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部编人教版四年级语文上册第七单元全单元教案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最新部编人教版四年级语文上册第七单元全单元教案

第七单元集体备课 教材分析 ‎1.本单元以“家国情怀”为主题。编排了《古诗三首》《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梅兰芳蓄须》《延安,我把你追寻》四篇课文。课文表现了不同历史时期的人们在家国大义面前的不同风采:有戍边将士建立军功,保家卫国的情怀;有个人与国家民族共存亡的精神气概;有周恩来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的远大志向;有梅兰芳蓄须罢演的民族气节;还有在我国革命和建设时期发挥了巨大动力作用的延安精神。‎ ‎2.本单元的语文要素是“关注主要人物和事件,学习把握文章的主要内容”。这一要素是在三年级“了解故事的主要内容”基础上的进一步提升, 本册教材在第四单元安排了“了解故事的起因、经过、结果,学习把握文章的主要内容”的要素,本单元在此基础上,学习如何关注主要人物和事件,把握文章的主要内容。《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课侧重引导学生通过先弄清每件事情讲了什么,再把几件事情连起来的方式把握文章的主要内容。《梅兰芳蓄须》一课侧重引导学生运用这种方法把握课文的主要内容。“交流平台”用对话交流的形式,引导学生梳理把握文章主要内容的不同方法。‎ ‎3.本单元的习作要求是“学习写书信”,属于应用文方面的练习,目的是让学生学会用书信与别人互通消息、交流情感,与学生的日常生活联系紧密。教材在此之前有关于写留言条等方面的练习,为本次习作奠定了基础。‎ 教学目标 1. 认识30个生字;读准3个多音字,会写23个字,会写16个词语。‎ ‎2. 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三首古诗,默写《出塞》《夏日绝句》。‎ ‎3.能关注主要人物和事件,把握文章主要内容。‎ ‎4.能查找资料,联系时代背景理解课文内容,感受人物的情怀。‎ ‎5.写自己读书的目的,做到理由清楚。‎ ‎6.能用正确的格式写信,做到内容清楚,能正确书写信封。‎ ‎7.能交流、总结把握文章主要内容的方法。‎ ‎8.正确认读形容人物高尚品质的词语,并能举例说说词语形容的人物。‎ ‎9.能体会陈述句和反问句的不同语气,并在具体的情境中运用。‎ ‎10.朗读、背诵古诗《别董大》。‎ 教学重难点 ‎1.反复朗读理解课文内容。本单元的课文都是历史精典古诗故事,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只有反复朗读,才能感受到“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远大抱负。《古诗三首》其中《出塞》作者是唐代诗人王昌龄。这是一首著名的边塞诗,表达了诗人希望起任良将,早日平息边塞战事,使人民过上安定的生活的愿望。《凉州词》诗中以生活的美好与战争的残酷做对比,抒发了人生感叹,尽管这首诗的格调是悲壮苍凉的,但不悲观绝望;诗人对生活充满热爱,对死亡并不畏缩,“醉卧沙场”一语尤其显示出豪迈的气概。《夏日绝句》一、二句“言理”,从生为人杰、死作鬼雄两方面具体说明人生的价值和意义,襟怀高远,极富英豪丈夫之气。三、四句将“楚汉之争”中的项羽故事,熔冶为诗,语带惋惜,弦外有音。全诗仅二十个字,连用了三个典故,但无堆砌之弊,因为这都是诗人的心声。如此慷慨雄健、掷地有声的诗篇,出自女性之手,实在是压倒须眉了。《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写的是周恩来少年时代的一件事,他耳闻目睹了中国人在外国租界里受洋人欺凌却无处说理的事,从中深刻体会到伯父说的“中华不振”的含义,从而立志要为振兴中华而读书,表现了少年周恩来的博大胸襟和远大志向。《梅兰芳蓄须》讲的是梅兰芳先生在日本帝国主义侵略中国的时期,他为了表示对日本帝国主义的抗议和坚决不给侵略者演戏而把胡子留起来的事。在日本强盗面前,宁可忍饥挨饿并且放弃自己的事业,也不给日本强盗演出。《延安,我把你追寻》是一首新体诗,诗歌读起来琅琅上口,但要理解诗歌的内容,感悟诗歌的内涵,对学生来说,还是存在很大的难度。教学时注意引导学生在学习课文时一定要分配充裕的时间进行多种形式的朗读。‎ 1. 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教学中要抓住课文重点,引导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获得真实的体验和感受,还要充分利用多媒体教育资源,用声音和光影把学生带入到课文描述的情境中,让学生去感受和体会,并学会在今后的习作中尝试运用写作手法,写出自己的思想感情。‎ 课时安排 ‎ 21古诗三首 2-3课时 22走月亮为中华崛起而读书 2课时 ‎ ‎23梅兰芳蓄须 1课时 24延安,我把你追寻 1课时 习作 2课时 语文园地七 3课时 ‎ ‎21 古诗两首 课题 ‎21 古诗两首 课型:略读课文 新授课 教 学 目 标 ‎ ‎1.会认“塞、秦”等4个生字,会写“塞、秦、征”等10个生字,掌握多音字“将”的读音和意思。理解“飞将、沙场、人杰”等词语。‎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默写《出塞》《夏日绝句》。‎ ‎3.借助课后注释及工具书,了解古诗大意。边读边想象,体会诗人丰富的情感,感受诗歌的意境。‎ ‎4.课内外相结合,激发学生对古诗的兴趣以及对祖国灿烂文化的热爱之情。‎ 教学 重点 难点 ‎1.重点:诵读古诗,读悟结合,体会诗人丰富的情感,感受诗歌的意境。激发学生对古诗的兴趣以及对祖国灿烂文化的热爱之情。‎ ‎2.难点:了解古诗大意,能用自己的话说出诗句的大意。‎ 教学准备及手段 课件 教学流程:‎ 二次备课 第一课时 一、谈话导入,引入课题 ‎1.同学们,你们对唐诗一定不陌生吧?老师想考考大家,看看这几句古诗,你们会填吗?(出示课件)谁来试试,把这几句补充完整?‎ ‎2.看来,同学们平时很注重积累,那你们发现没有,这几句诗有什么特点呢?(都是描写边塞军旅生活)‎ 我们把这种描写边塞军旅生活和自然风光的诗,称之为边塞诗。‎ 教师出示边塞图片,让学生感受边塞的环境。是啊,边塞只有长河落日、大漠孤烟、茫茫戈壁,给人一种荒凉孤寂的感觉。‎ 唐玄宗开元十五年(727年),一位年轻的诗人来到西域游历,看到了边塞的风光,见证了边塞的金戈铁马,于是,他挥笔写下被历代诗评家视为唐人七绝的压卷之作《出塞》,这位诗人就是27岁的王昌龄。这节课,我们一起学习这首诗歌。(出示课题《出塞》,学生齐读课题。)‎ 二、初读课文,识记生字 ‎1.请大家打开课本,自由朗读《出塞》这首诗。要仔细地读四遍,读前两遍的时候注意诗中的生字和多音字,争取把生字读得字正腔圆。读后两遍的时候,争取把诗歌读通顺。‎ ‎2.学习本课生字词。‎ ‎(1)学生自读生字,根据自己的识字经验,交流汇报。‎ ‎(2)师生共同交流学习生字。‎ 教师教学生字时,重点引导学生注意:“征”是后鼻音,不要读成前鼻音。“塞”是多音字,不要读错,重点掌握“将”字的读音。“催”是易错字,学生容易把单人旁写成双人旁。‎ ‎(3)学生练习书写生字,同桌间互相听写生字,互相订正。‎ 三、了解诗题意思 ‎1.