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版语文八年级上册《藤野先生》导学案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部编版语文八年级上册《藤野先生》导学案

‎5.藤野先生 ‎【知识链接】‎ ‎ 1.作家作品:鲁迅,1881年诞生于浙江省绍兴县城一个逐渐没落的封建家庭。1936年病逝于上海。原名周树人,鲁迅是他发表第一篇白话小说《狂人日记》时开始用的笔名,现代著名文学家、思想家、革命家,中国现代文学的伟大奠基人。我们在初中学过他的作品有《风筝》、《从百草原到三味书屋》、《阿长与<山海经>》、《社戏》等。‎ ‎2.《朝花夕拾》是鲁迅的散文集,题意为“早晨的花到了傍晚才拾起来”,是鲁迅在中年以后回忆自己青少年时的经历感受的集子,原题是《旧事重提》,我们前面提到的《风筝》、《从百草原到三味书屋》、《阿长和<山海经>》都是选自这一本集子。‎ ‎3.简介作者的留学目的 鲁迅是抱着寻求救国道路的心愿到日本学医的。1904—1906年在仙台医学专门学校学医,他原准备毕业回来救治像他父亲一样被误的病人的疾苦,来实现治病救人,救人救国的人生梦想。可鲁迅最终并没有成为一名医生,他后来放弃了医学,于1906年到东京开始从事文学活动,1909年回国后,继续用文艺作为武器进行战斗,成为著名的文学家、思想家、革命家。‎ ‎4. 反语是指正话反说或反话正说,又称"倒反"、"反说"、"反辞"等,即通常所说的"说反话",运用跟本意相反的词语来表达此意,却含有否定、讽刺以及嘲弄的意思,是一种带有强烈感情色彩的修辞方法。不论是正话反说,还是反话正说,比起直白的表达来都更为有力,语气更为强烈,情感更为充沛,给人的印象也更加鲜明。辞表和辞里的极端偏离,使言外之意、弦外之音更为深刻。‎ ‎ 第一课时 ‎【预学】‎ (一) 目标导引:‎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理清文章思路、线索。‎ ‎2. 学习本文选取典型事例,抓住人物的主要特征刻画人物,突出人物品质的写法。‎ ‎3. 品味语言的感情色彩,体会作者在文中表达的深沉的思想感情.‎ ‎(二)预学检测(请先预习课文再完成以下检测题)‎ ‎1.自主积累词语,并给下列加点的字注音 7‎ 绯红( ) 相干( ) 解剖( ) 油光可鉴( )‎ 订正( ) 和蔼( ) 畸形( ) 杳无消息( )‎ 匿名( ) 教诲( ) 瞥见( ) 深恶痛疾( )‎ ‎2. 整体感知。‎ ‎(1)本文有一明一暗两条线索,分别是叙事线索和感情线索,请找出这两条线索分别是什么?‎ ‎(2)找出文中表时间推移、地点转换的词语,将文章分为三部分并概括各部分主要内容。‎ ‎① 时间:‎ ‎② 地点:‎ ‎ ③ 第一部分:‎ ‎ 第二部分:‎ ‎ 第三部分:‎ ‎3.预学质疑:‎ ‎【研学】‎ (三) 合作探究与展示 ‎1. 阅读作者在仙台与藤野先生相识相处的内容,勾画出对藤野先生进行描写的语句,并概括出“我”与藤野先生交往过程中的几个典型事件,并,从而分析藤野先生的性格特征和崇高品质。‎ ‎2. 本文的题目是“藤野先生”,但课文中却有一半以上的篇幅没有直接写藤野先生,这些没有直接写藤野先生的语段都写了什么内容?这些内容与写藤野先生有什么联系? ‎ 7‎ ‎3. 