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1-11-11 发布 |
- 37.5 KB |
- 20页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2019年中考化学试题分类:考点17 科学探究 3物质成分的鉴别
(2019·宁夏中考)20.(14分)实验室制取气体常用的发生装置如图所示,回答下列问题。 (1)小刚选择A装置作为制取氧气的发生装置,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小明选择B装置也能作为制取氧气的发生装置,其理由是 。与A装置相比,B装置具有的优点是 。 (2)某实验小组的同学们在进行“二氧化碳的实验室制取和性质”的实验活动时,选取上述装置制取二氧化碳气体后,产生了许多废液。于是他们在课外兴趣小组活动时对废液的成分进行了如下探究: 【提出问题】废液的主要成分是什么? 【猜想与假设】小红的猜想:废液中只有CaCl2;小丽的猜想:废液中还有HCl。 【查阅资料】CaCl2溶液呈中性。 【设计与实验】①小红做了一组对比实验:取等质量的废液和CaCl2溶液分别于两支试管中,各滴加2滴酚酞溶液后,发现溶液都不变色,认为自己的猜想是正确的。大家经过讨论,认为小红的猜想不正确,理由是 。 ②针对小丽的猜想,同学们进行了如下实验探究: 实验方案 一 二 三 实验操作 预期的现象 与标准比色卡对比pH<7 白色沉淀 实验结论 废液中含有HCl 废液中含有HCl 废液中含有HCl,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 ③小牛对上述探究活动思考后,认为利用酸的化学性质还可以设计不同方案探究小丽的猜想: 操作步骤 预期的现象 实验结论 取适量废液于试管中,加入 。 废液中含有HCl 【解释与结论】学们根据以上实验,讨论得出废液的主要成分是CaCl2和HCl。 【评价与反思】实验结束后,同学们对探究活动进行了如下反思: ①小强认为方案一中存在操作错误,错误的操作是 。 ②小敏认为方案三不足以证明废液中含有HCl,理由是 。 ③大家一致认为实验后的废液不能直接排放,理由是 (写一点)。要想从废液中得到CaCl2固体,可采用的方法是 。 19.(11分)(2019•沈阳)某化学小组对石灰石灼烧后得到的固体进行相关探究。 成分分析 (1)检验灼烧过程中产生的新物质 ①根据已有知识和经验判断:石灰石灼烧后固体中含有CaO,判断的依据是 (用化学方程式表示)。 ②设计实验方案进行验证: 实验内容 实验现象 实验分析 取灼烧后固体放入盛有冷水的烧杯中,充分搅拌静置后,取少量上层澄清的液体置于试管中,向其中滴加2滴酚酞试液 溶液由无色变为 色 反应后生成碱,请写出该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2)检验灼烧后固体中是否含有CaCO3 向盛有灼烧后固体的烧杯中滴加稀盐酸,有气泡产生,证明 。 数据分析 用反应前后质量差计算灼烧后固体中CaCO3的质量分数 化学小组设计以下两个实验方案,方案中反应前后质量差分别用m1与m2表示。(两方案中实验操作误差忽略不计,取用的灼烧后固体成分均匀、质量相等,固体中除CaO、CaCO3其余成分均不发生反应,所用稀盐酸经估算确保足量) 实验方案 数据测量 数据处理 反应前 反应后 反应前后质量差 方案一:取灼烧后固体放入烧杯中,加入稀盐酸充分反应,不再产生气泡 灼烧后固体的质量、所用稀盐酸质量 烧杯中剩余物质的质量 m1 方案二:取灼烧后固体继续灼烧,至固体的质量不再改变 灼烧后固体的质量 剩余固体的质量 m2 结合信息,比较m1与m2的关系。请写出两种不同猜想并分别说明理由。 猜想1及理由: 。 猜想2及理由: 。 经分析选择合理的实验方案,进行计算…… 拓展研究 如图的酒精灯和酒精喷灯是常用的加热仪器,请回答下列问题: (1)酒精灯是玻璃仪器,火焰温度通常可达300~500℃, (填“焰心“、“内焰”或“外焰”)温度最高。熄灭酒精灯的方法是 ,采用此方法灭火的原理是 。 (2)酒精喷灯一般是铜质仪器,火焰温度通常可达800﹣1000℃.使用酒精喷灯时应先向引火碗内注入容量的酒精,用火柴将引火碗内酒精点燃,点燃引火碗内酒精的目的是 、 。 27.(7分)(2019•云南)某无色溶液X是碳酸钠、碳酸氢钠、氢氧化钠溶液中的一种或两种溶液的混合溶液。某兴趣小组的同学为探究无色溶液X的成分,开展了如下的探究活动,请你一同参与完成: 【查阅资料】获得如下信息: 1.氯化钙溶液呈中性,与碳酸氢钠溶液混合不发生反应。 