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1-11-10 发布 |
- 37.5 KB |
- 18页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2020年四川成都中考语文全真模拟卷(三)(含答案解析版)
2020年四川成都中考语文全真模拟卷(三) A卷(共100分) 第I卷(选择题,共24分) 一、 基础知识(第小题3分,共12分) 1.下列句子中加点字的字音或字形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 A.他正向古代典藉钻探,有如向地壳(qiào)寻求宝藏。仰之弥高,越高,攀得越起劲;钻之弥坚,越坚,钻得越锲(qì)而不舍。他想吃尽、消化尽我们中华民族几千年来的文化史,迥迥目光,一直远射到有史以前。 B.惜秦皇汉武,略输文彩;唐宗宋祖,稍逊(xùn)风骚(sāo),一代天娇,成吉思汗(hán),只识弯弓射大雕。 C.这是某种令人惊骇而不知名的杰作,在不可名状的晨曦中依稀可见,宛如在欧洲文明的地平线上瞥(piè)见的亚洲文明的剪影。 D.有些人有一种错觉,似乎优雅风度就是矫(jiǎo)揉造作,是出于无聊,是附庸风雅,是毫无意义的扭捏作态。 2.下列句子中加点的字有误的一项是( ) A.父亲总是买书,当他把书提进门时,忙家务的母亲总是很快地把湿漉漉的手抹干了,把那一摞书当成瑰宝一样,小心翼翼地捧过来,欢天喜地地翻看。 B.一阵秋雨后,金桂芬芳馥郁,我凑近细小嫩黄的花瓣,贪婪地嗅着。突然鼻翼一痒,不禁打了个寒噤,桂树上的无名鸟便立即张惶失措地逃离了 C.时光荏苒,斯人已不知何处,但他们留下了为世人所赞颂的美丽。闭上眼,只觉得一股清气扑面而来。不再自怨自艾,把一缕深藏的情意,凝于笔端的绮丽,独自妖娆,兀自清逍。 D.我们鉴赏文艺,最大目的无非是接受美感的经验,得到人生的受用。要达这个目的,不能够拘泥于文字。必须驱遣我们的想象,才能够通过文字达到这个目的。 3.下列各句中,加点成语使用恰当的一项是( ) A.谈论东坡文化及其影响力,我们既要有文化自信,不妄自菲薄,又要有全球视野,不盲目乐观。 B.漫步这里的景区,石林、溶洞、飞瀑显露出鬼斧神工的魅力,浓厚淳朴的苗家风情及风姿绰约的民族歌舞给景区增添了人文情趣。 C.这是一家国家级出版社,近几年来,出版了很多深受读者尤其是在校大学生喜爱的精品图书,不少 作家对它趋之若鹜。 D.蓝牙版自拍杆,利用手机蓝牙功能,使用方便,拍照效果好,投放市场后果然不孚众望。 4.下列句子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 A.畅销读物能否成为经典的作品,关键在于它具备能经受时间考验的思想性和艺术性。 B.实现教育现代化,需要建设大批思想过硬、业务精通、甘于奉献的高素质教师队伍。 C.学生在学习上有三忌:一忌上课不可分心,二忌课后不能巩固,三忌不能学以致用。 D.人的一生大约有一半左右的时间都是在思考,只不过成功者总是在思考有意义的事。 二、文言文阅读(每小题3分,共12分) 阅读下面三个文段,完成5—8题。 (甲)崇祯五年十二月,余住西湖。大雪三日,湖中人鸟声俱绝。是日更定矣,余拏一小舟,拥毳衣炉火,独往湖心亭看雪。雾凇沆砀,天与云与山与水,上下一白。湖上影子,惟长堤一痕、湖心亭一点、与余舟一芥、舟中人两三粒而已。 到亭上,有两人铺毡对坐,一童子烧酒炉正沸。见余,大喜曰:“湖中焉得更有此人!”拉余同饮。余强饮三大白而别。问其姓氏,是金陵人,客此。及下船,舟子喃喃曰:“莫说相公痴,更有痴似相公者!” (张岱《湖心亭看雪》) (乙)环滁皆山也。其西南诸峰,林壑尤美,望之蔚然而深秀者,琅琊也。山行六七里,渐闻水声潺潺而泻出于两峰之间者,酿泉也。峰回路转,有亭翼然临于泉上者,醉翁亭也。作亭者谁?山之僧智仙也。名之者谁?太守自谓也。太守与客来饮于此,饮少辄醉,而年又最高,故自号曰醉翁也。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山水之乐,得之心而寓之酒也。 (欧阳修《醉翁亭记》节选) 5.下列句中加点字的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 A.余拏一小舟 拏:撑 B.是日更定 是:这 C.名之者谁 名:命名 D.醉翁之意 意:情意 6.下列各组加点词的意义与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望之蔚然而深秀者/何陋之有 B.余强饮三大白而别/有闻而传之者 C.太守与客来饮于此/告之于帝 D.其西南诸峰/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 7.对下面句子翻译正确的一项是( ) 峰回路转,有亭翼然临于泉上者,醉翁亭也。 A.山路回转,有一座亭子像鸟张开翅膀一样,立在泉水上,是醉翁亭。 B.山势回环,路也跟着拐弯,有一个四角翘起,像鸟张开翅膀一样高踞在泉水上方的亭子,是醉翁亭 C.