读准生字新词。‎ ‎2、读了课文,你感受到威尼斯美在哪里?‎ 2、 根据问题,再指名分自然段读课文。对学生读得不对的地方及时指正。‎ 3、 全班交流:‎ 威尼斯城市风光美;威尼斯小艇的美。‎ 请学生读读描写威尼斯风光的句子。‎ 自由交流感悟。(河道纵横交叉,精巧灵活的小艇来回穿梭,形式不同的石桥,耸立于两岸的古建筑,夜色中的威尼斯)‎ 三、直入课文,感受小艇“形之美”:‎ ‎1、出示描写威尼斯小艇样子的句子。‎ ‎2、自由读这一段话,威尼斯的小艇美在哪里?‎ ‎3、交流指导:“二三十英尺”大概有多少长?为什么把小艇比作“新月”和“水蛇”?‎ ‎4、威尼斯的小艇为什么要这样设计?引出课文第一自然段。‎ 威尼斯是世界闻名的水上城市,河道纵横交叉,城市建筑都是依水而建,所以,威尼斯成了以船代车的城市,小艇成了主要的交通工具,等于大街上的汽车。在窄小的河道中自由穿梭,小艇只能设计成这样一种独特的式样。‎ ‎5、读出小艇的美。‎ 四、再读课文,体会小艇“坐之舒”:‎ ‎1、小小的一轮“新月”引起了我们的无限遐想。这弯“新月”飘进了清清了河里,也飘到了我们的身边,同学们想不想坐坐这种小艇呢?‎ 引出第三自然段:坐在小巧玲珑的威尼斯小艇里,舒服吗?为什么?‎ 2、 学生自由交流感悟。‎ ‎3、坐着舒适的小艇,穿梭于古老的水城威尼斯之中,你还会看到什么?听到什么?说些什么?想些什么?‎ 2、 小结:这真是“说不完的情趣”!有感情地朗读。‎ ‎ 第二课时 一、读写结合,复习引入:‎ ‎1、听写“小艇、操纵自如”等重点词语。‎ ‎2、你喜欢威尼斯的小艇吗?读读描写小艇外形之美和坐着舒适的句子。‎ 二、读、说、想、演,感受船夫“驾技之美”:‎ ‎1、读:自由读第四自然段,找出描写船夫一流的驾驶技术的句子。‎ ‎2、说:交流哪里写出了船夫驾驶技术之高超。‎ ‎3、想象这些句子所描写的情景。‎ ‎“不管怎么拥挤,他总能左拐右拐地挤过去。”‎ ‎——船夫在行驶的过程中,可能会遇到怎样的拥挤场面,船夫会怎么做呢?‎ ‎4、演:造型独特的小艇带领我们浏览威尼斯风光,小艇随着浪花时起时伏,我们的心也随之忐忑不安,真怕一不小心随时坠入船下水中成了“落汤鸡”。如果此时你就是我所坐的小艇的船夫,你会怎样来帮我?(介绍自己的驾驶技术;唱歌助胆;介绍威尼斯风光;播放威尼斯地方的音乐……)‎ 5、 有感情的朗读第四自然段,进一步感受船夫“驾技之美”。‎ 三、感悟朗读,品味小艇与人们之间“和谐之美”:‎ ‎1、读第五自然段。从这一段你感受到了什么?‎ ‎2、自由想象:人们还用威尼斯的小艇做什么?‎ 用上“……可以……可以……可以……”说话。‎ ‎3、威尼斯人是海洋的儿女,懂得欣赏威尼斯水城之美的人,应是在月夜中,招手叫一只“冈多拉”,沿着运河曲折的水道,让自己迷失在迷蒙的夜色中,领略这座水上古城永恒的魅力……‎ 引出第六自然段,静静地朗读。‎ ‎4、引出课文“阅读链接”,自由读后说感受。‎ ‎5、如果请你为课文第六自然段配一首曲子,你想选择哪一类的音乐?(抒情的钢琴曲或小提琴曲)配乐朗读。‎ ‎6、小结:白天的小艇像活泼的精灵,自由穿梭于水城之中,威尼斯是充满活力的;但晚上,当小艇载走最生一批威尼斯人,静静地停泊于码头上。整座威尼斯城就沉沉地入睡了……小艇与威尼斯,与威尼斯的人们,与威尼斯人们的生活息息相关。‎ 四、作业:‎ ‎1、背诵课文4——6自然段。‎ ‎2、抄写自己喜欢的句子。‎ ‎3、写一写家乡的某处景,要写出特点。‎ 教学反思:‎ ‎27、与象共舞 教学目标:‎ ‎1、能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抓住文中重点句细细品味,感受泰国人与大象和谐相处的境界。