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版三年级上册语文《不懂就问》教案 (3)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部编版三年级上册语文《不懂就问》教案 (3)

‎3《不懂就要问》教案 教学目标:‎ ‎1.认识11个汉字, 掌握2个多音字, 积累有新鲜感的词句, 使用工具书或根据上下文弄清词语的意思。‎ ‎2.默读课文, 了解课文的大意, 和同学交流对这件事的看法。‎ ‎3.懂得“不懂就要问”是一种良好的学习态度, 养成“不懂就要问”的好习惯。‎ 教学重点:‎ ‎1.认识11个汉字, 掌握2个多音字, 积累有新鲜感的词句, ‎ ‎2.默读课文, 了解课文的大意, 和同学交流对这件事的看法。‎ 教学难点:‎ 懂得“不懂就要问”是一种良好的学习态度, 养成“不懂就要问”的好习惯。‎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 ‎1.你在学习中有没有遇到过不懂的问题?当你遇到不明白的问题的时候都是怎么处理的?‎ 学生自由表达。‎ 预设:问家长、问老师、小组讨论、上网学习、查字典等。‎ ‎2.同学们的学习途径可真多, 我想这也正是同学们学习优秀的原因。‎ 可是在很久以前, 那时候的小朋友却没有我们这么好的条件。今天老师带领大家认识一个人, 看看他是怎样学习的。‎ 课件出示:走近人物——孙中山 常识提示:孙中山, 广东香山人, 中国近代伟大的民主革命家。1905年在日本东京组成中国同盟会, 提出民族、民权、民生的“三民主义”学说, 1911年就任中华民国临时大总统。‎ 二、初读课文, 整体感知 ‎1.孙中山是怎样学习的呢?让我们听读课文, 了解一下。注意:在听的时候, 画出生字词, 读准字音, 画出新鲜感的词句。‎ ‎2.学生借助拼音自读课文, 一边读一边动笔圈画出有新鲜感的词语。‎ 三、生字认读, 读准字音 ‎1.课文中有很多生字, 有些还比较难, 不知道在朗读的过程中你都认识了吗?谁可以带大家领读一下?‎ ‎2.出示生字指名领读。‎ ‎3.去掉拼音, 小组同学进行“你指我认”的活动。‎ ‎4.重点认读“段、练、戒、厉、楚”等生字。‎ ‎6.开火车读准字音, 也可以开火车组词。‎ ‎7.刚才在听读和自读课文时, 你画出了多少有新鲜感的词语, 跟本小组同学交流一下吧!‎ ‎8.老师找到了这些词语, 请你谈谈自己的认识, 你可以说一下词语的意思或者是造个句子。‎ 出示词语:摇头晃脑 鸦雀无声 糊里糊涂 咿咿呀呀 连连点头 私塾 戒尺 学生根据词语进行解释或造句。‎ 四、读文见义 ‎ 导学:读了课文, 你知道以前的私塾是怎样上课的吗?看看课本上是怎么说的。‎ ‎1.出示课文第一段内容, 学生自读。‎ 孙中山小时候在私塾读书。那时候上课, 先生念, 学生跟着念, 咿咿呀呀, 像唱歌一样。学生读熟了, 先生就让他们一个一个地背诵。至于书里的意思, 先生从来不讲。‎ ‎(你喜欢这种学习方式吗?读出你的情感来。)‎ 随文识字:了解多音字“背”的用法。‎ ‎2.课文中具体写孙中山读书的情况的是哪一部分?圈出来, 用自己的话说一说。 ‎ 预设:‎ 读书流程图。‎ 孙中山背诵学过的功课。‎ 先生圈出要学的新内容。‎ 先生教读要学的新内容。‎ 孙中山回座位练习背诵。‎ 你觉得这种学习方式怎么样?枯燥乏味。‎ 随文识字:了解多音字“圈”的意义和用法。‎ ‎3.