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1-11-12 发布 |
- 37.5 KB |
- 69页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3年中考1年模拟)备战2021年中考语文专题13文言文阅读(课外)(含解析)
专题13 文言文阅读(课外) 知 识 点 名师点睛 文言文 文言文内容理解,学生能理解浅近的文言文 学生能够用原文理解内容同时也能用自己的语言进行分析概括和总结 文言知识积累。注意重点词语的解释和重点句子的翻译。 重点掌握文言词语中通假字、一词多义、古今异义、词类活用等文言现象,注意古今句式的差异,准确、完整、生动地翻译文句,培养学生课内向课外的迁移能力 【2020年题组】 一.【江苏省无锡市2020年中考】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郭义官曰和者,有田在会昌、瑞金之间。翁一日之田所,经山中,见虎当道,策马避之,从他径行。虎辄随翁,驯扰不去。翁留妾守田舍,率一岁中数至。翁还城,虎送之江上,入山而去。比将至,虎复来。家人呼为“小豹”。每见虎来,其妾喜曰:“小豹来,主且至。速为具饭!”语未毕,翁已在门矣。至则随翁帖帖寝处,冬寒,卧翁足上以覆暖之。竟翁去,复入山。如是以为常。翁初以肉饲之,稍稍与米饭。故会昌人言郭义官饭虎。镇守官闻,欲见之。虎至庭咆哮,庭中人尽仆,翁亟将虎去。后数十年,虎暴死,翁亦寻卒。嘉靖癸丑,翁孙惠为昆山主簿,为予言此。又言岁大早,祷雨不应,众强翁书表焚之。有神凭童子怒曰:“今岁不应有雨,奈何令郭义官来?今则不得不雨。”顷之,澍雨大降。然翁平日为人诚朴,无异术也。 (选自归有光《书郭义官事》) 8.下列句中的“之”与“翁一日之田所”中的“之”,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已而之细柳军 B.何陋之有 C.属予作文以记之 D.顷之,澍雨大降 9.下列对文章内容理解有错误的一项是 A.郭义官留妾看守他在会昌、瑞金间的田产,他到那里去需要跋山涉水。 B.郭义官遇到的虎很有灵性;他回城,虎就回山;他来之前,虎已先到田舍。 C.郭义官的妾知道他喜欢这头虎,一看到虎来,她就吩咐家人为虎准备吃食。 D.郭义官应众人要求写表求雨,神灵虽怒却不得不违背天意,降下澍雨。 69 10.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 ①比将至 ②郭义官饭虎 ③庭中人尽仆 11.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 ①见虎当道,策马避之,从他径行。 ②后数十年,虎暴死,翁亦寻卒。 【分析】译文: 郭义官名和,他有田地在会昌、瑞金之间。有天,郭翁到自己的田里去,经过山中,见到一只老虎挡在路上,他非常惊骇,于是驾马回避,从其他路绕行。但老虎一直跟着郭翁,训斥驱赶它也不离去。后来郭翁让自己的小妾留守农舍,一年中大概来个几回。郭翁每次回城,老虎会把他送到江上,再回山里去。等郭翁要来时,老虎就会又出现。郭家的人都称呼老虎为“小豹”。每次见到老虎来,郭义官的小妾就说:“小豹来了,那主人就要到了,赶快为他准备饭食。”话还没说完,郭翁己经到门口了。老虎来的时候,就服贴地跟着郭翁坐卧。冬天冷时,老虎就躺在郭翁脚上,为他取暖。等郭翁离开了,它就又回山了。像这样,习以为常。郭翁一开始拿肉喂它,后来渐渐给它米饭吃,所以会昌人都说:“郭义官喂老虎。”镇守当地的官员听说了,想要看看,就跟着郭翁到了田舍。老虎见到外人就咆哮,院中的人吓得人都趴在地上不敢动。郭义官急忙把老虎带走。几十年后,老虎突然死了,郭翁不久也去世了。嘉靖癸丑年,郭翁的孙子郭惠正做昆山主簿,给我讲了这些事。他又说:当年大旱,祷雨不见效,大家就强要郭翁写表文,烧化了祈雨。就有个神灵附身到小孩子身上,生气地说:“今年本不应该下雨的,没办法你们把郭义官叫来了,现在不得不下雨了。”不一会,大雨滂沱。但郭翁平日为人诚朴,也不会异术。 【解答】(1)本题考查“之”字的用法。例句中的“之”是动词,到。 A.动词,到。 B.助词,宾语前置的标志。 C.代词,这件事。 D.音节助词,不译。 故选:A (2)本题考查学生对课外文言文的整体理解能力。学生在解题时,应该先熟悉文章大概意思,然后再进一步了解文章,作出选择。 ABD.正确; C.有误,郭义官的妾一看到虎来,知道郭义官要回来,就吩咐家人为郭义官准备吃食。 故选:C (3)本题考查对文言实词的理解能力。作答本题,重点在于文言实词的积累,同时也可以借助整个句子的意思来判断。 ①句意为:等郭翁要来时。比,等到; ②句意为:郭义官喂老虎。饭,喂养; ③句意为:院中的人吓得人都趴在地上不敢动。仆,倒下。 (4)本题考查翻译语句。解答时一定要先回到语境中,根据语境读懂句子的整体意思,然后思考命题者可能确定的赋分点,首先要找出关键实词、虚词,查看有无特殊句式,运用“留”“删”“调”“换”“补”的方法,直译为主,意译为辅。并按现代汉语的规范,将翻译过来的内容进行适当调整,达到词达句顺。 ①句中重点词:策,驱赶。径,小路。句意为:看见一只老虎挡道,就驱赶着马避开它,从其他小路走了。 69 ②句中重点词:暴,突然。寻,不久。句意为:过了几十年,老虎突然死了,郭义官不久也死了。 答案: (1)A (2)C (3)①等到;②喂养;③倒下。 (4)①看见一只老虎挡道,就驱赶着马避开它,从其他小路走了。 ②过了几十年,老虎突然死了,郭义官不久也死了。 【点评】“之”的用法。 ①结构助词。相当于现代汉语“的”,放在定语和中心语之间,作定语的标志。 ②用在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 ③协调音节、舒缓语气作用。不必译出。 ④宾语前置标志。通常出现在疑问句中。 ⑤人称代词,相当于现代汉语“我”、“他们等。 ⑥指示代词,相当于现代汉语“这”、“这样”。 ⑦作动词用,相当于“到”、“往”、“去”。 二.【江苏省镇江市2020年中考】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9~12题。(13分) ①玮①知秦州。西蕃犯塞,候骑报虏②将至,玮方饮啖自若。顷之,报虏去城数里,乃起贯戴③,以帛缠身,令数人引之,身停不动。上马出城,望见虏阵有僧奔马径往来于阵前检校,玮问左右曰:“彼布阵乃用僧耶?”对曰:“不然,此虏之贵人也。”玮问军中谁善射者,众言李超。玮即呼超指示之,曰:“汝能取彼否?”对曰:“愿得五十骑,可以取之。”玮以百骑与之,敕曰:“不获而返,当死。”遂进至虏阵前,骑左右开,超射之,一发而毙。于是,虏鸣笳而遁。玮以大军征之,虏众大败,出塞穷追,俘斩万计,改边凿濠。西边由是慑服,至今不敢犯塞,每言及玮,则加手于额,呼之为父④云。 ②玮在秦州,有士卒十余人,叛赴虏中。军吏来告,玮方与客弈棋,不应。军吏亟⑤言之,玮怒,叱之曰:“吾固遣之去,汝再三显言耶?”虏闻之,亟⑥归告其将,尽杀之。 (选自宋·司马光《涑水记闻》,有删改) 【注释】①玮:曹玮,北宋名将。②虏:指西蕃军。③贯戴:穿戴。④父:古代对男子的美称。⑤亟(qì):屡次。⑥亟(jí):同“急”。 9.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4分) (1)顷之,报虏去城数里 (2)令数人引之 (3)玮以百骑与之 (4)虏鸣笳而遁 10.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5分) (1)不然,此虏之贵人也。(2分) (2)吾固遣之去,汝再三显言耶?(3分) 11.“玮方饮啖自若”这--细节是大将曹玮在突发事件面前的反应,在另--突发事件中类似的一个句子是:“ 。”(1分) 12.结合具体事件,简要分析曹玮将军用了哪两个计谋。(3分) 【分析】译文: ①曹玮镇守秦州时,西蕃的军队进犯边塞,骑马的侦察兵报告西蕃军即将到达,曹玮正喝水吃饭显得镇定自若。一会儿,(侦察兵)报告虏西蕃军距离秦州城只有几里了,曹玮才乃站起身穿戴,用丝帛缠在身上,让几个人拉着他,身体一动不动。骑上马出城,远远望见西蕃军阵中有一个僧人骑着马径直来回奔走在阵前检查军队,曹玮问周围的:人说“他们排兵布阵用僧人吗?”回答说:“ 69 不是这样,这个人是敌军的重要人物。”曹玮问军中谁善长射箭,众人说是李超。曹玮马上招呼李超指着那个僧人,说:“你能射中他吗?”回答说:“希望给我五十骑兵,可以射杀他。”曹玮把一百骑兵交给他,命令说:“不能完成任务返回,要处死。”于是前进来到敌军阵前,骑兵左右分开,李超射僧人,一箭毙命。于是,西蕃军吹响笳笛逃跑了。曹玮用大军进攻敌军,敌军大败,对逃出边塞的敌军紧紧追赶,俘虏斩杀了数万人,重新确定边界,开凿护城河。西蕃军从此畏惧而屈服,至今不敢侵犯边塞,每次说道曹玮,就用手放在额头上,大呼他是“父”。 ②曹玮在秦州,有十多个士兵,叛变投奔西蕃军。 军吏来告诉曹玮,曹玮正在与客人下棋,不回应。军吏多次说这件事,曹玮怒,训斥军吏说:“本来就是我派他们去的,难道你(一定要)反复说得这么明白吗?”敌军听说这件事,马上跑回来告诉了他们的首领,把叛变的士兵全部杀死了。 【解答】(1)本题考查理解文言词语含义的能力。解答此题的关键是先理解词语所在句子的含义,然后结合句意来推断词语即可。 ①句意为:一会儿,(侦察兵)报告虏西蕃军距离秦州城只有几里了。顷之:一会儿; ②句意为:让几个人拉着他。引:拉; ③句意为:曹玮把一百骑兵交给他。与:给; ④句意为:西蕃军吹响笳笛逃跑了。遁:逃跑。 (2)本题考查翻译语句。解答时一定要先回到语境中,根据语境读懂句子的整体意思,直译为主,意译为辅。并按现代汉语的规范,将翻译过来的内容进行适当调整,达到词达句顺。 ①句中重点词有:然,这样。虏,敌军。句意为:不是这样,这个人是敌军的重要人物。 ②句中重点词有:固,本来。遣,派。句意为:本来就是我派他们去的,难道你(一定要)反复说得这么明白吗? (3)本题考查对文章内容的理解与分析。作答此题,可以抓住“玮方与客弈棋,不应。”来分析大将曹玮在突发事件面前的反应。 (4)本题考查对文章内容的理解与概括。第一件事是命令李超射杀敌军中的僧人,擒贼先擒王;第二件事是处理士兵叛变时,故意说假话,采用离间计,借刀杀死叛逃的士兵。 答案: (1)①一会儿;②拉;③给;④逃跑。 (2)①不是这样,这个人是敌军的重要人物。 ②本来就是我派他们去的,难道你(一定要)反复说得这么明白吗? (3)玮方与客弈棋,不应。 (4)①下令射杀僧人,擒贼先擒王; ②故意说假话,采用离间计,借刀杀叛徒。 【点评】一词多义 闻: ①听,听见。 但闻人马之行声(《秋声赋》); ②听说。 驼闻之曰:“甚善,名我固当(《种树郭橐驼传》); ③使皇帝(或上级)听见,向上级报告。 臣具以表闻,辞不就职(《陈情表》); ④懂得,理解。 其闻道也固先乎吾(《师说》); ⑤闻名。 不求闻达于诸侯(《出师表》); ⑥见闻,学识。 且夫我尝闻少仲尼之闻,而轻伯夷之义者(《秋水》); 69 ⑦传闻,新闻,听到的事情。 求天下奇闻壮观(苏辙《上枢密韩太尉书》)。 三.【广东省2020年中考】 (孔)祯,高宗时为苏州长史。曹王明为刺史,祯每进谏。明曰: “寡人天子之弟,岂失于为王哉!” 祯曰:“恩龙不可恃,大王不奉行国命恐今之荣位非大王所保独不见淮南之事乎?”明不悦,明左右有侵暴下人者,祯捕而杖杀之。明后果坐法,迁于黔中,谓人曰:“吾愧不用孔长史言,以及于此!” (选自《旧唐书·文苑传》) 9.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不循法度(遵照) B.恩龙不可恃(倚仗) C.被捕而杖杀之(用杖) D.以及于此(比得上) 10.请用“/”给文中画线的句子断句。(3分) 大王不奉行国命恐今之荣位非大王所保独不见淮南之事乎 11. 结合选文,简要分析孔祯是个怎样的人。(3分) 【答案】9 D 【解析】本题考查词语解释。D选项中“及”是“达到(某种程度)”的意思,不是“比得上”。 【答案】10 大王不奉行国命/恐今之荣位非大王所保/独不见淮南之事乎 (画对1处得1分,2处得3分,画错1处扣1分,“恐今之荣位”后面断不扣分) 【解析】本题考查断句。首先要通读文句,在理解文意的基础上,理清人物之间的关系及事情发生的逻辑顺序,这是断句的基础。其次,依次解释句子中每个词语的意思(不会解释的个别词语可暂时不解释),再把词意串联起来,明确大概意思。最后,根据句意在需要停顿的地方标出断句即可。 【答案】11 示例:①敢于直谏:敢于多次向曹王直言进谏;②执法严明:对曹王身边欺凌百姓的人严惩不贷;③具有远见:预见曹王恃宠而骄的结局。(每1点1分) 【解析】本题考查人物形象。以上三点都可从文章前后找到对应的事件,作答时要结合事件来分析。采用人物性格+具体事件的格式答题。要注意语言的简洁准确。 四. 【湖南省株洲市2020年中考】 鸽类甚繁,名不可屈以指,惟好事者能辨之也。邮平张公子幼量癖好之,按经而求,务 尽其种。其养之也,如保婴儿。齐鲁养鸽家,无如公子最;公子亦以鸽自诩。尝求得二白人世她少爱惜臻至积二年育雌雄各三虽戚好求之不得也。有父执某公,为贵官。一日,见公子,问:“蓄鸽几许?”公子唯唯以退。疑某意爱好之也,思所以报而割爱良难。又念长者之求,不可重拂,且不敢以常鸽应,遗二白鸽,笼送之,自以千金之赠不止也。他日见某公,而其无一申谢语,心不能忍,问:“前禽佳否?”答云:“亦肥美。”张惊曰:“烹之乎?”曰:“然。”张太惊曰:“此非雪鸽也!”某回思曰:“味亦殊无异处。” (节选自《聪斋志异·鸽异》) 19.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尝求得二白鸽/人世绝少/爱惜臻至/积二年育雌雄各三/虽戚好求之/不得也 B.尝求得二/白鸽人世绝少/爱惜臻至积二年/育雄雄各/三虽戚好求之不得也 C.尝求得二白鸽/人世绝少爱惜/臻至积二年/育雌雄各三/虽戚好求之不得也 D.尝求得二/白鸽人世绝少/爱惜臻至/积二年育雄雄/各三虽戚好求之/不得也 20.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4分) 张大惊曰:“此非常鸽也!”某回思曰:“味亦殊无异处。” 21.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本文写张幼量送鸽给某公,实现了“宝剑赠壮士”的愿望。 B.鸽子品类繁多,数不胜数,不是精通此道的人,不能辨识。 69 C.张幼量按照够经的要求,用养育婴儿的方法养育他的鸽子。 D.某公理解支持张幼量的养殖事业,很关心鸽肉的质量产量。 【分析】【参考译文】 鸽子种类繁多。名类繁多,数不胜数,只有玩鸽内行的人,才能辨识清楚。邹平县有位张幼量公子,特别喜好鸽子。他按照《鸽经》上所列的名堂,四处搜求,力求搜寻到天下所有品种。他养鸽子,如同养育婴儿一样。山东一带养鸽子的行家,以张公子家为最著称,张公子也常以善养鸽子,自我夸耀。曾经得到两只白鸽,人世间绝无仅有,张公子对两只鸽子爱惜备至。过了两年,这对白鸽又生了小公鸽小母鸽各三只,虽然亲朋好友,也得不到。 有一位张公子父亲的朋友,是个贵官。一天,见到公子,问:“你养了多少只鸽呵?”张公子谨慎地回答几句,就退下来。怀疑某公是爱好鸽子的,想赠送两只鸽子,但是实在舍不得。又想到长辈来索求,不能过于抹他的面子,而且也不敢以平常的鸽子送给他应付差使,就选两只白鸽,用笼子盛着去送给他,自己以为就是送千金的礼物,也不如这两只鸽子珍贵。过了几天张公子见到某公,自己脸上很有居功得意之色,而某公说话间,并无一语感谢赠送鸽子的事。张公子不能忍耐,便问:“前天我送的鸽子可中意?”某公回答说:“也挺肥美。”张公子惊讶地说:“大人把鸽子烹了?”某公回答说:“是啊!”张公子大惊地说:“这不是寻常的鸽子。”某公回想了一下说:“味道也没什么特殊的。” 【解答】(1)本题考查学生的断句能力。解答此类问题,首先要明确句意,然后根据句意进行分析。句意为:曾经得到两只白鸽,人世间绝无仅有,张公子对两只鸽子爱惜备至。过了两年,这对白鸽又生了小公鸽小母鸽各三只,虽然亲朋好友,也得不到。故断为:尝求得二白鸽/人世绝少/爱惜臻至/积二年育雌雄各三/虽戚好求之/不得也。 故选:A。 (2)本题考查学生对句子翻译能力。翻译的要求是做到“信、达、雅”,翻译的方法是“增、删、调、换、补、移”,我们在翻译句子时要注意通假字、词类活用、一词多义、特殊句式等情况,如遇倒装句就要按现代语序疏通,如遇省略句翻译时就要把省略的成分补充完整。 重点词:非常,非同寻常。回思,回想。句意:张公子十分惊讶地说:“这不是寻常的鸽子!“某公回想了一下说:“味道也的确没什么特别的。” (3)本题考查学生对文章内容的理解能力。解答此类问题,要在疏通文意的基础上,理解文章内容。 A.有误,某公不识鸽子,张幼量送鸽给他,结果被他给吃了; B.正确; C.有误,张幼量按照鸽经的要求,四处搜罗鸽子; D.有误,某公不理解张幼量对鸽子的喜爱,只是认为,鸽子可以吃。 故选:B。 答案: (1)A (2)张公子十分惊讶地说:“这不是寻常的鸽子!“某公回想了一下说:“味道也的确没什么特别的。” (3)B 【点评】文言文内容理解题,解题方法: ①引用原文句子回答; ②摘录原文关键的词语回答; ③用自己的话组织文字回答。 三种方法,采用第一、二种方法回答的准确率一般会比较高。 五.【江苏省连云港市2020年中考】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9~12题。(15分) 69 雹神 蒲松龄 王公筠仓①莅任楚中,拟登龙虎山谒天师。及湖,甫登舟,即有一人驾小艇来,使舟中人为通。公见之,貌修伟,怀中出天师刺②,曰:“闻驺从③将临,先遣负弩④。”公讶其预知益神之诚意而往。天师治具相款。其服役者,衣冠须鬣多不类常人,前使者亦侍其侧。少间向天师细语,天师谓公曰:“此先生同乡,不之识耶?”公问之。曰:“此即世所传雹神李左车也。”公愕然改容。天师曰:“适言奉旨雨雹,故告辞耳。”公问:“何处?”曰:“章丘。”公以接壤关切,离席乞免。天师曰:“此上帝玉敕,雹有额数,何能相徇?”公哀不已。天师垂思良久,乃顾而嘱曰:“其多降山谷,勿伤禾稼可也。”又嘱:“贵客在坐,文去勿武。”神出至庭中,忽足下生烟,氤氲匝地。俄延逾刻,极力腾起,才高于庭树;又起,高于楼阁。霹雳一声,向北飞去,屋宇震动,筵器摆簸。公骇曰:“去乃作雷霆耶!”天师曰:“适戒之,所以迟迟,不然平地一声,便逝去矣。”公别归,志其月日,遣人问章丘。是日果大雨雹,沟渠皆满,而田中仅数枚焉。 (选自《聊斋志异》) 【注释】①王公筠苍:王孟震,字筠苍,山东淄川人。明代万历年间进士。②刺:名帖。③驺从:古时达官贵人出行时护卫在前后的骑卒。④负弩:充当先导。 9.解释下面加点的词语。(4分) (1)怀中出天师刺__________ (2)公以接壤关切__________ (3)顾而嘱曰__________ (4)文去勿武__________ 10.用斜线(/)给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断句,限两处。(2分) 公讶其预知益神之诚意而往 11.用现代汉语翻译文中画横线的句子。(6分) (1)其服役者,衣冠须鬣多不类常人,前使者亦侍其侧。 (2)此上帝玉敕,雹有额数,何能相徇? 12.王筠仓这个人物具有哪些特点?结合文章内容写出你的理解。(3分) 【分析】【参考译文】 王老先生字筠苍,到今湖北地区做官到任后,他便想登上龙虎山拜会张天师。一天他来到湖边,刚登上船,就见有一个人驾着一只小船向他驶来,叫船上的人替他通报。王老先生立刻接见了这个人,只见这人外貌端庄,衣着整齐,他从怀中取出张天师的拜帖,说:“得知长官驾临,特先派我来迎接王老先生。”他一听十分惊讶,知道张天师可以未卜先知,更把他看成是神,诚心诚意地拜会他。张天师设酒宴款待,席间往来侍候的仆人长须阔脸衣帽打扮大都和常人不同。前去迎接的使者也在其间忙碌侍候。过了一会儿,他向张天师小声打听这个人。张天师对王老先生说:“此人是先生的同乡难道你不认识吗?”王老先生问这个人是谁,回答说此人就是世间传说的雹神李左车呀。王老先生一听惊讶得变了脸色,张天师接着说: 69 “刚好他向我说要奉上帝旨意去布雨下雹,所以特来告辞。”王老先生问:“向何处下雹?”回答说:“章丘。”王老先生想到章丘和他所管辖的地方相邻,十分关心,便离开席位请求天师免去这场雹雨。张天师说:“这是上帝的旨意所下冰雹数量是有限定的,本天师怎么能私自通融呢?”王老先生仍然哀求不止。张天师低下头来想了很久,才当面嘱咐雹神说:“把冰雹降在山谷,不要伤害庄稼这就可以了。”接着又嘱咐说:“贵客坐在这里,要慢慢离开,不要毛手毛脚。”雹神听后退出殿堂。走到庭院里忽然见他脚下生烟烟雾环绕,这样过了一个多时辰后便飞升起来。开始时,升的和庭院中的大树一般高;继续飞升便和楼阁一般高;然后呼隆一声向北方飞腾而去,殿堂立刻受到剧烈震动,席上碗盏都被震歪碰倒。王老先生吓得说:“去时真如雷霆,张天师说因为刚才告诫了他,所以才慢慢飞升而去。不然的话呼地一声轰鸣,他就会立即消失。”王老先生告辞回到住所,记下拜访那天年月,派人去章丘打听。果然那天下了大雨冰雹,雹粒布满沟壑,田地里却只有几粒而已。 【解答】(9)本题考查学生对文言实词的理解能力。解答此类题目,要在理解句意的基础上解释词语,尤其注意通假字、古今异义、词类活用等特殊情况。 ①句意:他从怀中取出张天师的拜帖。出:取出,拿出。 ②句意:王老先生想到章丘和他所管辖的地方相邻,十分关心。以:因为。 ③句意:才当面嘱咐雹神说。顾:看。 ④句意:要慢慢离开,不要毛手毛脚。去:离开。 (10)本题考查学生的断句能力。解答此类问题,首先要明确句意,然后根据句意进行分析。句意为:他一听十分惊讶,知道张天师可以未卜先知,更把他看成是神,诚心诚意地拜会他。因为限断两处,故停顿为:公讶其预知/益神之/诚意而往。 (11)本题考查学生对句子翻译能力。翻译的要求是做到“信、达、雅”,翻译的方法是“增、删、调、换、补、移”,我们在翻译句子时要注意通假字、词类活用、一词多义、特殊句式等情况,如遇倒装句就要按现代语序疏通,如遇省略句翻译时就要把省略的成分补充完整。 ①重点词:类,像。侍,侍候。句意:席间往来侍候的仆人长须阔脸衣帽打扮大都和常人不同。前去迎接的使者也在其间忙碌侍候。 ②重点词:此,这,玉,敬辞。敕,敕令。何,怎么。句意:这是上帝的旨意,所下冰雹数量是有限定的,本天师怎么能私自通融呢? (12)本题考查学生概括人物形象的能力。在理解文意的基础上,结合重点语句进行概括。文章主要讲述了父母官王筠苍爱民心切并感动天神的传说故事。从“公以接壤关切,离席乞免”“公哀不已”“公别归,志其月日,遣人问章丘”等语句,可以看出王筠仓爱民如子,关心老百姓疾苦。 答案: (9)①取出,拿出;②因为;③看;④离开。 (10)公讶其预知/益神之/诚意而往。 (11)①席间往来侍候的仆人长须阔脸衣帽打扮大都和常人不同。前去迎接的使者也在其间忙碌侍候; ②这是上帝的旨意,所下冰雹数量是有限定的,本天师怎么能私自通融呢? (12)从王筠苍爱民心切并感动天神的故事可以看出,他爱民如子。 六.【陕西省2020年中考】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7~20题。(12分) 郑和,云南人。成祖欲示中国富强。永乐三年六月命和及其侪①通使西洋。将士卒二万七千八百余人,多赍②金币。造大舶修四十四丈、广十八丈者六十二。自苏州刘家河泛海至福建,复自福建五虎门扬帆,首达占城③,以次遍历诸番国,宣天子诏。五年九月,和等还,诸国使者随和朝见。帝大悦,爵赏有差。十年复命和等往使,至苏门答剌。十四年冬,满剌加等十九国遣使朝贡。 和经事三朝,先后七奉使,所历凡三十余国。自宣德以还,远方时有至者。自和后,凡将命海表者,莫不盛称和以夸外番,故俗传三保太监下西洋,为明初盛事云。 (节选自《明史:郑和传》》 【注释】侪(chái):同辈。②赍:携带。③占城:仿越南南部。 69 17.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语。:(4分) (1)成祖欲示中国富强 ( ) (2)将士卒二万七千八百余人 ( ) (3)帝大悦,爵赏有差 ( ) (4)所历凡三十余国 ( ) 18.下列句子中加点的“以”,与“以次遍历诸番国”中“以”的意义和用法全都相同的一项 是( )(2分) A.意将隧入以攻其后也 B.策之不以其道 C.全石以为底 D.