‎ ‎2、认读课文8个生字,能联系上下文理解重点词的意思,能用自己的话写一写对大象的感想。‎ 课前准备:‎ 泰国大象的图片。‎ 教学时间: 两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激趣引入,初识泰象:‎ ‎1、谈话:泰国有“大象之邦”称誉,腿粗如柱,身似城墙的庞然大象,在泰国人民的心目中是吉祥的像征。‎ 有泰国人向游人炫耀说,泰国的大象,善解人意,勤劳能干,聪明灵性,既是廉价的劳动力,又是乖巧的旅游宠物。‎ ‎2、出示课文第一自然段,请学生读一读。‎ 读通顺说说:读了这一段,你对泰国的大象有什么印象?‎ ‎3、出示课题:“与象共舞”‎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泰象:‎ ‎1、自由读课文,把文中的生字新词读准确。‎ ‎2、读了课文,说说你喜欢泰国的大象吗?为什么?‎ 学生自由发表自己的想法。比如:‎ 泰国的大象勤劳、善良,有时调皮,有时乖巧,有时活泼。‎ 泰国大象已经成为泰国的一分子。人们的生活离不开大象。‎ 三、抓住重点,深入了解泰象:‎ ‎1、泰国人的生活已经和大象融为一体。何以见得呢?自由读课文,划出有关的句子,读一读,想一想。‎ ‎2、自由交流,根据学生的回答可以概括成这样几个方面:‎ ‎(1)象是泰国的国宝;‎ ‎(2)象与人之间没有距离;‎ ‎(3)象是一种聪明而有灵气的动物,爱与人开玩笑;‎ ‎(4)看大象跳舞是一种享受 第二课时 一、指导理解课文 ‎1、自由朗读第二自然段。‎ 象是泰国的国宝。课文是怎么具体写的?‎ 你了解到泰国的大象还为当地人做哪些事?‎ ‎①驮着武士冲锋陷阵;为泰国人做工服役;充当旅游大使;表演杂技,带去欢乐……‎ ‎②你还知道大象能干哪些事?在泰国,没有大象行吗?为什么?‎ ‎③有感情地朗读第二自然段。‎ ‎④读后说话训练: ‎ 在战场上,泰象与人是( )关系;在舞台上,泰象与人一样是( );在国际上,泰象充当的是( )角色;当遇到困难时,泰象则是( );在农场里,泰象就是( );在……可见在泰国,大象与人的关系是怎么样的?‎ ‎2、自由朗读第四自然段。‎ ‎①哪些地方写出了大象的聪明的灵气?‎ ‎②引导学生朗读课文中的描写。‎ ‎③如果你就躺在地上,让大象按摩,你敢吗?引导学生抓住“小心翼翼、轻轻地抚弄”等词:什么才叫“抚弄”?这个词写出了什么? ‎ ‎④出示大象逗女士的一段话:找出描写大象动物神态的词,读一读,这些词写出了什么?‎ ‎⑤这一段是用哪几个句子把几层不同的事例连在一起的?‎ 出示三句话:‎ ‎◇据说象是一种聪明而有灵气的动物。‎ ‎◇最有意思的是大象为人做按摩。‎ ‎◇有趣的是,它偶然也会跟人开开玩笑。‎ 这三句话可以去掉吗?它们之间是什么关系?‎ ‎⑥有感情地朗读这一段。‎ 二、总结课文,领会写法:‎ ‎1、读了课文,你喜欢泰国的大象吗?你最喜欢它的什么?有感情地朗读相应的段落。‎ ‎2、从泰国的大象中,你看出泰国人是怎样一种性格?泰国是怎么一个国度?‎ ‎3、仿照课文总分结构写一道话介绍泰国的大象。可以自己写总起句,也可以选择:‎ ‎4、课堂交流。‎ 教学反思:‎ ‎28、彩色的非洲 教学目标:‎ ‎1、能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积累文章中优美的词句。‎ ‎2、了解课文从事物的几个方面来展示非洲的多姿多彩的写法,抓住重点词句深入体会非洲的多姿多彩。