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1-11-12 发布 |
- 37.5 KB |
- 40页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2017年中考语文总复习之古诗词赏析整理
窗体顶端 窗体底端 中考古诗歌鉴赏题答题技巧 鉴赏要点一对作品中重点词句的理解; 提问方式:“这一联中最生动传神的是什么词?为什么?”或“甲词可否换成乙词或其他词?请简述理由。” 答题方式:①解释字面意思和内涵 ②指出运用的手法 ③点明妙在何处(可从景物特点、主旨、情感和意境等方面分析) 【典型例题】 端居① 李商隐 远书归梦两悠悠,只有空床敌素秋②。阶下青苔与红树 , 雨中寥落月中愁。 [注]①端居:闲居。②素秋:秋天的代称。(译文爱妻从远方的来信很久都没有收到了,我得不到家人音讯,只有在睡梦里才能回到家乡以解乡愁。可是中宵醒后,恍然发觉离别已是悠悠数年,顾望四周,只有空荡荡的床榻和寂寥凄寒的秋夜相对,不由得心生凄凉。寂居异乡,平日少有人来往,阶前长满了青苔,那一片绿意和秋天的红叶在迷蒙雨色、朦胧夜月的笼罩下变得黯淡模糊) ⑴这首诗第二句中的“敌”可否换成“对”或其它词?请简述理由。 【答案及分析】 ⑴不能换成“对”或其它词。(表明赞成的一点)用“敌”字不仅突出“空床”与“素秋”默默相对的寂寥清冷的氛围,而且表现出空床独寝的人无法承受“素秋”的清冷凄凉的情状,(引文赏析)抒发了诗人心灵深处难以言状的凄怆之情。(突出的情感) 用“对”或其它词难以速到这种表达效果。(照应试题) 鉴赏要点二:对作者情感、主旨的把握 答题方式:①描写了……生活(景物) ②抒发(寄寓、揭露、赞颂)了……的情感(感叹) ③表达了……感情。 ——描写了……抒发了……表达了…… 【迁移练习】阅读下面一首宋诗,然后回答问题。 夜归 周密 夜深归客依筇行, 冷磷依萤聚土塍。村店月昏泥径滑,竹窗斜漏补衣灯。 [注]筇:此代指竹杖。(夜归天黑,需撑着竹杖而行,好在田埂上聚有磷火和萤火虫,发出微光,使人顺利通过。到了村店,也因月昏无灯,泥路滑,十分难行,又好在村店竹窗射出读书、补衣灯的光亮,照着人继续前行。) “竹窗斜漏补衣灯”这一耐人寻味的画面中蕴含了哪些感情?请简要赏析。 鉴赏要点三:对作品手法(表现手法、修辞手法等)的辨析 答题方式:①指出用了什么技巧。②结合诗句分析,怎样用了这种手法;③这种手法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感情或主旨。 命题方法: 1、从“是什么”的角度出题: 【典型例题】阅读下面这首诗,然后回答问题。 三江小渡 杨万里 溪水将①桥不复回,小舟犹倚短篙开。交情得似山溪渡,不管风波去又来。 40 40 [注] ①将:行,流过。溪水经过小桥后不再流回,小船还得依靠着短篙撑开。交情应像山溪渡恒久不变, 不管风吹浪打却依然存在。 诗人采用什么手法表达作品的主旨?试结合全诗作简要分析。 【答案及分析】全诗围绕“交情”展开描写,诗人采用对比、比喻以及象征等手法,(回答“是什么”方法)用“溪水将桥不复回”与“不管风波去又来”进行对比,以“山溪渡”比喻“交情”,赋予”山溪渡”、“风波”象征意义,(具体回答“怎样采用”这些方法)从而表达了友情恒久不变,能经得起风浪考验的主旨。(好处——对主旨的作用) 2、从“为什么”(好、不好)的角度出题,分析好或不好的原因。 【典型例题】 端居① 李商隐 远书归梦两悠悠,只有空床敌素秋②。 阶下青苔与红树,雨中寥落月中愁。 [注]①端居:闲居。②素秋:秋天的代称。 ⑵这首诗的三、四两句在艺术手法上有什么特点?请简要分析。 【答案及分析】⑵在艺术手法上,第三、四句的最大特点是借景抒情。(“是什么”手法)诗人借助对“青苔”、“红树”以及“雨”景、“月”色的描写,赋予客观景物以浓厚的主现色彩,营造出了冷寂、凄清的氛围,(具体分析怎样运用的)表达了悲愁,孤寂和思亲的情感。(对情感和主旨的作用) 从其他角度(如互文手法)回答,言之成理也可。 3、从“怎么样”写的角度命题: 常见的描写角度: ①五种感觉:视觉、听觉、 味觉、触觉、嗅觉。 ②空间方位。如上下、远近等。 ③时间的变化。例如华清宫前后的变化。 ④情感角度的变化,以他人思念自己,来写自己对他人的思念。例如,“遥知兄弟登山处,遍插茱萸少一人”“花自飘零水自流。一种相思,两处闲愁。” ⑤各种修辞方法(是从句子而言)。 ⑥抒情的方法:借景抒情、直抒胸臆、托物言志和借古讽今。 ⑦其他描写的技巧。例如虚实、抑扬、动静等。 鉴赏要点四:分析诗歌意境 答题方式: ①描摹物象。联想和想像再现画面。 40 40 ②概括特点。点明景物的氛围特点,能用两个双音节形容词概括出来,如:雄浑壮阔、恬静优美、孤寂冷清、萧瑟凄怆等。 ③揭示寓意。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感情或主旨。 【典型例题】阅读下列两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8分) 丹阳关韦参军 严维 丹阳郭里送行舟,一别心知两地秋。日晚江南望江北,寒鸦飞尽水悠悠。 暮春浐水送别 韩琮 绿暗红稀出凤城①,暮云楼阁古今情。行人莫听宫前水,流尽年光是此声。 【注】①凤城:(京城 在丹江外城边上送别行舟,今天一别我知道两地悲愁。天晚我仍站在江南望江北,乌鸦都已归巢只见水悠悠。) (绿叶繁密春花稀少的时节离开京城,暮云低垂楼阁高耸蕴涵着古今幽情。远行之人千万不要听那宫前的流水,送走人世间悠悠岁月的正是这水声。) (1)两首送别诗都写到的“水”,各有什么寓意?请作简要说明。(4分) (2)《暮春浐水送别》是怎样融于景的?请作简要赏析(4分) 【答案及分析】(1)上一首用“水悠悠”象征离别的惆怅和友情的悠长;下一首借“宫前水”的不断流淌来抒发对人生、历史以及社会的感慨。 (2)这首诗将友情、世情等浓缩为“古今情”,融入由“绿暗”、“红稀”、“暮云”、“宫前水”等意象组成的一幅感伤画面之中,形成了融情于景的艺术特色。 鉴赏要点五:比较阅读 比较阅读要明确可比点,看出思维的轨迹,可比点要对应。考查思辨性。 命题特点:1、辨析同与异;2、评价优与劣。 答题方式:方式一:直接回答 方法:针对问题,直截了当回答,不需要做分析。 主要题型:相比较,有何异同?表达的是什么感情? 新雷 张维屏 造物无言却有情,每于寒尽觉春生。千红万紫安排著,只待新雷第一声。(造物者没有言语却有知觉,每当寒冬将尽便促使春意萌生。千红万紫的花朵都已经准备就绪,竞相开放要待那惊雷一声。) 己亥杂诗(其五) 龚自珍 浩荡离愁白日斜,吟鞭东指即天涯。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 两首诗的末句寄托的思想感情有何不同? 【迁移练习】参考答案 1.“闹”用得好。一“闹”字,不仅使人觉得杏花绽放得热烈,甚至还让人联想到花丛中蜂蝶飞舞,春鸟和鸣,把一派春意盎然、生机勃勃的景色表现得淋漓尽致。注意:解题要全面。不要只答“花开的热烈”或“春天的生机勃勃”,而要从表层和深层两方面做答,即正面描写花开的热烈,侧面衬托春天的生机勃勃。 2 40 40 .这幅画面描绘的是诗人想象(见到)的情景:竹篱茅舍中,一缕昏黄的灯光从竹窗里斜漏出来。青灯之下,诗人日思夜盼的妻子(母亲)正在一针一线地缝补着衣服。诗人那怀乡思归的急切心情,家中亲人对游子的关切和思念之情,正从这幅画面中流溢出来。 3.这首词的上片采用了比喻的手法(指出用了什么技巧)。将人的眉眼直接化为旅程山水,将人的感情直接赋予其中,让山光水色如同作者的目光一样来送别友人,形成了情景交融的艺术境界(结合诗句分析,怎样用了这种手法);形象地表达了作者对将要离去的友人的无限眷恋,对归途中风餐露宿的友人的深切关注与牵挂(这种手法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感情)。(或:作者把水比作人的眼泪横流,把山比作人的愁眉紧锁,既以此新奇的比喻描绘山水之貌,又一语双关地暗示了对友人的离别之情,可谓一举两得。接下来两句把离别友人欲去的地方比作是“眉眼盈盈处”,这既实指明丽的江南山水,又隐喻了双方含泪之态。 4.诗歌描写了暮天、清枫、霜叶、孤城、独鸟、渡口、初上月等意象。(写对6个,得2分,写对3个得1分)这些意象的作用;交代时令景象(秋景)烘托泻染诗人凄清悲愁的内心世界;暗示了一种郁郁的离情乡里。 5.前者寄托了对新生活、新气象的渴望与期盼;后者寄托了对新生事物的无私关爱。 2015年中考语文总复习之古诗词赏析 1.阅读下面这首古诗,按要求答题。 襄邑道中 陈与义 飞花两岸照船红, 百里榆堤半日风。 卧看满天云不动, 不知云与我俱东。 【注】这是陈与义27岁时进京待选途中写的一首纪行诗( 两岸原野落花缤纷,随风飞舞,连船帆仿佛也染上了淡淡的红色,船帆趁顺风,一路轻扬,沿着长满榆树的大堤,半日工夫就到了离京城百里以外的地方。 躺在船上望着天上的云,它们好像都纹丝不动,却不知道云和我都在向东行前进。) 。 1. 本诗第一句中的“飞”字意蕴丰富,请简要分析。(4分) 2. 本诗三、四两句历来为人称道,你认为好在哪里?请简要回答。(4分) 参考答案:1.(共4分)(1)描绘了(暮春时节)落英缤纷的美丽盛景(2分);(2)表现了船行的轻快(1分),传达出诗人愉快的心情。(1分,意对即可) 2.(共4分)(1)运用了静中见动的写法,写出了因船云俱动,使人误以为云不动的情趣。(2分)(2)诗人的所见所感还含有智慧和哲理(与苏轼的“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有异曲同工之妙)。(2分,意对即可) 一:把握思想情感型 【常见提问形式】:概括这首诗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情感? 【提问变式】:请分析这首诗的主旨 或 对于本诗内涵你是如何理解的? 答题步骤: ①用两三个词语准确概括思想情感。 ②用诗中语句或关键短语具体分析作者的这种情感。 40 40 怎样把握古诗的思想感情? 【一】 改变狭隘的认识————感情是丰富多彩的。 【二】 抓住诗歌中表露思想感情的关键词语 【三】 抓住诗歌中表露思想感情的关键句子 【四】抓住意象把握诗歌的思想感情。 【五】由景语推导感情。 “一切景语皆情语”。一般来说,入诗的景或物大多都染上了诗人的喜怒哀乐,品读这一类诗词,可由景而悟情。 借景抒情、寓情于景、情景交融是古典诗词常用的手法,也是中高考常考的考点,复习时须多加训练。 【六】从诗歌的题材识别诗歌的思想感情。 诗歌鉴赏中常见的思想感情:(背诵) ● 忧国忧时类 1. 揭露统治者的昏庸腐朽 (一骑红尘妃子笑,无人知是荔枝来) 2. 反映别离和战乱的痛苦 (峰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 3. 对人民疾苦的同情 (四海无闲田,农夫犹饿死 兴,百姓苦。亡,百姓苦 ) 4. 对国家和民族前途命运的担忧 (商女不知亡国恨,隔江犹唱后庭花) ● 建功报国类 1. 建功立业的渴望 (了却君王天下事,赢得生前身后名。 ) 2.保家卫国的决心 ( 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 3.报国无门、前路渺茫的悲伤之情 ( 欲渡黄河冰塞川,将登太行雪满天 ) 4.山河沦丧的痛苦 (无限山河泪,谁言天地宽。 山河破碎风飘絮,身世浮沉雨打萍) 5.对年华易逝,壮志难酬的悲叹 (胡未灭,鬓先秋,泪空流) 6.揭露统治者穷兵黩武 (征人怨 柳中庸: 岁岁金河复玉关,朝朝马策与刀环。 三春白雪归青冢,万里黄河绕黑山。 ) ● 思乡怀人类 1羁旅思乡的孤寂愁苦之情 (如张继的《枫桥夜泊》 马致远的《天净沙.秋思》 2.对亲人(友人)的思念之情 (如李商隐的《夜雨寄北》) 3.边塞思乡思亲之情 (如 马上相逢无纸笔, 凭君传语报平安。 ) 4.闺中怀人之情 (如金昌绪的《春怨》 打起黄莺儿,莫教枝上啼。啼时惊妾梦,不得到辽西。) ●送别类 1. 依依不舍的惜别之情 (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 山回路转不见君,雪上空留马行处 ) 2. 情深意长的勉励 (无为在歧路,儿女共沾巾 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 3. 坦陈(吐露)心志的告白 (洛阳亲友如相问,一片冰心在玉壶) ● 生活杂感类 1. 对山水田园的喜爱向往之情 (如李白的《望庐山瀑布》 如孟浩然的《过故人庄》等) 如白居易的《钱塘湖春行》 如辛弃疾的《清平乐.村居》) 2. 昔盛今衰物是人非的感慨 (刘禹锡的《乌衣巷》 朱雀桥边野草花,乌衣巷口夕阳斜。旧时王谢堂前燕,飞如寻常百姓家。 又如 伤心秦汉经行处,宫阙万间都做了土。 ) 3. 借古讽今的情怀 (如 商女不知亡国恨,隔江犹唱后庭花 又如 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楼台烟雨中 等) 4. 青春易逝的感伤 ( 如蒋捷的《虞美人》 少年听雨歌楼上, 红烛昏罗帐。 壮年听雨客舟中, 江阔云低, 断雁叫西风。 而今听雨僧庐下, 鬓已星星也。 悲欢离合总无情, 一任阶前, 点滴到天明。) 5. 仕途失意的苦闷 (如 欲渡黄河冰塞川,将登太行雪满山。 又如 40 40 抽刀断水水更流,举杯消愁愁更愁。) 6. 告慰平生的喜悦 (如《春夜喜雨 》 《闻官军收河南河北)》) 古诗中常见意象及其所代表的思想感情 在古诗词中,以景传情达意的意象往往具有一定的固定性。 比如以“故乡明月”传达“乡思情”;以“松风山月”传达“隐逸情”;以“中秋圆月”传达“相思情”;以“风雨落花,双燕孤飞 ”传达“闺怨情”;以“长亭折柳”传达“惜别情”;以“江湖扁舟,月落乌啼”传达“羁旅之苦”;以“空城落花”传达“对国势衰危的哀叹、一腔的爱国情”等等。有情有意,有意有情,情随意生,情意交融。可见,抓住意象探求诗词情感不失为一种好的途径。 古诗意象口诀(背诵) 松梅竹菊寓高洁,借月托雁寄乡思。 杜鹃鹧鸪啼凄凄,梧桐叶落透悲意。 别时长亭柳依依,落花流水传愁绪。 乌鸦燕子系兴衰,草木仍在人事移。 “松梅竹菊”寓高洁: 松梅竹菊是品行高洁、不畏邪恶的形象化身,古人常用这四种形象表现高洁的情操。刘桢《赠从弟》有云:“岂不罹凝寒,松柏有本性。”王吉《咏竹》则言:“岁寒别有非常操,不比寻常草木同。”元稹《菊花》一诗有云:“不是花中偏爱菊,此花开尽更无花”。写梅的诗句也有很多,如“遥知不是雪,为有暗香来。”“零落成泥碾作尘,只有香如故。” “乌鸦”“燕子”系兴衰 乌鸦这种鸟经常在坟头等地出现,常被视为不祥之兆,诗人常用“乌鸦”这一意象渲染出衰败的氛围。燕子则因其有眷恋旧巢的特点,成为古典诗词表现时事变迁,抒发历史兴衰感慨的寄托。如刘禹锡的《乌衣巷》 “草木”仍在人事移 草木常青,人事却已悄然发生变迁。古诗词常用“草木”来表达物是人非的感慨以及对历史兴亡的感叹。 如韦庄的《台城》 江雨霏霏江草齐,六朝如梦鸟空啼. 无情最是台城柳,依旧烟笼十里堤. 不同题材的诗歌所表现的思想感情 诗歌类型 所表现的情感 赠友送别诗 依依不舍的惜别之情,祝福平安的关切之情,前程迷茫的郁闷之情,或想像别后情景、表达别后的思念之情等。 借景抒情诗 惜春悲秋,忧国忧民的感慨,国破家亡的痛楚,游子逐客之凄凉,报国无门之激愤,时光易逝之感慨,志向美好、不愿与世俗同流合污之高洁 等等。 思妇闺情诗 对丈夫久客不归的埋怨或对远在边地征戍的夫君的思念;借春光流逝,抒发年华易逝、壮志未酬的感慨。 托物言志诗 由物到人,由实到虚,写出精神品格。发其志士之悲、君国之忧,怀才不遇、秋士迟暮之感受。 咏史怀古诗 寄寓人事沧桑、自然永恒以及王朝兴废的感慨;或借古讽今,警示统治者要接受前朝灭亡的教训,不要沉湎于安逸享乐,不要为奸邪所蒙蔽,忧国忧君忧民,有着极强的现实针对性。 羁旅行役诗 宦游不归,战乱频仍,山长水阔,归期难料,孤独寂寞,思念家乡亲人,或从对面着笔写闺中怀人等。 边塞征战诗 渴望建功立业的愿望,保家卫国的决心,报国无门的悲伤,山河沦丧的痛苦,揭露统治者穷兵黩武,表现戍边将士生活的艰辛,对战争的厌恶。征人思乡、思妇怀人等。 40 40 山水田园诗 热爱自然,寄情山水,生活闲适。对现实的不满,对宁静平和生活的向往 二:分析技巧(艺术手法)(表现手法)型 提问方式:这首诗运用了怎样的艺术手法(表现手法)?请简要分析 提问变式:①请分析这首诗的表现技巧(艺术手法)。 ②诗人是怎样抒发自己的情感的? ③某某诗句有何表达效果?请作简要赏析。 答题步骤: ① 准确指出运用了何种表现手法。(抒情方式、描写方式、修辞方法等) ②结合具体诗句阐释该种手法在诗歌中的体现。 ③分析此手法的表达效果。(写出了什么内容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情感等) 古诗词中常见的表现手法有哪些。 广义的“表现手法” (艺术手法)包括“表达方式”、“修辞手法”、“写作手法”、“表达技巧”等。 1.表达方式。表达方式一般有记叙、议论、说明、描写、抒情等五种,古诗鉴赏通常涉及较多的是抒情(直接抒情和间接抒情)、描写(正面描写和侧面描写)等,此外还有记叙(多用于叙事诗)和议论(多用于点明诗歌主旨)。 2.修辞方法:主要有比喻、拟人、夸张、借代、设问、反问、顶针(多出现在曲或词中)等,其特点和用法跟现代文学作品中的修辞作用大致相同。 3.其他常用表现手法:烘托(衬托)、直抒胸臆、借景抒情(寓情于景、情景交融)、借物抒情(托物言志或象征)、借古讽今、虚实相生、动静结合、对比、反衬(以动衬静、以乐景衬哀情或以哀景衬乐情)、白描(语言简洁,不加渲染烘托)、用典(化用前人诗文句子,引用神话故事,化用历史故事)等。 根据近年中高考命题情况我们可以发现:托物言志(借物抒情)、 借景抒情、 虚实结合、 动静结合、 对比、 反衬、 渲染、 烘托、 白描、 借古讽今以及 比喻、 拟人等表现手法是中高考考查的重点。 一)、托物言志 二)虚实结合 虚实结合是古典诗歌中常用的手法之一。虚写和实写相互依存,相互渗透的。虚实主要体现在情景描写中。实,就是指客观存在的情景,就是在诗歌中能看得见、摸得着的景物;虚,是指虚幻的情景,是在诗歌表达中不能直接看到、摸到的情景,主要体现的方式有梦境、回忆、联想(想象)未来等。 总之,眼见为实,心想为虚;已然为实,未然为虚;身临其境,仰观俯察为实,思接千载,视通万里为虚。如毛泽东的《沁园春 雪》:“山舞银蛇,原驰蜡象”是实景;“须晴日,看红装素裹”是虚景。又如《卜算子 咏梅》:“已是悬崖百丈冰,犹有花枝俏”是实景;“待到山花烂漫时,她在丛中笑”是虚景。 虚实结合,可以给人以无穷的想象和回味,也可以使诗人的感情表达得更深沉而充分。 三)动 静 结 合 解题思路 ①先分析“动与静”在诗句中分别写什么 ②分析“动静” 关系:以静衬动、以动衬静、动静结合。 ③阐明“动静” 的表达效果(或作用)。 简言之:分动静+点关系+说效果 40 40 四)白 描 白描也是诗歌表现手法之一,主要用朴素简炼的文字描摹形象,不重词藻修饰与渲染烘托。它要求抓住对象的特征,如实地勾勒出人物、事件、景物的情态面貌。 白描的艺术效果: 语言要朴素、简洁,只寥寥数笔,便勾勒出景物的特征,突出景物的特色。景物描写鲜明 准确而又传神。 五)对比 衬托 渲染 烘托 对比 对比就是把两个不同的事物或一个事物的两个不同方面进行对照,使好的显得更好,坏的显得更坏。对比又叫“对照”。 如: ①有的人活着,他已经死了;有的人死了,他还活着。(臧克家《有的人》) ②老年人常思既往,少年人常思将来。(梁启超《少年中国说》) 衬托 衬托是利用事物间的近似或对立的条件,用另外的事物作为陪衬来突出所要表现的事物的表现手法。它可以使被陪衬的事物显得更加突出、形象。 衬托分为正衬和反衬两种。正衬就是利用事物的相似的条件来突出主体。反衬就是衬体从反面作背景,衬托主体。 衬托,不论哪种衬托,强调的都是两个事物通过比较而使其中的一个更加凸显,落脚在一个“衬”。 对比和村托 对比和衬托都有对照的意味,都是通过对某些事物(或形象或情感)进行对照来完成。但是,衬托有主次之分,陪衬事物是说明被陪衬事物的;是用来突出被陪衬事物的。对比表明是对立现象的,两种对立的事物并无主次之分,而是相互依存的。 渲染 渲染本来是国画的一种手法,在需要强调的地方,用水墨或浓或淡的色彩涂抹画面,使物象更加突出。在诗文里,渲染是指对环境,景物等做多方面的正面描绘,以突出形象,营造意境。 烘托 烘托本是中国山水画的传统手法,用水墨或色彩在物象的轮廓外面涂抹,使物象明显突出。在诗文里,烘托强调的是对事物从侧面着意描述或铺排,来使该事物形象更加突出。落脚在一个“烘”,如烘云托月,如“踏花归来马蹄香” 渲染和烘托 很多时候渲染烘托合说,并不意味着两者可以等同,而只是说明这两种表现手法往往紧密结合在一起使用。尤其是在借景抒情的诗歌作品中,往往是先用渲染的手法描摹景物营造意境,再通过景物(意境)来烘托人物情感。 衬托和烘托 烘托和衬托:“烘托”是通过别的事物把想要表达的事物写出来,所以,用一事物暗示出另一事物就叫烘托。这与“衬托”不同,因为“衬托”是两种事物都写。 课堂演练 三、炼字型 提问方式:这一联中最生动传神的是什么字?为什么? 提问变式:某字历来为人称道,你认为它好在哪里? 对诗中某字某句,你认为写得好不好?为什么? 40 40 从哪一句中可以找出最能体现诗人感情的一个字?并作简要分析。 此诗某句中某个字有的版本作某字,你觉得这两个哪个更好,为什么? 某字在表情达意上的作用是什么? 特别提醒:回答时不能就字论字,应放回句中,结合全诗主旨、意境和诗人的思想感情来分析。 答题步骤:①解释该字在诗句中的含义。 ②展开联想把该字放入句中描述景象。 ③点出该字的表达效果。 四、分析诗中的艺术形象型 常见提问方式: 这首诗塑造了什么样(怎样)的形象? 试说说这首诗中的形象特点? 诗中塑造一个怎样的形象?表现了诗人什么样的情感? 基本答题步骤: 1.诗歌塑造了(描述了)什么形象。 2.结合诗歌分析形象的基本特征(如何在诗歌中展现出来的)。 3.点明形象的意义(作者的情感、理想、追求、品性等)。 古诗中常见艺术形象(背诵) (1)不慕权贵、 豪放洒脱、 傲岸不羁的形象。如李白 (2)心忧天下、忧国忧民的形象。如杜甫 (3)寄情山水、归隐田园的隐者形象。如陶渊明 (4)怀才不遇、壮志难酬的形象。如陈子昂 (5)矢志报国、慷慨愤世的形象。如陆游和辛弃疾 (6)友人送别、思念故乡的形象。离别诗 (7)献身边塞、反对征伐的形象。边塞诗 (8)爱恨情长的形象。如柳永《雨霖铃》 五、分析意境型 提问方式:这首诗营造了一种怎样的意境? 提问变式:这首诗描绘了一幅怎样的画面?表现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情感? 所谓意境,是指是文艺作品中所描绘的客观图景与所表现的思想感情融合而形成的一种艺术境界。它包含景、情、境三个方面。三个方面缺一不可。 答题步骤:①描绘诗中展现的图景画面。应抓住诗中主要景物,用自己的语言再现画面。描述时要忠于原诗,要用自己的联想和想象加以再创造,语言力求优美。 ②概括景物所营造的氛围特点。一般用两个双音节词即可。例如孤寂冷清、恬静优美、雄浑壮阔等。注意要能准确地体现景物的特点和情调。 ③分析作者的思想感情。切忌空洞,要答具体。如只答“表达了作者感伤的情怀”是不行的,应答出为什么而“感伤”。 