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 济南中考语文课外文言文阅读教师版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2020年 济南中考语文课外文言文阅读教师版

‎1.(2019·吉林)(乙)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13-15题。(5分)‎ 龙卷风 熙宁九年,恩州武城县有旋风自东南来,望之插天如羊角,大木尽拔。俄顷旋风卷入云霄中。既而渐近,所经县城官舍、居民略尽,悉卷入云中。县令儿女奴婢卷去,复坠地,死伤者数人。民间死伤亡失者不可胜计,县城悉为丘墟,遂移今县。‎ ‎(选自《梦溪笔谈》)‎ ‎13.下面“略”的义项摘录于《古代汉语词典》,其中符合“居民略尽”的一项是( )(2分)‎ A.疆界 B.巡行,巡视 C.谋略,智谋 D.大致 答案:D。‎ 解析:本题考查实词积累与释义。“居民略尽”一句中的“居民”与前句的“官舍”相接,应该翻译成“民居”,即“民房”,与后一句相联系“悉卷入云中”是说这些官舍、民居都被卷入云中。句中“略”修饰限制“尽”,应该是程度副词,而“疆界”是名词“巡行、巡视”是动词,“谋略、智谋”是名词,只有“大致”是程度副词,整句的意思是“这些官舍、居民大致都消失了”。‎ ‎14.请用“/”为文中划线语句断句。(1分)‎ 俄顷旋风卷入云霄中。‎ 答案:俄顷/旋风卷入云霄中。‎ 解析:本题考查朗读与断句能力。通读句子可以得知:“俄顷”是表示时间的副词。表示时间的词语之后应该有停顿。‎ ‎15. 请在文中找出一个能够表现龙卷风特点的词语,并说明理由。(2分)‎ 答案:卷。写出一种巨大的力量把东西撮起来或裹住。能写出大风把地面上的人和物品都裹挟带到了天上的状态。‎ 解析:“旋风卷入云霄中”“官舍、居民略尽,悉卷入云中”“县令儿女奴婢卷去”写出龙卷风的状貌和被龙卷风卷走的房屋和众人,“县城悉为丘墟”写出龙卷风过后的结果。这一切都围绕着“卷”展开,都是“卷”的结果。‎ ‎【参考译文】‎ 宋熙宁九年,恩州武城县有旋风从东南方向刮来,望去,像一支羊角直插入天空。大树全被拔起,一会儿旋风就将它们卷入云霄中。不久旋风渐渐地移近,经过县城的官舍、百姓大多被卷入云中。县令的儿女和奴婢被卷走,又摔在地上,死伤了好几个人。老百姓中死伤和失踪的人不计其数。县城全部成为废墟,于是就移到了现在县城。‎ ‎2.(2019·山东威海)阅读下面语段,完成10-12题。(6分)‎ 至于启卷,必先几案洁净,藉以茵褥①,然后端坐看之,或欲行看,即承以方版,未尝敢空手捧之,非惟手汗渍及,亦虑触动其脑②。每至看竟一版,即侧右手大指面衬其沿,而覆以次指面,捻而夹过,故得不至揉熟③其纸。每见汝辈多以指爪撮起,甚非吾意。今浮图、‎ 老氏④尤知尊敬其书,岂以吾儒反不如乎?汝当谨志之。‎ ‎【注】①[茵褥]被褥。②[脑]书脑,即书的订处。③[揉熟]揉坏。④[浮图、老氏]指佛教徒、道教徒。‎ ‎10.下列句中加点词语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2分)‎ A. ①忘路之远近 ②鸣之而不能通其意 B.①既出,得其船 ②既已知吾知之而问我 C.①乃不知有汉 ②不可久居,乃记之而去 D.①藉以茵褥 ②今于欲以子之梁国而吓我邪 ‎【答案】D(2分)‎ ‎【解析】本题考查古汉语一词多义。A,助词,用在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音节助词,不译。B,已经/就。C,竟然/于是,就。D,都是“用”的意思。‎ ‎11.用现代汉语翻译文中画线句子。(2分)‎ 非惟手汗渍及,亦虑触动其脑。‎ ‎【答案】这不只是担心手上的汗水浸到书页上去,也担心碰到书的装订处。‎ ‎【解析】本题考查文言文句子的翻译能力。字字落实,语句通顺。注意 惟:不只,“渍”翻译成浸到,“脑”翻译成装订处,其代词,指书。‎ 12. 选文是司马光训诚儿子的一段话,能体现出司马光对书有着怎样的态度呢?(2分)‎ 20‎ ‎【答案】--是担心书籍受到污损,体现出马光对书的爱惜;二是司马光的语言和动作体现出他对书的敬重。‎ ‎【解析】本题考查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全文主要写了司马光是对待书籍的态度,“非惟手汗渍及,亦虑触动其脑”,既有对书的珍惜又有敬意,表达了作者对书的喜爱之情。‎ ‎【参考译文】‎ ‎ 至于看书卷的时候,必然先到洁净的桌案上,用被褥覆盖着,然后端正地坐着看它。有时想走着看书,就手托着一块方版,不曾敢用手捧着它,不只是怕它沾上汗水,也是担心碰到书的装订处。每次看完了最后一页,就侧着右手大拇指指甲托着书沿把这页抬起去,和食指指甲捻起来这页夹过去,用这种方法来使手不至于揉坏了这张纸。每当见到你们晚辈用手指像爪子一页撮起纸的时候,实在不和我的心意。当今修佛、道者还知道尊敬他们自己的书,难道我的孩子反倒不如他么?应当立志改正它。‎ ‎3.(2019·山西)严沧浪①《诗话》谓:“盛唐诸公唯在兴趣,羚羊挂角②,无迹可求。故其妙处,透澈玲珑,不可凑拍③,如空中之音、相中之色、水中之影、镜中之象,言有尽而意无穷。”余谓:北宋以前之词亦复如是。然沧浪所谓“兴趣”,阮亭④所谓“神韵”,犹不过道其面目;不若鄙人拈出“境界”二字,为探其本也。‎ ‎(选自《人间词话》王国维)‎ 注释:①严沧浪,南宋诗论家,所著《沧浪诗话》主张以妙悟论诗,产生了较大的历史影响。②羚羊挂角,出自《埤雅·释兽》:“羚羊夜眠以角悬树,足不着地,不留痕迹,以防敌患。”比喻意境超脱,不着形迹。③凑拍,凝合、聚合、拼附的意思。④阮亭,清初杰出诗人王士桢的号,论是提倡“神韵”。‎ ‎12.下列选项与文中“言有尽而意无穷”意思相近的一项是( ) (3分)‎ A.言不由衷 B.言简意赅 C.余韵悠长 D.理屈词穷 ‎【答案】C ‎ ‎【解析】本题考查词语的含义。原句“言有尽而意无穷”指诗文含义深刻,令人品味不尽。A项,“言不由衷”指话不是打心眼里说出来的,即说的不是真心话,指心口不一致;B项,“言简意赅”指话不多,但意思都有了。形容说话写文章简明扼要;C项,“余韵悠长”形容一样事物令人久久回味,难以忘却,一般用来形容艺术表演(比如歌曲、戏剧)或者酒、茶等饮料;D项,“理屈词穷”形容由于理亏而无话可说。据此可知答案是C。‎ 13. 揣摩文中线句的写法及作者的心理,在横线上填写恰当的词语。‎ 作者将严沧浪的“兴趣说”,阮亭的“神韵说”与自己的“境界”说进行 , 突出强调了“境界”说触及到诗词评论的根本。通过文中“然”“犹不过”“不若”“拈”等词语,可以看出作者发表以上言论时, 之情溢于言表。‎ ‎【答案】对比 得意(自豪、喜悦等)‎ ‎【解析】本题考查对比手法和对文本的理解。根据题干可知第一空填写法,并且在题干的后面有“突出、强调”的词语,可知作者是运用了对比的写作手法,对比手法的运用是为了突出自己所要表达的内容。根据“然”“犹不过”“不若”“拈”等词语可见作者列举了严沧浪的“兴趣说”,阮亭的“神韵说”目的是突出自己的得意、自豪之情。‎ ‎【参考译文】‎ 严沧浪《诗话》里写道:“盛唐诸公唯在兴趣,羚羊挂角,无迹可求。故其妙处,透澈玲珑,不可凑拍,如空中之音,相中之色,水中之影,镜中之象,言有尽而意无穷。”我认为北宋以前的词也是这样。但是严沧浪所说的“兴趣”,阮亭所说的“神韵”,只不过是说出了诗词的表面而已,不如我提出的“境界”二字来得深探诗词的本质。‎ ‎4.(2019·浙江杭州)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7-20题。‎ 姚长子墓志铭 ‎[明]张岱 姚长子者,山阴王氏佣也。嘉靖间,倭寇绍兴,由诸暨掩至鉴湖铺。长子方踞稻床打稻,见倭至,持稻叉与斗。被擒,以藤贯其肩,嘱长子曰:“引至舟山放侬。”长子误以为吴氏之州山也。道柯山,逾柯岭,至化人坛。自计曰:“化人坛四面皆水断前后两桥则死地矣盍诱倭入?”乃私语乡人曰:“吾诱贼入化人坛矣,若辈亟往断前桥,俟倭过,即断后桥,则倭可擒矣。”及抵化人坛,前后桥断,倭不得去,乃寸脔①姚长子,筑土城自卫。困之数日,饥甚。我兵穴舟窒袽②以诱之。倭夜窃舟为走计,至中流,掣所窒舟沉,四合蹙③之,百三十人尽歼焉。乡人义姚长子,葬于钟堰之寿家岸。‎ ‎ 无主后④者,纵为牛羊践踏之墟,邻农且日去一锸⑤,其不为田塍道路者几希⑥矣。余为立石清界,因作铭曰:‎ ‎ 醢⑦一人,醢百三十人,功不足以齿;醢一人,活几千万人,功那得不思。仓卒之际,救死不暇,乃欲全桑梓之乡;旌义⑧之后,公道大著,乃不欲存盈尺之土。悲夫!‎ ‎ 【注】①脔(luán):切割成小块。②穴舟窒袽(rú):在船上凿洞用败絮塞住。袽:败絮。③蹙(cù)逼近。④‎ 20‎ 主后:此处指继承人。⑤去一锸(chā):挖走一锹土。⑥几希:很少。⑦醢(hǎi):将人剁成肉酱的酷刑。⑧旌义:表彰(姚公的)义举。‎ ‎17.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解释错误的一项是(3分)‎ ‎ A.山阴王氏佣也(被雇用的人) B.嘉靖间,倭寇绍兴(盗贼)‎ ‎ C.乡人义姚长子(以……为义) D.纵为牛羊践踏之墟(听任)‎ ‎17.【答案】B ‎【解析】本题考查对文言实词的理解。解答本题,要调动积累,结合句意理解词义。