2.NaHCO3溶液呈碱性,与澄清石灰水反应生成白色沉淀。 【猜想与假设】针对无色溶液X中的溶质成分: 猜想一:含有Na2CO3 猜想二:含有 NaHCO3 猜想三:含有 ; 猜想四:是其中两种成分的混合溶液 【实验方案设计】 序号 实验步骤 预设实验现象 预设实验结论 ① 取样于烧杯中,滴入过量的氯化钙溶液,过滤 产生白色沉淀 猜想一 ② 取①的滤液于试管中,滴入适量的氢氧化钙溶液 猜想二不正确 ③ 取①的滤液于试管中,滴入 溶液 溶液变红色 猜想三正确 【综合结论】通过以上实验,得出无色溶液X是 。 【实验反思与拓展】 类比资料信息,NaHCO3与NaOH反应生成质量比为53:9的两种化合物,请写出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 25.(7分)(2019•本溪)某校化学兴趣小组同学向盛有一定量生石灰的烧杯中加入碳酸钠溶液,充分反应后却至室温,过滤、洗涤、干燥,得到固体A和溶液B,并对固体A和溶液B的成分展开了探究。 上述实验中发生的化学反应有: ①CaO+H2O=Ca(OH)2 ② (写化学方程式)。 探究活动1:固体A的成分是什么? [猜想假设]小雨猜想是CaCO3;小亮猜想是CaCO3和Ca(OH)2 小亮猜想含有Ca(OH)2的理由是 。 [实验验证] 1.小雨取少量固体A于试管中,加入足量的稀盐酸,有气泡产生。证明自己的猜想正确。 2.小亮取少量固体A于试管中,加入足量水振荡,静置,向上层清液中滴加无色酚酞溶液,观察到 ,证明自己的猜想正确。 [反思评价]同学们经过讨论后认为小雨的实验不足以确定固体A的成分,理出是 。结合两位同学的实验,证明了小亮的猜想是正确的,由此确定了固体A的成分。 探究活动Ⅱ:溶液B中溶质的成分是什么? [猜想假设]猜想一:NaOH 猜想二:NaOH Na2CO3 猜想三:NaOH Ca(OH)2 [讨论交流]结合对固体A成分的探究,同学们认为猜想三是正确的,理由是 。 [实验验证]取少量溶液B于试管中,滴加 溶液,产生白色沉淀,证明猜想三正确。 14.(8分)(2019•永州)在化学实验室,老师为同学们准备了三瓶没有贴标签的试剂(稀硫酸、氢氧化钠溶液和氯化钡溶液),已知氯化钡溶液呈中性。同学们自主进行探究实验。化学课代表小李同学的实验过程如下:(1)将三瓶试剂分别标记为 A、B、C,然后两两混合,观察和记录实验现象。 实验编号 甲 乙 丙 实验操作 实验现象 产生白色沉淀 无明显现象 无明显现象 根据上述实验现象可知:C 中溶质的化学式是 ;A和B发生了化学反应,不能肯定C与A,C与B发生了化学反应。 (2)验证C分别与A、B是否发生化学反应。 ①实验操作和现象如图 ②实验结论 试剂X的名称是 ,C与 发生了化学反应。 (3)实验结束后,将实验甲、乙、丙三支试管中的物质倒入同一个烧杯中,充分搅拌、静置、过滤,所得滤液中肯定含有的溶质是 (填化学式)。 25.(7分)(2019•绥化)实验室有失去标签的两瓶无色溶液,分别是氢氧化钡溶液和稀硫酸。为了鉴别它们设计如下鉴别方法:先把两瓶溶液分别贴上标签A、B,然后进行实验。 加入的试剂 实验现象 实验结论 方法1 锌粒 A中无明显现象 B中产生气泡 A是 溶液; B是 溶液 方法2 碳酸钠溶液 A中 ; B中 。 化学小组同学对方法2进一步探究,设计了如下实验方案 溶液C和溶液D混合,可能有以下三种情况: (1)若有气泡产生,写出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 (2)若有沉淀产生,通过现象可推出溶液C中的溶质是 ; (3)若无明显现象,混合物E中所含溶质种类最多时,写出所有溶质的化学式 。 28.(8分)(2019•齐齐哈尔)某班同学为验证碳酸钠的化学性质,向盛有碳酸钠的试管中加入一定量的稀盐酸,迅速用带导气管的橡胶塞塞紧试管口,并将导管另一端通入盛有澄清石灰水的试管中(如图所示)。请回答下列问题: (1)右侧试管中澄清石灰水变浑浊,写出该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 (2)实验结束后,将两支试管中的所有物质倒入同一个废液缸中,充分反应后得到澄清溶液。同学们对废液中溶质的成分进行如下探究(忽略二氧化碳的影响): 【提出问题】 废液中溶质的成分是什么? 【做出猜想】 猜想一:CaCl2、NaCl和HCl 猜想二:CaCl2、NaCl和Na2CO3 猜想三: ; 【进行讨论】 经过讨论,同学们一致认为猜想 是错误的。 【设计实验】请完成实验报告 实验步骤 实验现象 实验结论 取少量废液于试管中,加入 ; 猜想一成立 【反思拓展】 最终同学们确认了废液中溶质的成分。