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1-10-27 发布 |
- 37.5 KB |
- 10页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八年级语文上册第四单元16散文二篇教案新人教版
1 16 散文二篇 【教学目标】 1.了解作者,把握课文主要观点,领悟其中包含的人生哲理。 2.理清课文的写作思路,品味意蕴深刻的语言,初步把握哲理性散文的特点。 3.探寻作者的思想境界,领会课文的人文内涵。 【教学课时】 2 课时 第 1 课时 永久的生命 【课时目标】 1.初步感知课文,了解作者,把握文章主要观点。 2.理清文章写作思路,品味文中语言的深刻寓意。 【教学过程】 一、铺垫蓄势,导入新课 董卿在《朗读者》第二季第三期《生命》的开场白中说:“生命是多么深邃的话题,它包含着人世 间一切最极致的体验,生命可以是能够被毁灭,但不能够被打败那般顽强,也可以是‘亦余心之所善兮, 虽九死其犹未悔’那般博大。生命如果有颜色,会不会看上去就像凡·高的《向日葵》和《星空》。生 命如果有态度,是不是听上去就是贝多芬的《田园》和《英雄》。生命的意义是如此厚重,无论我们怎 样全力以赴都不为过,因为我们生而为人,生而为众生。”是啊,有同感吗,同学们?在新冠肺炎面前, 人类的生命是多么脆弱,但是所有最美逆行者都用他们的坚持与努力证明了,我们的生命又是多么顽强。 今天,让我们一起聆听严文井关于生命的心灵感悟,听听他对生命有着怎样的解读! (板书:永久的生命 严文井) 【设计意图】董卿的开场白既富有哲理,又有文采,可读性很强。用她的开场白导入,再联系 2019 年岁末、2020 年初的全国抗击新冠肺炎疫情,能更好地启发学生思考“生命”,带着思考,带着感慨走 进课文。 二、初读感知,诵读“生命” 1.预学展示 (1)作者简介。(见《状元大课堂》本课“作者名片”栏目) 2 (2)字词积累。(见《状元大课堂》本课“字词清单”栏目) 2.感知内容,诵读“生命” (1)理解标题。 师:朗读标题,请同学们说说对题目的理解。 预设 ①没有永久的生命;世界上万事万物都有自己的寿命,从生物学的角度以及自然规律来看, 不会存在永久的生命。②有永久的生命;个体的生命也许总是有生有灭,但是生命总体却永远生机勃勃。 【设计意图】以黑板展示、屏幕显示等形式,检查同学们的预习情况。〖=〗是否存在永久的生命? 这是个有趣而深刻的问题,这个环节引导学生对该问题进行思考,引起学生对生命的关注。 (2)主要观点。 师:朗读全文,思考本文主要表达了什么观点。从文中哪些地方可以看出? 预设 本文主要表达了“生命是永久的”这一观点。 支撑“生命是永久的”这一观点的段落和语句: ①我们应该看到生命自身的神奇,生命流动着,永远不朽。②感谢生命的奇迹,它分开来是暂时, 合起来却是永久。③凋谢和不朽混为一体,这就是奇迹。 【设计意图】整个环节的设置让学生在充分阅读的基础上整体把握文章,从题目入手猜读文章主旨, 再读文章了解主要观点,三读文章理清文章思路。 (3)拟小标题,理清思路。 师:请同学们根据课文内容将下面小标题补充完整。 预设 课件出示: 第 1 段:慨叹有限的生命。 第 2 段:感动神奇的生命。 第 3 段:感谢永久的生命。 第 4 段:赞美永存的生命。 第 5 段:咏叹生命的奇迹。 师小结:作者为了表达其观点,先是将抽象的理论以比喻修辞呈现,而后又以现实生活现象呈现, 同时又将其寄寓于哲理性语句中去。构思十分巧妙。 三、质疑解惑,思考“生命” 1.请同学们读课文边文中的“自读提示”,思考一下,看你有哪些不能解决的问题。 3 提示:要关注其中的关键词,如“个人生命有限”,“‘生命自身’的不朽”,“分开来”“合起来”, “凋谢”和“永存”。 设问 1:整体的生命是永久的,个体的生命是易逝的,我们应该如何对待生命的这种奇妙状态?我 们应该如何对待有限的个体生命? 