诗的题目是“出塞”,那“塞”是什么意思?(边关要塞)“出塞”又是什么意思呢?(到边疆戍守边关)‎ ‎2.简介作者和背景。‎ 人们常说,不打无准备的仗,充分的预习可使你在课堂上学得更轻松,关于王昌龄,关于这首诗,你有哪些了解呢?老师这里有一些资料,我们一起来看一下。(课件出示相关资料)‎ 四、自读注释,通晓诗意 ‎1.了解了诗题,了解了诗人,现在请同学们自由读读这首诗,要求读准字音,读通诗句。看看这首诗每句讲了什么意思,不懂的地方可以用问号标出来,也可以借助课本上的注释帮助理解。‎ ‎2.生汇报学习情况。‎ ‎(1)哪位同学愿意和大家交流一下,你有哪些不懂的地方?‎ ‎(2)学生汇报、交流不懂之处。‎ ‎(3)“秦时明月汉时关”是什么意思?‎ ‎(4)那谁能说说这是一个怎样的边关呢?(荒凉,冷清,孤独,寂寞)‎ ‎3.夜深了,一轮明月照耀着清冷荒凉的边关,提起这明月,我们就会想起中国古诗中描写明月的诗句。(出示课件相关诗句)‎ ‎(1)请大家思考一下,诗人笔下的明月与什么联系在一起?‎ ‎(2)是啊,远离家乡和亲人,守卫边关的将士们把思乡之情都寄托在了这一轮皎皎的明月上。他们能回到日思夜想的故乡吗?他们能回家与亲人团聚吗?诗人发出感慨:万里长征人未还。‎ ‎(3)现在,带着你们的理解齐读这首诗。‎ 五、感悟诗的意境 ‎1.再读古诗,感悟意境。‎ 这首诗想要表达诗人怎样的情感呢?让我们穿越历史的长河,回到千年前的唐朝边塞,再度走进这首诗。(学生齐读诗的前两句)读了这两句诗,你的脑海里出现了什么画面?‎ ‎2.教师引导:是啊,宁静的夜晚,偏远的边关,清冷的月光,戍边的将士,这是一幅多么孤寂、萧瑟的画面啊!‎ ‎3.都有谁在盼着远方的将士归来呢?(白发苍苍的父母,可怜的妻儿)‎ ‎4.同学们,我想用一个字就能概括他们此时心中的痛苦、无奈,一个“悲”字。这就是战争带给我们的痛苦,此时此刻,他们多么想念能征善战的飞将军——李广。‎ 这样的将军怎能不让我们怀念呢?让我们一起来读一读后两句诗。为什么唐代的士兵在思念他?(希望能有一位像李广一样能征善战的将军来带领他们保家卫国,希望朝廷能够起用良将……)‎ 六、回顾全诗,拓展延伸 ‎1.现在,想象你们自己就是戍边的将士,你们伫立在边关,思绪万千,有悲有壮,让我们用朗读来表达我们的悲壮情怀吧!‎ ‎2.和《出塞》一样有着悲壮情怀的边塞诗还有很多,老师也搜集了一首,大家可以看一看,读一读。‎ 学生读古诗,分组齐读。‎ 第二课时 一、学习《凉州词》‎ ‎(一)复习旧知,谈话导入《凉州词》。‎ ‎1.上节课我们学习了《出塞》这首诗,下面我们就来看看谁掌握的知识多一些。‎ ‎2.唐代的边塞诗歌,有的倾诉离别的思念,有的描写边关的风光,有的讲述战争的残酷……今天我们再来学习一首边塞诗《凉州词》,体会一种别样的情怀。‎ ‎(二)理解题意。‎ ‎《凉州词》为盛唐时流行的一种曲子(凉州歌)配的唱词,不是诗题,而是一种曲调名。当时许多诗人都喜欢这个曲调,为它填写新词。因此,唐代许多诗人都写有《凉州词》。‎ ‎(三)理解诗句。‎ ‎1.学习第一、二句。‎ ‎(1)读一读诗句,说说你仿佛看到了什么,听到了什么。指名答。‎ ‎(2)指导朗读:这样的画面使你感受到了怎样的气氛?你们听,琵琶声传来了,此刻,军旗猎猎,战马嘶鸣,出征在即。谁再来试着读一读,把这种气氛读出来。(指名读,师相机指导)‎ ‎2.学习第三、四句。‎ ‎(1)教师引导:这样难得的盛宴,这样难得的气氛,将士们开怀畅饮,似醉非醉之时好像在说“醉卧沙场君莫笑,古来征战几人回”。‎ ‎(2)理解“沙场”即战场。‎ ‎(3)第三、四句诗是什么意思呢?谁来说一下?‎ ‎(4)“醉卧沙场”表现出来的不仅是将士们豪放、开朗、旷达的感情,而且还有着视死如归的勇气,这和豪华的筵席所呈现出的热烈气氛是一致的。“几人回”则表现出战争的残酷,渲染了悲壮的氛围。‎ ‎(5)指导朗读,互相背诵:“古来征战几人回”这个反问句,残酷地展示了战争的后果,深化了古诗的主题。朗读时,要语气加强,声调上扬。‎ 第三课时 二、学习《夏日绝句》‎ ‎(一)教师谈话,导入新课《夏日绝句》。‎ ‎1.同学们,喜欢听歌曲吗?今天老师给大家带来一首歌曲《月满西楼》,可要认真听哦!‎ ‎(播放歌曲)歌曲听完了,谁来说一说自己的感受?指生交流。‎ ‎2.这首歌柔美、清幽,你知道它的歌词是谁写的吗?‎ 这首词的作者就是堪称“婉约词宗”的宋代才女李清照。课前老师让大家搜集了李清照的资料,谁来说一说你对她的了解?‎ 指名交流后,根据学生回答适时出示资料:‎ 李清照的词成就最高,她的词作多是写离愁别绪,婉约缠绵。今天,让我们一起走近宋代才女——李清照,一起走近她的这首千古绝唱:《夏日绝句》。(板书课题)‎ ‎(二)初读感悟,注意断句。‎ ‎1.请同学们自由朗读这首诗,注意读准字音,读出诗的节奏和停顿。‎ 生自由练读,指生展示读,注意停顿。‎ ‎2.学生读诗后提出自己不懂的问题,小组内讨论交流。‎ ‎3.学生齐读《夏日绝句》。‎ ‎(三)理解诗意,感悟诗情。‎ ‎1.学生自由朗读诗歌。‎ ‎2.品读第三、四句诗。‎ ‎(1)提问:从哪两句诗可以看出诗人怀念项羽?‎ 生:至今思项羽,不肯过江东。‎ 学生齐读。‎ ‎(2)引导:那从哪一个字可以看出诗人对项羽深深的怀念?‎ 重点理解“思”字后,指名读第三、四句诗。‎ ‎(3)点拨:诗人为什么如此怀念项羽?谁能向我们介绍一下项羽?‎ ‎(4)再读诗句,学生闭上眼睛,教师进行引述:此时你眼前出现了怎样的画面?听到了什么?‎ ‎(5)指导朗读这两句诗:同学们,请用你们的声音表现出对项羽这个英雄人物的怀念之情,请你们声情并茂地传递对他的崇敬。‎ 教师引读:至今思项羽,不肯过江东。‎ ‎3.引导过渡:站在英雄曾经顽强抵抗的地方,看着眼前滚滚流淌着的江水,李清照不禁高喊——(课件出示诗句)‎ 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 ‎(1)生齐读: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 ‎(2)提问:“人杰”“鬼雄”你是怎样理解的?‎ ‎(3)谈谈你对这两句诗的理解。‎ ‎(4)指导朗读:一个内敛、含蓄的女词人却有如此宽广的胸襟,人们怎能不为之动容呢?我们所有的女生站起来,把这种气魄读出来。(女生读)你们的决心老师感受到了。来,男生们,拿出你们的男儿气概。(男生读)让我们带着崇敬的心情一起来读吧!(师生齐读)‎ ‎(5)同学们,我们的女词人此时此刻想表达出一种什么样的情感?‎ 这份宁死不屈的爱国热情真是令人荡气回肠呀!让我们再次感受这份浓烈的情感!‎ 三、拓展延伸,总结全文 ‎1.讲述:在历史长河中,又有多少文人墨客如李清照一样抒发着自己的爱国热情,让我们走近他们去感受那份炽热的情感吧!‎ 学生交流搜集到的古代爱国诗篇,并请学生说说自己的感受。‎ ‎2.总结:《夏日绝句》是一首借古讽今、抒发悲愤的怀古诗,诗的开头两句是针对那些贪生怕死,偏安一隅,不思收复失地的南宋统治者说的。诗的后两句承接前两句意思,借历史典故来抒发感情。李清照用项羽宁死不屈的气概来强调自己“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的观点。全诗围绕一个“思”字,直抒胸臆,写出了诗人对待生死的态度,特别是“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已经成为格言警句,激励着一代又一代爱国青年。‎ 课堂检测:一.字词练习 ‎1)“但使龙城飞将在〃一句中“将"应读 ,它的另一个音是 ‎ 我还能根据它的另一个读音组一个词语 "龙城飞将"在这里泛指  (2解释下列诗句中加点的字词。‎ ‎①但使龙城飞将在:‎ ‎②不教胡马度阴山:‎ ‎3.