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考必备化学专题复习习题课件第六部分专题一坐标图像题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中考必备化学专题复习习题课件第六部分专题一坐标图像题

中小学精品教学资源 中小学精品教学资源 中 小 学 精 品 教 学 资 源 中 小 学 精 品 教 学 资 源 中 小 学 精 品 教 学 资 源 中小学精品教学资源 中 小 学 精 品 教 学 资 源 中小学精品教学资源中小学精品教学资源 中 小 学 精 品 教 学 资 源 中小学精品教学资源 中 小 学 精 品 教 学 资 源 中小学精品教学资源 中小学精品教学资源 中小学精品教学资源 中小学精品教学资源 中小学精品教学资源 中 小 学 精 品 教 学 资 源 中小学精品教学资源 中 小 学 精 品 教 学 资 源 中 小 学 精 品 教 学 资 源 中小学精品教学资源 中小学精品教学资源 中小学精品教学资源 中小学精品教学资源 中小学精品教学资源 中小学精品教学资源中小学精品教学资源 中小学精品教学资源 中小学精品教学资源 中小学精品教学资源中小学精品教学资源 中小学精品教学资源 中小学精品教学资源 中小学精品教学资源 中小学精品教学资源 中 小 学 精 品 教 学 资 源 中 小 学 精 品 教 学 资 源 中 小 学 精 品 教 学 资 源 中 小 学 精 品 教 学 资 源 中小学精品教学资源 中 小 学 精 品 教 学 资 源 中小学精品教学资源 中小学精品教学资源中小学精品教学资源 中小学精品教学资源 中小学精品教学资源 中小学精品教学资源 中小学精品教学资源中小学精品教学资源 中 小 学 精 品 教 学 资 源 中 小 学 精 品 教 学 资 源 中 小 学 精 品 教 学 资 源 中 小 学 精 品 教 学 资 源 中 小 学 精 品 教 学 资 源 中小学精品教学资源 中 小 学 精 品 教 学 资 源 中小学精品教学资源 中 小 学 精 品 教 学 资 源 中 小 学 精 品 教 学 资 源 中 小 学 精 品 教 学 资 源 中 小 学 精 品 教 学 资 源 中 小 学 精 品 教 学 资 源 中 小 学 精 品 教 学 资 源 中 小 学 精 品 教 学 资 源 中 小 学 精 品 教 学 资 源 中 小 学 精 品 教 学 资 源 中 小 学 精 品 教 学 资 源 中 小 学 精 品 教 学 资 源 中小学精品教学资源 中小学精品教学资源中小学精品教学资源 中小学精品教学资源 中小学精品教学资源 中小学精品教学资源 中小学精品教学资源 中小学精品教学资源 中小学精品教学资源 中小学精品教学资源 中 小 学 精 品 教 学 资 源 中 小 学 精 品 教 学 资 源 中 小 学 精 品 教 学 资 源 中小学精品教学资源 中 小 学 精 品 教 学 资 源 中小学精品教学资源中小学精品教学资源 中 小 学 精 品 教 学 资 源 中小学精品教学资源 中 小 学 精 品 教 学 资 源 中小学精品教学资源 中小学精品教学资源 中小学精品教学资源 中小学精品教学资源 中小学精品教学资源 中 小 学 精 品 教 学 资 源 中小学精品教学资源 中 小 学 精 品 教 学 资 源 中 小 学 精 品 教 学 资 源 中小学精品教学资源 中小学精品教学资源 中小学精品教学资源 中小学精品教学资源 中小学精品教学资源 中小学精品教学资源中小学精品教学资源 中小学精品教学资源 中小学精品教学资源 中小学精品教学资源中小学精品教学资源 中小学精品教学资源 中小学精品教学资源 中小学精品教学资源 中小学精品教学资源 中 小 学 精 品 教 学 资 源 中 小 学 精 品 教 学 资 源 中 小 学 精 品 教 学 资 源 中 小 学 精 品 教 学 资 源 中小学精品教学资源 中 小 学 精 品 教 学 资 源 中小学精品教学资源 中小学精品教学资源中小学精品教学资源 中小学精品教学资源 中小学精品教学资源 中小学精品教学资源 中小学精品教学资源中小学精品教学资源 中 小 学 精 品 教 