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湖北省随州市中考历史试卷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2020年湖北省随州市中考历史试卷

‎2020年湖北省随州市中考历史试卷 一、选择题(每题2分;共计20分)‎ ‎1.(2分)从战国“百家争鸣”到西汉“独尊儒术”的转变,本质上体现了(  )‎ A.思想控制的加强 B.法家学说的衰落 ‎ C.儒家学说的流行 D.中央集权的削弱 ‎2.(2分)历史学家夏曾佑在《中国古代史》一书中说:“中国之教,得孔子而后立。中国之政,得秦皇而后行。中国之境,得汉武而后定。三者皆中国之所以为中国也。”其中,“中国之政”主要指的是(  )‎ A.分封制 B.君主专制中央集权制度 ‎ C.郡县制 D.行省制度 ‎3.(2分)“鸦片战争之后,中国在外来军事的挑战下开始向近代社会艰难转型。”据此推断正确的是(  )‎ A.外来侵略使中华民族空前团结 ‎ B.鸦片战争促使清政府瓦解 ‎ C.鸦片战争是中国近代史的开端 ‎ D.鸦片战争没有改变中国的社会性质 ‎4.(2分)“民国”之取代自秦以来两千多年的“帝国”,是一种前无古人的变化。导致这一变化的历史事件是(  )‎ A.新文化运动 B.戊戌变法 C.五四运动 D.辛亥革命 ‎5.(2分)“十四年抗战,艰苦卓绝,北起松花江,南到珠江两岸,四万万同胞同仇敌忾,用自己的血肉之躯筑起了坚不可摧的长城。”该材料表明取得抗战胜利的最重要因素是(  )‎ A.国民党正面战场抗战 B.坚持持久抗战 ‎ C.日本战略失误 D.全民族团结抗战 ‎6.(2分)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不断调整农村政策。关于1950年土地改革和20世纪80年代农村经济体制改革,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 A.都调动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 ‎ B.都解放了农村生产力 ‎ C.都让农民拥有了土地的所有权 ‎ 第15页(共15页)‎ D.都促进了农村经济的发展 ‎7.(2分)《世界文明史》中说“人类疾病的病源首次具有了国际性,那些以往与世界其他地区相隔绝的各个民族,在疾病爆发时受到了极大的伤害,因为他们的体内不具备对某些疾病的免疫力。”这种情况发生在(  )‎ A.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后 B.经济大危机后 ‎ C.新航路开辟后 D.工业革命后 ‎8.(2分)近代英国以《权利法案》为基础,逐渐形成了君主立宪制。《权利法案》的核心内容是(  )‎ A.建立英国议会制度 B.以法律条文限制王权 ‎ C.废除一些贵族的特权 D.决定英国建立共和国 ‎9.(2分)下列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中发生的战役,按时间先后顺序排列正确的是(  )‎ ‎①莫斯科保卫战 ‎②诺曼底登陆 ‎③武汉会战 ‎④斯大林格勒保卫战 A.②①③④ B.①②③④ C.③④①② D.③①④②‎ ‎10.(2分)全球经济演变的本质就是科技突破带来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变革。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工业革命使人类进入“蒸汽时代” ‎ B.第二次工业革命使主要资本主义国家出现了垄断组织 ‎ C.计算机网络极大地拓展了人类的生活空间,推动了全球经济一体化 ‎ D.三次科技革命中科学与技术都紧密相结合 二、非选择题(第33-35题为历史,共20分)‎ ‎11.(6分)【统一•发展•开放】‎ 材料一:中国历史是一连绵不断的演进过程,国家统一、民族团结的内聚力不断增强。自春秋战国至清前期,虽曾经历三次社会大分裂,但最终还是走向了秦汉、隋唐和元明清三次大统一。统一的时间越来越长,统一的规模越来越大,统一的制度基础越来越坚实。‎ ‎﹣﹣赵毅《统一与分裂:中国历史的启示》‎ 材料二:“苏湖熟,天下足”。‎ 第15页(共15页)‎ ‎﹣﹣宋代谚语 材料三:‎ ‎(1)依据材料一,说出中国历史发展的演进趋势。结合所学知识,回答元朝为了促进这一趋势的发展,对西藏所采取的管辖措施。