B项整句话的意思是“倭寇侵犯绍兴”,其中“寇”为动词,译为侵犯。A项“佣”,有“yōng”和“yòng”两种读音。作“yōng”时,多指雇用、受雇用,如佣耕;作“yòng”时,多指买卖时给中间人的报酬,如佣金。‎ ‎18.请用“/”给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断句。(限断三处)(3分)‎ ‎ 化人坛四面皆水断前后两桥则死地矣盍诱倭入 ‎18.【答案】化人坛四面皆水/断前后两桥/则死地矣/盍诱倭入?‎ ‎【解析】本题考查朗读节奏,也是考查对句子意思的理解情况。准确理解句义就能正确朗读。要求是“限断三处”,这句话的意思是“化人坛四面都是水,断前后的两桥,那么(它)就是死地了,何不诱倭寇进入?”再从结构上看,“化人坛四面”偏正结构作主语,“皆”为谓语,“水”为宾语,因此“化人坛四面皆水”是一句;“断”是“截断、阻断”的意思,阻断前后两座桥,“则”的意思是“就”,“盍”的意思是“何”或“为什么”,“诱”的意思是“引诱”,“入”的意思是“进入”,则断句为“断前后两桥”“则死地矣”“盍诱倭入”。‎ ‎19.用现代汉语写出下列句子的意思。(5分)‎ ‎ ①若辈亟往断前桥,俟倭过,即断后桥,则倭可擒矣。(3分)‎ ‎ 19.【答案】①你们急速前往(化人坛)截断前桥,等到倭寇一过,就截断后桥,那么倭寇就可以抓住了。‎ ‎【解析】本题考查对文言句子的翻译能力。翻译时,要注意最好直译,句中省略部分也要补充出来。特别注意一词多义现象,如“若辈”——你们;“亟”——急;“则”——那么;“倭”——倭寇;“擒”——抓住。然后连成一句通顺的句子,注意语言要连贯。‎ ‎②仓卒之际,救死不暇,乃欲全桑梓之乡。(2分)‎ ‎19.【答案】②仓促之间,(姚长子)无暇顾及自身安危,却想着保全家乡父老。‎ ‎【解析】翻译时注意句子的省略成分,如“救死不暇”省略主语“姚长子”;重点词语意思,如“仓卒”——仓促;“救死”——从死地救出来;“不暇”——来不及;“欲”——想;“全”——保全;“桑梓”——家乡。译成汉语时适当调整词语顺序,注意语言通顺连贯。‎ ‎20.基志铭是刻在墓碑上,叙述死者生平事迹并表达追思的铭文。结合全文,分析作者写这篇基志铭的用意。(4分)‎ ‎20.【答案】称颂姚长子牺牲自己保全家乡的壮举,弘扬其大义;感慨百姓对其墓的践踏,警示世人要保护好义士的遗存,世代铭记像姚长子那样的义士。‎ ‎【解析】本题考查对文章主旨的概括。解题时,根据题干要求——分析作者写这篇墓志铭的用意。先概括姚长子的事件——为保全家乡父老勇于牺牲自己;再提炼作者作者多姚长子这种行为的态度——称颂、弘扬;然后概括百姓对其态度——“邻农且日去一锸”,最后点明作者最终的态度——“乃不欲存盈尺之土,悲夫!”从而警示世人保护好墓地,世世代代铭记像姚长子那样的义士。‎ ‎【参考译文】‎ 姚长子,是山阴王氏帮佣的人。嘉靖年间,倭寇侵犯绍兴,从诸暨偷偷潜至鉴湖铺。姚长子正踞坐在稻床打稻,见倭寇来到,持稻叉与他们搏斗。姚长子被擒,被用藤穿过他的肩(即穿过琵琶骨),(倭寇)叮嘱姚长子说,“带我们到舟山就放你”,姚长子误以为他们说的是吴氏的州山。取道柯山,翻越柯岭,来到化人坛。自己谋划说:“化人坛四面都是水,断前后的两桥,(它)就是死地了,何不诱倭寇进入?”于是悄悄地告诉乡里人说:我引诱强盗到化人坛了,你们赶快去那里断掉前面的桥,等倭寇一过,就切断后面的桥,那么倭寇可以擒到了。等到倭寇抵达化人坛,前后的桥都被切断,倭冠没有办法离开,于是把姚长子一寸寸切成肉齑,筑起土城自卫。(当地人)围困他们好几天,(倭寇)饿极了。我们的士兵在(河边的)船上凿洞用败絮塞住来引诱他们。倭寇深夜偷船计划逃走,(船)行到河当中,(乡兵)拉走所塞在船里的(败絮)让船沉没,四面合围夹击他们,130人全部被歼灭在那里。乡人为姚长子义举所感动,葬在钟堰的寿家岸。‎ 没有继承人祭祀的墓,(姚长子墓)沦为牛羊践踏的废墟,旁边的农民并且每天用锸挖走一锹土,恐怕它不沦为田埂道路的地方很少了。我为它立石碑划定墓的边界,并作铭文说: ‎ ‎(自己)一个人遭受粉身碎骨的醢刑,(也)醢死倭寇130人,功劳 20‎ 不值得一提;(自己)一个人遭受醢刑,却使千万人存活,这功劳怎么不让人怀念?(他)在情况紧急的情况下,把(自己)从死地救出来尚且来不及,却想保全自己的家乡人民;(官府)表彰他的义举后,公道得于大大彰显,(可我们后人)却不想这满一尺见方土地的墓地留存(意即不被牛羊和农民圈地破坏),(我)悲叹啊!‎ ‎5.(2019·湖北随州)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3-16题。‎ ‎ 隋文帝①子秦王俊为并州总管,以奢纵免官。杨素启奏:“王,陛下爱之,请舍其过。”文帝曰:“法不可违。若如公意,吾是王儿之父非兆人②之父,何不别制天子儿律乎?我安能亏③法?”卒不许。‎ ‎ 【注释】①隋文帝:杨坚,隋朝开国皇帝。隋文帝和独孤皇后共育有五子——房陵王杨勇、隋炀帝杨广、秦王杨俊、蜀王杨秀、汉王杨谅。②兆人:兆民,万民。③亏:使……受损害。‎ ‎13.请用“/”给下面文字断句。(限断两处)(2分)‎ ‎ 吾是王儿之父非兆人之父何不别制天子儿律乎 ‎【答案】吾是王儿之父/非兆人之父/何不别制天子儿律乎 ‎【解析】此题考查对文言语句节奏的划分。划分的时候,应该以词语的意义为单位,表达一个意义的词语就不能被划分开。题目中还作出了提示,“限断两处”。“吾是王儿之父非兆人之父,何不别制天子儿律乎?”句中已有逗号,故再断句一处即可。从题目上看,“吾是王儿之父”是一个意义单位,“非兆人之父”是一个意义单位,故从中间断开。‎ ‎14.下列句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3分)‎ ‎ A.陛下爱之 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爱莲说》)‎ ‎ B.若如公意 若为佣耕,何富贵也(《陈涉世家》)‎ ‎ C.我安能亏法 安求其能千里也(《马说》)‎ ‎ D.卒不许 潭中鱼可百许头(《小石潭记》)‎ ‎【答案】C ‎【解析】本题考查理解常见文言词语的能力。A项,“之”在两个句子中的意思分别为:“他”和“助词用在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的独立性,不翻译。”B项,“若”在两个句子中的意思分别为:“如果”和“你”。C项,“安”在两个句子中的意思均为“疑问词,哪里”。D项,“许”在两个句子中的意思分别为:“应允,认可”和“上下”。‎ ‎15.用现代汉语翻译文中画线句子。(3分)‎ ‎ 隋文帝子秦王俊为并州总管,以奢纵免官。‎ ‎【答案】隋文帝的儿子秦王杨俊是(担任)并州总管,因奢侈、骄纵(而触犯刑律)被免去官职。(意近即可)‎ ‎【解析】本题考查的是对句子的翻译能力。根据上下文语境,抓住重点词语,理清句式,调整语序。“子”的意思是“儿女”这里指“儿子”;“为”的意思是“是,担任”;“奢纵”的意思是“奢侈、骄纵”。‎ ‎16.本文体现了隋文帝怎样的治国思想?(2分)‎ ‎ 【答案】①严明律法(以法治国)(王子犯法与庶民同罪)②大公无私(公正无私)‎ ‎【解析】本题考查对文章内容的理解。解答本题应在理解课文内容的基础上,梳理信息。找出答案。这篇文章讲述了隋文帝坚持将触犯刑律的儿子免官的故事。“以奢纵免官”“法不可违”“我安能亏法?”体现了隋文帝严明律法、大公无私的治国思想。‎ ‎【参考译文】‎ 隋文帝的儿子秦王俊是并州总管,因奢侈、骄纵被免去官职。杨素启奏道:“(对于)秦王,陛下疼爱他,臣请求陛下不追究他的罪过。”文帝说:“法律(谁)也不可违犯 。如果按照你的意思处理这件事,我就仅仅成了秦王俊的父亲,而不是天下人的父亲了,倘真如此,为什么不另外制订专门适用于天子的儿子的法律呢?我怎么能使法律的尊严受到损害?”最终隋文帝没有答应(杨素的请求)。‎ ‎6.(2019·浙江乐清)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13-16题。‎ 柳陌[明]祁彪佳 出寓园,由南堤达豳园①,其北堤则丰庄所从入也。介于两堤之间,有若列屏者,得张灵墟书日“柳陌”。堤旁间植桃柳,每至春日,落英缤纷②,微飔偶过,红雨满游人衣裾,予以为不若数株垂柳,绿影依依,许渔父停桡③碧阴,听黄鹂弄舌,更不失彭泽家风④耳。此主人⑤不字桃而字柳意也。若夫一堤之外,荇藻交横⑥,竟川含绿,涛云耸忽,烟雨霏微,拨棹临流,无不率尔休畅矣。‎ ‎ (选自《古代小品文鉴赏辞典》‎ 20‎ ‎[注释]①豳(bīn)园:与文中的“寓园”“丰庄”均为地点名称。②落英缤纷:语出《桃花源记》,意在表现桃花纷纷飘落的美丽景象。③桡:与下文的“棹”都指船桨。④彭泽家风:指像陶渊明归隐后那样的生活风貌。⑤主人:作者自称。⑥荇藻交横: 。‎ ‎ 13.为下列句中加点词选择意思相同的一项。(4分)‎ ‎(1)予以为不若数株垂柳( )‎ A.卿言多务。孰若孤(《孙权劝学》) B.若为佣耕,何富贵也(《陈涉世家》‎ ‎(2)拨棹临流( )‎ A.故临崩寄臣以大事也(《出师表》 B.把酒临风(《岳阳楼记》‎ ‎13.(1)A (2)B ‎【解析】本题考查理解文言文中文言实词含义的能力。此题具体考查一词多义现象。两个小题的对照句均出自课内,可将课内该加点字词的意思,代入课外句子,结合句意判断意思是否相同。(1)若:A.