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中考语文最新记叙文阅读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2019中考语文最新记叙文阅读

1 第 1 讲 记叙文阅读 专题例析一 一、(2018·广东)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笔下犹能有花开 肖复兴 ①秋末冬初,天坛里那排白色的藤萝架,上边的叶子已经落得差不多了。想起春末,一架紫藤花盛开,在风中像 翩翩飞舞的紫蝴蝶——还是季节厉害,很快就将人和花雕塑成另外一种模样。 ②没事的时候,我爱到这里来画画。这里人来人往,坐在藤萝架下,以静观动,能看到不同的人,想象着他们不 同的性情和人生。我画画不入流,属于自娱自乐,拿的是一本旧杂志和一支破毛笔,倒也可以随心所欲、笔随意驰。 ③那天,我看到我的斜对面坐着一位老太太,个子很高,体量很壮,头戴一顶棒球帽,还是歪戴着,很俏皮的样 子。她穿着一件男士西装,不大合身,有点儿肥大。我猜想那帽子肯定是孩子淘汰下来的,西装不是孩子的,就是她 家老头儿穿剩下的。老人一般都会这样节省、将就。她身前放着一辆婴儿车,车的样式,得是几十年前的了,或许还 是她初当奶奶或姥姥时推过的婴儿车呢。如今的婴儿车已经“废物利用”,变成了她行走的拐杖。车上面放着一个水杯, 还有一块厚厚的棉垫,大概是她在天坛里遛弯儿,如果累了,就拿它当坐垫吧。 ④老太太长得很精神,眉眼俊朗,我们相对藤萝架,只有几步距离,彼此看得很清楚。我注意观察她,她也时不 时地瞄我两眼。我不懂那目光里包含什么意思,是好奇?是不屑?还是不以为然?正是中午时分,太阳很暖,透过藤 萝残存的叶子,斑斑点点洒落在老太太身上,老太太垂下脑袋,不知在想什么,也没准儿是打瞌 睡呢。 ⑤我画完了老太太的一幅速写像,站起来走,路过她身边时,老太太抬起头问了我一句:“刚才是不是在画我 呢?”我像小孩爬上树偷摘枣吃,刚下得树来要走,看见树的主人站在树底下等着我那样,有些束手就擒的感觉。我 很尴尬,赶紧坦白:“是画您呢。”然后打开旧杂志递给她看,等待她的评判。她扫了一眼画,便把杂志还给我,没 有说一句我画的她到底像还是不像,只说了句:“我也会画画。”这话说得有点儿孩子气,有点儿不服气,特别像小 时候体育课上跳高或跳远,我跳过去了或跳出来的那个高度或远度,另一个同学歪着脑袋说:“我也能跳。” ⑥我赶紧把那本旧杂志递给她,对她说:“您给我画一个。”她接过杂志,又接过笔,说:“我没文化,也没人 教过我,我也不画你画的人,我就爱画花。”我指着杂志对她说:“那您就给我画个花,就在这上面,随便画。”她 拧开笔帽,对我说:“我不会使这种毛笔,我都是拿铅笔画。”我说:“没事的,您随便画就好!” ⑦架不住我一再请求,老太太 开始画了。她很快就画出一朵牡丹花,还有两片叶子。每个花瓣都画得很仔细,手 一点儿不抖,我连连夸她:“您画得真好!”她把杂志和笔还给我,说:“好什么呀!不成样子了。以前,我和你一 样,也爱到这里画画。我家就住在金鱼池,天天都到天坛来。”我说:“您就够棒的了,都多大岁数了呀!”然后我 问她有多大岁数了,她反问我:“你猜。”我说:“我看您没到八十岁。”她笑了,伸出手冲我比画:“八十八啦!” ⑧八十八岁了,还能画这么漂亮的花,真让人羡慕。我不知道我还能不能活到老太太这岁数,能活到这岁数的人, 身体是一方面原因,心情和心理是另一方面原因。这么一把年纪了,心中未与年俱老,笔下犹能有花开,这样的老人 并不多。 ⑨那天下午,阳光特别暖。回家路上,总想起老太太和她画的那朵牡丹花,忍不住好几次翻开那本旧杂志来看, 心里想:如果我活到老太太这岁数,也能画出这么漂亮的花来吗? (选自《北京晚报》,有删改) 1.根据全文,按要求填写下表。(4 分)(考点一) 场景 偶遇老太太 画像被发现 老太太画花 得知其年龄 “我”的心理 ① ② ③ ④ 2.分析第①段在文中的作用。(3 分)(考点四) 3.品味下列句中加点的词语,分析其表达效果。(4 分) (1)我注意观察她,她也时不时地瞄我两眼。 (2)她扫了一眼画,便把杂志还给我。 4.第⑨段画线句子中的“花”有多层含义,请结合全文概括。(3 分)(考点三) 二、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扁担的一生 范 宇 ①在村庄的记忆里,几乎任何时间、任何角落都能见到扁担的身影。挑粪、挑种子、挑谷子、挑土豆、挑橘子…… 农人在土地上的所有倾注与收获,都与扁担密不可分。扁担就是农人的精神脊梁,让他们挑起一个家庭重担的同时, 也挑起了一个村庄沉重的历史与殷殷期盼。 2 ②我的家也是扁担挑起来的。母亲嫁给父亲时,半背篼谷子便是全部的家当。泥墙茅顶的房子破败不堪,常常在 狂风骤雨中摇摇欲坠,只有立于墙角略弯的扁担显得精神抖擞,给人信心与希望。或许,母亲嫁给父亲的勇气,有几 分便来自于扁担的抖擞精神。总之,在昼夜有序更替的村庄里,父母用扁担慢慢挑起了生活的担子,就像蚂蚁搬家一 样,虽然缓慢,却渐渐挑出了一个家庭的崭新面貌。 ③这让我有了探索一根扁担一生的浓厚兴趣。 ④20 年前,父亲从山里找到一截不错的木材,正想着用来做点什么呢。身为木匠的舅舅几乎脱口而出——扁担。 对,扁担!父亲也认为,只有改成一根扁担,才不辜负这上好的木材。说干就干,粗糙的木材到了舅舅手里,不用半 天,就变成了一根笔直的扁担。扁担不能太直,太直则易伤肩头和腰。因此,还得将扁担以火烤之后,用外力将之略 微压弯成弓形。可这根扁担实在太有骨气了,即便火烤、重压,仍然笔直,没有半点屈服。 ⑤这根扁担挑起来更吃力,父亲却爱不释手。之后的许多年里,父亲无论挑什么,都用她。有次在挑玉米时,父 亲不小心闪了腰,疼了好长一段时间。但父亲并没有放弃她,用汗水和心血一点点浸润着她,渐渐地,她坚硬的心被 融化了,挺直的腰板,也弯了下来。父亲挑起扁担来越来越有默契,像与母亲的婚姻一样,虽偶有磕磕绊绊,感情却 越来越深厚。她也没有辜负父亲的良苦用心,苦心经营,以顶天立地般的气概,让一个家庭从贫穷落后走向富足安逸。 ⑥可这样的日子并没有持续多少年。越来越多的人开始离开村庄,离开赖以生存的土地,扁担也渐渐地走向了落 寞。不少人再也没有回来,在城里买了房子,过上了舒坦的日子。这也让父亲坚信一根扁担能够挑出一个未来的信念, 逐渐土崩瓦解。或许,这背后更多的是村庄现实的无奈。 ⑦无论如何,父亲最终选择了离开。 ⑧曾经朝夕相对的扁担被搁置在了一个冰冷的墙角,孤零零的。说来也奇怪,没有了重压,扁担却一天比一天更 弯,弯得像一个苟延残喘的暮年老者。或许,再过几年,抑或十余年,她便将走完一生,彻底告别她深爱了一生也奋 斗了一生的村庄。 ⑨这也是农人的一生。 ⑩九月,村庄又迎来冷冷清清的收获季节。我返城时,碰见正挑着谷子从田边迎面走来的大伯。大伯今年已 60 余 岁了,还在田间劳作着。他也曾短暂离开过村庄,却始终没能走出像扁担一样的命运。他仍然坚信着,只要村庄还在, 扁担还在,就一定能够扛起生活的重担。甚至,在人烟越来越少的村庄里,不少死守的农人还是坚信——一根扁担仍 能挑起一个村庄。 ⑪这是一种可贵的精神,或许它与现实追求早已背道而驰,却让人肃然起敬。 1.阅读文章④—⑥段,概括补充扁担经历的主要变化过程。(每空不超过 5 个字)(4 分)(考点一)[来源:学科网 ZXXK] 上好的木材→ →渐弯的扁担→ 2.作者提到“扁担”,多次使用第三人称“她”,这有何表达效果?(3 分)(考点二) 3.联系上下文,简要分析第⑩段画线的句子蕴含了作者怎样的情感。(4 分) 4.【A+层级】结合全文,说说文题中“扁担”的含义。(6 分)(考点五) 专题例析二 一、(2018·岳阳)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半个奇遇 池 莉[来源:Z。xx。k.Com] ①谁都有状态差的时候。状态极差的那样一种郁闷、厌倦与绝望,真的很要命,难以言喻且神仙也救不了。医生 与作家都是琢磨人的职业,我就有这两个职业的习惯,所以成了一个喜欢琢磨人的人:人是靠什么得救的,当你状态 极差的时候? ②这一天我状态极差,双腿沉重,脑袋昏沉,走进北京西客站一看,离即将搭乘的列车的发车的时间还有两个多 小时。生怕路上塞车,提前量打大了,不料路上没塞,在了候车室。候车室人很多,加上大堆行李和随意伸出的腿, 基本水泄不通。此番来京工作不顺,几晚失眠,竟愤而想去爬长城,觉得自己 18 岁的心愿在几十年里赴京百趟都未落 实,实乃人生一大失败。不料所乘的士,半路追尾,我再次失败。就这样,我身带多处擦伤和瘀斑,眼睛红肿酸涩, 鼓起最后勇气,环顾候车室,想与他人对上眼神打个商量,看能不能挤出半个臀位,结果又是失败。满目的人,少数 人发呆打盹,多数人埋头刷屏,间或抬起一张面孔,也是一脸麻木。人与人之间,没温度、没态度,人人都烦别人, 人人都嫌人太多。讽刺的是,我正是其中一员。想到难熬的两个多小时,我的情绪一落千丈。我拿什么拯救你?我问 自己,一遍又一遍。 3 ③终于开闸放行,我被裹挟在争先恐后的人群之中,被推推搡搡进了车厢,扑面又是纵声喧哗,呼朋唤友,叫嚷 打牌……天啊,这一瞬间,静息或睡觉的希望,又顿时破灭。我备受打击,眼皮都没有力气抬起,完全不看人了,只 顾低头对号入座。我第一排,双人座的靠窗位置。我的邻座是一位中年男士,已入座,正在闭目养神。火车还没开动, 这么快就进入状态?我略感惊异,仿佛他偷了我的构思。惊异之下,忽然发现:我似乎时来运转了。谢天谢地!该男 士衣着洁净、质地优良、款式得体,头发不脏不腻、无烟臭、无异味,胳膊交叉收拢在自己胸前,双腿交叉收拢在自 己座椅下,座椅靠背也是收拢竖起,尽管在假寐,也显然是一副文明礼貌生怕妨碍其他乘客的姿态。而整个车厢里, 大多数乘客都在挤来挤去,急忙坐下,坐下就急忙敞开双腿,胳膊大幅度横架于两个座位之间的扶手上,急忙打起手 机来,高声大气,旁若无人……这不就是我们司空见惯的乘车环境吗?自打我 17 岁出门远行至今,已无数次舟车辗转, 经历无数邻座,多数人不都是这样吗?今天这位自好自律到堪称完美的邻座,我还真第一次碰到,基于以上所有遭遇, 不由心生感慨:或许在他,只是习惯与素养;在我,却是与祖国悠久古典礼仪的一种相遇。或许在他,只是安分守己; 在我,已算看到高风亮节。或许在他,只是举止得体;在我,却是获得尊重。验票的来了,邻座结束假寐。不知不觉, 我们闲聊起来。这一聊,不仅十分投契,更有一种毫无顾忌的坦率——有些想法、观点、疑惑与苦闷,就连对亲朋好 友都不会诉说的,倒在这一刻因萍水相逢格外放松,说了就了,随风飘散,无祸且得福——这福气叫知音,竟以素昧 平生来托底。 ④邻座先到站,我们彼此道谢,老友般说再见。我继续行程,而此前的坏心情,已彻底消散。戴上耳机,音乐低 回。远望窗外,看到的却不仅是窗外景色,还有跃动在更加广阔时空的奇异美景,有静物、有人物,有声有色,光影 交织,令我身心焕然一新。这样一种被激发、被打开、被链接的状态,简直妙不可言。原来,拯救人的还是人。人啊 人,我这一辈子,一直都保有儿时天真幼稚的幻想,总幻想奇遇,倒不曾料想,凡人凡事也会有不凡的辉光,这也算 是半个奇遇了。半个奇遇,我也感恩于心。 1.默读选文,勾画出体现“我”心情的关键词语,填写下表。(4 分) 情 节 关键词语 “我”的心情 ① (状态)极差、(双腿)沉重、(脑袋)昏 沉、失败、一落千丈 郁闷、厌倦、绝望 上车并入座后 破灭、备受打击、惊异、时来运转 ② 与邻座闲聊 投契、毫无顾忌、坦率、放松、福气、 知音 ③ 继续行程 ④ 愉悦 2.读完选文,也许你会联想到下面这些词语:“(乘车)环境、尊重、投契、修养……”请结合选文内容,围绕其中一 个词语谈谈感受。(3 分)(考点七) 3.联系上下文,揣摩下列语句。(5 分) (1)揣摩第②段画线句中加点词语表情达意的效果。(考点六) 生怕路上塞车,提前量打大了,不料路上没塞,塞在了候车室。 (2)请从修辞的角度赏析第③段中画线的句子。 我略感惊异,仿佛他偷了我的构思。 4.请从表现手法的角度,将自己的理解、感悟、评价或疑难问题,用简练的语言对选文做批注。(3 分) 5.“高风亮节”“完美”“感恩”“拯救 ”这些词分量都很重,是所谓的“大词”。“大词”意义比较“重”“大”, 一般用在反映大场合、大事件等语言环境中,本文却用在这样一件小事(乘车)上,这样一个小人物(邻座)身上, 作者为什么要“大词小用”?(4 分) 二、(2018·德州)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夏天的一条街道 苏 童 ①在阴雨天气里,期待明媚的夏天。 ②街上水果店的柜台是比较特别的,它们做成一个斜面,用木 条隔成几个大小相同的框子,一些瘦小的桃子、一 4 些青绿色的酸苹果躺在里面,就像躺在荒凉的山坡上。水果店的女店员是一个和善的长相清秀的年轻姑娘,她总是安 静地守着她的岗位,但是谁会因为她人好就跑到水果店去买那些难以入口的水果呢?人们因此习惯性地忽略了水果在 夏季里的意义,他们经过寂寞的水果店和寂寞的女店员,去的是桥边的糖果店。糖果店的三个中年妇女一年四季在柜 台后面吵吵嚷嚷的,对人的态度也很蛮横,其中一个妇女的眉角上有一个难看的刀疤,孩子走进去时她用沙哑的声音 问:“买什么?”那个刀疤就也张大了嘴问:“买什么?”但即使这样,糖果店在夏天仍然是孩子们热爱的地方。 ③糖果店的冷饮柜已经使用多年,每到夏季它就发出隆隆的欢叫声。一块黑板放在冷饮柜上,上面写着冷饮品种 和价格:赤豆棒冰四分,奶油棒冰五分,冰砖一角,汽水(不连瓶)八分。女店员在夏季一次次怒气冲冲地打开冷饮机 的盖子,掀掉一块棉垫子,孩子就伸出脑袋去看棉垫子下面排放得整整齐齐的冷饮。常常会看见赤豆棒冰已经寥寥无 几,奶油棒冰和冰砖却剩下很多,它们令人艳羡地躲避着炎热,待在冰冷的雾气里。孩子也能理解这种现象,并不是 奶油棒冰和冰砖不受欢迎,主要是它们的价格贵了几分钱。 ④孩子小心地揭开棒冰纸的一角,看棒冰的赤豆是否很多,挨了女店员一通训斥,她说:“看什么看?都是机器 做出来的,谁还存心欺负你?一天到晚就知道吃棒冰,吃棒冰,吃得肚子都结冰!”孩子嘴里吮着一根棒冰,手里拿 着一个饭盒,在炎热的午后的街道上拼命奔跑。饭盒里的棒冰哐哐地撞击着,毒辣的阳光威胁着棒冰脆弱的生命,所 以孩子知道要尽快地跑回家,好让家里人享受到一种完整的冰冷的快乐。 ⑤最炎热的日子里,整个街道的麻石路面蒸腾着热气。人在街上走,感觉塑料凉鞋下面的路快要燃烧了,手碰到 路边的房屋墙壁,墙也是热的。人在街上走,怀疑世上的人们都被热晕了,灼热的空气中有一种类似喘息的声音,若 有若无的,飘荡在耳边。饶舌的、嗓音洪亮的、无事生非的居民们都闭上了嘴巴,他们躺在竹躺椅上与炎热斗争,因 为炎热而忘了文明礼貌,一味地追求通风。他们四仰八叉地躺在面向大街的门边,张着大嘴巴打着时断时续的呼噜, 手里的扇子掉在地上也不知道。有线广播一如既往地开着,说评弹的艺人字正腔圆,又说到了武松醉打蒋门神的精彩 部分,可他们仍然呼呼地睡,把人家的好心当了驴肝肺。 ⑥太阳落山在夏季是那么艰难,但它毕竟是要落山的。放暑假的孩子关注太阳的动静,只是为了不失时机地早早 跳到护城河里,享受夏季赐予的最大的快乐。黄昏时分驶过河面的各类船只小心谨慎,因为在这种时候,整个城市的 码头、房顶、窗户和门洞里,都有可能有个男孩大叫一声,纵身跳进河水中。他们甚至要小心河面上漂浮的那些西瓜 皮,因为有的西瓜皮是在河中游泳的孩子的泳帽,那些讨厌的孩子,他们头顶着半个西瓜皮,去抓来往船只的锚链。 他们玩水还很爱惜力气,他们要求船家把他们带到河的上游或者下游去。 ⑦于是站在石埠上洗涮的母亲看到了她们最担心的情景:她们的孩子手抓船锚,跟着驳船在河面上乘风破浪,一 会儿就看不见了。母亲们喊破了嗓子,又有什么用?夜晚来临,人们把街道当成了露天的食堂,许多人家把晚餐的桌 子搬到了街边,大人孩子坐在街上,嘴里塞满了食物,看着晚归的人们骑着自行车从自己身边经过。 ⑧天色渐渐地黑了,街上的居民们几乎都在街上。有的人家切开了西瓜,一家人的脑袋围拢在一只破脸盆上方, 大家有秩序地向脸盆里吐出瓜籽。有的人家的饭桌迟迟不撤,因为孩子还没回来;后来孩子就回来了,身上湿漉漉的。 恼怒的父亲问儿子:“去哪儿了?”孩子不耐烦地说:“游泳啊,你不是知道的吗?”父亲就瞪着儿子处在发育中的 身体,说:“吊船吊到哪儿去了?”儿子说:“里口。” ⑨父亲的眼珠子愤怒得快爆出来了:“让你不要吊船你又吊船,你找死啊?”就这样,当父亲的在街上赏了儿子 一记响亮的耳光,左右邻居自然地围过来了。一些声音很愤怒,一些声音不知所云,一些声音语重心长,一些声音带 着哀怨的哭腔,它们不可避免地交织起来,喧嚣起来,即使很远的地方也能听见这样丰富浑厚的声音。于是有人向这 边匆匆跑来,有人手里还端着饭碗,他们这样跑着,炎热的夏季便在夜晚找到了它的生机。 (有删改) 1.综观全文,明媚的夏天里孩子们期待什么?(2 分) 2.作者在第②-④段为什么详写两个店的店员?(3 分) 3.【A+层级】第⑤段描写午后街道的“炎热”,采用了正面描写和侧面描写相结合的写法,请具体分析说明。(3 分) 4.简要分析下面加点的词语。(4 分)(考点六) (1)太阳落山在夏季是那么艰难,但它毕竟是要落山的。 (2)他们的孩子手抓船锚,跟着驳船在河面上乘风破浪,一会儿就看不见了。 5.请从选材、语言和主题中 ,任选一角度,谈谈对本文的看法。(3 分)(考点七) 5 专题例析三 一、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卖伞姑娘 佚 名 ①有些想念是不需要理由的,就像时常跃入我心中的那个姑娘的身影。每当缠绵的细雨裹住这个城市的时候,这 种思念就如同四处弥漫的细雨一样,无边无际。 ②那是一年前的一个雨夜。路灯在丝丝雨线织成的帷帐里睁着惺忪的睡眼,洒下的光映射在路面的积水上。在单 位加班昏了头的我下了楼,才知道这个城市的一切都猫进了细雨的怀抱里。我呆望着路灯罩里舒缓而降的雨丝,想起 了远在十多公里之外的家,心一横,推着车子撞破了雨雾。 ③“先生,您需要一把伞吗?”正准备骑上车子的我,突然听到一个轻盈、温馨的声音。回过头我才发现单位大 门外的路灯下站着一位姑娘,怀里抱着一捆伞。她有十六七岁的样子,穿着鹅黄色的薄毛衣和黑色的长裙,背光站着, 我看不清她的脸庞。 ④我的确是需要一把伞呀!我停下来,仔细地把她怀抱中的十几把雨伞挑了一遍。我那时世俗地想:街头小贩的 东西十有八九是假冒伪劣,既然急需,那就买吧,但挑挑拣拣的事儿是不能掉以轻心的。 ⑤那姑娘极有耐心地把我打开包装的雨伞又一一装上。她蹲下来时,一头长发几乎垂到地上,发梢上一缕缕地淌 着雨水。 ⑥“姑娘,你卖的是雨伞,为什么不自己用一把?看你,小心淋病了。”我嘴上这么说,手里却没有停下挑拣的 动作。 ⑦“一用就卖不出去了,这是我这学期的生活费……”姑娘说了半截,止住了话头。我才明白,眼前的这个小贩 是个学生。我想接着问她其他的情况,但她再不肯说一句话了,只是细心地拾掇着被我弄乱的雨伞。 ⑧事情就这么简单,简单得如同到集贸市场那样。我刚走到半路时,原本温柔细腻的雨丝变成了瓢泼狂暴的大雨。 因而,那把雨伞便显得尤为体贴、尤为及时…… ⑨隔了两天,我无意中翻阅晚报时,在一版右下角看到了一幅图片报道。虽然那晚我没有看到卖伞姑娘的面孔, 但我从衣着的款式、颜色和报道的内容上立即断定,她就是我遇见的那个卖雨伞的姑娘。图片报道简练得只有几句说 明:“这位贫困大学生昨晚在勤工俭学卖雨伞时,挺着感冒了好几天的病体,因冒雨等待一位付款时掏掉了四百多元 钱的顾客,而昏倒在街头……”那个因付款而掏丢了四百多元钱的人不是我。如果是我,那么我对她的挂念也还有充 分的理由。 ⑩又是一个下雨天。我独自走在行色匆匆的人流里,又想起了那个卖雨伞的姑娘。初春的雨水还有几丝凉意,我 没有打伞,潜意识里有一种希冀:那个穿着鹅黄毛衣、黑色长裙、看不清面庞的姑娘会不会突然出现在我的面前? ⑪“先生,你需要一把伞吗?”我真想再次听到那句轻盈温馨的问话。 ⑫我没有雨伞,但我总觉得头顶有一把粉红色的雨伞,伴我在每一个雨天里…… 1.【A+层级】第⑧段“我刚走到半路时,原本温柔细腻的雨丝变成了瓢泼狂暴的大雨”一句属于什么描写?