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1-11-06 发布 |
- 37.5 KB |
- 17页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2020济南中考语文诗歌鉴赏部分教师版
练习题:1.阅读下面两首诗,完成后面题目。 题乌江亭 杜牧 胜败兵家事不期,包羞忍耻是男儿。 江东子弟多才俊,卷土重来未可知。 乌江亭 王安石 百战疲劳壮士哀,中原一战势难回。 江东子弟今虽在,肯与君王卷土来? 乌江 李清照 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至今思项羽②,不肯过江东③。 【语译】胜败乃是兵家常事,难以事前预料。能够忍辱负重,才是真正男儿。西楚霸王啊,江东子弟人才济济,若能重整旗鼓卷土杀回,楚汉相争,谁输谁赢还很难说。上百次的征战使壮士疲劳、士气低落,中原之战的失败之势再难挽回。虽然江东子弟现在仍在,但他们是否还愿意跟楚霸王卷土重来?活,要活得有意义,要做人中的豪杰;死,要死得壮烈,要做鬼中的英雄。我现在才深深地明白,当年项羽为什么宁可自杀也不肯逃回江东。 【问题】(1)这三首诗咏的都是西楚霸王项羽,但对项羽评价的角度并不一样,他们的角度分别是什么? 第一首是从兵家用兵的角度来评价的第二首是从民心向背的角度来评价的第三首是从节操(气节)角度来评价的 (2)这三首诗借对项羽的评价分别表达了什么观点? 杜牧通过这首诗,表达了对胜败得失、历史兴衰的看法,即胜败乃兵家常事,只要忍辱负重、重整旗鼓,定能东山再起。王安石认为民心和形势决定了战争的胜负,历史的规律不可违背。 李清照认为人要讲求气节,活着要干一番轰轰烈烈的事业,死了也要气壮山河。 2、阅读下面一首元诗,然后回答问题。 昭君出塞图 王思廉① 黄沙堆雪暗龙庭②,马上琵琶掩泪听。汉室御戎无上策,错教红粉怨丹青③。 【注】①王思廉:元朝初年诗人,历经宋、金灭亡等历史事件。②龙庭:指匈奴集会祭天的地方。③葛洪《西京杂记》中记载:“元帝后宫既多,不得常见,乃使画工图形,案图召幸之。诸宫人赂画工,多者十万,少者亦不减五万。独王嫱不肯,遂不得见。”将王昭君的悲剧归为画工之责,故有“怨丹青”的说法。 (1)这首诗在描写人物方面,运用了什么表现手法?请结合本诗简要分析。 参考答案:衬托。用“黄沙”“堆雪”营造气氛,衬托昭君愁苦的心境;用旁人“掩 泪听”琵琶的悲伤情状衬托弹琵琶者王昭君的悲苦、哀怨。 (2)与《西京杂记》的记述相比,这首诗在主题思想上具有怎样的进步性? 参考答案:《西京杂记》将罪过推到画工身上,意在说明个人的不得志是小人嫉贤妒能造成的。而王思廉的这首诗将矛头指向汉朝统治者,表明由于国家民族的衰弱,因而使很多妇女成为牺牲品,所以,王昭君的悲剧便具有更深的历史意义。由此看来,王思廉的这首诗跳出了个人荣辱的圈子,以国家和民族的危亡为主题,深化了昭君出塞的意义。 3..杂诗 王维 君自故乡来,应知故乡事。 来日绮窗前,寒梅着花未? 1. 本诗语言有何特点?(本诗语言质朴、平淡,却又韵味无穷。) 2.“应知故乡事”中的“应知”一词用得好,为什么?(①“应知”一词近乎口语,又略带主观臆测,②生动地表现出“我”急于了解故乡风物人情的殷切乡思。) 4.山雨 翁卷 一夜满林星月白,亦无云气亦无雷。 平明忽见溪流急,知是他山落雨来。 (整个晚上,林子里都洒满了星月的辉光;天上没有一丝云,也没听见有雷震响。天亮时出门,忽然见到溪水流得分外地湍急;因此上,我知道别的山曾经下过大雨,水宛转流到这个地方。) ⑴本诗描绘了哪两幅画面?请结合所绘内容概括作答。 ⑵同样表现雨的猛烈,本诗和杜甫的《茅屋为秋风所破歌》在写法上有何不同?请结合诗歌,简要分析9.⑴诗前两句描写了山林之景;整整一夜,星月交辉,清光满林,无云无雷,一派晴和天气,这是写雨前之景;后两句,以“平明”二字与上文的“夜”字相照应,以“忽见溪流急”与上文的“星月白”,“亦无云气亦无雷”相照应,而“溪流急”又与“他山落雨来”互为因果,前者为果,后者为因.这是写雨后之景。 ⑵在描写手法上,翁诗采用侧面描写,通过景色的描绘写出了山雨的特点;杜诗则正面描写与侧面描写相结合,前面叙事,后面抒情,中间夹杂着议论. 在抒情手法上,翁诗寓情于景,抒写了诗人对山雨奇景的惊异之情;杜诗则直抒胸臆与借景抒情相结合,这首诗表达了诗人推己及人关心人民疾苦忧国忧民的博大胸怀崇高理想和无私的奉献精神。 5.邯郸冬至夜思家 白居易 邯郸驿里逢冬至,抱膝灯前影伴身。想得家中夜深坐,还应说着远行人。 我居住在邯郸客店(客栈)的时候,正好是农历冬至。 晚上,我抱着双膝坐在灯前,只有影子与我相伴。 我相信,家中的亲人今天会相聚到深夜, 还应该谈论着我这个“远行人”。 1、简要赏析“抱膝灯前影伴身”一句,并说出作者当时怀有一种什么样的心情。 “抱膝”二字生动地勾画出作者默默呆坐的神态;用“灯前”自然引出“影”,而“伴”字又将“影”和“身”联系起来,抱膝枯坐的“影”陪伴抱膝枯坐的“身”,显得形影相吊。