像,比得上;B.你。将AB两项中的“若”的意思分别代入,A项中“若”的意思才说得通。(2)临:A.临近; B.面对。将AB两项中的“临”的意思分别代入,B项中“临”的意思才说得通。‎ ‎14.文中多处借用前人佳句。参照注释②,完成注释⑥。(3分)‎ ‎14.(3 分)示例1:语出《记承天寺夜游》,意在借交错纵横的水草表现堤外湖水的清澈。‎ 示例2:语出《记承天寺夜游》,意在表现堤外水中水草纵横交错,柔美飘逸。‎ ‎【解析】本题考查理解文中重点句子的能力。此题也可以理解为宽泛的仿写。注释②先指出其出处,再解释其含意或作用。同样的,补充注释⑥,也要先指出其出处,再解释含义、作用。注释⑥中的“藻荇交横”出自苏轼的《记承天寺夜游》这一篇课文,原文“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一句中,“藻荇交横”字面意思是水藻、水草纵横交错。用来描写寺庙月夜的景色,显然不是真的写“水”,是虚写。课文中指月光如水,树影下的地面上,好像藻行一类的水草纵横交错。在选文中是写实,用来形容“一堤之外”的湖水清澈见底,都能看见水中的水藻、水草。‎ ‎15.结合语境,说文解字,赏析语句,选择正确的理解。(4分)‎ ‎(1)微飔偶过,红雨满游人衣裾。( )‎ A.“飔”为形声字,形旁为“风”,其意为“风”。此句生动写出了风吹雨打,花瓣纷纷飘落,撒满游人衣襟的情景。‎ B.“飔”为形声字,音同“思”。“飓”读音轻柔,传达出柔和细腻之感。此句生动表现微风吹拂,红花如雨一般飘落,撒满游人衣襟的情景。‎ ‎(2)许渔父停桡碧阴,听黄鹂弄舌。( )‎ A.“弄”有“演奏乐器”之义,写出了黄鹂鸣叫如乐音清脆,悦耳动听,惹人喜爱。‎ B.“弄”有“戏耍”之义,写出了黄鹂在枝头吵吵闹闹,声音嘈杂,让人听了心生厌烦。‎ ‎15.(1)B(2)A ‎【解析】本题考查赏析文言文重点词句的能力。(1)前面“落英缤纷”说的是落花纷纷扬扬,“英”,花。“微飔”指微风,据此,“红雨”不是“红色的雨”,显然指红花落满了游人的衣裙。故A项“风吹雨打”的说法错误。(2)许渔父显然是被这黄鹂优美的歌喉给吸引住了,才停下了船桨,就如同当年归隐后的陶渊明那样,悠闲自得。而不是感觉“黄鹂在枝头吵吵闹闹”,让人“心生厌烦”。故“弄”不能解释为“戏弄,戏耍”。‎ ‎16.作者为什么将种着桃柳的那条路取名“柳陌”?结合全文,加以分析。(4分)‎ ‎16.在作者看来,桃花“缤纷”不及垂柳“绿影依依”,柳树绿阴还可以让渔夫停舟小憩,这种景象,颇有“彭泽家风”,让作者很是自得。如此意境,轻松舒畅。作者取名“柳陌”,正是想表现自己与陶渊明心灵相通,寄托他闲适恬淡的人生志趣。‎ ‎【解析】本题考查分析文章写作意图、赏析文中形象的能力。此类试题可结合词语意思与文意、主题情感及作者的生活态度等来综合分析。解答时,可分别思考“柳”与“陌”的字面意思、引申义、象征义、典故义等。选文中的“彭泽家风”中的“彭泽”指陶渊明担任过彭泽县令;“家风”指的是他的高洁品格。“柳”很容易让人联想到“五柳先生”陶渊明,陶渊明率性而为,闲适恬淡、超然物外的生活情趣,正是作者所追求的。“陌”,田间东西方向的小路。泛指道路。根据题目中“种着柳树的那条路”,从字面意思来看,取名“柳陌”十分恰当。‎ 20‎ ‎【参考译文】‎ 出了寓园,(我)从南堤到达豳园,北堤是丰庄所进入的道路。介于两堤之间,有好像排列的屏风那样的(桃柳),得到张灵墟书写“柳陌”的名称。堤旁间隔种植桃树和柳树,每年到了春日,落花纷纷,微风偶尔吹过,红花像雨点一样落满了游人的衣裙。我以为比不上几株垂柳,绿色的树影依依。许渔父停止划桨,在碧绿的树阴下,听黄鹂鸟的叫声,更加不失为像陶渊明归隐后那样的生活风貌。这就是我不写“桃”而写“柳”的用意啊。像那一个河堤之外,水中水草纵横交错,竟然是水中含绿,波涛像云一样忽然耸立,烟雨之中,烟气轻微飘飘,拔桨面对水流,没有不这样率性、酣畅淋漓的了。‎ ‎7.(2019·浙江温州)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13-16题。‎ 柳陌[明]祁彪佳 出寓园,由南堤达豳园①,其北堤则丰庄所从入也。介于两堤之间,有若列屏者,得张灵墟书日“柳陌”。堤旁间植桃柳,每至春日,落英缤纷②,微飔偶过,红雨满游人衣裾,予以为不若数株垂柳,绿影依依,许渔父停桡③碧阴,听黄鹂弄舌,更不失彭泽家风④耳。此主人⑤不字桃而字柳意也。若夫一堤之外,荇藻交横⑥,竟川含绿,涛云耸忽,烟雨霏微,拨棹临流,无不率尔休畅矣。‎ ‎ (选自《古代小品文鉴赏辞典》‎ ‎[注释]①豳(bīn)园:与文中的“寓园”“丰庄”均为地点名称。②落英缤纷:语出《桃花源记》,意在表现桃花纷纷飘落的美丽景象。③桡:与下文的“棹”都指船桨。④彭泽家风:指像陶渊明归隐后那样的生活风貌。⑤主人:作者自称。⑥荇藻交横: 。‎ ‎ 13.为下列句中加点词选择意思相同的一项。(4分)‎ ‎(1)予以为不若数株垂柳( )‎ A.卿言多务。孰若孤(《孙权劝学》) B.若为佣耕,何富贵也(《陈涉世家》‎ ‎(2)拨棹临流( )‎ A.故临崩寄臣以大事也(《出师表》 B.把酒临风(《岳阳楼记》‎ ‎13.(1)A (2)B ‎【解析】本题考查理解文言文中文言实词含义的能力。此题具体考查一词多义现象。两个小题的对照句均出自课内,可将课内该加点字词的意思,代入课外句子,结合句意判断意思是否相同。(1)若:A.像,比得上;B.你。将AB两项中的“若”的意思分别代入,A项中“若”的意思才说得通。(2)临:A.临近; B.面对。将AB两项中的“临”的意思分别代入,B项中“临”的意思才说得通。‎ ‎14.文中多处借用前人佳句。参照注释②,完成注释⑥。(3分)‎ ‎14.(3 分)示例1:语出《记承天寺夜游》,意在借交错纵横的水草表现堤外湖水的清澈。‎ 示例2:语出《记承天寺夜游》,意在表现堤外水中水草纵横交错,柔美飘逸。‎ ‎【解析】本题考查理解文中重点句子的能力。此题也可以理解为宽泛的仿写。注释②先指出其出处,再解释其含意或作用。同样的,补充注释⑥,也要先指出其出处,再解释含义、作用。注释⑥中的“藻荇交横”出自苏轼的《记承天寺夜游》这一篇课文,原文“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一句中,“藻荇交横”字面意思是水藻、水草纵横交错。用来描写寺庙月夜的景色,显然不是真的写“水”,是虚写。课文中指月光如水,树影下的地面上,好像藻行一类的水草纵横交错。在选文中是写实,用来形容“一堤之外”的湖水清澈见底,都能看见水中的水藻、水草。‎ ‎15.结合语境,说文解字,赏析语句,选择正确的理解。(4分)‎ ‎(1)微飔偶过,红雨满游人衣裾。( )‎ A.“飔”为形声字,形旁为“风”,其意为“风”。此句生动写出了风吹雨打,花瓣纷纷飘落,撒满游人衣襟的情景。‎ B.“飔”为形声字,音同“思”。“飓”读音轻柔,传达出柔和细腻之感。此句生动表现微风吹拂,红花如雨一般飘落,撒满游人衣襟的情景。‎ ‎(2)许渔父停桡碧阴,听黄鹂弄舌。( )‎ A.“弄”有“演奏乐器”之义,写出了黄鹂鸣叫如乐音清脆,悦耳动听,惹人喜爱。‎ 20‎ B.“弄”有“戏耍”之义,写出了黄鹂在枝头吵吵闹闹,声音嘈杂,让人听了心生厌烦。‎ ‎15.(1)B(2)A ‎【解析】本题考查赏析文言文重点词句的能力。(1)前面“落英缤纷”说的是落花纷纷扬扬,“英”,花。“微飔”指微风,据此,“红雨”不是“红色的雨”,显然指红花落满了游人的衣裙。故A项“风吹雨打”的说法错误。(2)许渔父显然是被这黄鹂优美的歌喉给吸引住了,才停下了船桨,就如同当年归隐后的陶渊明那样,悠闲自得。而不是感觉“黄鹂在枝头吵吵闹闹”,让人“心生厌烦”。故“弄”不能解释为“戏弄,戏耍”。‎ ‎16.作者为什么将种着桃柳的那条路取名“柳陌”?结合全文,加以分析。(4分)‎ ‎16.在作者看来,桃花“缤纷”不及垂柳“绿影依依”,柳树绿阴还可以让渔夫停舟小憩,这种景象,颇有“彭泽家风”,让作者很是自得。如此意境,轻松舒畅。作者取名“柳陌”,正是想表现自己与陶渊明心灵相通,寄托他闲适恬淡的人生志趣。‎ ‎【解析】本题考查分析文章写作意图、赏析文中形象的能力。此类试题可结合词语意思与文意、主题情感及作者的生活态度等来综合分析。解答时,可分别思考“柳”与“陌”的字面意思、引申义、象征义、典故义等。选文中的“彭泽家风”中的“彭泽”指陶渊明担任过彭泽县令;“家风”指的是他的高洁品格。“柳”很容易让人联想到“五柳先生”陶渊明,陶渊明率性而为,闲适恬淡、超然物外的生活情趣,正是作者所追求的。“陌”,田间东西方向的小路。泛指道路。根据题目中“种着柳树的那条路”,从字面意思来看,取名“柳陌”十分恰当。‎ ‎【参考译文】‎ 出了寓园,(我)从南堤到达豳园,北堤是丰庄所进入的道路。介于两堤之间,有好像排列的屏风那样的(桃柳),得到张灵墟书写“柳陌”的名称。堤旁间隔种植桃树和柳树,每年到了春日,落花纷纷,微风偶尔吹过,红花像雨点一样落满了游人的衣裙。我以为比不上几株垂柳,绿色的树影依依。许渔父停止划桨,在碧绿的树阴下,听黄鹂鸟的叫声,更加不失为像陶渊明归隐后那样的生活风貌。这就是我不写“桃”而写“柳”的用意啊。像那一个河堤之外,水中水草纵横交错,竟然是水中含绿,波涛像云一样忽然耸立,烟雨之中,烟气轻微飘飘,拔桨面对水流,没有不这样率性、酣畅淋漓的了。‎ ‎8.(2019·江苏泰州)阅读下面的文言语段,完成8~11题。