古诗词中常见的意境类型(背诵) ①冷清(清冷、凄凉); ②孤寂(孤独、寂寞); ③凄楚(痛苦); ④繁丽(丰富华丽); ⑤壮丽(雄壮美丽); ⑥清雅(清秀、优雅); ⑦空灵(灵活而不可捉摸);⑧奇险(雄奇、险峻); ⑨雄浑(雄壮、浑厚); ⑩空蒙、迷离(迷茫缥缈、模糊难辨); 明丽(明净、秀丽), 悠远(空阔、遥远); 澄净(清澈、明净); 闲适(悠闲、舒适);恬美(恬静、舒适、优美);幽静(幽深、静谧、宁静)等。 六:分析语言特色型 提问方式:这首诗在语言上有何特色? 请分析这首诗的语言风格。 40 40 谈谈此诗的语言艺术的特点。 特别提醒:这种题型不是要求揣摩个别字词运用的巧妙,而是要品味整首诗所表现出来的语言风格。 答题步骤:①用一两个词语准确点明语言特色(风格)。 ②用诗中有关诗句具体分析这种特色。 ③指出表现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诗歌常见的语言风格特点(背诵) 朴实无华、平实质朴、平淡自然 华美绚丽、绚丽飘逸、绚丽奇异 清新雅致、清新自然 明白晓畅 浅易如话、素朴真率、通俗凝练 委婉含蓄、朦胧隐晦、含蓄隽永 慷慨悲壮、豪迈雄奇、雄浑刚劲 沉郁顿挫、简洁洗练、简洁凝练 等等 诗歌语言的个人风格特点(背诵) 陶渊明的朴素自然 杜甫的沉郁顿挫 白居易的通俗易懂 李白的豪迈飘逸 王昌龄的雄健高昂 杜牧的清健俊爽 李商隐的朦胧隐晦 王维的清新自然 温庭筠的绮丽香艳 高适的悲壮苍凉 陆游的慷慨激昂 孟浩然 闲静淡远 苏轼的旷达豪迈 辛弃疾的慷慨悲壮 李清照:(早期)清新自然、(后期)哀婉悲凉 古诗词赏析实战演练 2.)邯郸冬至夜思家 白居易 邯郸驿里逢冬至,抱膝灯前影伴身。 想得家中夜深坐,还应说着远行人。 我居住在邯郸客店(客栈)的时候,正好是农历冬至。 晚上,我抱着双膝坐在灯前,只有影子与我相伴。 我相信,家中的亲人今天会相聚到深夜, 还应该谈论着我这个“远行人”。 1、简要赏析“抱膝灯前影伴身”一句,并说出作者当时怀有一种什么样的心情。 “抱膝”二字生动地勾画出作者默默呆坐的神态;用“灯前”自然引出“影”,而“伴”字又将“影”和“身”联系起来,抱膝枯坐的“影”陪伴抱膝枯坐的“身”,显得形影相吊。这充分表现了作者思家时的一种孤寂心情。 2、作者是怎样写“思家”的?全诗语言上又有什么特点? 作者主要通过一幅想像的画面,即冬至夜深时分,家人还围坐在灯前,谈论着自己这个远行之人,以此来表现“思家”的。同时作者也是采用了虚实结合的艺术手法,冬至夜 我在邯郸的客店抱膝呆坐是实写,想象家中的亲人此时的情景是虚写,虚实结合,抒发了诗人浓浓的思乡之情。 全诗的语言朴实无华。(平易通俗)(意思答对即可) 3)山房春事二首(其二) 岑参 梁园日暮乱飞鸦,极目萧条三两家。 40 40 庭树不知人去尽,春来还发旧时花。 曾诗酒风流的梁园笼罩着暮色,天空中稀疏地飞着几只乌鸦。竭尽目力望去,萧条冷落之中,远远近近只横陈着两三户人家。满园的奇木异树,不知已人去楼空。春天到来之后,还像往年春天一样开花。 1、三四两句运用了哪些艺术手法?有怎样的表达效果? 三四两句运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生动形象地写出了庭树的无知,寄寓了作者的伤时感慨。用了反衬手法,以乐景写哀情,用开花的庭树反衬出梁园的荒芜,抒发了诗人物是人非,盛衰无常的感慨。 2、首句“梁园日暮乱飞鸦”中“乱”字用得好,好在哪里? “乱”是“杂乱,散乱,零乱”之意; 曾经繁华一时的梁园笼罩着暮色,天空中零乱地飞着几只乌鸦; 一个“乱”字,生动形象地写出梁园日暮萧条冷落的景象。抒发了诗人物是人非,盛衰无常的感慨。 4)闺怨 王昌龄 闺中少妇不曾愁,春日凝妆上翠楼。 忽见陌头杨柳色,悔教夫婿觅封侯。 (闺阁中的少妇,从来不知忧愁; 春来细心打扮,独自登上翠楼。 忽见陌头杨柳新绿,心里难受; 呵,悔不该叫夫君去觅取封侯。) 1、本诗标题为“闺怨”,一开头却写“闺中少妇不曾愁”,是否违反了题意?为什么? 没有违反题意,因为作者采用的是欲抑先扬的手法。这样写,正是为了表现这位闺中少妇从“未曾愁”到“悔”的心理变化过程。深刻表现了少妇因触景而产生的感伤和哀怨的情绪,突出了“闺怨”的主题。 2、诗中如何描写少妇的心理变化?为什么“陌头杨柳色”会勾起少妇幽怨的情怀? 先写少妇兴致勃勃,梳妆打扮后上楼观景;转而写她看见路边的杨柳,勾起了对丈夫的离愁,心情由高兴变为懊悔。因为杨柳是古人临别时的赠物,少妇看见杨柳,自然就想起与丈夫分别的情景,后悔幽怨之情也就油然而生。 5)夏 意 苏舜钦 别院深深夏席清,石榴开遍透帘明。 树荫满地日当午,梦觉流莺时一声。小院幽深寂静,我躺在竹席上,浑身清凉;窗外的石榴花盛开,透过垂挂的竹帘,映红了虚堂。浓密的树阴隔断了暑气,正是中午时分,我一觉醒来,耳边传来黄莺儿断续的啼唱 【注】 ①别院:指正院侧旁的小院,是休闲的居所。②明:石榴花开得火红。③流莺,在树间飞来飞去的黄莺。 1、本诗一反盛夏炎炎的立意,表现了怎样的“夏意”?是如何表现的?请简要分析。 表现了凉爽、清幽、宁静的“夏意”。主要通过小院的深幽,竹席的凉爽,正午树阴满地,诗人安然入睡,时有流莺清韵传来,来构成一个别于炎夏的夏意意境。 40 40 2、衬托是古诗创作中常用的手法,请赏析本诗的衬托手法。 用榴花明丽,红艳如火衬托庭院绿树,清荫遍地,既在色彩上红绿相缀,又在光线上明暗相映,能给人流丽而清邃的感觉; 末句用 “流莺时一声”来衬托前三句所营造的宁谧幽静之境,以有声衬无声,以动衬静,让整个画面陡然灵动丰满起来。 6)夜雪 白居易 已讶衾枕冷,复见窗户明。 夜深知雪重,时闻折竹声。 【注】此诗写于诗人谪居江洲之时。夜卧枕被如冰,不由让我很惊讶,又看见窗户被积雪的反光照亮。夜深的时候就知道雪下得很大,是因为不时地能听到雪把竹枝压折的声音 1、这首诗抒发了诗人什么样的情感?试作简要分析。 抒发了诗人被贬之后的孤寂心情。诗人说“已讶衾枕冷”,一冷字,既是说对天气的感觉,更是说诗人的心境。尤其“深夜知雪重,时闻折枝声”,更写出了诗人彻夜无眠的孤寂心情。 2、诗人写夜雪,写法独特。请就本诗的写作手法和描写角度作简要分析。 写夜雪,难以正面描写,所以诗人全从侧面着笔。首句着一冷字,从感觉写雪之大,雪的悄无声息;次句从视觉写雪的强烈反光;最后两句从听觉写积雪压竹枝的声音,写雪势的有增无减。句句写人,却又处处写雪。 7)春行即兴 李华 宜阳城下草萋萋,涧水东流复向西。 芳树无人花自落,春山一路鸟空啼。 注释⑴宜阳:古县名,在今河南省福昌县附近,在唐代是个重要的游览去处,著名的连昌宫就建在这里。⑵芳树、春山:这两句互文见义,即春山之芳树。译文 宜阳城外,长满了繁盛的野草,连绵不绝,山涧溪水向东流去,复又折回向西。 春山之中,树木繁茂芬芳,然空无一人,花儿自开自落,一路上鸟儿空自鸣啼。 1.全诗主要描写了哪几种景物?营造出一种怎样的意境? 写了草、水、树、鸟四种景物,营造出一种荒凉、冷清的意境。 2.三、四句诗采用了什么表现手法?表现出诗人当时怎样的心境? 寓情于景,情景交融。(答反衬,以闹衬寂,以乐写哀,也对),诗人用“芳树”“画”“春山”这些充满生机的的欢乐意象,反衬了内心的寂寞、凄凉、哀伤之情。 3、古人在谈诗歌创作时曾说“作诗不过情景二端”。请从情和景的角度来赏析这首诗。 这首诗句句写景,句句含情,诗中虽然写的是绿草、芳树、山泉、鸟语,都是一些宜人之景,但是这些景色都是为衬托诗人凄凉的心境服务的,以乐景来写哀情,抒发了一种伤感之情,充分显示了诗人对时代的深沉叹惋。 8)小松 杜荀鹤 自小刺头深草里, 而今渐觉出蓬蒿。 40 40 时人不识凌云木, 直待凌云始道高。 松树小的时候长在很深很深的草中,埋没看不出来, 到现在才发现已经比那些野草(蓬蒿)高出了许多。 那些人当时不识得可以高耸入云的树木, 直到它高耸入云,人们才说它高。 注释:①时人:指普通的人。②凌云:直冲云霄。③始道:才说。 1、请结合第一、二句诗中的关键字,分析小松的形象特点。 首句中“刺头”的“刺”,不但准确地勾勒出小松外形的特点,而且刻画出了小松坚强不屈的性格、勇敢奋斗精神 第二句中“出蓬蒿”的“出”字,不仅显示了小松由小转大、发展变化的情景,而且表现了小松蓬勃的生命力。 2、从整体上看,本诗采用了什么艺术手法?抒发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从整体上看,本诗采用了托物言志,借物喻人的艺术手法。 诗人以小松自喻,借以表现自己出身低微但不甘埋没的精神,同时也委婉地表达了作者对 “时人”目光短浅的批评。 9)马嵬 袁枚 莫唱当年长恨歌,人间亦自有银河。 石壕村里夫妻别,泪比长生殿上多。 袁枚 用不到去歌唱当年皇帝妃子的悲欢离合;在人间也有银河,使得千千万万人家夫妻离散。像石壕村那样的夫妻诀别数也数不清,老百姓的泪水比长生殿上洒的那点泪水多得多了。 (注:长生殿,又名集灵台,是唐玄宗祭祀天神的宫殿。) 1、作者在《随园诗话》中说此诗是“借古人往事,抒自己之怀抱”。这首诗借了哪些“古人往事”?表达了诗人什么样的思想感情?请作简要分析。 本诗借了唐玄宗与杨贵妃之间悲欢离合的故事和《石壕吏》中的老夫妇因官差抓人当兵而被迫别离的故事。 作者在后两句诗中强调 广大百姓的苦难远非帝妃的悲剧可比,从而表达了作者对百姓疾苦的同情(意对即可) 2、这首诗最主要的表达技巧是什么?请作简要分析。 这首诗用了用典和对比(映衬)的表达技巧,将《长恨歌》所描写的唐玄宗和杨贵妃的爱情悲剧与《石壕吏》所表现的普通百姓遭受徭役离乱而家破人亡的苦难作了尖锐的对比。从而表现了作者对百姓疾苦的同情。 (意对即可) 10)东栏梨花 苏轼 梨花淡白柳深青,柳絮飞时花满城。 惆怅东栏一株雪,人生看得几清明。 如雪般的梨花淡淡的白,柳条透露出浓郁的春色,飘飘洒洒的柳絮夹带着如雪的梨花,布满了全城。我心绪惆怅,恰如东栏那一株白如雪的梨花,居俗世而自清,将这纷杂的世俗人生,看得多么透彻与清明。 1、前两句是怎样描写春末夏初景物特点的?请简要分析。 第一句是从颜色的角度来写的,用“淡白”“深青”写梨花和柳叶,写出了梨花已盛开,柳叶已老的特点。 40 40 第二句是从形状角度来写的,以柳絮纷飞,梨花满城,表明了春已去,夏将至的时令特点。 两句之间,以“柳絮飞”呼应“柳深青”,以“花满城”呼应“梨花淡白” 简洁传神地写出了春末夏初的景物特点。 2、本诗的诗眼是哪个词?包含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请简要分析。 诗眼是“惆怅”一词。 柳树已由浅绿变深青,暗含春色已暮,梨花盛开满城漾白,也暗暗示春已去夏将至。 一、二两句在写景中满蕴了作者对春光易逝人生短暂的感伤之情。第三、四句诗人直抒胸臆, 抒发了作者对生命短促的感慨和无奈的思想感情。 11)春思 贾至 草色青青柳色黄,桃花历乱李花香。 东风不为吹愁去,春日偏能惹恨长。 春天青草丛生,绿柳抽芽,桃花挂在枝头丛丛点缀,李子花的香味飘得远远都是。(但是在这样生机盎然的春天),春风依然不能为我吹散烦恼忧愁,我的愁思怨恨偏偏在这春天一直滋长。 【注】贾至在唐肃宗朝曾因事贬为岳州司马,本诗是他在贬谪期间所作。 1、这首诗的前两句描写了怎样的春景?在全诗中有什么作用?(4分) 这首诗的前二句描写了草青柳黄、桃李飘香,(1分)鲜妍明媚、生机盎然的春景( 1分) 写春景为下文抒情做铺垫,(1分)以乐景写哀情,从反面衬托诗人内心无法消除的的飘零之愁,贬谪之恨。(1分) 2、有人说这首诗的后两句无理而妙,请结合相关诗句加以赏析。(4分) 这两句诗使用拟人手法,构思新奇,貌似不合常理,实则曲折巧妙。(2分) 第三句东风不为吹愁去,不说自己愁重难遣,而怨东风冷漠无情,不为遣愁;第四句春日偏能惹恨长,不说因愁闷而百无聊赖,产生度日如年之感,却反过来说成是春日惹恨,把恨引长。