山峰回环,山路崎岖,有一个亭子,上面的鸟张开翅膀,高踞在泉水上方,是醉翁亭。 D.山势回环,路也跟着拐弯,有一个像鸟的翅膀一样,高踞在泉水上的亭子,是醉翁亭。 8.下列对选文文意理解概括与写法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两段文字都有叙事。甲文写“我”独自一人到湖心亭赏雪,乙文写太守与客人到醉翁亭饮酒。 B.两段选文都写到了水。甲文写的是天云山水一片混沌的景色,乙文写的飞流直下的山间泉水。 C.两段选文都寄情山水。甲文痴迷于深夜西湖的美丽雪景,表现出愤世嫉俗、安贫乐道的思想情趣;乙文写被贬之后寄情山水,表现出随遇而安、与民同乐的旷达情怀。 D.画线句写景各有千秋。甲文运用白描手法,寥寥几笔,勾勒出景物的神韵,形神兼备;乙文运用移步换景的手法,动静交织,有声有色,描绘了醉翁亭的优美环境与奇丽景色。 第II卷(非选择题,共76分) 三、 默写(共6分) 9.默写古诗文中的名篇名句。(6分) (1)补写下列名句的上名或下句。(任选其中两句作答,如三句皆答,按前两句判分) ①_______________,直挂云帆济沧海。(李白《行路难》) ②欲为圣明除弊事,_______________。(韩愈《左迁至蓝关示侄孙湘》) ③_______________,蜡炬成灰泪始干。(李商陷《无题》) (2)请在《月夜忆舍弟》和《咸阳城东楼》两首诗中任选一首,在答题卡上默写诗的颔联和颈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四、 现代文阅读(共10分) 阅读下面文章,完成10—12题。 别在流行中失去自我 范思翔 ①从“高手在民间”的“炫技”拍摄,到跳、唱、抖不能停的“鬼畜”剪辑,以“快手”“抖音” 为代表的短视频APP迅速征服了大量95后、00后。最新数据显示,“快手”拥有近7亿累计用户,1.2亿日活跃用户,“抖音”正向此靠近。当深度用户捧着手机“刷一天根本停不下来”“坐地铁看,走路也看”时,他们是在迷恋什么? ②“记录普通人的生活”,某短视频APP如是宣称。只是放眼望去,那些十来秒的短视频中,真正的普通生活、优质记录倒在少数,多半还是自虐式吃异物、无意义搞笑以及刷底线猎奇。如果说此前网络上为人诟病的“三俗”内容还是打打擦边球、尚显“含蓄”的话,那么这些短视频无疑是在赤裸裸地进行感官刺激。回顾这些年网络流行的一些风向,不难发现其中也有一种趋势:载体从文字、图片到视频,浏览时间从以分计到以秒算,提供的信息日渐低俗,用户的时间被越切越碎,品位似乎也一降再降。互联网大潮起起落落,低俗短视频的风潮终会过去。只是,若按这趋势发展,下一次的流行物是否会更让人大跌眼镜? ③潮流代代不同、年年变化,不变的是年轻人始终能够敏感地追上潮流、乐在其中。古语有云“近朱者赤,近墨者黑”,年轻人正处于“三观”塑造期,他们所追逐的流行风潮,必将“润物细无声”般内化于价值观念与思维方式之中。相较于过往,如今的潮流风向标主要发源于网络,更新更快、花样更多,却也泥沙俱下、良莠不齐。如若不加选择地终日追逐,部分年轻人空虚迷茫的状态只怕更甚。 ④有媒体研究者曾说:“毁掉我们的不是我们所憎恨的东西,而恰恰是我们所热爱的东西。”“所热爱的东西”,直接影响着人生的主题能否深化。警惕“娱乐至死”、拒绝浮躁,静下来寻找值得交付的热爱,无论是一首好诗、一篇好文、一曲好歌,恐怕都比十来秒的视觉冲击有意义得多。 ⑤“人活着总要有个主题,使你魂梦系之。”青年人朝气蓬勃、风华正茂,本应如“早上八九点钟的太阳”般给人以希望。当下,价值多元、选择爆棚,青年人如果每次都随流行而去,在屏幕中“坐井观天”,任凭人生的主题被一次次冲散,那就会失去专注力和思考力。相反,生命的这一阶段,正是学本领、长才干、拓视野的黄金年龄,正是大展拳脚、实现抱负的关键时期,还应该有科学、文化等饱满且值得追寻的日常。青年人应躬耕于自己的人生主题,努力实现价值,别在流行中失去自我。 (有删改) 10. 文章第①段有什么作用?(3分) 11.文中第⑤段画线句运用了什么论证方法?试分析其表达效果。(3分) 12.结合文章第④段的画线句,联系实际,说说你对这句话的理解。(4分) “毁掉我们的不是我们所憎恨的东西,而恰恰是我们所热爱的东西。” 三、 作文(60分) 13.按要求作文。(60分) 阅读下面一首诗歌,根据要求作文。 还有一支春天的歌 汪国真 有片草地我们都走过 有朵小花我们都记着 有个愿望我们都曾有过 有段往事我们都珍藏着 有过追求 有过失落 有过平坦 有过挫折 我们有过许多许多 还有一支春天的歌 其实,无论过去、现在,还是将来,都是一支春天的歌。请结合自己的生活经历或体验,以“那一支春天的歌”为题,写一篇不少于600字的文章。 要求:①文体自选(诗歌、戏剧除外);②表达真情实感,不得套写、抄袭;③文中不得出现真实的人名、校名、地名。 B卷(共50分) 一、 诗歌鉴赏(共4分) 阅读下面一首诗,完成1—2题。 游湖 双飞燕子几时回?夹岸桃花蘸①水开。 春风断桥②人不渡,小舟撑出柳阴来。 注释:①(蘸)zhàn。②(断桥)指湖水浸过桥面。 1.“夹岸桃花蘸水开”中的“蘸”字用得好。请做简要分析。(2分) 2.