模式2:九年级上册导学案(161页)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模式2:九年级上册导学案(161页)

九年级上册导学案(人教版)‎ 一 沁园春 雪 ‎【学习目标】‎ ‎1、学习修辞方法:比喻、拟人、对偶 ‎2、体会词作语言运用的准确性,描写的形象性,蕴含的深刻性。‎ ‎【学习重点】‎ ‎1、培养学生阅读才欣赏诗词的能力,体会词作展现的意境、作者表达的感情,从中接受美的熏陶。‎ ‎2、理解作者通过对北方雪景的描绘所迸发出的对祖国壮丽河山的热爱之情,以及当今英雄空前的伟大抱负和无比坚定的信心。‎ ‎【学习难点】‎ ‎1、培养学生比较阅读的能力。‎ ‎【知识链接】‎ ‎1.词的知识 词兴起于唐,盛于宋,配乐歌唱,句式不齐,也称长短句。一首词的字数、句数、段数、韵律、平仄,都有固定的格式,这就是词谱,词人依照词谱填词,词谱的名称叫词牌。比如《沁园春》、《虞美人》、《水调歌头》等。 今天学习的课文“沁园春”是词牌名,雪,是这首词的题目。‎ 宋词有豪放派和婉约派。豪放派气势豪放,意境雄浑,充满豪情壮志,如苏轼和辛弃疾。婉约派语言清丽含蓄,感情婉转缠绵,情调或轻松活泼,或婉约细腻,如柳永、李清照。‎ ‎2.创作背景与发表 这首词写于1936年2月。遵义会议确立了毛泽东在全党全军的领导地位。毛泽东率长征部队胜利到达陕北之后,领导全党展开反抗日本帝国主义侵略的伟大斗争。在陕北清涧县,毛泽东曾于一场大雪之后攀登到海拔千米、白雪覆盖的塬上视察地形,欣赏“北国风光”,过后写下了这首词。‎ ‎ 本篇首次正式公开发表于《诗刊》1957年1月号。1945年10月,1945年日本帝国主义投降后,毛泽东亲赴重庆与国民党谈判。应柳亚子要求,亲笔书写了这首咏雪词赠他,‎11月4日,重庆《新民报》晚刊据传抄件刊出。其后,一些报纸相继转载,一时轰动山城。‎1951年1月8日,《文汇报》附刊曾将毛泽东同志赠柳的墨迹制版刊出。‎ ‎3.《沁园春 雪》的影响 ‎ 吴祖光称毛泽东的《沁园春 雪》是“睥睨六合、气雄万古、一空倚傍、自铸伟词”的第一流杰作中之杰作。‎ ‎ 蒋介石看到《沁园春 雪》后,大为震惊,为了达到他的罪恶目的,一时召集很多的反动文人,也来写诗填词,歌颂国民党,结果他们写的词比不管在意境方面,还是在文采方面都与毛泽东的差得远。‎ ‎ 人民大会堂里有一幅巨幅图画,看后有一种似曾相识的感觉。这幅图画就是以《沁园春 雪》为体裁创作的,从图中我们可以看出一边是“山舞银蛇,原驰腊象”,白雪覆盖大地的辽阔景象,一边是旭日东升,红日照耀着大地的壮丽景象,更显祖国壮丽多姿。 ‎ ‎  ‎ ‎【自主学习】‎ ‎1、注音。‎ 分( )外妖娆( )  成吉思汗( ) ‎ ‎ 数( )风流人物   今朝( ) ‎ ‎2、解释下列词语 , 加点的字另作解释。‎ 惟余莽莽:‎ 风流人物:‎ 折腰:‎ 风骚:‎ 红装素裹:‎ ‎3、课文解读 ‎(1)这首词的题目是《雪》,哪些部分是描写雪景的?请把写静、动景的词语划出来。‎ ‎(2)作者对雪景的描述,由哪个词领起?‎ ‎ ‎ ‎(3)作者望见了哪些景观? ‎ ‎【合作探究】‎ ‎4、 “山舞银蛇,原驰蜡象”,山、原都是静物,却写它们“舞”和“驰”,为什么这样写?给你怎样的感受? ‎ ‎ ‎ ‎5、上阕末尾三句写的是实景还是虚景?从哪个词可以看出?这三句写出了怎样的意境?试用散文化的语言描述三句诗的意境。‎ ‎ ‎ ‎ 6、在这里,作者把空间写得如此广阔,表现了他怎样的胸怀?又把景色写得如此壮丽,表现了他怎样的感情?‎ ‎ ‎ ‎ 7、这首词是怎样把写景抒情和议论相结合的?‎ ‎ ‎ ‎ ‎ ‎8、这首词语言上有什麽特点? ‎ ‎【精读精练】‎ 精读诗歌下阕 ‎9“江山如此多娇,引无数英雄竞折腰”在结构上起什么作用?‎ ‎ 10、对于杰出的历史人物,词人用一个词对他们作了总的评价,请找出这个词。‎ ‎ ‎ ‎  ‎ ‎11、讨论:谁是真正的英雄?‎ ‎ ‎ ‎ ‎ ‎12找出全词点明主旨的句子 ‎ ‎ ‎ ‎【主题阅读】‎ 品读下面两首诗,回答问题。(课前打印发放)‎ 甲 我爱你,塞北的雪 (王德)‎ 我爱你,塞北的雪,飘飘洒洒漫天遍野。你的舞姿是那样的轻盈,你的心地是那样的纯洁。你是春雨的亲姐妹哟,你是春天派出的使节,春天的使节。 ‎ ‎ 我爱你,塞北的雪,飘飘洒洒漫天遍野。你用白玉般的身躯,装扮银光闪闪的世界,你把生命溶进土地哟,滋润着返青的麦苗,迎春的花叶。‎ 乙 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 ‎ ‎(唐 岑参)‎ 北风卷地白草折,胡天八月即飞雪。‎ 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 散入珠帘湿罗幕,狐裘不暖锦衾薄。‎ 将军角弓不得控,都护铁衣冷难着。‎ 瀚海阑干百丈冰,愁云惨淡万里凝。‎ 中军置酒饮归客,胡琴琵琶与羌笛。‎ 纷纷暮雪下辕门,风掣红旗冻不翻。‎ 轮台东门送君去,去时雪满天山路。‎ 山回路转不见君,雪上空留马行处。‎ ‎13毛泽东一生对雪情有独钟,甚至不允许扫除院子中的雪。你认为哪些诗句最能体现三位诗人对雪的喜爱?试各写出一句。(答案不唯一) ‎ ‎14甲诗歌颂的仅仅是雪花吗?谈谈自己的理解。由“你是春天派出的使节”,你联想起哪位诗人的绝唱?又联想到春天的哪一位使者?‎ ‎15“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是咏雪的千古绝唱,你能说说好在哪里吗?由“梨花开”你又联想到哪位文人墨客的名句?‎ ‎16、乙诗的内容兼及咏雪和送别两个方面。描写雪景,既有大笔挥洒,又有细致描画,鲜明地再现了边塞的自然风光,又充满浓郁的生活气息。大笔挥洒的诗句如:“瀚海阑千百丈冰”等,细致描画的诗句如:“狐裘不暖锦衾薄”等。写送别,以结尾两句最妙,言尽而意无穷,耐人寻味。如果你是诗人,看着雪地上的马蹄印,会想些什么呢?‎ ‎【拓展提升】‎ ‎17、找几句古诗词中表达作者的抱负的诗句。‎ ‎18、找几个含“雪”字的成语。 ‎ ‎ ‎ ‎19、找几句写雪的古诗。‎ ‎【教(学)后记】‎ 二 《雨说》‎ ‎【学习目标】‎ ‎ 1、学习拟人、比喻、反复等修辞手法,体会它们在形象塑造、表情达意中的作用。‎ ‎ 2、能够有感情地朗诵诗歌,要求读准字音,读出停顿。  ‎ ‎ 3、通过作者对春雨形象的描绘和歌颂,领悟作者对儿童的关爱之情。‎ ‎ 4、通过学习诗作,培养热爱生活、热爱自然的感情。‎ ‎【学习重点】‎ ‎   赏析诗歌意象意境,把握诗歌内涵,体会作者感情,提高审美情趣。‎ ‎ 【学习难点】 ‎ 学习和运用生动形象、凝练精美的诗歌语言。‎ ‎【知识链接】‎ ‎1、走近作者 郑愁予原名郑文韬,1933年出生于山东济南。童年随父辗转大江南北,1949年随家人去台湾,1951年开始发表作品,1968年赴美,在爱荷华大学国际写作班进修学习,获艺术硕士学位。此后一直保持沉默、很少发表作品。1973年左右再度出山,“宝刀未老”,勤耕不辍,代表作有《错误》《水手刀》等,大多以旅人为抒情主人公,被称为“浪子诗人”。现旅居美国,为“现代诗社”成员,任耶鲁大学东亚文学系教授。 ‎ ‎ 2、相关资料 ‎《雨说》是他复出之后于1979年写成的,此时诗人虽身在美国,却心系祖国,以满腔的热忱关注祖国儿童的成长。诗歌以新颖而鲜活的意象,灵动而多情的语言,抒发了对儿童浓浓的关爱之情,表达了对祖国未来真诚的祝福。诗人从小在炮火中长大,他深切体味过战争的苦难和流浪的辛酸,所以他更珍视童心的天真烂漫,也更能懂得“关爱”对童年的意义。诗中“雨”成了温柔亲切的爱的使者,正寄寓了诗人真诚的希望。‎ ‎【自主学习】‎ ‎1、注音。‎ 田圃( )   禁锢( )   留滞( )   喑( )哑( )  ‎ ‎ 襁( )褓( ) ‎ ‎2、“雨说”在诗中出现了几次。以此理出诗作结构。‎ ‎3、诗作是第几人称写作?是什么修辞手法?‎ ‎4、在第一节到第五节中出现过哪些景物?‎ ‎【合作探究】‎ ‎5、雨的家乡在哪里?它是怎么长大的?‎ ‎6、雨做了这一切,它的来意是什么?‎ ‎ 7.第三部分描写了柳条儿、石狮子、小燕子、旗子见到春雨后“笑”‎ 的场面,运用什么修辞手法?‎ ‎8、如何理解“只要旗子笑,春天的声音就有了/只要你们笑,大地的希望就有了”这句话?‎ ‎9、最后一节诗中哪些词句暗示了雨的命运?‎ ‎10、雨的祝福是什么?如何理解?‎ ‎【精读精练】‎ 精读诗歌,完成下题。‎ ‎11、选文中,雨“说”的一席话集中表达了一个什么意思?‎ ‎12、作者赋予了“雨”以人性化的表现,这样写好在哪里?‎ ‎13、春天来了,你听了春雨对你说的话之后,想对春雨说些什么呢?‎ ‎14、关于“春雨”的诗有许许多多。请你再查找一首写春雨的诗,并体会所蕴含的思想感情。‎ ‎【主题阅读】‎ 呵,有一只鹰 ‎ ‎(曾卓)‎ 呵,在蓝得透明的天空中 有一只鹰在飞翔 它飞得那么高呵 白云紧贴着它的翅膀 ‎ ‎ 呵,俯望着闪光的彩色的大地 鹰在高空中自由地盘旋 它的健壮的翅膀能够飞得多远 就有着多么辽阔的蓝天 ‎ ‎ 呵,鹰,蓝天的骑士 你也有你的歌么 更高更高地飞吧,鹰 生命的歌要唱得更响,更响 ‎ ‎ 呵,有一只鹰在高飞 怀着真正的鹰的心 它的翅膀有时牵引着狂风暴雨 有时驮负着阳光白云 ‎15、诗中的鹰是一个怎样的形象? 作者在构思立意上运用了什么表现手法?‎ ‎ ‎ ‎ ‎ ‎16、本诗在第一、二节诗人以两幅画面从不同角度展现鹰的飞翔状态,请用简要的语言概括。‎ ‎ ‎ ‎ ‎ ‎17、说说下列诗句的深刻含义。‎ ‎(1)它的健壮的翅膀能够飞得多远/就有着多么辽阔的蓝天 ‎ ‎ ‎(2)它的翅膀有时牵引着狂风暴雨 ‎ ‎ ‎18、全诗押什么韵?在结构形式上有什么特点?‎ ‎ ‎ ‎ ‎ ‎19、作者借这个形象表达了怎样的思想感情?‎ ‎【拓展提升】‎ ‎20、搜集古诗词中写雨的诗句 ‎【教(学)后记】‎ 三 星星变奏曲 ‎【学习目标】‎ ‎1.了解朦胧诗及其审美特征。 ‎ ‎2.感知诗中“星星”的形象,领会其象征意义。‎ ‎3.通过诵读,体会诗歌的情景、意蕴和诗人的思想感情,理解诗歌主旨。‎ ‎4.揣摩语言,品味诗句的丰富内涵。  ‎ ‎5.激发学生追求希望和光明的信念。 ‎ ‎【学习重点】‎ 理解诗中所寄托的诗人的理想及了解朦胧诗的特点。‎ ‎【学习难点】‎ ‎“星星”的象征意义。‎ ‎【知识链接】‎ ‎1.朦胧诗简说 ‎    朦胧诗,作为一个独特的诗学概念,它指的是以舒婷、顾城、江河、杨炼、芒克、方含、食指、多多、梁小斌等为代表的—批“文革”中成长的青年诗人的具有探索性的新诗潮。‎ 朦胧诗孕育于“文化大革命”时期的“地下文学”。食指(郭路生)、芒充(姜世伟)、多多(栗世征)等在“文革”中就已经开始了新的探索,其后有江河等诗人加入。他们的诗以手抄形式流传。1979年《诗刊》发表了舒婷的《致橡树》《祖国啊,我亲爱的祖国》等,1980年又以“青春诗会”形式集中推出了17位朦胧诗人的作品和诗歌宣言。朦胧诗随即成为一股诗歌潮流,并且涌现了一大批广为流传的代表性作品。‎ ‎    朦胧诗—改新诗明白如话的特点,内容含蓄隽永。它强调诗人的自我意识,往往借助象征、比喻、错觉、幻觉等手法,变诗的单一形象为多层次的意象迭加,给诗蒙上一层朦胧色彩,给人以独特的审美感受。‎ ‎2.作者简介 ‎    江河。原名于友泽,1949年生,北京人。1968年高中毕业。1980年在《上海文学》发表处女作《星星变奏曲》著有诗集《从这里开始》《太阳和它的反光》等.是新时期朦胧诗的代表诗人之—。他的诗作当中灌注了厚重的历史感。以《纪念碑》等政治抒情诗和古代神话组诗《太阳和它的反光》赢得社会瞩目。 ‎ ‎【自主学习】‎ ‎1、诗中的星星象征什么?诗人反复咏叹星星表达了怎样的渴望? ‎ ‎2、两小节诗在结构上及语言上有什么异同点?‎ ‎ ‎ ‎【合作探究】‎ ‎3、这首诗为什么题为《星星变奏曲》?‎ ‎ ‎ ‎ ‎ ‎4、 怎样理解“风吹落一颗又一颗瘦小的星星”? ‎ ‎5、“寂寞地燃烧”是什么意思?‎ ‎ ‎ ‎6、多层次的意象迭加是朦胧诗的鲜明特征之—,请找出诗中其他的生动意象,并简要分析内涵。‎ ‎【精读精练】‎ ‎7、本诗的作者江河是80年代 诗派的代表人物之一,这个诗派其他的代表人物和他们的代表作还有(二至三个) ‎ ‎8、这首诗歌用 等来象征美好的理想世界,而用 等来代表黑暗冰冷的现实世界,表达的主题是 ‎ ‎ 。‎ ‎9、理解下列句子的深刻含义。‎ ‎(1)每一首都是一群颤抖的星星 ‎ ‎ ‎ ‎ ‎(2)在寒冷中寂寞地燃烧 ‎ ‎ ‎ ‎ ‎10、请从一、二节诗句的语气、内容、意境三个方面说说诗歌是怎样构成主题与变奏的关系?‎ ‎ ‎ ‎ ‎ ‎【主题阅读】‎ ‎11诗中之象,即作者笔下塑造的形象,可以是人、物、景,这些是诗的根本,因为作者必须借形象来说活,请分析《帆》的意象。‎ ‎                  帆 ‎    蔚蓝的海面雾霭茫茫,孤独的帆儿闪着白光!……‎ ‎    它到遥远的异地寻找什么?它把什么抛弃在故乡?……‎ ‎    呼啸的海风翻卷着波浪,桅杆的弓身在嘎吱作响……‎ ‎    唉!它不是要寻找幸福,也不是逃离幸福的乐疆!‎ ‎    下面涌着清澈的碧流。上面洒着金色的阳光……‎ ‎    不安分的帆儿却祈求风暴,仿佛风暴里有宁静之邦!‎ ‎   (1)意象是A  __  的  __  的帆。‎ ‎            B   __ 的大海,  __  海风,  __  浪。‎ ‎            C   _ _ 碧流,   __ 阳光,   __异地。‎ ‎   (2)意象组合构成了三幅画面,分别是    ____    、      ____  、      ____ 。‎ ‎12.诗之魂,诗人无论怎样塑造人、物、景,都绝不单单是人、物、景,诗的意象是为诗魂服务的,诗之魂,即作者的思想、情感、观点、感情等。‎ ‎(1)请找出《帆》这首诗表达作者思想感情的话。‎ ‎(2)从这些话中你觉得作者塑造的“帆”象征什么?三幅画面象征什么?‎ ‎13.根据要求写两段话。每段话都要包括下面三个词语,且不少于40个字。‎ ‎    高山    溪流    大海 ‎    (1)描绘一种情景。‎ ‎    (2)表达一种感悟。‎ ‎【拓展提升】‎ ‎14、默写诗歌《七律•人民解放军占领南京》 ‎ ‎【教(学)后记】‎ 四 外国诗两首 ‎【学习目标】‎ ‎1、了解济慈和叶赛宁及其田园诗的特点 ‎2、理解诗歌内容,把握匠心构思 ‎3、通过朗读,感受诗歌形象,体会其感情意蕴 ‎4、揣摩语句,领悟诗歌的意境美和声韵美,提高学生的审美意识。‎ ‎【学习重点】‎ 欣赏和热爱大自然,培养生活的情趣。‎ ‎【学习难点】‎ 两首外国诗风格比较。‎ ‎【知识链接】‎ ‎1、题目解读 英国诗人济慈的《蝈蝈与蛐蛐》, 是一首大自然的颂歌,他通过对盛夏“蝈蝈的乐音”和冬日“蛐蛐的歌儿”的描写,赞美“大地的诗歌从来不会死亡”。 ‎ ‎《夜》犹如一首小夜曲,它在静谧、美丽的夜景中,蕴含着诗人的情感,传达出诗人对大自然的热爱和他安适、宁静的心境。‎ ‎2、走近作者 济慈(1795~1821),英国诗人。1795年10月29日生于伦敦。9岁时父亲去世,母亲改嫁,济慈和两个弟弟由外祖母收养。15岁时母亲又病故,外祖母委托两名保护人经营他们兄弟的财产。起初济慈是学医的,他喜好文学,但对医学并不厌弃,通过考试获得内科医生执照,还继续学习外科。直到1816年11月间,济慈才决心放弃医学,从事文学创作。他的诗诗中有画,色彩感和立体感都很强。他认为,一个大诗人对美的感受能压倒或抵消一切其他的考虑,这就是他的“天然接受力”的思想。他曾说,他可以深入到一只麻雀的性格中去,同样可以“在瓦砾中啄食”。济慈是英国浪漫主义诗人中最有才气的诗人之一,他的诗对后世的影响很大,维多利亚时代诗人、唯美派诗人、“意象派”诗人都受到他的影响。可惜正当他初展宏才的时候,就不幸与世长辞,时年才25岁。‎ 谢尔盖·亚历山德罗维奇·叶赛宁(1895~1925年),俄罗斯诗人。出身于农民家庭,教会师范学校毕业后,在莫斯科当店员和印刷厂校对员。1916年在白俄军队服役,1917年二月革命后离开军队,加入左翼社会革命党人的战斗队。早期诗描写农村自然风光,赞美宗法制农民生活,曾参加意象派文学团体,作品中流露悲观情绪。十月命后的部分诗作,试图反映新的革命生活,但仍留恋革命前农村的田园生活,钟情于乌托邦式的“农民的天堂”。他的抒情诗感情真挚,格调清新,并擅长描绘农村大自然景色。他憧憬崇高的精神境界,但又因思想的极度矛盾,陷于痛苦而不能自拔之中,最后在精神忧郁中自杀。‎ ‎【自主学习】‎ ‎ 1、济慈,________(国别)浪漫主义诗人,《蝈蝈与蛐蛐》出自他的第一部诗集________。叶赛宁,________(国别)诗人,他擅长描绘_______的景色。‎ ‎ 2、辨别下列各句诗运用的修辞手法。‎ ‎  (1)当所有的鸟儿因骄阳而昏晕。(    )‎ ‎  (2)明月洒下它的光辉,给周围一切披上银装。(    )‎ ‎  (3)一旦唱疲倦了,便舒适地栖息在可喜的草丛中间。(    )‎ ‎ 3、《蝈蝈与蛐蛐》中,诗人为什么把夏天蝈蝈的“乐音”和冬天蛐蛐的“歌儿”称为“大地的诗歌”?‎ ‎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4、‎ 学生自由诵读,充分联想想象人境,感受诗歌中精细的情景描写。并用优美流畅的语言表述自己对诗中意象的理解。‎ ‎ ‎ ‎ ‎ ‎  5、如何理解诗人把夏天蝈蝈的“乐音”和冬天蛐蛐的“歌儿”称为“大地的诗歌”?‎ ‎  ‎ ‎ ‎ ‎ 6、学生听读录音后自由诵读,感受并形象描绘诗人笔下的夜景。‎ ‎     诗中的夜景静谧、美丽。‎ ‎ ‎ ‎ ‎ ‎【合作探究】‎ ‎  7、诗歌短小精致而又十分大气,你认为它的构思哪些方面别具匠心?‎ ‎ ‎ ‎ ‎ ‎8、理解虫鸣的象征意义:‎ ‎ ‎ ‎ ‎ ‎  ‎ ‎ 9、《夜》中传达出诗人怎样的心境?‎ ‎ ‎ ‎ ‎ ‎  ‎ ‎【精读精练】‎ 阅读下列文字,回答文后问题。‎ ‎   夜 ‎  河水悄悄流入梦乡,‎ ‎  幽暗的松林失去喧响。‎ ‎  夜莺的歌声沉寂了,‎ ‎  长脚秧鸡不再欢嚷。‎ ‎  夜来临,四下一片静,‎ ‎  只听得溪水轻轻地歌唱。‎ ‎  明月撒下它的光辉,‎ ‎  给周围的一切披上银装。‎ ‎  大河银星万点,‎ ‎  小溪银波微漾。‎ ‎  浸水的原野上的青草,‎ ‎  也闪着银色光芒。‎ ‎  夜来临,四下一片寂静,‎ ‎  大自然沉浸在梦乡。‎ ‎  明月撒下它的光辉,‎ ‎  给周围的一切披上银装。‎ ‎  10、你认为这首诗传达出诗人怎样的心境?‎ ‎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11、“只听得溪水轻轻地歌唱”一句中“轻轻地”去掉好不好?请说明理由。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12、这首诗主要运用拟人化手法,请你谈谈这种写法的好处。‎ ‎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13、读了这首诗,你还能联想到哪些诗或诗句?‎ ‎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主题阅读】‎ 阅读下列两首中国诗歌,完成后面的练习。‎  天空 ‎    于坚 天空永远流着 从这个世纪到那个世纪 从这个国家到那个国家 在鹰和闪电的上面 在神的上面 天空日夜流着 没有岸 没有帆 也没有波浪 ‎ ‎ ‎ ‎ ‎  星星和萤火虫 ‎     晓雪 远天的星星 有时只像萤火虫那样 但它毕竟仍然是星星 近处的萤火虫 有时会像星星那样 引人注目 但它终归只是萤火虫 14、读过《天空》之后,你能试着用一个词概括一下自己对“天空”的感受吗?‎ ‎ ‎ ‎ ‎ 15、“诗者,思也”,你认为《天空》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考?‎ ‎ ‎ ‎ ‎ 16、《星星和萤火虫》采用对比手法,通过“远—近”、“星星—萤火虫”的对比,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人生态度?‎ ‎ ‎ ‎ ‎ 17、比较《天空》和《星星和萤火虫》两首诗,你更喜欢哪一首,为什么?试写一段赏析文字表达自己的观点。‎ (解说:设计“自读思考”的目的在于:进一步巩固课内掌握的读诗品诗的方法;进一步扩大阅读视野;学会在比较的基础上进行品读赏析。)‎  ‎ ‎【拓展提升】‎ 学诗,首先就需要多读,只有在读中才能真切感受到诗的音韵美、节奏美、意象美。作为自读课文,其与精读课文相比,教师重点分析的内容可以少些,重要的是拓展学生对此单元学习内容的认识,打开学诗、读诗的思路。因而,此篇课文的重点放在比较读诗上,包括两首诗情感的对比,看大自然的多面性;包括描述同一种大自然现象──夜,却也有不同写法;包括译诗不同风格的对比;包括英文原版诗歌与译诗的对比等等,增加对诗多样表现手法的认识,是这篇课文的特色之一。在这一过程中,应该让学生多说,不管说得怎么样,只要学生有所体会,就能不同程度达到要求。‎ ‎ 《蝈蝈与蛐蛐》原文 ‎  The Grasshopper and the Cricket ‎      John Keats ‎ The poetry of earth is never dead.‎ ‎ When all the birds are faint with the hot sun ‎ And hide in cooling trees, a voice will run ‎ From hedge to hedge about the newmown mead ‎ That is the Grasshopper’s. He takes the lead ‎ In summer luxury; he has never done ‎ With his delights, for when tired out with fun ‎ He rests at ease beneath some pleasant weed.‎ ‎ The poetry of earth is ceasing never.‎ ‎ On a lone winter evening, when the frost ‎ Has wrought a silence, from the stove there shrills ‎ The cricket’s song, in warmth increasing ever,‎ ‎ And seems to one in drowsiness half lost,‎ ‎ The grasshopper’s among some grassy hills.‎ ‎【教(学)后记】‎ 第一单元水平测试 ‎ (60分钟 100分)‎ 一、积累运用(20分)‎ l.给加点字注音根据拼音写汉字。(2分)‎ ‎ 数风流人物______ 披蓑衣______ 稍xùn______风骚  ‎ 冻jiāng ______‎ ‎2.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2分)‎ ‎ 引无数英雄竞折腰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当鱼塘寒浅留滞着游鱼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根据课文内容填空。(2分)‎ ‎  ①《沁园春·雪》中写景与议论之间过渡的句子: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雨说》中“雨”请孩子们与它亲近,并随它同行的诗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下列诗句与原作完全一致的是(  )(2分)‎ ‎ A.需晴日,看红妆素裹,分外妖娆。‎ ‎ B.当鱼塘寒浅滞留着游鱼 ‎ C.小燕子见了我笑斜了翅膀啊 ‎ D.明月撒下它的光辉,给周围的一切披上盛装。‎ ‎5、下列句中划线词语使用欠恰当的一项是( )(2分)‎ A、场上球员个个成了防守专家,令一向善长防守的活塞一筹莫展。‎ B、哈顿在达尔文之前就独立形成了生物进化中物竞天择的观点。‎ C、太让人感动了,听了他的事迹,我便浮想联翩地流下了眼泪。 ‎ D、田启文也像周星驰等许多曾经的好伙伴一样,最终以分道扬镳的结局结束了10年的合作历程。‎ ‎6、下列句子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 (2分)‎ A.实践证明,一个人知识的多寡,成就的大小,关键在于勤奋的程度。‎ B.记者又到学校采访到了许多张老师的事迹。‎ C.就目前来讲中国人民的文化程度普遍偏低,还确切地需要大大提高。‎ D.通过中国男子足球队的表现,使我们认识到良好的心理素质的重要。‎ ‎7、阅读选自《格列佛游记》中的一段话,回答问题。(4分)‎ ‎ 在以后的日子里,国王经常召见我,有一天,我直言不讳地对他说,他对欧洲及世界其他地方的鄙视,与他超人的智慧不太相称。人不是躯体大头脑就聪明,相反,在动物世界中,蜜蜂、蚂蚁的勤劳、技能和名声都远远超过了一些大动物。国王聚精会神地听我说话,听着听着,渐渐开始对我产生了好感。他要我尽可能详实地说说英国政府的情况,看看其中有什么值得他效仿的。‎ ‎(1)文段中的国王是 国的国王。(1分)‎ ‎(2)请你回忆一下,在后文中,国王在“我”向他介绍英国政府的一些情况后是如何比喻“我”的同胞的。请你再据此推断一下,作者写“我”在这个国家里的经历的用意是什么。(1+2=3分)‎ ‎8、阅读下面一则新闻,简要概括其主要内容。(不超过30字)(4分)‎ 北京电 ‎ 中国国务院新闻办11日就2006年中国自然灾害和救灾工作等举行发布会,民政部副部长李立国介绍说,2006中国自然灾害严重,人民群众生命财产遭受重大损失。因灾死亡3186人,因灾直接经济损失2528.1亿元。李立国介绍说,2006年,台风、洪涝、旱灾、风雹、地震、低温冷冻、雪灾、山体滑坡、泥石流、病虫害等各类自然灾害在中国都有不同程度发生,人民群众生命财产遭受重大损失。因灾死亡3186人,紧急转移安置1384.5万人(次);农作物受灾面积41091.‎3千公顷,其中绝收面积5408.‎9千公顷;倒塌房屋193.3万间。浙江、福建、江西、湖南、广东、广西、重庆、四川等地受灾严重。‎ 二、阅读(40分)‎ ‎(一)阅读下面的一首宋词,回答问题。(4分)‎ ‎ 浣溪沙 晏殊 ‎ 一曲新词酒一杯,去年天气旧亭台,夕阳西下几时回?‎ ‎ 无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识燕归来,小园香径独徘徊。‎ ‎9、上片中词人因今追昔,借景抒情,请揣摩词人在“夕阳”之下的所思所想,并用简洁的语言表述出来。(2分)‎ ‎10、“无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识燕归来”这两句词抒发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2分)‎ ‎(二)阅读下边诗段,完成诗后各题。(15分) ‎ ‎(一)‎ ‎ 江山如此多娇,‎ ‎ 引无数英雄竞折腰。‎ ‎ 惜秦皇汉武,‎ ‎ 略输文采;‎ ‎ 唐宗宋祖,‎ ‎ 稍逊风骚。‎ ‎ 一代天骄,‎ ‎ 成吉思汗,‎ ‎ 只识弯弓射大雕。‎ ‎ 俱往矣,‎ ‎ 数风流人物,‎ ‎ 还看今朝。‎ ‎11、诗歌的朗读要有节奏感,下列读法正确的一项是( )( 2分)‎ A.江山如此/多娇,引无数/英雄竞折腰。‎ B.江山/如此多娇,引/无数英雄竞折腰。‎ C.江山/如此/多娇,引无数英雄/竞折腰。‎ D.江山/如此多娇,引无数英雄/竞折腰。‎ ‎12、“惜”字统领七句,请说出“惜”包含哪些意味。(4分)‎ ‎13、赏析“只识弯弓射大雕”的妙处。(3分)‎ ‎14、“俱往矣,/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有哪些含意?(3分)‎ ‎15、你同意毛泽东对秦皇汉武、唐宗宋祖、成吉思汗的评价吗?请说明理由。(3分)‎ ‎(三)阅读下边诗段,完成诗后各题。(14分)‎ 错误 ‎     郑愁予 ‎ 我打江南走过 ‎ 那等在季节里的容颜如莲花的开落 ‎ 东风不来,三月的柳絮不飞 ‎ 你的心如小小的寂寞的城 ‎ 恰若青石的街道向晚 ‎ 跫音不响,三月的春帷不揭 ‎ 你的心是小小的窗扉紧掩 ‎ 我达达的马蹄是美丽的错误 ‎ 我不是归人,是个过客……‎ ‎16、诗中用了一个小倒装句,造成了结构上的参差错落,因而更显诗意盎然。这一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分)‎ ‎17、这首诗中诗人选取了“莲花、柳絮______、_______、东风”等意象,其中“东风”这一意象取自李商隐《无题》中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4分)‎ ‎18、“那等在季节里的容颜如莲花的开落”运用的手法是_______,表现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分)‎ ‎19、对这首诗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2分)‎ A.从结构上看,本诗的开头与结尾内容为首尾倒置,这样处理,造成了结构上的参差错落,因而更显得诗意盎然,在不协调中闪出光彩。‎ B.“美丽的错误”是一个病句,既然是错误,就不可能美丽,同样,美丽也不可能是错误的,因此诗人这一句值得商榷。‎ C.本诗中运用了中国传统古典诗歌的意象,如“莲花”“柳絮”“东风”等,从而一再表现了郑愁予中国性的最根本的所在。‎ D.这首诗语言清新,不在文字上玩弄游戏,竭力以最忠实的文字展示诗人最忠实的感情。‎ ‎20、这首诗被广为传诵,它最主要的艺术特色是什么?(50字以内)(3分)‎ ‎(四)阅读文章《关注你身边的湿度》。(7分)‎ ‎①所谓湿度,是指空气和某些物质中所含水分的多少。科学研究表明,湿度跟人体的健康关系极为密切。‎ ‎②人体是含有水份的有机体,液体占体重的60%—‎ ‎70%,通过热代谢和水盐代谢维持平衡,体内一旦失水,生命则难以维系。湿度不适中或超出人体的适应能力,即可导致生病,对此,祖国传统医学称为“湿邪”。‎ ‎③临床医生们发现,在天气潮湿的季节中,人极易患头痛、胃溃疡、皮疹和风湿性关节炎、心脏病等。湿度过高会使人感到憋闷不爽,夏天“三伏”时节,由于高温、高湿、低气压的作用,人体汗液不易排出,出汗后不易蒸发,因而使人感到烦躁、疲倦、食欲不振,容易诱发胃肠炎、痢疾等病,甚至会导致某些行为改变。日常生活中,涉水淋雨、久卧湿地或居室潮湿的情况下,空气湿度大,对于老弱病残者都会招致疾病。‎ ‎④湿度过低对人体也不利。干燥的空气容易夺走人体的水分,使得粘膜变干,出现口渴、声哑等现象,严重时会出现鼻腔出血、嘴唇开裂。空气干燥还会使表皮细胞脱水,角化加快,皮脂腺分泌减少,皮肤因此变得粗糙起皱、开裂,有关学者认为这便是我国北方干燥地区妇女的皮肤不如江南一带女性的皮肤那么细腻光洁的主要原因。另外,湿度过低不仅使流感病毒和致病力很强的革兰氏阳性菌繁殖速度加快,而且易随粉尘一起扩散,导致各种传染病发病率显著增高,哮喘、支气管炎的发作次数明显增加。这一点在低湿的冬季尤为突出。‎ ‎⑤由此可见,时刻关注身边湿度的变化,为自己的生活和工作提供良好的环境,是至关重要的。一般来说,常用湿拖把拖地,或在室内洒些清水,将湿毛巾搭在暖气片上,可起到一定的加湿作用;要降低湿热的憋闷不爽感,可用湿水沐浴、喝凉茶或在通风处休息一会。有条件的家庭可在居室内安装加湿器或去湿机等新型家电产品,改善小范围的湿度条件。‎ ‎21、本文所要说明的中心是什么?(1分)‎ ‎22、请你根据第二段内容给“湿邪”下个定义。(2分)‎ ‎23、第五段中的画线句有什么作用?(2分)‎ ‎24、如果你遇到一些哮喘病或支气管炎易患者,结合这篇文章,该如何对他说呢?(2分)‎ 三、写作(40分)‎ ‎25、细读冰心的这首短诗,根据诗中的情节展开合理的想象,恰当运用描写手法,以“母爱”为话题,自拟题目,写成一篇600字左右的文章。‎ ‎ 母亲啊!‎ ‎ 天上的风雨来了,‎ ‎ 鸟儿躲在她的巢里:‎ ‎ 心中的风雨来了,‎ 我只躲到你的怀里。‎ 参考答案:‎ 第一课 ‎1、2、3、(略)‎ ‎4、“山舞银蛇,原驰蜡象”运用比喻、拟人手法,化静为动。‎ ‎5、“须”字表明雪后初晴之景出自作者的想象。写出了雪后景象的清朗、娇艳、多姿多彩。(你看,红日冉冉升起,放射出万道霞光,染红了天边的白云,映红了高原上皑皑白雪。云海茫茫,雪山巍巍,苍松翠柏,郁郁青青。红日白雪交相辉映,祖国就像一位红装素裹的少女,格外娇艳多姿!)‎ ‎6、作者如同顶天立地的巨人,他的胸怀博大宽广,他的气魄雄伟旷达。作者的感情充满喜悦,豪迈奋发,充满对祖国山河的热爱。‎ ‎7、上片写景大气磅礴,气象雄浑而有寓情于景,句句洋溢着热 爱祖国山河的豪情;下片议论,有上片之景而产生感情有祖国的壮丽山河想到无数英雄为之倾倒,并对历代英雄人物加以评说而寓情于议,蕴涵诗人对祖国的深情以及充满自信的情怀,最后一句由评论落到赞扬,点明主题,抒发了诗人的豪情壮志。‎ ‎8、这首词语言凝练、贴切、极富表现力 ‎9、承上启下。 “江山如此多娇”总结上阕写景,“娇”字表现女性美,与上文“红装素裹,分外妖娆”相照应,“引”字引出下面评古内容,祖国河山如此壮丽美好,使得古往今来无数英雄人物为之倾倒。‎ ‎10、“惜”。(品味“惜”字的丰富含义。第一,惜中含褒。肯定他们是英雄人物,同时也就肯定了中华民族是一个英雄辈出的伟大民族;第二,委婉的批评了他们缺少文治、文学才华欠缺。第三,他们的不足是由于时代、阶级局限造成;第四,表现了后来者居上的伟大气概。)‎ ‎11、今朝的风流人物,是新时代在文治和武功方面都有更杰出的才能更伟大的抱负的人,应该是人民群众,也应该是领导人民群众进行斗争的无产阶级革命家,还应该是诗人的自况。这是诗人的自信和自励,是他们决心登上历史舞台的威武雄壮的宣言。这是全词的主旨所在。‎ ‎12、“俱往矣,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由评论历史人物落到赞扬当代无产阶级和革命人民,使全词的思想境界达到了高峰,点明了主题。‎ ‎13、毛:看红装素裹,分外妖娆。‎ 王:你的心地是那样的纯洁。‎ ‎ 岑: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 ‎14、歌颂的不仅仅是雪,还应该包括具有雪的精神品质的人们。毛泽东的“飞雪迎春到”。梅花。‎ ‎15、‎ 严酷的风雪是一种逆境意象,但这里诗人把它当作一种美好感情的寄托,感情的豪迈变酷寒为美,没有逆境的感觉。从修辞的角度来看,以春花喻冬雪,联想奇特美妙,比喻新颖贴切动人。一片银白世界,在诗人眼里,变幻成一片春意盎然、欣欣向荣的明丽春光,给人的感受不是雪后奇寒,而是欣喜和暖意。朱自清的“桃树、杏树、梨树,你不让我,我不让你,都开满了花赶趟儿。红的像火,粉的像霞,白的像雪。”‎ ‎16、答案不唯一,能答出下列几种情况之一即可:a.为“别时容易见时难”而感叹;b.为“长路关山何时尽”而愁虑;c.因朋友归京而羡慕;d.为自己归期未卜而惆怅。‎ ‎17、(1)、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杜甫《茅屋为秋风所破歌》) ‎ ‎(2)、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范仲淹《岳阳楼记》) ‎ ‎(3)、会挽雕弓如满月,西北望,射天狼。(苏轼《江城子-密州出猎》) ‎ ‎(4)、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李白《行路难》) ‎ ‎(5)、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壮心不已。(曹操《龟虽寿》)‎ ‎(6)、男儿何不带吴钩,收取关山五十州。(李贺《南园》‎ ‎18、冰天雪地、风雪载途、程门立雪 、白雪皑皑 、雪中送炭、雪泥鸿爪。‎ ‎19、(1)、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岑参《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 (2)、瀚海阑干百丈冰,愁云惨淡万里凝。(同上)(3)、纷纷暮雪下辕门,风掣红旗冻不翻。(同上)(4)、山回路转不见君,雪上空留马行处。(同上)(5)、窗含西岭千秋雪,门泊东吴万里船。‎ 第二课 ‎1、  略 ‎2、a.第一部分:(一至三节) 雨的到来 b.第二部分:(四至五节) 雨的邀请 c.第三部分:(六至八节) 雨的来意 d.第四部分:(九节)     雨的祝福 ‎3、是第一人称写作,是拟人的修辞手法。题目是“雨说”,因此全诗都是用雨的口吻直接叙述,直接抒情。‎ ‎4、  田圃、牧场、鱼塘、小溪。‎ ‎5、雨的家乡在遥远的地方,它是在“自云的襁褓中笑着长大的”。认真听教师的讲解,领会“白云”和“笑着”的深刻含义。(白云是自由的象征,雨在白云中孕育,自由、幸福地成长。)‎ ‎6、它的来意是“教你们勇敢地笑”。引导并点明寓意:雨希望孩子们能够冲破束缚,自由自在、快乐地生活。‎ ‎7、运用拟人的修辞手法。柳条儿“笑弯了腰”,石狮子“笑出了泪”,小燕子“笑斜了翅膀”,旗子“哗啦啦地响”。‎ ‎8、雨的到来给万物带来欢笑,雨是自由和快乐的代言人,因此,只要孩子们能够勇敢地用笑声表达出追求幸福、快乐的愿望,大地就有希望了。‎ ‎9、“不再回去”、“快乐地安息”都表明了雨的命运。‎ ‎10、雨的祝福是孩子们“吃着苹果擦着嘴”,意指享受到自由和幸福的生活。‎ ‎11、希望孩子们走进大自然之中,学会乐观,能够过着快乐、自由、幸福的生活;同时也表达了作者对新一代儿童的关爱与祝福。‎ ‎12、作者赋予“雨”以人的感情与思想,使诗文更富有生命力,生动而又形象,给人以无穷的想像力,也容易引发读者的兴趣。‎ ‎13、示例:我想对雨说:“谢谢你,春雨。我会将全身心投入到大自然的怀抱之中,接受您的洗礼。在祖国日新月异的今天,我生活得健康而又快乐,自由而幸福,我一定会珍惜这来之不易的幸福生活,我会珍爱自己的生命并为美好的未来而努力奋斗,我会更加珍爱他人的生命并为大多数人的幸福而甘愿贡献自己的一生。”‎ ‎14、示例:《春夜喜雨》杜甫  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野径云俱黑,江船火独明。晓看红湿处,花重锦官城。‎ ‎15、诗中的鹰是一位健朗、积极、无畏的勇者的化身。作者在构思立意上运用了象征手法。‎ ‎16、第一幅画面:鹰在蓝天中飞翔;第二幅画面:鹰在更高远的天空中纵横。‎ ‎17、(1)鹰的拼搏为他获得了无限大的生存空间。(2)“狂风暴雨”都只能受鹰的“牵引”,证明鹰能从容地面对和驾驭一切困苦。‎ ‎18、全诗押“an、ang”韵。全诗每一节均为四句,结构整齐匀称;每一节都以“呵”引起下文不禁赞叹之情溢于言表,而且使诗有一唱三叹的韵律美。‎ ‎19、作者借这个形象表达了自己的人生期许:永远地追求理想,勇敢地挑战生活,无限地释放自己生命的激情,实现更高远的生命状态。‎ ‎20、细雨鱼儿出,微风燕子斜  ‎ 渭城朝雨悒轻尘,客舍青青柳色新  ‎ 春潮带雨晚来及,野渡无人舟自横  ‎ 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  ‎ 天街小雨润如酥,草色遥看近却无  ‎ 青箬笠,绿蓑衣,和风细雨不须归。‎ 第三课 ‎1、象征着光明,象征着美好的事物,表达了他对光明的渴望 ‎ ‎2、都用“如果-----谁还需要---还会---”开头;从第五行看,有变化,用“谁不愿意”和“谁愿意”‎ ‎3这是借用音乐术语来说的,它提示这首诗是围绕一个主题与主要意象变换情境,委婉抒情。 ‎ 诗的上下两节结构相称,基本手法和用语相同或相近,有同样的韵律。但上下两节的情境,意味发生了变化,如用“谁不愿意”和“谁愿意”就不同了。(句式、词语)这种情形如同音乐,两段录音曲在保持基本轮廓的基础上出现一点变化。‎ ‎4、“瘦小的星星”比喻并象征人们对光明的微茫的希望。不仅太阳失去了,连“瘦小的星”也被“一颗又一颗”地吹落,可见“夜”的黑暗沉沉、猖獗肆虐和冷酷无情。 ‎ ‎5、在寻求自由和光明的过程中,在周围都是黑暗的时候,只能燃烧自己去寻找光明。寂寞突出了孤独,燃烧代表了牺牲。 ‎ ‎6、这首诗歌含蓄朦胧,意境优美。诗人总是借助一些物象来暗示或间接地表现经验,如用星星、诗、蜜蜂、萤火虫、睡莲、春天、鸟、白丁香等象征光明美好的理想世界,用夜、冰雪、冻僵的夜晚、僵硬的土地、被风吹落的星星来代表黑暗冰冷的现实世界。这种表现方式。和我国古代的诗词非常相像。‎ ‎7、舒婷《致橡树》北岛《回答》顾城《一代人》梁小斌《中国,我的钥匙丢了》‎ ‎8、星星、诗、蜜蜂、萤火虫、睡莲、春天、鸟、白丁香;夜、冰雪、冻僵的夜晚、僵硬的土地、被风吹落的星星;对黑暗冰冷的现实的否定,抒发对理想的向往和追求,以及虽然迷茫失落而不失坚定的希望。‎ ‎9、(1)这句话运用了暗语的修辞手法,表明写“苦难的诗”时所受到的束缚和不自由使人心灵颤抖,感到寒冷孤寂。(2)燃烧代表在寻求自由和光明的过程中所作的牺牲,寂寞则突出了这种寻求过程的孤独。‎ ‎10、第一节和第二节用了同样的结构、相近的句式、和递进式的比喻。但句子的语气已从肯定变为否定;内容又对光明的向往转为对现实的否定;意境又温馨美好转为寒冷严酷,从而构成主题与变奏的关系 ‎11、(1)孤独  不安分  蔚蓝  呼啸  翻卷  清澈  金色的  遥远的 ‎(2)离乡远去  挣扎奋斗  享受宁静 ‎12、(1)唉,它不是要寻找幸福,也不是要逃离幸福的乐疆。不安分的帆儿却祈求风暴,仿佛风暴里有宁静之邦!‎ ‎(2)象征有志追寻真理,渴望冒险与斗争的青年,青年进入中年的三个阶段。‎ ‎13、略 ‎14、 《七律•人民解放军占领南京》‎ ‎ 钟山风雨起苍黄,百万雄师过大江。‎ 虎踞龙盘今胜昔,天翻地覆慨而慷。‎ 宜将剩勇追穷寇,不可沽名学霸王。‎ 天若有情天亦老,人间正道是沧桑。‎ ‎ 第四课 ‎  1、英  《诗歌》  俄罗斯  农/乡村大自然 ‎  2、(1)拟人  (2)比喻、拟人  (3)拟人 ‎  3、美好的诗歌是动人心弦的,因为它是生命的歌咏。诗人把蝈蝈和蛐蛐当做大自然的歌手,把它们的鸣唱当做大自然的诗歌,借以歌颂大自然的无限美好和勃勃生机,表达了诗人对大自然的无限热爱和由衷赞美之情。‎ ‎  4、这首诗歌很富有田园诗的情趣,意境优美,洋溢着明朗欢快的情调。“所有的鸟儿因骄阳而昏晕,/隐藏在阴凉的林中”“新割的草地周围的树篱”“可喜的草丛”,这些描写展现了盛夏生机勃勃的景象,烘托了夏天白日“蝈蝈的乐音”的美妙;“它争先/沉醉于盛夏的豪华,它从未感到/自己的喜悦消逝,一旦唱得疲劳了,/便舒适地栖息在可喜的草丛中间”,渲染了“蝈蛔的乐音”浓郁、喜悦的感情色彩。“在寂寞的冬天夜晚,当严霜凝成/一片宁静”“在逐渐升高的暖气,/昏昏欲睡中”等句,表现了严冬寂寞宁静的冷清景象和人们家中的温馨气氛,衬托了冬天夜晚“蛐蛐的歌儿”的动听。最后,在诗人的联想中,两幅画面叠印在一起。‎ ‎5、美好的诗歌是动人心弦的,因为它是生命的歌吟。诗人把蝈蝈和蛐蛐当作大自然的歌手,把它们的鸣唱当作大自然的诗歌,借以歌颂大自然的无限美好和勃勃生机,表达了诗人对大自然的无限热爱和由衷赞美之情。“大地的诗歌从来不会死亡”正是全诗主题的揭示。‎ ‎6、诗的第一节描写夜的静谧。随着夜的降临,自然万物都归于沉寂:平静的河水仿佛悄悄进入梦乡,松林不再喧响,夜莺停止歌唱,秧鸡也不再喧嚷。‎ 第二节写在夜的寂静之中,潺潺的溪水在轻轻地歌唱,这是以动写静、以动衬静而更显其静。然后由听觉转入视觉,引人月光的意象描写夜的美丽:明月的银辉静静地洒落大地,周围的一切都沐浴在月色之中。‎ ‎  第三节进一步描写月光下大自然的美丽:大河,小溪,浸水的原野上的青草。都在月光下熠熠生辉。第四节又回到夜的静谧,并再次写到美丽的月色,这是以反复的吟咏造成诗的节奏美和旋律美,深化夜的静谧、美丽的氛围。‎ ‎7、全诗分为前后对应的两部分,分别以“大地的诗歌从来不会灭亡”和“大地的诗歌呀,从来没有停息”开头,点明主旨;又分别描绘盛夏“蛔蝈的乐音”和冬天“蛐蛐的歌儿”,并通过联想使二者巧妙地联系起来,生动地表现了“大地的诗歌从来不会死亡”的主题。这首诗仅仅勾勒了夏、冬两幅小景,而没有描绘春、秋两季的景色;仅仅描写了蝈蝈、蛐蛐这两种昆虫的鸣唱,而没有去写大地上其他百鸟千虫的歌唱。