学 资 源 中 小 学 精 品 教 学 资 源 中 小 学 精 品 教 学 资 源 中 小 学 精 品 教 学 资 源 中 小 学 精 品 教 学 资 源 中小学精品教学资源 中 小 学 精 品 教 学 资 源 中小学精品教学资源 中 小 学 精 品 教 学 资 源 中 小 学 精 品 教 学 资 源 中 小 学 精 品 教 学 资 源 中 小 学 精 品 教 学 资 源 中 小 学 精 品 教 学 资 源 中 小 学 精 品 教 学 资 源 中 小 学 精 品 教 学 资 源 中 小 学 精 品 教 学 资 源 中 小 学 精 品 教 学 资 源 中 小 学 精 品 教 学 资 源 中 小 学 精 品 教 学 资 源 中小学精品教学资源 中小学精品教学资源中小学精品教学资源 中小学精品教学资源 中小学精品教学资源 中小学精品教学资源 中小学精品教学资源 中小学精品教学资源 第六部分 专题突破 专题一 坐标图象题 专题知识归纳 1. 坐标图象题在中考中主要分布于选择题、填空题 和计算题。考查内容主要包括金属和酸的反应、溶液 的性质、酸碱盐之间的反应、质量守恒等,题目涉及 的知识面很广,知识间的联系也较强。 2. 解图象题的一般方法:一是明确题目所描述的化 学情景,若有化学反应发生,则应写出相关反应的化 学方程式;二是认清“横坐标”和“纵坐标”分别所 表示的含义;三是把握好“三点一线”,即起点、转 折点、终点和曲线的变化趋势。 3. 抓住有关化学原理和物质的性质,搞清图象的意 义以及特殊点(起点、交点、转折点、终点、趋势), 进行综合而全面的分析,做到变繁为简、化难为易, 灵活求解。 解题思路 类型一 有关pH变化的图象 (5年1考:2015年第14题) 此类题型包括:①酸、碱加水稀释时pH的变化;②酸 和碱发生中和反应时溶液pH的变化;③反应过程中酸 性或者碱性物质被消耗引起的溶液pH的变化。利用图 象解答酸或碱的溶液稀释时,要注意无论开始时是酸 还是碱的溶液,加水稀释后,溶液的pH的变化只能无 限接近于7而不能等于7。利用坐标图象解答因发生化 学反应而引起溶液pH变化的问题时,首先要根据图象 起点pH的大小来判断起始溶液的酸碱性,然后根据曲 线的趋势和pH的变化确定加入溶液的酸碱性。此类题 目主要以选择题和填空题出现,少数出现在计算题中。 除了判断pH变化,还要学会判断不同pH时溶液中溶质 的成分。 知识梳理 1. pH(0~14)与溶液酸碱性的关系 溶液的pH 溶液的酸碱性 pH<7 酸性溶液(pH越小,酸性越强) pH=7 中性溶液 pH>7 碱性溶液(pH越大,碱性越强) 2. 酸(碱)溶液稀释时及酸碱中和反应时溶液pH变化图 象 分 类 酸(碱)溶液稀释时的pH变化 图象 酸碱中和反应时的溶液pH变化 图象 稀释酸性溶液 稀释碱性溶液 往酸溶液中加 入碱溶液 往碱溶液中加 入酸溶液 图 象 分 析 溶液pH由小于7 的某个数值开始, 逐渐增大,但只 能无限接近7, 而不会变成等于 或大于7 溶液pH由大于7 的某个数值开始, 逐渐减小,但只 能无限接近7, 而不会变成等于 或小于7 起点pH<7,随 着碱溶液的加入, pH逐渐变大,当 二者恰好完全反 应时,pH=7,再 继续加入碱溶液, 溶液显碱性,pH >7 起点pH>7,随 着酸溶液的加入, pH逐渐变小, 当二者恰好完全 反应时,pH=7, 再继续加入酸溶 液,溶液显酸性, pH<7 考点精炼 1. 往稀盐酸中滴加氢氧化钠溶液至完全中和时为止, 溶液的pH变化的图象正确的是 (   ) B 2. 实验小组用传感器探究NaOH溶液与稀盐酸反应过 程中pH的变化。测定结果如图6-1-1所示。下列说法 正确的是 (   ) A. 在0 s至40 s之间,溶液中的溶质为HCl、NaCl和 H2O B. 20 s时,溶液显碱性 C. 60 s时,取适量所得溶液加入锌粒,有气泡产生 D. 该实验是将NaOH溶液滴入稀盐酸中 D 3. 向某稀盐酸中逐渐加入试剂X后溶液的pH变化如图 6-1-2。试剂X可能是下列物质中的 (   ) A. H2O B. H2SO4 C. NaOH D. CaCO3 C 3. 向某稀盐酸中逐渐加入试剂X后溶液的pH变化如图 6-1-2。