下列诗句与战争有关的有( )‎ A葡萄美酒夜光杯,欲饮琵琶马上催。B两岸猿声啼不住,轻舟已过万重山。‎ C千门万户曈瞳日,总把新桃换旧符。D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 ‎ ‎4.句子练习 ‎(1)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 这两句诗描绘了 的苍凉景象,“ ”一词写出了边塞之遥远, “ ”一词令人联想到战争给人们带来的灾难。‎ ‎(2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 这两句诗中“ 和 ”两个词语高度赞颂了项羽的英雄气概。‎ ‎5根据课文内容填空。‎ ‎(1)《出塞》的作者是 代诗人 这是一首 ‎ 其中 和 这两句诗表达了人们对和平的渴望。‎ ‎(2)《涼州词》的作者是 代诗人 诗中描写了边塞的一场盛宴。 和 ”表现了戍边战士的豪迈气概以及视死如归的勇气。‎ ‎3)《夏日绝句》的作者是 代词人 ‎ ‎。诗中通过歌颂项羽的悲壮之举讽刺南宋当权者不思进取、苟且偷生的无耻行径的诗句是 , ”‎ 教学反思:‎ 课题 : 22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 课型:新授 ‎ 教 学 目 标 ‎1.会认“崛、范”等8个生字,会写“肃、晰、振”等13个生字,正确读写“严肃、抱负”等16个词语。‎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学会把文中三个小故事连起来,把握文章主要内容,深入体会文中人物的思想感情。‎ ‎3.抓住重点词句、发挥想象,揣摩人物内心世界,深入体会少年周恩来立志的原因。‎ ‎4.感受少年周恩来的博大胸怀和远大志向,树立为国家繁荣和民族振兴而刻苦学习的远大理想。‎ 重点 难点 重点: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把握文章主要内容,深入体会文中人物的思想感情。‎ 难点:深入体会少年周恩来立志的原因,感受少年周恩来的博大胸怀和远大志向。‎ 教学 准备 多媒体课件 生字卡片。‎ 教 学 过 程 教 学 设 计 二 次 备 课 ‎ 第一课时 一、播放视频,引入课题 ‎1.教师谈话:同学们,上课之前我们来看一个短视频。(播放《火烧圆明园》短视频)‎ 看了短片后,你有什么话想说吗?把你的感受说出来。‎ 预设一:我感觉外国侵略者在中国烧杀抢掠的行为太无耻了。‎ 预设二:我觉得国家要富强,我们就要从现在起努力学习,报效祖国。‎ ‎2.众所周知,我们国家以前一穷二白,人民受尽了欺凌,从课文中找出一个词,它的意思正好与“中华崛起”的意思相反。(板书:中华不振)‎ 可是,有一个十二三岁的孩子,他叫周恩来,就在这种时代背景下,他立下了一个远大的志向: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板书课题)‎ ‎3.这节课让我们一起走进故事,一起走近周恩来,认识这位有远大抱负的少年。‎ 设计意图:‎ 本文的时代背景与学生的生活相差太远,学生由于没有切身的经历和情感的储备,缺乏透过表面文字体悟背后的情感的能力。短片的播放,有助于学生了解历史背景,从而唤起情感共鸣,为走进课文,走近人物做了情感铺垫。‎ 二、初读课文,品读课题 ‎1.读课题。‎ 教师谈话:我们先把课题齐读一遍。读课题时,我们应该把哪个词读重一点?(中华)‎ ‎2.品课题。‎ 课文的题目告诉了我们少年周恩来读书的目的是什么呢?(为中华之崛起)我们先来看看“崛”的字形,“崛”是山字旁,跟山有关,是说山突起。那“崛起”在这里指中华的什么呢?(兴盛、繁荣、富强)想一想:“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是什么意思?中华指“中国”;“崛起”是“兴起,振兴”的意思。那整句话的意思就是——‎ 课件出示:‎ 为了中华的振兴而读书。‎ ‎3.让我们坚定有力地读。(齐读课题)‎ 设计意图:‎ 读课题,品课题,使学生快速明白本课教学重点,起到提纲挈领、纵观全局的作用。‎ 三、再读课文,扫清障碍 ‎1.本课会认字有“崛、范”等8个生字,会写“肃、晰”等13个字,学生找出带有生字的词语,然后分小组汇报。‎ ‎(1)按结构分类。‎ 教师谈话:我们先来看看这些生字,给这些生字分分类。依据生字结构,说说生字的部首结构是什么。‎ 课件出示:‎ 左右结构的字:晰、振、胸、怀、效、疑、顾、训。‎ 上下结构的字:赞、惑。‎ 独体字:肃、凡、斥。‎ 学生读生字,分组讨论,组词。‎ ‎(2)读音指导。‎ 学生字,首先要读准字音,其中三拼音节和后鼻音是重点关注对象。学生读准字音,仔细观察。‎ 课件出示:‎ 三拼音节:胸、怀、效、惑。‎ 前鼻音:振、赞、凡、训。‎ 提醒学生注意:“振”读zhèn,是前鼻音,不要读成后鼻音。‎ ‎2.教师谈话:这些生字就像我们的好朋友,我们要有方法去识记。‎ ‎1.谜语识字:两个先生坐在宝贝上。(赞)‎ 坏土去掉心自来。(怀)‎ ‎2.换一换:校——效 设计意图:‎ 学生自主认读汉字,通过小组合作,然后说出自己认识汉字的方法,在全班汇报,集思广益,提升了学生的识字能力,激发了探究的兴趣。‎ 四、指导书写 ‎1.汉字是中华民族的文化结晶,我们一定要识好字,写好字。‎ 请大家认真观察本课的生字,揣摩笔画,说说你发现了什么?比如说哪些字书写时要左边窄一点,右边宽一点,哪些字上下相等。请大家观察生字,说一说。‎ 学生汇报自己的发现,教师进行总结。课件出示:‎ 左窄右宽:晰、振、胸、怀、训 左右相等:效、疑、顾 上下相等:赞、惑 ‎2.师生共同交流容易写错的生字,对于难写的字,老师边示范边指导。‎ ‎3.学生练习在田字格里书写,教师巡视指导,并随时提醒学生写字姿势,让学生养成良好的写字习惯。‎ ‎4.优秀作品展。‎ 开展“我是小小书法家”的小活动,学生在田字格中书写生字,教师投影学生的生字,大家“评头论足”。‎ 设计意图:‎ 引导学生分析结构相同的字在写法上的共同点,这样让学生养成分析汉字,归类书写的好习惯。‎ 五、三读课文,整体感知 ‎1.第三次读课文,要求读准字音,读通课文,难读的语句多读几遍。‎ ‎2.快速默读课文,用小标题的形式列出课文所写的三件事情。‎ 课件出示:‎ 立志“振兴中华”——耳闻“中华不振”——目睹“中华不振”‎ ‎3.学生找一找这三件事情分别在文章的哪几个自然段,试着划分课文的段落层次。‎ 课件出示:‎ 第一部分(第1~10自然段):在修身课上,周恩来表明志向:要“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 第二部分(第11~14自然段):听伯父说“中华不振”,他疑惑不解。‎ 第三部分(第15~17自然段):写周恩来在被外国人占据的地方看到的场景让他真正体会到“中华不振”的含义。‎ ‎4.指名轮读课文,要求读正确、读流利。在读文过程中,随机正音,指导读出语气,在读中理解“若有所思”“左顾右盼”等词语的意思。‎ 其他学生边听边思考,画出令自己感到“中华不振”的语句。‎ 第2课时 一、复习导入 ‎1.教师导入:同学们,请齐读课题。课题的这句话是谁说的?(这是少年周恩来读书时立下的远大志向。)‎ 上节课,我们知道了少年周恩来与众不同的志向,课堂上向全体师生表明志向: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现在我们要深入课文,一起了解少年周恩来为什么会立下这样的志向。‎ ‎2.正确读出下列词语,并选一两个词语练习说话。