但它所表现的却是大自然一年四季“歌声”‎ 不断的景象,歌颂了大自然周而复始、生命不息的永恒美。全诗讴歌大自然的无限美好、无限生机,着墨不多却能以少胜多,富有内涵,给人以广阔的想象空间,角度新颖独到,构思颇具匠心。‎ ‎8、诗人创造蝈蝈和蛐蛐的意象,表露了济慈的创作思想,即诗应该给人以安慰,并提高人们的思想。蝈蝈和蛐蛐充满活力,它们的鸣声周而复始,永不停息,那就是大地的诗歌从来不会死亡,鼓舞人们乐观地对待生活。‎ ‎9、诗人叶赛宁是大自然的歌手,他从自然中汲取灵感,又把自己融人自然。纯然绘景中,渗透着生命的底蕴,传达出诗人对大自然的热爱和他安适、宁静的心境。‎ ‎10、恬静、欣喜。‎ ‎  11、不好。因为“夜来临,四下一片静”,静得连溪水也不好意思大声流淌,只能“轻轻地”,突出了夜的静谧,如去掉就没有这种效果。‎ ‎  12、把夜莺、秧鸡、溪水、明月、大自然等当做人来写,赋予它们以人的动作、情感,给人以亲切自然的感觉,更能生动形象地表现出夜的诗情画意,使这首诗更富有感染力。‎ ‎  13、示例:郭沫若的《静夜》。‎ 14、永恒、深邃、神秘、博大、宏大、肃穆、庄严、包容……均可。‎  15、诗人仰望天空,沉浸在对天空的敬畏之中,对时空永恒、天地肃穆庄严产生深深的景仰之情。(只要言之成理即可)‎  16、表达了诗人宁愿做永恒的星辰,不愿当渺小萤火虫的人生态度。‎ 17、(略)‎ 第一单元水平测试 ‎1、hǔ suō 逊 僵 ‎2、躬,倾倒 停留不流通 ‎3、江山如此多娇,引无数英雄竞折腰 ‎ ‎②为什么不扬起你的脸让我亲一亲/为什么不跟着我走,踩着我脚步的拍子?‎ ‎4、‎ ‎5、C ‎6、A ‎ ‎7、(1)大人国 ‎(2)自然界中爬行于地面的小毒虫中最有害的一种。(答案关键词:“毒虫”,1分)作者以此表达对英国统治阶级腐朽政治的讽刺。(2分)(意对即可)‎ ‎8、去年我国自然灾害严重:致死3186人,损失2528亿元。(答“去年我国自然灾害严重”得2分,“致死3186人”“ 损失2528亿元”各1分)‎ ‎9、对去年一次欢聚的回忆,想到时光的流逝,但愿美好希望重现等。‎ ‎10、委婉含蓄地抒写了伤别怀旧之情。‎ ‎11、C ‎12、“惜”中含褒,肯定他们具有雄才大略,对中国历史的发展都有过巨大的影响;“惜”中有贬,批评他的不擅文治,文学才华欠缺;“惜”中寓志,蕴含后来居上的气概,以及超越历代英雄人物的自信。‎ ‎13、非常传神地表现了成吉思汗只恃武功而不知文治的形象。‎ ‎ 14、作者自指,抒发了作者作为革命家的伟大抱负。‎ ‎ 15、略(观点明确,言之成理即可。) ‎ ‎16、我达达的马蹄是美丽的错误/我不是归人,是个过客 ‎ 17马蹄 春帷 相见时难别亦难,东风无力百花残。‎ ‎ 18、比喻 倦守空闺的女子,娇美的面容因等待而憔悴 ‎19、B ‎ 20、鲜明的韵律感,具有古典美的意象和比喻以及含蓄动人的故事情境,是本诗最主要的艺术特色。‎ ‎21、湿度跟人体的健康关系极为密切。‎ ‎22、湿邪就是人体内的湿度不适中或超出人体的适应能力引发的病症。‎ ‎23、既是对上文的总结,也是对文题的照应,再次强调湿度对人的重要影响。‎ ‎24、意对即可,但须体现如下几个要点:(1)要注意不要让自己生活环境的湿度过低;(2)如果湿度过低,要常用湿拖把拖地,或在室内洒些清水,或将湿毛巾搭在暖气片上,或在居室内安装加湿器,以此来加湿。‎ ‎25略 五 〈傅雷家书〉两则 ‎【学习目标】‎ ‎ 1、掌握书信格式。‎ ‎ 2、理解傅雷所说的“坚强”的含义。‎ ‎3、学习信中讲述道理和抒发感情的两种方式。‎ ‎【学习重点】‎ ‎ 1、 作者在信中流露出来的舐犊深情。‎ ‎ 2、“坚强”的含义。‎ ‎【知识链接】‎ ‎ 1、作家简介 傅雷(1908-1966)字怒安,号怒庵,文学翻译家、文艺评论家。一生译著宏富,翻译作品达34部,主要为法国文学作品。其中巴尔扎克占15种:有《高老头》《欧也尼·葛朗台》《搅水女人》等等。罗曼·罗兰4种:《约翰·克里斯朵夫》及三名人传——《贝多芬传》《米开朗琪罗传》《托尔斯泰传》。伏尔泰4种。此外还有苏卜、杜哈曼、丹纳、罗素、牛顿等人的书。《傅雷家书》(1981)整理出版后,也为读者所注目。‎ ‎2、写作背景 ‎《 傅雷家书》不是一本普通的家书。傅雷在给傅聪的信里这样说:“长篇累犊的给你写信,不是空唠叨,不是莫名其妙的,而是有好几种作用的。第一,我的确把你当作一个讨论艺术、讨论音乐的对手;第二,极想激出你一些青年人的感想,让我做父亲的得一些新鲜养料,同时也可以简介传布给别得青年;第三,借通信训练你的——不但是文笔,而尤其是你的思想;第四,我想时时刻刻,随处给你做个警钟,做面‘忠实的镜子’,不论在做人方面,在生活细节方面,在艺术修养方面,在演奏姿态方面。”‎ ‎3、课文主旨 这两封信,通过对儿子在苦闷消沉时的款款相慰,以及在欣喜成功时的谆谆教诲,表达了作者对人生的深刻体悟,对儿子的殷切期望,展现出作者对儿子的舐犊深情,以及对音乐艺术的真切感受。‎ ‎【自主学习】‎ ‎1、下列加点的字注音:‎ 庸碌( ) ( ) 凭吊( ) 谀词( ) 扶掖( ) 重蹈覆辙( )( ) 廓然无累( ) ( )‎ ‎2、解释下列词语:‎ 扶掖:‎ 重蹈覆辙:‎ 刻骨铭心:‎ 气吞斗牛:‎ ‎3、从 句中,看出信是作者在儿子 时给回的信,目的是 。(友情提示:从课文中寻找相关的语句,并进行概括。)‎ ‎4、傅雷希望儿子成为怎样的一个人?‎ ‎(友情提示:从文章的主题这个角度结合课文内容去探究。)‎ ‎【合作探究】‎ ‎5、文章是怎样体现“慈父情深、朋友情重、赤子情结”的?‎ ‎(友情提示:从回信者作为父亲、艺术知音和赤子的角度入手,进行合作、探究,达成共识。) ‎ ‎ 6、课文中有两处生动的比喻,请找出并体会其含义。‎ ‎7、对于“坚强”,应怎样完整而深刻地理解?‎ ‎(友情提示:这是本文的一个难点,也是贯穿两封信的内在精神。学生因为缺少阅历和经验,所以教师可适当进行点拨。)‎ ‎ ‎ ‎【精读精练】‎ 聪,亲爱的孩子。收到‎9月22日晚发的第六信,很高兴。我们并没为你前信感到什么烦恼或是不安。我在第八封信中还对你预告,这种精神消沉的情形,以后还是会有的。我是过来人,决不至于大惊小怪。你也不必为此担心,更不必硬压在肚里不告诉我们。心中的苦闷不在家信中发泄,又哪里去发泄呢?孩子不向父母诉苦向谁诉呢?我们不来安慰你,又该谁来安慰你呢?人一辈子都在高潮——低潮中浮沉,惟有庸碌的人,生活才如死水一般;或者要有极高的修养,方能廓然无累,真正的解脱。只要高潮不过分使你紧张,低潮不过分使你颓废,就好了。太阳太强烈,会把五谷晒焦;雨水太猛,也会淹死庄稼。我们只求心理相当平衡,不至于受伤而已。你也不是栽了筋斗爬不起来的人。我预料国外这几年,对你整个的人也有很大的帮助。这次来信所说的痛苦,我都理会得;我很同情,我愿意尽量安慰你、鼓励你。克利斯朵夫不是经过多少回这种情形吗?他不是一切艺术家的缩影与结晶吗?慢慢的你会养成另外一种心情对付过去的事:就是能够想到而不再惊心动魄,能够从客观的立场分析前因后果,做将来的借鉴,以免重蹈覆辙。一个人惟有敢于正视现实,正视错误,用理智分析,彻底感悟,才不至于被回忆侵蚀。我相信你逐渐会学会这一套,越来越坚强的。我以前在信中和你提过感情的ruin﹝创伤,覆灭﹞,就是要你把这些事当做心灵的灰烬看,看的时候当然不免感触万端,但不要刻骨铭心地伤害自己,而要像对着古战场一般的存着凭吊的心怀。倘若你认为这些话是对的,对你有些启发作用,那么将来在遇到因回忆而痛苦的时候(那一定免不了会再来的),拿出这封信来重读几遍。‎ ‎8、这封信是针对傅聪遇到的什么情况写的?中心是什么?‎ ‎ ‎ ‎9、傅雷是从哪几方面具体告诉儿子怎样面对消沉苦闷的?‎ ‎ ‎ ‎ ‎ ‎10、“太阳太强烈,会把五谷晒焦;雨水太猛,也会淹死庄稼”一句用的什么修辞?这样说的用意是什么?‎ ‎ ‎ ‎11、“孩子不向父母诉苦向谁诉呢?我们不来安慰你,又该谁来安慰你呢?”你有苦闷时向父母倾诉吗?他们是怎样对待你的?你现在最想和他们说什么?‎ ‎ ‎ ‎【主题阅读】‎ 写给千里之外的孩子 傅雷 ‎ 亲爱的孩子,你走后第二天,就想写信,怕你嫌烦,也就罢了。可是没一天不想着你,每天清早六七点就醒,翻来覆去的睡不着,也说不出为什么。好像克利斯朵夫的母亲独自守在家里,想起孩子童年一幕幕的形象一样,我和你妈妈老是想着你二三岁到六七岁间的小故事。——这一类的话我们不知有多少可以和你说,可是不敢说,你这个年纪是一切向前望的,不愿意回顾的;我们噜里噜苏的抖出你尿布时代的往事,会引起你的憎厌。孩子,这些我都很懂得,妈妈也懂得。只是你的一切终身会印在我们脑海中,随时随地会浮起来,像一幅幅的小品图画,使我们又快乐又惆怅。‎ 真的,你这次在家一个半月,是我们一生最愉快的时期;这幸福不知应当向谁感谢,即使我没宗教信仰,至此也不由得要谢谢上帝了!我高兴的是我又多了一个朋友;儿子变了朋友,世界上有什么事可以和这种幸福相比的!尽管将来你我之间离多聚少,但我精神上至少是温暖的,不孤独的,我相信我一定会做到不太落伍,不太冬烘(思想迂腐,知识浅陋),不至于惹你厌烦。也希望你不要以为我在高峰的顶尖上所想的,所见到的,比你们的不真实。年纪大的人终是往更远的前途看,许多事你们一时觉得我看得不对,日子久了,现实却给你证明我并没大错。 ‎ 孩子,我从你身上得到的教训,恐怕不比你从我得到的少。尤其是近三年来,你不知使我对人生多增了几许深刻的体验,我从与你相处的过程中学得了忍耐,学到了说话的技巧,学到了把感情升华!‎ 你走后第二天,妈妈哭了.眼睛肿了两天:这叫做悲喜交集的眼泪。我们可以不用怕羞的这样告诉你,也可以不担心你憎厌而这样告诉你。人毕竟是感情的动物。偶然流露也不是可耻的事。何况母亲的眼泪永远是圣洁的,慈爱的!‎ ‎12、说说“只是你的一切终身会印在我们脑海中,随时随地会浮起来,像一幅幅的小品图画,使我们又快乐又惆怅。”一句中“快乐”和“惆怅”的理由。‎ ‎ ‎ ‎ ‎ ‎13、结合上下文说说作者为什么说“‎ 儿子变了朋友,世界上有什么事可以和这种幸福相比的!”。‎ ‎ ‎ ‎14、“我们噜里噜苏的抖出你尿布时代的往事,会引起你的憎厌”,你有过这种体验吗?读了本文,你有什么想法?‎ ‎ ‎ ‎ ‎ ‎15、读了课文和本文,你能说说这位父亲的特点吗?‎ ‎ ‎ ‎16、文中哪些话引起了你的共鸣和深思?请选一句写一段话。‎ ‎ ‎ ‎ ‎ ‎【拓展提升】‎ ‎17、假如你的一位朋友在学习上遇到了困难,他向你诉说苦恼,如果让从课文中选取有关语句来开导他,你准备选取哪句话,并说明自己选择这个句子的理由。‎ ‎ ‎ ‎ ‎ ‎ ‎ ‎【教(学)后记】‎ 六 纪念伏尔泰逝世一百周年的演说 ‎【学习目标】‎ ‎1、整体感知,了解伏尔泰为人类所作的贡献,感受雨果对伏尔泰的赞扬崇敬之情。‎ ‎2、体会雨果饱含激情的演讲风格和理解诗化的语言中蕴蓄的深刻含义。‎ ‎3、学习作者抓住伏尔泰的“笔”和“微笑”两个特征刻画他的“斗士”和“智者”形象。‎ ‎【学习重、难点】‎ ‎1、从雨果包含激情的语言中领略两位杰出人物的思想光辉。‎ ‎2、了解伏尔泰为人类文明做出的贡献:通过著书立说和文学创作,做出思想上的贡献;以一个知识分子的良知和素质,为他那个时代的弱势人群争取人权,勇敢斗争。‎ ‎【知识链接】‎ ‎1、课文导读 ‎《纪念伏尔泰逝世一百周年的演说》这篇演讲词,脉络清晰,层次分 明,从历史到现实,从伏尔泰的卓越贡献到他的伟大人格,让读者能够获得很明晰的印象。演说起伏跌宕,高潮迭起,既是对人类先贤的思想与人格力量的热情颂扬,也是对人类社会永远需要的正义和良知的呼唤。全篇演说精彩语句,俯拾皆是,极富鼓动性和感染力。‎ ‎2、关于伏尔泰先生 伏尔泰(1694—1778),法国启蒙思想家、文学家、哲学家。生于巴黎一个公正人家庭。学过法律,经过商,当过法庭书记和外交官员。知识渊博,著作丰富,涉及哲学、历史、文学、自然科学等方面,近百卷之多。‎ ‎1778年,“教导人们走向自由的”的“法兰西思想之王”伏尔泰与世长辞了。一百年后,另一位伟大的人道主义斗士――维克多•雨果站在纪念伏尔泰百年冥诞的讲坛上,发表了一篇激情澎湃的演讲。‎ ‎ 3、走近作者 维克多•雨果(1802—1885),是法国浪漫主义学运动的领袖,是法国文学史上最伟大的作家之一。他的一生几乎跨越整个19世纪,他的文学生涯达60年之久,创作力经久不衰。他的浪漫主义小说精彩动人,雄浑有力,对读者具有永久的魅力。人道主义是贯穿于他作品的主线。主要作品有:《巴黎圣母院》《悲惨世界》《海上劳工》《笑面人》《九三年》等。‎ ‎【自主学习】‎ ‎1、给下列加点的字注音:‎ 陨落( ) 诅咒( ) 弥留( ) 灵柩( ) 侮辱( )  深邃( ) 睿智( )  恪尽职守( ) 轻 薄( )  媚上欺下( ) 浩瀚( )   喝彩( )‎ ‎2、解释下列词语:‎ 睿智: ‎ 媚上欺下: ‎ 登峰造极:‎ 恪尽职守: ‎ ‎3、指出下列句子所用的修辞手法。 ‎ ‎⑴、他以微笑战胜暴力,以嘲笑战胜专制,以讥讽战胜宗教的自以为是,以坚毅战胜顽固,以真理战胜愚昧。(    )‎ ‎⑵、既然黑夜出自王座,就让光明从坟墓里出来! (      )‎ ‎⑶、伏尔泰不仅是一个人,他是一个世纪。( )‎ ‎4、填空。‎ ‎⑴、伏尔泰是________国启蒙思想家、________家、_______家。主张开明的君主政治,强调自由和平等。代表作有________和《形而上学论》等。《纪念伏尔泰逝世一百周年的演说》的作者是________国文学家________。‎ ‎⑵、他________,坚定不移。他以________战胜暴力,以________战胜专制,以________战胜宗教的自以为是,以________战胜顽固,以________战胜愚昧。‎ ‎【合作探究】‎ ‎ 5、从雨果的演讲中,可以了解伏尔泰为人类文明作出了怎样的贡献?‎ ‎ 6、伏尔泰是几个世纪前的伟人,在雨果口中他是什么样子的呢?请找出文中能够表现伏尔泰形象的句子。‎ ‎7、雨果抓住伏尔泰的“笔”和“微笑”塑造了一位“斗士”和“智者”的形象。在雨果看来,伏尔泰“是一个新纪元的到来”。请学生思考其原因。‎ ‎8、从“人“和”公民”、 “权力”和“职责”人手,理解“做一个人,我们要行使自己的权力;做一个公民,我们要恪尽职守”这句话的含义。‎ ‎【精读精练】‎ 一百年前的今天,一颗巨星陨落了。但他是永生的。他走的时候有长寿的岁月,有等身的著作,还挑起过最荣耀的、也是最艰巨的责任,即培育良知,教化人类。他受到诅咒、受到祝福地走了:受到过去的诅咒,受到未来的祝福。先生们,这是荣誉的两种美好的形式。在他弥留之际,一边有同时代人和后代的欢呼和赞美,另一边有对他怀有深仇大恨的旧时代洋洋得意的嘘叫和仇恨。伏尔泰不仅是一个人,他是一个世纪。他行使过一个职能,他完成过一个使命。很显然,他生来就被选定从事这件借助他在命运的法则和自然的法则中最高尚的愿望所完成的事业。他活过的八十四年,经历了登峰造极的君主政体和曙光初现的革命时代。他出生的时候,路易十四还在统治,他死的时候,路易十六已经戴上了王冠。所以,他的摇篮映照着王朝盛世的余晖,他的灵柩投射着大深渊最初的微光。‎ ‎9、给下列加点的字准确注音。‎ 陨落( ) 诅咒( )( ) 灵柩( )‎ ‎10、本段文字的中心意思是什么?‎ ‎ ‎ ‎11、开头一句用什么方法来说伏尔泰的逝世?类似这种说法的你还读到哪些?请写出一两句。‎ ‎ ‎ ‎ ‎ ‎12、“他受到诅咒、受到祝福地走了:受到过去的诅咒,受到未来的祝福。先生们,这是荣誉的两种美好的形式。”一句中的“过去”和“未来”分别指什么?为什么说“‎ 受到过去的诅咒”也是“荣誉的美好的形式”?‎ ‎ ‎ ‎ ‎ ‎13、用文中原话回答“他行使过一个职能,他完成过一个使命”中的这个“职能”和“使命”具体指什么。 ‎ ‎ ‎ ‎ ‎ ‎【主题阅读】‎ 在莫伯桑葬礼上的演说 左 拉 请允许我以法兰西文学的名义讲话,作为战友、兄长、朋友,而不是作为同行向吉·德·莫伯桑致以崇高的敬意。‎ 我是在居士塔夫·福楼拜家中认识莫伯桑的,他那时已在18岁到20岁之间。此刻他又重现在我眼前,血气方刚,眼睛明亮而含笑,沉默不语,在老师面前像儿子对待父亲一样谦恭。他往往一个下午洗耳恭听我们的谈话,老半天才斗胆插上片言只语:但这个表情开朗、坦率的棒小伙子焕发出欢快的朝气,我们大家都喜欢他,因为他给我们带来健康的气息。他喜爱剧烈运动,那时流传着关于他如何强悍的种种佳话。我们却不曾想到他有朝一日会有才气。‎ ‎《羊脂球》这杰作,这满含柔情、讥嘲和勇气的完美无缺的作品,爆响了。他下车伊始就拿出一部具有决定意义的作品,使自己跻身于大师的行列。我们为此感到莫大的愉快;因为他成了我们所有看着他长大而未料想到他的天才的人的兄弟。而从这一天起,他就不断地有作品问世,他高产,稳产,显示出炉火纯青的功力,令我惊叹。短篇小说,中篇小说,源源而出,无限地丰富多彩,无不精湛绝妙,令人叹为观止;每一篇都是一出小小的喜剧,一出小小的完整的戏剧,打开一扇令人顿觉醒豁的生活的窗口。读他的作品的时候,可以笑或是哭,但永远是发人深思的。‎ 啊!明晰,多么清澈的美的源泉,我愿看到每一代人都在这清泉中开怀畅饮!我爱莫伯桑,因为他真正具有我们拉丁的血统,他属于正派的文学伟人的家族。诚然,绝不应该限制艺术的天地:应该承认复杂派、玄妙派和晦涩派存在的权利;但在我看来,这一切离经叛道,总还是必须回到纯朴派和明晰派中来的,正如人们终归还是吃那营养他而又永不会使他厌腻的日常必吃的面包。‎ 莫伯桑在15年中发表了将近20卷作品,如果他活着,毫无疑问,他还可以把这个数字扩大3倍,他一个人的作品就可以摆满一个书架。可是让我说什么呢?面对我们时代卷帙浩繁的产品,我有时真有点忧虑不安。诚然,这些都是长期认真写作的成果。……不过,对于荣誉来说这也是十分沉重的包袱,人们的记忆是不喜欢承受这样的重荷的。那些规模庞大的系列作品。能够流传后世的从来都不过是寥寥几页。谁敢说获得不朽的不更可能是一篇三百行的小说,是未来世纪的小学生们当作无懈可击的完美的典范交口相传的寓言或者故事呢?‎ 先生们,这就是莫伯桑光荣之所在,而且是更牢靠、最坚实的光荣。那么,既然他以昂贵的代价换来了香甜的安息,就让他怀着对自己留下的作品永远富有征服人心的活力这信念,香甜地安息吧。他的作品将永生,并将使他获得永生。‎ ‎14、给下列加点的字注音。‎ 跻身( ) 晦涩( ) 重荷( ) 卷帙浩繁( )‎ ‎15、作者在这篇悼词中是从哪几个方面评价莫伯桑的?‎ ‎ ‎ ‎16、第4段末一句“正如人们终归还是吃那营养他而又永不会使他厌腻的日常必吃的面包。”运用的是什么修辞手法?作者的意图是什么?‎ ‎ ‎ ‎17、读第5段,思考以下问题:‎ ‎⑴.“我有时真有点忧虑不安”,指的是什么让“我”“忧虑不安”?这样说的意图是什么?‎ ‎ ‎ ‎ ‎ ‎⑵.结尾一句“谁敢说获得不朽的不更可能是一篇三百行的小说,是未来世纪的小学生们当作无懈可击的完美的典范交口相传的寓言或者故事呢?”是什么意思?‎ ‎【拓展提升】‎ ‎18、仿照例句句式,另选一个话题,写一个句子。‎ 例句:他以微笑战胜暴力,以嘲笑战胜专制,以讥讽战胜宗教的自以为是,以坚毅战胜顽固,以真理战胜愚昧。‎ ‎19、你最推崇的伟人是谁?试结合其思想精华、伟大的人格、对社会的贡献等某一方面简要谈谈推崇他(她)的原因。(80字左右)‎ ‎ 【教(学)后记】‎ 七 敬业与乐业 ‎【学习目标】‎ ‎1、识记理解并积累文中的生字、生词及经典语句和格言。‎ ‎2、理清本文的结构,理解本文的主题。‎ ‎3、学习本文条理清晰的论证方法。‎ ‎【学习重点】‎ 对课文中“举例子”和“讲道理”两种论证方法的学习。‎ ‎【学习难点】‎ ‎1、对“敬业与乐业”精神的真正领悟。‎ ‎2、演讲与口语特色的体会。‎ ‎【知识链接】‎ ‎1、背景资料 ‎《敬业与乐业》是梁启超先生于70多年前在上海中华职业学校为学生所作的演讲,对学生进行职业道德启蒙教育,有很强的针对性。‎ ‎2、走近作者 梁启超(1873~1929)中国近代维新派代表人物,学者。“戊戌变法”领袖之一。字卓如,号任公,别号饮冰室主人。广东新会人。‎ 他兴趣广泛,学识渊博,在文学、史学、哲学、佛学等诸多领域,都有较深的造诣。他一生著述宏富,所遗《饮冰室合集》计148卷,1000余万字。 ‎ ‎3、文体知识 ‎ ‎ 演讲, 以口语表达的方式面对听众,就某一问题发表自己的观点,阐述某一事理的活动。(属于议论文)‎ ‎ 演讲的主要特点:‎ ‎①面对一定数量的听众,公开发表自己的观点;‎ ‎②话题集中,中心突出,结构完整;‎ ‎③语言简洁明快,充满感情,富有鼓动性。‎ ‎ 主要手段——有声语言(讲)‎ ‎ 态势语言(演)‎ ‎【自主学习】‎ ‎1、给加点的字注音:‎ ‎ 旁骛( ) 解剖( ) 亵渎( )( )‎ ‎ 强聒( ) 骈( )进 佝偻( )( )‎ ‎ 教诲( ) 禅( )师 容赦( ) 承蜩( )‎ ‎ 2、根据句意说出相应的词语:‎ ‎ A:对自己的事业很尽职,和朋友相处很融洽( )‎ ‎ B:不顾上下文,孤立截取其中的一段或一句( )‎ ‎ C:比喻最好的或独一无二的方法 ( )‎ ‎ D:道理极容易明白 ( )‎ ‎ E:唠唠叨叨说个没完 ( )‎ ‎ F:语言和行为相照应 ( )‎ ‎3、⑴、《敬业与乐业》选自《 》,作者( ) ,中国近代 ( )派代表人物。‎ ‎⑵、这是一篇 ,一开始,梁启超就引用国人熟悉的儒家经典 和道家经典 中的格言,开宗明义地提出了 的主旨。接下来,分别论述了 、 、 的重要性;最后,又用 和 总结全文旨意。全文是 的结构。‎ ‎【合作探究】‎ ‎ 4、阅读第6、7段,思考、讨论问题:‎ ‎⑴、选文作者的观点是什么?‎ ‎⑵、两段各运用了哪些论证方法?‎ ‎5、阅读第8段,思考、讨论问题:‎ ‎⑴、本段的论点是什么?‎ ‎⑵、分析“做工苦”的实例有什么作用?‎ ‎⑶、除了运用举例论证外,还用了什么论证方法?‎ ‎⑷、结尾引用孔子的名言,目的是什么?‎ ‎6、“我深信人类合理的生活总该如此”,用自己的话说说“人类合理的生活”应该是怎样的?‎ ‎【精读精练】‎ ‎①我这题目,是把《礼记》里头“敬业乐群”和《老子》里头“安其居,乐其业”那两句话,断章取义造出来的。我所说的是否与《礼记》《老子》原意相合,不必探求;但我确信“敬业乐业”四个字,是人类生活的不二法门。‎ ‎ ②本题主眼,自然是在“敬”字、“乐”字。但必先有业,才有可敬、可乐的主体,理至易明。所以在讲演正文以前,先要说说有业之必要。‎ ‎ ③孔子说:“饱食终日,无所用心,难矣哉!”又说:“群居终日,言不及义,好行小慧,难矣哉!”孔子是一位教育大家,他心目中没有什么人不可教诲,独独对于这两种人便摇头叹气说道:“难!难!”可见人生一切毛病都有药可医,唯有无业游民,虽大圣人碰着他,也没有办法。‎ ‎ ④唐朝有一位名僧百丈禅师,他常常用两句格言教训弟子,说道:“一日不做事,一日不吃饭。”他每日除上堂说法之外,还要自己扫地、擦桌子、洗衣服,直到八十岁,日日如此。有一回,他的门生想替他服务,把他本日应做的工悄悄地都做了,这位言行相顾的老禅师,老实不客气,那一天便绝对的不肯吃饭。‎ ‎⑤我征引儒门、佛门这两段话,不外证明人人都要有正当职业,人人都要不断的劳作。倘若有人问我:“百行什么为先?万恶什么为首?”我便一点不迟疑地答道:“百行业为先,万恶懒为首。”没有职业的懒人,简直是社会上的蛀米虫,简直是“掠夺别人勤劳结果”的盗贼。我们对于这种人,是要彻底讨伐,万不能容赦的。‎ ‎7、选段所讲的主要话题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8、选文第③段中引用孔子的话的作用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9、概括第④段中的小故事,并说说作者为什么讲这则故事。‎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主题阅读】‎ 最苦与最乐 梁启超 人生什么事最苦呢?贫吗?不是;失意吗?不是;老吗?死吗?都不是。我说人生最苦的事,莫过于身上背着一种未来的责任。人若能知足,虽贫不苦;若能安分(不多作分外希望),虽失意不苦;老、病、死,乃人生难负的事,达观的人看来很平常,也不算什么苦。独是人在世间一天,便有一天应该做的事;该做的事没有做完,便像是有几千斤重担子压在肩头,再苦是没有的了。为什么呢?因为受那良心责备不过,要逃躲也没法逃躲啊!‎ 答应人办一件事没有办,欠了人的钱没有还,受了人的恩惠没有报答,得罪了人没有赔礼,这就连这个人的面也几乎不敢见;纵然不见他的面,睡里梦里都像有他的影子来缠着我。为什么呢?因为觉得对不住他呀,因为自己对于他的责任还没有解除呀。不独是对于一个人如此,就是对于家庭,对于社会,对于国家,乃至对于自己,都是如此。凡属我受过他好处的人,我对于他便有了责任。凡属我应该做的事,而且力量能够做得到的,我对于这件事便有了责任。凡属我自己打主意要做一件事,便是现在的自己和将来的自己立一种契约,便是自己对于自己加一层责任。有了这责任,那良心便时时刻刻监督在后头。一日应尽的责任没有尽,到夜里头便是过的苦痛日子。一生应尽的责任没有尽,便死也是带着苦痛往坟墓里去。这种苦痛却比不得普通的灾、病、老、死,可以达观排解得开。所以我说,人生没有苦痛便罢;若有苦痛,当然没有比这个更重了。‎ 翻过来看,什么事最快乐呢?自然责任完了,算是人生第一件乐事。古语说得好,“如释重负”;俗语亦说得是,“心上一块石头落了地”。人到这个时候,那种轻松、愉快,真是不可以言语形容。责任越重大,负责的日子越久长,到责任完了时,海阔天空,心安理得,那快乐还要加几倍哩。大抵天下事,从苦中得来的乐,才算是真乐。人生须知负责任的苦处,才能知道有尽责任的乐处。这种苦乐循环,便是这有活力的人间一种趣味。却是不尽责任,受良心责备,这些苦都是自己找来的。一翻过来,处处尽责任,便处处快乐;时时尽责任,便时时快乐。快乐之权,操之在己。孔子所以说,“无入而不自得”,正是这种作用。‎ ‎……‎ 有人说:“既然这苦是从负责任而生的,我若是将责任卸却,岂不就永远没有苦了吗?”这却不然。责任是要解除了才没有,并不是卸了就没有。人生若能永远像两三岁小孩,本来没有责任,那就本来没有苦。到了长成,那责任自然压在你头上,如何躲避?不过有大小的分别罢了。尽得大的责任,就得大快乐;尽得小的责任,就得小快乐。你若是要躲,倒是自投苦海,就永远不能解除了。‎ ‎10、用原文填空。‎ 在作者笔下,贫而不苦的原因是_______________,失意而不苦的原因是_______________,老、病、死而不苦的原因是_______________。‎ ‎11、请从最后一段中找出与“快乐之权,操之在己”内涵相符的一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2、你认为,文章最后所说的“卸却”责任与“解除”责任有何不同?‎ ‎(1)“卸却”责任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10字以内)‎ ‎(2) “解除”责任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10字以内)‎ ‎13、用精练的语言概括出本文的中心论点。(10字以内)‎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4、读完全文后,概括作者认为真正的痛苦源自什么?你对“责任”是怎样看待的?‎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拓展提升】‎ ‎15、读了本文后,你认为学生该如何“敬业与乐业”? ‎ ‎16、文中说“因自己的才能、境地,做一种劳作做到圆满,便是天地间第一等人。”在你我身边就有这样安心本职工作,干一行爱一行,在平凡岗位上干出不平凡工作的人。试说说他的一些事迹。 ‎ ‎【教(学)后记】‎ 八 致女儿的信 ‎【学习目标】‎ ‎1、了解“爱情真谛,感受伟大爱情的美好”。‎ ‎2、进行爱情教育,帮助学生走好青春第一步,正确把握萌动的爱情。‎ ‎【学习重、难点】‎ 利用课文内容对学生进行一次爱情教育,让学生真正明白只有懂得爱情的真谛,才会拥有幸福快乐的人生。‎ ‎【知识链接】‎ 1、 走进作者 苏霍姆林斯基(1918—1970),苏联教育家,出生于乌克兰一个农民家庭。曾获两枚列宁勋章、一枚红星勋章等。‎ 苏霍姆林斯基在从事学校实际工作的同时,进行了一系列教育理论问题的研究。他探讨了学生个性全面发展、在学校集体中和家庭中对学生进行共产主义教育、农村学校的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以及校内领导等问题。他在著作中,宣传苏维埃人道主义教育学思想,他的著作富有生动的教育实例,在一些问题上有独到的见解。‎ 他写有教育专著和小册子40余本,代表作品:《给教师的一百条建议》、《把整个心灵献给孩子》、《帕甫雷什中学》、《和青年校长的谈话》、《公民的诞生》等。‎ 2、 题目解读 这篇课文是苏霍姆林斯基在女儿十四岁生日的时候写给她的三封信之一。在信中,作者怀着激动和欣喜的感情,站在平等的对话者的角度,一反严肃的说教,用神话故事对女儿进行了一次生动的爱情教育。文字朴实晓畅,语言生动形象,昭示了爱情的真谛。‎ ‎【自主学习】‎ ‎1、给下列加点的字注音:‎ 忐忑( ) ( )   繁衍( )    幼稚( ) 迷惑( )   惩罚( )   一抔黄土( ) 刹那间( ) 宿愿( ) 伫立( ) 怒不可遏( )‎ ‎2、解释下列词语:‎ 忐忑:‎ 无与伦比:‎ 怒不可遏:‎ 化为乌有:‎ ‎3、请你根据课文和自己的理解回答“作者的爱情观是什么”? ‎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合作探究】‎ ‎4、  这种“美和力量”在文中出现了几次?这几次同样的“美和力量”在他的眼里有没有区别呢?‎ ‎5、第一次是‘不可理解的美’,第二次是‘无与伦比的美’,这第三次还是‘不可理解的美’。请思考这两个‘不可理解’有什么不同?”‎ ‎6、上帝三次看到爱情,他在看到爱情后是怎样的表情? ‎ ‎7、照前两次的推论,应该是暴跳如雷了。但你看第三次是“上帝久久地伫立凝视着。随后深沉地思索着离去了”。那么怎么理解上帝的这种思考?你们想一想,他当时在想什么?为什么苏霍姆林斯基要说‘从那时起,人就成了大地上的上帝’?为什么上帝没有继续发怒而是思索?他又思索了什么?为什么他后来离去了?为什么人就成了大地上的上帝?大家议论一下这些个问题。‎ ‎【精读精练】‎ 亲爱的女儿:‎ 你的问题使我心情非常激动。‎ 今天你整整十四岁了。你正跨越一个界限,越过它你就是一名成年女性了。你问我:“爸爸,什么是爱情?”‎ 一想到我今天已不是跟一个幼稚的孩子在说话,我的心就跳得益发欢快。你在跨越这个界限,愿你幸福。但做一个幸福的人,只能是在你成为有智慧的人的时候。千百万女性,尤其那些十四岁的少女,怀着一颗忐忑的心在思考着:什么是爱情?对此各有各的理解。每个男青年,当他们已萌发成年男人的气质时,也都在思考着这个问题。现在,亲爱的女儿,我给你的信再不是从前那种信了。我的宿愿是把生活的智慧,也可称之为生活的本事传授给你。但愿父辈的每一句话如同一颗小小的种子,从中萌发出你自己的观点和信念的幼芽。……‎ 这就是爱情,亲爱的女儿。万物生存<繁殖<传宗接代,但只有人才能够爱。同样,从人本身来说,只有能以人的方式去爱的人,才成为真正的人。如果不善待爱情,便不能提高到人类美这一高度,就是说它还仅仅是能够成为人<但尚未成为真正的人的一种生物罢了。‎ ‎8、“你的问题使我心情非常激动。”作者为什么“心情非常激动”?‎ ‎9、“一想到我今天已不是跟一个幼稚的孩子在说话,我的心就跳得益发欢快。”一句表明父亲对女儿的成长一直怎样?以后会怎样?‎ ‎10、请你谈谈对父亲写信告诉女儿怎样对待爱情这件事的看法。‎ ‎11、请写出两句有关“爱情”的名言警句。‎ ‎【主题阅读】‎ 叶落心底 风,在湖面滑过,在叶间穿过,引起湖面的一阵涟漪,引起叶子的一阵哆嗦。一片叶子飞旋着,最终落在石椅上。我拿起它一看,是片憔悴的心形树叶,上面有很多很多大小不等的洞孔,宛如天空里的星月。“现在不是落叶的季节,你过早凋零了。”我喃喃自语,分明有一丝莫名的感伤从心头掠过。 ‎ ‎“在看什么,这么专注?”一个苍老的声音打断了我的思绪。扭过头一看,是位精神矍铄、爽朗的老者,蛮有仙风道骨的味道,极像那种练太极拳的老翁。 ‎ ‎“能让我看看吗?”老人笑着问。我没有理由拒绝,把树叶递过去。 ‎ ‎“噢,是片叶子。看得那么专注,看到什么了?”老人打趣地问我。可对于他的友好态度,我却无动于衷。 ‎ ‎“一颗心,一颗千疮百孔的心!”处在“心灵冬季”的我脱口而出。 ‎ 老人不笑了,怔怔地问:“你几岁了?” ‎ ‎“17岁!”我说。 ‎ 又让我惊讶了。老人默默注视了我一会儿,用浑厚而舒缓的声音问我:“想听听我在这片叶子看到了什么吗?”他并不等我表态,又接着说:“它们在春风中发芽,在阳光下成长。从冰雪消融到现在的春意盎然经受了虫咬和风雪侵袭,导致你所看到的千疮百孔。你再抬头看看,这棵树上比这片树叶更沧桑的有的是,但为什么惟独这片树叶落下,其他的树叶却仍坚强地挂在枝上?”他用善意的目光询问着我。 ‎ 但我却答不出一个所以然。 ‎ ‎“我告诉你,树上的那些叶子完全是对阳光、对泥土、对雨露充满了热爱!”他顿了顿,又说,“对生命充满了热爱。相比之下,这片树叶已对生命失去了热望,也就过早凋零了!” ‎ 我整个人一颤,这片树叶,难道就是我吗?它在不该有落叶的日子里凋零了,而我也不该在应绽放的季节枯萎。是否我太冷漠了?太悲观了?是否我该像树上的那些叶子,坚强地承受一切磨难,克服自己的脆弱,热爱人生惟一的一次生命? ‎ 我忽然转过头问:“你在点化我,书上有这么一句话,我记得。” ‎ ‎“点化?”老人又开始笑了,“算是吧!”他话锋一转,又说,“热爱生活,生命才真正的辉煌。在人生的搏击中,谁都无权过早地退场!” ‎ ‎“没有谁会永远幸运,也没有谁会永远不幸,在人生这条路上,机会均等。”尔后,我又问,“对不对?”老人笑了,笑出了声,然后又说:“看来你还挺容易‘通’的嘛!” ‎ 是啊,只有胸中有朝阳,才能孕育出五彩的人生。人可以活得平凡、默默无闻,但是不能活得平庸,活得沉沦,活得虚伪…… ‎ ‎“17岁的男孩就该有个17岁的太阳,莫让年华虚度,也不要让冷漠锁住你的心!”老人最后说,“这片树叶就当做一个纪念吧。很晚了,该回家了!” ‎ 望了望手心中的那片树叶,我笑了笑…… ‎ 一种生活的勇气涌上心头。 ‎ ‎12、“我”和老人对落叶的看法是什么? ‎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13、题目“叶落心底”的意义是 ‎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14、开头两句的景物描写语言生动形象,描写细腻别致。请你选择一个角度加以分析。 ‎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15、文中写道:“我整个人一颤。”请问:“我”为什么会“一颤”? ‎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16、文中有不少富有哲理的话语,请你选择一处摘录下来,并联系自己的实际谈谈感悟。 ‎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拓展提升】‎ ‎17、案例:某中学一女孩收到了男孩的一封信,眼前就立刻浮现出男孩的笑容,眼神,还有男孩运动时矫健的身姿……这一切的一切都令她陶醉。其实,就像她关注他一样,他也早就开始默默地关注她了……‎ 请问:他们可以进一步发展吗?为什么?‎ ‎【课外收集和练笔】‎ ‎1、积累有关爱情的成语、诗词、名言警句、谚语等。‎ ‎2、收看古今中外的经典爱情故事:如《孔雀东南飞》《梁山伯与祝英台》《天仙配》《魂断蓝桥》《罗密欧与朱丽叶》《泰坦尼克号》《廊桥遗梦》《乱世佳人》《爱情天梯》等等。 ‎ ‎3、同学们,爱是美好的情感,人的全部道德都可以在爱情上反映出来。爱情是人类文明的产物。根据自己的理解,你以自己喜欢的形式,说说什么是爱情。可以是一句箴言,也可以是一段随笔,更可以是一篇文章。‎ ‎【教(学)后记】‎ 九年级语文上册第二单元测试题 时间:90分钟 满分:100分 一、积累与运用(20分)‎ ‎1.下列词语加点字的注音全部正确的一组是 ( )。(2分)‎ A.狡黠(jié)强聒(ɡuō)不舍 黎民百姓(lí) 媚上欺下(mèi)‎ B.参(cān)差 恪(kè)尽职守 恼羞成怒(nǎo)气吞斗牛(dòu)‎ C.栖(qī)息 重蹈覆辙(chè) 弥留之际(mí) 孤军奋战(ɡū)‎ D.造诣(yì)矫(jiǎo)揉造作刻骨铭mínɡ心 涕泗 (sì)横流 ‎2.下列词语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2分)‎ A.断章取义:不顾上下文,孤立截取其中的一段或一句,与原意不符。‎ B.枘凿:比喻两不相容。‎ C.亵渎:轻视,瞧不起自己。‎ D.敬业乐群:对自己的事业很尽职,和朋友相处很融洽。‎ ‎3.下列文学常识中,有误的一项是( )(2分)‎ A.《敬业与乐业》一文,梁启超阐述了人生与事业的关系。‎ B.雨果的演讲,是对人类先贤伏尔泰关于思想与人格力量的礼赞。‎ C.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通过书信形式,阐述了自己的主张,反对女儿早恋。‎ D.通过书信形式,傅雷劝慰、激励儿子保持谦卑,不惧孤独,勇于攀登艺术高峰。‎ ‎4、从下边的句子中找出两个错别字并改正。(1分)‎ 这是睿智的微笑。这微笑,我在说一遍,就是伏尔泰。这微笑有时变成放声大笑,但是蕴函有哲理的忧伤。‎ ‎(1)______改为______ (2) ______改为______‎ ‎5、在下边的横线上填上恰当的词语。(2分)‎ ‎(1)以嘲笑对付权贵;以怜悯 百姓。‎ ‎(2)做一个人,我们要 自己的权力;做一个公民,我们要恪尽职守。‎ ‎(3)一个人惟有敢于正视现实,正视错误,用理智分析,彻底感悟,才不至于被回忆 。‎ ‎(4)人能从自己职业中 出趣味,生活才有价值。‎ ‎6、读下面语句,任选其中一句,根据你的理解把想到的诗句填写在下面横线上。(2分)‎ ‎   李白的云帆点缀了沧浪之水;辛弃疾的醉眼迷离了刀光剑影;范仲淹的泪光朦胧了苍颜白发;陆游的梦乡回荡着铁骑铮铮;苏轼的华发张扬了少年意气。‎ ‎ ‎ ‎7、下列几则公益广告,从主观情感和客观效果看,用语不够得体的一项是( )。(2分)‎ A.把美丽留给大家共同分享吧!——花坛寄语折花者 B.别对我动手动脚。——树木寄语 C.抽烟有害身体健康。——香烟寄语 D.我的形象全在你举手投足之间。——墙壁寄语 ‎8.按要求填空。(4分)‎ ‎(1)人生自古谁无死,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海内存知己, 。‎ ‎(3) ,悠然见南山。‎ ‎(4)《沁园春·雪》中虚写的句子是: ,‎ ‎ , 。‎ ‎(5)什么是心系天下的情怀?早在北宋年间,范仲淹就在《岳阳楼记》中告诉我们: , ,‎ ‎9、对《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 毕竟西湖六月中,风光不与四时同。‎ ‎ 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 A.开头两句意思是:西湖四季的风光都很美,毕竟最美的还是荷花盛开的六月间。‎ B.三、四句用对偶和对比的手法描写景物,色彩鲜明:蓝天衬托下碧绿的荷叶一望无际,仿佛与天相接;朝阳映照下的荷花显得格处红艳。‎ C.全诗紧扣一个“送”字,抒发了诗人与林子方临别时难舍难分的无限伤感之情。‎ D.诗人用眼前的美景告慰友人,冲淡了送别时的离愁别绪,感情更显得含蓄深沉。‎ 二、阅读(40分)‎ ‎(一)(12分)‎ 第二要乐业。“做工好苦呀!”这种叹气的声音,无论何人都会常在口边流露出来。但我要问他:“做工苦,难道不做工就不苦吗?”今日大热天气,我在这里喊破喉咙来讲,诸君扯直耳朵来听,有些人看着我们好苦;翻过来讲,倘若我们去赌钱去吃酒,还不是一样在淘神费力?难道又不苦?须知苦乐全在主观的心,不在客观的事。人生从出胎的那一秒钟起到咽气的那一秒钟止,除了睡觉以外,总不能把四肢、五官都搁起不用。只要一用,不是淘神,便是费力,劳苦总是免不掉的。会打算盘的人,只有从劳苦中找出快乐来。我想天下第一等苦人,莫过于无业游民,终日闲游浪荡,不知把自己的身子和心子摆在哪里才好。他们的日子真难过。第二等苦人,便是厌恶自己本业的人,这件事分明不能不做,却满肚子里不愿意做。不愿意做逃得了吗?到底不能。结果还是皱着眉头,哭丧着脸去做。这不是专门自己替自己开玩笑吗?我老实告诉你一句话:“凡职业都是有趣味的,只要你肯继续做下去,趣味自然会发生。”为什么呢?第一,因为凡一件职业,总有许多层累、曲折,倘能身入其中,看他变化、进展的状态,最为亲切有味。第二,因为每一职业之成就,离不了奋斗;一步一步的奋斗前去,从刻苦中将快乐的分量加增。第三,职业性质,常常要和同业的人比较骈进,好像赛球一般,因竞胜而得快乐。第四,专心做一职业时,把许多游思、妄想杜绝了,省却无限闲烦恼。孔子说:“知之者不如好知者,好知者不如乐之者。”人生能从自己职业中领略出趣味,生活才有价值。孔子自述生平,说道:“其为人也,发愤忘食,乐以忘忧,不知老之将至云尔。”这种生活,真算得人类理想的生活了。‎ ‎10、这段文字的论点是: 。(2分)‎ ‎11、翻译“知之者不如好知者,好知者不如乐之者。”(2分)‎ 译: ‎ ‎12、怎样理解“苦乐全在主观的心,不在客观的事”?(2分)‎ 答: ‎ ‎ ‎ ‎13、文段怎样论述乐业的?(3分)‎ 答: ‎ ‎ ‎ ‎14、结合文段和自己的体验,说说怎样生活才有价值?(3分)‎ 答: ‎ ‎(二)(12分)‎ 他战胜了古老的法典、陈旧的教条。他战胜了封建的君主、中世纪式的法官、罗马天主教式的神甫。他把人的尊严赋予黎民百姓。他教导人,安抚人,教化人。他为西尔旺和蒙巴伊斗争,如同他为卡拉斯和拉巴尔斗争;他承受了一切威胁,一切侮辱,一切迫害,污蔑,流亡。他不屈不挠,坚定不移。他以微笑战胜暴力,以嘲笑战胜专制,以讥讽战胜宗教的自以为是,以坚毅战胜顽固,以真理战胜愚昧。‎ ‎……‎ 这是睿智的微笑。这微笑,我再说一遍,就是伏尔泰。这微笑有时变成放声大笑,但是,其中蕴涵有哲理的忧伤。对于强者,他是嘲笑者;对于弱者,他是安抚者。他使压迫者不安,使被压迫者安心。以嘲笑对付权贵;以怜悯安抚百姓。啊!我们应为这微笑感动。这微笑里含有黎明的曙光。它照亮真理,正义,仁慈和诚实;它把迷信的内部照得透亮,这样的丑恶看看是有好处的,它让丑恶显示出来。它有光,有催生的能力。新的社会,平等,让步的欲望和这叫做宽容的博爱的开始,相互的善意,给人以相称的权利,承认理智是最高的准则,取消偏见和成见,心灵的安详,宽厚和宽恕的精神,和谐,和平,这些都是从这伟大的微笑中出来的。‎ ‎15.本文的作者是 ,文中的“他”指 (2分)‎ ‎16.上两段分别写出了什么内容?表现了人物的什么精神?(2分)‎ ‎ ‎ ‎ ‎ ‎17. “他战胜了古老的法典、陈旧的教条。他也战胜了封建的君主、中世纪式的法官、罗马天主教的神甫。”这句话所指的内容是什么?用原文回答。(3分)‎ ‎ ‎ ‎ ‎ ‎18.文运用诗化的语言,对比鲜明,文采飞扬,请找出两组,抄写下来。‎ ‎(3分)‎ ‎ ‎ ‎ ‎ ‎19.读了此文,你一定会对伏尔泰生出敬仰之情,请你用一幅对联或一组比喻排比句赞美他或概括他的品质。(2分)‎ ‎ ‎ ‎ ‎ ‎(三)《木笛》(16分)‎ 南京乐团招考民族乐器演奏员,其中招收一名木笛手。‎ 应试者人头攒动,石头城气氛热烈——这是一 个国际级乐团,它的指挥是丹麦音乐大师,这位卡拉扬的朋友长期指挥过伦敦爱乐乐团。‎ 招考分初试、复试和终试三轮。两轮之后,每一种乐器只留两名乐手,两名再取一名,二比一。‎ 终试在艺术学院阶梯教室。‎ 房门开处,室中探出一个头来。探身者说:“木笛。有请朱丹先生。”‎ 声音未落,从一排腊梅盆景之间站起一个人来。修长,纤弱,a.一身黑色云锦衣衫仿佛把他也紧束成一棵梅树。衣衫上的梅花仿佛开在树枝上。走进屋门,朱丹站定,小心谨慎地从丝绒套里取出他的木笛。之后,抬起头,他看见空蒙广阔之中,居高临下排着一列主考官。主考席的正中,就是那位声名远播的丹麦音乐大师。‎ 大师什么也不说,只是默默打量朱丹。那种神色仿佛罗丹打量雕塑。‎ 半晌,大师随手从面前的一叠卡片中抽出一张,并回头望一下坐在身后的助手。助手谦恭地拿过卡片,谦恭地从台上走下来,把那张卡片递到朱丹手中。‎ 接过卡片,只见上面写着——在以下两首乐曲中任选一首以表现欢乐:‎ ‎1. 贝多芬的《欢乐颂》;2. 柴可夫斯基的《四小天鹅舞曲》。‎ 看过卡片,朱丹眼睛里闪过一丝隐忍的悲戚。之后,他向主考官深深鞠了一躬。抬起眼睛,踌躇歉疚地说:“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这一句轻声的话语,却产生沉雷暴裂的效果。