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天津市和平区中考语文一模试卷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2020年天津市和平区中考语文一模试卷

‎2020年天津市和平区中考语文一模试卷 一、(本大题共5小题,共27分.1-4小题,6-7小题,每题2分:5小题,8-11小题,每题3分)‎ ‎ ‎ ‎1. 加点字注音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 ‎ A.惩戒(chéng) 卓越(zhuō) 取缔(dì) 强词夺理(qiǎng)‎ B.俯瞰(kàn) 颁奖(bǎn) 蹒跚(pán) 戛然而止(gá)‎ C.簇拥(cù) 褪色(tuì) 栖息(xī) 接踵而至(zhǒng)‎ D.迁徒(xǐ) 虔诚(qián) 恪守(kè) 开卷有益(juàn)‎ ‎ ‎ ‎2. 依次填入下列各句横线处的词语,最恰当的一项是( ) 傅雷的“真”,在前辈学人中_____,一如他吝啬于对人的嘉许。作为一个翻译大家,正是这种品格的照射,使他的译著时时_____ 着人性的光辉。在回忆傅雷的一篇散文中,杨绛先生用简约的笔触,_____出了个性传神的傅雷。“有一次他称赞我的翻译。我不过偶尔翻译了一篇极短的散文,译得也并不好,所以只当傅雷是照例敷衍,也照例谦逊一句,傅雷怫然忍耐了一分钟,然后沉着脸发作道:“杨绛,你知道吗?我的称赞是不容易的” ‎ A.喜闻乐见 闪现 勾勒 B.有口皆碑 闪耀 勾勒 C.喜闻乐见 闪耀 渲染 D.有口皆碑 闪现 渲染 ‎ ‎ ‎ ‎3. 下面句子有语病的一项是( ) ①闭馆七十多天后,故宫持物院的午门为中国网友打开。②4月5日,故宫联合多家媒体首次进行网络直播,以这种特殊形式揭开庆祝600年华诞。③此次直播的主题是“安静的故宫,春日的美好”。④镜头中,故宫里怒放的海棠、丁香掩映在红墙黄瓦蓝天下,俨然是这座宫殿的主人。 ‎ A.第①句 B.第②句 C.第③句 D.第④句 ‎ ‎ ‎4. 下列句子空格处标点符号使用正确的一项是( ) 总有人质疑:“认识植物有什么用①__其实熟知一些草木之名,有时并不是为了它们的功用②___而是从中找到一份情感寄托。当我们从小区绿地经过的时候,看到的就不会是一丛丛无味的绿色,也不会是一朵朵乏味的花儿,而是一个个鲜活的生命和一群群熟识的老友③__苦荬菜刚刚褪掉黄色的花瓣,月季花即将为花园增添彩虹般的色彩,而樱桃的果子已经被小朋友们觊觎了很久④__每一片叶子、每一片花瓣、每一粒果实都在向你讲述它们的生活和变化,而这一切都会为我们的生活增添光彩。 ‎ A.①?”②,③;④…… B.①.“②:③;④…… C.①?”②:③;④。 D.①。”②,③;④。 ‎ ‎ ‎ ‎5. 下面对诗词的理解,不恰当的一项是( ) 望岳 杜甫 岱宗夫如何?齐鲁青未了。 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 荡胸生曾云,决眦入归鸟。 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 ‎ A.这首诗写景富有层次,从远望到近望,写出了泰山的高大雄伟,神奇秀丽。‎ B.颔联中的“割”字生动地写出了泰山遮天蔽日的形象和雄伟挺拔的气势。‎ C.颈联中“生”“入”二字,具体形象地表现了诗人平静的心情和开阔的眼界。‎ D.诗人通过指写泰山雄伟磅礴的气象,抒发子自己攀登顶峰,俯瞰一切的雄心壮志。‎ ‎ ‎ ‎ 阅读文章《古人的智慧﹣﹣榫卯》,回答下列各题。         ①俗话说“榫卯万年牢”,不用一颗铁钉,仅靠榫卯工艺,便可做到扣合严密、间不容发、天衣无缝,使用百年而依旧坚固美丽,榫卯结构在我国建筑史上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②榫卯,是古代中国建筑、家具及其它器械的主要结构方式,是在两个构件上采用凹凸部位相结合的一种连接方式。凸出部分叫榫,凹进部分叫卯。可以说,榫卯工艺是堪称媲美京剧的中国国粹,不仅外形精致唯美,而且遵循力学原理,实用性极强,不易锈蚀又方便拆卸。         ③榫卯结构历经数千年发展,其中明清家具的制作几乎用到了所有的榫卯种类,展现了榫卯结构进化的最终样式。作为一种巅峰技艺,榫卯结构组合的家具比用铁钉连接的家具更加结实耐用。首先,榫卯结构是木件之间多与少、高与低、长与短的巧妙组合,可限制木件向各个方向的扭动,而铁钉连接的家具就做不到;其次,金属容易锈蚀或氧化,我们经常会发现许多明式家具虽已距今百年但木质仍坚硬如初,如果用铁钉组合这样的家具,很可能木质完好,但连接金属的锈蚀、老化等因素,也会使家具散架。除耐用外,榫卯结构的制品还有利于运输和维修等优势。         ④历数榫卯其大致可分为三大类型:一类主要是作面与面的接合,也可以是两条边的拼合,还可以是面与边的交接构合。如“槽口榫”、“企口榫”、“燕尾榫”、“穿带榫”、“扎榫”等。另一类是作为“点”的结构方法。