这是一篇回忆性的散文,处处流露出作者对藤野先生深切的感激和怀念。试找出相关的词句朗读,品味和感受鲁迅先生对藤野先生深厚的感情。‎ ‎ ‎ (四) 自探质疑 ‎【评学】‎ ‎(五)达标检测 ‎1.下列加点字的注音全部正确的一项是( )‎ A.烂漫(màn) 驿站(yì) 诘责(jí ) 深恶痛疾(wù)‎ B.畸形(qí) 发髻(jì) 瞥见(piě) 抑扬顿挫(yì)‎ C.解剖(pāo) 匿名(nì) 教诲(huǐ) 油光可鉴(jiàn)‎ D.绯红(fēi) 订正(dìng) 不逊(xùn) 杳无音信(yǎo)‎ (六) 拓展延伸 夜深人静之时,面对挂在东墙上的藤野先生的照片,想到与恩师已阔别20年了,鲁迅一定有许多话想对先生说。把握课文主旨,展开合理想像,模仿作者口吻,给藤野先生写一封信,表露作者当时的心迹。 ‎ 7‎ 第二课时 ‎【预学】‎ (一) ‎ 目标导引 ‎1.品析文中含义深刻的语句,理解反语的运用。‎ ‎2.体会作者强烈的爱国主义精神和强烈的民族自尊。‎ ‎【研学】‎ (三) 合作探究与展示 ‎1. “我”抱着怎样的目的去东京?为何又离开东京去仙台?后来为什么又弃医从文了呢?这些体现了“我”怎样的思想感情? ‎ ‎2. 文中许多词句具有丰富深刻的含义,请结合上下文理解句子的含义并体会作者崇高的爱国思想。‎ ‎(1)东京无非也就是这样。‎ ‎(2)他们也何尝不喝醉酒似的喝彩 ‎(3)每当夜间疲倦,正想偷懒时,阳面在灯光中瞥见他黑瘦的面貌,似乎正要说出抑扬顿挫的话来,便使我忽又良心发现,而且增加勇气了,于是点上一支烟,再继续写些为“正人君子”之流所深恶痛疾的文字。 ‎ 7‎ ‎3.除了犀利的言辞,文中还有多处使用反语,使讽刺意味更加强烈,请从课文中找出反语来分析,从而体会作者强烈的爱国思想感情。‎ (四) 自探质疑 ‎【评学】‎ ‎(五)达标检测 ‎1.下列句子中,使用反语修辞的是哪一项?( )‎ A.当三个女子从容地辗转于文明人反文明的枪弹的攒射中的时候,这是怎样的一个惊心动魄的伟大啊!中国军人的屠戮妇婴的伟绩,八国联国惩创学生的武功,不幸全被这几缕血痕抹煞了。‎ B.我当时虽然觉到圈得可笑,但是毫不介意,这回才悟出那字也在讥刺我了……‎ C.要枪毙了,围着看的也是一群中国人;在讲堂里的还有一个我。‎ D.有一回上火车去,致使管车的疑心他是扒手,叫车里的客人大家小心些。‎ ‎(六)拓展延伸 ‎1 .阅读文章,了解“鲁迅风骨”‎ ‎ 鲁迅风骨 中国文人,古代称之谓“士”,现代则称“知识分子”。现代知识分子不同于古代的士,不仅是称谓的变化,而且在社会地位上也大有区别。马克思在论述现代工人阶级的形成时,指出有两个必备的条件:一是有劳动力可以出卖;二是摆脱了对于土地的依附,可以自由地出卖劳动力。现代知识分子与现代工人阶级所不同的只是劳动力的性质的差别,即前者是从事脑力劳动,后者是从事体力劳动,而其形成条件则是相同的。      我国从明代中晚期开始,文人们不断地张扬个性,鼓吹性灵,大抵也就是要摆脱从属地位,追求独立性的表现。但现代知识分子阶层的正式形成,是在五四时期,其杰出的代表人物,则是鲁迅。      以鲁迅为代表的中国现代知识分子,有着自己独立的人格,具有强烈的社会责任感,他们以改造社会和国家为己任,敢于对社会问题提出自己的看法。 ‎ 7‎ ‎     鲁迅是一位文学家,但他的志趣并不在文学本身,而是想利用文学的力量来改造社会,来改造国民性。所以,他无论是写小说或者是写杂文,都着重在社会批评和文明批评。但对社会一进行批评,社会就会反过来对他进行压迫。是屈服,还是进行斗争?这就看出一个人的品格来了。鲁迅正是在激烈的社会斗争中,表现出他的硬骨头精神来的。 鲁迅一向认为,一个国家若要生存世间,角逐列国,首先要立人。“人立而凡事举;若其道术,乃必尊个性而张精神。”(《坟•文化偏至论》)他还说:“地球上至强之人,至独立者也!”(《坟•摩罗诗力说》)鲁迅是生活中的强者,他始终保持着自己的独立人格。      生活中的强者不是以多制寡、党同伐异的人。鲁迅反对跟在众人后面鼓噪,蹲在影子里面摇舌的“合群的爱国的自大”者,因为这些人的心理是很卑劣的。“胜了,我是一群中的人,自然也胜了;若败了时,一群中有许多人,未必是我受亏:大凡聚众滋事时,多具这种心理,也就是他们的心理。他们举动,看似猛烈,其实却很卑怯。”(《热风•随感录三十八》) 毛泽东称颂鲁迅的硬骨头精神,认为他的两句诗:“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应该成为我们的座右铭。这两句诗,也正是这种强者辩证法的体现。      对于孺子,鲁迅是爱护备至,充满牺牲的精神。他在《我们现在应该怎样做父亲》里说:“自己背着因袭的重担,肩住了黑暗的闸门,放他们到宽阔光明的地方去;此后幸福的度日,合理的做人。”他决不是空言者,他为青年做的许多事,就是明证。‎ ‎ 对于强暴者,对于压迫者,他敢于挺身而出,进行斗争。在女师大学潮中,他仗义执言,和名流学者评理,和权力者对抗,在被无理免职之后,他又敢于控告顶头上司,终于取胜。在三一八惨案发生后,他敢于正视淋漓的鲜血,敢于直面惨淡的人生,指出“墨写的谎说,决掩不住血写的事实”,预言“血债必须用同物偿还”。(《华盖集续编•记念刘和珍君》)即使自己被通缉,最后只好走出北京,也决不后悔。在国民党政府的白色恐怖面前,他敢于揭露残杀真相,悼念被害战友,敢于“怒向刀丛觅小诗”。      中国人由于状元瘾太重,什么都喜欢追求第一,追求卓越,追求辉煌,而不愿做平凡者,更耻笑落后者,蔑视失败者。“所以中国一向就少有失败的英雄,少有韧性的反抗,少有敢单身鏖战的武人,少有敢抚哭叛徒的吊客;见胜兆则纷纷聚集,见败兆则纷纷逃亡。”这样的国民,在平时则附炎趋势,若遇到敌人,必然是“土崩瓦解”。有鉴于此,所以鲁迅提倡韧性的战斗精神,鼓吹“不耻最后”的思想。他说:“多有‘不耻最后’的人的民族,无论什么事,怕总不会一下子就‘土崩瓦解’的,我每看见运动会时,常常这样想:优胜者固然可敬,但那虽然落后而仍非跑至终点不止的竞技者,和见了这样竞技者而肃然不笑的看客,乃正是中国将来的脊梁。”(《华盖集•这个与那个》)      鲁迅自己就是这样追求平凡的韧性的战斗者。他在《过客》里,塑造了一个蓬面垢首,衣衫褴缕,不受布施,而永远向前行进的老人的形象;在《这样的战士》中,塑造了一个不受敌人迷惑,能够掷中敌人心脏的高举投枪的战士。他们都体现了鲁迅的精神,鲁迅的风骨。      鲁迅是中国的光荣,是知识分子的楷模。我们纪念鲁迅,就要学习鲁迅精神,高扬鲁迅风骨!    ‎ 7‎ 7‎
查看更多

相关文章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