预设 因为个体的生命是有限的,所以,我们更应该珍惜生命中的分分秒秒,去做对整个人生有价 值的事,为实现个人与社会的梦想而努力。师补充:学生的当务之急,是完善自己的知识储备,增强自 己的学习能力与学习技能,为未来人生梦想的实现奠定基础。我们必须认识到,一切努力都有其意义, 因为生命的整体是永久的,我们要在这永久的生命中留下光彩的一笔,同时又要意识到生命是有限的。 因此,我们在一定的休憩之外,须立即报以百分之百的努力。 设问 2:个体生命遇到不幸或痛苦该怎么看待?(生交流讨论) 预设 作者直接宣告:“我们没有时间悲观。”《紫藤萝瀑布》中有一句话:“花和人都会遇到各种 各样的不幸,但是生命的长河是无止境的。”我们不应该沉溺于暂时的不幸,而要着眼于未来,着眼于 生命的不朽。我们应该保持旷达、乐观的心态。 设问 3:怎么理解“我们应该看到生命自身的神奇,生命流动着,永远不朽”? 预设 生命在永不休止地繁殖、蔓延。柔弱的小草能抵抗风寒,一年一年“欢乐地迎着春天的风”, “一万年前”“一万年以后”都是一样的;小牛犊炫耀着它们“永远的金黄色茸毛”。作者通过对生命更 替的生动描述,形象地展现了新生命不断创造的流动与传承。 设问 4:“感谢生命的奇迹,它分开来是暂时,合起来却是永久。”怎样理解“分开来”“合起 来”? 预设 “分开来”指的是个体的生命;“合起来”指的是整体的生命。 整句话的意思是:个体的生命是短暂的,但整体的生命是永久的,这是生命的奇迹。如一年一年的 小草、一代一代的小牛犊,个体消逝了,整体生命却生生不息、永不休止。作者从哲理角度揭示了生命 的永久在于整体生命的生生不息与生机盎然。 设问 5:“生命在那些终于要凋谢的花朵里永存,不断给世界以色彩,不断给世界以芬芳”一句中 的“凋谢”和“永存”矛盾吗? 预设 看似矛盾,实则充满哲理:花儿凋谢,只不过是生命变换了一种存在的方式,它孕育出了果 实。“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用自己的生命滋养下一代,同时也让生命得以延续、生生不 息。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将生命的消逝与不朽比作花朵的凋谢与永存,生动形象地表现出生命的价值。 师小结:作者认为,人们不应该为此感到悲观。我们没有时间悲观。个体生命有限,但我们的整体 4 生命永恒。这是一种乐观积极、豁达向上的人生态度,值得我们学习。 2.文章第 1 段说“我们都非常可怜”,而最后一段却盛赞生命就是“奇迹”,这样写有什么作用? 预设 一开始突出写个体生命的有限,并感叹“我们都非常可怜”,第 2 段却忽然转折,将我们带 入永久生命的美好视野,完美地运用了欲扬先抑的手法。同时,作者为了表达其观点,先是将抽象的理 论以比喻修辞呈现,而后又以现实生活现象呈现,同时又将其寄寓于哲理性语句中。整篇文章构思十分 巧妙。 【设计意图】本文是自读课文。这个环节引导学生关注“自读提示”,学会自读,学会在自读提示 中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法。边文中的四个自读问题是有梯度的,它们暗中把文中难以理解的“个人生命” 与“生命自身”、“分开来”与“合起来”、“凋谢”与“不朽”等看似矛盾的词串联了起来,有助于学生 在自读时解读。 四、精读细品,感悟“生命” 1.解读文本 师:这是一篇哲理散文,同学们知道什么是哲理散文吗?它有哪些主要特点? 课件出示: 哲理散文又叫议论性散文,以说理为主,仿佛与读者面对面交谈,推心置腹,字里行间传达着真诚 与睿智,让人获得思想的启迪。其写作目的主要不是让读者获得某种理性的概念,而是要通过富有哲理 的形象、带有感情的叙述,表达自己的观点,从而提供给读者一个广阔的思考和联想的空间。 2.品味句子,感悟生命 师:文中有很多句子富含哲理,值得细细品味,请同学们从文中找出类似的句子,并加以分析。 预设 (1)个人生命不像一件衬衣,当你发现它脏了、破了的时候,就可以脱下它来洗涤,把它 再补好。 