主考官有些茫然失措起来。‎ 片刻,大师冷峻发问:“为什么”‎ 朱丹答:“因为我今天不能演奏欢乐曲。”‎ 大师说:“为什么?”‎ 朱丹说:“因为今天是‎12月13日。”‎ 大师说:“‎12月13日是什么日子?”‎ 朱丹说:“南京大屠杀纪念日。”‎ 久久,久久,一片沉寂。‎ 大师问:“你没有忘记今天是什么考试吗?”‎ 朱丹回答:“没有忘记。”大师说:“你是一个很有才华的青年,艺术前途应当懂得珍惜。”‎ 朱丹说:“请原谅——”‎ 没等朱丹说完,大师便向朱丹挥了挥手,果断而又深感惋惜地说:“那么,你现在可以回去了。”‎ 听到这句话,朱丹顿时涌出苦涩的泪。他流着泪向主考席鞠了一躬,再把抽出的木笛轻轻的放进丝绒套,转过身,走了。‎ 入夜,石头城开始落雪。‎ 没有目的,也无需目的,朱丹追随雪片又超越雪片,开始他孤独悲壮的石头城之别。朱丹不知不觉走到鼓楼广场。穿过广场,他又走到南京大屠杀死难同胞纪念碑。‎ 临近石碑是一片莹莹辉光,像曙色萌动,像蓓蕾初绽,像彩墨在宣纸上无声渲染。走近一看,竟然是一支孩子方阵。有大孩子,有小孩子,有男孩子,有女孩子;他们高矮不一,衣着不一,明显是一个自发的群体而不是一支有组织的队伍。坚忍是童稚的坚忍,缄默是天真的缄默,头上肩上积着一层白雪,仿佛一座雪松森林。每个孩子手擎一支红烛,一片红烛流淌红宝石般的泪。‎ 纪念碑呈卧状,像天坛回音壁,又像巴黎公社墙。石墙斑驳陆离,像是胸膛经历乱枪。‎ 顷刻之间,雪下大了。雪片密集而又宽阔,仿佛纷纷在为记忆拭锈迹。‎ 伫立雪中,朱丹小心谨慎地从绒套中取出来木笛,轻轻吹奏起来。声音悲凉隐忍,犹如脉管滴血。寒冷凝冻这个声音,火焰温暖这个声音。坠落的雪片纷纷扬起,托着笛声在天地之间翩然回旋。‎ 孩子们没有出声,孩子们倾听,他们懂得,对于心语只能报以倾听。‎ 吹奏完毕,有人在朱丹肩上轻轻拍了一下。‎ 回头一望,竟然是那位丹麦音乐大师。朱丹十分意外,他回身向大师鞠躬。‎ 大师说:“感谢你出色的演奏,应该是我向你鞠躬。现在我该告诉你的是,虽然没有参加终试,但你已经被乐团正式录取了。”‎ 朱丹问:“为什么?”‎ 大师略做沉吟,才庄重虔敬地说:“b.为了一种精神,一种人类正在流失的民族精神。”‎ 说完,大师紧紧握住朱丹的手。朱丹的手中,握住木笛。‎ ‎20. 给加点字注音。(2分)‎ ‎(1)缄默( ) (2)擎( )‎ ‎21. 结合语境,将文中画线处空缺的句子写在下面。(2分)‎ ‎  ‎ ‎22. 文章a处写朱丹穿“一身黑色云锦衣衫”的用意是什么?(2分)‎ ‎   ‎ ‎ ‎ ‎23. 文章b处画线句子在文章中起什么作用?(2分)‎ ‎ ‎ ‎ ‎ ‎24. 文章对“雪”的描写有什么作用?(2分)‎ ‎   ‎ ‎ ‎ ‎25. 文章中两次写到朱丹“小心谨慎地”从绒套中取出木笛,意图是什么?(2分)‎ ‎ ‎ ‎ ‎ ‎26. 假如你是“孩子方阵”中的一员,在当时的情境中,会有什么感受?请写在下面。(2分)‎ ‎ ‎ ‎ ‎ ‎27. 文章主人公朱丹是一个怎样的人?请简要概括。(2分)‎ ‎ ‎ ‎ ‎ 三、作文(40分)‎ ‎28、阅读下面的材料,按要求作文。‎ 生活是广阔的,是丰富多彩的,当你投身到生活中时,学校、社会、家庭中都会有一些事情,引起你的注意和关心,有的你还参与其中,甚至全身心的投入,总会有一两件使你难忘,让你深思,给你启迪。‎ 请你以“生活给我的思考”为题,写一篇夹叙夹议的文章。‎ ‎ 要求:1.文体不限。‎ ‎      2.选取自己感受最深的素材,写出真情实感。‎ ‎      3.600字左右。‎ 参考答案:‎ ‎《敬业与乐业》参考答案 ‎1、略。2、略。3、略。‎ ‎4、⑴我们要敬业。‎ ‎⑵第六段:举例论证、道理论证。第七段:举例论证、道理论证、对比论证。‎ ‎5、⑴凡职业都是有趣味的。‎ ‎⑵说明“从劳苦中找出快乐来”,自然的点到乐业上(引出话题)。‎ ‎⑶、道理论证、对比论证。‎ ‎⑷、证明“人生能从自己职业中领略出趣味,生活才有价值”。‎ ‎6、略。‎ ‎7、有业之必要 。‎ ‎8、为证明论点作道理论据 。‎ ‎9、唐朝一位名僧百丈禅师“一日不做事,一日不吃饭”。引用这则故事是为证明论点作事实论据。‎ ‎10、知足  安分  达观 ‎11、尽得大的责任,就得大快乐;尽得小的责任,就得小快乐。‎ ‎12、(1)未尽责任,丢开不管(“推卸责任”和“逃避责任”亦可)。‎ ‎(2)尽了责任,再无负担。‎ ‎13、人人必须尽责任(或“人必须对生活负责”“尽责虽苦却乐”)。‎ ‎14、应尽的责任没有尽(或“该做的事没有做完”)“看待”的答案必须含有以下3个要点:①每一个人都有责任;②尽责任是我们生活的全部内容;③尽责任,就会快乐,否则,就会陷入痛苦。‎ ‎15、略。16、略。‎ ‎ ‎ ‎《纪念伏尔泰逝世一百周年的演说》参考答案 ‎1、略。2、略。‎ ‎3、暗喻 排比 借喻 ‎4、⑴法 教育 哲学 《哲学通信》 法 雨果 ⑵不屈不挠 微笑 嘲笑 讥讽 坚毅 真理 ‎5、通过著书立说和文学创作,做出思想上的贡献; ⑵、以一个知识分子的良知和素质,为他那个时代的弱势人群争取人权,勇敢斗争。‎ ‎6、文中的伏尔泰表现出两种形象:斗士、智者。 明确:如:第八段中“他孤军奋战”、 “具有女性的温情和英雄的怒火,他具有伟大的头脑和浩瀚无际的心胸”;第十一段中“从这深邃的双目里露出了微笑”。 ‎ ‎7、伏尔泰把自由的精神和民主的思想带到人们中间,引起人们思想彻底的变化。 ‎ ‎8、作为人,我们有追求自由和民主的权力;作为公民,我们有遵守法律的职责。‎ ‎9、 yǔn zǔzhòu jiù ‎10、高度评价伏尔泰在人类历史上的非凡地位(或作出的世纪性的贡献)。‎ ‎11、比喻。举例略 ‎12、“过去”象征着黑暗与邪恶,“未来”象征着正义与光明。他受到“过去的诅咒”,恰好反衬出他与黑暗的势不两立,他对世人的启蒙硕勋,所以说“是荣誉的美好形式”。‎ ‎13、“培育良知,教化人类”。‎ ‎14、Jī sè hè zhì ‎ ‎15、两方面:谦恭的为人和完美无缺的作品。‎ ‎16、比喻,作者的意思是说莫伯桑的作品正派的、纯朴的、明晰的文学作品,是我们主要的精神食粮。‎ ‎17、(1)是“我们时代”的文学现状让“我”“忧虑不安”。用对比的方法衬托莫伯桑作品是时代的杰作。‎ ‎(2)意思是莫伯桑这位短篇小说大师的作品短小精悍,是“无懈可击的完美的典范”,是流传千古的不朽之作。 ‎ ‎18、略。 19、略。‎ ‎《傅雷家书》两则参考答案 ‎1、略。2、略。‎ ‎3、第一封,写于儿子精神消沉之时,劝慰他如何面对感情的创伤,学会泰然处之;第二封,写于儿子取得巨大成功之时,激励他保持谦卑、不惧孤独、勇于攀登艺术的至境。‎ ‎4、作者希望儿子做一个坚强的人,无论遭受怎样的起伏跌宕、矛盾孤独,都要保持对艺术的不懈追求,对生活的赤子之心。‎ ‎5、慈父情深:“我是过来人,决不至于大惊小怪。……我们不来安慰你,又该谁来安慰你呢?”“我们真是心都要跳出来了!”朋友情重”:“倘若你认为这些话是对的,对你有些启发作用,那么将来在遇到因回忆而痛苦的时候,那出这些信来重读几遍。”“赤子孤独了,会创造一个世界,创造许多心灵的朋友!永远保持赤子之心!”“有矛盾正是生机蓬勃的明证。”赤子情结:“赤子之心这句话……怎能打动听众的心灵?”‎ ‎6、(1)太阳太强烈,会把五谷晒焦;雨水太猛,也会淹死庄稼。 ‎ 含义:比喻说明控制情绪的必要性,否则只会适得其反。 ‎ ‎(2)像对着古战场一般的存着凭吊的心怀。 ‎ 含义:恰如其分地表达出傅雷要求儿子在回首往事的时候要以一种平静的心态,做到冷静、洒脱 ‎7、讨论明确:坚强有两个方面的表现,一是“不怕失败,不怕挫折,不怕打击。二是“不为胜利冲昏了头脑”,永远保持“对艺术的谦卑”。通俗的说,就是“胜不骄,败不馁”。 “坚强”的最高境界,可以说还在于葆有一颗“赤子之心”。“赤子便是不知道孤独的。赤子孤独了,会创造一个世界,创造许多心灵的朋友赤子能够保持心灵的纯洁,能够无惧孤独,才是人性中最可贵的无坚不摧的坚强。‎ ‎8、在儿子精神消沉时写的。‎ ‎9、从两方面写怎样面对情绪上的跌宕的:1、应该对这一切泰然处之,尽量让心理保持平衡,不至于受伤。2、冷静、客观地分析前因后果,吸取教训,引为借鉴。‎ ‎10、比喻。说明控制情绪的必要。‎ ‎11、略。‎ ‎12、快乐是指回忆起儿子小时的可爱及成长的经历;惆怅是指儿子现在远离自己。‎ ‎13、儿子长大了,成材了,还让自己学到了很多。‎ ‎14、应该引导学生理解这是父母对自己爱之切的表现。‎ ‎15、热爱孩子,民主、平等,循循善诱等。‎ ‎16、略。 17、略。‎ ‎《致女儿的信》参考答案 ‎1、略。2、略。‎ ‎3、提示:爱情,它高于上帝。这是人类永恒的美和力量。人们世代交替,我们每个人都不免变成一抔黄土,但爱情却成为人类种族的生命力永不衰败的纽带。 ‎ ‎4、上帝三次来到人间,先后从人的眼神里读到了“爱情”“忠诚”和“心灵的追念”‎ ‎。这三者有着紧密的联系:真正的爱情必然伴随着忠诚,是爱人之间的生死相依,永不背叛,相濡以沫,永不厌倦;真正的爱情也必然是心灵的交融与契合,是可以超越死亡的“追念”。因此,作者把它们视为爱情的三位一体。(板书:爱情忠诚心灵的追念)‎ ‎5、上帝第一次看到人类相爱,因为他从来没有见过,所以不可理解。第二次看到男的女的相爱,他感到很美,无与伦比。但第三次只有一个人,女的死了,似乎不应该感到爱情之美的,但他还是感到很美,他觉得爱情的力量不可思议。”也许上帝最初认为,爱情只有人活着的时候才有,为什么死了,还有一种忧伤的美,忧郁的美,上帝不可理解,而且是和过去同样的力量,因为他有‘心灵的追念’。虽然老伴去世了,但是心是相通的。‎ ‎6、第一次是“上帝勃然大怒”。第二次是“上帝怒不可遏”。‎ 第三次是“上帝久久地伫立凝视着。随后深沉地思索着离去了”。‎ ‎7、A、世间最美好的东西就是爱情,但是上帝觉得他却不具有,所 以就比较恼火,他不是全能的。作者认为,只有拥有爱情才会成为真正的上帝。‎ B、上帝这是对于爱情的妒嫉,因为他和人相比,人创造的更美,然后他同样也羡慕爱情,这句话就表明爱情战胜了权威。人才是上帝!”‎ C、上帝这是对于爱情的妒嫉,因为他和人相比,人创造的更美,然后他同样也羡慕爱情,这句话就表明爱情战胜了权威。人才是上帝 D、上帝给了人类思索,当他发现了爱情比自己的力量更强大,更有力量的时候,那就只有无奈地走开了,再发怒也没用了。”‎ E、他可以深刻地反映了爱的力量是无以伦比的,爱情是不可战胜的,因此他离开了。”‎ 归纳总结:‎ 我觉得上帝在这儿在思索,是在想,我无论采取什么办法都不能征服人类的爱情,而且连人都死了,爱情居然还存在。因此他很无奈地离去了。不过,上帝除了无奈之外,我想还有感动。这样的爱情,我不能主宰,还是让人类自己主宰自己吧!于是,人成了大地上的上帝,在大地上,人为了精神可以献出生命,包括信仰,包括理想,当然更包括爱情!因为人的感情,人的思想,人的尊严,是不可战胜的。从这点上讲,凡是人性的东西,精神的东西,都是不可战胜的。上帝都不能战胜的,你想战胜,这不是很狂妄吗?”‎ ‎8、女儿已经整整十四岁了,女儿提出的爱情问题又是一个难以给予教育<并且常常被教师忽略,在人的心灵深处占有相当重要的地位的问题,处理得当与否对整个人生都十分重要。所以作者“心情非常激动”。‎ ‎9、从“益”字看出,作者对女儿的成长一直高兴。以后会更加高兴。‎ ‎10、提示:只要从父亲关心体贴女儿又方法得当<女儿信任父亲请教及时的角度去谈就可以。‎ ‎11、略。‎ ‎12、一颗千疮百孔的心!树上的那些叶子完全是对阳光、对泥土、对雨露充满了热爱!相比之下,这片树叶已对生命失去了热望,也就过早凋零了!‎ ‎13、老人对落叶的理解震撼了“我”,给“我”留下深刻的印象;同时,落叶给了“我”人生的启发,也激发了“我”生活的勇气。(意思答对即可)‎ ‎14、示例:开头描写用词准确生动,比如:描写风用“滑”“穿”,描写叶子用“飞旋”,创造出风吹落叶飘逸、凄美的意境,使文章更富有感染力。‎ ‎15、“我”从落叶身上感受到自己的变化,为自己的精神现状感到吃惊震撼;老人对落叶的诠释让“我”茅塞顿开,并深深地为之感动。(大意正确即可)‎ ‎16、示例:“热爱生活,生命才真正的辉煌。在人生的搏击中,谁都无权过早地退场!”‎ 生命对于我们每一个人只有一次,人生的不可轮回要求我们必须热爱生活、珍惜生命,脚踏实地地做好本职工作,并为这个社会贡献出自己的全部力量,即使生活平凡了一些,但我们的生命却不平庸;即使生活寂寞了一点,但是我们的生命却不孤独。雷锋甘做一颗平凡的螺丝钉,可是他的名字却家喻户晓,妇孺皆知,我们这些中学生,正处在青春时期,更应该热爱生活,顽强拼搏,做一名对社会有用的人。‎ ‎17、苏霍姆林斯基在给他女儿的另一封信中这样写道:人的爱情应当不仅是美好、诚实、坚贞的,同时也应该是理智和慎重的、机警和严肃的,只有那样的爱情才能带来欢乐和幸福。‎ 当我们在情感的门前徘徊时,我们需要反思自己的情感选择,在反思中学会选择,学会承担责任,学会保护自己。那就让我们学会用平静坦然的态度对待异性朋友,因为花季不是爱情的季节,这时的我们还没有足够的能力去承担。过早的摘取恋爱的果实,品尝到的不是爱情的甜蜜,而是酸涩。就象文中所说:做一个幸福的人,只能是在你成为有智慧的人的时候。让我们在青春的旅途中珍藏这份粉红色的记忆,在学业有成的明天收获一份成熟的甜美的人生之果。‎ 九年级语文上册第二单元测试题参考答案 一、1、A 2、C 3、C 4、①“在”改为“再”②“函”改为“涵”‎ ‎5、略 6、略 7、B 8、略 9、C ‎ 二、阅读 ‎(一)10、第二要乐业。11、懂得它的人比不上喜爱它的人,喜爱它的人又比不上以它为乐的人。 12、做事应该有一种良好的心态。13、先从反面论述心境不好,什么事都苦;再从正面阐述什么职业的有乐趣。14、人生能从自己职业中领略出趣味,生活才有价值。‎ ‎(二)15、雨果 伏尔泰16、第一问:写伏尔泰独自战斗,战胜了宗教、顽固、愚昧;对弱者怜悯安抚,对强者权贵嘲讽。第二问:表现了伏尔泰捍卫自由、追求真理的精神。17、他为西尔旺和蒙巴伊斗争,如同他为卡拉斯和拉巴尔斗争。18、“对于强者,他是嘲笑者;对于弱者,他是安抚者。”“他使压迫者不安,使被压迫者心安。”“以嘲笑对付权贵;以怜悯安抚百姓。”19.略(注意内容恰切,语言优美)‎ ‎(三)21、(1)jiān (2)qíng22. “请原谅,我能换一首曲目吗?” 23. 暗示朱丹对南京大屠杀死难同胞的深切怀念。24. 揭示文章中心,深化文章主题。25. 渲染气氛,烘托人物。26. 表现朱丹对民族音乐的热爱。27. 对死难者的沉痛悼念,心情悲痛。28. 朱丹是一个具有出色音乐才华又有民族精神的人。‎ 三、作文参考中考作文评分标准。‎ 九 故乡 ‎【学习目标】‎ ‎1 学习本文运用肖像、语言、动作的描写来刻画人物的方法。‎ ‎2 学习在前后对照中展示人物性格变化,突出中心意思的写法。‎ ‎3 认识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制度的黑暗是造成农村和乡镇经济衰败、农民破产、人民生活艰辛的根源,而封建等级观念酿就的人与人之间感情上的隔膜,更加重了这种痛苦和悲哀。‎ ‎【学习重点】‎ 学习本文刻画人物的方法和对比手法的运用。‎ ‎【学习难点】认识造成农村经济衰败和人与人之间隔膜的根源。‎ ‎【知识链接】‎ ‎1、写作背景  ‎ ‎1840年鸦片战争后,帝国主义列强入侵中国,从此,中国人民陷入了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双重压迫的痛苦深渊。当时,在帝国主义扶持下,军阀连年混战,横征暴敛,致使广大农村日益凋敝,广大农民日趋破产。1919年的辛亥革命,虽然推翻了满清王朝,但中国人民仍处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的黑暗社会中。中国人民被封建主义、帝国主义、官僚资本主义“三座大山”压迫着。本文写于1921年1月,《故乡》反映的时代是广大农民日益陷入深重灾难的年代。辛亥革命以后,并没有改变农村的封建土地关系,农民仍然处于残酷的剥削和压迫中,同时辛亥革命后,帝国主义加快了对中国的侵略步伐,向中国大量倾销商品,洋货充斥市场,破坏了我国农村自给自足的经济基础,造成了农民经济的急速崩溃,加之中国军阀连年混战,苛捐杂税,强抢豪夺,都一起向农民压来,广大农民被逼倾家荡产,在政治上、经济上、精神上遭受了极大的摧残,形成了农村一片荒凉萧条的景象。1919年12月鲁迅曾从北京回故乡绍兴接家眷迁移北京居住,这次回乡,他亲眼目睹了家农村的衰败景象和农民的痛苦生活,时隔一年后,便写了《故乡》这篇小说。‎ 2、 走近作者 鲁迅(1881—1936)伟大的文学家、思想家、革命家。生于浙江绍兴,原名周树人,字豫才,自第一篇小说《狂人日记》开始用鲁迅作笔名。著名作品集有《野草》、《朝花夕拾》、《呐喊》、《彷徨》、《华盖集》、《坟》等。本文选自散文集《朝花夕拾》。鲁迅是抱着寻求救国道路的心愿到日本学医的。1904—1906年在仙台医学专门学校学医,他原准备毕业回来救治像他父亲一样被误的病人的疾苦,来实现治病救人、救人救国的人生梦想。可鲁迅最终并没有成为一名医生,他后来放弃了医学,从事了文学,成了一位著名的文学家。‎ ‎【自主学习】‎ 1、 跳读课文,把握情感基调。‎ ‎2、朗读品味,理解情感基调。本文作者的感情主要表现在( )和( )两个方面。‎ 朗读小说中描写故乡景物的部分,找出令“我”悲哀的因素。‎ ‎3、教师小结:故乡是一日不如一日,昔日的蓝天、明月已荡然无存,留下的只是“阴晦”、“苍黄”和“萧索”。‎ ‎4、故乡哪些人的什么变化最令‘我’心痛?‎ ‎5、全文的底色是沉重和悲哀的,那么有没有一点亮色呢?‎ ‎【合作探究】‎ ‎6、小说中一共描写了几个“故乡”?‎ ‎7、“故乡”是谁的?‎ ‎8、“故乡”在哪里?‎ ‎9、 文学作品中,除通过描写,使所记的人、事更生动外,还往往用形象化的议论来揭示事理,点明中心。这篇小说也不例外。请找出本小说中的议论部分,并分析其作用。‎ ‎10、小说的主题。通过小说的阅读和社会背景的了解,你认为作者创作这篇小说的目的是什么?‎ ‎【精读精练】‎ 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一日是天气很冷的午后,我吃过午饭,坐着喝茶,觉得外面有人进来了,便回头去看。我看时,不由的非常出惊,慌忙起身,迎着走去。‎ ‎ 这来的便是闰土,虽然我一见便知道是闰土,但又不是我这记忆上的闰土了。他身材增加了一倍;先前的紫色的圆脸,已经变作灰黄,而且加上了很的皱纹;眼睛像他父亲一样,周围都肿得通红,这我知道,在海边种地的人,终日吹着海风,大抵是这样的。他头上是一顶破毡帽,身上只一件极薄的棉衣,浑身瑟索着;手里提着一个纸包和一支长烟管,那手也不是我所记得的红活圆实的手,却又粗又笨,像是松树皮了。‎ ‎ 我这里很兴奋,但不知道怎么说才好,只是说:‎ ‎ “阿!闰土哥,——你来了?……“‎ ‎ 我接着便有许多话,想要连珠一般涌出:角鸡,跳鱼,贝壳,猹……但又总觉得被什么挡着似的,单在脑里面回旋,吐不出口外去。‎ ‎ 他站住了,脸上现出欢喜和凄凉的神情;动着嘴唇,却没有作声。他的态度终于恭敬起来了,分明的叫道:‎ ‎ “老爷!……”‎ ‎ 我似乎打了一个寒噤;我就知道,我们之间已经隔了一层可悲的厚障壁了。我也说不出话。‎ ‎ ……‎ ‎ 我和母亲也都有些惘然,于是又提起闰土来。母亲说,那豆腐西施的杨二嫂,自从我家收拾行李以来,本是每日必到的,前天伊在灰堆里,掏出十多个碗碟来,议论之后,便定说是闰土埋着的,他可以在运灰的时候,一齐搬回家里去;杨二嫂发现了这件事,自己很以为功,便拿了那狗气杀(这是我们这里养鸡的器具,木盘上面有着栅栏,内盛食料,鸡可以伸进颈子去啄,狗却不能,只能看着气死),飞也似的跑了,亏伊装着这么高底的小脚,竟跑得这样快。‎ ‎ ……‎ ‎ 我躺着,听着船底潺潺的水声,知道我在走我的路。我想:我竟与闰土隔绝到这地步了,但我们的后辈还是一气,宏儿不是正想着水生么。我希望他们不再像我,又大家隔膜起来……然而我又不愿意他们因为要一气,都如我的辛苦展转而生活,也不愿意他们都如闰土的辛苦麻木而生活,也不愿意都如别人的辛苦恣睢而生活。他们应该有新的生活,为我们所未经生活过的。‎ ‎ 我想到希望,忽然害怕起来了。闰土要香炉和烛台的时候,我还暗地里笑他,以为他总是崇拜像,什么时候都不忘却。现在我所谓希望,不也是自己手制的偶像么?只是他的愿望切近,我的愿望茫远罢了。‎ ‎ 我在朦胧中,眼前展开一片海边碧绿的沙地来,上面深蓝的天空中挂着一轮金黄的圆月。我想:希望是本无所谓有,无所谓无的。这正如地上的路:其实地上本没有路,走的人多了,也便成了路。‎ ‎11、选文开头写天气很冷有什么作用?‎ ‎12、二十余年后,闰土见到了童年的朋友,应该是欢喜的,为什么又现出“凄凉”的神情?‎ ‎13、选文加点的“终于”一词表现出闰土心理上怎样的变化?‎ ‎14、作者为什么在描写现实生活中的闰土外貌时,处处拿“记忆上的闰土”作比照?‎ ‎15、简单概括一下,选文是从哪两个方面写出闰土变化之大的?‎ ‎(1)‎ ‎(2)‎ ‎16、俗话说“言为心声”。请揣摩“分明的说道:‘老爷!……!’”这段话,谈谈你的感受。‎ ‎17、请用课文中的三个4字短语概括鲁迅在《故乡》中所否定的三种人生:‎ ‎18、请指出选文最后一段的景物描写,并说出其作用?‎ ‎19、简要说出作者对闰土的态度。‎ ‎【主题阅读】‎ 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聪明人和傻子和奴才 鲁迅 ‎  ⑴奴才总不过是寻人诉苦。只要这样,也只能这样。有一日,他遇到一个聪明人。‎ ‎  ⑵“先生!”他悲哀地说,眼泪连成一线,就从眼角上直流下来。“你知道的,我所过的简直不是人的生活。吃的是一天未必有一餐,这一餐又不过是高粱皮,连猪都不要吃,尚且只有一小碗……”‎ ‎  “这实在令人同情。”聪明人也惨然说。‎ ‎  “可不是吗!”他高兴了。“可是做工是昼夜无休息的:清晨担水晚烧饭,上午跑街夜磨面,晴洗衣裳雨张伞,冬烧汽炉夏打扇。半夜要煨银耳,侍候主人耍钱;头钱从来没分,有时还挨皮鞭……”‎ ‎  “唉唉……”聪明人叹息着,眼圈有些发红,似乎要下泪。‎ ‎  “先生!我这样是敷衍不下去的。我总得另外想法子。可是什么法子呢?……”‎ ‎  “我想,你总会好起来……”‎ ‎  “是么?但愿如此。可是我对先生诉了冤苦,又得你的同情和慰安,已经舒坦得不少了。可见天理没有灭绝……”‎ ‎  ⑶但是,不几日,他又不平起来了,仍然寻人去诉苦。‎ ‎  ⑷“先生,”他流着眼泪说,“你知道的,我住的简直比猪窠还不如。主人并不将我当人;他对他的叭儿狗还要好到几万倍……”‎ ‎  “混账!”那人大叫起来,使他吃惊了。那人是一个傻子。‎ ‎  “先生,我住的只是一间破小屋,又湿,又阴,满是臭虫,睡下去就咬得真可以。秽气冲着鼻子,四面又没有一个窗……”‎ ‎  “你不会让你的主人开一个窗的么?”‎ ‎  “这怎么行?”‎ ‎  “那么,你带我去看去!”‎ ‎  ⑸傻子跟奴才到他屋外,动手就砸那泥墙。‎ ‎  ⑹“先生!你干什么?”他大惊的说。‎ ‎  “我给你打开一个洞来。”‎ ‎  “这不行!主人要骂的!”‎ ‎  “管他呢!”他仍然砸。‎ ‎  “来人呀!强盗在毁咱们的屋子了!快来呀!迟一点可要打出窟窿来了卜……”他哭嚷着,在地上团团的打滚。‎ ‎  ⑺一群奴才都出来了,将傻子赶走。‎ ‎  ⑻听到了喊声,慢慢的最后出来的是主人。‎ ‎  ⑼“有强盗要来毁咱们的屋子,我首先叫喊起来,大家一同把他赶走了。”他恭敬而得胜的说。‎ ‎  “你不错。”主人这样夸奖他。‎ ‎  ⑽这一天就来了许多慰问的人,聪明人也在内。‎ ‎  ⑾“先生,这回因为我有功,主人夸奖了我了。你先前说我总会好起来,实在是有先见之明……”他大有希望似的高兴的说。‎ ‎  “可不是么……”聪明人也代为高兴似的回答他。‎ ‎  20、第①段中和“奴才总不过是寻人诉苦”的“总”“不过”分别照应的词语是 、 。‎ ‎ ‎ ‎  21、第②段中奴才听了聪明人的话后,说:“可是我对先生诉了冤苦,又得你的同情和慰安,已经舒坦得不少了。可见天理没有灭绝……”这句话表现出奴才什么特点?‎ ‎   ‎ ‎  22、文中的聪明人、傻子、奴才是三类人的代表,说说他们都是什么样的人?‎ ‎  23、本文采用象征手法写成。文中除了人物有象征意义,奴才住的黑屋子也有象征意义。说说它象征什么。‎ ‎  24、第①段中,鲁迅先生写奴才只要也只能向人诉苦,那么,第③段写奴才只要也只能是 。‎ ‎  25、你认为本文主要写哪个人物?作者主要在批判什么 ‎【拓展提升】‎ ‎26、“愈有钱,便愈是一毫不肯放松,愈是一毫不肯放松,便愈一钱。”这种格式在修辞学上叫回环。请模仿这种格式写一个句子。‎ ‎                                                      ‎ ‎27、用常用的修改符号修改下面的病句。‎ ‎①我们将来希望能成为建设祖国的有用人才。‎ ‎②为了推进素质教育,老师们正在努力改进教学质量。‎ ‎28、按要求改写句子。‎ ‎ A、我的老师是一位非常慈爱、非常公平、非常伟大的人。(该为感叹句)‎ B、将走的前几天,他叫我到他家里去,交给我一张照片,后面写着两个字'惜别',还说:'希望将你的也送我。'(将画线部分改为转述)‎ ‎【教(学)后记】‎ 十 孤独之旅 ‎【学习目标】‎ 1、 了解小说的特点  。 ‎ 2、 ‎ 理解文章主题  。‎ 3、 学会分析人物形象。‎ ‎【学习重点】‎ ‎ 分析人物,评价人物,探讨人物与主题的关系。‎ ‎【知识链接】‎ ‎1、走近作者 曹文轩,1954年生于江苏盐城农村。1974年入北京大学中文系读书。后留校任教。现为中国作家协会全国委员会委员,北京市作家协会理事,北京大学教授、现当代文学博士生导师,中国作家协会鲁迅文学院客座教授,北京大学中文系中国当代文学教研室主任。著有长篇小说《山羊不吃天堂草》《草房子》《红瓦》,学术性著作《中国八十年代文学现象研究》《面对微妙》《曹文轩文学论集》《患维论——对文学的哲学解释》等。小说《草房子》获第四届国家图书奖(1999)。电影《草房子》获第19届金鸡奖最佳编剧奖、1998年度中国电影华表奖、第4届童年奖以及影评人奖、第14届德黑兰国际电影节评审团特别大奖“金蝴蝶”奖。‎ ‎【自主学习】‎ ‎1、注意下列字的读音 ‎ 嬉()闹 觅( )食 驱()除 雍( ) 旧茬()儿 戳()破 撩( )逗 ‎ 凹()地 掺()杂 胆怯( ) 撅( ) 给()予( )‎ ‎2、释词 ‎⑴厚实: ‎ ‎   ⑵ 嬉闹: ‎ ‎    ⑶ 撩逗: ‎ ‎    ⑷ 茫然: ‎ ‎    ⑸乖巧: ‎ ‎3、本文虽是长篇小说的节选,但也有完整的故事情节。要求学生阅读课文,理清小说的故事情节。 ‎ ‎4、文中随着故事情节的发展对杜小康成长过程作了细致的描写,杜小康的心理是如何变化的? ‎ ‎5、怎样理解课文标题的含义。(概括杜小康的孤独从哪些方面体现出来?) ‎ ‎    ‎ ‎【合作探究】‎ ‎6、课文有关自然环境的描写很出色,请找出几处,并说说这样的环境描写对表现杜小康的成长起什么作用。 ‎ ‎7、如何理解杜小康这一人物形象呢?‎ ‎8、在离家牧鸭的生活中,他的心理活动经历了怎样的发展而完成“孤独之旅”的?‎ ‎9、请找出文中体现“孤独”的词句,并体会其表达效果。‎ ‎10、文题“孤独之旅”,对杜小康这样的孩子来说,“孤独”的含义是什么?‎ ‎11、小说主人公是杜小康,但作者以较大的篇幅来写他父亲和鸭子的用意是什么?‎ ‎【精读精练】‎ 阅读短文,回答问题。‎ ‎ ①那天,是他们离家以来所遇到的一个最恶劣的天气。一早上,天就阴沉下来。天黑,河水也黑,芦苇成了一片黑海。杜小康甚至觉得风也是黑的。临近中午时,雷声已如万辆战车从天边滚动过来,过不一会,暴风雨就歇斯底里地开始了,顿时,天昏地暗,仿佛世纪已到了末日。四下里,一片呼呼的风声和千万支芦苇被风撅断的咔嚓声。‎ ‎ ②杜小康忘记了父亲,朝一股鸭子追去。这股鸭子大概有六七十只。它们在轰隆隆的雷声中,仓皇逃窜着。他紧紧地跟随着它们。他不停地用手拨着眼前的芦苇。即使这样,脸还是一次又一次地被芦苇叶割破了。他感到脚钻心地疼痛。他顾不得去察看一下。他知道,这是头年的芦苇旧茬儿戳破了他的脚。他一边追,一边呼唤着他的鸭子。‎ ‎ ③雨后天晴,天空比任何一个夜晚都要明亮。杜小康长这么大,还从未见过蓝成这样的天空。而月亮又是那么地明亮。‎ ‎ ④杜小康顺手枢了几根白嫩的芦苇根,在嘴里嚼着,望着异乡的天空,心中不免又想起母亲,想起桑桑和许多曲麻地的孩子。但他没有哭。他觉得自己突然地长大了,坚强了。‎ ‎12、这四段选文各属于什么描写?(A.动作描写B.环境描写 C.语言描写 D.心理描写)①____②____③_____④______‎ ‎13、第①段中4个加点的“黑”字,哪些是实指,哪些是虚指?作者这样肆意渲染,有什么作用?‎ ‎14、找出第②段中的关键词语,说说它们表现了杜小康什么样的性格特征。‎ ‎15、第④段写杜小康突然地长大了,坚强了,你能结合课文其他内容,说说杜小康为什么长大了?‎ ‎【主题阅读】‎ 雨夜唱盘 ‎   乔叶 ‎  古人曾云:春深春浅,春暖春寒,春晴春阴,果然不假。傍晚时分,月亮还羞裹厚纱出来,虽没有昨夜的银色朗笑,却也腼腆温存。可暮色深重时,竟芳踪无影。不久,青黛的天空中便射出一只夺目的凶光的眼睛,随即爆竹般的雷噼噼啪啪地吼起来,怕是要下雨了。‎ ‎  刚把院子里的竹椅竹床搬完,小雨滴便悠悠地落下来,街上也慢慢静下来。‎ ‎  我从来都不安分,也希望世界和我一样不安分。如果世界鸦没雀静,我便要心烦意乱地找些事做。现在外面风雨雷电热闹得很,我便安下心来看烛光、听雨。‎ ‎  很喜欢雨夜。李商隐的《夜雨寄北》中“共剪西窗烛”的惬意一向惹得我深为艳羡。雨夜在我心中没有林潇湘的缠绵凄凉,却如一支流韵有致的乐曲,一夜雨过,心里便给自己制出一盘唱片了。‎ ‎  忽然想起小时候的一个雨夜,和一位密友溜出学校去看电影。幽幽的路灯把红色的伞映成了橙色,梧桐巨大的篷盖晶莹碧透。两个人缩在伞下,迎着雨,怀着恶作剧成功般的窃喜,谈论着我俩的世界,一边嘀咕一边咯咯地笑。‎ ‎  几年之后,她带着各种心灵创痛辞职南下,承受着太多的冷言冷语。临别时我们默默无语,她终于泪落如雨。‎ ‎  “在雨夜,好好在窗前听雨。”她说。‎ ‎  “放心。”我懂:雨声就是她的倾诉。‎ ‎  一年了,除了接到她一份地址模糊极为简短的电报外,没有任何音信。现在,我可以想她在哪个角落里?生活得怎样?艰难和悲苦或许正折磨着她?当她遍体伤痕、吞咽辛酸之时,想到远方温室暖巢中的我,端坐于温暖渺小的烛光下,不知会有什么感受。无论如何,我知道她不会羡慕我。她选择的,她必会承受。对我来说,安居雨夜是一种心境;对她而言,穿行雨夜则是一种宿命。我们如此不同,却又凹凸吻合,我是她的内核,她是我的外延,我即是她,她即是我啊。这夜是我们共同的舞台,这雨呢?该是串联我们的珍珠链子吧。‎ ‎  又想起一个雨夜。那天雨也不大。我穿件淡绿色雨衣,在雨中无目的地遛车。对面来了一个男孩,骑着单车,没伞,也没雨衣,厚厚的头发好像永远也淋不透。看见我,他忽然笑了,只微微一丝笑意,仿佛我与他熟识良久。我也觉得似曾相识,很想还他一笑,却终于没笑出来。毕竟,我是女孩。‎ ‎  走了许久,偶然回首,发现那男孩竟一直不即不离得跟着我。‎ ‎  我停下来,看着他。‎ ‎  他笑了,“你的擦车布。”递过来,“看你的兴致那么好,不敢打扰,只好跟踪服务。”‎ ‎  有些哭笑不得,又充满感动,毫不客气地接过来,“谢谢。”‎ ‎  他又笑了,扭转方向,消失在雨中。‎ ‎  或许她并不是为了一块擦车布,或许他也是为了看雨,或许只是想和我说几句友好的话,或许我们从此可以成为好友……他善良狡黠而温和的眼睛又出现在雨夜中,而我们就那样擦肩而过,交臂而失,只留下一份淡薄的回忆。‎ ‎  淡薄的回忆又是那样美。‎ ‎  生命中深记的,还有一个雨夜。在学校接到紧急电话,说家里有事。正赶路时,天下了大雨。路越来越泥泞,深秋的雨淋透了我的毛衣和裤子,说不出的冷。‎ ‎  快到村口时,遇见街坊。问,嗫嚅着答:你父亲……老了。‎ ‎  我跪到地上,又爬起来,没哭。迷迷糊糊回到家,看见父亲蒙着洁布的瘦长躯体。看了好一会,才明白,才会流泪,会哭。‎ ‎  平日耳闻目睹过很多人的死讯和丧事,虽然也有淡淡的感伤,终没有什么切肤之痛。这时才明白;世上任何一个人的死,都不单纯。也许你不认识他,也许你于他毫无关联,可是只要你和他一样在这个世界上工作过,奋斗过,生活过,爱过,留过话语洒过汗水现过笑容刻过足迹,那么你就不能漠视任何一个飘逝的亡灵。因为,他即是你,你即是他。他的死是你的活,你的活是他的死,生生死死,人,就这么走过来了。‎ ‎  那些日子,一直有雨。我常常悄悄跑到父亲的墓地,哭一会儿,愣一会儿,说一会儿,想一会儿,然后,深一脚浅一脚地踩着松软的泥土回去。田野里,农民的冬小麦已冒出绿芽儿了。‎ ‎  掩掩蓝色的窗帘,享用着我生命的雨夜。‎ ‎  我知道自己是个平凡人,也知道自己和别人不太一样,却从没有什么雄心壮想。唯一的心愿,便是珍视所有真诚的情谊,努力焕发出生命的光彩,踏踏实实地活下去。在一步一步的行程中,在一朵一朵的烛花里,一丝不苟地为自己积存一些东西,然后像《金蔷薇》中那个打扫工艺作坊的清洁工一样,从繁杂的垃圾尘土中筛出点滴的金屑,为自己的青春打出一朵纯净的金蔷薇。我知道,在戴上那朵金蔷薇的雨夜里,我会纯美如莲。‎ ‎  16、在作者灌录的雨夜唱片里有怎样的歌? ‎ ‎17、第一段,“夺目凶光的眼睛”是指什么?写雨的作用是什么?  ‎ ‎18、文章结尾作者为什么要引用金蔷薇中的故事?‎ ‎  ‎ ‎  19、如何理解画线句“我是她的内核,她是我的外延,我即是她,她即是我啊。”的含义。‎ ‎  ‎ ‎20、比较下面两段文字在表达上的特点: ‎ ‎  ①古人曾云:春深春浅,春暖春寒,春晴春阴,果然不假。傍晚时分,月亮还羞裹厚纱出来,虽没有昨夜的银色朗笑,却也腼腆温存。可暮色深重时,竟芳踪无影。不久,青黛的天空中便射出一只夺目的凶光的眼睛,随即爆竹般的雷噼噼啪啪地吼起来,怕是要下雨了。(《雨夜唱盘》)‎ ‎  ②临近中午时,雷声已如万辆战车从天边滚动过来,过不一会儿,暴风雨就歇斯底里地开始了,顿时,天昏地暗,仿佛世界已到了末日。四下里,一片呼呼的风声和千万支芦苇被风撅断的咔嚓声。(《孤独之旅》)‎ ‎  ‎ ‎21、你有没有夜雨无眠的时候,雨声的旋律里,你心中吟唱的是一首怎样的歌?请用笔记录下来。如果没有,也可以记录读完本文后,你从中得到怎样的人生启示?(不少于100字)‎ ‎ ‎ ‎【拓展提升】‎ 语文经典读本试题 ‎22、《绿》的作者是(    )。‎ ‎23、(  )是九寨沟的灵魂。‎ ‎24、夏天的敦煌,光照有(    )个小时。‎ ‎25、(    )发现了万有引力。‎ ‎26、《如梦令》的作者是(        )。‎ ‎27、《水调歌头》的作者是(     )。‎ ‎28、《一日的春光》是一篇(    )题材的文章,作者是(    )。‎ ‎29、《蝉》的作者是是(  )国著名的(    )家,名叫(      )。‎ ‎30、苏州园林最大的特点是不讲(    )。‎ ‎31、锯是(     )发明的。‎ ‎【教(学)后记】‎ 十一 我的叔叔于勒 ‎【学习目标】‎ ‎1、分析小说中的人物形象,理解文章主题。 ‎ ‎2、学习并应用本文刻画人物形象的方法。 ‎ ‎3、培养学生正确人生观价值观,调适自身心态,摒弃虚荣心理,形成健康的人际关系。 ‎ ‎【学习重点】‎ 深入理解文本,分析人物形象 ‎【学习难点】‎ 学习并应用本文刻画人物形象的方法 ‎【知识链接】‎ ‎1、作者·背景。 ‎ 居伊·德·莫泊桑(1850~1893),19世纪后半叶法国著名的批判现实主义小说家。出身于没落贵族家庭,在母亲和一位中学教师的教导、鼓励下,很早就开始学习写作。1870年中学毕业以后,到巴黎学法律。不久普法战争爆发,应征入伍。战后长期在海军部和教育部当小职贝。 ‎ 莫泊桑先后结识了法国的批判现实主义小说家福楼拜,以及左拉、都德和旅居法国的俄国作家屠格涅夫等人,得到他们的指导帮助。1879年,他发表了第一部小说《羊脂球》,立即轰动了法国文坛。以后,他共写了20O多篇中短篇小说、六部长篇小说、三本游记,以及许多文学、政治和时事评论。 ‎ 莫泊桑生活在代表大资产阶级利益的第三共和国时代。面对风起云涌的阶级斗争,他一方面看到了人民群众日益高涨的爱国热情,另一方面进一步认识了资本主义壮丽面上的裂纹,加深了对当时社会的不满,并在作品中揭露了资本主义社会日益腐化的现象。 ‎ 莫泊桑获得了世界短篇小说巨匠的美名。他多次以普法战争为题材,热情歌颂法国人民高尚的爱国主义精神,鞭挞资产阶级的怯懦与自私,留下了《羊脂球》《菲菲小姐》《米龙老爹》等名篇传世。他还大量地以城市中小资产阶级的生活为题材,披露那些人极力向上层社会钻营的丑态,讽刺他们庸俗而可悲的虚荣心,如《项链》《骑马》《绳子的故事》等。《我的叔叔于勒》也属于这类作品。 ‎ 本篇小说‎1883年8月7日首次发表于巴黎《高卢工人报》,写的是法国西部哈佛尔海港菲利普家的故事。‎ ‎【自主学习】‎ ‎1、文中写了一个怎样的故事? ‎ ‎2、小说塑造了哪些人物形象? ‎ ‎3、找出课文中的人物是怎么评价于勒的,包括怎么称呼他的? ‎ ‎4、“我”在整篇小说中是怎样的形象?有什么作用?‎ ‎【合作探究】‎ ‎5、找出文中最能体现菲利普夫妇性格特征的词句,读一读,并分析表现了他(她)当时怎样的心理和性格特征? ‎ ‎6、通过我们的分析,我们可以看出在这篇小说中变的是什么?不变的又是什么呢?那么,在当时社会中是不是就菲利普夫妇这样呢? ‎ ‎7、谁是小说的主人公?  ‎ ‎8、文中环境描写有什麽作用?‎ ‎9、小说开头菲利普夫妇如此盼望于勒的归来,结局却是千方百计躲开于勒,原因是什么?(结合情节分析)‎ ‎【精读精练】‎ 哲尔赛的旅行成了我们的心事,成了我们时时刻刻的渴望和梦想。后来我们终于动身了。我们上了轮船,离开栈桥,在一片平静的好似绿色大理石桌面的海上行驶向远处。正如那些不常旅行的人们一样,我们感到快活而骄傲。 ‎ ‎  ……         ‎ ‎ (对于吃牡蛎)母亲有点迟疑不决,她怕花钱;但是两个姐姐赞成。母亲于是很不痛快地说:“我怕伤胃,你只给孩子们买几个好了,可别多吃,吃多了要生病的。”然后转过身对着我,又说:“至于若瑟夫,他用不着吃这种东西,别把男孩子惯坏了。”‎ ‎…… ‎ ‎  母亲站起来去找她的两个女儿。我也端详了一下那个人,他又老又脏,满脸皱纹,眼光始终不离开他手里干的活儿。 ‎ ‎  ……        ‎ ‎  船长本已不耐烦我父亲那番谈话,就冷冷地回答说:“他是个法国老流氓,去年我在美洲碰到他,就把他带回祖国。据说他在哈佛尔还有亲属,不过他不愿回到他们身边,因为他欠了他们的钱,他叫于勒,姓达尔芒司,也不知道还是达尔汪司,总之是跟这差不多的那么一个姓。听说他在那边阔绰过一个时期,可是您看他今天已经落到什么田地!” ‎ ‎  …… ‎ ‎  我问那个卖牡蛎的人:“应该付您多少钱,先生?” ‎ ‎  他回答道:“两法郎50生丁。” ‎ ‎  我把五法郎的银币给了他,他找了钱。 ‎ ‎  我看了看他的手,那是一只满是皱痕的水手的手,我又看了看他的脸,那是一张又老又穷苦的脸,满脸愁容,狼狈不堪。我心里默念道:“这就是我的叔叔,父亲的弟弟,我的亲叔叔。” ‎ ‎  我给了他10个铜子的小费。他赶紧谢我:“上帝保佑您,我的年轻的先生!” ‎ ‎  等我把两法郎交给父亲,母亲诧异起来,就问:“吃了  3个法郎?这是不可能的。” ‎ ‎  我说:“我给了他10个铜子的小费。” ‎ ‎  我母亲吓了一跳,直望着我说:“你简直是疯了!拿10个铜子给这个人,给这个流氓!”她没再往下说,因为父亲指着女婿对她使了个眼色。 ‎ ‎  后来大家都不再说话。 ‎ ‎  在我们面前,天边远处仿佛有一片紫色的阴影从海里钻出来。那就是哲尔赛岛了。 ‎ ‎  我们回来的时候改乘圣玛洛船,以免再遇见他。 ‎ ‎10、“我心里默念道:‘这就是我的叔叔…’”中,“心里默念”为什么不能改成“叫出声来” ?‎ ‎                                                                              ‎ ‎11、作者在小说结构上安排了旅行这一转笔。对此作用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使情节发展舒缓下来。 ‎ B、使情节发展有所起伏。 ‎ C、为后面遇见于勒的情景作铺垫。 ‎ D、为便于插入景物描写以丰富表达方式。 ‎ ‎12、文中“我”叫                 。本文为什么要用第一人称来写: A 、         B、          ‎ ‎13、虽然于勒“眼光始终不离开他手里干的活儿”,但如果偶然间抬起头后,其目光与菲利普夫妇的目光相遇,请选择一种最有可能出现的场面,并从选文中找出选择的依据() ‎ A、于勒想相认,菲利普夫妇也想相认。 ‎ B、于勒想相认,菲利普夫妇却不想相认。 ‎ C、于勒不想相认,菲利普夫妇想相认。 ‎ D、于勒不想相认,菲利普夫妇也不想相认。 ‎ 之所以这样选择的依据:                                    ‎ ‎14、在给于勒10个铜子小费这件事上,“我”和“母亲”有不同的表现,试作简要评论。 ‎ ‎                                      ‎ ‎15、文中有一处细节描写,“父亲指着女婿对她使了个眼色。”请你设想当时“父亲”会有怎样的心理活动,试用“父亲”的口吻把它写出来。 ‎ ‎                                                                            ‎ ‎16、“我们回来的时候,改乘圣玛洛船,以免再遇见他。”文章结尾有什么深刻含义?‎ ‎【主题阅读】‎ 阅读下文,完成文后问题。‎ ‎(甲)散步 莫怀戚 我们在田野散步:我,我的母亲,我的妻子和儿子。‎ 母亲本不愿出来的。她老了,身体不好,走远一点就觉得很累。我说,正因为如此,才应该多走走。母亲信服地点点头,便去拿外套。她现在很听我的话,就像我小时候很听她的话一样……‎ 我和母亲走在前面,我的妻子和儿子走在后面。小家伙突然叫起来:“前面也是妈妈和儿子,后面也是妈妈和儿子。”我们都笑了。‎ 后来发生了分歧:母亲要走大路,大路平顺;我的儿子要走小路,小路有意思。不过,一切都取决于我。我的母亲老了,她早已习惯听从她强壮的儿子;我的儿子还小,他还习惯听从他高大的父亲;妻子呢,在外面,她总是听我的。一霎时我感到了责任的重大。我想找一个两全的办法,找不出;我想拆散一家人,分成两路,各得其所,终不愿意。我决定委屈儿子,因为我伴同他的时日还长。我说:“走大路。”‎ 但是母亲摸摸孙儿的小脑瓜,变了主意:“还是走小路吧。”她的眼随小路望去:那里有金色的菜花,两行整齐的桑树,尽头一口水波粼粼的鱼塘。“我走不过去的地方,你就背着我。”母亲对我说。‎ 这样,我们在阳光下,向着那菜花、桑树和鱼塘走去。到了一处,我蹲下来,背起了母亲,妻子也蹲下来,背起了儿子。我的母亲虽然高大,然而很瘦,自然不算重;儿子虽然很胖,毕竟幼小,自然也轻:但我和妻子都是慢慢地,稳稳地,走得很仔细,好像我背上的同她背上的加起来,就是整个世界。‎ ‎(乙)孝心无价 毕淑敏 我不喜欢一个苦孩求学的故事。家庭十分困难,父亲逝去,弟妹嗷嗷待哺,可他大学毕业后,还要坚持读研究生,母亲只有去卖血……我以为那是一个自私的学子。求学的路很漫长,一生一世的事业,何必太在意几年蹉跎?况且这时间的分分秒秒都苦涩无比,需用母亲的鲜血灌溉!一个连母亲都无法挚爱的人,还能指望他会爱谁?把自己的利益放在至高无上位置的人,怎能成为人类的大师?‎ 我也不喜欢父亲病重在床,断然离去的游子,无论你有多少理由。地球离了谁都照样转动,不必将个人的力量夸大到不可思议的程度。在一位老人行将就木的时候,将他对人世间最期冀的希望斩断,以绝望之心在寂寞中远行,那是对生命的大不敬。‎ 我相信每个赤诚忠厚的孩子,都曾在心底向父母许下“孝”的宏愿,相信来日方长,相信水到渠成,相信自己必有功成名就衣锦还乡的那一天,可以从容尽孝。‎ 可惜人们忘了,忘了时间的残酷,忘了人生的短暂,忘了世上有永远无法报答的恩情,忘了生命本身有不堪一击的脆弱。‎ 父母走了,带着对我们深深的挂念;父母走了,留给我们永无偿还的心情。你就永远无以言孝。‎ 有一些事情,当我们年轻的时候,无法懂得。当我们懂得的时候已不再年轻。世上有些东西可以弥补,有些东西永远弥补不了……‎ 赶快为你的父母尽一份孝心。也许是一处豪宅,也许是一片砖瓦。也许是大洋彼岸的一只鸿雁,也许是近在咫尺的一个口信。也许是一顶纯黑的博士帽,也许是作业簿上的一个满分。也许是一桌山珍海味,也许是一只野果一朵山花。也许是花团锦簇的盛世华衣,也许是一双洁净的布鞋。也许是数以万计的金钱,也许只是含着体温的一枚硬币……‎ 但在“孝”的天平上,它们等值。‎ 只是,天下的儿女们,一定要抓紧啊!趁你们父母健在的光阴。‎ ‎17、朗读甲文的感情基调是( )‎ A.欢愉、沉郁的         B.欢愉、深沉的 C.