这充分表现了作者思家时的一种孤寂心情。 2、作者是怎样写“思家”的?全诗语言上又有什么特点? 作者主要通过一幅想像的画面,即冬至夜深时分,家人还围坐在灯前,谈论着自己这个远行之人,以此来表现“思家”的。同时作者也是采用了虚实结合的艺术手法,冬至夜 我在邯郸的客店抱膝呆坐是实写,想象家中的亲人此时的情景是虚写,虚实结合,抒发了诗人浓浓的思乡之情。 全诗的语言朴实无华。(平易通俗)(意思答对即可) 6..闺怨 王昌龄 闺中少妇不曾愁,春日凝妆上翠楼。忽见陌头杨柳色,悔教夫婿觅封侯。 (闺阁中的少妇,从来不知忧愁;春来细心打扮,独自登上翠楼。忽见陌头杨柳新绿,心里难受;呵,悔不该叫夫君去觅取封侯。) 1、本诗标题为“闺怨”,一开头却写“闺中少妇不曾愁”,是否违反了题意?为什么? 没有违反题意,因为作者采用的是欲抑先扬的手法。这样写,正是为了表现这位闺中少妇从“未曾愁”到“悔”的心理变化过程。深刻表现了少妇因触景而产生的感伤和哀怨的情绪,突出了“闺怨”的主题。 2、诗中如何描写少妇的心理变化?为什么“陌头杨柳色”会勾起少妇幽怨的情怀? 先写少妇兴致勃勃,梳妆打扮后上楼观景;转而写她看见路边的杨柳,勾起了对丈夫的离愁,心情由高兴变为懊悔。因为杨柳是古人临别时的赠物,少妇看见杨柳,自然就想起与丈夫分别的情景,后悔幽怨之情也就油然而生。 7..夜雪 白居易 已讶衾枕冷,复见窗户明。夜深知雪重,时闻折竹声。 【注】此诗写于诗人谪居江洲之时。夜卧枕被如冰,不由让我很惊讶,又看见窗户被积雪的反光照亮。夜深的时候就知道雪下得很大,是因为不时地能听到雪把竹枝压折的声音 1、这首诗抒发了诗人什么样的情感?试作简要分析。 抒发了诗人被贬之后的孤寂心情。诗人说“已讶衾枕冷”,一冷字,既是说对天气的感觉,更是说诗人的心境。尤其“深夜知雪重,时闻折枝声”,更写出了诗人彻夜无眠的孤寂心情。 2、诗人写夜雪,写法独特。请就本诗的写作手法和描写角度作简要分析。写夜雪,难以正面描写,所以诗人全从侧面着笔。首句着一冷字,从感觉写雪之大,雪的悄无声息;次句从视觉写雪的强烈反光;最后两句从听觉写积雪压竹枝的声音,写雪势的有增无减。句句写人,却又处处写雪。 8.小松 杜荀鹤 自小刺头深草里, 而今渐觉出蓬蒿。时人不识凌云木, 直待凌云始道高。 松树小的时候长在很深很深的草中,埋没看不出来,到现在才发现已经比那些野草(蓬蒿)高出了许多。 那些人当时不识得可以高耸入云的树木,直到它高耸入云,人们才说它高。注释:①时人:指普通的人。②凌云:直冲云霄。③始道:才说。 1、请结合第一、二句诗中的关键字,分析小松的形象特点。 首句中“刺头”的“刺”,不但准确地勾勒出小松外形的特点,而且刻画出了小松坚强不屈的性格、勇敢奋斗精神 第二句中“出蓬蒿”的“出”字,不仅显示了小松由小转大、发展变化的情景,而且表现了小松蓬勃的生命力。 2、从整体上看,本诗采用了什么艺术手法?抒发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从整体上看,本诗采用了托物言志,借物喻人的艺术手法。诗人以小松自喻,借以表现自己出身低微但不甘埋没的精神,同时也委婉地表达了作者对 “时人”目光短浅的批评。 9..渡汉江 宋之问 岭外音书断,经冬复历春。近乡情更怯,不敢问来人。 【注释】①这首诗写于作者贬谪岭南逃归途中。 1.诗歌前两句里的“断”和“复”反映诗人怎样的贬谪生活? 2.按常理说后两句似乎写作“近乡情更切,急欲问来人”更恰当,这里的“怯”和“不 敢”反映了怎样的心理? 1、作者贬居岭外,思念亲人,又长期得不到家人的任何音讯,精神极为痛苦。2、因为一方面固然日夜在思念家人,另一方面却又时刻担心家人的命运,怕他们由于自己的牵累或其他原因遭到不幸。这种抒写,更显真切、耐人咀嚼。 (我离开家乡到了五岭之外,经过了一个冬天,又到了春天。因为交通不便,我和家人已经很长时间没有联系了。现在我渡过汉江赶回家乡去,不知为何离家越近,心情就越紧张。因为怕伤了美好愿望,以致遇到同乡,也不敢打听家乡情况。) 10.陶者 梅尧臣 陶尽门前土,屋上无片瓦。十指不沾泥,鳞鳞①居大厦。 【注释】①鳞鳞:形容大厦瓦片如鱼鳞 12.这首诗写出了怎样的社会现实,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13.这首诗运用了怎样的表现手法?请结合诗歌内容作分析。 12.揭露封建社会反映了劳动者劳苦一生无所得,统治者不劳而获的不公平社会现状,(1分)表达了诗人对劳动者的深切同情。(2分)13.对比手法。(2分)前二句以陶者“陶尽门前土”与“屋上无片瓦”相对比,后二句以居者“十指不沾泥”与“鳞鳞居大厦”对比,或者“陶尽门前土” “十指不沾泥”对比,“屋上无片瓦” “鳞鳞居大厦”对比(有一组对比即可得1分)出了人世间的不公平,表达了对劳动者的同情 。 11.阅读下面的唐诗,完成(1)~(2)题。 题菊花 黄巢 飒飒①西风满院栽,蕊②寒香冷蝶难来。 他年我若为青帝③,报与桃花一处开。 【注释】①飒飒:形容风声。②蕊:花心儿。③青帝:司春之神。古代传说中的五天帝之一,住在东方,主行春天时令。 