鲁教版九年级上册期中化学复习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鲁教版九年级上册期中化学复习

第二节 自然界的水 核心考点 一.水的净化 ‎(一)水的净化 净水方法:取水→沉淀→过滤→吸附→消毒→蒸发、蒸馏(净化程度依次增加)‎ ‎1.絮凝剂:明矾,它是白色晶体,吸附水中的悬浮物,加快悬浮物的沉淀速度 ‎2.过滤法:把不溶于液体的固体物质和液体分离的方法。‎ l 仪器:铁架台、烧杯、玻璃棒、漏斗、滤纸 l 过滤的操作要点:一贴二低三靠 l 玻璃棒的作用:引流。‎ ‎3.常用吸附剂:木炭、活性炭;(活性炭具有较强的吸附性,不仅能除去水中 不溶性的杂质,还能除去水中可溶性的杂质,包括色素和异味。)‎ ‎4.蒸发:蒸发一般是用加热的方法,使溶剂不断挥发的过程。‎ 当蒸发皿中出现较多量的固体时,即停止加热。‎ 蒸馏:给液体加热,使它变成气体,再使气体冷却凝聚成液体,这种方法叫做蒸馏。通过蒸馏,可以利用物质的沸点不同来分离和提纯液态混合物,也可以把混在液体中的不挥发性杂质除去。‎ ‎5.水的硬度 ‎ 硬水 软水 概念 含有较多可溶性杂质的水 不含或含较少可溶性杂质的水 检验方法 加肥皂水 现象 浮渣多,泡沫少 浮渣少,泡沫多 ‎【典例1】未经处理的水中含有泥沙、悬浮物和细菌等杂质,可用次氯酸(HClO)杀死细菌。氯气与水反应可生成盐酸和次氯酸。某水厂生产自来水的净化步骤如下:‎ 原水 沉淀 过滤 加明矾 自来水 加氯气 A B C D ‎⑴使悬浮物凝聚的为 。 ⑵ 除去微生物的步骤为 。‎ ‎⑶将不溶性固体与水彻底分离步骤的是 。⑷上面哪一步操作利用了化学变化 。‎ ‎⑸当你打开水龙头时,流出来的水是 (填“纯净物”“混合物”),‎ 因为上述步骤没有除去 。你若想得到硬度较小的水,可采用简单的方法: 。‎ 19‎ ‎【小试牛刀】‎ ‎ 1.右图为同学自制的简易净水器:‎ ‎(1)小卵石、石英沙、膨松棉的作用是 ,‎ 活性炭的作用是 。 ‎ ‎(2)净化后是硬水7还是软水?可用来 检验。‎ ‎(3)长期饮用硬水对人体健康不利,要降低水的硬度,可采取 的方法降低水的硬度。‎ ‎2.对于静置、吸附、过滤、蒸馏等净水的操作:‎ ‎ ⑴上述操作中,净化程度由高到低的顺序是 ; ‎ ‎ ⑵可以降低水的硬度的是 ;‎ ‎ ⑶综合运用上述四项操作净水效果更好,其先后顺序是 。‎ 二.水的组成 (一) 电解水实验(直流电)‎ 实验现象:通电后,电极上产生气泡 ,一段时间后,与电源正极相连的玻璃管内气体体积小,与负极相连的玻璃管内气体体积大,体积比大约1∶2。‎ 检验气体:‎ 体积较小的气体使带火星的木条复燃,这种气体是氧气(O2);‎ 体积较大的气体能被点燃、燃烧,经测量该气体的密度是常见气体中最小的,这种气体是氢气(H2)。‎ 通电 结论:水是由氢元素和氧元素组成的。‎ (4) 反应的文字表达式: 水 氢气+氧气 (5) 反应类型:分解反应 ‎【典例2】请跟据右边的电解水的图示回答下列问题:‎ ‎⑴电源的A为 极,B为 。‎ ‎⑵C管中收集到的气体是 ,可以用 检验;‎ D管中收集到的气体是 ,可以用 检验。‎ ‎⑶根据上述实验事实可以得出:水是由 组成的。‎ (二) 水的合成实验(氢气燃烧)‎ 实验现象:氢气安静的燃烧,发出苍白色的火焰,烧杯内壁有水雾生成,触摸烧杯发烫。‎ 注意事项:氢气易燃易爆,点燃之前要先验纯。‎ 开发氢能源的原因:氢气燃烧只生成水,且放出大量的热,是一种清洁高效的能源。‎ ‎【典例3】氢气是未来最理想的能源之一。下面有关氢气的叙述中不合理的是( )‎ A.电解水制取氢气,方法便捷、成本较低 B.氢气燃烧产物只有水,可以循环使用 C.实验室可利用活泼金属与酸的反应得到氢气 D.氢气是最轻的气体,可用来填充空气球 19‎ ‎(三)化合反应与分解反应 反应类型 化合反应 分解反应 定义 由两种或者是两种以上的物质生成另外一种物质的化学反应 由一种反应物质生成两种或者是两种以上其他物质的化学反应 类型 由多变一 由一变多 ‎【典例4】如图所示的微观化学变化的反应类型是( )‎ A. 