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1-11-11 发布 |
- 37.5 KB |
- 6页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2020年安徽省合肥市庐江县中考语文模拟试卷(5月份)
2020年安徽省合肥市庐江县中考语文模拟试卷(5月份) 一、语文积累与运用(35分) 1. 默写。 (1)抟扶摇而上者九万里,________。(庄子《北冥有鱼》) (2)苔痕上阶绿,________。(刘禹锡《陋室铭》) (3)________,衡阳雁去无留意。(范仲淹《渔家傲•秋思》) (4)________,化作春泥更护花。(龚自珍《己亥杂诗(其五)》) (5)郦道元在《三峡》一文中,从侧面极力渲染山峰之险峻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 (6)岑参《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中的“________,________”用夸张的手法描写出沙漠中冰雪坚硬、乌云密布的景象。 (7)一场大雪过后,天地间变成了白色,放眼望去白茫茫一片,呈现出张岱在《湖心亭看雪》中所写的“________,________”的景象。 2. 请运用所积累的知识,完成下列各题。 难怪我会那么害怕、那么憎恶里德太太了,因为残酷地伤害我,已经成了她的本性。我在她面前,从来不曾快活过。不管我怎么小心听话,不管我怎么使劲讨她欢心,我的种种努力总还是白费,她还是要用上面这样的一些话来报答我。现在当着一个陌生人的面,她说出这样的责难话,简直把我的心伤透了。我隐隐感觉到,在她指定要我去过的那种新生活中,她已经先把我的一切希望都给消灭了。尽管我不能公开说出来,但是我心里明白,她这是在我未来的道路上播下嫌恶和刻薄的种子。眼看自己在勃洛克赫斯特先生的心目中成了一个狡诈邪恶的孩子,我又能有什么办法来补救这个伤害呢? (1)以上文段的作者是________,选段中的“我”指的是________。 (2)加点词“报答”在句子中的意思是:________。 (3)请把文中划线的句子改为陈述句:________。 (4)请结合原著回答: ①文段中的“她指定要我去过的那种新生活”具体指什么? ②文段中的“我”是怎样的一个人? 3. 校团委开展“致敬战疫前线最美丽的人”系列活动,请你参与。 (1)下面是小静为这次活动写的开场语,请你帮助修改。 2020年春节注定刻骨铭心。【A】________。无声无息,祖国大地卷入了一场没有硝烟的战“疫”。有这样一群人,还来不及卸下疲惫,就转身一无反顾投入战役。你们留给家人的是背影,带给人们的是希冀和信心。 你是那一个个被白色防护服密密包裹着身躯的战士,你是那一张张被护目镜和口罩遮住了容颜的脸庞;你是在阻隔病毒的战场上昂扬伫立的雄姿,你是在寻常陌巷间用炽热生命守护人民家园的坚强保垒……【B】________ ①文中有错别字的词语是“________”,正确的写法是“________。” ②【A】处划线句子有语病,应改为:________。 ③【B】处划线句子中有一处标点使用错误,请提出修改意见。 (2)防控疫情人人有责,没有人能置身事外。学校官微为此设置“抗击疫情”专栏,引导学生正确认识、防范疫情,请你仿照栏目一,再设计两个栏目名称。 栏目一:开展“勤洗手•戴口罩”的线上主题班会。 栏目二:________ 栏目三:________ (3)当前,新冠肺炎疫情在全球蔓延。中国医生逆行海外,守望相助。中国医疗专家组携物资硬核驰援。下列诗句不适合作为救援物资外包装标签的一项是( ) A.山川异域,风月同天 B.青山一道同云雨,明月何曾是两乡 C.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 D.岂曰无衣,与子同裳 二、阅读(55分) 请阅读下面的文字,回答问题。 树 刘国芳 一棵树长在村口。其实,离村不远长着好多好多树,但因为那棵树不跟它们在一起,所以,那棵树看起来孤零零的。 