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年级上册数学教案 9 可能性 北京版 (1)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四年级上册数学教案 9 可能性 北京版 (1)

四年级、数学“可能性”教学设计一、指导思想和理论依据《数学课程标准》中指出,在第二学段(4—6年级)要让学生在具体情境中,通过实例感受简单的随机现象,通过试验、游戏等活动,感受随机现象结果发生的可能性是有大小的,能对一些简单的随机想象发生的可能性大小做出定性描述,并能进行交流。二、教学背景分析(一)教材内容分析在现实生活中,确定性的现象十分有限,不确定的现象却是大量存在的,而概率论正是研究不确定现象规律性的数学分支。可能性属于统计与概率领域。(二)学情分析通过大数据分析我了解本班学习快乐的学生22人占55%,学习比较快乐的学生16人占40%,学习不快乐的学生2人占5%。70%的孩子认知基础良好,10%的孩子认知基础欠缺,20%的孩子缺乏主动认知能力。对于可能性现象的认识,学生在生活中有一些体验,已有一定的生活经验和认知基础。如猜硬币、摸球、抽纸牌、转转盘、掷骰子等活动,都是学生熟知的身边的可能性现象的游戏和事例。可能性将为学生以后学习概率的知识作准备。三、学习目标1、能在活动中初步体验有些事件的发生是确定的,有些则是不确定的。知道事件发生的可能性是有大小的,能对一些简单事件发生的可能性做出描述,并和同伴交流。 2、在具体的情景中能用“一定”、“可能”、“不可能”等术语来判断生活中的确定现象和不确定现象。能在具体情景中列举出简单的随机事件可能发生的所有的结果。3、体验数学与生活的联系,培养学生猜想、分析、判断、推理、归纳以及解决问题的能力。4、培养学生合作学习的意识及能力,使学生能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5、使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学会倾听、学会提问、学会自己解决问题。教学重点1、初步体验有些事件的发生是确定的,有些则是不确定的。2、能用规范的数学语言对不确定现象进行描述。教学难点1、能列出简单试验所有可能发生的结果。四、教学方式方法通过猜硬币、摸球、抽纸牌、设计方案、描述现象等活动激发学生学习兴趣,通过小组合作交流培养学生团队合作意识。五、教学过程学科数学领域与课题统计与概率《可能性》课型新授学习过程环节及时间分配环节一:展示学习目标活动内容导入:猜硬币体验事件可能性。活动规则初步体验事件发生的可能性。活动依据及设计意图初步体验可能性现象明确学习目标,让学生对本节课的学习活动有充分的了解。(目标策略) 2分明确学习目标倾听、明确学习目标环节二:摸球活动15分摸球活动:体验事件的可能性,并发现有些事件是确定的,有些是不确定的。用准确的语言进行描述。活动要求:组长组织,记录员做好记录1、组长拿口袋,组内成员按顺序每人摸一次球,摸完把球放回去。2、每次摸之前,要把口袋抖一抖。3、填好学习单。4分钟内完成。评价规则:1、活动有序,说清在活动中的发现。+22、质疑或补充。+2特别提示:不要偷看口袋里的球。通过体验刺激学生的认知,从而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感受事件发生的可能性现象。培养学生用规范的数学语言对可能性现象进行描述的能力。认识“一定”“不可能”,可能,感受到事件发生的可能性。问题生活化,在解决数学问题时通过建立与学生生活经验的联系从而解决问题。问题数学化,在解决实际问题时通过建立与学生已有知识的联系从而解决问题。(发现问题策略、倾听策略、观察策略、合作策略)环节三:抽纸牌10分抽纸牌:感受可能性的大小。让学生通过观察、质疑、发现可能性有大有小,只有可能性相等的时候游戏才公平。活动要求:1、组长分工,一人拿信封,一人记录,其余四人抽牌。2、每次抽牌后,都要把牌重新放进信封。3、填好学习单。4分钟内完成。评价规则:1、活动有序,说清在活动中的发现。+2爱玩是孩子的天性。能够在玩中学,在玩中思,在玩中悟,是深受学生喜爱的学习方式。本环节教师故意设计一个不公平的游戏,利用学生好胜的心理结合学生熟悉的抽取扑克牌的游戏,在具体的情境中,通过实例感受事件发生的可能性有大有小。认识简单的随机现象。借助已有的生活经验,学生运用合情推理对游戏结果产生猜想。(质疑策略、倾听策略) 2、质疑或补充。+2(特别提示:不要偷看信封里的牌。)环节四设计方案8分按要求设计如何放牌。学生活动:小组设计方案活动要求:1、小组内按要求设计如何放牌。2、填好学习单。评价规则:1、活动有序,按照学习单清晰的汇报自己组的要求、设计的方案、为什么这样设计。+22、质疑或补充。+2特别提示:最先完成的两个组进行汇报。学生学以致用,体验数学知识在生活中的作用。(应用策略)环节四:描述现象3分用“可能”“一定”“不可能”等词语描述生活中的现象。活动要求:用“可能”“一定”“不可能”等词语描述生活中的现象。让学生把课堂上学到的知识应用到现实中去,使学生感受到自己所学的知识能够在现实生活中得到应用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从而培养孩子自觉学习数学的兴趣。(应用策略、学科整合策略)环节五:冥想总结2分在音乐声中冥想梳理本节课的知识。师生回顾这节课的学习目标。学生说说自己的收获。在音乐声中冥想梳理本节课的学习内容,让学生在丰富的教学活动中静下心来,反思自己在活动中的收获、遗憾以及未来的思考。(情绪策略、回顾梳理知识策略)板书设计 可能性大不确定:可能小相等确定:一定不可能六、教学设计特点1、数学知识生活化。“一定”、“可能”、“不可能”是三个比较抽象的概念,为了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在教学设计中,我从学生的生活实际出发,先创设了学生喜爱的猜硬币情境导入新课,又设计了一个学生很常见又喜欢的摸球活动,吸引学生全身心地投入到活动中,同时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体验“一定”“不可能”“可能”的意思。而在练习巩固阶段,我又设计了设计方案活动,让学生充分感受到数学知识与生活的密切联系。2、课堂教学活动化。“以活动为中心”是大教育家杜威的“三个中心论”思想体系之一,也是新课程标准倡导的学习方式。本节课以活动贯穿始终,实现角色转换。课堂上学生在活动中自主探索、合作交流,不断体验与判断事件发生的确定与不确定性。同时,又让学生将活动中出现的现象及时抽象概括出来,上升为数学知识,体现了学生的“再创造”,培养了学生的创新意识。3、学生学习自主化。 主动性是自主学习的本质特征。这节课的设计着眼于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在“导”中帮助学生主动建构知识。在每个环节中,都是学生用自己的双手去操作,用自己的眼睛去观察,用自己的头脑去判断,用自己的语言去表达,学生学得生动而充满活力,主动而富有个性。
查看更多

相关文章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