(2分) 12)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其二) 陆 游 三万里河东入海,五千仞岳上摩天。 遗民泪尽胡尘里,南望王师又一年。【注】1.将晓:天将要亮。篱门:竹子或树枝编的门。同题诗有二首,这是第二首。2.三万里河:指黄河。“三万里”形容它的长,是虚指。3.五千仞岳:指西岳华山。“五千仞”形容它的高。古人以八尺为一仞。4.胡尘:这里代指沦陷区 5. 王师:指宋王朝的军队。 三万里长的黄河奔腾向东流入大海,五千仞高的华山耸入云霄上摩青天。中原人民在胡人压迫下眼泪已流尽,他们盼望王师北伐盼了一年又一年。 1、 请谈谈这首诗前两句中“入”字和“摩”字的表达效果。 “入”是“涌入,奔流”之意,“入”字写出了黄河奔流不息的旁白气势; “摩”是“接触”之意,一个“摩”字写出了山的高峻。 2、这首诗丰富的感情蕴涵在景物与人物活动的描写之中。结合全诗,对此作简要分析。 这首诗前两句用夸张手法写祖国山河的雄阔壮丽,饱含热爱之情,并为进一步抒情作了铺垫;第三句“泪尽”二字将亡国之恨宣泄无遗;第四句一个“望”字写出遗民对南宋军队收复失地的企盼,一个“又”字则曲折地表达出对苟且偷安的南宋朝廷迟迟没有收复失地的失望与埋怨。 13)江村即事 司空曙 40 40 钓罢归来不系船,江村月落正堪眠。 纵然一夜风吹去,只在芦花浅水边。 垂钓归来,却懒得把缆绳系上,任渔船随风飘荡;而此时残月已经西沉,正好安然入睡。即使夜里起风,小船被风吹走,大不了也只是停搁在芦花滩畔,浅水岸边罢了。 1、有人说“不系船”是全诗关键,请简要说明理由。(4分) 因为“不系船”三字领起后面三句(2分):第二句上承该句点名船停在江村,时已深夜月亮落下人也已经疲倦,该睡觉了,因此连船也懒得系(1分)。但不系船能安然入睡吗?三四两句给与了明确的回答(1分)。(共2个得分点:作用2分,具体分析言之成理2分。 2、诗中表现的是一种什么样的生活情调?请坐概括分析。(4分) 这首诗表现的是渔翁隐逸生活的 恬淡、闲适、自在的生活情调。 渔翁的深入检出,自食其力,闲适散淡:环境宁静优美,江月相应,芦花摇曳:不系船体现了人物和环境之间和谐而有生趣的关系。 14)台城 韦庄 江雨霏霏江草齐,六朝如梦鸟空啼。 无情最是台城柳,依旧烟笼十里堤 【注释】 台城:旧址在南京市玄武湖旁,六朝时是帝王享乐的场所。 江上春雨霏霏岸边青草离离,六朝往事如梦只剩春鸟悲啼。 最无情的还是台城外的垂柳,依旧轻烟般地笼罩十里长堤 【试题阅读及答案】 1、这是一首凭吊六朝古迹的诗。诗人为什么说“台城柳”“无情”? 因为虽然六朝的繁华已如梦远逝,而台城柳却依旧逢春即枝繁叶茂,不管人世沧桑、人间兴亡,总是给人以欣欣向荣之感,作者采用的是以乐景写哀情的艺术手法,以台城柳的繁荣茂盛反衬台城的荒凉破败,因此诗人说它“无情”。 2、有人说诗人在凭吊古迹时流露出浓重的对时事的感伤情绪,你是否同意这种说法?为什么? 同意。因为诗人身处晚唐,此时的唐王朝全面走向衰落,昔日的繁华已荡然无存,如梦一场,取而代之的是兵荒马乱民不聊生。诗人凭吊台城古迹,回顾六朝旧事,今之视昔如来者视今,六朝的先盛后衰的命运使诗人联想到唐王朝,怀古伤今。 15)新晴 刘攽 青苔满地初晴后,绿树无人昼梦余。 唯有南风旧相识,偷开门户又翻书。 夏日初晴,诗人午睡醒来,只看到窗外的绿树和青苔。忽然一阵南风把房门吹开,又掀起桌上的书页,诗人说这是他的老相识,来偷偷访问他了 1、第四句中的“偷”字一作“径”,请联系诗歌,简析这两个字在表情达意上各有什么妙处?(4分) “偷”字显示了南风的顽皮,它仿佛有意要和它朋友开个玩笑,躲开诗人眼目,悄悄地溜进了诗人房间,与后面的“又翻书”这一细节相辅成。 “径”是径直,直接的意思,突出了南风的急切爽直,正与“旧相识”相应。两个词都用了拟人手法。 2、这首诗写出了作者怎样的心情?请结合有关诗句作简要分析。(4分) 40 40 “绿树无人昼梦余”,可知新晴后,诗人在无人打扰的情况下,在白天恬然入梦;而后面的“唯有南风旧相识;偷开门户又翻书”,把南风写得情趣十足饶有风趣,进一进烘托了作者久雨初晴后的闲适、清静,愉悦的心情。 16)春闺思 张仲素 袅袅城边柳, 青青陌上桑。 提笼忘采叶, 昨夜梦渔阳。 袅袅城边的垂柳,青青路旁的柔桑。提篮忘了把桑采,凝思昨夜梦渔阳。注 注:“渔阳”在古代多指征戍之地。 1、诗中两组叠音词的运用有何妙处?(4分) “袅袅”写柳枝在春风吹拂下的摇曳之态(1分),“青青”绘桑叶葱茏青翠之色(1分),这两个叠词渲染出一种充满生机、令人沉迷的无尽春意(1分),同时又增添了诗歌的韵律感和音乐美(1分)。 1、 这首诗中抓取了哪一细节?寄寓了怎样的情感内涵?(4分) 抓取了“提笼忘采叶”这一细节(1分):这一细节写出本来是到郊外采桑叶喂春蚕的女主人公,却倚树凝思,一动不动,手里提着个空空的竹篮情形(1分)。这一特写镜头表明了她虽身在桑下却心不在“桑”,而是心事重重,(1分)生动形象地写出了主人公对自己远在渔阳从军的丈夫的思念之情。(1分) 17)画眉鸟 欧阳修 百啭千声随意移,山花红紫树高低。 始知锁向金笼听,不及林间自在啼。 1、这首诗写了几种画眉鸟?各有怎样的特点? 这首诗写了两种画眉鸟,一是林中的,一是笼中的。 林中的画眉鸟 “随意移”、“自在啼”,自由自在;笼中的画眉鸟,完全没有自由。 2、本诗运用的主要表现手法及作用是什么?试加以简要分析。 这首诗运用了对比手法,作者用前两句自由自在,任意翔鸣的林中的画眉与后两句陷入笼中失去了自由的画眉构成对比;全诗托物言志,借物抒情,表现了诗人对自由自在生活的喜爱、向往之情,同时也表达对官场生活的厌恶。 作者来到树林里,看到画眉鸟在开满红红紫紫山花的枝头自由自在地飞翔,听到它们在高高低低的树梢上尽情愉快地唱歌,不由得感慨到 :如果把它们锁起来,即使是锁在金笼里,它们也不会唱出这样美妙的歌声了。因为自由是生活愉快的先决条件。鸟是这样,人不也是这 样吗?这才知道把画眉鸟锁在金笼里听它啼叫,远不如让它在树林里自由地歌唱。 1.专题一:古诗词鉴赏 辋川六言(其五) 王维 山下孤烟远村,天边独树高原。 一瓢颜回陋巷,五柳先生对门。 40 40 【注释】①辋川:地名。②一瓢颜回陋巷:孔子在《论语.雍也》中赞美弟子颜回安贫乐道的高尚品质。 1.任选一、二两句诗中的一句,发挥想象描绘你读到的画面。 2.细读全诗,说说诗人向往怎样的生活。 1.示例:第一句描绘了远处的山边横卧着一个寂静的小村庄,绿树掩映中零星的檐角翘起,其间正升起一缕袅袅的炊烟。第二句描绘了远处的高山云雾缭绕,与天相接的地方正静静地挺立着一株枝繁叶茂的青松。(任选一句作答,意思对即可) 2.诗人向往恬静安闲的田园生活.也向往如颜回和陶渊明那样安于清贫的宁静生话。 远处的山边横卧着一个寂静的小村庄,绿树掩映中零星的檐角翘起,其间正升起一缕袅袅的炊烟,生活在颜回那样简陋、艰苦的环境中,与陶潜那样与世无争的高士为邻。 阅读下面这两首古诗,回答1~2题。 题乌江亭(唐﹒杜牧) 胜败兵家事不期①,包羞忍耻是男儿。江东子弟多才俊,卷土重来未可知。 乌江(宋﹒李清照) 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至今思项羽,不肯过江东。 【注释】期:期望,预料 1. 这两首诗咏的都是西楚霸王相遇,但对项羽评价的感情态度不同,第一首: ;第二首: 。 2.这两首诗借对项羽的评价分别表达了什么观点? 杜 牧: 李清照: 1. 遗憾,惋惜;赞扬,肯定 2. 杜牧:表达了对胜败得失、世事变化的看法,即胜败乃兵家常事,有时要忍辱负重,重整旗鼓,或能转败为胜,东山再起。(意近即可) 李清照:认为做人要讲求节操,活着要干一番轰轰烈烈的事业,死了也要气壮山河。 2.中考单项训练 古诗词赏析二 一、墨梅 王冕 我家洗砚池头树,朵朵花开淡墨痕。 不要人夸颜色好,只留清气满乾坤。 【注释】①墨梅:水墨画的梅花。②洗砚池:写字、画画后洗笔洗砚的池子。 1、诗中的梅花有哪些特点? 2、诗人借墨梅要表达怎样的思想品格? (.墨梅 王冕这画仿佛是从我的洗砚池边生长的是一棵梅花,朵朵梅花都似乎是洗笔后淡墨留下的痕迹而没有鲜艳的颜色,因为它并不需要别人去夸许它的颜色,在意的只是要把清淡的香气充满在天地只间。) 三、渡汉江 宋之问 岭外音书断,经冬复历春。 近乡情更怯,不敢问来人。 【注释】①这首诗写于作者贬谪岭南逃归途中。 1.诗歌前两句里的“断”和“复”反映诗人怎样的贬谪生活? 40 40 2.按常理说后两句似乎写作“近乡情更切,急欲问来人”更恰当,这里的“怯”和“不 敢”反映了怎样的心理? (我离开家乡到了五岭之外,经过了一个冬天,又到了春天。因为交通不便,我和家人已经很长时间没有联系了。现在我渡过汉江赶回家乡去,不知为何离家越近,心情就越紧张。因为怕伤了美好愿望,以致遇到同乡,也不敢打听家乡情况。) 四、山行留客 张旭 山光物态弄春晖,莫为轻阴便拟归。 纵使晴明无雨色,入云深处亦沾衣。 【注释】①物态:景物的样子,这里指(山中的)景色。②便拟归:就打算回去。 1、首句的“弄”字历来为人称道,请从修辞和表达效果上品味这个炼字。 2、诗中哪两个字说明客人要回去的原因?哪一句以退为进,表达了作者对自然景色的喜爱与希望同友人共赏美景的愿望? (.山中留客(张旭)山中的景色沐浴着春天的阳光,不要因为只是微微的阴天就打算回家。天气晴朗并无下雨的可能,走到山中云雾深处也会打湿你的衣服 独自一人在暮色苍茫时依靠画栏,遥望辽阔无边的旧日江山。离别它是容易的,再要见到它就很艰难。像流失的江水、凋落的红花跟春天一起回去了,昔今对比,一是天上一是人间) 五、绝句 杜甫 迟日江山丽,春风花草香。 泥融飞燕子,沙暖睡鸳鸯。 【注释】①泥融:指冻泥融化,又软又湿。 1诗的前两句选用了哪些意象描画了春天的景象? 2.后两句中的“泥融”、“沙暖”呼应了前面哪两个字?一“飞”一“睡”有着怎样不同的情态? 译文江山沐浴着春光,多么秀丽,春风送来花草的芳香。燕子衔着湿泥忙筑巢,暖和的沙子上睡着成双成对的鸳鸯。 注释①迟日:春天日渐长,所以说迟日。 ②泥融:这里指泥土滋润、湿润。③鸳鸯:一种水鸟,雄鸟与雌鸟常常双双出没。... 六、江上渔者 范仲淹 江上往来人,但爱鲈鱼美。 君看一叶舟,出没风波里。 【注释】①渔者:捕鱼的人。②但:只。③鲈鱼:一种头大口大、体扁鳞细、背青腹白、味道鲜美的鱼。 1.这首诗主要用了什么表现手法?有什么表达效果? 2.联系《岳阳楼记》的名句,说说这首诗表现了诗人什么样的思想感情? 40 40 江上来来往往无数人, 只知喜爱鲈鱼之鲜美。 请您看那一叶小小渔船,时隐时现在滔滔风浪里。 八.江陵愁望有寄 鱼玄机 枫叶千枝复万枝,江桥掩映暮帆迟。 忆君心似西江水,日夜东流无歇时。 【注释】①⑴江陵:今湖北江陵县。②掩映:时隐时现。 1、“千枝”“万枝”与后面哪个词呼应?“枝”字的重复有什么表达效果? 2、“江桥掩映暮帆迟”,这是怎样的一幅画面?请展开联想和想象,作具体的描绘(30字左右) 译文在一个凄清的深秋,枫叶漂浮于江水之上。这时一阵西风吹来,漫山的树木发出萧萧之声,闻见此景,小女子我伤感了。极目远眺,见江桥掩映于枫林之中。日已垂暮,咋还不见情郎乘船归来。不见情郎归,小女子我焦灼了。我对情郎的思念如西江之水延绵不绝,流水有多长,我的思念就有多久。 十一.春 游 湖 宋•徐俯 双飞燕子几时回? 夹岸桃花蘸水开。 春雨断桥人不渡, 小舟撑出柳阴来。 1春游湖的夹岸桃花蘸水开的"蘸"用的十分传神,请作简要赏析。 2"小舟撑出柳阴来"一句表现了作者什么心情? (春 游 湖 宋•徐俯成双成对的燕子是什么时候回来的呢?两岸的桃花像蘸着水在盛开。春雨绵绵,湖水上涨,将桥淹没了,游人不能过河。正在人们为难的时候,柳荫深处,悠悠撑出一只小船来,这就可以租船摆渡,继续游赏了。) 十 二 .夜 望 月 唐•王建 中庭地白树栖鸦,冷露无声湿桂花。 今夜月明人尽望,不知秋思落谁家。 