菊花在飒飒西风中栽满园中,花蕊寒香味冷得蝴蝶也不敢来,将来我要是当了分管春天的天神青帝,就要改变自然规律,叫菊花也在春天开放,好与桃花争奇斗艳。 (1)诗人写“蕊寒香冷”有什么用意?请简要分析。 (2)这首诗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1)“蕊寒香冷”是因为菊花开放在寒冷的季节,诗人为菊花的开不逢时而惋惜、而不平,衬托出菊花的形象。 (2)诗人借把菊花“报与桃花”一起在春天开放,表现了诗人朴素的平等思想,同时也抒发了诗人的政治抱负。 12..阅读下面的唐诗,完成(1)~(2)题。 早 梅 张谓 一树寒棒白玉条,迥临村路傍溪桥。 不知近水花先发,疑是经冬雪未销。 译文 有一树梅花凌寒早开,枝条洁白如玉条。它远离人来车往的村路,临近溪水桥边。 人们不知寒梅靠近溪水提早开放,以为那是经冬而未消融的白雪。 注释 迥(jiǒng):远。傍:靠近。发(fā):开放。经冬:经过冬天。销:通“消”,融化。这里指冰雪融化。 (1)自古诗人以梅花入诗者不乏佳篇,有人咏梅的风姿,有人颂梅的神韵,本诗则侧重写梅的什么特点?从哪句诗可以看出来? (2)本诗与王安石的“遥知不是雪,为有暗香来”有异曲同工之妙,请简要分析其“同工”之处。 (1)开放之“早”;不知近水花先发,疑是经冬雪未销。 (2)都是先疑为雪,本诗从似玉非雪、近水先发的梅花着笔,写出了早梅的形神;“遥知不是雪,为有暗香来”从只因暗香袭来,才知是梅而非雪。 13.阅读下面的唐诗,完成(1)~(2)题。 咏 柳 曾巩 乱条犹未变初黄,倚得东风势便狂。 解把飞花蒙日月,不知天地有清霜。 译文杂乱的柳枝条还没有变黄,在东风的吹动下狂扭乱舞。把它的飞絮想蒙住日月,但不知天地之间还有秋霜 注释倚--仗恃,依靠。狂--猖狂。这两句形容柳树在春天绿得很快:柳条似乎还没有发黄,但趁着东风吹暖,一下子便飞快地变绿了。解把--解得,懂得。飞花--柳絮。 (1)这首诗题为“咏柳”,实际上托物寓意。请分析其寓意。 (2)第四句“不知天地有清霜”如果改为“不知秋后有清霜”于文意也可通。你觉得哪一种更好些?请简述理由。 (1)通过对柳树“倚得东风势便狂”“飞花蒙日月”的描摹,写出了那些得志便猖狂的小人;并用“天地清霜”警告他们必无好下场,难逃灭亡的命运。 (2)用“天地”好。“天地”着眼于空间:有立体感,突出了正气的浩然之态。且“秋后”与“清霜”重复。 14.阅读下面的诗歌,然后回答问题。(6分) 碛①中作 [唐] 岑参 走马西来欲到天,辞家见月两回圆②。 今夜不知何处宿,平沙莽莽绝人烟。 【注释】①碛(qì):沙漠。②两回圆:两个月。 (1)这首诗的首句历来为诗家称赞,请作以简要分析。(3分) (2)请简要赏析“今夜不知何处宿,平沙莽莽绝人烟”。(3分) 1.首句中,“西来”点明行进的方向;“欲到天”既写出边塞离家之远,又展现了西北高原野旷天低的气势。 2.上句提出疑问“何处宿”,下句以景作答,荒凉大漠无涯的朦胧景象,使人感到气象壮阔,显示出诗人从军边塞的壮志豪情。 15..阅读下面的诗歌,然后回答问题。(6分) 金陵晚望 [唐] 高蟾 曾伴浮云归晚翠,犹陪落日泛秋声。 世间无限丹青手,一片伤心画不成。 译文 金陵城曾在日暮的景色伴着浮动的云,也在秋声里陪着落日。这世上有无数的丹青圣手,可都画不出内心的伤感。 (1)诗的前两句是写景,试分析其表现手法和作用。(3分) (2)诗人为什么说“一片伤心画不成”?请简要分析。(3分) 1.采用拟人手法,情景交融,生动形象地写出了秋天傍晚浮云落日映照金陵古城的景象,抒发了作者的沧桑凄凉之感。 2.诗人为唐朝的衰败而伤心,通过晚望金陵,从“落日”“秋声”等意象中,生出一片伤心之情,诗人认为这种深重的伤心,世上的画家是看不出来的。 16.阅读下面文字,完成问题。 城南 曾巩 雨过横塘水满堤,乱山高下路东西。 一番桃李花开尽,惟有青青草色齐。 春雨迅猛,池塘水满,遥望群山,高低不齐,东边西侧,山路崎岖。热热闹闹地开了一阵的桃花和李花,此刻已开过时了,只见眼前春草萋萋,碧绿一片。 (1)这首诗的前两句是一幅“春雨山水图”,发挥想象把它描绘出来。 (2)这是一首哲理诗,它告诉我们一个什么道理?( 2)示例:风过罢,雨卷珠帘,水漫碧池,潮涨横塘,远山含翠,错落起伏,小径明灭,任尔东西.(3)示例:喧嚣浮华者网网昙花一现,平凡朴实者定会恒久长远. 17.阅读下面的宋词,完成问题。 塞上忆汶水 曹元用 沙碛秋高苑马肥,哀笳一曲塞云飞。 南都儿辈应相念,过尽征鸿犹未归。 【注释】沙碛:沙漠。苑马:西域大苑所产的马。茫茫沙漠,秋高气爽,马匹肥壮,悲哀宛转的笛声吹奏着。 南方的将士们应该想家了吧,如同远飞的大雁还未回家。曹元用(1268年—1330年),字子贞。祖籍阳谷阿城(今嘉祥县纸坊镇李村),后迁居汶上。元代大臣,与清河元明善、济南张养浩并称为“三俊”。元文宗天历二年(1330年)去世,赠正奉大夫、江浙行中书省参知政事、护军、东平郡公。谥"文献" (1)前两句描绘了怎样的景象? (2)最后一句写“征鸿”有什么作用? 15.