主要用作横竖材丁字结合,成角结合,交叉结合以及直材和弧形材的伸延接合。如“格肩榫”、“双榫”、“双夹榫”、“勾挂榫”、“锲钉榫”、“半榫”、“通榫”等等。还有一类是将三个构件组合在一起并相互连结的构造方法,这种方法除运用以上的一些榫卯联合结构外,都是一些更为复杂和特殊的做法。如常见的有“托角榫”、“长短榫”、“抱肩榫”、“粽角榫”等。         ⑤榫卯是我国劳动人民智慧的结晶,含而不露,透露着儒家思想的平和中庸;内蕴阴阳,相生相克,以制为衡,又闪耀着道家思想的光辉。由此可见,榫卯技术表象背后隐含着古人对世界的理解,是意识形态和价值观的一种体现。 ‎ ‎(1)对文章第三自然段的写作内容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 A.榫卯结构历经数千年发展。 B.什么是榫卯结构。 C.榫卯结构的优势。 D.榫卯结构中蕴含的思想。 ‎ ‎ ‎ ‎(2)对文章所使用的说明方法及其作用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第一段引用俗语,说明了榫卯结构最重要的特点﹣﹣结构复杂。‎ B.第二段运用了下定义的说明方法,向读者介绍了什么是榫卯。‎ C.第三段使用作比较的说明方法,突出榫卯结构组合的家具结实耐用。‎ D.第四段使用了分类别和举例子的说明方法,具体介绍了榫卯的三大类型。‎ 第13页 共16页 ◎ 第14页 共16页 ‎ ‎ ‎(3)下面说法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榫卯是中国古代制作家具的结构方式,榫卯工艺堪称中国国粹。‎ B.历经数干年发展,明清家具的制作展现了榫卯结构进化的最终样式。‎ C.榫卯的构成方式十分丰富,每种类型的榫卯里面又包含有很多种具体的构成方法。‎ D.榫卯中透露着儒家思想的平和中庸,又闪耀着道家思想的光辉。‎ ‎ ‎ ‎ 阅读《桃花源记》,回答下列各题。         晋太元中,武陵人捕鱼为业。缘溪行,忘路之远近。忽逢桃花林,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渔人甚异之。复前行,欲穷其林。         林尽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便舍船,从口入。初极狭,才通人。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具答之。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村中闻有此人,咸来问讯。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遂与外人间隔。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停数日,辞去。此中人语云:“不足为外人道也。”         既出,得其船,便扶向路,处处志之。及郡下,诣太守,说如此。太守即遣人随其往,寻向所志,遂迷,不复得路。         南阳刘子骥,高尚士也,闻之,欣然规往。未果,寻病终,后遂无问津者。 ‎ ‎(1)下列各句中加点的词语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才通人(仅仅,只)‎ B.便要还家(要求)‎ C.不足为外人道也(不值得,不必)‎ D.诣太守(拜访)‎ ‎ ‎ ‎(2)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意思与现代汉语不同的一项是( )‎ A.忽逢桃花林 B.黄发垂鬓,并怡然自乐 C.无论魏晋 D.太守即遣人随其往 ‎ ‎ ‎ ‎(3)下列对选文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本文以“忘路之远近”开篇,到结尾“遂迷,不复得路”,渲染了桃花源的神秘虚幻。‎ B.桃花源中优美的环境、富足的生活、人与人之间和谐的关系让作者十分向往。‎ C.“不足为外人道也”表现了桃花源中的人们不希望外人破坏桃花源的宁静样和的心情。‎ D.文中描绘了桃花源中人们的生活场景,生动地展现了一个人人劳作、生活安定、风气淳朴的现实社会。‎ 二、(本大题共1小题,共8分)‎ ‎ ‎ ‎ 古诗文默写。 ‎ ‎(1)________,柳暗花明又一村。(《游山西村》)‎ ‎ ‎ ‎(2)月下飞天镜,________。(《渡荆门送别》)‎ ‎ ‎ ‎(3)东风不与周郎便,________(《赤壁》)‎ ‎ ‎ ‎(4)________,病树前头万木春。(《酬乐天扬州初连席上见赠》)‎ ‎ ‎ ‎(5)烽火连三月,________。(《春望》)‎ ‎ ‎ ‎(6)满面尘灰烟火色,________。(《卖炭翁》)‎ ‎ ‎ ‎(7)请将下面以“夜”为主题的“飞花令”补充完整。 夜来风雨声,花落知多少。