置换反应 B. 化合反应 ‎ C. 分解反应 D. 复分解反应 ‎【小试牛刀】‎ ‎( )1.蒸馏水不宜养鱼,其主要原因是蒸馏水中几乎不含 A.氧元素 B.氧分子 C.氧原子 D.水分子 ‎( )2.氢气将成为一种重要的新型燃料,这是因为 ‎①具有可燃性 ②具有还原性 ③燃烧时放出的热量多 ④燃烧生成物没有污染 A.④①② B.①③④ C.③④ D.①②③④ ‎ ‎( )3.下列变化中分子的变化情况与其他三种不同的是 A.水电解生成氢气和氧气 B.氢气和氯气在点燃的条件下生成氯化氢 C.氧气加压降温变成液氧 D.氢气和空气混合点燃发生爆炸 ‎( )4.氧化汞受热时的变化可用下图表示(图中“ ”表示汞原子,“ ”表示氧原子)。据图得出的下列结论中错误的是 A.氧化汞受热时能分解成汞和氧气 B.原子是化学变化中的最小粒子 C.分子在化学变化中可以再分 D.所有的物质都是由分子构成 ‎+‎ ‎( )5.下列关于各种变化说法正确的是 ‎ A、把糖和水混合是化合反应 B、氢气在氧气中燃烧是化合反应 C、水蒸气遇冷凝结成水是分解反应 D、黄泥水经过过滤分成泥和水是分解反应 19‎ 第三节 物质构成的奥秘 核心考点 一.分子和原子 构成物质的微粒: 、 、 ;构成原子的微粒有: 、 、 。‎ 分子 原子 离子 概念 保持质化学性质的最小微粒 化学变化中的最小微粒 点电荷的原子或原子团 是否再分 化学变化中可以再分 化学变化中不能再分 原子团在某些变化中可以再分 构成物质 气体、有机物 金属、稀有气体、非金属固态 强碱、盐、金属氧化物 电性 不显电性 不显电性 阳离子带正电,阴离子带负电 表示方法 用化学式表示,如:H2,O2‎ 用元素符号表示,如:H , O , Fe 用离子符号表示:如Na+ ,NO3-‎ 共性 都是构成物质的基本微粒;质量体积都很小,都在不停地运动,微粒间都有间隔。‎ 相互关系 ‎【典例1】下图实验不能说明的是( )‎ ‎ ‎ A.分子很小 B.分子不停地运动 ‎ C.构成物质的微粒不同,性质不同 D.化学反应的实质是分子破裂为原子,原子重新结合成新分子 ‎【典例2】下列有关分子、原子、离子说法正确的是( ) ‎ ‎ A.分子是化学变化中最小的粒子 B.一切原子的原子核都是由质子、中子构成的 ‎ C.分子的质量总比原子质量大 D.分子、原子、离子都能直接构成物质 ‎【小试牛刀】‎ 19‎ ‎( )1.下列因素的改变,能显著改变气体体积的是 ‎ ‎ A.分子间的间隔 B.分子的大小 C.分子的质量  D.分子的种类 ‎( )2.下列对宏观事实的微观解释正确的是 ‎ 事 实 解 释 A 蔗糖水中的蔗糖晶体受热消失 蔗糖分子受热分解了 B 稀硫酸和稀盐酸都能使紫色石蕊溶液变红 它们在水溶液中解离出的阳离子都是H+‎ C 湿衣服在阳光下晾晒变干 水分子受热变成了氧气分子和氢气分子 D 装有红磷的密闭氧气瓶,点燃其中的红磷后,质量不变 反应前后瓶中分子总数不变 ‎( )3.打开盛有浓氨水的试剂瓶,可闻到刺激性气味,其原因是 ‎ ‎ A. 氨分子在不断运动 B. 氨分子中原子种类发生变化 ‎ C. 氨分子的体积变大 D. 氨分子转变为氮分子和氢分子 ‎( )4.下列物质中,由原子构成的是 A.铁 B.氯化钠 C.二氧化碳 D.氧气 ‎( )5.小华的爸爸准备了一个黄金戒指作为妈妈的生日礼物,构成黄金的基本粒子是 A.分子 B.原子 C.质子 D.离子 ‎ 二.原子的结构 ‎(一)原子的结构 ‎ 质子 (一个质子带一个单位正电荷)‎ ‎ 原子核 中子 (中子不带电)‎ ‎ 原子 ( + ) ‎ ‎ 核外电子 (一个电子带一个单位的负电荷)‎ ‎ ( - )‎ ‎ ①电荷关系: 质子数 = 核电荷数 = 核外电子数 ‎ ‎(可以推出整个原子 不显电性 )‎ ‎ ②原子的质量主要集中在 原子核 ‎ ‎ ③原子核中不一定有 中子 ‎ ‎ ④质子数与中子数 不一定 相等。 ‎ ‎ ⑤元素种类由 原子的质子数(核电荷数) 决定。‎ ‎(二)原子核外电子排布 19‎ ‎1.