(1)边塞秋高云飞,展示频繁的惆怅、悲哀的景象。(2)征鸿,意为“远飞的大雁”,古人常利用它们寄寓自己的情怀。这里借写征鸿未归,表达了思乡思亲之情及厌战的心理。 18、阅读下面的古诗,完成1~2题。(8分) 少年行(其一) [唐]王维 新丰①美酒斗十千②,咸阳③游侠④多少年。 相逢意气⑤为君饮,系马高楼垂柳边。 【注释】①新丰:新丰镇古时产美酒,谓之“新丰酒”。②斗(dǒu)十千:一斗酒值十千钱(钱是古代的一种货币),形容酒的名贵。斗是古代的盛酒器,后来成为容量单位。③咸阳:秦朝的都城,此处借指唐都长安。④游侠:游历四方的侠客。⑤意气:指两人之间感情投合。新丰美酒一斗价值十千钱,出没五陵的游侠多是少年。相逢时意气投合为君痛饮,骏马就拴在酒楼下垂柳边。 1. “新丰美酒斗十千”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有什么作用?(4分) 夸张,为下文写游侠少年蓄势,只有名贵的新丰美酒才能显示出少年们的豪纵风流。 2. 末句写“马”有什么作用?全诗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4分) 马是侠客不可少的伴侣,用马衬托游侠的英武豪迈。表达了作者对长安城里少年游侠意气风发的风貌和豪迈气概的赞美之情。 19、阅读下面的古诗,完成1~2题。(8分) 梅花绝句(其一) [南宋]陆游 闻道梅花坼①晓风,雪堆遍满四山中。 何方②可化身千亿③?一树梅花一放翁。 【注释】①坼(chè):裂开。这里是绽开的意思。②何方:有什么办法。③千亿:指能变成千万个放翁(陆游号放翁,字务观)。听说山上的梅花已经迎着晨风绽开,四周大山的山坡上一树树梅花似雪洁白。 有什么办法可以把我的身子也化为几千几亿个?让每一棵梅花树前都有一个陆游常在。 注释 闻道:听说。坼(chè):裂开。这里是绽开的意思。雪堆:指梅花盛开像雪堆似的。 何方:有什么办法。千亿:指能变成千万个放翁(陆游号放翁,字务观)。梅花:一作梅前。坼晓风:(梅花)在晨风中开放。 1. 诗的前两句运用了哪种修辞手法?描绘出一幅怎样的画面?(4分) 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以白雪比喻白梅,生动形象地写出白梅一夜间绽放山野,梅花开遍的繁盛景象。描绘了一幅梅花开遍山野,犹如山中落满了皑皑的白雪的美丽画面。 2. 本诗三、四句运用了怎样的写作手法?抒发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4分) 诗人运用了想象、夸张的手法,写诗人愿化出千亿个自己,这样每树梅花前都有一个赏梅的放翁。淋漓尽致地表达了诗人对梅花的喜爱之情。 20.阅读下面的古诗文,完成8-12题。(13分) 堤上行 唐·刘禹锡 酒旗相望大堤头,堤下连樯①堤上楼。 日暮行人争渡急,桨声幽轧②满中流。 注:①“连樯”,形容船只很多。②幽轧(yà):拟声词,指划桨声。堤头酒旗相望,堤下船只密集,樯橹相连,是一个繁华的江边码头。天色已晚,行人急于回家,在渡口争着摆渡,浆声荡漾在江中。 8.这首诗描绘了江中商船来往不绝、江边居民安居乐业的兴旺景象。试品味“幽轧”一词的妙处。(3分) “幽轧”,从听觉的角度(拟声词)(1分),通过描写日暮时湖中船只嘈杂的桨声(1分),写出了船只往来穿梭和船工的紧张劳作(1分),突出了行人争渡回家的急切(1分),使人如有身临其境之感(1分)。(答出任意三点即可) 21、 淮上与友人别(4分) 郑谷 扬子江头杨柳春,杨花愁杀渡江人。 数声风笛离亭晚,君向潇湘我向秦。 23.(2分)下列说法有误的是 。 ①这首诗歌的第一句交代了与友人分别的时间和地点。[来源:Zxxk.Com] ②那依依袅袅的柳丝,蒙蒙渺渺的杨花唤起了诗人一层层浪迹天涯、不堪羁旅的愁思。[ ③“愁杀”二字,将友人间依依惜别的思绪刻画到了极致。 ④从“君向潇湘我向秦”一句可以看出这是一首送别诗。 答案:D 扬子江头杨柳青青春色惹人心,杨花似雪漫天飞舞愁杀渡江人。 微风轻拂笛声幽咽离亭染暮色,你就要南下潇湘我却奔向西秦。 24.(2分)诗歌的第三句,写“风笛”和“晚亭”有何作用? 答案:“风笛”与“离亭”具有特殊的意蕴(或“是象征别离的意象”),能烘托诗人别离的愁情。 22、阅读下面古诗文,完成8-11题。(14分) 遣兴 [清]袁枚 爱好①由来落笔难,一诗千改始心安。 阿婆还是初笄女②,头未梳成不许看。 [注释]①爱好(hǎo):追求艺术价值高的诗作。②初笄(jī)女:刚成年的女子。 8.这是一首论诗的绝句。请结合全诗,谈谈你对“阿婆还是初笄女”的理解。(3分) 答案:(3分)这里的“阿婆”喻指自己的诗作,还没有修改润色好,就像“头未梳成”的“初笄女”,是不肯让人欣赏的。(也可喻指诗人自己,他把自己当成写作的新手,因为写作水平不够高,所以不愿展示自己的作品。) 23.、阅读下面唐诗,完成15-16题。(6分) 江夏送倩公归汉东 李白 彼美汉东国,川藏明月辉。 宁知丧乱后,更有一珠归。 ①明月:传说中的“随侯明珠”,与“和氏璧”齐名。②宁知:谁也没有想到。③丧乱:安史之乱。 15.简要赏析“更有一珠归”中“珠”字的妙处。(2分) 答案:以珠喻人,写出了李白对倩公才学、品格的赞美。 16.这首诗抒发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4分) 答案:前两句表达了诗人对美丽富饶的汉东国的赞美之情,以及和友人离别时依依不舍的感情。 随州古称汉东国,美丽富饶,大江藏有随侯明珠,如明月熠熠升辉。家人一定想不到:经历安使之乱以后,倩公这颗人间明珠还能得以平安回归。这首诗写出了李白对倩公的极度欣赏和在离别时的依依不舍之情 24、对下面唐诗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杂诗 近寒食雨草萋萋,著①麦苗风柳映堤。 等是有家归未得,杜鹃休向耳边啼。 著:吹拂时令将近寒食,春雨绵绵春草萋萋;春风过处苗麦摇摆,堤上杨柳依依。 这是为什么呵,我却有家归去不得?杜鹃呵,不要在我耳边不停地悲啼。 A.前两句描写了春天芳草萋萋、风吹麦苗、绿柳拂堤的景象。 B.三四句的意思是同样有家归不得,杜鹃你还是不要再啼叫了。 C.这首七言诗的朗读节奏均为二二三式,句式整齐划一,从而加强了诗歌的韵味。 D.整首诗写得委婉曲折,表达了游子思乡,有家归不得的感伤之情。 答案:C 25. 题齐安城楼 杜牧 呜轧江楼角一声,微阳潋潋落寒汀。 不用凭栏苦回首,故乡七十五长亭。 ①呜轧(yà):拟声词。②亭:古时三十里一驿,每驿有亭。译文 江楼上响起了呜咽的号角声,残阳的余晖洒在寒冷的沙汀。不必倚靠栏杆苦苦回头眺望,这里到故乡有七十五个驿亭。 9.(1)请说说你对第二句中“寒”的理解。(3分) 答案:“寒”既写出了水中汀洲在暗淡无光的夕阳照射下的清冷场景,也暗示了诗人凄凉的心境。 (2)古人评价杜牧的诗“好用数目”,“颇妙”。你认为本诗“故乡七十五长亭”中的“七十五”有什么作用?(3分) 答案:“七十五”以较大的数目写出了诗人家乡的遥远,从而更加突出了作者因思乡而产生的惆怅之情。 26. 少年行(其二) 王维(唐) 出身仕汉羽林郎,初随骠骑战渔阳。 孰知不向边庭苦,纵死犹闻侠骨香。 9.诗中少年形象具有怎样的特征?(4分) 10.最后一句“纵死犹闻侠骨香”中运用“________”和“________”两词,以顿挫的用笔,更有力度地展示了少年的内心世界。(4分) (一)9.慷慨从军、英姿勃发、不畏艰难、视死如归、充满豪侠气概和英雄主义精神。10.纵 犹 才从军便作汉朝的羽林郎,一开始就随将军鏖战渔阳。谁知道不能去边关的痛苦,纵然战死还留下侠骨芬芳。 27. 江亭夜月送别 王勃 乱烟笼碧砌,飞月向南端。 寂寞离亭掩,江山此夜寒。 17.诗歌前两句描绘的画面有何特点?作者这样写的作用是什么? 18.这首诗透露离情的字眼有多处,请选取一处加以分析。 答案: 17.朦胧凄冷 渲染了凄凉的气氛,奠定了全诗伤感的情感基调。 18.示例一:首句写烟而曰“乱”烟,既是形容夜烟弥漫,也表达了诗人心情的迷乱。 示例二:次句写月而曰“飞”月,既是说明时间的推移,也按时了诗人助力凝望时产生的沮丧匆匆之感。 示例三:第三句写离亭而加了“寂寞”二字,既是写外界的景象,也是写内心的情怀。 示例四:第四句“寒”字不仅写出因夜深感觉到的肌肤寒冷,也写出送别后估计怅惘之情。 译文:乱糟糟的烟雾笼罩着青绿的台阶,高高的月亮照耀着江亭的南门。离亭的门关闭着,周围寂静无声;今夜里大江与高山都显得那么凄凉。 28. 戏题盘石 王维 可怜盘石临泉水,复有垂杨拂酒杯。若道春风不解意,何因吹送落花来? 20.请发挥想象,描绘、二两句所展现的画面。 21.从修辞的角度赏析三、四两句。 20.在清澈的泉水上面,一块如席子般大小的巨石矗立。春风习习,绿杨飞舞在岸边垂杨巨石只畔,不时飘拂高高举起的酒杯。 21.三四两句诗歌采用了反问和拟人的修辞手法.诗人反问说如果春风不解人意的话,为什么又要吹送落花来?这同时也是拟人,春风更是善解人意,为独酌之人送来落花助兴.这两句诗写出了诗人陶醉于山间盘石的独得意趣. 【译文】可爱的巨石大如席,下面濒临泉水.垂杨拂拂临泉举杯,是多么高雅的情趣.春风飞花低吟高唱,春风啊难道不解人意?如果说你不解人意的话,为什么又要吹送落花来? 29、课外古诗词赏析。(6分) 苔① 袁 枚 白日不到处,青春恰自来。苔花如米小,也学牡丹开。 注:①苔:苔鲜,低级植物,多寄生于阴暗潮湿之处。 (1)诗的第一句写出了“苔花”怎样的环境?(2分) (2)诗的第二句一个“恰”字,表达出“苔花”怎样的特点?(2分) (3)这是一首励志小诗,从修辞和寓意角度,说说你喜爱它的原因。(2分) 19.(1)恶劣的环境(僻静、无人知晓的环境)。 (2)生命力旺盛(或:有活力,自信,奋力抗争)的特点。 (3)我喜欢它,是因为这首小诗,运用了比喻(或拟人),写出了小人物(苔花)只要不自卑,充满自信,努力抗争,在逆境中顽强、自信,也能像高贵的牡丹那样实现自身的价值或理想。