‎ 课前准备:‎ 了解非洲的一般情况,搜集有关非洲的图片。‎ 教学时间: 两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谈话引入,揭示课题:‎ ‎1、自由谈谈对非洲的印象。‎ ‎2、出示课题:“彩色的非洲”。‎ 二、整体感知,了解“非洲的彩色”:‎ ‎1、自由读课文,读准生字新词,找出文章的中心句。‎ ‎2、出示句子:“非洲真是一个色彩斑斓的世界啊!”‎ ‎(1)理解“色彩斑斓”的意思。‎ ‎(2)朗读句子 ‎3、默读课文,思考:课文从哪几个方面来介绍非洲是一个“色彩斑斓”的世界?‎ ‎4、课堂交流,引导学生概括:‎ ‎(1)非洲的蓝天、骄阳是彩色的:‎ ‎(2)非洲的植物世界是彩色的;‎ ‎(3)非洲的动物世界也是彩色的;‎ ‎(4)非洲的艺术是彩色的。‎ ‎4、课文中用了哪些句子把这些内容连接起来?找出这些句子。‎ 思考:这些句子在文中有什么作用?‎ 三、深入阅读,体验“非洲的彩色”:‎ ‎1、色彩斑斓的非洲给我们的视觉带来了强烈的冲击。再仔细地朗读课文,划一划:非洲的哪一处地方最让你心动,读一读,品一品。‎ ‎2、自由交流。‎ 四、作业:‎ ‎ 朗读自己喜欢的句子,展示非洲的色彩斑斓;‎ ‎ ‎ 第二课时 一、指导精读课文:‎ ‎1、自由朗读课文第四自然段:哪些词语写出了花之多,花之艳?‎ ‎①出示句子:“芒果树开的是星星点点的白花,仙人树开的是金灿灿的黄花,玉兰树高擎着白色或白里透青的玉杯,火炬树绽开的花朵比绿叶还多,一棵似一团火,一排是一片霞。”‎ ‎“高擎”和“绽开”两个词妙在哪里?“一棵似一团火,一排是一片霞”写出了什么?指导有感情地朗读这一句话。‎ ‎②出示句子:“还有一种叫做花树的树,更是妙不可言,远远望去,树上像是开满五彩缤纷的花,非常壮观。走近一看,却是满树的彩叶,紫的、黄的、绿的、红的,好似含情脉脉的少女,向人们频频点头。”‎ ‎ 花树的“妙不可言”妙在哪里?这样的树你看到过吗?你仿佛听到这位“含情脉脉的少女”在对你说些什么?此时,你会做什么?你想说什么?‎ ‎ 指导有感情地朗读这一句话。‎ ‎③有感情地朗读第三自然段。‎ ‎2、自由读第五自然段,最难理解的句子是哪一句?‎ ‎①出示句子:“那些蝴蝶经过防腐处理,制成了精美的工艺品。其颜色不仅有赤橙黄绿青蓝紫,而且在不断地变幻着,交织着,渗透着,辉映着,令你目不暇接。”‎ 蝴蝶变成了工艺品,它们彼此的颜色怎么还会“交织着,渗透着,辉映着”呢?“目不暇接”是什么意思?我们在怎么样的情况下会“目不暇接”?‎ 小结:当无数的色彩斑斓的蝴蝶一下子全部呈现在你眼前时,灯光、蝴蝶的色彩,交相辉映,纷纷映入你的眼帘,你一会儿看这朵,一会儿又看那只,眼花缭乱,所以种种色彩就“不断地变幻着,交织着,渗透着,辉映着”了。‎ ‎②有感情朗读,把蝴蝶的多,色彩的美,你的眼花缭乱表现出来。‎ ‎3、自由读第七自然段,非洲的音乐、舞蹈和非洲人的性格怎么也会是彩色的呢?‎ ‎①展示非洲的图片,请学生说说印象。‎ ‎②强悍而热情的非洲人用他们的奔放的舞蹈在向人们说着什么?‎ ‎③有感情地朗读这一段话。‎ 二、创设情境,介绍“非洲的色彩”:‎ ‎1、自主作业:‎ ‎(1)摘抄描写非洲的优美的文句。‎ ‎(2)请你当一回导游,选择其中一个方面,来介绍非洲;‎ ‎2、总结:非洲是一方热土,他古朴、自然、美丽;他吸引了世界人的目光,他更呼唤人们对和平的心态对待这片淳朴的土地;非洲人正渴望你伸出友谊之手,共同保护这片奇异的土地。