若将废液直接排入铸铁管道引起的危害是 ,你认为该废液的处理方法是 。 31.(8分)(2019•鸡西)实验小组将澄清石灰水和碳酸钾溶液混合,充分反应后过滤,得到了滤液M,同学们对滤液M中溶质的成分进行探究,探究过程如下: 【猜想与假设】①含有KOH;②含有 ; ③含有KOH、K2CO3; ④含有KOH、K2CO3和Ca(OH)2。 【设计与实验】 (1)大家认为猜想 一定不正确,其原因是 。 (2)甲同学取滤液M样品,向其中加入足量的 ,不产生气泡,则猜想③不正确。 (3)乙同学依据甲同学的实验结论继续实验,记录如下: 实验操作 现象 结论 取一定量滤液M于试管中,加入 溶液 猜想②成立 相关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 【交流与反思】 若将滤液M直接倒入下水道,对环境造成的影响是 。 16.(12分)(2019•大庆)某同学将打磨过的铝箔加入到氢氧化钠溶液中,结果发现也有气泡产生,为了解该气体的成分,实验小组进行了以下探究活动: 【作出猜想】 猜想一:氧气; 猜想二:氢气; 猜想三:氮气。 (1)其他同学认为猜想三是错误的,理由是 。 【进行实验】 分别进行实验: (2)利用图①装置进行实验:反应一段时间后,观察到 ,则猜想一错误。 (3)利用图②装置进行实验:反应一段时间气体验纯后,在尖嘴处点火观察到 ,则猜想二正确。 【得出结论】 (4)氢氧化钠、水、铝能反应生成偏铝酸钠(NaAlO2)和氢气,请写出此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 (5)铝分别与稀硫酸、氢氧化钠溶液反应,若生成等质量的氢气,则消耗掉硫酸与氢氧化钠的质量比为 。 (6)若本实验所用试液是在空气中敞口久置的氢氧化钠稀溶液,则观察不到明显的实验现象。其原因是 。(用化学方程式表示) (7)铝块能制成铝箔是利用了铝的 性,铝在空气中表面形成一层致密的薄膜,具有一定的抗腐蚀性,写出相应的化学方程式 。 17.(5分)(2019•黄石)某化学学习小组在学习常见的盐的性质后,完成了如下实验。该学习小组对废液杯上层清液的溶质的成分进行了探究。请完成以下探究过程,并将空白答案填入答题卡相应位置。 【提出问题】上层清液中含有什么溶质? 【作出猜想】Ⅰ溶质仅为 (填化学式); Ⅱ溶质为KCl和BaCl2 Ⅲ溶质为KCl和 (填化学式); Ⅳ溶质为KCl和K2CO3 V溶质为KCl、K2SO4和K2CO3 【设计方案】 实验操作 现象 结论 取少量废液缸中上层清液,分装于甲、乙两支试管中 先向甲试管中滴加盐酸至过量 无明显现象 猜想Ⅳ、Ⅴ不正确 再向乙试管中滴加 溶液(填化学式) 猜想Ⅱ正确 【交流反思】学习小组经过讨论认为:实验过程中无须使用AgNO3溶液,其理由是 (用文字表述) (2019·安顺中考)13.(8分)实验室有一包白色粉末,可能含有 Na2SO4、Ba(NO3)2、K2CO3、KOH、CuSO4、Mg(NO3)2和KCl中的一种或几种,为了确定其成分,某化学兴趣小组进行了如下实验探究。 【查阅资料】CaCl2溶液显中性;K2CO3和“纯碱”的化学性质相似;MgCO3微溶于水,不考虑为沉淀。 【实验步骤】 步骤Ⅰ:取一定量样品于烧杯中,加足量水充分溶解,有白色沉淀产生,溶液呈无色。 初步结论:原粉末中一定不含 。 步骤Ⅱ:将步骤Ⅰ中的混合物过滤,进行下一步实验探究。 【实验探究一】小明同学对步骤Ⅱ中过滤所得滤液设计了如下的实验探究方案: 实验步骤 实验现象 实验结论 取一定量滤液于试管中,加入足量CaCl2溶液,充分振荡后,再滴加酚酞溶液。 溶液呈红色 由此确定原粉末中含有 请说明加入足量CaCl2溶液的理由 。 【猜想假设】小红同学对步骤Ⅱ中过滤所得固体成分提出了如下猜想: ①Mg(OH)2 ②BaSO4 ③BaCO3 ④Mg(OH)2、BaSO4 ⑤BaSO4、BaCO3 ⑥Mg(OH)2、BaCO3 ⑦Mg(OH)2、BaSO4、BaCO3 【实验探究二】小红同学对猜想设计了如下实验探究方案: 实验步骤 实验现象 实验结论 (1)取一定量过滤所得固体于试管中,加入足量稀HCl,充分振荡。 有气泡产生,沉淀完全溶解 上述猜想 可能成立 (2)向(1)试管中,继续滴加足量的NaOH溶液 有白色沉淀产生 上述猜想 一定成立 写出(2)中产生白色沉淀的化学方程式 。 【归纳总结】通过上述实验验证,原粉末中仍不能确定的成分是 。 15.(7分)(2019•咸宁)日常生活中,每位同学都会接触到硬水。咸宁市某校化学兴趣小组的同学在老师的带领下对硬水进行了一些探究和拓展实验。 