这首诗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2分) 二、文言文阅读(共12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3—5题。 周维城传 嘉庆元年,余游富阳,知县恽候请余修县志,未及属稿,而恽候奉调,余去富阳。富阳高傅占,君子人也,为余言周维城事甚具,故为之传,以遗后之修志者。 周丰,字维城,其先绍兴人也,有资。父曰重章,火灾荡其家,流寓富阳。重章富家子,骤贫,抑郁无聊,益跅弛①不问生产,遂大困,寻死富阳。丰为儿时,当天寒,父中夜自外归,又无所得食,辄引父足怀中以卧。十余岁,父既卒,学贾。晨有老人过肆②,与之语,奇之,立许字以女。丰事母,起坐行步,尝先得其所欲,饮食必亲视,然后进。事虽剧,必时时至母所,视问辄去,去少顷,即又至。母脱③有不当意,或端坐不语,丰大惧,皇皇然若无所容,绕膝盘旋,呼“阿母”不已,声悲慕如婴儿。视母颜色怡,乃大喜,又久之,然后退。其子孙逮见者,言其寝将寐,必呼“阿母”;将寤又如之,殆不自觉也。……丰贾致富,有子三人,孙六人,年八十四卒。 丰于乡里,能行其德,有长者行。尝有与同贾者归,丰既资之,已而或检其装,有丰肆中物,以告丰。丰急令如故藏,诫勿言,其来,待之如初。 高傅占言曰:富阳人多称丰能施与好人,然丰尝曰:“吾愧吴翁、焦翁。”吴翁者,徽州人,贾于富阳,每岁尽,夜怀金走里巷,见贫家,嘿④置其户中,不使知也。焦翁者,江宁人,挟三百金之富阳贾。时江水暴发,焦急呼渔者,拯一人者与一金。凡数日得若干人,留肆中饮食之,俟之息,资遣之归。三百金立罄。二人者,今以问富阳人,不能知也。丰又尝言:“吾生平感妇翁知我。”呜呼,市巷中固不乏士哉! (有删改) (注)①跅(tuò)弛:放荡,不守规矩。②肆:店肆。③脱:偶尔。④嘿(mò):悄悄地。 3.下列语句中加点词解释有误的一项是(在答题卡的相应位置填出代表该选项的字母)(2分) A.未及属稿 属:写 B.为余言周维城事甚具 具:完备 C.遂大困,寻死富阳 寻:不久 D.挟三百金之富阳贾 贾:商人 4.将文中画线句子翻译为现代汉语。(6分) (1)故为之传,以遗后之修志者。 (2)凡数日得若干人,留肆中饮食之,俟之息,资遣之归。 5.文中的周维城是一个怎样的人?请简要概括。(4分) 三、名著及现代文阅读(共22分) (一)名著阅读(4分) 金圣叹评价:“水浒一百八人,人有其声口。”下面是《水浒传》中两位好汉在初会宋江时所说的话,各是谁?请结合阅读体验,作出判断并比较两人性格的不同。 A.他改口不叫“黑汉子”,直叫道:“我那爷,你何不早说些个,也教铁牛欢喜。” B.洒家久闻阿哥大名,无缘不曾拜会,今日且喜认得阿哥。 6.他们分别是谁:A.____________ B.____________(2分) 7.两人性格的不同: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分) (二)现代文阅读(18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8—11题。 总与一缕炊烟有关 ①写下这题目,我仿佛看到母亲从一缕炊烟中走出来,用树皮般粗糙的双手,拍打掉衣服上的灰尘,拂理净发丛里的草渣。然后静默在老屋的矮檐下,像一只窝旁守候的老鸟,若有所待地张望着村前的小路…… ②时间往往是黄昏,彩霞满天,或傍晚,薄暮冥冥。父亲还在田地里劳作,我和妹妹走在由学校回家的路上。而那时,最迫切的意愿,便是能望见自家屋顶上的炊烟。A那混着浓浓的柴草香、饭莱香的炊烟啊,就像抒情的花朵,在天空开放,并且歌唱。B那甜暖的香,再远,也能灿亮我们的眼睛和脸庞。 ③母亲等饭熟了,就在夕光薄岚里,在几缕炊烟的余烬中,默默地守望着。有时,也柔柔地喊一声:“吃饭了噢。” ④其实,母亲所能煮的,往往也只是“饭”而已。自每年三月下秧,到八月新谷入仓,这段漫长的青黄不接的日子,一天三顿,翻来覆去的,都只是红苕稀粥,或稀粥红苕。有时,我就忍不住要冲母亲撒气:“又是红苕稀粥,又是红苕稀粥!” ⑤每到这时,母亲总是默然无语。黯淡瘦削的脸上,隐现着一丝愁苦和讪然,仿佛她真是不该煮出这样的饭食。偶尔,能听到母亲和父亲焦苦的叹息:“这日子,哎,真是亏了娃们。”声音很低,很低,却沉重如石地砸在我心坎儿上。那时,我才知道,母亲除了如我们一样饥饿外,还承忍了更难以言说的痛苦。 ⑥现在想来,也真是难为了母亲。那还是大集体时候,父亲体弱多病,不能干重活,便习了理发、补鞋 的手艺,常常走村串户去挣钱。挣了钱,交给队里,由队里核算工分、口粮;可是,父亲常常是挣不够工分的。 ⑦母亲就只好更累了。除缝连浆补,灶火炊饭,洗锅涮碗外,还得风来雨往地忙活队里。母亲很能干,手脚利索,能挣工分换回一些粮食。虽是如此,粮食却仍不够吃。 ⑧吃饭时,母亲总是先给我们盛上满满一大碗,再舀自己的。饭桌上,母亲也总是坐在靠近灶屋那“挂角”(方桌的四角)的位置上。捧了碗,慢腾腾地举箸援筷,似乎在品尝美味,又似乎难以下咽。 ⑨那神情里,满是瑟缩,迟疑。每看到父亲或我们的碗空了,便抢着去给我们添饭。倘若锅里也没了,脸上就又是一丝愁苦和讪然,沉重得令人至今难忘。