‎ 教学反思:‎ 口语交际八 聊聊热门话题 教学目标:‎ ‎1、能把自己看到的、听到的事情的过程说清楚,能有条理地阐述自己的观点。‎ ‎2、能认真倾听别人的发言,敢于发现自己独特的看法。‎ 课前准备:‎ 课前一周把听到的、看到的事情用一两句话记下来,作为话题本。‎ 教学时间: 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展示自己一周的收获:‎ 说说自己一周中看到的、听到的新鲜事。‎ 先同桌交流,再选择你认为比较重要的或自己感兴趣的用一、两句话介绍一下。‎ 二、围绕话题小组交流:‎ ‎1、讨论:这一周中,大家对什么最感兴趣呢?小组选择自己最感兴趣的话题来说说各自不同的看法。讨论的要求是:‎ ‎(1)把这件事说清楚;‎ ‎(2)你的看法是什么;‎ ‎(3)认真听别人发言,对他有不同看法勇于提出来;‎ ‎(4)人人都要发言。‎ ‎2、展示:评选哪一组说得比较好。(由学生当评委)‎ 制定评选方法:‎ ‎(1)把事情和自己的观点说清楚;‎ ‎(2)声音响亮,口齿清楚。‎ ‎3、评委点评。‎ 三、集体讨论:‎ ‎1、你们最感兴趣的话题是什么呢?‎ ‎2、话题举例:最近,“超级女生”在电视、网络各类媒体中频频出现。许多青少年对此追捧不已,但也有许多人对此不屑一顾。你如何看待“超级女生”现象?‎ 子话题:‎ ‎(1)喜欢“超级女生”这一节目吗?为什么?(组织自由辩论)‎ ‎(2)你喜欢“超级女生”中哪个人物?为什么?‎ ‎(3)你会参加类似的活动吗?为什么?‎ ‎(4)从“超级女生”这个节目中,你想到了什么?‎ ‎3、进行自由讨论。‎ 教学反思:‎ 习作训练八 自由创作 教学目标:‎ ‎1、能把自己看到的、想到的或想象的内容记下来,做到内容具体,感情真实,语句通顺。‎ ‎2、培养学生仔细观察、敢于想象的学习习惯。‎ 教学准备:‎ 准备一周的观察日记。‎ 教学时间: 两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唤起记忆的小船:‎ ‎1、同学们,一个学期转眼已过,开学时还是春赛料梢,如今已是满目夏花。一百多个日日夜夜中,我们曾经经历过多少平凡的小事呢!‎ ‎2、老师声情并茂地回忆自己和学生经历的小事,以谈话的方式与学生互动。‎ ‎3、看看自己的日记,回忆一学期来发生过的事情,也可以是点点滴滴的想法。‎ ‎4、学生谈自己经历过的事情。‎ 二、让风扬起船帆:‎ ‎1、这节课上,你觉得自己最值得一写的是什么?印象最深的是什么?‎ ‎2、如何把自己最想写的内容写清楚,写具体呢?‎ ‎3、回忆第八单元中印象最深的一段话,说说它的写法。‎ ‎4、片段训练:把自己印象最深刻的一瞬间用精彩的语言记录下来。‎ 三、能量加油站:‎ 学生出示自己的片断,展示:‎ 读一读自己觉得比较满意的地方;请大家提出他(她)写得好的地方;提出自己的修改意见。‎ ‎1、小组互相评改。‎ ‎2、独立修改。‎ ‎ ‎ 第二课时 一、学生自由创作:‎ 把自己要写的内容全部写下来。‎ 二、交流评议:‎ ‎1、展示自己写得比较好的地方。‎ ‎2、说说哪里比较难写,小组帮助,提出修改意见。‎ ‎3、欣赏佳作。‎ 教学反思:‎ 回顾·拓展八 学习目标:‎ ‎1、激发学生交流自己在本单元学到的表达方法、学习收获和体会。‎ ‎2、了解广告语的风趣、幽默。‎ 教学时间: 两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交流平台)‎ 一、异域风情展示会:‎ ‎1、遐想回味 同学们在本组课文中我们领略了亚洲、欧洲、非洲的风情,平时在电视、电影、书报、或外出旅游中,也一定看到、听到、感受到了许多异域的风土人情,那儿的风俗习惯、独特的民族文化,人们特有的生活方式,与众不同的风光、歌舞、民族服饰等,同学们一定难以忘怀,同时也一定很想把它们说出来与大家共享。