1、 有人认为“桂花”一词,有点题之妙,你同意吗?作简要说明。 2、 将末句的“落”字改作“在”字,你认为哪一个更有表现力?为什么? 译文中秋的月光照射在庭院中,地上好像铺上了一层霜雪那样白,树上的鸦雀停止了聒噪,进入了梦乡。夜深了,清冷的秋露悄悄地打湿庭中的桂花。今夜,明月当空,人们都在赏月,不知那茫茫的秋思落在谁家? 十三. 移家别湖上亭 戎 昱 好是春风湖上亭,柳条藤蔓系离情。 黄莺久住浑相识,欲别频啼四五声。 1、 请结合全诗简要分析诗人写了哪些景物? 2、 这首诗抒发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春风骀荡,景色宜人,我来辞别往日最喜爱的湖上亭。微风中,亭边柳条、藤蔓轻盈招展,仿佛是伸出无数多情的手臂牵扯我的衣襟,不让我离去。这情景真叫人意惹情牵,不胜留恋;住了这么久了,亭边柳树枝头的黄莺,也跟我是老相识了。在这即将分离的时刻,别情依依,鸣声悠悠,动人心弦,使人久久难于平静。[2] 40 40 十七.夜 雪 白居易 已讶衾枕冷,复见窗户明。 夜深知雪重,时闻折竹声。 1、这首诗是从哪些角度描写夜雪的? 2、从诗歌描写的情景中,你可以感知到作者怎样的心境? (夜 雪 白居易 夜卧枕被如冰,不由让我很惊讶,又看见窗户被积雪的反光照亮。夜深的时候就知道雪下得很大,是因为不时地能听到雪把竹枝压折的声音 ) 十八.菊 花 元稹 秋丛绕舍似陶家, 遍绕篱边日渐斜。 不是花中偏爱菊, 此花开尽更无花。 1、诗中第二句中“ 遍绕”“日渐”表现了怎样的情景? 2、诗人喜爱菊花的原因是什么?这首诗寄托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一丛一丛的秋菊环绕着房屋,看起来好似诗人陶渊明的家。绕着篱笆观赏菊花,不知不觉太阳已经快落山了。不是因为百花中偏爱菊花,只是因为菊花开过之后便不能够看到更好的花了。) 十九.雨 后 池 上 刘 攽 一雨池塘水面平,淡磨明镜照檐楹。 东风忽起垂杨舞, 更作荷心万点声。 1、简析这首诗是怎样表现雨后池塘水面的平静的。 2、试从“静”与“动”的角度对本诗进行赏析。 (雨 后 池 上 刘 攽 一场大雨过后,池塘里涨满了水,非常平静;明净的水面就像轻轻磨过的镜子映照着岸边房屋的倒影。忽然一阵东风吹起,长长的柳条随着清风袅娜起舞,树上的积雨被风摇落,洒向池塘,荷叶上发出了噼里啪啦的万点响声) 二二、 送友人 薛涛 水团莱葭夜有霜,月寒山色共苍苍。 谁言千里自今夕,离梦杳①如关塞长。 (1)诗歌前两句描绘了秋天月夜的景象。 (2)本诗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情感? (水国之夜是笼罩在凄寒的月色之中的,寒冷的月色与夜幕笼罩中的深青山色浑为一体,苍苍茫茫。 谁说友人千里之别从今晚就开始了?可离别后连相逢的梦也杳无踪迹,它竟像迢迢关塞那样遥远。) 二三、秋夜曲(张仲素) 丁丁漏水夜何长,漫漫轻云露月光。 秋逼暗虫通夕响,征衣未寄莫飞霜。 (1)诗的首句写出了秋夜的什么特点? 40 40 (2)诗中“漫漫轻云露月光”表达了怎样的心境,全诗寄托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秋夜曲(张仲素计时的漏壶在长夜里响起“丁丁”的滴水声,天幕上轻云在缓慢地移动,月亮时而被遮住,时而又露了出来。暗处的秋虫一整夜都在鸣叫着, 突然想起还没有给出征作战的丈夫准备寒衣,此时千万不要下霜。) 二五、春 雪 (韩愈) 新年都未有芳华,二用初惊见草芽。 白雪却嫌春色晚,故穿庭树作飞花。 1、 诗中的第二句中,“惊”一词表现了作者怎样的心情? 2.诗的三、四两句富有浓烈的浪漫主义色彩,生动传神。试从修辞的角度进行赏析。 (新年都已来到,但还看不到芬芳的鲜花,到二月,才惊喜地发现有小草冒出了新芽。 白雪也嫌春色来得太晚了,所以有意化作花儿在庭院树间穿飞 ) 二八、从军行(王昌龄 ) 大漠风尘日色昏,红旗半卷出辕门。 前军夜战洮河北,已报生擒土谷浑。 (1)诗的前两句用“日色昏”和“红旗”构成了怎样的一幅边塞军旅图?简要分析。 (2)作为边塞诗,本诗洋溢着怎样的感情基调?为什么?简要回答。 大漠之中,狂风呼啸,尘土飞扬,天色昏暗。一队将士半卷着红旗出了军营,向敌军挺进。这时前方部队传来捷报:他们已在洮河的夜战中生擒敌军,大获全胜 二九、雨晴(王驾) 雨前初见花间蕊,雨后全无叶底花。 蜂蝶纷纷过墙去,却疑春色在邻家。 (1)本诗前两句用什么修辞手法,表现了作者怎样的情感? (2)后两句写得饶有趣味,请作具体赏析。 (下雨之前鲜花初开可以看到花蕊,下雨之后绿叶中间再也不见鲜花。 蜜蜂蝴蝶纷纷飞到墙的那边去了,还是怀疑春色在邻居家的院子里。) 三二、题奉晚(周敦颐) 花落柴门拾夕晖,昏鸦数点傍林飞。 吟余小立阑干外,遥见樵渔一路归。 (1)这首诗中哪一句话交代了诗人观景的立足点? (2)诗人描写昏鸦时为什么用“点”而不用“只”?说说你的理解。 时已晚春,花儿纷纷飘落,有的还扬进了门内,把夕阳的余晖挡在门外。 苍茫暮色中,可以看到几只黄昏时的乌鸦,紧挨着林子飞着。 诗人吟罢诗句在栏杆外放目远望, 40 40 望见樵夫渔子,担柴提鱼,一路归来。 2梅花绝句 (陆游) 低空银一钩,糁野玉三尺。 愁绝水边花,无人问消息。 (1)前两句为梅花的出现展示了一个怎样的背景? (2)你对诗中的梅花形象怎样理解? (梅花绝句 (陆游) 这两句的意思是天空中一钩如银的明月,落下来洒落在原野上,变成了三尺长的白玉一般的一树梅花 这里的糁是洒落的意思,糁野,就是洒落在原野上。 写此诗时作者闲居在故乡山阴,借咏梅来宣泄自己落寞孤高的情愫。前两句的写梅是为后两句写人作陪衬。高洁而寂寞,无人问津,是罢官而不得起用的陆游自身的写照)。 5.除夜作 (高适) 旅馆寒灯独不眠,客心何事转凄然? 故乡今夜思千里,霜鬓明朝又一年。 (1)首句作者怎样用“寒”“孤”两字,营造出与除夕欢乐团圆夜 截然不同的意境? (2)“故乡今夜思千里”一句,言“故乡的人今夜一定在思念远在千里之外的我”,这样的表达有什么独特作用?简要分析。 (住在客栈里,独对残灯,睡不着觉。不知什么缘故,人的心情变得十分凄凉悲伤。在这除夕之夜,想象故乡人思念千里之外的自己的情景,而明天又要增加一岁,新添不少白发啊。佳节思亲是常情,历来如此。但除夕之夜,“独不眠”、“转凄然”、“思千里”,还有一层意思:到了明天,就又增加一岁,包含了诗人年复一年老大无成的伤感) 7.秋江 (道潜) 赤叶枫林落酒旗,白沙洲渚阳已微。 数声柔橹苍茫外,何处江村人夜归。 (1)前两句诗充满画意,很有色彩感,请简要分析。 (2)试从“实”与“虚”的角度对这首诗进行赏析。 诗人摇舟澄江,几片零星的红叶迎面跳入眼帘。接着,一大片红灿灿的枫树劈头盖脸地扑来,绚烂得令人目眩。白天人声鼎沸、杯光盏影的酒店,现在时值黄昏,寂寥无人,酒家收起了门前悬挂的店旗。澄澈明净的秋江上一片白色的沙洲与枫叶红白相映成趣,不由记起谢灵运诗“入舟阳已微”。 如血夕阳渐渐消失,夜幕已经降临,江面上朦胧苍茫,远处不时传来“哗啦哗啦”轻柔的橹声。橹声清悠,又是哪村的人儿乘夜而归? 10.早梅(张谓) 一树寒棒白玉条,迥临村路傍溪桥。 不知近水花先发,疑是经冬雪未销。 (1)自古诗人以梅花入诗者不乏佳篇,有人咏梅的风姿,有人颂梅的神韵,本诗则侧重写梅的什么特点?从哪句诗可以看出来? 40 40 (2)本诗主要表现了梅花怎样的品质? ( 早梅(张谓) 有一树梅花凌寒早开,枝条洁白如玉条。它远离人来车往的村路,临近溪水桥边。人们不知寒梅靠近溪水提早开放,以为那是经冬而未消融的白雪)。 14.田园乐 (唐)王维 桃红复含宿雨,柳绿更带朝烟。 花落家童未扫,莺啼山客犹眠。 这是一首写景抒情诗,体现了诗人内亲近大自然的乐趣。 (1)这首诗在写景方面有哪些特点? (2)诗中的“山客”是怎样的心境?(田园乐 (唐)王维 桃花的花瓣上还含着昨夜的雨珠。 雨后的柳树碧绿一片, 笼罩在早上的烟雾之中。 被雨打落得花瓣洒满庭园 ,家童还未打扫。 黄莺啼鸣,山客还在酣睡。) 二古诗词赏析答案 一、墨梅1、花色淡墨,花香清芬。2、表现了诗人鄙薄流俗,独善其身,孤芳自赏的品格。 三、渡汉江1、作者贬居岭外,思念亲人,又长期得不到家人的任何音讯,精神极为痛苦。2、因为一方面固然日夜在思念家人,另一方面却又时刻担心家人的命运,怕他们由于自己的牵累或其他原因遭到不幸。这种抒写,更显真切、耐人咀嚼。 四、山行留客 1、这个“弄”字,用拟人的手法,化静为动,将万物沐浴在春光中的静景写活了,给景物注入了无限的生机与活力,同时也给客人留下了一个广阔的想象空间,仿佛是要让客人自己意识到——如此美景,留下来是值得的!2、轻阴,入云深处亦沾衣 五、绝句 1、“迟日”、“江山”、“春风”、““花草”。2、呼应“迟日”,这是工笔细描的特定画面,既有燕子翩飞的动态描绘,又有鸳鸯慵睡的静态写照。飞燕的繁忙蕴含着春天的勃勃生机,鸳鸯的闲适则透出温柔的春意,一动一静,相映成趣。 六、江上渔者 1、对比,岸上人来人往,只想着鲈鱼的美味,船上渔民风里来浪里去:通过两幅画面的对比,反映了渔民劳作的艰辛,表达了对“江上往来人”的规劝。2、这首诗表现了诗人对渔人疾苦的同情,这是作者“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一个写照。 八、江陵愁望有寄 1、“掩映”,通过“枝”字的重复,不仅写出了枫叶之繁茂,而且表现了思妇望君的急切心情。2、极目远眺,但见江桥掩映于枫林之中;日已垂暮,而不见那人乘船归来。) 十一.春 游 湖 1、答:拟人手法,生动形象地写出桃花开得繁密(多);写出桃花娇艳欲滴的美丽。2、答:表达了作者热爱大自然,喜欢美丽的春天,抒发了作者喜悦的心情。 40 40 十 二 夜 望 月 1、答:桂花既可指庭院中的桂树,又可指传说中的月亮上的桂树,这就暗写了诗人在望月,从而表现了更丰富的美的联想,因而“桂花”有点题之妙。2、答:“落”字更有表现力,它能给人以动的形象,仿佛那秋思随着银月的清辉一齐洒落人间似的,而“在”字就没有这样的艺术效果。 十三. 移家别湖上亭1、答:柳条、藤蔓、黄莺。2、答:以“柳条藤蔓系离情”,黄莺的“频啼”,化无情为有情,运用拟人的手法,借物的的挽留、眷恋衬托出人与人的依依惜别之情。 十八.菊 花 1、答:表现作者痴迷、流连忘返的情景。 1、 答:菊花在四季中谢得最晚(此花开尽更无花),寄托作者对高洁隐逸人格的追求和孤傲个性的自我欣赏。 十九.雨 后 池 上 1、答:水面如同刚磨过的明镜一样,倒映出池塘边的房檐和楹柱,以此来表现水面的平静。 2、答:一、二句以“水面平”“明镜”“照檐楹”等写出了荷花池塘雨后迷人的静态。三、四句“忽起”“垂杨舞”及垂杨叶上雨滴被风吹到荷叶上发出的万点声响等,表现了雨后池塘上的一种动态之美。诗既写了静态又写了动态,以静显动,以动衬静,动静结合,组成了一幅雨后池塘春景图。 二二、 送友人 薛涛(1). 苍凉(悲凉凄凉凄清) (2) 表达了诗人与友人离别的忧伤之情。或:表达了诗人对友人的怀念之情。或:表达了诗人对友人执着的相思之情。 二三、秋夜曲(1)写出了秋夜的漫长。(2) 凄清孤寂。寂寞悠思的心情。 二五、春 雪 (1)用“惊”一词表现了诗人终于见到春色的惊讶、欣喜之情。② 用白雪盼春的拟人手法,表现了诗人渴望春天的急切心情,生动而传神;把白雪比喻成飞花,把初春的冷落写成了仲春的热闹,富有情趣。 二八、 (1)“日色昏”极言大漠风沙遮天蔽日,也烘托了军事形势的紧张;“红旗”即写色彩的明丽,也写军队的强劲凌厉.由此构成了一幅在大漠苍苍、天昏地暗之中,一支大军半卷红旗,卷尘挟风,奋勇挺进的画面。 (2) 因为军队主动骁勇,战事大捷喜人,所以整诗洋溢着轻快振奋的感情基调。 二九雨晴(1)对比。用“雨前”所见和“雨后”情景两相对比,表现了作者面对满园落红残春油然而生的叹惜之情。