一个老人,也是孤零零的。老人总来树下,累了,在树下歇着;热了,在树下乘凉。树在风里哗哗作响,那是树在说话,说又来啦。老人听得懂树的声音。老人说我们都很孤单,我来跟你做伴。树也听懂了老人的话,树在风里摇曳着,那是树在向老人点头。老人也点头,笑着。 这天,老人又在树下待了好久,天晚了才回家。老人在家里也看得见树,树站在那儿一动不动。但这晚,老人发现树动了,准确地说,树会走了,树走到了老人跟前。 老人惊呆了,老人说:“你是谁?” 树说:“我是树呀,你天天在树下乘凉,还不知道我是谁?” 老人说:“你也会走?” 树说:“不可以吗?我才不愿意永远待在一个地方哩,我想像你们人一样,到处走。” 老人说:“你们树也想走呀?我还以为你们只愿一动不动地待在一个地方。 第9页 共12页 ◎ 第10页 共12页 树说:“谁愿意那样,动不了,你们人类想砍就砍想伐就伐!” 老人说:“那是,会走动,就可以躲。” 老人说着,看着树走动,树走起来像风一样,往前面去。老人见了,又喊:“你去哪里呀?” 树说:“我想去你家里看看。” 老人说:“我带你去。” 老人就带树去了他家。树很聪明,很快就发现老人一个人生活。树问老人:“你家里只有你一个人?” 老人点点头。 树说:“我记得你以前有儿有女,他们也往我跟前走过,他们呢?” 老人说:“他们都生活在城里。” 树说:“你为什么不愿去?” 老人说:“我去过,但住了几天又回来了,我还是觉得在乡下好,空气好,也自在,不像城里,到处是房子,一棵树都没有。” 说到城里,树一脸的羡慕,树说:“我从没去过城里,你能带我去城里看看吗?” 老人说:“可以呀。” 老人说着,带树往城里去。树走得很快,一会儿,他们就来到城里。果然,城里一幢房子挤着一幢房子,没什么树。即使有树,也是一些很小的树。树在城里走着,惹得很多人惊奇,他们都说:“看,那树怎么会走呢?” 树有些得意,树跟老人说:“会走动真好,可以到处走。” 老人说:“你慢点儿,城市不比乡下那么空旷,不要撞到人。” 树慢下来。后来,在一条大街上,树不愿走了,站下来。立刻有人站在树下,还说:“这棵树真大。 有风吹来,树叶哗哗作响,站在树下的人又说:“真凉爽。” 老人当然在树下,老人说:“凉爽就多栽些树呀!” 一个人说:“哪里有地方,有栽树的地方可以多盖一幢房子。” 树听了,就说:“那我们不能待在这儿,影响他们盖房子。” 说着,树风一样走了。 老人跟着树走,在一个地方,老人跟树说:“这地方原来叫枫树湾,以前有一大片森林,后来,所有的树都被砍了,盖了几十幢大房子。” 树叹了一声。 在另一个地方,老人说:“这个地方叫樟树下,有好多好多大樟树,也砍了,盖了房子。” 树又叹气,树说:“我的同伴越来越少了。” 树后来又停下来,那儿风景好,树不想动。但不一会儿,他们看着一伙人拿着电锯在那儿锯树。树吓坏了,跟老人说:“赶快走,不然,会被他们砍了。” 说着,树跟老人一起走了。 但奇怪的是,他们找不到原来的地方,他们像迷路的人,到处找,也不知道原来的地方在哪儿。老人从来没遇到过这样的事,老人一急,醒了。 原来老人在做梦。 老人急急忙忙爬起来,去看那棵树。很快,老人看到那棵树了,但树歪在一边,被人砍倒了。 老人跑过去,问几个砍树的人:“为什么把树砍了?” 几个人不睬老人,只有树,倒在风里飒飒作响。 那是树在哭泣。 (选自《小小说选刊》2014年第16期) (1)这篇小说以“树”为题目,有什么好处? (2)文中老人做了一个怎样的“梦”?“梦”中树游“城里”一节的情感变化:羡慕→________→________→吓坏了。 (3)“树人相应,树人相合”是这篇小说构思的巧妙之处,树与老人这两个形象有哪些共同点? (4)结合语境,品味下列语句的妙处。 ①树也听懂了老人的话,树在风里摇曳着,那是树在向老人点头。(从修辞角度品味句子) ②几个人不睬老人,只有树,倒在风里飒飒作响。(从词语运用的角度品味加点词语) (5)本文是一篇寓意深刻的小说,意在引发读者对什么问题的思考?结合生活实际谈谈你的看法。 请阅读下面的文字,回答问题。 材料一: 劳动是学以成人的基础 韩震 ①儿童在教育过程中的成长,一定意义上就是在重演人类的发展史。我们的祖先通过劳动实现了人类文明的提升,由此我们每个人,特别是我们在儿童阶段的成长,都离不开劳动环节的淬炼。 ②《朱子家训》中说:“黎明即起,洒扫庭除,要内外整洁。”可见,古人讲究从细节培养生活自理的劳动习惯,从而保持身体和精神的基本健康。同时,儿童在动手过程中还可以发展智力及其他能力。孩子缺少劳动教育,并不能让他们在学业上有更多的提升,反而会在人格和非智力因素上出现不足,难以形成良好的意志品质和责任意识。家长不让孩子做家务或其他劳动,其本意是爱孩子,却在无意中害了孩子,让孩子失去全面“学以成人”的机会,反而可能成为片面的、不太完整的人。由此我们必须谨记:尽管我们人类文明有了长足的发展,但劳动仍然是我们“学以成人”的基础性活动。 ③劳动教育是其他教育的基础,因而对系统性和整体性的教育而言,劳动教育是不可或缺的。强化劳动教育,一是要让儿童学会生活自理和照料他人,通过自己的劳作将自然存在或物质资料转化成为所用的对象,让其体验到满足自我需要的快乐,实现最为基础的自我价值的肯定;二是要学习创造社会价值的劳作,以便了解劳动对社会的意义,实现个人对社会的价值贡献,体验其人生的社会价值;三是学会创造性的劳动,在劳动过程中学会提高劳动生产率的方法与途径,体验人生的创造性价值;四是通过劳动教育让孩子懂得合作的意义,体验人与人之间的交往价值;五是人类往往是在劳动创造中赋予客观世界以美的意义,因此通过劳动活动可以创造具有审美意义的对象,这可以真实地提升孩子的审美情趣。劳动教育本身牵涉其他各方面的教育,必须加以重视且系统科学合理地加以推进。 ④当然,在现代社会,劳动教育并不是一味地进行重体力劳动,而是让学生在劳动中学会生存、学会合作、学会创造,提高动手能力,而动手能力对于德育、智育、体育、美育都有基础性和系统性的影响。 ⑤劳动教育如此重要,因此我们必须把劳动教育融入思想道德教育、文化知识教育、社会实践教育各环节,贯穿基础教育、职业教育、高等教育各领域。我们要通过科学合理的劳动教育,在青少年中弘扬劳动精神,教育引导学生崇尚劳动、尊重劳动,让他们长大后能够辛勤劳动、诚实劳动、创造性劳动,成为人格健全、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节选自《光明日报》2019年1月28日,有删改) 材料二: “家长怎么舍得让孩子为杂事分心?” ①“孩子能上目标校,考到实验班是我们家的头等大事,他的时间都很宝贵,除了学习还需要高质量的放松休息,傲家长的怎么舍得孩子为杂事分心?” 第9页 共12页 ◎ 第10页 共12页 ②家长刘琳将劳动称为“杂事”。刘琳的儿子今年面临小升初,刚刚通过了北京海淀区一所被称为“六小强”的重点中学的大海选考试选拔,下一个目标是考上该校二四制直升班(实验班)。她给记者看儿子的一周时间表,时间精确到小时,填充表格的除了语数外补习班以及作业,还有网球、长笛练习,表格上画着天使翅膀的是休息时间。“早晨让孩子多睡会,鸡蛋提前给他剥好,牛奶我拿风扇给凉到适合的温度;孩子洗完头发我打扫卫生间,给他洗衣服。孩子学习很忙了,当家长的再怎么心疼都不过分。至于家务活,不是该他操心的。” ③刘琳的观点得到不少家长的赞同。他们认为,孩子小小年纪就背负着过重的课业负担、升学压力,没时间劳动,家长也不舍得再让孩子辛苦,“写不完的作业,上不完的补习班,哪里还有时间做家务活”? ④对于孩子在家里“十指不沾阳春水”,李平平也曾抱着和刘琳类似的看法。然而,女儿上大学以后,每周末都带着大包不曾洗过的外衣以及内衣裤回家,对于母亲忙碌的身影视而不见,让李平平为之前的劳动教育缺失感到深深的懊悔。“20岁的年轻人,自理能力几乎为零,特别娇气,吃不得一点苦,以后会摔跟头的。” ⑤记者采访发现,在一些家长和学生眼里,劳动无足轻重,孩子缺失劳动机会,劳动能力难以提升,主要的障碍是过重的学业负担以及家长过度包办替代。小学生上学书包长辈来背、不会拿扫帚扫地,中学生不会自己洗袜子、从不沾手洗碗筷,大学生宿舍脏乱让人不忍直视……做家务本来是人保证自己生存能力和生活乐趣的一部分,家长大包大揽,目的是让孩子多点时间读书学习。然而,这却在无意中剥夺了孩子一个非常重要的学习途径。 (节选自《工人日报》2019年6月14日) (1)从以上材料看,下列理解和判断,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我们每个人的成长,都离不开劳动环节的淬炼。 B.材料一第③段主要从自我价值、社会价值、创造性价值、交往价值、审美情趣等五个方面阐述了强化劳动教育的意义。 C.在一些学生眼里,劳动教育的缺失,主要的障碍是过重的学业负担。 D.材料二中李平平教育女儿的经历就是材料一观点的一个例证。 (2)材料一的中心论点是什么? (3)请简述材料一第②段的论证思路。 (4)刘琳的观点得到不少家长的赞同,如果你是李平平,请结合以上材料说说你是如何反驳刘琳的? (5)联系你印象最深刻的一次在学校的劳动经历,谈谈劳动带给你的好处。 阅读下面文本,完成下列各题。 【甲】余幼时即嗜学。家贫,无从致书以观,每假借于藏书之家,手自笔录,计日以还。天大寒,砚冰坚,手指不可屈伸,弗之怠。录毕,走送之,不敢稍逾约。以是人多以书假余,余因得遍观群书。 (节选自《送东阳马生序》) 【乙】欧阳公①四岁而孤,家贫无资。太夫人②以获③画地,教以书字,多诵古人篇章。及其稍长,而家无书读,就闾里④士人家借而读之,或因而抄录,以至昼夜忘寝食,惟读书是务。自幼所作诗赋文字,下笔已如成人。 (选自《欧阳公事迹》) 【注】①欧阳公:指欧阳修。②太夫人:指欧阳修的母亲。③获:多年生草本植物,与芦第相似。④闾里:乡里。 (1)解释下列画线字词在文中的意思。 ①余幼时即嗜学 嗜: ________ ②每假借于藏书之家 假借: ________ ③弗之怠 怠: ________ ④欧阳公四岁而孤 孤: ________ ⑤或因而抄录 或: ________ (2)翻译下列句子。 ①录毕,走送之,不敢稍逾约。 ②及其稍长,而家无书读。 (3)用原文语句填空,【甲】段文字中“余因得遍观群书”的原因是:“________”;【乙】段文字中欧阳公“昼夜忘寝食”的原因是:“________”。 (4)两段文字中人物幼年时的人生经历相似,其中有哪两个主要共同点?请简要概括。 三、写作(55分) 请阅读下面的文字,按要求作文。 材料一: 必须确信,人人心中都具有善良天性。孟子把它说成是“恻隐之心”,王阳明把它说成是“良知”,西方哲学家把它说成是“先天的道德本能”。 (余秋雨《你比你更精彩》) 材料二: 几年过去了,我渐渐明白:那是一个幸运的人对一个不幸者的愧怍。 (杨绛《老王》) 材料三: 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论语•述而》) 读了上述材料,你对“善”有怎样的感悟和思考?请结合自己的生活体验,写一篇不少于:600字的作文。 【提示与要求】(1)自拟题目,自选文体;(2)文中不要出现透露你个人身份的信息;(3)抄袭是不良行为,请不要照搬别人的文章。 第9页 共12页 ◎ 第10页 共12页 参考答案与试题解析 2020年安徽省合肥市庐江县中考语文模拟试卷(5月份) 一、语文积累与运用(35分) 1. 【答案】 去以六月息者也 草色入帘青 塞下秋来风景异 落红不是无情物 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 瀚海阑干百丈冰,愁云惨淡万里凝 天与云与山与水,上下一白 【考点】 名篇名句默写 【解析】 本题考查学生对古诗文名句的识记能力。解答此类题目,我们需要在平时的学习中,做好积累,根据提示语句写出相应的句子,尤其要注意不能出现错别字。理解性识记,注意结合语境填充。 【解答】 去以六月息者也 草色入帘青 塞下秋来风景异 落红不是无情物 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注意“曦”的书写) 瀚海阑干百丈冰,愁云惨淡万里凝(注意“凝”的书写) 天与云与山与水,上下一白 2. 【答案】 夏洛蒂•勃朗特,简•爱 报复或打击批评 我没有办法来补救这个伤害 ①被里德太太送进洛伍德孤儿院 ②有极强的自尊心,是一位不屈于世俗压力、独立自主、积极进取、富有激情、幻想、反抗和坚持不懈精神的人,是一位对人间自由幸福的渴望和对更高精神境界有不懈追求、不安于现状、不甘受辱、敢于抗争的女性形象。 