‎ ‎(2)材料二中谚语反映了经济的什么现象?结合所学知识,概述此现象中农业发展表现任意一例。‎ ‎(3)文明因多样而交流,因交流而互鉴,因互鉴而发展。材料三与哪些事件有关?‎ ‎12.(9分)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如图为中华人民共和国不同时期与美、苏关系变化示意图 材料二:中国今天的对外开放是立足我国基本国情,本着平等互利的原则,与世界各国开展正常的经济技术交流。它涵盖了国际商品市场、国际技术市场、国际劳务市场等等。多年来在坚持对外开放基本国策的前提下,实现了从“引进来”到“走出去”的跨越式发展。‎ ‎﹣﹣范海龙《开放通商与对外开放的比较》‎ 第15页(共15页)‎ ‎(1)根据材料一,结合所学知识,回答20世纪五十年代到七十年代中美关系发生了怎样的变化?分别从中美两国的角度谈谈出现这种变化的原因?20世纪80年代以来,随着中国特色大国外交的全面推进,我国形成了怎样的外交布局?‎ ‎(2)根据材料二,结合所学知识回答,开启我国对外开放历史新时期的是哪次会议?为了实现从“引进来”到“走出去”的发展战略,我国政府采取了哪些重要举措?与此相适应,我国经济体制出现了什么重大变化?‎ ‎(3)结合当今的美国大搞贸易战,利用新冠肺炎对中国大做文章,中印边境关系日趋紧张等时事,概述当前形势下中国如何构建新型国际关系?‎ ‎13.(5分)阅读下列图文材料,按要求写一段历史小论文.‎ ‎1933年美国国内经济危机严重时,美国总统罗斯福为振兴经济实施新政.在这些反危机的新政措施中有一项是创立联邦救济制度、兴办大规模的公共工程来解决严重的失业问题.这张海报印发的目的是宣传以工代赈的救济方式.海报上下方有两行字,上面一行为“工作付酬的美国”.中间是一工一农两人手持劳动工具,两人脚下是美国地图.两人之间有一株已经成熟的谷穗,象征劳动的果实.在谷物之上有一个英文单词,意为“繁荣”.凑巧的是海报上下两行字工程规划署名称和“工作会酬的美国”一语英文词头都是WPA,平添了一点情趣.‎ ‎﹣﹣陈仲丹《墙头政治》注:“墙头政治”是指在公共场所张贴的有政治意义的文告或宣传画.‎ 请结合所学知识,谈谈你观阅图文材料后的某个认识,并说明你这样看待的理由.(要求:关于材料的认识观点明确,说理有据,表述成文并在50字以上.)‎ 第15页(共15页)‎ ‎2020年湖北省随州市中考历史试卷 参考答案与试题解析 一、选择题(每题2分;共计20分)‎ ‎1.(2分)从战国“百家争鸣”到西汉“独尊儒术”的转变,本质上体现了(  )‎ A.思想控制的加强 B.法家学说的衰落 ‎ C.儒家学说的流行 D.中央集权的削弱 ‎【分析】本题主要考查中央集权的强化,从战国“百家争鸣”到西汉“独尊儒术”的转变从本质上体现了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强化。‎ ‎【解答】从战国“百家争鸣”到西汉“独尊儒术”的转变从本质上体现了中央集权的强化。战国“百家争鸣”诸子百家的形成与当时的社会环境分不开,春秋战国实属乱世,群雄争霸,各有各的政治主张,也便分流出了众多学派。后来秦始皇统一六国,实行了加强中央集权的措施,在思想上加强控制的表现之一是焚书坑儒,不允许民众像战国时期一样议论时政攻击秦始皇。到了汉武帝时期,为了进一步巩固统治,加强皇权,采用了董仲舒的建议“罢黜百家,独尊儒术”。这样既可和秦始皇一样加强思想控制,又可利用儒学的思想为统治者服务,体现了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在这一时期的强化。‎ 故选:A.‎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学生的分析能力和知识迁移能力。理解并识记汉武帝的大一统措施。‎ ‎2.(2分)历史学家夏曾佑在《中国古代史》一书中说:“中国之教,得孔子而后立。中国之政,得秦皇而后行。中国之境,得汉武而后定。三者皆中国之所以为中国也。”其中,“中国之政”主要指的是(  )‎ A.分封制 B.君主专制中央集权制度 ‎ C.郡县制 D.行省制度 ‎【分析】本题考查秦朝封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建立的知识点。