(2)蜜蜂、蝴蝶见此残景,也大失所望,纷纷绕墙而去,它们相信春色正在邻家院子呢,这也让作者也不由地怀疑“春色在邻家”。作者把原无理性的蜂蝶赋予“人”的智慧,把蜂蝶追逐春色的神态、心理写得活灵活现,妙趣横生。 三二、题奉晚 (1)吟余小立阑干外(2) 答:因为诗人写的是晚景,天色昏暗,加上距离较远,望过去,昏鸦自然更像“点”,用“点”比用“只”更形矣。 参考答案 2.梅花绝句 答:空旷、寂寥、清冷、洁净. 答:高洁而寂寞,无人问津,是罢官而不得起用的陆游自身的写照. 40 40 5.除夜作 答:作者通过除夕夜在冰冷的旅馆里,青灯寒光如豆,诗人影只孤孑,营造出一种孤寂清冷凄然的意境 答:不直写自己思念故乡,却言故乡思我,能把思乡之情表达得更婉曲含蓄。 7.秋江 答:第一句将耀眼红枫与青白酒旗相缀,第二句将白沙洲渚与微红夕照相映,而两句之间用火焰般的枫林秋色与绚丽的夕照晚霞相映衬:满天满树的红色,真是绚烂之极,好一幅色彩浓丽、美不胜收的画面。 答:前三句为“实”写,末句为“虚”写。前两句从视觉角度写绚烂的秋江暮景;第三句从听觉角度写苍茫中的柔橹声声,以上三句似画境,胜乐声,但句句写“实”。结句冷然一问,却是凭空想象,是虚笔,但从景联想到人,由实而虚,却使意境更悠远空灵。 10.早梅 答:开放之“早”;不知近水花先发,疑是经冬雪未销 答:表现其凌寒独开的精神品质。 14.田园乐 答:创设了黑夜中凄清的环境,思念中凄苦的心情,贬谪中凄凉的人生 答:明写江中狂风大浪,暗指险恶的政治风浪。 问刘十九 白居易 绿蚁新醅酒,红泥小火炉。 晚来天欲雪,能饮一杯无。 《问刘十九》乃白居易晚年隐居洛阳,“天晚欲雪,思念旧人”时所作。刘十九是作者在江州时的朋友,作者另有《刘十九同宿》诗,说他是嵩阳处士。也有人认为此诗作于元和十二年(817年),但诗人时任江州(今江西九江)司马,不可能邀约洛阳故旧对饮。[3] 注释:①刘十九乃其堂兄刘禹铜,系洛阳一富商,与白居易常有应酬。②绿蚁:新酿的米酒,酒面浮潭渣,微现绿色,细如蚁,称为“绿蚁”。 12.这首诗用“ ”、“ ”和“ ”三个意象,构成了一幅温馨优美的图画,表达了诗人的情感。 答案:新酒、火炉、暮雪 解析:本题考查了关键字的表达效果,需要结合具体诗句分析其意象和作作者的思想感情。 13.请赏析“能饮一杯无”一句的妙处。 答案:“能饮一杯无”,轻言细语,问寒问暖,贴近心窝,溢满真情。用这样的口语入诗收尾,既增加了全诗的韵味,使其具有空灵摇曳之美,余音袅袅之妙;又创设情境,给读者留下无尽的想象空间。 解析:对于诗句的妙处赏析,我们要结合具体的意象进行分析。本诗末句口语入诗收尾,需要我们要解读情语,分析作者情感,逐条分析作答即可。 (二)诗歌阅读理解(每小题3分,共6分) 绝句 石懋① 来时万缕弄轻黄②,去日飞毬③满路旁。 我比杨花更飘荡,杨花只是一春忙。 【注释】①石懋(mào):宋朝人,他一生远离故土,辗转仕途,曾任密州教授。②轻黄:淡黄。 ③飞毬(qiú):杨树籽。 12. 联系诗意,谈谈本诗抒发了诗人怎样的感情? 诗人借残春飘荡的杨花,抒发了自己离别家园、辗转仕途而生活不得安定的无奈和乡思。 评分意见:本题共3分。“离别家园、辗转仕途”,1分;“生活不得安定的无奈”(或漂泊无依),1分;“乡思”,1分。意思对即可。 13.请选择你感受最深的一点,赏析这首诗的表现手法。 在借物(景)抒情、对比、动静结合、通感上任选一点赏析即可。 示例一:诗人借物(景)抒情。(1分)借杨花的随风飘扬,不能自主,比喻自己离别家园,往来仕途不得安宁。(1分)将旅愁离情融合在具体形象之中,贴切感人。(1分) 示例二:对比。(1分)“来时”与“去日”的对比,(1分)更突出了驻留时间的短暂,奔波的辛劳。(1分) 示例三:对比。(1分)杨花“一春忙”与我“更飘荡” 40 40 的对比,(1分)更突出了自己离别家园、辗转仕途而生活不得安定的无奈和乡思。(1分) 示例四:动静结合。(1分)上句“弄”字刻画出杨柳的动态,在飘荡的春风里袅娜摇曳的形状宛然眼前;(1分)下句“满”字看似描写静态,而在这静态中包含着过去飞落、现在仍在飞落、数日内还要继续飞落这整个过程的动态感。角度多变,刻画生动形象。(1分) 示例五:通感。(1分)颜色无轻重,但能在人们心中有轻重感。浓重的颜色会使人感到沉重。而杨花的黄色淡到若有若无时,便给人“轻飘飘”的感觉。(1分)诗人运用通感的手法,用触觉来描写视觉感受,突出杨花随风飘荡的不能自主的无奈。(1分) (四)诗歌阅读理解(6分) 夜书所见 (南宋)叶绍翁 萧萧梧叶送寒声,江上秋风动客情。 知有儿童挑①促织②,夜深篱落③一灯明。 【注释】①挑:逗趣。②促织:蟋蟀。③篱落:篱笆。 12.请用生动的语言描绘“萧萧梧叶送寒声,江上秋风动客情”的画面。(3分) 江上秋风吹过,梧桐树叶沙沙作响,使人感受到寒意,触动了异乡人的思乡之情。 评分意见:本题3分。两句画面描绘各1分,语句生动1分。 13.结合诗歌内容,对这首诗运用的表现手法作简要赏析。(3分) ①烘托,江上秋风烘托了寒凉的气氛和作者客居的孤寂情怀。 ②以乐景写哀情,用儿童挑促织的欢乐反衬作者客居的孤独和愁思。 ③首句运用叠词,“萧萧”一词表现了秋夜的寒凉与萧索。 ④以动衬静,用秋风瑟瑟反衬出秋夜的寂静。 评分意见:本题3分。答出手法1分,结合内容赏析2分。答出任意一种即可。 (六)诗歌阅读理解 闻乐天授江州司马 元稹① 残灯无焰影幢幢②,此夕闻君谪九江。 垂死病中惊坐起,暗风吹雨入寒窗。 【注释】①元稹,唐代诗人。曾和白居易共同提倡“新乐府”,互相唱和,世以“元白”并称。810年,元稹因弹劾不法官吏被贬为江陵士曹参军,同年白居易因得罪权贵,被贬为江州司马。②幢幢(chuánɡ):这里指灯影摇动。 12.“垂死病中惊坐起”中的“惊坐起”有怎样的表达效果? 示例1:通过神态和动作写出了诗人听到朋友贬谪后的震惊之巨、友谊之深。 示例2:“惊”,写出了“情”──当时震惊的感情;“坐起”,则写出了“状”──当时震惊的模样。“垂死病中”,自然“坐起”困难。然而,作者却惊得“坐起”了,这样表明:震惊之巨,无异针刺;休戚相关,感同身受。元、白二人友谊之深清晰可见。 评分意见:本题3分。描写手法得1分,表达效果得2分。 13.请赏析“暗风吹雨入寒窗”。 示例1:阴冷的风雨吹入寒窗。作者用融情于景(或“借景抒情”)的手法,把听说白居易遭贬后的悲凉、凄苦的情感寄寓在凄凉冷清的景物之中,使抒情更含蓄,有感染力。 示例2:用凄凉冷清的景物含蓄地表达了(渲染烘托了)得知白居易被贬后内心的悲凉与凄苦。 评分意见:本题3分。句意、手法(借景抒情、渲染烘托、含蓄表达)、景物特点、情感分析各1分,答出其中三个方面即可得满分。 (七)诗歌阅读理解 陶 者① 梅尧臣 陶尽门前土,屋上无片瓦。 十指不沾泥,鳞鳞②居大厦。 【注释】①陶者:指烧窑工人。烧窑者通过高温把粘土烧制成瓦片。②鳞鳞:指鱼鳞般的瓦片。 12.“陶尽门前土”的“尽”字,有怎样的表达效果? 答案:“尽”是完、全的意思。烧窑工人把门前所有的泥土烧制成砖瓦,不知流淌了多少血汗,耗尽了多少精力,自己的处所却居无片瓦,其命运之凄惨可想而知,表现出诗人对人民疾苦的同情。 评分意见:本题3分。词义得1分,结合内容分析得1分,表达效果答出任意一点即可得1分。 13.本诗多处采用对比的手法。选择一处,结合文章内容作简要分析。 示例1:首二句以陶者“陶尽门前土”与“屋上无片瓦”相对比,付出繁重,所得却是居无片瓦,人间之不公尽在其中(或赞美勤劳、同情疾苦也可)。 示例2:后两句以居者“十指不沾泥”与“鳞鳞居大厦”对比,从不劳动,却坐享其成,人间之不公可想而知(或答愤慨、讽刺)。 示例3:前二句“陶者”与后二句“居者”对比鲜明,令人感慨:道出了人世间的不公平,突出了贫富的悬殊,表达了诗人对弱者的同情,对当权者的讽刺。 评分意见:本题3分。结合文章内容1分,情感2分。 40 40 四《初见嵩山》初见嵩山 张耒 年来鞍马困尘埃,赖有青山豁我怀。 日暮北风吹雨去,数峰清瘦出云来。 【注】张耒:北宋诗人,苏门四学士之一,因受苏轼牵连,累遭贬谪。①赖:依赖,凭借。②豁我怀:使我开怀、振奋;豁,舒展。 12.作者初见嵩山是什么样的心情?请结合诗句分析。(3分) 13,“数峰清瘦出云来”一句妙在何处?(3分) 12.初见嵩山,作者的心情惊喜而又亲切。①作者奔走风尘,全靠青山开阔情怀,所以嵩山未露面就给作者一种期待感;②接着作者先写日暮时风雨天气,然后写嵩山从云层中耸现,惊喜和亲切之感扑面而来。(答出惊喜和亲切的,给2分;结合全诗加以分析,答出一点给1分。意思对即可。) 2014年古诗词鉴赏 1.(三)柳枝词 (宋)郑文宝 亭亭画舸系春潭,直到行人酒半酣。 不管烟波与风雨,载将离恨过江南。 一艘艘画船系着杨柳树枝停靠在岸边,岸边的杨柳树随风摇摆。诗人看着岸上的行人在附近的酒家饮酒送别还没喝到一半,船家却已经载着朋友起锚远走了。不管烟波浩渺,也不管雨打风吹,无情的画船带着行人离去了,将越走越远,满载着离恨去遥远的江南。[3] 26.诗中将无形的愁思具体化,并表现出愁思很多的一个字是 ;作者埋怨船“不管烟波与风雨”都要出发,“烟波与风雨”既指自然的现象,也指 。 2.(四) 淮上与友人别(4分) 郑 谷 扬子江头杨柳春,杨花愁杀渡江人。 数声风笛离亭晚,君向潇湘我向秦。 扬子江的岸边杨柳依依,那乱飞的柳絮,愁坏了渡江的游子。晚风阵阵,从驿亭里飘来几声笛声,我们就要离别了,你要去潇水和湘水流经的城镇(今湖南一带),而我要去京城长安。 23.(2分)下列说法有误的是 。 ①这首诗歌的第一句交代了与友人分别的时间和地点。 ②那依依袅袅的柳丝,蒙蒙渺渺的杨花唤起了诗人一层层浪迹天涯、不堪羁旅的愁思。 ③“愁杀”二字,将友人间依依惜别的思绪刻画到了极致。 ④从“君向潇湘我向秦”一句可以看出这是一首送别诗。 24.(2分)诗歌的第三句,写“风笛”和“晚亭”有何作用? 答: 3.(五)(4分) 东坡 (宋)苏轼 40 40 雨洗东坡月色清,市人行尽野人行。 莫嫌荦确坡头路,自爱铿然曳杖声。 雨点纷落,把东坡洗得格外干净,月亮的光辉也变得清澈。城里的人早已离开,此处只有山野中人闲游散步。千万别去嫌弃这些坎坷的坡路不如城里平坦,我,就是喜欢这样拄着拐杖铿然的声音。[ 【注释】①东坡:苏轼在贬官黄州时居住与躬耕的地方。 ②荦(luò)确:山多大石的样子。 21.前两句诗写出了月光下的东坡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环境特点。(2 分) 22.后两句诗景中寓情,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情感?(2 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一)阅读下面古诗文,完成8-11题。(14分) 【古诗阅读】 遣兴 [清]袁枚 爱好①由来落笔难,一诗千改始心安。 阿婆还是初笄女②,头未梳成不许看。 “由于自己十分爱好诗歌,所以总是想写出质量高的作品来,越是这样严格要求自己,越是感到下笔很难。”作诗从来都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往往一首诗的初稿出来后,还要反复推敲,字斟句酌地修改几百上千遍,就像阿婆还是年轻时那样十分爱美一样,未梳好头是不许别人看的。 [注释]①爱好(hǎo):追求艺术价值高的诗作。②初笄(jī)女:刚成年的女子。 8.这是一首论诗的绝句。请结合全诗,谈谈你对“阿婆还是初笄女”的理解。(3分) ▲ 5.阅读下面文字完成10-27题。 (一)雨过山村 雨里鸡鸣一两家,竹溪村路板桥斜。 妇姑相唤浴蚕去,闲看中庭栀子花。 雨中有一两户人家传来鸡鸣, 小溪两边长满翠竹,乡村的小路越过小溪,木板桥歪歪斜斜。 村里的媳妇和婆婆相互呼唤去浸洗蚕子, 庭院中的栀子花因农人都忙着干活而无人欣赏。 