【考点】 名著综合 【解析】 《简•爱》是英国女作家夏洛蒂•勃朗特创作的长篇小说,是一部具有自传色彩的作品。作品讲述一位从小成为孤儿的英国女子在各种磨难中不断追求自由与尊严,坚持自我,最终获得幸福的故事。小说引人入胜地展示了男女主人公曲折起伏的爱情经历,歌颂了摆脱一切旧习俗和偏见,成功塑造了一个敢于反抗,敢于争取自由和平等地位的妇女形象。 【解答】 本题考查名著基本知识的积累。根据文段中里德太太、勃洛克赫斯特先生等人物,以及“我”的心理描写,可知此语段出自《简•爱》,作者是夏洛蒂•勃朗特,文中的“我”即主人公简•爱。 本题考查词语在文中含义的理解。“她还是要用上面这样的一些话来报答我。”这句话是反语,“报答”是指里德太太对里德太太的报复或打击批评。 本题考查句式的变换。“我又能有什么办法来补救这个伤害呢”是反问句,表达否定的意思,可转换为“没有办法”的否定句。 ①本题考查名著内容的掌握。“我隐隐感觉到,在她指定要我去过的那种新生活中”,根据原文情节可知,“那种新生活”指的是里德太太要把简爱送到洛尔德孤儿院。 ②本题考查名著人物形象的分析。从全书来看,简•爱是一位情感丰富,对于自己的生活、情感的选择,有着坚定的理想和执着的追求新女性;从选文中的对话描写,表现出简爱的性格倔强、独立自尊、勇敢执着。在简•爱身上,我们看到了当今新女性的形象:自尊、自重、自立、自强。答题时扣住人物性格特点,大意符合即可。 3. 【答案】 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的肺炎疫情,期待中的团聚变成了隔离,幸得有你,山河无恙,幸得有你,人民和祥。,一无反顾,义无反顾,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的肺炎疫情,让期待中的团聚变成了隔离 开展“防控疫情,从我做起”的线上征文活动。,开展“普及疫情防护知识”手抄报比赛。 C 【考点】 综合读写 【解析】 (1)①本题考查错别字的掌握。根据平时对字词的积累,以及语段的内容,文中的“一无反顾”应该为“义无反顾”。 ②本题考查病句的修改。文中A句成分残缺,应改为“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的肺炎疫情,让期待中的团聚变成了隔离。” ③本题考查标点符号的应用。根据对B句的理解,应是前后两个并列分句,所以“山河无恙”后面的逗号应改为分号。 (2)本题考查活动栏目的设计。活动的设计,要围绕着“抗击疫情”活动主题展开。活动的形式有很多,主题班会、征文比赛、演讲比赛等,答案不唯一,只要活动的条理清晰,围绕着主题展开即可。 (3)本题考查诗句意思的理解与把握。本题中要体现团结一致,共抗疫情的主题。 ABD.适合; C.不适合,“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是对友人的劝勉。 故选:C。 【解答】 ①一无反顾 义无反顾 ②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的肺炎疫情,让期待中的团聚变成了隔离 ③“山河无恙”后面的逗号应改为分号。 示例:开展“防控疫情,从我做起”的线上征文活动。 开展“普及疫情防护知识”手抄报比赛。 C 第9页 共12页 ◎ 第10页 共12页 二、阅读(55分) 【答案】 “树”是本篇小说的线索,文章紧紧围绕树的经历和遭遇来写。以“树”为题,能更鲜明地揭示文章主题。 得意,叹息 ①他们都是孤零零的,儿女都不在身边;②都担心树被砍。 ①句运用拟人的修辞,写出树生动的形象特征。 ②句运用拟声词,仿佛那是树被砍倒后的痛苦哭泣,充分表现出树被砍的痛苦,突出人类的无知和无情。 示例:我们的经济发展与自然生态的保护要统一起来,不能以破坏生态为发展经济的代价,这样的经济发展是得不偿失的。对于这两者而言,就如习近平主席所说的“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 【考点】 小说阅读 【解析】 本篇小说叙述了一个老人与树的故事,老人与会走路的树一起到城里,可是发现城里几乎没有大树了,他们到了几个曾经是树林茂密的地方,可是树都被砍了,树生长的地方都用来盖房子了。