不以物喜,不以己悲 19.请将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4分) 造大舶修四十四丈、广十八丈者六十二。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0.请写出选文中能从侧面印证郑和下西洋是“盛事”的两个句子。(2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分析】参考译文: 郑和,云南人。明成祖想要显示中国的富强,永乐(明成祖年号)三年六月,命令郑和与侪王朱景弘等出使西洋。带领士卒二万七千八百多人,携带了很多金银财物。建造了大船,长四十四丈、宽十八丈的船有六十二艘。从苏州刘家河渡海到福建,又从福建五虎门扬帆出发,首先到达了占城(印度支那古国),依次走遍了各国,向他们宣读天子的诏书。永乐五年九月,郑和等人回到明朝,各国派的使者也跟随郑和的船只来朝见明成祖。皇帝非常高兴,对出海者都不同程度的进行了封赏、赐爵。永乐十年,明成祖又派郑和出使,到了苏门答腊国。永乐十四年冬天,满剌加、古里等十九国都派使者来朝廷进贡。 郑和历经三朝,先后七次奉命出使,所经历的国家共有三十多个。从宣德年间以来,远方各国不时也有来中原的。自郑和死后,凡是奉命出使海外的,没有谁不极力称赞郑和来向外国夸耀的,所以世人把三保太监下西洋传为明朝初年的盛事。 【解答】(1)本题考查理解文言词语含义的能力。解答此题的关键是先理解词语所在句子的含义,然后结合句意来推断词语即可。①句意为:明成祖想要显示中国的富强。显:显示。 ②句意为:带领士卒二万七千八百多人。将:带领。 ③句意为:皇帝非常高兴,不同程度的奖赏了将士们。爵:封爵。 ④句意为:所经历的国家共有三十多个。凡:总共,共。 (2)本题考查对文言虚词“以”的辨析能力。答题需要结合句子的意思来理解“以”的含义,然后总结归纳得出答案。 例句:句意为:依次走遍了各国;以:按照。 A.句意为:想挖洞进去以从后面攻击他;以:来。 B.句意为:鞭打它不按照(驱使千里马的)正确方法;以:按照。 C.句意为:石潭以一整块石头作为底;以:把。 D.句意为:不因为外物的好坏而或喜或悲;以:因为。 故选:B。 (3)本题考查翻译语句的能力。解答时一定要先回到语境中,根据语境读懂句子的整体意思,直译为主,意译为辅。并按现代汉语的规范,将翻译过来的内容进行适当调整,达到词达句顺。 句中重点词:造,建造。修,长。广,宽。句意为:建造了大船,长四十四丈、宽十八丈的船有六十二艘。 (4)本题考查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和分析能力。解答此题的关键是在通晓全文大意的基础上,结合题目的提示,找出相关的语句即可。结合内容可知,从侧面印证郑和下西洋是“盛事”的句子是:十四年冬,满刺加等十九国成咸遣使朝贡;自和后,凡将命海表者,莫不盛称和以夸外番。 答案: 69 (1)①显示;②带领;③封爵;④总共,共。 (2)B (3)建造了大船,长四十四丈、宽十八丈的船有六十二艘。 (4)十四年冬,满刺加等十九国成咸遣使朝贡;自和后,凡将命海表者,莫不盛称和以夸外番。 【点评】文言文翻译方法: 对,即对译法。也就是用现代汉语中等值的词去对换被译文言词的方法。 增,即增添法。古汉语的词大多数是单音词,翻译时,要把这些文言单音词加以扩充,使之成为现代汉语中的双音词。 删,即删减法。有的文言虚词,现代汉语没有相当的词表示它,不能硬译。有的文言虚词,现代汉语虽有同它相当的词,但如果勉强译出来,反而使句子累赘。属于这两种情况的文言虚词,翻译时则删去。 移,即移位法。将文言句子按照现代汉语语法格式,调整语序。凡是与现代汉语的句法结构形式不一致的文言句子,翻译时不能照原句的语序排列,必须将不合现代汉语的语序部分加以调整。 留,即保留法。凡是古今意思相同的词,以及帝号、国号、年号、人名、地名、官名、度量衡单位等,可照录于译文中,不必另作翻译。 换,即替换法。不少文言文所表示的意义,在现代汉语中不是用原词表示,翻译时可用现代汉语中意义相当的词去替换。 七.【山东省青岛市2020年中考】文言文阅读(12分) 张友正自少学书,常居一小阁上,杜门不治他事,积三十年不辍。有别馆,直三百万,尽鬻①以买纸。其书笔迹高简,有晋宋人风味。故庐在甜水巷,一日忽弃去,赁小屋于水柜街,与染工为邻。众人异之,或问其故。友正答曰:“吾欲假其素绢学书耳。”与染工约:凡有欲染皂者,先假之,一端②酬二百金。如是日书数端,笔未尝停。有以纸馈之者不问多寡入手即书,至尽乃已。 素与苏子瞻相善。元祐末,子瞻自扬州召还,友正乃具饭遨之。既至,则对设长案,各以精笔、佳墨、纸三百列其上,而置肴其旁。子瞻见之,大笑。就坐,二人每酒一巡,即展纸挥毫。一二小僮磨墨,几不能供。饮酒终,纸亦尽,俱自以为平日书莫及也。 友正未尝仕。其性直,恐为名声所累,少与人交,故知其书者少。 (选自宋代叶梦得《避暑录话》,有删改) 注:①鬻(yù),卖。②端,长度单位。布帛二丈(或六丈)为一端。 11.对下列句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2分) A.积三十年不辍 辍:收拾 B.众人异之 异:认为……奇怪 C.吾欲假其素绢学书耳 假:借 D.凡有欲染皂者 皂:黑色 12.下列句中,加点“于”的含义与例句相同的一项是(2分) 例句:赁小屋于水柜街 A.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 (《论语·述而》) B.所欲有甚于生者,故不为苟得也 (《鱼我所欲也》) C.客之美我者,欲有求于我也 (《邹忌讽齐王纳谏》) D.荀全性命于乱世,不求闻达于诸侯 (《出师表》) 13.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2分) A.有以纸馈之者/不问多寡/入手即书 B.有以纸馈之者不问/多寡入手/即书 C.有以纸/馈之者不问/多寡入手即书 D.有以纸/馈之者不问多寡/入手即书 14.下列对选文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2分) 69 A.张友正从小学习书法,并专心练习。为了购买纸张,他卖掉了价值三百万钱的别馆。 B.张友正搬离旧居,与染工为邻,是因为染坊里有染过的绢,可以用来练习书法。 C.子应邀到友正家吃饭,看到长案上放置着笔墨纸等,而饭菜放在旁边,大笑起来。 D.友正、子瞻二人每饮一巡酒,就展开纸张,进行书法创作,酒喝完了,纸也用完了。 15.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4分) 其性直,恐为名声所累,少与人交,故知其书者少。 【分析】参考译文: 张友正从小学习书法,常常待在一个小阁楼上,闭门不做其他的事,坚持30年不停止。有一个别墅,价值三百万,全卖了来买纸。他的书法笔迹高简,有晋宋人的风格味道。原来的房子在甜水巷,一天忽然舍弃离开。在水柜街租了小房子,和染工成为邻居。众人对此非常惊异。有人问他原因。他回答说:“我想要借白色的绢学习书法罢了。”凡是有想要染黑色的(绢),先借给他,布帛二丈酬谢二百金。像这样每天写好几个二丈,笔没有停过。有人送纸给他,不问多少,到手就行,到写完才停止。 他向来和苏子瞻交好。元祐末年,苏子瞻从扬州被召还,友正准备饭菜款待子瞻。子瞻到了后,就相对着摆设了长桌子。上面分别放上好笔、好墨、纸三百列,却把酒菜放在一旁。子瞻看到这种情形,大笑着就座。二人每喝过一轮酒就展开纸写字。有一两个小童磨墨,几乎不能供应。喝完酒,纸也写完了。二人都认为自己平日的书法比不上这些。 友正不曾出仕做官,他的性子刚直,担心被名声所累,很少和人交往,所以知道他书法成就的人很少。 【解答】(11)本题考查文言实词含义的理解。解答此题的关键是先理解词语所在句子的含义,然后结合句意来推断词语意思。 A.有误,句意为:坚持三十年不停止。辍:停止。 BCD.正确; 故选:A。 (12)本题考查一词多义。解答此题的关键是先理解词语所在句子的含义,然后结合句意来推断词语意思。 “赁小屋于水柜街”意思是“在水柜街租了小房子”,于,在。 A.句意为:对于用不道义的手段而得到的富贵,对我来说就像浮云一样微不足道。于:对于; B.句意为:(可我)喜欢的东西还有比生命更重要的,所以(我)不肯干苟且偷生的事。于:比; C.句意为:客人称赞我美,是因为他有求于我。于:对,向; D.句意为:在乱世中苟且保全性命,不奢求在诸侯之中出名。于:在; 故选:D。 (13)本题考查文言文断句。根据文言文断句的方法,先梳理句子大意,分清层次,然后断句,反复诵读加以验证。这个句子的大意是“有人送纸给他,无论多少,他拿到手就写”,据此断句为:有以纸馈之者/不问多寡/入手即书。 故选:A。 (14)本题考查内容理解。梳理语段内容,结合选项,找出理解有误的一项即可。 ACD.正确; B.有误,根据“吾欲假其素绢学书耳”“凡有欲染皂者,先假之”可知,友正得到的是白色的绢,还没有染色。“是因为染坊里有染过的绢,可以用来练习书法”说法错误; 故选:B。 (15)本题考查文言文句子翻译。翻译文言文句子要尽量保持原文遣词造句的特点,直译和意译相结合。句中重点词语有:其,代词,指友正。直,刚直,正直。恐,担心。句意为:他的性子刚直,担心被名声所累,很少和人交往,所以知道他书法成就的人很少。 答案: (11)A (12)D 69 (13)A (14)B (15)他的性子刚直,担心被名声所累,很少和人交往,所以知道他书法成就的人很少。 八.【湖北省潜江市、天门市、仙桃市2020年中考】文言文阅读,完成下列各题。 李沆 李沆为相,王旦参政事,以西北用兵,或至旰食①.旦叹曰:“我辈安能坐致太平,得优游无事耶?”沆曰:“稍有忧勤,足为警戒。他日四方宁谧,朝廷未必无事。”后契丹和亲,旦问何如,沆曰:“善则善矣,然边患既息,恐人主渐生侈心耳。”旦未以为然。沆又日取四方水旱盗贼奏之,旦以为细事不足烦上听。沆曰:“人主少年,当使知四方艰难。不然,血气方刚,不留意声色犬马,则土木、祭祀之事作矣。”沆没后,真宗以契丹既和,西夏纳款,遂封岱祠汾②,大营宫观,无有暇日。旦乃以沆先识之远,叹曰:“沆真圣人也。” 会契丹犯边,真宗北幸,命沆留守,京师肃然。一夕,遣使持手诏欲以刘氏为贵妃,沆对使者引烛焚诏,附奏曰:“但道臣沆以为不可。”其议遂寝③.帝以沆无密奏,对曰:“臣待罪宰相,公事则公言之,何用密启?夫人臣有密启者,非谗即佞,臣常恶之,岂可效尤?” 沆性直谅,内行修谨,言无枝叶,识大体。居位慎密,不求声誉,动遵条制④,人莫能干以私。家人劝治居第,未尝答。弟李维因语次及之,沆曰:“身食厚禄时有横赐鸟巢林一枝足耳安事丰屋哉?” (选自《宋史》,有删改) 【注释】①旰(gàn)食:晚食,事务繁忙不能按时吃饭。②封岱祠汾:封禅泰山、祭祀汾水。③寝:搁置。④动遵条制:行动遵守规章制度。 10.下列句子中加粗词语意义和用法不相同的一项是 A.或至旰食 或王命急宣 B.会契丹犯边 多会于此 C.则土木、祭祀之事作矣 则凡可以得生者何不用也 D.日取四方水旱盗贼奏之 康肃笑而遣之 11.下列对文中划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最合理的一项是 A.身食厚禄∕时有横赐鸟巢林一枝∕足耳安事∕丰屋哉。 B.身食厚禄时∕有横赐鸟巢∕林一枝足耳安∕事丰屋哉。 C.身食厚禄∕时有横赐∕鸟巢林一枝足耳∕安事丰屋哉。 D.身食厚禄时∕有横赐鸟巢林∕一枝足耳∕安事丰屋哉。 12.下列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李沆担心真宗会纵情声色犬马,劳民伤财,符合“生于忧患,死于安乐”的观点。 B.因为李沆在留守京城时烧了诏书,所以皇帝要降罪于他。 69 C.选文赞美了李沆忠良勤勉、富有远见、刚正不阿、襟怀坦荡、生活简朴的品质。 D.选文采用正面描写和侧面描写相结合的方式来刻画人物形象。 13.请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 ①臣常恶之,岂可效尤? ②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桃花源记》) 【分析】参考译文: 李沆担任宰相,王旦参知政事,因为西北地区打仗,有时李沆半夜才吃饭。王旦感叹说:“我们怎么能坐享太平,天天没事干呢?”李沆说:“心中稍微忧虑国事,就能起到警戒的作用。将来某一天天下安宁了,朝廷也未必不会发生事情。”后来契丹要求和亲,王旦问怎么办,李沆说:“好倒是好,但是如果边境上的隐患消除了,就怕皇上渐渐地产生奢侈的做法。”王旦不以为然。李沆又每天把各地的水旱灾害、盗贼叛乱的事情上奏,王旦认为小事不足以麻烦皇帝知道。李沆说:“皇上还年轻,应当让他知道治理国家的艰难。否则,他血气方刚,就算不关心声色犬马,那么土木、战争、祭祀的事情也会不断兴起。”李沆死后,宋真宗认为已经和契丹议和了,西夏也向宋朝进贡,于是封禅泰山、祭祀汾水,大力营造宫殿,没有一天空闲过。王旦才觉得李沆预见的长远,感叹说:“李沆真是圣人啊。” 适逢契丹人侵犯边境,宋真宗到北部巡幸,命李沆留守京城,京城被他治理的井井有条。一天晚上,宋真宗派使者拿着手谕打算册立刘氏为贵妃,李沆当着使者的面用蜡烛烧掉了诏书,并告诉使者说:“就说我李沆认为这样做不可。”宋真宗的这个决定就搁置了。宋真宗认为李沆从不打秘密的报告,李沆回答说:“我身为宰相,公事公办,何必用密奏?那些有密奏的大臣,不是进谗言就是奸佞的小人,我常常讨厌他们,怎么能效仿他们?” 李沆生性正直诚信,居家时修身严谨,言谈没有琐碎的空话,识大体。任职时谨慎细致,不追求名声荣誉,行动遵守规章制度,没有人能用私事求他。家人劝他好好修缮住宅,他未曾回答。他弟弟李维于是说起该事,李沆说:“我们身食朝廷厚禄,不时还有意外的赏赐,鸟在林中树枝上做个窝,姑且可满足,干嘛建造这些华丽的房屋呢?” 【解答】(1)本题考查文言词语一词多义的辨析能力。解答此题的关键是先理解词语所在句子的含义,然后结合句意来推断词语的含义,进行比较,得出答案即可。 A.前句句意:有时李沆半夜才吃饭;或:有时。后句句意:有时皇帝的命令需要急速传达;或:有时。选项加点词意义和用法相同。 B.前句句意:适逢契丹人侵犯边境;会:适逢。后句句意:大多都在此集会;会:集会。选项加点词意义和用法不同。 C.前句句意:那么土木、战争、祭祀的事情也会不断兴起;则:那么。后句句意:那么凡是可以用来求生的手段,那种手段不可以使用呢;则:那么。选项加点词意义和用法相同。 D.前句句意:李沆又每天把各地的水旱灾害、盗贼叛乱的事情上奏;之:代词。后句句意:康肃公笑着把卖油翁打发走了;之:代词。选项加点词意义和用法相同。 故选:B。 (2)本题考查给语句断句的能力。给语句断句时,首先要理解句子的意思,再弄清句子的成分,不要把句子割裂开。一般来说,主谓之间,谓语和宾语、补语之间应该有停顿。句意为:我们身食朝廷厚禄,不时还有意外的赏赐,鸟在林中树枝上做个窝,姑且可满足,干嘛建造这些华丽的房屋呢;故断句为:身食厚禄∕时有横赐∕鸟巢林一枝足耳∕安事丰屋哉。 故选:C。 (3)本题考查对文章内容的辨析能力。解答此题的关键是在通晓全文大意的基础上,根据各个选项的描述,然后一一判断正误即可。 ACD.正确; 69 B.有误,文中李沆在留守京城时烧了诏书,表现了他的刚正不阿,皇帝并没有要降罪于他。 故选:B。 (4)本题考查翻译语句的能力。解答时一定要先回到语境中,根据语境读懂句子的整体意思,直译为主,意译为辅。并按现代汉语的规范,将翻译过来的内容进行适当调整,达到词达句顺。 ①句中重点词:恶,厌恶,讨厌。岂,怎么。效尤,效仿。句意为:我常常讨厌他们,怎么能效仿他们? ②句中重点词:率,带领。妻子,妻子和儿女。绝境,与人世隔绝的地方。句意为:带领妻子儿女和同乡的人来到这个与世隔绝的地方,不再出去。 答案: (1)B (2)C (3)B (4)①我常常讨厌他们,怎么能效仿他们? ②带领妻子儿女和同乡的人来到这个与世隔绝的地方,不再出去。 【点评】做“断句题”要通读全文,理解文段主要意思,在此基础上再根据文意和常用的断句方法加以判读。常见的断句方法有:语法分析、对话标志、常见虚词、结构对称、固定句式等。 九.【湖北省武汉市2020年中考】读下面的文言语段,完成8-10题。 寇恂字子翼,上谷昌平人也,世为著姓。恂初为郡功曹,太守耿况甚重之。 王莽败,更始立,使使者徇郡国,曰:“先降者复爵位。”恂从耿况迎使者于界上,况上印绶,使者纳之,一宿无还意。恂勒兵入见使者,就请之。使者不与,曰:“天王使者,功曹欲胁之邪?”恂曰:“非敢胁使君,窃伤计之不详也。今天下初定,国信未宣,使君建节衔命,以临四方,郡国莫不延颈倾耳,望风归命。今始至上谷而先堕大信,沮向化之心,生离畔之隙,将复何以号令它郡乎?且耿府君在上谷久为吏人所亲今易之得贤则造次未安不贤则只更生乱。为使君计,莫若复之以安百姓。”使者不应,恂叱左右以使者命召况。况至,恂进取印绶带况。使者不得已,乃承制诏之,况受而归。 (节选自《后汉书·寇列传》) 【注释】①更始:指“更始帝”刘玄,他夺取王莽政权,登上帝位。②建节:执持符节。⑤沮:毁坏。 8.下列对句中加点词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使者纳之 纳:收下 B.恂勒兵入见使者 勒:率领 C.窃伤计之不详也 伤:担忧 D.国信未宣 宣:宣布 9.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且耿府君在上谷久为吏人所亲今易之得贤则造次未安不贤则只更生乱 A.且耿府君在上谷/久为吏人所亲/今易之/得贤则造次未安/不贤则只更生乱 B.且耿府君/在上谷久为吏人所亲/今易之得贤/则造次未安/不贤则只更生乱 C.且耿府君在上谷/久为吏人/所亲今易之/得贤则造次未安/不贤则只更生乱 D.且耿府君/在上谷久为吏人/所亲今易之/得贤则造次/未安不贤则只更生乱 10.下列对文本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寇恂出身名门望族,起初担任上谷郡功曹时,很受太守的器重。 B.使者拒绝了寇恂提出的发还耿况印绶的请求,指责他威胁自己。 C.寇恂指出使者的行为会毁掉国家信义,将无法再号令其他郡国。 D.经过寇恂的劝说,使者下令召来耿况,以新帝的名义任命了他。 11.将第三大题文言语段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6分) 为使君计,莫若复之以安百姓。 【分析】参考译文: 寇恂字子冀,是上谷郡昌平县人,其家世代都是有名望的大姓。寇恂最初曾担任郡里的功曹,太守耿况很器重他。 69 王莽兵败,更始登上帝位,派使者去收取郡囯,并说:“先投降的恢复爵位。”寇恂跟随耿况在上谷郡的边界上迎接使者,耿况把印绶上交给使者,使者收下了,过了一个晚上还没有归还的意思。寇恂带兵进去面见使者请求将印绶交还给耿况。使者不还,说:“我是天子的使者,功曹想威胁我吗?”寇恂说:“不敢威胁你,现在天下刚刚平定,国家的信用还刚刚宣扬,您接受了帝王的使命,带着符节俯临四方,郡国的人无不伸长了脖子竖起了耳朵,望风而动,准备归顺。如今刚刚到了上谷郡就要先毁弃信义,打击归服之心,催生叛离的裂痕,又将凭借什么来号令其他的郡国呢?何况耿况在上谷担任太守,很长时间被这里的人们所爱戴,现如今换了他,得到贤者可不能安定,得个无能的人只怕更生祸乱。我替您考虑,不如恢复耿况的官位来安定百姓。”使者不吭声,寇恂叱令左右的人用使者的命令召见耿况。耿况到了以后,寇恂上前拿了印绶给耿况带上,使者不得已,只好用更始帝的名义任命耿况,耿况接受后就回去了。 【解答】(8)本题考查重点文言实词的意义。解答此类题目时,应先理解词语所在句子的意思,然后根据句子的翻译推断词语的意思。 ABC.正确; D.有误,句意为:国家的信用还刚刚宣扬。宣:宣扬。 故选:D。 (9)本题考查断句能力。文言语句的断句一般以句意和语法结构为划分依据。一般来说,主谓之间应该有停顿,句中领起全句的语气词后应该有停顿,几个连动的成分之间也应该有停顿。可根据句意进行断句。这句话的意思是:何况耿况在上谷担任太守,很长时间被这里的人们所爱戴,现如今换了他,得到贤者可不能安定,得个无能的人只怕更生祸乱。故断句为:且耿府君在上谷/久为吏人所亲/今易之/得贤则造次未安/不贤则只更生乱。 故选:A。 (10)本题考查文章内容的理解能力。 ABC.正确; D.有误,不是使者下令召来耿况,而是“使者不应,恂叱左右以使者命召况”。 故选:D。 (11)本题考查翻译句子。解答时一定要先回到语境中,根据语境读懂句子的整体意思,要找出关键实词、虚词,查看有无特殊句式,如判断句、倒装句(宾语前置、状语后置)、被动句、反问句等。运用“留”“删”“调”“换”“补”的方法,直译为主,意译为辅。 句中重点词语有:为,替。以,来。句意为:(我)替您考虑,不如恢复耿况的爵位来安定百姓。 答案: (8)D (9)A (10)D (11)(我)替您考虑,不如恢复耿况的爵位来安定百姓。 十.【湖北省咸宁市2020年中考】文言文阅读(共4题,15分) 陆九龄,字子寿,幼颖悟端重。稍长,补郡学弟子员。久之,闻新博士学黄老①,不事礼法,慨然叹曰:“此非吾所愿学也。”遂归家,从父兄讲学益力。吏部员外郎许忻有名中朝②,退居临川,与语大说,尽以当代文献告之。自是九龄益大肆力于学,翻阅百家,昼夜不倦,悉通阴阳、星历、五行、卜签之说。 登乾道五年进士第,调桂阳军教授,以亲老道远改兴国军③。未上,会湖南茶寇剽④庐陵,声摇旁郡,人心震慑。旧有义社以备寇,郡从众请,以九龄主之,门人多不悦。九龄曰:“文事武备,一也⑤。士而耻此,则豪侠武断者专之矣。”遂领其事,调度屯御皆有法。寇虽不至,而郡县倚以为重。暇则与乡之子弟习射,曰:“是固男子之事也。”有剽劫者过其门,必相戒曰:“是家射多命中,无自取死。” 九龄尝继其父志,益修礼学,治家有法。九龄与弟九渊相为师友,和而不同⑥,学者号“二陆”。尝曰:“人之惑有难以口舌争者,言之激,适固其意;少需⑦,未必不自悟也。” (节选自《宋史·陆九龄传》) 69 【注释】①黄老:“黄”,指上古的黄帝;“老”,指道家学派创始人老子。“黄老”,也称黄老学说,是我国古代一种思想流派。②有名中朝:在朝廷里很有名望。③改兴国军:改任兴国军教授。④剽:剽掠,抢劫。⑤一也:是一致的。⑥和而不同:和睦地相处,但不随便附和。和,和睦;同,苟同。⑦少需:稍待,过一会儿。 17.下列语句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闻新博士学黄老 闻:听说。 B.与语大说 说:通“悦”,喜悦。 C.士而耻此 耻:以…为耻。 D.有剽劫者过其门 过:拜访。 18.下列各组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不相同的一项是( )(3分) A.此非吾所愿学也 山之僧智仙也 B.则豪侠武断者专之矣 则责攸之、讳、允等之慢 C.暇则与乡之子弟习射 臣之妻私臣 D.人之惑有难以口舌争者 属予作文以记之 19.下列对选文内容的理解与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陆九龄的学问和修养,得到当时著名学者许忻的赞赏,许忻把当代文献都告诉他, 这对陆九龄的学习和研究有很大帮助。 B.湖南茶寇横行的消息传来,人心惶惶,郡县长官应众人请求,让德高望重的陆九龄 主持防御盗寇的义社,这个明智的安排当即得到陆九龄所有门人弟子的支持。 C.陆九龄是一个文武兼备的人才,他不但精通阴阳、星历、五行、卜筮之说,而且擅 长射箭,并懂得调遣屯兵防御的法度。 D.陆九龄继承父亲的志向,重视研修礼学,治家有法;他与弟弟陆九渊亦师亦友,相 处和睦,被称为“二陆”。 20.将文中划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6分,每小题3分) (1)遂归家,从父兄讲学益力。 (2)是家射多命中,无自取死。 【分析】参考译文: 陆九龄字子寿,年幼时聪颖持重,年纪大些,就填补了郡学弟子员的空缺。过了一段时间,听说教授经学的学官喜欢黄老学说,不重视礼法,他感慨道:“这不是我喜欢学习的。”于是就回到家里,跟随父亲、兄长更加卖力地学习。吏部员外郎许忻在朝廷里很有名望,退隐居住在临川,跟陆九龄说话觉得很愉快,就把当时的文学典籍全部告诉他。从此以后陆九龄更加努力地学习,翻看百家书籍,日日夜夜不知疲倦,对阴阳、星历、五行、卜筮这些学说都很精通。 