有什么作 用?(5 分)(考点九) 2.下列句子用词准确,富有表现力。请从词语或修辞手法角度进行赏析。(3 分) 每当缠绵的细雨裹住这个城市的时候,这种思念就如同四处弥漫的细雨一样,无边无际。 3.请谈谈你对文章最后一句话的理解。(4 分)(考点八) 4.阅读全文,说说卖伞姑娘有哪些性格特点。(2 分)(考点十) 二、(2018·黄石)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鳝 孔 曾庆升 ①久旱不雨,村子像个火炉。 ②田二闷闷地吃罢晚饭,静静地吸完一袋旱烟,又往肚里灌过半壶水,并严严地给两个儿子一番嘱咐,自己才扛 上锄头去田边转悠。 ③夜幕拉下,田二的两个儿子奉命拿了棍棒,在自家园子矮墙边潜下身来。 6 ④这园子是田二和谢芳家的菜地。早先没有矮墙,两家菜地间是一条窄窄的土沟。苗儿不分界地长,常有田家整 地不小心损了谢家的苗,谢家占了田家的沟。于是几次脸红争执,两家积下怨来。再后来,便垒起这矮墙。现在田家 园里种着冬瓜,谢家园里种着南瓜,瓜藤仍不分界地长。南瓜爬到冬瓜园,冬瓜爬向南瓜园。开始,两家都细心捡摆 自家的瓜藤,不让爬过矮墙,可后来田里工夫紧,便失去了那份细心。瓜藤长势旺,便越过墙来,在田家园里结了两 个脚盆大的鲜红的南瓜。田二昨天上自家园子摘冬瓜时,有了这意外发现,便特地扒开杂草,让南瓜露着,他料定谢 家发现后,会爬过来摘瓜,好趁机给谢家一个难堪。今晨,田二发现谢芳上园子时瞅见了这瓜,估计谢家晚上会有“行 动”,特派两个儿子看守,好痛痛快快地抓次“偷瓜贼”。 ⑤再说田二出了家门,便在村中樟树下的石板上呆坐着。旱烟抽了一锅又一锅,他手里的旱烟“喇叭”,连着田里 卷筒的禾叶,以及揪得疼痛的心都在一同冒烟。 ⑥田二与谢芳家的稻田也紧挨着,只是田家的稻田挨着南面的山,谢家的稻田靠着北面的河。昔日两家稻田都用 山塘水灌溉,可今年大旱,山塘干涸,渠道枯竭,得各自找水。谢家稻田靠河,得天独厚,可从河里抽水;田家稻田 挨山,只能靠老天。田二抬头望望夜空,没一丝下雨的迹象。谢芳田边抽水机“突突突”地响,白花花的河水提上岸 来,滋润着谢家的禾苗,田二心里难受极了。要救活田家禾苗,必须通过谢家稻田引河水灌溉,否则将白费一年辛劳, 颗粒无收!田二去找谢芳说情吧,说不定谢芳也会给他难堪。田二性子耿直,宁愿饿一年肚皮也不受那个屈。他坐在 樟树下的石头上抽闷烟,心里抱怨说:老天爷可是要存心惩处我呀!……直到后半夜,空气爽润了许多,田二才站起 身,向着自家干裂的稻田走去。 ⑦田二勾着头,深一脚浅一脚地走在田埂上,当他来到与谢家相邻的那丘稻田时,却惊奇地发现了水!汩汩的水, 穿过田埂孔道,从谢芳的田里流向他的田里。水将砖头般干硬的泥土变得软软的,禾苗开始舒叶。田二庆幸谢芳粗心, 没把田埂上的鳝孔堵上。他在心里高兴地喊着:流吧,流吧,给我灌上满满一丘!田二心里说着,很快又回到了橡树 下的石板上——他怕撞见谢芳,说他不干光明正大的事。约莫过了个把钟头,田二再次起身偷偷地向自家的稻田走去。 这次,田二更有新的发现:第一丘稻田流满水后,又是几道鳝孔穿过田埂,把水引向第二丘稻田。哪来这么多鳝孔? 田二是捕鳝的好手,他用手触摸孔道,发觉不像……莫非这鳝孔……田二陷入了沉思…… ⑧深夜,凉风拂过,火炉般的村子,变得凉爽起来。朦胧雾气中,园里的藤蔓也潮润鲜活起来。潜伏在园子中的 田家兄弟忽然发现:一个黑影在园里晃动,正猫着腰,轻手轻脚地抱起那似脚盆的南瓜向谢家园子移动。 ⑨“抓贼啊!”隐蔽着的田家兄弟忽地跃上去,举着棍棒大声叫喊着。 ⑩“混蛋,连老子都不认识了?” ⑪田家兄弟顿时傻了眼——他们听得很真切,答话者竟是自家老爸田二。 1.梳理文章第⑥-⑦段田二的心理活动,在横线上填出恰当的词语。每空限填两个字。(2 分) 无法引 河水灌溉,心里 ——不愿求人,心里抱怨——发现鳝孔漏水,内心 ——有新的发现,陷入沉思, 内心惭愧。 2.结合语境,根据要求回答问题。(4 分) (1)分析第④段画线句“今晨,田二发现谢芳上园子时瞅见了这瓜”这一细节在情节上的作用。 (2)请分析第⑧段中环境描写的作用。(考点九) 3.请结合小说,简要概括并分析田二这一人物的可贵品质。(4 分)(考点十) 4.【A+层级】关于这篇小说,有人说,田二是小说的主人公;也有人说,谢芳才是小说的主人公。你的看法呢?请说 明理由。(4 分) 专题例析四 一、(2018·锦州)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最后的牵手 雷抒雁 ①这一次,是他的手握在她的手里。 ②这是一双被岁月的牙齿啃得干瘦的手:灰黄的皮肤,像是陈年的黄纸,上边满是渍一般的斑点;不安分的筋, 暴露着,略略使皮与指骨间,有了一点点空隙。那些曾经使这手显得健壮和有力的肌肉消失了。这是长年疾病的折磨 所雕凿出来的作品。 ③可是,母亲仍然紧紧地握着这手。很久都是相对无言。突然,她感到那手在自己手心动了一下,便放松了它。 那手立即像渴望自由的鸟,轻轻地转动一下,反握住她的手。 7 ④“要喝水吗?”她贴近他的脸低声地问。 ⑤A.父亲不回答,只是无力地拉着母亲的手。母亲知道,他实在是没有力量了,从那手上她已感到,生命准备从 这个肉体上撤离。不过依着对五十多年来共同生活的理解,她随着那手的意愿,追寻着那手细微的指向,轻轻地向他 身边移动着。到了胸前,她感觉到父亲的手指还在动。又移到颈边,那手指似乎还在命令:前进!不要停下来。 ⑥母亲明白了,全力握紧那干枯的手,连同自己的手,一齐放在他的唇上。那干枯的手指不动了,只有嘴唇在轻 轻嚅动。有一滴浑浊的泪从他灰黄多皱的脸颊上滚落下来。 ⑦许多记忆一下子涌上她的心头。从这两双手第一次牵在一起的时候,父亲就这样把母亲纤细的手握在自己手里。 那时,父亲的手健壮、红润而有力量。母亲想挣脱他的手,但像关在笼子里的鸟,冲不破那手指的门,直到她心甘情 愿地让自己的手停留在他的手里。 ⑧这两双手相牵着,走过一年又一年,直到他们的子女一个个长大,飞离他们身边。贫困的时候,他们坐在床边, 父亲拉过母亲的手放在自己的手里;苦难的时候,他拉起她的手放在自己的手里。手指好像是一些有灵性、会说话的 独立生命,只要握在一起,就如同魔术师神奇地吹了一口气,什么就都有了。信心、勇气、财富,一切都有了。 ⑨难道就是这两双手一相牵,就能相守一生?或许这只是他们自己独特的方式。 ⑩可是,他们彼此听得懂这手的语言:关切、思念、幽怨、歉意、鼓励、安慰……现在,生命就要首先从他的一 双手中滑落。曾经有过的共同的幸福记忆,都将从这一双手首先远去了。母亲的手在父亲的唇上只停留了短暂一瞬, 便感到那只干枯的手不再动了,失去了温度。屋子里突然一片静寂,原来那咕咕作响的氧气过滤瓶不再作声了。时间 到了! B11B.母亲没有落泪,站起身来。望着那一张曾经无比熟悉、突然变得陌生的脸,她慢慢抓起父亲的手,轻轻地贴 在自己唇边。她觉得沿着手臂的桥,那个人的生命跑了过来,融汇在自己身上。 ⑫她相信自己不会孤单,明天,依然会是两个生命、两个灵魂面对这同一世界 。 (选自《读者》2018 年第 8 期,有删改) 1.文章线索有串联全文、贯通文脉的作用。选文有两条线索,请说说明线、暗线分别是什么。(4 分)(考点十一) 明线: 暗线: 2.选文第②段中画线句运用了哪种描写方法?有什么作用?(3 分)(考点十三) 3.请从修辞的角度赏析第③段中画线句的妙处。(3 分) 4.选文第⑦⑧两段采用了哪种记叙顺序?这样写有什么好处?(4 分)(考点十二)[来源:学|科|网][来源:学科网] 5.请结合语境分析 A、B 两处画波浪线的句子分别表现了人物怎样的心理。(2 分) 6.根据选文内容,理解下面句子的含义。(3 分) 她觉得沿着手臂的桥,那个人的生命跑了过来,融汇在自己身上。 二、(2018·重庆 A 卷)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拾 荒 万吉星 ①深秋的凌晨,天气已经转凉,离天亮还有一个多小时,大街上冷冷清清的,昏黄的路灯把王婆婆孤单的身影拉 得又细又长,她沿街仔细翻找着每一个垃圾箱,将凡是能卖钱的东西统统装进那用了多年的破旧编织袋。 ②她有些吃力地拖着那个鼓鼓囊囊沉重的袋子,从垃圾桶旁直起佝偻的身躯,用一只手握成拳头用力地捶打着酸 痛的腰。这时隐隐约约听到一阵断断续续、细小而无力的哭声,她循着声音,目光不由自主地瞄到了不远处路灯杆下 的一个小纸箱,以及被几件旧衣物包裹着只露出一个头的婴儿,环顾四周,除了阴冷的风吹着地上的落叶到处乱跑, 鬼影子都没有一个。她小心翼翼地抱起来,发现婴儿脸色青紫,气若游丝,柔弱得像一只筋疲力尽 的流浪猫。 ③王婆婆解开自己的衣襟,把婴儿贴身捂在怀里,一股透心的凉从皮肤瞬间直达五脏六腑,她不禁打了一个寒战, 内心涌起一丝悲凉。 ④全家人的生活被这个从天而降的弃婴彻底打乱了,本来就过得十分拮据的日子更是雪上加霜。不到一周,儿媳 就给她下了最后通牒:“这日子没法过了,要么你把婴儿扔了,要么我走,人家亲生父母都不愿养,你操哪门子心, 8 说不定孩子有什么绝症。”[来源:学科网 ZXXK] ⑤“好歹也是一条命啊!”王婆婆叹息着,但面对争吵,最后还是不得不妥协,带着弃婴寄居到一个拾荒老乡那 儿。 ⑥好景不长,真应了儿媳的那句话,孩子患有先天性心脏病,得赶紧做手术。王婆婆摸了摸缝在贴身衣兜里的两 千块钱,这可是她这些年来起早贪黑拾荒换来的棺材钱啊!可一看到孩子那清澈的眼神,她心一横牙一咬,撕开了衣 兜,双手颤抖着揭开一个用塑料布一层又一层包裹着的小 袋子,就像一层层剥开自己的心。 ⑦倾其所有,只够三天。第四天,医院通知续费,说手术费还差得多。王婆婆打电话给儿子,可还没说完,儿子 就不耐烦地说:“我看你是吃饱了撑的,没事找事。” ⑧王婆婆抱着婴儿独自一人精神恍惚地坐在医院悠长的走廊上,不禁老泪纵横。一束阳光从窗户里斜射进来,像 舞台上的追光灯,正好打在她蓬乱、花白的头发上。这一场景,引起了一个年轻人的注意,他悄悄举起相机,迎着走 廊的侧逆光,按下了快门。 ⑨第二天,当地晚报发出了一条《七旬拾荒老人拾弃婴,身患疾病盼救助》的新闻报道,随后,电台记者来了, 电视台也扛着摄像机来了,越来越多的陌生人来了……铺天盖地的爱心向老人和这个弃婴涌来,短短一周,30 多万元 的爱心捐款就送到了王婆婆的手上。 ⑩然而,这浓浓的爱心并没有挽留住孩子幼小的生命。一个月后,在付出 10 多万元的医疗费之后,孩子还是走了。 ⑪在王婆婆心痛欲绝的时候,儿子儿媳来医院找到她,态度诚恳地向她承认错误,还把她接回了家,破天荒地做 了一大桌丰盛的菜肴,并不停地往她碗里夹菜,饭后,儿媳向她诉起苦来:“妈,你看孩子们渐渐大了,长期租房也 不是个事儿,听说下月房租又要涨了,我看不如我们直接买一套 60 平方米的房子吧,首付也就 10 多万元,你那儿不 是还 剩……” ⑫王婆婆没有说话,苦笑了一下,然后头也不回地走出了家门。 ⑬一年后,老家大山深处的那所乡村小学新教学楼落成,孩子们兴高采烈地从四面漏风的危房搬进了宽敞明亮的 新教室。王婆婆依然在这个陌生的城市,拖着一个破旧的编织袋,捡拾垃圾以及人们在不经意间丢弃的某些东西…… (选自《2017 年中国小小说精选》,有删改) 1.参照下面的表述,将小说情节补充完整。(4 分) 凌晨拾荒,捡养弃婴→① →为救弃婴,倾其所有→无助之中,八方相助→子辈相求,决然离去→② 2.小说第⑫段中写到“王婆婆没有说话,苦笑了一下,然后头也不回地走出了家门”,请你描写此刻王婆婆的心理活 动。(4 分) 3.阅读第⑥段画线句,从描写或修辞中任选一个角度进行赏析。(4 分) 4.小说第②③段王婆婆捡弃婴的情节,时间很短却用了大量的篇幅来描述。第⑬段仅用“一年后”三个字一笔带过这 一年发生的事情。作者为什么这样写?(4 分)(考点十三) 分),第⑬段中,学校的修建过程对王婆婆形象的塑造(1 分)和对全文主旨的表现作用不大,故一笔带过(1 分)。 5.小说最后一句写到王婆婆“捡拾垃圾以及人们在不经意间丢弃的某些东西……”,结合小说具体分析,人们在不经 意间丢弃了哪些不应该丢弃的东西?(5 分) 第 2 讲 记叙文阅读(含散文、小说) (一)理解内容,把握文意 (2017·柳南区二模)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后面的题目。 父亲是儿子的一场雪 葛亚夫 ①冬天,时间也怕冷吧?也就眯瞪一会儿眼,身子骨还没舒展开,天就黑了。 ②那时,生活时光那般清贫,三餐都经常爽约,更别提娱乐了。天一黑,我就被赶上床。起初,父亲还讲些故事, 但很快他就睡着了。我饥肠辘辘,辗转反侧,眼巴巴地向窗外看。 ③“今冬麦盖三层被,来年枕着馒头睡。”人饥志短,这句民谚,我只记住了后半句。往往,雪没盼到,我就枕 着梦里的馒头睡去了。半夜被撑醒,才发现是尿憋的,跑到门口,冲着雪地一通“扫射”,又匆忙钻回被窝,期望重温 旧梦——把没吃完的馒头吃完。 ④或许太冷、太饿,面对一场雪,我从没想过像孙康映雪读书,只想着梦里梦外的馒头。 ⑤我从来就不是个好学生,贪嘴,贪玩,学习三心二意。父亲对我的期望,也一直徘徊在零度左右。初二时,因 9 恶作剧,班主任骂我烂泥扶不上墙,无可救药。我辩驳:烂泥也是你教的,你也就会打人骂人……老师恼羞成怒,要 打我。跑为上策,我潇洒地扬长而去。 ⑥寒风肆虐,雪花猖獗。一场风雪,从荒野刮到我的内心。我瑟缩着往家走。我知道,阴暗处是泥土,明亮处是 水洼,但还是忍不住向亮处的水洼里走。回到家,父亲竟没打骂我,只是问:想不想上了。我嗫嚅道:想。父亲让我 换双干棉鞋,便带我去找班主任。 ⑦班主任不在家。雪很大,也不知是否会回来。父亲看看天,看看我:就站在门口等吧!等到回来为止。北风似 刀,雪花如镖,我们成了靶子。我瑟缩着蹲下,才发现父亲穿的竟是我换下的那双湿鞋!那晚,我出奇地安静,只记 得,老师回来时,我和父亲都成了雪人。 ⑧这是我和父亲的“程门立雪”。以后,我没再让父亲失望过,只是他的脚再没热起来过。 ⑨大学毕业,我留在南方。那年,罕见地下了场大雪。女友来了雅兴,要到梅花山采雪,学妙玉煮雪烹茶。她的“体 己茶”,也只体谅自己。积雪厚,加上路滑,公交车禁行了。女友就拿我代步。 ⑩父亲的电话也来凑“热闹”。他看电视,说这边雪大,房子、桥都压塌了,担心我,让我别乱跑……我说没事, 匆忙挂了电话。女友缴了我的电话,命令我全速前进。我们玩到很晚,也很累,回去就睡了。第二天,一开机,就是 一堆未接电话——都是家里的。我打过去,父亲睡了,母亲接的电话。她数落我,昨天怎么不接父亲的电话! ⑪我这才知道,由于我关了手机,父亲放心不下,竟站在门口,一夜都没睡。 ⑫下雪了,回家给父母送棉衣。父亲坐在门旁,眯瞪着眼。雪花凌乱,时光如同黑白电视。我帮他掸身上的雪, 可头上那层雪,怎么也掸不掉。父亲笑:真是近视眼!这是白头发,哪是雪!我心里一寒。我曾以为只是冬日苦短, 没曾想,对于父亲,人生也一样苦短。 ⑬父爱一场雪。时光里,父亲就是儿子的一场雪,覆盖着浮生,温暖着今世。 1.【考点一】标题“父亲是儿子的一场雪”的作用是什么? 2.【考点三】文章主要写了“我”与“父亲”之间的哪三件事? 3.【A+层级】结合语境,回答括号里的问题。 (1)我知道,阴暗处是泥土,明亮处是水洼,但还是忍不住向亮处的水洼里走。(这处细 节描写,在内容和结构上有何作用?) (2)北风似刀,雪花如镖,我们成了靶子。(这句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有何作用?) 4.如何理解文章最后一段话的含义和作用? (二)重点词、句、段的理解与赏析 一、(2019·预测)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的题目。 走进一棵白菜的心里 朱成玉 ①秋天到了,东北的街头小巷有两样东西格外多,一是密密麻麻的“花大姐”,在墙上埋头织着一张巨大的花毯, 在阳光的余温里苟活;二是卖白菜、萝卜和土豆的人,精气神儿倍儿足,吆喝声此起 彼伏,把日子搅和出许多热闹的 光景来。[来源:Zxxk.Com] ②因为可以选择,所以每次买白菜我都要进行一番比较,挑品相好的、个 头大的、硬实的,这样的白菜心儿抱得 紧,好吃,也放得住,可以吃得久一些。我会趁着卖菜人不注意的当口,就势抖落几片白菜帮儿,至少可以掉几块钱 的秤。 ③精打细算总是好的,那是帮你看管好日子的一条忠犬。 ④也有例外,有一对卖白菜的中年夫妇就蔫吧着蹲守在角落里,男人低头抽着闷烟,女人也不吆喝。两个人又黑 又瘦、无精打采的,看不到一点儿生气。问其缘由,是不允许他们在卖菜的地段卖菜。城里的禁区太多,条条框框也 多,他们就像晕头转向的羊,不知道哪里可以站立,哪里可以坐下。一颗热切的心被泼了冷水,就像饱满的白菜没来 得及收割,早早就遇了霜寒。 ⑤我劝着他们,“看,你们家的白菜多好,每一棵白菜心儿都抱得那么紧。一会儿就能卖完。”许是受了我的鼓 励,那蹲着的男人站了起来,掐灭手上的烟,直了直腰。 ⑥我注意到那个女人,自始至终没离开那些白菜半步,时不时地给它们盖盖被子,好像照顾着自己的婴儿,怕它 10 们着了凉似的。这样的举动很让人不理解,天气还没冷到那种程度,即便是很冷,白菜们也不至于那么娇贵,它们差 不多是蔬菜里最朴实的一 种了。 ⑦但是那一刻,我理解了。 ⑧前几天刚刚看到一则简短的新闻:一个骑三轮车卖白菜的妇人被一辆轿车撞飞数米,落地后爬起来淡定地捡菜。 这个短新闻的重点在于“淡定”二字,这出乎很多人的预料,因为在生命还没有确保无虞的情况下,一棵白菜竟然还 受到如此“重视”! ⑨那么多的不解,是因为我们没有走进一棵白菜的心里。廉价的白菜,别说一车,就是几十车也比不得她狠狠地 索要一笔赔偿吧。可是她的生活里,一直以来就只有白菜,她常年卖白菜,靠这个营生养活了自己和家人,所以,在 她的生命里,白菜这个再平凡不过的事物是和她相依为命的。别人不懂一棵白菜的重要性,而对于她来说,白菜对她 是有恩情的。 ⑩收割白菜的季节,精神饱满的白菜最早被运走,赶个好价钱。最后剩下的白菜,人们称之为“扒拉棵子”。没抱 成心儿,单薄得像没长成的少女。它们中有一些被主人收回家放到大缸里腌了酸菜,另外一些实在不入眼的,只好在 大地里度过寒冬了,等待着牛羊们来啃噬。可是不久之后,剧情就发生了变化,城里人喜欢上了冻白菜的口味,把冻 白菜用开水焯一下,炸点儿肉末酱,蘸着吃,味道极好。这下,大地上楚楚可怜的“剩女”们又一次得到了大批量“待 嫁”的好机遇,纷纷走进城里人温暖的厨房。 ⑪卑微的人就如同这白菜,饱满的、扒拉的,都在广阔的大地里繁衍生息。被栽种、被收获或者被冷落,一茬又 一茬。卑微的人没有见过巨款,没有坐过飞机和高铁,他们眼里,更多的是零钱,靠着一棵棵白菜,他们的零钱也可 以攒成很多张大额钞票,但转眼就汇去了很远的另外的城市,那里的冬天不冷,四季常青,那是他们的孩子上学的地 方。 ⑫我决定过冬的白菜都在这儿买了。我很小心地搬动一棵棵白菜,轻拿轻放,不会再轻易抖落一片白菜帮儿。我 知道,于我,那只是可以让我少付几块钱的白菜帮儿,可是对于那卖白菜的人,那掉落的白菜帮儿是会喊疼的。 1.结合文章,说说文章题目的含义及其作用。 2.【考点二】根据括号里的要求,赏析文中画线的句子。 (1)他们就像晕头转向的羊,不知道哪里可以站立,哪里可以坐下。(从修辞的角度) (2)我注意到那个女人,自始至终没离开那些白菜半步,时不时地给它们盖盖被子,好 像照顾着自己的婴儿,怕它们 着了凉似的。(从描写的角度) 3.作者在第⑦段写“但是那一刻,我理解了”,他理解了什么? 4.【考点三】文章第③段和第 B12 段分别有什么作用? 二、(2017·柳北区二模)阅读下面的文章,回答后面的问题。 苦瓜,苦瓜,亲爱的菩萨 孙思杰 ①外婆从不怨天尤人。记忆中,外婆从来没有说过一句关于天的坏话,哪怕是愁苦惨淡的日子,她也只是说,老 天爷是有眼睛的,我们的苦,他都会看在眼里。 ②外婆是很能吃苦的。至少在幼小的我看来,外婆这一生,过得实在太难。外婆五岁时,老外婆就去了,从此外 婆没能再见母亲一眼。童年丧母的痛楚,远比那些刚出生就见不到母亲的人痛苦,因为曾经拥有了,感受了,然后失 去,就是精神上的失去。[来源:Z.xx.k.Com] ③在那个封建落后的年代,外婆的“诗意”便显得有些特别和负罪:三从四德,没能阻碍她对镜贴花黄;男尊女 卑,也没能埋没她对读书的渴望。