悲凉、沉郁的         D.悲凉、深沉的 ‎18、根据下面各句的意思,从乙文中找出相应的词语填写在句子后面的括号里。‎ ‎(1)时间白白地过去,事情没有进展( )‎ ‎(2)不可想像、不能理解( )‎ ‎(3)形容五彩缤纷、十分华丽的景象( )‎ ‎19、甲文运用细节描写来表现“我”对母亲的孝敬,请概括出其中的两个细节。‎ ‎20、请从乙文中找出与甲文孝敬的“我”截然相反的两种人,并各用一个偏正短语加以表述。‎ ‎21、乙文中,作者呼吁要赶快为父母尽孝心,其理由是什么?‎ ‎22、甲文中画线句子的含义是________;乙文能揭示“但是在‘孝’的天平上,它们等值”这句话含义的一个短语是________。‎ ‎23、比较甲乙两文的异同点 ‎(1)从文章的标题看,“散步”提示了________,“孝心无价”提示了________。‎ ‎(2)从文章反映的生活内容看,甲文反映的是________,乙文反映的是________。‎ ‎(3)从文章的表达方式看,甲文以________为主,乙文以_________为主。‎ ‎(4)从文章表现的主题看,甲、乙两文的相同点是________,不同点是________。‎ ‎24、乙文中,作者说“一个连母亲都无法挚爱的人,还能指望他去爱谁?”‎ 你同意这种说法吗?请谈谈你的看法。‎ ‎【拓展提升】‎ ‎25、找出文中父母对于勒不同称呼的词,并分析其作用。‎ ‎________‎ ‎26、从菲利普夫妇对待亲兄弟于勒态度的前后差异看,他们的确是自私自利、唯利是图的市侩,是可鄙的,但我们更应看到当时他们生活的社会环境,正是他们身处的那样一个社会使他们沉沦下去,用金钱关系去衡量亲情的近、疏,请你结合自身的经历,结合《公民道德实施纲要》谈一谈如何确立新型的人际关系。‎ ‎________‎ ‎27、本文的故事情节的发展中有哪些出人意料之处?‎ ‎28、我总认为这个青年之所以不再迟疑而下决心求婚,是因为有一天晚上我们给他看了于勒叔叔的信。‎ ‎“最要留心的是别叫咱们的女婿起疑心。”‎ 这两句与小说的中心有什么关系?‎ ‎________‎ ‎【教(学)后记】‎ 十二 心声 ‎【学习目标】‎ ‎1、注意本文的心理描写对塑造人物的作用。 ‎ ‎2、通过小说,引导学生探求儿童的心理特征,并对当前教育的某些现象提出质疑。 ‎ ‎3、培养学生的爱心和平等待人的良好品质。 ‎ ‎【学习重点】‎ 本文的心理描写对塑造人物的作用。‎ ‎【知识链接】‎ ‎1、走近作者 ‎  黄蓓佳,1955年生于江苏省如皋县。1977年考入北京大学中文系文学专业。1982年毕业后被分配在江苏省外事办公室工作。次年加入中国作家协会。1985年调江苏省作家协会任专业作家。她1972年开始文学创作,并发表处女作《补考》。以后陆续在《钟山》、《文汇月刊》、《上海文学》、《安徽文学》、《收获》等刊物上发表中、短篇小说和儿童文学作品。已出版的作品有:《小船,小船》、《芦花飘飞的时候》、《请和我同行》、《遥远的地方有一片海》、《夜夜狂欢》等。 ‎ ‎2、相关资料 作品发表在1982年《儿童时代》,有很强的针对性。小说艺术地揭示了现实社会生活,特别是义务教育中普遍存在的一些令人深思的问题:重视优秀学生,忽视普通学生,歧视“问题”学生;课堂教学弄虚作假,摆花架子做样子。今天,我们提倡面向全体学生的素质教育,要尽可能地充分关注更多的学生,重视学生个体,发展学生个性。这样看来,作品可以给我们很多借鉴和启迪。‎ ‎【自主学习】‎ ‎1、本文讲述了一个什么样的故事?请几个同学用简练的语言复述故事的主要内容。‎ ‎2、本篇小说,共换了几个场景?结合场景把主要情节找出来? ‎ ‎3、京京为什么这么想读这篇课文呢?他们有那些相同的经历? ‎ ‎4、、作者借这篇文章是要表达什么心声呢?‎ ‎【合作探究】‎ ‎5、李京京的心声是什么? ‎ ‎6、京京是个怎样的小孩? ‎ ‎    ‎ ‎7、《心声》一文中的程老师,她在上公开课过程中的心理发生了怎样的变化?你怎样看待这位老师? ‎ ‎8、京京为什么渴望朗读课文?又是在什么情况下实现了自己的愿望的?他能不能读好课文呢? ‎ ‎9、嗓子沙哑的李京京为什么想读而且一有机会就能读得很感人,而声音又脆又甜的赵 ‎ 小桢事先答应了读,却最终没有勇气在公开课上举手,担心自己读不好。 ‎ ‎ ‎ ‎【精读精练】‎ 阅读下边文字,完成文后各题。 ‎ 到了上公开课的那天,教室里前前后后都摆满了椅子,足足有二三十个老师和同学们挤在一间教室里。很多同学心里慌得不行,眼睛也不敢朝黑板看。程老师倒是不怕,打开课本就开始讲课。先讲契诃夫的生平、成就,再挑出几个生字、生词教了几遍。接着她说:“下面请同学们表情朗课文……”‎ 按照事先的布置,当然只有林蓉一个人举了手。其他同学动都不动。光那阵势就把人吓傻啦!谁敢瞎充好汉呢? ‎ 林蓉从容不迫地朗诵了第一段。她读得很流畅,很清楚,程老师满意极了,连连点头,眉里眼里都是笑。 ‎ 读完这一段,老师一摆手,林蓉就坐下了。下面该是赵小桢。 ‎ 可是,过了好几秒钟也没有动静。京京觉得奇怪,抬头往赵小桢那儿一看,她满脸通红,慌乱地盯着面前的讲义,旁边的同学拿手拐子捅她,她却怎么也不肯抬起眼睛。是啊,这么多老师看着呢,万一一慌,读得结结巴巴,多难为情!京京心里倒有点可怜起她来。 ‎ 程老师脸上有点发白。她严厉地咳嗽了一声,赵小桢还是没有举手。事先说好了的呀!‎ 京京在座位上不安地扭动着身子。他真想站起来。可是,如果举了手,程老师会喊他吗课后赵小桢会不会嘲笑他 他真想念。不是要出风头,是心里有种憋了很久的感情,想痛痛快快念出来,吐出来。 ‎ 他咬紧了嘴唇,郑重地举起右手,眼睛一眨不眨地望着程老师。 ‎ 程老师有点慌乱了。她的目光在全班同学脸上扫了一遍,想鼓励更多的人举手,可是,仍然只有一个李京京,这个声音沙哑的李京京。她只好说了声:“李京京,请你接下去读。”‎ ‎“亲爱的爷爷康司坦丁·玛卡里奇!”京京大声地、充满感情地念着:“我在给您写信。祝您过一个快乐的圣诞节,求上帝保佑您……”‎ 要是他真给爷爷写了信,爷爷一定高兴得要命吧 爷爷的水烟袋还是那么光亮光亮吗 他现在给谁讲“长工和财主的故事”呢 还有妮儿,黑眼睛的、会爬树的妮儿,她跟谁坐在一块儿吃桑果 他真想念他们,他愿意离开城里的家,回到乡下爷爷那儿去,一辈子不回来。一辈子!‎ ‎“‘……亲爱的爷爷,发发慈悲吧,带我离开这儿回家去,回到我们村子里去吧,我再也受不了啦……我给您跪下了,我会永远为您祷告上帝,带我离开这儿吧……’万卡嘴角撇下来,拿脏手背揉揉眼睛。抽噎了一下。”‎ 两颗晶亮的泪珠从京京眼睛里涌出来,“叭嗒”一声落在手里的讲义上,声音那么响,把他自己都吓了一跳。他立刻停止了朗读,惊慌地往四下里看了看,还好,没有人在笑话他,大家的神情都那么专注和认真。他稍稍地松了口气,这才发现,自己早已经念过了赵小桢的那一段,几乎把周海的一段也念完了。他想跟程老师道个歉,请老师原谅,可是心里难受得要命,什么话也说不出来。这个小小的可怜的“万卡”,不知不觉中把他的魂儿都抓走了。老天爷,写故事的人真有本事!‎ 他叹了口气,悄悄地坐了下来。教室里一片寂静,静得能听见赵小桢轻轻抽泣的声音。过了好一会儿,程老师从讲台上走下来,走到他面前,声音发颤地说:“李京京,请你……把课文全部读完吧。”‎ 他又站起来了,沙哑着嗓子,一字一句地、充满感情地念着这个动人的故事。他心里在想,等放了学,我一定要、一定要躲到那个小树林子里,给乡下的爷爷写一封信,一封长长的、像万卡写的那样的信。最后,我完完整整地写上爷爷家里的地址,我知道那个地址。 ‎ ‎10、联系前文,试分析程老师这个人物形象。 ‎ ‎11、你认为京京是一个怎样的学生 ‎ ‎12、画线句子是什么描写 作用是什么 ‎ ‎13、《万卡》为什么那样打动李京京?你从中得到有关文学欣赏方面的哪些启示? ‎ ‎14、这篇小说触及了当前教育中的某种现象,你对这种现象有什么看法 ‎ ‎【主题阅读】‎ 阅读下文,完成后面的问题。 ‎ ‎ 一列火车缓慢地驶出柏林,车厢尽是妇女和孩子,几乎是看不见一个健壮的男子。在一节车厢里坐着一位头发灰白的战时后备役老兵,坐在他身旁的是个身体虚弱而多病的老妇人。显然她在独自深思,旅客们听到她在数着:“一、二、三——”声音盖过了车轮的“卡嚓切嚓”。停顿了一会儿,她又不时地重新数起来。两个小姑娘看到这种奇特的举动,指手画脚,不假思索地嗤笑起来,一个老头狠扫了她们一眼,随即车厢里平静了。‎ ‎ “一、二、三——”这个神志不清的老妇人,又重复数着。两个小姑娘再次傻笑起来。这时那位灰白头发的战时后备役老兵挺了挺身板,开口了:“小姐,”他说,“当我告诉你们这位可怜的人就是我的妻子时,你们大概不会笑了。我们刚刚失去三个儿子,他们是在战争中死去的。现在轮到我上前线了。在走之前,我总得把他们的母亲送往疯人院啊!”‎ 车厢里一片寂静,静得可怕。‎ ‎15、文中两处反映当时正是战争时期的语句是:‎ ‎(1)‎ ‎(2)‎ ‎16、造成老妇人神志不清的原因是什么?‎ ‎17、“一个老头狠扫了她们一眼”一句中的“扫”字的含义是:( )‎ A. 对老妇人的同情 B.对小姑娘的谴责 C.既是对老妇人的同情,又是对小姑娘的谴责 ‎18、联系《心声》一文中“教室里一片寂静”句中寂静与本文中“车厢里一片寂静”比较,体会其区别。‎ ‎19、写一段话,描写两个小姑娘在一片寂静中的心理。‎ ‎【拓展提升】‎ ‎20、课文中的“心声”除了李京京渴望表达深埋在心底的亲情和友情外,还含有何种深意? ‎ ‎   ‎ ‎21、填空。 ‎ ‎  《万卡》作者是(        ),(        )国人,他的作品有(            )、(          )(写出2篇即可)等。‎ ‎22、用画线句子的修辞方法,写一个句子。 ‎ 声音是不太好听,有点沙哑,有点毛毛剌剌的。可是公开教学课难道是上台表演吗?嗓子不好的人,就只能躲在树林里读他喜欢的课文吗?京京心里难受极了。‎ ‎【教(学)后记】‎ 第三单元测试题 ‎(考试时间:90分钟 分值:100分)‎ 一、积累与运用(20分)‎ ‎1.下列加点的字注音正确的一项是( ) (2分)‎ A.阴晦(huì) 脚踝(luǒ) 惘然(wǎng) 恣睢(zuī) ‎ B.鄙夷(bǐ) 晕倒(hūn) 撅断(jué) 味同嚼蜡(jiáo) ‎ C.拮据(jū) 别墅(yě) 褴褛(lán) 抽噎(yē) ‎ D.恍惚(huǎng) 道歉(qiàn) 蜷伏(quán) 簪子(zān)‎ ‎2.将有错别字的词语改正:(4分)‎ 媚上欺下( ) 三顾毛庐( ) 一抔黄土( ) ‎ 怒不可谒( ) 格物致之( ) 竭斯底里( )‎ 面面相觑( ) 妄自菲薄( ) 重蹈覆撤( ) ‎ ‎3、依次填人下列句子横线处的词语,最恰当的一项是(    )(2分)‎ ‎  (1)中国考察队员首次对南极海冰进行了跟踪        ,获得了海冰变化的第一手资 ‎  (2)中国政府一贯致力于        世界和平与稳定,主张通过政治手段解决国际争端 ‎  (3)春光之下,微风吹拂,两岸的杨柳更          出迷人的风姿。‎ ‎  A.监测维护显现    B.检测维护显见 ‎  C.检测维持显现    D.监测维持显见 ‎4、下列句子没有语病的一句是 ( ) (2分)‎ A 学校希望通过开展节约用电教育,防止同学们不浪费用电。‎ B能否推进素质教育,是保证青少年健康成长的条件之一。‎ C 我们要引导青少年用美的眼光去看世界,用美的心灵去感受世界。‎ D 通过这次社会实践活动,使我们磨练了意志,增长了见识。 ‎ ‎5、从句式的角度看,填人横线上的句子,最恰当的一项是(    )(2分)‎ ‎①老师非常严厉地对他说:“这样糟蹋,太不像话了,            ”‎ ‎②他急匆匆地跑来告诉我:“太可惜了,由于最后一个球没有踢好,           ”‎ A ①难道你不知道粮食来之不易吗?‎ ‎   ②我们的球队被他们打败了。‎ B.①难道你不知道粮食来之不易吗?‎ ‎   ②他们打败了我们的球队。‎ C.①你知道粮食是来之不易的。‎ ‎    ②我们的球队被他们打败了。‎ D.①你知道粮食是来之不易的。‎ ‎    ②他们打败了我们的球队。‎ ‎6、下面是对“初中学生课外书籍阅读情况”的调查.请按要求完成下列各题。(4分)‎ 年级 城 市 农村中学 一般中学 重点中学 初一 ‎40%‎ ‎51%‎ ‎16%‎ 初二 ‎48%‎ ‎70%‎ ‎28%‎ 初三 ‎30%‎ ‎50%‎ ‎15%‎ ‎(1)从表中可以看出目前初中学生对课外书籍阅读的差异表现在:‎ A. B. ‎ ‎(2)请你根据从上面所了解到的信息,有针对性地提出两条建议。‎ A. B. ‎ ‎7、根据下面的语境,按要求答题。(4分)‎ ‎2005年10月14日‎,新浪网和北京人大附中网校联合进行了一次别开生面的嘉宾聊天访谈的对象是神舟六号航天员聂海胜的女儿聂天翔与费俊龙的儿子费迪。以下是节选的聊天实录。‎ 主持人小马 :现在两位叔叔现在正在神六上飞行,问一个问题:网友们想知道,如 果你们爸爸安全回到地面上那一刻,你们见到他们那一刻想说什么?有没有想过?‎ 聂天翔 :我没有仔细的想过,但是我想我应该会说我非常非常的高兴,你是我的骄 傲,希望在陆地上再跟他说一遍“祝你生日快乐”。‎ ‎(1)如果你是聂海胜的女儿聂天翔,你想对自己的爸爸说些什么呢?请写在下面的 横线上。(不少于50字)(2分)‎ ‎ ‎ ‎ ‎ ‎(2)如果你是航天员聂海胜,当你成功着陆,回到祖国,与女儿聂天翔见面时,你 想对自己的女儿说些什么呢?请写在下面的横线上。(不少于30字)(2分)‎ ‎ ‎ 二、阅读理解(50分)‎ 阅读下列文段,完成8~23题。‎ ‎(一)(10分)‎ 我问那个卖牡蛎的人:“应该付您多少钱,先生?”‎ 他回答道:“两法郎五十生丁。”‎ 我把五法郎的银币给了他,他找了钱。‎ 我看了看他的手,那是一只满是皱纹的水手的手。我又看了看他的脸,那是一张又老又穷苦的脸,满脸愁容,狼狈不堪。我心里默念道:“这是我的叔叔,父亲的弟弟,我的亲叔叔。”‎ 我给了他十个铜子的小费。他赶紧谢我:“上帝保佑您,我的年轻的先生!”‎ 等我把两法郎交给父亲,母亲诧异起来,就问:“吃了三个法郎?这是不可能的。”‎ 我说:“我给了他十个铜子的小费。”‎ 我母亲吓了一跳,直望着我说:“你简直是疯了!拿十个铜子给这个人,给这个流氓!”她没再往下说,因为父亲指着女婿对她使了个眼色。‎ 后来大家都不再说话。‎ 在我们面前,天边远处仿佛有一片紫色的阴影从海里钻出来。那就是哲尔赛岛了。‎ ‎8.下边是小说中的环境描写,其中哪一句同文中画线的句子有相同的表达作用?( )(2分) ‎ A.画眉在树林边宛转地唱歌;锯木厂后边草地上,普鲁士兵正在操练。‎ B.苍黄的天底下,远近横着几个萧索的荒村,没有一些活气。‎ C.风过去了,只剩下直的雨道,扯天扯地地垂落,看不清一条条的,只是那么一片、一阵,地上射起无数的箭头,房屋上落下万千条瀑布。‎ D.中秋过后,秋风是一天凉比一天,看看将近初冬;我整天的靠着火,也须穿上棉袄了。‎ ‎9.在给于勒十个铜子小费这件事情上,“我”和“母亲”‎ 有不同的表现,试作简要评论。(4分)‎ ‎ ‎ ‎10.文中有一处细节描写:“父亲指着女婿对她使了个眼色。”请你设想当时“父亲”会有怎样的心理活动,试用“父亲”的口吻把它写出来。(4分)‎ ‎ ‎ ‎(二)(24分)‎ 那是四年前的事了,准确地说不是“最近”了,然而对我来说,却比昨天发生的事印象还要鲜明得多。‎ 那年夏天,为了摄影我在喜马拉雅山麓、尼泊尔的一个叫多拉卡的村庄待了十多天。在这个家家户户散布在海拔一千五百米斜坡上的村庄,像水、电、煤气之类所谓现代的生命线还没有延伸到这里。‎ 这个村庄虽有四千五百口人,却没有一条能与别的村落往来的车道。不用说汽车,就是有轮子的普通交通工具也用不起来。而只能靠两条腿步行的山路崎岖不平,到处都被山涧急流截成一段一段的。‎ 由于手推车都不能用,村民只能在体力允许的范围内背一些东西在这条路上行走,每当我惊奇于草垛何以移动时,定睛一看,下面有一双双小脚在走路。原来是孩童背着堆得高高的当燃料用的玉米秸。‎ 以前在日本去村庄的公有山林砍柴时,禁止用马车拉柴,只允许背多少砍多少。当时人们认为背多少砍多少的话就能得到天神的原谅。‎ 时代不同了,可正因为没有车道,多拉卡村的人们至今过着一种既能保护环境又能被天神原谅的生活。我不知道以前的情况,反正现在村民们完全知道他们的生活无法和世界上其他的地方相比。因此,他们是以一种苦楚的心情,在旅游者看来像世外桃源般美丽的风景中过着日子。‎ 特别是年轻人、小孩子都渴望离开村子去有电有车的城市。这也是理所当然的。就是我们,在没法用汽车的这里,也深感不便,每时每刻都是全副武装登山。从汽车的终点站到村庄,我们竟雇了十五个人搬运器材和食品,多余的东西不得不放弃。‎ 首先放弃的就是啤酒,啤酒比什么都重。想过酒瘾,威士忌更有效果。我们四人带了六瓶,每人一瓶半,估计能对付着喝十天,‎ 然而威士忌和啤酒,其作用是不同的。‎ 当汗淋淋地结束了一天的拍摄,面对眼前流淌着的清洌的小河时,我情不自禁地说:“啊,如果把啤酒在这小河中镇一下的话,该有多好喝呀。”‎ 现在再提经过大家协商放弃的啤酒真是没有道理。这时有人追问我说出来的这句忌语。他不是我的同僚,而是村里的少年切特里。‎ 他问翻译:“刚才那人说了什么?”当他弄清什么意思时,两眼放光地说道:“要啤酒的话,我去给你们买来。”‎ ‎ “……去什么地方买?”‎ ‎ “恰里科特。”‎ 恰里科特是我们丢了车子雇人的那个山岭所在地,即使是大人也要走一个半小时。‎ ‎“是不是太远了?”‎ ‎“没问题。天黑之前回来。”‎ ‎ 他劲头十足地要去,我就把小帆布包和钱交给了他。“那么,辛苦你了,可以的话买四瓶来。”‎ ‎ 切特里兴高采烈地跑了出去,到八点左右背了五瓶啤酒回来。大家兴奋地鼓掌庆祝。‎ ‎ 第二天午后,来摄影现场看热闹的切特里问道:“今天不要啤酒吗?”‎ ‎“要当然是要的,只是你太辛苦了。”‎ ‎“没问题。今天是星期六,已经放学了,明天也休息,我给你买许多‘星’牌啤酒。”‎ ‎ “星”牌啤酒是尼泊尔当地的啤酒。我一高兴,给了他一个比昨天更大的帆布包和能买一打啤酒以上的钱。切特里更起劲了,蹦蹦跳跳地跑了出去。‎ ‎ 可是到了晚上他还没回来。到了临近午夜还是没有消息。我向村民打听会不会出事了,他们异口同声地说:“如果给了他那么多钱,肯定是跑了。有那么一笔钱,就是到首都加德满都也没问题。”‎ ‎ 十五岁的切特里是越过一座山从一个更小的村子来到这里的,平时就寄住在这里去上学。土屋里放一张床,铺上只有一张席子。因为我拍过他住的地方并问了许多问题,所以对他的…情况是了解的。‎ ‎ 在那间土屋里,切特里每天吃着自己做的咖喱饭发愤学习。咖喱是他把两种香料和辣椒放在一起夹在石头里磨了以后和蔬菜一起煮出来的。由于土屋很暗,白天在家学习也得点着油灯。‎ ‎ 切特里还是没有回来。第二天也没有回来。到第三天也就是星期一还没有回来。我到学校向老师说明情况、道歉并商量对策,可是连老师都说:“不必担心,不会出事的。拿了那么一笔钱,大概跑了吧。”‎ 我后悔不已。稀里糊涂凭自己的感觉把对尼泊尔孩子来说简直难以相信的一笔巨款交给了他,误了那么好的孩子的一生。‎ 然而我想还是事故吧。但愿别发生他们说的事。‎ 这样坐立不安的过了三天,到了第三天深夜,有人猛敲我宿舍的门。唉呀,打开门一看,切特里站在外面。‎ 他浑身泥浆,衣服弄得皱巴巴的。听他说由于恰里科特只有四瓶啤酒,就爬了四座山直到另一个山岭。‎ 一共买了十瓶,路上跌倒打碎了三瓶,切特里哭着拿出所有玻璃碎片给我看,并拿出了找的钱。‎ 我抱住他的肩膀哭了。很久了,我不曾那样哭过,也不曾那样深刻全面地反省过。‎ ‎                    (选自《尼泊尔的啤酒》吉田直哉<日>)‎ ‎11.“那是四年前的事了”,但“却比昨天发生的事印象还要鲜明得多”,文章开篇这样写有什么作用?(3分)‎ ‎                                                                  ‎ ‎12.文章第②③④段主要说明了什么事情?(3分)‎ ‎                                                                            ‎ ‎13.怎样理解第⑥段中“他们是以一种苦楚的心情,在旅游者看来像世外桃源般美丽的风景中过着日子”?(3分)‎ ‎                                                                           ‎ ‎14.第⑩段在全文中有何作用?(3分)‎ ‎                                                                           ‎ ‎15.第⑾段中切特里的“两眼放光”、“劲头十足”、“兴高采烈”,表现了切特里怎样的品质?(3分)‎ ‎                                                                  ‎ ‎16.文中插入第(25)(26)两段有什么必要?(3分)‎ ‎                                                                           ‎ ‎17.“我”为什么会“抱住他的肩膀哭了”?“我”为什么要“深刻全面地反省”?(3分)‎ ‎                                                                          ‎ ‎(三)《苏比拉的礼物》‎ 一天,健康恢复中心的一群年轻人来到香巴拉野生动物保护区考察旅行。香巴拉的创建人蒂皮·赫德伦笑容满面地指着围栏中的猎豹介绍说:“它叫苏比拉,是只3岁的猎豹。”‎ 苏比拉把头转向观众,凝视着他们。浓密的茶色皮毛上,密密麻麻的黑色斑纹那么耀眼,观众们发出由衷的赞叹:“啊啊……瞧啊,它真美!”‎ 唯独后排一个十几岁的男孩不耐烦和不满意地嘟嚷着,他是科里。17岁的科里一直梦想做一名职业棒球队球员,没有人怀疑科里的能力。州里一位为名校物色棒球人才的人也是如此,他招募了科里。然而这都是车祸以前的事了。‎ 科里在车祸中失去了一条腿,一同失去的,还有希望、精神支柱。他苦恼万分,身心疲惫,万念俱灰,自暴自弃。他不敢想未来,他拒绝别人的帮助。“别缠着我,”科里曾对康复中心主任说过,“你帮不了我,没人能帮我。”‎ 导游介绍说:“猎豹从不吃腐肉,而是吃鲜肉。虽然被关在围栏里。”‎ 腐肉?这个词似乎引起了那个男孩的兴趣。那不讨人喜欢的年轻人大声问道:“腐肉是什么意思?”‎ ‎“指的是解剖用的尸体,一般的尸体,遗体。”年轻的助手说。‎ ‎“猎豹不吃被车撞死的人和动物。”那男孩嘿嘿地笑着说。‎ 观众们议论起来。‎ 苏比拉喜欢观众的反应,总是愿意展示一下它的本领。它绕着围栏飞舞起来。参观的人群惊叹道:“啊,它真是太美了!”‎ ‎“它只有三条腿!”有人惊讶地叫道。‎ ‎“真的?”前排的一个姑娘叫喊说。其余的年轻人屏息睁大眼睛看着,被眼前的景象惊呆了。‎ 没有人比科里更震惊。他迷惑不解地看着那动物令人难以置信地全速奔跑,他提了一个所有人都在想的问题:“用三条腿它怎么能跑那么快?”猎豹轻松自然的动作使科里惊异不已,他低声说道:“难以置信,真是难以置信。”他凝视着那少了一条腿的漂亮动物,脸上露出笑容,眼中闪烁着希望之光。‎ 蒂皮站在人群后面解释说:“你们大家全注意到了,苏比拉是头独特的豹。没有人告诉过它不应该或者是不能像四条腿的猎豹跑得一样快,它也不认为自己做不到,所以它才跑得这样快。”‎ 那男孩沉默不语,饶有兴趣地听蒂皮继续往下说:“我们是从俄勒冈州一家动物园里得到苏比拉的。它还在娘胎的时候,脐带缠在腿上,腿肌肉萎缩,出生没多久就失去了那条腿。只剩下三条腿,前途看来没有希望。动物园当时正考虑让它安乐死。”‎ 她接着说:“我们听到苏比拉的事,收养了它。”‎ ‎“它来后不久就表现出它的价值——具有爱和意志顽强的特殊天赋。过去的几年里,苏比拉的天赋感动了来自世界各地的参观者,它无需言语,却成了我们最有说服力的发言人。”‎ 科里不再说风凉话了,温和地问道:“我们可以摸摸它吗?”‎ 参观旅行结束时,领队要找一名志愿者把滚轮式大活动门打开并顶住,让面包车开出保护区牧场。出乎大家的意料,科里举起了手。‎ ‎18.阅读全文,分析文中划线的“唯独后排一个十几岁的男孩不耐烦和不满意地嘟囔着”一句中“男孩”为什么“不耐烦”“不满意”? (3分)‎ ‎ ‎ ‎ ‎ ‎19.科里的心理和行为在看了苏比拉的表演和听了苏比拉的经历后发生了很大的变化,请结合全文内容概括科里心理和行为变化过程的几个阶段。(3分)‎ ‎ ‎ ‎ ‎ ‎20.读读文中画线句子,你觉得科里听了这些话后可能悟到了怎样的道理?(3分)‎ ‎ ‎ ‎ ‎ ‎21.本文题目是“苏比拉的礼物’,但正文中没有出现“礼物”一词。你认为苏比拉的“礼物”是什么?(3分)‎ ‎ ‎ ‎ ‎ ‎22.下面对文章的理解、分析和推断不正确的两项是( ) (4分)‎ A.科里是一个很有运动天赋和运动才能的年轻人,如果没有那次不幸的车祸,他做一名职业棒球队球员的梦想是完全有可能实现的。‎ B.科里说“别缠着我”,拒绝别人的帮助并不是因为他不需要别人的帮助,其实在这时他最需要别人的理解、启发、鼓励和支持。‎ C.科里听到导游说“猎豹从不吃腐肉,而是吃鲜肉”时大声问“腐肉是什么意思”,表明科里开始积极提问,对生活已经有了希望。‎ D.科里听到苏比拉“只有三条腿”时的震惊和“难以置信,真是难以置信”的低语说明他不相信眼前的事实。认为这都是假的。‎ E.科里在参观旅行结束时,主动举手做打开并顶住活动门的志愿者的行为说明他已经恢复了对生活的信心,接受了苏比拉赠送的礼物。‎ ‎23.文中有这样一句话:“苏比拉的天赋感动了来自世界各地的参观者,它无需言语,却成了我们最有说服力的发言人。”这是猎豹苏比拉给人类的感动。其实,大自然给人类的感受很丰富,她赐与人类的精神启示还很多。请你仿照上面这句话与下面的例句写两句话,表达出大自然给人的感受、领悟或启示。(注意用上加点的词语)(3分)‎ 例句:皎洁的明月慰藉了一个又一个望月之人的孤寂,它无需言语,却成了诗仙李白最忠诚的心灵伴侣。‎ ‎ ‎ 三、作文(30分)‎ ‎24、阅读下面材料,请以“我多么想 ”为题,写出发自内心的一个愿望。‎ 每个人都有自己的愿望和心声:有的想与某位师长亲友说一说久藏的心里话;有的想减轻过重的负担,多一些自由发展的空间;有的想消除与某位同学的误解,以重续友情;有的想向辛劳一生的父母奉献一份孝心;有的想把家乡变得更加美丽富饶;有的想施展才华,造福人类,实现理想……‎ 要求:①将题目补充完整 ②不少于600字 参考答案 第九课故乡 ‎【自主学习】‎ ‎1、悲哀 ‎ 学生跳读课文中写“我”的情绪的段落。如开头的“我的心禁不住悲凉起来”,结尾的 “故乡的山水也都渐渐远离了我,但我却并不感到怎样的留恋。……使我非常气闷……又使我非常的悲哀”等段落。 ‎ ‎2、故乡之景 、故乡之人 重点阅读开头的一段景物描写,注意重读“天气阴晦”、“冷风呜呜”、“苍黄的天”、“横着萧索的村庄”等词语。‎ 对比朗读小说中“记忆中的故乡”的部分,注意其中“深蓝”、“金黄”、“碧绿”等表示色彩的词语。‎ ‎4、(1)闰土的变化有哪些方面令“我”悲哀?‎ ‎①闰土肖像的变化令“我” 悲哀。②闰土言、行、神、心的变化令“我” 悲哀。(2)杨二嫂的变化是否也令“我”悲哀?‎ ‎ ①杨二嫂肖像的变化令“我” 悲哀。②杨二嫂言、行、神的变化令“我” 悲哀。‎ ‎(学生分条梳理讨论的结果,特别是对人物的评价性词语,学生可能不够准确,教师可加以点拨和补充:闰土:外貌苍老,动作迟钝,语言含糊,对“我”谦恭,对生活丧失希望。杨二嫂:相貌丑陋,语言尖刻,自私、势利,虚伪、庸俗。)‎ ‎5、在课文的结尾,作者写出了理想中富足美丽充满活力的家乡,并且相信经过大家共同的努力,美好的理想一定能实现。‎ ‎【合作探究】‎ ‎6、该问题探究的已不仅是环境,而且涉及小说主题。除了对比鲜明的“现实中的故乡”与“记忆中的故乡”之外,其实,小说中还有一个“理想中的故乡”。从小说结尾部分“我”的内心独白可以看出,“我”对未来的故乡有一个朦胧的希望轮廓。‎ ‎7、这个问题是把小说的社会意义推到更广阔的层面。在现代工业文明的时代,故乡失落了,又也许只存在于孩童纯真的眼睛里。小说中的故乡是“我”的,又是“我们”的。它有着普遍的象征意味,代表着人的精神归宿。‎ ‎8、结合课后练习,研究“其实地上本没有路,走的人多了,也便成了路”的深刻意蕴。从小说对宏儿和水生的想象中,可窥见作者把希望寄托在下一代身上。理想中的故乡,不在儿时飘渺的回忆中,更不在世俗、功利、隔膜的成年世界里,它需要我们去追求,去勇敢地开创新路。‎ ‎9、84段中的议论,表达“我”对帝国主义、封建主义践踏下的社会现实的悲愤和不满。86段中的议论,是对旧生活的否定和对新生活的向往。88段中关于希望有无的富有哲理性的议论,给人以深刻的启迪和鼓舞,它告诉人们:新生活的实现,要靠脚踏实地的奋斗。‎ ‎10、通过对故乡景色和闰土前后变化的描写,揭露了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剥削压迫下的旧中国农村日益破产,农民生活日益贫困的社会现实,以及辛亥革命的不彻底性,反映了作者改造旧社会,创造新生活的强烈愿望。‎ ‎【精读精练】‎ ‎11、衬托闰土身穿极薄的棉衣,暗示闰土生活的困窘。‎ ‎12、因为二十几年的困苦使他感到痛苦,难堪。‎ ‎ 13、见到儿时的朋友,内心是高兴的,但由于生活的艰辛,心情不觉凄凉,在如何称呼我时,闰土思想上有短暂斗争,但终于不能冲破封建等级观念的束缚,以完全不同于儿时的态度来对待我。‎ ‎14、借以突出故乡农民的日益贫困。‎ ‎15、A形貌上的变化B精神上遭受的严重摧残。‎ ‎16、封建社会森严的等级观念,已在成年闰土思想上打下了深深的烙印,他不得不把真情埋在心底而面对现实,像闰土一样的人们在封建制度的束缚下丧失了生命的活力,精神变得麻木了,由此可见封建制度对人的毒害之深。‎ ‎17、辛苦展转 辛苦麻木 辛苦恣睢 。‎ ‎18、我在蒙胧中,眼前展开一片海边碧绿的沙地来,上面深蓝的天空中挂着一轮金黄的圆月。我对新希望新生活的想象和憧憬 。‎ ‎19、哀其不幸,怒其不争。‎ ‎【主题阅读】‎ ‎20、只要 只能 ‎21、得了同情就甘于自己被驱使被奴役的地位。‎ ‎22、“奴才”是那些甘心供人驱使,对上献媚、甚至为虎作伥的人“聪明人”是维护旧社会、欺骗奴才的伪君子,他对奴才的“同情”“慰安”正是使奴才安于被奴役地位的麻醉剂,他与主人是一丘之貉“傻子”是坚定的和旧大会作坚决的斗争的、疾恶如仇、身体力行的勇士。‎ ‎23、黑暗旧社会、旧制度的象征 ‎24、向主子讨好、报功 ‎25、奴才甘心供人驱人对上献媚、甚至为虎作张的“奴才哲学”。‎ ‎【拓展提升】‎ ‎26、略。‎ ‎27、①“将来”与“希望”调换位置。②“改进”改为“提高”或“质量”改为“方法”。28、A、我的老师是一位多么慈爱、多么公平、多么伟大的人啊!B、还说希望将我的也送他。‎ 第10课 孤独之旅 ‎【自主学习】‎ ‎1、注意下列字的读音 ‎ 嬉闹(xī) 觅食(mì) 驱除(qū) 雍(yōng) 旧茬儿(chá) 戳破(chuō) 撩逗(liáo) 凹地(āo) 掺杂(chān) 胆怯(qiè) 撅(jué) 给予(jǐ yù) ‎ ‎2、⑴丰富、富裕。⑵嬉笑打闹。⑶挑逗、招惹。‎ ‎  ⑷①完全不知道的样子。②失意的样子。‎ ‎  ⑸①(言行等)合人心意,讨人喜欢。②机灵。‎ ‎3、开端;写杜小康因家庭经济困难而不得不辍学跟着父亲去放鸭。 ‎ 发展:写杜小康与父亲撑船赶鸭去芦苇荡的经过和感受。 ‎ 高潮:写杜小康与父亲在芦苇荡中遇到暴风雨的情景。 ‎ 结局:写鸭子长大了,杜小康也“长大”了。‎ ‎4、出发时:P69          茫然,恐惧 ‎ 到达芦苇荡时:P72     害怕,胆怯 ‎ 安顿之后: P73        感到孤独 ‎ 时间久了:    P74     不再忽然地恐慌 ‎ 那天雨后天晴:  P76   坚强。‎ ‎5、(1)失去交流环境。对于一个离开学校和同学的少年来说,是无比痛苦,非常寂寞的,失去了同伴的帮助,没有同学间的交流,:等于失去了正常的生活。 ‎ ‎ (2)失去了人文环境。杜小康随父亲去放鸭,离开了村庄,离开了人群,父子缺少交流,‎ ‎“越来越单调,越来越干巴巴的了”。这种空虚、贫乏的生活,在精神上是一种折磨。 ‎ ‎ (3)恐惧自然环境。大自然的空阔与未可知,对一个幼小的心灵,具有强大的压迫力,由此带来的心理上的恐慌让他“迟迟不能人睡”。 ‎ ‎ (4)恐惧未来环境。在放鸭的路上,杜小康想的是:还要走多远?前方是什么样子?这不仅是对放鸭而言,更代表了他对前途的迷茫与无奈。‎ ‎【合作探究】‎ ‎6、(1)P70.写杜小康对远逝的家的眺望和鸭群扇形水流的描写,表现杜小康的幼稚、软弱和恋家。鸭群流水虽然美,但毕竟单调、永恒,并不好玩。这些更增添了对在家乡生活的留恋。 ‎ ‎ (2)P71.写黄昏时炊烟和河面的热气,是那么的单调、虚无,更增添了杜小康孤寂的感受。 ‎ ‎ (3)71有关鸭群的描写:鸭群向芦苇荡行进,偶尔“朝着这片天空叫上几声”,烘托出杜小康无比寂寞的心情;晚上鸭群“将主人的小船团团围住”,时常看看主人是否在船上才安心睡觉,鸭子的恐惧感衬托出杜小康的恐慌。 ‎ ‎ (4)P72。有关芦苇荡的描写:芦苇荡“如绿色的浪潮直涌到天边”,无边无际,给人以极大的心理压力,让杜小康“害怕”和“胆怯”。 ‎ 当杜小康习惯了孤独的生活,“再面对浩浩荡荡的芦苇”时,就不再“恐慌”了,恐惧只是心理的折射。 ‎ ‎ (5)P75。有关风雨的描写:芦苇荡的暴风雨是极其可怕的,“雷声”“如万辆战车从天边滚动过来”,“暴风雨”“歇斯底里”“天昏地暗”“仿佛世纪已到了末日”。暴风雨冲垮了鸭栏,惊散了鸭群。杜小康表现了大人似的勇气与坚强,在暴风雨中搏斗,暴风雨给了他一个成长的机会和舞台。‎ ‎7、杜小康从幼稚、软弱、恋家的孩子成长为一个心灵成熟的男子汉的过程。‎ ‎8、心理活动的发展:①想上学(我不去放鸭了,我要上岸回家……)。②现在,占据他心灵的全部是前方:还要走多远?……前方是未知的。③他害怕了……眼中露出了一个孩子的胆怯。④最大的敌人……它就是孤独。⑤开始想家,并且日甚一日地变得迫切……哇哇大哭起来……⑥在心里清楚了这一点:他们已根本不可能回避孤独了……不再忽然地恐慌起来。⑦杜小康摇摇头:“还是分头去找吧。”说完.就又走了。⑧他哭了起来,但并不是悲哀。⑨望着异乡的天空……但他没有哭。他觉得自己突然地长大了,坚强了。⑩惊喜地发现鸭下蛋了。杜小康在放鸭的生活中,经历了出发时的茫然、恐惧,到达芦荡时的害怕、胆怯,安顿之后的感到孤独,时间久了的不再忽然地恐慌,那天雨后天晴的突然地长大了、坚强了,走过了“孤独之旅”。‎ ‎9、如“陌生的天空和陌生的水面”从未见过的面孔。“没有其他声音,天地又如此空旷” “寂寞”“已无一户人家”“唯一的炊烟”“想听到声音,牛叫或者狗吠。然而,这不可能”“最大的敌人,也正在一步一步地向他们逼近:它就是孤独”“一连十多天遇不到一个人”“言语被大量地省略了”“这种省略,只能进一步强化似乎满世界都注满了的孤独”“他们已根本不可能回避孤独了”——离乡背井的孤独、别离母亲与伙伴的孤独、空旷浩茫环境的孤独、单调乏味生活的孤独,对于已遭受家道中落、生活境遇产生大反差打击的小小少年杜小康而言,随父放鸭生活中还要承受这种种孤独无异于雪上加霜。他内心的苦痛、迷惘与挣扎,在文中表现得淋漓尽致。‎ ‎10、可以概括为两点:①杜小康因为家道中落,不得不失学。离开同学、学校,对一个少年来说,是无比痛苦和寂寞的。失去一起长大的伙伴,也就等于失去成长道路上的朋友、依靠。不仅如此,离开小伙伴.也等于失去了充满童真童趣的生活。‎ ‎ ‎ ‎ 杜小康随父亲去放鸭,离开了村庄、人群,等于失去了人文环境。失去了人与人之间的交往,也就失去了感情、文化以及物质之间的交流,在精神上会感到痛苦,甚至是一种折磨。    放鸭生活中,父子之间一种看似默契的“省略”,其实是一种空虚、贫乏生活的表现。‎ ‎  ②杜小康和父亲离家去放鸭,来到“陌生的天空和陌生的水面”,感到一种恐惧。这样的恐惧表现在两方面:一是对自然环境的恐惧。“芦荡如万重大山围住了小船'杜小康有一种永远逃不走的感觉”“眼中露出了一个孩子的胆怯”。大自然的空阔与未知,对一个幼小的心灵具有强大的压迫力,由此带来的心理上的“恐慌”让杜小康“迟迟不能入睡”;二是对前途的恐惧,去放鸭的路上,杜小康想的是:还要走多远?前方是什么样子?这不仅是对放鸭而言,更代表了他对前途的迷茫和无奈。‎ ‎11、写父亲和鸭子,对完成杜小康这个形象的塑造有不可或缺的衬托作用。如:写父亲拼命赶鸭子,“不肯给它们一点觅食或嬉闹的可能。仿佛只要稍微慢下一点来,他也会像他的儿子一样突然地对前方感到茫然和恐惧,从而也会打消离开油麻地的主意”“父亲显然也是有所慌张的。但他在儿子面前,必须显得镇静”。写鸭群“十分乖巧”“它们把嘴插在翅膀里,一副睡觉绝不让主人操心的样子”。作为成年人,经历了生活沧桑的父亲对前途未来都深感茫然和恐惧,何况小小少年杜小康?作为低等动物的鸭子,离开了熟悉的环境,尚且感觉孤独害怕,何况是作为人的杜小康?因此对这二者的描写,使得杜小康的孤独感受显得更为真切,能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小主人公的内心世界。‎ ‎【精读精练】‎ ‎12、①B②A③B④D ‎13、前面三个“黑”字都是实指,后一个“黑”字是虑指,作者肆意渲染暴风雨的可怕,目的是借这样恶劣的环境来表达主人公在风雨中成长的主旨。‎ ‎14、这段写暴风雨中杜小康不顾雷雨、不顾芦苇叶割破脸、不顾芦苇茬儿戳存脚,只顾追赶鸭子,这些描写让读者感受到小说中的主人公在这的环境里成长了。‎ ‎15、杜小康失学了,和父亲到这荒无人烟的地方放鸭,要战胜很多东西,要忍受生活的艰苦,对亲人的思念,对读书生活的渴望,尤其是要战胜孤独,杜小康终于能够战胜这一切,因此他觉得自己长大了,坚强了。‎ ‎【主题阅读】‎ ‎16、有对少时的女伴的牵挂;有与一个男孩擦肩而过的浪漫与怅然;有对父亲去世的无边哀痛。‎ ‎17、雷电;为在夜雨中回忆有关雨中的故事作铺垫。‎ ‎18、意在说明,雨夜中她会像《金蔷薇》那个工艺作坊的清洁工一样,将自己珍藏的故事,筛选出来的,打造更美好的青春。‎ ‎19、这句话是说我与女伴互相牵挂即我思念她的同时,她一定也思念我。‎ ‎20、两段选文都运用了比喻和拟人的修辞方法,生动形象的写出了大雨来临时的情景。选文①运用了对比的写法,通过今夜与昨夜月色的对比,突出大雨来临的突然。选文②则通过侧面描写,通过呼呼风声与千万支芦苇被撅断的声音,侧面烘托出风雨来临之猛烈。‎ ‎21、启示围绕珍惜生命中的美好事物,从中汲取营养打扮青春去谈。‎ ‎【拓展提升】‎ ‎22、 朱自清23、 水24、十七25、牛顿26、李清照27、苏轼28、 散文  冰心 ‎29、 法  昆虫学  法布尔30、对称  31、鲁班  ‎ ‎11、我的叔叔于勒 ‎【自主学习】‎ ‎1、全家人日夜盼望于勒叔叔回来,因为他在外面发了财。于是二姐的婚事也有了进展,一家人去哲尔赛岛旅行。在船上我们看到的于勒是一个穷困潦倒的老水手,菲利普夫妇暗骂于勒,为了躲避这个“瘟神”,他们最后竟改乘圣玛洛船,离开了哲尔赛岛。‎ ‎2、 “我”、菲利普夫妇、于勒等 ‎3、全家的恐怖  分文不值的于勒 ‎ 正直的人、有良心的人   好心的于勒、有办法的人 ‎ 全家唯一的希望 ‎ 这个小子、这个家伙   这个贼、这个流氓 ‎ ‎4、我对叔叔的同情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 ‎(1)、不受父母的影响,仔细观察叔叔;‎ ‎(2)、心中叔叔;‎ ‎(3)、给了叔叔十个铜子的小费;‎ 这默念的话中“我的叔叔,父亲的弟弟,我的亲叔叔”从字面的人物关系看:“我的叔叔,”也就是父亲的弟弟”,意思没有什么不同,但是,从排列的顺序分析,作者是很具匠心的,最后重复”我的叔叔”,其中却加上一个“亲”字,反映了“我”对处于贫困的于勒叔叔深切的同情和对父母六亲不认的困惑、苦闷及不满。这是一句包含粉讽刺意味的心里话。‎ 形象:我是一个涉世未深,比较天真单纯、富有同情心的孩子,与父母的表现形成鲜明的对比。‎ 作用:小说中的“我”作为叙事的主体贯穿全篇。其他人物的态度和行动,都是从“我”的眼里看到的;对其他人物的感受和评述,也都是从“我”的角度表示的。在“我”身上,寄托着作家的褒贬、爱憎、喜怒和哀乐。“我”不是主人公,只是以“我”的见闻来展开情节,起着穿针引线的作用。或说是线索性的人物。‎ ‎【合作探究】‎ ‎5、示例:(1)在生活困难的人家,一个人要是逼得父母动老本,那就是坏蛋,就是流氓,就是无赖了。  ‎ 心理:恐惧          性格:自私自利 ‎ ‎(2)可是每星期日,我们都要衣冠整齐地到海边栈桥上去散步。那时候,只要一看见从远方回来的大海船进口来,父亲总要说他那句永不变更的话:“唉!如果于勒竟在这只船上,那会叫人多么惊喜呀”  母亲也常常说:"只要这个好心的于勒一回来,我们的境况就不同了。他可真算得一个有办法的人。" ‎ 心理:希望        性格:唯利是图 ‎ ‎-‎ 总结:这真是“十年思盼,天涯咫尺,同胞好似摇钱树。 ‎ ‎(3)、看他郑重其事地带着两个女儿和女婿向那个衣服褴褛的年老水手走去。 ‎ 心理:仅是吃牡蛎,父亲却表现得一本正经,装腔作势,体现了他讲究排场、摆阔气的心理特征。   性格:虚荣。  ‎ ‎(4)、母亲有点迟疑不决,她怕花钱;但是两个姐姐赞成。母亲于是很不痛快地说:“我怕伤胃,你只给孩子们买几个好了,可别太多,吃多了要生病的。”然后转过身对着我,又说:“至于若瑟夫,他用不着吃这种东西,别把男孩子惯坏了。”  ‎ ‎  心理:既怕花钱,又爱面子,所以不直接说,而是用一些冠冕堂皇的理由去掩饰自己的内心想法。     性格:唯钱是命,虚荣。 ‎ ‎ (5)、不安、瞪、赶紧、十分苍白、两只眼也跟寻常不一样、“真奇怪!这个卖牡蛎的怎么这样像于勒?”就……就是我的弟弟呀。…… ‎ 心理:紧张不安,因为他害怕、怀疑年老水手是于勒,害怕自己多年的希望破灭,对于小说主人公的判断,关键是看谁是揭示主题的人物。本文要揭示的是在资本主义社会里人与人之间的赤裸裸的金钱关系的腐败现象,而文中最能揭示这一主题的是菲利普夫妇,而“我”是见证人;于勒则是贯穿始终的线索人物。心理:担心紧张,害怕,担心希望灰飞烟灭   性格:冷酷  ‎ 总结:如果我们把刚才那句话当做一幅对联的上联,请同学们根据我们刚才的分析给它对出下联。(示例:一朝相见,咫尺天涯,骨肉恰似陌生人。)再给它加上横批。(唯利是图、金钱至上、自私自利)‎ ‎6、钱、情。他们的性格本质。‎ 揭示主题:小说揭露了当时社会人与人的关系纯粹是金钱关系,无情鞭挞了小市民的势利贪婪,冷酷自私的丑陋灵魂。‎ ‎7、对于小说主人公的判断,关键是看谁是揭示主题的人物。本文要揭示的是在资本主义社会里人与人之间的赤裸裸的金钱关系的腐败现象,而文中最能揭示这一主题的是菲利普夫妇,而“我”是见证人;于勒则是贯穿始终的线索人物。‎ ‎8、旅行出发时眼中轻快明丽的景色和得知于勒破产时阴郁浓重暗淡的景色对比(反映了人物不同的心情和个性特征:海面轻快明丽的景色烘托一家人去哲尔塞岛旅行时欢快的心情,表现金钱梦给他们带来的喜悦和希望;阴郁浓重的景色描写烘托了人物失望,沮丧的心情,"紫色的阴影"语义双关,既指哲尔塞岛,也是于勒落魄蒙在菲利普夫妇心头阴影的写照)。旅行出发时眼中轻快明丽的景色和得知于勒破产时阴郁浓重暗淡的景色对比(反映了人物不同的心情和个性特征:海面轻快明丽的景色烘托一家人去哲尔塞岛旅行时欢快的心情,表现金钱梦给他们带来的喜悦和希望;阴郁浓重的景色描写烘托了人物失望,沮丧的心情,"紫色的阴影"语义双关,既指哲尔塞岛,也是于勒落魄蒙在菲利普夫妇心头阴影的写照).‎ ‎9、直接原因是菲利普夫妇只认识金钱和于勒又沦落为穷人,其根本原因是那个金钱至上的社会制度。‎ ‎【精读精练】‎ ‎10、“心里默念”能准确地表现若瑟夫既想相认,但又迫于父母态度而不敢相认的矛盾心理,而“叫出声来”在当时的环境和心理状态下则是不可能的。‎ ‎11、D。‎ ‎12、若瑟夫,第一人称给读者亲切和真实的感受;用孩子的眼光来看社会,更加深刻透彻地批判资本主义社会人与人的金钱关系。‎ ‎13、D,从“他不愿回到他们身边”“我们回来的时候改乘圣玛洛船,以免再见他。”可以看出。14、这一细节描写,表现出“我”的单纯、善良、和富于同情心,“母亲”的势利和尖锐。‎ ‎15、略。‎ ‎16、反映了菲利普夫妇的自私和冷酷,揭露了资本主义社会人与人之间赤裸裸的金钱关系。‎ ‎【主题阅读】‎ ‎17、B ‎18、(1)蹉跎 (2)不可思议 (3)花团锦簇 ‎19、①劝母多散步;②顺母走大路(或“陪母散步”“背母过沟坎”)。‎ ‎20、①自私的学子;②残忍(无情)的游子。‎ ‎21、①时间的残酷;②人生的短暂;③世上有永远无法报答的恩情;④生命本身有不堪一击的脆弱。‎ ‎22、人到中年,肩负承前启后的责任,对生活有一种使命感孝心无价 ‎23、(1)中心事件中心思想(2)家庭生活社会生活 ‎(3)记叙、描写议论 ‎(4)强调要孝敬长辈 甲文还表现长辈要关爱幼小 ‎24、(略)‎ ‎【拓展提升】‎ ‎25、称呼略。