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年级语文上册第四单元16散文二篇教案 人教版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八年级语文上册第四单元16散文二篇教案 人教版

‎16.散文二篇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1.理解文章的主旨以及作者所表达的感情。 ‎ ‎2.了解文章的结构及揣摩文章的语言。‎ 过程与方法 ‎1.在诵读的过程中,理清文章结构,体会作者的情感。  2.在合作探究的过程中,在老师的点拨下品味文章的语言特点,理解文章主旨。‎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感悟作者乐观积极的生活态度,启迪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 学习重点 理解文章的内容,总体把握作者的思想倾向。‎ 学习难点 揣摩语言及体会作者思想感情。‎ 学法指导 引导朗读,合作探究法。‎ 教学过程 教学环节 教 学 内 容 环节一 新 课 导 入 生命是什么?到底有没有永久的生命的呢?“我为什么而活着?”古往今来,人们何止千百次地这样追问过自己。这些问题太简单又太复杂。有人碌碌一生,未及思考就已经成为人间的匆匆过客;有人搜古寻今,苦思冥想,终其一生也未能参透其中玄机。今天我们来看看严文井和罗素两位大家是怎么回答这些问题的。 ‎ 环节二 自 主 学 习 一、助学资讯 ‎1.作者简介 严文井(1915-2005),原名严文锦。湖北武昌人。当代作家、散文家、著名儿童文学家。著有《南南和胡子伯伯》《丁丁的一次奇怪旅行》等。曾任《人民文学》主编,人民文学出版社社长、总编辑。 ‎ 罗素(1872-1970),英国哲学家、数学家、作家,又被公认为“富有鼓动天才的辩论家”。在1950年获得了诺贝尔文学奖,被称为“百科全书式文学家”。95岁高龄完成《罗素自传》的写作。‎ ‎2.文体知识 本课两篇散文都是议论性散文。‎ 所谓议论性散文,就是用“散文”的笔法“发议论”,或者说是以阐述某个观点为中心的“散文”。从“议论”角度看,它是“议论文”,是要阐明一个论点;从 “笔法”角度看,它是“散文”,它不像一般议论文注重理性和逻辑,它侧重的是形象的描绘和情感的抒发。 具有抒情性、形象性和哲理性的特点,它给读者一种富于理性的形象和情感,从而提供一个广阔的思索和联想的空间。‎ 二、字词积累 遏制(è) 俯瞰(kàn) 凋谢(diāo) 臼齿(jiù) ‎ 濒临(bīn) 蔓延(màn) 茸毛(rónɡ) 飓风(jù)‎ 5‎ 环节二 自 主 学 习 蔓延:如蔓草滋长,连绵不断。‎ 凋谢:指(草木花叶)脱落、衰落、零落。‎ 消逝:慢慢逝去,不再存在。‎ 兴味:兴趣。‎ 飓风:发生在大西洋西部的强烈风暴。‎ 濒临:紧接,靠近。‎ 俯瞰:俯视。‎ 三、整体感知 ‎1.初读课文《永久的生命》,理清文章论述层次。‎ 第一层(1):谈生命的易逝,表现出人对生命的无奈。‎ 第二层(2-4):通过小草和牛犊具体表现生命永久不朽的意义。‎ 第三层(5):了解生命的真实意义,联系现实生活,高唱生命的凯歌。‎ 2. 读《永久的生命》说说作者为什么要赞美生命。‎ 因为个体的生命虽然卑微、柔弱,但它充满了希望,永不停止地繁殖着、蔓延着,随处宣示着它的快乐和威势,就整个人类来说,生命是永远不朽的。作者热情洋溢地赞美永久的生命,表现了作者热爱生命,积极乐观的人生态度。‎ 3. 速读课文《我为什么而活着》思考:罗素是怎么回答“我为什么而活着”这个问题的?‎ 在这篇短文中,罗素作为一个伟大的思想家、哲学家,用文学的笔法,对这个永恒的命题作出了响亮的回答,通俗而生动地亮出了自己的观点。他活着的三个理由是:第一,对爱情的渴望;第二,对知识的追求;第三,对人类苦难不可遏制的同情。