(孟浩然《春晓》)﹣﹣________,润物细无声(杜甫《春夜喜雨》)﹣﹣君间归期未有期,巴山夜雨涨秋池。(幸商隐《夜雨簧北》)﹣﹣天阶夜色凉如水,坐看牵牛织女星。(杜牧《秋夕》)﹣烟笼寒水月笼沙,________(杜牧《泊秦淮》)‎ 三、(本大题共1小题,共7分)‎ ‎ ‎ ‎ 阅读下面文言文选段,完成下列各题。         庄子钓于濮水,楚王使大夫二人往先‎​‎‎①‎焉,曰:“愿以境内累‎​‎‎②‎矣!”         庄子持竿不顾,曰:“吾闻楚有神龟,死已三千岁矣,王巾笥‎​‎‎③‎而藏之庙堂之上。此龟者,宁其死为留骨而贵,宁其生而曳尾涂‎​‎‎④‎中乎?”         二大夫余曰:“宁生而曳尾涂中。”         庄子曰:“往矣!吾将曳尾于涂中。”         【注释】①往先:指先前往表达心意。先,致意,问候。②累(lèi):烦劳。③笥(sì):一种盛放物品的竹器。这里是名词作动词。④涂:泥。 ‎ ‎(1)解释文中加点词语的含义。 ①庄子持竿不顾________ ②吾闻楚有神龟________‎ ‎ ‎ ‎(2)翻译文中画线句。 往矣!吾将曳尾于涂中。‎ ‎ ‎ ‎(3)这则故事中“神龟”的两种存在状态是什么?庄子以此为喻的目的是什么?‎ 四、(本大题共1小题,共15分)‎ ‎ ‎ 第13页 共16页 ◎ 第14页 共16页 ‎ 阅读《生命深处的火盆》,回答下列各题。         生命深处的火盆         包利民         ①火盆已在记忆里渐行渐远,如岁月深处一只凝望的眼,那份温暖依然穿透时光的阻隔,落在我满是眷恋的心上。         ②黑龙江的冬天是让人难以想象的冷,特别是在几十年前,比之现在更要冷上许多。那时的农村还比较贫穷落后,火盆便成了每一家必备的取暖之物。火盆多为泥制,一般用黄土烧成,它就摆在火炕中央,盛着暖暖的思绪。每日早起做过饭后,便把灶坑里的余火扒出,装进火盆,压实,便有了一天的火热。好一些的人家,已有了铁制和铜制的火盆,可是我更衷情于泥火盆,它可以直接放在炕上,不必用支架撑着。它和火炕融为一体,便觉得热量也会源源不断。         ③冬季日短且无农事,全家人便围坐在土炕上,中间一盆红火,让每一颗心都充满了温暖。身下的土炕也是滚热,透过窗玻璃上未融尽的霜花,看到外面大雪飞扬,北风呼拉拉地吹动着窗棂,便会有一种人在天堂的感觉。我们小孩子便缠着祖父讲故事,那些不知多少年前的传说我们百听不厌,祖父长长的铜烟袋时而轻轻地在火盆上磕碰,抖落掉烟灰,然后再挖上一袋新烟,伸进盆中的炭火里猛吸几下,嘴里吐出浓浓的烟雾,也吐出许多我们渴望着的故事。         ④我们小孩子常常不顾寒冷,走东家串西家,每一家都烧着火盆,一些老太太便会聚在某一家,团团围坐在炕上,每人一杆长烟袋,都伸向火盆。她们唠着那些千年不变的家常,猫就蜷卧在旁边,每一根亮亮的毛都惬意地映着点点的火光。我们冲进每一家,都是先奔火盆而去,几双小手拢在上面,待寒气去尽,才跑出房门。每一只火盆的片刻烘烤,都能让我们在冰雪里疯玩上好长时间。         ⑤祖父有一个精巧的铜酒壶,每到饭前,他都会将装满了酒的壶放在火盆里,就那么笑咪咪地看着。直到壶口喷出白气,才不顾烫地拿出放在炕桌上,等着美美地喝上几盅。而我们最大的乐趣,则是把土豆埋进火盆里,然后就在旁边耐心地等。直到看到上面的一层浮灰出现小洞,才把土豆扒出来,已经熟透,剥去焦黑的皮,满屋都是淡甜的香气。或者趁大人不注意时,偷抓上一把黄豆扔进盆里,待其颜色变深浮皮脆裂,急急地夹出。而玉米粒扔进火盆里,只片刻间,便全都嘭地爆开,于是细灰飞扬,弄得满头满脸。我们全不在意,心思全在火盆里那些盛开的花上。         ⑥火盆只在我的童年里存在短短的几年时间,便被火炉取代。立在房子中间的火炉,更为火热,可是,却少了围坐在炕上的情趣。那只祖父亲手做成的火盆,黯然离开了火炕,蜷缩在仓房的角落里,落满尘埃。它的身上也龟裂了无数,偶有珠网横陈,像那些支离破碎的往事。看着这一样只不起眼的泥盆,很难想象它曾有着那么多火热的岁月,可它曾经盛装了太多家人的欢声笑语,盛装了太多的温暖。如今它已将所有的过往都沉甸成沉默,更久以后,再没人知道它是什么,它将自己慢慢地遗忘在岁月里。         ⑦用上火炉的第二年,祖父便去世了。常常想起在火盆旁他给我们讲的那些故事,便有着直入人心的一种暖,就像火盆里不熄的炭火,一直一直,默默地燃烧在我眷恋的心里。         ⑧如今已经很少有人知道火盆,甚至连火炉也正被淡忘。可是,在我的心底,火盆永远燃烧着,就像曾经的无数个暖暖的冬日,它就存在于我的心里最柔软处,在世事风寒中,焐热生命的苍凉。 ‎ ‎(1)文章三至五自然段记叙了冬日里火盆旁边的生活。请你认真阅读,将下面的内容补充完整。(包括标点每空不超过 15 字) ①全家围坐火盆,感觉人在天堂; ②________ ③老太太围坐火盆唠家常; ④________ ⑤________ ⑥________‎ ‎ ‎ ‎(2)结合上下文,赏析画线句中加点词语的作用。 那只祖父亲手做成的火盆,黯然离开了火炕,蜷缩在仓房的角落里,落满尘埃。‎ ‎ ‎ ‎(3)下列对作品的理解,不恰当的两项是( )‎ A.