那时候,外婆是乡里的一枝花,也是墙角的一株草;是男人心底的痒痒挠,也是女 人心里的一根针。 ④后来等到外婆嫁了人,本以为可静心生活,那一年却又遇上大饥荒。外婆四个孩子,最大的那个因为疾病死了, 我母亲也差点因为饥荒而丧了命。那时候,外婆常对着天喃喃自语:老天爷啊,你擦擦眼吧,我快熬不下去了。可外 婆,又都咬着牙一次次地挺了过来。 ⑤饥荒过后,外婆便在老屋前栽了一排苦瓜。灰突突的村庄,一下就被这绿色给点活了。从屋外走过的人们,都 忍不住要瞟一眼。 ⑥外婆很喜欢苦瓜。喜欢吃苦瓜,也喜欢养苦瓜。她说,苦瓜是孝子,一生下来就知道土地的苦楚,苦瓜心疼土 11 地,所以要把土地的苦转移到自己的身上。她说,苦瓜既是好菜,也是好药,它清火、解毒、和胃、护肝、养心。她 还说,苦瓜,苦瓜,土地的苦孩子。 ⑦外婆说这些话的时候,我正坐在老屋前的台阶上,感受日暮和黄昏在我的背后流转,无尽的岁月轰鸣声中,我 看见外婆的那双手,那双渐渐变得苍老的手,那双曾托起我一个个梦境的手,正轻轻拂过苦瓜,为它拭去眼角的泪痕。 ⑧劳动,是人们低下头来对世界的一次妥协和皈依,也是外婆潜意识里的祈祷仪式。 ⑨苦瓜要搭架的时候,外婆便扛着铁锨去松土。她用农具总是含蓄的,像在土地上雕花,一次下去,翻起的泥土 是叶,再一次下去,勾出的草屑是伏笔。如此反复,苦瓜便在一个仁慈的环境里欲欲待发。 ⑩等到苦瓜结果,外婆永远是最高兴的那一个。她小心翼翼 地将那些土地里的果实摘下来,捧在怀里,孩子般高 兴,有时抬起头喃喃说,老天爷,真好。 ⑪外婆的苦瓜,不管是煨汤,还是配菜,贫苦的生活里,总能让我们觉出一丝甜来。最喜欢的,还是看外婆弯腰 进灶房的背影。当初老屋的奠基仪式,是在鸡鸣狗吠的鞭炮声里欢呼起来的,风水先生说,这是一座吉宅,坐北朝南, 负阴抱阳。而外婆的灶台,也是老屋光荣的参加者,又或许,它的身份比老屋尊贵,因为一座房屋站起来,炊烟升起, 许多记忆也围绕着这个灶台开始生长。 ⑫外婆煨的苦瓜汤,便是我童年记忆的最深来源。少油,一点盐,苦瓜只切一段;温火,加几瓣梨,孩子的口水 便出来了。那时家里没有别的给孩子做吃食,外婆的苦瓜汤便成了我最期待的美味,日子一长,那平淡生活里的点点 苦意,已在不知不觉中浸入了我的血液,构成了我的筋骨,形成了我的品性。 ⑬老屋前的苦瓜架冒新绿了,我知道,那是外婆先前的苦难开出的花。她这一生受了无尽的苦,却又把心里的苦 转化为世上的善,世代相传。 ⑭外婆生活在大自然中,大自然就是一座教堂。她热爱,且怜惜大自然中一切美好的事物,而一切美好的事物, 又启示、丰富、培育了她的内心。外婆接受了苦瓜,所以内心渐渐清淡,归于平和。我们随从了外婆,所以也嗅到了 苦瓜的清香。 ⑮苦瓜,苦瓜,亲爱的菩萨…… (选自《做人与处世》2017 年第 4 期,有删改) 1.根据文意,说说文题“苦瓜,苦瓜,亲爱的菩萨”的含义。 2.【A+层级】结合语境,赏析加点的词和句子。 (1)【考点一】她小心翼翼地将那些土地里的果实摘下来,捧在怀里,孩子般高兴。 (2)【考点二】那时候,外婆是乡里的一枝花,也是墙角的一株草。 3.结合全文,说说外婆是个怎样的人。 4.【考点三】文章的结尾有什么作用?谈谈你的看法。 第 3 讲 记叙文阅读 专题例析一 一、(2017·河池)阅读下文,完成题目。 我们跟着月亮走吧 朱成玉 ①我 12 岁那年,家里很不顺,处处弥漫着哀伤的味道。先是祖父去世;然后父亲在工作中受伤,中指被车床绞断; 随后是哥哥闯了祸,和几个小混混一起偷铁被派出所抓去,被拘留还要遭罚款;紧接着是姐姐被一个男人欺骗了感情, 整天里精神恍惚。这些事情几乎是一起涌过来的,母亲像一个太极高手,四两拨千斤,硬生生地用她柔弱之躯扛起了 这一切。 ②父亲在医院里并不知晓家里发生的其他变故,母亲刻意提醒我们,因为祖父的去世,父亲心情一直没有缓过来, 所以家里的事情必须对他隐瞒,让他安心养伤。 ③母亲把亲戚朋友甚至邻居家趟了个遍,总算凑够了钱交了罚金,毕竟偷盗数额较小,派出所一通教育之后,就 把哥哥放了回来。母亲并没有立即打骂,只是让他跪在院子里,让他自己思过。哥哥双膝跪着,心却直挺着,倔强地 噘着嘴不肯服软:“我去偷东西,不也是寻思给弟弟妹妹买点儿好吃的吗?” ④“就是饿死,也不能白拿别人东西,何况是偷!”母亲终于爆发,气得脸色惨白如月,“人要清清白白,你就 12 在这月亮地儿好好反省反省吧。” ⑤那晚的月亮白油漆一样泼在哥哥身上,像母亲的目光,一遍遍地洗刷着哥哥身上的污浊之气。 ⑥姐姐遭遇情感变故后,把自己困在屋子里,拉紧窗帘,整天不出来。母亲担心姐姐闷坏了身子,变着法子想让 姐姐走出忧郁的囚笼。 ⑦母亲为姐姐做了很多好吃的,我去喊姐姐吃饭,却是千呼万唤不出来。母亲实在逼急了,闯进姐姐的屋子,一 把扯开窗帘,月光被抖落一地。 ⑧“你还这么小,难免会遇到不好的人。这有啥?以后的路长着呢,难不成你就把自己困在这黑屋子里,一辈子 不出去了吗?”母亲轻语安慰,“丫头,你看,那月亮还有缺有圆呢,何况是人。以后你就知道了,你这点儿小事儿 啊,咋说呢,喏,看见窗外炉子上那大锅菜了吧,它就像那大锅菜里的一头大瓣儿蒜,菜都算不上,就是借点儿味。” ⑨许是母亲的比喻生动,姐姐竟挤出一个笑窝窝出来,继而号啕,母亲把她拥在怀里,“哭吧,哭出来就好了。 咱不能闷着,你看月亮多好看,你怎么舍得不去瞅上两眼呢!” ⑩姐姐心里的缺口,慢慢地就被那月亮的银辉注得满满的了。 B11 几天后的一个夜晚,我们要去医院给父亲送吃的,很远的路,我和母亲走走停停。 B12 歇脚的当口,我看见母亲对着夜空轻叹了一口气,仿佛是在对上苍许着愿望,又仿佛是在向无边的黑夜倾诉 着憋闷和委屈。她眼角似乎有亮晶晶的东西在闪,母亲毕竟是女人,太多的事让她有些难以承受,可是她坚忍着不让 泪水落下。 B13 乌云一层层压过来,让人有些窒息,母亲也一直沉默着,让人不免担心一个闪电会不会将我们引爆。我想牵 个话头出来,可是张开的嘴却被一阵风塞住。 B14 忽然间,天上的乌云裂开一个缝隙,月亮像获得自由的鸟儿,“嗖”地一下窜出来!一绺一绺的月光像一把 把利剑,霎时间割开夜妖的黑色袍子。母亲终于露出一丝笑容:“‘黑蘑菇’总有散开的时候。月亮出现,一切就有 了转机和希望。”于是催促我说,“快,咱一直跟着月亮走。” B15 跟着月亮走吧。 B16 这些年,不知是有意还是巧合,母亲总是喜欢在月亮地里对我们进行说教,母亲的“月光疗法”对我们健康 成长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殊不知,母亲才是最温暖,最贴心的那缕月光,我们一生都栖息在她的光华里。 B17 母亲用强大的母爱叮嘱我,一切烦忧都不必介怀,跟着月亮走吧,自会走到柳暗花明处,自会走到鸟语花香 间。 1.请用简洁的语言概括与“月亮”有关的三个情节。【考点一】 2.文中的母亲是个怎样的人?请结合文段内容作简要分析。 3.文章多处运用环境描写的手法,试举一例并分析其作用。 4.结合语境,品析下面的语句。【考点五】 (1)第 B12 段“母亲对着夜空轻叹了一口气”一句中加点的“轻”字用得好在哪里? (2)赏析第⑩段画线句子“姐姐心里的缺口,慢慢地就被那月亮的银辉注得满满的了”的表达效果。 5.联系全文,谈谈你对“跟着月亮走吧”的理解。你的生活中一定也有鼓舞你、抚慰你的人或事物,请联系实际 谈谈你的感受。【考点七】 二、(2018·恩施)阅读下文,完成题目。 奶奶的玉簪子 王秋珍 ①奶奶的玉簪子不见了! ②那个玉簪子,是当年奶奶的爸爸送给奶奶的妈妈的定情信物,奶奶一直视之如命。每天早上,奶奶再忙都会把 发髻梳得一丝不乱。玉簪子被奶奶摸得日益剔透,散发着温润的光。它安安稳稳地插在奶奶的发髻上,就像奶奶平静 的生活。 ③丢了玉簪子,就是丢了奶奶的命。奶奶终日愁眉紧锁。 ④爷爷帮奶奶找了这头翻了那头。“咱们眼睛花了记性差了,还是叫儿子找吧。小时候,他找东西可机灵了。” 奶奶茫然而凄切的眼神,让爷爷心痛。爷爷想不出别的法子,就几次三番地给父亲打电话。 13 ⑤父亲回家了。 ⑥见到父亲,奶奶的眼泪唰地下来了。父亲宽慰道:“妈,玉簪子会找回来的。” ⑦奶奶拉住父亲的手,就像拉住了救命稻草。奶奶的眼神一遍遍地抚摸父亲,生怕他会长了翅膀飞走。父亲让奶 奶好好回忆,玉簪子丢之前,自己去过哪些地方。 ⑧父亲跟着奶奶来到了田野。 ⑨田垄上,奶奶种的扁豆开花了,它们仰着小鸟一样的嘴巴,好像在和奶奶说话。奶奶轻轻地碰了碰它们的小脑 袋说:“两天不见,又长大了。”父亲蹲下身,拨弄起扁豆。也许奶奶和扁豆聊天的时候,玉簪子掉了下来。奶奶看 着父亲的侧影说:“小时候,你不爱吃扁豆,却爱画扁豆花。我就买了个大花盆,把扁豆种在家门口。”父亲“哦” 了一声,直起身来,看着扁豆花,似乎想起了久远的时光。 ⑩走进菜地,一畦畦的菜好水灵呀。它们被奶奶伺候得像她的发髻一样,整整齐齐,乖巧听话。奶奶带父亲来到 空心菜前。奶奶问:“还记得那个空心菜的故事吗?”父亲站在陌生的土地上,拨弄着和他生分的空心菜说:“记得 记得。狐狸精妲己在纣王面前进谗言,要宰相比干挖心表忠诚。比干临死前,姜子牙给了他一道符,教他挖心后,将 符贴于胸口,立即策马飞奔,不要回头,即使无心也不会死。比干照着做了,没想到中途遇到一个妇人,在叫卖空心 菜。比干好奇地一回头,立刻摔下马死了。” B11 奶奶点了点头,说:“小时候,你最爱看小人书。”奶奶老了,也许,她只想陷进回忆,徜徉老时光了。 B12 奶奶又带着父亲来到了老房子。老房子并不住人,但奶奶还是经常要去走走。二楼放着奶奶的织布机。这些 年,奶奶并不用它了,可她还是经常要上去擦拭一番。父亲埋头细细地查找,织布机的上上下下、角角落落都不能放 过。奶奶在一边絮絮叨叨:“咱们东阳的土布很有名,你以前盖的荷花被就是我在这儿织的。”父亲不由得感叹道:“想 不到一晃就这么多年了。” B13 在织布机边上,父亲发现了一个樟木箱子。箱子一尘不染,铜环上还泛着光,显然是有人经常打开它。玉簪 子会不会遗落在里边?父亲打开了樟木箱,他的眼睛突然定住了。 B14 他看到了什么? B15 一把已经缺脚的弹弓、一个早已褪色的风车、一沓发黄的小人书……还有涂鸦着很多扁豆花的画。 B16 奶奶正要开口,父亲抢了先:“就是用这只弹弓,我打破了人家的玻璃。是您带着我登门道歉,还给人家装 上了新玻璃。这个风车,是有一次赶会场时看见的,我很喜欢,您就省下了自己的午餐钱……”父亲说着说着,眼睛 有些发涩了。 B17 父亲闭了闭眼睛,稳了稳情绪,继续翻找。他的眼睛又一次定住了。 B18 他看到了什么? B19 一只玉簪子!一只剔透的玉簪子! B20 奶奶的玉簪子就这样被父亲找到了。奶奶的精气神全回来了。 B21 如今,当奶奶和我讲起这个故事,我总是问:“玉簪子怎么会掉到樟木箱子里?为什么以前总也找不到?” B22 奶奶总是笑而不语。 B23 一旁的父亲搔了搔头皮,说:“那时,我已经三年没回家了。” (选自《微型小说选刊》2018 年第 7 期) 1.根据下面的提示填空,将小说情节补充完整。【考点一】 不见簪子→爷爷寻找→ →(田垄上找→菜池里找→ )→找到簪子 2.第②段运用了怎样的记叙顺序?有什么作用?【考点二】 3.文中画线处的细节描写表现了奶奶怎样的内心世界? 4.【A+层级】“玉簪子”这一物品在小说结构上起到了什么作用?【考点四】 5.阅读全文,概括小说的主题。【考点六】 三、(2018·长沙)阅读下文,完成题目。 一个人的麦田 ①我读高三的时候,在我们那个地方,盛行陪读。我所在的那个班,一半以上的家长都在陪读。而我,似乎是一 个孤独的“另类”,因为,整整三年,我的父亲从未到学校来看过我,我虽然并不奢望父亲陪读,可见到那些陪读的父 母,心里还是隐隐发酸,直到那年高考,我才明白:父亲对我有着别样的期待,我并不是孤军作战。 ②高考前两天,学校让我们自己调整,我调转方向,打道回家。半年的闭关苦读,我和时节完全脱钩,回到家才 14 惊讶地发现,满地金黄,漫天麦香,已到收麦季节。时间过得真快。更让我措手不及的是,巍峨多年的父亲已经开始 佝偻,满头白发了。 ③对于我的火线回归,父亲很欣慰,“上阵父子兵”,麦收是父亲最重要的战役。多年来,我们一直并肩作战,把 时光打得颗粒归仓。父亲拿起一把镰刀,试试锋刃,递给我,今年麦倒伏,要用手割了,我心生忐忑——过去割麦, 是跟在收割机后,零打碎敲,对抗性为零,现在回到冷兵器时代,和麦子打“阵地战”,我还真有些力不从心。我接过 镰刀,掂了掂,我明白,我再怎么做也做不到像父亲那样游刃有余。 ④六月,阳光如炽,我不时直起腰,沿着脊梁沟,汗水一泻而下,酸痛逆流而上。我低估了弱不禁风的小麦,要 把镰刀临阵倒戈,把我的掌心磨满水泡,我暴露在麦芒般刺眼的阳光里,孤立无援,父亲却像个无坚不摧的坦克,所 向披靡。在这里,父亲总是火力十足。我不得不承认,这片麦田是父亲的主场,我则是他一个人的啦啦队。 ⑤田间休息,我给父亲端上了茶水,父亲看看我的手:“使不惯?别攥太紧,和拿笔一样。”我点点头,父亲可 以在他的麦田纵横驰骋,只是他没能教会我,或者说,他压根儿就没有想过要教会我。 ⑥喝罢水,父亲问我:“快高考了吧?”我说:“后天。”父亲怔住,满身的汗珠也如麦粒般静止,父亲拿毛巾 擦拭着我的额头,似乎要把我湿漉漉的疲惫赶走。很快,他督促道:“快回家歇着吧,别累着,高考才是你该干的事。 养足精神去收你的麦子,那个我帮不上。” ⑦父亲又开始埋首割麦,把对我的歉意,肆虐在麦子身上。在这里,镰刀是笔,麦子是墨,麦田是纸,父亲在麦 田挥毫泼墨。麦收是父亲的高考,更是为我而设的特殊陪考! ⑧阳光烘烤着麦田,我拖着沉沉的步子。羞愧地以备战高考的名义溜号。父亲伫立着,像一株硕大的麦穗:身滚 圆圆的汗珠,如麦子般饱满,灼灼其华,刺痛着我的眼。麦子是父亲的汗珠,而我是其中最大的一株吧。 ⑨正如麦田是父亲一个人的战场,高考是我一个人的麦田!看着同学被父母簇拥着走向考场,我没有丝毫嫉妒和 埋怨,因为我并不孤独,从故乡到小城,我和父亲在并肩作战。考场上,我在恣意挥毫;麦田里,父亲在挥汗如雨, 我们在各自的麦田里收获着自己的“麦子”。 ⑩那年,我考取了一所重点院校,以后,求学,工作,一路栉风沐雨,我始终没有忘记,我是一株赶考的麦子, 我有我的麦田,我要考取的不是功名,而是把父亲的期望,颗粒归仓。 (选自《意林》,作者洛水,有改动) 1.依据文章内容,填写下表。【考点一】 情节 “我”的心理或表现 父亲的心理或表现 回家 惊讶 ① ② 力不从心 游刃有余 交流 羞愧 ③ 考试 ④ 挥汗如雨 2.请从修辞手法的角度赏析第⑦自然段画线的句子。【考点五】 麦收是父亲的高考,更是为我而设的特殊陪考! 3.细读第②段,说说“我”为什么会“措手不及”。 4.【A+层级】结合文章内容,说说标题“一个人的麦田”有何含义。 5.请结合文章主题和下面的“链接材料”所述的情形,说说你对“陪读现象”的看法。【考点六、七】 【链接材料】大部分学校特别是名校的周边,生活着“陪读”一族。这些陪读的父母,有的放弃自己宽敞舒适的 安乐窝,租住在学校周边狭小的出租屋里;有的甚至辞掉自己的工作,牺牲自己的事业,全身心照顾子女的学习与生 活。 四、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留三分给优雅 单位有食堂,食堂偶尔也出好菜。所谓好菜,不过是我喜欢的菜,例如那天的熏鸭肉、红烧土豆、油焖茄子。我 大快朵颐。一般情况我只吃一碗饭,但那天我就着好菜一发不可收拾,吃完第一碗又去盛了一碗。我觉得饭少对不起 好菜,还加大了量。 吃完后,我一脸满足地走出餐厅。反应随即就来,没走出多远,肚子就开始难过,紧绷绷的,像塞了几块石头。 15 越走,越觉得难过,于是只好手捂肚子,放慢速度。但实在吃撑了,肚子仿佛刀绞般难过。我只能在路边蹲下来缓解 难过。简直是乐极生悲,美味的午餐竟然因为自己的不节制而成为罪魁祸首。我后悔不迭,心想,要是只吃七分饱, 哪会这么狼狈。 工作以后,很少去外公家,少时熟稔的农活也日渐生疏。那次深秋回家,刚好赶上外公在种小麦。外公负责划沟, 我则负责把麦籽均匀地撒到沟里。 外公沿着地的边,划出一个大大的方框,然后在框内划出一条条沟。我不由纳闷:“你这是做什么?”外公道:“我 要空出一圈种花。”我先是不解,继而佩服起外公的风雅来。 他说:“你明年春天来看看我的田地,你会惊讶的。” 他的话果然引起了我的期待。 第二年春天,我见到了外公的杰作。几块方整的地里种着麦子,外围是妖冶的鸢尾花,深深的绿被娇艳的紫拦住 去路;也有的地里种着油菜,但中间呈十字形地种了鸢尾,于是黄色被紫色分割。 他的庄稼总少不了点缀的东西,或凤仙花、鸡冠花、常春花,又或高大的蓖麻。我没想到文化程度不高的外公, 竟有如此风情。 有一次,我到外地出差。上车不久就听到两个男人的争吵声。一位四十多岁的中年男子要求对号入座,原因是他 晕车,特意买了靠窗位置的车票。但位置上已经坐着一位二十出头的年轻人。中年人说:“对号入座是最起码的规则, 你得遵守吧?”年轻人嚼着口香糖说:“又不是没空位,你随便找个坐下就行了,哪这么麻烦!”不久,中年人妥协 似的在年轻人身边坐下。 没过几站,年轻人就站起来准备下车。他下车后,中年男人突然大喊:“喂,你别急!”众人以为中年男子还要 找年轻人理论,却不曾想,他从座位上拿起一把雨伞对司机说:“师傅,麻烦您停一下,年轻人的雨伞落下了。”他 拿着雨伞奔下车,朝年轻人追去。 过了一会儿,他气喘吁吁地回到车上。我不知道年轻人接过伞时,会有怎样的表情,只知道乘客中有人向中年男 人竖起了大拇指。 吃七分饱,留三分给舒适;种七分地,留三分给风华;得七分理,留三分给豁达。无论为人、处世、生活,或许 都可以留出三分空地,植一片优雅。 1.文中的三个小故事,分别表现了“我”不同的情感变化。请仿照示例,概括第二个故事的情节,并完成第二、 三个故事中“我”的感情变化过程。【考点一】 主要故事情节 “我”的感情变化过程 第一个 故事 “我”在食堂吃撑,肚子难受 满足→后悔 第二个 故事 →佩服 第三个 故事 中年男人不计前嫌,送还雨伞 惊讶→ 2.联系文章具体语境,解释下列加点的词语。【考点五】 不久,中年人妥协似的在年轻人身边坐下。 3.请从修辞的角度,赏析下列句子。【考点五】 反应随即就来,没走出多远,肚子就开始难过,紧绷绷的,像塞了几块石头。越走,越觉得难过,于是只好手捂 肚子,放慢速度。但实在吃撑了,肚子仿佛刀绞般难过。 4.【A+层级】结合文章内容,说说结尾段在文章中的作用。【考点五】 5.“我不知道年轻人接过伞时,会有怎样的表情”,请展开想象,用简洁的语言描写出年轻人接过雨伞时的情景。 (不超过 80 字)【考点七】 专题例析二 一、(2017·桂林)阅读下文,完成题目。 16 第二次考试 何 为 ①声乐家苏林教授发现了一件奇怪的事情:在这次参加考试的 200 多名考生中,有一个 20 岁的女生陈伊玲,初试 成绩十分优异:声乐、视唱、练耳和乐理等都列入优等,尤其是她的音色美丽、音域宽广,令人赞叹。而复试时却使 人大失所望。苏林教授一生桃李满天下,但这样年轻而又有才华的学生却还是第一个,这样的事情也还是第一次碰到。 ②那次公开的考试是在一间古色古香的大厅里举行的。当陈伊玲镇静地站在考试委员会的几位声乐专家面前,唱 完了冼星海的那支有名的《二月里来》时,专家们不由得互相递了递赞赏眼色。按照规定,应试者还要唱一支外国歌 曲,她唱的是意大利歌剧《蝴蝶夫人》中的咏叹调《有一个良辰佳日》。她那灿烂的音色和深沉的感情惊动了四座。一 向以要求严格闻名的苏林教授也颔首赞许。在他严峻的眼光里,隐藏着一丝微笑。大家都注视着陈伊玲:嫩绿色的绒 线上衣,咖啡色的西裤,宛如春天早晨一株亭亭玉立的小树。在众目睽睽下,这个本来从容自若的姑娘也不禁有点困 惑了。 ③复试是在一星期后举行的。它将决定一个人的终身事业。经过初试这一关,剩下的人已经寥寥无几。本市有名 的音乐界人士都到了。这些考试委员和旁听者,在评选时几乎都带着苛刻的挑剔神气。但是大家都认为,如果合乎录 取条件的只有一个人,那么这人无疑应该是陈伊玲。 ④谁知道事情却出乎意料。陈伊玲是参加复试的最后一个人,唱的还是那两支歌,可是声音发涩,毫无光彩,听 起来前后判若两人。是因为怯场、心慌,还是由于身体不适而影响声音?在座的人面面相觑,大家带着询问和疑惑的 眼光望着她。虽然她掩饰不住脸上的困倦,一双聪颖的眼睛显得黯然无神,那顽皮的嘴角也流露出一种无法诉说的焦 急。