10.“斜”现读xié,在此诗中以求押韵,古音应读为: 。(2分) 11.诗的前两句描绘了山村景色怎样的特点?(3分) 12.简要分析“闲”字的妙处。(2分) 6.阅读下面的古诗文,回答6—9题。 (一) 晴江秋望 (唐)崔季卿 八月长江万里晴,千帆一道带风轻。 尽日不分天水色,洞庭南是岳阳城。 这首诗的意思在初秋的一个晴天在长江边眺望长江。表达了对长江磅礴气势和浩浩荡荡的赞美之情。赞叹长江的一望无际。 40 40 6.概括这首诗所见之景及所表达之情。(2分) 7、城东早春 (唐)杨巨源 诗家清景在新春, 绿柳才黄半未匀。 若待上林花似锦, 出门俱是看花人。 最美的景致是在初春,嫩绿的柳树才开始抽丝,颜色尚未均匀,这时就应以诗家的慧眼,赞美杨柳,歌唱春天,以唤起人们的热爱。如果等到春深花茂,就像皇家庭园上林苑那样锦绣满地,那时,人人都会懂得去看花爱花,就不需要你来多事了 【注释】上林:即上林苑,汉代宫苑,这里代指长安。 15.请用自己的语言描绘诗人笔下的早春景象。(2分) 16.诗人想象了花盛人闹的景象,突出表现了自己怎样的情趣?(2分) 8. 过湖 俞桂 舟移别岸水纹开,日暖风香正落梅。 山色蒙蒙横画轴,白鸥飞处带诗来。 初春时节,我乘一小舟(船)离开湖岸,水面荡起波纹,和风携来花香,感到日渐温暖,而梅花正悄然飘落。抬头望去,远处群山若隐若现,像轴画般横在天地间,白鸥飞过,给我带来了吟诗的雅兴。 18.诗中有画发挥想象,完成《过湖》由诗句到画面的转换: 初春时节,诗人乘一小舟离开湖岸,水面荡起波纹;和风携来花香,梅花悄然飘落。抬头望去, 19.景中有情。(2分) 古人云:“诗以情为主,景为宾。情哀则景哀,情乐则景乐。”诗中所绘之景,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感情? 9. (-}野 池(4分) 唐·王建 野池水满连秋堤,菱花结实蒲叶乔。 川口雨晴风复止,蜻蜒上下鱼东西。 野外的池塘水满的已经连到秋天的河堤 菱花结了果实草木很茂盛 河口雨过天晴风又停止了 蜻蜓和鱼儿自由自在的生活着。 15。诗歌以“野池”为描写对象,第一、二句描绘了池水 ▲ ,植物 ▲ 的景象。(2分) 16.诗句“蜻蜓上下鱼东西”表现作者怎样的情感?(2分) 40 40 10、 (一)秋夜山居(4分) 唐·施肩吾 去雁声遥人语绝,谁家素机①织新雪。 秋山野客②醉醒时,百尺老松衔半月。 大雁的声音渐响渐远人声也随着消失,是哪家的纺织机织出了像新下的雪一样的绸缎。 我这山野之人一醉醒来之时,百尺高的老松树正衔着半轮明月。 【注释】①素机:织布机。②野客:离乡在外的游客。 14.诗歌首句“ ▲ ”一词点明了时令属“秋”。(2分) 15.诗中“衔”字向来为人称道,请你说说它好在哪里。(2分) 11. 田家 郑獬 田家汩汩流水浑①,一树高花明远村。 云意不知残照②好,却将微雨送黄昏。 【注释】①浑:这里是满的意思。②残照:夕阳。 15.前两句描绘了一幅流水汩汩、高花满树的景象,其中“ ”字尽现田园清朗的意境。(2分) 16.云本无知,诗人却怨云“不知”。这看似无理的抱怨,蕴含着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2分) 14. 谢亭送别 许浑 劳歌一曲解行舟,红叶青山水急流。 日暮酒醒人已远,满天风雨下西楼。 【注】①劳歌:送别歌译文唱完了一曲送别的歌儿,你便解开了那远别的行舟,两岸是青山,满山是红叶,水呀,在急急地东流。当暮色降临,我醒来了,才知道人已远去,而这时候,满天风雨,只有我一个人的身影独自离开了那西楼。 。 11.阅读上面的一首唐诗,回答问题。(4分) (1)诗歌第二句的写法有什么特点?请结合表达效果作简要分析。(2分) (2)用自己的话概括诗歌最后两句所写景色的特点,并说说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情感。(2分) 15. 湖上寓居杂咏十四首(其二) 姜夔① 湖上风恬月淡时,卧看云影入玻璃②。 轻舟忽向窗边过,摇动青芦一两枝。 【注释】①姜夔(kuí):宋朝著名诗人 。②玻璃:形容西湖湖面如镜子一般。 15.第二句诗中“卧看”二字体现了诗人当时怎样的心境?(2分) 16.三、四句诗展现了怎样的情景?请用自己的话进行描述。(2分) 16.阅读下面一首唐诗,完成6—7题。(6分) 采莲曲 王昌龄 荷叶罗裙一色裁,芙蓉向脸两边开。乱入池中看不见,闻歌始觉有人来。 40 40 采莲少女的绿罗裙融入到田田荷叶中,仿佛一色,少女的脸庞掩映在盛开的荷花间,相互映照。混入莲池中不见了踪影,听到歌声四起才觉察到有人前来。 6.结合诗句,概括采莲女的形象特点。(3分) 7.从修辞角度,赏析“芙蓉向脸两边开”一句的妙处。 17.下面一首诗,回答问题。(6分) 晚春 韩愈 苹树知春不久归,百般红紫斗芳菲。杨花榆荚无才思,惟解漫天作雪飞。花草树木知道春天即将归去,都想留住春天的脚步,纷纷争奇斗艳。就连那没有美丽颜色的杨花和榆钱也不甘寂寞,随风起舞,化作漫天飞雪。 【注】①杨花,诗中指柳絮。 (1)请说出“百般红紫斗芳菲”中的“斗”的修辞手法,并简析其妙处。(3分) (2)请发挥想像,用自己的话描绘“扬花”“漫天作雪飞”的情景。(3分) 20.阅读下面这首宋诗,按要求回答7~8小题。(5分) 雨后池上 刘攽 一雨池塘水面平,淡磨明镜照檐楹。 东风忽起垂杨舞,更作荷心万点声。 【注一场大雨过后池塘里涨满了水,非常平静,好像蘸水轻轻磨光的镜子照映着岸边房屋的倒影。东风忽然吹起,下垂的柳条袅娜起舞,柳枝上的水珠撇向荷叶中间,不断发出声响。 】刘攽(bān),庆历六年进士,曾助司马光修((资治通鉴》。 7.诗的前两句运用了比喻修辞手法,有什么好处?(2分) 8.三四句描写了作者在雨后池上所见的具体景物有哪些?诗中所写景物勾勒的是哪个季 节的图画?(3分) 21. (二)咸 阳 值 雨 温庭筠 咸阳桥上雨如悬,万点空蒙隔钓船。 还似洞庭春水色,晓云将入岳阳天。 在咸阳桥上遇雨了,那牛毛细雨随风飘摇不定,宛如悬在空中的水晶帷帘;那泊着的钓鱼船被这连绵的水晶帷帘阻隔,如烟如画。眼前这烟水空濛的景色多么像初春时节洞庭湖上那烟波浩渺的景致;还有那沉沉的暮霭,好像正驮载着水气缓缓地向岳阳城的上空飘去,真是美极了 11. 诗中“悬”、“隔”两字都用得极妙,请任选其一略作分析。(2分) 。 12. 这首诗运用了怎样的表现手法?(2分) 40 40 。 22、阅读下面诗歌,完成6-7题。 秋风引 刘禹锡 何处秋风至?萧萧送雁群。 朝来入庭树,孤客最先闻。 不知从哪里吹来了秋风,在萧萧的风中送走了雁群。凌晨,秋风吹动着庭园的树木,树叶瑟瑟。秋风的来去虽然无处可寻,无形的秋风却分明已经尽在庭园。来到耳边了,孤独的旅人最先听到了秋风的声音。 6.此诗中,诗人流露出哪种情思?(2分) A.送别之情 B.思归之心 C.喜悦之意 D.愤怒之思 7.“朝来入庭树,孤客最先闻”意境与下面哪一项相近?(2分) A.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 B.故人西辞黄鹤楼,烟花三月下扬州。 C.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 D.停车坐爱枫林晚,霜叶红于二月花。 26、古诗文阅读(20分) (一)阅读下面古诗,完成18-19题。(4分) 偶 题 朱 熹 青山门外翠紫堆,幅巾①终日面崔嵬②。 只看云断成飞雨,不道云从底处③来。 【注释】①幅巾;古代文人用绢一幅束发,称为幅巾,为一种表示儒雅的装束。②崔嵬(wéi):山高大不平。这里指山。③底处:何处。其一:门外的青山上草木一团团的绿紫相间,高耸的山峰终日云遮雾绕像戴着头巾。人们只知道雨是从云的缝隙里落下,哪里想到云却是从地下升上天的呢。(意似指莫轻视微不足道的事物) 其二:冲破峡谷若雷霆在滚动,无数的瀑布喷涌而出。断枝枯草没有可以停泊的地方,只好随着寒冷的碧水独自流浪。(意似叹世态炎凉) 其三:随着流水想找到溪流的源头,到了溪流的出水处却迷惑了。才相信真的源头是找不到的,还是柱着手杖欣赏随遇的潺潺美泉吧。(意似寓随遇而安,珍视眼前)[ 18.前人在评价这首诗时说,首句“堆”得精妙。请说说“堆”字为何用得精妙。(2分) 19.选出下列对诗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2分) A.“幅巾”是古代文人一种儒雅的装束,诗中借此交代诗人的身份与闲适、高雅的生活情趣。 B.“终日”一词,含蓄地表达了诗人厌倦读书生活,希望早日得到朝廷重用的急迫心理。 C.第三、四句诗是说常人只见到云腾致雨的现象,却不知云从何处来,因而悟出凡事都要追根溯源的道理。 D.这首诗抒写诗人生活中的偶然所见,虽然着笔不多,却耐人寻味,能够引导人们积极思考。 27阅读下面这首古诗,完成8~9题。(6分) 峡口①进友人 司空曙 峡口花飞欲尽春,天涯去住②泪沾巾。 来时万里同为客,今日翻成送故人。 【注】①峡口:两山夹水的地方,这里指长江出蜀的险隘。②去住:指走的人和留的人。峡口的花随风降落,春天快要过去了,想到彼此将要分手万里,不禁泪水沾湿了巾帕。来的时候(我们)是同路的旅伴,今天我这个“客人”倒变成了主人来送别自己的朋友了 40 40 8.“峡口花飞欲尽春”交代了送别的___ 和___ 。“花飞欲尽春”这一景象在诗中 有什么作用?(3分) 9.这首诗抒发了作者送别友人时的 _ _ 之情。“天涯去住泪沾巾”和王勃《送杜少府 之任蜀川》中“无为在歧路,儿女共沾巾”,表达的感情有什么不同?(3分) 28(一)阅读诗歌,完成第9题。(6分) 村夜 白居易 霜草苍苍虫切切,村南村北行人绝。 独出前门望野田,月明荞麦花如雪。在一片被寒霜打过的灰白色秋草中,小虫在窃窃私语着,山村周围行人绝迹。我独自来到前门眺望田野,只见皎洁的月光照着一望无际的荞麦田,满地的荞麦花简直就像一片耀眼的白雪。[ 9.(1)首句中运用了叠词“苍苍”“切切”,好在那里?(3分) (2)请描绘“月明荞麦花如雪”的景象,并指出这句蕴含了诗人的什么感情。(3分) 29 忆钱塘江 宋·李觏① 昔年乘醉举归帆,隐隐山前日半衔。 好是满江涵②返照,水仙③齐著淡红衫。 【注释】①觏:读gòu。 ②涵:包含。 ③水仙:指水中女神。这里喻指归帆。当年乘醉登上归家的帆船,看那两岸隐隐的青山前太阳已落下一半。此时此刻,最迷人的还是返照入江,满江一片红光,那江面上的点点白帆,在夕阳的辉映下,宛若水中的女神们一齐穿上了淡红的衣衫 13.这首诗描绘了▲时分的景色。诗中“隐隐“照应了前句中的“▲”一词。(2分) 14.此诗想象奇特,比喻生动。请描绘三、四两句所展现的画面。 30. (一)(5分) 柏林寺南望 (唐)郎士元 溪上遥闻精舍钟,泊舟微径度深松。 青山霁后云犹在,画出西南四五峰。 【注释】①精舍:寺庙,指柏林寺。 ②霁:雨止。船行溪上之时,远远就听到了柏林寺的钟声;停船靠岸,山路曲折,松柏掩映,慢慢走向山上的柏林寺。雨后的青山,云蒸雾腾,群峰吞吐着云雾,又为云雾所掩覆;云海雾涛中唯有三点两点山尖显露,犹如一幅富于神韵的水墨山水图,被造化神秀的笔触画出。[2 13.诗的前两句描写诗人遥闻钟声、泊舟穿径的情景,“微”、“深”二字体现出了柏林寺 ▲ 的环境特点。(2分) 14.诗的后两句描写云峰相依的景象,请发挥想象,用自己的语言加以描述。(3分)[来源:www.shulihua.net] 31阅读下面古诗文,完成13-21题。 (一)(4分) 野望 40 40 【宋】翁卷 一天秋色冷晴湾①,无数峰峦远近间。 闲上山来看野水,忽于水底见青山。 【注释】①湾:水流湾曲的地方。无边秋色,森森寒意透露在晴日照耀着的水湾;远远近近,映入眼中的是无数层叠起伏的峰峦。我闲来登上山顶想好好观赏一下山下的湖水,却没想到,低头一看,又在水底看见了青山 13.