开头交代写作的主要内容,引起下文。“温暖”“眷恋”点明了文章的主旨。‎ B.第三段描写窗外的大雪和北风,通过环境描写烘托围坐火盆边的温暖感受。‎ C.第四段中对猫的描写是一处闲笔,目的是反衬出我们在冰雪中疯玩的快乐。‎ D.“祖父”在文中反复出现,是贯穿全文的线索,表达了作者对童年生活的怀念。‎ E.结尾“火盆永远燃烧着”是虚写,点明了火盆对于我的重要意义。‎ ‎ ‎ ‎(4)文章中作者所写的“火盆”有何具体特点?作者为什么称之为“生命深处的火盆”?‎ 五、(本大题共1小题,共13分)(一)综合性学习 ‎ ‎ ‎ 在“走进中国传统文化”的综合性学习中,有同学收集的关于中国篆刻艺术的相关材料引发了同学们的兴趣。请你阅读下面材料,回答下列各题。         【材料一】篆刻艺术从明清流派算起已有 500 年的历史,而明清流派篆刻是由古代印章发展而来的。古代印章以独特的风貌和实用艺术的表现性为篆刻艺术奠定了深厚的基础。所以,篆刻艺术史可追溯到三千七百多年前的以青铜质为主的“周玺”时代。         【材料二】篆刻艺术是书法、章法、刀法三者完美的结合,一方印中,既有豪壮飘逸的书法笔意,又有优美悦目的绘画构图,并且更兼得刀法生动的雕刻神韵。可称得上“方寸之间,气象万干“。         【材料三】今天,篆刻艺术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又展现出了新的风貌,它不仅用于艺术欣赏领域,在现实生活中也被广泛应用,如用在一些生活必需品、建筑和广告标识上。2008 年北京奥运会的徽标﹣﹣“中国印”用的就是篆刻艺术形式。         【材料四】传统认为,篆刻必先篆后刻,甚至有“七分篆三分刻”之说。篆刻本身就是一门与书法密切结合的艺术。可以说,篆刻艺术是用剋刀在石头上写书法。         【材料五】2008 年北京奥运会徽标﹣﹣舞动的北京(如图)          ‎ ‎(1)以上材料中,前四则材料从①________、②________、③________三个方面介绍了篆刻艺术。‎ ‎ ‎ ‎(2)仔细观察 2008 年北京奥运会徽标,用简洁的语言向大家介绍这个徽标的图案。‎ ‎(二)名著阅读(8分)‎ ‎ ‎ ‎ 根据以下提示写出《朝花夕拾》中的人物名称。 ‎ ‎(1)这是一个高大身材,长头发,眼球白多黑少的人,看人总像在渺视。________‎ ‎ ‎ 第13页 共16页 ◎ 第14页 共16页 ‎(2)他是一个高而瘦的老人,须发都花白了,还戴着大眼镜。________‎ ‎ ‎ ‎(3)她对自己的儿子虽然狠,对别家的孩子却好的,无论闹出什么乱子来,也决不告诉各人的父母。________‎ ‎ ‎ ‎(4)他的脸是圆而胖的,一张药方上,总兼有一种特别的丸散和一种奇特的药引。________‎ ‎ ‎ ‎ “婉而多讽”是鲁迅先生对《儒林外史》讽刺艺术的评价,意思是委婉却含有很多讥讽。结合下面《儒林外史》选段中的内容,具体分析作品“婉而多讽”的艺术特点。 内中一个少年幕客蘧景玉说道:“老先生这件事倒合了一件故事。数年前有一位老先生点了四川学差,在何景明先生寓处吃酒,景明先生醉后大声道:‘四川如苏轼的文章,是该考六等的了。’这位老先生记在心里,到后典了三年学差回来,再会见何老先生,说:‘学生在四川三年,到处细查,并不见苏轼来考,想是临场规避了。’”说罢将袖子掩了口笑。 又道:“不知这荀玫是贵老师怎么样向老先生说的?”范学道是个老实人,也不晓得他说的是笑话,只愁着眉道:“苏轼既文章不好,查不着也罢了,这荀玫是老师要提拔的人,查不着不好意思的。” ‎ 六、(本大题共1小题,共50分)‎ ‎ ‎ ‎ 作文。 同学们,当拿到这张试卷的时候,你已经回到了久违的学校。熟悉的数室,然悉的同学、熟悉的老师………这熟悉中又有些许陌生。不管怎样,重新开始的学校生活一定会让你有许多特殊的感受,就像留在作者包利民“生命深处的火盆”一样,你重新认识的学校生活也注定会留在你的生命深处。 请你以“回到学校”为标题,写一篇文章,撷取你感受最深的生活浪花,记述你听到的、看到的、感受到的。 要求:(1)文体不限(诗歌除外);(2)字数不少于 600 字;(3)不得出现真实的人名、校名。 ‎ 第13页 共16页 ◎ 第14页 共16页 参考答案与试题解析 ‎2020年天津市和平区中考语文一模试卷 一、(本大题共5小题,共27分.1-4小题,6-7小题,每题2分:5小题,8-11小题,每题3分)‎ ‎1.‎ ‎【答案】‎ D ‎【考点】‎ 易误读常见字 ‎【解析】‎ 要做好本题,就要认真阅读选项中每一个加点字的读音,特别是字形相似,而读音不同的字。这样就一定能够选出正确的答案。‎ ‎【解答】‎ A.有误,“卓”应读为“zhuó”; B.有误,“颁”应读为“bān”,“戛”应读为“jiá”; C.有误,“栖”应读“qī”; D.正确。‎ ‎2.‎ ‎【答案】‎ B ‎【考点】‎ 词义辨析 ‎【解析】‎ 本题考查学生结合语境正确理解字词含义的能力。解答此题,要弄清词语的意义及常用用法,再次弄清词语的感情色彩,尤其要注意结合具体的语境,理解字词含义的变化,辨析作答。