作用:于勒的好与坏,亲与疏完全取决于钱财,充分刻画了“菲利普夫妇自私冷酷、唯利是图的性格”。‎ ‎26、合理即可。‎ ‎27、主要有两处。一是“行为不正,糟蹋钱”的于勒被打发到美洲以后,没想到竟然发了财,而且来信“希望能够赔偿”菲利普损失。二是十多年未见的于勒一下子成了穷水手。‎ ‎28、这些话说明,金钱的势力无孔不入,有时爱情也是以金钱为转移的。这从另一侧面表现了人与人之间关系的阴暗面。‎ 第12课 心声 ‎【自主学习】‎ ‎1、小说写了李京京班上要上一节公开课,老师预先指定了六个她信任的学生朗读课文。李京京很想朗读这篇文章,因为李京京和课文《万卡》中的主人公有着许多相同的经历和感受。可老师却因为他声音沙哑,毫不客气地拒绝了京京的请求。李京京只好躲进小树林里去读这篇深深打动了他的文章;他情不自禁地为同学纠正不正确的朗读却遭到同学无端的嘲笑。公开课上,老师预先指定朗读的同学由于怯场没有站起来,京京却勇敢地举起手朗读了这篇文章,打动了在场的每一个人。‎ ‎2、场景:教室──树林里──教室──公开课上。 ‎ 情节结构:公开课前 → 回家路上 → 次日放学 → 公开课上  ‎ ‎  (想读课文) (偷读课文) (听读课文) (终读课文)‎ ‎3、(凡卡的命运和李京京非常相似,使他产生情感共鸣,才萌生出了朗读课文的强烈愿望。)(读《万卡》,李京京可以找到“同是天涯沦落人”的感觉。) ‎ 渴望得到老师的认可 ‎ 心声        渴望亲情 ‎ 渴望友情 ‎ ‎4、公正平等对待差生。 ‎ ‎【合作探究】‎ ‎5、李京京渴望得到锻炼机会,渴望得到老师和同学的肯定、理解和尊重;渴望父母和谐,家庭温暖;渴望亲情和友谊而想念爷爷和儿时玩伴;渴望情感的倾诉与宣泄。这些愿望都建构在“想朗读课文”这一表白上而动人心魄。总而言之,李京京的心声表达了对美好生活的追求,这也体现了他作为成长中的少年身心健康发展的需要。 ‎ ‎6、沉郁、倔强、认真、善良自强、满怀真诚。‎ ‎7、心理变化:满意高兴→慌乱紧张→感动懊悔。 ‎ ‎  她与许多好教师一样,工作认真,爱荣誉,因此为一节公开课而精心准备。但她又与许多教师一样有着代代相袭的缺点,搞虚假的公开教学,重视优秀生,忽视一般学生。不过,她果断处事,勇于改正错误,仍不失为一名好教师。 ‎ ‎8、当李京京看到讲义上印的《凡卡》时“他喜欢极了”,因为凡卡使他想起乡下跟爷爷在一起的幸福生活,想起了和妮儿一块儿摘桑果、吃桑果的趣事。课后听了赵小桢“软绵绵、奶声奶气”地练习,更增强了他公开课上事先布置好的赵小桢不敢举手,别人更不敢举手,只有李京京举起了手。“程老师有点慌乱了”,在实在没有人举手的情况下,处于无奈,程老师只好叫李京京读。凡卡的遭遇引起了有着相似经历和同样不幸命运的李京京深深的共鸣。他读得声情并茂,“教室里一片寂静”,大家都被感动了。‎ ‎9、李京京和赵小桢的区别在于,朗读过程中是否有自己的情感参与。(当然情感参与的前提并不限于相似的经历,而应当是朗读者在理解的基础上进行的体验性阅读。凡卡是个穷孩子,朗读时要准确地把握住他的情感,而不能读成爱撒娇的小姑娘的情感。)‎ ‎【精读精练】‎ ‎10、程老师是一个工作认真、爱荣誉的老师,她为了荣誉搞虚假的公开教学,重视优秀学生,忽视一般学生。她又能随机应变,勇于改正自己的错误。 ‎ ‎11、李京京得不到父母的关爱,老师的常识,总是沉湎在与爷爷一起的幸福生活中,他倔强,认真、执著,小说《万卡》引起他强烈共鸣,为朗读他喜欢的这篇小说在树林子里练习,他指出同学朗读不足,在公开课上,他勇敢地朗读课文并取得成功。 ‎ ‎12、心理描写,表现李京京举手要求朗读课文之前激烈的思想斗争。鲜明地表现了人物的性格特点。 ‎ ‎13、由于李京京的身世与万卡的身世遭逢相似,使他在阅读《万卡》时心里产生深深共呜,共呜是文学欣赏中常见现象,也是文学欣赏的高境界。文学欣赏,要有生活,要有感觉,要投入感情。 ‎ ‎14、示例:当前教育存在问题有:①重视优秀学生,忽略了一般学生;②公开教学事先安排,弄虚作假,不仅给学生带来不公正的感觉,而且对学生诚信做人带来负面影响;③不能平等待人,对内心苦闷的学生缺乏爱心,对他们的身心成长不利。(此题是扩展题,意在让学生结合自 己的生活体验,开拓思维。) ‎ ‎【主题阅读】‎ ‎15、(1) 车厢全是妇女和孩子,几乎是看不见一个健壮的男子。(2)现在轮到我上前线 ‎16、在战争中失去了三个儿子。‎ ‎17、C ‎ ‎18、同一词语,在不同语言环境中,表达出不同的感情色彩。《心声》中是被打动,感染,本文中是同情和担忧。‎ ‎19、略 ‎【拓展提升】‎ ‎20、作者想借主人公的心声,呼吁我们的教育工作者要尊重、关爱每一个学生的愿 ‎ 望和感情的心声。‎ ‎21、契诃夫,俄,《套中人》,《变色龙》‎ ‎22、示例:难道学习成绩差的学生就不能说出自己对课文的理解?难道学习差的学生就只能陪座当观众?(定一个反问句即可) ‎ 第三单元复习题参考答案 一、积累与运用(20分)‎ ‎1、D 2 茅 遏 歇 辙 3、A 4、D 5、A ‎6、(1)A、毕业班的课外阅读情况差于初一初二 B、农村中学学生课外阅读情况差于城市中学 ‎(2)A、减轻毕业班的学习负担 B、改善农村中学的课外阅读条件 ‎7、(1)开放性试题,符合语境,说话得体即可。(2)开放性试题,符合语境,说话得体可。‎ 二、阅读理解(50分)‎ ‎(一)‎ ‎8、B ‎ ‎9、这一细节写出“我”的单纯、善良、富有同情心;而母亲则是尖刻、势利的。 ‎ ‎10、略 ‎(二)‎ ‎11、引起读者的兴趣,产生急切要读下去的愿望,也表明这件事在“我”心目中的重要。 ‎ ‎12、交代此地的地理环境,海拔之高,使此地不但无交通,连路也没有,也为下文铺垫。    ‎ ‎13、对旅游者来说是一个非常新奇的世界,喜马拉雅山麓,没有任何的污染,没有噪音,没有都市的浮躁;但居住者却感觉远离现代文明、现代化。‎ ‎14、此时此地饮啤酒,绝不是在一般地方的饮啤酒,表现了拍摄一天后对啤酒的想往;也为下文作铺垫。  ‎ ‎15、表现了切特里乐于助人,不怕困难的品质和意志。    ‎ ‎16、交代切特里的身世,和他学习、居住条件艰苦。  ‎ ‎17、多么可爱的孩子啊,曾一度误解过他,人与人之间应该互相信任。‎ ‎(三)‎ ‎18、并不是参观不好,也不是猎豹不美,男孩不耐烦、不满意的原因是他没有希望,没有乐趣,对什么也烦,也不满意。(只要围绕男孩不高兴的原因是“没有希望,没有乐趣”回答即可得分)‎ ‎19.(1)万念俱灰,不耐烦、不满意、不合作;‎ ‎(2)看到苏比拉的残疾和听到苏比拉不幸的遭遇及战胜残疾的经历后产生了触动,重新燃起了希望之火。‎ ‎(3)恢复对生活信心,用行动表现自己积极的心态。(意思对即可。若将“心理”和“行为”分别作答亦可) ‎ ‎20、一个人做什么事行还是不行,不是别人说了算,关键是自己给自己的心理暗示:觉得自己能行就一定能行。(自信是自己给的;自强的意思是自己学会坚强)等等 ‎21、猎豹苏比拉热爱生命、热爱生活,以顽强的意志战胜困难(内心的软弱和外部的困难)的精神。(内容须包括热爱生命、意志顽强两个方面,意思对即可)‎ ‎22、C、D(C科里问“腐肉”是故意打岔,不是积极提问,说明他这时仍然万念俱灰;D.科里“难以置信,真是难以置信”的低语说明他受到了很大的震动,对猎豹充满了敬意,没有认为这都是假的)‎ ‎23、开放性试题。‎ 三、作文(50分)‎ ‎24题,根据分项分等评分标准进行评分。 ‎ 十三 事物的正确答案不止一个 ‎【学习目标】‎ ‎1、积累字词并学会运用。‎ ‎2、把握本文的论证方法,逐步培养学生阅读议论文的能力。‎ ‎3、认识创造性思维在实际生活中的重大意义鼓励学生做一个具有创新精神的人。‎ ‎【学习重点】‎ ‎1、准确找出本文的中心论点 ‎2、指出本文的论证方法 ‎【学习难点】‎ ‎1、快速寻找本文的论证方法,训练学生阅读议论文的能力。‎ ‎2、认识创造性思维在实际生活中的重大意义,学生怎样成为具有创新精神的人。‎ ‎【知识链接】‎ ‎1、关于作者 罗迦·费·因格(Roger von Oech,一般译作“罗杰·冯·奥奇”),1948年生,当代美国实业家、学者、创造学家。曾任加利福尼亚创意顾问。著作有《当头棒喝》(A Whack On The Side Of The Head)、《创造性纸牌》(Creative Whack pack)等。“唯一真正快乐的人们是儿童和富有创造性的那一部分人”是他的名言。‎ ‎2、关于“推敲”的典故:‎ 胡仔《苕溪渔隐丛话前集》卷十九引《刘公嘉话》:“岛(贾岛)初赴举京师,一日于驴上得句云:‘鸟宿池边树,僧敲月下门。’始欲着‘推’字,又欲着‘敲’字,练之未定,遂于驴上吟哦,时时引手作‘推敲’之势。时韩愈吏部权京兆,岛不觉冲至第三节。左右拥之尹前,岛具对所得词句云云。韩立马良久,谓岛曰:‘作“敲”字佳矣。’”‎ ‎3、关于“锲而不舍”的出处:‎ ‎《荀子·劝学》:“锲而舍之,朽木不折;锲而不舍,金石可镂。”‎ ‎【自主学习】‎ ‎1、注意下列字的读音和写法。‎ 根深蒂固 孜孜不倦 汲取 锲而不舍 ‎2、掌握下列词语的含义 根深蒂固 孜孜不倦 持之以恒 不言而喻 锲而不舍 汲取 推敲 ‎3、初读课文,回答问题:‎ 本文的结构如何划分的?‎ ‎ ‎ ‎【合作探究】‎ ‎4、文章开头设置了一个有趣的问题,作者由此得出什么结论?‎ ‎5、为什么要确立“事物的正确答案不止一个”的思维方式?作者是运用怎样的论证方法来阐明这一事理的?‎ ‎6、创造性思维有哪些必需的要素? 这里又运用了怎样的论证方法来论证?文章还运用了什么论证方法?请举例简析。‎ ‎7、区分一个人是否有创造力的主要依据是什么?‎ ‎【精读精练】‎ 阅读课文中的“某心理学专家小组”一段至结尾四段,回答问题。‎ ‎8、第一段中叙述了调查情况,调查者是( ),调查对象是( ),调查的结论是富有创造力的人和缺乏创造力的人的区别在于( )。‎ ‎9、第二段说认为自己不具备创造力和具备创造力的人,由于不同的态度和想法,产生了不同的表现,请分别说说两者的不同表现。‎ ‎ ‎ ‎10、第三段中“由此看来”中的“此”是指:( )‎ ‎11、第三段中说“小的创意会打开大的突破口”,请你用一个例子来说明这一点。‎ ‎12、如何才能成为一个富有创造性的人?‎ ‎【主题阅读】‎ 阅读下面的短文,回答文后的问题:‎ 最后一课 一位哲学家带着他的一群学生漫游世界,十年间,他们游历了许多国家,拜访了许多有学问的人,现在他们回来了,个个都满腹经纶。在进城之前,哲学家在郊外的一片草地上坐了下来,说:“十年游历,你们都已是饱学之士,现在学业要结束了,我们上最后一课吧!”‎ 弟子们围着哲学家坐下来,哲学家问:“现在我们坐在什么地方?”弟子们答:“现在我们坐在旷野里。”哲学家又问:“旷野里长着什么?”弟子们答:“旷野里长着野草。”哲学家说:“对,旷野里长满杂草,现在我想知道该如何除掉这些杂草。”弟子们非常惊愕,他们都没有想到,一心在探讨人生奥妙的哲学家,最后一课问的竟是这么简单的一个问题。‎ 一个弟子首先开口,说:“老师,只要用铲子铲掉就够了。”哲学家摇摇头。‎ 另一个弟子接着说:“用火烧也是很好的办法。”哲学家微微笑了一下,示意下一位。‎ 第三位弟子说:“撒上石灰就会除掉所有的杂草。”‎ 接着讲的是第四个弟子,他说:“斩草要除根,只要把根挖出来就行了。”‎ 等弟子们都讲完了,哲学家站了起来,说:“课就上到这里,你们回去以后,按照各自的方法除一片杂草,一年后,我们再来相聚。”‎ 一年后,他们都来了,不过原来相聚的地方不再是杂草丛生,它变成了一片长满谷子的庄稼地。弟子们围着谷地坐下,等待哲学家的到来,可是哲学家始终没有来。‎ 几十年后,哲学家去世了,弟子们在整理他的言论时,私自在最后补了一章:要想除掉旷野里的杂草,方法只有一种,那就是在上面( );同样,要想让灵魂净洁,惟一的方法就是去( )占领它。‎ ‎13、根据文意,在最后一段的两处括号内填上恰当的词语。(每处4个字以内)‎ ‎14、对哲学家“如何除掉这些杂草”的提问,为什么弟子们的回答都不正确?‎ ‎15、根据上下文的提示,该怎样正确地回答哲学家“如何正确地除掉杂草”的问题? ‎ ‎16、文中说原来相聚的地方已变成了一片庄稼地。它是怎样“变成一片长满谷子的庄稼地”的? ‎ ‎17、一年后,哲学家为什么始终没有来赴约? ‎ ‎18、用自己的语言简洁准确地概括这篇短文的中心论点。‎ ‎【拓展提升】‎ ‎19、有人说过:“想像是人的一种重要的创造力”。同学们,你们的想像力如何呢?让我们来完成一道思维训练题。 (板书:○ △)‎ 先看图形“○”“△”,再展开联想写一段话。‎ ‎20、写出几句关于“创造”、“创新”的名言警句。‎ ‎【教(学)后记】‎ 十四 应有格物致知精神 ‎【学习目标】‎ ‎1、了解“格物致知”的真正含义及其对于学习科学知识的重要性,从整体上把握文章内容。‎ ‎2、理解本文从正反两方面运用摆事实和讲道理相结合的论证方法。‎ ‎3、结合自身学习实际,积极争取做一名注重实践、有开拓精神的人。‎ ‎【学习重点】 ‎ ‎1、理解作者观点,整体把握课文内容。 ‎ ‎2、学习“摆事实、讲道理”的论证方法。‎ ‎【学习难点】‎ 掌握本文的论证方法,正确理解“格物致知”的真正含义。‎ ‎【知识链接】‎ ‎1、了解作者 丁肇中(1936-)美籍华裔物理学家。‎1936年1月27日出生于美国密执安州的安阿伯,当时他的父亲在密执安大学念书,后来到台湾大学任教。青少年时期,丁肇中是在祖国大陆和台湾度过的,在国内念完 小学和中学后,到美国密执安大学学习,1959年获得工程学士学位,1960年获得科学硕士学位,1962年获得(物理学)哲学博士学位。1963年以福特基金研究生的身分到瑞士日内瓦欧州核研究中心从事原子弹的研究工作,1964年回到美国,担任纽约哥伦比亚大学讲师,第二年提升为助理教授。1969年提升为物理学教授。1977年被委任为《核仪器与方法》编辑委员会委员,也是美国、意大利等地物理学会会员,美国艺术与科学学院院士。‎ ‎2、写作背景 本文是作者在被《暸望》周刊授予“情系中华”征文特别荣誉奖时的一篇发言稿,节选时省略的内容是:“我非常荣幸地接受<臁望》周刊授予我的‘情系中华’征文特别荣誉奖。我父亲是受中国传统教育长大的。我受的教育的一部分是传统教育,一部分是西方教育。缅怀我的父亲,我写了《怀念》这篇文章。”‎ ‎3、“格物致知”注释补充 格:推究。致:获得。《礼记·大学》:“致知在格物,格物而后知至。”意谓推究事物,方能获得事物的知识。宋·洪迈《容斋随笔旧序》:“因命纹梓,播之方舆,以弘博雅之君子,而凡志于格物致知者,资之亦可以穷天下之理云。”严复《原强》:“顾彼西洋以格物致知为学问本始,中国非不尔云也,独何以民智之相越乃如此耶?”(《中国成语大词典》上海辞书出版社1986年)  ‎ ‎【自主学习】‎ ‎1、朗读课文,积累词语。 ‎ ‎(1)注音 ‎  肇( )    埋没( )    彷徨( )‎ ‎(2)理解词义 ‎  格物: ‎ 致知:‎ 彷徨: ‎ 修身:‎ 清谈: ‎ 诚意:‎ 正心: ‎ 齐家:  ‎ 袖手旁观:‎ 一帆风顺: ‎ ‎2、速读课文,对课文进行圈点批注,找出标示论题的语句、表达作者观点的句子、承上启下的段落、各段的关键句等,并找出本文论点,给课文划分段落层次。‎ ‎ ‎ ‎【合作探究】‎ ‎3、《大学》里“格物致知”的含义是什么?作者所说的真正的格物致知的意义是什么?‎ ‎ ‎ ‎ ‎ ‎ ‎ ‎4、传统的中国教育为中国教育不重视真正的“格”?传统的中国教育有什么弊端?‎ ‎ ‎ ‎ ‎ ‎ ‎ ‎5、为什么要提倡“格物致知”的精神?有何现实意义?‎ ‎ ‎ ‎ ‎ ‎ ‎ ‎6、判断一个人是否具备“格物致知”精神的关键是什么?‎ ‎ ‎ ‎ ‎ ‎ ‎ ‎【精读精练】‎ 聚焦论证方法,重点学习“摆事实”“讲道理”相结合的说理方法。‎ ‎    7、提问:本文运用了哪几种说理方法?请结合课文内容作简单分析。‎ ‎【主题阅读】‎ 世纪之交的科学随想(节选) ‎ 杨振宁 ‎ ‎ 今天,大家在讲科技的时候都要讲创新。“创新”在中国已经是一个非常流行的名词,在报上经常可以看到。究竟怎样才能鼓励创新呢?这[甲]是一个非常复杂的问题。在这个问题上,我个人有深深的感受。因为我是在中国出生、成长,念完了中学、大学,还拿到了一个硕士学位之后才到美国去的;博士学位是在美国拿的,然后做研究、教书,到现在已经五十多年。我觉得自己对中国、美国的教育哲学都有相当深入的认识。这两个教育哲学是相当不一样的,这两个不同的教育哲学在怎样鼓励创新这件事情上的差异,值得我们深思。 ‎ ‎ 到底这两种教育哲学哪个好?这[乙]又是一个非常复杂的问题,要用辩证的方法来仔细了解。我认为,这两种教育哲学都能够鼓励创新,不过它们各自对不同类型的学生产生的最大效应是不一样的。我觉得,美国的教育哲学对排在前面30%—40%的学生明益的,因为这些学生不需要按部就班地训练,他们可以跳跃式学习,给了他自由,他可以自己发展出很多东西,当然他的知识不可避免地会有很多漏洞,但如果他真是很聪明的话,将来他自己可以弥补这些漏洞。所以这种学生受到美国式的教育训练,会比较快、比较容易成功。可是亚洲的教育哲学对排在后面30%—40%的学生有益处。为什么?因为这些学生通过按部就班的训练,可以成才,而且成才之后可以跟比他聪明的学生竞争;因为他有扎扎实实的知识,可以了解很多不是几天就可以学会的东西。这方面我有亲身的体验。 ‎ ‎ 记得我刚到美国芝加哥大学念研究院,两三天后就看见很多同学都非常聪明,随便讲什么题目好像都知道,当时我觉得美国的学生很厉害。可是过了两个月之后,我发现不是那么一回事了,因为他们对名词知道得很多,可是如果你连问他三个问题,他就回答不上来了。所以到了考试的时候,我们的分数比他们的高得多。 ‎ ‎ 回到刚才那个问题上,究竟哪一种教育哲学比较好呢?或者说,对于学生来讲,应该着重哪一种教育哲学?我最后得出的结论是:如果你讨论的是一个美国的学生,那就要鼓励他多进行一些有规则的训练;如果你讨论的是一个亚洲学生,他的教育是从亚洲开始的,那么就需要多鼓励他去挑战权威,以免他太胆怯。 ‎ ‎8、 文中两处加点的“这”指代的内容各是什么? ‎ ‎[甲]处:                                                 ‎ ‎[乙]处:                                                 ‎ ‎9、选取出对第①选段中的两个“相当”理解正确的一切(   ) ‎ ‎(A)前者表示程度深,后者表示差别大。 ‎ ‎(B)前者表示差别大,后者表示程度深。 ‎ ‎(C)两者都表示程度深。 ‎ ‎(D)两者都表示差别大。 ‎ ‎10、杨振宁认为中国和美国在教育方式上的差异是:                           ‎ ‎                                                        ‎ ‎11、作者在第③段中写自己“亲身的体验”,其目的是:                         ‎ ‎                                                         ‎ ‎12、怎样才能鼓励创新呢?作者最后得出的结论是:既要( );又要 ( )。                        ‎ ‎13、对中国式和美国式的教育,你更喜欢哪一种?用一句话说明理由。 ‎ ‎                                                                            ‎ ‎【拓展提升】‎ ‎14、阅读下面短文,请从文中丁肇中教授所谈四个体会中选择自己感受最深的一点,写一篇小议论文。‎ 丁肇中在中科院讲故事 在中国科学院建院50周年中外著名学者学术报告会上,丁肇中《我所经历的20世纪的实验物理学》的报告尤为引人注目。他讲了4个故事,谈了4个体会。  ‎ ‎ 第一个故事是测量电子半径。根据量子电动力学,电子的半径为零。1964年,哈佛大学和康奈尔大学的著名科学家进行了哈佛一康奈尔实验,其实验结果与这种理论不相符。丁肇中认为这个实验很重要,他们于1966年在德国用不同的方法重复了实验,得到的结果则是电子确实小到不可以测量。他由此得出的体会是:不要盲信专家的结论。  ‎ ‎ 第二个故事是发现新粒子家族。1970年,人们认为基本粒子都可以归纳为3种夸克。丁肇中对此持怀疑态度,但他想进行实验的想法却遭到了几乎所有国家大型实验室的反对。最终,他们在美国布鲁海文国家实验宣开展了实验,发现了一种全新的夸克。由此得到的体会是:永远对自己充满信心,做你自己认为是正确的事。  ‎ ‎ 第三个故事是发现胶子。光子传播原子之间的力,胶予传播夸克之间的力。丁肇中与中科院唐孝威等科学家合作,在1979年发现了胶子,而这一结果是他们事先没有料到的。由此得出的体会是:要对意料之外的现象有充分的准备。  ‎ ‎ 第四个故事是寻找反物质。在地面上不可能找到反物质,国际大空站上的阿尔法磁谱仪担当起了研究太空反物质、物质和暗物质的任务。去年,发现号将实验仪器送上了太空。这是人类第一次在天上测量带电粒子。丁肇中得出的体会是:要实现你的目标,最重要的是好奇心,对所做的工作要有兴趣,要勤奋地工作。  ‎ ‎ (《科学时报》‎2001年11月4日) ‎ ‎【教(学)后记】‎ 十五 短文两篇 ‎【学习目标】  ‎ ‎1、学习文中运用比喻、排比等修辞进行说理的方法。  ‎ ‎2、积累文中出现的精辟的句子。‎ ‎3、培养学生搜集资料、处理信息的能力。‎ ‎4、认识读书的益处;养成良好的读书习惯;‎ ‎【学习重点】‎ 课文中出现的名言警句的体会学习。‎ ‎【学习难点】 ‎ 举例论证、道理论证、比喻论证、驳论等方法的运用。‎ ‎【知识链接】‎ ‎1、作者简介 培根(1561—1626)英国哲学家、作家,出生贵族家庭。剑桥大学毕业,后又学习法律,1618年任大理院院长,封为勋爵。1621年因受贿为国会弹劾去职,嗣后居家著述。1626年冬由于在野外试验雪的防腐作用而受寒致死。《随笔》是其文学方面主要著作,开创英国随笔这特有体裁。‎ 马南(1912--1966),邓拓的笔名,当代作家、杂文家、历史学家、著名新闻工作者,福建闽侯人。主要著作有:文论集《论中国历史的几个问题》、杂文集《燕山夜话》、《三家村札记》以及《邓拓散文》、《邓拓诗选》等。‎ ‎【自主学习】‎ ‎1、给下列加粗字注音。‎ ‎(1)怡情(    )   (2)诘难(    )(    )‎ ‎(3)滞碍(    )   (4)吹毛求疵(    )‎ ‎2、填空。‎ ‎(1)培根,________国哲学家、________家,著有________、________等。‎ ‎(2)马南邨,原名________,当代作家。《不求甚解》一文选自杂文集________。‎ ‎3、阅读下面一段话,说说这段文字的观点是什么?作者采用什么方法阐述这一观点的?‎ ‎“读史使人明智,读诗使人灵秀,数学使人周密,科学使人深刻,伦理学使人庄重,逻辑修辞之学使人善辩;凡有所学,皆成性格。”‎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合作探究】‎ ‎《谈读书》‎ ‎4、课文第一部分中,作者首先指出人们常常存在那几种不同类型的求知目的?重点是分析哪一种目的?‎ ‎5、课文第二部分中讲到求知就要读书,对于不同的书如何读,课文提出了怎样的的看法?‎ ‎《不求甚解》‎ ‎6、课文说“不求甚解”是什么意思?‎ ‎ ‎ ‎ ‎ ‎7、“不求甚解”的读书方法好吗?课文是怎么样论说的?‎ ‎ ‎ ‎ ‎ ‎8、文章说的哪些读书方法类似于“不求甚解”?‎ ‎【精读精练】‎ ‎9、“盖天生才干犹如自然花草,读书然后知如何修剪移接”中本体和喻体分是什么?这两个比喻句配合得是否恰当?‎ ‎10、《谈读书》第三部分讲到求知会产生哪些影响?作者怎样论证这两方面的内容的?‎ ‎11、《不求甚解》一文是怎样将举例论证和道理论证结合进而反驳对方的?‎ ‎【主题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字,回答问题。‎ 真理诞生于一百个问号之后 ‎①有一句著名的格言:“真理诞生于一百个问号之后。”这句格言本身,‎ 也是真理。‎ ‎②人们总是很尊敬发现真理的人,以为只有天才才能发现真理。其实,要发现真理,说难也不难,说容易并不容易。真理常常就在你的身边,能不能发现它,就看你有没有一双敏锐的眼睛,有没有一个善于思考的脑子,有没有敢于坚持探求真理的勇气。‎ ‎③纵观千百年来的科学技术发展史,那些定理、定律、学说的发现者、创立者,差不多都很善于从细小的、司空见惯的自然现象中看出问题,追根求源〔终于把“?”拉直,变成“!”〕,找到了真理。‎ ‎④就拿洗澡来说,是一件非常普通的事情。然而,美国麻省理工学院机械工程系的系主任谢皮罗教授,却敏锐地注意到:每次放掉洗澡水时,水的漩涡总是朝逆时针方向旋转的。这是为什么呢?谢皮罗紧紧抓住这个问号不放,进行了反复的实验和研究。1962年,他发表了论文,认为这种漩涡与地球的自转有关,如果地球停止旋转,就不会产生这种漩涡;由于地球不停地自西向东旋转,而美国处于北半球,便使洗澡水朝逆时针方向旋转;北半球的台风所以是朝逆时针方向旋转,其道理与洗澡水的漩涡是一样的。他还断言,如果在南半球,洗澡水的漩涡将向顺时针方向旋转;在赤道,则不会形成漩涡。他的这种见解,引起各国科学家的莫大兴趣,纷纷在各地进行实验,结果证明谢皮罗的结论完全正确。‎ ‎⑤无独有偶。在60多年前,一位名叫密卡尔逊的生物学家,发现美国东海岸和欧洲西海岸同纬度的地区都有一种蚯蚓。而美国西海岸却没有这种蚯蚓。这是为什么?这个疑问,引起当时正在研究大陆和海洋起源问题的德国地质学家魏格纳的注意。魏格纳认为,那小小的蚯蚓,活动能力有限,无法跨越大洋,它的这种分布情况,正好说明欧洲大陆和美洲大陆本来是连在一起的,后来裂开分成了两个洲。他把蚯蚓的地理分布,作这例证之一,写进了他的名著《大陆和海洋的起源》一书。‎ ‎⑥最有趣的是一位奥地利医生。他看到儿子睡觉时,忽然眼珠子转动起来。他感到奇怪,连忙叫醒了儿子,儿子说他刚才做了个梦。这位医生想,眼珠子转动会不会与做梦有关呢?于是他以儿子、妻子、邻居为实验对象,进行了反复的观察实验,最后写出论文,指出当人的眼珠子转动时,表示睡者正在做梦。如今人们研究梦的生理学,便用眼珠子转动的次数、转动的时间,测量人做梦的次数、梦的长短。‎ ‎⑦洗澡水的漩涡、蚯蚓的分布、做梦,这些都是很平常的事情。然而,善于“打破砂锅问到底”的人,却从中有所发现,有所发明,有所创造,有所前进。‎ ‎⑧在科学史上,这样的事例岂止三个?它说明科学并不神秘,真理并不遥远,只要你见微知著,那么,当你解答了一百个问号之后,必能发现真理。‎ ‎12、对于上面这篇短文的中心论点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人们总是很尊重发现真理的人,以为只有天才才能发现真理。‎ B.要发现真理,说难也不难,说容易并不容易。‎ C.真理诞生于一百个问号之后。‎ D.科学并不神秘,真理并不遥远。‎ ‎13、下面是对文章第③至⑦自然段层次结构的图示,正确的一项是(    )‎ A.③│④⑤⑥│⑦(并列结构)‎ B.③→④⑤⑥→⑦(层进结构)‎ C.③④‖⑤⑥│⑦(分—总结构)‎ D.③│④‖⑤‖⑥│⑦(总分总结构)‎ ‎14、本文运用的两种主要论证方法是(    )‎ A.举例论证  B.道理论证  C.对比论证  D.比喻论证 ‎15、本文谈到的发现真理必须具备的三个条件是:‎ ‎(1)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6、第③自然段中加“[  ]”的词句的意思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拓展提升】‎ ‎1、课上交流名人读书的故事,老师补充交流: ‎ ‎◎鲁迅嚼辣椒驱寒 ‎ 鲁迅先生从小认真学习。少年时,在江南水师学堂读书,第一学期成绩优异,学校奖一枚金质奖章.他立即拿到南京鼓楼街头卖掉,然后买了几本书,又买了一串红辣椒。每当晚上寒冷时,夜读难耐,他便摘下一颗辣椒,放在嘴里嚼着,直辣得额头冒汗。他就用这种办法驱寒坚持读书。由于苦读书,后来终于成为我国著名的文学家。 ‎ ‎◎王亚南苦读成才 ‎ 王亚南睡三脚床。王亚南小时候胸有大志,酷爱读书。他在读中学时,为了争取更多的时间读书,特意把自己睡的木板床的一条脚锯短半尺,成为三脚床。每天读到深夜,疲劳时上床去睡一觉后迷糊中一翻身,床向短脚方向倾斜过去,他一下子被惊醒过来,便立刻下床,伏案夜读。天天如此,从未间断。结果他年年都取得优异的成绩,被誉为班内的三杰之一。他由于少年时勤奋刻苦读书,后来,终于成为我国杰出的经济学家。 ‎ ‎◎唐宋八大家之一的苏东坡,年轻时自认为已无书不读,便大书一联:“识遍天下字;读尽人间书。”后经一老翁指点,遂改成:“发奋识遍天下字;立志读尽人间书。” ‎ ‎◎郭沫若曾写过一副读书联:“读不在三更五鼓,功只怕一曝十寒。”意思是说,读书要靠平时下功夫,不能一心血来潮就加班加点搞突出。要想获得成功,必须锲而不舍,持之以恒,决不能时而勤奋时而懈怠,三天打鱼两天晒网。 ‎ ‎◎华罗庚把读书过程归结为“由厚到薄”、“由薄到厚”两个阶段。当你对书的内容真正有了透彻的了解,抓住了全书的要点,掌握了全书的精神实质后,读书就由厚变薄了,愈是懂得透彻,就愈有薄的感觉。如果在读书过程中,你对各章节又作深入的探讨,在每页上加添注解,补充参考资料,那么,书又会愈读愈厚。因此,读书就是由厚到薄,又由薄到厚的双向过程。 ‎ ‎2、交流关于读书的名言警句:‎ 好(hǎo)读书时不好(hào)读书,好(hào)读书时不好(hǎo)读书。  ‎ ‎ 书山有路勤为径,学海无涯苦作舟。  ‎ ‎ 书到用时方恨少。  ‎ ‎ 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 -‎ ‎ 阅读的最大理由是想摆脱平庸。早一天就多一份人生的精彩:迟一天 就多一天平庸的困扰。——余秋雨 ‎ ‎ 一个人身处逆境的时候,在书中能够得到安慰,书是一生最好的朋友。 ‎ ‎——金庸 ‎  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周恩来  ‎ ‎【教(学)后记】‎ 十六 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吗 ‎【学习目标】‎ ‎1、了解驳论文的特点,学习驳论文的写法。 ‎ ‎2、理解重要语句的深层含义。‎ ‎3、体会鲁迅先生的忧患意识和爱国精神,弘扬爱国主义精神,增强 民族民主意识,增强民族自信心,自豪感。 ‎ ‎【学习重点】‎ 反驳论证的方法(间接反驳)‎ ‎【学习难点】‎ 文章所表现的鲁迅爱憎分明的思想感情的领会。‎ ‎【知识链接】‎ ‎1、 驳论文简介 ‎ 议论文从论证方式看,一般可分为立论和驳论两种。立论,是就一定的事件或问题,提出并阐明自己的见解或主张。驳论,是就一定的事件或问题发表议论,批驳片面的,错误的,甚至反动的见解或主张。 ‎ 一般说来,批驳对方的论点主要有三种方式。一是直接批驳对方的论点。二是驳论据。三是驳论证。‎ ‎2、简介“九·一八”事变与本文的写作背景。‎ ‎1931年9月18日‎,日本帝国主义突然向沈阳进攻,蒋介石下令不许抵抗,国民党军队不战而逃,不到半年,日本帝国主义就占领了我东北三省。而国民党政府腐败无能,采取不抵抗政策,“南京政府束手无策”“单会去哀求国联”,“国联”即“国际联盟”的简称,是英法等帝国主义国家瓜分世界和调节相互矛盾,于1920年成立的国际组织。鲁迅指出“国联却正和日本是一伙”。“九·一八”事变后,国民党政府多次向国联申诉,要求制止日本帝国主义的侵略,但国联采取了袒护日本的立场,它派出的调查团到我国东北调查后,在发表的《国联调查团报告》中,指出日本发动“九·一八”事变并非“合法之自卫手段”,但居然承认日本在中国东北的特殊利益,国联对日本的侵略不采取任何制裁的措施。蒋介石向国联哀求,实际上就是向日本帝国主义哀求,充分地揭露了蒋介石屈膝投降的奴才相。哀求国联无效后,一些国民党官僚和“社会名流”,以祈祷“解救国难”为名,多次在一些大城市举办“时轮金刚法会”等,“一味求神拜佛,怀古伤今。”因此,在当时有些人便散布对抗日前途的悲观论调,指责中国人失掉了自信力。‎ 针对上述情况鲁迅于‎1934年9月25日,正是“九·一八”事变三周年之后,为批驳这种错误论调,鼓舞民族的自信心写了这篇文章。‎ ‎3、作者简介 鲁迅,原名周树人,浙江绍兴人。我国伟大的无产阶级文学家、思想家、革命家。他的作品很多,有小说集《呐喊》《彷徨》等,散文集《朝花夕拾》,诗歌集《野草》,杂文集《二心集》《而已集》《南腔北调集》《且介亭杂文集》等。本文选自《且介亭杂文集》。‎ ‎【自主学习】‎ ‎1、注音 搽( )    玄虚( )  省悟( )‎ ‎ 渺茫( )   脊梁(   )  诓骗(  )‎ ‎2、解释下列词语:‎ 玄虚: ‎ 渺茫:‎ 诓骗:‎ 怀古伤今:‎ 为民请命: ‎ ‎【合作探究】‎ ‎3、一二段这两段话中,揭示了对方什么谬误论点?什么论据?哪些语句最富于讽刺意味?‎ ‎ ‎ ‎ 4、作者既然认为对方的观点是错误的,为什么还要一再承认对方说的都是“事实”? ‎ ‎5、阅读文章3—5段,思考:写驳论,要善于寻找批驳的“突破口”,所谓“突破口”,就是对方谬误的薄弱环节,抓住了它,就能击中要害。联系全文,想一想,为什么本文以反驳对方的论证,即指出其论据不能证明论点为“突破口”?‎ ‎ ‎ ‎ 6、揣摩第一段话,三个副词“总”,“只”,“一味”能否互换位置?为什么? ‎ ‎ 7、揣摩下列加粗字词的表达效果: ‎ ‎……不过一面总是在被摧残,被抹杀,……那简直就是诬蔑。‎ ‎【精读精练】‎ 阅读理解下文,完成问题。‎ 我们从古以来,就有埋头苦干的人,有拼命硬干的人,有为民请命的人,有舍身求法的人,┅┅虽是等于为帝王将相作家谱的所谓"正史",也往往掩不住他们的光耀,这就是中国的脊梁.这一类的人们,就是现在也何尝少呢?他们有确信,不自欺;他们有前仆后继的战斗,不过一面总在被摧残,被抹杀,消灭于黑暗中,不能为大家所知道罢了.说中国人(a)失掉了自信力,用以指一部分人.则可,倘若加于全体,那简直是诬蔑. 要论中国人(b),必须不被搽在表面的自欺欺人的脂粉所诓骗,却看看他的筋骨和脊梁.自信力的有 无,状元宰相的文章不足为据的,要自己去看地底下。‎ ‎8、“正史”是加了引号的,这个引号的作用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9、这一类的人们,就是现在也何尝少呢?‎ ‎(1)这一类指代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将“就是现在也何尝少呢?”改为陈述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0、在“这就是中国的脊梁”一句中,作为比喻,“脊梁”是_______________意思.“状元宰相”是指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1、文中划线的ab两个“中国人”指代什么?请分明指出:‎ a:中国人_____________________ b.中国人___________________‎ ‎12、在这几段文字里,作者通过列举事实所确立的正面观点是"______".所批驳的观点是_____.‎ ‎13、指出敌论错误的根源在于 A.捏造事实 B.以偏概全 C.不明真相 D.以小见大 ‎14、作者所写的,"这一类人们"的总的特点是_________,作者用一个比喻句集中称赞他们的业绩和品格,这个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5、鲁迅的语言饱蘸感情.请选择恰当的分析项说明下列加线词分别表达出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A.讽刺 B.赞颂 C.自豪 D.愤慨 ‎(1)我们从古以来┅┅( ) (2)所谓"正史"( )‎ ‎(3)他们在前仆后继的战斗( ) (4)那简直是诬蔑( )‎ ‎【主题阅读】‎ ‎16、朗读并体会鲁迅的自嘲诗,说说自己读后的感受。‎ 自嘲 ‎ 鲁迅 运交华盖欲何求,未敢翻身已碰头。‎ 旧帽遮颜过闹市,破船载酒泛中流。‎ 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 躲进小楼成一统,管他冬夏与春秋。‎ 这首诗是鲁迅‎1932年10月12日“午后为柳亚子书”。鲁迅写此诗时正值中华民族内忧外患日益严重之时:日本帝国主义侵占东三省,“日薄榆关何处抗,烟花场上没人惊”,又于1932年进攻上海,发动“一二、八”事变,国民党对日不抵抗,却连年发动内战,对中国共产党革命根据地进行残酷围剿,人民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正是“长天列战云,花树已萧森”之忧,在这白色恐怖笼罩全国,鲁迅时刻都有遇害的危险情况下,鲁迅出于爱祖国、爱人民的挚情,面对敌人的迫害,不畏强暴,沉着应付,不屈不挠,写下了此首自嘲诗,集中地反映了作者为无产阶级革命事业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伟大的共产主义精神和坚韧不拔的战斗毅力,爱憎分明的阶级感情,是鲁迅旧诗中最为人称道的一首。‎ ‎【拓展提升】‎ ‎17、你知道哪些关于“自信”的名言,写在下面。‎ ‎18、你知道哪些因自信走向成功的名人故事?同学之间交流一下。‎ ‎【教(学)后记】‎ 第四单元水平测试题 ‎(90分钟 100分)‎ 一、积累运用(20分)‎ ‎ 1、给加粗的字注音或根据拼音填写汉字(4分)‎ ‎      狡黠(  )     味同嚼蜡(     )      脊梁(    )‎ 根深蒂固(   ) zhì碍(   )     吹毛求cī(     )     ‎ ‎ kuāng骗(   ) jí取(   )‎ ‎2、根据课文原句填空:(10分)‎ ‎(1)酒困路长惟欲睡,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瑞脑消金兽。‎ ‎(3)《醉花阴》一词中表达作者因情思难寄以至于万分憔悴的句子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足蒸暑土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今夜偏知春气暖,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只有香如故。‎ ‎(7)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叶底黄鹂一两声,_____________________。‎ ‎(8)《望岳》中与“不畏浮云遮望眼,只缘身在最高层”有异曲同工之妙的诗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9)  你在课内外阅读中一定积累了不少名言、格言、警句,请按以下提示各写出两条并注明出处:‎ A、珍惜时间: ‎ B、珍重友谊:‎ ‎3、某中学图书馆要制作“名著推荐卡”。请你从下列名著中自选一部,帮助填写一张卡片。(3分) ‎ ‎     《水浒》     《傅雷家书》     《培根随笔》 ‎ ‎                       名著推荐卡 ‎ ‎   书名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作者______________________‎ ‎   推荐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4、下面是几则义务献血的宣传标语,你最欣赏哪一条?说说你的理由。(1分)‎ ‎(1)民族在奉献中崛起,生命在热血里绵延。‎ ‎ (2)献出的血有限,献出的爱无限。‎ ‎(3)波涛让江河澎湃,热血使生命沸腾。‎ ‎(4)我们爱心的一小部分却是他们生命的全部。‎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5、有人曾见过一副美国作家斯诺与剧作家姚克合写的悼念鲁迅的挽联。但由于其记忆模糊,上联有两字缺漏,请根据下联补全上联内容。(2分)‎ 上联:译著尚未成荫,惊闻殒星,中国何人领( )                   ‎ 下联:先生已经作古,痛忆旧雨,文坛从此感彷徨。‎ 二、阅读(40分)‎ ‎(一)  读书三境界(12分)‎ ‎    ①读书有三境界:“吞”“啃”“品”。‎ ‎    ②“吞”乃生吞活剥,囫囵吞枣——是充满饥饿感的发奋的青春初潮的标志。虽然广收博采难免盲目,进食过速导致腹胀——但这个过程毕竟是日后学富五车、满腹经纶的必不可少的前奏。古今中外有许多人都是进入中年后凭“反刍”青春岁月里的泛读而成名成家的。“吞”虽为知识积累的必经之途,但毕竟是读的低级阶段。‎ ‎    ③“啃”乃咀嚼消化,强行吸收——是志存高远的人生必经的头昏脑涨、寝食不安的砥砺智慧的夜路。咬烂磨碎骨头,获取钙质,这当然谈不上享受——但却是峥嵘人生必须付出的艰辛。“为伊消得人憔悴”是任何一位学有所成的人都不能蠲(juan)免的里程。“啃”是在“吞”之基础上的知性提高——这是将死的知识化为活的血肉的过程。‎ ‎    ④“品”乃焚香沐浴,如饮醍醐(tihu 比喻灌输智慧,使人彻底醒悟)——是成熟聪颖的心灵与星空的娓娓絮语。月下折枝,花前怜玉,豁然贯通的人生不胜惋惜地告别了青春光阴——庄严地踏上了奉献岁月。浮躁尽除,功利淡化,读书成了颐养灵性的乐事——“默然回首”,天机消溶于慧心。“品”是在“啃”之基础上悟性升华——这是进入人生创造之园的门票。‎ ‎    ⑤读书人多如牛毛,但大多数都停留在第一境界,仅少数不甘人生庸碌者可进入第二境 界。进入第三境界,非志强智达者不能。但能进入第三境界者,必是成功地穿越了第一与第二境界的人。“吞”至其博,“啃”至其深,“品”至其灵性——若无博与深,则灵性无其根本。‎ ‎   ⑥举凡大家鸿儒,书读到“品”的份上后,往往将“吞”“啃”“品”三字当成进一步治学的相济并用的三种方法:“吞”文字,“啃”新意,“品”韵致。或者是:泛读的“吞”之,精读的“啃”之,需细细体悟的则“品”之。‎ ‎    ⑦对一般的读书人而言,不谈三境界,如能将“吞”“啃”“品”三宇当作对待不同读物的不同阅读方法:用于消遣的书“吞”,有用的书“啃”,启心益智的书不妨“品”——那么,人生同样会受益无穷。‎ ‎  6、作者认为读书三境界“吞”、“啃”、“晶”的具体含义是:(3分)‎ ‎“吞”:                               ‎ ‎“啃”:                             ‎ ‎“品”:                                                       ‎ ‎7、作者认为“吞”“啃”“品”三种读书境界之间是怎样的关系?(4分)‎ 答:                                                                         ‎ ‎                                                                   ‎ ‎8、对本文分析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2分)‎ ‎ A  文章列举了大量的具体的事实,阐述了读书三境界的观点。‎ ‎    B 本文阐释了“吞书”、“啃书”、“品书”的内涵和三种境界对不同的读书人的意义。‎ ‎    C作者善于取譬说理,说理透彻,深入浅出,使读者心悦诚服。‎ ‎    D  本文在阐释道理时态度平和,言辞中肯,使人易于接受。‎ ‎  9、你在读中外名著时,采用的是什么读书方法?有什么收获?请略举一例加以说明。(3分)‎ 答:‎ ‎(二)光的污染(13分) ‎ ‎ 每每谈到环境污染。人们首先会想到水污染、大气污染、噪音污染、固体废物污染等等,却很少察觉身边潜在的威胁――光污染。在大城市中,耀眼的路灯、建筑照明、灯箱广告等造成的光污染已成为直接影响人类身体健康和自然生态的又一环境杀手。有时人们借用“噪音”的叫法,把那些对人体有害的光叫“噪光”.。光污染也被称为“噪光污染”。 ‎ ‎ 国际上一般将光污染分成三类,即白亮污染、人工白昼和彩光污染。不少高档商店和建筑物用大块镜面式铝合金装饰的外墙、玻璃幕墙等形成的光污染属于白亮污染;夜间一些大酒店、大商场和娱乐场所的广告牌、霓红灯、设计不合理的夜景照明等,强光直刺天空。使夜间如同白日,这属于人工白昼;现代舞厅、歌厅安装的黑色灯、旋转灯、荧光灯以及闪烁的彩色光源则构成了彩色光污染。 ‎ ‎ 光污染被称作是视力杀手。