‎ 课件出示:‎ 严肃 清晰 抱负 胸怀 赞叹 疑惑 表情 忘怀 果真 非凡 左顾右盼 指望 训斥 体会 分量 响亮 ‎3.学生“开火车”读词语,并选用部分词语说说课文内容。‎ 二、学习第一部分 ‎1.自读第1~10自然段。‎ 课件出示阅读要求:‎ 要求: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思考:关于“为什么而读书”这个问题,其他同学是怎么回答的?周恩来是怎么回答的?周恩来的回答和其他人相比有什么不同?‎ ‎2.学生读课文,同桌间互相讨论。‎ ‎3.我们先来完成一个小填空。‎ 课件出示:‎ 在一次修身课上,魏校长向同学们提出了一个问题:“你们为什么而读书?”学生们踊跃回答。有的说____________;有的说____________;也有的说____________。周恩来的回答是 ‎“____________”‎ ‎(1)学生填空,教师小结:其他学生的读书目的是:为父亲、为明理、为光耀门楣,这些都是为了满足自己的需求;而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则是把个人的学习与民族的振兴联系起来。课文把少年周恩来的回答和其他同学的回答进行对比,突出了少年周恩来的胸怀大志,具有远大的理想。‎ ‎(2)你觉得周恩来这个宏伟志向是出于一时冲动说出的,还是经过深思熟虑后的想法? ‎ ‎ 少年周恩来的回答“清晰而坚定”,“清晰”是很清楚的意思;“坚定”是不动摇的意思。少年周恩来说的志向,绝不是一时冲动,而是经过了认真充分的思考,志向坚定,决不动摇。‎ 这是少年周恩来发自内心的强烈愿望。所以他在说这句话时是怎样的语气?(响亮而坚定)‎ ‎(3)这铿锵有力的话语,博得了校长的赞叹,“赞叹”的近义词是什么?(赞扬、肯定)校长当时是怎样为周恩来叫好的?(有志者当效此生!)‎ ‎(指名读)理解“有志者当效此生”这句话。校长让同学们仿效少年周恩来的什么呢?(远大的志向、博大的胸怀以及炽热的爱国情怀。)这位同样也满怀爱国之心的老校长的赞叹,对少年周恩来来说意味着什么呢?(鼓励、肯定、支持)‎ ‎4.分角色朗读。‎ 同学们,现在你们是少年周恩来,我来扮演魏校长,我们共同来读一读这段对话。‎ 三、学习第二部分,感悟“中华不振”‎ ‎1.默读第11~14自然段。‎ 思考:周恩来明白伯父说的“中华不振”的含义吗?把相关句子画上波浪线,并在一旁写一写自己读后的想法。‎ ‎(学生读文思考,教师点拨总结。)‎ 伯父告诫少年周恩来不要去被外国人占据的地方,周恩来有什么反应?(疑惑不解)有了疑惑,周恩来是怎么问的?(被外国人占据?为什么呢?)伯父是怎么回答的?(中华不振哪!)‎ 课件出示:‎ 中华不振:意为中国不再振作,软弱无能。这是因为清政府腐败无能,实行闭关锁国,导致国家发展缓慢,与帝国主义国家差距越来越大,最终与列强签订了许多不平等条约。‎ ‎2.朗读指导。‎ 年仅十二岁的周恩来显然是无法完全明白“中华不振”的含义的,他后来又是怎么明白的呢?这是我们后面要学习的内容,现在我们先试着分角色朗读课文。(指名分角色读,师相机指导。)‎ ‎(1)周恩来的话要读出疑惑、惊讶的语气,可以让学生想象周恩来当时会是怎样的心情。(悲愤、难过)‎ ‎(2)伯父的话要读出沉重、悲痛、压抑的语气。想象伯父当时会有怎样的表情和心情。(悲哀、无奈)‎ 四、学习第三部分,深入理解“中华不振”‎ ‎1.读第15~17自然段。思考:被外国人占据的地方是怎样的? ‎ ‎(1)扣住“大不相同”,体会“中华不振”。‎ 课件出示:‎ 这一带果真和别处大不相同:街道上热闹非凡,往来的大多是外国人。‎ 句中说“这一带果真和别处大不相同”,你读出了哪些不相同?‎ 预设:这里热闹非凡,这里外国人多。‎ ‎(2)小结:是的,贫穷的中国大地上有这么一处繁华之地,但这繁华不属于中国!中华不振啊!‎ ‎2.画出描写中国妇女被欺侮的句子。‎ 课件出示:‎ 他们凑了过去,只见人群中有个女人正在哭诉着什么。一问才知道,这个女人的亲人被外国人的汽车轧死了,她原本指望巡警局给她撑腰,惩处这个外国人,谁知中国巡警不但不惩处肇事的外国人,反而训斥她。‎ ‎(1)指名说体会。‎ ‎(2)设想一下那位妇女可能在哭诉什么?‎ ‎①亲人的无辜惨死——被轧死。‎ ‎②外国人的嚣张。‎ ‎③巡警的狗仗人势。‎ ‎④正义得不到伸张。‎ ‎(抓住“不但不……反而……”句式体会中国巡警仗势欺人、欺压中国人,对中国人的生命漠不关心。我们从中能感受到中华不振!)‎ ‎(3)假如当时你就在现场,假如当时你亲眼看见了这样的事情,你会怎么做?可是文中却说:“谁又敢怎么样呢?”‎ 师:“谁又敢怎么样呢”是什么意思?你知道为什么围观的人不敢怎么样吗?这可是咱们中国人自己的土地上啊,而且围观的都是中国人啊!但是他们怎么会连做些什么、说些什么都办不到呢?(指名说)‎ 师:想象当时的中国巡警会怎样训斥那位妇女,站在一旁的外国人又会说些什么。‎ 学生发表自己的观点后,全班有感情地朗读这段话。‎ ‎3.看到这一切,少年周恩来陷入了深深的沉思之中,当时的他在想什么呢?‎ 预设:他可能在想:中华不振啊,我该怎么办才能使中国人不受外国人欺负?为什么在中国人自己的土地上、在光天化日之下有一群中国人竟然眼睁睁地看着自己的同胞被侮辱、被欺凌、被折磨,却不敢给自己的同胞伸张正义?‎ ‎4.这些问题一直在周恩来的心中激荡,所以当校长提问时,周恩来才清晰而坚定地回答——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 ‎5.周恩来读书的目标是什么呢?请大家填一填。‎ 课件出示:‎ 周恩来不是为(父亲)而读书,不是为(明理)而读书,也不是为(光耀门楣)而读书。他认识到:中国人要想不受帝国主义欺凌,就要(振兴中华),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 学生填写,然后齐读。‎ 五、升华感情,总结本课 ‎1.同学们,今天我们的国家与那时相比,的确繁荣富强了很多,那是不是我们今天读书就可以松懈一些了呢?今天我们又是为什么而读书呢?(早日实现中国梦)‎ ‎2.推荐读一读《周恩来传》。‎ ‎3.小练笔:给周恩来爷爷写一封信,给他描述一下今天中国的繁荣面貌,再谈谈自己读书的志向。‎ 课 堂 检 测 ‎22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 一、在加点字正确读音的括号里打“√”  。 崛(jué qu)起 沈(shěn zhen) 阳 模范(fa fàn) ‎ 淮(hai huái)安 二、看拼音,写词语。 xiōng huái   yí  huò   xùn  chì ‎ ‎( ) ( ) ( )‎ 三、把下面的词语补充完整,再选择合适的词语填空。 若有( )( )  为之( )( ) ( )( )忘怀 ‎ ‎( )( )不解  热闹( )( )  ( )( )右盼 ‎1.小明上课没有养成好习惯,上课总是______________。‎ ‎2.对她莫名其妙的行为,我_______________。‎ 板 书 设 计 教 学 反 思 课题 ‎23 梅兰芳蓄须 课型 新授课 教 学 目 标 ‎ ‎1.认识“蓄、迫”等11个生字,掌握“宁、要”两个多音字。‎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了解梅兰芳是在什么样的情况下蓄须的,经历了哪些危险和困难。‎ ‎3.感受梅兰芳这位京剧大师的爱国之情和民族气节,激发学生对梅兰芳的尊敬和热爱祖国的思想感情。‎ 教学 重点 难点 重点:‎ 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了解梅兰芳是在什么样的情况下蓄须的,经历了哪些危险和困难。