在乾道五年中了进士。调任为桂阳军教授,因为父母年迈路途遥远,改任兴国军,还没上任,正赶上湖南的茶寇到庐陵剽掠,风声传到了邻郡,人心惶惶。旧时有义社来防备盗寇,郡县长官听从众人请求叫九龄主持义社,他的门人学生大多不乐意,九龄说:“文事武备,是一致的。士人如果以此为耻,那么豪侠武断的人就独占了。”于是他就接受任务,调遣屯兵防御都有章法。盗寇虽然没有到,但郡县把陆九龄作为重要的依靠。有空闲时就与乡里的子弟练习射箭,他说:“这本来就是男子的事情。”有剽掠抢劫的人经过陆九龄家门口,必定互相告诫说:“这家射箭命中率很高,不要自己找死。” 陆九龄曾经继承他父亲的志向,更注重研修礼学,治家有法。(陆九龄)和弟弟陆九渊互相做师友,友好相处而见解各异,学者称他们为“二陆”。(陆九龄)曾经说:“人总有难以用语言说得清楚的糊涂之处,言词激烈,恰好强化他们的想法;稍加等待,未必不会自己明白过来。” 【解答】(1)本题考查文言实词含义的理解。解答此题的关键是先理解词语所在句子的含义,然后结合句意来推断词语意思。 ABC.正确; 69 D.有误,句意为:有剽掠抢劫的人经过陆九龄家门口。过:经过。 故选:D。 (2)本题考查一词多义。解答此题的关键是先理解词语所在句子的含义,然后结合句意来推断词语意思和用法。 A.相同,也,均为助词,用于判断句,表判断; B.相同,则,均为副词,就,那么; C.相同;之,均为结构助词,的; D.不同,介词,凭借/连词,表示目的; 故选:D。 (3)本题考查内容理解。梳理原文内容,结合选项,找出理解有误的一项即可。 ACD.正确; B.有误,“这个明智的安排当即得到陆九龄所有门人弟子的支持”和原文“门人多不悦”相矛盾; 故选:B。 (4)本题考查文言文句子翻译。翻译文言文句子要尽量保持原文遣词造句的特点,直译和意译相结合。 ①中重点词语有:归家,回到家。益力,更加卖力。句意为:于是回家跟同父母兄长更加努力地学习。 ②中重点词语有:是,这。取死,自取灭亡。句意为:这家人射箭多半会命中,不要自己找死。 答案: (1)D (2)D (3)B (4)①于是回家跟同父母兄长更加努力地学习。 ②这家人射箭多半会命中,不要自己找死。 【点评】文言文翻译“六字诀” 1.留。即保留原文中的专有名词、国号、年号、人名、地名、官名、职称、器具名称等,可照录不翻译; 2.直。即将文言中的单音节词直接译成以该词为语素的现代汉语的双音节或多音节词; 3.补。即将文言文中省略的词语、句子成分,在译文中适当地补充出来; 4.删。即删去不译的词。凡是古汉语中的发语词、判断词、在句子结构上起标志作用的助词、凑足音节的助词等,在现代汉语中没有词能替代,便可删去; 5.调。即对文言文中不同于现代汉语句式的特殊句式,翻译时要进行必要的调整,使译文完全符合现代汉语的表达习惯。这种方法在古文翻译中用得最多,中考几乎年年考到; 6.换。即对古今意义相同,但说法不同的词语,翻译时都要换成现在通俗的词语,使译文通达明快。 【2019年题组】 69 一、【2019年中考湖北天门卷】 李大亮,雍州泾阳人,少有文武才干。隋末,在东都与李密战,败,为贼所获。同辈百余人皆死,贼帅张弼见而异之,独释与语,遂定交于幕下。大亮既贵,每怀张弼之恩。贞观末,张弼为将作丞①,自匿不言。大亮尝遇诸途而识之,持弼而泣,悉推家产以遗之,弼辞而不受。言于太宗曰:“臣有今日之荣贵,乃张弼之力也。乞回臣之官爵以复之。”太宗遂以弼为中郎,俄迁代州都督。时人皆贤大亮不背恩,而多弼不自伐②也。 大亮性志忠谨,虽妻子不见惰容。每当宿直,必通宵假寐。太宗尝劳之曰:“至公宿直,我便通夜安卧。”寻遇疾,太宗亲为调药,驰驿赐之。 收葬五宗之无后者三十余柩,送终之礼,莫不备具。所赐赏分遗亲戚,事兄嫂如父母焉。家无余财,卒,无珠玉以为含。亲戚遗孤为大亮鞠养而服之如父者十五人。天下叹伏之。 (选自《大唐新语》,有增改) 【注释】①将作丞:级别较低的官职名。②伐:自夸,夸耀。 10.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寻遇疾 未果,寻病终 B.莫不备具 百废具兴 C.无珠玉以为含 可以一战 D.而多弼不自伐也 河曲智叟笑而止之 11.下列对文中划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最合理的一项是 A.亲戚遗孤为大亮∕鞠养而服之∕如父者十五人。 B.亲戚遗孤大亮∕鞠养而服之如父者∕十五人。 C.亲戚遗孤∕为大亮鞠养∕而服之如父者十五人。 D.亲戚遗孤∕为大亮鞠养而服之∕如父者十五人。 12.下列表述正确的一项是 A.太宗很器重李大亮,在其生病时,亲自煎药送服。 B.张弼在李大亮的引荐之下,受到朝廷重用,获得升迁。 C.文章赞美了李大亮感恩图报、刚正不阿、清正廉洁的品质。 D.本文与《周亚夫军细柳》都使用了对比、衬托的写法来刻画人物。 13.请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 (1)悉推家产以遗之,弼辞而不受。 (2)得志,与民由之;不得志,独行其道。(《富贵不能淫》) 【答案】10.A11.C12.B 13.(1)示例:(李大亮)推让全部家产(来)送给他,张弼推辞不接受。 (2)示例:得志的时候,便与老百姓一同前进;不得志的时候,便独自坚持自己的原则。(或:得志的时候和百姓一同遵循正道而行,不得志的时候独自走自己的道路。) 69 【解析】 10.文言文中有一些词是一词多义,要确定它在句子中的意思,就要根据上下文的内容来考虑。在平时文言文的学习中,要特别重视并掌握这类一词多义的单音节词。 A.不久/不久; B.详细/通“俱”,全,都; C.把/凭借; D.表并列/表顺承 故选A。 11.本题考查文言断句的能力。做“断句题”要通读全句,理解句子主要意思,在此基础上再根据文意和常用的断句方法加以判读。常见的断句方法有:语法分析、对话标志、常见虚词、结构对称、固定句式等。这句话的意思是:被李大亮所抚养的内外亲属的孤儿,像对待父亲一样为他服丧的有十五人。正确的停顿应为:亲戚遗孤∕为大亮鞠养∕而服之如父者十五人。故选C。 点睛:本题考查学生划分文言句子节奏的能力。文言语句的节奏划分一般以句意和语法结构为划分依据。一般来说,主谓之间应该有停顿,句中领起全句的语气词后应该有停顿,几个连动的成分之间也应该有停顿。所以划分句子节奏时,除了要考虑句子的意思,还要考虑句子的结构。 12.本题考查的是学生对文本内容的理解与分析能力。解答此题的关键是在理解课文内容的基础上,根据题目的要求和提示的信息梳理内容,找出相关的语句,得出答案。 A.有误,李大亮生病时,太宗没有亲自煎药送服,而是亲自调药,用驿马快传赏赐给他; C.有误,文章没有表现李大亮的刚正不阿; D.有误,本文没有运用对比的手法。 故选B。 13.文言文翻译有直译和意译两种方法,一般要求直译。所谓直译,就是将原文中的字字句句落实到译文中,译出原文中用词造句的特点,甚至在表达方式上也要求与原文保持一致。翻译要求字字落实,译出原文用词的特点和句式的特点。“悉”“遗”“由”“道”是此题中的关键词语,一定要解释准确。 选自《大唐新语》 作者:刘肃 年代:唐 参考译文:李大亮,是雍州泾阳人,年少时就有文武才干。隋朝末年,在东都洛阳与李密交战,战败,跟他一起的一百多人都被处死,敌人的统帅张弼见到他而认为他与众不同,就单独释放了他跟他谈话,于是两人在帐篷里结为朋友。大亮已经富贵,他常常想起张弼的恩惠。贞观末年,张弼当时担任将作丞,自己隐藏不说。李大亮曾经在路上遇见而认出了他,(就)抱着张弼哭,(李大亮)推让全部家产(来)送给他,张弼推辞不接受。李大亮对太宗说:“我有今天的荣耀,是张弼的帮助啊,请求收回我的官爵,恢复张弼的官职。” 太宗于是就提拔张弼担任中郎将,不久担任代州都督。当时的人都赏识李大亮没有背弃张弼的恩德,称赞张弼不夸耀自己。 大亮本性忠诚谨慎,即使是妻子儿女也没有见过他有懈怠的样子。李大亮每当夜里值班,一定整宿不脱衣服小睡。太宗曾经慰劳他说:“到了你夜里值班,我就整晚上都能安睡。” 69 不久李大亮得病,太宗亲自为他调药,用驿马快传赏赐给他。 收葬五宗的灵柩没有后代的三十多个,送终的礼仪,没有不准备得很详细的。所赏赐分给亲戚,侍奉兄嫂像父母一样。家里没有剩余的钱财,死亡,没有珠玉可以把它含在嘴里。被李大亮所抚养的内外亲属的孤儿,像对待父亲一样为他服丧的有十五人。天下人都惊叹、佩服他。 二、【2019年中考湖北黄石卷】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小题。 淮阴侯韩信者,淮阴人也。始为布衣时,贫无行,人多厌之者。常数从其下乡南昌亭长寄食,数月,亭长妻患之乃晨炊蓐食。食时信往,不为具食。信亦知其意,怒,竟绝去。 淮阴屠中少年有侮信者,曰:“若虽长大,好带刀剑,中情怯耳。”众辱之曰:“信能死刺我不能死出我胯下。”于是信孰视之,俯出胯下,蒲伏。一市人皆笑信,以为怯。 及项梁渡淮,信杖剑从之,无所知名。汉王之入蜀,信亡楚归汉,来得知名。信数与萧何语,何奇之。信度何等已数言上,上不我用,即亡。何闻信亡,不及以闻,自追之。至拜大将,乃韩信也,一军皆惊。 信拜礼毕,上坐。信曰:“大王之入武关,秋毫无所害,除秦苛法,与秦民约,法三章耳,秦民无不欲得大王王秦者。于诸侯之约,大王当王关中,关中民咸知之。大王失职入汉中,秦民无不恨者。今大王举而东,三秦可传檄而定也。”于是汉王大喜,自以为得信晚。遂听信计,部署诸将所击。八月,汉王举兵东出陈仓,定三秦。汉二年,出关,收魏、河南,韩、殷王皆降。 (节选自《史记·淮阴侯列传》) 注:①蓐食:蓐,早晨未起身,在床席上进餐。②下:即为胯下。③蒲伏:同“匍”。 8.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布衣,即为布制衣服,为古代庶人之服,这里借指平民,如“布衣之怒”。 B.拜,在这里表示授予官职,“拜大将”就是“授予大将军”。 C.三秦、河南,古地名。随着时间推移,古今词义所指有的有变化,如“三秦”;有的没有变化,如“河南”。 D.列传,是《史记》中的一种传记的体类,内容是记叙人臣的事迹,以便流传后世。 9.为文中画波浪线的语句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信能死刺我不能死/出我袴下 B.信能死刺我不能死出我袴下 C.信能死/刺我/不能死/出我袴下 D.信能死刺我不能死出我袴下 10.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韩信为布衣时,很穷困而且无所事事,经常去亭长家蹭饭,因饭不好,最后大怒而去。 B.萧何听说韩信逃跑了,就亲自把他追回来,后来韩信得到重用,被授予大将军一职。 C.韩信受到汉王重用后,趁机指出要充分利用民心,并献计汉王向东出击,最后让汉王一举平定三秦。 D.本文在人物塑造上很有特色,运用一些典型小故事,把主人公塑造得栩栩如生,如“胯下之辱”。 11.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69 (1)一市人皆笑信,以为怯。 (2)信数与萧何语,何奇之。 【答案】8.C9.C10.A 11.整个集市上的人都讥笑韩信,认为他胆小。(2)韩信多次与萧何交谈,萧何认为韩信是奇才。 【解析】 8.此题考查的是相关常识。C:“有的没有变化,如“河南””表述错误,古时的“河南”是以河南为中心,向河南临近省份的部分地区渗透的一个广阔区域,跟现在不同。故选C。 9.此题考查的是文言句子的断句。解答此类试题时,首先要疏通文意,然后结合意思进行断句。“信能死刺我不能死出我胯下”翻译为“你果真不怕死,就用剑来刺我,怕死,就从我的胯下钻过去。”,据此断句为:信能死/刺我/不能死/出我袴下。故选C。 10.此题考查的是对文章内容的理解。A:文中“数月,亭长妻患之乃晨炊蓐食。食时信往,不为具食。信亦知其意,怒,竟绝去。”意思是:“亭长的妻子对这事也很头疼。于是就早早地在床上把饭给吃了。到吃饭的时候韩信来了,就不再给他准备饭了。韩信也明白他们的用意,很生气,从此就和他们断绝了关系,离开了他家。”,并不是嫌饭不好。故选A。 11.此题考查对文言句子的翻译能力。在翻译句子是首先要注意重点的实词、虚词、通假字、古今异义词和词类活用的情况,先把按照原句子的顺序翻译,然后按照现代汉语的习惯进行语序调整。(1)“一市人皆笑信,以为怯”句中“市”指的是集市上,“以为”意思是“认为”。(2)“信数与萧何语,何奇之”句中“数”意思是“多次”,“语”意思是“谈话”,“奇”意思是“认为……是奇才”。两个句子语序正常,据此翻译。 译文: 淮阴侯韩信是淮阴人,当初还是平民的时候,家里贫穷又放荡不检点,未能被推选为地方官吏,又不会做生意维持生活。经常依靠别人来糊口度日,人们都讨厌他。他曾多次到下乡南昌亭亭长家里去要饭吃,一吃就是几个月,亭长的妻子对这事也很头疼。于是就早早地在床上把饭给吃了。到吃饭的时候韩信来了,就不再给他准备饭了。韩信也明白他们的用意,很生气,从此就和他们断绝了关系,离开了他家。 淮阴的屠户中有个年轻人侮辱韩信说:“你虽然长得高大,喜欢带刀佩剑,其实内心是很胆怯的。”并且当众侮辱韩信说:“你果真不怕死就用剑来刺我,怕死就从我的胯下钻过去。”于是韩信看了他很久,低下身子从他的胯下爬了过去。街上的人都嘲笑韩信,认为他是个胆小鬼。 当项梁渡淮北上的时候,韩信带剑投奔了项梁,做了项梁的部下,没有什么名气。汉王刘邦入蜀时,韩信又逃离楚军归附了汉王,也没有什么军功。韩信与萧何交谈过几次,萧何认为韩信是个奇人,韩信估计萧何已经多次向汉王推荐过自己,汉王还是不重用,于是也走了。萧何听说韩信跑了,来不及向其他人说明,自己去追韩信。等到拜将时,任命的竟然是韩信,全军都很震惊。 69 任命韩信的仪式结束后,汉王就座。韩信说:“大王进入武关,秋毫无犯,废除了秦朝的苛酷法令,与秦地百姓约法三章,秦地百姓没有不想要大王在秦地做王的。根据诸侯的成约,大王理当在关中做王,关中的百姓都知道这件事,大王失掉了应得的爵位进入汉中,秦地百姓没有不遗憾的。如今大王发动军队向东挺进,只要一道文书三秦封地就可以平定了。”于是汉王特别高兴,自认为得到韩信太晚了。就听从韩信的谋划,部署各路将领攻击的目标。八月,汉王出兵经过陈仓向东挺进,平定了三秦。汉二年(前205),兵出函谷关,收服了魏王、河南王,韩王、殷王也相继投降。 三、【2019年中考江苏泰州卷】阅读下面的文言语段,完成各题。 任元受①事②母尽孝,母老多疾病,未尝离左右。元受自言:“老母有疾,其得疾之由,或以饮食,或以燥湿,或以语话稍多,或以忧喜稍过。尽言皆朝暮候之,无毫发不尽,五脏六腑中事皆洞见曲折,不待切脉而后知,故用药必效,虽名医不迨③也。”张魏公作都督,欲辟④之入幕。元受力辞⑤曰:“尽言方养亲,使得一神丹可以长年,必持以遗老母,不以献公。况能舍母而与公军事耶?”魏公太息而许之。 (节选自宋•陆游《老学庵笔记》) 【注】①任元受:名尽言。②事:侍奉。③迨(dài):及。④辟:征召。⑤辞:推辞。 8.解释下列句中加点词的意思。 ①未尝离左右_____ ②或以语话稍多_____ ③尽言方养亲_____ ④必持以遗老母_____ 9.下列各句与例句中“以”的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例句:其得疾之由,或以饮食 A.又留蚊于素帐中,徐喷以烟(《幼时记趣》) B.虽多忌克,而能以天下事为己任(《赵普》) C.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马说》) D.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岳阳楼记》) 10.用“/”标出下面句子的两处朗读停顿。 虽名医不迨也 11.翻译下列句子。 ①魏公太息而许之。 ②亲贤臣,远小人此先汉所以兴隆也。(《出师表》) 12.《老学庵笔记》是宋人笔记中的佼佼者。选文对任元受这一形象的刻画很出色,请简要分析。 【答案】 8.(1)①身边; (2)②稍微 (3)③正 (4)④给9.D 10.虽/名医/不迨也 11.①张魏公感动不已答应了他。②亲近贤臣,疏远小人,这是前汉所以兴盛的原因。 12.文章运用多种方法刻画了任元受至孝的形象。动作描写:未尝离左右、皆朝暮候之。语言描写:尽言方养亲,使得一神丹可以长年,必持以遗老母,不以献公。侧面烘托:魏公太息而许之。 【解析】 69 8.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对文言实词的理解能力。解答此类题目,要在理解句意的基础上解释词语,尤其注意通假字、古今异义、词类活用等特殊情况。①句子翻译为:不曾离开过母亲身边。左右:身边。②句子翻译为:或许因为话语稍微多了点。稍:稍微。③句子翻译为:我正侍奉母亲。方:正。④句子翻译为:一定拿回去给母亲。遗:给。 9.本题考查文言虚词,注意结合语境分析虚词的用法和意思。例句:介词,因为;A.介词,用;B.介词,把;D.介词,按照;D.介词,因为。故选:D。 10.本题考查句子停顿,注意结合句子意思分析句子的成分。“名医”为名词,作主语,其前后停顿。句子翻译为:即使名医也比不上他。句子停顿为:虽/名医/不迨也。此题要注意在关联词语后断开,主语部分与谓语部分之间划开。 11.本题考查文中重点句子的翻译。解答时一定要先回到语境中,根据语境读懂句子的整体意思,直译为主,意译为辅。并按现代汉语的规范,将翻译过来的内容进行适当调整,达到词达句顺。①重点词语有:太息:表示某种感情,这里可以翻译为“感动”;许:答应。句子翻译为:张魏公感动不已答应了他。②重点词语有:亲:亲近;所以:……原因;兴隆:兴盛。句子翻译为:亲近贤臣,疏远小人,这是前汉所以兴盛的原因。 12.本题考查人物的刻画。要想捕捉文章信息,就得首先理解全文,扫清文字障碍,疏通文意,读懂内容,这是归纳概括的前提和基础。作答时先概括人物特点,然后再结合文章具体内容分析刻画人物的方法。本文中主要运用了语言描写、动作描写以及侧面烘托的手法来刻画任元受。如“未尝离左右”“皆朝暮候之”为动作描写;“尽言方养亲,使得一神丹可以长年,必持以遗老母,不以献公。况能舍母而与公军事耶”为语言描写;“魏公太息而许之”是对任元受的侧面刻画。 【点睛】文言文翻译的原则。在文言文翻译过程中,必须遵循“字字有着落,直译、意译相结合,以直译为主”的原则。这就要求我们,在具体翻译时,对句子中的每个字词,只要它有一定的实在意义,都必须字字落实,对号入座。翻译时,要直接按照原文的词义和词序,把文言文对换成相应的现代汉语,使字不离词,词不离句。如果直译后语意不畅,还应用意译作为辅助手段,使句意尽量达到完美。 译文: 任元受侍奉母亲孝顺到了极点,他的母亲年老,生了很多病,他从未离开过母亲身边。元受自己说:“我的老母生病了,她生病的由来,要么是饮食上的,要么是天气原因,要么是讲话太多了,要么是情绪波动太大了。我都早晚都侍奉在边上,没有任何细微的地方是我考虑不到的,母亲的五脏六腑的各种问题我都能看明白其中的道理,不用等到切脉之后才知道,所以我用药都必定会生效,即使是名医也比不上我。”张魏公当都督的时候,想要征辟他到自己幕中。元受坚决推辞道:“我正在侍奉我的母亲,假如我得到了一个可以使人长命百岁的神丹,我一定拿来献给我的老母,不会拿来献给您。哪里还能舍弃老母而来参与您的军政之事呢?”魏公叹息着答应了他。 四、【2019年中考吉林长春卷】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关中书院学程①(节选) 【清】李颙 69 每晚初更,灯下阅《资治通鉴纲目》。阅讫②,仍静坐,默检此日意念之邪正、言行之得失,苟一念稍差,一言一行之稍失,即焚香长跽③,痛自责罚。如是,日消月汰④,久自成德。即意念无差,言行无失,亦必每晚思我今日曾行几善,有则便是“日新”,无则便是“虚度”。昔有一士自课,每日必力行数善,或是日无善可行,晚即自恸曰:“今日又空过了一日。”吾人苟亦如此,不患不及古人也! (摘编自《中国历代书院学记》商务印书馆) 【注】①“关中书院学程”是由书院主讲李颙制定的,对书院学者每日学习、修身等方面作出明确规定的准则。②讫:终止、完毕。③跽:长跪。④日消月汰:每天都改掉自己身上的一些缺点。⑤课:督促。 7.解释加点词语的意思。 (1)默检此日意念之邪正() (2)即意念无差() 8.把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吾人苟亦如此,不患不及古人也! 9.选文对书院的学者提出了什么要求? 【答案】7.(1)查验 检讨 (2)差错 错误 8.我只要像这样,就不用担心我的品性不能达到古人那样。 9.每晚静坐反省此日言行之得失,每晚反思今日行善有几。 【解析】 7.本题考查文言实词的意义和用法。 (1)默检此日意念之邪正:默默地查验这一天思想的好坏。“检”一词多义,有“检讨”和“约束”两意。 (2)即意念无差:就是思想没有差错。“差”是多音字,这里是(chà)的音,差错、错误的意思。 8.本题考查文言句子翻译。重点注意;“苟”,只要。“患”,担忧。“及”,赶得上。 9.本题考查对文言文大意的理解和内容信息的筛选。首先,审题:对书院学者提出的要求。文章中并没有直接写出对书院学者的要求,而是记叙了自己的行为,通过阅读,作者对自己的行为的介绍就是对其他人的要求。其次,梳理文章内容。可以分为两个层次:第一层从开头到“久自成德”,写每晚反思自己一天意念之邪正、言行之得失;第二层从“即意念无差”到结尾,写每晚反思曾行几善。这两点即是作者对书院学者的要求。 【点睛】译文:每晚晚上七点到九点,在灯下读《资治通鉴钢目》。阅读完毕,仍然静静地坐着,默默查验这一天思想的正邪、言行的正确与否,只要有一个念头的错误,一句话一个行为稍稍有失误,就焚香笔直长跪,自己严重的责罚自己。像这样,每天都改掉自己身上的一些缺点。长久之后自己形成了好的品德。就思想没有错误,言语行为没有过失,也一定每天晚上思考我今天曾经做了几件好事,有就是“日新”,没有就是“虚度”。过去有一个士自己完成规定的学业,每天一定亲自做数件好事,有时这一天没有好事可做,晚上就自己痛哭说:“今天又白白过了一天。” 我只要像这样,就不用担心我的品性不能达到古人那样。 69 六、【2019年中考内蒙古包头卷】阅读下文,完成下列小题。 【甲】君子既知教之所由兴,又知教之所由废,然后可以为人师也。故君子之教喻也,道①而弗牵,强②而弗抑,开而弗达。道而弗牵则和,强而弗抑则易,开而弗达则思;和易以思,可谓善喻矣。 (节选自(礼记·学记》) 善学者,师逸而功倍,又从而庸③之;不善学者,师勤而功半,又从而怨之。善问者,如攻坚木,先其易者,后其节目,及其久也,相说④以解;不善问者反此。此皆进学之道也。 (节选自(礼记·学记》) 【注释】①道:引导。②强:劝勉。③庸:功劳,①说:通“脱”,解脱。 8.解释下面句中加点的词, (1)故君子之教喻也 (2)师逸而功倍 9.翻译下面的句子。 (1)君子既知教之所由兴。 (2)道而弗牵则和,强而弗抑则易,开而弗达则思。 10.说说【乙】文是怎样阐明“进学之道”的? 11.我们学过的《虽有嘉肴》也出自《礼记·学记),你如何理解其中”教学相长”这一观点? 【答案】8.(1)所以(2)闲适,轻松 9.(1)君子已经知道教育之所以兴盛的方法,(2)引导而不牵制能使师生关系融洽,劝勉而不压制能使学生学习时容易接受,启发而不说尽能使学生思考。 10.先以“善学者”与“不善学者”对比,强调善学者自我努力的重要性;再以“攻坚木”设喻,强调善问者发问应先易后难,循序渐进。 11.“教学相长”是指学与教相互促进,通过学习,丰富学识,促进教学;在教学中,发现不足,又会促进自己深入学习。 【解析】 8.考查文言实词。先要大致了解文章内容,弄清句子的意思,根据句意和对文言常用词的掌握来判断字词义。解释时要注意辨析词义和用法的变化,根据语境判断字词义。如“故君子之教喻也”:所以君子教育和诱导学生。故:所以。“师逸而功倍”:老师很轻松,自己就可以获益良多。逸:闲适,轻松。 9.本题考查学生对文言句子的翻译能力。翻译文言语句是文言文阅读的必考题。直译讲究字字落实,特别是关键词语的意思必须要呈现出来。文言语句的翻译首先要知道文言词语的意思,把词语放到语境中,根据上下文推断也不失是一种较好的方法。注意下列字词的翻译,如“由兴”:兴盛的方法(原因)。“道”:引导。“和”:融洽。“抑”:压制。“开”:启发。 69 10.考查对文言文论述的思路。。要想捕捉文章信息,就得首先理解全文,扫清文字障碍,疏通文意,读懂内容,这是归纳概括的前提和基础。