据统计,我国高中生近视率近60%,居世界第二位。有关卫生专家认为,其主要原因并非单纯用眼习惯所致,而是视觉环境受到噪光污染。其中不仅包括上面所提到的白亮、彩光等,甚至室内光源、墙面瓷砖以及书写使用的书薄纸张都是视觉环境的噪光污染。 ‎ ‎ 据科学测定,一般白粉墙的光反射率为69%-80%,镜面玻璃的光反射率为82%-88%,特别光滑的白粉墙和洁白的书薄纸张的光反射率为90%,比草地森林或毛面装饰物高10倍左右。这个数值大大超过了人体所能承受的光辐射适应范围。如果人长期在这种反光条件下工作或生活,视网膜会受到不同程度的损害,感光细胞功能受到抑制,造成视力急剧下降。 ‎ ‎ 光污染干扰着生态。数百万年来,地球上的一切生物都是在自然光的作用下生长繁殖的,现在的照明对自然界是一种非常严重的干预。科学家发现,一只小型广告灯箱一年可以杀死约35万只昆虫。长此下去,很可能会严重危及昆虫世界的多样性。因为昆虫是大自然食物链上的一个重要环节,比如说鸟类和蝙蝠,就是以昆虫为主要食物的。许多植物是靠昆虫传授花粉的。如果没有了昆虫,必将导致严重的生态灾难。 ‎ ‎ 人工灯光的光点有时可以传到数十公里之外。不少动物虽然远离光源,却也受到光的作用。鸟类在迁徙期最容易受人工光源的干扰。它们原本是以星星定向的,城市的照明光却常常使它们迷失方向。有时候鸟类还误把高楼的灯光当作星星,最后撞死在大楼上。据美国鸟类学家统计,每年平均有400万只鸟因撞上高楼上的广告灯而死去。 ‎ ‎ (选自《百科知识》2003年第10期,有删改) ‎ ‎ 10、引起高中生近视的噪光污染源有哪些?(3分) ‎ ‎ ‎ ‎ ‎ ‎ 11、鸟类为什么在迁徙期最容易受人工光源的干扰?(3分) ‎ ‎ ‎ ‎ ‎ ‎ 12、文章第4段主要运用了哪些说明方法?有什么作用?(3分) ‎ ‎ ‎ ‎ ‎ ‎ ‎ ‎13、你能提出一个减少光污染危害的方法吗?请简要介绍说明。(4分) ‎ ‎ ‎ ‎(三)阅读下面短文,回答问题。(15分) ‎ ‎ 有好多人喜欢讲生活品质,他们认为花的钱多,花起钱就是生活品质。 ‎ ‎ 于是有愈来愈多的人,在吃饭的时候一掷万金,在置衣时一掷万金,拼命地挥霍金钱,当我们问他为什么要如此,他的答案理直气壮——“为了追求生活品质!为了讲究生活品质!” ‎ ‎ 生活?生活品质?这两样东西到底意味着什么呢? ‎ ‎ 如果说有钱能满足许多的物质条件就叫生活品质,是不是所有的富人都有生活品质,而穷人就没有生活品质呢?如果说受教育就会有生活品质,是不是所有的大学生都有生活品质,没有受过教育的人就没有生活品质呢?如果说都市才有生活品质,是不是乡下人就没有生活品质呢?是不是所有的都市人都有生活品质呢? ‎ ‎ 答案是否定的,可见生活品质乃不是某一阶层、某一地区,甚至某一时代的专利。古人也可以有生活品质,穷人、乡下人、工匠、农夫都可以有生活品质。因为,生活品质是一种求好的精神,是在一个有限的条件下寻求该条件最好的风格与方式。 ‎ ‎ 工匠把一张桌子椅子做到了最完善而无懈可击的地步,是生活品质;农夫把稻田中的稻子种成最好的收成,是生活品质;穷人买一馒头果腹,知道同样的五块钱在何处可以买到最好品质的馒头,是生活品质;家庭主妇买一块豆腐,花最便宜的钱买到最好吃的豆腐,是生活品质。 ‎ ‎ 整个社会都能摒弃了不良的东西,寻求最好的可能,这个社会就会有生活品质了。因此,我们对生活品质最大的忧虑,乃不是小部分人的品味不良,而是大部分人失去求好的精神。 ‎ 在一个失去求好精神的社会里,往往使人误以为摆阔、奢靡、消费就是生活品质,逐渐失去了生活品质的实相。继而使人失去对生活品质的判断力,只好追逐名牌,用有名的香水、服装、皮鞋以至名建筑师盖房子,来肯定自我的生活品质,这是为什么现代社会品牌泛滥的原因。 ‎ ‎ 有些人从头到脚,从房子到汽车,从音响到电视用的都是名牌,那些名牌多得让人忘记了自己的名字。 ‎ ‎ 一般人心羡之余,心生卑屈,以为那些是生活品质,于是想尽方法不择手法去追求,甚至弄到心力交瘁的地步。君不见被警察抓了的从大贪官到小流氓,戴劳力士,开进口车,全身都是名牌吗? ‎ ‎ 真正的生活品质,是回到自我,清楚衡量自己的能力与条件,在有限的条件下追求最好的事物与生活。再进一步,生活品质是因长久培养了求好的精神,因而有自信、有丰富的心胸世界;在外,有敏感直觉找到生活中最好的东西;在内,则能居于陋巷而依然能创造愉快多元的心灵空间。 ‎ ‎ 生活品质就是如此简单;它不是从与别人比较中来的,而是自己人格、风格与求好精神的表现。 ‎ ‎14、文中“生活品质”的含义是指:(不超过20字)(3分) ‎ ‎ ‎ ‎15、文中的三个“如果说”是从三方面来假设生活品质的,它的内涵分别是什么?(4分) ‎ ‎16、文中以工匠、农夫、穷人、家庭主妇为例,意在说明什么?(4分) ‎ ‎17、文章说“我们对生活品质最大的忧虑”,“忧虑”什么?联系实际,说说你的看法。(4分) ‎ 三、写作(40分)‎ 根据所给材料,联系实际,写一篇不少于600字的议论文。‎ 这是一则禅宗故事。从前,有一位少年,渴望练就一身超群的剑术,便千里迢迢来到一座仙山求教于一位世外高人。这位少年一心想早日成名,跪拜之后,便说:“我决心勤学苦练,请问师傅需要多久才能学成下山?”师傅答道:“十年。”少年嫌太长,就说:“假如我全力以赴,夜以继日,需要多长时间?”师父说:“这样大概要三十年。”少年大吃一惊:“为什么全力以赴反而要三十年呢?”师父不答。少年又说:“我一定要不惜一切代价,拼死拼活修练,争取早日成功。”师父说:“那么,你就得跟我学至少七十年。”少年冥思苦想,良久,终于大悟。‎ 参考答案 第十三课 事物的正确答案不止一个 ‎1、略 ‎2、略 ‎3、结构:总——分——总。文章先用四个图形引出“事物的正确答案不止一个”的观点,然后层层推进,提出“不满足于一个答案,不放弃探求”的重要性,以及创造性思维必备的要素;最后得出结论:任何人都有可能成为富有创造性的人。‎ ‎4、事物的正确答案不止一个 ‎5、第一问:第三段中“生活中解决问题的方法并非只有一个,而是多种多样。‎ 第二问:作者运用了正反对比的论证方法阐述这一道理。先从反面说:“如果你认为正确答案只有一个的话,当你找到某个答案以后,就会止步不前”;再从正面说:“不满足于一个答案,不放弃探求,这一点非常重要。”正反对比,使说理全面而透彻,增强了说服力。‎ ‎6、①举例论证。如作者在论述“产生创造性思维必须具备哪些条件”时,列举了约翰·古登贝尔克发明印刷机、排版术的事例以及罗兰·布歇内尔发明交互式乒乓球游戏的事例。事例典型,有代表性,具体确凿地阐明了事理。‎ ‎②道理论证法。如第10自然段。‎ ‎7、主要根据之一是,拥有创造力的人留意自己细小的想法。‎ ‎8、某心理学专家小组 从事创造性工作的人和不从事此类工作的人 是否认为自己具有创造力 ‎9、前者进行自我压制;后者关注极其普通、甚至一闪念的想法,从而获得灵感 ‎10、富有创造力的人灵感产生的过程 ‎11、例如《斜塔上的实验》中,伽利略从教堂里挂灯链条的嘀嗒声中,发现了自然地节奏原则。‎ ‎12、关键要做到三点:一是“要经常保持好奇心,不断积累知识”;二是“不满足于一个答案,而去探求新思路,去运用所得的知识”;三是“一旦产生小的灵感,相信它的价值,并锲而不舍地把它发展下去”。‎ ‎13、种上庄稼 用美德 ‎14、无论是从表面上除去杂草,还是连根挖出杂草,都只是暂时性的,而不能彻底永久地除掉这些杂草。‎ ‎15、要彻底永久地除掉这些杂草,就要把它改变成良田,种上庄稼。‎ ‎16、是哲学家用一年时间把荒地开垦成农田种上的谷子。‎ ‎17、因为哲学家把旷野改造成农田,已用行动和事实给学生们作了回答,所以他不必再赴约作口头回答了。‎ ‎18、要除掉头脑中错误的、肮脏的思想,只有用正确的、美善的思想去武装。‎ ‎19、略 ‎20、略 第十四课 应有格物致知精神 ‎1、朗读课文,积累词语 ‎(1)注音 ‎ 肇(zhào)    埋没(mò)    彷徨(páng  huáng)‎ ‎(2)理解词义 ‎   格物:推究事物的道理。格,探究、穷尽。‎ ‎   致知:致,推及;知,认识。就是使心中已知之“理”,推开拓展,使认识达到无所不知的极限。‎ ‎   彷徨:走来走去,犹豫不决,不知该往何处去。‎ ‎   修身:旧时指努力提高自己的品德修养。‎ ‎    清谈:本指魏晋间一些寸;大夫不务实际,空谈哲理。后世泛指一般不切实际的谈论。‎ ‎    诚意:使自己的意念真减,思想纯正,不欺骗自己。‎ ‎    正心:即心要端正。‎ 齐家:即把自己的家族整顿好。  ‎ 袖手旁观:比喻置于事外或不协助别人。‎ 一帆风顺:比喻非常顺利,毫无挫折。‎ ‎2、本文论点:应有格物致知精神 全文分四部分:‎ 第一部分(第1段):提出论题:中国学生应该怎样了解自然科学。‎ 第二部分(2—5段):举例证明传统的中国教育的弊端是并不重视真正的格物致知。‎ 第三部分(6—12段):理例结合,证明真正的格物致知是科学的实验精神。‎ 第四部分(第13段):强调我们要培养实验精神的重要意义。‎ ‎3、《大学》里“格物致知”的含义是:从探察物体而得到知识。‎ ‎    “格物致知”的真正意义有两个方面:第一,寻求真理的唯一途径是对事物客观的探索;第二,探索应该有想象力、有计划,不能消极地袖手旁观。‎ ‎    4、传统的中国教育不重视真正的“格”,是因为传统教育的目的并不是寻求新知识,而是适应一个固定的社会制度。‎ ‎    传统的中国教育“偏向于理论而轻视实验。偏向于抽象的思维而不愿动手”,缺乏对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的培养。‎ ‎    5、为什么要提倡“格物致知”的精神?原因有以下三点:第一,这是由中国传统教育导致的中国学生的弱点决定的;第二,这是科学发展的历史和实验过程证明了的:第三,这是应付今天的世界环境必不可少的。‎ ‎    作者提倡真正的“格物致知”精神,即培养学生的实验精神,保留一个怀疑求真的态度,靠实践来发现事物的真相,这对于今天素质教育中要求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实践能力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    6、判断一个人是否具备“格物致知”的精神,关键看他是否有对事物客观的、有想象力的,有计划、积极的、主动的探索,也就是我们平日所说的“努力探索”的精神、“勇于实践”“大胆创新”的精神。不具备这些就不具备真正的“格物致知”的精神。‎ ‎7、⑴ 引用论证:‎ 开头引用《大学》,指出“格物致知”的基本意思,第三段引用《大学》介绍“格物致知”的目的,解释“格物致知”真意被埋没的原因。‎ ‎⑵ 举例论证:‎ 借王阳明“格”竹苦思头痛的失败的事例,论述传统儒家对实验的态度是把探察外界误认为探讨自己;‎ 借通过实验了解竹子性质的事例,论述实验过程不是消极的观察,而是积极的,有计划的;‎ 借中国学生成绩好而面临研究工作却束手无策的事例论述了中国学生偏向于理论轻视实验,偏向于抽象思维而不愿动手;‎ 借作者的亲身经历论述以埋头苦读应付一切对于实际需要毫无帮助。‎ ‎⑶ 对比论证:‎ 中国传统教育埋没了“格物致知”‎ 的真正意义,强调知识的获得是通过内心体验和自我检讨,与科学进展的历史说明新的知识只能通过实地实验得到形成鲜明的对比;‎ ‎ 明朝大理论家王阳明“格”竹,把探究外界误认为探讨自己,终因头痛失败的事例,与通过科学实验了解柱子的性质的事例进行对比,突出知识的获得只能通过实验。‎ ‎8、[甲]怎样鼓励创新  [乙]两种教育哲学哪个好   ‎ ‎9、A   ‎ ‎10、美国的学生可以跳跃式学习,而中国学生需要按部就班的训练。‎ ‎11、证明与美国学生相比,中国的教育也有成功之处。‎ ‎12、进行有规则的训练   敢于挑战权威  ‎ ‎13、须表明自己的观点,言之成理即可。‎ ‎14、略 第十五课 短文两篇 ‎1、(1)yí  (2)jié nàn  (3)zhì  (4)cī ‎2、(1)英  作  《随笔》《新工具》(2)邓拓《燕山夜话》‎ ‎3、观点是:读书能够塑造人的性格。‎ 论证方法:采用归纳法证明观点——先分别列举六门学科的作用,最后加以归纳。‎ ‎4、消遣 装潢 增长才干 求知与才干的关系。‎ ‎5、一般的书                   只读一部分 粗糙的书                   只知梗概 好    书                   精读,细读,反复读 ‎6、陶渊明读书“不求甚解”,一是表谦虚,二是告诉人们读书不要固执,不要咬文嚼字,只顾局部,不看整体。应该前后贯通,了解大意。 ‎ ‎7、课文为了反驳对方,列举了正反两个例子:(1)“普列汉诺夫因为读书不能做到不求甚解,所以曲解了马克思著作。”(2)“诸葛亮能够不求甚解,所以知识更广泛,了解问题更全面。”另外,还引用宋代理学家陆象山的话来佐证。 ‎ ‎8、文中的“观其大略”、“未晓处且放过”跟“不求甚解”很相似。 ‎ ‎9、(1)人的天性犹如野生的花草,求知学习好比修剪移栽。(2)“野生的花草”未经过人工培育,用来比喻“人的天性”,是恰当的;“修剪移栽”是人有目的的行为,用来比喻“求知学习”也很恰切。“野生的花”是可以“修剪移栽” 成美丽的盆景的,那么同样的,“求知学习”可以“改进人的天性”。这是比喻论证。‎ ‎10、(1)求知能塑造人的性格;求知能弥补精神上的缺陷 ‎(2)对于第一点,作者先列举六种特殊的学科知识的作用,然后得出一般的结论,这种论证方法叫归纳论证。对于第二点,作者主要用类比论证。拿我们熟悉的事物作比,说明人的精神上的缺陷可以通过求知来弥补的道理,化抽象为具体,化陌生为熟悉。‎ ‎11、课文先不急忙反驳对方,而是从解释“不求甚解”的意思开始,然后通过正反两方面的例子,用事实说明“读书可以不求甚解”,反驳对方“任何问题不求甚解都是不好的”说法的错误 。达到反驳的目的。‎ ‎12、C ‎ ‎13、D ‎ ‎14、A、B ‎15、(1)有一双敏锐的眼睛。(2)有一个善于思考的脑子。(3)有敢于坚持探求真理的勇气。‎ ‎16、解决了疑难,找到了答案。‎ 第十六课 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吗 ‎1、略 ‎2、解释下列词语 玄虚:用使人迷惑的形式来掩盖真相的欺骗手段。‎ 渺茫:因没有把握而难以预期。‎ 诓骗:用谎话骗人。‎ 怀古伤今:怀古,追念古代的事情。‎ 为民请命:请命,代人请求保全生命或解除困苦。‎ ‎3、谬误论点: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谬误论据:两年以前,……却也是事实。语句:“总自夸”,“只希望”,“也是事实”,“一味求神拜佛”,怀古伤今了”,“却也是事实”。‎ ‎4、首先承认对方说的是事实,但通过分析事实后,发现对方要说的其实不是自信力的问题,这样,对方的观点就不存在了。 ‎ ‎ 这是驳论的一种方式,由真实存在的依据推导出错误的结论,从而证明对方的观点是错误的。指出对方论据证明论点的过程不成立,这是驳论证。‎ ‎5、因为谬论论据都是被作者给予肯定的事实,谬论论点表面看上去似乎也正确,那么要想驳斥这一观点,最好的方法自然是揭穿对方的论据与论点之间没有内在的逻辑联系,即驳论证了。‎ ‎6、不能,“总”让人看到国民党政府夸耀“地大物博”时的洋洋自得及夸耀者的底气不足。“只”是抓救命稻草时的“执著”,“一味”则是深陷而不能自拔。它们准确的写出国民党政府在自欺的道路上越走越远的“事实”,极富讽刺性。‎ ‎7、“总”写出当时社会的黑暗程度,并间接讴歌“中国的脊梁”屡挫屡战的精神。“简直”表达了作者的激愤之情。‎ ‎8、表示对正史的否定 ‎ ‎9、(1)"这一类"指"进而头苦干的人"等(2)"中国的脊梁"就是现在也未尝少. ‎ ‎10、支柱(中坚,栋梁,支撑) "状无宰相"指喻当时能"公开的"国民党反动政客及其御用文人 ‎ ‎11、a、一小撮中国反动派 b、全体中国人 ‎ ‎12、我们有并不失掉自信力的中国人在 中工人失掉了自信力 ‎ ‎13、B ‎ ‎14、有确信 不自欺 这就是中国的脊梁. ‎ ‎15、(1)C (2)A (3)D ‎16、略 ‎17、(1)天生我材必有用。——李白 ‎ (2)自信人生二百年,会当击水三千里。——毛泽东 ‎ (3)自信是走向成功的第一步,缺乏自信是失败的主要原因。‎ ‎ ——莎士比亚 ‎18、略 第四单元水平测试题答案 一、积累运用(20分)‎ ‎1、xiá   jiáo     jǐ  dì   滞       疵       诓    汲 ‎2、(1)日高人渴漫思茶   ‎ ‎(2)薄雾浓云愁永昼   ‎ ‎(3)莫道不消魂,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  ‎ ‎(4)背灼炎天光        ‎ ‎(5)虫声新透绿窗纱     ‎ ‎(6) 零落成泥碾作尘 ‎(7)池上碧苔三四点    日长飞絮轻。  ‎ ‎(8)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 ‎ ‎(9)如:时间就是生命。——鲁迅  ‎ 你热爱生命吗?那么别浪费时间,因为时间是组成生命的材料。 ——富兰克林  ‎ 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 ‎——王维《送元二使安西》  ‎ ‎ 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 ‎——王勃《送杜少府之任蜀州》‎ ‎(1——8题各1分,9题2分)‎ ‎3、答案略。推荐理由可从名著内容、语言风格、人物形象等方面着笔(不少于两点)。‎ ‎4、示例:我最欣赏第一句,它把民族大义与献血光荣巧妙地融合在一起 。‎ ‎5、呐喊 二、阅读(40分)‎ ‎6、“吞”:泛读或博读(生吞活剥,囫囵吞枣)    “啃”:精读(咀嚼消化,强行吸收) “品”: 体悟( 焚香沐浴,如饮醍醐 )‎ ‎(可从文中找答案,也可自己概括。)‎ ‎  7、层递( 层进、递进 )关系;‎ ‎“吞”是知识积累的必经之途,“啃”是在“吞”之基础上的知性提高,“品”是在“啃”之基础上的悟性升华;“乔”至其博,“啃”至其深,“品”至其灵性——若无博与深,则灵性无其根本。(意思相符即可)‎ ‎   8、A ‎   9、开放题,答案符合题意即可 ‎10、白亮、彩光;室内光源、墙面磁砖、书簿纸张都是引起高中生近视的噪光污染源。‎ ‎11、它们原本是以星星定向的,城市的照明却常常使它们迷失方向。‎ ‎12、列数字、作比较。准确、具体地说明了镜面玻璃、特别光滑的白粉墙和洁白的书薄纸张的光反射率高,会对人眼睛造成伤害。‎ ‎13、方法有一定的科学性、合理性和可行性。(表述要清楚)‎ ‎14、“在有限的条件下追求最好的事物与生活。”或“是自己人格、风格与求好精神的表现。”‎ ‎15、①生活品质与物质条件无关;②生活品质与受教育程度无关;③生活品质与所处地区无关。‎ ‎16、生活品质是一种求好的精神,是在一个有限的条件下寻求该条件最好的风格与方式。‎ ‎17、不是小部分人的品味不良,而是大部分人失去求好的精神。联系实际(略)。 ‎ 三、写作(40分)‎ 略 十七 智取生辰纲 ‎【学习目标】‎ ‎1、整体感知课文内容,理清线索,把握情节。‎ ‎2、学习小说刻画人物的方法,理解人物形象。‎ ‎3、从古典文学作品中汲取文化营养,陶冶情操,形成积极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学习重点】‎ ‎ 学习小说刻画人物的方法,理解人物形象。‎ ‎【学习难点】‎ ‎ 从古典文学作品中汲取文化营养,陶冶情操,形成积极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知识链接】‎ ‎1.题目解读 本文节选自《水浒》第十六回“杨志押送金银担 吴用智取生辰纲”,课文所选的这一部分是从杨志押解生辰纲上路开始写起的,也是整个故事的高潮部分,虽然是节选,但有相对独立的故事情节,富有戏剧性。‎ ‎2. 走近作者 ‎ 施耐庵,生平不详,仅知他是元末明初人,曾在钱塘生活。自20世纪20年代以来,江苏兴化地区陆续发现了一些有关施氏的资料,对其生平有较详细的说法,然可疑之处颇多。著有我国第一部以反映农民起义为题材的章回体小说《水浒》。‎ ‎3.相关资料 大名府梁中书要把千万贯财宝送往东京,给他老丈人蔡京庆贺生日。因梁中书前一年送十万贯金银珠宝给蔡京时,半路被人打劫,所以这次改派精明能干的杨志押送。但生辰纲还未启运,风声已传出,刘唐报信,与晁盖商议夺取生辰纲,吴用也加入进来,并推荐三阮兄弟入伙,公孙胜也来投奔晁盖,七条好汉欲齐心协力夺取这批珠宝,并定下智取之计。‎ ‎【自主学习】‎ 1、 给加点的字注音或根据拼音写汉字。‎ 趱( )行 嗔( )怒 虞( )侯 恁( )地 省( )得  罗唣(   )  怄(   )气   逞(  )辩  剜(   )口   聒(   )噪   面面厮觑(  )‎ ‎2、根据课文内容填空。‎ 杨志拿着藤条,( )打去。打得这个起来,那个睡倒。杨志( )。只见两个虞侯和老都管( ),也巴到冈子上松树下坐了喘气。‎ ‎3、辨析加点词语在句中的含义。‎ ‎(1)、前日行的须是好地面;如今正是尴尬去处。‎ ‎(2)、那七人道:“你颠倒问,我等是小本经纪,那里有钱与你。”‎ ‎(3)、杨志道:“你理会得甚么!到来只顾吃嘴!全不晓得路途上的勾当艰难!”‎ ‎4、文学常识填空:‎ 本文选自《水浒》第十六回。《水浒》又称《水浒传》,是一部以北宋末年( )为题材的长篇( )。作者是( )。‎ ‎【合作探究】‎ ‎5、用简洁的语言复述全文的内容。‎ ‎6、结合具体语句分析本文刻画人物的方法。‎ ‎7、杨志和晁盖等七人的性格特征是怎样的?‎ ‎8、本文题目是“智取生辰纲”,“智”表现在哪些地方呢?‎ ‎9、杨志等人千方百计保护生辰纲,而晁盖等人则是想方设法夺取生辰纲。那么,“生辰纲”到底该不该被晁盖等人夺走呢?说说你的理由。‎ ‎【精读精练】‎ 阅读下列语段,然后回答问题。 ‎ ‎ 那对过众军汉见了,心内痒起来,都待要吃,数中一个看着老都管道:“老爷爷与我们说一声,那卖枣子的客人买他一桶吃了,我们胡乱也买他这桶吃,润一润喉也好。其实热渴了,没奈何。这里冈子上又没讨水吃处,老爷方便。”老都管见众军所说,自心里也要吃得些,竟来对杨志说:“那贩枣子客人已买了他一桶酒吃,只有这一桶,胡乱教他们买吃些避暑气,冈子上端的没处讨水吃。”杨志寻思道:“俺在远远处望这厮们都买他的酒吃了,那桶里当面也见吃了半瓢,想是好的。打了他们半日,胡乱容他买碗吃罢。”杨志道:“既然老都管说了,教这厮们买吃了,便起身。” ‎ ‎  众军健听了这话,凑了五贯足钱,来买酒吃。那卖酒的汉子道:“不卖了!不卖了!这酒里有蒙汗药在里头!”众军陪着笑说道:“大哥直得便还言语!”那汉道:“不卖了!休缠!”这贩枣子的客人劝道:“你这个鸟汉子,他也说得差了,你也忒认真!连累我们也吃你说了几声。须不关他众人之事,胡乱卖与他众人吃些。”那汉道:“没事讨别人疑心做甚么?”这贩枣子客人把那卖酒的汉子推开一边,只顾将这桶酒提与众军去吃。那军汉开了桶盖,无甚舀吃,陪个小心,问客人借这椰瓢用一用。众客人道:“就送这几个枣子与你们过酒。”众军谢道:“甚么道理。”客人道:“休要相谢,都是一般客人,何争在这百十个枣子上。”众军谢了,先兜两瓢,叫老都管吃一瓢,杨提辖吃一瓢,杨志那里肯吃。老都管自先吃了一瓢,两个虞候各吃一瓢。众军汉一发上,那桶酒登时吃尽了。杨志见众人吃了无事,自本不吃,一者天气甚热,二乃口渴难熬,拿起来只吃了一半,枣子分几个吃了。那卖酒的汉子说道:“这桶酒被那客人饶一瓢吃了,少了你些酒,我今饶了你众人半贯钱罢。”众军汉凑出钱来还他。那汉子收了钱,挑了空桶,依然唱着山歌,自下冈子去了。 ‎ ‎  那七个贩枣子的客人,立在松树傍边,指着这一十五人说道:“倒也!倒也!”只见这十五个人头重脚轻,一个个面面厮觑,都软倒了。那七个客人从松树林里推出这七辆江州车儿,把车子上枣子丢在地上,将这十一担金珠宝贝都装在车子内,遮盖好了,叫声:“聒噪!”一直望黄泥冈下推了去。正是: ‎ ‎  诛求膏血庆生辰,不顾民生与死邻。 ‎ ‎  始信从来招劫盗,亏心必定有缘因。 ‎ ‎  杨志口里只是叫苦,软了身体,挣扎不起;十五人眼睁睁地看着那七个人都把这宝装了去,只是起不来、挣不动、说不的。‎ ‎10、“老都管”这个人物在故事发展过程中起到了什么作用?卖酒汉子、贩枣子客人的话对计策的成功实施,分别起到了什么作用?‎ ‎11、文中两处画线句子,表现了杨志怎样的心理?‎ ‎12、“杨志道:‘既然老都管说了,教这厮们买吃了便起身。’”这句话表现了杨志怎样的性格特征?‎ ‎ ‎ ‎13、根据故事情节,在下面横线上填出相关词句,使“回目”完整。‎ ‎ ,吴用智取生辰纲。‎ ‎【主题阅读】‎ 阅读下列语段,回答文后问题。‎ 约至二更以后,徐宁收拾上床。娘子问道:“明日随值也不?”徐宁道:“明日正是天子驾幸龙符宫,须用早起五更去伺候。”娘子听了,便分付梅香道:“官人明日要起五更出去随班;你们四更起来烧汤,安排点心。”时迁自付道:“眼见得梁上那个皮匣便是盛甲在里面。我若赶半夜下手便好。--倘若闹起将来,明日出不得城,不误了大事?且捱到五更里下手不迟。”听得徐宁夫妻两口儿上床睡,两个丫鬟在房门外打铺,房里桌上却点着碗灯。那五个人都睡著了。两个梅香一日伏侍到晚,精神困倦,打呼,时迁溜下来,去身边取个芦管儿,就窗棂眼里,只一次,把那碗灯早吹灭了。‎ 看看伏到四更左侧,徐宁起来,便唤丫鬟起来烧汤。那两个使女从睡梦里起来,看房里没了灯,叫道:“呵呀!今夜没了灯!”徐宁道:“你不去后面讨灯等几时!”那个梅香开楼门下胡梯响。时迁听得,从柱上只一溜,来到后门边黑影里伏了。听得丫鬟正开后门出来便去开墙门,时迁却潜入厨房里,贴身在厨桌下。梅香讨了灯火入来,又去关门,却来灶前烧火。这使女便也起来生炭火上楼去。多时,汤滚,捧面汤上去,徐宁洗漱了,叫烫些热酒上来。丫鬟安排肉食炊饼上去,徐宁吃罢,叫把饭与外面当值的吃。时迁听得徐宁下来,叫当值吃了饭,背著包袱,拿了金枪出门。两个梅香点著灯送徐宁出去。时迁却从厨桌下出来,便上楼去,从楼子边直踅到梁上,却把身躯伏了。两个丫鬟又关闭了门户,吹灭了灯火,上楼来,脱了衣裳,倒头便睡。‎ 时迁听得两个梅香睡著了,在梁上把那芦管儿指灯一吹,那灯又早灭了。时迁却从梁上轻轻解了皮匣。正要下来,徐宁的娘子觉来,听得响,叫梅香,道:“梁上甚麽响?”时迁 做老鼠叫。丫鬟道:“娘子不听得是老鼠叫?因厮打,这般响。”时迁就便学老鼠厮打,溜将下来;悄悄地开了楼门,款款地背著皮匣,下得胡梯,从里面直开到外面,来到班门口,已自有那随班的人出门,四更便开了锁。时迁得了皮匣,从人队里,趁闹出去了。‎ ‎14、下面句中加点的词语,表现了时迁怎样的特点和心理?‎ ‎ ①时迁却潜入厨房里,贴身在厨桌下。‎ ‎ ②悄悄地开了楼门,款款地背著皮匣。‎ ‎15、上文中,三次写到时迁的“溜”。结合原文,说说这三次“溜”,分别由哪里溜到哪里?‎ ‎①时迁溜下来 是由 溜到 。‎ ‎②从柱上只一溜 是由 溜到 。‎ ‎③溜将下来 是由 溜到 。‎ ‎16、文中画线的句子写时迁两次用芦管吹灭碗灯,他这样做的目的分别是什么?‎ ‎17、通读上文,说说作者主要表现了时迁的哪两个特点。‎ ‎18、时迁是《水浒》中一个很有特点的人物,你知道他的绰号吗?‎ ‎【拓展提升】‎ ‎19、古诗中有许多写“江水”或“河水”的句子,请你写出两句。‎ ‎20、“花和尚倒拔垂杨柳,豹子头误入白虎堂”是名著《水浒》中的一个回目,其中“花和尚”指的是( )。‎ ‎21、《春江花月夜》中开篇一句“春江潮水连海平,海上明月共潮生”,有人评论句中“生”字用得好,请你说说好在哪里。‎ ‎22、《水浒》塑造了众多的英雄好汉形象,诸如晁盖、宋江、武松、李逵、杨志、林冲等。请根据自己的阅读积累,再写出两个梁山英雄好汉的姓名,并简要概括这些英雄好汉在性格方面的共同点。‎ 梁山好汉姓名:‎ 梁山好汉在性格方面的共同点:‎ ‎【教学后记】‎ 十八 杨修之死 ‎【学习目标】‎ ‎1、学习通过典型事件刻画人物。‎ ‎2、分析曹操和杨修的性格特征。‎ ‎3、从历史和艺术的角度辩证的认识曹操。‎ ‎【学习重点】‎ 分析曹操和杨修的性格特征。‎ ‎【学习难点】‎ 从历史的角度,艺术的角度,认识曹操。‎ ‎【知识链接】‎ ‎1.题目解读 ‎ 本文节选自《三国演义》第七十二回。故事发生在曹操、刘备两个军事集团争夺汉中之地最为激烈的时候。当时诸葛亮已智取汉中,曹操屡屡受挫,又不甘心失败,只好退兵斜谷口界,以待时机。但终因蜀兵积极防守,难以有机可乘。“杨修之死”的故事就是在这样的背景下发生的。‎ ‎2.走近作者 ‎ 罗贯中(约1330—约1400),名本,字贯中,号湖海散人。山西太原人,一说钱塘或庐陵人。元末明初小说家。相传是施耐庵的得意门生,才华出众。但时局动乱,政治腐败,才人志士流落荒野。罗贯中郁郁不得志,转而编著《三国演义》,以古鉴今,抨击时政。他是继施耐庵之后,又一个以小说创作流芳百世的小说家。‎ ‎3.相关资料 历史上的曹操是一个杰出的政治家、军事家和诗人。他兴屯田、抑兼并,统一北方,适应了当时社会发展的趋势。所以鲁迅先生说:“曹操是一个很有本事的人,至少是一个英雄。”‎ ‎《三国演义》中的曹操,有不少成分是作者虚构的,由于作者从封建正统观念出发,拥刘反曹,因此,书中主要强调他的坏处,在许多读者中造成了对这个历史人物的错觉。阅读《三国演义》,不应当按照作者的爱憎倾向和是非标准来评价曹操。文学史上常有这样的现象,作家创作意图和艺术典型的客观意义并非完全相同。‎ ‎【自主学习】‎ ‎1、给加点的字注音或根据拼音写汉字。‎ 庖( )官 分食讫( ) 佯( )惊问 谮( )害 麾( )军 绰( )刀 ‎ ‎2、根据课文内容填空。‎ 操屯兵日久,欲要进兵,又被马超拒守;欲收兵回,又恐被蜀兵耻笑:心中( )。原来杨修为人( ),数犯曹操之忌。‎ 方忆杨修之言,随将修尸收回厚葬,就令( )。‎ ‎3、解释下列句子的意思。‎ ‎(1)、于是寨中诸将,无不准备归计。‎ ‎(2)、汝怎敢造言,乱我军心!‎ ‎(3)、人皆不晓其义。‎ ‎4、文学常识填空:‎ 本文节选自《三国演义》第七十二回。《三国演义》是我国第一部长篇章回体小说,描写了三国时期的历史故事,集中表现了统治集团之间政治和军事斗争。作者是( ),元末明初( )。‎ ‎【合作探究】‎ ‎5、选文围绕曹杨之间的矛盾写了哪七件事?‎ ‎6、七件事情的行文能否变动,为什么?‎ ‎7、分别概括曹操和杨修的性格特征。‎ ‎8、杨修死后,原著中有几句诗,对杨修之死是这样说的:身死因才误,非关欲退兵。我们现在看看,说杨修死于他的才气,准确不准确呢?‎ ‎9、在《三国演义》中曹操有“奸雄”之称。从本文中你能看出他的“奸”吗?历史上的曹操也是这样的人吗?‎ ‎【精读精练】‎ 阅读下列语段,回答问题。‎ 曹操既杀杨修,佯怒夏侯惇,亦欲斩之。众官告免。操乃叱退夏侯惇,下令来日进兵。 ‎ ‎  次日,兵出斜谷界口,前面一军相迎,为首大将乃魏延也。操招魏延归降,延大骂。操令庞德出战。二将正斗间,曹寨内火起。人报马超劫了中后二寨。操拔剑在手曰:“诸将退后者斩!”众将努力向前,魏延诈败而走。操方麾军回战马超,自立马于高阜处,看两军争战。忽一彪军 (跑 撞 走)至面前,大叫:“魏延在此!”拈弓搭箭,射中曹操。操翻身落马。延弃弓绰刀,骤马上山坡来杀曹操。刺斜里 (现 闪 跑)出一将,大叫:“休伤吾主!”视之,乃庞德也。德奋力向前,战退魏延,保操前行。 ‎ ‎  马超已退。操带伤归寨:原来被魏延射中人中,折却门牙两个,急令医士调治。方忆杨修之言,随将修尸收回厚葬,就令班师。‎ ‎10、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语。‎ ‎①魏延诈败而走 ‎②自立马于高阜处 ‎11、从括号里选择恰当的词语,填入句中的横线上。‎ ‎12、这一部分写的是曹操强行进兵,结果战败,这些内容和“杨修之死”有什么关系?‎ ‎13、曹操“厚葬”杨修是真心后悔杀杨修吗?这表现了他怎样的性格?请简要回答。‎ ‎【主题阅读】‎ 阅读下列语段,回答文后问题。‎ 行了三日,至成皋地方,天色向晚。操以鞭指林深处谓宫曰:“此间有一人姓吕,名伯奢,是吾父结义弟兄;就往问家中消息,觅一宿,如何?”宫曰:“最好。”二人至庄前下马,入见伯奢。奢曰:“我闻朝廷遍行文书,捉汝甚急,汝父已避陈留去了。汝如何得至此?”操告以前事,曰:“若非陈县令,已粉骨碎身矣。”伯奢拜陈宫曰:“小侄若非使君,曹氏灭门矣。使君宽怀安坐,今晚便可下榻草舍。”说罢,即起身入内。良久乃出,谓陈宫曰:“老夫家无好酒,容往西村沽一樽来相待。”言讫,匆匆上驴而去。‎ ‎ 操与宫坐久,忽闻庄后有磨刀之声。操曰:“吕伯奢非吾至亲,此去可疑,当窃听之。”二人潜步入草堂后,但闻人语曰:“缚而杀之,何如?”操曰:“是矣!今若不先下手,必遭擒获。”遂与宫拔剑直入,不问男女,皆杀之,一连杀死八口。搜至厨下,却见缚一猪欲杀。宫曰:“孟德心多,误杀好人矣!”急出庄上马而行。行不到二里,只见伯奢驴鞍前鞒悬酒二瓶,手携果菜而来,叫曰:“贤侄与使君何故便去?”操曰:“被罪之人,不敢久住。”伯奢曰:“吾已分付家人宰一猪相款,贤侄、使君何憎一宿?速请转骑。”操不顾,策马便行。行不数步,忽拔剑复回,叫伯奢曰:“此来者何人?”伯奢回头看时,操挥剑砍伯奢于驴下。宫大惊曰:“适才误耳,今何为也?”操曰:“伯奢到家,见杀死多人,安肯干休?若率众来追,必遭其祸矣。”宫曰:“知而故杀,大不义也!”操曰:“宁教我负天下人,休教天下人负我。”陈宫默然。‎ ‎14、给加点的字注音。‎ ‎ 成皋( ) 驴鞍前鞒( )‎ ‎15、解释下列加点词语的意义。‎ ‎①觅一宿 ②沽一樽 ③言讫 ‎ ‎16、曹操先误杀吕伯奢一家八口,后又故杀吕伯奢,这表现了曹操的什么性格?文中哪句话最能体现他的这一性格?‎ ‎17、对曹操的举动,陈宫是如何评价的?从陈宫的言语行为中,你认为他还能继续追随辅佐曹操吗?‎ ‎【拓展提升】‎ ‎18、《三国演义》中,在长坂坡“单骑救幼主”的是( ),在长坂坡“单骑退操兵”的是( )。请写出两个出自《三国演义》的成语:‎ ‎19、传统节日的许多习俗常常让人从中获得有益的启示。请简要说出下面介绍的习俗中所蕴涵的文化或精神。‎ 端午节里,在屈原的故乡秭归,用不同的方式纪念屈原,最重要的是赛龙舟、办诗会、公祭屈原三件事。‎ ‎20、根据下面两种情景,以“下雨”为中心,任选一种扩展成一段话,不少于40字。‎ 情景一:春天野外下雨 情景二:夏天校园下雨 ‎21、学校文化长廊里有以下几位文化名人的雕像,请你选择其中一位,用一句简练的话对他作介绍。(不能只引用名人的原话)‎ ‎【教学后记】‎ 十九 范进中举 ‎【学习目标】‎ ‎1、品味精彩的语言、动作、细节描写。‎ ‎2、学习鲜明的对比手法,把握人物形象。‎ ‎3、认识封建科举制度的危害,树立正确的学习观。‎ ‎【学习重点】‎ 学习鲜明的对比手法,把握人物形象。‎ ‎【学习难点】‎ ‎ 认识封建科举制度的危害。‎ ‎【知识链接】‎ ‎1.题目解读 ‎《范进中举》选自《儒林外史》第三回“周学道校士拔真才 胡屠户行凶查捷报”。文题点明了小说的主要人物(范进)和事件(中举)。“中举”是封建社会的秀才参加乡试,考中后称为举人。‎ ‎2.走近作者 吴敬梓(1701—1754),字敏轩,号粒民,晚年又号文木老人,安徽全椒人,清代小说家。代表作品是长篇小说《儒林外史》。著有《文木山房诗文集》十二卷,今存仅四卷,吴敬梓一生中大半时间在南京、扬州两地,他所交往的多是些“上层人士”,如官僚豪绅、纨绔子弟、举业中人、清客等,对他们的卑污的灵魂,腐朽的生活,一切秽行劣迹,有较深刻的了解;加上他个人经济地位的剧变,使他与广大下层人民有较多的接触,这些成了他创作《儒林外史》的丰富素材。‎ ‎3.相关资料 广东学道周进上任后在广州主考两场生员,然后主考南海、番禹两县的童生考试,其中就有范进。范进当时已是54岁了,从20岁到54岁,他整整考了35年。当花白着胡子的范进坐在考场里,引起了周进的怜悯,因为范进与自己的遭遇非常相似。周进最初考了许多年秀才也没有考上,最后他做生意的一个朋友替他捐钱买了一个秀才资格,他才得以考上举人,最终考上进士。正因为如此,他才对范进格外关照,结果范进在童试中考上秀才第一名,紧接着在乡试中考了第七名。‎ ‎【自主学习】‎ ‎1、给加点的字注音或根据拼音写汉字。‎ 腆( )着肚子   啐( )在脸上   避讳( )    绾( )了头发    星宿( )  攥(   )紧  带挈(    )  桑梓(    )‎ ‎2、根据课文内容填空。‎ 屠户把银子( )在手里紧紧的,把拳头( )过来,道:“这个,你且收着。我原是贺你的,怎好又拿了回去?”范进道:“眼见得我这里还有这几两银子,若用完了,再来问老爹讨来用。”屠户连忙把拳头( )了回去,往怀里( )——‎ ‎3、辨析加点词语在句中的含义。‎ ‎(1)、范进唯唯连声,叫浑家把肠子煮了,烫起酒来,在茅草棚下坐着。‎ ‎(2)、宗师说我火候已到,自古无场外的举人,如不进去考他一考,如何甘心?‎ ‎4、文学常识填空:‎ ‎ 本文节选自《儒林外史》第三回。《儒林外史》是我国清代一部长篇讽刺小说,主要写了封建社会后期知识分子及官绅的活动和精神面貌。作者是( ‎ ‎ ),字敏轩,安徽全椒人,清代( )。‎ ‎【合作探究】‎ ‎5、范进为什么会发疯?对他的发疯应该怎样理解?‎ ‎6、分别找一个描写语言、动作、细节的句子,品味本文精彩的语言。‎ ‎7、课文是怎样运用对比手法的?对比的运用产生了怎样的艺术效果?‎ ‎8、文中的范进是个怎样的人物形象?他有哪些性格特征?‎ ‎9、封建科举制度有怎样的危害?我们应树立怎样的学习观?‎ ‎【精读精练】‎ 阅读下列语段,回答问题。‎ ‎①范进不看便罢,看了一遍,又念一遍,自己把两手拍了一下,笑了一声,道:“噫!好了!我中了!”说着,往后一跤跌倒,牙关咬紧,不省人事。老太太慌了,慌将几口开水灌了过来。②他( )将起来,又( )着手大笑道:“噫!好!我中了!”笑着,不由分说,就往门外飞( ),把报录人和邻居都吓了一跳。走出大门不多路,一脚( )在塘里,( )起来,头发都( )散了,两手黄泥,淋淋漓漓一身的水。③众人拉他不住,拍着笑着,一直走到集上去了。众人大眼望小眼,一齐道:“原来新贵人欢喜疯了。”老太太哭道:“怎生这样苦命的事!中了一个甚么举人,就得了这个拙病!这一疯了,几时才得好?”娘子胡氏道:“早上好好出去,怎的就得了这样的病!却是如何是好?”众邻居劝道:“老太太不要心慌。我们而今且派两个人跟定了范老爷。这里众人家里拿些鸡蛋酒米,且管待了报子上的老爹们,再为商酌。” ‎ ‎10、在文中括号里填上恰当的动词。‎ ‎11、分析画线句子,说说它们表现了范进怎样的心态?‎ ‎12、这段文字在刻画人物上,主要采用了哪些手法?试举例说明。‎ ‎13、范进中举,多年的心愿得以实现,本应高兴,但他却疯了。这反映了怎样的社会现实?‎ ‎【主题阅读】‎ 阅读下列语段,回答文后问题。‎ 自此严监生的病一日重似一日,再不回头。诸亲六眷都来问候。五个侄子穿梭的过来,陪郎中弄药。到中秋已后,医家都不下药了。把管庄的家人,都从乡里叫了上来。病重得一连三天不能说话。晚间,挤了一屋的人,桌上点着一盏灯。严监生喉咙里痰响得一进一出,一声不倒一声的,总不得断气,还把手从被单里拿出来,伸着两个指头。大侄子走上前来,问道:“二叔,你莫不是还有两个亲人不曾见面?”他就把头摇了两三摇。二侄子走上前来,问道:“二叔,莫不是还有两笔银子在那里,不曾吩咐明白?”他把两眼睁的溜圆,把头又狠狠摇了几摇,越发指得紧了。奶妈抱着哥子,插口道:“老爷想是因两位舅爷不在跟前,故此记念。”他听了这话,把眼闭着摇头,那手只是指着不动。赵氏慌忙揩揩眼泪走近上前,道:“爷,别人都说的不相干,只有我晓得你的意思!”‎ 赵氏分开众人,走上前道:“老爷!只有我能知道你的心事。你是为那盏灯里点的是两茎灯草,不放心,恐费了油;我如今挑掉一茎就是了。”说罢,忙走去挑掉一茎;众人看严监生时,点一点头,把手垂下,登时就没了气。‎ ‎14、文中严监生的典型性格是什么?‎ ‎15、选文具有十分强烈的讽刺意义,作者主要是借助什么手法达到这一目的的?‎ ‎16、展开想象,试分析严监生前后三次摇头时的心理活动。‎ ‎17、对严监生的描写主要运用了哪些方法?试举例说明。‎ ‎18、你知道在外国文学作品中也有像严监生那样的吝啬鬼吗?请举一例。‎ ‎【拓展提升】‎ ‎19、“以辛勤劳动为荣,以好逸恶劳为耻”,请写一句古诗词中表现人们“辛勤劳动”的诗句。‎ ‎20、吴敬梓笔下的范进和鲁迅笔下的( ),同为受科举制度毒害的读书人形象。‎ ‎21、珍惜时间,才能有所作为。请以“时间”为开头,仿照例句在下面再写一个句子。‎ 例句:时间在农民辛勤的耕耘中,结成金黄的麦穗。‎ ‎22、请用一句话概括《儒林外史》或《骆驼祥子》这两部名著中最令你感动的一个情节,并简要说出感动的原因。‎ 情节:‎ 感动的原因:‎ ‎【教学后记】‎ 二十 香菱学诗 ‎【学习目标】‎ ‎1、理清全文思路,把握文章主旨。‎ ‎2、赏析精彩的描写语段,把握人物性格特点。‎ ‎3、学习古典文化的精髓,培养热爱祖国语言的情操。‎ ‎【学习重点】‎ 赏析精彩的描写语段,把握人物性格特点。‎ ‎【学习难点】‎ 学习古典文化的精髓,培养热爱祖国语言的情操。‎ ‎【知识链接】‎ ‎1.题目解读 ‎ 《香菱学诗》节选自《红楼梦》第四十八回。香菱是个苦命女子,原籍姑苏,出身乡宦家庭。她三岁被拐,长大后被呆霸王薛蟠买去做妾,后随薛家进京,一直住在荣府的梨香院。平日她伺候薛蟠,难得有空。这一次因薛蟠外出经商,宝钗便把她带进了大观园给自己做伴。环境的改变激发了香菱写诗的愿望,宝钗笑她“得陇望蜀”,劝她“且缓一缓”,可她急切得很,于是去找林黛玉。选文便从这里开始。‎ ‎2.走近作者 曹雪芹(1715—1763),名霑,字梦阮,又字芹圃,雪芹是他的号,属满洲正白旗。曹家从清代初年起到曹雪芹这一代止,是一个“百年望族”。康熙二年(1663)清王朝设江宁织造,这是一个财富要职,其第一任就是曹雪芹的曾祖曹玺,此后父子兄弟相次继任,一共约60年。‎ 后来曹家势败家亡,曹雪芹流落在北京西郊,住着破房子。他善画,只能靠卖画来维持终年吃粥的生活。乾隆二十八年(1763)秋冬之间,曹雪芹唯一的儿子病死,他因伤感太甚,于这年除夕病逝。《红楼梦》就是这期间写的——他只写了前八十回,后四十回是高鹗续写的。‎ ‎3.相关资料 ‎(1)关于《红楼梦》‎ ‎《红楼梦》是我国古典小说中伟大的现实主义作品,它以贾、史、王、薛四大家族为背景,以贾宝玉、林黛玉的爱情悲剧为主要线索,描写了贾家荣、宁两府由盛而衰的过程。书中成功的塑造了贾宝玉、林黛玉、薛宝钗、王熙凤、袭人等一系列富有典型性格的艺术形象,反映了当时社会生活、政治礼教、经济制度及文化发展,可以说是一部包罗万象的“百科全书”。‎ ‎(2)金陵十二钗 林黛玉、薛宝钗、贾元春、贾探春、史湘云、妙玉、贾迎春、贾惜春、王熙凤、贾巧姐、李纨、秦可卿 ‎【自主学习】‎ ‎1、给加点的字注音或根据拼音写汉字。‎ 摩诘( ) 应玚( ) 墟( )里 胡诌( ) 暧暧(   )  颦(    )儿   抠(    )土   辋(    )川 ‎2、根据课文内容填空。‎ 香菱听了,( )的回来,越性连房也不入,只在池边树下,或坐在山石上( ),或蹲在地下抠土,来往的人都( )。李纨、宝钗、探春、宝玉等听得此信,都远远的站在山坡上瞧看他。只见他皱一回眉,又自己含笑一回。‎ ‎3、辨析加点词语在句中的含义。‎ ‎(1)、若意趣真了,连词句不用修饰,自是好的,这叫做“不以词害意”。‎ ‎(2)、会心处不在多,听你说了这两句,可知“三昧”你已得了。‎ ‎(3)、你真真胡闹!且别说那不成诗,便是成诗,我们的笔墨也不该传到外头去。‎ ‎(4)、这正是“地灵人杰”,老天生人再不虚赋情性的。‎ ‎4、文学常识填空:‎ 本文节选自《红楼梦》第四十八回。《红楼梦》是我国古代小说的顶峰之作。小说以贾宝玉、林黛玉的( )为线索,描写了以贾家为代表的四大家族的兴衰史,反映了封建社会晚期广阔的社会现实。作者( ),名霑,字梦阮,号雪芹,清代( )。‎ ‎【合作探究】‎ ‎5、试用简洁的语言概括本文的主要内容。‎ ‎6、本文运用细腻准确的语言、动作描写塑造人物,试结合具体语句加以分析。‎ ‎7、本文描写了黛玉的教诗和香菱的学诗,请分析黛玉和香菱的性格特征。‎ ‎8、林黛玉的教学方式有什么特点。‎ ‎9、香菱学诗取得成功的原因是什么?对我们有什么启示。‎ ‎【精读精练】‎ 阅读下面文段,回答文后问题。‎ 各自散后,香菱满心中还是想诗。至晚间对灯出了一回神,至三更以后上床卧下,两眼鳏鳏,直到五更方才朦胧睡去了。一时天亮,宝钗醒了,听了一听,他安稳睡了,心下想:“他翻腾了一夜,不知可作成了?这会子乏了,且别叫他。”正想着,只听香菱从梦中笑道:“可是有了,难道这一首还不好?”宝钗听了,又是可叹,又是可笑,连忙唤醒了他,问他:“得了什么?你这诚心都通了仙了。学不成诗,还弄出病来呢。”‎ 一面说,一面梳洗了,会同姊妹往贾母处来。原来香菱苦志学诗,精血诚聚,日间做不出,忽于梦中得了八句。梳洗已毕,便忙录出来,自己并不知好歹,便拿来又找黛玉。