‎ ‎【解答】秦朝建立后,为加强封建统治,秦始皇创立了封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封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被后世沿用,对中国历史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郡县制是秦始皇在地方上实行的制度,分封制是周朝创立的制度,行省制度是元朝实行的制度。‎ 故选:B.‎ ‎【点评】要注意区分中国古代政治制度﹣﹣‎ 第15页(共15页)‎ 中央集权制、郡县制和分封制、行省制度的区别。‎ ‎3.(2分)“鸦片战争之后,中国在外来军事的挑战下开始向近代社会艰难转型。”据此推断正确的是(  )‎ A.外来侵略使中华民族空前团结 ‎ B.鸦片战争促使清政府瓦解 ‎ C.鸦片战争是中国近代史的开端 ‎ D.鸦片战争没有改变中国的社会性质 ‎【分析】本题考查鸦片战争的影响,掌握相关的基础知识。‎ ‎【解答】据题干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1840年英国发动鸦片战争侵略我国,清政府战败,被迫签订了《南京条约》。鸦片战争以后,中国开始从封建社会逐步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中国的社会性质发生了变化,鸦片战争是中国近代史的开端。C符合题意。‎ 故选:C。‎ ‎【点评】本题考查鸦片战争的影响,考查学生的理解和分析能力,解题关键是掌握基础知识。‎ ‎4.(2分)“民国”之取代自秦以来两千多年的“帝国”,是一种前无古人的变化。导致这一变化的历史事件是(  )‎ A.新文化运动 B.戊戌变法 C.五四运动 D.辛亥革命 ‎【分析】本题主要考查辛亥革命的影响的相关史实。重点掌握孙中山的革命活动的相关史实。‎ ‎【解答】据所学知识可知,辛亥革命推翻了清朝统治,宣告了中国两千多年君主专制制度的终结。它开创了完全意义上的近代民主革命,极大的推动了中华民族的思想解放,打开了进步潮流的闸门。“民国”之取代自秦以来两千多年的“帝国”,是一种前无古人的变化。导致这一变化的历史事件是辛亥革命,选项D符合题意。‎ 故选:D。‎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学生识记和分析历史知识的能力。理解并识记辛亥革命的影响的相关史实。‎ ‎5.(2分)“十四年抗战,艰苦卓绝,北起松花江,南到珠江两岸,四万万同胞同仇敌忾,用自己的血肉之躯筑起了坚不可摧的长城。”该材料表明取得抗战胜利的最重要因素是(  )‎ A.国民党正面战场抗战 B.坚持持久抗战 ‎ 第15页(共15页)‎ C.日本战略失误 D.全民族团结抗战 ‎【分析】本题考查的是抗战胜利的原因,解题的关键是“十四年抗战,艰苦卓绝,北起松花江,南到珠江两岸,四万万同胞同仇敌忾,用自己的血肉之躯筑起了坚不可摧的长城”。‎ ‎【解答】此问考查的是学生的理解分析能力,要理解题意,紧密结合材料。从题干和材料中找出提示的关键词。从材料中中国抗日战争胜利原因,是因为全国人民团结起来一直对外。所以得到的最大启示:加强民族团结,爱国主义精神凝聚起来,所以D选项符合题意。‎ 故选:D。‎ ‎【点评】本题考查学生对历史史实的准确识记和理解能力。注意掌握抗日战争的相关知识点。‎ ‎6.(2分)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不断调整农村政策。关于1950年土地改革和20世纪80年代农村经济体制改革,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 A.都调动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 ‎ B.都解放了农村生产力 ‎ C.都让农民拥有了土地的所有权 ‎ D.都促进了农村经济的发展 ‎【分析】本题以关于1950年的土地改革和20世纪80年代的农村经济体制改革说法为切入点,考查土地改革、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注意识记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性质。‎ ‎【解答】依据所学,土地改革使土地由地主所有制转变为农民所有制,农民拥有土地所有权。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是建立在土地公制基础上,农民只拥有土地的经营权,没有所有权,因此都让农民拥有了土地所有权说法错误。