分析:运用对比的手法,把个人生命与衬衣进行对比,突出了个人生命短暂、不可重复的特点。语 言生动通俗,耐人寻味。 (2)地面上的小草,它们是那样卑微,那样柔弱,每个严寒的冬天过去后,它们依然一根根从土 壤里钻出来,欢乐地迎着春天的风,好像那刚刚过去的寒冷从未存在。 分析:运用拟人的修辞手法,将小草拟人化,生动形象地写出了小草生命的顽强,以此证明作者的 观点——我们应该看到生命的神奇,生命流动着,永远不朽。 (3)在春天,我们以同样感动的眼光看着山坡上那些小牛犊,它们跳跳蹦蹦,炫耀它们遍身金黄 的茸毛。 5 分析:运用拟人的修辞手法,将小牛犊拟人化,生动形象地写出了小牛为拥有“遍身金黄的茸毛” 而欣喜的情态,表现了年轻生命的神奇、鲜活。 (4)它是一个不懂疲倦的旅客,总是只暂时在哪一个个体内住一会儿,便又离开前去。那些个体 消逝了,它却永远存在。 分析: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把生命比作“不懂疲倦的旅客”,具体生动地表现了个体生命虽然短 暂,但人类的生命是永不止息的特点。 师小结:著名翻译家、99 岁高龄的许渊冲先生说:“生命哪,并不是你活了多少日子,而是你记 住了多少日子,要使你过的每一天,都值得回忆。”说得真好!这样的日子,这样的生命就会成为永恒。 让我们一同珍惜、拥抱、热爱我们的生命! 【设计意图】这个环节引导学生去品析议论性散文的语言,引导学生从修辞手法入手,去品析其哲 理性。 【板书设计】 第 2 课时 我为什么而活着 【课时目标】 1.整体感知课文,理清作者的观点。 2.探寻作者的思想境界,领会文章的内涵。 【教学过程】 一、复习回顾,引入新课 师:上一节课我们在学习生命具有永久性的特点的同时,也深刻认识到了生命的个体性特征。是的, 生命如此短暂,正如前文的感叹,“我们都非常可怜”。那么,在有限的生命里,也许我们该做点什么, 换句话说,也许我们应该首先弄清楚,我们为什么而活着?这节课,让我们一起来看看英国哲学家罗素 是为什么而活着的。 (板书:我为什么而活着 罗素) 6 【设计意图】开门见山。在回忆上一节课理解生命的奇迹、咏叹生命的永恒的基础上,走近罗素, 去感知生命的意义。 二、整体感知,聆听罗素 1.预学展示 (1)作者简介。(见《状元大课堂》本课“作者名片”栏目) (2)字词积累。(见《状元大课堂》本课“字词清单”栏目) 2.速读全文,明确作者观点 设问 1:根据课文内容,说说“我”为什么而活着。 预设 作者在这篇短文中,开门见山地回答了文章标题提出的问题。他活着的三个理由(或三个目 标)是:第一,对爱情的渴望;第二,对知识的追求;第三,对人类苦难不可遏制的同情。作者用“纯 洁”“强烈”两个词来形容这三种感情,它们是作者在漫长一生中奋斗不息的强大精神动力。 设问 2:分析罗素渴望爱情的原因。 预设 一是爱情可以带来狂喜;二是爱情可以解除孤寂(爱情给予人类的巨大安慰和力量);三是 在爱情的结合中可以使人看到想象的仙境的神秘缩影。在这里,作者把爱情描写得极其美好,闪耀着人 性的光辉。 设问 3:罗素寻求哪些领域的知识? 预设 一是了解人的心灵;二是知道星星为什么发光;三是理解毕达哥拉斯的思想威力。这三个方 面实际上包含了人类知识的几个重要方面,即人、自然科学、社会科学。 设问 4:罗素同情人类苦难,具体指同情什么? 预设 饥饿的儿童,被压迫被折磨的受害者,被儿女视为负担的无助的老人,以及充满孤寂、贫穷 和痛苦的整个世界。他能看到这些不幸并希望减轻这些不幸,这一切都源于他对人类苦难的同情和对人 类的关爱,这也是我们常说的悲悯。 【设计意图】这个环节是整体感知课文,让学生自读课文,根据学生读到的内容加以引导。重点训 练学生的自读能力和提炼信息的能力。 三、质疑解惑,走近罗素 1.分析句子含义 设问 1:怎样理解“这三种感情就像飓风一样,在深深的苦海上,肆意地把我吹来吹去,吹到濒临 绝望的边缘”一句? 