作者用“纯洁”“强烈”两个词来形容这三种感情,它们是作者在漫长一生中奋斗不息的强大精神动力。‎ 环节三 合 作 探 究 一、深层探究 1. 在《永久和生命》中,作者的感情有变化吗?是怎样变化的?‎ 作者的感情是有变化的。一开始,作者就告诉我们“过去了时间永不再回来”“它们既然离开,就永远不会再返回”“智者对此也无能为力”。这是无奈的,显示出作者悲观、消沉的情绪。接着作者说“人们却不应该为此感到悲观”,作者的感情发生了变化。“我们没有时间悲观”“我们应该看到生命自身的神奇,生命流动着,永远不朽”“感谢生命的奇迹”“让我们赞美生命,赞美那毁灭不掉的生命吧”这些语言表明了作者的感情由悲观变为乐观,而且逐渐增强,以至于高唱生命的赞歌。‎ 2. ‎《永久的生命》写于1942年,结合当时的背景,说说“那些暴君们能够杀害许多许多人,但是他们消灭不了生命”这句话的含义。‎ ‎1942年,日本鬼子在我国横行,杀害我国同胞,国民党反动派也欺压老百姓。因此,“那些暴君们”指的是日本鬼子和国民党反动派等恶势力。“能够杀害许多许多人,但是他们消灭不了生命”指的是日本鬼子和国民党反动派肆意杀害中国同胞,但是勇敢的中国人民不会因为他们的暴行而灭绝,反而会凝聚成更强大的生命力,同这些残暴势力作斗争,就如同“地面上的小草,它们是那样卑微,那样柔弱,每个严寒的冬天过去后,它们依然一根根从土壤里钻出来,欢乐地迎着春天的风,好像那刚刚过去的寒冷从未存在”,表现了作者高涨的革命热情以及革命必胜的信心。‎ 3. 生命是永久的,对生命的本质你有怎样的认识呢?请谈谈你的理解。‎ 示例:①‎ 5‎ 环节三 合 作 探 究 每个人的生命虽然是卑微、柔弱的,但整个人类的生命却是无穷无尽的。②生命的道路是曲折的,要经历种种磨难。但它是强大的,永久不朽,不能被任何艰难困苦所阻挡的。③我们每个人的生命是有限的,要用有限的生命去创造无限的价值。④我们应该以积级的态度去面对人生,去创造美好的未来。⑤我们要感谢生命,尊重生命,为生命过程中的每一分钟喝彩,用全部的热情创造无限的价值。‎ 1. 细读课文《我为什么而活着》,找出作者追求爱情、追求知识、同情人类苦难的原因。‎ 作者追求爱情,有三个方面的原因:第一,爱情可以带来狂喜;第二,爱情可以解除孤寂;第三,爱情的结合可以使人看到圣贤和诗人们所想象的仙境的神秘缩影。总之,爱情使人生活得更加美好;追求爱情,则是追求人生的境界。在这里,作者把爱情描写得极其美好,闪耀着人性的光辉。‎ 作者追求知识也有三个方面的原因:一是希望了解人的心灵;二是希望知道星辰为什么闪闪发光;三是试图理解毕达哥拉斯的思想威力。这三个方面实际上包含了人类知识的几个重要方面:人类、自然和社会。‎ 爱情和知识把人引向美好的理想境界,对人类苦难的同情让人把目光投向现实世界。于是,作者耳边经常回荡起痛苦的呼号,眼前浮现的饥饿的儿童、被压迫者折磨的受害者和孤苦无依的老人。在这里,体现了一个伟大的思想家拯救人类苦难的良知。但作者同时也不得不承认,他对苦难的拯救往往是失败的,这就使人更加痛苦。‎ 2. 在《我为什么而活着》的结尾,罗素写到“这就是我的一生,我觉得我活着值得。如果有机会的话,我还乐意再活一次”。作者为什么这样说?谈谈你的认识。‎ 这篇文章选自《罗素自传》的序言,可见它的重要性,从中可看出罗素思想的全部内涵,是罗素生活的宣言书,这其实也是他的人生准则,具有普遍意义,所以它能引起人们的共鸣。‎ 他追求爱情,追求知识,关爱人类,从不同角度塑造了伟大的罗素。他追求爱情,爱情使人生活更加美好;追求爱情,则是追求人生的境界。在作者眼里,爱情极其美好,闪耀着人性的光辉。他追求知识,生命不息,写作不辍,一生留下七十多部著作和无数文章,他把自己所有的智慧和力量都献给了人类。他从小失去父母,一生坎坷,命运多舛,但他始终关爱人类,反对战争,反抗独裁专制,追求世界和平。年轻时因反战而锒铛入狱,在他老迈的晚年,仍致力于禁核运动,奔赴呼号,创立和平基金会。 这一切都基于他对人类的同情和爱心。爱情、知识、同情,写在了罗素生活的旗帜上,高高飘扬。