刚到沁芳亭,只见李纨与众姊妹方从王夫人处回来,宝钗正告诉他们说他梦中作诗说梦话。众人正笑,抬头见他来了,便都争着要诗看。‎ ‎10、“只听香菱从梦中笑道:‘可是有了,难道这一首还不好?’”这一细节描写,表现了香菱的什么性格特点?‎ ‎11、“宝钗听了,又是可叹,又是可笑”,“可叹”“可笑”的内容分别指什么?‎ ‎12、宝钗用“呆”“疯”“魔”来形容香菱的什么精神?(可用文中词语回答)‎ ‎13、香菱学诗的过程,可用王国维《人间词话》中的古今成大事者所必须经历的三种境界来概括,试写出这三种境界。‎ ‎【主题阅读】‎ 阅读下列语段,回答文后问题。‎ 只见一个媳妇端了一个盒子站在当地,一个丫鬟上来揭去盒盖,里面盛着两碗菜。李纨端了一碗放在贾母桌上。凤姐儿偏拣了一碗鸽子蛋放在刘姥姥桌上。贾母这边说声“请”,刘姥姥便站起身来,高声说道:“老刘,老刘,食量大似牛,吃一个老母猪不抬头。”自己却鼓着腮不语。众人先是发怔,后来一听,上上下下都哈哈的大笑起来。甲 撑不住,一口饭都喷了出来,乙 笑岔了气,伏着桌子嗳哟,宝玉早滚到贾母怀里,贾母笑的搂着宝玉叫“心肝”,王夫人笑的用手指着凤姐儿,只说不出话来,薛姨妈也撑不住,口里茶喷了探春一裙子,丙 手里的饭碗都合在迎春身上,丁 离了坐位,拉着他奶母叫揉一揉肠子。地下的无一个不弯腰屈背,也有躲出去蹲着笑去的,也有忍着笑上来替他姊妹换衣裳的,独有凤姐鸳鸯二人撑着,还只管让刘姥姥。‎ 刘姥姥拿起箸来,只觉不听使,又说道:“这里的鸡儿也俊,下的这蛋也小巧,怪俊的。”众人方住了笑,听见这话又笑起来。贾母笑的眼泪出来,琥珀在后捶着。贾母笑道:“这定是凤丫头促狭鬼儿闹的,快别信他的话了。”那刘姥姥正夸鸡蛋小巧,要吃一个。凤姐儿笑道:“一两银子一个呢,你快尝尝罢,那冷了就不好吃了。”刘姥姥便伸箸子要夹,那里夹的起来,满碗里闹了一阵好的,好容易撮起一个来,才伸着脖子要吃,偏又滑下来滚在地下,忙放下箸子要亲自去捡,早有地下的人捡了出去了。刘姥姥叹道:“一两银子,也没听见响声儿就没了。”众人已没心吃饭,都看着他笑。贾母又说:“这会子又把那个筷子拿了出来,又不请客摆大筵席。都是凤丫头支使的,还不换了呢。”地下的人原不曾预备这牙箸,本是凤姐和鸳鸯拿了来的,听如此说,忙收了过去,也照样换上一双乌木镶银的。刘姥姥道:“去了金的,又是银的,到底不及俺们那个伏手。”凤姐儿道:“菜里若有毒,这银子下去了就试的出来。”刘姥姥道:“这个菜里若有毒,俺们那菜都成了砒霜了。那怕毒死了也要吃尽了。”贾母见他如此有趣,吃的又香甜,把自己的也端过来与他吃。又命一个老嬷嬷来,将各样的菜给板儿夹在碗上。‎ ‎14、从下面人物中选择恰当的人选,填在甲、乙、丙、丁四处。‎ ‎ 探春 黛玉 惜春 湘云 ‎15、“上上下下都哈哈的大笑起来”,为什么“独有凤姐鸳鸯二人撑着,还只管让刘姥姥”?‎ ‎16、上文刻画人物方面主要采用了哪些方法?听到同样的一句话,为什么甲、乙两人的笑态不同?‎ ‎17、上面的文字给人们展示出一幅怎样的生活场景?用自己的话表述出来。‎ ‎18、你读过《红楼梦》原著吗?王熙凤后来托付刘姥姥照顾自己的女儿巧姐儿,她做到了吗?请简要叙述。‎ ‎【拓展提升】‎ ‎19、按照提示写古诗词。‎ 有关秋花的:‎ 有关秋雨的:‎ 有关秋风的:‎ ‎20、请参照示例,以“灯泡”“短尺”为对象,各写一句话,要求借物喻理,表达出一种人生的感悟。‎ 示例:雨伞:总是用潮湿的身躯,彰显自身的价值。‎ 灯泡:‎ 短尺:‎ ‎21、《红楼梦》第五回中,贾宝玉梦游“太虚幻境”,翻看副册时,只见画着一株桂花,下面有一池沼,其中水涸泥干,莲枯藕败,后面书云:根并荷花一茎香,平生遭际实堪伤。自从两地生孤木,致使香魂返故乡。大家知道这首判词说的是谁吗?‎ ‎22、请你从读过的名著中选出一部,推荐给即将升入初中的同学,并根据提示结合作品内容写出推荐理由。‎ 名著:‎ 这本书在语文学习上给我最大的帮助:‎ ‎【教学后记】‎ 第五单元过关检测试题 ‎(90分钟 100分)‎ 第一部分 积累与运用 ‎1、给加点的字注音或根据拼音写汉字。(7分)‎ 嗔( )怒 聒(   )噪   面面厮觑( ) 谮( )害 麾( )军 腆( )着肚子   啐( ) 在脸上 避 huì( )    绾( )着头发    星xiù( )  攥(   )紧  带挈(    )  桑zǐ(   ) 胡诌( )‎ ‎2、根据课文内容填空。(5分)‎ ‎(1)、杨志拿着藤条,劈头劈脑打去。打得这个起来,那个睡倒。杨志( )。只见两个虞侯和老都管( ),也巴到冈子上松树下坐了喘气。‎ ‎(2)、屠户把银子( )在手里紧紧的,把拳头( )过来,道:“这个,你且收着。我原是贺你的,怎好又拿了回去?”范进道:“眼见得我这里还有这几两银子,若用完了,再来问老爹讨来用。”屠户连忙把拳头缩了回去,往怀里( )——‎ ‎3、下列句子中加点的成语使用正确的一项是(  )。(2分)‎ A、我们要变本加厉地学习科学文化知识,努力取得优异成绩。‎ B、社会上的腐败现象日益严重,人民群众对此深恶痛绝。‎ C、为了一道数学题,我花了整整半天时间,真是碌碌无为。‎ D、他在学习上能够因地制宜,充分发挥自己的特长。‎ ‎4、对课文内容理解错误的一项是(  )。(2分)‎ A、《智取生辰纲》通过描写杨志与老都管、虞侯、众军士的矛盾及与晁盖等人斗智斗勇,最终丢、取生辰纲的经过,表现了杨志既精明能干,又粗鲁蛮横的性格特征,也表现了晁盖等七人的足智多谋、随机应变。‎ B、《杨修之死》记叙了杨修被曹操杀害的经过和缘由,生动的表现了杨修的聪明才智和他恃才放旷的思想性格,揭露了曹操为人的伪善奸诈,也表现了他的深谋远虑。文中对曹操的描写符合历史事实。‎ C、《范进中举》运用讽刺与夸张的手法,刻画范进中举后癫狂的丑态及他周围各色人等趋炎附势的嘴脸,有力的抨击了封建科举制度对知识分子的毒害,辛辣的讽刺了封建社会人与人之间的关系。‎ D、《香菱学诗》通过香菱苦志学诗,终获成功的典型事件,不仅表现了香菱的聪明灵秀、执着专一,同时也对残害妇女的封建社会作了无情的控诉。‎ ‎5、下面语段中有两个语病,请把它们找出来,并加以改正。(4分)‎ ‎①有关医学人士与心理学家认为,一些青少年长期迷恋上网,会患上一种病——“网络成瘾症”。②这种病的主要症状有:精神依赖、茶饭不思、记忆力减退和焦躁不安等。③一些家长没有意识到这是一种病,而采用简单粗暴的方式阻止孩子上网。④为此,专家建议,我们在强化网络监管的同时,也要有效的寻找治疗疾病的方法。‎ 第( )句是病句,修改: 。‎ 第( )句是病句,修改: 。‎ ‎6、仿照画线句的句式,在空格处写上两个与前边意思连贯的句子。(2分)‎ ‎ 让自己的生命为别人开一夺花,一次无偿的献血是一朵花,一句关切的问候是一朵花,一次善意的批评是一朵花, 。 能为别人开花的心是善良的心,能为别人生活绚丽而付出的人是不寻常的人。‎ ‎7、填空(5分)‎ ‎(1)、‎ 本文选自《水浒》第十六回。《水浒》又称《水浒传》,是一部以北宋末年宋江起义为题材的长篇章回体小说,作者是( )。‎ ‎(2)、本文节选自《儒林外史》第三回。《儒林外史》是我国清代一部长篇( )小说,主要写了封建社会后期知识分子及官绅的活动和精神面貌。作者是( ),字敏轩,安徽全椒人,清代小说家。‎ ‎(3)、零落成泥碾作尘, 。‎ ‎(4)、莫道不消魂,帘卷西风, 。‎ 第二部分 阅读与感悟 ‎(一)、阅读下面诗歌,回答后面问题。‎ 十五夜望月寄杜郎中 ‎(唐)王建 中庭地白树栖鸦,冷露无声湿桂花。‎ 今夜月明人尽望,不知秋思落谁家?‎ ‎8、这是一首以中秋月夜为内容的七言绝句。以两句为一层意思,分别写( )和( )心情。(2分)‎ ‎9、请用自己的语言描绘此诗中描写的景色。(2分)‎ ‎(二)、阅读《那个芒》,回答文后问题。‎ 那个芒 ‎①我在故乡的公路边下车时已是傍晚。中秋时节的乡村弥漫着田禾的芳馨,西天边上正红艳艳地变幻着火烧云,夕阳如一枚酥软的蛋黄流溢交融在霞光里。就是在这个时候,我见到了芒。他正拉着满满尖尖的一排子车新玉米走过来。一股浓烈的汗味使我不能不注意到他:一条粗硬的麻绳深深地勒进他赤裸着的肩肌里,丘陵似的疙瘩肉在他的胸前臂膀上涌动着,下身系着一条灰苍苍皱巴巴的宽大布裤,赤着脚。走过我身边时,他没说话,只是冲我笑笑,笑得毫无表情,那笑纹就如一潭浑浊的洼水溅起密密的皱褶,乱糟糟的头发如洼边的蒿草。仅仅是一双黑碌碌的眼睛,才使我想到他就是芒。‎ ‎  我的心一下子震颤了。记忆像一块早已被时间淹没了的礁石,又突然显露在水面上。‎ ‎  那时,他是我不曾想到的一个客人,叩开我的门。他穿一身洗得泛白的蓝裤蓝褂,嫩白细腻的脸像一块碧玉,镶着一双黑葡萄似的眸子,进门就喊了我一声“清哥”。他说:“你不认识我了?我从咱老家来,老家咱是一个胡同,我叫芒。”‎ ‎  少小离家,确实认不得我这位小乡亲了,但我一下子喜欢上了他,请他坐下喝茶叙话。他细声细气的话语散发着书卷气青春气,他告诉我,他今年高中毕业,高考落榜了。说到这话的时候,他低低地垂下头,白净的面颊微微泛红。‎ ‎  “那明年再考嘛!”我劝他。‎ 芒抬起头,黑黑的眼睛放着光彩:“我就是为这事儿来找你。我爹不让我考,要我下地干活儿,可我不愿意,我只是想上大学”他求我回去给他爹说说,让他再复习一年,他说:“我是没有一点办法才来找你的,你给我爹说说一定行。”‎ ‎  芒的爹给我的印象很深:斗大的字不识几个,粗大健壮,发脾气就打骂芒的娘,一只大手抓住她,从炕上扔到屋地下,又从屋地下扔到门外,吓得芒和他的兄妹缩成一团躲在门后,捂着脸从指缝里偷看。‎ ‎  我想,这样的家门能出芒这样一个好孩子,也算是他家的前世积德和造化。芒向我表示,只要他爹能同意他再复习一年,吃多大的苦他都愿意。‎ ‎  我被芒感动了,同意抽空儿回去给他爹说说。‎ ‎  芒很高兴,站起来,冲动地拉住我的手:“谢谢你了清哥!谢谢!”‎ 他那双黑眼睛里闪烁着泪花。‎ ‎  送他下楼时他还用衣袖拭眼睛,然后回眸,留给我一个清秀芳馨的微笑……我想,如今城里的孩子都很幸运,多少望子成龙的父母,为了孩子的学习,都情愿付出任何代价。比起芒,真是天上地下两个世界。‎ ‎  芒留给我的只是一瞬间的欣喜,犹如一股花香一缕烟云,慢慢地淡了。我没有因为芒的事专程回老家,后来偶尔回老家时也没想起去顾访芒的爹。‎ ‎  如今的芒,陌生得几乎使我认不出他,他老了,一点不像他的年龄,我同他打招呼,他只是说了声:“你回来了?”那声音如一面破碎的铜锣,震得我的心弦索索发颤。我木然地瞅着越走越远的玉米车,夕照里,那玉米车像一团火在燃烧,在摇曳……‎ ‎  回到家中,老母亲和家人自然十分地高兴,说长道短地拉家常话拉个没完。我却还想着芒,心里如同一团乱麻。‎ ‎  此时,一盘圆月镶在天上,踏着胡同里清凌凌的满地银白,我走向芒的家中。‎ ‎  芒的一家正在月光下吃晚饭。见我进来,芒从他的屁股底下拽过一个蒲团让我坐下,他却蹲在一旁,依旧捧着手里的粗碗“唏唏”地吃粥。芒已是两个孩子的父亲,见我坐下,他的小儿子好奇地蹭磨在我的膝前,芒冲在一旁吃饭的妻子吼一声:“你死了!把孩子弄开。”‎ ‎  这一吼,把我吓了一跳。我想起了芒的爹,那个曾经把老婆从炕上扔到屋地下又从屋地下扔到门外的芒的爹。‎ ‎  等芒的媳妇把孩子抱到一边,我瞅着在一边闷头吃饭的大儿子问他:“上几年级啦?”‎ ‎  芒接过话茬说:“嗨,念了两年,没用,让他退学了,在家帮着养牛。”说完掏出烟袋哧哧溜溜地吸着,院子里弥漫着浓郁的烟叶子味……‎ ‎  我的心突突憋得难受,满肚子话愣是没有说出来。‎ ‎  这不能怨芒。‎ ‎  那天晚上我没睡着,以前那个书生气的芒,芒的爹,还有如今当了爹的芒,在我的眼前漂浮变幻着。‎ ‎  我发现自己的过错已经太晚了。当年,我是答应芒去给他爹说说上学的事的,可我没有去!‎ ‎  当真?一方水土养一方人。这芒,是子子孙孙没有穷尽了? ‎ ‎10、第①段中景物描写有什么作用?(3分)‎ ‎11、现在的芒的性格如何?(3分)‎ ‎12、你认为画线句子中的“我”的满肚子要对芒说的话应是什么?(3分)‎ ‎13、最后一句话有什么深刻含义?表达了“我”怎样的感情?(4分 )‎ ‎(三)、阅读《爱之链》,回答文后问题。‎ 爱之链 ‎①在一条乡间公路上,乔依开着那辆破汽车慢慢地颠簸着往前走。已是黄昏了,伴随着寒风,雪花纷纷扬扬地飘落下来。飞舞的雪花钻进破旧的汽车,他不禁打了几个寒颤。这条路上几乎看不见汽车,更没有人影。乔依工作的工厂在前不久倒闭了,他的心里很是凄凉。‎ ‎②前面的路边上好像有什么。乔依定睛一看,是一辆车。走近时,乔依才发现车旁还有一位身材矮小的老妇人,她满脸皱纹,在冷风中微微发抖。看见脸上带着微笑的乔依,她反倒紧张地闭上了眼睛。‎ ‎③乔依很理解她的感受,赶紧安慰她说:“请别害怕,夫人,您怎么不呆在车里?里面暖和些。对了,我叫乔依。”‎ ‎④原来她的车胎瘪了,乔依让她坐进车里,自己爬进她的车底下找一块地方放置千斤顶。他的脚腕被蹭破了,因为他没穿袜子。为了干活方便,他摘下了破手套,两只手冻得几乎没有知觉。他喘着粗气,清水鼻涕也流下来了,呼出的一点点热气才使脸上的各种水分没有冻上。他的手蹭破了,也顾不上擦流出的血。当他干完活时,两只手上沾满了油污,衣服也更脏了。‎ ‎⑤乔依扣上那车的后备箱时,老妇女摇下车窗,满脸感激地告诉他说,她在这个荒无人烟地地方已经等了一个多小时了,她又冷又怕,几乎完全绝望了。老夫人一边打开钱包一边问:“我该给你多少钱?”‎ 乔依愣住了,他从没想到他应该得到钱的回报。他以前在困难的时候也常常得到别人的帮助,所以他从来就认为帮助有困难的人是一件天经地义的事,他一直就是这么做的。乔依笑着对老妇人说:“如果您遇上一个需要帮助的人,就给他一点帮助吧。”‎ ‎⑥乔依看着老妇人的车开走以后,才启动了自己的破汽车。‎ ‎⑦老妇人沿着山路开了几公里,来到了一个小餐馆,她打算吃点东西,然后回家。 ‎ ‎⑧餐馆里面十分破旧,光线昏暗。店主是一位年轻的女人,她热情地送上一条雪白的毛巾,让老妇人擦干头发上的雪水。老妇人感到心里很舒服。她发现这位女店主的脸上虽然带着甜甜的微笑,可掩盖不住她极度的疲劳。更重要的是,她怀孕至少8个月了、尽管如此,她还是忙来忙去地为老妇人端茶送饭。老妇人突然想起了乔依。‎ ‎⑨老妇人用完餐,付了钱。当女店主把找回的钱交给她时,发现她已经不在了。只见餐桌上有一个小纸包,打开纸包,里面装着一些钱。餐桌上还留有一张纸条,上面写着:“在我困难的时候,有人帮助了我。现在我也想帮帮你。”女店主不禁潸然泪下。‎ ‎⑩她关上店门,走进里屋,发现丈夫不知什么时候已经倒在床上睡着了。她不忍心叫醒他。他为了找工作,已经快急疯了。她轻轻地亲吻着丈夫那粗糙的脸额,喃喃地说:“一切都会好起来的,亲爱的,乔依……”‎ ‎14、第①段环境描写在文中有什么作用?(3分)‎ ‎15、第③段画线的句子言外之意是什么?(3分)‎ ‎16、老太太为什么要帮助那位女侍者?(3分)‎ ‎17、题目“爱之链”有什么含义?(3分)‎ ‎18、你认为人与人之间应该如何相处?(4分)‎ 第三部分 写作与表达 ‎19、本单元我们进行了“金钱,共同面对的话题”综合性学习活动,课外也调查了同学们的消费情况,请以“我的消费观”为题,写一篇600字以上的作文。(40分)‎ 参考答案 智取生辰纲 ‎1、Zǎn chēn yú nèn xǐng zào òu chěng wān guō qù ‎2、劈头劈脑 无可奈何 气喘急急 ‎3、容易出麻烦的地方;小生意,小买卖;明白,懂得 ‎4、宋江起义 白话小说 施耐庵 ‎5、大名府梁中书派精明能干的杨志押送千万贯财宝送往东京,给他老丈人蔡京庆贺生日,在黄泥冈被晁盖等人劫走。‎ ‎6、语言和行动描写:‎ 杨志大骂道:“你们省得甚么!”拿了藤条要打。‎ 那军人们思量要去柳阴树下歇凉,被杨志拿着藤条打将来,喝道:“快走!教你早歇!”‎ 杨志说道:“苦也!这里是甚么去处,你们却在这里歇凉!起来,快走!”众军汉道:“你便剁做我七八段,也是去不得了!”杨志拿着藤条,劈头劈脑打去。‎ 表现了杨志粗暴蛮横的性格。‎ ‎7、杨志:精明、谨慎、蛮横。晁盖等人:足智多谋、随机应变、团结应战的群体形象。‎ ‎8、智用天时:酷热天气;智用地利:选择山冈和树林作为劫取地点;智用矛盾:杨志一行人内部的矛盾;智用计谋:“半瓢酒”。‎ ‎9、说法一:晁盖等人夺取生辰纲是正确的。因为生辰纲是不义之财,是劳动人民的财富,它被用于封建官僚之间相互贿赂,人民将它夺回来是正确的。‎ 说法二:晁盖等人夺取生辰纲是不正确的。生辰纲是一大笔财物,虽然它是贪官从农民大众那里掠夺来的,但贪官犯法,有衙门、朝廷来办理,而不应由农民采用“劫夺”方式解决。如果那样,就等同于晁盖等人从劳动人民那里变相取得了几十万金银。‎ ‎10、老都管起到推波助澜的作用,正是他的顺应军汉的调解才使计策成功。卖酒汉子的话起到激将法的作用;贩枣子客人的话起到推波助澜的作用。卖酒汉子假意推辞,消除疑心;贩枣客人从中调解,推波助澜;杨志妥协,终功亏一篑。‎ ‎11、表现了杨志为人精细、做事谨慎的性格特征。‎ ‎12、表现了杨志性格中有妥协权势的特点。‎ ‎13、杨志失陷黄泥冈 ‎14、①显出小偷的行动特征,显出时迁娴熟的技艺和高度的机警。②事情已成功在望,时迁仍很小心,但也有几分得意。‎ ‎15、①楼檐 楼窗 ②楼窗 地面 ③梁上 楼上 ‎16、第一次:使丫鬟打开厨房后门,出去讨灯火,趁机溜进厨房潜伏下来。第二次:便于黑暗中解下盛甲的皮匣,即使有些微响,也便于潜伏。‎ ‎17、①技艺超群的职业小偷 ②谋略过人,头脑冷静,擅长应变的英雄。‎ ‎18、鼓上蚤 ‎19、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 ‎20、鲁智深 ‎21、一个“生”字,好在赋予了明月与潮水以活泼的生命,好在凸现了明月随潮涌生的情状,景象壮观,气势宏伟。‎ ‎22、梁山好汉姓名:鲁智深 时迁 阮氏兄弟 梁山好汉在性格方面的共同点:劫富济贫 嫉恶如仇 讲义气 侠肝义胆等。‎ 杨修之死 ‎1、páo qì yáng zèn huī chāo ‎2、犹豫不决 恃才放旷 班师 ‎3、于是军营中的各个将领,没有一个不准备回去。 你怎么敢编造假话,惑乱我军心。 大家都不知道他的意思。‎ ‎4、罗贯中 小说家 ‎5、①照“鸡肋”号令本意行事 ②识门上“活”字意思 ③分食一盒酥 ④看破杀近侍用心 ⑤密告吴质曹丕结党 ⑥令试曹丕曹植才干之举,不得真实情况 ⑦为曹植作答教欺瞒。‎ ‎6、不能。第一件事是倒叙,是杀杨修的直接原因;后面六件事是属插叙,这部分是按曹操嫉恨杨修的心理程度排列的(“忌之”——“恶之”——“愈恶之”——“愈恶之”——“大怒”——“已有杀修之心”)‎ ‎7、曹操:阴险狡诈,老谋深算;杨修:恃才放旷,目中无人,狂妄轻率,耍小聪明等。‎ ‎8、说“身死因才误”并非没有道理。杨修参与了曹氏父子间争宠夺权的斗争,卷入封建统治阶级内部政治斗争漩涡,这才是导致他遭杀的本质原因。‎ ‎9、奸:借故杀人,不让人识破心机,假惠善后。不是。历史上的曹操是个极为杰出的政治家、军事家和诗人,在对待人才的问题上,他以招纳贤才,知人善任著称,但也借故杀害了一些名臣谋士。‎ ‎10、①假装失败 ②土山 ‎11、撞 闪 ‎12、证明杨修死前的分析和预见是非常正确的,活曹操输给死杨修,目的仍在揭露曹操杀死杨修忌才。‎ ‎13、不是真的后悔,实际是故意做给别人看的,厚葬杨修似乎是在纠正错误,以此来证明他的惜才。这表明了他阴险虚伪的性格。‎ ‎14、gāo qiáo ‎15、①寻求,找 ②买 ③完毕 ‎16、表现了曹操诡诈残暴的性格特征。“宁教我负天下人,休教天下人负我。”‎ ‎17、“知而故杀,大不义也!”不能,从言语中可以看出陈宫是一个崇尚正义的人,道不同不相为谋。‎ ‎18、赵云 张飞 三顾茅庐 桃园结义 草船借箭 七擒孟获 ‎19、端午节带给人愉悦、激励争先、团结合作、爱国爱民等精神,也传诵屈原的“楚辞”文化。‎ ‎20、情景一:如丝的细雨飘飘洒洒,如轻纱,如薄雾,远处的绵绵山峦,近处的漠漠田野,都笼罩在这一片茫茫的春雨中。‎ 情景二:天黑的像夜晚,教室里闷的如同蒸笼一般。突然,一阵惊雷响起,随着雷声,豆大的雨点泼洒下来。雨越下越大,越下越急,像是天河突然决口。不一会,整个校园就成了茫茫的一片湖泊了。‎ ‎21、提示:能抓住名人特点,与名人生平事迹吻合,语言简练即可。‎ 范进中举 ‎1、Tiǎn cuì huì wǎn xiù zuàn qiè zǐ ‎ ‎2、攥 舒 缩 揣 ‎3、连连答应;这里指写文章的功夫。‎ ‎4、吴敬梓;小说家。‎ ‎5、范进多年屡试不第,中了秀才后又中举人,连自己也不敢相信,所以神经受不了刺激,便发疯了。这种发疯是一种心理变态的表现。‎ ‎6、语言描写:“像你这尖嘴猴腮,也该撒泡尿自己照照!不三不四,就想天鹅屁吃!趁早收了这心。”“我的这个贤婿,才学又高,品貌又好,就是城里头那张府、周府这些老爷,也没有我女婿这样一个体面的相貌。”两番话,前倨后恭,反差极大,活画出胡屠户势利小人的丑陋嘴脸。‎ 动作描写:屠户把银子攥在手里紧紧的,把拳头舒过来——屠户连忙把拳头缩了回去,往怀里揣——“攥”“舒”“缩”“揣”四个动词,使胡屠户这个见钱眼开、虚伪做作的市侩小人的丑态跃然纸上。‎ 细节描写:屠户见女婿衣裳后襟滚皱了许多,一路低着头替他扯了几十回。把一个前倨后恭的市侩小人的形象淋漓尽致的表现了出来。‎ ‎7、本文以“中举”为分界线,将范进、胡屠户、张乡绅三个人物中举前后的语言、行动等等作了一系列的对比,从而揭示了人物的内心世界。通过对比,表现了人物性格,讽刺和鞭挞,表达了作者的思想感情。‎ ‎8、范进是一个热衷科举、深受封建教育毒害的下层知识分子。性格特征:热衷功名、麻木、忍受屈辱等。‎ ‎9、封建科举制度摧残读书人的精神,摧残他们的肉体,使他们失去了正常人的生活。志向高远,爱好广泛,把自己的理想和祖国的命运紧紧联系在一起,培养自己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 ‎10、爬 拍 跑 踹 挣 跌 ‎11、①不敢相信自己高中的喜讯。②喜出望外、欣喜若狂。③喜极而疯、无法自抑。‎ ‎12、动作描写:自己把两手拍了一下,笑了一声。语言描写:噫!好了!我中了!‎ ‎13、封建科举制度对人的精神残害之深。‎ ‎14、典型的吝啬鬼形象,爱财如命的性格至死不变。‎ ‎15、夸张和讽刺。‎ ‎16、第一次是表示侄子的猜测是不正确的,发现灯茎在燃烧两根,有点着急;第二次着急埋怨亲人还未了解自己的心事;第三次恼怒无人了解自己的心事,灯茎还在燃烧浪费。‎ ‎17、神态动作描写:他把两眼睁的溜圆,把头又狠狠摇了几摇,越发指得紧了。‎ ‎ 动作描写: 众人看严监生时,点一点头,把手垂下,登时就没了气。‎ ‎18、如:《威尼斯商人》中的夏洛克;《悭吝人》中的阿巴贡等。‎ ‎19、锄禾日当午,汗滴禾下土。‎ 足蒸暑土气,背灼炎天光。‎ ‎20、孔乙己 ‎21、示例:时间在学生笔墨的流淌中,绘出了美丽的画卷。‎ ‎22、情节:读《骆驼祥子》,祥子在烈日和暴雨下拉车。‎ 感动的原因:祥子的遭遇是旧社会劳动人民的普遍遭遇,我对旧社会劳动人民的困苦生活深表同情。‎ 香菱学诗 ‎1、Jié yáng xū zhōu ài pín kōu wǎng ‎2、默默;出神;诧异 ‎3、不要因过分注重辞采形式而损害了内容;这里指事物的关键;这里指诗文作品;山川灵秀,人物杰出。‎ ‎4、爱情悲剧;曹雪芹;小说家。‎ ‎5、香菱跟黛玉学作诗。‎ ‎6、语言描写:‎ 香菱笑道:“据我看来,诗的好处,有口里说不出来的意思,想去却是逼真的。有似乎无理的,想去竟是有理有情的。”(可以看出,香菱读诗已经有所会意,只因以往所读之书有限,一时难以用言辞表达出来罢了)‎ 动作描写:‎ 香菱听了,默默的回来,越性连房也不入,只在池边树下,或坐在山石上出神,或蹲在地下抠土,来往的人都诧异。李纨、宝钗、探春、宝玉等听得此信,都远远的站在山坡上瞧看他。只见他皱一回眉,又自己含笑一回。(写出了香菱立意时反复斟酌之态,真是如醉如痴!)‎ ‎7、黛玉性格:学识渊博、热情大方、具有诗人气质,她乐为人师,当仁不让、主动、率真、自信等等。香菱性格:虚心好学、刻苦勤勉。‎ ‎8、她注重培养香菱的自信心;在教学中循序渐进,重视积累和感悟;强调自学、实践、探究;重视能力的培养,力主创新。‎ ‎9、主要原因: 她把全部精力都用在学诗上,执著的追求,实现自己的目标。此外:良好的资质;好的引路人;大观园里有良好的诗歌环境。‎ ‎10、表现香菱梦中仍痴心于思考诗的状态。‎ ‎11、“叹”香菱学诗作诗精心投入的精神,“笑”她近乎“痴”“呆”“傻”的状态。‎ ‎12、苦志学诗 精血诚聚 ‎13、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 ‎14、湘云 黛玉 探春 惜春 ‎15、此事是她俩一手策划的,但装着若无其事的样子。‎ ‎16、语言描写、动作描写、神态描写 这是因为性格的不同而造成的表现不同。甲性格直爽活泼,做事无所顾忌,所以“一口茶都喷出来”。乙性格矜持娴静,所以在笑岔了气的情况下,也只能伏在桌子上叫“嗳哟”。‎ ‎17、大观园中欢乐的日常生活片段。‎ ‎18、做到了。在巧姐舅舅想卖掉她时,是刘姥姥把巧姐藏在自己家里,直到她父亲派人接回去。‎ ‎19、有关秋花的:待到重阳日,还来就菊花。‎ 有关秋雨的:君问归期未有期,巴山夜雨涨秋池。‎ 有关秋风的:八月秋高风怒号,卷我屋上三重茅。‎ ‎20、灯泡:因为有一颗火热的心,才能给人们送去光明。‎ 短尺:以你有限的生命,量出无限的长度。‎ ‎21、香菱 ‎22、提示:在语文学习上给我最大的帮助,可以围绕“‎ 积累语言素材、提升文化品位、丰富思想内涵、增长人生阅历、提高阅读能力、学习写作方法”等方面结合作品内容说明即可。‎ 第五单元过关检测试题 ‎1、chēn guō qù zèn huì tiǐn cuì 讳 wǎn 宿 zuàn qiè 梓 zhōu ‎2、无可奈何 气喘吁吁 攥 舒 揣 ‎3、B ‎4、B ‎5、第③句,修改:删去“阻止孩子不上网”中的“不”。第④句,修改:将“有效的”调至“寻找”后面。‎ ‎6、示例:一次受伤后的救治是一朵花 一次适时的看望是一朵花 一次及时的电话是一朵花 一个亲切的微笑是一朵花 ‎7、施耐庵 讽刺 吴敬梓 只有香如故 人比黄花瘦 ‎8、中秋月色;望月怀人。‎ ‎9、乳液似的月华静静的泻在庭院中,地上好像铺上了一层薄雪,聒噪了一天的鸦雀也逐渐消停了下来,仿佛不忍惊扰这安详的夜色,悄悄的隐栖在树上。夜渐渐深了,清冷的秋露润湿了庭中的桂树,散发着幽幽的馨香。‎ ‎10、渲染傍晚乡村的一种清新、静谧的氛围,为下文写芒做铺垫。‎ ‎11、吃苦耐劳、粗鲁暴躁、安于现状、观念保守,对生活失去激情。‎ ‎12、可能会因当初没能替他说情而道歉的话或对他的现状进行一些劝慰。‎ ‎13、由芒的爹到现在的芒,他们在愚昧、粗鲁、对生活的麻木等方面何其相似,这一切真的不会改变了吗?表现出“我”对现在的芒和已辍学的孩子的前景深深的忧虑和不安。‎ ‎14、衬托乔依当时工作无着、饥寒交迫、急于赶路的情形。‎ ‎15、我是真诚的帮助你的,请别担心。请你坐到车里,等我换下瘪的车胎。‎ ‎16、因为她为曾被帮助而感动,看到需要帮助之人时,想让这份人间之爱传递下去。‎ ‎17、让爱如链般传递下去,如乔依付出爱心后,爱又回报于他的妻子。‎ ‎18、应当在他人需要帮助时,真诚的伸出援助之手。-‎ 二六 陈涉世家 ‎【学习目标】‎ ‎1、掌握重点字、词、句的含义,能借助注释和工具书,读懂课文内容,说出起义的原因和经过。‎ ‎2、读懂、读熟课文,结合课文了解人物性格和文中的思想内涵 ,背诵精彩语段。‎ ‎3、从作者和陈胜身上学习树立远大理想的重要性。‎ ‎4、了解这场革命运动爆发的偶然性和必然性,认识人民对历史的推动作用。‎ ‎【学习重点】目标1、2‎ ‎【学习难点】目标3、4‎ ‎【知识链接】‎ ‎1、司马迁(约前145—前90年),西汉著名史学家、文学家和思想家。字子长,夏阳人。其父司马谈是汉朝太史令。司马迁10岁“诵古文”,20岁开始游历,游踪遍及南北,到处考察风俗,采集传说。在《史记》草创未就之时,因替投降匈奴的李陵辩解,被捕入狱,受腐刑。出狱后任中书令,发愤著书,完成《史记》。‎ ‎2、《史记》简介:《史记》记载了上自传说中的黄帝下至汉武帝长达三千年的历史。全书包括12本纪、10表、8书、30世家、70列传,共130篇。本纪记述了历代帝王的事迹;世家主要记述诸侯王国的事迹;列传则是人臣之传。《史记》是我国第一部纪传体史书。鲁迅称它是“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 ‎3、秦末农民起义的情况简介: 秦始皇吞并六国之后,对人民进行残酷的剥削和压迫,苛捐杂税繁重。到秦二世时,赋税更加严重了,人民痛苦不堪,阶级矛盾到了一触即发的地步。陈胜、吴广正是在这种情况下,发动领导了大泽乡农民起义,建立了我国历史上第一个农民政权——张楚,给予秦朝的暴政以致命的打击,促使了秦速亡,使由秦始皇开始的而想万世统治中国的秦王朝只存在短暂的15年便被刘邦的西汉政权所取代。‎ ‎【自主学习】‎ ‎1、 读课文,查字典,给下列加点字注音。‎ 阳夏人     辍耕    点缀    掇   啜泣     怅恨     苟富贵     嗟乎     鸿鹄之志     闾左      谪戍     戊戌    当行    度已失期    以数谏故     罾       丛祠    篝火      陈胜王    忿恚    佐    毋斩      鞭笞    袒右     攻蕲    询     徇   殉        社稷      谯     憔     樵 ‎【合作探究】小组中说并整理 ‎ ‎(1) 哪句话表现了陈涉年轻时的远大抱负 ‎(2)起义的导火线(直接原因)是 ‎(3) 起义的根本原因:‎ ‎(4)哪句话表现了陈涉的博大胸襟? ‎ ‎(5)起义的舆论准备:‎ ‎ 作用:‎ ‎6)他的计谋成功了吗?从哪里可以看出来?‎ ‎(7)陈胜、吴广谋划起义的主要策略是什么?‎ ‎(8)表明陈胜、吴广起义势如破竹、所向披靡的句子 ‎(9)进一步反映起义的影响、号召力之大;,这场农民运动的爆发是历史必然的句子:  ‎ ‎ (10)你从哪些地方可以读出陈涉的“鸿鹄之志”? ‎ 起义前: ‎ 起义后:‎ ‎(11)起义的具体步骤:‎ ‎(12)陈涉是一什么身份的人,从文中哪个词看出来?‎ ‎(13)陈涉甘于目前所处的社会地位吗?从文中什么地方可看出来?‎ ‎ ‎ ‎(14)陈胜认为起义将得到广大人民支持的理由是哪几种?‎ ‎  ‎ 这样就显示了陈胜既敢于斗争又有斗争的智谋,有洞察时局的能力(15)文章结尾“诸郡县……以应陈涉”的事实映证了上文陈胜关于“______________”分析和“________________”的预见,也进一步说明这场战争的必然。‎ ‎(15)选读课文中有关陈胜参与对话的内容,找出最能表现他性格的语言,并加以适当的评论。 最能表现陈胜性格的语言及评论:‎ ‎【精读精练】‎ 二世元年七月,发闾左谪戍渔阳,九百人屯大泽乡。陈胜、吴广皆次当行,为屯长。会天大雨,道不通,度已失期。失期,法皆斩。陈胜、吴广乃谋曰:“今亡亦死,举大计亦死,等死,死国可乎?”陈胜曰:“天下苦秦久矣。吾闻二世少子也,不当立,当立者乃公子扶苏。扶苏以数谏故,上使外将兵。今或闻无罪,二世杀之。百姓多闻其贤,未知其死也。项燕为楚将,数有功,爱士卒,楚人怜之。或以为死,或以为亡。今诚以吾从诈自称公子扶苏、项燕,为天下唱,宜多应者。”吴广以为然。‎ ‎1.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的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扶苏以数谏故 诚以吾众诈自称公子扶苏、项燕 B.陈胜、吴广乃谋曰 当立者乃公子扶苏 C.项燕为楚将 贤能为之用 D.楚人怜之 二世杀之 ‎2.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 ‎(1)发闾左谪戍渔阳           闾左:                                             ‎ ‎(2)度已失期                 度:                                               ‎ ‎(3)会天大雨                 会:                                               ‎ ‎(4)宜多应者                 宜:                                               ‎ ‎3.陈胜、吴广的起义有偶然性,也有必然性。根据本段内容,作简要分析。‎ 偶然性:                                                                       ‎ 必然性:                                                                       ‎ ‎                                                                            【主题阅读】‎ ‎ 陈胜王凡六月。已为王,王陈。其故人尝与佣耕者闻之,之陈,扣宫门曰:“吾欲见涉。”宫门令欲缚之。自辩数,乃置,不肯为通。陈王出,遮道而呼涉。陈王闻之,乃召见,载与俱归。入宫,见殿屋帷帐,客曰:“颗颐!涉之为王沈沈者(1)!”……客出入愈益发舒(2),言陈王故情。或说陈王曰:“客愚无知,颛(3)妄言,轻威。”陈王斩之。诸陈王故人皆自引去。由是无亲陈王者。‎ 注:(1)啊哟?陈涉做大王真阔气啊! (2)放纵  (3)“颛”同“专”‎ ‎4.解释文中加点的词。‎ ‎(1)之陈                     (2)自辩数                       ‎ ‎5.阅读全段,简说陈涉失败的原因。‎ 答:                                                                               ‎ ‎6.翻译:“客出入愈益发舒,言陈王故情”一句。‎ ‎                                                                  ‎ ‎【拓展提升】作为史官,司马迁在写陈涉此人传记时,并未把爱憎直接流露在文字间,但他对陈涉自有自己的看法。怎样的看法,你看出来了吗?‎ ‎【教(学)后记】‎ 二七 唐雎不辱使命 ‎【学习目标】‎ ‎1、 学习本文通过对话描写表现人物形象的写法。 ‎ ‎2、 培养学生朗读、复述、翻译和严密的逻辑思维能力。 ‎ ‎3、 学习唐雎作为小国之臣却不畏强权、敢于斗争、善于斗争的精神;激发学生学习文言文,了解民族文化的热情。‎ ‎【学习重点】‎ ‎1、朗读文言课文。‎ ‎2、积累一些文言实词和虚词。‎ ‎【学习难点】‎ ‎1、学习本文通过对话描写表现人物形象的写法。 ‎ ‎2、 学习唐雎作为小国之臣却不畏强权、敢于斗争、善于斗争的精神;激发学生学习文言文,了解民族文化的热情。‎ ‎【知识链接】‎ ‎1、关于《战国策》:‎ ‎  《战国策》是战国时期游说之士的策谋和言论的汇编。《战国策》当初有《国策》、《国事》、《事语》、《短长》、《长书》、《修书》等名称和本子,西汉末年刘向编订为三十三篇,分东周、西周、秦、齐、楚、赵、魏、韩、燕、宋、卫、中山十二策。内容多记谋臣策士的活动,写了他们雄辩的言辞和机智的运筹。文笔挥洒自如,描写人物活动绘声绘色,栩栩如生,富有文学意味。‎ ‎2、关于正直的名言 路见不平,拔刀相助。——谚语 明知山有虎,偏向虎山行。——谚语 志无虚邪,行必正直。——春秋 管仲 丈夫志气直如铁,无曲心中道自真。唐 寒山 宁向直中取,不向曲中求。——郭吉安 世上没有比正直更丰富的遗产了。——莎士比亚 几何以直线为最近,修身以正直为最好。 ——英国谚语 讲真话的人不需要记住自己说过的话。 ——马克•吐温 你若正直,不要怕人诽谤。 ——[波斯]萨迪 正直的人是神创造的最高尚的作品 ——[英]蒲柏 因正直而获得的利益才是真利益。 ——英国谚语 ‎【自主学习】‎ ‎1、找出文中的通假字。  ‎ 秦王不说( ) 故不错意也( )仓鹰击于殿上 ( ) ‎ ‎2、结合书下注释和资料,解释下列加点词语的意思。‎ 唐雎不辱使命( ) 以大易小( ) 请广于君( )‎ 以头抢地耳( ) 休祲降于天( ) 天小缟素( )‎ 秦王色挠( ) 长跪而谢之( ) 寡人谕矣( )‎ 大王加惠( ) 故不错意也( ) 岂直五百里哉( )‎ 秦王怫然怒( ) 徒以有先生也( ) 安陵君其许寡人( )‎ ‎3、结合注释和资料,用现代汉语说出下列句子的意思。‎ ‎(1)以君为长者,故不错意也。: ‎ ‎(2)而君逆寡人者,轻寡人与?: ‎ ‎(3)布衣之怒,亦免冠徒跣,以头抢地耳。 ‎ ‎(4)怀怒未发,休祲降于天: ‎ ‎4、找出文中古今异义字。  ‎ 虽然,受地于先王 ( )    否,非若是也 ( )   ‎ 长跪而谢之曰  (  )‎ ‎5、词语活用现象。  ‎ 轻寡人与 ( )请广于君 ( )   ‎ ‎6、一词多义 使命( ) 虽然,受地于先王( )‎ 秦王使人( ) 秦王怫然怒( )‎ 仓鹰击于殿上( ) 以头抢地耳( )‎ 受地于先王( ) 以五十时之地而存者( )‎ 请广于君( ) 以君为长者( )‎ 徒以有先生也 ( )‎ ‎7、秦王以五百里地易安陵是出于好心吗?易地的真正目的是什么 ?安陵君用什么理由拒绝了秦王的要求?‎ ‎8、秦王认为自己对安陵君是什么态度?秦王说的是否是真心话?说说理由。比较安陵君的理由和唐雎的理有何异同?‎ ‎9、秦王说的“天子之怒”的具体内容是什么?秦王为什么要说“天子之怒”呢?唐雎举专诸、聂政、要离等三个人物的目的是什么?‎ ‎10、“若士必怒…今日是也”表现了唐雎的什么精神?你认为唐雎的“怀怒未发,休 于天”正确吗?‎ ‎【合作探究】‎ ‎1、故事中的人物有哪些?主要人物是哪个?‎ ‎ ‎ ‎2、故事的主要矛盾是什么?最后的结果是怎样的?‎ ‎ ‎ ‎3、文章结构内容:全文分三部分。  ‎ 第一部分(第1段),写   ‎ 第二部分(第2.3段)写与进行针锋相对的斗争。这场斗争有两个回合,可分两层。  ‎ 第一层(第2段),写   ‎ 第二层(第3段),写   ‎ 第三部分(第4段),写斗争的结局。‎ ‎4、安陵君和唐雎各是怎样的人?在文中找出依据。‎ ‎【精读精练】秦王怫然怒,谓唐雎曰:“公亦尝闻天子之怒乎?”唐雎对曰:“臣未尝闻也。”秦王曰:“天子之怒,伏尸百万,流血千里。”唐雎曰:“大王尝闻布衣之怒乎?”秦王曰:“布衣之怒,亦免冠徒跣,以头抢地耳。”唐雎曰:“‎ 此庸夫之怒也,非士之怒也。夫专诸之刺王僚也,彗星袭月;聂政之刺韩傀也,白虹贯日;要离之刺庆忌也,仓鹰击于殿上。此三子者,皆布衣之士也,怀怒未发,休祲降于天,与臣而将四矣。若士必怒,伏尸二人,流血五步,天下缟素,今日是也。”挺剑而起。‎ 秦王色挠,长跪而谢之曰:“先生坐!何至于此!寡人谕矣:夫韩、魏灭亡,而安陵以五十里之地存者,徒以有先生也。”‎ ‎1、下列句中加点词意思相同的一组是( )‎ A、①唐雎使于秦 ②秦王使人谓安陵君曰 C、①徒以有先生也 ②以头抢地尔 D、①此庸夫之怒也 ②夫专诸之刺王僚也 D、①轻寡人与 ②尔安敢轻吾射 ‎2、翻译下列句子。‎ 布衣之怒,亦免冠徒跣,以头抢地尔。‎ 译文: ‎ ‎3、结合人物语气,说说秦王的形象。‎ ‎ ‎ ‎4、结合课文,联系实际谈谈一个国家如何才能真正摆脱强国给予的屈辱?‎ ‎ ‎ ‎ ‎ ‎【主题阅读】溥幼嗜学。所读书必手抄,抄已,朗读一过即焚之;又抄,如是者六七始已。右手握管处,指掌成茧。冬日手皲,日沃汤数次。后名读书之斋曰“七录”……溥诗文敏捷,四方征索者,不起草,对客挥毫,俄顷立就,以故名高一时。‎ ‎(选自《 明史·张溥传》 )‎ ‎5.解释下面句中加点的词语。‎ ‎(1)俄顷立就                  ( 2)日沃汤数次                  ‎ ‎6.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这个句子。‎ 如是者六七始已。‎ 译文:                                                                ‎ ‎7.这则故事给了你怎样的启示?‎ ‎【拓展提升】唐雎、专诸、聂政、要离都是英勇无畏、大义凛然的英雄,请你再列举两位这样的英雄,并谈谈他们的精神在我们现实生活中的意义。‎ ‎【教(学)后记】‎ 二八 隆中对 ‎【学习目标】‎ ‎1、积累一些文言实词和虚词。‎ ‎2、通过课文,了解当时的天下形势,诸葛亮提出的政治蓝图,计谋及策略。‎ ‎3、理解时年27岁的诸葛亮的远见卓识、极其锐利的战略眼光。‎ ‎【学习重点】1、朗读文言课文。‎ ‎2、积累一些文言实词和虚词。‎ ‎【学习难点】‎ ‎1、学会翻译文言文,了解文章大义。‎ ‎2、了解诸葛亮的卓越才能。‎ ‎【知识链接】‎ ‎1.陈寿著《三国志》,与《史记》《前汉书》《后汉书》合称《四史》,南北朝时宋裴松之为它作注,亦颇有名。‎ ‎2.“对”,对策。古代臣子回答君王所问的政治、军事、经济方面的策略叫“对策”。《隆中对》是汉献帝建安十二年(公元207年)十月刘备第三次访问诸葛亮时,诸葛亮针对刘备所提的问题陈述其对策,当时诸葛亮只有26岁。此后,诸葛亮即出山辅佐刘备,做刘备的军师(后为丞相),帮助刘备建立蜀汉政权。‎ ‎【自主学习】‎ ‎(一)导入新课:‎ ‎《三国演义》开篇有一首词《临江仙》:“滚滚长江东逝水,浪花淘尽英雄。是非成败转头空,青山依旧在,几度夕阳红。……”青山依旧夕阳依旧,英雄生命已逝,但却活在后世人的记忆里,诸葛亮就是这样一个英雄。今天我们要通过《隆中对》这篇文章来了解他。‎ ‎(二)整体感知:‎ ‎1、听范读课文。要求学生在听课时画出自己不认识的字,并结合注释及工具书掌握通假字的音、形、义。‎ 欲信大义于天下(信,通“ ”意思是 )‎ 自董卓已来已,(已,通“ ”)‎ ‎2、学生自由朗读课文。‎ ‎3、齐读课文。‎ ‎(三)注意以下词语的解释。‎ ‎ 躬 陇亩 好 每 时 莫之许 友善 信然 屯 器 谓……曰 与俱来 就见 屈致 枉驾 顾 由是 遂 诣 凡 乃见 因 屏 汉室 倾颓 窃命 孤 度德量力 信 用 猖獗 已 计 安 已来 不可胜数 众寡 非临…,抑亦 谋 挟令 诸侯 争锋 国险而民附 援 囹 利 尽 此用武之国 殆 资 险塞天府之土 因 暗弱 殷 存恤 胃 信义 著 总揽 岩阻 戎 夷越 修政理 身 箪食壶浆 诚如是 日 ‎ ‎【合作探究】‎ ‎1、一词多义:‎ 谓 谓为信然( ) 谓先主日( )‎ 已 然志犹未已( ) 自董卓已来( ) 已历三世( )‎ 信 谓为信然( ) 信义著于四海( )欲信大义于天下( )‎ 然 谓为信然( ) 然志犹未已( ) ‎ 用 遂用猖獗( ) 贤能为之用( ) 此用武之国( )‎ ‎2、词性活用 百姓孰敢不箪食壶浆以迎将军者乎(箪: 壶: )‎ ‎3、句式 (翻译出来)‎ ‎(1)判断句。诸葛孔明者,卧龙也 ‎(2)省略句。君与俱来。‎ ‎(3)倒装句。时人莫之许也 ‎ ‎4、诸葛亮怎样分析当时形势?为刘备提出了什么策略?(要有原文根据)‎ 曹操:‎ 孙权:‎ 刘表: ‎ 刘璋:‎ 张鲁: ‎ ‎ 曹:不可争 明察天下形势,提出策略 孙:‎ ‎ 刘表、刘璋、张鲁(荆益二州):‎ ‎5、诸葛亮替刘备设计的政治蓝图是什么?‎ ‎6、诸葛亮为达到这个目标提出了什么战略方针?根据是什么?‎ 内政和外交方面应遵循的方针是:‎ 诸葛亮先论述了占据荆州的必要性:‎ 再论述占据荆州的可能性:‎ 最后论述占据益州的可能性:‎ ‎【精读精练】‎ 自董卓已来,豪杰并起,跨州连郡者不可胜数。曹操比于袁绍,则名微而众寡,然操遂能克绍,以弱为强者,非惟天时,抑亦人谋也。今操已拥百万之众,挟天子而令诸侯,此诚不可与争锋。孙权据有江东,已历三世,国险而民附,贤能为之用,此可以为援而不可图也。荆州北据汉、沔,利尽南海,东连吴会,西通巴、蜀,此用武之国,而其主不能守,此殆天所以资将军,将军岂有意乎?益州险塞,沃野千里,天府之土,高祖因之以成帝业。刘璋暗弱,张鲁在北,民殷国富而不知存恤,智能之士思得明君。将军既帝室之胄,信义著于四海,总揽英雄,思贤如渴,若跨有荆、益,保其岩阻,西和诸戎,南抚夷越,外结好孙权,内修政理;天下有变,则命一上将将荆州之军以向宛、洛,将军身率益州之众出于秦川,百姓孰敢不箪食壶浆以迎将军者乎?诚如是,则霸业可成,汉室可兴矣。‎ ‎1.下面各组句中加点的词意思不同的一项是 A.此诚不可与争锋 此诚危急存亡之秋也 B.国险而民附 益州险塞 C.利尽南海 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 D.将军岂有意乎 将军岂愿见之乎 ‎2.下面语句用现代汉语表达,不准确的一项是 A.非惟天时,抑亦人谋也——不仅是时机有利,而且也是人的谋划得当。‎ B.此可以为援而不可图也——这方面可把他结为外援,而不可谋取他。‎ C.此殆天所以资将军——这完全是上天拿它来资助将军的。