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九年级物理全册 第十四章 第一节 电是什么教案 (新版)沪科版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2020九年级物理全册 第十四章 第一节 电是什么教案 (新版)沪科版

第十四章 了解电路 声、光、热、力、电、磁现象是自然界中的基本现象,本章是在“声现象”、“光现象”、“力现象”、“热现象”学习的基础上,开始让学生接触有关“电现象”的初步知识本章教学内容,就是从最基本、最简单的电路开始学习,学习电是什么、让电灯发光,学习连接串联电路和并联电路,科学探究:串联和并联电路的电流,学习测量电压.‎ 本章共分5节:‎ ‎1.第1节“电是什么”,主要讲述了摩擦起电的现象,两种电荷及它们之间的相互作用,摩擦起电的实质,静电感应及静电现象的应用,知道验电器的作用及原理.‎ ‎2.第2节“让电灯发光”,本节是本章的重点教学内容,本节的教学重点应放在让学生认识简单电路、认识电路的三种状态,能动手连接简单电路,会画简单的电路图,并注意从一开始就培养学生良好的电学实验习惯、良好的画电路图的习惯.‎ ‎3.第3节“连接串联电路和并联电路”,本节主要讲述了串联电路和并联电路的特点,要求学生能正确识别串、并联电路,能画简单的串联、并联电路图,能根据电路图连接实际电路.‎ ‎4.第4节“科学探究:串联和并联电路的电流”,本节的内容可以分成三个部分,第一,用类比的方法建立电流概念,电流的单位及换算;第二,怎样使用电流表;第三,实验探究:(一)电流表的使用方法(二)串联电路中各处的电流有什么关系(三)并联电路的干路和支路电流间有什么关系;通过让学生在观察中提出问题、进行猜想、设计实验方案、动手实验收集数据、对数据进行分析论证、评估交流等自主活动,让学生体验科学探究的过程,领会科学研究的方法.‎ ‎5.第5节测量电压,本节讲述了电压的概念、单位及单位换算,怎样使用电压表,用电压表测电压(用电压表测电池的电压、测串联电路的电压和测并联电路的电压).‎ ‎【教学目标】‎ ‎1.在知识与技能方面:①认识摩擦起电现象,认识两种电荷及它们的相互作用,验电器的原理,知道摩擦起电的实质、静电感应及静电现象的应用;②知道电路的组成、电路的三种状态,会画简单的电路;③知道串联电路和并联电路的特点,能连接简单的串联电路和并联电路;④知道电流,会使用电流表测电流,知道串、并联电路中电流的规律;⑤知道电压,会使用电压表测电压,知道串、并联中电压的规律.‎ ‎2.在过程与方法方面:①‎ 6‎ 在认识自然界只有两种电荷的过程中,感受人们所用的推理方法,在认识电流、电压的过程中,感受类比的科学探究方法;②在动手实验的过程中,学习观察实验现象,学习从现象中分析归纳出规律的方法③在认识和使用电流表、电压表的过程中,学会阅读说明书,对照实物,掌握正确使用测量工具的方法④在探究串、并联电路的电流规律和电压规律的过程中,体验科学研究的方法和科学探究的步骤.‎ ‎3.在情感、态度和价值观方面:①关心生活、生产、自然现象中常见的电现象,如摩擦起电等;②具有对科学的求知欲,乐于探索、善于观察、勤于分析,具有创新的精神;③明确实验探究目的,在探究实验中培养实事求是、尊重自然规律的科学态度在教学活动中,尤其注重培养学生参与、交流、合作的意识.‎ ‎【课时建议】本章共有5节,建议7.5课时.