‎ ‎【解答】‎ 喜闻乐见:喜欢听,乐意看,形容很受欢迎。 有口皆碑:所有人的嘴都是活的记功碑。比喻人人称赞。 根据“一如他吝啬于对人的嘉许”的提示,第一空选“有口皆碑”恰当; 闪现:是指短暂地出现;忽然出现。闪耀:耀眼、闪烁。根据“人性的光辉”的提示,第二空选“闪耀”恰当; 勾勒:用简练的文笔叙述大概情况。 渲染:比喻夸大的形容。 根据“杨绛先生用简约的笔触”的提示,第三空选“勾勒”恰当;‎ ‎3.‎ ‎【答案】‎ B ‎【考点】‎ 病句修改 ‎【解析】‎ 本题考查病句的辨析能力。常见的病句类型有成分残缺、搭配不当、语序混乱、结构混乱、语意不明、成分赘余等。先通读所有句子,凭语感判断正误,如果不能判断的,可以压缩句子,看搭配是否得当,找出病因。‎ ‎【解答】‎ 阅读语段,其中的第②句成分残缺,缺少宾语中心语,可在“华诞”的后面添加“的序幕”。‎ ‎4.‎ ‎【答案】‎ A ‎【考点】‎ 标点的辨析与用法 ‎【解析】‎ 本题考查标点符号的正确运用能力。平时学习中,我们要掌握标点符号的用法,书写过程中也要做到尽可能正确使用标点符号。另外对于一些标点符号的特殊用法要加以积累。‎ ‎【解答】‎ 阅读语段,“认识植物有什么用”是一些人的疑问,所以句末①处应用问号,并加下引号;②处根据前后句子中的关联词“不是……而是……”,可知意思没有表述完整,所以应使用逗号;③处前面的“不会是……也不会是……,而是……”意思表述完整,应使用句号;④前面的三个分句,列举“苦荬菜”“月季花”“樱桃”,再根据后面的“每一片叶子、每一片花瓣、每一粒果实”,可知此处的列举并没有结束,所以应使用省略号。‎ ‎5.‎ ‎【答案】‎ C ‎【考点】‎ 现代诗歌阅读 ‎【解析】‎ 这是一首写景诗,通过描写泰山雄伟磅礴的景象,热情赞美了泰山高大巍峨的气势和神奇秀丽的景色,流露出了对祖国山河的热爱之情,表达了诗人不怕困难、敢攀顶峰、俯视一切的雄心和气概,以及卓然独立、兼济天下的豪情壮志。做题时要读懂诗文,仔细体会诗中的佳句妙语,理解作者的情绪情感。 译文: 泰山是如此雄伟,青翠的山色望不到边际。大自然在这里凝聚了一切钟灵神秀,山南山北如同被分割为黄昏与白昼。望着山中冉冉升起的云霞,荡涤着我的心灵,极目追踪那暮归的鸟儿隐入了山林。我一定要登上泰山的顶峰,俯瞰那众山,而众山就会显得极为渺小。‎ ‎【解答】‎ 本题考查对重点诗句的赏析能力。作答时要结合全诗的内容、写法、主旨等方面加以理解。 ABD.正确; C.有误,颈联中“生”“入”二字,具体形象地表现了诗人心情的激荡和眼界的空阔,不是平静的心情。‎ ‎【答案】‎ C A A ‎【考点】‎ 说明文内容理解与分析 ‎【解析】‎ 本文的说明对象是榫卯。首先介绍了什么是榫卯,并通过举例子、作比较等说明方法说明了榫卯的优点,榫卯的类型,榫卯的应用,最后说明了榫卯的文化价值影响着中国人的思想和文化。‎ ‎【解答】‎ 本题考查内容理解和概括。梳理语段内容,抓住关键语句来筛选概括。 根据“作为一种巅峰技艺,榫卯结构组合的家具比用铁钉连接的家具更加结实耐用”“首先,榫卯结构是木件之间多与少……榫卯结构的制品还有利于运输和维修等优势”等内容可知,第③段运用作比较的说明方法,突出榫卯结构组合的家具结实耐用,说明了榫卯结构的优势; 故选:C。‎ 第13页 共16页 ◎ 第14页 共16页 本题考查说明方法及其作用的分析。根据句子内容结合说明方法的作用来分析。 A.有误,根据“榫卯万年牢”“使用百年而依旧坚固美丽”可知,引用俗语是为了说明榫卯结构组合的家具结实耐用,“说明了榫卯结构最重要的特点﹣﹣结构复杂”说法错误; BCD.正确; 故选:A。‎ 本题考查内容理解。梳理全文内容,结合选项,找出理解有误的一项即可。 A.有误,根据“榫卯,是古代中国建筑、家具及其它器械的主要结构方式”可知,“榫卯是中国古代制作家具的结构方式”说法和材料不符; BCD.正确; 故选:A。 答案:(1)C(2)A(3)A ‎【答案】‎ B C D ‎【考点】‎ 课内文言文阅读 ‎【解析】‎ 译文: 东晋太元年间,武陵有个人以打渔为生。(一天)他沿着溪水划船,忘记了路程的远近。忽然遇到一片桃林,在小溪两岸几百步之内,中间没有别的树,芳香的青草鲜艳美丽,地上的落花繁多交杂。渔人对此感到十分奇怪。便继续往前走,想要走到林子的尽头。 桃林的尽头就是溪水的源头,渔人发现了一座小山,山上有个小洞口,洞里隐隐约约的好像有点光亮。(渔人)便舍弃了船,从洞口进去。最初,山洞很狭窄,只容一个人通过;又走了几十步,突然变得开阔明亮了。(呈现在渔人眼前的是)一片平坦宽广的土地,一排排整齐的房舍,还有肥沃的田地、美丽的池塘,有桑树、竹林这类的植物。田间小路交错相通,鸡鸣狗吠的声音此起彼伏。在田野里来来往往耕种劳作的人们,男女的穿着打扮和外面的人都一样。老人和小孩,都怡然并自得其乐。 (村里的人)看见了渔人,感到非常惊讶,问他是从哪儿来的。(渔人)把自已知道的事都详细的一一作了回答。村中人就邀请渔人到自己家里去,摆了酒、杀了鸡做饭来款待他。村子里的人听说来了这么一个人,都来打听消息。他们自己说他们的祖先为了躲避秦时的战乱,领着妻子儿女和乡邻们来到这个与世人隔绝的地方,不再从这里出去,所以跟桃花源外面的人断绝了来往。