(14分)‎ 京师花木最古者,首给孤寺①吕氏藤花,次则余家之青桐,皆数百年物也。……吕氏宅后售与高太守兆煌,又转售程主事振甲,藤今犹在,其架用梁栋之材,始能支拄。其阴覆厅事一院,其蔓旁引,又覆西偏书室一院。花时如紫云垂地,香气袭衣。慕堂②在日,或自宴客,或友人借宴客,觞咏殆无虚夕③。迄今四十馀④年,再到曾游,已非旧主,殊笛之悲⑤。‎ ‎ (节选自清·纪昀《阅微草堂笔记》,有删减)‎ ‎【注】①给孤寺:寺名。②慕堂:吕元龙,乾隆时举人,曾与作者同窗。③觞咏殆无虚夕:饮酒赋诗,几乎没有空过一个晚上。④馀:同“余”。⑤殊笛之悲:是哀念亡友的典故。‎ ‎8.根据要求,完成下列两小题。(6 分)‎ ‎(1)解释下列句中加点词的意思。(4分) ‎ ‎①皆数百年物也( ) ②藤今犹在( )‎ ‎③始能支拄( ) ④其蔓旁引( )‎ ‎【答案】①全、都 ②还、仍然 ③刚刚、才 ④伸出 ‎【解析】本题考查实词解释。①根据文意,吕家的藤花和我家的梧桐都生存了数百年,这里的“皆”为“都、全”的意思。②“吕氏”的房子多次专卖,但是“藤花”还在,因此“犹”在这里作“还、仍然”讲。③根据前后文来看,“藤花”生长的十分茂盛,支撑它的架子虽然是栋梁之才,勉强支撑住,这里的“始”为“刚刚、才”的意思。④“其蔓旁引”指它的枝节向旁边伸出,“引”在这里作“伸出”讲。解释词语要遵循“词不离句、句不离篇”的原则,从原文中推敲体会。‎ ‎ (2)下列各句与例句中“其”的用法不相同的一项是(2分)‎ 20‎ 例句:其架用梁栋之材,始能支拄 A.复前行,欲穷其林(《桃花源记》) B. 其真无马邪(《马说》)‎ C.常蹲其身,使与台齐(《幼时记趣》) D.而计其长曾不盈寸(《核舟记》)‎ ‎【答案】B ‎【解析】本题考查虚词的用法。例句中的“其”为代词,指藤花;“欲穷其林”的“其”为代词,指桃花林;“常蹲其身”中的“其”为代词,指作者沈复;“而计其长曾不盈寸”中的“其”为代词,指核舟。“其真无马邪”中的“其”为副词,表示反问语气。‎ ‎9.用”/”标出下面句子的两处朗读停顿。(2分)‎ 次则余家之青桐 ‎【答案】次/则余家/之青桐 ‎【解析】本题考查划分停顿。划分停顿时,一是要根据语义,二是要注意虚词,三是要看清要求,划分几处。“次则余家之青桐”意思是“其次就是我家的梧桐”,在这里“次”作“其次”讲,表示顺序,要在其后面断开;“余家”表示限定性的词语,要在其后面断开。‎ ‎10.翻译下列句子。(4分)‎ ‎(1)花时如紫云垂地,香气袭衣。(2分)‎ 译文: ‎ ‎(2)浮光跃金,静影沉璧。(《岳阳楼记》(2分)‎ 译文:‎ ‎【答案】(1)藤花(盛开的)时候,就好像紫色的云霞从空中垂到地上,香气充满了衣服。(2)(水面)波动的月光闪着金色,静静的月影像沉入水中的玉璧。‎ ‎【解析】本题考查句子翻译。翻译时要做到符合原意,语言要简洁、优美流畅。翻译时既要注意顾及全篇,又要字斟句酌,还注意落实一些重点词语。特别要注意一些特殊的文言现象,如一词多义、古今异义、词类活用及文言文中的特殊句式等。(1)“花时”解释为“藤花(盛开的)时候”;“袭衣”不是袭击衣服,而应翻译为“香气充满了衣服”。(2)“璧”这里名词用作状语,“像玉璧一样”的意思。这些关键词必须准确翻译出来。‎ ‎11.《阅微草堂笔记》流露出作者对理想生存状态的追求,从选文可以看出纪昀追求怎样的生存状态? (2分)‎ ‎【答案】从选文可以看出纪昀追求与朋友一起饮酒赋诗的无拘无束、自由快乐的生存状态。‎ ‎【解析】本题考查内容理解。从文中“慕堂在日,或自宴客,或友人借宴客,觞咏殆无虚夕”可以看出,作者与朋友一起在藤花下秉烛畅饮,吟诗作赋,相互唱和,十分的快乐,自由潇洒。“迄今四十馀年,再到曾游,已非旧主,殊笛之悲”故地重游,已物是人非,表达了对畅饮赋诗美好生活的回忆,表达了对故人的思念之情。‎ ‎【参考译文】‎ 京城最古老的花木,要属给孤寺吕家的藤花,其次就是我家的梧桐,(它们)都已经生存数百年了。……吕家那所宅院后来卖给了太守高兆煌,高太守又转卖给主事程振甲。如今,那株藤花还在,支撑藤箩的架子是用栋梁之材搭成的,十分结实,(但是)刚刚能支撑住茂盛的枝干。藤箩枝叶形成的树荫覆盖着厅前的院子,它的枝节向旁边伸出,又覆盖了偏西书房的院子。藤花盛开的时候,就好像紫色的云霞从空中垂到地上,香气充满了衣服。吕元龙在世的时候,有时宴请客人,有时朋友借这个地方宴请客人,饮酒赋诗,简直没有空过一个晚上。转眼四十余年过去,旧地重游,已不再是原来的主人,我不禁像魏晋时的向秀怀念老朋友嵇康一样,伤感不已。‎ ‎9.(2019·四川攀枝花)阅读下面的文段,完成5—8题。(每题3分,共12分)‎ 窦建德遗秦王李世民书,请退军潼关,返郑侵地,复修前好。世民集将佐议之,皆请避其锋。郭孝恪曰:“王世充穷蹙,垂将面缚①,建德远来助之,此天意欲两亡之也。宜据武牢之险以拒之,伺间而动,破之必矣。”薛收曰:“世充保据东都府库充实所将之兵皆江淮精锐。即日之患,但乏粮食耳。以是之故,为我所持,求战不得,守则难久。建德亲帅大众,远来赴援,亦当极其精锐。若纵之至此,两寇合从②,转河北之粟馈洛阳,则战争方始,偃兵无日③‎ 20‎ ‎。今宜分兵守洛阳,深沟高垒,世充出兵,慎勿与战;大王亲帅骁锐,先据成皋,厉兵训士,以待其至,以逸待劳,决可克也。建德既破,世充自下,不过二旬,两主就缚矣。”世民善之。‎ ‎(节选自《资治通鉴·唐纪》,有删改)‎ ‎【注释】①垂将面缚:指马上就会成阶下囚。②两寇合从:指窦建德的军队和王世充的军队合在一起。‎ ‎③偃兵无日:指战争不知何时结束。‎ ‎5、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窦建德遗秦王李世民书(遗:送给) B、宜据武牢之险以拒之(宜:应当)‎ C、但乏粮食耳(但:只,仅仅) D、建德亲帅大众(帅:元帅)‎ ‎【答案】D ‎【解析】本题考查的是词语的理解。D项,“帅”是“率领”的意思。‎ ‎6、对文中划线句子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世充保据东都/府库充实/所将之兵/皆江淮精锐 B、世充保/据东都/府库充实/所将之/兵皆江淮精锐 C、世充保/据东都府库/充实所将之兵/皆江淮精锐 D、世充保据东都/府库充实/所将之/兵皆江淮精锐 ‎【答案】A ‎【解析】此题考查对对文言语句节奏的划分。划分的时候,应该以词语的意义为单位,表达一个意义的词语就不能被划分开。故根据句意,停顿应为:世充保据东都/府库充实/所将之兵/皆江淮精锐。‎ ‎7、以下语句翻译错误的一项是( )。‎ A、皆请避其锋——(众人)都请求避开窦建德的锋芒 B、以是之故,为我所持——因为这个缘故,被我们拖住 C、世充出兵,慎勿与战——(如果)王世充出兵,一定不要和他交战 D、世民善之——李世民认为他很善良 ‎【答案】D ‎【解析】本题考查的是对句子的翻译能力。根据上下文语境,抓住重点词语。“善”的意思是“好”。结合上文薛收献计的情节,D项句子应译为“李世民认为他的计谋很好”。‎ ‎8、下列对原文内容的理解有误的一项是( )。‎ A、窦建德希望和李世民重修旧好,并请李世民退兵和归还土地。‎ B、郭孝恪建议李世民不要等待,应立即率军攻打窦建德的军队。‎ C、薛收认为如果窦建德的军队跟王世充的军队会合,战争就会持续很久。‎ D、薛收建议李世民分兵据守,打败窦建德的军队后,再对付王世充的军队。‎ ‎【答案】B ‎【解析】本题考查的是对文章内容的理解。依据原文“伺间而动”可知,“不要等待,应立即率军攻打窦建德的军队”错。‎ ‎9、将下列语句翻译为现代汉语。(每小题2分,共6分)‎ ‎⑴、两股战战,几欲先走。(《口技》)‎ ‎⑵、以中有足乐者,不知口体之奉不若人也。(《送东阳马生序》)‎ ‎⑶、寡人欲以五百里之地易安陵,安陵君其许寡人!(《唐雎不辱使命》)‎ ‎【答案】(1)两条大腿打哆嗦,几乎想先跑。‎ (2) 因为内心有足以快乐的事,不觉得吃的穿的不如人。‎ (3) 我想用五百里的土地交换安陵,安陵君一定要答应我。‎ ‎【解析】本题考查的是对句子的翻译能力。根据上下文语境,抓住重点词语,理清句式,调整语序。(1)“股”的意思是“大腿”;“走”的意思是“跑”。(2)“以”的意思是“因为”“若”的意思是“比得上”。(3)“易”的意思是“交换”“其”的“一定”。‎ ‎【文言文参考翻译】‎ 窦建德写信给秦王李世民,请唐军退到潼关,退还夺取的郑国土地,重修原来的睦邻关系。李世民召集将佐商议此事,众人都请求避开窦建德的兵锋,郭孝恪说:“王世充已是穷途末路,马上就会成阶下囚,窦建德远道而来救助王世充,这是天意要郑、夏两国灭亡。我们应当凭借武牢之险抵御窦建德,视情况而动,肯定能打败他们!”薛收说:‎ 20‎ ‎“王世充保据东都,仓库充实,统帅的兵马,都是江淮地区的精锐,现在的困难只不过是缺粮。因为这个缘故,被我们拖住,想打打不了,要坚守又难以持久。窦建德亲自统帅大军远道赴援,也会尽出其精锐。如果放他到此,两寇合兵,将河北的粮食运来供给洛阳,那么大战才展开,不知什么时候结束。现在我们应当分出兵力围困洛阳,加深壕沟增高壁垒,王世充出兵,要小心不和他交战,大王亲自率领骁勇精锐,先占据成皋,磨快兵器训练兵马,用来等他们到来,以逸待劳,一定能够克敌。打败窦建德后,王世充自然也就败亡,不出二十天,两个国君就会被擒住!”李世民十分赞赏他的计策。‎ ‎10.(2019·湖北武汉)阅读下面的文言语段,完成8-10题。‎ 关羽字云长,河东解人也。