可是她通体是明朗、坦率的,使人信任的。她抱歉地对大家笑笑,飘然走了。 ⑤苏林教授显然是大为生气了。他一向认为,要做一个真正为人民所爱戴的艺术家,首先要是一个高尚的人,一 个各方面都能成为表率的人!这样一个自暴自弃的女孩子,是永远也不能成为有成就的歌唱家的!他生气地侧过头去 望着窗外。这个城市刚刚受到一次严重的台风袭击,窗外断枝残叶狼藉满地,整排竹篱倾倒在满是积水的地上,一片 惨淡的景象。 ⑥考试委员会对陈伊玲有两种意见:一种认为陈伊玲的声音极不稳定,很难造就;另一种认为可以让她再试一次。 苏林教授有他自己的看法,他觉得重要的是应了解造成她声音前后悬殊的原因,如果问题在于她对事业和生活的态度, 就是禀赋再好,也不能录取她! ⑦可是究竟是什么原因呢? ⑧苏林教授从秘书那里取来陈伊玲的报名单,在填着地址的那一栏上,他用红铅笔画了一条粗线。报名表上那姑 娘的照片,是一张朝气蓬勃、叫人喜欢的脸,小而好看的嘴,明快单纯的眼睛,笑起来鼻翼稍稍皱起的鼻子。这一切 都像是在提醒这位声乐专家,不能用任何简单的方式对待一个人——一个有活力、有思想、有感情的人。至少眼前这 个姑娘的某些具体情况,是这张简单的表格上看不到的。如果这一次落选了,也许这个人终生就和音乐分手了。她的 天赋可能从此就被埋没。情况如果是这样,那他是绝对不能原谅自己的。 ⑨第二天,苏林教授乘早上第一班电车出发,根据报名单上的地址,好不容易找到了在杨树浦的那条偏僻的马路, 他进了弄堂,不由得吃了一惊。 ⑩那弄堂里有些墙垣已经倾塌,烧焦的梁柱呈现一片可怕的黑色,断瓦残垣中间时而露出焦黄的破布碎片,所有 这些说明了这条弄堂不仅受到台风破坏,而且显然发生过火灾。就在这瓦砾场上,有些人大清早就在忙碌着清理什么。 B11 苏林教授手持纸条,不知从何处找起,忽然听见对面的楼窗口,有一个孩子有事没事地张口唱着:“咪—— 咿——咿——咿——,吗——啊——啊——啊”,仿佛歌唱家在练声似的。苏林教授不禁微笑了:“这准是她的家!” 他猜对了,那孩子就是陈伊玲的弟弟。 B12 从孩子嘴里他知道:他姐姐是个转业军人,从文工团回来的,到了上海被分配到工厂里担任行政工作。她是 个青年团员,又积极又热心,不管厂里也好,弄堂里也好,有事找陈伊玲准没有错!两三天前,这里因为台风造成电 线走火,烧毁了不少房子。陈伊玲协助弄堂干部安置灾民,忙得整夜没睡,影响了嗓子。第二天刚好是她复试的日子, 她说了声:“糟糕!”还是去参加考试了。 B13 这就是全部经过。 B14“瞧。她还在那儿忙着哪!”孩子向窗外扬了扬手说,“我叫她!我去叫她!” B15“不用了。请转告你姐姐,通过第二次考试,她已经被录取了!” B16 苏林教授从陈伊玲家里出来,走得很快。他心里想着:这个女孩子完全有条件成为一个优秀的歌唱家,我几 乎犯了一个错误!这天早晨,有什么使人感动的东西充溢在他胸口,他想赶紧回去把陈伊玲的故事告诉每一个人。 1.阅读全文,梳理故事情节。 初试艺惊四座→ →教授调查原因→ →破格录取伊玲 2.【A+层级】第⑤段中,描写窗外景色有什么作用?【考点十】 17 3.品读第②段画线句,具体分析这个比喻句的妙处。 嫩绿色的绒线上衣,咖啡色的西裤,宛如春天早晨一株亭亭玉立的小树。 4.第 B16 段,“苏林教授从陈伊玲家里出来”,为何“走得很快”?【考点九】 5.【A+层级】请说说标题“第二次考试”的含义。【考点八】 6.这个故事塑造了两个人物,你认为谁是主角,为什么? 二、(2018·巴中)阅读下文,完成题目。 父亲是一盏灯 崔 立 儿子与父亲在漫无边际的森林中行走。 原本,他们不该迷路。 看时间差不多了,父亲说:“儿子,咱们回吧。”儿子玩得起兴,说:“爸,我想再玩一会儿。”儿子 14 岁,正 是贪玩的年纪。 直到天微微黑了,他们还是找不到来时的路。 微弱的月色下,只能隐约看见自己的两只手,脚底下一片漆黑,远方也看不到一星半点的灯光。儿子害怕了。往 日在电视里看到的一幕幕骇人的场景,都在眼前跳了出来。 儿子想哭,说:“爸,我害怕。” 父亲拍了拍儿子的肩说:“别怕,我们一会儿就走出去了。” 父亲说着话,抬起头,激动地说:“快看,前面有灯光——” 儿子顺着父亲说的方向看去,黑乎乎的,什么也看不到。 父亲说:“你个子矮,当然看不真切了。” 儿子其实也就比父亲差半个头的高度。 但既然父亲说看见了灯光,儿子心头的恐惧瞬时就淡化了。 父亲在前面走,儿子在后面跟,黑乎乎的森林里,只听见两个人走路的脚步声。 走了好一会儿,儿子有点乏了,说:“爸,怎么还没到啊?” 父亲说:“快了,你再坚持坚持,你看,前面就有灯光了。” 儿子顺着父亲指的方向看,黑乎乎的,什么也看不见。 继续走,父亲在前走着,儿子在后面跟着。 走在前面的父亲突然踉跄了一下,差点儿摔倒。儿子说:“爸,你怎么了?” 父亲说:“没事,被绊了一下,继续走吧。” 儿子点点头,两个人继续赶路。 儿子又累又饿,但走在前面的父亲像是有使不完的劲儿。儿子看着父亲的身影,咬咬牙,硬着头皮继续往前走。 终于,儿子也看到灯光了。 一片树林里,有一间小木屋,屋里亮着灯。 父亲拍打着门,门开了,暖暖的灯光亮亮的,原来是森林管理员,一个老人家。 “你们是不是迷路了?快进来吧。” 父亲进门时长舒了一口气,脸上满是汗珠。 儿子看到,父亲走路一瘸一拐的,应该是那次被什么东西绊倒了,扭伤了脚踝。 那是儿子 14 岁时发生的事了。眼下,又有一件天大的事。儿子轻信一个朋友的话,以自己的名义给他贷款好几十 万元。朋友生意失败,整个人消失得无影无踪。 儿子还不起钱。追债的上诉到法院,结果只有两个:儿子要么还钱,要么被判刑。 儿子在家里,像热锅上的蚂蚁走来走去。儿子反复说着:“怎么办?怎么办?怎么办?” 父亲说:“儿子,别怕,总会有办法的。” “有办法!有办法!能有什么办法!”儿子突然歇斯底里地朝父亲吼起来。 儿子被传唤去了法院。开庭半个小时,原告方突然说欠款已付,提出撤诉。儿子愣了半天,想,是谁帮自己付的 款呢? 18 直到走出法院,儿子看到了在门口等着的父亲,明白了。 儿子问:“爸,那么多钱你是如何筹集的?” 父亲说:“不管了,咱们回家。” 出租车将儿子带到了另一个地方,一个陌生而狭小的地方。儿子明白了,父亲把他的房子卖了。 儿子的声音哽咽,说:“爸……” 父亲说:“别想了,一家人住这里也挺好的。” 儿子突然想起了什么,说:“爸,14 岁那年,我们迷路那次,你真的看到灯了吗?” 父亲没有说话,只拍了拍儿子的肩,像很多年前,在那片森林里一样。 (选自《2017 年中国年度小小说》,略有删改) 1.小说主要写了儿子的两件事,请简要概括。 2.请从描写的角度,分析文中画线句子的表达效果。【考点十】 (1)微弱的月色下,只能隐约看见自己的两只手,脚底下一片漆黑,远方也看不到一星半点的灯光。 (2)父亲进门时长舒了一口气,脸上满是汗珠。 3.文章结尾儿子问父亲“14 岁那年,我们迷路那次,你真的看到灯了吗?”父亲没有回答。 父亲看到灯光了吗? 请说明理由。【考点九】 4.【A+层级】结合文章内容,简要分析父亲是一个怎样的人。【考点十一】 5.【A+层级】说说小说标题的含义。【考点八】 三、(2018·攀枝花)阅读下文,完成题目。 一碗热汤 赵向辉 立冬的一场雨,让这个小城的路面变得更凉了。 傍晚,一个老婆婆蹒跚走在大街上,她遇到餐馆就往里看两眼,直到看见这家义连香饭店。老婆婆慢悠悠推门走 了进去,里面客人很多,她在角落一张没人的桌子前坐了下来。 服务员上前问:“阿婆,吃点什么呀?”老婆婆哆嗦着说:“我有两块钱,能花一块钱喝碗热乎汤吗?”服务员 怔了一下说:“能,等一下,我去端。” 服务员没有直接去服务台,而是先进了员工更衣室。 过了十来分钟,服务员端着一碗热腾腾的打卤面、一碗热汤,还有一个肉饼,送到了老婆婆的餐桌上。 “我只有两块钱,不要肉,也不要面条,只喝汤就行。”老婆婆依旧哆嗦着说,而且,说完就留下了两行泪水。“婆 婆,没事的,今天店里有活动,只要就餐就可赠送肉饼和打卤面,放心吃吧。”服务员亲切地说。 老婆婆吃着面条,喝着汤,脸上挂着笑容。 一会儿,一位帅气的男士走到老婆婆身边问:“阿婆,怎么不吃肉饼啊?是不好吃吗?”老婆婆微微一笑:“拿 回去,给瘫在床上的老伴吃,他很长时间没吃过肉了。” “您今天这是出来做什么呀?” “给老伴买药,就剩下了两块钱,实在冷得厉害,我怕自己感冒病倒,再也不能照顾老伴,所以想花一块钱喝碗 热汤再往家走。” “您家住哪儿?” “住在税务局那块儿。” 男士离开老婆婆的餐桌,进了经理室。大约五分钟后,男士拿着一个纸箱子出来,和几个服务员私语了几句,然 后喊道:“我是餐厅的经理,今天,餐厅搞活动,凡来就餐者,都有一次抽奖机会,抽中一、二、三等奖的当场兑 现。” 有顾客嘀咕,这不年不节的,也不是开业周年庆典啥的,搞什么抽奖活动啊? 男士用左手拿着箱子走过三桌,三桌都没抽中。等到了老婆婆桌前,他说:“阿婆,吃好了吧,请您从里面抽一 张奖券。”老婆婆茫然地望着男士。男士把箱子放低,示意老婆婆伸手进去拿出一张纸来。老婆婆还是茫然,但是她 照做了,拿出来一小张粉色的方块纸。男士很利索地用右手拿过老婆婆手中的粉纸,把箱子倒了一下手,然后又倒回 19 来,突然举起右手中的粉纸说:“阿婆中一等奖了!奖金 2__000 元!” 大家鼓起掌来。男士从衣袋里拿出整整齐齐的一沓现金,递给老婆婆说:“阿婆,这是奖金,收好了啊。”老婆 婆说:“我不能要你的钱,我家里有钱。”男士说:“这不是我白给您的,是您抽奖中奖了,放心拿着吧。”老婆婆 像在和男士说话,又像是自言自语:“今天我的运气真好,吃了赠送的面,还中了这么大的奖,看来老天还是舍不得 让我和老头子死的。” 一名男服务员拿着一串汽车钥匙走到老婆婆身边说:“阿婆,正好我下班,顺路送您回家吧。”老婆婆泪眼婆娑 地上了一辆小轿车。 继续抽奖,有两桌客人抽中了二、三等奖,粉纸上分别写着免单和半价。结账时,这两桌客人都按原价结清了饭 钱。一人说:“我看出来了。”另一人说:“你们都是好人,我会常来这里吃饭的。” 客人都离开后,最先接待老婆婆的服务员问:“经理,你怎么想到这个点子的?太棒了!”经理说:“还得感谢 你呢,我经过时正好听到了你和阿婆的对话,又看到你在前台拿出二十多元钱给阿婆买饭,决定帮老人家一把,匆忙 中策划了抽奖活动,却被人看穿了。” 开车出去的男服务员回来后,把车钥匙交给经理后说:“车上和老婆婆聊天,她已经 80 多岁了,太可爱了,像我 太奶奶。” (选自《小小说月刊》2018 年 5 期,有删改) 1.老婆婆走进义连香饭店只是想花一元钱喝碗热汤,却受到了特别的对待。请概括老婆婆受到的第一次特别对待。 第一次特别对待: 。 第二次特别对待:经理以中两千元“大奖”的方式给她帮助。 第三次特别对待:经理安排服务员以下班顺路带老婆婆为名专车送她回家。 2.【A+层级】文章开头写道:“立冬的一场雨,让这个小城的路面变得更凉了。”这句话属于什么描写?有什么 作用?【考点十】 3.老婆婆已“抽中”一等奖,达到了经理的目的。作者为什么还要安排“继续抽奖”这一情节?【考点九】 4.文中画线句子用了人物描写的哪些手法?有什么作用?【考点十二】 5.【A+层级】依据全文,概括老婆婆的性格特点。【考点十一】 20 第 1 讲 记叙文阅读 专题例析一 一、(2018·广东)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笔下犹能有花开 肖复兴 ①秋末冬初,天坛里那排白色的藤萝架,上边的叶子已经落得差不多了。想起春末,一架紫藤花盛开,在风中像 翩翩飞舞的紫蝴蝶——还是季节厉害,很快就将人和花雕塑成另外一种模样。 ②没事的时候,我爱到这里来画画。这里人来人往,坐在藤萝架下,以静观动,能看到不同的人,想象着他们不 同的性情和人生。我画画不入流,属于自娱自乐,拿的是一本旧杂志和一支破毛笔,倒也可以随心所欲、笔随意驰。 ③那天,我看到我的斜对面坐着一位老太太,个子很高,体量很壮,头戴一顶棒球帽,还是歪戴着,很俏皮的样 子。她穿着一件男士西装,不大合身,有点儿肥大。我猜想那帽子肯定是孩子淘汰下来的,西装不是孩子的,就是她 家老头儿穿剩下的。老人一般都会这样节省、将就。她身前放着一辆婴儿车,车的样式,得是几十年前的了,或许还 是她初当奶奶或姥姥时推过的婴儿车呢。如今的婴儿车已经“废物利用”,变成了她行走的拐杖。车上面放着一个水杯, 还有一块厚厚的棉垫,大概是她在天坛里遛弯儿,如果累了,就拿它当坐垫吧。 ④老太太长得很精神,眉眼俊朗,我们相对藤萝架,只有几步距离,彼此看得很清楚。我注意观察她,她也时不 时地瞄我两眼。我不懂那目光里包含什么意思,是好奇?是不屑?还是不以为然?正是中午时分,太阳很暖,透过藤 萝残存的叶子,斑斑点点洒落在老太太身上,老太太垂下脑袋,不知在想什么,也没准儿是打瞌 睡呢。 ⑤我画完了老太太的一幅速写像,站起来走,路过她身边时,老太太抬起头问了我一句:“刚才是不是在画我 呢?”我像小孩爬上树偷摘枣吃,刚下得树来要走,看见树的主人站在树底下等着我那样,有些束手就擒的感觉。我 很尴尬,赶紧坦白:“是画您呢。”然后打开旧杂志递给她看,等待她的评判。她扫了一眼画,便把杂志还给我,没 有说一句我画的她到底像还是不像,只说了句:“我也会画画。”这话说得有点儿孩子气,有点儿不服气,特别像小 时候体育课上跳高或跳远,我跳过去了或跳出来的那个高度或远度,另一个同学歪着脑袋说:“我也能跳。” ⑥我赶紧把那本旧杂志递给她,对她说:“您给我画一个。”她接过杂志,又接过笔,说:“我没文化,也没人 教过我,我也不画你画的人,我就爱画花。”我指着杂志对她说:“那您就给我画个花,就在这上面,随便画。”她 拧开笔帽,对我说:“我不会使这种毛笔,我都是拿铅笔画。”我说:“没事的,您随便画就好!” ⑦架不住我一再请求,老太太 开始画了。她很快就画出一朵牡丹花,还有两片叶子。每个花瓣都画得很仔细,手 一点儿不抖,我连连夸她:“您画得真好!”她把杂志和笔还给我,说:“好什么呀!不成样子了。以前,我和你一 样,也爱到这里画画。我家就住在金鱼池,天天都到天坛来。”我说:“您就够棒的了,都多大岁数了呀!”然后我 问她有多大岁数了,她反问我:“你猜。”我说:“我看您没到八十岁。”她笑了,伸出手冲我比画:“八十八啦!” ⑧八十八岁了,还能画这么漂亮的花,真让人羡慕。我不知道我还能不能活到老太太这岁数,能活到这岁数的人, 身体是一方面原因,心情和心理是另一方面原因。这么一把年纪了,心中未与年俱老,笔下犹能有花开,这样的老人 并不多。 ⑨那天下午,阳光特别暖。回家路上,总想起老太太和她画的那朵牡丹花,忍不住好几次翻开那本旧杂志来看, 心里想:如果我活到老太太这岁数,也能画出这么漂亮的花来吗? (选自《北京晚报》,有删改) 1.根据全文,按要求填写下表。(4 分)(考点一) 场景 偶遇老太太 画像被发现 老太太画花 得知其年龄 “我”的心理 ①好奇 ②尴尬 ③惊叹 ④羡慕 2.分析第①段在文中的作用。(3 分)(考点四) 交代了事情发生的时间、地点(1 分);将春末盛开的紫藤萝与初冬凋零的紫藤萝进行对比(1 分),写出了时间对自 然万物的影响。反衬老太太“心未与年俱老”(1 分)。 3.品味下列句中加点的词语,分析其表达效果。(4 分) (1)我注意观察她,她也时不时地瞄我两眼。 “瞄”是注视的意思(1 分),写出了老太太对“我”举动的好奇,表现了她的俏皮(1 分)。 (2)她扫了一眼画,便把杂志还给我。 “扫”是快速地看的意思(1 分),写出了老太太对“我”的画不以为然的神态,表现了她的自信(1 分)。 4.第⑨段画线句子中的“花”有多层含义,请结合全文概括。(3 分)(考点三) 明指老太太画的牡丹花(1 分);暗指老太太内心纯真,如花般美丽(1 分);作者希望自己将来也能有颗年轻的、热 21 爱生活的心(1 分)。 二、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扁担的一生 范 宇 ①在村庄的记忆里,几乎任何时间、任何角落都能见到扁担的身影。挑粪、挑种子、挑谷子、挑土豆、挑橘子…… 农人在土地上的所有倾注与收获,都与扁担密不可分。扁担就是农人的精神脊梁,让他们挑起一个家庭重担的同时, 也挑起了一个村庄沉重的历史与殷殷期盼。 ②我的家也是扁担挑起来的。母亲嫁给父亲时,半背篼谷子便是全部的家当。泥墙茅顶的房子破败不堪,常常在 狂风骤雨中摇摇欲坠,只有立于墙角略弯的扁担显得精神抖擞,给人信心与希望。或许,母亲嫁给父亲的勇气,有几 分便来自于扁担的抖擞精神。总之,在昼夜有序更替的村庄里,父母用扁担慢慢挑起了生活的担子,就像蚂蚁搬家一 样,虽然缓慢,却渐渐挑出了一个家庭的崭新面貌。 ③这让我有了探索一根扁担一生的浓厚兴趣。 ④20 年前,父亲从山里找到一截不错的木材,正想着用来做点什么呢。身为木匠的舅舅几乎脱口而出——扁担。 对,扁担!父亲也认为,只有改成一根扁担,才不辜负这上好的木材。说干就干,粗糙的木材到了舅舅手里,不用半 天,就变成了一根笔直的扁担。扁担不能太直,太直则易伤肩头和腰。因此,还得将扁担以火烤之后,用外力将之略 微压弯成弓形。可这根扁担实在太有骨气了,即便火烤、重压,仍然笔直,没有半点屈服。 ⑤这根扁担挑起来更吃力,父亲却爱不释手。之后的许多年里,父亲无论挑什么,都用她。有次在挑玉米时,父 亲不小心闪了腰,疼了好长一段时间。但父亲并没有放弃她,用汗水和心血一点点浸润着她,渐渐地,她坚硬的心被 融化了,挺直的腰板,也弯了下来。父亲挑起扁担来越来越有默契,像与母亲的婚姻一样,虽偶有磕磕绊绊,感情却 越来越深厚。她也没有辜负父亲的良苦用心,苦心经营,以顶天立地般的气概,让一个家庭从贫穷落后走向富足安逸。 ⑥可这样的日子并没有持续多少年。越来越多的人开始离开村庄,离开赖以生存的土地,扁担也渐渐地走向了落 寞。不少人再也没有回来,在城里买了房子,过上了舒坦的日子。这也让父亲坚信一根扁担能够挑出一个未来的信念, 逐渐土崩瓦解。或许,这背后更多的是村庄现实的无奈。 ⑦无论如何,父亲最终选择了离开。 ⑧曾经朝夕相对的扁担被搁置在了一个冰冷的墙角,孤零零的。说来也奇怪,没有了重压,扁担却一天比一天更 弯,弯得像一个苟延残喘的暮年老者。或许,再过几年,抑或十余年,她便将走完一生,彻底告别她深爱了一生也奋 斗了一生的村庄。 ⑨这也是农人的一生。 ⑩九月,村庄又迎来冷冷清清的收获季节。我返城时,碰见正挑着谷子从田边迎面走来的大伯。大伯今年已 60 余 岁了,还在田间劳作着。他也曾短暂离开过村庄,却始终没能走出像扁担一样的命运。他仍然坚信着,只要村庄还在, 扁担还在,就一定能够扛起生活的重担。甚至,在人烟越来越少的村庄里,不少死守的农人还是坚信——一根扁担仍 能挑起一个村庄。 ⑪这是一种可贵的精神,或许它与现实追求早已背道而驰,却让人肃然起敬。 1.阅读文章④—⑥段,概括补充扁担经历的主要变化过程。(每空不超过 5 个字)(4 分)(考点一)[来源:学科网 ZXXK] 上好的木材→不屈的扁担→渐弯的扁担→落寞的扁担 2.作者提到“扁担”,多次使用第三人称“她”,这有何表达效果?(3 分)(考点二) 运用拟人化的手法(1 分),把扁担当成了与自己家庭命运休戚相关的一员(1 分),抒发了作者对扁担对既往岁月的 无限怀念与留恋之情,同时也表达了对父亲对家庭的热爱之情(1 分)。 3.联系上下文,简要分析第⑩段画线的句子蕴含了作者怎样的情感。(4 分) 表现大伯不能与时俱进,还固守着旧有的生活方式(2 分),表达了作者对大伯希望能用一根扁担扛起生活重担精神 的钦佩与惋惜之情(2 分)。 4.【A+层级】结合全文,说说文题中“扁担”的含义。(6 分)(考点五) 扁担是农人的希望,是农人的精神脊梁(1 分);扁担也是父亲的命运与精神的反映(1 分);扁担有着不屈的精神, 挑起过生活的重担,创造过富足安逸的生活,也有着英雄暮年的孤寂衰老,她的一生也反映了农人的一生(2 分); 在一定程度上,扁担也是落后生活方式的代表(2 分)。 专题例析二 一、(2018·岳阳)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半个奇遇 22 池 莉[来源:Z。xx。k.Com] ①谁都有状态差的时候。状态极差的那样一种郁闷、厌倦与绝望,真的很要命,难以言喻且神仙也救不了。