‎ 故选:C。‎ ‎【点评】本题以土地改革、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为背景,考查学生识记历史知识能力。‎ ‎7.(2分)《世界文明史》中说“人类疾病的病源首次具有了国际性,那些以往与世界其他地区相隔绝的各个民族,在疾病爆发时受到了极大的伤害,因为他们的体内不具备对某些疾病的免疫力。”这种情况发生在(  )‎ A.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后 B.经济大危机后 ‎ C.新航路开辟后 D.工业革命后 ‎【分析】‎ 第15页(共15页)‎ 本题主要考查新航路的开辟的相关史实。重点掌握新航路开辟的原因、目的、航海家、路线和意义的相关史实。‎ ‎【解答】据所学知识可知,新航路的开辟以后,从欧洲到亚洲、美洲和非洲等地的交通往来日益密切,世界开始连成一个整体,欧洲大西洋沿岸工商业经济繁荣起来,促进了资本主义的产生和发展.据“……首次具有了国际性,那些以往与世界其他地区相隔绝的各个民族……”及所学知识可知,这种情况发生在新航路开辟后。选项C符合题意。‎ 故选:C.‎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解读题干信息和对历史史实的分析和准确识记能力。理解并识记新航路的开辟的相关史实。‎ ‎8.(2分)近代英国以《权利法案》为基础,逐渐形成了君主立宪制。《权利法案》的核心内容是(  )‎ A.建立英国议会制度 B.以法律条文限制王权 ‎ C.废除一些贵族的特权 D.决定英国建立共和国 ‎【分析】本题主要考查《权利法案》的核心内容的相关史实。重点掌握欧美早期资产阶级革命中的民主法制建设的相关史实。‎ ‎【解答】1689年,英国议会通过了《权利法案》,限制了国王的权力,确立了议会至上的原则,标志着君主立宪制的资产阶级统治在英国的确立。以法律条文限制王权是《权利法案》的核心内容。选项B符合题意。‎ 故选:B。‎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学生识记和分析历史知识的能力。理解并识记《权利法案》的核心内容的相关史实。‎ ‎9.(2分)下列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中发生的战役,按时间先后顺序排列正确的是(  )‎ ‎①莫斯科保卫战 ‎②诺曼底登陆 ‎③武汉会战 ‎④斯大林格勒保卫战 A.②①③④ B.①②③④ C.③④①② D.③①④②‎ ‎【分析】本题考查第二次世界大战的重大战役。掌握莫斯科保卫战、诺曼底登陆、武汉会战、斯大林格勒保卫战的时间。‎ ‎【解答】根据所学知识可知,1938年6月﹣﹣‎ 第15页(共15页)‎ ‎1938年10月底的武汉会战历时四个半月,毙伤日军近四万人,使日本企图迅速灭亡中国的既定战略彻底破灭,是抗日战争以来战线最长、规模最大、持续时间最久的一次战役。1941年6月22日凌晨,德国向苏联发动了全面进攻,第二次世界大战进一步扩大。按照预定的“巴巴罗萨计划”,德军兵分三路进攻苏联。在斯大林的亲自指挥下,苏联军民浴血奋战,最终取得了莫斯科包围战的胜利,1942年7月~1943年2月的斯大林格勒会战既是苏德战争的转折点,也是第二次世界大战的转折点。1944年6月美英盟军在法国诺曼底登陆,标志着欧洲第二战场的开辟,加速了德国法西斯的灭亡。③①④②符合题意。‎ 故选:D.‎ ‎【点评】解答本题要把握莫斯科保卫战、诺曼底登陆、武汉会战、斯大林格勒保卫战的时间,运用所学,分析题目的要求,即可作答。‎ ‎10.(2分)全球经济演变的本质就是科技突破带来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变革。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工业革命使人类进入“蒸汽时代” ‎ B.第二次工业革命使主要资本主义国家出现了垄断组织 ‎ C.计算机网络极大地拓展了人类的生活空间,推动了全球经济一体化 ‎ D.三次科技革命中科学与技术都紧密相结合 ‎【分析】本题主要考查三次科技革命的相关史实。重点掌握三次科技革命的作用及理解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 ‎【解答】据所学知识可知,工业革命使人类进入“蒸汽时代”;第二次工业革命使主要资本主义国家出现了垄断组织;计算机网络极大地拓展了人类的生活空间,推动了全球经济一体化;但不是三次科技革命中科学与技术都紧密相结合。