(这里的人)问如今是什么朝代,他们竟然不知道有过汉朝,更不用说魏、晋两朝了。渔人把自己所知道的事一一详细地告诉了他们。听完,他们都感叹惋惜。其余的人各自又把渔人邀请到自己家中,拿出酒菜来款待他。渔人逗留了几天后,向村里人告辞。村里的人告诉他:“(这里的情况)不值得对外面的人说啊。” (渔人)出来以后,找到了他的船,就顺着来时的路回去,处处都做了记号。他到了郡城,去拜见太守,说了这番经历。太守立即派人跟着他去,寻找先前所做的记号,最终迷路了,再也找不到通往桃花源的路了。 南阳有个名叫刘子骥的人,是位高尚的读书人,他听到这个消息,高兴地计划着前往桃花源。但是没有实现,他不久就病死了。后来就再也没有探访桃花源的人了。‎ ‎【解答】‎ 本题考查文言实词含义的理解。解答此题的关键是先理解词语所在句子的含义,然后结合句意来推断词语意思。 ACD.正确; B.有误,句意为:把渔人邀请到自己家中。要,同“邀”,邀请。 故选:B。‎ 本题考查词语的古今意义。 A.逢:遇到。古今意相同。 B.怡然自乐:形容高兴而满足。古今意相同。 C.无论:古意:更不用。今意:连词:不管;不论。古今意不相同。 D.遣:派。古今意相同。 故选:C 本题考查的是学生对文本内容的理解与分析能力。解答此题的关键是在理解课文内容的基础上,根据题目的要求和提示的信息梳理内容,找出相关的语句,得出答案。 ABC.正确; D.有误,描绘的是虚幻的社会。 故选:D。 答案:(1)B(2)C(3)D 二、(本大题共1小题,共8分)‎ ‎【答案】‎ 山重水复疑无路 云生结海楼 铜雀春深锁二乔 沉舟侧畔千帆过 家书抵万金 两鬓苍苍十指黑 随风潜入夜,夜泊秦淮近酒家。‎ ‎【考点】‎ 名篇名句默写 ‎【解析】‎ 本题考查学生对古诗文名句的识记能力。解答此类题目,我们需要在平时的学习中,做好积累,根据提示语句写出相应的句子,尤其要注意不能出现错别字。理解性识记,注意结合语境填充。‎ ‎【解答】‎ 山重水复疑无路(注意“疑”的书写)‎ 云生结海楼 铜雀春深锁二乔(注意“乔”的书写)‎ 沉舟侧畔千帆过 家书抵万金(注意“抵”的书写)‎ 两鬓苍苍十指黑 随风潜入夜 夜泊秦淮近酒家。‎ 三、(本大题共1小题,共7分)‎ ‎【答案】‎ 回头,回头看,听说 ‎(你们)走吧!我要在烂泥里摇尾巴。‎ 第13页 共16页 ◎ 第14页 共16页 ‎“神龟”的两种存在状态是死后“藏之庙堂之上”(或:死为留骨而贵)和“曳尾于涂中”(或:生而曳尾于涂中)。庄子以此为喻一方面拒绝了楚王的要求,一方面表明自己追求自由的心志。‎ ‎【考点】‎ 课外文言文阅读 ‎【解析】‎ 译文: 庄子在濮水钓鱼,楚王派两位大夫前往表达心意,(请他做官),(他们对庄子)说:“希望能用全境(的政务)来劳烦您。“ 庄子拿着鱼竿不回头看(他们),说:“我听说楚国有(一只)神龟,死的时候已经有三千岁了,国王用锦缎将它包好放在竹匣中珍藏在宗庙的堂上。这只神龟,(它是)宁愿死去为了留下骨骸而显示尊贵呢?还是宁愿活在烂泥里拖着尾巴爬行呢?“ 两位大夫说:“宁愿活在烂泥里拖着尾巴爬行。“ 庄子说:“你们回去吧!我宁愿(像龟一样)在烂泥里拖着尾巴(活着)。“‎ ‎【解答】‎ 本题考查对文言实词的理解能力,涉及一词多义、古今异义、古代职官常识等。考生要根据课内的积累并结合语境,认真分析,确认词义。 ①句意为:庄子拿着鱼竿不回头看。顾:回头,回头看。 ②句意为:我听说楚国有(一只)神龟。闻:听说。‎ 本题考查的是理解并翻译句子的能力,解答时一定要先回到语境中,根据语境读懂句子的整体意思,然后思考命题者可能确定的赋分点,首先要找出关键实词、虚词,查看有无特殊句式,运用“留”“删”“调”“换”“补”的方法,直译为主,意译为辅。并按现代汉语的规范,将翻译过来的内容进行适当调整,达到词达句顺。 句中重点的词有:往,回去。曳:拖。涂,用泥涂。句子翻译为:你们走吧,我仍将拖着尾巴生活在泥水里。‎ 本题考查文章内容的理解。解答此题需在通晓全文大意的基础上来分析。从文中“藏之庙堂之上。此龟者,宁其死为留骨而贵,宁其生而曳尾涂中乎”,可以概括出“神龟”的两种存在状态;结合内容,从“吾将曳尾于涂中”中可知,庄子淡泊名利,追求自由自在的生活。‎ 四、(本大题共1小题,共15分)‎ ‎【答案】‎ 火盆边听祖父讲故事;,孩子们在火盆边烘烤小手;,祖父用火盆烫酒,美美地喝;,我们用火盆做美食。‎ ‎“黯然离开”“蜷缩”,运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传神地写出了火盆被遗弃的样子,表现了随着时代的发展,火盆被替代的现实。‎ C,D 作者笔下的“火盆”是泥制(黄土烧成)的,有热量(能取暖),可以放在炕上。这只“火盆”中留存着作者童年温暖的记忆,在它逐渐退出生活的日子里,它仍然给作者带来心底的暖意,伴随我成长。‎ ‎【考点】‎ 散文阅读 ‎【解析】‎ 本文回忆了记忆中的火盆。全家围坐火盆,感受温暖;火盆边听祖父讲故事,听老太太围坐火盆唠家常;孩子们在火盆边烘烤小手;祖父用火盆烫酒,美美地喝;我们用火盆做美食。