亡命奔涿郡,先主①于乡里合徒众,而羽与张飞为之御侮。先主为平原相,以羽、飞为别部司马,分统部曲。先主与二人寝则同床,恩若兄弟;而稠人广坐,侍立终日。随先主周旋,不避艰险。从先主就刘表。表卒,曹公②定荆州,先主自樊将南渡江,别遣羽乘船数百艘会江陵。曹公追至当阳长坂,先主斜趣汉津,适与羽船相值,共至夏口。孙权遣兵佐先主拒曹公,曹公引军退归。先主收江南诸郡,乃封拜元勋,以羽为襄阳太守、荡寇将军,驻江北。先主西定益州,拜羽董督荆州事。羽闻马超来降旧非故人羽书与诸葛亮问超人才可谁比类。亮知羽护前,乃答之曰:“孟起③兼资文武,雄烈过人,一世之杰,当与益德④并驱争先,犹未及髯之绝伦逸群也。”羽美须髯,故亮谓之髯。羽省书大悦,以示宾客。‎ ‎ (节选自中华书局《三国志·关羽传》,有删节)‎ ‎ 【注释】①先主:指刘备。②曹公:指曹操。③孟起:马超的字。④益德:张飞的字。‎ ‎8.下列对句中加点词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先主于乡里合徒众 合:聚集 ‎ B.先主斜趣汉津 趣:奔赴 ‎ C.适与羽船相值 适:前往 D.孙权遣兵佐先主拒曹公 拒:抵御 ‎【答案】C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对文言词语积累、理解能力。解释文言实词,要结合具体语境,注意通假字、一词多义、古今异义,词类活用等情况。文言文中“适”有多种含义:①<动>到……去。②<动>出嫁;嫁。③<动>适应;顺从。④<动>适宜;舒适。⑤<动>享受。⑥<副>恰好、正好。⑦<副>适才;刚才等。结合具体语境本题C项中的“适”应解释为:正、正好。‎ ‎9.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羽闻马超来降旧非故人羽书与诸葛亮问超人才可谁比类 ‎ A.羽闻马超来降/旧非故人羽书/与诸葛亮/问超人才可谁比类 ‎ B.羽闻马超来降旧/非故人/羽书与诸葛亮问/超人才可谁比类 ‎ C.羽闻马超来降/旧非故人/羽书与诸葛亮/问超人才可谁比类 D.羽闻马超来降旧/非故人羽书/与诸葛亮问/超人才可谁比类 ‎【答案】C ‎【解析】本题考查对文言文重要语句的阅读理解能力和断句能力。文言文朗读停顿的划分有多种方法和多个角度,本题根据句意确定停顿即可。本句大意如下:关羽听说马超来投降,而马超并不是自己的老朋友,便写信给诸葛亮,问马超的人品才能可与什么人相比。根据对具体句意的理解可知C项正确。‎ ‎10.下列对文本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关羽流亡到涿郡后,与张飞一起帮助刘备抵御外侮。‎ ‎ B.关羽、张飞和刘备情同兄弟,同吃同住,任何场合都不分彼此。‎ ‎ C.曹操平定荆州后,刘备从樊城南渡长江,派关羽率战船到江陵会合。‎ ‎ D.诸葛亮认为马超文武双全,能与张飞比肩,但两人的才能都不及关羽。‎ ‎【答案】B ‎【解析】本题考查考生对文章内容的理解能力。由“先主与二人寝则同床,恩若兄弟;而稠人广坐,侍立终日”以及文章相关内容,可知关羽、张飞和刘备虽情同兄弟但并非任何场合都不分彼此。故B项表述欠准确。‎ 第Ⅱ卷(非选择题 共90分)‎ 四、(10分)‎ 20‎ ‎11.将第三大题文言语段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4分)‎ 羽省书大悦,以示宾客。‎ ‎【答案】关羽看信后非常高兴,把信给宾客看。‎ ‎【解析】本题考查文言文句的翻译能力。翻译文言文句,一定要字字译到,译准。同时注意句子是否为文言特殊句式,以便做出合理的调整。解答本题时要注意其中的关键词,如其中的“省”,动词,察看;看。“书”,书信。“以”是介词,“把”;“示”,给……看。另以示宾客为省略句,“以”后省略“之”,即“书信”翻译时应该补上。‎ ‎【参考译文】‎ 关羽字云长,本字长生,河东解县人。逃命到涿郡时,(正碰上)刘备在乡里集合兵马,关羽与张飞替他抵御侵侮。刘备任平原相时,让关羽、张飞担任别部司马,分管属下士兵。刘备与他们两人睡觉则在同一床上,亲如兄弟。但在人多广众的场合,他们两人整天侍立在刘备左右,跟随刘备应酬交接,不避艰险。关羽跟随刘备投靠刘表。刘表死后,曹操平定了荆州,刘备从樊城将要往南渡过长江,另外派遣关羽领了数百艘船到江陵会合。曹操追到当阳县长坂,刘备连忙转向汉津港,正好与关羽的水军会合,他们就一起去了夏口。孙权借兵给了刘备抵抗曹操,曹操(觉得赚不到什么便宜)就退兵了。后面刘备占领了江南的几座城市,就封拜关羽的官阶,让他当襄阳太守、荡寇将军,驻军在长江以北。刘备西征平定益州,拜关羽为管理荆州一片的都督。关羽听说马超来投降,而马超并不是自己的老朋友,便写信给诸葛亮,问马超的人品才能可与什么人相比。诸葛亮知道关羽好强护短,于是答复他说:"孟起兼有文武天赋,雄健刚烈超过一般人,是一代豪杰,可与翼德并驾齐驱争高下,然而还是不如你美髯公无与伦比超群出众。"关羽胡须漂亮,所以诸葛亮称他为美髯公。关羽看了书信非常高兴,把信给宾客传看。 ‎ ‎11.(2019·江苏无锡)阅读与赏析(42分)‎ ‎(一)(12分)‎ 杨烈妇者,李侃妻也。建中末,李希烈陷汴,谋袭陈州。侃为项城令,希烈分兵数千略定诸县,侃以城小贼锐,欲去。妇曰:“寇至当守,力不足,则死焉。君而逃,尚谁守?”侃曰:“兵少财乏,若何?”妇曰:“县不守,则地,贼地也,仓廪府库皆其积也,百姓皆其战士也,于国家何有?请重赏募死士,尚可济。”侃乃召吏民入廷中曰:“令诚若主也,然满岁则去,非如吏民生此土也,坟墓存焉,宜相与死守,忍失身北面奉贼乎?”众泣,许诺。乃徇曰:“以瓦石击贼者,赏千钱;以刀矢杀贼者,万钱。”得数百人。侃率以乘城,妇身自㸑①以享众。报贼曰:“项城父老义不下贼,得吾城不足为威,宜亟去;徒失利,无益也。”贼大笑。侃中流矢,还家,妇责曰:“君不在,人谁肯固?死于外,犹愈于床也。”侃遽登城。会贼将中矢死,遂引去,县卒完。诏迁侃太平令。‎ ‎【注】①: 㸑cuàn,烧火做饭。‎ ‎8.下列各句朗读停顿不恰当的一项是( )(2分)‎ A.燕雀安知鸿鹄/之志哉 B.两狼之并驱/如故 C.侃/为项城令 D.非如/吏民生此土也 ‎【答案】A ‎【解析】本题考查给文言句子划分朗读停顿的能力。懂其意和理清句子成分、虚词是解题的关键。A项,该句的意思是:燕雀怎么能知道鸿鹄的志向呢?由此可见“鸿鹄之志”是一个表意完整的概念,是个偏正短语,是橘子的宾语,不能分开。正确的划分为:燕雀安知/鸿鹄之志哉。B项,把动词“驱”与后面的补语断开。正确。C项,把主语“侃”与谓语“为”断开。正确。D项,把谓语“非如”和后面的宾语部分“吏民生此土也”断开。正确。‎ ‎9.下列对文章内容理解有错误的一项是( )(2分)‎ A.李侃面对“城小贼锐”的形势,本想逃走,后来在妻子的劝勉下带领众人奋勇抗敌。‎ B.李侃的妻子深明大义,她鼓励李侃以忠义为重,恪尽职守,并为守城出谋划策。‎ C.李侃号召官员百姓拿起武器奋勇杀敌,与城池共存亡,得到大家的响应。‎ D.李侃身先士卒,亲自登城督战,他的妻子发动全城妇女烧火做饭,犒赏官兵。‎ ‎【答案】D ‎【解析】本题考查理解内容,提炼、概括信息的能力。D项,对李侃的陈述没问题,但是李侃妻子杨氏亲自煮饭犒赏他们,并没有出现“发动全城妇女”内容。所以该项理解错误。‎ ‎10.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4分)‎ ‎①坟墓存焉 焉: ②项城父老义不下贼 义: ‎ 20‎ ‎③人谁肯固 固: ④侃遽登城 遽: ‎ ‎【答案】①焉:在这里 ②义:坚持正义 ③固:坚守 ④遽:立即 ‎【解析】本题考查理解常见文言实词的能力。解答时要注意词语在特定语言环境中的意思以及词性。第①题“焉”放在句末,结合“坟墓存焉”的语境,即“祖坟在这里”的句意,确定“焉”做兼词,用在句尾,“于是”“于之”的合意,意思为“在这里”。第②题“项城父老义不下贼”中“义”属于活用词,本指“正义”,句中名词活用作动词,是“坚持正义”的意思。③“人谁肯固”中的“固”属活用词,本义属于形容词,“正义”的意思,句中形容词活用做动词,解释为“坚持正义”。④“侃遽登城”中“遽”,读jù,取常用义“立即”。‎ ‎11.翻译下列句子。(4分)‎ ‎(1)宜相与死守,忍失身北面奉贼乎?(2分)‎ 译: ‎ ‎(2)会贼将中矢死,遂引去,县卒完。(2分)‎ 译: ‎ ‎【答案】(1) (大家)应当一起拼死守城,怎么能忍心失去操守投降侍奉敌人呢?‎ ‎(2)适逢敌将中箭而死,(敌人)于是退兵离开,项城最终得以保全。‎ ‎【解析】本题考查翻译文言句子的能力。根据上下文语境,前一个句子缺主语,要补齐主语“大家”。翻译时,要抓住关键词翻译到位,可采用语境推论法和课内迁移法解题。(1)“宜”,应当。“相与”可把课内《记承天寺夜游》中的“相与步于中庭”中“相与”的意思迁移过来,解释为“一起”。“失身”,失去操守。“北面”,古时臣子面向北方朝见天子,故以“北面”代替臣子的地位,句中意谓“做臣子”也即“投降”之意。“奉贼”,侍奉敌人。(2)“会”可把课内文《陈涉世家》中“会天大雨”中的“会”,翻译为“适逢,正赶上”,迁移过来。“矢”,箭。“遂”,于是,就。“引”,退却。“去”,离开。“卒”可课内迁移《送东阳马生序》中“卒获有所闻”,取“终于”之意。“完”,完整。把这些关键词梳理连缀句意即可。‎ ‎【参考译文】‎ 姓杨的烈妇,是李侃的妻子。