‎ 现在请同学们认真回忆回忆,在记忆的长河中,异国、异地的风情,给你留下了哪些深刻的印象。‎ ‎2、异域风情交流 ‎(1)小组交流:请喜欢外国风情的同学自由组合为一组,钟情于国内风情的同学自由组合为一组,如果有对少数民族歌舞特别感兴趣的同学还可以另外组合在一起,可以说一说,也可以唱一唱,还可以跳一跳。‎ ‎(2)班级交流:每组推荐大家感兴趣的节目上台表演。大体分为下面三大部分:‎ 夸一夸我眼中的异域风情;‎ 唱一唱我心中的异域歌曲;‎ 跳一跳我喜爱的异域舞蹈。‎ 二、阅读收获交流会:‎ ‎1、弹奏阅读交响前奏。‎ 同学们是否发现,作者在描写异国风情时,用上了许多不同的表达方法,比如作者写威尼斯的小艇时,作者紧扣小艇,介绍了人们的生活与小艇息息相关,人和小艇奏成了一曲美妙的生活乐章。‎ 同学们在本单元阅读中一定还发现了许多巧妙的写法,有许多你们喜欢的方式,今天我们就来交流一下本单元和本学期的学习收获,开一个阅读收获茶话会。‎ ‎2、召开茶话会。‎ 老师出示第七单元课文片断:“走过任何一条街,抬头向上看,家家户户的窗子前都是花团锦簇,姹紫嫣红。许多窗子都连在一起,汇成了一个花的海洋。让我们看的人如入山阴道上,应接不暇。每一家都是这样,在屋子里的时候,自己的花是让别人看的;走在街上的时候,自己又看别人的花。”同学们认真读读这段话,想想从这段话中,你可以尝到哪些表达方法?‎ ‎(引导学生欣赏这段话中作者把花的美和人的心灵美紧紧结合在一起,通过种花这件事来表现人物崇高的思想境界这一写法。)‎ ‎3、小组交流收获。‎ ‎(1)读读品品:学生回忆本单元课文内容,找出自己最受感动或最喜欢的精彩片断或篇章进行品读,看看作者运用什么方法写得如此动人。‎ ‎(2)畅谈本单元的学习收获。‎ ‎4、全班交流学习收获。每组选派一至两位代表上台发言,其他同学补充。‎ ‎ ‎ 第二课时 ‎(日积月累和趣味语文)‎ 一、日积月累:‎ ‎1、导入 同学们,“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 知识是取之不尽的源泉,用之不竭的财富。”“知识是有学问的人的第二个太阳。”这些脍炙人口格言名句,曾经鼓励了多少人去拼搏进取,发愤努力,成就了多少名人志士。今天,我们又要学习一组中外名人的一组格言警句。这些句子会告诉我们如何树立理想,如何看待生活、事业,如何快乐地面对烦恼,让我们一起来读读这些名言警句吧!‎ ‎2、学生一边默读名言警句,一边思考含义。‎ ‎3、同桌交流读后的感想。‎ ‎4、班级交流,讨论。‎ ‎5、课外拓展:共同交流平时积累的格言,或名言警句。‎ ‎6、抄录自己喜欢的名言警句。‎ 二、趣味语文:‎ ‎1、趣味导入:语言奥妙无穷,趣味横生。有一家钟表厂,为了说明自己的产品质量很好,打基础出了这么一条广告:“本公司在世界各地的维修人员闲得无聊”。在我们的生活中也随处可见各种各样幽趣味的语言。‎ ‎2、学生默读《最短的科幻小说》《交通告示》,理解含义。‎ ‎3、交流读后的感受,说说读完后想到了什么。‎ ‎4、拓展积累:在你的学习和生活中,你还看到了那些趣味语文?‎ ‎5、激发学生自己编一两广告语,师生共同评议。‎ 教学反思:‎ ‎ ‎
查看更多

相关文章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