预设 “像飓风一样”说明激情的无比强烈,“深深的苦海”指苦难深重的社会现实,“濒临绝望的 7 边缘”指的是作者渴望减轻这些苦难但是无能为力,而且自己也深受其害。这个句子运用比喻的修辞手 法,形象地说明理想很美好,但是现实很残酷。作者因为追求理想,在现实中遭遇各种困窘,最严重的 的时候是已经绝望了,强调追求过程的艰难。作者把自己的感情融入形象的比喻中,使得文章的语言含 蓄生动,充满激情,富于理性色彩。 设问 2:怎样理解“其次是因为爱情解除孤寂——那是一颗震颤的心,在世界的边缘,俯瞰那冰冷 死寂、深不可测的深渊”一句。 预设 这个句子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以形象而充满诗意的语言,描述了人在孤寂中的情感体验。 “冰冷死寂”“深不可测”揭示了孤寂的恐怖可怕。然而,作者越是描述孤寂的可怕,越是反衬出爱情 的可贵美好,从而表达出作者对爱情的热切追求。 2.分析作者形象 师:三种追求,哪一个让作者更执着、更痛苦呢?从中你看到了一个怎样的罗素? 预设 对人类苦难不可遏制的同情。渴望爱情、追求知识是理想,而同情苦难则是现实。渴望爱情、 追求知识是为了自己,同情苦难则是为了他人。对人类不可遏制的同情心是作者追求爱情和知识的真正 动力。作者追求爱情和知识,这一切都源于他心中一个辉煌的梦:关爱人类,救民众于水火之中。从这 里也体现出一个思想家拯救人类苦难的良知。作者想减轻人类的不幸,但是又无能为力、无可奈何,所 以这样的人生带给作者不安和痛苦,因而他说这三种感情将他吹到“濒临绝望的边缘”。但是,即使痛 苦,他也没有放弃追求。从中我们可以看到一个有爱心,有责任心,敢于奉献自己,对自己的生命负责, 胸怀宽广,精神崇高的罗素。 师小结:罗素是一个具有强烈社会关怀的人道主义者、和平主义者,他的胸怀充满正义、良知、睿 智、温情,多姿多彩,博大精深。本文在平淡质朴的叙述中,充分显示了作者博大的情怀和崇高的人格。 【设计意图】本文是议论性散文,由于作者对生活的感悟中有情感参与,理解的结果有情感及想象 的融入,议论中寓含了生活情感的思想,所以此环节重点赏析了难理解的语句,以加深学生对文章内容 的理解,体会其哲理性。并在此基础上,深化学生对罗素的认知,上升到其精神层面。 四、拓展延伸,颂扬“罗素” 1.理解作者情怀 师:既然活得这么痛苦,为什么罗素说是“值得”的?预设 (1)罗素胸怀广阔,勇于担当,要 为解除天下百姓的苦难而活着,因此付出辛苦是值得的;(2)罗素不以苦为苦,而以苦为乐,因此痛 苦的生活是值得的;(3)苦中伴随着乐,例如爱情会带来欢愉,同时征服了苦难也会产生胜利的喜悦, 因此苦乐相伴的体验是值得的;(4)虽然罗素最终没能减轻人类的不幸,甚至自己也深受其害,但毕 8 竟努力过,奋斗过,这一切都是值得的。 2.思维拓展 师:像罗素一样心忧天下的人还有很多,你想到了谁? 课件出示: 屈原:长太息以掩涕兮,哀民生之多艰。 杜甫: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 范仲淹: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 阿诺德:“同情,使软弱的人觉得这个世界温柔,使坚强的人觉得这个世界高尚。” …… 师小结:罗素追求爱情、知识、同情心,作为中学生的我们更应该有自己的追求。我们的追求要有 利于社会的发展,要符合社会的进步要求,这样,我们的追求才会更有意义。 【设计意图】设计此环节,一是为了深化对本文的理解,二是让学生思维拓展延伸,联想更多与罗 素类似同情人类苦难的人,培养学生正确的人生观,用榜样去影响学生。 【板书设计】 【设计亮点】 这两篇文章是典型的议论性散文,语言生动、富有深邃的哲思。虽然选择材料、写作角度不同,但 都透过现象深入本质,揭示出了生命的意义和价值,用生动的形象或自己的一生,展现了对生命的探索 和延续,对精神的闪耀与传承,诠释了豁达奉献的人生追求和乐观向上的人生态度。