电子层数:一、二、三、四、五、六、七 离核远近 近 远 能量 低 高 2. 排布规律:第一层最多容纳 2 个电子;第二层最多容纳 8 个电子;最外层最多不超过 8 个电子。‎ 3. 钠原子的原子结构示意图 圆圈表示 原子核 ; ‎ ‎+表示 原子核带正电 ;‎ ‎11表示 质子数 ; ‎ 弧线表示 电子层 ; ‎ 弧线上的数字表示 每一电子层上所带电子数 ;‎ ‎(三)离子 ‎1.稳定结构:原子都有形成稳定结构的趋势,在化学变化中原子是否容易得失电子,与其最外层电子数密切相关。‎ ‎2.离子的形成:原子 失去 (失去/得到)电子 →阳离子 →带 正 电 ‎ 原子 得到 (失去/得到)电子 →阴离子 →带 负 电 ‎ ‎3.表示方法:在元素符号(或原子团)右上角表明离子所带的电荷,数值在前,正、负号在后。‎ 离子带1个单位的正电荷或1个单位的负电荷时,“1”省略不写。‎ 例:阳离子: Na+、Mg2+、NH4+ ‎ 阴离子: Cl-、O2-、SO42-、NO3-、CO32-、OH- ‎ 表示意义:表示离子(或一个离子)‎ 例:Mg2+ :表示一个镁离子(一个镁离子带2个单位的正电荷)‎ ‎2Mg2+ :表示两个镁离子(离子符号前面的化学系数表示离子的个数)‎ ‎(四)相对原子质量 相对原子质量≈质子数+中子数 ‎【典例3】某粒子(原子或离子)的结构示意图为 ,‎ 请回答下列问题:‎ ⑴若m=11,则该粒子所对应元素的符号为 ;‎ ⑵若该粒子带两个单位负电荷,且n=8,则该粒子的符号为 ;‎ ⑶若m-n<10,则该粒子是一个 (选填“原子”、“阳离子”或“阴离子”)。‎ ‎【小试牛刀】‎ ‎( )1.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19‎ ‎ A. 所有原子的原子核都是由质子和中子构成 ‎ B. 在同一种物质中同种元素的化合价可能不相同 ‎ C. 由同一种元素组成的物质一定是单质,不可能是化合物 ‎ D. 分子、原子都是不带电的粒子,所以不带电的粒子一定是分子或原子 ‎( )2.下表列出了一些生活中常见元素的原子结构示意图。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 A. 上表中,8种元素原子的核外电子层数相同。‎ B.S、C1、Al,的原子在化学反应中都易得到电子,形成带负电荷的阴离子。‎ C.上表中,金属元素原子的最外层电子数少于4个。 ‎ ‎ D.从Na到Ar,随着核电荷数的递增,原子核外最外层电子数从1个递增到8个 ‎( )3.下列有关原子的说法正确的是 ‎ A.原子能构成分子,但不能直接构成物质 ‎ B.原子在化学变化中不能再分,只能重新组合 ‎ C.碳- 12原子和碳一13原子的中子数相同 ‎ D.原子中一定含有质子、中子、电子三种粒子 三.元素 1. 元素:具有相同具有相同核电荷数(即核内质子数)的一类原子的总称。‎ l 元素是个宏观概念 l 元素只讲种类不讲个数 l 元素是质子数相同的一类原子 2. 空气中、生物细胞、地壳中各元素的分布情况 l 空气中含量居于前两位的元素是:氮、氧 l 生物细胞中居于前四位的元素:氧、碳、氢、氮 l 地売中居于前四位的元素:氧、硅、铝、铁 3. 元素、单质、化合物 单质:由同种元素组成的纯净物。‎ 化合物:由两种或两种以上元素组成的纯净物。‎ 同一种单质由同种元素组成,但同种元素组成的物质不一定是单质,也可能是混合物。‎ 19‎ 第四节 溶液 核心考点 一.溶液的形成 ‎(一)溶液 ‎1.溶液概念:一种或几种物质分散到另一种物质里,形成均一、稳定的混合物。其中,被溶解的物质叫做 溶质 ,能溶解其他物质的物质叫做 溶剂 。因此,从组成上看,溶液是由 溶质 和 溶剂 组成的。‎ ‎2.关系 ‎(1)溶液的质量= 溶质质量 + 溶剂质量 。 ‎ ‎(2)溶液的体积 < 溶质的体积+溶剂的体积。(分子之间存在间隔)‎ ‎【典例1】下列有关溶液的说法中,错误的是(  )‎ A.外界条件不改变,溶质不会从溶液中分离出来 B.