医生 与作家都是琢磨人的职业,我就有这两个职业的习惯,所以成了一个喜欢琢磨人的人:人是靠什么得救的,当你状态 极差的时候? ②这一天我状态极差,双腿沉重,脑袋昏沉,走进北京西客站一看,离即将搭乘的列车的发车的时间还有两个多 小时。生怕路上塞车,提前量打大了,不料路上没塞,在了候车室。候车室人很多,加上大堆行李和随意伸出的腿, 基本水泄不通。此番来京工作不顺,几晚失眠,竟愤而想去爬长城,觉得自己 18 岁的心愿在几十年里赴京百趟都未落 实,实乃人生一大失败。不料所乘的士,半路追尾,我再次失败。就这样,我身带多处擦伤和瘀斑,眼睛红肿酸涩, 鼓起最后勇气,环顾候车室,想与他人对上眼神打个商量,看能不能挤出半个臀位,结果又是失败。满目的人,少数 人发呆打盹,多数人埋头刷屏,间或抬起一张面孔,也是一脸麻木。人与人之间,没温度、没态度,人人都烦别人, 人人都嫌人太多。讽刺的是,我正是其中一员。想到难熬的两个多小时,我的情绪一落千丈。我拿什么拯救你?我问 自己,一遍又一遍。 ③终于开闸放行,我被裹挟在争先恐后的人群之中,被推推搡搡进了车厢,扑面又是纵声喧哗,呼朋唤友,叫嚷 打牌……天啊,这一瞬间,静息或睡觉的希望,又顿时破灭。我备受打击,眼皮都没有力气抬起,完全不看人了,只 顾低头对号入座。我第一排,双人座的靠窗位置。我的邻座是一位中年男士,已入座,正在闭目养神。火车还没开动, 这么快就进入状态?我略感惊异,仿佛他偷了我的构思。惊异之下,忽然发现:我似乎时来运转了。谢天谢地!该男 士衣着洁净、质地优良、款式得体,头发不脏不腻、无烟臭、无异味,胳膊交叉收拢在自己胸前,双腿交叉收拢在自 己座椅下,座椅靠背也是收拢竖起,尽管在假寐,也显然是一副文明礼貌生怕妨碍其他乘客的姿态。而整个车厢里, 大多数乘客都在挤来挤去,急忙坐下,坐下就急忙敞开双腿,胳膊大幅度横架于两个座位之间的扶手上,急忙打起手 机来,高声大气,旁若无人……这不就是我们司空见惯的乘车环境吗?自打我 17 岁出门远行至今,已无数次舟车辗转, 经历无数邻座,多数人不都是这样吗?今天这位自好自律到堪称完美的邻座,我还真第一次碰到,基于以上所有遭遇, 不由心生感慨:或许在他,只是习惯与素养;在我,却是与祖国悠久古典礼仪的一种相遇。或许在他,只是安分守己; 在我,已算看到高风亮节。或许在他,只是举止得体;在我,却是获得尊重。验票的来了,邻座结束假寐。不知不觉, 我们闲聊起来。这一聊,不仅十分投契,更有一种毫无顾忌的坦率——有些想法、观点、疑惑与苦闷,就连对亲朋好 友都不会诉说的,倒在这一刻因萍水相逢格外放松,说了就了,随风飘散,无祸且得福——这福气叫知音,竟以素昧 平生来托底。 ④邻座先到站,我们彼此道谢,老友般说再见。我继续行程,而此前的坏心情,已彻底消散。戴上耳机,音乐低 回。远望窗外,看到的却不仅是窗外景色,还有跃动在更加广阔时空的奇异美景,有静物、有人物,有声有色,光影 交织,令我身心焕然一新。这样一种被激发、被打开、被链接的状态,简直妙不可言。原来,拯救人的还是人。人啊 人,我这一辈子,一直都保有儿时天真幼稚的幻想,总幻想奇遇,倒不曾料想,凡人凡事也会有不凡的辉光,这也算 是半个奇遇了。半个奇遇,我也感恩于心。 1.默读选文,勾画出体现“我”心情的关键词语,填写下表。(4 分) 情 节 关键词语 “我”的心情 ①塞在候车室 (状态)极差、(双腿)沉重、(脑袋)昏 沉、失败、一落千丈 郁闷、厌倦、绝望 上车并入座后 破灭、备受打击、惊异、时来运转 ②从失望到看到希望 与邻座闲聊 投契、毫无顾忌、坦率、放松、福气、 知音 ③意外的欣喜 继续行程 ④(彻底)消散、焕然一新、妙不可言 愉悦 2.读完选文,也许你会联想到下面这些词语:“(乘车)环境、尊重、投契、修养……”请结合选文内容,围绕其中一 个词语谈谈感受。(3 分)(考点七) 【示例一】乘车环境拥挤、水泄不通,人与人之间没有温度、没态度(1 分)。我们每个人都渴望有一个舒适而温暖 的环境,只要每个人都能做到自好自律,就能拥有这样的环境(2 分)。【示例二】“我”与邻座素昧平生,但闲聊 起来十分投契(1 分)。我觉得人与人是否投契不在于关系的亲疏,而在于想法、观点有无共鸣(2 分)。 3.联系上下文,揣摩下列语句。(5 分) (1)揣摩第②段画线句中加点词语表情达意的效果。(考点六) 生怕路上塞车,提前量打大了,不料路上没塞,塞在了候车室。 “塞”字生动形象地表现了候车室环境的拥堵(1 分),表达了“我”对这种环境失望、郁闷的心情(1 分)。 (2)请从修辞的角度赏析第③段中画线的句子。 23 我略感惊异,仿佛他偷了我的构思。 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生动形象地写出邻座的乘车状态与“我”理想中的乘车状态相吻合(1 分),表达了“我” 对邻座这种状态背后良好修养的欣赏(1 分),为下文“我们”的投契、坦率进而成为知音做铺垫(1 分)。 4.请从表现手法的角度,将自己的理解、感悟、评价或疑难问题,用简练的语言对选文做批注。(3 分) 【示例一】全文运用了先抑后扬的手法(1 分),描述了“我”从“郁闷、绝望、厌倦”到“欣喜、愉悦”的心情变 化过程(1 分),使文章波澜起伏(1 分)。【示例二】全文运用了对比的手法(1 分),将其他乘客的不文明状态和邻座 的文明状态进行对比(1 分),使作者的观点更鲜明,主旨更突出(1 分)。 5.“高风亮节”“完美”“感恩”“拯救 ”这些词分量都很重,是所谓的“大词”。“大词”意义比较“重”“大”, 一般用在反映大场合、大事件等语言环境中,本文却用在这样一件小事(乘车)上,这样一个小人物(邻座)身上, 作者为什么要“大词小用”?(4 分) ①突出“我”看到自律的邻座时的惊喜之情(1 分);②加大对现实生活中不文明、不尊重他人的现象的批判力度(1 分);③加大对祖国悠久古典礼仪没被大多数人传承的痛惜力度(1 分);④加大希望广大读者注重礼仪做有修养的 人的警醒度(1 分)。 二、(2018·德州)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夏天的一条街道 苏 童 ①在阴雨天气里,期待明媚的夏天。 ②街上水果店的柜台是比较特别的,它们做成一个斜面,用木 条隔成几个大小相同的框子,一些瘦小的桃子、一 些青绿色的酸苹果躺在里面,就像躺在荒凉的山坡上。水果店的女店员是一个和善的长相清秀的年轻姑娘,她总是安 静地守着她的岗位,但是谁会因为她人好就跑到水果店去买那些难以入口的水果呢?人们因此习惯性地忽略了水果在 夏季里的意义,他们经过寂寞的水果店和寂寞的女店员,去的是桥边的糖果店。糖果店的三个中年妇女一年四季在柜 台后面吵吵嚷嚷的,对人的态度也很蛮横,其中一个妇女的眉角上有一个难看的刀疤,孩子走进去时她用沙哑的声音 问:“买什么?”那个刀疤就也张大了嘴问:“买什么?”但即使这样,糖果店在夏天仍然是孩子们热爱的地方。 ③糖果店的冷饮柜已经使用多年,每到夏季它就发出隆隆的欢叫声。一块黑板放在冷饮柜上,上面写着冷饮品种 和价格:赤豆棒冰四分,奶油棒冰五分,冰砖一角,汽水(不连瓶)八分。女店员在夏季一次次怒气冲冲地打开冷饮机 的盖子,掀掉一块棉垫子,孩子就伸出脑袋去看棉垫子下面排放得整整齐齐的冷饮。常常会看见赤豆棒冰已经寥寥无 几,奶油棒冰和冰砖却剩下很多,它们令人艳羡地躲避着炎热,待在冰冷的雾气里。孩子也能理解这种现象,并不是 奶油棒冰和冰砖不受欢迎,主要是它们的价格贵了几分钱。 ④孩子小心地揭开棒冰纸的一角,看棒冰的赤豆是否很多,挨了女店员一通训斥,她说:“看什么看?都是机器 做出来的,谁还存心欺负你?一天到晚就知道吃棒冰,吃棒冰,吃得肚子都结冰!”孩子嘴里吮着一根棒冰,手里拿 着一个饭盒,在炎热的午后的街道上拼命奔跑。饭盒里的棒冰哐哐地撞击着,毒辣的阳光威胁着棒冰脆弱的生命,所 以孩子知道要尽快地跑回家,好让家里人享受到一种完整的冰冷的快乐。 ⑤最炎热的日子里,整个街道的麻石路面蒸腾着热气。人在街上走,感觉塑料凉鞋下面的路快要燃烧了,手碰到 路边的房屋墙壁,墙也是热的。人在街上走,怀疑世上的人们都被热晕了,灼热的空气中有一种类似喘息的声音,若 有若无的,飘荡在耳边。饶舌的、嗓音洪亮的、无事生非的居民们都闭上了嘴巴,他们躺在竹躺椅上与炎热斗争,因 为炎热而忘了文明礼貌,一味地追求通风。他们四仰八叉地躺在面向大街的门边,张着大嘴巴打着时断时续的呼噜, 手里的扇子掉在地上也不知道。有线广播一如既往地开着,说评弹的艺人字正腔圆,又说到了武松醉打蒋门神的精彩 部分,可他们仍然呼呼地睡,把人家的好心当了驴肝肺。 ⑥太阳落山在夏季是那么艰难,但它毕竟是要落山的。放暑假的孩子关注太阳的动静,只是为了不失时机地早早 跳到护城河里,享受夏季赐予的最大的快乐。黄昏时分驶过河面的各类船只小心谨慎,因为在这种时候,整个城市的 码头、房顶、窗户和门洞里,都有可能有个男孩大叫一声,纵身跳进河水中。他们甚至要小心河面上漂浮的那些西瓜 皮,因为有的西瓜皮是在河中游泳的孩子的泳帽,那些讨厌的孩子,他们头顶着半个西瓜皮,去抓来往船只的锚链。 他们玩水还很爱惜力气,他们要求船家把他们带到河的上游或者下游去。 ⑦于是站在石埠上洗涮的母亲看到了她们最担心的情景:她们的孩子手抓船锚,跟着驳船在河面上乘风破浪,一 会儿就看不见了。母亲们喊破了嗓子,又有什么用?夜晚来临,人们把街道当成了露天的食堂,许多人家把晚餐的桌 子搬到了街边,大人孩子坐在街上,嘴里塞满了食物,看着晚归的人们骑着自行车从自己身边经过。 ⑧天色渐渐地黑了,街上的居民们几乎都在街上。有的人家切开了西瓜,一家人的脑袋围拢在一只破脸盆上方, 大家有秩序地向脸盆里吐出瓜籽。有的人家的饭桌迟迟不撤,因为孩子还没回来;后来孩子就回来了,身上湿漉漉的。 恼怒的父亲问儿子:“去哪儿了?”孩子不耐烦地说:“游泳啊,你不是知道的吗?”父亲就瞪着儿子处在发育中的 24 身体,说:“吊船吊到哪儿去了?”儿子说:“里口。” ⑨父亲的眼珠子愤怒得快爆出来了:“让你不要吊船你又吊船,你找死啊?”就这样,当父亲的在街上赏了儿子 一记响亮的耳光,左右邻居自然地围过来了。一些声音很愤怒,一些声音不知所云,一些声音语重心长,一些声音带 着哀怨的哭腔,它们不可避免地交织起来,喧嚣起来,即使很远的地方也能听见这样丰富浑厚的声音。于是有人向这 边匆匆跑来,有人手里还端着饭碗,他们这样跑着,炎热的夏季便在夜晚找到了它的生机。 (有删改) 1.综观全文,明媚的夏天里孩子们期待什么?(2 分) 吃到赤豆棒冰,跳到护城河游泳。(每点 1 分) 2.作者在第②-④段为什么详写两个店的店员?(3 分) 写水果店和善、清秀但寂寞的店员,反衬糖果店店员的难看和态度的恶劣(1 分),突出了孩子们对糖果店的热爱(1 分)以及对棒冰的渴望和吃到棒冰的满足感(1 分)。 3.【A+层级】第⑤段描写午后街道的“炎热”,采用了正面描写和侧面描写相结合的写法,请具体分析说明。(3 分) 写麻石路面蒸腾着热气,塑料凉鞋下面的路快要燃烧了等,是正面描写(1 分);写忘了文明礼貌的居民和没人听的 评弹是侧面描写(1 分)。正面描写和侧面描写相结合,把午后的炎热写得淋漓尽致(1 分)。 4.简要分析下面加点的词语。(4 分)(考点六) (1)太阳落山在夏季是那么艰难,但它毕竟是要落山的。 运用拟人的修辞手法,突出了夏季白天的漫长、炎热和难熬(1 分),表达了孩子对去护城河游泳的渴望(1 分)。 (2)他们的孩子手抓船锚,跟着驳船在河面上乘风破浪,一会儿就看不见了。 突出了孩子跟船浮游的速度之快和畅快得意(1 分),也反衬出母亲的担忧和恐惧(1 分)。 5.请从选材、语言和主题中 ,任选一角度,谈谈对本文的看法。(3 分)(考点七) 【示例一】选材:街头陋巷,匹夫凡人,信手拈来,妙趣横生,充满真实感和烟火气。【示例二】语言:细腻精致, 平易近人,市井俚俗,人生百态,如闻其声,如见其人。【示例三】主题:一根棒冰,一次游泳,艰难、简单、喧 闹的生活却贮满愉悦、挚诚、乐观,令人回味无穷。(意对即可) 专题例析三 一、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卖伞姑娘 佚 名 ①有些想念是不需要理由的,就像时常跃入我心中的那个姑娘的身影。每当缠绵的细雨裹住这个城市的时候,这 种思念就如同四处弥漫的细雨一样,无边无际。 ②那是一年前的一个雨夜。路灯在丝丝雨线织成的帷帐里睁着惺忪的睡眼,洒下的光映射在路面的积水上。在单 位加班昏了头的我下了楼,才知道这个城市的一切都猫进了细雨的怀抱里。我呆望着路灯罩里舒缓而降的雨丝,想起 了远在十多公里之外的家,心一横,推着车子撞破了雨雾。 ③“先生,您需要一把伞吗?”正准备骑上车子的我,突然听到一个轻盈、温馨的声音。回过头我才发现单位大 门外的路灯下站着一位姑娘,怀里抱着一捆伞。她有十六七岁的样子,穿着鹅黄色的薄毛衣和黑色的长裙,背光站着, 我看不清她的脸庞。 ④我的确是需要一把伞呀!我停下来,仔细地把她怀抱中的十几把雨伞挑了一遍。我那时世俗地想:街头小贩的 东西十有八九是假冒伪劣,既然急需,那就买吧,但挑挑拣拣的事儿是不能掉以轻心的。 ⑤那姑娘极有耐心地把我打开包装的雨伞又一一装上。她蹲下来时,一头长发几乎垂到地上,发梢上一缕缕地淌 着雨水。 ⑥“姑娘,你卖的是雨伞,为什么不自己用一把?看你,小心淋病了。”我嘴上这么说,手里却没有停下挑拣的 动作。 ⑦“一用就卖不出去了,这是我这学期的生活费……”姑娘说了半截,止住了话头。我才明白,眼前的这个小贩 是个学生。我想接着问她其他的情况,但她再不肯说一句话了,只是细心地拾掇着被我弄乱的雨伞。 ⑧事情就这么简单,简单得如同到集贸市场那样。我刚走到半路时,原本温柔细腻的雨丝变成了瓢泼狂暴的大雨。 因而,那把雨伞便显得尤为体贴、尤为及时…… ⑨隔了两天,我无意中翻阅晚报时,在一版右下角看到了一幅图片报道。虽然那晚我没有看到卖伞姑娘的面孔, 但我从衣着的款式、颜色和报道的内容上立即断定,她就是我遇见的那个卖雨伞的姑娘。图片报道简练得只有几句说 明:“这位贫困大学生昨晚在勤工俭学卖雨伞时,挺着感冒了好几天的病体,因冒雨等待一位付款时掏掉了四百多元 钱的顾客,而昏倒在街头……”那个因付款而掏丢了四百多元钱的人不是我。如果是我,那么我对她的挂念也还有充 25 分的理由。 ⑩又是一个下雨天。我独自走在行色匆匆的人流里,又想起了那个卖雨伞的姑娘。初春的雨水还有几丝凉意,我 没有打伞,潜意识里有一种希冀:那个穿着鹅黄毛衣、黑色长裙、看不清面庞的姑娘会不会突然出现在我的面前? ⑪“先生,你需要一把伞吗?”我真想再次听到那句轻盈温馨的问话。 ⑫我没有雨伞,但我总觉得头顶有一把粉红色的雨伞,伴我在每一个雨天里…… 1.【A+层级】第⑧段“我刚走到半路时,原本温柔细腻的雨丝变成了瓢泼狂暴的大雨”一句属于什么描写?有什么作 用?(5 分)(考点九) 环境描写(1 分)。内容上,温柔细腻的雨丝变成瓢泼狂暴的大雨,让“我”庆幸雨伞买得 及时,让“我”免遭大 雨淋漓,同时也让“我”感受到有雨伞的温暖、安全以及小姑娘的温柔美好(2 分);结构上,瓢泼大雨也为下文小 姑娘在暴雨中等待失主做铺垫,使文章前后照应,推动故事情节发展(2 分)。 2.下列句子用词准确,富有表现力。请从词语或修辞手法角度进行赏析。(3 分) 每当缠绵的细雨裹住这个城市的时候,这种思念就如同四处弥漫的细雨一样,无边无际。 一个“裹”字,运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1 分),写出了雨的细腻缠绵(1 分)(或:用比喻的修辞手法,将无形的思 念化作有形的雨),写出了“我”对小姑娘强烈的思念之情(1 分)。 3.请谈谈你对文章最后一句话的理解。(4 分)(考点八) 【示例】小姑娘既弱小又高大,既平凡又高贵,她心灵的纯洁美好靓丽了自己,也感化了别人,更是美丽了这个 世界(2 分)。小姑娘的精神品质让“我”感到无比温馨,伴“我”走过每一天(2 分)。 4.阅读全文,说说卖伞姑娘有哪些性格特点。(2 分)(考点十) 自尊自强自立、诚实善良、温柔耐心、心灵纯洁美好,拾金不昧。 二、(2018·黄石)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鳝 孔 曾庆升 ①久旱不雨,村子像个火炉。 ②田二闷闷地吃罢晚饭,静静地吸完一袋旱烟,又往肚里灌过半壶水,并严严地给两个儿子一番嘱咐,自己才扛 上锄头去田边转悠。 ③夜幕拉下,田二的两个儿子奉命拿了棍棒,在自家园子矮墙边潜下身来。 ④这园子是田二和谢芳家的菜地。早先没有矮墙,两家菜地间是一条窄窄的土沟。苗儿不分界地长,常有田家整 地不小心损了谢家的苗,谢家占了田家的沟。于是几次脸红争执,两家积下怨来。再后来,便垒起这矮墙。现在田家 园里种着冬瓜,谢家园里种着南瓜,瓜藤仍不分界地长。南瓜爬到冬瓜园,冬瓜爬向南瓜园。开始,两家都细心捡摆 自家的瓜藤,不让爬过矮墙,可后来田里工夫紧,便失去了那份细心。瓜藤长势旺,便越过墙来,在田家园里结了两 个脚盆大的鲜红的南瓜。田二昨天上自家园子摘冬瓜时,有了这意外发现,便特地扒开杂草,让南瓜露着,他料定谢 家发现后,会爬过来摘瓜,好趁机给谢家一个难堪。今晨,田二发现谢芳上园子时瞅见了这瓜,估计谢家晚上会有“行 动”,特派两个儿子看守,好痛痛快快地抓次“偷瓜贼”。 ⑤再说田二出了家门,便在村中樟树下的石板上呆坐着。旱烟抽了一锅又一锅,他手里的旱烟“喇叭”,连着田里 卷筒的禾叶,以及揪得疼痛的心都在一同冒烟。 ⑥田二与谢芳家的稻田也紧挨着,只是田家的稻田挨着南面的山,谢家的稻田靠着北面的河。昔日两家稻田都用 山塘水灌溉,可今年大旱,山塘干涸,渠道枯竭,得各自找水。谢家稻田靠河,得天独厚,可从河里抽水;田家稻田 挨山,只能靠老天。田二抬头望望夜空,没一丝下雨的迹象。谢芳田边抽水机“突突突”地响,白花花的河水提上岸 来,滋润着谢家的禾苗,田二心里难受极了。要救活田家禾苗,必须通过谢家稻田引河水灌溉,否则将白费一年辛劳, 颗粒无收!田二去找谢芳说情吧,说不定谢芳也会给他难堪。田二性子耿直,宁愿饿一年肚皮也不受那个屈。他坐在 樟树下的石头上抽闷烟,心里抱怨说:老天爷可是要存心惩处我呀!……直到后半夜,空气爽润了许多,田二才站起 身,向着自家干裂的稻田走去。 ⑦田二勾着头,深一脚浅一脚地走在田埂上,当他来到与谢家相邻的那丘稻田时,却惊奇地发现了水!汩汩的水, 穿过田埂孔道,从谢芳的田里流向他的田里。水将砖头般干硬的泥土变得软软的,禾苗开始舒叶。田二庆幸谢芳粗心, 没把田埂上的鳝孔堵上。他在心里高兴地喊着:流吧,流吧,给我灌上满满一丘!田二心里说着,很快又回到了橡树 下的石板上——他怕撞见谢芳,说他不干光明正大的事。约莫过了个把钟头,田二再次起身偷偷地向自家的稻田走去。 这次,田二更有新的发现:第一丘稻田流满水后,又是几道鳝孔穿过田埂,把水引向第二丘稻田。哪来这么多鳝孔? 田二是捕鳝的好手,他用手触摸孔道,发觉不像……莫非这鳝孔……田二陷入了沉思…… ⑧深夜,凉风拂过,火炉般的村子,变得凉爽起来。朦胧雾气中,园里的藤蔓也潮润鲜活起来。潜伏在园子中的 26 田家兄弟忽然发现:一个黑影在园里晃动,正猫着腰,轻手轻脚地抱起那似脚盆的南瓜向谢家园子移动。 ⑨“抓贼啊!”隐蔽着的田家兄弟忽地跃上去,举着棍棒大声叫喊着。 ⑩“混蛋,连老子都不认识了?” ⑪田家兄弟顿时傻了眼——他们听得很真切,答话者竟是自家老爸田二。 1.梳理文章第⑥-⑦段田二的心理活动,在横线上填出恰当的词语。每空限填两个字。(2 分) 无法引 河水灌溉,心里难受——不愿求人,心里抱怨——发现鳝孔漏水,内心庆幸(高兴)——有新的发现, 陷入沉思,内心惭愧。 2.结合语境,根据要求回答问题。(4 分) (1)分析第④段画线句“今晨,田二发现谢芳上园子时瞅见了这瓜”这一细节在情节上的作用。 ①推动情节发展。有了这个发现,才有了田二嘱咐两个儿子抓偷瓜贼的情节(1 分)。②为下文田二将瓜送 回谢 家园子做铺垫(1 分)。 (2)请分析第⑧段中环境描写的作用。(考点九) ①写出了人物的心理变化,反映田二醒悟后(“善意被唤醒后”)的愉悦心情(1 分)。②暗示下文田二主动将瓜 送回谢家园子的情节(1 分)。 3.请结合小说,简要概括并分析田二这一人物的可贵品质。(4 分)(考点十) ①本性善良。虽与谢家有积怨,并一心想给谢芳难堪,但最终还是以善报善,回应了谢芳的善举。②知错就改(勇 于改错)。