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年级上册语文教案-第7单元 习作:我有一个想法 部编版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三年级上册语文教案-第7单元 习作:我有一个想法 部编版

习作:我有一个想法 本单元习作的主题是“我有一个想法”,要求学生对生活中的某一现象或问题发表自己的想法,写的时候要把自己的想法写清楚。这与本单元的口语交际话题“身边的‘小事’”紧密相关,目的都在于引导学生关心生活中的现象,积极进行思考,并大胆表达自己的想法,提升主动参与社会生活的意识。‎ 本次习作编排为四个部分:‎ 第一部分,揭示了积极发表自己想法的实际意义——能让生活变得更美好。激发学生发表自己想法的兴趣。提供的两则例文片段,示范了可以针对哪些现象提出想法,以及如何提出想法。第一则例文片段先说了爱玩手机的人特别多的现象,接着以具体事例强调了问题的普遍性和严重性,然后提出想法——不应该总是玩手机。第二则例文片段先以问句的形式提出了建立班级植物角的想法,接着建议了植物角运作的方式,然后点明了开辟植物角对班级的益处。‎ 第二部分,提出了本次习作的任务——写下自己发现的或同学列举的现象,并表达自己的想法。这次的习作任务,是在本单元口语交际对社会现象表达看法的基础上的延伸。‎ 第三部分,列举了本次习作的要求——把现象和自己的想法写清楚,也可以写下改进的办法或建议,写后和同学交流。本单元提出的“写清楚”这一要求,侧重于写清楚现象和想法,强调表达的条理性。‎ 第四部分,关于习作后的交流与评价。教材上让学生写好后读给同学听,问问同学是否明白自己的想法,对自己所写的问题有什么看法。通过这种方式,能让学生在真实的交际中完成对习作的互相评价和修改完善,对生活中的现象进行深入交流,突出了本次习作的实用价值,使学生体会到使用文字与人交流的成就感。‎ ‎1.通过阅读“爱玩手机的人特别多”和“想在教室里开辟植物角”两则材料,能引发关注身边现象或问题的意识,养成留心观察生活的习惯,做生活的有心人。‎ ‎2.通过赏析“爱玩手机的人特别多”和“想在教室里开辟植物角”两则材料,能明白怎样把自己的想法写清楚,并“把自己的想法记录下来”。能清楚地写下生活中的某种现象或需要改进的问题及自己对此的想法。‎ ‎3.懂得与别人分享,能主动用书面的方式与别人交流想法。并能虚心听取他人的看法,学会倾听,进一步学习修改习作。‎ ‎1.通过赏析“爱玩手机的人特别多”和“想在教室里开辟植物角”两则材料,能明白怎样把自己的想法写清楚,并“把自己的想法记录下来”。能清楚地写下生活中的某种现象或需要改进的问题及自己对此的想法。‎ ‎2.懂得与别人分享,能主动用书面的方式与别人交流想法。并能虚心听取他人的看法,学会倾听,进一步学习修改习作。‎ ‎1.联系生活,激发学生的兴趣,拓宽选材的思路 教学时,可以借用图片来联系学生的生活场景,唤醒学生的生活体验,引导学生发表自己的看法,激发学生表达的兴趣和倾吐真情的欲望。要让学生结合口语交际中关于身边“小事”的讨论。说一说在最近的生活中看到了什么现象,大概有什么想法;再让学生读教材中的两个材料,说说这两个材料主要写了什么现象,表达了什么想法;然后引导学生思考:我们看到了许多现象,如果能够像例文片段那样,提出自己的想法,甚至提出改进的办法或建议,你觉得会怎么样?‎ ‎2.借助材料片段,激发学生的表达欲望,指导如何写清楚现象和想法 习作教学的首要任务是打开学生的言路,让习作的话题成为大家讨论的话题,努力让学生说出来,为后面的文字表达做好准备。教材上的两则阅读材料,可以作为指导学生写清楚现象和想法的参考。