(指出修辞1分,说出寓意1分)春天明亮的阳光照不到的背阴处,生命照常在萌动,照常在蓬蓬勃勃的生长,即使那如米粒一般微小的苔花,一点也不自暴自弃,一点也不自惭形秽,依然象那美丽高贵的牡丹一样,自豪地盛开。 30. 山水田园 内容特色:山水田园是以山水景观、田园美景和田家生活为主要描写对象的诗歌。这类诗多长于写景,诗境优美,风格恬淡,语言清丽。 常用意象:【田园类】炊烟、桑麻、桑竹、桃李、麦苗、豆苗、菊花、藕花、小桥、流水、渔船、浣女、采莲、鸡、犬、牛、羊、猪、禽雀、蚕等。 【山水类】野径、古木、柴门、空林、空山、白鹤、白云、古寺、樵夫等。 常见情感:①钟爱自然,对闲适恬淡的田园生活的喜爱和向往;②对官场和俗世的厌倦,对自由的追求和对隐逸生活的向往;③表现宁静淡泊、不与世俗同流合污的高洁品质;④表达对祖国壮美河山的喜爱和赞美之情。 31.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1)(2)题。 宿牛群头① 胡 助 荞麦花开草木枯,沙头雨过茁蘑菇。 牧童拾得满筐子,卖与行人②供晚厨。 (选自《元明清诗歌鉴赏辞典》) 【注释】①牛群头:地名。②行人:行旅之人,指作者自己。 (1)诗中“茁”“满”二字用得好,请作简要分析。 “茁”是旺盛的意思,“满”是装满的意思,形象地写出了雨过之后,蘑菇长得十分旺盛,数量很多,表现了大自然的生机勃勃,表达了作者对自然美景的喜爱之情。 (2)这首诗表现了作者怎样的情感? 表达了作者旅途中的安逸闲适。 【译文】乔木花开的时候其他草木都枯萎了,一场雨后,蘑菇长得非常茂盛。牧童捡了满满一筐,卖给我做晚饭。 32.阅读诗歌,完成(1)(2)题。 潭上作 [唐]张 乔 竹岛残阳映翠微①,雪翎禽过碧潭飞。 人间未有关身事,每到渔家不欲归。 【注释】①翠微:青山。 (1)联系全诗,说说前两句的作用。 刻画出了一幅绿水青山中野鸟遨游的优美闲逸的场景,为下文的抒情作了铺垫。 (2)后两句抒发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后两句诗通过对渔家生活的简述,抒发了诗人向往自由自在的隐居生活的情感。 【译文】长满竹子的岛屿上,残阳映照着微微的翠绿,雪白色的鸟从碧绿色的潭水上面飞过。在俗世没有关切自身的事情,每次到渔家就不想回来。 33.阅读下面古诗,完成(1)(2)题。 送 春 [宋]王 令 三月残花落更开,小檐日日燕飞来。 子规夜半犹啼血,不信东风唤不回。 暮春送客 [唐]韩 琮 绿暗红稀出凤城①,暮云楼阁古今情。 行人莫听宫前水,流尽年光是此声。 【注释】①凤城:即国都长安。 (1)两首诗点明暮春时节的意象分别是 残花(子规啼) , 绿暗红稀 。 (2)同样面对春之将去,诗人的情感却不相同,请结合诗意说一说。 《送春》中诗人用子规啼血唤东风来表达竭力留住美好时光的意思。既显示了自信和努力的态度,又表达了自己执着追求美好未来的坚定信念和乐观精神。《暮春送客》中诗人通过劝友人莫听时光流逝的声音,来表达送别的惆怅与忧愁。 【译文】《送春》:暮春三月花败又花开,矮矮屋檐下燕子飞走又回来。只那眷恋春光的杜鹃鸟仍在夜半悲啼,不相信春风唤不回。《暮春送客》:绿叶繁密春花稀少的时节离开京城,暮云低垂楼阁高耸蕴涵着古今幽情。远行之人千万不要听那宫前的流水,送走人世间悠悠岁月的正是这水声。 34.阅读下面两首古诗,完成(1)(2)两小题。 淮上与友人别 [唐]郑 谷 扬子江头杨柳春,杨花愁杀渡江人。 数声风笛离亭晚,君向潇湘我向秦。 赠李白 [唐]杜 甫 秋来相顾尚飘蓬,未就丹砂①愧葛洪②。 痛饮狂歌空度日,飞扬跋扈为谁雄。 【注释】①丹砂:道教认为炼砂成药,服之可以延年益寿。②葛洪:东晋道士,自号抱朴子,入罗浮山炼丹。 (1)两首诗同为送别友人,情感却不相同。郑诗通过“君向潇湘我向秦”表现 各向天涯的无限愁绪 ;杜诗则借助“飞扬跋扈为谁雄”表达 雄心万丈却无法称雄的愤愤不平 。 (2)两首诗描写了不同季节的景物,请结合诗歌内容分析诗人的用意。 郑诗选择的是春天的杨柳和杨花,一是由这些春天的美景而自然产生美好的祝愿,二是巧妙利用同音谐义,“柳”谐“留”音,一为不忍分别,二为永不忘怀。杜诗选择的是秋天的飞蓬,因为飞蓬到处飘荡与李白的豪放不拘和不被赏识相似,这样可以更好地借物之特点凸显李白的“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的气节。 【译文】《淮上与友人别》:扬子江头杨柳青青春色惹人心,杨花似雪漫天飞舞愁杀渡江人。微风轻拂笛声幽咽离亭染暮色,你就要南下潇湘我却奔向西秦。《赠李白》:秋天离别时两相顾盼,像飞蓬一样到处飘荡。没有去求仙,真愧对西晋那位炼丹的葛洪。每天痛快地饮酒狂歌白白消磨日子。像您这样意气豪迈的人,如此逞雄究竟是为了谁? 35.即事感怀 内容特色:即事诗多是诗人兴之所至,妙手偶得,就某件事发表自己的议论,抒发自己的感慨。 常用意象:风雨、夕阳、闲居、衰鬓等。 常见情感:抒写心中的感慨,如人生多艰、命途多舛的悲叹,怀才不遇、壮志未酬的伤感,豁达大度、从容开阔的胸襟等。 阅读下列古诗,回答问题。 