建中末年,李希烈攻陷了汴州,又谋划袭击陈州。(当时)李侃担任项城令,李希烈分派几千兵卒攻克平定了许多县城,李侃因为守卫的城小,而来犯的李希烈部队精锐,想要放弃项城离开。他的妻子杨氏说:“(您是县官)叛贼到当坚守;力量不足,就战死。您假如逃跑,那么谁来守城?”李侃说:“兵力少,财源匮乏,该怎么办?”杨氏说:“假如不守住,县城将被叛贼抢夺去,粮仓里储藏的都成了叛军的积蓄,政府的财库都成了他的财产,百姓都成了他们的士兵,国家还有什么呢?请重赏招募敢死的士兵,尚且还有挽救的余地。”于是李侃在庭院召集官吏百姓说:“县官,确实是一城之主,虽然如此,任期满了就离职而去,不像吏民百姓那样是本地人,祖坟在这里,(大家)应当一起拼死守城,怎么能忍心失去操守投降侍奉敌人呢?”众人都流泪答应了。于是李侃当众宣示:“凡是用砖瓦石块击中贼人的,奖赏他千钱;用刀箭兵器之类杀死敌人的,奖赏他万钱。”招募到数百人,李侃带领他们登上了城墙。杨氏亲自为他们煮饭让他们吃。李侃对敌人喊话说:“项城父老,坚持正义而决不从贼,即使得到我们的城也不能显示你们的军威,不如赶快离去;白白地失利,没有什么好处。”叛贼都笑了。这时有飞来的箭射中李侃的手,李侃受伤回到家。杨氏责备他说:“你不在,那么谁能固守阵地!即使死在城上,也比躺在床上疗伤强。”李侃就忍着伤痛,登上城墙。适逢敌将中箭而死,(敌人)于是退兵离开,项城最终得以保全。李侃(因为有功)调任绛州太平(今山西临汾)县令。‎ ‎12.(2019·山东青岛)文言文阅读(12分)‎ 贾诩字文和,武威人也。少时人莫知,唯汉阳阎忠异之,谓诩有良、平①之奇。以疾病去官,道遇叛敌,同行数十人皆为所执,诩曰:“我段公外孙也,汝勿杀我,我家必厚赎之,”时太尉段颖,昔久为边将,威震西土,故诩假以惧敌。叛敌果不敢害,与盟而送之。诩实非段颖外孙,权以济事,咸此类也。‎ 后李傕②等与诩议,欲迎天子③置之营中,诩曰:“不可。挟天子,非义也。”傕不听。或谓诩曰:“此中不可久处、君胡不去?”诩曰:“吾受国恩,义不可背。卿自行,我不能也。”‎ 天子既东,而傕来追,王师败绩。司徒赵温为傕嫌,欲杀之,诩谓傕曰:“此乃天子大臣,卿奈何害之?”傕乃止。‎ 文帝④即位,以诩为太尉。年七十七,薨,谥曰肃侯。‎ ‎(取材于《后汉书》《三国志》)‎ 20‎ ‎【注】①良、平:指汉代张良、陈平。②傕:音jué,用于人名。③天子:指汉献帝。④文帝:指魏文帝。‎ ‎10.下列句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2分)‎ A.唯汉阳阎忠异之 异:诧异 B.道遇叛敌 道:在路上 C.与盟而送之 盟:盟誓,结盟 D.吾受国恩,义不可背 义:坚守道义 ‎【答案】D ‎【解析】本题考查理解常见文言实词的能力。解答时要注意词语在特定语言环境中的意思以及词语古今意义的联系和变化。A项,“唯汉阳阎忠异之”的意思是:“只有汉阳阎忠觉得他不同常人”,所以“异”的意思是“认为……不同”“诧异”。B项,“道遇叛敌”的意思是:“在路上遇到了叛逃的敌人”,所以“道”的意思是“在路上”。C项,“与盟而送之”的意思是:“和(他)结盟后把他护送回去”,所以“盟”的意思是“盟誓、结盟”。D项,“吾受国恩,义不可背”的意思是:“我身受国家的恩泽,不能背信弃义”,所以“义”的意思是“道义”。故答案为D。‎ ‎11.下列句中“之”的意义和用法与例句相同的一项是(2分)‎ 例句:欲迎天子置之营中 A.而两狼之并驱如故 (《狼》)‎ B.览物之情,得无异乎 (《岳阳楼记》)‎ C.何陋之有 (《陋室铭》)‎ D.策之不以其道 (《马说》)‎ ‎【答案】D ‎【解析】本题考查一词多义理解能力。例句“欲迎天子置之营中”是省略句,“欲迎天子置之(于)营中”,所以“之”为代词“他”;A项“而两狼之并驱如故”意思是:“而两只狼像原来一样一起追赶”,所以“之”为结构助词,无意义;B项“览物之情,得无异乎”意思是“(他们)观赏自然景物而触发的感情大概会有所不同吧”,所以“之”的意思是“助词,的”;C项“何陋之有”意思是“有什么简陋的呢”,所以“之”是结构助词,无意义;D项“策之不以其道”意思是:“不按照(驱使千里马的)正确方法鞭打它”,所以“之”为代词,它。 故答案为D。‎ ‎12.下列句子与“司徒赵温为傕嫌”句式相同的一项是(2分)‎ A.太丘舍去,去后乃至 (《陈太丘与友期》)‎ B.中轩敞者为舱 (《核舟记》‎ C.山峦为晴雪所洗 (《满井游记》)‎ D.甚矣,汝之不惠 (《愚公移山》)‎ ‎【答案】C ‎【解析】本题考查文言句式辨析能力。常见文言句式有:倒装句、省略句、被动句等。题干中句子“司徒赵温为傕嫌”,该句用“……为……所……”的结构,表被动,是被动句式;A项,“必以分人”意思是:“陈太丘不再等候就走了,离开以后(友人)才到”,该句省略了“友人”,属于省略句;B项,“中轩敞者为舱”的意思是:“中间高起而开敞的部分是船舱”,该句用“……为……”表判断,为判断句。C项,“山峦为晴雪所洗”中有“……为……所……”结构,表被动,是被动句式;D项,“甚矣,汝之不惠”,实际语序:汝之不惠甚矣,意思是:你太不聪明了,为倒装句。综上,故答案为C。‎ ‎13.下列对文章有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2分)‎ A.贾诩年轻时并不出名,只有阎忠认为他有张良、陈平那样的才华 B.贾诩是段颖的外孙,而段颖当时很有威名,因此叛敌不敢加害贾诩。‎ C.李傕等人与贾诩商议,想要挟持天子,但贾诩不同意这种做法。‎ D.魏文帝即位后,贾诩官至太尉,七十七岁时于死去,谥号为肃侯。‎ ‎【答案】B ‎【解析】本题考查理解文章内容的能力。首先疏通文意,了解内容,然后再根据具体内容分析。A项与“少时人莫知,唯汉阳阎忠异之,谓诩有良、平之奇”相符,正确;B项与“诩实非段颖外孙,权以济事”不相符,不正确;C项与“后李傕等与诩议,欲迎天子置之营中,诩曰:“不可。挟天子,非义也””相符,正确;D项与文中“文帝即位,以诩为太尉。年七十七,薨,谥曰肃侯”相符,正确。故答案为B。‎ ‎14.将文中画线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4分)‎ ‎(1)或谓诩曰:“此中不可久处,君胡不去?”(2分)‎ 20‎ ‎(2)天子既东,而傕来追,王师败绩。(2分)‎ ‎【答案】(1)有人告诉贾诩说:“这里不能够待下去,你为什么不离开?”‎ ‎(2)天子已经东去,但是李傕还是追随而来,军队溃败了。‎ ‎【解析】本题考查文言句子翻译能力。在疏通文意的基础上,抓住重点词语尽量直译,还要注意文言句式。特别要注意关键字词的翻译。(1)中要注意“或”的意思是“有人”,“胡”的意思是“为什么”,“去”意思是“离开”,还要注意“谓”,解释为“告诉”。(2)句要注意“既”的意思是“已经”,“王师”的意思是“军队”。‎ ‎【译文】‎ 贾诩字文和,是武威姑臧(今甘肃武威县)人。年少的时候,没有人知道他,只有汉阳人阎忠认为他不同,认为贾诩有张良、陈平的奇策。因为身染疾病而离开官职,道途中遇到了叛逆氐族人,和贾诩同行的几十个人都被他们所拘执。贾诩说:“我是段公的外孙,你们不要杀死我,我家人一定会以厚礼来赎我的。”当时太尉段颎,从前做过很长时间的边将,威势震惧西方各地,所以贾诩借段氏来惊骇氐人。氐人果然不敢伤害他,和他结盟后把他护送回去,其余的人都被杀死。贾诩事实上并不是段家的外甥,他能权衡变局以渡过危难,均类似这些例子。‎ 后来,李傕等人与贾诩商议,计划迎驾汉献帝,并且把他扣留在军营中,贾诩曰:“不可以。挟持天子,是不正义的做法。”李傕不。有人告诉贾诩说:“这里不能够待下去,你为什么不离开?” 贾诩曰:“我身受国家的恩泽,不能背信弃义。您可自行离开,我不能。”‎ 天子已经东去,但是李傕还是追随而来,军队溃败了。司徒赵温被李傕嫌弃,李傕想把他给杀掉。贾诩对李傕说:“这是天子的大臣,你怎么能害他呢?”李傕才停止了行动。‎ 文帝即位,任贾诩为太尉,进封为魏寿乡侯的爵位,贾诩年七十七岁逝世,谥号肃侯。‎ ‎13.(2019·黑龙江绥化)阅读文言文《亭林先生》,回答19—22题。‎ 亭林先生自少至老手不释书,出门则以一骡二马捆书自随。遇边塞亭障,呼老兵诣道边酒垆,对坐痛饮。咨其风土,考其区域。若与平生所闻不合,发书详正,必无所疑乃已。马上无事,辄据鞍默诵诸经注疏。遇故友若不相识,或颠坠崖谷,亦无悔也。精勤至此,宜所诣渊涵博大,莫与抗衡与!‎ ‎(节选自《清朝艺苑》)‎ ‎19.解释加点词语(1分)‎ ‎(1)必无所疑乃已 (2)若与平生所闻不合 ‎ ‎【答案】(1)停止 (2)如果 ‎【解析】本题考查文言词语释义。对于解释课外文言词语,要回顾、联系课内相关词语的意思,将这种意思带入课外语段中,看是否一致,然后加以判断。如(1)题“已”可联系课内《河中石兽》中的“转转不已”,再结合上下文语境,可判定其意为“停止”;(2)题“若”可联系课内《唐雎不辱使命》中的“若士必怒,伏尸二人”,再结合上下文语境,可判定其意为“如果”。‎ ‎20.用“/”给下面的句子划分朗读节奏。(只划一处) (1分)‎ 出 门 则 以 一 骡 二 马 捆 书 自 随 ‎【答案】出门/则以一骡二马捆书自随 ‎ ‎【解析】本题考查文言语句断句。此题要求只断一处,可结合意思进行断句。这句话的意思为:出门就带一两匹驮着书的骡子或马随身。“则”表动作的顺承,其前可断。故断句为:出门/则以一骡二马捆书自随。‎ ‎21.