在这样的学习环境中, 孙中山有没有放弃学习?他学得怎么样?‎ 预设:‎ 从“先生听了, 连连点头。”“读了几遍, 就背下来了。”“一字不漏地背了出来。”等地方可以看出孙中山学习是非常勤奋的。我们用一个词语来形容——勤奋好学。但是孙中山学得不明白——糊里糊涂。根据上下文理解“糊里糊涂”的意思:认识模糊, 不明事理。也形容思想处于模糊不清的状态。‎ ‎4.面对这种糊里糊涂的情况, 孙中山是怎么想的?怎么做的?‎ 学生自读课文, 圈出相关内容。‎ 预设:‎ 想:这样糊里糊涂地背, 有什么用呢?‎ 做:他壮着胆子站起来, 问:“先生, 您刚才让我背的这段书是什么意思?请您给我讲讲吧!”‎ ‎5.对于孙中山的做法, 同学们是怎么看的?大家有什么反应?‎ 这一问, 把正在摇头晃脑高声念书的同学们吓呆了, 课堂里霎时变得鸦雀无声。 ‎ 小组讨论:‎ 同学们为什么吓呆了?向老师问问题很可怕吗?同学们到底在怕什么?‎ 预设:戒尺, 以前做错事或者不会背是要用戒尺打手心的。‎ 根据自己的想象, 用自己的话说一说当时的情景。‎ ‎6.听到孙中山的问题, 先生是怎样做的呢?‎ 出示:先生拿着戒尺, 走到孙中山跟前, 厉声问道:“你会背了吗?”‎ 朗读句子, 重点读好动词和语言描写。必要时请几个同学演一演。‎ 想象一下在当时的情况下, 如果不会背, 结果会怎样?‎ 学生大胆发言。‎ ‎7.最后的结果怎样?孙中山挨打了吗?‎ 预设:先生讲得很详细, 大家听得很认真。‎ 思考:孙中山没有挨打的原因是什么?‎ 预设:因为孙中山学习勤奋, 完成了老师布置的任务。‎ ‎8.既然大家都想知道, 为什么老师一开始不讲呢?找出相应的句子 我原想, 书中的道理, 你们长大了自然会知道的。现在你们既然想听, 我就讲讲吧!‎ 体会这句话的含义。重点思考关联词“既然……就……”的关系。‎ 出示关联词:“虽然……但是……”“尽管……还是……”“无论……都……”“因为……所以……”等四组关联词, 看看哪一组可以替换文中的“既然……就……”。体会“既然……就……”的因果关系。‎ ‎9.同学们都不敢问, 只有孙中山去问, 这反映了孙中山怎样的学习态度?‎ 读一读相关的句子, 尤其读好最后一段孙中山的名言:“学问学问, 不懂就要问。为了弄清楚道理, 就是挨打也值得。”概括这段话的内容, 并想一想这段话与题目的关系——照应题目, 点明中心。‎ 五、能力提升 读书是有方法的。我们来想一想, 读书都有哪些方法?‎ 预设:‎ ‎1.课文中的“学问学问, 不懂就要问”。‎ ‎2.本文是略读课文, 略读的意思就是了解大意, 不必深究。‎ ‎3.读书遇到不明白的问题, 要大胆地去跟别人交流, 也可以去问老师或者其他人。‎ ‎4.读书时遇到不明白的词语, 可以大胆地根据上下文的意思去猜测, 也可以大胆地猜测故事的情节。遇到不认识的汉字可以查看工具书。‎ ‎5.你还有什么好的学习方法, 跟大家分享一下吧!‎ 六、拓展阅读 快速阅读《鲁迅的读书秘诀》, 回答问题。‎ ‎1.阅读成果, 鲁迅先生少年时用得到的金质奖章做了什么?‎ 预设:卖掉奖章, 买了几本书, 买了一串红辣椒。‎ ‎2.鲁迅先生靠什么度过寒冷的夜晚?‎ 预设:他便摘下一颗辣椒, 放在嘴里嚼着, 直辣得额头冒汗。他就用这种办法驱寒坚持读书。‎ 七、巩固练习 ‎1、打开“基础训练/阅读训练-《不懂就要问》”, 一起来闯关吧!‎ ‎2、完成配套练习册。‎
查看更多

相关文章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