【查阅资料】水的硬度是由水中溶解的可溶性钙和镁化合物引起的,硬水中溶解的钙和镁化合物可分为两类:钙、镁的碳酸氢盐;钙、镁的硫酸盐或氯化物,一般所说的水的硬度是由上述两类化合物引起的。 (1)日常生活中常用煮沸的方法将硬水软化,这种方法可靠吗?小组同学设计了如下模拟实验。 实验序号 实验操作 实验现象 Ⅰ 分别取适量碳酸氢钙溶液和氯化钙溶液于A、B两支试管中,同时加热 A试管中产生气泡,有沉淀生成,B试管中无明显现象。 Ⅱ 冷却后,在上述实验后两支试管中,分别滴加几滴肥皂水,振荡 ① (填“A”或“B”)试管中有较多泡沫,另一支试管中泡沫较少。 实验结果:用煮沸的方法可以降低水的硬度。 (2)小组同学对硬水中为什么含有碳酸氢钙非常感兴趣,于是再次学习九年级化学下册课本中的资料卡片:石笋和钟乳石的形成。知道了当石灰岩遇到溶有二氧化碳的水时,会反应生成溶解性较大的碳酸氢钙:CaCO3+CO2+H2O═Ca(HCO3)2 小组同学思考:若向碳酸钠溶液中通入一定量的二氧化碳,是否也能生成碳酸氢钠? 于是他们对此开始实验探究(不考虑二氧化碳和碳酸作为溶质的情况) 【提出问题】所得溶液中溶质是什么? 【提出猜想】 猜想一:溶质为Na2CO3;猜想二:溶质为 NaHCO3;猜想三:溶质为② 。 【设计实验】 实验步骤 实验现象 实验结论 a.取所得溶液少许于试管中,向其中滴加过量的CaCl2溶液 有白色沉淀生成 猜想二③ (填“成立”或“不成立”) b.取实验步骤a中上层清液,滴加适量稀盐酸 有气泡冒出 猜想一不成立 写出实验步骤b中发生反应的化学方程式④ 。 通过实验,小组同学得出了正确结论。 (3)热水瓶用久后,瓶胆内壁常附着一层水垢,老师说其成分主要是碳酸钙、氢氧化镁等。小组同学认为可使用稀盐酸除去,请写出发生中和反应的化学方程式⑤ 。 (4)小组同学还对稀盐酸和氢氧化钠溶液发生中和反应进行了如下探究: 用pH传感器测得烧杯内溶液的pH变化图象(如图二),同时用温度传感器测得烧杯内温度变化图象(如图三),实验过程中保温良好,忽略热量散失。 Ⅰ.请分析图三,能得到什么结论⑥ 。 Ⅱ.图三中A点对应溶液的溶质成分是⑦ (填写化学式)。 22.(12分)(2019•聊城)聊城市某学校2019年实验操作模拟训练的一个题目是:鉴别稀硫酸,稀盐酸和氢氧化钠三种无色溶液。小组的同学把标有序号1、2、3的三种溶液分别滴入标有对应序号的三支试管中,向三支试管中滴加酚酞试液,如甲图,鉴别出1号溶液,再向另两支试管中滴加BaCl2溶液,如乙图。 请回答: (1)1号试管中是 溶液。 (2)乙图中2号试管发生化学反应的实质是 (填微粒名称)结合生成白色沉淀。把该试管反应后的物质进行过滤,得到滤液。 【提出问题】除含有酚酞外,滤液中溶质的成分是什么? 【猜想假设】猜想一:HCl;猜想二:HCl和 ;猜想三:HCl和BaCl2。 【进行实验】①取一定量的滤液于试管中,向试管中滴加Na2SO4溶液,有白色沉淀生成,猜想 正确。 ②为了验证该滤液的酸碱性,将一片pH试纸放在干燥的玻璃片上,用 蘸取该滤液,滴到试纸上,立即将试纸显示的颜色与pH标准比色卡进行对照,读出pH=5。 【交流拓展】2号试管中滤液显酸性,要将该滤液调至中性,可向滤液中加入适量 (填序号)。 A.铁粉 B.氯化钙溶液 C.石灰石 (2019·娄底中考)44.实验室有一瓶标签被腐蚀的无色溶液,是稀硫酸和氢氧化钠溶液中的一种。在老师的指导下,小红和小明用不同方法鉴定。 实验一: 实验步骤 实验现象 实验结论 小红取少量该溶液于试管中,向其中插入没有打磨的铝片 开始无明显现象,后产生__气泡,铝片逐渐溶解_ 小红认为该溶液为稀硫酸 小明用pH试纸测定其pH pH=13 小明认为该溶液为氢氧化钠溶液 小红和小明操作均无误。 【提出问题】 该溶液到底是稀硫酸还是氢氧化钠溶液? 【查阅资料】 铝、氧化铝既能与酸反应,又可与强碱溶液反应,2Al+2NaOH+2H2O=2NaAlO2+3H2↑,氧化铝与氢氧化钠溶液反应生成偏铝酸钠( NaAlO2)和一种氧化物。NaAlO2易溶于水,其水溶液呈碱性, NaAlO2与铝、氧化铝均不反应。 【分析实验得出结论】该溶液为_氢氧化钠_溶液。 【交流反思】实验一中,小红所做实验开始无明显现象的原因是__Al2O3+2NaOH+=2NaAlO2+H2O__。 (用化学方程式表示) 【拓展应用】有一种管道疏通剂,主要成分为铝粉和氢氧化钠粉末。工作原理是:利用铝和氢氧化钠遇水反应放出大量的热,加快氢氧化钠对油脂和毛发等淤积物的腐蚀,同时产生氢气增加管道内气压,利于疏通。 实验二:小明用如右图所示的玻璃弯管模拟家庭下水道,并用动物脂肪和毛发堵在弯管处,他按照使用说明从左端管口加入管道疏通剂,并用胶塞堵住弯管左端上口, 可能出现的现象为___ABC__(填字母序号)。 A.产生大量气体 B.弯管内温度升高 C.