试剂X可能是下列物质中的 (   ) A. H2O B. H2SO4 C. NaOH D. CaCO3 4. 在用稀盐酸和氢氧化钠溶液进行中和反应实验时, 反应过程中溶液的酸碱度变化如图6-1-3所示。 (1) 该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该反应是将___________滴入 ________中,a g是指加入___________的质量。 C HCl+NaOH NaCl+H2O NaOH溶液 稀盐酸 NaOH溶液 (3)当加入溶液的质量为a g时,所得溶液中的溶质为 (写化学式)________________。 (4)当加入溶液的质量为b g时,向所得溶液中滴加酚 酞溶液,溶液呈________。 (5)检验B点溶液的溶质先滴加足量的_____________, 静置后再滴入少量_______________。 NaCl、HCl 红色 Mg(NO3)2溶液 AgNO3溶液 解题思路 类型二 有关溶解度的图象 (5年4考:年第17题,2018年第18题, 2017年第10题,2016年第12题) 1. 明确溶解度曲线的涵义:横坐标表示温度,纵坐 标表示溶解度,曲线表示某物质的溶解度随温度变化 的趋势。 2. 正确理解溶解度曲线图象中关键的点、线、面的 含义。 3. 会比较相同温度下,不同物质的溶解度大小。 4. 会判断饱和溶液与不饱和溶液,知道饱和溶液和 不 饱和溶液的转化关系。 5. 当温度发生变化时,能判断出溶液为饱和还是不 饱和,以及溶质质量分数大小变化的关系。 知识梳理 1. 明确 “点”“线”“面”的含义: 点 曲线上的点:表示一定温度下,某物质的溶解度,此 时该溶液是饱和的 曲线的交点:对应温度时两物质的溶解度相同 线 表示物质的溶解度随温度的改变而变化的趋势; 陡升型:物质的溶解度随温度升高而显著增大; 缓升型:物质的溶解度随温度升高而增大但不是太明 显; 下降型:物质的溶解度随温度升高而减小 面 曲线及曲线上面的点:表示溶液为饱和状态 曲线下面的点:表示溶液为不饱和状态 2. (1)P点:表示t1 ℃时,B和C的溶解度相等。 (2)对曲线B而言:a和b表示t2 ℃时,溶液是饱和的; c表示t2 ℃溶液不饱和。 (3)A曲线属于陡升型(如KNO3);B曲线属于缓升型(如 NaCl);C曲线属于下降型[如Ca(OH)2]。 考点精炼 1. t2 ℃时,向盛有10 g水的烧杯中加入13 g固体甲, 搅拌后固体完全溶解,放置一段时间后,溶液中有固体 析出。甲的溶解度曲线如图6-1-5所示。下列说法正确 的是 (   ) A. 图中P点表示甲的溶解度为98 g B. 搅拌的目的是增大甲的溶解度 C. 通过升温可以将甲的不饱和溶液 变为饱和溶液 D. 甲溶于水的过程中一定放出热量 D 2. 如图6-1-6是甲、乙两种物质的溶解度曲线。下列 说法不正确的是 (   ) A. t1 ℃时,甲、乙两种物质的溶解度相等 B. 甲物质的溶解度随温度的升高而增大 C. 将t2 ℃时甲、乙两种物质的饱和溶液降温到t1 ℃,溶液仍然饱和 D. t1 ℃时,将50 g甲物质加 入100 g水中,充分搅拌, 能得到甲物质的饱和溶液 C 3. (南通)KNO3、NaNO3、NaCl三种物质的溶解度曲 线如图6-1-7所示,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 A. KNO3的溶解度比NaCl大 B. 将KNO3饱和溶液降温,溶液中 KNO3的质量分数不变 C. KNO3饱和溶液中含少量NaCl, 可通过降温结晶的方法提纯 D. 将100 g 40 ℃的NaNO3饱和 溶液降温至0 ℃,析出31 g晶体 C 4. (昆明)PbO能溶解在不同浓度的NaOH溶液中,其溶 解度曲线如图6-1-8所示。