第一次工业革命中的发明成果很多都是来源于技师的发明,科学与技术尚未紧密结合。第二次工业革命最突出的特点是自然科学与工业生产紧密结合。第三次科技革命中不仅涌现了大量的科学成果,而且大大加快了科学技术转化为生产力的速度,缩短了知识变为物质财富的过程。选项D说法错误,符合题意。‎ 故选:D。‎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综合运用所学知识进行判断分析的能力。理解并识记三次科技革命的相关史实。‎ 二、非选择题(第33-35题为历史,共20分)‎ ‎11.(6分)【统一•发展•开放】‎ 第15页(共15页)‎ 材料一:中国历史是一连绵不断的演进过程,国家统一、民族团结的内聚力不断增强。自春秋战国至清前期,虽曾经历三次社会大分裂,但最终还是走向了秦汉、隋唐和元明清三次大统一。统一的时间越来越长,统一的规模越来越大,统一的制度基础越来越坚实。‎ ‎﹣﹣赵毅《统一与分裂:中国历史的启示》‎ 材料二:“苏湖熟,天下足”。‎ ‎﹣﹣宋代谚语 材料三:‎ ‎(1)依据材料一,说出中国历史发展的演进趋势。结合所学知识,回答元朝为了促进这一趋势的发展,对西藏所采取的管辖措施。‎ ‎(2)材料二中谚语反映了经济的什么现象?结合所学知识,概述此现象中农业发展表现任意一例。‎ ‎(3)文明因多样而交流,因交流而互鉴,因互鉴而发展。材料三与哪些事件有关?‎ ‎【分析】本题以三则文字材料为背景依托,主要考查了中国历史发展的演进趋势、元朝时设宣政院直接管辖西藏、经济重心南移的现象、南方农业发展的表现、郑和下西洋等知识,明确文明因多样而交流,因交流而互鉴,因互鉴而发展,要坚持对外开放。‎ ‎【解答】(1)依据材料一“中国历史是一连绵不断的演进过程,国家统一、民族团结的内聚力不断增强。自春秋战国至清前期,虽曾经历三次社会大分裂,但最终还是走向了秦汉、隋唐和元明清三次大统一。统一的时间越来越长,统一的规模越来越大,统一的制度基础越来越坚实”可知,中国历史发展的演进趋势是国家统一,民族团结的内聚力不断增强。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元朝为了促进这一趋势的发展,对西藏所采取的管辖措施是元朝时设宣政院直接管辖。元朝在中央设宣政院,负责管辖藏族地区的行政事务。标志着西藏成为元朝的正式行政区。‎ 第15页(共15页)‎ ‎(2)根据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材料二中谚语反映了经济重心南移的现象。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此现象中农业发展表现有:由越南传入的占城稻在东南地区推广;南方的水稻在北方得到推广;水稻的产量跃居粮食作物首位;长江下游和太湖流域一带成为丰饶的粮仓;南方各地普遍种植茶树;棉花种植由广东和福建向北推进到江淮和川蜀一带。‎ ‎(3)文明因多样而交流,因交流而互鉴,因互鉴而发展。根据材料三的图示可知,材料三与丝绸之路和郑和下西洋有关。结合所学知识可知,1405﹣1433年,明成祖派郑和七次下西洋,经历亚非的30多个国家和地区,最远到达红海沿岸和非洲东海岸。郑和的远航,时间之长,规模之大,堪称世界航海史上的空前壮举,不仅增进了中国与亚非国家和地区的相互了解和友好往来,而且开创了西太平洋与印度洋之间的亚非海上交通网,为人类的航海事业作出了伟大贡献。‎ 故答案为:‎ ‎(1)国家统一,民族团结的内聚力不断增强。元朝时设宣政院直接管辖。‎ ‎(2)经济重心南移。农业方面的表现:①由越南传入的占城稻在东南地区推广;②南方的水稻在北方得到推广;③水稻的产量跃居粮食作物首位④长江下游和太湖流域一带成为丰饶的粮仓;⑤南方各地普遍种植茶树⑥棉花种植由广东和福建向北推进到江淮和川蜀一带。(答出任意一点即可)‎ ‎(3)丝绸之路(或张通西域);郑和下西洋。‎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学生识记和分析历史知识的能力。理解并识记中国历史发展的演进趋势、元朝时设宣政院直接管辖西藏、经济重心南移的现象、南方农业发展的表现、郑和下西洋等知识。‎ ‎12.(9分)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如图为中华人民共和国不同时期与美、苏关系变化示意图 第15页(共15页)‎ 材料二:中国今天的对外开放是立足我国基本国情,本着平等互利的原则,与世界各国开展正常的经济技术交流。