物质的溶解过程通常会伴随着能量的变化 C.溶液中的溶质以分子或离子的形式均匀分散在溶剂中保持静止不动,所以溶液具有均一性和稳定性 D.改变条件,能够使饱和溶液与不饱和溶液相互转化 ‎(二)物质溶解时的吸热和放热现象 ‎① 硝酸铵 溶于水时,会使溶液温度降低。‎ ‎② 氢氧化钠 溶于水时,会使,溶液温度升高。‎ ‎③ 氯化钠 溶于水时,溶液温度变化不大。‎ ‎【典例2】某同学在如图所示的烧杯(用石蜡将烧杯和塑料片粘在一起)中加入一种固体物质,搅拌后,发现石蜡熔化,塑料片掉了下来.该同学加入的物质可能是(  )‎ A.硝酸铵 B.氢氧化钠 C.氯化钠 D.蔗糖 ‎(三)乳化现象 ‎1.汽油能洗去衣服上的油污,这是由于汽油能溶解油污。用加了洗涤剂的水也能洗去油污,这是由于洗涤剂能乳化油污。两者去污的原理不同。‎ 悬浊液:黄泥水 乳浊液:牛奶 ‎(四)饱和溶液和不饱和溶液 19‎ ‎1.概念:在一定温度下,在一定量的溶剂里 能继续溶解该溶质的溶液 称作该溶质的饱和溶液;不能继续溶解该溶质的溶液 称作该溶质的不饱和溶液。‎ ‎2.判断溶液是否饱和?‎ 先观察溶液中是否有_固体物质_存在。若有,则为_饱和溶液_;若没有,在一定温度下,向该溶液中加入少量该溶质。如果不能继续溶解该溶质,那么该溶液就是这种溶质的饱和溶液,否则是不饱和溶液。‎ 3. 饱和溶液与不饱和溶液的转化 增加溶质,减少溶剂,改变温度 ‎ ‎ 减少溶质,增加溶剂,改变温度 不饱和溶液 饱和溶液 ‎ ‎ ‎【典例3】欲使一种不饱和溶液转变为饱和溶液,最可靠且简便的方法是( )‎ A.改变温度 B.蒸发溶剂 C.加溶质 D.倒出一些溶液 ‎【小试牛刀】‎ ‎( )1.有关饱和溶液的下列叙述中,正确的是 A.同种溶质的饱和溶液一定比它的不饱和溶液中所含的溶质多 B.在饱和溶液里,再加入任何物质都不能溶解 C.某饱和溶液当温度升高时溶液质量不变,则溶质质量不变 D.在某种溶质的饱和溶液中,再加入这种溶质,溶液的质量随之增加 ‎( )2.实验室有一瓶接近饱和的硝酸钾溶液,要使该溶液变成饱和溶液,但不改变溶液的溶质质量分数,可以采用的方法是 ‎ A.加入一定量的固体硝酸钾 B.加热蒸发掉一定量的溶剂 ‎ ‎ C.降温到溶液刚好达到饱和 D.降温使其析出部分硝酸钾晶体 ‎( )3.以下属于乳化现象的是 A. 用洗涤剂清理油污 B. 将冰块放入啤酒中使啤酒冰镇 C. 将泥土放入清水中 D. 自制冰激凌时使用稳定剂使各种成分均匀分散 ‎( )4.厨房中的物质放入足量的水中,充分搅拌,不能形成溶液的是 A. 食用油 B. 白醋 C. 白糖 D. 食盐 ‎( )5.某溶液恒温蒸发掉部分溶剂后,无晶体析出,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 原溶液可能是饱和溶液 B. 剩余的溶液一定是不饱和溶液 C. 剩余的溶液可能是饱和溶液 D. 剩余的溶液与原溶液中的溶质的质量分数可能相等 ‎( )6.下列关于水和溶液的说法不正确的是 19‎ A.硬水和软水可用肥皂水来鉴别 B.溶液加水稀释前后溶质的质量相等 C.溶液中溶质以分子或离子的形式均匀分散在溶剂中,各部分性质相同 D.20℃时100g水中最多溶解36g氯化钠,则该温度下其饱和溶液溶质质量分数为36%‎ ‎( )7.下列关于溶液的说法正确是 A.溶液具有均一和稳定性,因为溶液中的各种粒子保持静止不动 B.一定温度下的不饱和溶液还能溶解溶质,则一定温度下的饱和溶液不能溶解任何物质 C.饱和溶液不一定是浓溶液,不饱和溶液不一定是稀溶液 D.一定质量的溶液,加水稀释前后,溶质质量分数不变 ‎( )8.将硝酸钾的不饱和溶液恒温蒸发水分,直到有晶体折出。在此变化过程中,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随蒸发时间而变化的关系图正确的是 ‎ ‎ A B C D 二.溶液的浓度 (一) 溶质质量分数 ‎1.定义:溶质的质量与溶液的质量之比。‎ ‎【注意】‎ l 溶质的质量分数计算式中溶质质量与溶液质量的单位必须统一。 ‎ l 计算式中溶质质量是指被溶解的那部分溶质的质量,没有被溶解的那部分溶质质量不能计算在内。溶液的质量包括溶剂的质量和所有溶质(一种或几种) 的质量之和。‎ l 稀释与浓缩,溶质的质量不变。 ‎ ‎【典例4】20℃时,对100g5%的食盐溶液做如下处理,求所得溶液溶质的质量分数,列式计算。(假设每次增加的溶质都完全溶解):‎ ‎ ⑴蒸发20g水后,溶质的质量分数为_______。 ‎ ‎ ⑵增加10gNaCl后,溶质的质量分数为________。‎ 19‎ ‎ ⑶增加10gNaCl和10g水,则溶质的质量分数为________。‎ ‎ ⑷加入100g15%的NaCl溶液后,溶质的质量分数为_______。‎ (一) 溶液的配制 配制100g质量分数为6%的氯化钠溶液 ‎1、实验仪器:天平(砝码)、药匙、量筒、胶头滴管、烧杯、玻璃棒、试剂瓶 ‎2、实验步骤 ‎① 计算 :配制100g质量分数为6%的NaCl溶液需要溶质NaCl的质量:100g×6%=6g,‎ 溶剂水的质量:100g-6g=94g。若把水的密度近似看做1 g/mL,则水的体积为:94g÷1 g/mL=94mL ‎② 称量量取 :用托盘天平(按托盘天平的使用方法),称取6gNaCl,倒人烧杯中;用100mL的量筒量取94mL的水,倒入盛6gNaCl的烧杯中。‎ ‎③ 溶解 :用玻璃棒搅拌使NaCl全部溶解,即配得100g质量分数为6%的NaCl溶液。‎ ‎④ 装瓶、贴标签 :把配制好的溶液倒人适当容器,贴好标签,放人试剂柜中。‎ ‎【小试牛刀】‎ ‎( )1.关于100g5%的NaCl溶液,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100g水中溶有5gNaCl B.5gNaCl溶于95g水中 ‎ C.溶液中NaCl与水的质量比是1:20 D.溶液中NaCl与水的质量比是19:1‎ ‎( )2.将100g10%的蔗糖溶液的溶质质量分数增大一倍,可采用的方法有 A.加入10g蔗糖      B.加入12.5g蔗糖 C.蒸发掉50g水      D.把溶剂蒸发掉一半 ‎( )3.60克10%的食盐水与40克20%的食盐水混合所得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 A.15% B.20% C.30% D.14%‎ ‎( )4.小明要配制50g质量分数为14%的氯化钠溶液用来选种,关于配制该溶液的说法不正确的是 A.若用氯化钠固体配制,需称取氯化钠固体7.0g B.用托盘天平称氯化钠固体时,在两盘各放一张质量相等的纸 C.选用200mL量筒量取所需水的体积 D.实验中用到的玻璃仪器有烧杯、量筒、胶头滴管、玻璃棒和试剂瓶 ‎( )5.(2分)现配制溶质质量分数为5%的NaCl溶液100g,下列操作错误的图示是 19‎ ‎ ‎ A.取用氯化钠固体 B.量取蒸馏水 C.氯化钠溶解 D.溶液装瓶贴签 第五节 我们周围的空气 核心考点 一. 空气 ‎(一)空气的组成 N2: 78%(体积分数),生产硝酸和化肥的重要原料,也常用于食品保护气,化学性质不活泼 。‎ O2: 21%,供给动植物呼吸,气焊、气割和富氧炼钢 。‎ 稀有气体: 几乎不与任何物质发生化学反应,如制造电光源、霓虹灯等 。‎ CO2: 植物进行光合作用不可缺少的物质,常用来灭火的气体 。‎ 工业上常用分离液态空气的方法制取氧气。‎ ‎【典例1】下列关于空气的叙述中,正确的是( )‎ A.空气的成分中,氧气质量占21%、氮气质量占78%‎ B.工业上利用氧气和氮气的沸点不同,从液态空气中分离出氧气的过程属于物理变化 C.由于人和动物呼吸作用都是吸入氧气呼出二氧化碳,所以空气中的氧气逐年减少。‎ D.空气是由几种单质和几种化合物组成的混合物 ‎(二)空气中氧气含量的测定 ‎1.实验原理 a b ‎ 将铜粉在一定量的空气中加热,完全只消耗其中的氧气而又不产生其他气体,导致压强 变小 ,大气压将注射器的活塞压缩到一定位置,使注射器内气体压强与大气压 相同 ,则减少的体积即为空气中氧气的体积,从而测出空气中氧气的体积分数。