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版九年级语文下册古诗词复习课件(四)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部编版九年级语文下册古诗词复习课件(四)

部编版 九年级语文下册古诗词 复习课件 ( 四 ) 目录 当堂检测 02 01 作品梳理 01 作品梳理 · 第 82 首 南安军 · 第 83 首 别云间 · 第 84 首 山坡羊 • 骊山怀古 · 第 85 首 朝 天子 • 咏喇叭 南 安军 南宋  文天祥 梅花南北路 ① ,风雨湿征衣。 出岭同谁出?归乡如此归! 山河千古在,城郭一时非。 饿死真吾志,梦中行采薇 ② 。 第 82 首 重点注释 ①梅花南北路:指经过梅岭。梅岭,即大庾岭,山上多梅树,是广东和江西的分界岭。 ②采薇:周武王伐纣灭商,伯夷、叔齐 ( 商末孤竹国君的两个儿子 ) 不食周粟,逃到首阳山,采薇而食,后来饿死。薇,一种野菜。文天祥到了南安军曾绝食八天。 背景知识 文天祥坚持数年抗元斗争,但终于无力回天,不得不面对国破家亡的现实。被俘后他自杀未成,被元军押解北行,路过南安军时写下了此诗。 重点赏析 (1) 表现手法 “山河千古在,城郭一时非” 运用对比手法 ,以祖国山河万世永存与城郭一时沦陷进行对比,突出诗人的亡国之痛。“一时”表现诗人对恢复大宋江山的信念和对元人的蔑视 。 ( 2) 炼字 “湿” 字既写出征衣被雨淋湿,也表明被捕后的凄苦。 “出”“归” 二字反复使用,声情激荡,抒写了诗人行程中的 悲苦 心情。 (3) 典故 “梦中行采薇” 引用伯夷、叔齐的典故 ,表明自己的态度:即使饿死殉国,也不与元军合作。 作品主旨 这首诗表现诗人被捕后的悲苦孤独之情,对恢复大宋江山的信念和对侵略者的蔑视,抒发了强烈的爱国之情,显示出凛然的民族正气。 参考译文 经过梅岭,一路风雨把征衣湿透。 越过梅岭我与谁同路?回到家乡却身为囚徒。 祖国的河山千年万世永存,城郭只是暂时落入敌手。 绝食而死是我真正的意愿,梦中采薇在首阳山头。 别 云间 明  夏完淳 三年羁旅 ① 客,今日又南冠 ② 。 无限山河泪,谁言天地宽。 已知泉路 ③ 近,欲别故乡难。 毅魄 ④ 归来日,灵旗 ⑤ 空际看。 第 83 首 重点注释 ①羁旅:寄居他乡,生活漂泊不定。羁,客居在外。 ②南冠: 《 左传 • 成公九年 》 载,楚国人锺仪被俘,仍戴着“南冠” ( 楚国的冠 ) 。后世遂以“南冠”为俘虏的代称。 ③泉路:地下。指阴间。 ④毅魄:英魂。 ⑤灵旗:战旗。古代出征前必祭祷之,以求旗开得胜,故称。 背景知识 这首诗是夏完淳被清廷逮捕后,在解往南京前临别家乡松江时所作。 重点赏析 (1) 炼字 “羁旅” 一词写出了诗人三年间 辗转飘零、艰苦卓绝 的抗清斗争的情景;“又”字抒发了诗人因被俘而壮志未酬的悲伤之情。 (2) 典故 “今日又南冠”借用楚国人锺仪被俘后,仍戴着“南冠” 的 典故 ,表现诗人 坚贞不屈的战斗精神和精忠报国的情怀 。 (3) 写作方法 首联于平静的叙事中深含着诗人的 满腔辛酸与无限沉痛 ;颔联抒发诗人对 故土沦丧、山河破碎之悲愤慨叹 ;颈联抒发诗人 眷念故土、亲人 的依恋不舍之情;尾联既表达了诗人此去 誓死不屈 的决心,也表达了诗人对坚持抗清义士的希望之心。 作品主旨 这首诗表达了诗人对山河沦丧的极度悲愤,对家乡亲人的无限依恋,对抗清斗争的坚定信念和炽热的爱国情感。 参考译文 三年为抗击清兵辗转飘零,今天兵败被俘成为阶下囚。 山河破碎,感伤的泪水流不断,国土沦丧,谁还能说天地宽? 已经知道生命即将走到尽头,想到永别故乡实在心中犯难。 等到我英魂归来的那一天,定要在空中看后继者的队伍抵抗清军。 山坡 羊 • 骊山怀古 元 张养浩 骊山四顾,阿房一炬 ① ,当时奢侈今何处?只见草萧疏,水萦纡 ② 。至今遗恨迷烟树。列国周齐秦汉楚。赢,都变做了土;输,都变做了土。 第 84 首 重点注释 ①一炬:一把火。 ②萦纡 ( yū ) :回环曲折。 背景知识 公元前 206 年,项羽攻入咸阳后,放火将阿房宫焚毁。张养浩途径骊山有所感而创作了这首散曲。 