因为是自读课文, 所以组织教学时,我一方面提炼出教学的重点和难点,一方面更侧重于引导学生关注“自读提示”,学 会在“自读提示”的引领下去自学。自学过程中的难点拿到课堂上重点解决。整体思路是整体感知,掌 握作者和字词,理解文章主旨和思路——质疑解惑,难句理解——拓展延伸,以训练语言的说与写为目 9 的,通过读、说、写完成训练目标,提升对文章以及两位作者高尚情怀的认知。 资料链接 关于严文井 素有“童话爷爷”之称的著名作家严文井先生,其本身就是一部充满传奇色彩的“童话”。 他自幼就酷爱读书,尤其喜欢读幻想性、故事性比较强的小说。9 岁那年,他就“蒙”完了《西游 记》《镜花缘》等书,以后又继续“蒙”《三国演义》《水浒》《红楼梦》《儒林外史》和《老残游记》等。 上初中一二年级时,他就读完了家里所有的藏书,胃口越来越大。之后又读起《聊斋志异》等文言小说 以及鲁迅、郭沫若、蒋光慈、郁达夫等人的作品。为了读书,他曾如痴如醉地钻进图书馆,“一去就是 一天”;为了一本未曾读完的书,他甚至留下终生的遗憾…… 他已年近古稀时,读书的兴致仍不减当年,只是读书的内容更深广,涉猎的门类更多,更善于多读 深思。他不仅读古今中外的文学、历史、哲学等书籍,甚至还读数、理、化、天、地、生等自然科学书 籍。正像他自己说的那样:“现在,只要我读得懂的,无所不读,甚至读不懂而又必须读的,我也要勉 力去读懂它。” 针对有些爱好文学的青年读书太少、写出的东西知识含量低等问题,严文井深有感触地说:“现在 有一部分有出息的青年作者,一般都是读书比较多的。但是也有一些投稿者,读书很少。他们以为只要 读上几本流行小说,就可以照葫芦画瓢写出作品。岂不知搞文学创作的人,不但文学书要读,文学以外 的书也要读。你从事文学创作,写书给人看、教育人,世界上哪样知识不需要知道?……当然,读书不 可能‘一口吃个胖子’,要持之以恒。有的书读了能‘立竿见影’,有的就不能,但绝不是无用。从事文 学创作的人,凡有点成绩的,多数都是从爱好读书开始的。不爱读书而能在创作上搞出成绩来的人是没 有的……” 严文井关于读书的教导,是他的肺腑之言,也是经验之谈。在今天读来,仍觉语重心长,给人以很 深的教益。 关于罗素 爱因斯坦说过:“阅读罗素的作品,是我一生中最愉快的事件之一。”阅读《我为什么而活着》这 篇随笔,也是令人愉快的。它短小精练,层次分明,充满理性的力量;文章又饱含巨大的激情,字里行 间透出思想家罗素博大的情怀和崇高的人格魅力,他对人类的拳拳关爱之情,尤其令人感动。看这样的 文章,能让人感到自己在一个巨人面前,显得是多么的渺小!它当然也可以激发你努力向上,追求知识, 10 追求崇高的思想境界。也许可以说,仅仅是文学家,不一定能写出这样富有思想深度的随笔,只有罗素 这样的集思想家和文学家于一身的伟人,才能写出这样感人至深、发人深思的文字。 罗素出生于英国,2 岁丧母,4 岁丧父,由他的祖父把他抚养成人。他一生坎坷,命运多舛,但他 始终坚强地生活。他一生追求知识、追求真理。他追求知识,生命不息,写作不辍,一生留下七十多部 著作和无数文章,他把自己所有的智慧和力量都献给了人类。他从小失去父母,一生坎坷,命运多舛, 但他始终关爱人类:反对战争,反抗独裁专制,追求世界和平。年轻时他曾因反战而锒铛入狱,在他老 迈的晚年,仍致力于禁核运动,奔走呼号,创立和平基金会。 罗素一生著书 71 种,论文几千篇,在哲学、数学、政治、历史、社会学等方面,皆有极大的建树, 享有“百科全书式思想家”之称。他被称为“20 世纪最知名、最有影响力的哲学家”之一,还被无数 人视为是“未来时代的先知”;他还是著名的数学家、逻辑学家、社会活动家,又被公认为“富有鼓动 天才的辩论家”。在 1950 年他获得了诺贝尔文学奖,被称为“百科全书式文学家”。 罗素的一生,是激情澎湃、热情浪漫的一生,是不息求索、追求知识的一生,是捍卫和平、对人类的苦 难充满同情的一生,这样的一生,也当然是丰富多彩、精彩纷呈的一生。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