在发现谢芳的善举后,认识到自己的错误,主动送回南瓜。③为人正直。宁可让禾苗枯死,也没想过要 偷谢家的水来灌溉。④勤劳。晚饭后就到田里看禾苗,直到夜深。(每点 1 分,要联系具体内容) 4.【A+层级】关于这篇小说,有人说,田二是小说的主人公;也有人说,谢芳才是小说的主人公。你的看法呢?请说 明理由。(4 分) 【示例一】田二。小说围绕田二的活动展开,用大量的笔墨写田二,并通过田二的行为与思想变化来表现人性善良 这一主题。【示例二】谢芳,小说虽然表面上围绕田二的活动展开,但实际上谢芳的活动始终存在,谢芳主动用善举 感染了田二,彰显了人性善良这一主题。(言之成理即可) 专题例析四 一、(2018·锦州)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最后的牵手 雷抒雁 ①这一次,是他的手握在她的手里。 ②这是一双被岁月的牙齿啃得干瘦的手:灰黄的皮肤,像是陈年的黄纸,上边满是渍一般的斑点;不安分的筋, 暴露着,略略使皮与指骨间,有了一点点空隙。那些曾经使这手显得健壮和有力的肌肉消失了。这是长年疾病的折磨 所雕凿出来的作品。 ③可是,母亲仍然紧紧地握着这手。很久都是相对无言。突然,她感到那手在自己手心动了一下,便放松了它。 那手立即像渴望自由的鸟,轻轻地转动一下,反握住她的手。 ④“要喝水吗?”她贴近他的脸低声地问。 ⑤A.父亲不回答,只是无力地拉着母亲的手。母亲知道,他实在是没有力量了,从那手上她已感到,生命准备从 这个肉体上撤离。不过依着对五十多年来共同生活的理解,她随着那手的意愿,追寻着那手细微的指向,轻轻地向他 身边移动着。到了胸前,她感觉到父亲的手指还在动。又移到颈边,那手指似乎还在命令:前进!不要停下来。 ⑥母亲明白了,全力握紧那干枯的手,连同自己的手,一齐放在他的唇上。那干枯的手指不动了,只有嘴唇在轻 轻嚅动。有一滴浑浊的泪从他灰黄多皱的脸颊上滚落下来。 ⑦许多记忆一下子涌上她的心头。从这两双手第一次牵在一起的时候,父亲就这样把母亲纤细的手握在自己手里。 那时,父亲的手健壮、红润而有力量。母亲想挣脱他的手,但像关在笼子里的鸟,冲不破那手指的门,直到她心甘情 愿地让自己的手停留在他的手里。 ⑧这两双手相牵着,走过一年又一年,直到他们的子女一个个长大,飞离他们身边。贫困的时候,他们坐在床边, 父亲拉过母亲的手放在自己的手里;苦难的时候,他拉起她的手放在自己的手里。手指好像是一些有灵性、会说话的 独立生命,只要握在一起,就如同魔术师神奇地吹了一口气,什么就都有了。信心、勇气、财富,一切都有了。 ⑨难道就是这两双手一相牵,就能相守一生?或许这只是他们自己独特的方式。 ⑩可是,他们彼此听得懂这手的语言:关切、思念、幽怨、歉意、鼓励、安慰……现在,生命就要首先从他的一 双手中滑落。曾经有过的共同的幸福记忆,都将从这一双手首先远去了。母亲的手在父亲的唇上只停留了短暂一瞬, 便感到那只干枯的手不再动了,失去了温度。屋子里突然一片静寂,原来那咕咕作响的氧气过滤瓶不再作声了。时间 27 到了! B11B.母亲没有落泪,站起身来。望着那一张曾经无比熟悉、突然变得陌生的脸,她慢慢抓起父亲的手,轻轻地贴 在自己唇边。她觉得沿着手臂的桥,那个人的生命跑了过来,融汇在自己身上。 ⑫她相信自己不会孤单,明天,依然会是两个生命、两个灵魂面对这同一世界 。 (选自《读者》2018 年第 8 期,有删改) 1.文章线索有串联全文、贯通文脉的作用。选文有两条线索,请说说明线、暗线分别是什么。(4 分)(考点十一) 明线:(父母的)牵手(2 分) 暗线:父母相伴一生的深情(2 分) 2.选文第②段中画线句运用了哪种描写方法?有什么作用?(3 分)(考点十三) 外貌描写,生动形象地写出了父亲手的干瘪和苍老(1 分),体现 出父亲饱经风霜(1 分),且病得很重(1 分)。 3.请从修辞的角度赏析第③段中画线句的妙处。(3 分) 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1 分),表现出弥留之际的父亲对母亲深深的依恋和不舍(2 分)。 4.选文第⑦⑧两段采用了哪种记叙顺序?这样写有什么好处?(4 分)(考点十二)[来源:学|科|网][来源:学科网] 插叙(1 分),补充交代了父母从第一次牵手起,便一直双手相牵共同面对生活的幸福记忆(1 分),写出了父母的牵 手具有神奇的力量(1 分),表现了父母之间深厚的感情(1 分)。 5.请结合语境分析 A、B 两处画波浪线的句子分别表现了人物怎样的心理。(2 分) A:父亲临终前对母亲的不舍。(1 分)B:母亲能够平静、坦然地面对父亲的离世。(1 分) 6.根据选文内容,理解下面句子的含义。(3 分) 她觉得沿着手臂的桥,那个人的生命跑了过来,融汇在自己身上。 【示例】父母心手相牵,父亲的生命已经融入到母亲的生命中(1 分),父亲虽然去世了(1 分),但在母亲心中,父 亲并没有离开,会永远陪伴自己(1 分)。 二、(2018·重庆 A 卷)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拾 荒 万吉星 ①深秋的凌晨,天气已经转凉,离天亮还有一个多小时,大街上冷冷清清的,昏黄的路灯把王婆婆孤单的身影拉 得又细又长,她沿街仔细翻找着每一个垃圾箱,将凡是能卖钱的东西统统装进那用了多年的破旧编织袋。 ②她有些吃力地拖着那个鼓鼓囊囊沉重的袋子,从垃圾桶旁直起佝偻的身躯,用一只手握成拳头用力地捶打着酸 痛的腰。这时隐隐约约听到一阵断断续续、细小而无力的哭声,她循着声音,目光不由自主地瞄到了不远处路灯杆下 的一个小纸箱,以及被几件旧衣物包裹着只露出一个头的婴儿,环顾四周,除了阴冷的风吹着地上的落叶到处乱跑, 鬼影子都没有一个。她小心翼翼地抱起来,发现婴儿脸色青紫,气若游丝,柔弱得像一只筋疲力尽 的流浪猫。 ③王婆婆解开自己的衣襟,把婴儿贴身捂在怀里,一股透心的凉从皮肤瞬间直达五脏六腑,她不禁打了一个寒战, 内心涌起一丝悲凉。 ④全家人的生活被这个从天而降的弃婴彻底打乱了,本来就过得十分拮据的日子更是雪上加霜。不到一周,儿媳 就给她下了最后通牒:“这日子没法过了,要么你把婴儿扔了,要么我走,人家亲生父母都不愿养,你操哪门子心, 说不定孩子有什么绝症。”[来源:学科网 ZXXK] ⑤“好歹也是一条命啊!”王婆婆叹息着,但面对争吵,最后还是不得不妥协,带着弃婴寄居到一个拾荒老乡那 儿。 ⑥好景不长,真应了儿媳的那句话,孩子患有先天性心脏病,得赶紧做手术。王婆婆摸了摸缝在贴身衣兜里的两 千块钱,这可是她这些年来起早贪黑拾荒换来的棺材钱啊!可一看到孩子那清澈的眼神,她心一横牙一咬,撕开了衣 兜,双手颤抖着揭开一个用塑料布一层又一层包裹着的小 袋子,就像一层层剥开自己的心。 ⑦倾其所有,只够三天。第四天,医院通知续费,说手术费还差得多。王婆婆打电话给儿子,可还没说完,儿子 就不耐烦地说:“我看你是吃饱了撑的,没事找事。” ⑧王婆婆抱着婴儿独自一人精神恍惚地坐在医院悠长的走廊上,不禁老泪纵横。一束阳光从窗户里斜射进来,像 舞台上的追光灯,正好打在她蓬乱、花白的头发上。这一场景,引起了一个年轻人的注意,他悄悄举起相机,迎着走 廊的侧逆光,按下了快门。 ⑨第二天,当地晚报发出了一条《七旬拾荒老人拾弃婴,身患疾病盼救助》的新闻报道,随后,电台记者来了, 电视台也扛着摄像机来了,越来越多的陌生人来了……铺天盖地的爱心向老人和这个弃婴涌来,短短一周,30 多万元 的爱心捐款就送到了王婆婆的手上。 28 ⑩然而,这浓浓的爱心并没有挽留住孩子幼小的生命。一个月后,在付出 10 多万元的医疗费之后,孩子还是走了。 ⑪在王婆婆心痛欲绝的时候,儿子儿媳来医院找到她,态度诚恳地向她承认错误,还把她接回了家,破天荒地做 了一大桌丰盛的菜肴,并不停地往她碗里夹菜,饭后,儿媳向她诉起苦来:“妈,你看孩子们渐渐大了,长期租房也 不是个事儿,听说下月房租又要涨了,我看不如我们直接买一套 60 平方米的房子吧,首付也就 10 多万元,你那儿不 是还 剩……” ⑫王婆婆没有说话,苦笑了一下,然后头也不回地走出了家门。 ⑬一年后,老家大山深处的那所乡村小学新教学楼落成,孩子们兴高采烈地从四面漏风的危房搬进了宽敞明亮的 新教室。王婆婆依然在这个陌生的城市,拖着一个破旧的编织袋,捡拾垃圾以及人们在不经意间丢弃的某些东西…… (选自《2017 年中国小小说精选》,有删改) 1.参照下面的表述,将小说情节补充完整。(4 分) 凌晨拾荒,捡养弃婴→①婆媳争吵,妥协寄居→为救弃婴,倾其所有→无助之中,八方相助→子辈相求,决 然离去→②捐建学校,拾荒依旧(各 2 分,句式不合要求扣 1 分) 2.小说第⑫段中写到“王婆婆没有说话,苦笑了一下,然后头也不回地走出了家门”,请你描写此刻王婆婆的心理活 动。(4 分) 【示例】这笔钱并不属于我们,我不能拿来给你们买房子(1 分);先前收养孩子时你们争吵阻挠,现在凭什么来要 这笔钱(1 分) ;这笔钱我要用它来回报社会(2 分)。(要点:无权占为己有 1 分,批评儿子儿媳 1 分,回报社会或 修建教学楼 2 分) 3.阅读第⑥段画线句,从描写或修辞中任选一个角度进行赏析。(4 分) 【示例一】动作描写(1 分)。通过对拿钱的系列动作的描绘(运用动词“咬、撕、揭”)(1 分),准确生动地写出了 王婆婆救弃婴的决心以及对这笔钱的不舍(1 分),凸显出王婆婆的善良仁爱(1 分)。【示例二】细节描写(1 分)。 对存钱位置的描述(1 分),表现了王婆婆这笔钱的来之不易(1 分)和她对这钱的珍视(1 分)。【示例三】运用比喻 的修辞手法(1 分)。将揭开包裹钱的小袋子的过程比作“一层层剥开自己的心”(1 分),生动形象地表现了王婆 婆对这笔钱的不舍(2 分)。 4.小说第②③段王婆婆捡弃婴的情节,时间很短却用了大量的篇幅来描述。第⑬段仅用“一年后”三个字一笔带过这 一年发生的事情。作者为什么这样写?(4 分)(考点十三) 第②③段详细描绘弃婴的状况和王婆婆捡拾弃婴的过程(1 分),能够充分展示弃婴的可怜和王婆婆的善心(1 分), 第⑬段中,学校的修建过程对王婆婆形象的塑造(1 分)和对全文主旨的表现作用不大,故一笔带过(1 分)。 5.小说最后一句写到王婆婆“捡拾垃圾以及人们在不经意间丢弃的某些东西……”,结合小说具体分析,人们在不经 意间丢弃了哪些不应该丢弃的东西?(5 分) ①王婆婆儿子儿媳拒绝收养弃婴,丢弃了善良。②王婆婆儿子儿媳想要用爱心款来买房,丢弃了淳朴(“正确的金 钱观”“纯真”)。③婴儿的父母抛弃孩子,丢弃了责任。(每点 2 分,答到三点 5 分) 第 2 讲 记叙文阅读(含散文、小说) (一)理解内容,把握文意 (2017·柳南区二模)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后面的题目。 父亲是儿子的一场雪 葛亚夫 ①冬天,时间也怕冷吧?也就眯瞪一会儿眼,身子骨还没舒展开,天就黑了。 ②那时,生活时光那般清贫,三餐都经常爽约,更别提娱乐了。天一黑,我就被赶上床。起初,父亲还讲些故事, 但很快他就睡着了。我饥肠辘辘,辗转反侧,眼巴巴地向窗外看。 ③“今冬麦盖三层被,来年枕着馒头睡。”人饥志短,这句民谚,我只记住了后半句。往往,雪没盼到,我就枕 着梦里的馒头睡去了。半夜被撑醒,才发现是尿憋的,跑到门口,冲着雪地一通“扫射”,又匆忙钻回被窝,期望重温 旧梦——把没吃完的馒头吃完。 ④或许太冷、太饿,面对一场雪,我从没想过像孙康映雪读书,只想着梦里梦外的馒头。 ⑤我从来就不是个好学生,贪嘴,贪玩,学习三心二意。父亲对我的期望,也一直徘徊在零度左右。初二时,因 恶作剧,班主任骂我烂泥扶不上墙,无可救药。我辩驳:烂泥也是你教的,你也就会打人骂人……老师恼羞成怒,要 打我。跑为上策,我潇洒地扬长而去。 ⑥寒风肆虐,雪花猖獗。一场风雪,从荒野刮到我的内心。我瑟缩着往家走。我知道,阴暗处是泥土,明亮处是 水洼,但还是忍不住向亮处的水洼里走。回到家,父亲竟没打骂我,只是问:想不想上了。我嗫嚅道:想。父亲让我 换双干棉鞋,便带我去找班主任。 29 ⑦班主任不在家。雪很大,也不知是否会回来。父亲看看天,看看我:就站在门口等吧!等到回来为止。北风似 刀,雪花如镖,我们成了靶子。我瑟缩着蹲下,才发现父亲穿的竟是我换下的那双湿鞋!那晚,我出奇地安静,只记 得,老师回来时,我和父亲都成了雪人。 ⑧这是我和父亲的“程门立雪”。以后,我没再让父亲失望过,只是他的脚再没热起来过。 ⑨大学毕业,我留在南方。那年,罕见地下了场大雪。女友来了雅兴,要到梅花山采雪,学妙玉煮雪烹茶。她的“体 己茶”,也只体谅自己。积雪厚,加上路滑,公交车禁行了。女友就拿我代步。 ⑩父亲的电话也来凑“热闹”。他看电视,说这边雪大,房子、桥都压塌了,担心我,让我别乱跑……我说没事, 匆忙挂了电话。女友缴了我的电话,命令我全速前进。我们玩到很晚,也很累,回去就睡了。第二天,一开机,就是 一堆未接电话——都是家里的。我打过去,父亲睡了,母亲接的电话。她数落我,昨天怎么不接父亲的电话! ⑪我这才知道,由于我关了手机,父亲放心不下,竟站在门口,一夜都没睡。 ⑫下雪了,回家给父母送棉衣。父亲坐在门旁,眯瞪着眼。雪花凌乱,时光如同黑白电视。我帮他掸身上的雪, 可头上那层雪,怎么也掸不掉。父亲笑:真是近视眼!这是白头发,哪是雪!我心里一寒。我曾以为只是冬日苦短, 没曾想,对于父亲,人生也一样苦短。 ⑬父爱一场雪。时光里,父亲就是儿子的一场雪,覆盖着浮生,温暖着今世。 1.【考点一】标题“父亲是儿子的一场雪”的作用是什么? 文章以“父亲是儿子的一场雪”为题,关联了文章的主要内容,暗含了作者的情感和文 章的主旨,题目新颖别致,吸引读者的阅读兴趣。 2.【考点三】文章主要写了“我”与“父亲”之间的哪三件事? ①为求得班主任的原谅,“我”和父亲“程门立雪”;②父亲放心不下大雪天中匆忙挂 了电话以致一夜失联的“我”,在门口站了一夜;③“我”帮父亲掸身上的雪,却掸不 掉他头上的那层雪,惊觉父亲在老去。 3.【A+层级】结合语境,回答括号里的问题。 (1)我知道,阴暗处是泥土,明亮处是水洼,但还是忍不住向亮处的水洼里走。(这处细 节描写,在内容和结构上有何作用?) 内容上,通过写“我”故意去走水洼的行为,体现了“我”的淘气、贪玩和叛逆;结构 上,既照应了上文“我”贪玩的性格,也为下文写父亲让“我”换干棉鞋,而父亲却穿 “我”的湿鞋,以及父亲的脚再也没有热起来过等情节埋下伏笔。 (2)北风似刀,雪花如镖,我们成了靶子。(这句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有何作用?) 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把“北风”比作“刀”,“雪花”比作“镖”,“我们”比作 “靶子”,生动形象地描绘出了风雪凛冽飘刮在人身上的情景和感受,用恶劣的环境和 痛苦的感受为“我”后面的转变做铺垫。 4.如何理解文章最后一段话的含义和作用? 含义:在“我”成长的岁月里,父亲的爱就像那一场场雪,为“我”覆盖人世的艰辛与 苦难,为“我”的成长给予关怀、帮助和温暖。作用:照应文题,画龙点睛。表达了“我” 对父亲的爱的理解和感激。 (二)重点词、句、段的理解与赏析 一、(2019·预测)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的题目。 走进一棵白菜的心里 朱成玉 ①秋天到了,东北的街头小巷有两样东西格外多,一是密密麻麻的“花大姐”,在墙上埋头织着一张巨大的花毯, 在阳光的余温里苟活;二是卖白菜、萝卜和土豆的人,精气神儿倍儿足,吆喝声此起 彼伏,把日子搅和出许多热闹的 光景来。[来源:Zxxk.Com] ②因为可以选择,所以每次买白菜我都要进行一番比较,挑品相好的、个 头大的、硬实的,这样的白菜心儿抱得 紧,好吃,也放得住,可以吃得久一些。我会趁着卖菜人不注意的当口,就势抖落几片白菜帮儿,至少可以掉几块钱 的秤。 ③精打细算总是好的,那是帮你看管好日子的一条忠犬。 ④也有例外,有一对卖白菜的中年夫妇就蔫吧着蹲守在角落里,男人低头抽着闷烟,女人也不吆喝。两个人又黑 又瘦、无精打采的,看不到一点儿生气。问其缘由,是不允许他们在卖菜的地段卖菜。城里的禁区太多,条条框框也 多,他们就像晕头转向的羊,不知道哪里可以站立,哪里可以坐下。一颗热切的心被泼了冷水,就像饱满的白菜没来 30 得及收割,早早就遇了霜寒。 ⑤我劝着他们,“看,你们家的白菜多好,每一棵白菜心儿都抱得那么紧。一会儿就能卖完。”许是受了我的鼓 励,那蹲着的男人站了起来,掐灭手上的烟,直了直腰。 ⑥我注意到那个女人,自始至终没离开那些白菜半步,时不时地给它们盖盖被子,好像照顾着自己的婴儿,怕它 们着了凉似的。这样的举动很让人不理解,天气还没冷到那种程度,即便是很冷,白菜们也不至于那么娇贵,它们差 不多是蔬菜里最朴实的一 种了。 ⑦但是那一刻,我理解了。 ⑧前几天刚刚看到一则简短的新闻:一个骑三轮车卖白菜的妇人被一辆轿车撞飞数米,落地后爬起来淡定地捡菜。 这个短新闻的重点在于“淡定”二字,这出乎很多人的预料,因为在生命还没有确保无虞的情况下,一棵白菜竟然还 受到如此“重视”! ⑨那么多的不解,是因为我们没有走进一棵白菜的心里。廉价的白菜,别说一车,就是几十车也比不得她狠狠地 索要一笔赔偿吧。可是她的生活里,一直以来就只有白菜,她常年卖白菜,靠这个营生养活了自己和家人,所以,在 她的生命里,白菜这个再平凡不过的事物是和她相依为命的。别人不懂一棵白菜的重要性,而对于她来说,白菜对她 是有恩情的。 ⑩收割白菜的季节,精神饱满的白菜最早被运走,赶个好价钱。最后剩下的白菜,人们称之为“扒拉棵子”。没抱 成心儿,单薄得像没长成的少女。它们中有一些被主人收回家放到大缸里腌了酸菜,另外一些实在不入眼的,只好在 大地里度过寒冬了,等待着牛羊们来啃噬。可是不久之后,剧情就发生了变化,城里人喜欢上了冻白菜的口味,把冻 白菜用开水焯一下,炸点儿肉末酱,蘸着吃,味道极好。这下,大地上楚楚可怜的“剩女”们又一次得到了大批量“待 嫁”的好机遇,纷纷走进城里人温暖的厨房。 ⑪卑微的人就如同这白菜,饱满的、扒拉的,都在广阔的大地里繁衍生息。被栽种、被收获或者被冷落,一茬又 一茬。卑微的人没有见过巨款,没有坐过飞机和高铁,他们眼里,更多的是零钱,靠着一棵棵白菜,他们的零钱也可 以攒成很多张大额钞票,但转眼就汇去了很远的另外的城市,那里的冬天不冷,四季常青,那是他们的孩子上学的地 方。 ⑫我决定过冬的白菜都在这儿买了。我很小心地搬动一棵棵白菜,轻拿轻放,不会再轻易抖落一片白菜帮儿。我 知道,于我,那只是可以让我少付几块钱的白菜帮儿,可是对于那卖白菜的人,那掉落的白菜帮儿是会喊疼的。 1.结合文章,说说文章题目的含义及其作用。 含义:表面上指的是走进白菜的心里,了解白菜;深层含义指要走进菜农的心里,倾听 他们的心声。 作用:①是文章的线索,贯穿全文;②运用拟人的修辞手法,将白菜拟人化,赋予白菜 以人的特征;运用象征手法,白菜象征卑微的农人及其朴实、平凡、奉献的品质,使文 章寓意深刻,耐人寻味。③标题新颖,吸引读者,能激发读者的阅读兴趣;④表现了作 者对白菜和农人虔诚、敬重的态度,奠定了全文的感情基调。 2.【考点二】根据括号里的要求,赏析文中画线的句子。 (1)他们就像晕头转向的羊,不知道哪里可以站立,哪里可以坐下。(从修辞的角度) 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将农人夫妇比作“晕头转向的羊”,生动形象地写出了他们在城 市处境的尴尬、茫然和卖菜的艰难,表达了作者对他们的深切同情。 (2)我注意到那个女人,自始至终没离开那些白菜半步,时不时地给它们盖盖被子,好 像照顾着自己的婴儿,怕它们 着了凉似的。(从描写的角度) 通过描写女人自始至终未离开半步、时不时盖被子等动作描写,表现了女人对白菜的关 心、珍视,也体现了女人与白菜相依为命的深厚情感。 3.作者在第⑦段写“但是那一刻,我理解了”,他理解了什么? ①理解了女人照顾白菜的行为举动;②理解了白菜对女人的重要性;③理解了女人对白 菜的深厚感情;④理解了女人生活的艰辛和不易。 4.【考点三】文章第③段和第 B12 段分别有什么作用? 