重点赏析 (1) 表现手法 “赢,都变做了土;输,都变做了土”运用了 对比的手法 ,通过“赢”“输”的对比,指出封建王朝社会变迁的规律,表现了作者对 历史兴亡 的思考,具有一定的批判性和警世醒世的意义 。 ( 2) 表现手法 借景抒情 。登上骊山,阿房宫早已被烧毁,当年的繁华一概无存,通过写景抒发了作者对 古今变迁的无限感慨之情 。 作品主旨 这首散曲批判了封建统治者为争夺政权而进行的残酷厮杀、焚烧及夺得政权后大兴土木的奢侈无度,也表达了对历史兴亡的感慨。 参考译文 站在骊山上环望四周,雄伟瑰丽的阿房宫已被付之一炬,当年奢侈的场面现在到哪里去了呢?呈现在眼前的只有稀疏寥落的草木,回环曲折的水流。到现在那些遗恨已消失在烟雾弥漫的树林中了。自周、齐、秦、汉、楚等国至今。战胜了的国家,都化作了土;战败了的国家,都化作了土! 朝 天子 • 咏喇叭 明  王磐 喇叭,唢呐,曲儿小腔儿大 ① 。官船 ② 来往乱如麻,全仗你抬声价 ③ 。军听了军愁,民听了民怕。哪里去辨甚么真共假?眼见的吹翻了这家,吹伤了那家,只吹的水尽鹅飞罢 ④ ! 第 85 首 重点注释 ①曲儿小腔儿大:曲子短小,声音响亮。 ②官船:官府的船。这里指扰民的宦官船只。 ③声价:声望和社会地位。 ④水尽鹅飞罢:水干了,鹅也飞光了。比喻民穷财尽。 背景知识 这首散曲创作于明武宗正德年间,当时宦官当权,他们在运河上往来频繁,每到一处就耀武扬威、鱼肉百姓。作者目睹宦官的种种恶行,写了这首 《 朝天子 • 咏喇叭 》 。 重点赏析 (1) 修辞手法 ①小令第一层说喇叭、唢呐的特征是“曲儿小腔儿大”,道出了与宦官的共同之处:“曲儿小” 比喻 宦官本事很小;“腔儿大”比喻宦官官腔十足。这六个字把宦官 装腔作势的丑态 揭示得淋漓尽致 。 ② “军听了军愁,民听了民怕”运用互文的修辞手法,意思是军和民听了喇叭声、唢呐声都又愁又怕,写出了宦官在精神上给军民造成的痛苦和压力。 (2) 炼字 “乱如麻” 极言官船之多,形象地表现了这些官船来来往往、到处扰民的情景 。 ( 3) 表现手法 “曲儿小腔儿大”的“小”和“大”采用了 对比 的表现手法,是对宦官的嘲讽和蔑视。 (4) 表现手法 借物抒怀 。作者借咏喇叭,活画出明朝中后期宦官在运河沿岸 作威作福、鱼肉百姓 的社会现实。 作品主旨 这首散曲表面上写喇叭和唢呐,实际上借物抒怀,讽刺和揭露了明代宦官狐假虎威、残害百姓的罪恶行径,表达了人民对宦官的痛恨之情。 参考译文 喇叭和唢呐,吹的曲子虽短,声音却很响亮。扰民的宦官船只来往频繁乱如麻,全凭借你抬高声望和社会地位。军人和百姓听了都又发愁又害怕。到哪里去辨别什么真和假?眼看着使有的人家倾家荡产,有的人家元气大伤,直吹得水干了,鹅也飞光了! 当堂检测 02 1 2 3 4 阅读夏完淳的 《 别云间 》 ,回答下列问题。 1 . 【2020• 龙岩质检 •3 分 】 对这首诗的理解有误的一项是 (    ) A .此诗表现诗人誓死不屈的报国决心以及诗人对故乡的深深眷念之情。 B .首联叙事,“三年”与“又”联用,暗示诗人离乡之久,永别之憾。 C .尾联抒悲愤之情,表达了诗人死后仍要为抗清战士摇旗呐喊的决心。 D .全诗悲壮动人,塑造了一位充满热血、忠肝义胆、英勇奋斗的英雄形象。 【 答案 】 C 2 . ( 核心素养 • 思维发展和提升 )【2020• 龙岩质检 •3 分 】 “ 无限山河泪”包含了诗人流下的哪些“泪”?请简述。 见祖国山河破碎、饱受践踏、满目疮痍而流的悲愤之泪;为永别故乡、愧对亲人而流的伤心之泪;为自己身落敌手、壮志未酬、收复河山宏愿落空而流的遗恨之泪。 3 . ( 核心素养 • 思维发展和提升 ) 诗人为什么“欲别故乡难”?请简要分析。 诗人离乡之际,涌上心头的除了国恨,更有对故土的眷念、对家人深深的愧疚与无限依恋之情。 4 . ( 核心素养 • 审美鉴赏和创作 ) 这首诗和文天祥的 《 过零丁洋 》 都是诗人在被押解途中所作,两首诗在思想感情上有何异同? 相同方面:都表达了诗人将生死置之度外,以死殉国明志的坚定决心。不同方面:文天祥的诗表达了诗人对抗元的艰辛和无功的慨叹与无奈,以及视死如归的豁达情怀。夏完淳的诗表达了 诗人对山河沦丧的极度悲愤,对家乡亲人的无限依恋,对抗清斗争的坚定信念。
查看更多

相关文章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