堵塞物变软被气体赶出,落入烧杯中 实验三:为了证明烧杯中废液里是否还含有氢氧化钠,小明做了如下实验 实验操作 实验现象 实验结论 取少量澄清废液于试管中,滴入酚酞 溶液变红 废液中有氢氧化钠剩余 小红对小明的结论提出了质疑,理由是___NaAlO2易溶于水,其水溶液呈碱性,也能使无色酚酞试液变红__,小红把酚酞改用_硫酸铜溶液等_(填药品)进行实验,得出废液中还含有氢氧化钠。 管道疏通剂中氢氧化钠过量,可确保铝粉反应完全,并且过量的氢氧化钠对下水道有清污的作用。 (2019·湘潭中考)30.氢化钙(CaH2)是种白色细颗粒状固体,能与水发生剧烈反应,其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CaH2+2H2O===Ca(OH)2+2H2↑,常用作登山运动员的能源提供剂。某化学实验小组为了探究氢化钙的性质,将一定量的CaH2加入到碳酸钠溶液中,立即产生大量气泡,且溶液变浑浊。充分反应后过滤,得到滤渣和滤液,滤渣的主要成分是____①_____(填写化学式)。 为进步确定滤液中所含溶质的成分,他们进行了以下实验探究。 【提出猜想】猜想一:NaOH: 猜想二:NaOH和Na2CO3; 猜想三:________②_________; 猜想四:NaOH、Na2CO3、Ca(OH)2 经过分析,大家一致认为上述猜想____③____不需要验证,肯定是错误的,原因是(用化学方程式表示):_____________________④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实验探究】 方案一:取一定量的滤液于试管中,往其中滴加少量稀盐酸,无明显实验现象。 方案二:取一定量的滤液于另一试管中,往其中滴加氯化钡溶液,观察到有白色沉淀产生。 【讨论交流】根据实验现象,得出猜想_____⑤_____是正确的。请解释方案一中无明显现象的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拓展探究】上述小组同学将5g氢化钙样品(所含杂质不参与反应也不溶于水)加入到50g碳酸钠溶液中,充分混合后,恰好完全反应。实验测得反应过程中产生气体的质量为0.4g。计算: (1)样品中CaH2的质量分数。 (2)原碳酸钠溶液中溶质的质量。 (3)反应后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计算结果保留一位小数) 23. (2019·江西中考)(9分)足球比赛中让意外昏迷的球员快速恢复意识会用到“嗅盐”。同学们对“嗅盐”产生了好奇,并对其成分进行了如下探究。 【查阅资料】①嗅盐是一种盐类物质和香料(不参与下列探究中的任何反应)组成,能释放出氨味气体,对人体神经会产生强烈的刺激作用,但过量吸入会危害健康。 ②氯化钙稀溶液与碳酸氢铵溶液不发生反应。 ③氨气能与硫酸化合生成硫酸铵。 【提出问题】嗅盐中盐类物质是什么? 【实验探究】填写表中空格。 实验 小军的实验 小英的实验 方案 嗅盐与 (填一种物质)混合研磨 现象 闻到较浓烈刺激性气味且试纸变蓝 结论 嗅盐中含有NH4+ 嗅盐中含有CO32- 确认了小军的实验结论 证明嗅盐中盐类物质是碳酸铵 , 【质疑】小英认为小军的实验不严谨,小英通过补做一个实验(方案见上表),进而确认了小军的结论。小英的实验目的是排除嗅盐中的 离子可能性。 【继续探究】同学们利用右图装置进一步测定嗅盐中碳酸铵的质量分数。 反应原理:,其中X的化学式为 。 【数据记录】实验秤取样品质量m1,反应前后装有氢氧化钠固体的球形管的总质量分别为m2和m3,反应前后烧杯及烧杯内溶液的总质量分别为m4和m5。 【数据处理】通过测得数据计算出嗅盐中碳酸铵的质量分数。 【反思与评价】关于该实验的说法正确的是 (填序号,双选) A. 嗅盐中碳酸铵的质量分数表达式为: B. 倒置漏斗可以增大吸收面积同时防止倒吸 C. 可以用浓硫酸代替稀硫酸 D. 停止加热一段时间后要通入一段时间空气,否则测定结果会偏小 (2019·泰州中考)19.10分)某化学兴趣小组学习了酸、碱、盐的知识后,对某些盐的性质开展了探究活动。 研究主题;探究FeCl3溶液加热,灼烧的变化 相关信息:酒精(C2H5OH)具有还原性,加热条件下能与Fe3O4反应;Fe和Fe3O4易被磁铁吸引,FeO是一种黑色固体,不能被磁铁吸引;Fe3O4能与盐酸反应,生成盐和水。 (1)实验一:将大约20mL饱和FeCl3溶液在蒸发皿中加热蒸发,沸腾后发现溶液中逐渐产生红褐色浑浊。 ①FeCl3溶液呈黄色主要是因为溶液中含有铁离子,铁离子符号为____________。 ②加热时,FeCl3易与水反应生成红褐色物质和盐酸,反应的化学方程式: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③由实验启示,FeCl3溶液通过蒸发结晶的方式____________(填“能“或“不能”)获得FeCl3固体。 (2)实验二:将实验一蒸发获得的红褐色固体转移到坩埚中灼烧,颜色由红褐色变为红棕色。 ①此过程发生分解反应,除生成红棕色物质外,还生成水,反应的化学方程式: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氢氧化镁、氢氧化铜等加热分解也能得到对应的金属氧化物,结合实验,从物质类别及其溶解性推断,通过加热分解______________可生成对应的金属氧化物。 (3)实验三:小组同学用多根玻璃棒蘸取饱和FeCl3溶液于酒精灯火焰上灼烧,随着加热时间的持续,在1分钟内观察到玻璃棒表面颜色的变化依次为:黄色、红褐色、红棕色、黑色。 ①实验三相对于实验一和二,优点是_____________________(答1点即可) ②同学们对黑色物质的成分产生了疑问。联系酒精的可燃性、还原性等相关性质,对黑色物质的成分提出了猜想,经讨论认为,可能是_______和Fe3O4四种物质中的一种或几种。 ③为了确定黑色物质的成分,收集黑色物质,进行了如下实验: 实验步骤 实验现象 实验结论 取黑色粉末用磁铁吸引,观察现象 黑色粉末全部被磁铁吸引 综合实验现象判断,此黑色物质成分是_____________________ 向装有黑色粉末的试管中加入足量的盐酸,充分反应,观察现象 固体逐渐溶解,但无气泡产生 (4)拓展延伸 ①配制FeCl3溶液时,为防止出现红褐色物质,可向其中滴加少量的______________溶液。 ②结合已学知识,从元素化合价变化的角度分析,Fe2O3发生还原反应时,反应前后铁元素化合价一般呈_______(填“上升”或“下降”)的变化。 24.(8分)(2019•滨州)钙元素是一种重要的金属元素,它可组成氯化钙、氢氧化钙等多种物质。 (1)氢化钙(CaH2)固体是登山运动员常用的能源提供剂。某实验探究小组的同学通过查阅资料得知,氢化钙在常温下能与水反应生产氢氧化钙和氢气,请你写出该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 (2)该实验探究小组将Na2CO3溶液滴加到Ca(OH)2溶液中,充分反应后过滤,得到滤渣和滤液,经检验滤渣的成分是碳酸钙。 【提出问题】 滤液中溶质的成分是什么? 【猜想与假设】 猜想一:NaOH 猜想二:NaOH和Ca(OH)2 猜想三:NaOH和 ; 猜想四:NaOH、Na2CO3和Ca(OH)2 经过讨论,大家认为猜想四不合理,原因是 。 [实验过程] 实验步骤 现象 结论 步骤I:取滤液,向其中滴入适量Na2CO3溶液 猜想二不成立 步骤II:另取滤液,向其中加入足量 溶液 产生气泡 猜想 成立 【拓展延伸】 在分析反应后所得物质的成分时,除考虑生成物外,还需考虑 。 21. (2019·山西中考)冬季雾霾频发。某校社会实践小组的同学们,对某地区雾霾的成分、成因、危害及防治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并开启了项目性学习之旅。 【信息检索】雾是浮游在空中的大量微小水滴。霾是可吸入颗粒物浓度较高造成的能见度较低的现象。霾的主要成分肯含有可溶性硫酸盐、硝酸盐、铵盐、不溶性有机物、黑碳、金属元素和其它元素。 【提出问题】某地霾的成分是什么? 【实验准备】选择该地重度雾霾天气,用 SDLKC-1000 型大流量 TSP 采样器在室外采集大气中的可吸入颗粒物 10g。 活动一:探究霾中是否含有铵盐和硫酸盐。 实验方案 实验步骤 实验现象 实验结论 方案一 取 5g 样品,加少量熟石灰末,混合、研磨 含有铵盐 方案二 去 5g 样品,加适量水, 充分溶解后过滤,向滤液中滴加 有白色沉淀生成 含有硫酸盐 【总结反思】工业上应加强对污染企业的监管,农业上应合理施用化肥。 活动二:探究霾中是否含有黑碳。同学们设计了如下图所示的创新实验。(将活动一得到的残渣, 干燥后置于中间凹槽内)。 【实验步骤】①滴入过氧化氢溶液制取 O2,排出装置内空气后,再在导管口接上气球。 ②向右边的凹槽内滴入澄清的石灰水。 ③接通电源,用用热电阻丝点燃残渣。 【实验现象】残渣剧烈燃烧,澄清石灰水浑浊,气球变大。 【实验结论】霾中含有黑碳。