后来我才明白,母亲那殷勤得有些夸张的举动里,更多的,却是谦卑和愧疚;为她作为母亲却不能煮出更多更好的饭食,喂饱她的孩子。 ⑩现在,母亲偶尔到我这儿来。吃饭时,仍瑟缩而谦卑地坐在“挂角”的位置。举箸援筷间,也满是小心翼翼。起初还以为是客气,或不习惯。多次让她坐在正位上,说,一家人,用不着那样的。不一会儿,她又不自觉地移到了“挂角”的地方。我才知道,这习惯,跟那时的生活有关,改不了了。便忍不住嘴里发苦,心里发灰,有一种懊然复怅然的感觉,拂之不去。 ⑪那时,母亲只有过年时最快乐。记得每次煮“年夜饭”,母亲总是风风火火地进进出出,嘴里却悠闲地哼着歌儿。饭菜终于上桌了,母亲便会兴奋地宣布:“开饭罗,开饭罗!”在我们敞开肚子,尽情吞嚼母亲做的丰盛饭菜时,母亲总是很少动筷,凝望着我们喃喃地说:“真想天天都能这样!” ⑫终于能够天天都那样了。我和妹妹,却不能天天都吃到母亲做的饭菜了。我到外地求学了,然后工作了,成家了。妹妹也到异乡打工,然后出嫁了。 ⑬母亲仍在老家,里里外外地忙碌着,一日三餐地灶火炊饭。我们偶尔回家,母亲总要亲自下厨忙乎。饭菜丰富多了,母亲脸上,却依旧常有黯淡和讪然。父亲来信讲,你妈每顿饭都要念叨,不知娃们吃饭了不;家里杀了猪,心舌肚都留着,你妈问你们啥时能回来吃。 ⑭读信,我的鼻子就酸酸的,喉咙里也又涩又堵。那时,我才明白了“儿行千里母担忧”这句话的深刻含义。我其实知道,自古以来的母亲,都是这样的良善,慈蔼,无私。只是,我不无遗憾地发现,这种传统的母亲,在我们的生活里,已是越来越少。 ⑮一代慈蔼而伟大的母亲,或许从此就将渐渐地消失了罢。意识到这一点,我不禁为我们的后人,感到深深的悲伤和彻骨的绝望。“又见炊烟升起……”每听到这歌声,都恍惚觉得,有一缕缕绵缠的炊烟,在眼前袅袅地飘升起来,与夕阳、晚霞、风和过去的岁月融在一起。那淡蓝淡蓝的烟里,满是最平常的人间气息,朴素、温暖而芳香,叫人莫名地感动,惆怅。眼睛里,也禁不住一阵灼痛、潮润,仿佛正被那烟火熏燎着。 ⑯ 依稀看见,我苍老而慈蔼的母亲,正站在老屋的矮檐下,站在一缕缕炊烟的背景中,远远地望我,暖暖地喊我。 ⑰那炊烟,我想,该就是母亲生命的光束了。而它,我知道,也正是我生命之流的初源。 8.文中作者几次写了母亲的“讪然”,这样写有什么作用?(6分) 9.本文语言蕴涵丰厚,生动贴切,富有表现力。请赏析第②段中两个画线的语句。(4分) A那混着浓浓的柴草香、饭莱香的炊烟啊,就像抒情的花朵,在天空开放,并且歌唱。 B那甜暖的香,再远,也能灿亮我们的眼睛和脸庞。 10.从内容和结构上分析第①段的作用。(3分) 11.联系全文,谈谈你对第⑮段画线句子“一代慈蔼而伟大的母亲,或许从此就将渐渐地消失了罢”的理解。(5分) 四、语言运用(共12分) 12.班级开展“传统节日与民俗文化”为主题的综合性学习活动,请你参与。 (1)活动一:对联集锦 请根据同学们收集的节日对联,写出相关的传统节日。(4分) 元夕玉烛千门乐,宵月花灯万户明。 传统节日的名称: 携手接队放风筝,怀亲垂泪烧纸钱。 传统节日的名称: (2)活动二:节日探源下面是同学们在活动中的一则调查材料: 现在,在青少年当中,很多人没看过龙舟,没听过唢呐,不认识艾草、菖蒲,对清明节的祭奠也不以为然;然而越来越多的人热衷于过圣诞节、情人节等西方节日。 材料反映出一种什么现象?你认为造成这一现象的主要原因是什么?(4分) (3)活动三:端午采风 继4年前韩国“江陵端午祭”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宣布为“人类口头和非物质遗产代表作”后,中国已启动“端午节”申报世界非遗程序。日前,该项目已由湖北省代表中国向联合国递交申报表,申报端午节为“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 假如电视台记者就此活动采访你,你将发表怎样的观点?(4分) 参考答案 A卷 1.D 【解析】A.“典藉”应改为“典籍”,“锲”读“qiè”,“迥迥目光”应改为“炯炯目光”;B.“文彩”应改为“文采”,“天娇”应改为“天骄”;C.“瞥”读“piē”;D.完全正确;故选D。 2.B 【解析】B.张惶失措——张皇失措;故选B。 3.A 【解析】A.妄自菲薄:过分看轻自己,形容自卑。分析语境可知,谈论东坡文化,要有文化自信,不可轻视自己。成语使用准确。B.风姿绰约:指女子风韵姿态柔美动人。此处使用不当。C.趋之若鹜:比喻很多人争抢着去,含贬义。此处使用不当。D.不孚众望:不能使大家信服,未能符合大家的期望。应改为“不负众望”。故选A。 4.B 【解析】A.两面对一面,应把“能否”改为“能”,或在“具备”前加“是否”;C.“一忌上课不可分心”否定词使用不当,应去掉“不可”;D.“大约”与“左右”语义重复,去掉任意一个即可;故选B。 5.D 6.B 7.B 8.C 【解析】 5.本题考查文言文实词的翻译。实词理解题不完全在于是否记得实词意思,更主要是考你是否会利用上下文进行推测。A.我撑着一叶小舟。拏:撑(船)。B.这天初更时分。是:这。C.给它取名的又是谁呢?名:名词活用作动词,命名。D.醉翁的情趣不在于喝酒。意:情趣。故选D。 6. 此题考查学生对文言虚词的理解能力。解答此类题,要根据平时的文言词汇积累,结合具体的语境进行解释。