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A. 100 ℃时,PbO在35%NaOH溶液中的溶解度为100 g·L-1 B. 60 ℃时,PbO在35%NaOH溶液中的溶解度大于在 10%NaOH溶液中的溶解度 C. 20 ℃时,PbO在10%NaOH溶液中所溶解的质量,一 定小于在35%NaOH溶液中所溶解的质量 D. 80 ℃时,将PbO溶解在10%NaOH溶液中达到饱和, 然后降温至40 ℃,该过程中一定析出固体 C 解题思路 类型三 溶质质量分数的变化图象 (5年5考:年第17题,2018年第13、25题, 2017年第17、25题,2016年第12、14题, 2015年第14、25题) 1. 明确“横坐标”和“纵坐标”分别所代表的量。 纵坐标是“生成物”还是“反应物”?是“质量”还 是“质量分数”?横坐标是“固体”还是“溶液”? 是“反应时间”还是“加热时间”?不同的横、纵坐 标对应的图象不同。 2. 把握好“三点一线”,即起点、转折点、终点和 曲 线。不少题目中物质的量可以用“起点”或“终点” 是否会是“0”,“曲线”的趋势是上升还是下降进 行选项的简单排除! 3. 理解“溶质的质量分数”是 “溶质的质量”与 “溶液的质量”的比值。在改变外界条件(温度、压 强、溶剂、溶质等)时,判断“溶质”的变化和“溶 液”的变化,从而确定“溶质的质量分数”的变化。 知识梳理 1. 溶质质量分数公式: 2. 溶质质量分数的“变”与“不变”: (1)溶液的稀释:稀释后,溶质的质量分数变小。 (2)向饱和溶液中,加入同种溶质,溶质的质量分数 不变。 (3)向不饱和溶液中,加入同种溶质不断溶解,溶质 的质量分数变大。 (4)对于饱和溶液而言,恒温蒸发溶剂,溶质质量分 数不变。 (5)在一定温度时,物质的饱和溶液溶质质量分数最大。 (6)金属与盐溶液反应时,溶液质量的增加与否取决于 加入的金属与置换出的新金属的相对分子质量的比较。 (7)硝酸铵溶于水时温度降低,氢氧化钠、浓硫酸和生 石灰加入水中,溶液的温度升高,一段时间后,溶液 的温度会恢复至常温。但是,生石灰会与水发生反应, 让溶剂的质量减小,氢氧化钙的溶解度随温度的升高 而减小,溶质的质量也会跟着减小,如果是饱和氢氧 化钙溶液,加入生石灰,温度升高,溶剂减小,溶解 度减小,溶质质量分数减小;恢复至常温后,溶质、 溶剂和溶液质量减小,但是温度相同,故溶解度不变, 溶质质量分数不变。 考点精炼 1. 60℃时,100 g硝酸钾的饱和溶液,恒温下蒸发部分 溶剂,然后再将溶液逐渐冷却到40℃。下列能表示此过 程溶质质量分数a%与时间t关系的示意图的是 (   ) A 2. 将某温度下热的硝酸钾饱和溶液逐渐冷却至室温, 下列有关量随时间变化趋势的图象不正确的是(  )D 3. 下列图象不能正确反映其对应变化关系的是(   ) B A. 甲:某温度下将一定量接近饱和的硝酸钾溶液恒温 蒸发水分 B. 乙:向饱和硝酸钾溶液中加入硝酸钾固体 C. 丙:某温度下,向一定量的硝酸钾不饱和溶液中不 断加入硝酸钾晶体 D. 丁:一定温度时,向一定量的饱和石灰水中加入少 量生石灰,再恢复至原温度 4. 下列图象能正确反映对应变化关系的是 (   ) C A. 在一定量的硝酸银和硝酸铜的混合溶液中加入铁粉 至过量 B. 加热一定量氯酸钾和二氧化锰固体混合物 C. 一定量硫酸和硫酸锌的混合溶液中,加入足量的锌 粒,所得溶液的溶质质量分数随时间的变化 D. 在恒温条件下,将饱和的NaCl溶液蒸发适量水 解题思路 类型四 金属与溶液反应的图象 (5年1考:年第14题) 1. 明确横坐标的含义: (1)当横坐标是反应时间时,越活泼的金属,产生氢 气的速度越快,完成反应的时间越短,即曲线斜率大, 反之亦成立,即:“同一时间点位置越高越活泼”。 (注意:进行比较必须控制变量) (2)当横坐标不是反应时间时,无法根据图象来比较 金属活动性的强与弱。 2. 看平台(比较金属的相对原子质量大小,有金属铝 存在时需考虑化合价问题)。 (1)酸过量时,相同质量的不同金属中,如果金属的 化合价相同,则平台越高的金属相对原子质量越小。 (2)金属足量,酸不足且等量时,产生氢气的量相等, 曲线最后平台纵坐标相同,当横坐标为金属质量时, 转折点越前相对原子质量越小(注意:进行比较的金 属与酸反应形成盐时的化合价需相等)。 知识梳理 1. 