第③段:总结上文,使内容更加深刻;为下文作者的非“精打细算”、慷慨决定和小心 翼翼埋下伏笔,照应下文;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使语言生动形象,同时与下文作者的 行为形成鲜明的对比。第 B12 段:照应前文,与前文内容形成鲜明对比,深化了主题; 照应题目,表现了作者真正走进了白菜的心里,升华了情感。 二、(2017·柳北区二模)阅读下面的文章,回答后面的问题。 苦瓜,苦瓜,亲爱的菩萨 31 孙思杰 ①外婆从不怨天尤人。记忆中,外婆从来没有说过一句关于天的坏话,哪怕是愁苦惨淡的日子,她也只是说,老 天爷是有眼睛的,我们的苦,他都会看在眼里。 ②外婆是很能吃苦的。至少在幼小的我看来,外婆这一生,过得实在太难。外婆五岁时,老外婆就去了,从此外 婆没能再见母亲一眼。童年丧母的痛楚,远比那些刚出生就见不到母亲的人痛苦,因为曾经拥有了,感受了,然后失 去,就是精神上的失去。[来源:Z.xx.k.Com] ③在那个封建落后的年代,外婆的“诗意”便显得有些特别和负罪:三从四德,没能阻碍她对镜贴花黄;男尊女 卑,也没能埋没她对读书的渴望。那时候,外婆是乡里的一枝花,也是墙角的一株草;是男人心底的痒痒挠,也是女 人心里的一根针。 ④后来等到外婆嫁了人,本以为可静心生活,那一年却又遇上大饥荒。外婆四个孩子,最大的那个因为疾病死了, 我母亲也差点因为饥荒而丧了命。那时候,外婆常对着天喃喃自语:老天爷啊,你擦擦眼吧,我快熬不下去了。可外 婆,又都咬着牙一次次地挺了过来。 ⑤饥荒过后,外婆便在老屋前栽了一排苦瓜。灰突突的村庄,一下就被这绿色给点活了。从屋外走过的人们,都 忍不住要瞟一眼。 ⑥外婆很喜欢苦瓜。喜欢吃苦瓜,也喜欢养苦瓜。她说,苦瓜是孝子,一生下来就知道土地的苦楚,苦瓜心疼土 地,所以要把土地的苦转移到自己的身上。她说,苦瓜既是好菜,也是好药,它清火、解毒、和胃、护肝、养心。她 还说,苦瓜,苦瓜,土地的苦孩子。 ⑦外婆说这些话的时候,我正坐在老屋前的台阶上,感受日暮和黄昏在我的背后流转,无尽的岁月轰鸣声中,我 看见外婆的那双手,那双渐渐变得苍老的手,那双曾托起我一个个梦境的手,正轻轻拂过苦瓜,为它拭去眼角的泪痕。 ⑧劳动,是人们低下头来对世界的一次妥协和皈依,也是外婆潜意识里的祈祷仪式。 ⑨苦瓜要搭架的时候,外婆便扛着铁锨去松土。她用农具总是含蓄的,像在土地上雕花,一次下去,翻起的泥土 是叶,再一次下去,勾出的草屑是伏笔。如此反复,苦瓜便在一个仁慈的环境里欲欲待发。 ⑩等到苦瓜结果,外婆永远是最高兴的那一个。她小心翼翼 地将那些土地里的果实摘下来,捧在怀里,孩子般高 兴,有时抬起头喃喃说,老天爷,真好。 ⑪外婆的苦瓜,不管是煨汤,还是配菜,贫苦的生活里,总能让我们觉出一丝甜来。最喜欢的,还是看外婆弯腰 进灶房的背影。当初老屋的奠基仪式,是在鸡鸣狗吠的鞭炮声里欢呼起来的,风水先生说,这是一座吉宅,坐北朝南, 负阴抱阳。而外婆的灶台,也是老屋光荣的参加者,又或许,它的身份比老屋尊贵,因为一座房屋站起来,炊烟升起, 许多记忆也围绕着这个灶台开始生长。 ⑫外婆煨的苦瓜汤,便是我童年记忆的最深来源。少油,一点盐,苦瓜只切一段;温火,加几瓣梨,孩子的口水 便出来了。那时家里没有别的给孩子做吃食,外婆的苦瓜汤便成了我最期待的美味,日子一长,那平淡生活里的点点 苦意,已在不知不觉中浸入了我的血液,构成了我的筋骨,形成了我的品性。 ⑬老屋前的苦瓜架冒新绿了,我知道,那是外婆先前的苦难开出的花。她这一生受了无尽的苦,却又把心里的苦 转化为世上的善,世代相传。 ⑭外婆生活在大自然中,大自然就是一座教堂。她热爱,且怜惜大自然中一切美好的事物,而一切美好的事物, 又启示、丰富、培育了她的内心。外婆接受了苦瓜,所以内心渐渐清淡,归于平和。我们随从了外婆,所以也嗅到了 苦瓜的清香。 ⑮苦瓜,苦瓜,亲爱的菩萨…… (选自《做人与处世》2017 年第 4 期,有删改) 1.根据文意,说说文题“苦瓜,苦瓜,亲爱的菩萨”的含义。 既指外婆种的,伴随我们走过艰难岁月的苦瓜,又指善良、坚韧、乐观的外婆。 2.【A+层级】结合语境,赏析加点的词和句子。 (1)【考点一】她小心翼翼地将那些土地里的果实摘下来,捧在怀里,孩子般高兴。 小心翼翼,是小心谨慎的样子,文中描写了外婆小心谨慎地把成熟的苦瓜摘下来的情态, 生动形象地表现了外婆对苦瓜的珍视。 (2)【考点二】那时候,外婆是乡里的一枝花,也是墙角的一株草。 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既把外婆比作“一枝花”,又把外婆比作“一株草”,生动形 象地写出了“诗意”的外婆带给人们的美好感受,也写出了“诗意”的外婆为当时的环 境所不容。 3.结合全文,说说外婆是个怎样的人。 ①外婆是个善良的人。生活再苦,她也从来不抱怨。②外婆是个很能吃苦的人。生活的 32 一次次艰难,她都咬着牙挺了过来。③外婆是个勤劳的人。为了度过艰难的日子,她种 苦瓜。④外婆是个能干的人。她能把苦瓜做得在贫苦的生活里,让我们觉出一丝甜来。 ⑤外婆是个热爱生活、乐观的人。艰难的岁月没能阻止她将生活 过得“诗意”,没能埋 没她对读书的渴望。她热爱,且怜惜大自然中一切美好的事物。 4.【考点三】文章的结尾有什么作用?谈谈你的看法。 ①抒发对苦瓜、对外婆的感激、怀念之情,点明主旨,升华主题;②照应题目;③委婉、 含蓄,有余味,言有尽而意无穷,寄托作者的情感,发人深思。 第 3 讲 记叙文阅读 专题例析一 一、(2017·河池)阅读下文,完成题目。 我们跟着月亮走吧 朱成玉 ①我 12 岁那年,家里很不顺,处处弥漫着哀伤的味道。先是祖父去世;然后父亲在工作中受伤,中指被车床绞断; 随后是哥哥闯了祸,和几个小混混一起偷铁被派出所抓去,被拘留还要遭罚款;紧接着是姐姐被一个男人欺骗了感情, 整天里精神恍惚。这些事情几乎是一起涌过来的,母亲像一个太极高手,四两拨千斤,硬生生地用她柔弱之躯扛起了 这一切。 ②父亲在医院里并不知晓家里发生的其他变故,母亲刻意提醒我们,因为祖父的去世,父亲心情一直没有缓过来, 所以家里的事情必须对他隐瞒,让他安心养伤。 ③母亲把亲戚朋友甚至邻居家趟了个遍,总算凑够了钱交了罚金,毕竟偷盗数额较小,派出所一通教育之后,就 把哥哥放了回来。母亲并没有立即打骂,只是让他跪在院子里,让他自己思过。哥哥双膝跪着,心却直挺着,倔强地 噘着嘴不肯服软:“我去偷东西,不也是寻思给弟弟妹妹买点儿好吃的吗?” ④“就是饿死,也不能白拿别人东西,何况是偷!”母亲终于爆发,气得脸色惨白如月,“人要清清白白,你就 在这月亮地儿好好反省反省吧。” ⑤那晚的月亮白油漆一样泼在哥哥身上,像母亲的目光,一遍遍地洗刷着哥哥身上的污浊之气。 ⑥姐姐遭遇情感变故后,把自己困在屋子里,拉紧窗帘,整天不出来。母亲担心姐姐闷坏了身子,变着法子想让 姐姐走出忧郁的囚笼。 ⑦母亲为姐姐做了很多好吃的,我去喊姐姐吃饭,却是千呼万唤不出来。母亲实在逼急了,闯进姐姐的屋子,一 把扯开窗帘,月光被抖落一地。 ⑧“你还这么小,难免会遇到不好的人。这有啥?以后的路长着呢,难不成你就把自己困在这黑屋子里,一辈子 不出去了吗?”母亲轻语安慰,“丫头,你看,那月亮还有缺有圆呢,何况是人。以后你就知道了,你这点儿小事儿 啊,咋说呢,喏,看见窗外炉子上那大锅菜了吧,它就像那大锅菜里的一头大瓣儿蒜,菜都算不上,就是借点儿味。” ⑨许是母亲的比喻生动,姐姐竟挤出一个笑窝窝出来,继而号啕,母亲把她拥在怀里,“哭吧,哭出来就好了。 咱不能闷着,你看月亮多好看,你怎么舍得不去瞅上两眼呢!” ⑩姐姐心里的缺口,慢慢地就被那月亮的银辉注得满满的了。 B11 几天后的一个夜晚,我们要去医院给父亲送吃的,很远的路,我和母亲走走停停。 B12 歇脚的当口,我看见母亲对着夜空轻叹了一口气,仿佛是在对上苍许着愿望,又仿佛是在向无边的黑夜倾诉 着憋闷和委屈。她眼角似乎有亮晶晶的东西在闪,母亲毕竟是女人,太多的事让她有些难以承受,可是她坚忍着不让 泪水落下。 B13 乌云一层层压过来,让人有些窒息,母亲也一直沉默着,让人不免担心一个闪电会不会将我们引爆。我想牵 个话头出来,可是张开的嘴却被一阵风塞住。 B14 忽然间,天上的乌云裂开一个缝隙,月亮像获得自由的鸟儿,“嗖”地一下窜出来!一绺一绺的月光像一把 把利剑,霎时间割开夜妖的黑色袍子。母亲终于露出一丝笑容:“‘黑蘑菇’总有散开的时候。月亮出现,一切就有 了转机和希望。”于是催促我说,“快,咱一直跟着月亮走。” B15 跟着月亮走吧。 B16 这些年,不知是有意还是巧合,母亲总是喜欢在月亮地里对我们进行说教,母亲的“月光疗法”对我们健康 成长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殊不知,母亲才是最温暖,最贴心的那缕月光,我们一生都栖息在她的光华里。 B17 母亲用强大的母爱叮嘱我,一切烦忧都不必介怀,跟着月亮走吧,自会走到柳暗花明处,自会走到鸟语花香 间。 1.请用简洁的语言概括与“月亮”有关的三个情节。【考点一】 33 ①母亲让闯了祸的哥哥在月亮地儿反省;②母亲用月亮的圆缺来开导遇到情感变故的姐姐;③母亲在去给父亲送 吃的的路上看到从乌云缝隙中窜出的月亮,又变得坚强乐观。 2.文中的母亲是个怎样的人?请结合文段内容作简要分析。 ①从处理哥哥的事情上,可以看出她对子女要求严格,自尊心强;②从处理姐姐的事情上,可以看出她疼爱孩子, 善于教育子女,有一颗乐观、豁达的心,是个自强的人;③从她照顾丈夫并承担家庭重担,可以看出她是一个关心丈 夫,坚强自立的人。 3.文章多处运用环境描写的手法,试举一例并分析其作用。 示例一:第⑤段“那晚的月亮白油漆一样泼在哥哥身上,像母亲的目光,一遍遍地洗刷着哥哥身上的污浊之气”, 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把月光比作母亲的目光,来烘托出母亲对哥哥的爱之深、恨之切,使哥哥认识到错误,悔过自 新。月光柔和,和母亲的爱很相似。 示例二:第⑦段“一把扯开窗帘,月光被抖落一地”这句话运用双关手法,一方面交代时间,另一方面也写出母 亲的爱女心切、想让女儿走出忧郁囚笼的迫切心情。 示例三:第 B13 段“乌云一层层压过来,让人有些窒息”,这一句用环境描写,既交代了当时的天气状况,又暗示 了家里当时所面临的困难和母亲承受的压力。 示例四:第 B14 段中“天上的乌云裂开一个缝隙……黑色袍子”这一句环境描写,衬托了母亲经过努力终于战胜 了生活中的厄运,迎来了生活的希望后的快乐心情。(答出一例即可) 4.结合语境,品析下面的语句。【考点五】 (1)第 B12 段“母亲对着夜空轻叹了一口气”一句中加点的“轻”字用得好在哪里? “轻”是个程度副词,母亲叹息声音的轻柔,表现出母亲作为一名女性,心理情感细腻的一面;同时家中事情不 断,母亲身上扛着那么多重担,但只是“轻叹”,表现出母亲的坚强乐观。 (2)赏析第⑩段画线句子“姐姐心里的缺口,慢慢地就被那月亮的银辉注得满满的了”的表达效果。 姐姐感情受挫在心里留下创伤,月光的抚慰实际是母亲的安慰与开导让姐姐重新振作,慢慢地变好了。该句独立 成段,突出强调了姐姐的转变,从侧面表现了“跟着月亮走”的内涵,表现了母亲的乐观与坚强对姐姐的正面影响。 5.联系全文,谈谈你对“跟着月亮走吧”的理解。你的生活中一定也有鼓舞你、抚慰你的人或事物,请联系实际 谈谈你的感受。【考点七】 示例:面对困难,要勇于面对,坚信光明总会到来。小时候的我胆小怕高,哥哥带我去爬山,我不敢上去,哥哥 告诉我把山路想象成上楼的台阶,把山顶想象成阳台,我们现在只是准备去阳台上看星星。在哥哥的鼓励下我慢慢克 服了恐惧,爬上了山顶,才知道山顶上的景色有多壮观。 二、(2018·恩施)阅读下文,完成题目。 奶奶的玉簪子 王秋珍 ①奶奶的玉簪子不见了! ②那个玉簪子,是当年奶奶的爸爸送给奶奶的妈妈的定情信物,奶奶一直视之如命。每天早上,奶奶再忙都会把 发髻梳得一丝不乱。玉簪子被奶奶摸得日益剔透,散发着温润的光。它安安稳稳地插在奶奶的发髻上,就像奶奶平静 的生活。 ③丢了玉簪子,就是丢了奶奶的命。奶奶终日愁眉紧锁。 ④爷爷帮奶奶找了这头翻了那头。“咱们眼睛花了记性差了,还是叫儿子找吧。小时候,他找东西可机灵了。” 奶奶茫然而凄切的眼神,让爷爷心痛。爷爷想不出别的法子,就几次三番地给父亲打电话。 ⑤父亲回家了。 ⑥见到父亲,奶奶的眼泪唰地下来了。父亲宽慰道:“妈,玉簪子会找回来的。” ⑦奶奶拉住父亲的手,就像拉住了救命稻草。奶奶的眼神一遍遍地抚摸父亲,生怕他会长了翅膀飞走。父亲让奶 奶好好回忆,玉簪子丢之前,自己去过哪些地方。 ⑧父亲跟着奶奶来到了田野。 ⑨田垄上,奶奶种的扁豆开花了,它们仰着小鸟一样的嘴巴,好像在和奶奶说话。奶奶轻轻地碰了碰它们的小脑 袋说:“两天不见,又长大了。”父亲蹲下身,拨弄起扁豆。也许奶奶和扁豆聊天的时候,玉簪子掉了下来。奶奶看 着父亲的侧影说:“小时候,你不爱吃扁豆,却爱画扁豆花。我就买了个大花盆,把扁豆种在家门口。”父亲“哦” 了一声,直起身来,看着扁豆花,似乎想起了久远的时光。 ⑩走进菜地,一畦畦的菜好水灵呀。它们被奶奶伺候得像她的发髻一样,整整齐齐,乖巧听话。奶奶带父亲来到 空心菜前。奶奶问:“还记得那个空心菜的故事吗?”父亲站在陌生的土地上,拨弄着和他生分的空心菜说:“记得 记得。狐狸精妲己在纣王面前进谗言,要宰相比干挖心表忠诚。比干临死前,姜子牙给了他一道符,教他挖心后,将 34 符贴于胸口,立即策马飞奔,不要回头,即使无心也不会死。比干照着做了,没想到中途遇到一个妇人,在叫卖空心 菜。比干好奇地一回头,立刻摔下马死了。” B11 奶奶点了点头,说:“小时候,你最爱看小人书。”奶奶老了,也许,她只想陷进回忆,徜徉老时光了。 B12 奶奶又带着父亲来到了老房子。老房子并不住人,但奶奶还是经常要去走走。二楼放着奶奶的织布机。这些 年,奶奶并不用它了,可她还是经常要上去擦拭一番。父亲埋头细细地查找,织布机的上上下下、角角落落都不能放 过。奶奶在一边絮絮叨叨:“咱们东阳的土布很有名,你以前盖的荷花被就是我在这儿织的。”父亲不由得感叹道:“想 不到一晃就这么多年了。” B13 在织布机边上,父亲发现了一个樟木箱子。箱子一尘不染,铜环上还泛着光,显然是有人经常打开它。玉簪 子会不会遗落在里边?父亲打开了樟木箱,他的眼睛突然定住了。 B14 他看到了什么? B15 一把已经缺脚的弹弓、一个早已褪色的风车、一沓发黄的小人书……还有涂鸦着很多扁豆花的画。 B16 奶奶正要开口,父亲抢了先:“就是用这只弹弓,我打破了人家的玻璃。是您带着我登门道歉,还给人家装 上了新玻璃。这个风车,是有一次赶会场时看见的,我很喜欢,您就省下了自己的午餐钱……”父亲说着说着,眼睛 有些发涩了。 B17 父亲闭了闭眼睛,稳了稳情绪,继续翻找。他的眼睛又一次定住了。 B18 他看到了什么? B19 一只玉簪子!一只剔透的玉簪子! B20 奶奶的玉簪子就这样被父亲找到了。奶奶的精气神全回来了。 B21 如今,当奶奶和我讲起这个故事,我总是问:“玉簪子怎么会掉到樟木箱子里?为什么以前总也找不到?” B22 奶奶总是笑而不语。 B23 一旁的父亲搔了搔头皮,说:“那时,我已经三年没回家了。” (选自《微型小说选刊》2018 年第 7 期) 1.根据下面的提示填空,将小说情节补充完整。【考点一】 不见簪子→爷爷寻找→父亲寻找→(田垄上找→菜池里找→老屋里找)→找到簪子 2.第②段运用了怎样的记叙顺序?有什么作用?【考点二】 插叙;交代了玉簪的来历和对奶奶的重要性,使文章内容更加完整,也为下文爷爷、爸爸为奶奶找簪子做铺垫, 推动了情节的发展。 3.文中画线处的细节描写表现了奶奶怎样的内心世界? 奶奶心中充满了对儿子的慈爱,十分珍惜相见的时光,生怕儿子很快离开。 4.【A+层级】“玉簪子”这一物品在小说结构上起到了什么作用?【考点四】 贯穿全文,把奶奶和父亲找簪子、忆往事等有机结合在一起,使文章脉络清晰。 5.阅读全文,概括小说的主题。【考点六】 小说叙述了奶奶“骗”父亲回家找玉簪子的故事,表现老人需要子女更多的关爱,子女应该常回家陪伴老人的主 题。 三、(2018·长沙)阅读下文,完成题目。 一个人的麦田 ①我读高三的时候,在我们那个地方,盛行陪读。我所在的那个班,一半以上的家长都在陪读。而我,似乎是一 个孤独的“另类”,因为,整整三年,我的父亲从未到学校来看过我,我虽然并不奢望父亲陪读,可见到那些陪读的父 母,心里还是隐隐发酸,直到那年高考,我才明白:父亲对我有着别样的期待,我并不是孤军作战。 ②高考前两天,学校让我们自己调整,我调转方向,打道回家。半年的闭关苦读,我和时节完全脱钩,回到家才 惊讶地发现,满地金黄,漫天麦香,已到收麦季节。时间过得真快。更让我措手不及的是,巍峨多年的父亲已经开始 佝偻,满头白发了。 ③对于我的火线回归,父亲很欣慰,“上阵父子兵”,麦收是父亲最重要的战役。多年来,我们一直并肩作战,把 时光打得颗粒归仓。父亲拿起一把镰刀,试试锋刃,递给我,今年麦倒伏,要用手割了,我心生忐忑——过去割麦, 是跟在收割机后,零打碎敲,对抗性为零,现在回到冷兵器时代,和麦子打“阵地战”,我还真有些力不从心。我接过 镰刀,掂了掂,我明白,我再怎么做也做不到像父亲那样游刃有余。 ④六月,阳光如炽,我不时直起腰,沿着脊梁沟,汗水一泻而下,酸痛逆流而上。我低估了弱不禁风的小麦,要 把镰刀临阵倒戈,把我的掌心磨满水泡,我暴露在麦芒般刺眼的阳光里,孤立无援,父亲却像个无坚不摧的坦克,所 向披靡。在这里,父亲总是火力十足。我不得不承认,这片麦田是父亲的主场,我则是他一个人的啦啦队。 ⑤田间休息,我给父亲端上了茶水,父亲看看我的手:“使不惯?别攥太紧,和拿笔一样。”我点点头,父亲可 35 以在他的麦田纵横驰骋,只是他没能教会我,或者说,他压根儿就没有想过要教会我。 ⑥喝罢水,父亲问我:“快高考了吧?”我说:“后天。”父亲怔住,满身的汗珠也如麦粒般静止,父亲拿毛巾 擦拭着我的额头,似乎要把我湿漉漉的疲惫赶走。很快,他督促道:“快回家歇着吧,别累着,高考才是你该干的事。 养足精神去收你的麦子,那个我帮不上。” ⑦父亲又开始埋首割麦,把对我的歉意,肆虐在麦子身上。在这里,镰刀是笔,麦子是墨,麦田是纸,父亲在麦 田挥毫泼墨。麦收是父亲的高考,更是为我而设的特殊陪考! ⑧阳光烘烤着麦田,我拖着沉沉的步子。羞愧地以备战高考的名义溜号。父亲伫立着,像一株硕大的麦穗:身滚 圆圆的汗珠,如麦子般饱满,灼灼其华,刺痛着我的眼。麦子是父亲的汗珠,而我是其中最大的一株吧。 ⑨正如麦田是父亲一个人的战场,高考是我一个人的麦田!看着同学被父母簇拥着走向考场,我没有丝毫嫉妒和 埋怨,因为我并不孤独,从故乡到小城,我和父亲在并肩作战。考场上,我在恣意挥毫;麦田里,父亲在挥汗如雨, 我们在各自的麦田里收获着自己的“麦子”。 ⑩那年,我考取了一所重点院校,以后,求学,工作,一路栉风沐雨,我始终没有忘记,我是一株赶考的麦子, 我有我的麦田,我要考取的不是功名,而是把父亲的期望,颗粒归仓。 (选自《意林》,作者洛水,有改动) 1.依据文章内容,填写下表。【考点一】 情节 “我”的心理或表现 父亲的心理或表现 回家 惊讶 ①欣慰 ②割麦 力不从心 游刃有余 交流 羞愧 ③歉意 考试 ④恣意挥毫 挥汗如雨 2.请从修辞手法的角度赏析第⑦自然段画线的句子。【考点五】 麦收是父亲的高考,更是为我而设的特殊陪考! 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将“麦收”比作高考,生动形象地写出了父亲用埋首割麦的激情来为“我”的高考助威, 给“我”鼓励,“我”也深深感受到了父亲深沉的陪伴和别样的期待,同时也获得深刻启示。 3.细读第②段,说说“我”为什么会“措手不及”。 ①感叹时间过得快;②感叹父亲变化大。 4.【A+层级】结合文章内容,说说标题“一个人的麦田”有何含义。 “一个人的麦田”既指父亲一个人挥汗如雨收获麦子的麦田,又指“我”一个人赶赴的收获人生的高考。 5.请结合文章主题和下面的“链接材料”所述的情形,说说你对“陪读现象”的看法。【考点六、七】 【链接材料】大部分学校特别是名校的周边,生活着“陪读”一族。这些陪读的父母,有的放弃自己宽敞舒适的 安乐窝,租住在学校周边狭小的出租屋里;有的甚至辞掉自己的工作,牺牲自己的事业,全身心照顾子女的学习与生 活。 