‎ 第一节 电是什么………………………………………………………1课时 第二节 让电灯发光……………………………………………………1课时 第三节 连接串联电路和并联电路……………………………………1.5课时 第四节 科学探究:串联和并联电路的电流…………………………2课时 第1课时 电流电流表 第2课时 串、并联电路中的电流规律 第五节 测量电压………………………………………………………2课时 第1课时 电压电压表 第2课时 串、并联电路中的电压规律 6‎ 第一节 电是什么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认识摩擦起电的现象,了解电荷的种类及电荷间的相互作用;‎ ‎2.了解验电器的原理及其作用,知道摩擦起电的实质.‎ ‎3.知道静电感应和静电现象的应用.‎ 二、过程与方法 ‎1.通过实验活动感受摩擦起电,知道带电体的性质.‎ ‎2.在探究电荷的相互作用规律的过程中,感受人们所用的推理方法.‎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注意观察静电现象,对电荷种类的探究产生兴趣,能主动利用简易器材动手做实验,激发学生主动学习的兴趣.‎ ‎2.在验电器和静电感应的学习中,引导学生关注社会、初步认识科学及相关知识对人类生活的影响.‎ ‎【教学重点】‎ ‎1.知道两种电荷和电荷间的相互作用.‎ ‎2.知道静电现象在现代技术中的应用.‎ ‎【教学难点】‎ ‎1.运用电荷间的相互作用,判断物体带电的性质,并解释简单的静电现象.‎ ‎2.理解摩擦起电的实质和静电感应.‎ ‎【教具准备】玻璃棒、橡胶棒、细线、铁架台、纸屑、毛皮、丝绸、验电器、有绝缘手柄的金属杆、空易拉罐、梳子、气球、多媒体课件.‎ ‎【教学课时】1课时 ‎【巩固复习】‎ 教师引导学生复习上一节内容,并讲解学生所做的课后做业(教师可针对性地挑选部分难题讲解).加强学生对知识的巩固.‎ ‎【新课引入】‎ 教师播放视频“怒发冲冠”,引导学生注意动画中女孩的头发竖起来了.‎ 师 下面老师将演示“怒发冲冠”给你们看.‎ 6‎ 教师请2位长头发的女生上台,当空气干燥时,教师用塑料梳子梳头发,引导学生注意观察头发随梳子“飘”起来.‎ 师 同学们一定很惊讶为什么头发会“飘起来”,这是因为“摩擦起电”,下面我们就一起来学习第一节“电是什么”.‎ ‎【预习指导】‎ 阅读课本P57-60文字内容和插图,把基本概念、规律、规定及静电现象的应用等,用红色笔做上记号,并完成对应练习册中“课前预习”部分,然后,各小组内部交流讨论,提出预习疑问,组长做好记录,准备展示.‎ ‎【交流展示】‎ ‎1.各小组代表举手发言,报告“课前预习”答案,教师评价订正.‎ ‎2.学生质疑,教师指导释疑.‎ ‎【拓展探究】‎ ‎ 摩擦起电 学生分组实验,教师巡视指导点拨,注意引导学生观察实验现象和归纳结论.‎ 实验1:学生用“未摩擦过”的梳子靠近易拉罐,用“未摩擦过”的玻璃棒靠近碎纸屑,用“未摩擦过”的橡胶棒靠近碎纸屑.‎ 实验2:学生用“摩擦过”的梳子靠近易拉罐,用丝绸“摩擦过”的玻璃棒靠近碎纸屑,用毛皮“摩擦过”的橡胶棒靠近碎纸屑.‎ 师 请同学们实验1和实验2进行对比分析,指出实验现象和结论.‎ 生:实验1中,没有经过摩擦的玻璃棒、橡胶棒、梳子不能吸引轻小物体.‎ 实验2中,摩擦过的玻璃棒、橡胶棒、梳子能吸引轻小物体.‎ 实验说明:用摩擦的方法可以使物体带电.‎ ‎【师生互动归纳总结】‎ 一些物体被摩擦后,能够吸引轻小物体,人们就说这些物体带了“电”或者说带了电荷.