‎ D.百姓孰敢不箪食壶浆以迎将军者乎——百姓谁能不用箪盛饭,用壶装酒来迎接您呢?‎ ‎3.对选段理解或分析有误的一项是 A.选段隆中对策,层次清晰。先论“不可争”与“不可图”,次论“可争”与“可图”,最后写“争”与“图”的步骤和规划,层层阐述自己的见解。‎ B.谈到建立“霸业”根基,诸葛亮先集中论述了占据荆州、益州的必要性,再紧承论述占据两州的可能性,条分缕析,论证严密。‎ C.作为人物传记,选文是对主人公的正面描写,与隆中对前、隆中对后的侧面烘托相得益彰,人物形象丰满突出。‎ D.选段语言“言简而意丰,文省而深刻”,具有鲜明的史书特点。‎ ‎4.“以古为鉴,可以知兴替”,历史是现实的一面镜子。结合选段内容,说说隆中对策中哪些策略对治国仍具有现实指导意义?简要概括三点即可。‎ ‎【主题阅读】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5—8题。‎ ‎ 吕蒙字子明,汝南富陂人也。少南渡,依姊夫邓当。当为孙策将,数讨山越。蒙年十五六,窃随当击贼,当顾见大惊,呵叱不能禁止。归以告蒙母,母恚欲罚之,蒙曰:“不探虎穴,安得虎子?”母哀而舍之。‎ ‎ 鲁肃代周瑜,过蒙屯下。肃意尚轻蒙,或说肃曰:“吕将军功名日显,不可以故意待也,君宜顾之。”遂往诣蒙。酒酣,蒙问肃曰:“君受重任,与关羽为邻,将何计略,以备不虞①?”肃造次②应曰:“临时施宜。”蒙曰:“今东西虽为一家,而关羽实虎熊也,计安可不豫定?”因为肃画五策。肃于是越席就之,拊③其背曰:“吕子明,吾不知卿才略所及乃至于此也。”‎ ‎ (节选自《三国志·吴志·吕蒙传》,有改动)‎ ‎ 【注】①虞:意料,预料。②造次:鲁莽,轻率。③拊(fǔ):抚摩。‎ ‎ 5.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 ‎ ⑴数讨山越 ( ) ⑵君宜顾之 ( )‎ ‎ ⑶遂往诣蒙 ( ) ⑷肃于是越席就之 ( )‎ ‎ 6.用现代汉语写出文中画线句子的意思。‎ ‎ ⑴不探虎穴,安得虎子? ‎ ‎ ‎ ‎ ⑵吕将军功名日显,不可以故意待也。‎ ‎ ‎ ‎ 7.细读节选的文字回答,鲁肃对吕蒙的态度前后有什么变化?‎ ‎ ‎ ‎ ‎ ‎ 8.根据节选文字,联系下面材料,你认为吕蒙是个怎样的人?‎ ‎ 蒙始就学,笃志不倦,其所览见,旧儒不胜。鲁肃过蒙言议,曰:“吾谓大弟但有武略耳,至于今者,学识英博,非复吴下阿蒙。”蒙曰:“士别三日,即更刮目相待。”‎ ‎ (节选自裴松之注引《江表传》,有改动)‎ ‎ ‎ ‎ ‎ ‎【拓展提升】1、凡三往,乃见。即是 的故事。‎ ‎2、对对联 第三十七回 ‎ 司马徽再荐名士 , 。‎ 第三十八回 ‎ ‎ ( )决策 ,战长江孙氏报仇 ‎ ‎3、课外阅读《三国演义》,对文中涉及的人物进行了解。‎ ‎【教(学)后记】‎ 二九 出师表 ‎【学习目标】‎ ‎1、领会诸葛亮提出的广开言路、严明赏罚、亲贤远小三项建议的进步性和借鉴意义。‎ ‎2、认识并学习诸葛亮“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精神。‎ ‎3、了解本文议论中融以叙事、抒情的写法。‎ ‎【学习重点】‎ ‎1、理解课文,掌握重点词句。‎ ‎2、领会诸葛亮提出的广开言路、严明赏罚、亲贤远小三项建议的进步性和借鉴意义。‎ ‎【学习难点】‎ 了解本文议论中融以叙事、抒情的写法。‎ ‎【知识链接】‎ ‎1.作家作品简介 :本文选自(三国志·蜀志,诸葛亮传)作者诸葛亮 181—234,字孔明,琅邪阳都(今山东沂南)人,是三国时著名的政治家、军事家。他年轻时躬耕陇亩,隐居隆中,刻苦攻读史书,常以管仲、乐毅自比。刘备三顾茅庐后,诸葛亮为其真情所动,出山辅助刘备,联吴抗曹,败曹操于赤壁,形成魏、蜀、吴三国鼎立的局面。刘备死后,他受遗诏辅助后主刘禅。‎ ‎2.关于“表”。‎ 表是古代奏议的一种,用于向君王陈说作者的请求和愿望。诸葛亮这篇表文写于蜀汉建兴(后主刘禅年号)五年p27年)第一次出师伐魏之前。当时蜀汉已从猇亭(现在湖北宜都)战役的惨败中恢复过来,既与吴国通好,又平定了南方的叛乱,所以诸葛亮决定北上伐魏, 写这篇表文的目的是,希望刘禅任用贤臣,采纳忠言,赏罚分明,国内政治修明,有一个稳定的战略后方,以实现先帝的‘叫匕定中原”,“兴复汉室”的宏大理想。‎ ‎【自主学习】‎ ‎(一)对联引入新课 ‎1.“出师一表真名世,千载谁堪伯仲间?”(《书愤》)‎ ‎2.“出师一表千载无,远比管乐盖有余。”(《武侯书堂》)‎ ‎3.“出师一表通今古,夜半挑灯更细看。”(《病起书怀》)‎ ‎(二)整体感知 ‎1、录音范读课文。‎ 要求学生画记出疑难字词,注意停顿、重音。‎ ‎2、对照课下注释,翻译课文,注意以下字词:‎ 崩殂: 疲敝: 秋: 殊遇: 开张圣听:‎ 光: 恢弘: 妄自菲薄: 引喻失义:‎ 陟罚臧否: 异同: 作奸犯科:‎ 刑赏: 平明之理: 良实: 志虑忠纯:‎ 简拔: 遗: 咨: 裨补阙漏:‎ 淑均: 优劣得所: 猥自枉屈: ‎ 驱驰: 后值倾覆: 尔来: 夙夜忧叹:‎ 不毛: 庶竭驽钝: 攘除: 斟酌损益:‎ 慢: 彰其咎: 谘诹善道: 察纳雅言:‎ ‎3、古今异义词:‎ ‎(1)开张:今义是 ,本文中的古义是 。‎ ‎(2)痛恨:今义是 ,古义是 。‎ ‎(3)卑鄙:今义是 ,古义是 。‎ ‎(4)感激:今义是 ,古义是 。‎ ‎(5)谨慎:今义是 ,古义是 。‎ ‎(6)涕:今义是 ,古义是 。‎ ‎3、理解文言虚词 此诚危急存亡之秋也( ) 创业未半而中道崩殂( )‎ 之 欲报之于陛下也( ) 而 可计日而待也( )‎ 先帝称之曰能( ) 报先帝而忠陛下之职分也( )‎ ‎ 以光先帝遗德( ) 侍卫之臣不懈于内( )‎ ‎ 以塞忠谏之路( ) 欲报之于陛下( )‎ ‎ 是以先帝简拔( ) 于 叹息痛恨于桓、灵( )‎ 以 愚以为宫中之事( ) 三顾臣于草庐之中( )‎ ‎ 悉以咨之( ) 受任于败军之际( )‎ ‎ 先帝不以臣卑鄙( ) 还于旧都( )‎ ‎ 以伤先帝之明( )‎ ‎【合作探究】‎ ‎1、请同学翻译第一自然段,问题探究:‎ ‎(1)当时的不利条件是什么?‎ ‎(2)当时的有利条件是什么?‎ ‎ (3)本段提出什么建议?            ‎ ‎(4)提出这一建议的目的是什么?    ‎ ‎2、请同学翻译第二自然段,问题探究 ‎(1)作者在本段提出的建议是什么?‎ ‎(2)如何具体执行?        ‎ ‎(3)提出怎样的劝诫?       ‎ ‎(4)“内外异法”内外各指什么?  ‎ ‎3、请同学翻译第三、四自然段,问题探究 ‎(1)  举荐了哪些人?为什么要举荐这些人?‎ ‎(2)提出亲贤的具体作法是什么?‎ ‎(3)亲贤的好处是什么?‎ ‎   ‎ ‎(4)亮认为举用向宠将军的好处是什么?‎ ‎4、请同学翻译第五自然段。‎ ‎(1)本段的中心句是哪句?‎ ‎(2)先汉兴隆的原因是什么?(正面):‎ ‎(3)后汉倾颓的原因是什么?(反面):‎ ‎(4)“每与臣论此事”中“此”指什么?‎ ‎(5)“汉室之隆,可计日而待也”的主要条件是什么?‎ ‎(6)3-5段提出了什么建议?为什么要把这条重点写? ‎ ‎5、请同学翻译第六自然段,问题探究 ‎①找出表明作者出身的语句。‎ ‎②当时作者的志趣是什么?‎ ‎③“感激”的原因是什么?‎ ‎④文中的“卑鄙”是什么意思?具本指什么?‎ ‎⑤哪句话概括了与先帝患难与共的历史?‎ ‎6、请同学翻译第七段,问题探究 ‎(1)亮夙夜忧叹的原因?   ‎ ‎(2)“五月渡泸,深入不毛”的原因?‎ ‎(3)表明伐魏时机成熟的句子?‎ ‎7、请同学翻译第八段。‎ 第一句照应上段哪一句?‎ 第二句前半句照应上段哪一句?‎ 第二句后半句照应第一段哪一句?‎ 哪一句话表现了亮以身许国的意志和决心。‎ ‎【精读精练】‎ 先帝知巨谨慎,故临崩寄臣以大事也。受命以来,夙夜忧叹,恐托付不效,以伤先帝之明,故五月渡沪,深入不毛。今南方已定,兵甲已足,当奖率三琴,北定中原,庶揭弩钝,攘除奸凶,兴复汉室,还于旧都。此臣所以报先帝而忠陛下之职分也。至于斟酌损益,进尽忠言,则被之、伟、允之任也。‎ 愿陛下托巨以讨绒兴复之效,不效,则治臣之罪,以告先帝之灵。若无兴德之言,则责彼之、伟、允等之慢,以澎其咎;陛下亦宜自谋,以咨谁善道,察纳稚言,深追先帝遗招,臣不胜受恩感激。‎ ‎1 .下面加点的词语解释亨误的一项是( )‎ A .夙夜优叹(早晚)           B .深人不毛(不长草的地方)‎ C 当奖率三军(军队的统称)              D .至于斟酌损益(革除)‎ ‎2 .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句子。‎ 愿陛下托臣以讨贼兴复之效,不效,则治臣之罪。‎ 译文: ‎ ‎3 .朗读节奏划分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恐/托付不效                   B .深追先帝/遗诏 C .臣/不胜受恩感激               D .进尽/ 忠言 ‎4 . “先帝知臣谨慎,故临崩寄臣以大事也”“大事”在文中指__________;“三顾频烦天下计,两朝开济老臣心。”选段中最能体现“老臣心”的一句话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主题阅读】阅读下面选文,回答问题。‎ 汉,郭伋字细侯。茂陵人,为并州守。素结恩德。后行部①至西河。童儿数百。各骑竹马②,迎拜于道。问使君③何日当还伋,计日告之。既还。先一日,伋恐违信,遂止野亭,候期乃入。以太守之尊,与竹马童儿道旁偶语,乃以不肯失信于儿童。先归一日。宁止野亭以候期,可谓信之至矣。‎ 注释:①行部:巡视州郡。   ②竹马:儿童放在胯下当马骑的竹竿。‎ ‎      ③使君:汉代称刺史为使君,汉代以后尊称州郡长官为使君。‎ ‎5.解释下列句中加点词语在文中的意思。‎ ‎①素结恩德(           )     ②后行部至西河(        )‎ ‎6.请用自己的语言简要概括郭伋“遂止野亭,候期乃入”的原因是什么? ‎ ‎7.郭伋在汉代以贤良著称,数百儿童道旁迎之的雅事更被传为美谈。阅读本文,说一说郭伋给你留下了怎样的印象?‎ ‎【拓展提升】与诸葛亮有关的成语、歇后语 成语(1)鞠躬尽瘁,死而后已 注解:指勤勤恳恳,竭尽心力,为革命,为人民奋斗终身。‎ 出处:三国蜀·诸葛亮《后出师表》:“臣鞠躬尽力,死而后已。”‎ ‎(2)运筹帷幄 注解:指拟定作战策略。引申为筹划、指挥。‎ 出处:《汉书·高帝纪》:“夫运筹帷幄之中,决胜千里之外,吾不如子房。”‎ ‎(3)三个臭皮匠,赛过诸葛亮 注解:比喻人多智慧多,有事请经过大家商量,就能商量出一个好办法来。‎ 歇后语 曹操诸葛亮——脾气不一样(比喻人不同,性格也不相同。)‎ 刘备三请诸葛亮——诚心诚意          门角里藏着诸葛亮——暗中盘算 诸葛亮草船借箭——有借无还          诸葛亮唱空城计——急办法 诸葛亮弹琴——计上心来              诸葛亮当军师——足智多谋;名副其实 诸葛亮的丑妻——家中宝               诸葛亮的鹅毛扇——神妙莫测 诸葛亮的锦囊——用不完的计           诸葛亮吊孝——假仁假义 诸葛亮放孟获——欲擒故纵          诸葛亮焚香操琴——故弄玄虚 诸葛亮挥泪斩马谡——顾全大局      诸葛亮借东风——将计就计;金蝉脱壳 诸葛亮三气周瑜——略使小技        诸葛亮玩狗——聪明一世,糊涂一时 诸葛亮用空城计——不得己          诸葛亮斩马谡——执法如山;不念旧情 ‎【教(学)后记】‎ 三十 词五首 ‎【学习目标】‎ ‎1、积累文学常识,了解婉约派和豪放派的风格特征及代表作家作表作品;‎ ‎2、培养学生结合作者的生活经历及作品的写作背景理解词的内容及情感的能力;通过反复吟咏,培养学 生感悟诗歌意蕴的能力;通过探讨研究,培养学生合作、质疑的反思精神,归纳、综合的能力。‎ ‎3、感悟作品内涵,领会词作情感,培养学生积极乐观的人生观和爱国情。‎ ‎【学习重点】‎ ‎1、准确背诵词作,理解词的思想内容。‎ ‎2、归纳比较不同词作的区别,感悟婉约和豪放派的词风。‎ ‎【学习难点】准确默写,理解运用。‎ ‎【知识链接】‎ ‎1、李清照(1084—约1151),济南(今属山东)人。李清照的父亲李格非是学者兼散文家,母亲出身于官宦人家,也有文学才能。李清照多才多艺,能诗词,善书画,很早就受人注意。王灼《碧鸡漫志》说她“自少年即有诗名,才力华赡,逼近前辈。”朱弁《风月堂诗话》也记载晁补之常向人称赞她的诗句。李清照十八岁时嫁给太学生赵明诚,赵爱好金石之学,也有很品高的文化修养。‎ ‎【自主学习】‎ ‎1、给加点字注音 千嶂里( ) 燕然未勒( ) 羌管( ) 擎苍( )‎ 貂( )裘( ) 鬓微霜( ) 千骑( ) 酒酣( ) ‎ 何妨( ) 谴冯唐( )‎ 麾下( ) 炙( ) 了却( ) 的卢( )‎ ‎2、《望江南》,选自《 》,《望江南》是 。作者 ,是 (朝代)词人,诗词兼工,是 词派的重要作家之一。‎ ‎ 3、范仲淹: (朝代) 家、 家,他有“ ”的旷达胸襟和“ ”的政治抱负。他的代表作《岳阳楼记》,写于他被贬谪的1046年,而就在他被贬谪的前4年(1040年),他还在塞外征战。‎ ‎4、《江城子 密州出猎》作者 ,字子瞻,号东坡居士,北宋文学家。我们在初二学过他的一文一词,分别是 , 。‎ ‎5、《破阵子》选自《 》,作者 ,字幼安,号稼轩,南宋爱国词人。我们初一时学过他的一首词是 。‎ ‎【合作探究】‎ ‎(一)《望江南》‎ ‎1、本词虽短短27个字,却讲述了一个凄婉动人的故事。试给这个故事理清记叙的要素。‎ 时间 地点 人物 事件 ‎ ‎2、词中前八个字写了女子什么心态? ‎ ‎ ‎ ‎3、可以推断白蘋洲是个什么地方? ‎ ‎ ‎ ‎4、反复吟诵本诗,体会词中女子的情感的变化。 ‎ ‎5、由上题推断,全词的主旨句是: 。‎ ‎6、由上题推断,本词写了女子什么样的情感?‎ ‎ ‎ ‎7、词中“过尽千帆皆不是”的“尽”能否改为“境”,为什么?‎ ‎ ‎ ‎ ‎ ‎(二)《武陵春》‎ ‎1、有人说,这首词的上阕没有一个“愁”字,却句句在写愁。你同意吗?请作分析。‎ ‎                     ‎ ‎                       ‎ ‎2、上片中“ , ”句,表达了作者对丈夫无限思念的情感。‎ ‎3、“问说”、“也拟”“只恐”表现了词人怎样的感情变化?‎ ‎ ‎ ‎3、评论认为“只恐双溪舴艋舟,载不动许多愁”是一个“创意出奇”的句子,请说说他奇在何处?(或问:如何理解鉴赏“只恐双溪舴艋舟,载不动许多愁”?)‎ ‎                     ‎ ‎                   (三)《渔家傲》‎ ‎1、词中“ ”字直接点明了季节,“ ”四字间接点明了季节,紧扣题目 。‎ ‎2、上阕写景,突出了“异“字。在词中,风景异的具体表现有:⑴ ;⑵ ;⑶ ;(4) 写出了边塞萧瑟、荒凉、戒备森严的景色。‎ ‎3、由“千嶂里,长烟落日孤城闭”句,你容易想起王维《使至塞上》的 ,‎ ‎ 诗句;从“浊酒一杯家万里”你想起了《苏幕遮》中“明月楼高休独倚, , 句。所以,从环境描写和内容上看,整首词意境开阔,苍凉悲壮。‎ ‎4、上阕描绘边塞苍凉又壮阔的景象,隐隐透出边城严峻的军事形势,下阕抒情,抒发了怎样的情?‎ ‎              ‎ ‎5、由上题推断,全词的主旨句是: , 。‎ ‎“ , ”抒发了守边将士壮志难酬、思念家乡的情感。‎ ‎6、请找出使用典故的句子,并说说典故表现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情感?‎ ‎                    ‎ ‎                    ‎ ‎(四)《江城子》‎ ‎1、上阕叙事,记叙了 的壮观场面。‎ ‎2、“老夫聊发少年狂”中的“狂”字在整首词中有何作用?体现在哪些地方?‎ ‎                     ‎ ‎                       ‎ ‎3、下阕抒情,抒发 的爱国之情。‎ ‎4、“持节云中,何日遣冯唐?”运用了什么典故?具体分析其作用。‎ ‎                     ‎ ‎                       ‎ ‎5、“会挽雕弓如满月,西北望,射天狼”勾画了一个怎样的人物形象?表达了作者怎样的心情?‎ ‎                       ‎ ‎6、这首词用了哪三个典故?请写出来。在表达上有什么好处?‎ ‎【精读精练】理解赏析《破阵子》‎ ‎1、上片写 生活,战前准备。首句是 写,后几句是 写。‎ ‎2、第一句连用三个连续的、富有特征的动作 、 、 ,塑造了一个壮士的形象。“ ”和“ ”表现出战斗的场景是回忆出来的。“八百里分麾下炙,五十弦翻塞外声”写军队生活。“沙场秋点兵” 暗示战斗即将开始。其中“秋”字既点明了季节,也为战士出征增添了 的气氛,暗示战斗即将开始。‎ ‎3、赏析:用简洁的语言描述“八百里分麾下炙,五十弦翻塞外声,沙场秋点兵”的壮观场面。 ‎ ‎                       ‎ ‎                       ‎ 下片写战斗场面,抒发报国无门、壮志难酬的悲愤之情。 ‎ ‎4、“ , 。” 用 修辞手法,从 觉和 觉两个方面,概括而又生动地再现了紧张激烈的战斗场面。“了却君王天下事,嬴得生前身后名。可怜白发生”与上阕“ , ”遥相呼应,又回到现实,与中间的梦境形成对比,表达了词人渴望建功立业的愿望和 的悲愤。‎ ‎5、诗人尽管“白发生”,却依然眷念自己曾经浴血征战的疆场。这种眷念的情结从词中哪两个细节可以读出? ‎ ‎                    ‎ ‎6、“了却君王天下事,赢得生前身后名”写出了作者怎样的理想?结尾一句“可怜白发生”抒发了作者怎样的感情? ‎ ‎                    ‎ ‎                    ‎ ‎7、全词抒发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                    ‎ ‎8、这首词,从题材上看是,写 生活情景;从思想感情上看,表达的是 ;从语言风格上看,意境开阔,豪迈激越。所以,作者说自己写《破阵子》是“赋壮词”。在这五首词中, 和 也属于“壮词”。‎ ‎【主题阅读】‎ 欣赏:《武陵春》改写 ‎ 《武陵春》——思念的重量 ‎ ‎(风住尘香花已尽,日晚倦梳头。) ‎ ‎ 连绵的战火无休无止,到处是流离失散的人群.生活总是不能安定下来,我的余生象风一样的飘零.‎ ‎ 经过了灿烂的早春时节,如今我更加感到季节的伤感。鲜花在风中凋零,她们的魂魄会飘向哪里?她们的躯体在尘土中呻吟,淹没在污浊之中,这样的结局是否也是我的归宿呢。春将尽,万紫千红都退去了色彩,真的好无奈。无法挽回从前美好的时光,也无法让这些娇艳的花多开片刻。 ‎ ‎ 对着镜子,我的容颜一天天的变得苍老,双鬓的白发刻着我岁月的波痕,虽然我也曾竭力掩饰。每天的清晨我都梳理我的白发,希望能够找回一点昔日的印记,可那些精心地梳理依然无法掩饰我这张苍白疲倦的面容。 ‎ ‎(物是人非事事休,欲语泪先流。) ‎ ‎ 身边还是那些我衷爱的东西,有深深的回忆相伴。记忆中的你一点都没有改变,可你又在哪里。今日的你怎么变成了我的记忆,我多想和你续弦弄诗,我多想和你品茗对月,往昔的美好日子,如今怎么都成了梦中的奢望,我翘首以盼的余生怎么能够没有你。说真的,没有你的日子我过的真是好累,还是不去想它了。如今的我,每件事都感到不顺心意,又有什么办法。 ‎ ‎ 太多的话哽咽在我的喉间,我一句也说不出口。你能感觉我脸上为你流下泪水的苦涩吗?泪水尚能成双,我却是孤单无助,我的痛楚能怨你吗? ‎ ‎(闻说双溪春尚好,也拟泛轻舟。) ‎ ‎ 有人告诉我,两溪的春天景色很美,要我去看看,去散散心忘记我的烦恼。我也想去,只是去了对我会有用吗?美好的景色能否改变我的命运和人生? ‎ ‎ 在两溪的河流之上,或许我能够驾驶着小舟畅游云雾,我的小舟能够驶向你的身边吗?我想寻找世外桃源,离开这战火纷扰的世间,和你在一起度过我的余生。 ‎ ‎(只恐双溪舴艋舟,载不动许多愁。) ‎ ‎ 一切都是幻想,我那盈满的思念,已经似秋日的硕果结满枝头,令我不堪重负。这叶小舟能够装下它的全部,我会为不能给你我的全部而懊丧。但我害怕沉重的思念会在这两溪的水滩里搁浅,或则随着流水而漂失,真的我害怕。只求千万不要让这样的事,在我的眼前发生。 ‎ ‎ 涓涓的水流又何尝能够负载我生命的重量。因为我的生命不是泥沙,而是巨石做成的丰碑,在它的上面刻着,只有一句誓言“今生等着你”。‎ ‎【拓展提升】请根据提示,写出你学过的爱国诗词。‎ ‎①             ,              。 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陆游《示儿》)‎ ‎②             ,              。 夜阑卧听风吹雨,铁马冰河入梦来。陆游《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 ‎ ‎③辛苦遭逢起一经,干戈寥落四周星。山河破碎风飘絮,身世浮沉雨打萍。惶恐滩头说惶恐,‎ 零丁洋里叹零丁。              ,              。(文天祥《过零丁洋》)‎ ‎④              ,               。感时花溅泪, 恨别鸟惊心。‎ ‎ 烽火连三月, 家书抵万金。 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杜甫《春望》)‎ ‎【教(学)后记】‎ 综合性学习:话说风流人物 活动目标:‎ ‎1、  思考什么是真正的“风流”,树立正确的偶像观、英雄观;激起对风流人物的景仰、渴慕之情,培养理想主义信念和远大目标。‎ ‎2、  学会搜集资料,筛选、整理材料,并能讲述和评论风流人物,开阔视野、增长风识。‎ ‎3、  积累风流人物诗文,通过朗诵和练笔,不断提高口语表达能力和写作能力。‎ 活动准备:‎ 一、风流人物谁与争锋 许多人都有自己心中的偶像:或侠肝义胆的英雄,或聪明过人的智者,或才华横溢的文人……想一想,有哪些人物让你敬佩?‎ ‎1、  十大风流人物排行榜 第一位 第二位 第三位 第四位 第五位 ‎ 第六位 第七位 第八位 第九位 第十位 ‎ ‎2、说说你为什么这样排行?‎ ‎3、选出两三个在榜人物,给他们每人配一段一二百字的简介。‎ 人物:‎ 简介:‎ 人物:‎ 简介:‎ 二、丰功伟绩到处扬 ‎“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虽然这些风流人物的生命早已消逝,但他们的故事至今传扬,他们的精神永放光芒。‎ ‎1、  选出一两位你喜爱敬佩的历史人物,讲讲他们生动感人的故事。‎ ‎2、  总结一下这些人物身上有哪些品质最值得你学习。‎ 三、豪情满怀吟诵华章 古代许多杰出人物都留下了千古传诵的诗章:“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激励过无数热血青年;“老骥伏枥,志在千里”让多少老年人焕发青春;“怒发冲冠凭栏处”使人顿生杀敌报国之情……‎ 搜集并记录下风流人物的诗文,并表情朗读,有条件的同学可以在家做好配音朗读的录音。‎ 活动过程:‎ ‎ 一、各小组选派代表展示小组“十大风流人物排行榜”。说说你们这样排序的理由并对这些风流人物作一些简介。‎ 二、各小组选派代表说风流人物的故事,领略风流人物的风采,并对他们作一点评论。‎ 四、开一个“风流人物诗文朗颂会”,从中感受风流人物的情怀。‎ 写作训练:‎ 以“风流人物”为话题,自选角度,自拟题目,写一篇作文。不少于500字。‎ 范文欣赏:‎ 逆境中显风流 踏上红色的旅程,我听到了咆哮的土地上高亢激越的洪波曲,看到了黄河冰封图上东北抗日四连长悲壮的故事。乱世出英雄,逆境显风流。为改变为奴隶的母亲的命运,柔石在极其恶劣的环境中坚持创作;面对雪山草地,红军队伍凭着坚定的信念,用双脚为历史谱写了光辉的一页。二十八年的红色旅程上,发生了无数可歌可泣的英雄故事,涌现了无数的风流人物。‎ 历史的风云已经过去,和平岁月中困难、挫折也是不可避免的。我们每一个人都应该做好直面一切艰难困苦的准备,用自己的行动迎接明天的太阳。‎ 朋友,当你面对失败的时候,不要灰心,不要气馁,请振奋起来吧,要相信,成功的花儿不久将要绽放。当你发现岁月蹉跎,时光虚度的时候,请不要懊丧,因为“时间对于谁都是奔着走的。” 当你与别人因小事发生冲突的时候,请你想一想“友谊是一种和谐的平等”。当你被别人误解的时候,请不要只顾埋怨对方,孔子说:“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如果你因某种原因而辍学,请不要放弃自己的理想,要知道条条大路通罗马,只要有恒心,有毅力,就一定能沐浴理想的春风和朝阳。如果你为听不懂课而烦躁,请你镇静下来“以心静创心智”,要知道“书读百遍,其义自见。”你更不要认为自己无能,因为拿破仑曾经说过 ‎“默认自己无能,无疑是给失败制造机会。”如果你报怨自己生活缺少乐趣,你就刻苦创造吧,人们不是常说“梅花香自苦寒来”吗?如果你为自己不够聪明而苦恼,要知道“聪明出于勤奋”,笨鸟先飞终究会落林的。求学的道路上困难总是有的,但只要你“为之”,“难者亦易矣”。“科学有险阻,苦战能过关。”只要我们真正做个“有心人”,就没有克服不了的困难。‎ 张海迪姐姐不就是在与病魔的搏斗中,为人类文明做出贡献的吗?史铁生先生不正是在瘫痪的绝望中用心灵去感悟地坛、谱写青春的吗?杨绿野姐姐虽然自幼失聪,但是她为了理想坚持不懈,不也用坚定的毅力改变了自己的命运吗?他们不都是和平岁月中涌现出来的风流人物吗?他们的事迹,同样感人至深,同样值得我们去学习。‎ 朋友们,“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让我们一起在时代的浪潮中,驾起理想的风帆,长风破浪,勇往直前! ‎ ‎ 选自《读与写》2006年10月总第83期 第六单元测试题 一、语文基础知识及运用(26分)‎ 1、 下列加点字注音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2分)‎ A、罾zēnɡ 忿恚fènhuì 裨补bì 脉脉màimài B、怫然fú 徒跣xiǎn 休祲jìn 咨诹zōu C、诣yì 汉沔miǎn 信大义xìn 臧否pǐ D、崩殂cú 麾下huī 引擎jínɡ 斟酌zhēnzhuó 2、 下列加点词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2分)‎ A、陈胜自立为将军 将荆州之军以向宛、洛 B、谓为信然 秦王怫然怒 C、陈胜、吴广皆次当行 将军向庞,性行淑均 D、扶苏以数谏故 广故数言欲亡 ‎3、朗读节奏划分不正确的一项是( ) (2分)‎ A.今/天下/三分,益州/疲弊 B.诚宜/开张圣听,以光/先帝遗德 C.宜付/有司论其/刑赏 D.今/诚以吾众/诈自称/公子扶苏、项燕 ‎ ‎4、下列加点的成语使用错误的一项是( )(2分) ‎ A、唐雎这种凛然不可侵犯的独立人格和自强的精神,在历史的长河中一直熠熠生辉。‎ ‎ B、就冲着你三顾茅庐的这番情意,明天的宴会我是去定了。‎ ‎ C、妄自菲薄,能使我们认识到自己的不足,有助于我们取得更大的进步。‎ ‎ D、“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这是周恩来少年时就立下的鸿鹄之志。‎ ‎5、下列句子中没有通假字的一项是( )(2分)‎ A、 将军身被坚执锐,伐无道,诛暴秦。B、要离之刺庆忌也,仓鹰击于殿上。‎ C、自董卓已来,豪杰并起。 D、虽千里不敢易,岂直五百里哉?‎ ‎6、下列文学常识的叙述中,有错的一项是( )(2分)‎ A、《战国策》是东汉末年刘向根据战国历史写作而成的一部国别体史书,而《唐雎不辱使命》就是出自于其中的《魏策》。‎ B、《三国志》记载的是三国时期魏、蜀、吴三国的历史,其作者陈寿是晋朝的史学家。‎ C、《出师表》的作者是三国时垢政治家、军事家诸葛亮,而表是古代向帝王上书陈情言事的一种文体。‎ D、词又称“长短句”,句式长短不一。兴盛于宋,当时的苏轼和辛弃疾是豪放词派的代表人物,而李清照可以说是婉约派的代表。‎ 阅读下面一首词,完成第7、8题。‎ 破阵子 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 醉里挑灯看剑,梦回吹角边营。八百里麾下炙,五十弦翻塞外声。沙场秋点兵。马作的卢飞快,弓如霹雳惊弦。了却君王天下事,赢得生前身后名。可怜白发生!‎ ‎7、从下列诗句中选出风格完全不同的一句,并说说理由。( )(4分)‎ A、 会挽雕弓如满月,西北望,射天狼。 B、夜阑卧听风吹雨,铁马冰河入梦来。‎ C、风住尘香花已尽,日晚倦梳头。 D、沙场秋点兵。‎ ‎ ‎ ‎8、对这首词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2分)‎ A、 这首词是写给好友陈同甫的,抒发了作者杀敌立功的决心。‎ B、 “醉里挑灯看剑”,词人在酒醉之后还拨亮灯火端详宝剑,这表明词人在刀光剑影中抗敌卫国的愿望多么迫切!‎ C、“塞外声”是指塞外边境的悲壮粗犷的战歌。‎ D、“了却君王天下事”这是词人无奈心情的体现,意思是不再理会朝野中的一切事情。‎ ‎9、下列句子翻译正确的一项是( )(2分)‎ A、 籍第令毋斩,而戍死者固十六七。‎ 译:就算是不杀死我们,可是守边而死的人本来也会有十分之六七。‎ B、 寡人欲以五百里之地易安陵,安陵君其许寡人!‎ 译:我想用方圆五百里的土地与你的安陵作交易,希望安陵君您答应我的要求。‎ C、 诚如是,则霸业可成,汉室可兴矣。‎ 译:诚信如果能得到施行,那么称霸的大业就能成功,汉王朝就可以复兴了。‎ D、 深追先帝遗诏,臣不胜受恩感激。‎ 译:深深地追念先帝遗诏中的旨意,我就受恩,感谢不尽了。‎ ‎10、根据提示,按要求默写古诗文。(6分)‎ ‎(1)《诸葛亮集》中有这样一句话“赏不可不平,罚不可不均”,这与《出师表》中的 , 意思一致。‎ ‎(2)《望江南》中表明思妇从希望到失望的心理变化产生的原因的句子是 ,本词的主旨句是 。‎ ‎(3)范仲淹在《渔家傲 秋思》中,下面提示自己和征夫们想家却不甘无功而返的心理矛盾的句子是 , 。‎ ‎(4)《武陵春》中被词论家称赞为写愁“创意出奇”的句子是 , 。‎ ‎(5)请你再写出一处古诗词中描写“愁”的诗句。‎ ‎ ‎ ‎(6)《江城子 密州出猎》中运用典故,表达作者渴望得到重用的句子是 , 。 ‎ 二.阅读下面文段,回答问题 ‎ ‎(—)二世元年七月.发闾左谪戍渔阳,九百人屯大泽乡。陈胜、吴广皆次当行,为屯长。会天大雨,道不通,度已失期。失期,法皆斩。陈胜、吴广乃谋曰:“今亡亦死,举大计亦死;等死,死国可乎?”陈胜曰;“天下苦秦久矣。吾闻二世少子也,不当立,当立者乃公子扶苏。扶苏以数谏故,上使外将兵。今或闻无罪,二世杀之。百姓多闻其贤,未知其死也。项燕为楚将,数有功,爱土卒,楚人怜之。或以为死,或以为亡。今诚以吾众诈自称公子扶苏、项燕,为天下唱,宜多应者。”吴广以为然。乃行卜。卜者知其指意,曰“足下事皆成,有功。然足下卜之鬼乎?”陈胜、吴广喜,念鬼,曰:“此教我先威众耳。”乃丹书帛曰“陈胜王”,置人所罾鱼腹中。卒买鱼烹食,得鱼腹中书,固以怪之矣。又间令吴广之次所旁丛祠中,夜篝火,狐鸣呼曰:“大楚兴,陈胜王”。卒皆夜惊恐。旦日,卒中往往语,皆指目陈胜。(选自《陈涉世家》)(22分)‎ ‎11、《陈涉世家》选自   朝历史学家 的巨著    ,它记载了秦朝末年大泽乡起义的历史事实,这部书是我国第一部  体通史。鲁迅称它是“      ,     ”。(3分)‎ ‎12.对文段的内容概括准确的一项是 ( ) (2分) ‎ A.叙述起义的过程,揭露秦王朝对人民残暴的统治。‎ B.交代起义的原因,说明陈胜、吴广善于顺应天时、地利、人和举行大事。‎ C.叙述起义的筹划过程,表现陈胜、吴广的斗争决心和政治远见。‎ D.交代起义的方法,说明陈胜、吴广善于利用有利条件发动起义。‎ ‎13.用原文句子填空。(3分)‎ ‎(1)陈胜、吴广起义的根本原因是 ;直接原因是: 。‎ ‎(2)陈胜、吴广策划起义所采取的策略是   。‎ ‎14.为起义作舆论准备的方法有两个,请用横线画出相关句子。(2分)‎ ‎15.选出加点词意思相同的一项 ( ) (2分)‎ ‎ A。宜多应者 功宜为王 B。乃丹书帛曰 得鱼腹中书 ‎ C.皆指目陈胜 卜者知其指意 D.之次所旁丛祠中 皆次当行 ‎16.解释下面加点字词 (4分)‎ ‎(1)度已失期 ( )   (2)等死,死国可乎 ( )‎ ‎(3)为天下唱 ( )   (4)陈胜王 ( )   ‎ ‎17.翻译 旦日,卒中往往语,皆指目陈胜(2分)‎ 译:‎ ‎18.与“陈胜、吴广乃谋曰”一句中的“乃”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2分)‎ ‎ A.当立者乃公子扶苏 B.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 ‎ C.乃重修岳阳楼,增其旧制 D.凡三往,乃见 ‎19.从选文中我们可以看出陈胜是一位 的人。(2分)‎ ‎(二)秦王怫然怒,谓唐雎曰:“公亦尝闻天子之怒乎?”唐雎对曰:“臣未尝闻也。”秦王曰:“天子之怒,伏尸百万,流血千里。”唐雎曰:“大王尝闻布衣之怒乎?”秦王曰:“布衣之怒,亦免冠徒跣,以头抢地耳。”唐雎曰:“此庸夫之怒也,非士之怒也。夫专诸之刺王僚也,彗星袭月;聂政之刺韩傀也,白虹贯日;要离之刺庆忌也,仓鹰击于殿上。此三子者,皆布衣之士也,怀怒未发,休祲降于天,与臣而将四矣。若士必怒,伏尸二人,流血五步,天下缟素,今日是也。”挺剑而起。‎ 秦王色挠,长跪而谢之曰:“先生坐!何至于此!寡人谕矣:夫韩、魏灭亡,而安陵以五十里之地存者,徒以有先生也。”(20分)‎ ‎20.下列加点的词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2分)‎ ‎ A.以君为长者,故不错意也 长者:年长的人 ‎ B.此三子者……与臣而将四矣 四:成为四个人 ‎ C.秦王色挠,长跪而谢之曰 谢:道歉 ‎ D.先生坐,何至于此!寡人谕矣 谕:明白 ‎21.下列加点词的意义或用法完全相同的一项是( )(2分)‎ ‎ A.安陵君因使唐睢使于秦 扶苏以数谏故,上使外将兵 ‎ B.免冠徒跣,以头抢地耳 而安陵以五十里之地存者,徒以有先生也 ‎ C. 秦王谓唐雎曰 君谓计将安出 ‎ D.安陵君受地于先王而守之 休祲降于天 ‎22.下面各句中“之”字用法和意义不同于其他三项的一项是 ( ) (2分)‎ ‎ A.辍耕之垄上 B.孤之有孔明,犹鱼之有水也 C.足下卜之鬼乎 D.专诸之刺王僚 ‎23.外交辞令往往委婉而含蓄,隐藏着“潜台词”听话者应仔细揣摩,才能灵活应付。请揣摩下列各句,说说其潜台词是什么?(4分)‎ ‎(1)公亦尝闻天子之怒乎?‎ 答:‎ ‎(2)与臣而将四矣 答:‎ ‎24. 文段中描写秦王神情、态度变化过程的语句是       →       。这一变化表现了秦王      、     的性格特点。(4分)‎ ‎25.用自己的话简要回答:唐雎是怎样让秦王理屈词穷的?从中可以看出唐雎是个怎样的人?(4分)‎ 答:‎ ‎26.列举出我国历史上一个“不辱使命”的外交人才,分别用一句话概括他们的主要事迹。(2分)‎ 答:‎ ‎(三)【甲】由是先主遂诣亮,凡三往,乃见。因屏人曰:“汉 室 倾 颓 奸 臣 窃 命 主上 蒙 尘 孤 不 度 德 量 力 欲 信 大 义 于 天 下 而 智 术 浅 短 遂 用 猖 蹶至 于 今 日 然 志 犹 未 已 君 谓 计 将 安 出?”‎ 亮答曰:“自董卓已来,豪杰并起,跨州连郡者不可胜数。曹操比于袁绍,则名微而众寡,然操遂能克绍,以弱为强者,非惟天时,抑亦人谋也。今操已拥百万之众,挟天子而令诸侯,此诚不可与争锋。孙权据有江东,已历三世,国险而民附,贤能为之用,此可以为援而不可图也。荆州北据汉、沔,利尽南海,东连吴会,西通巴、蜀,此用武之国,而其主不能守,此殆天所以资将军,将军岂有意乎?益州险塞,沃野千里,天府之土,高祖因之以成帝业。刘璋暗弱,张鲁在北,民殷国富而不知存恤,智能之士思得明君。将军既帝室之胄,信义著于四海,总揽英雄,思贤如渴,若跨有荆、益,保其岩阻,西和诸戎,南抚夷越,外结好孙权,内修政理;天下有变,则命一上将将荆州之军以向宛、洛,将军身率益州之众出于秦川,百姓孰敢不箪食壶浆以迎将军者乎?诚如是,则霸业可成,汉室可兴矣。”(选自《隆中对》)‎ ‎【乙】亲贤臣,远小人,此先汉所以兴隆也;亲小人,远贤臣,此后汉所以倾颓也。先帝在时,每与臣论此事,未尝不叹息痛恨于桓、灵也!侍中、尚书、长史、参军,此悉贞亮死节之臣也,愿陛下亲之、信之,则汉室之隆,可计日而待也。 ‎ ‎ 臣本布衣,躬耕南阳,苟全性命于乱世,不求闻达于诸侯。先帝不以臣卑鄙,猥自枉屈,三顾臣于草庐之中,咨臣以当世之事,由是感激,遂许先帝以驱驰。后值倾覆,受任于败军之际,奉命于危难之间,尔来二十有一年矣。‎ 先帝知臣谨慎,故临崩寄臣以大事也。受命以来,夙夜忧虑,恐付托不效,以伤先帝之明;故五月渡泸,深入不毛。今南方已定,甲兵已足,当奖帅三军,北定中原,庶竭驽钝,攘除奸凶,兴复汉室,还于旧都。此臣所以报先帝而忠陛下之职分也。至于斟酌损益,进尽忠言,则攸之、依、允等之任也。(选自《出师表》)‎ ‎27. 请在第一段中用“/”给引号内的语句断句。(3分)‎ ‎28.加点字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2分)‎ ‎ A.此皆良实 用心良苦 B.晓畅军事 家喻户晓 ‎ C.死节之臣 节衣缩食 D.计日而待 千方百计 ‎29.解释下面句中加点的词。(4分)‎ ‎ ①臣本布衣    布衣: ②先帝不以臣卑鄙  卑鄙:‎ ‎ ③遂许先产以驱驰 驱驰: ④深入不毛     不毛:‎ ‎30、下列各句中,加点词“以”与“临崩寄臣以大事”中的“以”意义相同的一句是(  )(2分)‎ ‎ A、定神细视,以丛草为林,以虫蚁为兽。 B、固以怪之矣 ‎ C、醉能同其乐,醒能述以文者,太守也。 D、不以物喜,不以已悲。‎ ‎31. 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4分)‎ ① 百姓孰敢不箪食壶浆以迎将军者乎?‎ 译:‎ ‎ ②先帝在时,每与臣论此事,未尝不叹息痛恨于桓、灵也。‎ 译:‎ ‎32.联系两段文字来看,甲段中的“将军”就是乙段中的 。(1分)‎ ‎33、【甲】文中写刘备去拜访诸葛亮,“凡三往,乃见”,又写到刘备对诸葛亮的一席话,【乙】文中也写到“不以臣卑鄙,猥自枉屈,三顾臣于草庐之中”,这表明刘备是个 的人。(2分)‎ ‎34.阅读两篇选文,从诸葛亮向刘氏父子的进言中,可以看出他是个 ‎ ‎ 的人。(2分)‎ ‎35、甲乙两段文字所展示的共同目标是什么?(用原文或自己的话概括均可)(2分)‎ 答:‎ ‎36.“三顾频烦天下计,两朝开济老臣心”是杜甫《蜀相》中的名句,甲段文字正体现了前句中的 ,乙段中最能体现“老臣心”的一句话是 ‎ ‎ 。(2分)‎ ‎37.在公众眼里,诸葛亮是智慧的化身,历来被人们所称颂,除以上杜甫的诗句外,有关他的典故、成语、名言警句、诗词及俗语还有很多,请列举出三个(句、对)。(3分)‎ 答:⑴‎ ‎⑵‎ ‎⑶‎ 三、综合性学习活动 班上准备开展题为“话说千古风流人物”的综合性学习活动,请你阅读参考资料《感动中国2004年颁奖词》(节选),按后面要求做好准备。(5分)‎ 感动中国2004年颁奖词 (节选)‎ ‎   任长霞——她是中原大地上的一个女英雄。扫恶打黑,除暴安良,她铁面无私;嘘寒问暖,扶危济困,她柔肠百转。十里长街,白花胜雪,挽幛如云,那是流动在百姓心中的丰碑!‎ ‎   一个弱女子能赢得百姓的爱戴,是因为,在她的心里有对百姓最虔诚的尊重!(1)请你推荐一位令自己感动的英雄(或智者、文人、偶像……) (1分)‎ ‎   人物姓名:             ‎ ‎(2)写一段一百字左右的话,向同学们介绍这位令你感动的人物。要求像“颁奖词”一样简洁流畅,既能概述其主要事迹,又能反映人物的性格。(4分)‎ 参考答案:‎ 第26课陈涉世家【精读精练】1. D 2.(1)指代平民    (2)估计、揣测      (3)适逢、恰巧遇到   (4)应当  3. 偶然性:因暴雨断道而误期限  必然性:秦朝统治法峻刑严,“天下苦秦久矣”。陈胜等误了期限按秦法都要斩首,这迫使他们为求生,不得不转戈反秦。【主题阅读】4.(1)去,到(2)累次,一再   5.陈涉违背了当初“苟富贵,无相忘”的诺言,背弃原来兄弟,丧失人心,所以失败。  6.客人在宫里进进出出,越来越放纵,常常谈论陈涉贫困的故事。‎ 第27课唐雎不辱使命【主题阅读】5、( l )完成(2 )热水 ‎6、像这样(先抄后烧再重抄)反复六七次才停止。‎ ‎7、学习要勤奋刻苦,方能成功。(言之有理即可得分。)‎ 第28课隆中对【精读精练】答案:1.C 2.C 3.B4.示例:运用贤能 体恤百姓 加强民族团结 改善睦邻关系 对内革新政治等(也可用原文作答,答出3点即可)【主题阅读】答案: 5.⑴屡次 ⑵拜访 ⑶到 ⑷接近,靠近 6.⑴不探寻老虎洞,怎么能捉到小老虎?⑵吕将军功名一天天显扬,不可以用原来的态度对待他。 7.原先轻视,后来吕蒙出了五个计谋之后,转为尊重和亲近。 8.勇而有谋,文武双全,勤奋好学,学而有成。‎ 第29课出师表【精读精练】1 . D 2 .译文:希望您把讨伐奸贼,兴复汉室的任务交给我.如果没有取得成效,就请惩治我失职的罪过。 3 . B 4 . “攘除奸凶,兴复汉室,还于旧都。”“此臣所以报先帝而忠陛下之职分也。【主题阅读】5.①平素(或“一向”,或“平时”)    ②到6.围绕“郭伋比约定的日期早到了一天,担心自己失信于孩子们,就在路边的野亭里信了一夜,准备第二天和孩子们相见”回答即可。(围绕“担心自己失信于孩子们回答即可得满分)7.围绕“郭伋是一个对儿童守信、亲切和蔼的人”回答即可。(能围绕“讲信用,喜爱儿童”回答亦可得满分)‎ 第六单元测试卷答案 ‎1.B 2.D 3.C 4.C 5.D 6.A 7.C(C项词风婉约 A B D词风豪放) 8.D 9.A 10 .(1)陟罚臧否,不宜异同(2)过尽千帆皆不是 肠断白蘋洲(3)浊酒一杯家万里,燕然未勒归无计(4)又恐双溪舴艋舟,载不动许多愁(5)略(6)持节云中,何日遣冯唐 11.西汉 司马迁 《史记》 纪传体 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 12.C 13.(1)会天大雨,道不通,度已失期。失期,法皆斩。(2)诈自称公子扶苏、项燕 14. 乃丹书帛曰“陈胜王”,置人所罾鱼腹中。卒买鱼烹食,得鱼腹中书,固以怪之矣。又间令吴广之次所旁丛祠中,夜篝火,狐鸣呼曰:“大楚兴,陈胜王”。 15.A 16.(1)估计(2)同样(3)通“倡”(4)称王 17.第二天,士兵们到处谈论,都指指点点,互相看着陈胜。 19.有卓越的领导才干和超人的才略胆识 20.A 21.D 22.A 23.(1)你最好是将你们的土地奉送给我,不然的话我将发怒,那后果将不堪设想。(2)我将效法他们三人,与你同归于尽。24.怫然怒 色挠 前倨后恭 色厉内荏 25.首先,唐雎针锋相对,寸步不让,用“布衣之怒”来对抗秦王的“天子之怒”。其次,唐雎列举了三个布衣之士的例子来反驳秦王,并表示要效法这些有胆识的勇士,不畏强暴,刺杀秦王。最后,唐雎“挺剑而起”,以死相拼,舍生取义,挫败秦王。(答出要点及过程,意近即可)唐雎是一个有勇有谋、不畏强暴、敢于献身的人。 26.示例:①墨子  阻止公输盘和楚王攻打宋国。②晏子  出使楚国,令楚王自取其辱。③诸葛亮   舌战群儒,联吴抗曹。 27. 汉 室 倾 颓/ 奸 臣 窃 命/主上 蒙 尘/ 孤 不 度 德 量 力/ 欲 信 大 义 于 天 下/ 而 智 术 浅 短 /遂 用 猖 蹶/至 于 今 日 /然 志 犹 未 已 /君 谓 计 将 安 出 28.B 29.(1)平民 (2)身份低微,见识短浅(3)奔走效力(4)不长草木 30.A ‎ ‎31.(1)老百姓谁会不用箪盛饭、用壶装着酒浆来欢迎将军你的队伍呢?(2)先帝在时,每当与我议论此事,没有一次不对桓帝、灵帝二人的行为慨叹、痛心和遗憾的。 32.先帝 33.虽遭挫折但却雄气勃勃,思贤若渴,急于求计 34.忠心耿耿淡泊名利 有谋略 35.兴复汉室 36.天下计 此臣所以报先帝而忠陛下之职分也 37.三顾茅庐 空城计 三个臭皮匠,顶个诸葛亮 ‎
查看更多

相关文章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