可是,老人和树找不到他们原来的地方了,他们像迷路一样到处转,最后老人醒了,发现是一个梦。可是,老人急忙出去看那棵树时,那棵树已经被人们砍了。本文深刻地揭示了“如何处理好经济发展与环境之间的矛盾”这一主题,令人深思。 【解答】 本题考查本篇小说题目的作用。在这篇小说中,树是贯穿全文的始终,是小说的线索,文中内容紧紧围绕树的经历和遭遇进行,以树为题能较为直接、鲜明地揭示本篇小说的主题。 本题考查对文章内容的概括与情感的把握。在梦中,老人和那棵会走路的树一起进城,并且见到很多地方树被砍了,让出土地盖房子,后来他们迷路了,找不到回家的路了。梦中树游城里开始时是羡慕,树到城里后,受到人们的关注,于是树很“得意”,当他们走到原来有很多树的地方,发现那些树都被砍了,盖了许多的房子,这时树是“叹息”了,最后看到一个风景好的地方,却发现人们正准备砍树,于是,树“吓坏了”。 本题考查小说中人物形象特征的把握。小说开头写了“那棵树看起来孤零零的”,老人“也是孤零零的”;开头还讲到“那棵树不跟它们在一起”,而老人的儿女“他们都生活在城里”,说明树和老人一样没有儿女在身边;当他们看到人们拿着电锯走来时,树吓坏了,而此时老人也担心“赶快走,不然,会被他们砍了”,这点说明他们都不愿意人们砍树。 本题考查品味文中的语句。①句中“树也听懂的老人的话”“树在向老人点头”,这是拟人的修辞,写出了树生动的形象特征。②句中“飒飒”本是指风吹树木枝叶等的声音,这里运用拟声词,这是树被砍倒后的痛苦哭泣的声音,充分表现出树被砍的痛苦。 本题考查小说主题的探究与思考。本篇小说以拟人的形式,写树游城里的所见所闻,刚进入城里时,看到“城里一幢房子挤着一幢房子,没什么树。即使有树,也是一些很小的树”,后来又到“枫树湾”“樟树下”,可以这两处都是“所有的树都被砍了,盖了大房子”。这篇小说读后让人想到:我们现在经济的发展越来越快,到处盖起了大房子,可是,是在以破坏自然生态为代价的,本文就是在探讨“经济发展与自然生态”如何平衡发展的问题,两者都不能丢。 【答案】 C 劳动是学以成人的基础。 首先引用《朱子家训》中的语句指出古人讲究从细节培养生活自理的劳动习惯;接着指出家长不让孩子做家务或其他劳动会让孩子失去全面“学以成人”的机会;最后提出“劳动是学以成人的基础性活动”的中心论点。 示例:做家务不是“杂事”,是人保证自己生存能力和生活乐趣的一部分。家长不让孩子做家务或其他劳动,其本意是爱孩子,却在无意中害了孩子,让孩子失去全面“学以成人”的机会,反而可能成为片面的、不太完整的人。我以前也像你一样对孩子,然而,孩子上大学以后,自理能力几乎为零,特别娇气,吃不得一点苦。劳动是学以成人的基础。 示例:今年春天我参加了学校组织的植树造林义务劳动。在植树劳动中我学到了生物学知识和劳动技能,还学会了如何与老师、同学沟通合作。这次活动美化了我们的校园,给同学们的学习生活创造了良好的环境。 【考点】 议论文内容理解与分析 【解析】 本题为以劳动教育为主题的材料阅读题。第一题考查对材料的理解能力,第二题考查对中心论点的掌握,第三题考查对论证思路的掌握,第四题考查运用材料内容的能力,第五题考查表达能力。 【解答】 本题考查对材料的理解能力。 ABD.正确; C.有误,“在一些学生眼里”表述有误,“劳动教育的缺失,主要的障碍是过重的学业负担”来自家长的观点。 故选:C。 中心论点是集中、概括地表明作者论述的主要观点的判断语句,通常位于文章首尾,有时文章题目就是中心论点,有的没有明确语句,需要自己概括。本文题目即表明了中心论点:劳动是学以成人的基础。 “《朱子家训》中说:‘黎明即起,洒扫庭除,要内外整洁。’可见,古人讲究从细节培养生活自理的劳动习惯,从而保持身体和精神的基本健康。同时,儿童在动手过程中还可以发展智力及其他能力”是由引用名人言论引出古人对培养劳动习惯的重视。“孩子缺少劳动教育……反而可能成为片面的、不太完整的人”是通过讲道理论述缺少劳动教育会导致的严重后果。