在准确理解词意、句意、段意的基础上,梳理各句之间的内在联系,依据题干要求提取重要信息。如“善学者,师逸而功倍,又从而庸之;不善学者,师勤而功半,又从而怨之”是以“善学者”与“不善学者”对比,强调善学者自我努力的重要性。“善问者,如攻坚木,先其易者,后其节目,及其久也,相说以解;不善问者反此。此皆进学之道也”是以“攻坚木”设喻,强调善问者发问应先易后难,循序渐进。 11.考查对文章文重要概念的理解。可结合《虽有嘉肴》的有关内容进行分析阐述。如“教学相长”意味着学习中的交流和互动。学习中可以采用教的方式进行学习。比如尝试把自己的理解讲给同学听,看看他的反应。如果他能明白,可能表明你确实理解透彻了;如果他仍有疑惑,可能表明你懂得理解中存在漏洞或缺陷,这是就可以“知困”而“自强”,从而考验我们自己的学习能力。也就是说在“教”的过程中,会发现自己的不足,进而促进自己深入地学习。 【点睛】文言文翻译的原则。在文言文翻译过程中,必须遵循“字字有着落,直译、意译相结合,以直译为主”的原则。这就要求我们,在具体翻译时,对句子中的每个字词,只要它有一定的实在意义,都必须字字落实,对号入座。翻译时,要直接按照原文的词义和词序,把文言文对换成相应的现代汉语,使字不离词,词不离句。如果直译后语意不畅,还应用意译作为辅助手段,使句意尽量达到完美。 (一)译文:君子已经知道了教育获得成功的原因,又知道了教育失败的原因,然后才可以作别人的老师。所以君子教育和诱导学生,靠的是引导而不是强迫服从,是勉励而不是压制,是启发而不是全部讲解。引导而不是强迫,就会使师生关系和谐;勉励而不是压制,学习就容易成功;启发而不是全部讲解,学生就会善于思考。能使师生关系和谐,使学习容易成功,使学生善于思考,就可以说是善于诱导了。 (二)译文:善于学习的人,老师很轻松,自己就可以获益良多,并且知道这是老师的功劳并感谢老师;而不善学习的人,即使老师花费了很大的气力,自己却获益很少还埋怨老师(认为是老师没教好)。善于提问的人,就像加工处理坚硬的木材,先从容易处理的地方下手,然后对对节疤和纹理不顺的地方,时间长了,问题就愉快地解决了。不善于提问的人与此相反。这些都是增进学问的方法。 七、【2019年中考湖北武汉卷】阅读下面的文言语段,完成下面小题。 晋侯之弟扬干乱行曲梁,魏绛①戮其仆②。晋侯怒,谓羊舌赤③曰:“合诸侯,以为荣也。扬干为戮,何辱如之?必杀魏绛,无失也!”对曰:“绛无贰志,事君不辟难,有罪不逃刑。其将来辞,何辱命焉?”言终,魏绛至,授仆人书,将伏剑。士鲂、张老止之。公④读其书曰:“臣闻师众以顺为武,军事有死无犯为敬。君合诸侯,臣敢不敬?君师不武,执事不敬,罪莫大焉。臣惧其死,以及扬干,无所逃罪。不能致训,至于用钺。臣之罪重敢有不从以怒君心请归死于司寇。”公跣而出,曰:“寡人之言,亲爱也。吾子之讨,军礼也。寡人有弟,弗能教训,寡人之过也。子无重寡人之过,敢以为请。” 晋侯以魏绛为能以刑佐民矣,与之礼食⑤,使佐新军。 (选自中华书局《左传》,有删节) 【注释】①魏绛:晋国中军司马,主管军法。②仆:指驾车的人。③羊舌赤:与后文的士鲂、张老同为晋国大臣。④公:指晋侯。⑤礼食:国君在太庙宴请臣子。 8.下列对句中加点词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无失也 失:耽误 B.其将来辞 辞:陈说 69 C.吾子之讨 讨:处罚 D.子无重寡人之过 重:看重 9.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臣之罪重敢有不从以怒君心请归见于司寇 A.臣之罪重/敢有不从以怒/君心请归死于司寇 B.臣之罪重敢有不/从以怒君心/请归死于司寇 C.臣之罪重/敢有不从以怒君心/请归死于司寇 D.臣之罪重敢有不/从以怒君心请归/死于司寇 10.下列对文本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晋侯在曲梁举行盟会,大会诸侯,扬干扰乱了军队行列,魏绛杀了他的车夫。 B.魏绛不惧晋侯问罪,主动来见晋侯,却遭将士伏击,幸得士鲂、张老二人解救。 C.魏绛认为军中将士要服从命令,宁死也不应触犯军纪,所以一定要从严治军。 D.晋侯了解了魏绛心意后,承认了自己的过失,不但没有杀魏绛,还重用他。 11.将文言语段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绛无贰志,事君不辟难,有罪不逃刑。 【答案】8.D9.C10.B 11.魏绎没有二心,侍奉君主不躲避危难,有了罪责不逃避惩罚。 【解析】 8.理解常见文言词语在文中的含义。理解文言词语的含义要注意其特殊用法,如通假字、词类活用、一词多义和古今异义词等;平时要多积累文言词汇,要能结合具体语境,弄清句子的意思来辨析推断,揣摩其意思。比如本题中的“尝”是“曾经”;“方”是古今异义词,“才”的意思。语句“子无重寡人之过”中的“重”是“重新,再次”的意思,不是“看重”。故答案为D。 9.考查文言文语句的句读。解答此类试题,要在整体感知文章内容的基础上,先对句子作简单翻译,初步了解大意,然后根据句子的意思和古文句法进行句读;同时利用虚词来辅助句读。句读时要注意古汉语的语法和句式,句读不能出现“破句”的现象。语句“臣之罪重敢有不从以怒君心请归死于司寇”的意思是:我的罪很重,哪里敢不服从刑罚而使君王发怒?就让司寇判我死罪吧。据此,正确的句读是:臣之罪重/敢有不从以怒君心/请归死于司寇。故答案为C。 10.考查对文章内容的理解与分析。在理解文意的基础上,依据选项内容与原文内容进行比对作答。依据“言终,魏绛至,授仆人书,将伏剑”的意思是:魏绛就到了,交给奏事官一封信,就要用剑自杀。故B项中的“却遭将士伏击”的理解是错误。据此,答案为B。 11.此题考查翻译文言文句子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要求学生在平时的学习注重积累,尤其是重点篇目,要做到熟记。尤其要注意一词多义、古今异义词、通假字等特殊的文言现象,重点实词必须翻译到位。同时,还要注意查看有无特殊句式。在此题中,要注意“贰志(二心)、事(侍奉)、辟(通‘避’,躲避)、刑(刑罚)”的意思,必须翻译出来。 69 【点睛】在文言文翻译过程中,必须遵循“字字有着落,直译、意译相结合,以直译为主”的原则。翻译文言语句要抓住句子中的关键词汇,运用“增、删、调、换、留”等译文的基本方法,做到译句文从字顺,符合现代汉语语法规范,句意尽量达到完美。 参考译文: 晋侯的弟弟扬干在曲梁扰乱军队行列,魏绛杀了他的车夫。晋侯发怒,对羊舌赤说:“我认为召集诸侯会盟是荣耀的事。现在扬干被羞辱,我们何时受过这等羞辱?我一定要杀掉魏绛,不要耽误了!”羊舌赤回答说:“魏绛没有二心,侍奉君主从不躲避危难,有了罪责也不逃避惩罚。他会来陈说情况的,何必劳驾您下命令呢?”话刚说完,魏绛就到了,交给奏事官一封信,就要用剑自杀。士鲂、张老劝阻了他。晋侯读他的信,信上说:“我听说军队以服从命令为武,军人做事以宁死不触犯军纪为敬。您召集诸侯会盟,我怎么敢不恭敬?君主的军队不服从军令,办事的人不严格执法,没有比这更大的罪过了。我害怕自己因不严格执行军法而犯死罪,所以惩治了扬干,这罪过无可逃避。事先我没能进行教导,以至于要动用大刑。我的罪很重,哪里敢不服从刑罚而使君王发怒?就让司寇判我死罪吧。”晋侯光着脚跑出来,说道:“我之前说的话,是因为宠爱自己的兄弟。你处罚扬干的车夫,是执行军法。我有弟弟,却没有教导好,这是我的过错。请你不要让我再次犯错,拜托你了!” 晋侯认为魏绛能够用刑罚来治理百姓,就在太庙宴请魏绛,并让他担任新军副帅。 八、【2019年中考四川攀枝花卷】阅读下面的古文选段,完成小题。 广既从大将军青(卫青)击匈奴,既出塞,青捕虏知单于所居,乃自以精兵走之,而令广并于右将军军,出东道。东道少回远,而大军行水草少,其势不屯行。广自请曰:“臣部为前将军,今大将军乃徙令臣出东道;且臣结发而与匈奴战,今乃一得当单于,臣愿居前,先死单于。”大将军青亦阴受上(汉武帝)诫,以为李广老,数奇(运气不好),毋令当单于,恐不得所欲。而是时公孙敖新失侯为中将军从大将军大将军亦欲使敖与俱当单于故徙前将军广。广时知之,固自辞于大将军。大将军不听,令长史封书与广之莫府,曰:“急诣部,如书。”广不谢大将军而起行,意甚愠怒而就部,引兵与右将军食其(赵食其)合军出东道。 5.下列对句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而令广并于右将军军(合并) B.东道少回远(稍稍) C.大将军青亦阴受上诫(暗中) D.固自辞于大将军(固然) 6.下列对文中划波浪线句子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而是时公孙敖新失侯为中将军/从大将军/大将军亦欲使敖/与俱当单于故徙前将军广 B.而是时公孙敖新失侯/为中将军从大将军/大将军亦欲使敖/与俱当单于故徙前将军广 C.而是时公孙敖新失侯/为中将军从大将军/大将军亦欲使敖与俱当单于/故徙前将军广 D.而是时公孙敖新失侯为中将军/从大将军/大将军亦欲使敖与俱当单于/故徙前将军广 7.下列对“广不谢大将军而起行,意甚愠怒而就部”翻译正确的一项是( )。 69 A.李广没有向大将军告辞就离开了,怒气冲冲地回到了自己的军部。 B.李广没有向大将军道谢就离开了,怒气冲冲地回到了自己的军部。 C.李广没有向大将军告辞就离开了,怒气冲冲地来到了自己所在的部门。 D.李广没有向大将军道谢就离开了,怒气冲冲地来到了自己所在的部门。 8.下列关于选文内容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 A.大将军卫青、右将军赵食其、前将军李广都是此次与匈奴作战的汉朝将领。 B.李广二十来岁就开始与匈奴作战,所以特别想当先锋,率先战死在单于面前。 C.汉武帝、大将军卫青及右将军赵食其都认李广年龄大,不适合与单于正面作战。 D.李广是一个不听将令的人,他最终没有和右将军赵食其合军。 9.将下列课内文言语句翻译为现代汉语。 (1)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论语》) (2)汝心之固,固不可彻。(《愚公移山》) (3)诚宜开张圣听,以光先帝遗德。(出师表) 【答案】 5.D6.C7.A8.A 9.(1)孔子说:“只是读书却不认真思考,就会迷惑(感到迷茫而无所适从),只空想(思考)却不读书,就会疑惑。” (2)你思想顽固,顽固到了不可改变的地步。 (3)确实应该广开言路,来扩大皇上听闻(听取群臣意见)发扬光大先帝遗留下来的美德。 【解析】 5.D项对句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固自辞于大将军”中的“固”:坚决。 6.C项对文中划波浪线句子的断句正确。正确标点为:而是时公孙敖新失候,为中将军从大将军,大将军亦欲使敖与俱当单于,故徙前将军广。译为:这时正好公孙敖刚刚丢失了侯爵,以中将军的身份跟随卫青出征,卫青也想让公孙敖和他一起直扑单于(好给他个重新封侯的机会),所以他要调走李广。注意要把相关的几件事情之间划开。 7.A项对“广不谢大将军而起行,意甚愠怒而就部”翻译正确。“谢”:告辞;“就部”:回到自己军部。B项“谢”翻译错。C项“就部”翻译错。D项“谢”“就部”都翻译错 8.A项关于选文内容的理解正确。B项“不是战死在单于面前”而是与单于拼死一战。C项无中生有,认为李广年纪大的是汉武帝。D项不符文意,文中只提到李广“意甚怒”,并未说不听将令,而且李广领军与赵食其合军出东道。 69 9.本题考查学生对文言句子的翻译能力。翻译文言语句是文言文阅读的必考题。直译讲究字字落实,特别是关键词语的意思必须要呈现出来。文言语句的翻译首先要知道文言词语的意思,把词语放到语境中,根据上下文推断也不失是一种较好的方法。注意下列字词的翻译,如(1)“罔”:感到迷茫而无所适从。“殆”:精神疲倦而无所得,无法有收获。(2)“固”:顽固。“彻”:改变。(3)“诚”:确实。“宜”:应该。“光”发扬光大。 【点睛】文言文翻译的原则。在文言文翻译过程中,必须遵循“字字有着落,直译、意译相结合,以直译为主”的原则。这就要求我们,在具体翻译时,对句子中的每个字词,只要它有一定的实在意义,都必须字字落实,对号入座。翻译时,要直接按照原文的词义和词序,把文言文对换成相应的现代汉语,使字不离词,词不离句。如果直译后语意不畅,还应用意译作为辅助手段,使句意尽量达到完美。 译文: 李广跟随卫青讨伐匈奴,达到塞北后,卫青抓到俘虏,得知了单于住在什么地方,于是卫青就准备自己率领精锐部队直扑单于,却命李广带领所部与右将军赵食其合并,从东路出击配合。东路有些绕远,而卫青主力部队所走的中路水草少,势必因不便屯扎而加速行军。于是李广请求说:“我是前将军,现在您却让我并入东路;我从二十来岁就开始与匈奴作战,今天才能正面与匈奴单于交锋,我愿意做先锋,与单于拼死一战。”可是在出发之前,卫青受汉武帝私下叮嘱,说李广年岁已大,而且运气不好,不要让他和单于对阵,否则恐怕就实现不了我们的愿望了。这时正好公孙敖刚刚丢失了侯爵,以中将军的身份跟随卫青出征,卫青也想让公孙敖和他一起直扑单于,好给他个重新封侯的机会,所以他要调走李广。李广当时也清楚这些情况,但他还是一再向卫青请求。卫青不听,直接让长史把命令封好送到李广的军部,说:“马上按照命令到右将军军部报到!”李广也没向卫青告辞就出来了,怒气冲冲地回到了自己的军部,率领部队与赵食其的右路军合并东进。 九、【2019年中考江苏宿迁卷】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后面小题 黄忠字汉升,南阳人也。荆州牧刘表以为作中郎将,与表从子磐共守长沙攸县。及曹公克荆州,假①行裨将军,仍就故任,统属长沙太守韩玄。先主南定诸郡,忠遂委质②,随从入蜀。自葭萌③受任,还攻刘璋,忠常先登陷阵,勇毅冠三军。益州既定,拜为讨虏将军。 建安二十四年,于汉中定军山击夏侯渊。渊众基精,忠推锋④必进,劝率士卒,金鼓振天,欢声动谷,一战斩渊,渊军大败。迁征西将军。是岁先主为汉中王欲用忠为后将军,诸葛亮说先主曰:“忠之名望,素非关、马⑤之伦也,而今便令同列。马、张在近,亲见其功,尚可喻指;关遥闻之,恐必不悦,得无不可乎!”先主曰:“吾自当解之。”遂与羽等齐位,赐爵关内侯。追谥刚侯。 (选自《三国志·蜀书六》,有删改) 【注】①假:临时的,代理的。②委质:归顺,归附。 ③葭萌:指葭萌关之战。④推锋:手持兵器冲锋。⑤关、马:指关羽、马超。当时关羽镇守在外。 7.用“/”给下面的句子断句(断两处)。 是 岁 先 主 为 汉 中 王 欲 用 忠 为 后 将 军 8.下列各组加点的词语意思不相同的一项是( ) A.益州既定/既加冠益慕圣贤之道 (《送东阳马生序》) B.素非关、马之伦也/又留蚊于素帐中(《幼时记趣》) C.遂与羽等齐位/遂反溯流逆上矣(《河中石兽》) D.明年卒/越明年贫者自南海还(《为学》) 69 9.下列有关古代文化常识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迁征西将军”中“迁”指“升官”,《岳阳楼记》“迁客骚人,多会于此”中的“迁客”即升官之人 B.“建安二十四年”中的“建安”是汉献帝的年号,“建安二十四年”是一种用帝王年号来纪年的方法 C.“金鼓振天”中“金鼓”即打仗时用于指挥进退的军鼓和铜锣,“击鼓”表示要进攻,“鸣金”表示要收兵。 D.“追谥刚侯”中“谥”是君主时代帝王、贵族、大臣等死后,依其生前事迹所给予的称号,如欧阳修谥“文忠”。 10.用现代汉语翻译文中划线句子。 (1)忠常先登陷阵,勇毅冠三军。 (2)关遥闻之,恐必不悦,得无不可乎! 11.文中的黄忠是一个怎样的人?请用自己的话概括。 【答案】 7.是 岁/ 先 主 为 汉 中 王/ 欲 用 忠 为 后 将 军8.B9.A 10.(1)黄忠经常身先士卒冲锋陷阵,勇猛刚毅在三军中是首屈一指的。关遥闻之,恐必不悦,得无不可乎!(2)关羽在荆州听说了,恐怕一定会不高兴,最好不要这么做! 11.黄忠是一名忠诚正义、英勇善战、善于领兵打仗的将帅。 【解析】 7.考查文言文语句的句读。解答此类试题,要在整体感知文章内容的基础上,先对句子作简单翻译,初步了解大意,然后根据句子的意思和古文句法进行句读;同时利用虚词来辅助句读。句读时要注意古汉语的语法和句式,句读不能出现“破句”的现象。语句“是岁先主为汉中王欲用忠为后将军”的意思是:这一年(同年),刘备自立汉中王,欲改封黄忠为后将军。据此,正确的句读是:是岁/先主为汉中王/欲用忠为后将军。 8.考查对文言词语一词多义的理解。A.选项中“既”分别为“已经”和“已经”;B.选项中的“素”的意思分别为“平常”和“白色”;C.选项中的“遂”分别是“于是,就”和“于是,就”;D.选项中的“明”都是“第二年”的意思。故选B。 9.考查对古代文化常识的了解。“迁”在古代,即可以指升官,也指贬谪。“迁客骚人,多会于此”中的“迁客”指的是“贬谪之人”,不是升官之人。故答案为A。 10.本题考查翻译文言语句的能力。解答时一定要先回到语境中,根据语境读懂句子的整体意思,找出关键实词、虚词,查看有无特殊句式。尤其要注意一词多义、古今异义词、通假字等特殊的文言现象,重点实词必须翻译到位。(1)句中的“常(经常)、冠(位于第一)、三军(全军)”几个词是赋分点;(2)句中的“闻(听说)、悦(高兴)得无(莫非,该不是)”几个词是赋分点。翻译时要做到“信、达、雅”。 69 11.考查对人物形象的分析。在理解文意的基础上,结合文章中具体的描写和事件分析作答。本题从“先主南定诸郡,忠遂委质,随从入蜀。自葭萌③受任,还攻刘璋,忠常先登陷阵,勇毅冠三军”“忠推锋必进,劝率士卒,金鼓振天,欢声动谷,一战斩渊”可以看出黄忠是一位对人忠诚、作战英勇、善于领兵打仗的将领。据此理解作答。 【点睛】在文言文翻译过程中,必须遵循“字字有着落,直译、意译相结合,以直译为主”的原则。翻译文言语句要抓住句子中的关键词汇,运用“增、删、调、换、留”等译文的基本方法,做到译句文从字顺,符合现代汉语语法规范,句意尽量达到完美。 参考译文: 黄忠,字汉升,是南阳人。荆州牧刘表用他作中郎将,跟随刘表的侄了刘磐驻军长沙攸县。等到曹操故克了荆州的时候,临时行赏一些将军,黄忠仍就任中郎将,归长沙太守韩玄统领。先主刘备征讨荆南四郡时,黄忠遂(随长沙太守韩玄)投靠刘备,并随刘备军队入川。黄忠自葭萌关接受任务攻打刘璋后,经常身先士卒、冲锋陷阵,勇冠三军。益州平定后,黄忠被封为讨虏将军。建安二十四年(219年),黄忠在汉中定军山战役中对阵夏侯渊的部队。夏侯渊部是曹军的精英部队,黄忠仍带领士卒冲锋陷阵,奋勇杀敌,更是斩杀夏侯渊,自此声名大震,被升为征西大将军。这一年(同年),刘备自立汉中王,欲改封黄忠为后将军,诸葛亮劝说道:“黄忠的名望一向不能跟关羽、马超并列,现在让黄忠与张飞、马超、关羽等人同位,马超、张飞因为离得近,亲眼看见黄忠在益州的战功,因此还能理解,但关羽却是远在荆州,可能会对此不满,您这样做恐怕不妥吧?”刘备坚持说:“我自会加以解劝的。”因此黄忠最后得以与关羽等人齐位并列,赐爵为关内侯。死后被追封为刚侯。 十、【2019年中考湖南岳阳卷】阅读下面文言语段,完成下列小题。 凡草木之生石上者,必须微土以附其根。如石韦、石斛之类,虽不待土,然去其本处,辄槁死。惟石菖蒲并石取之,濯去泥土,渍以清水,置盆中,可数十年不枯。虽不甚茂,而节叶坚瘦,根须连络,苍然于几案间,久而益可喜也。其轻身延年之功,既非昌阳之所能及。至于忍寒苦,安澹泊,与清泉白石为伍,不待泥土而生者,亦岂昌阳之所能仿佛哉?余游慈湖山中,得数本,以石盆养之,置舟中。间以文石,石英,璀璨芬郁,意甚爱焉。顾恐陆行不能致也,乃以遗九江道士胡洞微,使善视之。余复过此,将问其安否。 (节选自苏轼《石菖蒲赞》一文) 注释:昌阳,《名医别录》认为昌阳和菖蒲是两种不同的植物。 8.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字意义不相同的一项是( ) A.濯去泥土/濯清涟而不妖(《爱莲说》) B.乃以遗九江道士胡洞微/是以先帝简拔以遗陛下(《出师表》) C.既非昌阳之所能及/及郡下(《桃花源记》) D.置盆中/且焉置土石(《愚公移山》) 9.下列句中“之”的意义和用法与例句相同的一项是( ) 例:以石盆养之 69 A.两狼之并驱如故(《狼》) B.已而之细柳军(《周亚夫军细柳》) C.山川之美,古来共谈(《答谢中书书》) D.公与之乘(《曹刿论战》) 10.用“/”标出下面句子中的一处朗读停顿。 余 游 慈 湖 山 中 11.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句子。 苍然于几案间 12.请简要概括石菖蒲的特点,并揣摩作者对石菖蒲的情感。 【答案】 8.C9.D 10.余/游慈湖山中 11.在室内的桌案之间显示着自己的苍翠颜色。 12.生命力强,忍寒苦,安澹泊;生长条件简单,易养且能入药等等。作者对石菖蒲充满怜爱赞美之情。 【解析】 8.本题考查文言实词,平时注意多积累归纳,加强对文言文中重点实词的一词多义、古今异义、词类活用、通假字等现象的理解与识记,并学会迁移运用。本题是对文言实词一词多义现象的考查,要结合语境,具体分析。 A.濯:洗涤/洗涤 B.遗:给予/给予 C.及:赶得上/到 D.置:放置/放置 9.本题考查辨析文言虚词的能力。文言虚词是文言文学习的基本内容,要特别注意重点虚词的用法。作答本题时,首先要把握“之”的基本用法,然后结合语境来分析。例句和D项中的 “之”,意思都是代词;A项中的“之”,意为“助词,用在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B项中的“之”,是动词,意为“去、往”;C项中的“之”,意为“助词,的”。故选D。 10.本题考查文言断句的能力。文言文断句的前提是对文意的领会。首先通读全文,了解文意,依据语境断句。可借助标志性词语断开比较明显的地方,分清谓语动词的界限,注意对称句式,常见虚词的位置及词性,也可借助文段的一些特征巧妙断句,比如借助句式,借助对话词“曰”、“云”等。本句中可借助句意、句子结构来断,这是一个主谓句,“余(我)”是主语,“游慈湖山中”是谓语。依此分析断开即可。 69 11.本题考查的是理解并翻译句子的能力。解答时一定要先回到语境中,根据语境读懂句子的整体意思,然后思考命题者可能确定的赋分点,首先要找出关键实词、虚词,查看有无特殊句式,运用“留”“删”“调”“换”“补”的方法,直译为主,意译为辅。并按现代汉语的规范,将翻译过来的内容进行适当调整,达到词达句顺.此句中重点的词有:苍然,苍翠的样子;几案,桌案。 12.本题考查理解文章内容和作者情感。要结合关键句子回答。“濯去泥土,渍以清水,置盆中,可数十年不枯”写其生命力顽强;“至于忍寒苦,安澹泊”写其能忍寒苦,安于澹泊;“与清泉白石为伍,不待泥土而生”写其生长条件简单,易养;“其轻身延年之功,既非昌阳之所能及”写其能入药,有延年益寿的功用。“可数十年不枯”“苍然于几案间,久而益可喜也”“既非昌阳之所能及”“意甚爱焉”表达了作者对石菖蒲的喜爱、赞美之情。 参考译文: 凡是生长在石头上的草木,必须有少量的土附着在它的根部。比如石韦、石斛这一类,即使不需要泥土,然而除去它的根部的泥土,它就会干枯而死。只有石菖蒲,将它和石头一起拔出来,再洗去泥土,用清水泡着,放在盆中,可以几十年不枯朽。虽然不是很茂盛,但是它的枝节和叶子坚硬细小,根须都连结在一起,在室内的桌案之间显示着自己的苍翠颜色,时间一长就更加喜人了。它的延年益寿的功效,已经不是昌阳能比得上的了。至于它能忍受寒苦,安于淡泊,与清澈的泉水、白色的石头在一起,不需要泥土就能生存,又岂是昌阳能与之相比的呢?我在慈湖山中游玩的时候,找到了几棵(石菖蒲),用石盆养起来,放在船上。用文石,石英夹杂在中间,光彩鲜明,香气浓郁,我心里很是喜爱它啊。回头又害怕陆上之行不能养好它们,就把它们送给九江道士胡洞微,让他好好照顾。我再到这里的时候,将要问问它们是否安好。 【2018年题组】 一、【2018年中考福建福州卷】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后面小题。 【甲】伯牙善鼓琴,钟子期善听。伯牙鼓琴,志在登高山,钟子期曰:“善哉,峨峨兮若泰山。”志在流水,钟子期曰:“善哉,洋洋兮若江河。”伯牙所念,钟子期必得之。伯牙游于泰山之阴,卒逢暴雨,止于岩下,心悲,乃援琴而鼓之。初为霖雨之操,更造崩山之音,曲每奏,钟子期辄穷其趣。