‎ ‎2.实验步骤:‎ ‎(1)硬质玻璃管体积为a;‎ ‎(2)注射器体积为b;‎ ‎(3)停止加热后,注射器中剩余气体的体积为c。‎ 反应前密闭系统内的气体总体积 反应后密闭系统内的气体总体积 本实验中反应消耗的氧气体积 a+b a+c b-c 19‎ ‎3.实验步骤中的操作要点 l 实验前检查装置的 气密性 。‎ l 铜粉(红磷)用量 充足 ,保证空气中的完全被耗尽。‎ l 加热时间充足,使温度足够高,反应完全。‎ l 加热过程中不断推动注射器活塞。‎ l 停止加热冷却至室温,方能读出注射器内气体的体积,计算结果。‎ (4) 实验现象及结论:铜粉由红色变为黑色;空气中氧气含量约占空气的1/5。‎ 图1‎ 4. 用红磷在空气中燃烧的方法,测定空气中氧气含量的装置测定。 ‎ 实验过程如下:‎ 第一步:将集气瓶容积划分为五等份,并做好标记。‎ 第二步:点燃燃烧匙内的红磷,伸入集气瓶中并把塞子塞紧。‎ 第三步:待红磷熄灭并冷却后,打开弹簧夹,发现水被吸入集气瓶中,‎ 进入集气瓶中水的体积约为集气瓶总容积的1/5。‎ 图1‎ ‎【典例2】某同学用下图装置测定空气中氧气的含量。先用弹簧夹夹住乳胶管,点燃红磷,伸入瓶中并塞上瓶塞。待红磷熄灭并冷却后,打开弹簧夹,观察广口瓶内水面变化情况。实验完毕,甲同学实验中的广口瓶内水面上升明显大于瓶内空气体积的1/5,乙同学实验中的广口瓶内水面上升明显小于瓶内空气体积的1/5.下列对两种现象解释合理的是( )‎ A. 甲同学可能没夹紧弹簧夹,红磷燃烧时瓶内部分空气受热从导管排出 B.甲同学可能没塞紧瓶塞,红磷熄灭冷却时外界空气进入瓶内 C.乙同学可能使用红磷的量不足,使瓶内氧气没有消耗完 D.乙同学可能插入燃烧匙太慢,塞进瓶塞之前,瓶内部分空气受热逸出(插入太慢,空气损失的量多)‎ ‎(三)空气中质量 目前计入空气污染指数的项目暂定为一氧化碳、二氧化硫、氮氧化物、臭氧、可吸入颗粒物、总悬浮颗粒物等。‎ ‎【小试牛刀】‎ ‎( )1.空气中含量最多且可制化肥的气体是 ‎ A.氮气 B.氧气 C.二氧化碳 D.稀有气体 ‎( )2.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空气的成分是比较固定的,主要由氮气和氧气组成 ‎ B.空气中氧气的质量占21%,氮气占78% ‎ ‎ C.在通常状况下,无色、无味的气体一定是空气 19‎ ‎ D.空气是一种单一的物质,它是由空气一种成分组成 ‎ ‎( )3.右图装置常用来测定空气中氧气的含量。下列对该实验的认识中正确的是 ‎ A. 红磷燃烧产生大量白色烟雾 B. 燃烧匙中的红磷可以换成细铁丝 C. 该实验可说明N2难溶于水 D. 红磷的量不足会导致进入集气瓶中水的体积大于1/5‎ ‎( )4.下列物质的用途中,是利用物质的物理性质的是 A.氧气用于炼钢 B.稀有气体用作保护气 ‎ C.氮气用于制造化肥 D.稀有气体用于电光源 ‎( )5.用燃烧法除去密闭容器中空气成分里的氧气,应选择下列物质中的 ‎ A.细铁丝 B.红磷 C.硫粉 D.木炭 二.氧气的制取 (一) 制取氧气的方法 ‎(1)工业上利用液态氮和液态氧的沸点不同,采用 分离液态空气 的方法制取氧气。空气中没有生成新物质,属于物理变化 ‎(2)实验室中制氧气思路:所选物质中必须要含有氧元素 (3) 实验室制氧气原理 ‎ ‎2H2O2 MnO2 2H2O + O2↑‎ ‎2KMnO4 △ K2MnO4 + MnO2 + O2↑‎ ‎2KClO3MnO22KCl+3O2↑‎ 实验室制取氧气的物质和方法很多,其中,利用催化剂分解过氧化氢制取氧气比较符合环保、安全要求常用的方法。‎ ‎(二)利用过氧化氢与二氧化锰制取氧气 ‎1.药品:过氧化氢溶液(无色液体)、二氧化锰(MnO2,黑色固体)‎ ‎2.反应原理:2H2O22H2O+O2↑‎ ‎3.