‎ 难点:‎ 感受梅兰芳大师的爱国之情和民族气节。‎ 教学准备及手段 课件 京剧视频选段 教学流程:‎ 二次备课 一、播放视频,引入课题 ‎1.教师导入:同学们,上课之前我们先来看个小视频。(播放梅兰芳京剧选段) ‎ ‎2.这就是京剧,它是中国五大戏曲剧种之一,用胡琴和锣鼓等伴奏,被视为中国国粹,位列中国戏曲三鼎甲“榜首” 。在2010年11月16日,京剧被列入“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今天我们就向大家介绍一位世界闻名的京剧大师——梅兰芳。(课件出示对梅兰芳的介绍和旦角剧照。)‎ 梅兰芳(1894—1961),名澜,又名鹤鸣,艺名兰芳,出生于京剧世家。10岁登台在北京广和楼演出《天仙配》,工花旦,因功底深厚、嗓音圆润、扮相秀美,与程砚秋、尚小云等被举为“京剧四大名旦”。代表剧目有《贵妃醉酒》《天女散花》《宇宙锋》《打渔杀家》等。‎ 让我们一起走进课文,一起感受这位京剧大师“富贵不能淫,威武不能屈”的民族气节。‎ 设计意图:‎ 本文的时代背景与学生的生活相差太远,播放视频,一方面加深学生对京剧的认识和了解,另一方面也能激发学生阅读的兴趣。出示剧照和梅兰芳本人照片,让学生对比,直观知道旦角是什么样的,梅兰芳表演和不表演有什么区别,从而理解胡须对京剧表演的重要影响。‎ 二、初读课文,品读课题 ‎1.读课题。‎ 教师谈话:请同学们齐读课题。我们读完课题后,产生了什么疑问?‎ 预设:梅兰芳唱戏与胡须有什么关系?‎ ‎2.品课题。‎ 课文的题目告诉了我们梅兰芳蓄须这件事。你们知道“蓄须”是什么意思吗?我们先来看看“蓄”,“蓄”的意思是积蓄,“蓄须”即积蓄胡须。读到这儿,我们不禁要问:梅兰芳是唱什么的?与他的胡须有什么关系? (梅兰芳在戏台上唱花旦,扮演的是女性角色,所以他一旦蓄须,就不能演戏了。)‎ 设计意图:‎ 读课题,品课题,能使学生快速明白梅兰芳不给日本人唱戏和蓄须之间的关系。‎ 三、再读课文,扫清障碍 ‎1.本课有“蓄、迫”等11个生字,学生借助已有的识字经验,认读生字,找出带有生字的词语,然后分小组汇报。‎ 读音指导:“租”是平舌音, “订”是后鼻音,不能读成“dìn”。‎ ‎2.掌握多音字。‎ 课件出示:‎ 宁 nínɡ(安宁) nìnɡ(宁可)‎ 要 yāo(要求) yào(需要)‎ ‎3.读课文。‎ 要求:借助拼音,读准字音,读通课文,难读的语句多读几遍。‎ 思考:课文围绕梅兰芳的爱国之情,写了哪几件事?其中哪件事写得比较详细?‎ 课件出示:‎ 避港拒演——蓄须明志——卖房度日——自伤身体 ‎4.请学生分别读一读,找出这四件事情分别在文章的哪几个自然段。学生自由朗读课文,圈画批注,小组讨论,汇报:‎ 课件出示:‎ 第一件事(第2自然段):避港拒演 第二件事(第3自然段):蓄须明志 第三件事(第4自然段):卖房度日 第四件事(第5~7自然段):自伤身体 ‎5.指名读课文,要求读正确、读流利。‎ 在读文过程中,随机正音,指导读出语气,在读中理解“斩钉截铁、纠缠”的意思。‎ 斩钉截铁:形容说话或行动坚决果断,毫不犹豫。‎ 纠缠:烦扰;搅扰。‎ 设计意图:‎ 概括课文内容,列出小标题,锻炼学生的概括能力,学生初步感知课文内容,为研读课文奠定基础。‎ 四、学习课文第1~2自然段,理解“避港拒演”‎ ‎1.学生默读课文第1~2自然段。‎ ‎2.教师谈话引入:1919年4月,梅兰芳先生应日本东京帝国剧场之邀赴日本演出,演出了《天女散花》《玉簪记》等戏。日本人民对梅兰芳先生的精湛艺术深感佩服。‎ 但1937年日本占领上海后,梅兰芳拒绝了给日本人演出。他是怎样拒演的?把相关句子画出来,并在一旁写一写自己读后的想法。‎ 学生分组讨论,汇报自己的理解。‎ 课件出示:‎ 避港拒演 ‎ (1)梅兰芳在上海、香港躲避日本人的纠缠。‎ ‎ (2)梅兰芳深夜在家关紧门窗,细声吟唱。‎ 从中可以看出梅兰芳是一个热爱京剧、有民族气节的京剧大师。‎ ‎3.指导朗读:朗读第1~2自然段时,要把“闻名世界”“总是”重读,体现梅兰芳先生的艺术成就和对艺术的执着追求。‎ 设计意图:‎ 从介绍梅兰芳先生的巨大成就,到介绍梅兰芳先生躲避纠缠,偷偷唱戏,为学生后期理解梅兰芳先生多次想方设法拒演的坚定,以及对艺术的不懈追求,打下基础。‎ 五、学习第3自然段,深入理解“蓄须明志”‎ ‎1.学生自主阅读第3自然段,思考问题。‎ 课件出示:‎ 思考:1.这一自然段主要写了什么?‎ ‎2.梅兰芳蓄须说明什么?‎ ‎3.梅兰芳先生“蓄须明志”中的“志”指的是什么?‎ ‎2.学生自读课文,交流汇报问题。‎ ‎(1)这一自然段主要写梅兰芳先生蓄须明志。‎ ‎(2)梅兰芳蓄须说明他不想为日本人演出。‎ ‎(3)“蓄须明志”的“志”指的是:梅兰芳身处逆境,始终拒绝为敌演出,表现了其高尚的民族气节。‎ 设计意图:‎ 教学这个自然段,主要是让学生自读课文,自主学习,让学生真正理解为什么“蓄须”能表明自己不会为日军演出的决心,明确“志”指的是中华民族的气节。‎ 六、教学第4~7自然段,理解“卖房度日”“自伤身体”‎ ‎1.学生读第4~7自然段,课件出示问题:‎ 思考:1.敌人的威逼使梅兰芳遇到了什么困难?怎么解决?‎ ‎2.找出表现了梅兰芳先生高尚的民族气节的句子,读一读。 ‎ ‎2.学生研读课文,同桌互相讨论,读读相关语句。学生分组汇报,教师总结。‎ ‎(1)敌人的威逼使梅兰芳没有了经济来源,打算卖房度日。‎ ‎(2)面对日军的反复邀请,他坚定地拒绝演出,不顾危险毅然装病。‎ ‎3.梅兰芳先生是怎么装病的?‎ 预设:梅兰芳装病是打伤寒预防针,连日发高烧,额头滚烫滚烫,差点儿丢了性命。‎ 此时此刻,你认为梅兰芳是个什么样的人?填空:‎ 课件出示:‎ 梅兰芳先生是一个坚贞不屈、铁骨铮铮的人。‎ ‎4.教师谈话:梅兰芳的行为,赢得了许多中国人的尊敬,人们仅仅是被他的京剧艺术所折服吗?(不,更是为他的民族气节所折服。)‎ 课件出示:‎ 句式练习:他宁愿(蓄须),宁愿(卖房度日、自伤身体),也不愿失去作为一个有骨气的中国人应具备的民族气节。‎ ‎5.学生练习朗读,教师指名朗读。‎ 朗读时要把“宁愿”读重一些,语速快一点。‎ 设计意图:‎ 这一阶段的教学,我让学生把前几件事情联系起来,这样学生对梅兰芳先生的爱国热情和铁骨铮铮的民族气节就会有更清晰的了解。‎ 七、学习第8~9自然段 ‎1.学生齐读第8~9自然段。‎ 思考:人们仅仅是喜爱梅兰芳先生的表演艺术吗?‎ 预设:人们喜爱梅兰芳先生精湛的艺术表演,同时更敬佩梅兰芳先生高尚的民族气节。‎ ‎2.对比。‎ 日寇侵华时期,梅兰芳先生想方设法不为日本人表演。抗战胜利后,梅兰芳却主动要求登台表演。前后态度对比鲜明,更加突出了梅兰芳先生高尚的民族气节。‎ ‎3.教师总结:人们不仅喜爱梅兰芳的表演艺术,更敬佩他的民族气节。凭着满腔的爱国情怀,凭着高尚的民族大义,梅兰芳先生承受着无尽的痛苦,终于击碎了侵略者的痴心妄想,使国人不能不为之慨叹!‎ 设计意图:‎ 此处升华情感,让学生明白人们对梅兰芳先生的崇敬,不仅是因为他高超的表演艺术,更是因为他高尚的民族气节。‎ 八、升华感情,总结本课 ‎1.茫茫青史写春秋,为了民族大义,为了国家的尊严,一代大师挺直了脊梁,他高尚的情操照耀着万代千秋。‎ 老师即兴作了一首小诗,就让我们以这首小诗来结束全课。‎ 课件出示:‎ 一代大师梅兰芳,蓄须明志表衷肠。‎ 拒演举债八年整,民族气节四海扬。‎ ‎2.此时此刻,我们心中感慨万千,一位伟大的艺术家,有着如此铮铮铁骨,如此爱国热情,你们一定有很多话想对梅兰芳先生说,请大家都来说一说吧。‎ 设计意图:‎ 结尾的一首小诗,升华主题,让学生给梅兰芳先生写话,既对课文加深了理解,也是内化语言的好机会。