第一、二句描绘了怎样的画面?(2分) 答: 14.这首诗抒发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2分) 答: 34 暮春[来源: 翁格【清】 莫怨春归早,花余几点红。 留将根蒂在,岁岁有东风。 不要埋怨大好春光归去匆匆,剩下几朵红花点缀一下花丛。 只要将花的根子留在地里,年年都会有按时吹来的东风。[ 10.首句中“怨”字的含义是什么?诗歌表达了诗人怎样的人生态度?(3分) 三、古诗文阅读(20分) (一)阅读下面古诗,完成18-19题。(4分) 偶 题 朱 熹 青山门外翠紫堆,幅巾①终日面崔嵬②。 只看云断成飞雨,不道云从底处③来。 【注释】①幅巾;古代文人用绢一幅束发,称为幅巾,为一种表示儒雅的装束。②崔嵬(wéi):山高大不平。这里指山。③底处:何处。 18.前人在评价这首诗时说,首句“堆”得精妙。请说说“堆”字为何用得精妙。(2分) 19.选出下列对诗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2分) A.“幅巾”是古代文人一种儒雅的装束,诗中借此交代诗人的身份与闲适、高雅的生活情趣。 B.“终日”一词,含蓄地表达了诗人厌倦读书生活,希望早日得到朝廷重用的急迫心理。 C.第三、四句诗是说常人只见到云腾致雨的现象,却不知云从何处来,因而悟出凡事都要追根溯源的道理。 D.这首诗抒写诗人生活中的偶然所见,虽然着笔不多,却耐人寻味,能够引导人们积极思考。 答案:18.一个“堆”字,形象地写出了门外青山草木繁茂,绿紫相间。 40 40 19.B 38.【2013年·江苏省扬州市】 (一)阅读诗歌,完成第9题。(6分) 村夜 白居易 霜草苍苍虫切切,村南村北行人绝。 独出前门望野田,月明荞麦花如雪。 9.(1)首句中运用了叠词“苍苍”“切切”,好在那里?(3分) (2)请描绘“月明荞麦花如雪”的景象,并指出这句蕴含了诗人的什么感情。(3分) 答案:①首句连用两个叠词,增强了诗歌的音韵美,读来朗朗上口,写霜草之“苍苍”,使其境界更为开阔,点出秋色的浓重;写虫之“切切”,渲染秋夜的凄清。②皎洁的月光照着一望无际的荞麦田,满地的荞麦花简直就像一片耀眼的白雪。大自然的如画美景感染了诗人,使诗人暂时忘却了他的孤寂,情不自禁地发出不胜惊喜的赞叹。 40.【2013年·浙江省舟山市】 三、古诗文阅读(25分) (一) 忆钱塘江(4分) 宋·李觏① 昔年乘醉举归帆,隐隐山前日半衔。 好是满江涵②返照,水仙③齐著淡红衫。 【注释】①觏:读gòu。 ②涵:包含。 ③水仙:指水中女神。这里喻指归帆。 13.这首诗描绘了▲时分的景色。诗中“隐隐“照应了前句中的“▲”一词。(2分) 14.此诗想象奇特,比喻生动。请描绘三、四两句所展现的画面。 答案:13.黄昏(傍晚) 醉 14.最迷人的是夕阳返照江面,江水一片红光。水面上,点点的白帆也泛着淡红光芒,在夕阳的辉映下,宛如一群穿着淡红衣衫的水仙,凌波微步,美艳动人。 45.【2013年·浙江省温州市】 三、古诗文阅读(28分) (一)(5分) 40 40 柏林寺南望 (唐)郎士元 溪上遥闻精舍钟,泊舟微径度深松。 青山霁后云犹在,画出西南四五峰。 【注释】①精舍:寺庙,指柏林寺。 ②霁:雨止。 13.诗的前两句描写诗人遥闻钟声、泊舟穿径的情景,“微”、“深”二字体现出了柏林寺 ▲ 的环境特点。(2分) 14.诗的后两句描写云峰相依的景象,请发挥想象,用自己的语言加以描述。(3分)[来源:www.shulihua.net] 答案: 13.幽静或幽深 14、示例:雨后的山更加青翠了,云雾缭绕在四五座山峰间,如同妙手绘出的一幅水墨画。 四、古诗文阅读(共20分) 阅读下面古诗文,完成13-21题。 (一)(4分) 野望 【宋】翁卷 一天秋色冷晴湾①,无数峰峦远近间。 闲上山来看野水,忽于水底见青山。 【注释】①湾:水流湾曲的地方。 13.第一、二句描绘了怎样的画面?(2分) 答: 14.这首诗抒发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2分) 答: 答案: 13.描绘了一幅满天秋色(江天寥阔、山清水秀,水波清冷)、峰峦叠嶂的富有诗意的山水画。 (2分,符全诗意即可) 14.抒发了作者悠闲(闲适)惊喜(喜悦、喜爱大自然)之情。(2分,意思基本对也给分) 54.【2013年·四川省绵阳市】 三、古诗文阅读(25分) (一)忆钱塘江(5分) 宋·李觏① 40 40 昔年乘醉举归帆,隐隐山前日半衔。 好是满江涵②返照,水仙③齐著淡红衫。 【注释】①觏:读gòu。 ②涵:包含。 ③水仙:指水中女神。这里喻指归帆。 13.这首诗描绘了 时分的景色。诗中“隐隐”照应了前句中的“ ”一词。(2分) 14.此诗想象奇特,比喻生动。请描绘三、四两句所展现的画面。(3分) 答案:13.(2分)黄昏(傍晚) 醉 14.(3分)最迷人的是夕阳返照江面,江水一片红光。水面上,点点白帆也泛着淡红光芒,在夕阳的辉映下,宛如一群穿着淡红衣衫的水仙,凌波微步,美艳动人。[来源:学§科§网] 56.【2013年·山东省滨州市】 (一)古诗词鉴赏。(4分) 绝句二首(其二) 杜甫 江碧鸟逾白,山青花欲燃。 今春看又过,何日是归年? 注释:此诗为杜甫入蜀后所做。 9.这首诗写的是 (时节)的景色,表达了诗人 的感情。(2分) 10.请自选角度,简要赏析诗中画线句子的妙处。(2分) 答案:9.春末夏初(或“暮春”) 思念家乡。 10.示例一:运用衬托(或反衬)的手法,以山的青翠欲滴衬花朵的红艳似火,青红互为竞丽。 示例二: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写出遍布青山的朵朵鲜花红艳无比,就像燃烧着的一团团火焰,绮靡而灿烂。 示例三:一个“欲”字生动传神,在拟人化中赋予了花朵以动态,摇曳多姿。 58.【2013年·云南省大理市】 (一)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第10小题。(3分) 暮春[来源:www.shulihua.netwww.shulihua.net] 翁格【清】 莫怨春归早,花余几点红。 留将根蒂在,岁岁有东风。 10.首句中“怨”字的含义是什么?诗歌表达了诗人怎样的人生态度?(3分) 40 40 答案:1怨:抱怨(埋怨,怨恨)(意思相近即可,1分);诗歌表达了诗人不因时光流逝而慨叹,积极乐观、不断进取的人生态虚(言之有理,意思相近即可,2分)。 八、诗歌鉴赏 1.(2015年山东济宁市中考)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回答8—9题。(4分) 湘南即事 戴叔伦 卢橘花开枫叶衰,出门何处望京师。 沅湘日夜东流去,不为愁人住少时。 8.《湘南即事》共四句,每句七字,从体裁上看,这首诗属于 。诗中所写的季节 应为 。(2分) 9.作者在诗中表达了怎样的情感?(2分) 答案: 8.绝句(或:七言绝句) 秋季(或:深秋) 【解析】从字数句数方面来确定体裁。“卢橘花开枫叶衰”一句标明了时节。 9.表达了作者一心想为国效力但又报国无门的忧愁苦闷心情。(意思对即可) 【解析】“出门何处望京师”显示了报国之情,“不为愁人住少时”抒了了忧愁苦闷之情。 2.(2015年山东东营市中考)阅读下面这首诗,回答8—9题。(4分) 暮春归故山草堂 钱起 溪上残春黄鸟稀,辛夷花尽杏花飞。 始怜幽竹山窗下,不改清阴待我归。 【注释】辛夷,木兰树的花。 8.诗中“竹”这一形象具有怎样的特征?(2分) 9.任选一个角度(如构思、写法、语言等),对该诗进行赏析。(2分) 答案: 8.①具有不从世俗、坚忍不屈、忠贞不渝(或不畏春残、不惧秋寒、不为俗屈)的品性节操;②内在美与外在美共处一身。 评分:答出其中一点得2分,共2分。意思对即可其他答案符合题意即可。 9.构思一:全诗紧扣“暮春”,写出了不同景物的不同特征。既合乎自然真实,又巧妙融入主观情感,新颖别致,浑然天成。 构思二:所见与所感有机结合,“感”因“见”而生,写出了情感意绪的抑扬跌宕,曲折动人。 写法一:反衬,以黄鸟春花之“改”反衬幽竹之“不改”,突出幽竹对“我”的钟爱及其坚忍不屈、忠贞不渝的精神品质。 写法二:拟人,表现幽竹“待我”之情及“我”的怜竹之意,生动有趣而耐人寻味。 评 分:答对一种得2分,共2分。意思对即可。其他答案符合题意即可。 语 言:用“稀”“尽”“飞”一气而下,渲染出春光逝去、了无踪影的凋零空寂的气氛,用“始”与之呼应,表现出失望之后的意外发现和惊喜之情,写出了意脉的转折。平中见奇,朴中出新。 评 分:答对得2分,共2分。其他答案取例典型,分析言之成理即可 6.(2015年山东潍坊市中考)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12-13题。(5分) 山房春事(其二) 【唐】岑参 40 40 梁园日暮乱飞鸦,极目萧条三两家。 庭树不知人去尽,春来还发旧时花。 【注】梁园,西汉梁孝王刘武所建,方圆三百多里。梁孝王曾在园中设宴,一代才人枚乘、司马相如等都应召而至。 12.诗歌前两句描绘了怎样的景象?(2分) 13.请简要分析诗歌三四两句运用的表现手法和表达效果。(3分) 答案: 12.日暮时分,群鸦乱飞,叫声嘈杂;极目远望只有三两户人家(1分)。描绘了梁园萧条破败的景象(1分)。 13.运用拟人和反衬(1分,答出一种即可)。写庭树不知人去尽,依然繁花盛开(1分),用乐景反衬哀情,形象生动地表现了诗人凭吊古人的伤痛之情(1分)。 10.(2015年山东菏泽市中考)阅读下面一首唐诗,完成4—5题。(4分) 秋霁 崔道融 雨霁长空荡涤清,远山初出未知名。 夜来江上如钩月,时有惊鱼掷浪声。 4.这首诗题为“秋霁”,诗中是从哪些方面表现“霁”字的?(2分) 5.赏析最后一句“时有惊鱼掷浪声”的妙处。(2分) 答案: 4.霁:雨后或雪后天放晴。诗中从“长空荡涤清、远山初出、江上如钩月”来表现“霁”字的。 5.写出鱼儿见钩月疑是钓钩,吃惊而逃的情景。构思新奇幽默,别出心裁。给诗平添了许多情趣。 12.(2015年山东济南市中考)阅读下面的古诗,完成12-13题。(共6分,每小题3分) 春思 贾至① 草色青青柳色黄,桃花历乱②李花香。 东风不为吹愁去,春日偏能惹恨长。 【注】①贾至:唐代洛阳人。这首诗是他在被贬为岳州司马时所写。②历乱:烂漫 12.本诗前两句描写的景物有,通过对它们的描写,体现出春天的特点。(3分) 答: 13.赏析“春日偏能惹恨长”中“惹”字的妙处。(3分) 答: 答案: 12.草、柳、桃花、李花示例:春意盎然(生机勃勃)(第一空写对写全得1分:第二空 占2分,意思对即可)【解析】本题考查学生赏析诗句中景物描写的能力。寻找诗句中的景物相对简单,将诗句中写景的实物挑出来即可,“青青”“黄”“历乱”“香”等词从颜色、状貌、气味等角度,写出了“春意闹”的意味,由此可见诗句所体现的春天的特点。 13.示例一:“惹”运用了拟人的修辞,将春日人格化,生动形象地写出了诗人抱怨春日把恨引长,产生度日如年之感,表达了诗人与日俱增的愁绪以及无法排遣的苦闷。(修辞手法占1分,表达作用占2分。意思对即可)示例二:“惹”是招引(或:引起)的意思,诗人抱怨舂日把恨引长,产生度日如年之感。妙用动词,生动形象地写出了诗人与日俱增的愁绪以及无法排遣的苦闷。(“惹”字的意义占1分,“惹”字的表达作用占2分,意思对即可)【解析】本题考查学生赏析炼字妙处的能力。对诗句中动词的赏析,要从修辞手法、表现景物特点、表现诗人情感等角度来解答诗歌语言的妙处。规范的答法是:××字运用……修辞,生动形象地写出了……表达了作者……的情感。 40 40 40 40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