示例:陪读体现了天下父母对孩子的不尽关爱,在某种程度上它能让孩子感受到近在咫尺的关怀与鼓励;但我更 欣赏文中“我”与父亲选择的另一种陪伴与鼓励的方式,那就是用“身教”告诉孩子,每个人都有自己的战场,都应 在自己的战场中奋力挥洒,全力以赴,颗粒归仓,不负彼此的期望。(言之有理即可) 四、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留三分给优雅 单位有食堂,食堂偶尔也出好菜。所谓好菜,不过是我喜欢的菜,例如那天的熏鸭肉、红烧土豆、油焖茄子。我 大快朵颐。一般情况我只吃一碗饭,但那天我就着好菜一发不可收拾,吃完第一碗又去盛了一碗。我觉得饭少对不起 好菜,还加大了量。 吃完后,我一脸满足地走出餐厅。反应随即就来,没走出多远,肚子就开始难过,紧绷绷的,像塞了几块石头。 越走,越觉得难过,于是只好手捂肚子,放慢速度。但实在吃撑了,肚子仿佛刀绞般难过。我只能在路边蹲下来缓解 难过。简直是乐极生悲,美味的午餐竟然因为自己的不节制而成为罪魁祸首。我后悔不迭,心想,要是只吃七分饱, 哪会这么狼狈。 工作以后,很少去外公家,少时熟稔的农活也日渐生疏。那次深秋回家,刚好赶上外公在种小麦。外公负责划沟, 我则负责把麦籽均匀地撒到沟里。 外公沿着地的边,划出一个大大的方框,然后在框内划出一条条沟。我不由纳闷:“你这是做什么?”外公道:“我 要空出一圈种花。”我先是不解,继而佩服起外公的风雅来。 36 他说:“你明年春天来看看我的田地,你会惊讶的。” 他的话果然引起了我的期待。 第二年春天,我见到了外公的杰作。几块方整的地里种着麦子,外围是妖冶的鸢尾花,深深的绿被娇艳的紫拦住 去路;也有的地里种着油菜,但中间呈十字形地种了鸢尾,于是黄色被紫色分割。 他的庄稼总少不了点缀的东西,或凤仙花、鸡冠花、常春花,又或高大的蓖麻。我没想到文化程度不高的外公, 竟有如此风情。 有一次,我到外地出差。上车不久就听到两个男人的争吵声。一位四十多岁的中年男子要求对号入座,原因是他 晕车,特意买了靠窗位置的车票。但位置上已经坐着一位二十出头的年轻人。中年人说:“对号入座是最起码的规则, 你得遵守吧?”年轻人嚼着口香糖说:“又不是没空位,你随便找个坐下就行了,哪这么麻烦!”不久,中年人妥协 似的在年轻人身边坐下。 没过几站,年轻人就站起来准备下车。他下车后,中年男人突然大喊:“喂,你别急!”众人以为中年男子还要 找年轻人理论,却不曾想,他从座位上拿起一把雨伞对司机说:“师傅,麻烦您停一下,年轻人的雨伞落下了。”他 拿着雨伞奔下车,朝年轻人追去。 过了一会儿,他气喘吁吁地回到车上。我不知道年轻人接过伞时,会有怎样的表情,只知道乘客中有人向中年男 人竖起了大拇指。 吃七分饱,留三分给舒适;种七分地,留三分给风华;得七分理,留三分给豁达。无论为人、处世、生活,或许 都可以留出三分空地,植一片优雅。 1.文中的三个小故事,分别表现了“我”不同的情感变化。请仿照示例,概括第二个故事的情节,并完成第二、 三个故事中“我”的感情变化过程。【考点一】 主要故事情节 “我”的感情变化过程 第一个 故事 “我”在食堂吃撑,肚子难受 满足→后悔 第二个 故事 外公种庄稼,田间点缀其他美丽的花 不解(纳闷)→佩服 第三个 故事 中年男人不计前嫌,送还雨伞 惊讶→赞美 2.联系文章具体语境,解释下列加点的词语。【考点五】 不久,中年人妥协似的在年轻人身边坐下。 指中年男人宽容大度,不再与年轻人争辩。 3.请从修辞的角度,赏析下列句子。【考点五】 反应随即就来,没走出多远,肚子就开始难过,紧绷绷的,像塞了几块石头。越走,越觉得难过,于是只好手捂 肚子,放慢速度。但实在吃撑了,肚子仿佛刀绞般难过。 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形象生动地写出了“我”当时因为吃撑了而非常难受的情状。表现了“我”的后悔不迭, 突出文章“留三分给优雅”的主旨。 4.【A+层级】结合文章内容,说说结尾段在文章中的作用。【考点五】 内容上,卒章显志(深化文章的中心),用三个议论排比句点明“无论为人、处世、生活,都应该留三分给优雅”的 主旨;结构上,总结全文,与上文三个小故事遥相呼应,使文章结构完整。 5.“我不知道年轻人接过伞时,会有怎样的表情”,请展开想象,用简洁的语言描写出年轻人接过雨伞时的情景。 (不超过 80 字)【考点七】 示例:年轻人听到后面的喊声,回头一看,只见那中年人拿着雨伞急匆匆地向他走来。他定眼一看,发现那雨伞 是他落下的,他连忙迎上去接过雨伞,脸涨得通红,连声说:“谢谢,谢谢!”(要将年轻人的羞愧及道谢描写出来, 符合情境即可) 专题例析二 一、(2017·桂林)阅读下文,完成题目。 第二次考试 何 为 ①声乐家苏林教授发现了一件奇怪的事情:在这次参加考试的 200 多名考生中,有一个 20 岁的女生陈伊玲,初试 37 成绩十分优异:声乐、视唱、练耳和乐理等都列入优等,尤其是她的音色美丽、音域宽广,令人赞叹。而复试时却使 人大失所望。苏林教授一生桃李满天下,但这样年轻而又有才华的学生却还是第一个,这样的事情也还是第一次碰到。 ②那次公开的考试是在一间古色古香的大厅里举行的。当陈伊玲镇静地站在考试委员会的几位声乐专家面前,唱 完了冼星海的那支有名的《二月里来》时,专家们不由得互相递了递赞赏眼色。按照规定,应试者还要唱一支外国歌 曲,她唱的是意大利歌剧《蝴蝶夫人》中的咏叹调《有一个良辰佳日》。她那灿烂的音色和深沉的感情惊动了四座。一 向以要求严格闻名的苏林教授也颔首赞许。在他严峻的眼光里,隐藏着一丝微笑。大家都注视着陈伊玲:嫩绿色的绒 线上衣,咖啡色的西裤,宛如春天早晨一株亭亭玉立的小树。在众目睽睽下,这个本来从容自若的姑娘也不禁有点困 惑了。 ③复试是在一星期后举行的。它将决定一个人的终身事业。经过初试这一关,剩下的人已经寥寥无几。本市有名 的音乐界人士都到了。这些考试委员和旁听者,在评选时几乎都带着苛刻的挑剔神气。但是大家都认为,如果合乎录 取条件的只有一个人,那么这人无疑应该是陈伊玲。 ④谁知道事情却出乎意料。陈伊玲是参加复试的最后一个人,唱的还是那两支歌,可是声音发涩,毫无光彩,听 起来前后判若两人。是因为怯场、心慌,还是由于身体不适而影响声音?在座的人面面相觑,大家带着询问和疑惑的 眼光望着她。虽然她掩饰不住脸上的困倦,一双聪颖的眼睛显得黯然无神,那顽皮的嘴角也流露出一种无法诉说的焦 急。可是她通体是明朗、坦率的,使人信任的。她抱歉地对大家笑笑,飘然走了。 ⑤苏林教授显然是大为生气了。他一向认为,要做一个真正为人民所爱戴的艺术家,首先要是一个高尚的人,一 个各方面都能成为表率的人!这样一个自暴自弃的女孩子,是永远也不能成为有成就的歌唱家的!他生气地侧过头去 望着窗外。这个城市刚刚受到一次严重的台风袭击,窗外断枝残叶狼藉满地,整排竹篱倾倒在满是积水的地上,一片 惨淡的景象。 ⑥考试委员会对陈伊玲有两种意见:一种认为陈伊玲的声音极不稳定,很难造就;另一种认为可以让她再试一次。 苏林教授有他自己的看法,他觉得重要的是应了解造成她声音前后悬殊的原因,如果问题在于她对事业和生活的态度, 就是禀赋再好,也不能录取她! ⑦可是究竟是什么原因呢? ⑧苏林教授从秘书那里取来陈伊玲的报名单,在填着地址的那一栏上,他用红铅笔画了一条粗线。报名表上那姑 娘的照片,是一张朝气蓬勃、叫人喜欢的脸,小而好看的嘴,明快单纯的眼睛,笑起来鼻翼稍稍皱起的鼻子。这一切 都像是在提醒这位声乐专家,不能用任何简单的方式对待一个人——一个有活力、有思想、有感情的人。至少眼前这 个姑娘的某些具体情况,是这张简单的表格上看不到的。如果这一次落选了,也许这个人终生就和音乐分手了。她的 天赋可能从此就被埋没。情况如果是这样,那他是绝对不能原谅自己的。 ⑨第二天,苏林教授乘早上第一班电车出发,根据报名单上的地址,好不容易找到了在杨树浦的那条偏僻的马路, 他进了弄堂,不由得吃了一惊。 ⑩那弄堂里有些墙垣已经倾塌,烧焦的梁柱呈现一片可怕的黑色,断瓦残垣中间时而露出焦黄的破布碎片,所有 这些说明了这条弄堂不仅受到台风破坏,而且显然发生过火灾。就在这瓦砾场上,有些人大清早就在忙碌着清理什么。 B11 苏林教授手持纸条,不知从何处找起,忽然听见对面的楼窗口,有一个孩子有事没事地张口唱着:“咪—— 咿——咿——咿——,吗——啊——啊——啊”,仿佛歌唱家在练声似的。苏林教授不禁微笑了:“这准是她的家!” 他猜对了,那孩子就是陈伊玲的弟弟。 B12 从孩子嘴里他知道:他姐姐是个转业军人,从文工团回来的,到了上海被分配到工厂里担任行政工作。她是 个青年团员,又积极又热心,不管厂里也好,弄堂里也好,有事找陈伊玲准没有错!两三天前,这里因为台风造成电 线走火,烧毁了不少房子。陈伊玲协助弄堂干部安置灾民,忙得整夜没睡,影响了嗓子。第二天刚好是她复试的日子, 她说了声:“糟糕!”还是去参加考试了。 B13 这就是全部经过。 B14“瞧。她还在那儿忙着哪!”孩子向窗外扬了扬手说,“我叫她!我去叫她!” B15“不用了。请转告你姐姐,通过第二次考试,她已经被录取了!” B16 苏林教授从陈伊玲家里出来,走得很快。他心里想着:这个女孩子完全有条件成为一个优秀的歌唱家,我几 乎犯了一个错误!这天早晨,有什么使人感动的东西充溢在他胸口,他想赶紧回去把陈伊玲的故事告诉每一个人。 1.阅读全文,梳理故事情节。 初试艺惊四座→复试令人失望→教授调查原因→救灾影响嗓音→破格录取伊玲 2.【A+层级】第⑤段中,描写窗外景色有什么作用?【考点十】 描写了城市遭受台风袭击后一片狼藉的景象,为下文写陈伊玲因救灾而影响考试的情节埋下伏笔。 3.品读第②段画线句,具体分析这个比喻句的妙处。 嫩绿色的绒线上衣,咖啡色的西裤,宛如春天早晨一株亭亭玉立的小树。 38 这个句子将陈伊玲比作春天早晨的一株小树,用小树的嫩绿形容陈伊玲的服饰,用小树的亭亭玉立比喻年轻的陈 伊玲美丽的身姿,形象生动地描绘了陈伊玲青春活泼、充满活力的形象。 4.第 B16 段,“苏林教授从陈伊玲家里出来”,为何“走得很快”?【考点九】 这个细节流露出苏林教授的激动与欣喜之情,因为他为陈伊玲的事迹所感动,急切地想把陈伊玲的故事告诉大家, 同时表现了他为自己终于没有埋没人才而庆幸的心理。 5.【A+层级】请说说标题“第二次考试”的含义。【考点八】 包含两层意思:①指陈伊玲参加的那次让评委失望的复试;②指陈伊玲在自然灾害面前的表现,她在人生的考场 上交了一份满意的答卷。 6.这个故事塑造了两个人物,你认为谁是主角,为什么? 陈伊玲是主角,因为文章的主题是赞美陈伊玲纯朴善良、热心助人、乐于奉献的美好品质;文章的情节也是围绕 陈伊玲展开的。 二、(2018·巴中)阅读下文,完成题目。 父亲是一盏灯 崔 立 儿子与父亲在漫无边际的森林中行走。 原本,他们不该迷路。 看时间差不多了,父亲说:“儿子,咱们回吧。”儿子玩得起兴,说:“爸,我想再玩一会儿。”儿子 14 岁,正 是贪玩的年纪。 直到天微微黑了,他们还是找不到来时的路。 微弱的月色下,只能隐约看见自己的两只手,脚底下一片漆黑,远方也看不到一星半点的灯光。儿子害怕了。往 日在电视里看到的一幕幕骇人的场景,都在眼前跳了出来。 儿子想哭,说:“爸,我害怕。” 父亲拍了拍儿子的肩说:“别怕,我们一会儿就走出去了。” 父亲说着话,抬起头,激动地说:“快看,前面有灯光——” 儿子顺着父亲说的方向看去,黑乎乎的,什么也看不到。 父亲说:“你个子矮,当然看不真切了。” 儿子其实也就比父亲差半个头的高度。 但既然父亲说看见了灯光,儿子心头的恐惧瞬时就淡化了。 父亲在前面走,儿子在后面跟,黑乎乎的森林里,只听见两个人走路的脚步声。 走了好一会儿,儿子有点乏了,说:“爸,怎么还没到啊?” 父亲说:“快了,你再坚持坚持,你看,前面就有灯光了。” 儿子顺着父亲指的方向看,黑乎乎的,什么也看不见。 继续走,父亲在前走着,儿子在后面跟着。 走在前面的父亲突然踉跄了一下,差点儿摔倒。儿子说:“爸,你怎么了?” 父亲说:“没事,被绊了一下,继续走吧。” 儿子点点头,两个人继续赶路。 儿子又累又饿,但走在前面的父亲像是有使不完的劲儿。儿子看着父亲的身影,咬咬牙,硬着头皮继续往前走。 终于,儿子也看到灯光了。 一片树林里,有一间小木屋,屋里亮着灯。 父亲拍打着门,门开了,暖暖的灯光亮亮的,原来是森林管理员,一个老人家。 “你们是不是迷路了?快进来吧。” 父亲进门时长舒了一口气,脸上满是汗珠。 儿子看到,父亲走路一瘸一拐的,应该是那次被什么东西绊倒了,扭伤了脚踝。 那是儿子 14 岁时发生的事了。眼下,又有一件天大的事。儿子轻信一个朋友的话,以自己的名义给他贷款好几十 万元。朋友生意失败,整个人消失得无影无踪。 儿子还不起钱。追债的上诉到法院,结果只有两个:儿子要么还钱,要么被判刑。 儿子在家里,像热锅上的蚂蚁走来走去。儿子反复说着:“怎么办?怎么办?怎么办?” 父亲说:“儿子,别怕,总会有办法的。” “有办法!有办法!能有什么办法!”儿子突然歇斯底里地朝父亲吼起来。 儿子被传唤去了法院。开庭半个小时,原告方突然说欠款已付,提出撤诉。儿子愣了半天,想,是谁帮自己付的 39 款呢? 直到走出法院,儿子看到了在门口等着的父亲,明白了。 儿子问:“爸,那么多钱你是如何筹集的?” 父亲说:“不管了,咱们回家。” 出租车将儿子带到了另一个地方,一个陌生而狭小的地方。儿子明白了,父亲把他的房子卖了。 儿子的声音哽咽,说:“爸……” 父亲说:“别想了,一家人住这里也挺好的。” 儿子突然想起了什么,说:“爸,14 岁那年,我们迷路那次,你真的看到灯了吗?” 父亲没有说话,只拍了拍儿子的肩,像很多年前,在那片森林里一样。 (选自《2017 年中国年度小小说》,略有删改) 1.小说主要写了儿子的两件事,请简要概括。 ①儿子(14 岁时)贪玩(在森林中)迷路,在父亲带领下走出森林。②儿子无力还贷,父亲卖房帮助他走出困境。 2.请从描写的角度,分析文中画线句子的表达效果。【考点十】 (1)微弱的月色下,只能隐约看见自己的两只手,脚底下一片漆黑,远方也看不到一星半点的灯光。 环境描写。渲染了森林的黑暗和恐怖,烘托了儿子害怕的心理。 (2)父亲进门时长舒了一口气,脸上满是汗珠。 动作描写。表现了父亲带领儿子走出森林后内心的轻松。(或:外貌描写。形象地表现了父亲带领儿子走出森林 的艰辛。) 3.文章结尾儿子问父亲“14 岁那年,我们迷路那次,你真的看到灯了吗?”父亲没有回答。 父亲看到灯光了吗? 请说明理由。【考点九】 父亲没有看到灯光。父亲说看到了灯光,不过是对儿子的安慰。理由:①父亲的身高只比儿子高半个头;②从迷 路到走到小木屋的漫长过程中,儿子多次顺着父亲说的方向看去,都是黑乎乎的;③当父亲进小木屋时,“长舒了一 口气”,表明他心里一直没有底。 4.【A+层级】结合文章内容,简要分析父亲是一个怎样的人。【考点十一】 示例:①沉着镇定。面对困境,父亲并没有表现出惊慌,而是一直安慰儿子“别怕”“总会有办法的”。②充满智 慧。迷路后,父亲用善意的谎言“前面有灯光”激励着儿子跟着他走出森林。(意思对即可) 5.【A+层级】说说小说标题的含义。【考点八】 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 ,形象地写出了父亲对儿子在成长困境中的引领作用,如一盏灯,照亮并温暖儿子一路前 行 ,表达了儿子对父亲的敬佩和感激之情。 三、(2018·攀枝花)阅读下文,完成题目。 一碗热汤 赵向辉 立冬的一场雨,让这个小城的路面变得更凉了。 傍晚,一个老婆婆蹒跚走在大街上,她遇到餐馆就往里看两眼,直到看见这家义连香饭店。老婆婆慢悠悠推门走 了进去,里面客人很多,她在角落一张没人的桌子前坐了下来。 服务员上前问:“阿婆,吃点什么呀?”老婆婆哆嗦着说:“我有两块钱,能花一块钱喝碗热乎汤吗?”服务员 怔了一下说:“能,等一下,我去端。” 服务员没有直接去服务台,而是先进了员工更衣室。 过了十来分钟,服务员端着一碗热腾腾的打卤面、一碗热汤,还有一个肉饼,送到了老婆婆的餐桌上。 “我只有两块钱,不要肉,也不要面条,只喝汤就行。”老婆婆依旧哆嗦着说,而且,说完就留下了两行泪水。“婆 婆,没事的,今天店里有活动,只要就餐就可赠送肉饼和打卤面,放心吃吧。”服务员亲切地说。 老婆婆吃着面条,喝着汤,脸上挂着笑容。 一会儿,一位帅气的男士走到老婆婆身边问:“阿婆,怎么不吃肉饼啊?是不好吃吗?”老婆婆微微一笑:“拿 回去,给瘫在床上的老伴吃,他很长时间没吃过肉了。” “您今天这是出来做什么呀?” “给老伴买药,就剩下了两块钱,实在冷得厉害,我怕自己感冒病倒,再也不能照顾老伴,所以想花一块钱喝碗 热汤再往家走。” “您家住哪儿?” “住在税务局那块儿。” 男士离开老婆婆的餐桌,进了经理室。大约五分钟后,男士拿着一个纸箱子出来,和几个服务员私语了几句,然 40 后喊道:“我是餐厅的经理,今天,餐厅搞活动,凡来就餐者,都有一次抽奖机会,抽中一、二、三等奖的当场兑 现。” 有顾客嘀咕,这不年不节的,也不是开业周年庆典啥的,搞什么抽奖活动啊? 男士用左手拿着箱子走过三桌,三桌都没抽中。等到了老婆婆桌前,他说:“阿婆,吃好了吧,请您从里面抽一 张奖券。”老婆婆茫然地望着男士。男士把箱子放低,示意老婆婆伸手进去拿出一张纸来。老婆婆还是茫然,但是她 照做了,拿出来一小张粉色的方块纸。男士很利索地用右手拿过老婆婆手中的粉纸,把箱子倒了一下手,然后又倒回 来,突然举起右手中的粉纸说:“阿婆中一等奖了!奖金 2__000 元!” 大家鼓起掌来。男士从衣袋里拿出整整齐齐的一沓现金,递给老婆婆说:“阿婆,这是奖金,收好了啊。”老婆 婆说:“我不能要你的钱,我家里有钱。”男士说:“这不是我白给您的,是您抽奖中奖了,放心拿着吧。”老婆婆 像在和男士说话,又像是自言自语:“今天我的运气真好,吃了赠送的面,还中了这么大的奖,看来老天还是舍不得 让我和老头子死的。” 一名男服务员拿着一串汽车钥匙走到老婆婆身边说:“阿婆,正好我下班,顺路送您回家吧。”老婆婆泪眼婆娑 地上了一辆小轿车。 继续抽奖,有两桌客人抽中了二、三等奖,粉纸上分别写着免单和半价。结账时,这两桌客人都按原价结清了饭 钱。一人说:“我看出来了。”另一人说:“你们都是好人,我会常来这里吃饭的。” 客人都离开后,最先接待老婆婆的服务员问:“经理,你怎么想到这个点子的?太棒了!”经理说:“还得感谢 你呢,我经过时正好听到了你和阿婆的对话,又看到你在前台拿出二十多元钱给阿婆买饭,决定帮老人家一把,匆忙 中策划了抽奖活动,却被人看穿了。” 开车出去的男服务员回来后,把车钥匙交给经理后说:“车上和老婆婆聊天,她已经 80 多岁了,太可爱了,像我 太奶奶。” (选自《小小说月刊》2018 年 5 期,有删改) 1.老婆婆走进义连香饭店只是想花一元钱喝碗热汤,却受到了特别的对待。请概括老婆婆受到的第一次特别对待。 第一次特别对待:服务员背着老婆婆给她买了一碗打卤面、一个肉饼。 第二次特别对待:经理以中两千元“大奖”的方式给她帮助。 第三次特别对待:经理安排服务员以下班顺路带老婆婆为名专车送她回家。 2.【A+层级】文章开头写道:“立冬的一场雨,让这个小城的路面变得更凉了。”这句话属于什么描写?有什么 作用?【考点十】 环境描写。①交代故事发生的时间、地点和环境特点;②推动情节发展(或“为后面的情节做铺垫”);③环境的寒 冷和服务员、经理的热心形成对比,突出小说的主题。 3.老婆婆已“抽中”一等奖,达到了经理的目的。作者为什么还要安排“继续抽奖”这一情节?【考点九】 ①二、三等奖还未抽出,如果不继续抽奖,经理就食言了;②写继续抽奖才能引出顾客看穿抽奖活动并放弃领奖 的内容,表明顾客受到经理善心的感染,突出了善心的传递,深化了小说的主题。 4.文中画线句子用了人物描写的哪些手法?有什么作用?【考点十二】 动作描写(细节描写)、语言描写,突出经理不想让客人看穿他刻意安排这次抽奖活动帮助老婆婆的心理,表现了 经理的善良和机智。(言之有理即可) 5.【A+层级】依据全文,概括老婆婆的性格特点。【考点十一】 ①为人实诚、本分;②关爱老伴,有责任心;③坚强乐观;④要求不高,容易满足。
查看更多

相关文章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