伯牙乃舍琴而叹曰:“善哉,善哉,子之听夫志,想象犹吾心也。吾于何逃声哉?” (选自《列子·汤问》) 【乙】董源善画,尤工秋岚远景多写江南真山不为奇峭之笔。其后建业僧巨然祖述源法,大体源及巨然画笔,皆宜远观。其用笔甚草草,近视之几不类物象,远观则景物粲然,幽情远思,如睹异境。如源画《落照图》,近视无功,远观村落杳然深远,悉是晚景,远峰之顶宛有反照之色。此妙处也。 (节选自《梦溪笔谈》) 【注】董源:五代南唐画家,南派山水画开山鼻祖。②巨然:建业(今南京)僧人,五代宋初画家,师承董源。③祖述:效法、遵循前人的学说或行为。④粲:鲜明。 6.解释下列加点词在文中的意思。 (1)卒逢暴雨(______) (2)伯牙乃舍琴而叹曰(______) (3)皆宜远观(______) 69 (4)悉是晚景(______) 7.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尤工秋岚远景/多写江南/真山不为奇峭之笔 B.尤工秋岚远/景多写江南真山/不为奇峭之笔 C.尤工秋岚远景/多写江南真山/不为奇峭之笔 D.尤工秋岚远/景多写江南/真山不为奇峭之笔 8.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曲每奏,钟子期辄穷其趣。 (2)近视之几不类物象。 9.伯牙“善”琴,甲文主要采用什么写法来表现他琴音的高妙?董源“善”画,乙文怎样介绍他画作的奇妙?请简要分析。 【答案】 6.(1)突然(通“猝”) (2)放弃(放下,丢开) (3)合适(应当) (4)全(都) 7.C 8.(1)(伯牙)每次弹奏曲子,钟子期就能说尽它的旨趣(情趣)。 (2)近看画几乎不像任何事物的形象。 9.第一问:侧面描写,通过钟子期的“善听”来表现。第二问:先写董源的画“宜远观”,然后写“远观”和“近视”效果不同,再以《落照图》为例加以说明。 【解析】 6.本题考查学生对文言词语意义的理解。实词与虚词的积累,是培养阅读文言文能力的基础,理解文言文中词语的含义时,要联系原句来理解,不可孤立地理解单个字词的含义。另外,还要注意词语的特殊用法,比如古今异义词、一词多义、通假字、词类活用等,尽量做到解释准确、恰当。注意“卒”是通假字:通“猝”, 突然。“悉”是全、都的意思。 7.本题考查文言文断句的能力,断句前,先要通读全文理清文段思路,尤其是把握文章中涉及的人物及关系。也可借助文段的一些特征巧妙断句,比如借助虚词,借助句式,借助对话词“曰”、“云”等,根据句子的结构成分等,读出含义,然后断句。句意为:尤其精工于秋天雾霭远景的画作,多描写江南的真山真水,而不用奇特峻峭的笔法。故本句停顿为“尤工秋岚远景/多写江南真山/不为奇峭之笔”,故选C。 8.本题考查学生翻译句子的能力。解答时一定要先回到语境中,根据语境读懂句子的整体意思,要找出关键实词、虚词,查看有无特殊句式,如判断句、倒装句(宾语前置、状语后置)、被动句、反问句等。运用“留”“删”“调”“换”“补”的方法,直译为主,意义为辅。重点字词:“奏”弹奏;“辄”,就;“类”,像。 【点睛】翻译文言语句是文言文阅读的必考题。文言语句的翻译一般有两种方法,直译和意译,中考时常采用直译。直译讲究字字落实,特别是关键词语的意思必须要呈现出来。文言语句的翻译首先要知道文言词语的意思,当然课外的文言语句翻译时,放到语境中,根据上下文推断也不失是一种较好的方法。 69 9.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的主旨。解答此题的关键是在了解文章大意的基础上,抓住关键语句,用简洁的语言概括即可。甲文采用了侧面描写的写法。乙文阅读全文,了解内容,抓住关键语句“皆宜远观。其用笔甚草草,近视之几不类物象”,告诉读者董源的画适合远观,近观不行任何东西,又用《落照图》举例说明。 甲文参考译文:伯牙擅长弹琴,钟子期善于倾听。伯牙弹琴的时候,内心想着高山。钟子期赞叹道:“好啊,高耸的样子就像泰山!”伯牙内心想着流水。钟子期又喝彩道:“好啊!浩浩荡荡就像长江大河一样!”凡是伯牙弹琴时心中所想的,钟子期都能够从琴声中听出来。 有一次,伯牙在泰山北面游玩,突然遇上暴雨,被困在岩石下面;心中悲伤,就取琴弹奏起来。起初他弹了表现连绵大雨的曲子,接着又奏出了表现高山崩坍的壮烈之音。每奏一曲,钟子期总是能悟透其中旨趣。伯牙便放下琴,长叹道:“好啊,好啊!你听懂了啊,弹琴时您心里想的和我想表达的一样。我到哪去隐匿自己的心声呢?” 乙文参考译文:董源擅长绘画,尤其精工于秋天雾霭远景的画作,多描写江南的真山真水,而不用奇特峻峭的笔法。后来建业僧人巨然继承董源的画法,都达到出神入化的境界。大体董源及巨然的水墨画作都应该远观,他们的用笔甚为潦草,靠近观看几乎不似物类形象,远看则景物粲然呈现,寄托幽远的情思,使人如目睹胜境奇观。如董源所画的《落照图》,近看不见有什么功夫,远观则村村落落邈然深邃悠远,全是一派日落远山时的晚景,远方的峰顶宛然有落日返照的霞光,这正是他的画作的奇妙之处。 二、【2018年中考贵州黔东南、黔南、黔西南卷】阅读下面文言文选段 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选贤与能,讲信修睦。故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使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有所长,矜、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男有分,女有归。货恶其弃于地也,不必藏于己;力恶其不出于身也,不必为己。是故谋闭而不兴,盗窃乱贼而不作,故外户而不闭,是谓大同。 (节选自《礼记·礼运》) 11.解释加点的词 ①选贤与能 ②女有归 12.请将文中与下面意思相近的语句写出来 ①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②路不拾遗。 13.本文描述大同社会的人才选拔制度与福利保障体系是怎样的? 人才选拔: 福利保障: 14.现代汉语中还保有许多古代语言的含义。请从下列字中,选三字写出三个成语来。 皆、恶、兴、作、谓、藏、闭,信、弃 【答案】 11.①与:通“举”。 ②归:女子出嫁。 12.①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老有所终,幼有所长。 69 ②路不拾遗——货恶其弃于地也,不必藏于己。 13.人才选拔:选贤与能,讲信修睦。 福利保障:矜、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 14.皆大欢喜、好逸恶劳、百废待兴、作奸犯科 【解析】选自:《礼记》 作者:戴圣 年代:西汉 参考译文: 在大道施行的时候,天下是人们所共有的,把品德高尚的人、能干的人选拔出来,讲求诚信,培养和睦(气氛)。所以人们不单奉养自己的父母,不单抚育自己的子女,要使老年人能终其天年,中年人能为社会效力,幼童能顺利地成长,使老而无妻的人、老而无夫的人、幼年丧父的孩子、老而无子的人、残疾人都能得到供养。男子有职务,女子有归宿。对于财货,人们憎恨把它扔在地上的行为,却不一定要自己私藏;人们都愿意为公众之事竭尽全力,而不一定为自己谋私利。因此奸邪之谋不会发生,盗窃、造反和害人的事情不发生。所以大门都不用关上了,这叫做理想社会。 11.本题主要考查点是文言实词的理解。解答此类题目,一定要先翻译句子,知道句意然后再解释词语,并要注意通假字、古今异义、词类活用等特殊情况,平时要注意积累并识记一些常见的实词。本题需要注意的词语是:与:通“举”。 12.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言文句子的能力。解答此类型题,要对原文言文内容透彻理解,在正确理解句子意思的基础上,进行信息的比较、筛选,写出符合题意的句子即可。①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老有所终,幼有所长。②路不拾遗——货恶其弃于地也,不必藏于己。 13.本题考查学生从文中筛选有效信息的能力。这类题目应明确信息筛选的方向,即挑选的范围和标准,其次要对原文语句进行加工概括,用凝练准确的语言来作答。人才选拔:选贤与能,讲信修睦。福利保障:矜、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 点睛: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及筛选有效信息的能力。解题的关键是要统观全文,注意提示性语言,把握中心句。看到题目首先要在审题后确定答案范围,提取答案时要精读相应语段,找到关键语句,然后根据这些语句将最关键的核心的扣题的语句提取出来做答。 14.这是传统的记忆型默写题。要求学生根据提示,写出成语,这类题目要求考生日常加强背诵识记,尤其是不仅能背诵,还要能默写。只有正确理解成语意思才能准确作答。本题可以组成的成语有:皆大欢喜、好逸恶劳、百废待兴、作奸犯科。 三、【2018年中考河北卷】阅读下面四篇短文,回答下列小题。 屈原①以②五日死,楚人以舟楫③拯④之,谓之竞渡。又曰:五日投角黍⑤以祭屈原,恐为蛟龙所夺,故为龙舟以逐之。 后汉黄琬⑥,祖父琼⑦,为太尉⑧,以日食状闻。太后诏⑨问所食多少,琼对未知所况⑩。琬年七岁,时在旁,曰:“何不言日食之余,如月之初⑪。”琼大惊,即以其言对。 刘峻家贫好学,常燎⑫麻炬⑬,从夕达旦。时或睡,及觉复读,常恐所见不博。闻有异书,必往祈⑭借。 齐有一足鸟,舞于殿前。齐侯问于孔子,孔子曰:“此鸟名商羊。儿童有谣曰:‘ 69 天将大雨,商羊鼓舞⑮。’是为大雨之兆⑯。”后果然。 【注释】①屈原:战国楚国诗人。②以:在。③舟楫:泛指船只。④拯:从水中救出淹溺的人。⑤角黍:即粽子。⑥黄琬:人名。⑦琼:人名,即黄琼。⑧太尉:官职名。⑨诏:召见。⑩况:比方。⑪初:夏历指每月的开头几天。⑫燎:燃烧。⑬炬:火把。⑭祈:乞求。⑮鼓舞:手足舞动,形容欢悦。⑯兆:预兆,征兆。 7.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着重号的词语。 (1)谓之竞渡 谓:_____________ (2)何不言日食之余,如月之初 何:_____________ (3)从夕达旦 旦:_____________ (4)是为大雨之兆 是:_____________ 8.下列选项中,与“舞于殿前”的“于”字意义或用法不相同的一项是( ) A.行者休于树(《酵翁亭记》)B.骈死于槽枥之间(《马说》) C.皆以美于徐公(《邹忌讽齐王纳谏》)D.公与之乘,战干长勺(《曹刿论战》) 9.把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琼大惊,即以其言对。 (2)及觉复读,常恐所见不博。 10.第一篇短文中,包含哪两项传承至今的民间习俗? 11.请给第三篇短文拟一个恰当的题目。 【答案】 7.(1)称 (2)为什么 (3)早晨 (4)这 8.C 9.(1)黄琼大吃一惊,就按照他说的回答皇太后。(2)等到惊醒了接着读,经常担心自己的见识不够广博。 10.赛龙舟、包粽子 11.刘峻好学 【解析】参考译文: 屈原在初五投江去世,楚国人用船只从水中打捞出,称作赛舟。另外,初五在江水中投放粽子来祭祀屈原,担心被蛟龙夺取,所以赛龙舟来追赶它。 后汉的黄琬,祖父黄琼是魏郡太守。黄琼把他听到的日食情况报告朝廷。皇太后询问他日食的情况。黄琼思考该如何回答太后的询问却又不知道当时的情况。黄琬当时7岁,在旁边,说:“为什么不说日食剩下的像刚出来的月亮?” 黄琼大吃一惊,就按照他说的回答皇太后。 刘峻家境贫寒,酷爱读书,常常点燃火把,从晚上读到早晨。有时睡着了,等到惊醒了接着读,经常担心自己的见识不够广博。听说有奇异的书,一定去祈求别人借给他。 69 齐国有一种鸟,常屈一只脚,在大殿的前面飞舞。齐侯向孔子请教,孔子说:这种鸟角商羊。儿童有歌谣唱:‘天将大雨,商羊鼓舞’这是大雨的预兆。”后来果然这样。 7.这道题目考查的是文言文中重点实词的解释,是初中生学习文言文最基础的一项。只有对重点字词解释正确了,才能进一步理解句子,弄清全文大意。其中要特别注意通假字、古今异义词、词类活用现象、一词多义的理解。其中“旦”是“早晨”的意思。 8.这道题目考查的是文言文中重点虚词意义和用法的辨析,是初中生学习文言文最基础的一项。要在平时的文言文学习中经常积累、对比,从而掌握虚词的用法。例句“舞于殿前”的“于”是“在”的意思,C项中“于”意思为“比”,故选C。 9.本题考查学生对文言文句子的翻译能力。文言文的翻译一般有直译和意译两种方法,具体到某一句子时要注意通假字、词类活用、一词多义、特殊句式等情况,如遇倒装句就要按现代语序疏通,如遇省略句翻译时就要把省略的成分补充完整。其中“对”是“回答”的意思,“及”是“等到”的意思。 点睛:翻译语句时一定要先回到语境中,根据语境读懂句子的整体意思,思考命题者可能确定的赋分点。具体的方法是:首先找出关键实词、虚词,查看有无特殊句式,运用“留”“删”“调”“换”“补”的方法,直译为主,意译为辅;然后按现代汉语的规范,将翻译过来的内容进行适当调整,达到词达句顺。 10.本题考查学生对节日习俗的了解。我国是一个历史悠久的国家,有着许多流传至今的传统节日,如“春节、元宵节、清明节、端午节、重阳节”等,每个节日有自己不同的习俗,仔细阅读四个选项,辨析作答。仔细阅读文段一,从“竞渡”“五日投角黍以祭屈原”可以看出,这是端午节的两个习俗:赛龙舟、包粽子。 11.本题考查学生给文章拟写题目的能力。记叙文类的题目一般有以下几种特点:(1)概括文章的主要内容;(2)作为文章线索(文章情节围绕这一线索展开);(3)作者感情的出发点;(4)具有象征意义。仔细阅读第三篇短文,可以看出,写的是刘峻勤奋好学的故事,可以拟题为“刘峻好学”。 四、【2018年中考湖北黄冈卷】阅读下面文言文选段,完成后面小题。 【甲】当余之从师也,负箧曳屣,行深山巨谷中,穷冬烈风,大雪深数尺,足肤皲裂而不知。至舍,四支僵劲不能动,媵人持汤沃灌,以衾拥覆,久而乃和。寓逆旅,主人日再食,无鲜肥滋味之享。同舍生皆被绮绣,戴朱缨宝饰之帽,腰白玉之环,左佩刀,右备容臭,烨然若神人;余则缊袍敝衣处其间,略无慕艳意。以中有足乐者,不知口体之奉不若人也。盖余之勤且艰若此。 (节选自《送东阳马生序》) 【乙】张嘉贞落魄有大志,亦不自异,亦不下人,自平乡尉免归乡里。布衣环堵之中,萧然自得。时人莫之知也。张循宪以御史出,还次蒲州驿。循宪方复命使务有不决者意颇病之。问驿吏曰:“此有好客乎?”驿吏白以嘉贞,循宪召与相见,咨以其事积时凝滞者③,嘉贞随机应之,莫不豁然。及命表又出意外。他日,则天以问循宪,具以实对,因请以已官让之。则天曰:“卿能举贤,美矣,朕岂可无一官自进贤耶?”乃召见内殿,隔帘与语,嘉贞仪貌甚伟,神采俊杰,则天甚异之。翌日,拜监察御史。 (节选自《大唐新语·张嘉贞》) 【注】①下人:下于人,在别人之下。②环堵:四围墙,常形容居屋狭小简陋。③积时凝滞者:长期积累下来的难以解决的问题。 69 14.解释下列句中加点字的意思。 (1)同舍生皆被绮绣(______) (2)余则缊袍敝衣处其间(______) (3)还次蒲州驿(______) (4)咨以其事积时凝滞者(______) 15.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 A.①烨然若神人/②颖川徐庶元直与亮友善,谓为信然 B.①足肤皲裂而不知/②下视其辙,登轼而望之 C.①时人莫之知也/②呼尔而与之,行道之人弗受 D.①则天甚异之/②父异焉,借旁近与之,即书诗四句 16.用“/”给下面的语句断句,断两处。 循宪方复命使务有不决者意颇病之 17.翻译下面文中画横线的句子。 (1)以中有足乐者,不知口体之奉不若人也。 (2)则天以问循宪,具以实对,因请以己官让之。 18.阅读上面两选段,完成下面填空。(可用原文语句填写,也可以用自己的话概括) (1)甲文重点写作者在求学过程中生活的艰苦,运用对比手法写了自己与“同舍生”不同的穿着打扮,存这方面作者的态度是____。 (2)乙文中张循宪通过“咨以其事积时凝滞者,嘉贞随机应之,莫不豁然”和“命表又出意外”两件事,发现张嘉贞________的特点。 【答案】 14.(1)同“披”,穿; (2)破; (3)停留,住宿 (4)咨询或询问 15.D 16.循宪方复命/使务有不决者/意颇病之。 17.(1)因为(我)内心有足够值得快乐的事,就不觉得吃的穿的不如别人。(2)武则天拿这件事询问张循宪,张循宪全部按实际情况回答,于是请求把自己的官职让给张嘉贞。 18.(1)(1)“略无慕艳意”或根本不羡慕 (2)(2)才能超群。 【解析】选自:《大唐新语》 作者:刘肃 年代:唐 参考译文: 张嘉贞失意落魄胸怀大志,也不自命清高,也不认为自己比别人低下。自从担任平乡县尉被免职回到乡里,在破屋中过着平民生活,怡然自得。当时的人都不了解他。张循宪以御史的身份出京办差,回来的时候投宿在蒲州馆驿。张循宪正打算向朝廷汇报工作,可这次出使有部分事务很长时间没有解决,非常担心。就问馆驿官吏:“ 69 这里有没有见识高的人?馆驿官吏把张嘉贞告诉了他。张循宪召来张嘉贞并与他相见,拿那些困惑了自己很长时间没有及时解决的问题咨询他,张嘉贞随口应答,都使张循宪豁然开朗。又让张嘉贞起草奏章,又出乎张循宪的意料。另一天,武则天就奏章这事问起张循宪,张循宪告诉了她实情,并请求把自己的官职让给张嘉贞。武则天说:“你能举荐贤良,品德很好。我怎能没有一个能举荐贤人的官员呢?于是把张嘉贞召入内殿,隔着帘子和他说话,张嘉贞容貌伟岸,神采俊杰,武则天很欣赏他。 14.本题主要考查点是文言实词的理解。解答此类题目,一定要先翻译句子,知道句意然后再解释词语,并要注意通假字、古今异义、词类活用等特殊情况,平时要注意积累并识记一些常见的实词。本题需要注意的词语是:被:通“披”,穿。 15.本题考查文言文中实词和虚词的意义和用法,要确定它在句子中的意思,就要根据上下文的内容来考虑。在平时文言文学习中,要特别重视并掌握这类词。解答时,首先要明确每组题目中这个词的正确解释或用法,再作比较,得出正确选项为D项,都是形容词的意动用法,意思是“以……为异”。其他各项的意思分别为:A:形容词词尾,……的样子/代词,这样。B:连词,表转折/连词,表顺承。C:宾语前置,“之”代词,代张嘉贞/结构助词,的。 16.本题考查学生的断句能力。一般来说,主谓之间应该有停顿,领起全句的语气词后应该有停顿,几个连动的成分之间也应该有停顿。所以划分句子节奏时,除了要考虑句子的意思,还要考虑句子的结构。可以根据句意来划分,句意为:张循宪正打算向朝廷汇报工作,可这次出使有部分事务很长时间没有解决,非常担心。 17.本题考查的是对文言句子的翻译。我们在翻译的过程中,只要字字对译,不丢关键字,然后语句通顺,意思明确,就可以拿满分了。翻译句子时,要注意重点词语,一定要翻译到位,切忌漏翻关键词语。重点词语:口体之奉:吃的和穿的。对:回答。 点睛:文言文翻译有直译和意译两种方法,一般要求直译。所谓直译,就是将原文中的字字句句落实到译文中,译出原文中用词造句的特点,甚至在表达方式上也要求与原文保持一致。翻译要求字字落实,译出原文用词的特点,译出原文造句的特点。 18.本题考查的是对原文内容的理解。解答此题的关键是在理解原文内容的基础上,根据题目的要求和提示的信息梳理内容,找出相关的语句,概括即可。本题注意根据主要事件,可以概括出张嘉贞的特点是:才能超群。 五、【2018年中考湖北黄石卷】阅读下面的文育文,完成后面小题。 陶渊明字光亮,或云潜字渊明,浔阳柴桑人也。渊明少有高趣,博学善属文,颖脱不群,任真自得。尝著《五柳先生传》以自况。 亲老家贫,起为州祭酒。不堪吏职,少日自解归。州召主簿不就。躬耕自资,遂抱羸疾。江州刺史檀道济往候之,偃卧瘠馁①有日矣。道济谓曰:“贤者处世天下无道则隐有道则至。今子生文明之世,奈何自苦如此?”对曰:“潜也何敢望贤,志不及也!”道济馈以粱肉,麾而去之②。 复为镇军建威参军。谓亲朋曰:“聊欲弦歌,以为三径③之资,可乎?”执事者闻之,以为彭泽令。岁终,会郡遣督邮至,县吏请曰:“应束带见之。”渊明叹曰:“我岂能为五斗米折腰向乡里小儿!”即日解绶去职,赋《归去来》。 渊明不解音律,而蓄无弦琴一张,每酒适辄抚弄以寄其意。贵贱造之者,有酒辄设。渊明若先醉,便 69 语客:“我醉欲眠,卿可去。”其真率如此。 (节选自萧统《陶渊明传》,有删改) 注:①偃卧瘠馁:卧床挨饿。②麾而去之:被他退回了。③三径:指归隐者的居所。 9.下列句子加点的词在文中的意思,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 A.博学善属文(属:写) B.州召主簿不就(就:赴任) C.以为彭泽令(以为:认为) D.便语客(语:告诉) 10.为文中画波浪线的语句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贤者处此/天下无道则隐有道/则至 B.贤者处世/天下无道则隐/有道则至 C.贤者处世天下/无道则隐/有道则至 D.贤者处世天下/无道则隐有道/则至 11.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页是( ) A.选文塑造了陶渊明自由洒脱的形象,表现了他高洁的人格。 B.陶渊明已卧床挨饿多日,江州刺史檀道济馈赠他粮食和肉,但他退回了檀道济的馈赠。 C.陶渊明不愿束带迎接督邮,当日辞官,体现了他“不汲汲于富贵”的品质。 D.陶渊明嗜酒。亲朋无论穷富,都会设酒招待他,而陶渊明逢酒必醉。 12.把文中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不堪吏职,少日自解归。 (2)渊明不解音律,而蓄无弦琴一张。 【答案】 9.C 10.B 11.D 12.(1)(陶渊明)不愿受(或“不能承受”)官职的束缚,不久就自己弃官回家。(2)渊明不懂音律,却保存(或“收藏”)了一张无弦琴。 【解析】选自《陶渊明传》 作者:萧统 年代:南朝梁 参考译文: 陶渊明字元亮,有人说陶潜字渊明,浔阳柴桑人。陶渊明少年时就有很高的志向,曾经著作《五柳先生传》自娱自乐。 孝敬老人,家里很穷,被起用任命为州祭酒,忍受不了官场琐事,不久,自己弃官回家了。州郡召他担任主簿,没有接受。亲自耕种自给自足,得了疾病。檀道济前去探望他,陶渊明卧床挨饿好几天了。檀道济说:“ 69 贤人处世,朝廷无道就隐居,政治开明就出来做官,如今你生在开明盛事,为什么自己如此糟践自己呢?”陶渊明回答说:“我怎敢充当贤人,我的志向比不了他们。”檀道济送给他粮食和肉,都被他扔掉了。 后来担任镇军、建威参军。陶渊明对亲戚朋友说:“我打算弹琴唱歌过隐居的生活,可以吗?”当政者听说后,调任他为彭泽县令。年终,恰逢州郡派督邮(官职名)到彭泽县,下属请示陶渊明说:“该装束整齐穿官服面见他”。陶渊明叹气说:“我不能为五斗米的俸禄低头哈腰,恭恭敬敬去侍奉那卑污的小人!”当天就解下官印辞去官职,写了一篇《归去来》赋。 陶渊明不懂音律,却保存了一张无弦琴,每次喝酒,都弹拨一番寄托新意。来拜访的人不论贵贱,只要有酒就招待他们,陶渊明如果先喝醉,就告诉客人:“我喝醉了要睡觉,你可以走了。”他的天真直率达到这种地步。 9.本题考查学生对重点文言词语意义的辨析能力。解答此类题目时,应先理解词语所在句子的意思,然后根据句子的翻译推断词语的意思。课外文言文的词语解释既要充分调动知识积累,回忆该词的常用义,还要结合上下文来判断。C项“以为”意思是“让……担任(做) ” 10.本题考查学生给文言文断句的能力。文言文断句首先要读懂句子的意思,根据句子的意思可以准确断句。句子意思读不懂的时候,也可根据虚词、对话、修辞、句子结构成分、文言文固定格式、习惯句式等断句。这句话意思是“贤人处世,朝廷无道就隐居,政治开明就出来做官”,根据意思划分节奏,应选B。 11.本题考查学生对文言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能力。对文言文的字词理解、词句赏析、词语作用、主要内容、文章主旨都要有一定的理解,才能轻松做出选择。D项表述错误,“贵贱造之者,有酒辄设”说的是陶渊明对来拜访的人,无论贵贱,有酒就会设宴招特他们,“而陶渊明逢酒必醉”属无中生有。 12.本题考查学生对文言文句子的翻译能力。文言文的翻译一般有直译和意译两种方法,具体到某一句子时要注意通假字、词类活用、一词多义、特殊句式等情况,如遇倒装句就要按现代语序疏通,如遇省略句翻译时就要把省略的成分补充完整。