山窗新糊有故朝①封事②稿阅之有感 林景熙③ 偶伴孤云宿岭东,四山欲雪地炉红。 何人一纸防秋疏④?却与山窗障北风。 【注释】①故朝:宋朝。②封事:臣下呈皇帝的奏章。③林景熙(1242—1310):宋末诗人,宋亡不仕,流落江湖。④防秋疏:指有关军事的机密奏章。 (1)“孤云”“岭东”“欲雪”“炉红”描写了怎样的情景,有什么作用? 作者四处漂泊,远离人烟,大雪将至,宿于山村,室内地炉火红。为后文发现山窗新糊故朝封纸、抒发情感,做了很好的铺垫。 (2)“何人一纸防秋疏?却与山窗障北风。”这两句诗对比鲜明、意蕴深刻,试分析诗歌的情感。 朝廷的机密奏疏居然落到糊窗纸挡北风的地步,朝廷如此举措,国家焉能不亡?在鲜明的对比中,表现了诗人对国事的愤慨、担忧。 【译文】我偶然入山,与闲云为伴,投宿在岭东。四面的山色阴沉,乌云滚滚,将要下雪,我把房里的火炉烧得通红。不知是谁写的一封抵御异族入侵的奏稿,如今却被山民糊在窗上,用来遮挡北风。 36..阅读下面古诗,完成下列(1)(2)小题。 阳关曲 中秋月 苏 轼 暮云收尽溢清寒,银汉无声转玉盘。 此生此夜不长好,明月明年何处看? 【注释】熙宁十年(即公元1077年)。离别七年以来,兄弟首次相聚,并共度中秋佳节。 (1)请用生动的语言描绘出诗句“暮云收尽溢清寒,银汉无声转玉盘” 的画面。 夜幕降临,云气收尽,天地间充满了寒气,银河流泻无声,皎洁的月儿转到了天空,就像玉盘那样洁白晶莹。 (2)这首词抒发了词人怎样的思想感情?请简要分析。 注解中提到“离别七年以来,兄弟首次相聚,并共度中秋佳节”以及“不长好”中的“好”,抒发了词人与兄弟团聚的喜悦,但“不长好”和“明月明年何处看”又抒发了团聚后不久又得分手的哀伤与感慨。 【译文】夜幕降临,云气收尽,天地间充满了寒气,银河流泻无声,皎洁的月儿转到了天空,就像玉盘那样洁白晶莹。我这一生中每逢中秋之夜,月光多为风云所掩,很少碰到像今天这样的美景,真是难得啊!可明年的中秋,我又会到何处观赏月亮呢? 37、阅读下面诗歌,回答问题。(5 分) 塞下曲 许 浑 夜战桑乾北,秦兵半不归。朝来有乡信,犹自寄寒衣。 1.首名“夜战桑乾北”中的“夜”字有什么作用?(2 分) 2.这首诗表现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3 分) 1.(2 分)“夜”字点明了征战的时间,既写出了军情的紧急与战事 的残酷状态,又和后文诗句中的“朝”相呼应,一紧一松,一重一轻,形成艺术上的张弛结合。 2.(3 分)表现了诗人对牺牲者和家属的同情,同时也批判了残酷的战争。桑乾河北边一场夜战,秦地士兵一半未能归营。早晨后方送来一位士兵的家信,告诉他寒衣已经寄来。 38、阅读下面的宋诗,完成 1~2 题。(5 分) 舟行青溪道中入歙① 方 回 蕨拳②欲动苕③抽芽,节近清明路近家。 五日缓行三百里,夹溪随处有桃花。 【注释】①“入歙”:指进入诗人家乡歙(shè)县。②蕨拳:指蕨 芽,其端卷曲,状如小儿拳头。③苕(tiáo):凌霄花的古称。蕨芽含苞待放,苕子开始发芽。现在的时节接近清明,行船的道路接近故乡。沿途随处桃花夹岸,于是这五天荡舟缓行三百里,来细细欣赏这优美的风景 1.首句使用拟人的修辞,请做简要赏析。(2 分) 2.三四两句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3 分) 1.(2 分)首句运用拟人的修辞手法,生动形象地表现出蕨芽欲展未展的情状,描绘出一幅充满勃勃生机的江山春景图2.(3分)①第三句诗人以闲适的心情,荡舟缓行,细细观赏三百里青溪的优美风光,表现了作者陶醉其间的喜悦心情。②夹岸桃花既是青溪的实景,也是暗用《桃花源记》的典故,把家乡比作世外桃源的 仙境,表达了作者对家乡的赞美和热爱之情。 39、阅读下面的宋诗,完成 1~2 题。(5 分) 过杭州故宫谢 翱 禾黍何人为守阍?落花台殿暗销魂④。 朝元阁⑤下归来燕,不见前头⑥鹦鹉言⑦。 【注释】①杭州故宫:南宋灭亡后,都城杭州宫殿弃用,因称故宫。 ②禾黍(shǔ):禾与黍,泛指农作物。这里是说,故都破败后种上了庄稼。③守阍:看守宫门。阍(hūn),宫门。④黯销魂:谓之灵魂离开肉体,形容极其哀愁。⑤朝元阁:唐宫中阁名,此处代指南宋宫殿建筑。⑥前头:前面,指阁前。⑦言:说话。遍地长满了禾黍,这故宫还有谁在为官家守门?在台殿旧址边,我看到落花飘洒,令我黯然销魂。那朝元阁下归来的燕子,再也见不到当年檐下学舌的鹦鹉,更别说后妃宫人! 1.细读诗歌第一、二两句,说说诗人都看到了哪些景象。(3 分) 2.中国古代诗歌讲究“赋、比、兴”,“比”就是比喻。诗中所说的“鹦 鹉”指的是(2 分) A.春归的燕子B.前来看热闹的老百姓C.曾经的南宋朝廷中的佣人 1.(3 分)曾经的宫殿荒凉衰败,没人在这里看守宫门了;落花满地, 让人看了黯然伤神,非常难过。2.(2 分)C 40.阅读下面诗歌,回答问题。(6 分) 登乐游原① 杜 牧 长空澹澹孤鸟没,万古销沉②向此中。 看取汉家何事业③,五陵④无树起秋风。 【注】①乐游原:古地名,遗址在今陕西省西安市内大雁塔东北, 是当时有名的游览胜地。