表达了对火盆和童年温暖生活的怀念。‎ ‎【解答】‎ 本题考查对文章内容的梳理与概括。通读全文,找准需要概括的段落,然后捕捉关键词作答借可。在第③段中,前半部分写了“全家围坐火盆,感觉人在天堂”,后半段写了我们坐在火盆边“便缠着祖父讲故事”,接下来第④段前半部分写了老太太围坐火盆唠家常,后半部分写“我们冲进每一家,都是先奔火盆而去,几双小手拢在上面”,第⑤段写祖父“会将装满了酒的壶放在火盆里”“直到壶口喷出白气”“美美地喝上几盅”,而我们则是围坐在火盆旁烤土豆、烧黄豆、爆玉米等,享受美食。据此概括作答。‎ 本题考查对词语作用的分析。这个句子,可从修辞手法的角度赏析加点词语。“那只祖父亲手做成的火盆,黯然离开了火坑,蜷缩在仓房的角落里,落满生埃”一句中的“黯然离开”“蜷缩”在这里运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传神地写出了火盆被遗弃的样子,表现了随着时代的发展,火盆被替代的现实。据此理解作答。‎ 本题考查对文章的理解。 ABE.理解恰当。 C.有误,“是一处闲笔,目的是反衬出我们在冰雪中疯玩的快乐”理解有误,文中写“猫就蜷卧在旁边,每一根亮亮的毛都惬意地映着点点的火光”烘托出了一种安详和谐的氛围; D.有误,文章的线索是“火盆”,祖父在文中反复出现,目的是为了表现作者对童年生活中那些人那些事的怀念。 故选:CD。‎ 本题考查对文章的理解和对题目的感悟。文中的火盆“多为泥制”“每一家必备的取暖之物”“摆在火炕中央”。对于“生命深处的火盆”的理解我们可以结合文中关键句子来完成,结合“盛着暖暖的思绪”“默默地燃烧在我眷恋的心里”“在世事风寒中,焐热生命的苍凉”等句子我们可以概括出火盆承载着童年的记忆,给“我”带来心底的温暖,带来生活的启迪,这些都是让“我”不能忘记的。“黯然离开”“蜷缩”充满感情色彩(使用拟人的修辞),将“火盆”赋予了人的情感,描写了曾经给人带来温暖的火盆被遗弃在角落时的样子,生动形象地写出火盆被慢慢遗忘在岁月里的事实。 答案:(1)②火盆边听祖父讲故事;④孩子们在火盆边烘烤小手;⑤祖父用火盆烫酒,美美地喝;⑥我们用火盆做美食。(2)“黯然离开”“蜷缩”,运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传神地写出了火盆被遗弃的样子,表现了随着时代的发展,火盆被替代的现实。(3)CD(4)作者笔下的“火盆”是泥制(黄土烧成)的,有热量(能取暖),可以放在炕上。这只“火盆”中留存着作者童年温暖的记忆,在它逐渐退出生活的日子里,它仍然给作者带来心底的暖意,伴随我成长。‎ 五、(本大题共1小题,共13分)(一)综合性学习 ‎【答案】‎ 篆刻艺术的发展历史,篆刻艺术的特点,篆刻艺术的新风貌 ‎2008 年北京奥运会徽标由三个部分构成。最上边是一方中国印,舞动的人形构成一个“京”字,中间部分是汉语拼音“Beijing”和“2008”字样,最下方是奥运五环。‎ ‎【考点】‎ 综合读写 ‎【解析】‎ ‎(1)本题考查对材料内容的概括。解答此题要在对材料内容充分了解的基础上进行,要善于抓材料中的重点句子,如“篆刻艺术从明清流派算起已有 500 年的历史”,“篆刻艺术是书法、章法、刀法三者完美的结合”,“篆刻艺术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又展现出了新的风貌”等重点句子加以概括即可。 (2)本题考查图文转换的表达运用能力。解答此题,可根据图画构成要素,按照一定的顺序,联系题干,用简洁的语言描述出来。关键要素:中国印、舞动的人形构成一个“京”字、“Beijing”和“2008”字样、奥运五环等。按照从上到下的顺序组织答案即可。‎ ‎【解答】‎ ‎①篆刻艺术的发展历史 ②篆刻艺术的特点③篆刻艺术的新风貌 ‎2008 年北京奥运会徽标由三个部分构成。最上边是一方中国印,舞动的人形构成一个“京”字,中间部分是汉语拼音“Beijing”和“2008”字样,最下方是奥运五环。‎ ‎(二)名著阅读(8分)‎ ‎【答案】‎ 第13页 共16页 ◎ 第14页 共16页 范爱农 寿镜吾先生 衍太太 陈莲河 ‎【考点】‎ 鉴赏文学形象 ‎【解析】‎ 本题考查名著人物。对名著情节的考查,或给出一个人物,要求写出与其相关的情节;或给出一段人物缺失的情节,要求学生指明情节中的人物;或直接给出一个情节,要求学生指明出自哪部名著,并对其中的人物或主旨进行分析。根据平时积累,依据题目要求作答即可。‎ ‎【解答】‎ 范爱农 寿镜吾先生 衍太太 陈莲河 ‎【答案】‎ 示例:作者没有对人物进行大段的评价,只是冷峻地叙述范进和蘧景玉对话的过程,暴露出一个堂堂的进士竟然连苏轼也不知道的事实,委婉地讽剌了范进的不学无术,批判了毒害读书人,不能为国家选拔真正有才学人士的封建科举制度。‎ ‎【考点】‎ 名著综合 ‎【解析】‎ 本题考查名著《儒林外史》的综合阅读。《儒林外史》是我国清代一部杰出的现实主义的长篇讽刺小说,主要描写封建社会后期知识分子及官绅的活动和精神面貌。全书故事情节虽没有一个主干,可是有一个中心贯穿其间,那就是反对科举制度和封建礼教的毒害,讽刺因热衷功名富贵而造成的极端虚伪、恶劣的社会风习。