第一则材料主要描述了“爱玩手机的人特别多”的现象。教学时要通过这个事例,强调现象的普遍性和危害性,把现象写清楚。这样一来,后面提出自己的想法“不应该总是玩手机”就更有说服力了。第二则材料不但提出了开辟植物角的想法,还给出了植物角运作的建议,并且点出了开辟植物角的好处,把想法写得很清楚。而且材料的第一句话是用问句的形式提出来的,体现了商量的语气,显得委婉。‎ ‎3.不拘形式,自由表达,尝试写作 教学过程中,要引导学生不拘形式地表达自己的见闻、感受和想象,能够注意表现自己觉得新奇、有趣的或印象深刻、最受感动的内容。积极肯定学生的表达,鼓励学生进行主动地表达。学习例文片段后,教师可引导学生参考例文片段尝试写作,写一写生活中的某种现象和自己对此的想法。教师要提示写清楚现象和想法。并在巡视中发现优秀典型,如现象比较清晰、想法比较明确、理由比较充分、建议比较可行的习作作为范例,让学生进一步修改自己的习作。‎ ‎4.引导互动交流,分享真实的想法 学生完成习作后,教师应尽可能创造机会,鼓励学生将自己写的现象和想法与他人交流分享。比如,可以组织学生展开小组活动,轮流读习作,然后交流:是否明白习作中的想法?如果不明白,可以怎么修改让想法更清晰?是否赞 成习作中的想法?有没有补充?如果不赞成,理由是什么?课后,教师可以建议学生将修改完毕的习作在班级以外进行分享展示,让更多的人与自己交流想法。‎ 突显本次习作的实际意义,进一步激发学生用书面的方式大胆表达想法的兴趣。‎ ‎1.多媒体课件。‎ ‎2.准备1~2个自己平时最关注的现象。‎ ‎2课时 第一课时 ‎1.通过阅读“爱玩手机的人特别多”和“想在教室里开辟植物角”两则材料,能引发关注身边现象或问题的意识,养成留心观察生活的习惯,做生活的有心人。‎ ‎2.通过赏析“爱玩手机的人特别多”和“想在教室里开辟植物角”两则材料,能明白怎样把自己的想法写清楚,并“把自己的想法记录下来”。能清楚地写下生活中的某种现象或需要改进的问题及自己对此的想法。‎ 板块一 事例导入,引发兴趣 谈话导入:同学们,在你的身边,你见过下面这样的事情吗?‎ 一位叔叔一边走一边吃东西,然后随手将手中的垃圾扔在了地上;一个中年人不走人行横道,翻越马路中间的隔离栏;一辆飞奔而来的卡车闯红灯撞到绿化带上……‎ ‎(1)从这些资料和图片中,联想一下你身边有类似的这些现象吗?你对这些现象有什么想法?‎ ‎(2)小组内讨论交流,老师相机点评和指导。‎ 我们学校里经常有些同学会丢失一些小物件,而同学们在捡到东西后一般会交给老师,但是由于学校的人很多,所以很难找到失主。‎ 我有一个想法:学校有广播站,我们可以把东西捡到后交给学校的广播站,让广播站的同学帮忙广播,这样的话应该能很快地找到失主。‎ ‎(3)我们的生活中,每时每刻都在发生着各种各样的事情,这里面有很多的事情和问题都需要改进。如果我们积极想出办法,提出改进的建议和解决的办法,我想我们的生活就会变得更加美好。这节习作课就让我们来写一写自己的发现和想法。(板书课题:我有一个想法)‎ 板块二 结合文本,学会表达 ‎1.课件出示教材上的两则材料,阅读题目,弄清楚题目要求,抓住题目中的关键词语。‎ 材料一:我发现爱玩手机的人特别多。上个月我们去给爷爷祝寿,聚会的时候大家都在各自看手机,很少一起聊天。我爸爸下班回家之后,也一直玩手机,我叫他他都不理我。‎ 过于沉迷手机会影响与别人的交往,我们不应该总是玩手机,应该用更多的时间关心身边的人。‎ 材料二:最近我一直在想,我们班能不能开辟一个植物角呢?我们可以在植物角养花种草,或是种花生、种豆子,还可以根据季节的变化更换不同的植物。我们可以轮流照看它们,给它们浇水、施肥。