‎ 课堂检测:‎ 一、连一连 闻名世界的 消息 躲避 难关 优厚的 表演艺术 直面 合同 高超的 艺术家 签订 危险 胜利的 条件 渡过 纠缠 二、按要求完成下面各题。‎ ‎1.他宁可卖房度日,也决不在日本侵略者的统治下登台演出。(用加点的词语说一句话)‎ ‎ ‎ ‎ ‎ ‎ 2.抗日战争取得胜利的消息传来 梅兰芳当天就剃了胡须 高兴地向大家宣布胜利了 我该登台演出了 (在句子的空白处加标点)‎ 三、课内阅读。‎ 听说梅兰芳要卖房子,很多戏园子老板找上门来说:“梅先生,您何必卖房子,只要您把胡子一-剃,一登台,还愁没钱花?”有的甚至说,只要签订演出合同,就预支二十两黄金给梅兰芳。( ) 条件多么优厚,梅兰芳( )‎ ‎ 拒绝了。他宁可卖房度日,也决不在日本侵略者的刺刀下登台演出。‎ ‎1.在文中的括号里填上合适的关联词。‎ ‎2.把文中画“ ”的句子改为陈述句。‎ ‎ ‎ ‎3.“他宁可卖房度日,也决不在日本侵略者的刺刀下登台演出。”从这句话中你看出梅兰芳是一个 的人。‎ ‎ ‎ 板书设计: ‎ ‎ 藏身租界 避居香港一立场坚定 分述 蓄须拒绝为日寇演出一勇于抗争 强烈的爱国思想崇高的民族气节 梅兰芳 生活困顿拒绝优厚条件一坚持气节 ‎ 自伤身体拒绝邀请-敢于献身 ‎ 总结 一民族气节令人敬佩 ‎ 教学反思:‎ 课题 延安,我把你追寻 课型:略读课文 新授课 教 学 目 标 ‎ ‎1.认识本课“延、昔、笋、茅”等7个生字,能正确理解本课词语。‎ ‎2.有感情地朗读全诗,读出诗的节奏和韵律。‎ ‎3.了解全诗的结构,理解诗句内容。‎ ‎4.了解、懂得发扬延安精神的重要。‎ 教学 重点 难点 ‎1.重点: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读出诗的节奏和韵律。‎ ‎2.难点:了解、懂得发扬延安精神的重要。‎ 教学准备及手段 课件 教学流程:‎ 二次备课 一、激发兴趣,导入新课 ‎1.简介背景,揭示课题。‎ 师:在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时期,延安曾经是党中央的所在地,物质生活十分艰苦,住的是土窑洞,吃的是小米饭,穿的是粗布衣,点的是小油灯。尤其是1939年至1943年期间,日军大举“扫荡”,国民党顽固派的军事包围和经济封锁,自然灾害的侵袭,使解放区面临着严重的困难局面。但是,全国人民把希望寄托在延安,各地进步青年纷纷奔向延安。当时延安的生活很艰苦,为什么会有那么大的吸引力呢?因为延安集中体现了中国人民的革命精神。‎ 这节课我们自学一首新体诗《延安,我把你追寻》,作者是祁念曾。读了这首诗,同学们就明白了作者为什么要追寻延安,追寻它什么?(课件出示2) ‎ 师:齐读课题。(板书课题) ‎ 二、初读全诗,读通读顺 ‎1.教师范读。‎ ‎2.学生自由读,读准字音。‎ 交流自学字词的情况。‎ ‎  (1)教师用生字卡片检查“延、昔、笋、茅、炕、煌、旦”的读音,并组词语。(课件出示3)‎ 字音难点:“延”在本课读(yán),避免读成(tínɡ),“笋”为平舌音,注意读准确。‎ ‎(2)用着重号画出诗的韵脚来,并说说全诗押的是什么韵。‎ ‎(全诗押的是ang韵,每节诗二、四句末尾的一个字都有ang,韵脚是:光、阳、香、场、琅、炕、响、梁、煌、翔、想、阳。)(课件出示4)‎ ‎3.再读全诗,想想诗中所说的追寻延安是什么意思?(追寻延安精神)‎ 三、指导自学,理解诗意 ‎1.学习第一节。‎ 自读,思考:作者用什么方法写出了追寻延安精神的迫切心情?‎ ‎(用比喻的手法写出了作者对延安精神的追寻。作者追寻延安精神,就像燕子追寻昔日的春光,小树追寻雨露和太阳。)‎ ‎2.学习第二节。‎ ‎(1)自读第二节。(板书:延河叮咚的流水 枣园梨花的清香 南泥湾开荒的镢头 杨家岭讲话的会场)‎ 思考:诗人为什么要追寻延河、枣园、南泥湾、杨家岭这些地方?作者是在追寻什么?(课件出示5)‎ (2) 分组讨论、交流。‎ (3) 师点拨。‎ ‎(延河、枣园、南泥湾、杨家岭是延安最具有代表性的地方。延河是黄河的一条支流,它流经延安。当年人们常在延河边上漫步,讨论革命的道理。枣园在延安西北,距市中心约七公里,曾是党中央所在地,毛主席的《为人民服务》等著作就是在这里写的。南泥湾在延安南部。当年八路军120师359旅响应党中央的号召,在这里垦荒种粮,开展大生产运动。著名的歌曲《南泥湾》就是歌颂359旅的。(课件出示6)‎ ‎ 师唱给学生听,加深理解诗句内涵。杨家岭在延安西北,距离市中心约三公里,那里有中央礼堂和中央办公楼,许多重要的会议曾在这里召开。作者追寻的是延安时期中国共产党和中国人民的革命精神。)‎ ‎3.师小结。‎ 什么是延安精神?学生讨论后回答。‎ ‎(延安精神就是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精神,为崇高理想献身的精神,革命队伍内互相爱护、互相关心的精神,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的精神。)‎ 四、教师点拨,解决疑点。‎ ‎1.自学三、四两节。‎ ‎(1)有感情地朗读三、四节,思考并分组讨论:‎ a.“我们毫不犹豫丢掉了老牛破车,却不能丢宝塔山顶天立地的脊梁。” (课件出示7)‎ 这句诗的意思是什么?‎ 把诗中表达同样意思的诗句找出来。‎ 说说作者运用了什么方法来写的?‎ 作者忘不了、丢不掉的是什么?‎ b.我们已住进了“高楼大厦”进入了电子时代,为什么还不能丢掉延安精神?(课件出示8)‎ ‎(2)学生交流、教师点拨:(课件出示9)‎ a.“老牛破车”代表过去落后的生产条件,效率很低,速度很慢。‎ ‎“宝塔山顶天立地的脊梁”代表伟大的延安精神。“毫不犹豫”是非常坚决的意思。‎ ‎“毫不犹豫丢掉了”与“不能丢”形成鲜明的对比。这两句诗的意思是:我们非常坚决地丢掉了贫穷和落后,却不能丢掉延安精神。‎ 诗中表达同样意思的诗句有:“我们永远告别了破旧的茅屋,却忘不了延安窑洞温热的土炕。”‎ 作者运用了对比、比喻等方法描写现代化建设的飞速发展。作者忘不了、丢不掉的是艰苦奋斗的伟大民族精神。‎ b.我们每取得的一点成绩,都是延安精神发扬光大的结果,我们的国家还需要再发展,就必须发扬延安精神,艰苦奋斗,全心全意地为人民服务。(课件出示10)‎ ‎(3)有感情地朗读,加强理解。‎ ‎2.自学五、六两节。(课件出示11)‎ ‎(1)指名朗读这两节诗,思考、讨论、交流。‎ ‎ a.如果失去了延安精神会怎么样?(如果我们丧失了延安精神,就会变成没有灵魂的人,也就是活死人,这样的人当然不可能向美好的未来展翅飞翔。)‎ b.为什么要追寻延安精神?(因为追寻延安精神就是追寻信念、温暖、光明。)(板书:追寻信念、温暖、光明)‎ ‎(2)指导有感情地朗读这两节诗。‎ ‎ 3.依据板书,归纳中心。‎ 诗歌通过对延安精神的歌颂,抒发了作者追寻延安精神的迫切心情。‎ ‎4.指导感情朗读,体会思感,深化理解。‎ 全诗押的是ang韵,读的时候要很自然地适当加以突出,这样,听起来才声韵铿锵。五、拓展运用 联系自己的生活、学习实际,谈一谈怎样把延安精神发扬光大。(课件出示12)‎ ‎(在学习、生活中,要团结同学,助人为乐,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在党和国家需要我们的时候,挺身而出;发扬艰苦奋斗的精神,节约一张纸、一粒米、一滴水、一度电……不求索取,只讲奉献。)‎ 学生可以畅所欲言。‎ 五、布置作业(课件出示13)‎ ‎1.形近字组词 ‎2.根据意思写成语。‎ ‎(1)形容形象高大,气概豪迈。(顶天立地)‎ ‎(2)比喻眼前充满了好物品、好文章或有用的人材。