②销沉:形迹消失、沉没。销:同“消”,消散,消失。③事业:功业。④五陵:汉代五个皇帝的陵墓,分别为汉高祖刘邦的长陵、汉惠帝刘盈的安陵、汉景帝刘启的阳陵、汉武帝 刘彻的茂陵、汉昭帝刘弗陵的平陵。约位于现在的西安市西北。空广阔无边鸟儿消失天际,古时的遗迹消失在这荒废的乐游原里。想要报效祖国建功立业,那五陵的数目都在那萧瑟而秋风中。 1.“长空澹澹孤鸟没” 中的“没”字的意思是 。(1 分)2.诗歌首联描绘了一幅怎样的画面?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情感?(3 分)3.尾联运用了哪种表现手法?有什么作用?(2 分) 1.(1 分)消失 2.(3 分)诗人登临乐游原,只见孤鸟远飞;沧海桑田,人事变迁,惟有长空永在。描绘了乐游原的景色,渲染了凄凉的气氛。寓情于景,情景交融,体现了诗人对物是人非,夕盛今衰的感慨之情,对执政者的劝勉忠告。 3.(2 分)尾联运用用典的表现手法,凝练含蓄,点明汉朝的英雄伟业皆已成为历史陈迹,表现了诗人报效祖国、建功立业、驱除侵略者的崇高的爱国热情。 41.古诗文阅读(13分) (一)齐安郡后池绝句 杜牧 菱透浮萍绿锦池,夏莺千啭弄蔷薇。 尽日无人看微雨,鸳鸯相对浴红衣。 10.诗歌的前两句用了什么表现手法?请简要分析。(2分) 11.诗歌的后两句情景交融,试分析诗人的思想感情。(2分) 10.(2分)(1)以动衬静的手法,菱、浮萍、蔷薇为静景,而夏莺弄花为动景,更有莺声千啭衬托静寂的环境。 11. (2分)第三句不仅展示一个“尽日无人”的环境,写出了诗人百无聊赖的情状,而池面鸳鸯的相对戏水更映衬出看雨人的孤独之情。 42.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5-7题(6分) 田园乐·其六 【唐】王维 桃红复含宿雨,柳绿更带朝烟。 花落家童未扫,莺啼山客①犹眠。 【注】①山客:隐居山庄的人。 5.请从表现手法的角度赏析“花落家童未扫,莺啼山客①犹眠”。(2分) 6.本诗后两句与“春眠不觉晓,处处闻啼鸟”营造的氛围是否相同?请简析。(2分) 7.全诗表达了诗人怎样的心情?(2分) 5.此两句运用了动静结合、情景交融的表现手法。落花是静景,莺啼是动静,一静一动,相互映衬,使得诗歌意境清幽恬淡。 6.不同。《田园乐·其六》的后两句营造了宁静、恬淡的氛围,而《春晓》一诗的前两句营造的是生机盎然的喧闹气氛。 7.全诗表达了诗人热爱自然、享受自然美景的闲适心情,体现了诗人亲近自然的乐趣。 43.读理解(共60分) (一)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第7题。(6分)[来源:学科网ZXXK] 宴 词① 王之涣 长堤春水绿悠悠,畎②入漳河一道流。 莫听声声催去棹③,桃溪浅处不胜舟。 【注释】①宴词:宴会上所作。②畎(quǎn):田间小沟。 ③催去棹(zhào):催促船儿离开。棹。长的船桨。 ⑴这是一首写“离愁”的送别诗,诗中一个“绿”字点明春水特色,“ ”则暗示了诗人一片依依惜别的深情。(1分) ⑵如何理解“桃溪浅处不胜舟”?请结合写作手法作简要赏析。(3分) ⑶下列诗句中,与“莫听声声催去棹,桃溪浅处不胜舟”表达的内容和情感最接近的一项是 ( ) (2分) A.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 (王维《山居秋暝》) B.兴尽晚回舟,误人藕花深处。 (李清照《如梦令》) C.剪不断,理还乱,是离愁。 (李煜《相见欢》) D.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 (王勃《送杜少府之任蜀川》) 44. (一)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第8、9题。(6分) 水口行舟① 朱 熹 昨夜扁舟雨一蓑, 满江风浪夜如何②。 今朝试③卷孤篷看, 依旧青山绿树多。 【注释】①南宋庆元元年韩侂胄擅权,斥“道学” 为“伪学”。庆元二年朱熹被削职。庆元三年朱熹等人被列入“伪学党”,通缉在案。水口:古称闽关。位于古田溪汇入闽江处,居水陆交通要道。②夜如何:一夜的风浪不知要造成怎样的后果。如何:怎么样。③试:尝试。 8.“满江风浪夜如何”一句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在诗中有着怎样的作用?(3分) 9. 联系诗人生活经历,说说“依旧青山绿树多”有着怎样的言外之意。(3分)8. (3分)示例:这一句表现诗人面对狂风暴雨、危机四伏时,心中的种种担忧;设置悬念,引出下文“今朝试卷孤篷看”的叙述。 9. (3分)示例:诗人虽遭贬谪,但坚信黑暗终将过去,黎明终将到来。只要逆流而上,搏击风雨,才能达到青山绿水的理想境界,享受胜利的乐趣。 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