作答本题,重点在于文言虚词的积累,同时也可以借助整个句子的意思来判断。A.代词,代山/宾语前置的标志,结构助词;B.连词,表顺承;C.到,介词/向,介词;D.代词,滁州城/代词,他的。故选B。 7.本题考查重点句子的翻译,翻译时,要忠于原文,不遗漏、不随意增减内容,译文要通畅。注意重点字词以及常见句式的翻译,以直译为主,意译为辅。 泉水沿着山峰折绕,沿着山路拐弯,有一座亭子像飞鸟展翅似地,飞架在泉上,那就是醉翁亭。回:回环,曲折环绕。翼然:像鸟张开翅膀一样。临:居高而下。B项翻译最完整、关键词解释最准确”,故选B。 8.本题考查对文章内容的理解。甲文写作者痴迷于天人合一的山水之乐,表现出遗世独立的高洁情怀和不随流俗的生活方式,也流露出在明王朝灭亡以后对故国往事的怀恋。选项C说法错误,故选C。 译文: 甲: 崇祯五年十二月,我住在西湖边。大雪接连下了多日,湖中游人全无,连飞鸟的声音都消失了。这天初更时分,我撑着一叶小舟,穿着细毛皮衣,带着火炉,独自前往湖心亭看雪。湖面上冰花一片弥漫,天与云与山与水,浑然一体,白茫茫一片。湖上的影子,只有一道长堤的痕迹,一点湖心亭的轮廓,和我的一叶小舟,舟中的两三粒人影罢了。 到了湖心亭上,看见有两人铺好毡子,相对而坐,一个童子正把酒炉里的酒烧得滚沸。他们看见我,非常高兴地说:“想不到在湖中还会有您这样有闲情逸致的人!”于是拉着我一同饮酒。我尽力喝了三大杯酒,然后和他们道别。问他们的姓氏,得知他们是金陵人,在此地客居。等到了下船的时候,船夫喃喃地说:“不要说相公您痴,还有像相公您一样痴的人啊!” 乙: 环绕滁州的都是山。那西南的几座山峰,树林和山谷尤其优美。一眼望去树木茂盛,又幽深又秀丽的,那是琅琊山。沿着山路走六七里,渐渐听到潺潺的水声,看到流水从两座山峰之间倾泻而出的,那是酿泉。泉水沿着山峰折绕,沿着山路拐弯,有一座亭子像飞鸟展翅似地,飞架在泉上,那就是醉翁亭。建造这亭子的是谁呢?是山上的和尚智仙。给它取名的又是谁呢?太守用自己的别号(醉翁)来命名。太守和他的宾客们来这儿饮酒,只喝一点儿就醉了;而且年纪又最大,所以自号“醉翁”。醉翁的情趣不在于喝酒,而在欣赏山水的美景。欣赏山水美景的乐趣,领会在心里,寄托在酒上。 9.(1)①长风破浪会有时 ②肯将衰朽惜残年; ③春蚕到死丝方尽 (2)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有弟皆分散,无家问死生。(杜甫《月夜忆舍弟》)溪云初起日沉阁,山雨欲来风满楼。鸟下绿芜秦苑夕,蝉鸣黄叶汉宫秋。(《咸阳城东楼》) 【解析】本题考查的是对于诗歌的理解和背诵能力。默写题不论分几种类型,都是以记忆、积累为根本的,然后在此基础上加以理解、应用、赏析。解题时一是要看清题目的要求,二是要认真审题,找出合适的诗句,三是答题时不能写错别字。注意“哀朽”“绿芜”“秦苑”等错别字。 10.①引出本文议论的话题:大量95后、00后对网络流行的一些风向过度迷恋;②作为本文“别在流行中失去自我”这一观点的反面论据;③引发读者的思考,激发读者阅读的兴趣。 11.对比论证。将青年人“随流行而去……任凭人生的主题被一次次冲散,那就会失去专注力和思考力”和“还应该有科学、文化等饱满且值得追寻的日常”进行对比,突出证明了本文的中心论点“青年人应躬耕于自己的人生主题,努力实现价值,别在流行中失去自我”,使观点更加鲜明突出。 12.这里所“热爱的东西”,是指我们不加选择地终日追逐、深陷其中、不能自拔的网络流行风潮。长此以往,我们会空虚迷茫,满足于感官的刺激,低俗慵懒,从而失去人生的方向、失去自我,磨灭理想和追求。比如许多年轻人沉迷于游戏无法自拔,甚至自虐自残,失去了判断力和正确的价值观,从而迷失了人生的方向。 【解析】 10.考查议论文开头段的作用。议论文中开头段的作用一般是引出论点或分论点。表述形式一般为:引出文章的论点(论题)+作为事实或道理论证证明中心论点+吸引读者,增强文章的趣味性。注意,只要是议论文中的事实或道理材料,都是用来证眀论点的。选取这些材料的目的就是用来证明论点的,即使用在开头,也不例外。根据这些知识,结合第段内容可知,本文第一段主要通过大量95后、00后对网络流行的一些风向过度迷恋,从而引出本文的话题;同时又是文中“别在流行中失去自我”这一观点的事实论据。议论文在开头举出事例,首先就可以吸引读者的阅读兴趣,引起读者的思考,从而引出下文。 11.考查论证方法的作用。常用论证方法有道理论证、举例论证、对比论证、比喻论证。①举例论证:通过典型事例加以论证,从而使论证更具体、更有说服力。②道理论证:通过讲道理的方式证明论点,使论证更概括、更深入、更有力,更具有权威性。③比喻论证:通过比喻进行证明,使论证生动形象、浅显易懂。④对比论证:对比论证的作用就是突出有力地论证作者所要表达的观点。文章第五段,前一句表述的是青年人在流行中迷失的危害,后一句表述的是青年人不被流行左右,还有其他有益的日常追求的好处,二者形成鲜明的对比,属于对比论证,以此来突出青年人“应躬耕于自己的人生主题,努力实现价值,别在流行中失去自我”中心论点,使论证更有说服力。 12.本题考查文章重要语句的理解。“毁掉我们的不是我们所憎恨的东西,而恰恰是我们所热爱的东西”运用了引证法。