它涵盖了国际商品市场、国际技术市场、国际劳务市场等等。多年来在坚持对外开放基本国策的前提下,实现了从“引进来”到“走出去”的跨越式发展。‎ ‎﹣﹣范海龙《开放通商与对外开放的比较》‎ ‎(1)根据材料一,结合所学知识,回答20世纪五十年代到七十年代中美关系发生了怎样的变化?分别从中美两国的角度谈谈出现这种变化的原因?20世纪80年代以来,随着中国特色大国外交的全面推进,我国形成了怎样的外交布局?‎ ‎(2)根据材料二,结合所学知识回答,开启我国对外开放历史新时期的是哪次会议?为了实现从“引进来”到“走出去”的发展战略,我国政府采取了哪些重要举措?与此相适应,我国经济体制出现了什么重大变化?‎ ‎(3)结合当今的美国大搞贸易战,利用新冠肺炎对中国大做文章,中印边境关系日趋紧张等时事,概述当前形势下中国如何构建新型国际关系?‎ ‎【分析】本题考查中美关系的变化、对外开放和经济特区的建立、中共十四大提出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新中国的外交成就等相关史实,掌握相关的基础知识。‎ ‎【解答】(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20世纪五十年代到七十年代中美关系发生的变化是由敌对到正常化,从中国方面看,出现这种变化的原因是中国国际地位的提高,对付苏联的威胁,实现和平解放台湾问题,解决中美之间的长期争端。从美国方面看,出现这种变化的原因是孤立中国政策的失败,在冷战中处于劣势,经济发展缓慢等;20世纪80年代以来,随着中国特色大国外交的全面推进,我国形成了多方位、多层次、立体化的外交布局。‎ ‎(2)根据材料二“中国今天的对外开放是立足我国基本国情,本着平等互利的原则,与世界各国开展正常的经济技术交流。它涵盖了国际商品市场、国际技术市场、国际劳务市场等等。多年来在坚持对外开放基本国策的前提下,实现了从‘引进来’到‘走出去’的跨越式发展”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开启我国对外开放历史新时期的是1978年召开的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为了实现从“引进来”到“走出去”的发展战略,我国政府采取了设立经济特区、加入世贸组织、实施一带一路建设、筹建和成立亚投行等重要举措;与此相适应,我国经济体制出现的重大变化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第15页(共15页)‎ ‎(3)本题是开放性题目,言之有理即可,如各国应该加强合作,发展友好关系,互通有无,互惠互利,共同发展。相互尊重,平等协商,对话而不是对抗,结伴而不结盟的新型大国关系等。‎ 故答案为:‎ ‎(1)由敌对到正常化;从中国方面看:中国国际地位的提高,对付苏联的威胁,实现和平解放台湾问题,解决中美之间的长期争端。从美国方面看:孤立中国政策的失败,在冷战中处于劣势,经济发展缓慢等;多方位、多层次、立体化的外交布局。‎ ‎(2)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设立经济特区、加入世贸组织、实施一带一路建设、筹建和成立亚投行等重要举措;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3)各国应该加强合作,发展友好关系,互通有无,互惠互利,共同发展。相互尊重,平等协商,对话而不是对抗,结伴而不结盟的新型大国关系等。‎ ‎【点评】本题考查学生的识记能力以及分析问题的能力,理解并识记中美关系的变化、对外开放和经济特区的建立、中共十四大提出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新中国的外交成就等相关史实。‎ ‎13.(5分)阅读下列图文材料,按要求写一段历史小论文.‎ ‎1933年美国国内经济危机严重时,美国总统罗斯福为振兴经济实施新政.在这些反危机的新政措施中有一项是创立联邦救济制度、兴办大规模的公共工程来解决严重的失业问题.这张海报印发的目的是宣传以工代赈的救济方式.海报上下方有两行字,上面一行为“工作付酬的美国”.中间是一工一农两人手持劳动工具,两人脚下是美国地图.两人之间有一株已经成熟的谷穗,象征劳动的果实.