(琳琅满目)‎ ‎(3)比喻新事物蓬勃涌现。(雨后春笋)‎ ‎3.朗读诗的第六节,回答问题。‎ ‎(1)第一句是(点明题目)的句子。‎ ‎(2)第二、三、四句,每句都有两个“追寻”,后面一个“追寻”是对前面一个“追寻”的(说明)。具体说来,就是用(“金色的理想”)说明(“信念”),用(“明媚的春光”)说明(“温暧”),用(“火红的太阳”)说明(“光明”)。追寻延安,就是追寻(信念、温暖、光明)。‎ 七、总结全课 师:作者追寻延安,追寻的是延安精神。延安精神是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精神,是为崇高理想献身的精神,是革命队伍中互相关心、互相爱护的精神,是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的精神。艰苦奋斗是我们的传家宝。即使将来我们经济发达了,生活富裕了,也还要提倡艰苦奋斗。因为无论什么时候,人们总要征服自然,改造自然。为了把社会推向前进,总要开辟新领域,探索新事物,这就必须发扬艰苦奋斗的创业精神。‎ 板书设计: ‎ ‎24 延安,我把你追寻 延河叮咚的流水 ‎ 枣园梨花的清香 ‎ ‎ 南泥湾开荒的镢头 追寻信念、光明 ‎ 杨家岭讲话的会场 一、选择正确的读音。‎ 延(yán yàn)安 一旦(dàn dān) 辉煌(huāng huánɡ)‎ 春笋(sǔn shǔn) 茅(máo mào)屋 昔(xī xì)日 土炕(kànɡ kánɡ)‎ 二、在括号里填上合适的词语。‎ 叮咚 昔日 破旧 温热 火红 金色 ‎ ‎( )的流水 ( )的春光 ( )的茅屋 ‎( )的土坑 ( )的太阳 ( )的理想 三、根据要求写句子。‎ ‎1.我们永远告别了破旧的茅屋。(缩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我追寻延安。(改为比喻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如果一旦失去了你啊,那就仿佛没有了灵魂,怎能向美好的未来展翅飞翔?(改为陈述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四、什么是延安精神?‎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一、yán dàn huánɡ sǔn máo xī kànɡ 二、叮咚 昔日 破旧 温热 火红 金色 ‎ 三、1. 我们告别了茅屋。‎ ‎2. 我们追寻延安就像燕子追寻昔日的春光。‎ ‎3. 如果一旦失去了你啊,那就仿佛没有了灵魂,就不能向美好的未来展翅飞翔。‎ 四、延安精神就是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精神,为崇高理想献身的精神,革命队伍内互相爱护、互相关心的精神,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的精神。‎ 教学反思:‎ 课题 : 写信 课型:新授 ‎ 教 学 目 ‎1.知道书信是人们交流思想感情,传递信息的重要手段。‎ ‎2.掌握书信的书写方式和信封和电子邮件的基本格式,学会写书信。 ‎ ‎3.把握书信语言的特点,正确的表情达意。 ‎ 标 ‎4.坚持运用书信的形式与人交往,书信练笔。‎ 重点 难点 掌握书信的基本格式,学会写书信。‎ 把握书信语言的特点,正确的表情达意 教学 准备 多媒体课件 ‎ 教 学 过 程 教 学 设 计 二 次 备 课 ‎ 一、创设情境 师:同学们,我们能在一起上课,老师很高兴。大家说,我们能成为朋友吗?说起朋友,如果他们远在他方,你会用什么方式和他们联系呢? ‎ ‎(打电话 发短信 发邮件 加QQ好友 ) ‎ ‎  师:的确,这些都是非常好的联系方式。我也有许多朋友,还有许多像你们一样的学生朋友,我们除用这些以外,还经常用写信进行交流呢。因为信件接收到以后就会留下永远的纪念。没事的时候,翻阅信件,从字里行间去感受师生之间、朋友之间浓浓的情谊,真是一种享受。而且有时候有些话不方便说,比如和好朋友吵架了,要和爸爸妈妈说说心里话呀,这就更需要用信件来帮忙了。所以这节课我们就来学写书信。‎ 二、审题指导(出示课件2)‎ ‎1.读题目,你都了解到了什么?(板书:写信)‎ 例文导学  ‎ 师:写信一点儿也不难,想跟对方说什么就说什么,一一写清楚、写明白就行了。当然,写信和平时的作文是有所不同的。怎么不同呢?下面咱们一起学习苏霍姆林斯基的《致女儿的信》。(出示课件2)例信全文 阅读思考:‎ ‎1.结合本文及以前接触过的书信,说说书信的基本格式。‎ ‎2.这篇书信回答了女儿提出的什么问题? ‎ ‎3.谈谈这篇书信的语言特点。   ‎ 合作交流:针对上面问题,学生合作探究,讨论交流。‎ 教师明确:‎ ‎1.书信的基本格式包括:称呼、问候语、正文、祝福语、署名及日期六个部分,有时也可部分省略。 ‎ ‎2.这篇书信回答了女儿“什么是爱情”这一问题。 ‎ ‎3.这篇书信语言亲切自然,饱含真情实感,如涓涓细流,缓缓而来,字里行间充分体现了对女儿的爱。(板书:格式 称呼 正文 祝福语 署名 日期)‎ 三、要点点拨。(出示课件3)‎ ‎1.书信格式顺口溜 ‎ 称呼顶格打冒号,先向亲友问个好;‎ 正文每段空两格,一件一件不乱套;‎ 署名日期别漏掉,工整写在右下角。‎ ‎2.正文通常以问候语开头。问候是一种文明礼貌行为,也是对收信人的一种礼节,体现写信人对收信人的关心。问候语最常见的是“您好!”“近好!”依时令节气不同,也常有所变化,如“新年好!”“春节愉快!”问候语写在称呼下一行,前面空两格,常自成一段。 ‎ ‎3.问候语之后,常有几句启始语。如“久未见面,别来无恙。”“近来一切可好?”“久未通信,甚念!”之类。问候语要注意简洁、得体。‎ ‎4.正文的主要部分——主体文,即写信人要说的话。它可以是禀启、复答、劝谕、抒怀、辞谢、致贺、请托、慰唁,也可以是叙情说理、辩驳论证等。这一部分,动笔之前,就应该成竹在胸,明白写信的主旨,做到有条有理、层次分明。若是信中同时要谈几件事,更要注意主次分明,有头有尾,详略得当,最好是一件事一段落,不要混为一谈。‎ ‎5.结尾,正文写完后,都要写上表示敬意、祝愿或勉励的话,作为书信的结尾。习惯上,它被称做祝颂语或致敬语,这是对收信人的一种礼貌。祝愿的话可因人、因具体情况选用适当的词,不要乱用。‎ ‎6. 学习信封填写方式:‎ ‎(1出示信封课件)‎ ‎(2)明确填写方式 信封上有三条横线,‎ 第一条线左边空两格写收信人的地址;‎ 第二条写收信人的姓名;‎ 第三条稍靠右写寄信人的地址;‎ 右下角写寄信人的邮编。‎ ‎7. 介绍电子邮件的填写方式 一封电子邮件的基本内容通常分为三部分:收件人、主题、正文。‎ ‎(1)填写收件人 ‎(2)主题 主题填写时,要意思明确,让别人看到这个主题就大概能知道邮件的基本内容,如:对于……的想法,或者是对“……”的建议。‎ ‎(3)首先是尊称,如:尊敬的爸爸、亲爱的姐姐等,如果是长辈就说“您好”,如果是一般的同事就说“你好”。事情说完以后,以祝福语结尾,再注明写邮件日期和写邮件的人。‎ ‎(4)如果想要写信息或者材料内容比较多,也可以作为附件添加进去。‎ 四、实战演练(出示课件5)‎ 师:你在中学已经生活了两年多,在这两年里,有欢笑,也有泪水;有成长的喜悦,也有不解的烦恼。在即将离别的时候,你对母校一定有着许多的不舍;对你亲爱的学弟学妹们一定有深切的希望和祝福。那么,就请你结合你的切身经历和感受给学弟学妹们写一封信:给他们传授学习的方法,教给他们交往的经验,和他们谈谈生活的道理,或者——‎ 要求:1.