首先要理解“热爱的东西”“毁掉” 等重要的词语的内涵,然后考虑整句话对中心论点的意义。结合内容可知,“热爱的东西”在文中是指当前大量年轻人沉迷于网络短视频的低级趣味。“毁掉”是指不加选择、深陷其中、不能自拔,终日沉溺于即时快感中,就会导致“娱乐至死”。网络风潮使我们迷失了人生的方向,人生主题被一次次吹散,不再为实现人生理想而奋斗。许多人都喜欢网络游戏,而恰恰是网络游戏像毒品一样毁掉许多人的前途。作者借这句话倡导年轻人要寻找值得交付的热爱,进一步论证“青年人要躬耕于自己的人生主题,努力实现价值,别在流行中失去自我”这个中心论点。 13.例文 那一支春天的歌 春风吹拂着千万条才舒展开带黄色嫩叶的柳丝。青的草,绿的叶,各种色彩鲜艳的花,都像赶集似的聚拢来,形成了光彩夺目的春天。小燕子从南方赶来,唱起一支春天的歌。在这大好的春天里,我们学校开展了关于春天的各项活动,让同学们在愉快而有意义的活动中健康成长。从开学到现在最使我感动的一件事,那就是一位素不相识的小妹妹对于我的帮助,话得从春天说起,那也是一支春天的歌。 记得上一周的星期五,和煦的阳光照耀着大地,学校决定举行一次放风筝比赛。上午听到这个消息后,同学们的欢呼声可想而知。个个糊风筝,制风筝,准备为班级争光。然而天有不测风云,当日风向不定,放风筝活动到了下午听说取消了。同学们失望极了,老师们见此情景是无法解释的。后来天公作美,风儿又恢复了定向,真是天随人意,志在放飞的我们终于赢得了主动,人又有了精神。老师们又经过讨论才决定恢复放风筝活动,同学们闻此喜讯,喜不自胜,径直奔向操场,准备放风筝,为班级争光。 我和几位好友各自拿着风筝来到早已经成为欢乐海洋的操场上,心切的我们下楼梯的速度太快了,东西丢了竟全然不知。就在这时从我后面传来急切的声音:“大姐姐们,请停一停!”我回过头去,一看,原来一位小妹妹手里高举着一根木棒,气喘吁吁地走到我们的面前,对我说:“刚才你下楼梯的速度太快了,从你的风筝袋子里掉下来一根木棒你也不知道,我现在把这根木棒还给你,希望你能为班级争光。”这位小妹妹说完之后,转身就走了,我看着手中的木棒,对着她渐渐远去的背影说:“小妹妹谢谢你,我不会让你失望的,我一定能为班级争光的。”我和几位好朋友到操场上放风筝,当我在放风筝的时候,刚才小妹妹所说的话在我的脑海中萦绕着,像是对我的鼓励,一根木棒、一只风筝能为班级争到光,这似乎是一件小小的事情,但对我来说恰是一件深沉而又感悟很深的事情,如果那位小妹妹不把木棒还给我,我在风筝比赛中又能做些什么? 春天里的故事真多,特别是在我们的校园里,一个又一个的小雷锋在成长起来,使得春光无限,生机勃勃。我们唱着一支支春天的歌。 【解析】本题显然是要从比喻的角度来理解文题。“春天的歌”,春天,指的是美好的环境,“歌”指的是美好的事物。这样一分析,题旨是明确了,是要求写发生在美好社会环境中的美好的人或美好的事,也可以把“春天”就当自然的季节,写在春天里发生的美好的事情,用描写春天的环境来铺垫故事,烘托人物。从这个角度来选材,根据写作要求写写自己的亲身经历,叙述事件的过程,描写生动的场景,表达内心的赞美的情感。注意在文中在点明“春天的歌”,以突出题旨,表现文章语言的生动性和丰富的含义。注意本文不能写景的散文,因为本作文要求明确“请结合自己的生活经历或体验”。 B卷 1.拟人手法,生动形象地写出桃花开得繁密(多);或写出桃花娇艳欲滴的美丽。 2.表现了作者的喜爱之情,即惊喜之情。 【解析】 1.考查诗句中的语言。“蘸”字运用拟人化的手法,生动形象地写出了桃花开得繁密程度,写出了桃花娇艳欲滴的美丽,表现了诗人看见小船撑出的惊喜心情。答效果时最好答出所表达的感情。 2.考查思想感情。此诗抒发了热爱大自然,喜欢美丽的春天,抒发了作者惊喜的心情。答题时注意从分析诗句入手。比如“双飞燕子几时回”,诗人遇上了在田野中忙着含泥的燕子,马上产生了春天到来的喜悦,不禁突然一问:“双飞的燕子啊,你们是几时回来的?”这一问问得很好,从疑问的语气中表达了当时惊讶和喜悦的心情。 3.D 4.(1)因此我为周维城作传,留给后来修县志的人作参考。 (2)一共好几天,救起了若干人,焦翁留他们在铺子里住,给他们东西吃,等洪水平息了,又出旅费送他们回去。 5.周维城待人心胸宽广,为人善良,乐善好施,对父母富有孝心,是一位秉礼守义的商人。 【解析】 3.D.贾:做生意。故选D。 4.本题考查对文言句子的理解和翻译能力。翻译文言句子,首先要理解整篇文章的文意,弄清句子前后的语境,做到句不离篇。其次要注意句中的关键字词,要翻译准确,不可遗漏。第三尽量直译,不便直译就要意译,注意特殊句式、通假字、词类的活用、古今异义等问题。第四句子要通顺,语气要连贯,结构要完整,注意句子中省略内容,在不影响句子原意的前提下,可增加少量字词来疏通句子。第(1)题翻译时要注意:故,因此;传,是动词,为其做传;遗,动词,留给。第(2 )题翻译时要注意:肆,是名词,店铺;饮食,动词,供给饮食;俟,等待;资,是动词,资助。 5.本题考查学生把握文中人物形象的能力。先了解文章内容;再掌握分析人物形象的方法:如人物描写方法,作者对人(事)物的评价,文中人物的身份、地位、经历等;最后结合文中重点段落和句子答题即可。