“由此我们必须谨记:尽管我们人类文明有了长足的发展,但劳动仍然是我们‘学以成人’的基础性活动”是得出的结论,也是全文的中心论点。可据此回答。 此题可运用材料中有关劳动教育重要性的观点,结合李平平的经历、感受进行反驳。文中可利用的观点有:材料一第②段“儿童在动手过程中还可以发展智力及其他能力”“孩子缺少劳动教育,并不能让他们在学业上有更多的提升,反而会在人格和非智力因素上出现不足,难以形成良好的意志品质和责任意识”;材料一第③段“劳动教育是其他教育的基础,因而对系统性和整体性的教育而言,劳动教育是不可或缺的”等。李平平的经历、感受可从材料二第④段提取:“让李平平为之前的劳动教育缺失感到深深的懊悔”“20岁的年轻人,自理能力几乎为零,特别娇气,吃不得一点苦,以后会摔跟头的”。 这是开放性试题,可用简洁的语言叙述自己在学校的劳动经历,谈谈感受到的劳动的好处即可。在学校的劳动经历通常有大扫除、植树等,劳动的好处可围绕锻炼了身体、增长了知识、增强了合作意识等方面作答。 答案:(1)C(2)劳动是学以成人的基础。(3)首先引用《朱子家训》中的语句指出古人讲究从细节培养生活自理的劳动习惯;接着指出家长不让孩子做家务或其他劳动会让孩子失去全面“学以成人”的机会;最后提出“劳动是学以成人的基础性活动”的中心论点。(4)示例:做家务不是“杂事”,是人保证自己生存能力和生活乐趣的一部分。家长不让孩子做家务或其他劳动,其本意是爱孩子,却在无意中害了孩子,让孩子失去全面“学以成人”的机会,反而可能成为片面的、不太完整的人。我以前也像你一样对孩子,然而,孩子上大学以后,自理能力几乎为零,特别娇气,吃不得一点苦。劳动是学以成人的基础。(5)示例:今年春天我参加了学校组织的植树造林义务劳动。在植树劳动中我学到了生物学知识和劳动技能,还学会了如何与老师、同学沟通合作。这次活动美化了我们的校园,给同学们的学习生活创造了良好的环境。 【答案】 (1)①喜爱,②借,③懈怠,④年幼丧父,⑤有时 (2)①抄写完之后,赶快送还人家,不敢稍稍超过约定的期限。 ②等到他年龄大些了,家里没有书可读。 (3)以是人多以书假余,而家无书读 第9页 共12页 ◎ 第10页 共12页 (4)①家里贫穷,没有书可读,只好借书抄书。 ②两位主人公都勤奋,好读书。 【考点】 送东阳马生序(宋濂) 文言文比较阅读 文言文内容理解与分析 文言翻译 文言实词 【解析】 【乙参考译文】 欧阳修先生四岁时父亲就去世了,家境贫穷,没有钱供他上学。欧阳修的母亲用芦苇秆在沙地上写画,教给他写字,还给他诵读许多古人的篇章。等到他年龄大些了,家里没有书可读,他就到乡里的读书人家去借书来读,有时趁机进行抄写,以至于欧阳修白天黑夜都废寝忘食,只一心一意努力读书。他从小时候起所写的诗歌文章,就能与大人一样有文采。 【解答】 (1)①句意为:我年幼时就爱学习。嗜:喜爱。 ②句意为:常向藏书的人家求借。假借:借。 ③句意为:我仍不懈怠。怠:懈怠。 ④句意为:欧阳修先生四岁时父亲就去世了。孤:年幼丧父。 ⑤句意为:有时趁机进行抄写。或:有时。 (2)①录:抄录。走:跑。逾:超过。 ②及:等到。其:代词,他。 (3)通过阅读选文可知:【甲】段文字中,由“录毕,走送之,不敢稍逾约。以是人多以书假余,余因得遍观群书”可知“余因得遍观群书”的原因是“以是人多以书假余”;【乙】段文字中,由“及其稍长,而家无书读,就闾里士人家借而读之,或因而抄录,以至昼夜忘寝食,惟读书是务”可知欧阳公“昼夜忘寝食”的原因是“而家无书读”。 (4)答题时需要通晓全文大意,找出两段文字中人物幼年时人生经历的语句,进行分析概括,按要求作答即可。 根据【甲】文中“余幼时即嗜学。家贫,无从致书以观,每假借于藏书之家,手自笔录,计日以还”;【乙】文中“欧阳公四岁而孤,家贫无资,……或因而抄录”,可得共同点:或因而抄录。家里贫穷,没有书可读,只好借书抄书。 根据【甲】文中“天大寒,砚冰坚,手指不可屈伸,弗之怠。录毕,走送之,不敢稍逾约。以是人多以书假余,余因得遍观群书”;【乙】文中“以至昼夜忘寝食,惟读书是务。自幼所作诗赋文字,下笔已如成人”,可得共同点:勤奋,好读书。 