金属与酸反应的图象 分 类 生成氢气与反应时间的关系(越陡 越活泼) 生成氢气与所加酸 溶液的质量关系 生成氢气与所 加金属的质量 关系 图 象 分 析 等体积等 浓度的某 种酸与足 量的不同 活泼金属 反应,生 成氢气的 质量相同 等质量的金属与足量的 等浓度的同一种酸反应, 金属完全反应,生成氢 气的质量由“生成的盐 中金属化合价的绝对值” 与“金属的相对原子质 量”的比值来决定,比 值越大,生成氢气越多 一般考查金 属等质量, 酸足量 一般考查 酸等量, 金属足量 2. 金属与盐溶液反应的图象——金属与混合盐溶液 反应时,遵循“在金属活动性顺序里,距离越远越容 易反应”的原则。 考点精炼 1. 在定量研究金属与酸的化学反应时,绘制出如图6-1- 11所示金属与氢气质量关系的图象,分析图象得到的以 下结论中,正确的是 (   ) ①Na、Mg、Zn三种金属都能置换出酸中的氢 ②生成相同质量的氢气消耗金属的质量为Na>Mg=Zn ③生成相同质量的氢气消耗Na、Mg、 Zn三种金属的质量比为23∶24∶65 ④生成相同质量的氢气消耗Na、Mg、 Zn三种金属的原子个数比为2∶1∶1 A. ①② B. ②③ C. ③④ D. ①④ D 2. 把等质量的X、Y、Z、M四种金属分别加入等质量、 等质量分数的足量稀盐酸中(反应关系如图6-1-12甲), 把金属M加入足量的Y(NO3)2溶液中(反应关系如图6- 1-12乙)。据此判断四种金属的活动性顺序为 (   ) A. X>Z>M>Y B. Y>M>Z>X C. X>Z>Y>M D. Z>X>M>Y A 3. 往硝酸铜、硝酸银和硝酸亚铁的混合溶液中缓慢 连续加入质量为m的锌粉,溶液中析出固体的质量与 参加反应的锌粉质量关系如图6-1-13所示,下列说法 中正确的是 (   ) A. c点对应溶液中含有的金属离子为Zn2+和Cu2+ B. bc段(不含两端点)析出的金属是Fe C. ab段(不含两端点)对应溶液中含有 的金属离子为Zn2+、Cu2+、Fe2+和Ag+ D. 若bc段和cd段中析出固体质量 相等,参加反应的锌粉质量分别 为m1和m2,则m1>m2 C 4. 为了探究金属与酸反应的规律,某实验小组进行 了如下实验,取等质量的铁片、镁片、锌片,分别与 足量的等体积、等浓度的稀盐酸反应,用温度传感器 测得反应温度变化曲线如图6-1-14所示。 (1)三种金属加入稀盐酸前都先用砂纸将其表面擦光 亮,其目的是____________________,写出铁与稀盐 酸反应的化学方程式: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实验中三种金属与稀盐酸反应产生氢气质量最多 的是________。 (3)请分析反应中溶液温度升高的原因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 (4)根据曲线总结出金属活动性的相关规律: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5) 试推测向稀盐酸中加入铜片后,溶液温度的曲线变化 趋势是___________________。 除去金属表面的氧化膜 Fe+2HCl FeCl2+H2↑ 镁片 金属与稀盐酸反应放出热量 相同条件下,金属活动性越强,与稀盐酸反应放出的 热量就越多 无明显起伏变化 解题思路 类型五 化学反应中物质的量的变化图象 (5年5考:年第14题,2018年第13题,2017年第14题, 2016年第14题,2015年第14题) 此类图象题涵盖知识面广,变化较大,改变横坐标和 纵坐标的量对应的图象就完全不同。这就对学生读题 获取信息的能力要求较高。 1. 读题时写出相关反应的化学方程式(明确是一个 反应还是多个反应,若是多个反应需考虑反应先后的 问题)。 2. 理清是反应物质量的变化还是生成物质量的变化。 3. 根据横坐标、纵坐标的含义理清图象变化的趋势, 结合化学反应做出正确的判断。 知识梳理 1. 化学反应中反应物质量的变化(如图6-1-15): 随着反应的进行,反应物质量不断减小,若反应物有 剩余,则图象如图6-1-15甲所示;若反应物完全反应, 则图象如图6-1-15乙所示。 2. 