堪:忍受;少日:不久;蓄:收藏。 点睛:翻译语句时一定要先回到语境中,根据语境读懂句子的整体意思,思考命题者可能确定的赋分点。具体的方法是:首先找出关键实词、虚词,查看有无特殊句式,运用“留”“删”“调”“换”“补”的方法,直译为主,意译为辅;然后按现代汉语的规范,将翻译过来的内容进行适当调整,达到词达句顺。 六、【2018年中考湖北随州卷】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小题。 隋文帝①子秦王俊为并州总管,以奢纵免官。杨素启奏:“王,陛下爱之,请舍其过。”文帝曰:“法不可违。若如公意,吾是王儿之父非兆人②之父,何不别制天子儿律乎?我安能亏③法?”卒不许。 【注释】①隋文帝:杨坚,隋朝开国皇帝。隋文帝和独孤皇后共育有五子——房陵王杨勇、隋炀帝杨广、秦王杨俊、蜀王杨秀、汉王杨谅。②兆人:兆民,万民。③亏:使……受损害。 13.请用“/”给下面文字断句。(限断两处) 吾是王儿之父非兆人之父何不别制天子儿律乎 14.下列句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陛下爱之 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爱莲说》) 69 B.若如公意 若为佣耕,何富贵也(《陈涉世家》) C.我安能亏法 安求其能千里也(《马说》) D.卒不许 潭中鱼可百许头(《小石潭记》) 15.用现代汉语翻译文中画线句子。 隋文帝子秦王俊为并州总管,以奢纵免官。 16.本文体现了隋文帝怎样的治国思想? 【答案】13.吾是王儿之父/非兆人之父/何不别制天子儿律乎14.C 15.隋文帝的儿子秦王杨俊是(担任)并州总管,因奢侈、骄纵(而触犯刑律)被免去官职。 16.①严明律法(以法治国)(王子犯法与庶民同罪)②人公无私(公正无私) 【解析】选自《隋文帝不赦子》 作者:不详 年代:不详 参考译文:隋文帝的儿子秦王俊是并州总管,因奢侈、骄纵而触犯刑律被免去官职。杨素启奏道:“(对于)秦王,陛下十分疼爱他,臣请求陛下不追究他的罪过。”文帝说:“谁也不可违反法律。如果按照你的意思处理这件事,我就仅仅成了秦王俊的父亲,而不是天下人的父亲了,倘真如此,为什么不另外制订专门适用于天子的儿子的法律呢?我怎么能像你说的那样做使法律的尊严受到损害?”最终隋文帝没有答应杨素的请求。 13.本题考查文言断句的能力。做“断句题”要通读全句,理解句子主要意思,在此基础上再根据文意和常用的断句方法加以判读。常见的断句方法有:语法分析、对话标志、常见虚词、结构对称、固定句式等。这句话的意思是:我就仅仅成了秦王俊的父亲,而不是天下人的父亲了,倘真如此,为什么不另外制订专门适用于天子的儿子的法律呢?可以根据句意进行停顿。 点睛:本题考查学生划分文言句子节奏的能力。文言语句的节奏划分一般以句意和语法结构为划分依据。一般来说,主谓之间应该有停顿,句中领起全句的语气词后应该有停顿,几个连动的成分之间也应该有停顿。所以划分句子节奏时,除了要考虑句子的意思,还要考虑句子的结构。 14.文言文中有一些词是一词多义,要确定它在句子中的意思,就要根据上下文的内容来考虑。在平时文言文的学习中,要特别重视并掌握这类一词多义的单音节词。C项中的两个“安”都是“怎么”的意思。A:代词,代秦王俊/用在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B:如果/你;D:答应/表示约数,上下。故选C。 15.文言文翻译有直译和意译两种方法。一般要求直译。所谓直译,就是将原文中的字字句句落实到译文中,译出原文中用词造句的特点,甚至在表达方式上也要求与原文保持一致。翻译要求字字落实,译出原文用词的特点和句式的特点。“为”“以”“纵”是此题中的关键词语,一定要解释准确。 16.本题考查对文章内容的理解。解答此题的关键是在理解课文内容的基础上,把握主旨,联系实际,根据题目的要求和提示的信息梳理内容,找出答案。这篇文章主要叙述了隋朝皇帝杨坚将犯法的儿子依法治罪的故事,从“何不别制天子儿律乎”“我安能亏法”体现出杨坚的大公无私,这也同样透露出隋朝律法严明。 七、【2018年中考湖北咸宁卷】阅读文章,完成下列小题。 上“与群臣论止盗。或请重法以禁之,上哂”之日: “ 69 民之所以为盗者,由赋繁役重,官吏贪求,饥寒切身,故不暇顾"廉耻耳。朕当去奢省费,轻徭薄赋,选用廉吏,使民衣食有馀,则自不为盗,安用重法邪!”自是数年之后,海内升平,路不拾遗,外户不闭,商旅野宿焉。上又尝谓侍臣曰: “君依于国,国依于民。刻民以奉君,犹割肉以充腹,腹饱而身毙,君富而国亡。故人君之患,不自外来,常由身出。夫欲盛则费广,费广则赋重,赋重则民愁,民愁则国危,国危则君丧矣。朕常以此思之,故不敢纵欲也。 (节选自《资治通鉴》) 注释:①上:皇上,此处指唐太宗。②哂(shen):微笑,此处含有微讽之意。③不暇顾:顾不上。④野宿:在野外露宿。 15.下列语句中加点词语的意义,相同的一组是( ) A.上与群臣论止盗 一狼得骨止 B.朕当去奢省费 去因还乡 C.自是数年之后 自经丧乱少睡眠 D.刻民以奉君 虞山王毅叔远甫刻 16.下列语句中加点词语的意义和用法,不相同的一组是( ) A.民之所以为盗者 客之美我者B.犹割肉以允腹 能以径寸之木 C.君富而国亡 学而不思则罔D.夫欲盛则费广 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 17.下列选项中,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和分析错误的一项是( ) A.本文阐述了唐太宗的民本思想。 B.有的大臣希望唐太宗用严刑重罚禁止百姓偷盗。 C.老白姓偷盗是因为没有廉耻观。 D.唐太宗认为,去奢省费,轻徭薄赋,选用廉吏,百姓衣食无忧就不会偷盗。 18.将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朕)使民衣食有馀,则自不为盗,安用重法邪! (2)故人君之患,不自外来,常由身出。 【答案】 15.C 16.B 17.C 18.(1) (我)让老百姓代食有富余,那么老百姓就白然不做盗贼(不会成为盗贼), 哪里需要用严刑重罚呢! (2)所以国君的忧患,不从外界米,常常从自身生出。 【解析】 15.试题分析:C项语句中加点词语的意义相同。都是“从”之意。A前者“禁止”,后者“停止(追赶)”。B前者“去除”,后者“离开”。D前者“剥削”,后者“雕刻”。 69 点睛:一词多义。文言词语的用法和含义是中考的常考题,一词多义现象在文言文中相当普遍。有些词所包含的意义不止一个,在不同的语言环境中能表示不同的意思,这样的现象叫一词多义。把握一词多义,要注意了解词的本义、引申义、比喻义和假借义。 16.试题分析:B项语句中加点词语的意义和用法不相同。前者目的连词“来”,后者介词“用”。A“……的原因”。C表转折。D可翻译为“就”。从语法意义上讲,都表示结构相同的句子的并列关系。 17.试题分析:C项“老白姓偷盗是因为没有廉耻观”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和分析错误。要分析好“民之所以为盗者,由赋繁役重,官吏贪求,饥寒切身,故不暇顾廉耻耳”这一句话。 18.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学生对文言句子的翻译能力。翻译文言语句是文言文阅读的必考题。直译讲究字字落实,特别是关键词语的意思必须要呈现出来。文言语句的翻译首先要知道文言词语的意思,把词语放到语境中,根据上下文推断也不失是一种较好的方法。注意“馀”“为”“安”“自”“身”等字词的翻译。 翻译: 皇上与群臣议论怎样禁止盗贼。有人请求使用严厉的刑法来制止。皇上微笑着说:"老百姓之所以去做盗贼,是由于赋税太多,劳役、兵役太重,官吏们又贪得无厌,老百姓的饥饿逼迫上身,所以就顾不得廉耻罢了。我们应当去掉奢侈,节省开支,减轻徭役,少收赋税,选拔和任用廉洁的官吏,使老百姓穿的吃的都有富余,那么他们自然就不会去做盗贼了,何必要用严厉的刑法呢!” 从这以后,过了几年,天下太平,没有人拾别人掉在路上的东西(给自己),大门可以不关,商人和旅客可以露宿。皇上曾对身边的大臣说:“君主依靠国家,国家依靠民众。依靠剥削民众来奉养君主,如同割下身上的肉来充腹,腹饱而身死,君主富裕国家就灭亡。所以,君主的忧患,不是来自外面,而是常在自身。欲望兴盛,费用就会增大;费用增大,赋役就会繁重;赋役繁重,民众就会愁苦;民众愁苦,国家就会危急;国家危急,君主就会丧失政权。朕常常思考这些,所以就不敢放纵自己的欲望了。” 八、【2018年中考湖南衡阳卷】阅读《强项令》,完成下列小题。 ①董宣,字少平,陈留圉人也。……后特征洛阳令。时湖阳公主苍头白日杀人,因匿主家,吏不能得。及主出行,而以奴骖乘。宣于夏门亭候之,乃驻车叩马,以刀画地,大言:数主之失,叱奴下车,因格杀之。主即还宫诉帝。帝大怒,召宣,欲菙杀之。宣叩头曰:“愿乞一言而死。”帝曰:“欲何言?”宣曰:“陛下圣德中兴,而纵奴杀良人,将何以理天下手?臣不须菙,请得自杀。”即以头击楹,流血被面。帝令小黄门持之,使宣叩头谢主,宣不从,强使顿之,宣两手据地,终不肯俯。主曰:“文叔为白衣时,臧亡匿死,吏不敢至门。今为天子,威不能行一令乎?”帝笑曰:“天子不与白衣同。”因敕:“强项令出!”赐钱三十万。宣悉以班诸吏。由是博击豪强,莫不震栗。京师号为“卧虎”。歌之曰:“枹鼓不鸣董少平。” ②在县五年。年七十四,卒于官。诏遺使者临视,唯见布被覆尸,妻子对哭,有大麦数斛,敞车一乘。帝伤之,曰:“董宣康洁,死乃知之。”以宣尝为二千石,赐艾绶,葬以大夫礼。 9.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的字词。 (1)后特征为洛阳令 (2)大言数主之失 (3)使宣叩头谢主 (4)臧亡匿死 10.下列句子中“以”字的意义和用法与例句相同的一项是( ) 69 例句:以中有足乐者,不知口体之奉不若人也。 A.以刀画地B.宣悉以班诸吏 C.葬以大夫礼D.以宣尝为二千石 11.将下列句子翻译为现代汉语。 (1)将何以理天下平? (2)唯见布被覆尸,妻子对哭。 12.文章①②两段分别表现了“强项令”怎样的性格品质?这两段在写法上有何不同? 【答案】 9.(1)特别征召(2)列举(罪状或过去)(3)认错(4)通“藏“,隐藏。10.D 11.(1)将拿什么来治理天下呢?(2)只看见布做的被子覆盖着尸体,(董宣)的妻子和儿女相对而哭。 12.第一段体现了董宣秉公执法,不畏权贵的性格品质;第二段表现了他的廉洁品质。第一段是详写,第二段是略写,或者第一段以正面描写为主或正侧面描写相结合,第二段以侧面描写为主。 【解析】 9.试题分析:理解常见文言词语在文中的含义。理解文言词语的含义要注意其特殊用法,如通假字、词类活用、一词多义和古今异义词等;平时要多积累文言词汇,要能结合具体语境,弄清句子的意思来辨析推断,揣摩其意思。比如本题中的“臧”通“藏”,“隐藏”;“特征”是古今异义词,“特别征召”的意思。 10.试题分析:此题考查常见文言虚词在文中的意义。题目中的“以中有足乐者”中的“以”是“连词,因为”;A项中“以”是“介词,用”;B项中的“以”是“介词,把”;C项中的“以”“用,按照”;D项中的“以”是“连词,因为”。故选D。 11.试题分析:本题考查翻译文言语句的能力。解答时一定要先回到语境中,根据语境读懂句子的整体意思,找出关键实词、虚词,查看有无特殊句式。(1)句中的“何、以、理、平”几个词是赋分点,注意句式倒装;(2)句中的“唯、覆、妻子”几个词是赋分点。翻译时要做到“信、达、雅”。 点睛:在文言文翻译过程中,必须遵循“字字有着落,直译、意译相结合,以直译为主”的原则。翻译文言语句要抓住句子中的关键词汇,运用 “增、删、调、换、留”等译文的基本方法,做到译句文从字顺,符合现代汉语语法规范,句意尽量达到完美。 12.试题分析:考查对人物形象的分析和文章的写作手法的理解。在整体感知文本内容的基础上,分析文章的写作手法并概括人物形象。(1)考查欣赏作品的形象,领悟作品的艺术魅力。解答要抓住刻画人物的各种描写手法来分析;从叙写的事件上来分析;把人物放到一定的背景环境中去分析;注意对人物的介绍和评价。文章第1段表现了“强项令”不畏权贵,刚正不阿的品质,第2段则表现了他志行廉洁的品质。(2)考查写作手法的理解与分析。正面描写,就是对描写的对象进行的直接叙写。侧面描写,又叫间接描写,是指在文学创作中,作者通过对周围人物或环境的描绘来表现所要描写的对象,以使其鲜明突出,即间接地对描写对象进行刻画描绘。本题作答可以从描写的角度或描写的详略来分作答。 69 参考译文: 董宣,字少平,陈留郡圉地人。……后来被特例征召为洛阳县令。当时湖阳公主的家奴白天杀了人,于是藏匿在公主家里,官吏无法抓捕。等到公主出门,而用这个家奴陪乘,董宣在夏门外的万寿亭等候,拦住公主的车马,用刀圈地,大声数落公主的过失,呵斥家奴下车,接着便把家奴打死了。公主立即回到宫里向光武帝告状。光武帝极为愤怒,召来董宣,要用鞭子打死他。董宣磕头说:“希望乞求说一句话再死。”光武帝说:“想说什么话?”董宣说:“皇上您因德行圣明而中兴复国,却放纵家奴杀害百姓,将来拿什么来治理天下呢?臣下我不需要鞭子打,请求能够自杀。”当即用脑袋去撞击柱子,顿时血流满面。光武帝命令宦官扶着董宣,让他向公主磕头谢罪,董宣不答应,光武帝命宦官强迫他磕头,董宣两手撑地,终究不肯就范。公主说:“过去弟弟做百姓的时候,隐藏逃亡犯、死刑犯,使官吏不敢到家门。现在做皇帝,威严不能施加给一个县令吗?”光武帝笑着说:“做皇帝和做百姓不一样。”于是下令放了董宣(注:“强项令”即为“董宣”),赏赐了他三十万钱。董宣把它全部分给手下众官吏。从此捕捉打击依仗权势横行不法之人,没有谁不害怕得发抖。京城称之为“卧虎”。人们歌颂他说:“没人击鼓鸣冤的是董宣。” 董宣当了五年洛阳县令。七十四岁时,死在任上。光武帝召令派遣使者探望,只看见布覆盖着尸体,董宣的妻子和儿子相对而哭,家里只有几斛大麦,一辆破车。光武帝知道后很伤心,说:“董宣廉洁,到他死我才知道。”因董宣曾经做过俸禄为二千石的官员,便赏赐系印钮的绿色丝带,并按大夫的礼节安葬。 九、【2018年中考吉林卷】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下面小题。 龙卷风 熙宁九年,恩州武城县有旋风自东南来,望之插天如羊角,大木尽拔。俄顷旋风卷入云霄中。既而渐近,所经县城官舍、居民略尽,悉卷入云中。县令儿女奴婢卷去,复坠地,死伤者数人。民间死伤亡失者不可胜计,县城悉为丘墟,遂移今县。 (选自《梦溪笔谈》) 10.下面“略”的义项摘录于《古代汉语词典》,其中符合“居民略尽”的一项是( ) A.疆界B.巡行,巡视C.谋略,智谋D.大致 11.请用“/”为文中划线语句断句。 俄顷旋风卷入云霄中。 12.请在文中找出一个能够表现龙卷风特点的词语,并说明理由。 【答案】 10.D 11.俄顷/旋风卷入云霄中。 12.围绕“插天、尽拔、卷入、略尽、悉、卷入、移”等任意一个词语,能说明龙卷风威力巨大,破坏力强(危害大)即可。 【解析】选自《梦溪笔谈》 作者:沈括 年代:北宋 参考译文: 69 熙宁九年,恩州武城县有旋风从东南方向刮来,远远望去,像一支羊角直插入天空。大树全被风连根拔起,很快旋风就将它们卷入云霄中。不久旋风渐渐地移近,经过县城,官舍民房几乎一扫而尽,全都被卷入云中。县令的儿女和奴婢被卷走,又摔在地上,死伤了好几个人。老百姓中死伤和失踪的人不计其数。县城完全成为一片废墟,于是县城就移到了现在这个地方。 10.此题考查一词多义。文言文中有一些词是一词多义,要确定它在句子中的意思,就要根据上下文的内容来考虑。在平时文言文的学习中,要特别重视并掌握这类一词多义的单音节词。根据“居民略尽”的意思“官舍民房几乎一扫而尽”,可知“略”是“大致”的意思。故选D。 11.本题考查学生划分文言句子节奏的能力。有以下六种情况注意停顿:主谓之间要停顿;谓宾之间要停顿;谓语中心语和介宾短语之间要停顿;关联词后面要停顿;总领性词语后面要停顿。根据句意“很快旋风就将它们卷入云霄中”可知应划分为:俄顷/旋风卷入云霄中。 12.本题考查的是对课文内容的理解。解答此题的关键是在理解课文内容的基础上,根据题目的要求和提示的信息梳理内容,找出相关的语句,概括即可。表现龙卷风特点的词语有:插天、尽拔、卷入、略尽、悉、卷入。这些词语表现了龙卷风威力巨大,破坏力强的特点。 十、【2018年中考江苏无锡卷】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小题。 杨烈妇者,李侃妻也。建中末,李希烈陷汴,谋袭陈州。侃为项城令,希烈分兵数千略定诸县,侃以城小贼锐,欲去。妇曰:“寇至当守,力不足,则死焉。君而逃,尚谁守?”侃曰:“兵少财乏,若何?”妇曰:“县不守,则地,贼地也,仓廪府库皆其积也,百姓皆其战士也,于国家何有?请重赏募死士,尚可济。”侃乃召吏民入廷中曰:“令诚若主也,然满岁则去,非如吏民生此土也,坟墓存焉,宜相与死守,忍失身北面奉贼乎?”众泣,许诺。乃徇曰:“以瓦石击贼者,赏千钱;以刀矢杀贼者,万钱。得数百人。侃率以乘城,妇身自㸑①以享众。报贼曰:“项城父老义不下贼,得吾城不足为威,宜亟去;徒失利,无益也。”贼大笑。侃中流矢,还家,妇责曰:“君不在,人谁肯固?死于外,犹愈于床也。”侃遽登城。会贼将中矢死,遂引去,县卒完。诏迁侃太平令。 【注】①:㸑(cuàn),烧火做饭 8.下列各句朗读停顿不恰当的一项是( ) A.燕雀安知鸿鹄/之志哉 B.两狼之并驱/如故 C.侃/为项城令 D.非如/吏民生此土也 9.下列对文章内容理解有错误的一项是( ) A.李侃面对“城小贼锐”的形势,本想逃走,后来在妻子的劝勉下带领众人奋勇抗敌。 B.李侃的妻子深明大义,她鼓励李侃以忠义为重,恪尽职守,并为守城出谋划策。 C.李侃号召官员百姓拿起武器奋勇杀敌,与城池共存亡,得到大家的响应。 D.李侃身先士卒,亲自登城督战,他的妻子发动全城妇女烧火做饭,搞赏官兵。 10.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 ①坟墓存焉 焉:______ ②项城父老义不下贼 义:______ 69 ③人谁肯固 固:______ ④侃遽登城 遽:______ 11.翻译下列句子。 (1)宜相与死守,忍失身北面奉贼乎? (2)会贼将中矢死,遂引去,县卒完。 【答案】 8.A 9.D 10.(1)①在这里 (2)②坚持正义 (3)③坚守 (4)④立即 11.(1)(大家)应当一起拼死守城,怎么能忍心失去操守投降侍奉敌人呢? (2)适逢敌将中箭而死,(敌人)于是退兵离开,项城最终得以保全。 【解析】选自《新唐书》 作者:宋祁、欧阳修 年代:北宋 8.本题考查学生划分文言句子节奏的能力。有以下六种情况注意停顿:主谓之间要停顿;谓宾之间要停顿;谓语中心语和介宾短语之间要停顿;关联词后面要停顿;总领性词语后面要停顿。A.由句意“燕雀怎么能知道天鹅的志向呢”可知,此句应该划分为:燕雀/安知鸿鹄之志哉。 9.本题考查的是对课文内容的理解。解答此题的关键是在理解课文内容的基础上,根据题目的要求和提示的信息梳理内容,找出相关的语句,概括即可。根据“侃率以乘城,妇身自㸑以享众”“侃中流矢,还家,妇责”可知D项说法不准确。 10.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言词语意思的能力。文言词语的学习和积累是学习文言文的首要环节,这就要求考生不仅要理解和掌握常见文言词语的基本意义和用法,而且还要注意词语在上下文中的特殊含意和用法,这就要求学生能活学活用。注意“焉”是兼语词,“在这里”的意思;“义”是词类活用,名词用作动词,坚持正义。 11.本题考查的是对文言句子的翻译。文言文的翻译一般有直译和意译两种方法,无论是哪种方法,都应做到:忠实原文、语句通顺、表意明确、语气不变、符合现代汉语语法规范。翻译句子时,要注意重点词语,一定要翻译到位。注意以下关键词语的意思:“宜”,应当;“会”,适逢、正赶上;“矢”,箭;“遂”,于是、就;“去”,离开;“卒”,最终。 点睛:翻译文言句子是文言文的一个重要考点。翻译句子要把握的原则:1.语句通顺,成分完整。(注意翻译省略主语宾语时要补充完整,并添加括号。)2.落实字词,直译为主,意译为辅。方法是:吃透课内文言文,反复诵读,熟练掌握,再适当拓展。 ☞考点归纳 69 归纳1:理解常见文言实虚词在文中的含义。文言实词的考查,最常见的命题形式是,指定文中若干个词让学生作解释。要求解释的词,一般为常见实词,通假字、一词多义、古今异义、词类活用等,往往是命题的重点,当然也应该成为同学们备考的重点。 归纳2:理解文言文内容要点。回答这一题的关键首先在于对语段的整体理解。即,读懂故事。然后,要先审题干,再找内容。这类题目的答案基本都能在原文中找到,但找答案不是盲目的,要看看题目问的是哪方面的内容,然后再有的放矢地去找。 归纳3:理解或翻译文中的句子。翻译文言语句是文言文阅读的必考题。文言翻译的标准是三个字:信、达、雅。对于学生而言,能达到前两个标准“信”(准确无误)和“达”(通顺流畅)就很不错了。因为中考要求文言翻译要直译,讲究字字落实,特别是对关键词语的理解、特殊句式的判断要求较高。 归纳4: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如果内容理解用自己的话表述,那学生就应学会根据文本内容进行总结和归纳。 归纳5: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学生亮出的观点要明确,最好能围绕原文观点,理解作者的感情,从全文的主旨和情感基调入手,细细品味词句所包含、表达的思想感情。因为,文章的主旨和思想感情是统领全文的“神”,要品味词句所包含、所表达的思想感情,不从全文的主旨和情感基调入手,分析品位的结果就很有可能会与原文情感相悖。 ☞易错易混 1.注意文言词语的通假现象 2.注意文言词语的古今异义现象 3.注意文言词语的一词多义现象 4.注意文言词语的词类活用现象 5.注意古今句式的差异现象 ☞解题技能 第一步:快速浏览题目 课外文言文阅读试题有个特点:有的题目选项出示了文中某些关键字词的意思:有的题目则提示了文言文的主要内容。浏览题目,有助于同学们初步了解文言文的大致意思。所以,接到课外文言文阅读文段,首先应该快速浏览文段后的题目。 第二步:仔细分析标题 一般而言,课外文言文阅读文段都会给出标题,而大部分标题本身就概括了文言文的主要内容。例如,在一次测试中,考了一个“楚人学舟”的课外文言文阅读文段。这个主谓结构的标题概括了文段的主要内容,我们看了标题就知道文段的主要内容了。总之,仔细分析文段的标题,可使我们快速理解文言文的主要内容。 第三步:结合注释速读全文 69 课外文言文阅读文段,对于一些难懂的文言字词一般都会给出注释。这些注释有助于同学们准确理解文言文的主要内容。所以,千万别忽略这些注释,而应结合注释速读全文。另外,需要注意的是,在阅读全文的过程中,碰到“拦路虎”,千万别停下来苦苦思索,而应继续阅读。总之,速读全文,不求完全读懂,能明白文章的大致意思就可以了。 第四步:“对症下药”解答问题。 课外文言文阅读问题设计有三种类型,即词语解释题、句子翻译题和内容理解题。对于不同的题目则采用不同的解题方法: (1)词语解释题:这类题目多数是考查文言实词中一词多义的现象,而这些文言实词基本上都是同学们在课内文言文中学习过的。解题时,应先套用我们学习过的文言实词的意思,再联系上下文检验,经检验意思通顺,则为正确答案。 (2)句子翻译题:翻译句子应该在直译的基础上意译。首先,在草稿上把关键的字词的意思解释出来(直译);然后,将句子的大致意思写出来(意译)。在翻译句子时需要注意以下几个问题:①年号、人名、地名、官名、物名、书名、国名等专有名词保留原样,不用翻译。例如:“庆历(年号)四年春,滕子京(人名)谪守巴陵郡(地名)”。可把这个句子译为:庆历四年的春天,滕子京被贬了官,做了巴陵郡的太守②句子中没有实际意义的词语应删去。例如:“陈胜者,阳城人也”。“者……也”表判断,无义,应删去。可把这个句子译为:陈胜是阳城人。③文言文中有些特殊句式(如主谓倒装、宾语前置、状语后置等倒装句)和现代汉语的语序不一样,翻译时要作适当的调整。例如:“甚矣,汝之不惠(主谓倒装)!”可把这个句子译为:你的不聪明也太严重了。