‎ 二、语言赏析 对两篇文章中一些精警语句进行深入理解。‎ (1) 它充满了希望,永不休止地繁殖着,蔓延着,随处宣示它的快乐和威势。‎ 感叹生命的神奇,提示生命的规律,又为这一规律而欢呼。暗含着正义终将战胜邪恶,戕害生命的暴君必将被充满生命力的人民打倒。‎ (2) 凋谢和不朽混为一体,这就是奇迹。‎ ‎“凋谢”指个体生命陨灭,“不朽”指生命现象永存。何以成为奇迹?指人体生命与生命集合体在易逝与永存方面相差甚大,却又都是生命,这令人惊奇,也指“凋谢”和“不朽”本来不可调和,却又同时上演着生命的协奏曲,让人慨叹。‎ 5‎ 环节三 合 作 探 究 ‎(3)对爱情的渴望,对知识的追求,对人类苦难不可遏制的同情,这三种纯洁而无比强烈的感情支配着我的一生。‎ 从这一长句可以感受作者高尚的人生追求和宽广博大的心灵,包括个人情感、治学追求和博爱精神等,是作者人生观、价值观的具体体现。‎ (4) 这三种感情就像飓风一样,在深深的苦海上,肆意地把我吹来吹去,吹到濒临绝望的边缘。‎ 本句大致是说理想很美好,但是现实很残酷。作者因为追求理想,在现实中遭遇各种困窘,最严重的时候是已经绝望了,强调追求过程的艰难。其中“深深的苦海”指苦难深重的社会现实,这是形象的说法。‎ 三、探究写法 ‎《永久的生命》‎ 采用欲扬先抑的手法。‎ 欲扬先抑是一种写作技巧。“扬”,指褒扬、抬高;“抑”,指按下、贬低。作者想褒扬某个人物或思想,却不从褒扬处落笔,而是先按下,从相反的贬抑处落笔。运用这种方法,能使情节多变,形成波澜,造成鲜明对比。本文标题为“永久的生命”,作者开篇却不谈生命如何永久,反而感慨个人生命的短暂,继而在铺垫的悲观情绪中突然爆发,旗帜鲜明地表明自己的观点,使读者在阅读过程中产生恍然大悟的感觉,留下深刻印象。‎ ‎《我为什么活着》‎ 第一,本文采用直接陈述的方式,直抒胸臆,简洁明了,以其内在的思想力量打动人心,以其立意的高远令人折服,是哲理散文的典范之作。‎ 第二,行文既有严密性和逻辑性,又富有强烈的感情色彩,善于运用比喻等修辞手法,语言富有表现力,生动感人。如“这三种感情就像飓风一样,在深深的苦海上,肆意地把我吹来吹去,吹到濒临绝望的边缘”就形象地表现出三种追求对“我”的影响。‎ 文 章 主 旨 ‎《永久的生命》先感慨个人生命的短暂,进而歌颂“生命自身”的神奇和不朽,从悲观中发掘希望,从柔弱上寻觅刚强。‎ ‎《我为什么活着》开篇点题,用凝练的语言概括了作者一生的三大追求,然后分别展开,点明活着的价值。‎ 5‎ 环节四 点 拨 归 纳 教 学 板 书 永久的 先谈生命的易逝——欲扬先抑 生命 再谈生命的永久——正面展开 赞美生命 ‎ 最后高唱生命的凯歌——联系现实 ‎ ‎ 爱情带来狂喜 ‎ (渴望) 爱情解除孤寂 值 ‎ 我 爱情 在爱情的结合中能看到仙境 得 ‎ 为 了解人的心灵——人类 为 ‎ 什 (追求) 知识星辰为何发光——自然 它 ‎ 么 知识 理解毕达哥拉斯思想——社会 们 ‎ 而 饥饿的儿童 活 ‎ 活 (同情) 被压迫者折磨的受害者 着 ‎ 着 苦难 无助的老人 ‎ 充满孤寂、贫穷和痛苦的世界 环节五 拓 展 延 伸 读了课文,我们感受到了两位作者的胸怀和境界。那么,你对自己的人生有哪些新的认识与思考呢?‎ 教学反思 本课两篇散文都与生命密切相关,那么生命的意义是什么?这是教师和学生感兴趣的话题。真正的教育总是充满活力和生气,通过教师言传身教、润物无声的熏陶,对个体生命的肯定、激励、褒扬,创造自由舒展的空间,使学生充满对生命的热爱,具有昂扬向上的精神,学生个体生命情感在积极、活泼、明朗的教育环境中得以无声地滋润、涵化、延展、厚实,把教育中的个体生命引向高处。课堂教学是进行生命教育的主渠道,我们应该让生命教育走进课堂,使学生形成正确的生命态度和生命意识。生命教育是一个永恒的主题,是贯穿人的一生的教育,是关系到中华民族素质提高的大事。这也是我们教师的职责所在。‎ 5‎
查看更多

相关文章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