“引父足怀中以卧”“事虽剧,必时时至母所”两句表现周维城对父母的孝敬;“丰急令如故藏,诚勿言”表现了周维城待人心胸宽广,秉礼守义、为人善良的美好德行;“富阳人多称丰能施与好人”表现了周维城的乐善好施。 参考译文: 嘉庆元年,我游历富阳县,县令恽君请我撰写整理富阳的县志。还没来得及起草,恽君就奉命调任,我也离开了富阳。富阳县的高傅占是个正派人,他告诉我有关周维城的事非常全面具体,所以我为周维城作传记,留给以后修撰县志的人。 周丰,字维城,祖先是绍兴人,几代都是商人,有钱财。父亲名叫重章,因火灾毁坏了他的家,流浪到富阳居住下来。重章是富家子弟,突然贫困,心情压抑烦闷,更加放纵不羁,不过问家中的生计和产业,于是极端困顿,不久死于富阳。周丰在幼年,每当天气寒冷,父亲半夜从外面回来,又没有什么可以吃的,他就总是把父亲的脚抱在怀里。十多岁,父亲已经死了,他学着做生意。一天早晨,有位老人路过他的店铺,和他交谈,认为他奇异出众,立刻把女儿许嫁给他。周丰侍奉母亲,母亲起身、坐下或走路,他常常事先弄明白母亲想要怎样;母亲的饮食他一定要亲眼看过,然后才送到母亲面前。事务虽然繁重,他一定会时时到母亲房里看望问候才离开,离开一会儿,就又会到母亲身边察视。母亲倘有不如意,或者坐着不说话,周丰十分害怕,那心神不安的样子像是无处容身,围着母亲的身旁徘徊不已,不停地呼喊“阿母”,声音悲切依恋。看到母亲的脸色和悦了,才非常欢喜;又呆很长时间,然后再退下去。他在世时的子孙们,说他上床将要睡着时,一定会呼唤“阿母”,快要醒来时,又会同样呼唤,大概是成了习惯,并不是自觉如此……周丰做生意致富,有三个儿子、六个孙子,周丰八十四岁死。 周丰在乡里能施行他的恩德,有长者那谨慎宽厚的风度和行为。曾有个和他一起做生意的人要回家乡去,周丰已经资助了他旅途费用。后来有人检点那人的行李,发现有周丰店铺里的货物。就来告诉周丰,周丰赶紧叮嘱让货物原封不动,告诫不要把这事传出去。那合伙做生意的人来了,他像以前一样对待。 高傅占告诉说:“富阳人大多称赞周丰能够施舍帮助别人。可是周丰曾经说:‘我比不上吴翁和焦翁。’”吴翁是徽州人,在富阳做生意。每到年终,他夜里怀揣金钱走街过巷,看见贫寒的人家,就默默地把钱放在门洞里,不让别人知道。焦翁是江宁人,带了三百两银子到富阳做买卖。当时洪水暴发,焦翁急忙呼喊打渔的人,说谁救起一个人,就给他一两银子。一共好几天,救起了若干人,焦翁留他们在铺子里住,给 他们东西吃,等洪水平息了,又出旅费送他们回去,三百两银子全部用完了。这两位老翁,如今向富阳人打听,谁也不知道他们。周丰又说过:“我这辈子感激岳父了解我。”呜呼!街市里巷的平民中间,原本不缺少有德行的士君子啊! 6. 李逵 鲁智深 7. 李逵粗鲁憨直,简单率真,没文化没教养;鲁智深粗中有细,豁达明理,有教养有见识。 【解析】 6.A句语出《水浒传》第三十八回。戴宗向宋江介绍李逵,李逵开口便道:“这黑汉子是谁?”直接说出自己对宋江的印象,毫不掩饰。当确认是宋江时,拍手叫道:“我那爷!你何不早说些个,也教铁牛欢喜!”直言自己对宋江崇敬之情,直爽率直的性格表露无遗。B句语出《水浒传》第五十七回,是鲁达第一次见到宋江时说的话,鲁达的话则既符合他的和尚身份,又显示出粗豪爽直的性格。 7.两人性格的不同点:①李逵粗鲁憨直,简单率真,没文化没教养。例如李逵初见宋江, 他张口便问“那黑汉子是谁?”他同人说话,常常带一个“鸟”字,可见他缺少教养。又如他最常挂在嘴边的词,就是“快活”! 他生割了黄文炳后称“吃我割得快活”,他屠了扈三娘一家后道“吃我杀得快活”。可见李逵行事几乎全凭“快活”二字,少理性,无算计,率性而为。②鲁智深粗中有细,豁达明理,有教养有见识。例如鲁智深惩治郑屠,不是一到就动手,而是采取先激后打的策略;不料失手打死,面对意外,他随机应变,遇险不惊,他假意道:“这厮诈死,洒家和你慢慢理会。”“一头骂,一头大踏步走了。”鲁达这些行为,充分体现了他勇而有谋,胆大心细的性格。又如梁山义军在攻打东昌府时,鲁智深曾被张清一石子打得头破血流,后来东昌府破,张清被擒,表示愿意归顺梁山,鲁智深气得迳奔来要打张清,但在宋江痛陈利害后,他没有这样做,以后鲁智深和张清也没有因此事结仇而互相算计。从这里可以看出鲁智深是个豁达明理的人,不会斤斤计较。又如从他第一次见到宋江时说的话“无缘不曾拜会,今日且喜认得阿哥”等可以看出鲁达有教养有见识。 8.作者三次写了母亲的“讪然”。第⑤段和第⑨段(前两次)写母亲的“讪然”,表现了她无力改变贫困生活的痛苦愧疚自责和无奈心理,体现了母爱的厚重无私;第⑬段(第三次)写母亲的“讪然”,表现了母亲对我们的牵挂。(这样反复写,突出了母亲良善慈蔼、朴实无私、传统的乡村妇女形象,表达“我”对母亲的理解、感恩和爱戴。) 9.A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把“混着香味的炊烟”比作“抒情的花朵”(运用通感的修辞手法,将视觉和听觉互通,炊烟也有了声音,生动地写出了“我们”的欢快与激动),该句形象地写出了炊烟带给“我们” 的温情,表现了“我和妹妹”下午放学回家时看到炊烟的欢快与激动。B“灿亮”,形容光亮耀眼,这里用作动词,有照耀闪亮之意(也可以答:使我们的眼睛发光、脸庞发亮)。