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 (1分)‎ 亭林先生自少至老手不释书 ‎【答案】亭林先生(顾炎武)从小到老手都没放下过书。‎ ‎【解析】本题考查翻译文言语句。注意文中关键词的翻译,如“自”译为“从”,“释”译为“放下”。‎ ‎22.亭林先生哪些品质值得你学习?(2分)‎ ‎【答案】亭林先生勤奋好学、注重实地考察、治学严谨、学习专注的品质值得学习。‎ ‎【解析】本题考查对人物形象的把握分析。解题时需在文中找出太祖的言行来分析作答。文中,“亭林先生自少至老手不释书,出门则以一骡二马捆书自随”表现了亭林先生的勤奋好学;“呼老兵诣道边酒垆……考其区域”可见亭林先生注重实地考察,“若与平生所闻不合,发书详正,必无所疑乃已”表现了亭林先生治学严谨,“遇故友若不相识,或颠坠崖谷,亦无悔也”表现了亭林先生对待学习的专注。综上,亭林先生的学问才能博大精深。‎ ‎【参考译文】亭林先生(顾炎武先生)从小到老手都没放下过书,出门就带一两匹驮着书的骡子或马随身。遇到了边塞亭障,就找老兵到路边的小酒店,一起畅饮,询问当地的风土人情,考查其地域。如果和自己知道的不同,就翻开书详细的订正,一定要没有疑惑才停止。马上没有事情的时候,就跨着马鞍默默背诵四书五经等经典和对它们的注释文。即使遇到亲朋好友就好像不认识,有的时候因为太专注而掉到山谷中,也不后悔。认真仔细到这样,他的学问应当博大精深,没有能与他相比的!‎ 20‎ ‎14.(2019·湖北咸宁)阅读文章,完成18-21小题。( 15分)‎ ‎ 上“与群臣论止盗。或请重法以禁之,上哂”之曰: “民之所以为盗者,由赋繁役重,官吏贪求,饥寒切身,故不暇顾"廉耻耳。朕当去奢省费,轻徭薄赋,选用廉吏,使民衣食有馀,则自不为盗,安用重法邪!”自是数年之后,海内升平,路不拾遗,外户不闭,商旅野宿焉。上又尝谓侍臣曰: “君依于国,国依于民。刻民以奉君,犹割肉以充腹,腹饱而身毙,君富而国亡。故人君之患,不自外来,常由身出。夫欲盛则费广,费广则赋重,赋重则民愁,民愁则国危,国危则君丧矣。朕常以此思之,故不敢纵欲也。 (节选自《资治通鉴》)‎ 注释:①上:皇上,此处指唐太宗。②哂(shen):微笑,此处含有微讽之意。③不暇顾:顾不上。④野宿:在野外露宿。‎ ‎18.下列语句中加点词语的意义,相同的一组是( )(3分)‎ ‎ A.上与群臣论止盗 一狼得骨止 ‎ B.朕当去奢省费 去因还乡 ‎ C.自是数年之后 自经丧乱少睡眠 ‎ ‎ D.刻民以奉君 虞山王毅叔远甫刻 ‎【答案】 C ‎【解析】本题考查的是对文言实词多个义项的辨识。A项中的“上与群臣论止盗”的“止”是禁止的意思,“一狼得骨止”的“止”是“停止”的意思;B项的“朕当去奢省费”的“去”是去掉的意思,“去因还乡”的“去”是“离开”的意思;D项中“刻民以奉君”的“刻”是“剥削”的意思,“虞山王毅叔远甫刻”的“刻”是雕刻的意思;C项两个“自”都是从的意思,因此选C。‎ ‎19.下列语句中加点词语的意义和用法,不相同的一组是( )(3分)‎ ‎ A.民之所以为盗者 客之美我者 B.犹割肉以允腹 能以径寸之木 ‎ C.君富而国亡 学而不思则罔 D.夫欲盛则费广 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 ‎【答案】 B ‎【解析】本题考查的是对文言虚词的用法辨识。A项的两个“者”是判断句的标志,解释为“是”的意思。C项中的两个“而”是连词,表转折。D项中的“则”是连词,就的意思。B项中“犹割肉以允腹”的“以”是连词,来的意思,“能以径寸之木”的“以”是用的意思,所以选B。‎ ‎20.下列选项中,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和分析错误的一项是( )(3分)‎ ‎ A.本文阐述了唐太宗的民本思想。‎ ‎ B.有的大臣希望唐太宗用严刑重罚禁止百姓偷盗。‎ C.老百姓偷盗是因为没有廉耻观。‎ ‎ D.唐太宗认为,去奢省费,轻徭薄赋,选用廉吏,百姓衣食无忧就不会偷盗。‎ ‎【答案】 C ‎【解析】本题考查的是对文言文文本内容的理解。文中说老百姓偷盗的原因是由于赋税太多,劳役、兵役太重,官吏们又贪得无厌,老百姓的饥寒逼迫上身,所以就顾不得廉耻罢了,而不是他们没有廉耻观,因此选C。‎ ‎21.将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6分, 每小题3分)‎ ‎⑴(朕)使民衣食有馀,则自不为盗,安用重法邪!‎ ‎【答案】(1)(我)让老百姓代食有富余,那么老百姓就自然不做盗贼(不会成为盗贼), 哪里需要用严刑重罚呢! ‎ ‎【解析】本题考查的是句子的翻译能力。根据上下文语境,抓住重点词语:“馀”:“同“余”,多出的、剩下的,此处可译为“富余”;“安”:怎么。注意一一对译的原则。‎ ‎(2)故人君之患,不自外来,常由身出。‎ ‎【答案】(2)所以国君的忧患,不从外界来,常常从自身生出。‎ ‎【解析】本题考查的是句子的翻译能力。根据上下文语境,抓住重点词语:“故”的意思是“因此、所以”;“患”的意思是“忧患”;“由”的意思是“从”。‎ ‎ 【译文】‎ 皇上与群臣议论怎样禁止盗贼。有人请求使用严厉的刑法来制止。皇上微笑着说:“老百姓之所以做盗贼,是由于赋税太多,劳役、兵役太重,官吏们又贪得无厌,老百姓的被饥饿所迫 20‎ ‎,所以就顾不得廉耻罢了。我应当去掉奢侈,节省开支,减轻徭役,少收赋税,选拔和任用廉洁的官吏,使老百姓穿的吃的都有富余,那么他们自然就不会做盗贼了,何必要用严厉的刑法呢!”从此几年之后,天下太平,没有人拾别人掉在路上的东西(给自己),大门可以不关,商人和旅客可以露宿。皇上曾对身边的大臣说:“君主依靠国家,国家依靠民众。依靠剥削民众来奉养君主,如同割下身上的肉来充腹,腹饱而身死,君主富裕,国家却灭亡。所以,君主的忧患,不从外面来,常因为自身出现。欲望兴盛,费用就会增大;费用增大,赋役就会繁重;赋役繁重,民众就会愁苦;民众愁苦,国家就会危急;国家危急,君主就会丧失政权。朕常常思考这些,所以就不敢放纵自己的欲望了。”‎ ‎15.(2019·甘肃兰州)阅读下面语段,完成13~15题。(8分)‎ 齐侯陈①诸侯之师,与屈完乘而观之。齐侯曰:“以此众战,谁能御之?以此攻城,何城不克?”对曰:“君若以德绥②诸侯,谁敢不服?君若以力,楚国方城③以为城,汉水以为池,虽众,无所用之!”‎ 屈完及诸侯盟 ‎(《左传齐桓公伐楚盟屈完》)‎ ‎【注】①陈:列阵,布阵。②绥:安抚。③方城:山名。‎ ‎13.用现代汉语翻译文中画线的句子。(2分)‎ 以此众战,谁能御之?‎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3. 用这个诸侯之师(诸侯的军队)作战,谁能够抵御他们呢?‎ ‎【解析】本题考查课外文言文句子翻译能力。以:用;战:作战;御:抵御。‎ ‎14.面对齐侯的陈师示威,以势压人,屈完是如何回应的?请简要说明。(4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4.①先告诉对方,若对方以德安抚诸侯,我们可以结盟;②后告知对方如果以势压人,楚国必将凭借有利地势奋起反抗。‎ ‎【解析】本题考查课外文言文内容的理解能力。屈完的回答分两层意思“君若以德绥②诸侯,谁敢不服?”“君若以力,楚国方城③以为城,汉水以为池,虽众,无所用之!”可见屈完告知齐桓公要以德服人才可以结盟;如果靠武力,楚国也可以借助有利地势奋起反抗。‎ ‎15.仿照示例,再列举一位历史上著名的外交人物,概括其主要事迹。(2分)‎ 示例:屈完妙语退齐军,楚与诸侯言和结盟。‎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5.示例:墨子智败公输盘,阻楚入侵宋国。‎ ‎【解析】本题考查文言文的拓展迁移能力。历史上著名的外交人物有很多,如:苏秦、张仪、晏子、蔺相如等,主要事迹概括要准确。蔺相如带着和氏璧去秦国,既保全了赵国的领土、维护了尊严,也拿回了和氏璧。‎ ‎【参考译文】‎ 齐桓公让诸侯国的军队摆开阵势,与屈完同乘一辆战车观看军容。齐桓公说:“我率领这些诸侯军队作战,谁能够抵挡他们?我让这些军队攻打城池,什么样的城攻不下?”屈完回答说:‘如果您用仁德来安抚诸侯,哪个敢不顺服?如果您用武力的话,那么楚国就把方城山当作城墙,把汉水当作护城河,您的兵马虽然众多,恐怕也没有用处!”‎ ‎  后来,屈完代表楚国与诸侯国订立了盟约。‎ ‎16.(2019·山东烟台)文言文阅读(12分)‎ 晋献公欲伐虞,宫之奇①存焉,献公为之寝不安席,食不甘味,而不敢加兵焉。晋贿虞君②以宝玉骏马,虞君甚喜。宫之奇谏而不听,言而不用,越疆而去。荀息③伐之,兵不血刃,抱宝牵马而去。故守不待渠④而固,攻不待冲降而成拔⑤,得贤之与失贤也。‎ ‎(节选自《淮南子》,略有增删)‎ ‎【注】①宫之奇:春秋时期虞国大臣。 ②虞君:虞国国君。 ③荀息:春秋时晋国相国。④渠:濠沟。 ⑤攻不待冲降而成拔::功城取胜不只凭借冲车的高大。冲降,古时兵车。‎ ‎8.下列各项中加点词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3分)‎ A.食不甘味 食之不能尽其材 20‎ B.越疆而去 去国怀乡,忧谗畏讥 C.故守不待渠而固 吾义固不杀人 D.