在谷物之上有一个英文单词,意为“繁荣”.凑巧的是海报上下两行字工程规划署名称和“工作会酬的美国”一语英文词头都是WPA,平添了一点情趣.‎ ‎﹣﹣陈仲丹《墙头政治》注:“墙头政治”是指在公共场所张贴的有政治意义的文告或宣传画.‎ 请结合所学知识,谈谈你观阅图文材料后的某个认识,并说明你这样看待的理由.(要求:关于材料的认识观点明确,说理有据,表述成文并在50字以上.)‎ 第15页(共15页)‎ ‎【分析】本题主要考查改革创新、经济大危机、罗斯福新政、中国的改革开放的相关史实。对比掌握中外历史上的重要改革的异同点的相关史实。‎ ‎【解答】本题为开放性综合应用题,观点认识可以从作用、影响、改革、创新、调整生产关系、机遇与挑战、注重民生等方面论证等,注意论题的广泛性甚至相关性皆可。观阅图文材料可知,题目可拟为:改革(创新)是促进国家富强,社会进步的重要手段(国家要注重从实际出发,调整生产关系)。据所学知识可知,1929﹣﹣1933年经济危机,引发了政治危机。美国罗斯福实施新政,采用国家干预手段来扭转经济形势。新政加强对工业的计划指导;推行“以工代赈”,减少失业;建立社会保障制度,缓和社会矛盾,增强人民对资本主义制度的信心等。改革成功地调整了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美国经济缓慢复苏,人民生活得到改善。资本主义制度得到调整、巩固、发展。(1978年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中国实行改革开放;二战后,日本、西欧、美国调整经济政策的史实亦可)总之,政府要居安思危,适时调整内部机制和政策,促进社会的稳定与发展。题目还可拟为:危机,是险境与机会并存。据所学知识可知,面对世界经济大危机,罗斯福实施新政以缓解美国经济受到的重创。新政中“以工代赈”以救济为主,政府创设工作以解决失业者的生计。新政使美国经济开始缓慢复苏,工业生产有所恢复,就业人数逐步增加。美国开创了国家干预经济发展的新模式。中国适时作出把党和国家的工作重心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提出改革开放的历史性决策,最终使中国走向富强。因此,任何国家在面对危机时,只有锐意改革,大胆创新才能自我完善与发展。‎ 故答案为:‎ 示例一:改革(创新)是促进国家富强,社会进步的重要手段。(国家要注重从实际出发,调整生产关系)‎ ‎1929﹣﹣1933年经济危机,引发了政治危机。美国罗斯福实施新政,采用国家干预手段来扭转经济形势。新政加强对工业的计划指导;推行“以工代赈”,减少失业;建立社会保障制度,缓和社会矛盾,增强人民对资本主义制度的信心等。改革成功地调整了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美国经济缓慢复苏,人民生活得到改善。资本主义制度得到调整、巩固、发展。(1978年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中国实行改革开放;二战后,日本、西欧、美国调整经济政策的史实亦可)总之,政府要居安思危,适时调整内部机制和政策,促进社会的稳定与发展。‎ 示例二:危机,是险境与机会并存 面对世界经济大危机,罗斯福实施新政以缓解美国经济受到的重创。新政中“以工代赈”‎ 第15页(共15页)‎ 以救济为主,政府创设工作以解决失业者的生计。新政使美国经济开始缓慢复苏,工业生产有所恢复,就业人数逐步增加。美国开创了国家干预经济发展的新模式。中国适时作出把党和国家的工作重心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提出改革开放的历史性决策,最终使中国走向富强。因此,任何国家在面对危机时,只有锐意改革,大胆创新才能自我完善与发展。‎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准确解读材料信息以及理解问题的能力.理解并识记改革创新、经济大危机、罗斯福新政、中国的改革开放的相关史实。‎ 声明:试题解析著作权属菁优网所有,未经书面同意,不得复制发布 日期:2020/9/30 6:57:31;用户:张海燕;邮箱:lishi0014@xyh.com;学号:30475252‎ 第15页(共15页)‎
查看更多

相关文章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