这样既可以使班里的同学了解不同植物的特点,还可以使大家亲近自然,为教室增添大自然的气息。‎ ‎(1)学生自由朗读上面的材料,说说自己的感悟。‎ 材料一反映的是社会上的不良现象,是已经发生了的事情。‎ 材料二是想让生活变得更加美好的建议,是还没有发生的事情。‎ ‎(2)上面材料中,哪些内容是介绍的生活中的现象?哪些内容是作者的想法?交流后用线勾画出来。‎ 现象:沉迷玩手机影响与人交往。‎ 想法:开辟班级植物角。‎ ‎(3)再次阅读材料,学生们交流,可组内交流,也可跨组交流。教师总结指导相关内容。‎ 材料一先提出了“爱玩手机的人特别多”的现象,再通过两个事例,强调了这种现象的普遍性和危害性,写得很清楚。这样一来,后面再提出自己的想法“不应该总是玩手机”就更具有说服力了。‎ 材料二不但提出了开辟植物角的想法,还给出了植物角运作的建议,并且点出了开辟植物角的好处,把想法写得很清楚。而且,第一句是用问句的形式提出想法的,体现了商量的语气,显得委婉。‎ ‎2.过渡:请同学们想一想,在你的学习和生活中,哪些现象和问题引起了你的关注?你对这些现象有什么想法?‎ 现象:①有的同学把书包挂在学校的树上。②电线杆上贴满了小广告。‎ 想法:①看见同学把书包挂在学校的树上,可以上前进行劝导。②看见电线杆上贴的小广告,可以帮助清洁工用小刀刮掉。‎ ‎3.教师小结:生活中确实有很多现象和问题引起了你们的关注,你们每个人都是生活的有心人,还有同学提出了很多合理化的建议。你们都是有思想的好孩子。‎ 板块三 互助交流,读题审题 ‎1.过渡:通过对两则材料的阅读和学习,我们来看看这次习作的具体要求。(同步出示教材上的题目和习作要求)‎ 题目:我有一个想法 要求:生活中有哪些现象或问题引起了你的关注?你对这些现象有什么想法?从自己发现的或同学列举的现象中选择一个写一写。写的时候,要把这种现象和你的想法写清楚。如果有改进的办法或建议,也可以写下来。‎ ‎2.引导学生抓住题目、要求中的关键词语“一个”“想法”“写清楚”等等,要明白这些限定词的含义。知道该如何入手。选取自己发现或同学列举的事来写,要写清楚,而且只能写一个,要有针对性,能实际有效地解决问题。‎ ‎3.同桌讨论交流,围绕此处给出的内容,思考应该从哪些方面下笔。老师适当引导和梳理相关内容。‎ ‎(1)这篇作文要求围绕“我有一个想法”来写,从中我们可以看出,对象是“我”。要抓住关键词“一个想法”,“一个”是对数量的限定,“想法”指对现实生活中某一现象、某一问题的看法、建议等,是现阶段生活中缺少的,但又是能对我们的学习、生活等能起到帮助的看法、建议。把“一个想法”写清楚、明白,切忌记流水账。‎ ‎(2)我们在选择素材的时候,可以是对某一个社会现象的看法、建议,如:破坏环境的行为不可取、沉迷手机影响交际等;可以是对某一个科技小发明的畅想,如:吸尘黑板擦、护眼书桌、多功能笔、神奇坐垫等。选择一个素材,把这一“想法”写具体。‎ ‎(3)“我有一个想法”可以写成记叙文,先交代你看到的现象或发现的问题,然后针对这一现象或问题写出你的想法,或提出行之有效的办法或建议。也可以写成说明文,这主要针对“我”的小发明,先写明“我”想这样做的原因,再具体写出“我的想法”——这个小发明“我”打算用什么材料制作、它有什么功能、会带来什么好处等。不论运用哪种文体,都要把“我的想法”写清楚、写具体。‎ 板块四 例文链接,开拓思路 例文见《教材1+1》对应的“范文评点”。‎ ‎1.出示例文,让学生阅读例文并交流。梳理例文中小作者发现的问题或现象,他(她)提出了什么样的想法或是建议。‎ ‎2.学生自由分享,教师适时指导。‎ ‎(1)例文第1自然段首先交代了亚健康患者的种种表现,并说明原因。