三、写作(55分) 【答案】 百善孝为先 百善孝为先,孝,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 每一个人的生命,都是父母给予的,父母会伴随我们走过人生。然而对于父母,我们有什么可以回报的呢?答案就是“孝” 我相信每一个孩子和我一样,都在心底许下过孝的诺言,然而,谁也不会想到,随着时间的流逝,这些诺言会渐渐地褪色,直到完全消失。我们理所当然地享受着父母的爱,而父母却不要任何回报。这样日复一日,年复一年,父母越来越老了,我们也渐渐长大了,有一天父母突然撒手了,如果我们到这时才想起要孝敬父母,那就太晚了,不要让“子欲养而亲不待”的悲剧再次上演。 以前外公在世时,妈妈就象一个大孩子,有什么不顺心的事都要向外公诉说,外公也就象一个超人一样什么问题都能解决。直到有一天外公突然倒下,妈妈才觉得自己一下子长大了,应担起自己的责任了。现在每每过节或家人团聚妈妈总会想起外公,总会后悔当初没有尽孝。有时我也会和父母顶嘴,不听他们的话,惹他们生气。可是转念一想如果没有了父母,我就什么都没有了。如果你是未成年人,那么电器、食物、衣服、玩具、日用品等都没有了,只能独自流浪街头,这样的生活是我们无法想象的。如果你是成年人,可以自己工作赚钱了,衣食住行也都有了保障,可是,能有谁在你失落、难过的时候安慰你、鼓励你呢?又有谁会三天两头地问你,生活得怎么样,冷不冷,饿不饿,有没有受委屈啊?少了父母的关心,只有自己在社会上打拼,难免会觉得空荡荡的。 世界上只有两件事情不能等待,一是行善,二是尽孝。所以,不管你有多大年纪,让我们用实际行动去感化父母,孝顺父母:端上一杯热茶,捶捶背,报上一句平安,赶快为父孝敬父母尽一份孝心吧! 【考点】 材料作文 【解析】 此题考查学生把握材料作文的能力。这类题,要求学生首先要读懂作文材料,继而进行立意分析,列出几则立意,最后结合题目要求及自身积累,选择适合自己写作的最佳角度进行写作。材料新鲜,从材料中提炼最重要的观点,同时这个观点可以运用到各个方面。无论是个人生活,学生教育,做事模式,都可以有所展现。第①则材料强调的是一种善良的本质,人们需要无限的恻隐之心。第②则材料揭示出的是善良的价值与意义。第③则材料则是论述的是一种精神的美德,一种正义的思想。考生在具体分析的时候,需要结合不同角度,围绕“善”进行分析,具体立意,重点把握即可。 【解答】 百善孝为先 百善孝为先,孝,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 每一个人的生命,都是父母给予的,父母会伴随我们走过人生。然而对于父母,我们有什么可以回报的呢?答案就是“孝” 我相信每一个孩子和我一样,都在心底许下过孝的诺言,然而,谁也不会想到,随着时间的流逝,这些诺言会渐渐地褪色,直到完全消失。我们理所当然地享受着父母的爱,而父母却不要任何回报。这样日复一日,年复一年,父母越来越老了,我们也渐渐长大了,有一天父母突然撒手了,如果我们到这时才想起要孝敬父母,那就太晚了,不要让“子欲养而亲不待”的悲剧再次上演。 以前外公在世时,妈妈就象一个大孩子,有什么不顺心的事都要向外公诉说,外公也就象一个超人一样什么问题都能解决。直到有一天外公突然倒下,妈妈才觉得自己一下子长大了,应担起自己的责任了。现在每每过节或家人团聚妈妈总会想起外公,总会后悔当初没有尽孝。有时我也会和父母顶嘴,不听他们的话,惹他们生气。可是转念一想如果没有了父母,我就什么都没有了。如果你是未成年人,那么电器、食物、衣服、玩具、日用品等都没有了,只能独自流浪街头,这样的生活是我们无法想象的。如果你是成年人,可以自己工作赚钱了,衣食住行也都有了保障,可是,能有谁在你失落、难过的时候安慰你、鼓励你呢?又有谁会三天两头地问你,生活得怎么样,冷不冷,饿不饿,有没有受委屈啊?少了父母的关心,只有自己在社会上打拼,难免会觉得空荡荡的。 世界上只有两件事情不能等待,一是行善,二是尽孝。所以,不管你有多大年纪,让我们用实际行动去感化父母,孝顺父母:端上一杯热茶,捶捶背,报上一句平安,赶快为父孝敬父母尽一份孝心吧! 第9页 共12页 ◎ 第10页 共12页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