④所翻译的句子若是省略句,则要把省略了的成份增补出来。例如:“乃丹书帛曰‘陈胜王’(省略主语)。”可把这个句子译为:他们(主语)就用朱砂在绸子上写上‘陈胜王’三个字。 (3)内容理解题。解决这种类型的题目有三种方法:第一,引用原文句子回答;第二,摘录原文关键的词语回答;第三,用自己的话组织文字回答。三种方法,采用第一、二种方法回答准确率较高 【2019年中考四川凉山州卷】文言文阅读 蛛与蚕 蛛语蚕曰:“尔饱食终日以至于老,口吐经纬,黄口灿然,固之自裹。蚕妇操汝入于沸汤,抽为长丝,乃丧厥躯。然其巧也,适以自杀,不亦愚乎!”蚕答蛛曰:“我固自杀。我所吐者,遂为文章,天子衮龙”①,百宫绂绣②,孰非我为?汝乃枵腹而营口,吐经纬织成网罗,会伺其间,蚊虻蜂蝶之见过者无不杀之,而以自饱。巧则巧矣,何其忍也!”蛛日:“为人谋或为汝自谋,宁为我!”噫,世之为蚕不为蛛者寡矣夫! (选自《雪涛小说》有删改) 注:①衮龙:龙袍;②绂绣:一种官员的礼服; (③枵腹:空腹 9.解释下列加点的词语 (1)我固自杀( ) (2)遂为文章( ) 69 (3)孰非我为( ) 10.翻译文中画线句子 (1)然其巧也,适以自杀,不亦愚乎! (2)为人谋或为汝自谋,宁为我! 11.文中的蛛与蚕分别指的是哪一类人? 【答案】 9.(1)固然 (2)(接着)就 (3)哪一个 10.(1)既然如此.那么你巧妙的技艺,正好用来自杀,(这)不是太愚蠢了吗?(2)替别人打算,还是替自己打算,(我)宁肯为自己! 11.蛛:指利己不利世的人; 蚕:指利世不利己的人。 【解析】 9.考查理解常规文言实词的能力。解答时,要注意词语在特定语言环境中的意思。(1)结合上文“蛛语蚕曰”的内容分析,“固”是固然的意思;(2)根据对话情景和所积累实词含义分析“遂”是“就”的意思;(3)前文所罗列之物,“衮龙”、“绂绣”均为丝织物可知,该句为反问句,故“孰”的意思是哪一个。注意平时多积累文言实词的含义,作答时结合具体语境写出正确解释。 10.考查文言文句子的翻译。注意翻译时,字要一一对应,以直译为主,意译为辅。注意对句子中关键词语的理解,根据句式进行适当的增删调换,使句子流畅;(1)然:既然如此;以:用来。(2)为:替;谋:打算。 11.考查对文中事物的理解和分析能力。解此类题目时,先理清文章思路,理解文章含义,最好能正确的翻译成现代文,这样更便于理解文章。在此基础上找出关键句或词语进行分析作答。本文由蛛与蚕的对话中可知,蛛不顾他人感受,只为自己享乐;而蚕到死都在为别人忙碌,从不为自己考虑。由此作答即可。 参考译文:蜘蛛跟蚕说:"你饱食终日,一直到老。丝吐成经纬(织成茧),颜色黄白灿烂,于是将自己裹缚。养蚕的妇人将你们放进沸腾的水中,(你们)就丧失了性命。但是,你们的巧只适合用来自寻死路,不是太蠢了点吗?"蚕回答蜘蛛说:"我的确是自寻死路,(但)我所吐的丝就成了花纹和彩绣,帝王礼服上的(绣)龙,百官祭祀礼服所绣的服饰,哪样不是我做成的呢?你是空着肚子营造(网),口吐经纬(的丝)、织成罗网,在那上面等待着。看见蚊虫蜂蝶经过,没有不杀(了)它们而(让)自己(吃)饱(的)。巧是巧啊,多么残忍啊!"蜘蛛说:"为别人着想就做你;为自己着想就做我。啊,世界上像蚕一样不像蜘蛛一样的人太少了! 69 一、【2019届山东济南历城区九年级一模】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小题。 魏徵论隋炀帝 戊子,上谓侍臣曰:“朕观《隋炀帝集》,文辞奥博,亦知是尧、舜而非桀、纣,然行事何其反也!”魏征对曰:“人君虽圣哲犹当虚己以受人。故智者献其谋,勇者竭其力。炀帝恃其俊才,骄矜自用,故口诵尧、舜之言而身为桀纣之行,曾不自知,以至覆亡也。”上曰:“前事不远,吾属之师也!” (选自司马光《资治通鉴》) 9.用“/”给下面的文字断句。(画一处) 人 君 虽 圣 哲 犹 当 虚 己 以 受 人 10.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 故智者献其谋,勇者竭其力。 11.结合选文内容,分析魏征意在告诉唐太宗怎样的道理。 【答案】9.人君虽圣哲 /犹当虚己以受人 10.所以(这样才能使)有智慧的人贡献他的才能,勇敢的人竭尽他的全力。 11.示例:魏征提到炀帝恃其俊才,骄矜自用,以至覆亡的事例,意在告诉唐太宗,君主不能骄傲自大、固执己见、要言行一致,虚心接受别人的意见。 【解析】 9.本题考查学生划分文言句子节奏的能力。划分句子节奏时,除了要考虑句子的意思,还要考虑句子的结构。此题较容易,根据文意即可推断出正确答案:人君虽圣哲/犹当虚己以受人。译为:百姓的君主即使都是贤哲圣明,但也应当虚心接受别人的劝谏。此题要注意把相关的两个意思划开。 10.本题考查学生对文言句子的翻译能力。翻译文言语句是文言文阅读的必考题。直译讲究字字落实,特别是关键词语的意思必须要呈现出来。文言语句的翻译首先要知道文言词语的意思,把词语放到语境中,根据上下文推断也不失是一种较好的方法。注意下列字词的翻译,如“谋”:谋略,才能。“竭”:动词,竭尽,全部用尽。“其”:代词,他的。 11.文言文要点的概括。要想捕捉文章信息,就得首先理解全文,扫清文字障碍,疏通文意,读懂内容,这是归纳概括的前提和基础。如魏征意在告诉唐太宗:君主不能骄傲自大、固执己见、要言行一致,虚心接受别人的意见。要分析好“人君虽圣哲犹当虚己以受人。故智者献其谋,勇者竭其力。炀帝恃其俊才,骄矜自用,故口诵尧、舜之言而身为桀纣之行,曾不自知,以至覆亡也”等句。 【点睛】文言文翻译的原则。在文言文翻译过程中,必须遵循“字字有着落,直译、意译相结合,以直译为主”的原则。这就要求我们,在具体翻译时,对句子中的每个字词,只要它有一定的实在意义,都必须字字落实,对号入座。翻译时,要直接按照原文的词义和词序,把文言文对换成相应的现代汉语,使字不离词,词不离句。如果直译后语意不畅,还应用意译作为辅助手段,使句意尽量达到完美。 译文: 太宗贞观二年三月,皇上(唐太宗)对陪立 69 两旁的大臣说:“我读了《隋炀帝集》这部书,发现文章的辞藻深奥渊博,也知道是肯定尧、舜而否定桀、纣的,但是做起事来为什么又相反了呢?”大臣魏征答道:“百姓的君主即使都是贤哲圣明,但也应当虚心接受别人的劝谏,这样才能使有智慧的人贡献他的才能,勇敢的人竭尽他的全力。隋炀帝这个人,仗着自己超人的才智,骄傲自大固执己见,刚愎自用,所以尽管他嘴里说的是尧舜之美德,干的却是桀纣之所为。他没有自知之明,因此遭到覆亡的下场。”皇上听了,深有感触地说道:“前人的教训离我们不算远啊,应当引为借鉴。” 二、【2019届天津和平区九年级一模】阅读下面文言文选段,完成下列小题。 宋濂,字景濂。性诚谨,官内延久①,未尝讦②人过。主事茹太素③上书万余言。帝④怒,问廷臣。或指其书曰:“此不敬,此诽谤非法。”问濂,对曰:“彼尽忠于陛下耳。陛下方开言路,恶⑤可深罪。”既而帝览其书,有足采者。悉召廷臣诘责,因呼濂字曰:“微景濂,几误罪言者。”于是帝廷誉之曰:“朕闻太上为圣,其次为贤,其次为君子。宋景濂事朕十九年,未尝有一言之伪,诮⑥一人之短,始终无二,非止君子,抑可谓贤矣。” (《明史·宋濂传》) 【注释】①延久:长久。②讦(jié):攻击。③主事:官职名,茹太素是人名。④帝:指明太祖朱元璋。⑤恶:通“勿”。⑥诮:讥讽。 13.解释文中加点词的含义。 (1)未尝讦人过 过:( ) (2)有足采者 足:( ) 14.将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微景濂,几误罪言者。 15.主事茹太素上万言书后,面对明太祖的震怒,廷臣与宋濂各有什么样的表现?这突出了宋濂什么样的品质?(请你用自己的话回答) 【答案】13.(1)(1)过错 (2)(2)值得 14.(如果)没有景濂,(我)几乎(就要)错误地加罪于进言的人了。 15.廷臣都纷纷附和,指出上书中的不敬,诽谤之词。宋濂指出皇上应纳谏,不应责罚,突出了宋濂诚实、正直、敢于直言的品质。 【解析】 13.理解常见文言词语在文中的含义。理解文言词语的含义要注意其特殊用法,如通假字、词类活用、一词多义和古今异义词等;平时要多积累文言词汇,要能结合具体语境,弄清句子的意思来辨析推断,揣摩其意思。比如本题中的“过”是“过错”;“足”是古今异义词,“值得”的意思。 14.此题考查翻译文言文句子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要求学生在平时的学习注重积累,尤其是重点篇目,要做到熟记。尤其要注意一词多义、古今异义词、通假字等特殊的文言现象,重点实词必须翻译到位。同时,还要注意查看有无特殊句式。语句“微景廉,几误罪言者”的意思是:(如果)没有景濂,(我)几乎(就要)错误地加罪于进言的人了。其中“微”是“无,没有”;“罪”是“加罪”的意思,必须翻译出来。 69 15.考查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和人物形象的分析。在整体感知文章内容的理解上,结合文章中的具体内容分析作答。廷臣与宋濂的表现,从“或指其书曰:‘此不敬,此诽谤非法。’”和“彼尽忠于陛下耳。陛下方开言路,恶可深罪”可以看出:有些大臣指出“上书”中的不敬,是诽谤之词,应该治罪;宋濂则指出皇上应纳谏,不应责罚。通过对比突出了宋濂诚实、正直、敢于直言的品质。据此理解作答。 【点睛】参考译文: 宋濂,字景濂。性情诚恳谨慎,长期在宫中为官,却从不攻击他人过失。主事茹太素上书万余言,太祖大怒,以此询问廷臣的看法。有的指着茹太素的上书说:“这是不敬, 是诽谤,是违法。”太祖问宋濂,宋濂回答:“茹太素是尽忠于陛下的,陛下现在刚敞开言路,怎么能给他定以大罪呢?”不久,太祖翻阅茹太素的上书,觉得有不少可取之处,于是便将廷臣全部召来责问,并直呼宋濂的字说道:“如果没有景濂, 我几乎就要错误地加罪于进言的人了。”于是太祖又当场称赞宋濂说:“我听说最上等的是圣人, 其次是贤人, 再次为君子。宋景濂为朕效力十九年, 从未说过一句假话, 也从未讥讽别人的短处, 始终如一, 他岂只是君子, 还真可以说是贤人了。” 三、【2019届四川成都外国语九年级二模】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小题。 景公筑路寝①之台,三年未息;又为长庲②之役,二年未息;又为邹之长途。晏子谏曰:“百姓之力勤矣!公不息乎?”公曰:“途将成矣,请成而息之。”对曰:“ 明君不屈民财者,不得其利;不穷民力者,不得其乐。昔者楚灵王作顷宫③,三年未息也;又为章华之台,五年又不息也;乾溪之役,八年,百姓之力不足而自息也。灵王死于乾溪,而民不与君归。今君不遵明君之义,而循灵王之迹,婴惧君有暴民之行,而不睹长庲之乐也,不若息之。”公曰:“善!非夫子者,寡人不知得罪于百姓深也。”于是令勿委坏,余财勿收,斩板④而去之。 (选自《晏子春秋·内篇谏下》,有删改) 【注释】①路寝:台名。②长庲(lái):台名。③顷宫:占地一顷的大宫殿。④斩板:指斩断绳子,撤除夹板,表示停止工程。 16.下列语句中加点词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 A.公不息乎 息:休息 B.昔者楚灵王作顷宫 作:建造 C.而不睹长庲之乐也 乐:乐趣 D.寡人不知得罪于百姓深也 知:知道 17.将文中画线句子翻译为现代汉语。 (1)途将成矣,请成而息之。 (2)明君不屈民财者,不得其利;不穷民力者,不得其乐。 18.熟读选文内容,说说晏子与《邹忌讽齐王纳谏》中的邹忌劝说方式有何不同。 【答案】16.A17.(1)道路就快筑好了,让我修成后再停止吧。 (2)贤明的君主不枯竭民众的财力,就会大得其利;不穷尽民众的力气,就会大得其乐。 18.①晏子首先以百姓太过劳累来引起景公的注意,但效果不好;接着以明君的御民之术,从正面劝说——不枯竭民力,不穷尽劳力,才能大得其利;然后举楚灵王的暴行从反面论证;最后规劝景公不要循着楚灵王的足迹,有暴君的行为。②邹忌则从切身经历入手,由此及彼以小比大,以家比国,寓治国安邦之道于形象的比喻之中。 69 【解析】 16.理解词语的含义时要注意文言词语的特殊用法,如通假字、词类活用、一词多义和古今异义,能结合具体语境来准确辨析即可。涉及的词语都是常见的文言实词。解答时要联系上下文,根据语境做出判断。A.公不息乎(停止)。 17.要求学生一定要先回到语境中,根据语境读懂句子的整体意思,要找出关键实词、虚词,查看有无特殊句式,如判断句、倒装句(宾语前置、状语后置)、被动句、反问句等。运用“留”“删”“调”“换”“补”的方法,直译为主,意义为辅。重点字词:“途”道路;“明君”,贤明的君主;“屈”,枯竭。 18.要求学生在理解文本的基础上分析。晏子首先以百姓太过劳累劝谏景公,但效果不好;接着晏子以明君的御民之术劝说;然后举楚灵王的暴行从反面论证;最后規劝景公不要学楚灵王,有暴君的行为。所以他劝谏的方式应是“迂回曲折”;邹忌则从切身经历入手,由此及彼以小比大,以家比国,寓治国安邦之道于形象的比喻之中。 【点睛】翻译文言语句是文言文阅读的必考题。文言语句的翻译一般有两种方法,直译和意译,应该在直译的基础上意译。首先,在草稿上把关键的字词的意思解释出来(直译);然后,将句子的大致意思写出来(意译)。二是文言文中有些特殊句式(如主谓倒装、宾语前置、状语后置等倒装句)和现代汉语的语序不一样,翻译时要作适当的调整。 参考译文:景公修筑路寝高台,(过了)三年(都)没有停止;又开始了修建长廊的劳役,两年没有停止;又兴起修建通向邹国的道路。晏子劝谏说:“百姓大劳累了,主公还不停止吗?”景公说:“道路就快筑好了,让我修成后再停止吧。”晏子回答说:“贤明的君主不枯竭民众的财力,(就会)大得其利;不穷尽民众的劳力,(就会)大得其乐。从前楚灵王修建高大的宫殿,三年没有停止;又修建章华台,五年也没有停止;(到)乾溪战役,(打了)八年,(由于)百姓的精力不足而自动停止。楚灵王最后死在乾溪,民众却不和楚灵王回国。如今君主不遵守贤明的君主的最佳行为方式,而要去循着楚灵王的足迹,(我晏婴)恐怕君主会有暴君的行为,而看不到长廊的乐趣了。不如停止吧。”景公说:“好的!要不是先生你,我不知道得罪百姓多深了。” 四、【2019届四川自贡初中生毕业模拟】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小题 陈幼学,字志行,无锡人。万历十七年进士,授确山知县。政务惠民,积粟二千石以备荒,垦荒田八百余顷。给贫民牛五百余头,核黄河退地进三十余顷以赋民。 布政使刘浑成弟烂成,助妾杀妻,治如律。行太仆卿陈耀文家人犯法,立捕治之。汝宁知府丘度虑幼学得祸。言于抚按①,调中牟。秋成时,飞蝗蔽天。幼学率民捕蝗,得千三百余石,乃不为灾。县故土城,卑且圮②。给饥民粟,俾③修筑,工成,民不知役。幼学疏 为河者五十七,为渠者百三十九,俱引入小清河,民大获利。给贫民牛种,贫妇纺具,倍于确山。越五年,政绩茂著。以不通权贵,掌道御史拟斥之,其子争④曰: “儿自中州来,咸.言中牟治行无双,今予殿,何也?”乃已。 69 迁湖州知府,甫至,即捕杀豪恶奴。有施敏者士族子,杨升者人奴也,横行郡中。幼学执敏置诸狱。淫雨连月,禾尽死。幼学大举荒政,活饥民三十四万有奇。御史将荐之,征其治行,推官阎世科列上三十六事,御史以闻。诏加接察副使,仍视郡事。 幼学年已七十,其母尚在,遂以终养归。母卒,不复出。天启三年起南京光禄少卿改太常少卿俱不赴。明年卒,年八十四矣。中牟、湖州并祠祀之。 【注】①抚按:官职名。②圮:坍塌。③俾:让(他们)。④争:争辩。 10.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立捕治之 治:惩治。 B.咸言中牟治行无双 咸:都。 C.御史以闻 闻:听说。 D.明年卒,年八十四矣 卒:死。 11.下列对原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 A.天启三年起∕南京光禄少∕卿改太常少∕卿俱不赴。 B.天启三年∕起南京光禄少卿∕改太常少卿∕俱不赴。 C.天启三年起∕南京光禄少卿∕改太常少∕卿俱不赴 D.天启三年∕起南京光禄少∕卿改太常少卿∕俱不赴。 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陈幼学任确山知县时致力于施惠百姓,积粟米二千石以备荒年,垦荒田八百多顷。 B.陈幼学任职中牟期间,率领百姓捕捉蝗虫一千三百多石,中牟最终没有出现蝗灾。 C.陈幼学不喜欢结交权贵,尽管他的儿子为他争辩,最终还是被权贵上报给了朝廷。 D.陈幼学勤政爱民、秉公执法、孝顺母亲,逝后,中牟湖州两地百姓为他立祠祭祀。 13.把文言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给贫民牛种,贫妇纺具,倍于确山。 (2)幼学执敏置诸狱。 【答案】10.C11.B12.C 13.①给贫民提供牛种,贫妇提供纺车,数量是确山县的两倍。②幼学逮捕施敏投入狱中。 【解析】 10.本题考查理解对文言实词含义的辨析能力。C.句意:御史上奏给皇帝。闻:听到的事。解释不正确。故选:C。 11.本题考查学生划分文言句子节奏的能力。一般来说,主谓之间应该有停顿,句领起全句的语气词后应该有停顿,几个连动的成分之间也应该有停顿。所以划分句子节奏时,除了要考虑句子的意思,还要考虑句子的结构。句意为:天启三年,起用为南京光禄少卿,改任太常少卿,幼学都没有赴任;故断句为:天启三年∕起南京光禄少卿∕改太常少卿∕俱不赴。故选:B。 12.本题考查对文章内容的辨析能力。C.应该是御史的儿子争辩,御史这才作罢;分析不正确。故选:C。 69 13.本题考查翻译语句。解答时一定要先回到语境中,根据语境读懂句子的整体意思,直译为主,意译为辅。并按现代汉语的规范,将翻译过来的内容进行适当调整,达到词达句顺。①句中重点词有:纺具,纺车;倍,两倍。句意为:给贫民提供牛种,贫妇提供纺车,数量是确山县的两倍。②句中重点词有:狱,监狱。句意为:幼学逮捕施敏投入狱中。 【点睛】做“断句题”要通读全文,理解文段主要意思,在此基础上再根据文意和常用的断句方法加以判读。常见的断句方法有:语法分析、对话标志、常见虚词、结构对称、固定句式等。 参考译文: 陈幼学,字志行,无锡人,万历十七年进士。在确山县知县任上致力于施惠百姓。积存粟米二千石用来应对灾荒,开垦荒田八百多顷。给贫民提供五百余头耕牛,核实曾被黄河水淹没的土地一百三十多顷分给百姓耕种。布政使刘浑成的弟弟烂成,伙同小妾杀死妻子,陈幼学依法治罪。代理太仆卿陈耀文的家人犯法,陈幼学立即将他逮捕治罪。汝宁知府丘度担心幼学惹上祸端,(丘度)向巡抚请求,调幼学(到)中牟县。秋季果实成熟时节,飞蝗蔽天。幼学组织百姓捕捉蝗虫,捉到一千三百多石,最终没有酿成蝗灾。县城旧有的土城,低矮并且已坍塌。供给饥民粟米,让他们修筑城墙。城墙修好了,百姓却没有劳役之苦。幼学疏通河流五十七,沟渠一百三十九,都引入小清河,百姓大大受益。给贫民提供牛种,贫妇提供纺车,数量是确山县的两倍。过了五年,政绩显著。因为不结交权贵,掌道御史打算斥退他,御史的儿子争辩说:“儿自中州而来,人们都说中牟县令的政绩(治理情况)和品行天下无双,如今考核给予下等,为什么呢?”御史这才作罢。 升任湖州知府,刚刚到任,就捕杀了横行霸道的恶奴。有个叫施敏的人是士族子弟,杨升是家奴,两人横行郡中。幼学逮捕施敏投入狱中。大雨下了一月,禾苗都被淹死。幼学大力推行治理灾荒的措施,救活饥民三十四万多人。御史将举荐他,征集他的治理措施,推官阎世科将幼学的治理措施列举出三十六条上交御史,御史上奏给皇帝。下诏加封为按察副使,仍然负责本郡事务。 幼学年已七十,他的母亲还健在,于是以回家养母为由辞官归乡。母亲去世后也不再出仕。天启三年,起用为南京光禄少卿,改任太常少卿,幼学都没有赴任。第二年去世,终年八十四岁。中牟、湖州都为他立祠祭祀。 五、【2019届湖北武汉中考模拟】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小题 齐景公以司马穰苴为将军,使庄贾监军。穰苴既辞,与庄贾约曰:“旦日日中会于军门。”穰苴先驰至军,立表下漏,待贾。 贾素骄贵,以为将己之军而己为监,不甚急;亲戚、左右送之,留饮。日中而贾不至。穰苴则扑表决漏,入。约束既定,夕时,庄贾乃至。穰苴曰:“何后期为?”贾谢曰:“不佞大夫亲戚送之,故留。”穰苴曰:“今敌国深侵,邦内骚动,士卒暴露于境,君寝不安席,食不甘味,百姓之命皆悬于君,何谓相送乎!”召军正问曰:“军法期而后至者云何?”对曰:“当斩。”庄贾惧,使人驰报景公,请救。既往,未及反,于是遂斩庄贾以徇三军。三军之士皆振慄。 久之,景公遣使者持节赦贾,驰入军中。穰苴曰:“将在军,君令有所不受。”问军政曰:“驰三军法何?”正曰:“当斩。”使者大惧。穰苴曰:“君之使不可杀之。”乃斩其仆,以徇三军。遣使者还报,然后行。士卒次舍,井灶饮食,问疾医药,身自拊循之。 69 悉取将军之资粮享士卒身与士卒平分粮食最比其羸弱者。三日而后勒兵。病者皆求行,争奋出为之赴战。晋师闻之,为罢去。燕师闻之,度水而解。 【注释】司马穰(ráng)苴(jū):中国春秋末期军事家。立表下漏:立起了木表和漏壶,用来计时。 8.下列各项中,对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穰苴既辞 辞:辞别,告别 B.仆表决漏 仆:倒下,趴下 C.以徇三军 徇:巡行示众 D.士卒次舍 次:驻扎安营 9.为文中画波浪线的语句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悉取将军之资粮享士卒身与士卒平分粮食最比其羸弱者 A.悉取将军之资粮/享士卒身/与士卒平分/粮食最化其赢弱者 B.悉取将军之资粮享士卒/身与士卒平分粮食/最比其惠到者 C.悉取将军之资粮/享士卒身/与士卒平分/粮食最比其赢弱者 D.悉取/将军之资粮享士卒身/与士卒平分粮食/最比其赢弱者 10.下列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司马穰苴与庄贾约定第中午在军门会和,并立起木表和漏计时。 B.庄贾认为率领的是自己的军队,自己又是监军,参加亲戚朋友的劝酒挽留,故而迟到。 C.庄贾派人向景公求救,求救的人还没来得及返回,庄贾就被斩首示众。 D.司马穰苴用三天整训军队准备出战,要病弱者都奋勇争先上战场。 11.将文言文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召军正问曰:“军法期而后至者云何?” 【答案】8.B9.B10.D 11.(司马穰苴)于是把军法官叫来,问道:“军法上,对约定时刻迟到的人是怎么说的?” 【解析】 8.理解常见文言词语在文中的含义。理解文言词语的含义要注意其特殊用法,如通假字、词类活用、一词多义和古今异义词等;平时要多积累文言词汇,要能结合具体语境,弄清句子的意思来辨析推断,揣摩其意思。B.“仆表决漏”的意思是:打倒木表,摔破漏壶。这里的“仆”是“打倒,推倒”的意思,不是“倒下,趴下”。故答案为B。 9.考查文言文语句的句读。解答此类试题,要在整体感知文章内容的基础上,先对句子作简单翻译,初步了解大意,然后根据句子的意思和古文句法进行句读;同时利用虚词来辅助句读。句读时要注意古汉语的语法和句式,句读不能出现“破句”的现象。语句“悉取将军之资粮享士卒身与士卒平分粮食最比其羸弱者”的意思是:还把自己作为将军专用的物资粮食全部拿出来款待士兵,自己和士兵一样平分粮食,把体弱有病的统计出来。据此,正确的句读是:悉取将军之资粮享士卒/身与士卒平分粮食/最比其惠到者。故答案为B。 10.考查对文章内容的理解。依据“三日而后勒兵。病者皆求行,争奋出为之赴战”可知,三天后重新整训军队,准备出战。病弱的士兵也都要求一同奔赴战场,争先奋勇地为他战斗。并不是“要病弱者都奋勇争先上战场”。故答案为D。 69 11.此题考查翻译文言文句子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要求学生在平时的学习注重积累,尤其是重点篇目,要做到熟记。尤其要注意一词多义、古今异义词、通假字等特殊的文言现象,重点实词必须翻译到位。同时,还要注意查看有无特殊句式。在此题中,要注意“召(召来)、军正(军法官)、期(约定)、后至(指迟到)”的意思,必须翻译出来。 【点睛】文言文朗读节奏的划分是有规律可循的:①句首关联词或语气词之后要停顿;②有些古今异义词朗读时要分开;③主语和谓语之间,谓语和宾语、补语之间,一般要停顿;④需要着重强调的地方,一般要停顿;⑤省略句中省略的地方一般要停顿;⑥并列短语间要略作停顿;⑦古代的国名、年号、官职、人名、地名等应作停顿。