用词生动鲜活,形象地写出了饥饿的“我和妹妹”,闻到炊烟里的香甜味道而精神振作、神采奕奕的欢乐情状。(运用了通感的修辞,将视觉、味觉、触觉互通,这样,炊烟也有了味道和温度,突出了作者当时那种温馨、愉悦之感。) 10.①内容上:描绘出农村母亲辛苦操劳、守望盼归的感人画面。②结构上:开门见山,点明文章的中心——表达对慈祥母亲的爱;引出下文对母亲的叙写;紧扣题目“总与一缕炊烟有关”,起到了开篇点题的作用。 11.①“慈蔼而伟大”,指贫困年代里,那种无法让孩子吃饱而心怀愧疚、牺牲自我、承忍痛苦的母爱,弥足珍贵,愈显伟大,表达的是“我”对母亲的感恩、爱戴和怀念;句中的“母亲”,既指所有传统、朴实、贫困而又慈蔼谦卑自责农村母亲,又象征了贫困却朴素、传统的乡村生活;“消失”指的是时代变化带来的乡村传统文明的消减。②现代社会,人们生活富裕了,但对母爱、对生活的理解体悟却简单粗浅了,情感也缺乏厚度;表现了作者对乡村传统文明逐渐消失的忧思,抒发了对传统朴素温馨乡村生活的怀念之情。 【解析】 8.本题考查学生对记叙文中富有表现力的词语的赏析能力。记叙类文章常用有较强表现力的词语来表现人物性格或景物特征,赏析时应扣住词义,准确理解语言环境中词语在表现人物特点、景物特征中的具体作用,体会其用语精妙之处。“讪然”是不好意思,难为情的样子。在文中前两次写母亲的“讪然”,表现了她无力改变贫困生活的痛苦愧疚自责和无奈心理,体现了母爱的厚重无私;第三次写母亲的“讪然”,表现了母亲对我们的牵挂。 9.本题考查学生对句子的赏析能力。赏析句子要依据句子本身的特点去分析,可以从三个方面着手分析。首先要看句子是否使用修辞手法,如果使用了修辞手法就要依据各个修辞手法的作用进行具体的分析;第二如果没有使用修辞方法,就要看看是否使用了特殊的表现手法,比如对比,象征等,有就依据各个表现手法的作用进行分析;第三如果都没有,我们就要从句子里面有特色的词语去分析,比如一系列动词的使用,一系列四字短语的使用等方面去分析,这三点是最常见的,要能够掌握住。(1)可以从修辞角度赏析,采用了比喻修辞,指出本体和喻体。然后写出表达效果和表达的情感。(2)可以从用词角度赏析。如词类活用,“灿亮”,是形容词,形容光亮耀眼,这里用作动词,有照耀闪亮之意。 10.本题考查学生对记叙文中句子作用的理解能力。要求学生从内容和结构两方面分析作用。用在记叙文开头的句子起到如下作用:开篇点题;总结全文;引起下文,为下文做铺垫;设置悬念,引起读者的阅读兴趣。第(1)段描绘了农村母亲辛苦操劳、守望盼归的感人画面,点明文章的中心,引出下文对母亲的叙写,紧扣题目,起到了开篇点题的作用。 11.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语句含义的能力。解答此类题时,一定要结合具体的语言环境,也就是文章的整体,仔细体味推敲,透过语言的表象去揣摩领悟其中的深意。结合“听到这歌声,都恍惚觉得,有一缕缕绵缠的炊烟,在眼前袅袅地飘升起来,与夕阳、晚霞、风和过去的岁月融在一起。”来理解,“慈蔼而伟大”,指贫困年代里的母爱,弥足珍贵,愈显伟大,表达“我”对母亲的感恩、爱戴和怀念;结合“眼睛里,也禁不住一阵灼痛、潮润,仿佛正被那烟火熏燎着。”分析,“消失”指的是人们生活富裕了,但对母爱、对生活的理解体悟却简单粗浅了,表现了作者对乡村传统文明的怀念和对其逐渐消失的忧思。 12..(1)活动一 元宵节 清明节 (2)活动二 现象:传统民俗文化在不断丧失,越来越多的人崇尚西方文化。原因:①媒体宣传不够;②有关部门没有定期组织相关的活动;③西方文化的影响;④审美价值的多元化。 (3)活动三 示例:中国“申遗”活动,虽然迟于韩国,但意义重大:①与国际接轨,让更多的外国人了解中国、认识中国、欣赏中国;②集中体现了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精神,充分展示了民众的想象力和创造力;③有利于民族文化的传承、民族精神的发扬;④有利于亲情、乡情、民族情感的培养;⑤有利于构建和谐社会,增强民族的凝聚力;⑥有利于丰富百姓的文化生活等。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的综合性学习能力。综合性学习主要体现为语文知识、语文能力的综合运用、语文课程与其他课程的沟通、书本学习与实践活动的紧密结合。 活动一:“元夕玉烛千门乐,宵月花灯万户明”这幅对联写的是元宵节。“携手接队放风筝,怀亲垂泪烧纸钱”,纪念过世亲人的是清明节。 活动二:本则材料写青少年对传统节日不了解,却人热衷于过圣诞节、情人节等西方节日。这是多方面的原因造成的,例如:媒体宣传不够,相关活动较少,导致人们生疏.同时也是西方文化影响,审美多元化的结果。 活动三:本道题考查学生的口语交际能力,要求学生针对中国申报端午节为“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发表看法,可以具体谈中国这样做的重要意义。例如:与国际接轨,让更多的外国人了解中国、认识中国、欣赏中国,有利于民族文化的传承、民族精神的发扬等等。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