第2自然段详细描述了“我”的这个想法,交代了如何治理汽车尾气。最后点明“我”的这个想法实现后的好处——远离雾霾,提高生活质量。‎ ‎(2)这篇作文的小作者重点向我们介绍了亚健康患者的种种表现,并由这些表现引出导致这一现象的原因,由此,作者提出治理尾气,减少雾霾,提高生活质量的方法。本文条理清楚,语句通顺,表达了小作者对空气质量的关注。‎ ‎(3)我们在写作时也要做到有条理,写清楚,语句通顺,表明自己真实的想法。‎ ‎3.在例文的引导下,引导学生关注值得学习的地方,让学生对文字提出意见,巧妙地增加学生的自信,从而实现“不拘形式地写作”的目标。‎ 第二课时 ‎1.学生自由创作,将所学的写作方法运用到写作中去。‎ ‎2.学生互相评价交流,学习欣赏他人作文的长处,并以此修改自己的作文。‎ ‎3.举行班级作文评改交流会,指出不足,师生共同修改。‎ 板块一 回顾导入,精心习作 ‎1.导入:上节课,我们对这次习作的题目进行了深入地讨论,也理清了如何来写这篇作文,这节课,我们就根据上节课的学习来进行写作。‎ ‎2.出示写作的要求,让学生阅读要求,并能在写作中注意这些要求。‎ ‎(1)写清楚身边的现象或问题,把自己的想法写清楚。‎ ‎(2)注意用词要准确,语言要有条理。‎ ‎(3)写好后自己读一读,自己尝试修改一下。‎ ‎3.学生自由写作,教师巡视指导,了解情况,个别指导。‎ 板块二 互评互改,二次创作 ‎1.引导学生回顾评改习作的角度和此次写作中的注意事项。‎ ‎2.学生自由分享,教师适时指导和归纳总结。‎ ‎3.学生根据要求进行自我评价。‎ ‎4.出示互评要求,同桌互相交换习作,认真地阅读并修改,教师巡视指导。‎ ‎(1)是否写出发现的现象或问题。‎ ‎(2)是否将现象或问题写得很清楚。‎ ‎(3)是否写出了自己的想法或看法。‎ ‎(4)是否写出了改进的建议或解决的办法。‎ ‎(5)书面是否整洁、字迹是否工整。‎ ‎……‎ ‎5.同桌之间互相交流评改意见,教师巡视指导。‎ ‎6.学生结合同桌的修改意见和讨论结果对自己的作文进行再次修改,教师巡视,适时点拨。‎ 板块三 范文展示,提高认同 ‎1.请学生分享自己认为写得比较好的作文并说说原因。‎ ‎2.教师根据巡视的情况和学生推荐,选择两篇较好的作文来展示。‎ ‎3.学生朗读自己的作文,其他学生边听边思考作文还需要修改的地方,自己最欣赏的地方。‎ ‎4.教师对代表习作的优点和不足之处进行讲评,对评价中肯的学生进行肯定。‎ ‎5.让学生根据在展示交流中的评价和不足之处的说明,反观自己的作文,再次进行修改。‎ ‎6.学生再次修改自己的作文并定稿。‎ ‎7.学生誊写作文。‎ ‎8.课后将誊抄好的习作用黑板报、拉线悬挂或张贴栏展示的方式公布出来,学生可以在课余时间一起欣赏。‎ ‎1.尊重个性,大胆表达。作文对于学生来说是综合能力训练的方式之一。本单元的习作是要激发学生发表“我有一个想法”,要尽量照顾学生的个人想法。不应该限制学生的思路,要鼓励学生围绕题目放开思想,大胆交流。要让每个学生都能真实地表达自己内心的想法。‎ ‎2.互助交流,降低难度。本次习作是根据材料发现身边的一些现象和问题,为了帮助学生打开思路,激发学生的想象力,在教学中,要适当降低目标难度,少一些规范,少一些限制,鼓励学生说自己想说的话。激励他们自主表达,只有学生喜欢表达了,才能更好地运用到习作中去。在评改环节,采用了自助修改和互助修改相结合的方式,而互助修改包括了同桌的互改、全班互改等方式,让学生在互相修改、互相评价中,加深对习作要求的理解,也提高学生的团结合作能力。‎
查看更多

相关文章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