⑧根据句子表达的意思来句读。 参考译文: 齐景公让司马穰苴为将军,让庄贾作监军。穰苴向景公辞行后,便和庄贾约定说:“明天正午在营门会齐。”第二天,穰苴率先赶到军门,立起了计时的木表和漏壶,等待庄贾。但庄贾一向骄盈显贵,认为率领的是自己的军队,自己又做监军,就不特别着急;亲戚朋友为他饯行,挽留他喝酒。已经等到了正午,庄贾还没到来。穰苴就打倒木表,摔破漏壶,进入军营,巡视营地,整饬军队,宣布了各种规章号令。等他部署完毕,已是日暮时分,庄贾这才到来。穰苴说:“为什么约定了时刻还迟到?”庄贾表示歉意地解释说:“朋友亲戚们给我送行,所以耽搁了。”穰苴说:“身为将领,从接受命令的那一刻起,就应当忘掉自己的家庭,来到军队宣布规定号令后,就应忘掉私人的交情,擂鼓进军,战况紧急的时刻,就应当忘掉自己的生命。如今敌人侵略已经深入国境,国内骚乱不安,战士们已在前线战场暴露,无所隐蔽,国君睡不安稳,吃不香甜,全国百姓的生命都维系在你的身上,还谈得上什么送行呢!”于是把军法官叫来,问道:“军法上,对约定时刻迟到的人是怎么说的?”回答说:“应当斩首。”庄贾很害怕,派人飞马报告齐景公,请他搭救。报信的人去后不久,还没来得及返回,就把庄贾斩首,向三军巡行示众,全军将士都震惊害怕。 过了好长时间,齐景公派的使者才拿着节符来赦免庄贾。车马飞奔直入军营。穰苴说:“将领在军队里,国君的命令有的可以不接受。”又问军法官说:“驾着车马在军营里奔驰,军法上是怎么规定的?”军法官说:“应当斩首。”使者异常恐惧。穰苴说:“国君的使者不能斩首。”就斩了使者的仆从,砍断了左边的夹车木,杀死了左边驾车的马,向三军巡行示众。又让使者回去向齐景公报告,然后就出发了。土兵们安营扎寨,掘井立灶,饮水吃饭,探问疾病,安排医药,田穰苴都亲自过问并抚慰他们。还把自己作为将军专用的物资粮食全部拿出来款待士兵。自己和士兵一样平分粮食。把体弱有病的统计出来。三天后重新整训军队,准备出战。病弱的士兵也都要求一同奔赴战场,争先奋勇地为他战斗。晋国军队知道了这种情况,就把军队撤回去了。燕国军队知道了这种情况,就渡过了黄河,燕国的进攻被瓦解了。 六、【2019届山东德州德城区九年级第一次练兵】阅读下面文字,完成后面小题 浦阳郑君,左手之拇指有疹焉,隆起而粟。君疑之,以示人,人大笑,以为不足患。既三日,聚而如钱。忧之滋甚,又以示人,笑者如初。又三日,拇指大盈握①,近拇之指皆为之痛,肢体心膂② 69 无不病者。惧而谋诸医,医视之,惊曰:“此疾之奇者,虽病在指,其实一身病也,不速治,且伤身。然始发之时,终日可愈;三日,越旬可愈;今疾且成,已非三月不能瘳③。终日而愈,艾可治也;越旬而愈,药可治也;至于既成,甚将延乎肝膈④,否亦将为一臂之忧。非有以御其内,其势不止;非有以治其外,疾未易为之。”君从其言,日服汤剂,而傅⑤以善药,果至二月而后瘳,三月而神色始复。 ——方孝儒《指喻》 【注】①握:四寸为一握。②膂:脊骨。③瘳:病愈。④肝膈:泛指人体内脏。⑤傅:涂。 12.下列句中加点的词语意义不同的一项是( ) A.以为不足患/不足为外人道也 (《桃花源记》) B.既三日,聚而如钱/ 既克,公问其故(《曹刿论战》) C.君从其言/ 一狼得骨止,一狼仍从 (《狼》) D.不速治,且伤身/北山愚公者,年且九十(《愚公移山》) 13.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意义及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以示人/开张圣听,以光先帝遗德(《出师表》) B.至于既成/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孟子》) C.惧而谋诸医/ 投诸渤海之尾(《愚公移山》) D.此疾之奇者/称善者久之(《周亚夫军细柳》) 14.翻译下面句子。 日服汤剂,而傅以善药,果至二月而后瘳,三月而神色始复。 15.本文写郑君医治拇指疾患一事是为了说明一个什么道理? 【答案】12.C13.C 14.每天内服汤药,又外敷有效的良药。果然到两个月后就好了,三个月后精神脸色才复原。 15.世上的事情,常起于极细小的地方,但不加关注,就可能酿成无可挽救的大祸。 【解析】 12.A.都解释为“不值得”。B.都解释为“已经”。C.第一个是“听从”,第二个是“跟从”。D.都解释为“将近”。故选C。 13.A.给 /来。B.到/ 由于,因为。C.“诸”都是“之于”的合词。D.连接主谓,取消句子独立性。/音节助词,无意义。故选C。 14.本题考查的是理解并翻译句子的能力,解答时一定要先回到语境中,根据语境读懂句子的整体意思,然后思考命题者可能确定的赋分点,首先要找出关键实词、虚词,查看有无特殊句式,运用“留”“删”“调”“换”“补”的方法,直译为主,意译为辅。并按现代汉语的规范,将翻译过来的内容进行适当调整,达到词达句顺。此句中重点的词有: 从,听从;日,每天;瘳,好了。 69 15.本题考查学生对文章内容及主旨的理解能力。回答这类题,首先要疏通文意,反复阅读选文,整体感知文本;然后按照题干要求,结合选文内容,由此及彼,联系实际生活,理解文章主题,并用简洁的语言来概括。本文叙述了郑仲辨因手指上生了一个小疹子,不及时求医,险些送命的故事,说明世上的事情,常起于极细小的地方,但不加关注,就可能酿成无可挽救的大祸。 【点睛】译文: 浦阳县有位青年名郑仲辨,他的身体强壮,面色红润,精神充沛,从来没有生过病!有一天,左手的大拇指生了一个疹斑,肿起来像米粒一般大,郑君疑惧给别人看,看的人哈哈大笑,认为不值得担忧,过了三天,疹粒肿得像铜钱那般大,他更为担忧,又拿给人看,看得人像以前一样笑他.又过了三天,拇指肿得像拳头那般大,靠近拇指的指头,都被它牵引得疼痛起来,好象割刺一般,四肢心脏及背脊骨没有不受痛的.郑君心中害怕,就去请教医生,医生看了,吃惊地说:“这是奇特难治的病,虽然病在指头上,其实成了影响全身的病了,不赶快治疗,将会丧失生命.可是刚开始发病的时候,一天就可治好,发病三天以后,要超过十天才能治好;现在病已经形成了,不到三个月不能治瘾.一天治得好,用药草才可.用艾草就可以了!过十天要治得好,用药草才可.到成了重病时,甚至会蔓延到肝脏、横隔膜,不然也可能有一只手臂残废.除非能从内部治它,否则病势不会停止,不设法从外面来治疗,病就不容易治好!”郑君听从他的话,每天内服汤药,又外敷有效的良药.果然到两个月后就好了,三个月后精神脸色才复原。 七、【2019届天津河西区九年级下一模】阅读下面文字,回答下列小题 范文正浙西救灾 沈括 皇佑二年,吴中大饥,殍殣①枕路,是时范文正领浙西②,发粟及募民存饷③,为术甚备。 吴人喜竞渡,好为佛事。希文乃纵民竞渡,太守日出宴于湖上,居民空巷出游。又召诸佛寺主首,谕之曰:“饥岁工价至贱,可以大兴土木之役。”于是诸寺工作鼎兴。又新敖仓吏舍,日役千夫。 监司④奏劾杭州不恤荒政⑤,嬉游不节,及公私兴造,伤耗民力,文正乃自陈条叙:所以宴游及兴造,皆欲以发有余之财,以惠贫者。贸易、饮食、工技、服力之人,仰食于公私者,日无虑数万人。荒政之施,莫此为大。是岁,两浙唯杭州晏然,民不流徙,皆文正之惠也。岁饥发司农⑥之粟,募民兴利,近岁遂著为令。既已恤饥,因之以成就民利,此先生之美泽也。 (选自《梦溪笔谈》) 【注】①殍殣(piǎo jǐn);饿死的人。②领浙西:兼任杭州太守,管理渐西一带。③募民存饷:聚集百姓,慰问馈赠物品。④监司:宋代各路转运使司、提点刑狱司、提举长平仓等,总称为“监司”。⑤荒政:古代在遇到荒年时所采取的救济措施。⑥司农:即司农寺,主管粮食等事项的官府。 13.解释下面句子中加点的词。 (1)为术甚备( ) (2)谕之曰( ) 14.将下面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太守日出宴于湖上,居民空巷出游。 15.根据短文内容,简要概括范仲淹救灾所采取的措施。 【答案】13.(1)(1)完备 (2)(2)告诉 14.太守(范仲淹)每天外出在湖上宴饮,百姓也全都从家出来争相出游。 69 15.①发放粮食赈济灾民;②大量雇佣农民工,为地方兴利;③鼓励游玩,刺激消费,拉动内需。(意思正确即可) 【解析】 13.此题考查的是文言词语释义的能力。文言词语的考查以实词为多。考查的词语,一般为通假字、多义词、古今异义词、词性活用词等。当然仍以课文下面的注解为主。学习中要注意理解,避免死记硬背,并做到重点突破,对于易错、易混词要加以积累。注意“备”这里是“完备”;“谕”这里是告诉。 14.此题考查学生翻译文言句子的能力。翻译文句,应以直译为主,意译为辅。翻译文句时要做到字字落实,要特别注意对关键词语的把握,着眼于表达原句的意思,一般用对译法、替换法、调整法、保留法、增补法、删削法等办法进行翻译。这里应注意“日(每天)”、“宴(宴饮)”等关键词的理解。 15.此题考查的是对文章内容的理解与概括。解答此题的关键是在理解课文内容的基础上,根据题目的要求和提示的信息梳理内容,找出相关的语句,进行解答。本题可由“发粟及募民存饷”“ 岁饥发司农之粟,募民兴利”“ 贸易、饮食、工技、服力之人,仰食于公私者,日无虑数万人。”理解概括作答。他分发粮食,聚集百姓慰问;鼓励百姓出游,大兴土木来刺激消费,拉动内需,促进经济发展;他以工代赈,让百姓不流离失所,并且自食其力,从而使社会安定。这些事例充分表现了范仲淹忧国忧民的博大胸怀,可见他把天下黎明百姓放在心间。 【点睛】译文: 皇佑二年,吴中发生大饥荒,饿死者的尸体遍布于道路.这时范仲淹主管浙西,调发国家仓库粮食,募集民间所存的钱物来赈济灾民,救荒之术很是完备。吴中百姓喜欢比赛舟船,爱作佛事,范仲淹就鼓励民间多举办赛事,太守(范仲淹)每天外出在湖上宴饮,百姓也全都从家出来争相出游。又召集各寺院主持僧人,告诉他们说:“灾荒年间民工工价最低廉,可以趁此时机大力兴建土木工程。”于是各个寺院的修建工程都非常兴盛.官府也翻修仓库和官吏住舍,每天雇役一千多人。 监察机关弹劾杭州长官不体恤荒政,嬉戏游乐而无节制,以及官府、私家兴建房舍,伤耗民间财力。范仲淹于是自己草拟奏章,申述宴饮游玩和兴造房舍的缘由,是要调发有余的钱财,来救济贫民。那些从事贸易、饮食行业的人,工匠、民夫,仰仗官府、私家养活的,每天大概可达几万人。救济灾荒的措施,没有比这一做法更好的了。这一年两浙路灾区唯有杭州平安无事,百姓没有流亡的,这都是范文正公的恩惠。饥荒年打开司农寺发放粮食赈济灾民,募集民间财力为地方兴利,近年来已定为法令。这种措施,既赈救了饥荒,又趁此机会为民间兴利,这是先生的功绩啊! 八、【2019届四川江油九下第一次质检】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小题。 自吾为汝家妇,即知汝父之孝也。吾之始归也,汝父免于①母丧方逾年,岁时祭祀,则必涕泣,曰:“祭而丰,不如养之薄也。”间御②酒食,则又涕泣,曰:“昔常不足,而今有余,其何及也!”吾始一二见之,以为新免于丧适③然耳。既而其后常然,至其终身,未尝不然。 汝父为吏廉,而好施与,喜宾客;其俸禄虽薄,常不使有余。曰:“毋以是为我累。”故其亡也,无一瓦之覆,一垄之植。 汝父为吏,尝夜烛治官书,屡废而叹。 69 吾问之,则曰:“此死狱也,我求其生不得尔。”吾曰:“生可求乎?”曰:“求其生而不得,则死者与我皆无恨也。”顾乳者抱汝而立于旁,因指而叹,曰:“卜者谓我在戌④将死,使其言然,吾不及见儿之立也,后当以我语告之。”其平居教他子弟,常用此语,吾耳熟焉,故能详也。呜呼!夫养不必丰,要于孝; 为吏不必博于禄,要其心之厚于仁。吾不能教汝,此汝父之志也。 (节选自《泷冈阡表》,有删改) 【注】①免于:指守丧期满。②御:进献。③适:刚好。④戌:干支纪年,指“戌”这年。 6.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间御酒食 间:偶尔 B.此死狱也 狱:案件 C.则死者与我皆无恨也 恨:憎恨 D.夫养不必丰 丰:丰厚 7.下列各句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全都相同的一组是( ) A.汝父为吏廉 毋以是为我累 B.其俸禄虽薄 其真无马邪 C.即知汝父之孝也 此汝父之志也 D.后当以我语告之 不以物喜 8.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汝父为吏,尝夜烛治官书,屡废而叹。 (2)卜者谓我在戌将死,使其言然。 9.欧阳修的父亲有哪些优秀品质?请根据文言文材料,简要概括。 【答案】6.C7.C 8.(1)你父亲做官时,曾经在夜里点着蜡烛批阅官府文书,他多次停下来叹气。 (2)算命的说我遇上戌年就会死,假使他的话是对的。 9.为子孝顺、为官清廉、喜好施舍、体恤百姓、仁爱正直、严格教子。 【解析】 6.C.则死者与我皆无恨也 恨:遗憾。 7.A做,当/被。B代词,指人/难道”,是发语词。C助词,的。D介词,把/因为。 8.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并翻译句子的能力。解答时一定要先回到语境中,根据语境读懂句子的整体意思,然后思考命题者可能确定的赋分点,首先要找出关键实词、虚词,查看有无特殊句式,运用“留”“删”“调”“换”“补”的方法,直译为主,意译为辅。并按现代汉语的规范,将翻译过来的内容进行适当调整,达到词达句顺。注意重点词语“汝:你。为:做,当。谓:说。然:对的。” 69 9.本题考查学生把握文中人物形象的能力。先了解文章内容;再掌握分析人物形象的方法:如人物描写方法,作者对人(事)物的评价,文中人物的身份、地位、经历等;最后结合文中重点段落和句子答题即可。此文从侧面落笔来写父亲,从文章中我们可以得知,欧阳修父亲去世的时候他只有四岁,所以他要想通过自己与父亲的直接接触来追忆父亲是很难的。因此,欧阳修便采取了十分巧妙的一条路,即通过母亲之口来追忆父亲、还原父亲的形象。文章中对父亲的描写主要集中在第二段,通过其母亲的叙述,一个廉洁好施、孝敬父母、宅心仁厚的父亲形象。 【点睛】 译文:从我成为你家媳妇的时候,就指导你的父亲是个孝顺的人。我刚出嫁时,你父亲为他母亲守孝刚一年。岁末祭祀祖先,他总是流泪说:‘祭祀再丰富,也不如生前的微薄奉养啊。’偶然吃些好的酒菜,他也会流泪说:‘从前娘在时常常不够,如今富足有余,又无法让她尝到!’刚开始我遇到这种情形,还以为是刚服完丧不久才这样。后来却经常如此,直到去世。我虽然没来得及侍奉婆婆,可从这一点能看出你父亲很孝敬父母。你父亲做官,曾经在夜里点着蜡烛看案卷,他多次停下来叹气。我问他,就说:‘这是一个判了死罪的案子,我想为他求得一条生路却办不到’我问:‘可以为死囚找生路吗?’他说:‘想为他寻求生路却无能为力,那么,死者和我就没有遗憾了,况且去寻求生路而又办到呢!正因为有得到赦免的,才明白不认真推求而被处死的人可能有遗恨啊。经常为死囚求生路,还不免错杀;偏偏世上总有人想置犯人于死地呢?’他回头看见奶娘抱着你站在旁边,于是指着你叹气说:‘算命的说我遇上戌年就会死,假使他的话应验了,我就看不见儿子长大成人了,将来你要把我的话告诉他。’他也常常用这些话教育其他晚辈,我听惯了所以记得很清楚。他在外面怎么样,我不知道;但他在家里,从不装腔作势,他行事厚道;是发自内心的!唉!他是很重视仁的啊!因此;我就是知道你父亲一定会有好后代的原因。你一定努力啊!奉养父母不一定要丰厚,最重要的是孝敬;利益虽然不能遍施于所有的人,重在仁爱之心。我没什么可教你的,这些都是你父亲的愿望。” 九、【2019届山东青岛即墨区中考一模】文言文阅读 管仲夷吾者,颍上人也。少时常与鲍叔游,鲍叔知其贤。管仲贫困,常欺鲍叔,鲍叔终善遇之,不以为言。已而鲍叔事齐公子小白,管仲事公子纠。及小白立为桓公,公子纠死,管仲囚焉。鲍叔遂进管仲。管仲既用,任政于齐,齐桓公以霸。九合诸侯,一匡天下,管仲之谋也。 管仲曰:“吾始困时,尝与鲍叔贾,分财利,多自与,鲍叔不以我为贪,知我贫也。吾尝为鲍叔谋事而更穷困,鲍叔不以我为愚,知时有利不利也。吾尝三仕三见逐于君,鲍叔不以我为不肖,知我不遭时也。吾尝三战三走,鲍叔不以我怯,知我有老母也。公子纠败,召忽死之,吾幽囚受辱,鲍叔不以我为无耻,知我不羞小节而耻功名不显于天下也。生我者父母,知我者鲍子也。” 鲍叔既进管仲,以身下之。子孙世禄于齐,有封邑者十余世,常为名大夫。天下不多管仲之贤而多鲍叔能知人也。 11.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管仲既用 已经 B.尝与鲍叔贾 做买卖 C.鲍叔遂进管仲 做官 D.及小白立为桓公 等到 12.下列句子中, “而”的意义和用法与例句相同的一项是( ) 例句:吾尝鲍叔谋事而更穷困 A.莲之出淤泥而不染 (《爱莲说》 ) 69 B.望之蔚然而深秀者 (《醉翁亭记》) C.面山而居 (《愚公移山》) D.肃遂拜蒙母,结友而别 (《孙权劝学》) 13.下列句子,与“子孙世禄于齐”句式相同的一项是( ) A.必以分人(《曹刿论战》) B.天子为动(《周亚夫军细柳》) C.咨臣以当世之事(《出师表》) D.中峨冠而多髯者为东坡(《核舟记》) 14.对选文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下列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管仲家贫,经常占鲍叔的便宜,但鲍叔始终很好地对待他,不因为这些事而有什么怨言。 B.管仲被任用以后,成为了鲍叔的手下,并辅佐齐桓公称霸。 C.管仲战败逃跑,鲍叔不认为管仲胆小,知道管仲还有老母亲的缘故。 D.管仲侍奉公子纠,齐桓公即位以后,公子纠被杀,管仲也被囚禁。 15.将下面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管仲少时常与鲍叔游,鲍叔知其贤 (2)天下不多管仲之贤而多鲍叔能知人也。 【答案】11.C12.A13.C14.B 15.(1)管仲年轻的时候,常和鲍叔交往,鲍叔知道他很贤明。 (2)天下的人不称赞管仲的贤能,却称赞鲍叔能够了解人。 【解析】 11.理解词语的含义时要注意文言词语的特殊用法,如通假字、词类活用、一词多义和古今异义,能结合具体语境来准确辨析即可。涉及的词语都是常见的文言实词。解答时要联系上下文,根据语境做出判断。C.鲍叔遂进管仲。进:引荐。 12.“吾尝为鲍叔谋事而更穷困”的“而”,表转折关系。A项的“而”,表转折关系;B项的“而”,表表并列;C项的“而”,表修饰关系;D项的“而”,表承接关系。 13.“子孙世禄于齐”是倒装句式。A项是省略句式;B项是被动句式;C项是倒装句式;D项是判断句式。故选C。 14.要求学生在理解文本的基础上分析选项。ACD三项正确。B项“成为了鲍叔的手下”错误。与“鲍叔既进管仲,以身下之。”不符。 15.要求学生一定要先回到语境中,根据语境读懂句子的整体意思,要找出关键实词、虚词,查看有无特殊句式,如判断句、倒装句(宾语前置、状语后置)、被动句、反问句等。运用“留”“删”“调”“换”“补”的方法,直译为主,意义为辅。重点字词:“少时”,年轻的时候;“游”,交往;“贤”, 贤明;“知”,了解。 69 【点睛】翻译文言语句是文言文阅读的必考题。文言语句的翻译一般有两种方法,直译和意译,应该在直译的基础上意译。首先,在草稿上把关键的字词的意思解释出来(直译);然后,将句子的大致意思写出来(意译)。二是文言文中有些特殊句式(如主谓倒装、宾语前置、状语后置等倒装句)和现代汉语的语序不一样,翻译时要作适当的调整。 参考译文:管仲,字夷吾,是颍上地方的人。年轻的时候,有一个经常来往的朋友叫鲍叔牙。鲍叔牙很了解管仲的贤能。当时管仲家里很贫穷,常常占鲍叔牙的便宜,但是鲍叔牙毫不在意,始终对管仲很好。后来,鲍叔牙作了齐国公子小白的家臣,管仲作了公子纠的家臣。等到小白登位成为齐桓公的时候,公子纠被杀,管仲被囚禁。于是鲍叔牙就向桓公推荐管仲。管仲被任用当了齐国的宰相后,齐国大治,齐桓公称霸诸国,九次会合诸侯,辅佐周朝天下。这些成绩全靠管仲的谋略。 管仲说:“我当初不得志的时候,曾经与鲍叔牙合伙作买卖,分利润时,都是取大部分。鲍叔牙不认为我贪婪,而是知道我贫困。我曾经替鲍叔牙谋划事业,但是事业发展不顺利我也更加穷困,鲍叔牙不认为我愚蠢,而是知道我做事的外部条件不具备。我曾经数次当官又数次被国君驱逐,鲍叔牙不认为我无德无才,而是知道我是没遇到好的君主。我曾经三次在打仗时不积极参战,鲍叔牙不认为我胆小,而是知道我挂念老母亲。公子纠败了,召忽为公子死了,我却忍受囚禁的屈辱不自杀,鲍叔牙不认为我没有羞耻之心,而是知道我不在意小节,在意的是能否平定天下。生我的人是父母,真正了解我的人是鲍叔牙啊!” 鲍叔推荐了管仲以后,情愿把自身置于管仲之下。他的子孙世世代代在齐国享有俸禄,得到封地的有十几代,多数是著名的大夫。因此,天下的人不称赞管仲的才干,反而赞美鲍叔能够识别人才。 十、【2019届吉林长春九年级一模】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谢公泛海 谢太傅盘桓东山,时与孙兴公诸人泛海①戏。风起浪涌,孙,王诸人色并遽,便唱②使还。太傅神情方王,吟啸③不言。舟人以公貌闲意说④,犹去不止。既风转急,浪猛,诸人皆喧动不坐。公徐云:“如此,将无归?”众人即承响⑤而回”。于是审其量,足以镇安朝野。 ——《世说新语·雅量》 【注释】①谢太傅:谢安,下文“公”亦指太傅。盘桓:徘徊;逗留。泛海:坐船出海。②唱:提议。③神情:精神兴致。王:通“旺”。吟啸:同啸咏。啸是吹口哨,咏是歌咏,即吹出曲调。④说:通“悦”,愉快。⑤承响:承,应声。响,声音。 7.解释文中加点词语的意思。 (1)诸人色并遽( ) (2)公徐云( ) 8.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舟人以公貌闲意说,犹去不止。 9.选文在塑造谢太傅这个人物形象上有何特点?突出了他怎样的性格? 【答案】7.(1)(1)一起,都 (2)(2)慢慢地 8.船夫因见谢太傅神态悠闲,神情愉悦,便继续向前(划去)不停止。 9.特点:神态描写细腻,与诸人的表现形成鲜明对比;性格:沉静镇定、临危不乱。(意思对即可) 【解析】 69 7.文言实词的考核一直是文言文阅读重点考核的内容,近几年考试有加大难度的趋势,要根据文意进行推断,答题时注意分析词语前后搭配是否得当,还要注意文言文在出题中常常出以今释古的类型的题。同时注意通假字、词类活用、古今异义、一词多义等。此题有古今异义词,如“并”:一起,都。所以千万不要以今释古。而“徐”在现代汉语中也有“慢慢地”的意思,所以说理解好上下文内容是作答的关键。。 8.本题考查学生对文言句子的翻译能力。翻译文言语句是文言文阅读的必考题。直译讲究字字落实,特别是关键词语的意思必须要呈现出来。文言语句的翻译首先要知道文言词语的意思,把词语放到语境中,根据上下文推断也不失是一种较好的方法。注意下列字词的翻译,如“舟人”:船夫。“以”:因为。“说”:同“悦”。“去”:离开,向前划。 9.把握好文言文的人物精神品质,概括人物的性格的特点,我们可以分析具体事件,因为事件可以反映人物的品格;分析各种描写,因为通过描写可以表现人物的性格特征。一问,可分析“太傅神情方王,吟啸不言。舟人以公貌闲意说”与“孙,王诸人色并遽,便唱使还”等句,即可看出对谢太傅神态描写细腻,与诸人的表现形成鲜明对比。二问,可分析“舟人以公貌闲意说”“公徐云”等句,可见谢太傅是一个沉静镇定、临危不乱的人。 【点睛】文言文翻译的原则。在文言文翻译过程中,必须遵循“字字有着落,直译、意译相结合,以直译为主”的原则。这就要求我们,在具体翻译时,对句子中的每个字词,只要它有一定的实在意义,都必须字字落实,对号入座。翻译时,要直接按照原文的词义和词序,把文言文对换成相应的现代汉语,使字不离词,词不离句。如果直译后语意不畅,还应用意译作为辅助手段,使句意尽量达到完美。 翻译: 太傅谢安在东山居留期间,时常和孙兴公等人坐船到海上游玩。有一次起了风,浪涛汹涌,孙兴公、王羲之等人一齐惊恐失色,便提议掉转船头回去。谢安这时精神振奋,兴致正高,又朗吟又吹口哨,不发一言。船夫因为谢安神态安闲,心情舒畅,便仍然摇船向前。一会儿,风势更急,浪更猛了,大家都叫嚷骚动起来,坐不住。谢安慢条斯理地说:“既然如此,那就回去吧”大家立即响应,就回去了。从这件事里人们明白了谢安的气度,认为他完全能够镇抚朝廷内外,安定国家。 69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