‎ 用摩擦的方法使物体带电叫做摩擦起电.‎ 师 下面请同学们说说你还见过哪些“摩擦起电”现象?‎ 生1:摩擦过的小塑料尺能吸引头发.‎ 生2:电风扇的“叶子”易吸附灰尘.‎ 生3:如果我们身上穿了化纤衣服,衣服会粘在皮肤上,在晚上脱衣时,有时会发出响声,甚至出现火花.‎ ‎【课堂训练】教师引导学生做对应练习册中的题目.‎ ‎ 两种电荷、验电器 一、学生分组实验,利用桌面老师提供的器材按课本图14-2和图14-3进行实验,注意观察现象和归纳实验结论,教师巡视指导.‎ ‎【师生互动归纳总结】1.两种电荷:‎ 6‎ ‎(1)正电荷:人们把丝绸摩擦过的玻璃棒上所带的电荷叫做正电荷,可以用“+”表示.‎ ‎(2)负电荷:人们把用毛皮摩擦过的橡胶棒上所带的电荷叫做负电荷,可以用“-”表示.‎ ‎2.电荷间相互作用的规律:同种电荷相互排斥、异种电荷相互吸引.‎ ‎3.电荷量:电荷的多少叫电荷量,用符号Q表示,国际单位中,电荷量Q的单位是库仑,简称库,符号是“C”.‎ 二、老师出示验电器,介绍其结构,并进行演示实验,引导学生观察思考:‎ ‎(1)用不带电的玻璃棒和橡胶棒分别接触验电器的金属球.(现象:金属箔片不张开)‎ ‎(2)用丝绸摩擦过的玻璃棒和毛皮摩擦过的橡胶棒分别接触验电器的金属球(现象:金属箔片张开)‎ ‎(3)用力摩擦玻璃棒、橡胶棒,再将它们分别接触验电器的金属球.(现象:金属箔片张开更大了)‎ ‎【师生互动归纳总结】:验电器的作用:检验物体是否带电.验电器的工作原理:同种电荷互相排斥.‎ ‎【课堂训练】教师引导学生做对应练习册中的题目.‎ ‎ 静电感应、静电现象的应用 学生小组内部讨论交流,解答下列问题,教师点拨订正.‎ 师 摩擦起电的实质是什么?‎ 生:摩擦起电实际上是电子在物体之间的转移.‎ 师 什么是静电感应?静电现象在现代技术中有哪些应用?‎ 生:当带电的物体与未带电的导体相互靠近时,导体内与带电体电荷性质相反的电荷会被吸引到带电体附近,电荷性质相同的电荷则被排斥到远离带电体的另一端,这种现象叫静电感应.‎ 摩擦起电、静电感应等都是静电现象,静电现象在现代技术中的应用有静电复印、静电植绒、静电喷漆等.‎ ‎【课堂训练】教师引导学生做对应练习册中的题目.‎ ‎【课堂小结】教师引导学生归纳总结本节课学到了什么.‎ ‎【课后作业】1.请同学们完成课本P61作业1 2 3 4 5‎ ‎2.请同学们完成对应练习册中的题目.‎ ‎【课后作业答案】‎ ‎1.摩擦吸引轻小物体. 2.不一定一定 3.D 4.D 5.因为门把手等因摩擦带了电. ‎ 6‎ ‎1.本节课中,探究摩擦起电现象、探究电荷的种类和相互作用的实验简便易做,采用了学生分组实验来学习,让学生从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既让学生找到了探索问题的方法,又培养了他们的思维能力.‎ ‎2.通过静电现象在现代技术中应用学习,让学生具有了对科学的求知欲,有将科学技术应用于日常生活、生产中去的意识,鼓励学生通过上网查找资料更多地了解摩擦起电、静电感应等静电现象及其应用.‎ ‎3.在教学中还应告诉学生“电中性”是指原子(或整个物体)对外不显电性.物体呈电中性不等于物体没有电荷,只是物体所带的正电荷和负电荷的数量相等而已.‎ 6‎
查看更多

相关文章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