装置内澄清石灰水变浑浊的化学方程式是 【交流研讨】某同学对“霾中含有黑碳”的结论产生质疑,理由是 活动三:查阅资料,霾中还含有 Al、Na、Zn、Pb、Hg、Cd 等金属元素,其中的有害元素出 Cd 外,还有 【能力发展】请你联系实际填写关于雾霾的问卷调查表: 项目 雾霾频发的成因 控制雾霾频发的做法 政府采取的应急措施 ① 能源结构不同 推广太阳能发电 人工降雨 ② 烧散煤取暖 向空中或地面洒水 ③ 推广新能源汽车 私家车限号出行 【检出进度】小组同学没有进行的探究项目是 【考点】物质成分探究;空气污染 【难度】★★★ 【答案】活动一:放出刺激性气味气体;氯化钡溶液 活动二:【实验结论】Ca(OH)2+CO2=CaCO3↓+H2O【交流研讨】可能含有不溶性有机物,它燃烧也会生成 CO2;活动三:Hg、Pb;【能力发展】②集中供暖③汽车尾气;【检查进度】霾中是否含有硝酸盐; 【解析】铵根离子和氢氧根离子反应可产生氨气,所以含有铵盐的话和熟石灰混合研磨会产生有刺激性气味气体;和硫酸根离子反应生成白色沉淀说明加的是含有钡离子的溶液,氯化钡、硝酸钡均可;澄清石灰水变浑浊说明生成了 CO2 气体,但不能说明一定含黑碳,因为不溶性有机物燃烧也会生成 CO2; (2019·宿迁中考)14.(6分)碳酸氢钠是小苏打的主要成分,在生产和生活中有许多重要的用途。化学课上,同学们为了解碳酸氢钠的性质,将一定质量的碳酸氢钠和稀硫酸混合,充分反应后,有气体逸出,写出该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同学们对反应后溶液中溶质的成分进行了探究:认为除一定含有硫酸钠外可能还含有其他成分,因此进行了猜想并做了如下实验: 【实验用品】pH试纸、锌片、氧化铜粉末、稀硫酸、氢氧化钠溶液、氯化钡溶液。 【猜想与假设】反应后溶液中溶质的可能组成成分。 猜想一:硫酸钠 猜想二:硫酸钠、碳酸氢钠 猜想三:硫酸钠、硫酸 【实验探究】同学们取反应后的溶液用不同方案进行如下实验,请根据结论完成如表实验现象中的空格。 实验方案 A B C D 实验操作 实验现象 产生白色沉淀 试纸变色,对照标准比色卡,pH<7 实验结论 猜想二不正确 猜想三正确 猜想三正确 猜想三正确 【得出结论】猜想三正确。 【评价反思】 (1)老师对同学们能用多种方案进行探究,并且得出正确的实验结论给予了肯定,同时指出探究中存在一处明显的操作错误是 。 (2)有同学对实验方案B的结论提出了质疑,认为仅凭此现象不能得出猜想三正确,请说明理由 。 【总结提高】依据所给实验用品,设计与上述实验不同的方案,确认猜想三是正确的,请你写出你的实验方案 。 (2019·西宁中考)19.某校化学兴趣小组在探究“酸碱盐的相关性质”时,做了如图一所示的两个实验,实验结束后,小组同学将两支试管中的废液同时倒入一个洁净的烧杯中(如图所示),观察到有气泡产生,为确认烧杯内溶稀HCl 稀H2SO4 ↓ ↓ Na2CO3 溶液 NaOH 溶液 图一 图二 液中溶质的成分,同学们进行了如下探究。 【查阅资料】Na2SO4溶液、NaCl溶液呈中性。 【提出猜想】猜想1:Na2SO4、NaCl; 猜想2:Na2SO4、NaCl和 ; 猜想3:Na2SO4、NaCl和H2SO4; 猜想4:Na2SO4、NaCl、H2SO4和Na2CO3。 【交流讨论】小强同学认为猜想4一定是错误的,他的理由是 (用化学方程式表示)。 【进行实验】小明同学设计如下两个实验方案: 实验步骤 实验现象 实验结论 方案一 取少量烧杯中的溶液于洁净的试管中,加入几滴紫色石蕊溶液 ① 猜想3正确 方案二 取少量烧杯中的溶液于洁净的试管中,加入少量铁粉 ② 请写出方案二中有关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③ 。 【反思与总结】分析反应后溶液中溶质成分,除要考虑生成物外,还需考虑反应物是否过量。 35. (2019·哈尔滨中考) (6分)工业采用电解氯化钠溶液制备烧碱。某同学取电解后的溶液进行如下探究: 【提出问题】电解后的溶液中的溶质是什么? 【猜想假设】(1) NaOH、NaCl (2) NaOH 【实验探究】取电解后的溶液,进行如下实验: 【收集证据】实验1的反应现象为(1) ,实验2发生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2) 。 【实验结论】电解后的溶液中的溶质是(3) 。 【表达交流】实验中滴加酚酞溶液的作用是(4) 。 在滴加过量稀硝酸的过程中,右图中①表示的是(5) (填符号),②表示的是(6) (填符号)。 【总结规律】通过探究还可以认识到:上述实验1和实验2的反应都是两种化合物在溶液中以(7) 的形式,通过一种(8) 的方式而发生的复分解反应。 20.(4分)(2019•襄阳)我国古代将炉甘石(ZnCO3)、赤铜(Cu2O)和木炭粉混合后加热到约800℃,可以得到一种外观似金子的锌和铜的合金。