得贤之与失贤也 贤于材人远矣 ‎【答案】B ‎【解析】本题考查辨析文言词语一词多义现象的能力。解答时要注意词语在特定语言环境中的意思,注意区分加点词语的词性及意思。A项,前一个“食”,动词,吃;后一个“食”,通“饲”,喂、喂养。B项,两个“去”都是动词,离开。C项,前一个“固”,形容词,坚固;后一个“固”,副词,本来。D项,前一个“贤”,名词,贤人;后一个“贤”,动词,胜过、超过。由此确定答案选B项。‎ ‎9.下面各句中的“以”与“晋贿虞君以宝玉骏马”中的“以”字意义相同的一项是( )‎ ‎(3分)‎ 20‎ A.扶苏以数谏故 C.医之好治不病以为功 B.徐以杓酌油沥之 ‎ D.皆以美于徐公 20‎ ‎【答案】B ‎【解析】本题考查文言虚词一词多义现象的辨析能力。日常要注意积累常见文言虚词的意义及用法,解答时要注意根据语境分析词义及用法。例句中的“以”,动词,拿、用。A项,“以”,连词,因为。B项,“以”,动词,拿、用。C项,“以”,介词,把。D项,“以”,动词,认为。所以答案选B项。‎ ‎10.选文中划线句子会让你联想到《得道多助,失道寡助)中“ , ”两句(2分)‎ ‎【答案】固国不以山溪之险 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 ‎【解析】本题考查理解句意的能力和理解性背默文言名句的能力。文中画线句的意思是:所以防守不仅仅依靠壕堑的坚固,攻城不只凭借冲车的高大。结合句意,到《得道多助,失道寡助》中筛选相应的句子背默填空即可。注意:“溪”字形要写对;两个句子的顺序不要写颠倒。‎ ‎11.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句子。(2分)‎ 宫之奇谏而不听,言而不用。‎ ‎【答案】宫之奇(向虞君)进谏(虞君)不听,进言(虞君)不采用。‎ ‎【解析】本题考查翻译文言句子的能力。通读全文,把握全文大意。在此基础上,通过探究上下文语境,分析给出句子的句意。还可借助课内文言词语意义及用法的迁移,加深对句意的把握。翻译时注意:“宫之奇”是人名,不用翻译;“而”连词,表转折,却;“不听”“不用”的动作发出者是虞君;“言”,进言、献言,与“谏”意思相近。注意把“虞君”补充出来,句意才完整通畅。‎ ‎12.文段中人物描写着墨不多,形象鲜明。请简要说说下面两个人物的特点。(2分)‎ ‎(1)虞君:‎ ‎(2)宮之奇:‎ ‎【答案】(1)贪图小利,目光短浅。(2)贤能。(大意对即可)‎ ‎【解析】本题考查概括人物形象特点的能力。要结合选文中,与人物有关的事件和人物的言行去分析提炼。“虞君”贪图宝玉骏马,不听从宫之奇的劝诫,最终灭国,由此提炼“虞君”出虞君的形象特点。“宫之奇”窥破晋献公的阴谋,向虞君进谏劝阻,劝阻不成,后离开虞国,这表明宫之奇是一个贤能之臣。‎ ‎【参考译文】‎ 晋献公想要讨伐虞国,宫之奇在那里,晋献公为此睡不安稳、吃饭没滋味,因而不敢派兵攻打虞国。晋献公用宝玉和骏马贿赂虞国国君,虞国国君很高兴。宫之奇(向虞君)进谏(虞君)不听,进言(虞君)不采用。(宫之奇)越出国境离开了。荀息攻打虞国,没有杀一人,(就灭掉虞国),抱着宝玉、牵着骏马离开了。所以防守不仅仅依靠壕沟的坚固,攻城取胜不只凭借冲车的高大,而是取决于是否得到贤人(来辅佐)。‎ ‎17.(2019·湖北江汉油田、潜江、天门、仙桃)文言文阅读(10分)‎ 勤 学 王守仁 已立志为君子,自当从事于学,凡学之不勤,必其志之尚未笃也。从吾游者不以聪慧警捷为高,而以勤确①谦抑为上。‎ 诸生试观侪辈②之中,苟有虚而为盈,无而为有,讳己之不能,忌人之有善,自矜自是,大言欺人者,使其人资禀虽甚超迈,侪辈之中有弗疾恶之者乎?有弗鄙贱之者乎?彼固将以欺人,人果遂为所欺?有弗窃笑之者乎?苟有谦默自持,无能自处③,笃志力行,勤学好问,称人之善而咎己之失,从人之长而明己之短,忠信乐易④,表里一致者,使其人资禀虽甚鲁钝,侪辈之中有弗称慕之者乎?彼固以无能自处而不求上人,人果遂以彼为无能?有弗敬尚之者乎?‎ 诸生观此,亦可以知所从事于学矣。‎ ‎(选自《王文成公全书》) ‎ ‎【注释】 ①确:确实,踏实。 ②侪(chái)辈:同辈。 ③无能自处:以没有能力的态度自处。④乐易:乐观和蔼,平易近人。‎ ‎9.下列句中加点实词的意义相同的一项是(2分) ‎ A.有弗鄙贱之者乎 先帝不以臣卑鄙 B.彼固将以欺人 汝心之固 ‎ C.苟有虚而为盈 彼竭我盈 ‎ D.有弗窃笑之者乎 必为有窃疾矣 20‎ 答案:C 解析:本题考查文言实词的一词多义。A项“鄙”分别为“轻视,看不起”“身份低微”;B项“固”分别为“固然”“固执,顽固”;C项“盈”均为“满”;D项“窃”分别为“偷偷地”“偷窃”。‎ ‎10.下列句中加点虚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2分) ‎ A.从人之长而明己之短 而不知太守之乐其乐也 ‎ B.而以勤确谦抑为上 不以物喜 C.凡学之不勤 水陆草木之花 D.必其志之尚未笃也 如其言,果得于数里外 答案:D 解析:本题考查文言虚词的一词多义。A项而分别为“连词,表顺承”“连词,表转折”;B项“以”分别为“介词,把,用”“动词,认为”;C项“之”分别为“用于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结构助词,的”;D项“其”均为“代词,他的”。‎ ‎11.下列表述与选文内容不相符的一项是(2分) ‎ A.作者把聪慧敏捷、勤奋踏实、谦虚低调作为自己选择学生的首要条件。‎ B.选文主要运用对比论证的方法,表明了作者对求学的态度。‎ C.反问句的多次使用,加强了语气,增强了本文的说理气势。‎ D.本文与《送东阳马生序》一样,都寄予了长辈对晚辈的殷切期望。‎ 答案:A 解析:本题考查文言语段内容的理解能力。根据第一段第二句“从吾游者不以聪慧警捷为高,而以勤确谦抑为上”可知作者选择学生的首要条件是“勤确谦抑”,即勤奋踏实、谦虚低调,并没有聪慧敏捷。因此应选A项。‎ ‎12.请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4分)‎ ‎(1)人果遂以彼为无能?‎ 答案:示例:别人果真就会认为他无能吗?‎ (2) 邑人奇之,稍稍宾客其父。(《伤仲永》)‎ 答案:示例:同县的人认为这件事很不寻常,纷纷(或渐渐)请他父亲去做客(或把他父亲当宾客对待)。‎ ‎【参考译文】‎ 已经立志做君子,自然应当从事于学问,凡是求学不能勤奋(的人),必定是他的意志还不够坚定的缘故。跟随我求学的人,不是把聪慧机警敏捷为上选,而是把勤奋踏实、谦逊低调作为首要条件。‎ 各位同学试看你们同学当中,假若有人以虚作满,以无装有,忌讳自己所没有的能力,忌妒他人的长处,自我炫耀自以为是,讲大话骗人的人,假若这个人天资禀赋虽然特别优异,同学当中有不痛恨厌恶他的人吗?有不鄙弃轻视他的人吗?他固然可以用这些欺骗人,别人果真就会被他欺骗吗?有不暗中讥笑他的人吗?假若有人谦虚沉默自我持重,以没有能力的态度自处,坚定意志努力行动,勤学好问;称赞别人的长处而责备自己的过失;学习别人的长处而能明白自己的短处;忠诚信实,乐观和蔼,平易近人,表里如一的人,假若这个人天资禀赋虽然非常愚鲁迟钝,同学当中有不称赞羡慕他的人吗?他固然以没有能力的态度自处,并且不求超过他人,别人果真就认为他没有能力?有不尊敬崇尚他的人吗?‎ 各位同学看到这些,也可以知道为君子应勤于治学了。‎ ‎18.(2019·吉林长春)阅读下文,回答问题,(5分)‎ 陈子经,尝作《通鉴续编》①,书宋太祖废周主为郑王②,雷忽震其几,子经厉声曰:“老天便打折陈经之臂,亦不更换矣!”后三日,子经昼寝,梦至一所,类王者居。有人入报:“陈先生至矣。”子经进,立庭下。其中坐者衣黄袍,起坐侍之,曰:“朕何负于卿,乃比朕于篡③邪?子经心知其为宋祖,对曰:“陛下欲臣死,即死耳,史贵直笔,不可易也。”遂惊寤。‎ ‎(选自(古代小说鉴辞》上海辞书出版社有删节)‎ ‎【注释】①陈子经:陈径,明初史学家,②太祖废周主为郑王,宋太祖发动桥变取得政权,废周王为郑王,③比朕于篡,把我与篡位者等同,④史贵直笔:史官贵在秉笔直书,无所避忌。‎ ‎14.解释文中加点词语的意思。(1分)‎ ‎(1)子经因昼寝( )2)不可易也( )‎ ‎【答案】(1)睡觉(2)改变 ‎15.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2分)‎ 陛下欲臣死,臣即死耳 ‎【答案】陛下想要臣死,(臣)就死吧。‎ ‎16.这个故事借梦境塑造了陈子经怎样的形象?(2分)‎ ‎【答案】塑造了陈子经身为史官,记史时直言不讳、公正严明、实事求是,面对强权时刚正不阿的形象。‎ ‎【参考译文】‎ 陈子经,曾经创作了《通鉴续编》,写到宋太祖废周主为郑王时,雷声忽然震动了他的桌子,陈子经厉声说道:‎ 20‎ ‎“老天即使打断我的手臂,也不更换!”。三天后,子经白天睡觉时,梦中到了一个地方,像是王者的居所。有人进去通报:“陈先生到了!”陈子经进去,立在庭院下。屋子中央坐着的人身穿黄色外袍,起身坐正接待他,说:“朕做了什么对不起你的事,就把我与篡位者等同?”子经心中知道这是宋太祖,回答道:陛下想要让臣子死,臣就死罢了,史官贵在秉笔直书,不可以改变写下的内容。”于是陈子经从梦中惊醒了。‎ 20‎
查看更多

相关文章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