运用正确的书信格式。‎ ‎2.条理清楚,表达准确。‎ ‎3.有真情实感,避免空洞,矫揉造作。‎ ‎4.恰当使用抒情、议论方法。‎ ‎5.字数600以上。‎ 五、拓展阅读 ‎ ‎(出示课件6)‎ 给妈妈的一封信 亲爱的妈妈:‎ 您好!‎ 您知道吗?当女儿提笔给您写这封信的时候,我是经过了多么复杂的心理斗争和多么艰难的选择。但是,对不起,妈妈,在您和爸爸之间,我选择和爸爸在一起。 ‎ 也许您认为我是个傻孩子。爸爸只是个穷教师,不能满足我的许多需求,我不能像别的孩子那样吃穿都是名牌。的确如此,这些我都知道,但我向往温馨、平凡的生活,我渴望虽贫穷却充实的日子;我需要精神的丰富、心灵的净化,而不是物质的满足。这些都是您不能给,但爸爸能给我的。 ‎ 也许失去了,才知道回忆的美好。童年的记忆总是让我记忆犹新,并没有在岁月的长河里烟消云散。那时候天总是很蓝,日子过得也慢,绿阴下、土路上、田野里、池塘边,总能留下我们一家人的欢声笑语和快乐身影。扎着羊角辫,光着小脚丫的我,总喜欢在田野里到处追赶蜻蜒,任落日的余晖洒满全身,留下你和爸爸在后面肩并肩微笑着散步、轻谈。时不时,我会转过身,眯起眼睛,看你和爸爸,似懂非懂地笑,然后又去追捕蜻蜓……妈妈,您还记得吗? ‎ 妈妈,其实我明白,有许多事都不能用对与错来下定义。您有您的生活目标和向往,但不要强加给我好吗?也许我遗传了爸爸那份宁静致远,淡泊明志的心态,我喜欢跟着爸爸在夕阳西下谈论人生;喜欢陪爸爸在孤灯雨夜解读文学名著;喜欢坐在爸爸身边听他朗诵唐诗宋词。我常想我的前生是什么,为什么在物欲横流的社会,却独爱这一份精神世界。也许我是唐时的一株柳,矗立在古风河畔;也许我是宋时的一尾鱼,游弋在清澈微波里;也许我是明时的一股风,穿越在修长胡弄;也许我是清时的小女子,终日在河边洗衣涤物……所以我选择爸爸,选择贫穷,选择精神的充实,选择灵魂的深化。 ‎ 妈妈,不要难过,我依然是您的女儿,依然爱您。原谅我做出这次选择好吗?这是我心灵的告白。不管岁月如何变换,您永远都是我妈妈,没有人可以代替您在我心中的位置。妈妈,我永远爱你! ‎ ‎  祝您 ‎ 身体健康  永远年轻  ‎ 您的爱女:明明 ‎ ‎2018.7.7 ‎ 简评:一个司空见惯的题材,一个司空见惯的选择。本文却亲切感人、令人信服。它虽然与作者的语言功底紧密相关,但作者选择书信的形式来写,更便于作者充分发现自己的见解,抒发自己的情感,也更增加了文章的感染力和表现力。可选择恰当的文体,常会有想不到的收获。 ‎ 六、动笔练习 根据你刚才的材料进行写作练习,注意要把格式写正确,内容写完整。‎ 七、教师总结。 ‎ 同学们,这节课我们学习了如何写信,又了解了信封的写法,老师希望你们能把写好的信放到信封里寄到收信人的手中。同时,也希望你们多运用“写信”这种联系方式很好地与你的亲人或者好朋友进行沟通交流,增进彼此的感情,你们能做到吗?习作课,我们学习了怎样写景物地点的文章,要抓住特点,详略得当,做到中心突出,写出真实感受。‎ 板 书 设 计 写 信 ‎ 称呼 正文 ‎ 格式 祝福语 署名 日期 教 学 反 思 课题 语文园地七 课型:综合练习 ‎ 教 学 目 标 ‎1.能交流、总结把握文章主要内容的方法。‎ ‎2.正确认读形容人物高尚品质的词语,并能举例说说词语形容的人物。‎ ‎3.能体会陈述句和反问句的不同语气,并在具体的情境中运用。‎ ‎4.朗读、背诵古诗《别董大》。‎ 重点 难点 ‎1.学习按事情的起因、经过、结果来把握课文的主要内容。‎ ‎2.积累形容人的成语,古诗积累运用。‎ 教学准 备 多媒体课件。‎ 教 学 过 程 教 学 设 计 二 次 备 课 ‎ 第一课时 一、情境导入 同学们,这一单元学完了,现在,我们来到语文园地这个版块,就让我们进入语文园地七,去汲取里面的营养吧。(板书:语文园地)‎ 二、自主学习,合作探究 ‎1.交流平台 同学们,《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这篇课文主要写了谁的什么事?你们对哪篇课文感悟深刻?和大家交流一下吧?(板书:完成填空)(出示课件2)‎ 这个单元的课文都是________的文章,课文中蕴含着深刻的道理,引发了我们深深的思考。就像《古诗三首》中讲的主要是十代英雄为了守卫连疆,“_____________”的豪迈气概《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说的是________,周恩来是一个________________的人;《梅兰芳蓄须》中,梅兰芳是一个___________________的人;《延安,我把你追寻》是首现代诗,让我们了解、懂得发扬延安精神的重要(板书:课文大意)‎ ‎2.理解运用(出示课件3)‎ ‎ (1)本单元课文中《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中讲了三件事,注意按事情的起因、经过、结果,把握每件事的重点,再整体把握课文的重点。(出示课件4)‎ ‎(2)抄写词语,注意不要写错字。(出示课件5)‎ 志存高远 精忠报国 大义凛然 英勇无畏 视死如归 铁面无私 秉公执法 刚正不阿 ‎(3)理解成语的含义 大义凛然:胸怀正义而神态庄严,令人敬畏。‎ 视死如归:把死看得像回家一样平常。形容不怕牺牲生命。‎ 这些词语都用来形容正义,不怕危险不怕困难,有高贵品质的人。(板书:读背词语)‎ ‎(4)大声朗读书中的句子,感受反问句和陈述句的不同,体会反问句更加强烈的表达效果。(出示课件6)‎ ‎(板书:读句子)‎ 师总结:通过练习,学会把握事情的重点,几件事的重点,再把握课文的重点。‎ ‎3.日积月累。(板书: 日积月累(别董大))‎ ‎(1)学生读读背背(出示课件7)‎ 别董大 作者:高适 千里黄云白日曛,北风吹雁雪纷纷。‎ 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 ‎(2)作者:高适,唐代诗人。字达夫,一字仲武,渤海蓚(今河北景县)人。早年仕途失意。后来客游河西,先为哥舒翰书记,后历任淮南、四川节度使,终散骑常侍。封渤海县侯。其诗以七言歌行最富特色,笔力雄健,气势奔放。边塞诗与岑参齐名,并称“高岑”,风格也大略相近。有《高常待集》。‎ ‎(3)说说诗的大意。‎ ‎“千里黄云白日曛,北风吹雁雪纷纷。”这两句以其内心之真,写别离心绪,所以感情真挚;作者以宽阔的胸襟,叙述眼前景色,让人感到悲壮凄凉。北风呼啸,黄沙千里,遮天蔽日,到处都是灰蒙蒙的一片,以致云也似乎变成了黄色,本来璀璨耀眼的阳光现在也淡然失色,如同落日的余辉一般。大雪纷纷扬扬地飘落,群雁排着整齐的队形向南飞去。落日黄云,大野苍茫,此情此景,不免有些伤感。日暮黄昏,并且又大雪纷飞,北风狂吹,只看见远方的群雁,出没寒云,使人使人产生了伤感。头两句写景但可以衬托出作者的忧郁伤感,使人像是置身于风雪之中。‎ ‎“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 ‎ 这两句是对朋友的劝慰:此去你不要担心遇不到知己,天下哪个不知道你董庭兰啊!话说得多么响亮,多么有力,于慰藉中充满着信心和力量,激励朋友抖擞精神去奋斗、去拼搏。于慰藉之中充满信心和力量。因为是知音,说话才朴质而豪爽;又因其沦落,才以希望为慰藉。‎ 三、课堂小结 同学们,这节课我们知道了抓住事情的起因、经过、结果把握课文的主要内容,还学积累了一些描写人的成语,学会了一首古诗。收获不少呀!‎ 课堂检测 板书设 计 完成填空 语文园地 课文大意 读句子 读背词语 日积月累(别董大)‎ 教 学 反 思
查看更多

相关文章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