小明同学在实验室按古代方法将炉甘石、赤铜和木炭粉混合加热一段时间,得到固体混合物A.固体混合物A的成分是什么?他对此进行了实验探究。 【查阅资料】①ZnCO3加热可分解为ZnO;②Cu2O+H2SO4═CuSO4+Cu+H2O 【实验探究】 步骤Ⅰ取混合物A适量于烧杯中,加入过量稀硫酸,充分反应后过滤,得到滤渣B和蓝色溶液C,同时生成了一种气体,将该气体通入澄清石灰水无明显现象; 步骤Ⅱ在滤渣B中加入足量硝酸银溶液,充分反应后过滤,得到银和蓝色溶液D。 【实验分析】 (1)炉甘石加热分解的化学方程式是 ; (2)若向溶液C中加入过量的锌片,观察到的现象是 ; (3)混合物A中一定含有 (填化学式)。 【拓展延伸】 下列方法可用于鉴别锌铜合金与黄金的是 (填字母序号)。 A.观察颜色 B.在空气中灼烧 C.滴加稀硫酸 D.滴加硝酸银溶液 26.(10分)(2019•梧州)市售的“自热米饭”带有一个发热包,遇水后可迅速升温至150℃,保温时间达3 小时,能将生米做成熟饭。梧州市某中学化学兴趣小组对发热包非常感兴趣,进行了以下探究。 【查阅资料】 (1)发热包主要由生石灰、铁粉、镁粉、铝粉、炭粉、氯化钠中的若干种组成。 (2)氢氧化镁和氢氧化铝均为不溶于水的白色固体,但后者可溶于NaOH溶液。 【成分探究】取出某品牌的发热包内灰黑色的固体粉末,分成两份。 (1)小吴用磁铁靠近其中一份粉末,发现有黑色物质被磁铁吸引,证明粉末中含有 。用磁铁将该物质全部吸出后,剩余粉末为样品A。 (2)小周将另一份粉末加水溶解、过滤后,取部分滤液滴入酚酞试液,滤液变 色,证明原粉末中含生石灰;再向滤液中加入 ,看到白色沉淀生成,证明原粉末中含有氯化钠。 (3)除上述物质外,还可能存在镁粉、铝粉、炭粉,对此大家提出了以下几种猜想: 猜想一:只存在上述三种中的一种; 猜想二:上述三种同时存在; 猜想三:存在铝粉和炭粉; 猜想四:存在镁粉和铝粉; 猜想五: 。 【实验验证】小施用样品A进行实验,流程如下。向滤液B滴加氢氧化钠溶液时,他观察到开始时有白色沉淀生成,后来又全部消失,最后得到的是无色溶液E。 【实验结论】 不溶物D是 。 大家结合实验现象讨论后,认为猜想 正确,理由是 。 【原理探究】 小吴利用如图装置证明发热包放热主要来自于生石灰与水的反应。加水后发现A中温度迅速升高,B中有气泡产生,该气体为 (填名称)。但温度很快下降,说明该反应很快结束,不能长时间保温。 【猜想】大家大胆猜测应该还有其他放热反应存在。 【实验验证】 同学们按资料介绍,用铁粉、炭粉和食盐水在锥形瓶中模拟铁的锈蚀实验,不久后发现锥形瓶外壁微烫,并持续较长时间。该现象很好地解释了发热包的保温机理。 【拓展活动】 在上述铁的锈蚀实验中未观察到红色的铁锈产生。老师告诉同学们,铁锈蚀时首先生成一种碱。请写出该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 14. (2019·鄂尔多斯)实验室有一瓶白色固体,可能由Ba(NO3)2、NaCl、Na2CO3、Na2SO4中的两种或两种以上组成,某兴趣小组为确定其成分,进行了如下实验研究,请你参与完成相关问题 【初步结论】(1)原白色固体中一定有________(填化学式,下同),一定没有________。 (2)溶液M中的溶质一定有NaNO3,一定没有___________。 【交流讨论】为确定原固体的成分,需对溶液M中的溶质进行进一步确认 Ⅱ继续研究 【提出问题】溶液M中溶质的成分是什么 【提出猜想】 猜想一:NaNO3 猜想二:NaNO3、Na2CO3 猜想三:NaNO3、NaCl 猜想四:NaNO3、Na2CO3、NaCl 实验与结论 实验 步骤 现象 结论 一 取适量溶液M于试管中,滴加少量稀硝酸 有气泡产生 猜想一、三不成立 二 取实验一所得溶液于试管中,滴加适量硝酸银溶液 产生白色沉淀 猜想四成立 【反思与评价】 兴趣小组内有同学认为得出“猜想四成立”的实验设计不合理,原因是_________ ,改进措施是_________ 【实验结论】同学们经过交流,讨论、实验,圆满完成了这次探究活动。 【答案】【初步结论】(1)Na2CO3、Ba(NO3)2 Na2SO4 (2)Ba(NO3)2 【反思与评价】 原因是:不能确定NaCl(或Cl-)一定存在(或不足以证明NaCl(或Cl-)一定存在)(或实验一时滴加的少量稀硫酸未将Na2CO3除尽,对NaCl的鉴别造成影响) 改进措施是:将实验一中的少量稀硝酸改为足量稀硝酸(或向实验二产生的白色沉淀中加入足量稀硝酸,白色沉淀部分溶解)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