实验步骤: ①组装仪器,检查装置气密性; ②在锥形瓶内加入少量二氧化锰,集气瓶装满水倒立在水槽中;   ③从长颈漏斗向锥形瓶内注入5%—10%的过氧化氢(H2O2)溶液;    ④导管口有连续均匀气泡放出时开始收集。    ⑤用排水法收集。收集完毕后,集气瓶正放在桌面上。 4.实验装置:‎ 气体制取与收集装置的选择 ‎ 固体反应物--固+固加热 固液反应物--固+液不加热 注意:‎ 长颈漏斗下端管口应插入液面以下,形成液封,防止生成的气体从长颈漏斗逸出。‎ 19‎ 发生装置选择的依据:反应物的状态 、反应条件。 ‎ 注意事项:‎ a . 导气管伸进锥形瓶不能太长,便于气体的导出 b . 可以调控分液漏斗的活塞—控制加入溶液的速度,从而控制生成氧气的速率。‎ 拓展提高:‎ (1) 该装置中的分液漏斗可用长颈漏斗代替;必须要伸入液面以下;锥形瓶可用大试管、广口瓶、烧瓶代替。‎ (2) 该装置适用于固体与液体反应,不加热制取气体。‎ ‎5.收集方法:‎ 排水法 排空气法 向上排空气法 向下排空气法 收集的气体难溶于水且不与水反应 气体密度大于空气的密度,且不与空气中的成分发生反应 气体密度小于空气的密度,且不与空气中的成分发生反应 收集装置选择的依据: 密度与空气密度的比较(可以简化为气体相对分子质量与空气平均相对分子质量之间的比较) 、 溶解性 。‎ ‎(1)排水法收集气体的装置 注意事项:‎ ‎1)集气瓶内必须装满水且不能留有气泡,否则收集到的气体不纯。‎ ‎2)当气泡连续均匀地放出才开始收集气体,否则收集到的气体不纯。‎ ‎3)气体收集完毕后,要在水下把玻璃片盖在集气瓶口上,否则收集到的气体不纯。‎ ‎(2)排空气法 密度比空气大,在空气的下方,排空气法时就把空气“托”出去 向上排空气法:‎ 19‎ 向下排空气法:‎ 密度比空气小,空气比较重在下方,排空气法时就把空气“压”出去 ‎【注意】‎ 氧气的收集方法:‎ a、 排水集气法(氧气不易溶于水);‎ ‎ b、向上排空气法(氧气密度比空气略大)。‎ ‎6.检验方法: 将带火星的木条伸入集气瓶口 ,木条复燃,则证明是氧气 ‎7.验满方法:‎ a、用排水集气法时,如果集气瓶口有大量气泡冒出,证明瓶中没有水,即已集满;‎ b、用向上排空气法时,用带火星的木条放在集气瓶口,若木条复燃证明集满。‎ ‎8.催化剂:“一改变”、“两不变”‎ ‎“一改变”:改变(加快或减慢)其他物质的反应速率;‎ ‎“两不变”:催化剂的 化学性质 和 质量 在反应前后不改变(物理性质可能改变)‎ ‎【典例3】下图所示为实验室常用的实验装置,据此回答下列问题:‎ ‎⑴写出带标号仪器的名称:① ② ③ ④ ⑤ ⑥ 。‎ ‎⑵用过氧化氢和二氧化锰混合制取氧气,其中二氧化锰起 作用。他选择上述装置中的B和 ‎ 或 进行组装。你认为B装置中应注意事项 ‎ 19‎ ‎。实验结束后,用带火星的木条伸入集气瓶内,为什么不会复燃,请推测导致这种现象的原因 。‎ ‎⑶若用加热固体高锰酸钾的方法制取氧气应选择的发生装置是: 。‎ ‎⑷由此我们得到启示:实验室制备气体时,选择气体发生装置,应考虑__________和__________;选择气体收集装置,应考虑气体的 和 。‎ ‎⑸从反应完后的混合物中分离得到干燥的MnO2,(提示:剩余固体中的MnO2不溶于水),他应进行的操有 , 和洗涤干燥。第二步操作所需玻璃仪器有 , , 。‎ ‎⑹做铁丝在氧气中燃烧的实验时,集气瓶里需预先_____________,目的是 。‎ ‎【小试牛刀】‎ ‎( )1.下列关于催化剂的说法正确的是 ‎ A.用过氧化氢制氧气时,加入催化剂可使生成氧气的质量增加 B.必须能加快其他反应速率的物质才是催化剂 C.二氧化锰只能用作催化剂 D.加入催化剂,过氧化氢发生分解的温度降低并且放出氧气的速率加快。‎ ‎2. 实验室制取氧气,提供了下列药品和常用装置,请按要求回答有关问题:‎ 药品:①过氧化氢溶液 ②氯酸钾 ③二氧化锰 装置:‎ ‎(1)装置中仪器a的名称为____________。