化学反应中生成物质量的变化 (1)一种物质和另一种物质的反应(如图6-1-16): ①图6-1-16甲所示,随着反应的进行,生成物的质量 不断增加,当反应结束时,生成物的质量达到最大; 之后,生成物质量将不再随加入反应物的质量(或时 间)发生变化。 ②图6-1-16乙所示,反应时 加入催化剂,反应的速率或 反应的总时间会发生变化, 但生成物的总质量不发生 变化。 (2)一种物质和多种物质的反应(涉及优先反应原则, 如图6-1-17中的乙): 一种物质和多种物质发生化学反应时,首先判断反应 发生的先后顺序(①金属与金属盐溶液的反应:遵循 距离越远越先反应的原则;②氢离子与氢氧根离子优 先反应原则),然后判断生成物的质量,先发生反应 的生成物曲线通常从原点开始,如图6-1-17甲所示; 后发生反应的生成物曲线通常从原点后开始,如图6- 1-17乙所示。例如:向部分变质的NaOH溶液中滴加稀 盐酸,生成NaCl的质量如图6-1-17甲,生成气体的坐 标曲线如图6-1-17乙所示,因为稀盐酸先和NaOH发生 中和反应生成NaCl,当NaOH完全消耗完后,稀盐酸再 与Na2CO3反应才有气体生成。 3. 化学反应中物质总质量(或元素种类)的变化 化学反应中物质总质量(或元素种类)不变(如图6- 1-18)。 4. 化学反应中不参加化学反应的物质的质量(如图6- 1-19):催化剂(或杂质)在化学反应前后质量不变。 例如:不论是把二氧化锰固体加入过氧化氢溶液中, 还是把过氧化氢溶液加入二氧化锰固体中,二氧化锰 的质量都不发生变化。 5. 往水中加入CaO或往Ca(OH)2溶液中加入CaO后溶质 质量的变化 (1)一定温度时,向水中加入CaO CaO与H2O反应的初始阶段,生成的Ca(OH)2全部溶解在 水中,溶质的质量由零逐渐增大;随着反应的进行, 当溶液达到饱和时,溶质质量达到最大;随着CaO的继 续加入,水越来越少,同时反应 放出热量,溶质开始减少,直至水 全部反应完,此时无溶质存在 (如图6-1-20)。 (2)向Ca(OH)2的不饱和溶液中加入CaO与(1)相似,但 起点不在零(如图6-1-21)。 (3)向Ca(OH)2的饱和溶液中加入 CaO加入CaO之前,溶液处于饱 和状态,溶质质量最大;随着CaO 的加入,CaO消耗溶液中的水的同 时反应放出热量,溶质质量开始减 少,当水完全被消耗时,溶质的质 量为零(如图6-1-22)。 考点精炼 1. 在一密闭容器中,一定质量的碳粉与过量的氧气在点 燃的条件下充分反应,容器内各相关量与时间(从反应开 始计时)的对应关系正确的是 (   ) A 2. 氧化铜与稀盐酸发生反应时,容器中溶液总质量 随时间的变化曲线如图6-1-23所示。下列说法正确的 是 (   ) A. 该实验是将氧化铜逐渐加入稀盐酸中 B. n点和m点对应溶液中铜元素质量不相等 C. n点和m点对应溶液蒸发结晶后得到的固体成分相 同 D. 该曲线不能反映溶液中溶剂 质量随时间的变化关系 C 3. 向某盐酸和氯化镁的混合溶液中加入某浓度的氢 氧化钠溶液,产生沉淀的质量与加入氢氧化钠溶液的 质量关系如图6-1-24所示。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   ) A. a点溶液中滴入紫色石蕊溶液变红 B. bc段(不含b点)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MgCl2+2NaOH Mg(OH)2↓+2NaCl C. 整个变化过程中氯离子 数目没有改变 D. d点溶液中含有两种溶质 D 4. 向一定质量的CaCl2和HCl的混合溶液中逐滴加入 溶质质量分数为10.6%的碳酸钠溶液,实验过程中加 入碳酸钠溶液的质量与产生沉淀或气体的质量关系如 图6-1-25所示。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 A. P点时的溶液中只含一种溶质 B. R点对应横坐标的数值为180 C. O至P过程中溶液的pH变大 D. Q至R段表示生成沉淀的过程 A
查看更多

相关文章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