这样的思想内容,在当时无疑是有其重大的现实意义和教育意义。加上它那准确、生动、洗练的白话语言,栩栩如生的人物形象塑造,优美细腻的景物描写,出色的讽刺手法,艺术上也获得了巨大的成功。‎ ‎【解答】‎ ‎ 示例:作者没有对人物进行大段的评价,只是冷峻地叙述范进和蘧景玉对话的过程,暴露出一个堂堂的进士竟然连苏轼也不知道的事实,委婉地讽剌了范进的不学无术,批判了毒害读书人,不能为国家选拔真正有才学人士的封建科举制度。‎ 六、(本大题共1小题,共50分)‎ ‎【答案】‎ 回到学校 2020年2月17日,本应是我们满心欢喜的返校日,却因为一场如旋风般的疫情,我们被迫推迟了回校的日子。还好两个多月后,终于等来了重返校园的日子。 4月28日,我们重返学校。 四月,已是春天。走在街上,春风轻轻地撞向了我的怀里。迎着微风,走着,看着,不知不觉,到了学校门口的栏杆处。我沿着栏杆步行,路上同学很多,空气弥漫着青草淡淡的香味,这种草香味以往很少感觉到。路边树上麻雀的叫声也比以往更清脆了,虽然感觉还有些嘶哑。天穹高远,阳光温和,看着操场,定住脚步,思绪万千…… 早读刚刚结束,熟悉的广播又响起了,随着入场音乐,我们跑入操场,准备出操。活动开了筋骨,我们高喊着“一、二、三、四……”跑着步,响亮的口号让我们保持队列的整齐。汗水挥洒在橡红色的胶地上,跑完三圈,气喘吁吁的我们没有感觉到累,只觉得神清气爽、心旷神怡,此时的感觉,恐怕也只有一个“爽”字才能形容! 语文课前,朗朗的读书声回荡在我们的耳畔,虽然抑扬顿挫没有那么的明显,但是眼前有书,就是极好的时光。温和的阳光洒落进教室,老师踏着细碎的光影进来,课上老师循循善诱,将我们带入了文学的大雅之堂,每次那些苦涩难懂的文言文,总能在老师轻松地解读中,变得通俗易懂。课上老师的一言一行,那么清晰、那么亲切。 午睡后的练字时光。每次午睡醒来,脑袋总晕乎乎的,同学们陆陆续续来到教室。午后二点的时候,优美的轻音乐总会在广播那端响起,那宁静的旋律安抚着我们的心,嬉耍戏闹的我们会慢慢沉静下来,自觉提起笔对着字帖临摹,写下一字又一字,笔尖划过纸面,刻下了我们专注的深情…… 校园美丽的花还在,绿荫小道的草也更青,更绿了;枝头上的嫩叶开始抽芽了,这树上的鸟儿正嬉戏着……春天,已比我们抢先跑进校园,正等着与我们相聚呢! 真的无比幸福,又回到了熟悉的校园,坐在宽敞的教室里,听老师面对面传授知识,与同学们面对面地讨论学习。 让奋斗向上的校园生活,重新起航,不负青春。‎ ‎【考点】‎ 全命题作文 ‎【解析】‎ 本篇作文考查命题作文的写作。在2020年初就肆虐全国的新冠肺炎疫情,让所有的学生都只能在家通过网课学习,但是随着疫情逐渐被控制,各地纷纷恢复上课,孩子们又可以重新回到期盼很久的学校,在学校里和同学们快乐地学习。重新回到学校,每个人都会有很多感慨,或是特殊地感受,对学校也会有全新地认识,把这些感受或认识写下来,运用记叙文或是议论文,选取最有感受的片段,来表达这些感受或认识。‎ ‎【解答】‎ 回到学校 2020年2月17日,本应是我们满心欢喜的返校日,却因为一场如旋风般的疫情,我们被迫推迟了回校的日子。还好两个多月后,终于等来了重返校园的日子。 4月28日,我们重返学校。 四月,已是春天。走在街上,春风轻轻地撞向了我的怀里。迎着微风,走着,看着,不知不觉,到了学校门口的栏杆处。我沿着栏杆步行,路上同学很多,空气弥漫着青草淡淡的香味,这种草香味以往很少感觉到。路边树上麻雀的叫声也比以往更清脆了,虽然感觉还有些嘶哑。天穹高远,阳光温和,看着操场,定住脚步,思绪万千…… 早读刚刚结束,熟悉的广播又响起了,随着入场音乐,我们跑入操场,准备出操。活动开了筋骨,我们高喊着“一、二、三、四……”跑着步,响亮的口号让我们保持队列的整齐。汗水挥洒在橡红色的胶地上,跑完三圈,气喘吁吁的我们没有感觉到累,只觉得神清气爽、心旷神怡,此时的感觉,恐怕也只有一个“爽”字才能形容! 语文课前,朗朗的读书声回荡在我们的耳畔,虽然抑扬顿挫没有那么的明显,但是眼前有书,就是极好的时光。温和的阳光洒落进教室,老师踏着细碎的光影进来,课上老师循循善诱,将我们带入了文学的大雅之堂,每次那些苦涩难懂的文言文,总能在老师轻松地解读中,变得通俗易懂。课上老师的一言一行,那么清晰、那么亲切。 午睡后的练字时光。每次午睡醒来,脑袋总晕乎乎的,同学们陆陆续续来到教室。午后二点的时候,优美的轻音乐总会在广播那端响起,那宁静的旋律安抚着我们的心,嬉耍戏闹的我们会慢慢沉静下来,自觉提起笔对着字帖临摹,写下一字又一字,笔尖划过纸面,刻下了我们专注的深情…… 校园美丽的花还在,绿荫小道的草也更青,更绿了;枝头上的嫩叶开始抽芽了,这树上的鸟儿正嬉戏着……春天,已比我们抢先跑进校园,正等着与我们相聚呢! 真的无比幸福,又回到了熟悉的校园,坐在宽敞的教室里,听老师面对面传授知识,与同学们面对面地讨论学习。 让奋斗向上的校园生活,重新起航,不负青春。‎ 第13页 共16页 ◎ 第14页 共16页
查看更多

相关文章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