‎ ‎(2)若小明选择装置A和C来制取氧气,则他选择的药品应为____________(填序号);若用装置D收集氧气,则验满的操作方法为将带火星的木条伸到____________,观察木条是否复燃;若用装置C收集氧气,收集到的气体不纯,则可能的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如图F是小明用收集到的纯净的氧气探究铁丝在氧气中燃烧的实验,铁丝燃烧的文字表达式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集气瓶中预先放入一些水的作用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某气体X可用D装置收集,若改用E装置收集,则气体X应从________(填“b”或“c”)‎ 口进。‎ 三.氧气的性质 ‎(一)氧气的物理性质 氧气是一种无色无味、密度比空气大、不易溶于水的气体。‎ 氧气的三态变化:‎ 沸点 熔点 19‎ ‎-183℃时 淡蓝色液体 ‎-218℃‎ 淡蓝色固体 ‎(二)氧气的化学性质 实验 反应现象 注意事项 硫+氧气 明亮的蓝紫色火焰,产生有刺激性味儿气体,放热 集气瓶底部需要铺一层水,用来吸收二氧化硫,防止污染空气 碳+氧气 发出白光,放热,产生能使石灰水变浑浊的气体 木炭在空气中与在氧气中燃烧剧烈程度不一样,是因为物质间发生反应,首要条件是分子之间接触碰撞,在空气中木炭与氧气分子碰撞的机会较少,而在纯氧气中则大大增加这样的碰撞机会,木炭在氧气中燃烧就会更加剧烈。‎ 磷+氧气 生成浓厚的白烟,产生白色固体 可用来测量空气中氧气的含量 铁丝+氧气 剧烈燃烧,火星四射,放出大量的热,产生黑色固体 细铁丝绕成螺旋状原因: 增大铁丝与氧气的接触面积。火柴的作用:引燃铁丝。‎ 为什么应在火柴快燃尽时,把铁丝伸入集气瓶中:防止火柴燃烧消耗氧气。为什么盛氧气的集气瓶中要留少量水或铺一层细沙?因为反应放出大量热使生成物熔化,防止溅落下来的熔化物炸裂集气瓶底。‎ 铜丝+氧气 红色固体变为黑色固体 可用来测量空气中氧气的含量 石蜡+氧气 发出白光,放热,产生使澄清石灰水变浑的气体,集气瓶内壁有小水滴 镁+氧气 剧烈燃烧,发出耀眼白光,生成白色固体 ‎【典例4】下列有关氧气的叙述正确的是( )‎ A、具有可燃性                      B、木炭在氧气中燃烧生成刺激性气味的气体 C、磷在氧气中燃烧生成四氧化三磷     D、铁丝在氧气中燃烧火星四射 四.化合反应、氧化反应  1. 化合反应:由两种或两种以上物质相互反应生成一种物质的化学反应。 ‎ A + B + …… →M---------------基本反应类型之一 ‎ ‎ 2. 氧化反应:物质跟氧的反应叫做氧化反应。------------不属于基本反应类型 根据剧烈程度分为:‎ 剧烈的氧化反应:如燃烧;‎ ‎ 缓慢氧化:如动植物的呼吸,酒的酿造,钢铁生锈等 ‎【典例5】化合反应与氧化反应之间的关系( )‎ ‎ ‎ 19‎ A.并列关系 B.包含关系 C.交叉关系 ‎【小试牛刀】‎ ‎( )1.某同学做物质在氧气中燃烧的实验,方法如图所示,其中不合理的是 A.点燃木炭 B.点燃铁丝 C.点燃红磷 D.点燃蜡烛 ‎( )2.下列关于氧气的说法中,错误的是 A.氧气可用于食品保鲜 B.氧气可用于医疗急救 C.燃料燃烧一般离不开氧气 D. 氧气是空气的主要成分之一 ‎( )3. 生活中常见的下列变化没有氧气参加的是 ‎ A.动植物的新陈代谢 B.电灯发光 C.食物腐烂 D.金属器皿锈蚀 ‎( )4.下列实验现象叙述错误的是 ‎ ‎ A.硫在空气中燃烧发出淡蓝色的火焰 B.铁丝在氧气中燃烧火星四射 ‎ C.木炭在氧气中燃烧放出淡蓝色的火焰 D.磷在空气中燃烧放出大量白烟 ‎( )5.下列关于氧气用途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 ‎ A.医疗急救 B.潜水 ‎ C.灯泡中充氧气以延长使用寿命 D.动植物呼吸 19‎
查看更多

相关文章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