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专版)八年级语文上册第三单元11短文二篇课件新人教版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安徽专版)八年级语文上册第三单元11短文二篇课件新人教版

八年级语文上册 第十一课 短文二篇 1 2 提示:点击 进入习题 xiē lín yù 辉 俱 猿 (1)四季 (2)消散 (3)坠落 (4)参与。这里有“欣赏”“领悟”的意思 3 (1)两岸的石壁色彩斑斓,交相辉映。(2)夕阳快要落山了,潜游在水中的鱼 儿争相跃出水面。(3)就再也没有人能够欣赏这种奇丽景色了。 4 (1)青林翠竹 (2)未复有能与其奇者 (3)晓雾将歇 猿鸟乱鸣 夕日欲颓  沉鳞竞跃 5 作者是从形态、色彩、声音三个方面描绘其美景的。 答谢中书书 6 结尾一句,含有三层言外之意:其一,康乐是“能与其奇者”,表现出作 者对谢灵运的钦慕;其二,自谢灵运之后,不再有人能“与其奇”,惋惜 于世人对秀美山水的无动于衷;其三,“我”是继谢灵运之后又一“与其 奇者”,为自己的审美情趣而自许,期与谢公比肩之意溢于言表。 7 (1)交相辉映 (2)全,都 (3)坠落 (4)连词,于是,就 (5)只是 8 (1)巍峨的山峰耸入云端,明净的溪流清澈见底。(2)峡谷两边的山崖都是连 绵的峭壁,壁上有的从中间剖开而形成峡沟。 9 C 10 两文都采用了远近相间、俯仰结合的观察角度,来表现山水自然景象的壮 观奇秀。 1 2 (1)考虑,想到 (2)共同,一起 (3)形容水的澄澈 (4)大概是 (5)只是 (1)我解开衣服,正打算睡觉,这时月光照进门里,(十分美好,动人游 兴,)(于是)我高兴地起来走到户外。(2)想到没有人与我共同游乐,于是来 到承天寺找张怀民。(3)张怀民也还没有睡觉,(于是)我们一起在庭院中散步。 (4)哪一夜没有月光?哪里没有竹子和柏树?只是缺少像我俩这样的闲人罢 了。 3 (1)庭下如积水空明 水中藻、荇交横 盖竹柏影也 (2)何夜无月 何处无 竹柏 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记承天寺夜游 4 B 5 6 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将月色比作空明的积水,把月下竹柏的影子比作 水中的藻荇,形象地写出了月色的皎洁,为全文营造了清丽的意境。 作者才华横溢,胸有大志,但不被朝廷重用,自称“闲人”,体现了其仕 途失意的落寞,也体现了其自我排遣的旷达。 7 (1)消散 (2)考虑,想到 (3)形容水的澄澈 (4)只是 8 (1)夕阳快要落山了,潜游在水中的鱼儿争相跃出水面。(2)水中仿佛有藻、 荇纵横交错其中,大概是竹子和柏树的影子吧。 9 描写 议论 闲 仙 10 C 11 (1)形容水的澄澈 (2)大概是 (3)语气词,相当于“罢了” (4)跟随  (5)次日,第二天 12 (1)这时月光照进门里,(十分美好,动人游兴,)(于是)我高兴地起来走到户 外。(2)都十分寂静,听不到人的声音。 13 对赏月的欣喜,对美景的喜爱,透露出内心的欢愉。(共2分。意思对即可) 14 【甲】文运用比喻手法,将月光比作积水,表现了月光的皎洁、空灵。 【乙】文“可数毫发”以夸张手法突出月光的皎洁。(共4分。每点2分。意 思对即可) 15 茶[结合句子(书童)“戴上草帽,穿上木屐”可知其中藏一哑谜,以人为准, 头有草帽,足有木屐,可知是“茶”] 1给下面加点字注音,根据拼音写汉字。 晓雾将歇( )   沉鳞竞跃( ) 与其奇者( ) 五色交huī( ) 四时jù( )备 yuán( )鸟乱鸣 2解释下面加点词。 (1)四时俱备____ (2)晓雾将歇____ (3)夕日欲颓____ (4)未复有能与其奇者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lín yù 辉 俱 猿 四季 消散 坠落 参与。这里有“欣赏”“领悟”的意思 . . . . . . . . xiē 答谢中书书 3将下面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两岸石壁,五色交辉。 (2)夕日欲颓,沉鳞竞跃。 (3)未复有能与其奇者。 4按原文默写。 (1)________,四时俱备。 (2)自康乐以来,________________。 (3)《答谢中书书》中描写江南山水景物一日之美的句子是: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两岸的石壁色彩斑斓,交相辉映。 夕阳快要落山了,潜游在水中的鱼儿争相跃出水面。 就再也没有人能够欣赏这种奇丽景色了。 青林翠竹 未复有能与其奇者 将歇 晓雾 猿鸟乱鸣 夕日欲颓 沉鳞竞跃 5作者是从哪几个方面描绘自己隐居地的秀美景色的? 6文章结尾提及“康乐”,有哪些言外之意? 作者是从形态、色彩、声音三个方面描绘其美景的。 结尾一句,含有三层言外之意:其一,康乐是“能与其奇者”,表 现出作者对谢灵运的钦慕;其二,自谢灵运之后,不再有人能“与 其奇”,惋惜于世人对秀美山水的无动于衷;其三,“我”是继谢 灵运之后又一“与其奇者”,为自己的审美情趣而自许,期与谢公 比肩之意溢于言表。 【甲】山川之美,古来共谈。高峰入云,清流见底。两岸石壁, 五色交辉。青林翠竹,四时俱备。晓雾将歇,猿鸟乱鸣;夕日欲颓, 沉鳞竞跃。实是欲界之仙都。自康乐以来,未复有能与其奇者。 【乙】又逾东冈稍下一里,则盘壑之东,有峡穿陇中而至,其 峡自东南大山破壁而至者。峡两崖皆亘壁,其上或中剖而成峡,或 上覆而成梁,一坞①之中,倏断倏续,水亦自东南流穿盘壑,但壑 中不知何泄。时余从石梁而度水流其下不知其为梁也。 望南北峡中水,一从梁洞出,一从梁洞入。乃从梁东选石踞胜, 瞰峡②而坐。睇③其下,如连环夹壁,明暗不一,曲折透空,但峡峭 壁削,无从下穿其穴耳。于是又东,愈冈坞相错,再上再下。 (节选自《徐霞客游记》) 【注】①坞:四面高中间凹下的地方。②瞰峡:俯瞰着峡谷。 ③睇(dì):斜着眼看。 7请解释下列加点词在文中的意思。(5分) (1)五色交辉________ (2)四时俱备_______ (3)夕日欲颓____ (4)乃从梁东选石踞胜______________ (5)但峡峭壁削____ 8请将下面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4分) (1)高峰入云,清流见底。 (2)峡两崖皆亘壁,其上或中剖而成峡。 交相辉映 全,都 坠落 连词,于是,就 只是 巍峨的山峰耸入云端,明净的溪流清澈见底。 峡谷两边的山崖都是连绵的峭壁,壁上有的从中间剖开而形成峡沟。 . . . . . . 9(新题型)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2分) A.时余从石梁/而度水流其下/不知其为梁也 B.时余从石梁而度/水流其下不知/其为梁也 C.时余从石梁而度/水流其下/不知其为梁也 D.时余从石梁/而度水流其下不知/其为梁也 10请你说说甲、乙两段文字在写景的观察角度上有什么共同之处。 (4分) C 两文都采用了远近相间、俯仰结合的观察角度,来表现山水自然景 象的壮观奇秀。 【乙译文】又翻越东冈,逐渐往下走一里,是盘壑的东面,有 道峡谷是从土陇中穿过来,这道峡谷从东南大山破壁而来。峡谷两 边的山崖都是连绵的峭壁,壁上有的从中间剖开而形成峡沟,有的 从上面覆盖而形成桥梁,一坞之中,峡沟时断时续,水流也从东南 穿过盘壑,只是不知道怎样从盘壑中流出去。当时我从石桥上走过, 水在桥下流,却不知道是桥。 看到南北峡谷中的水,一股从桥洞中流出,一股流入桥洞。于 是在石桥东面挑选能览胜的地方,俯瞰着峡谷而坐。从侧面往下看, 洞穴像连环夹壁,明暗不一,曲折透空,只是峡谷陡峭,崖壁如削, 无法下去钻这些洞穴。于是又往东走,更是冈坞互相交错,两上两 下。 记承天寺夜游 1解释下列加点的词。 (1)念无与为乐者__________ (2)相与步于中庭__________ (3)庭下如积水空明____________ (4)盖竹柏影也_______ (5)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____ 考虑,想到 共同,一起 形容水的澄澈 大概是 只是 . .. . . . . 2翻译下列句子。 (1)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 (2)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 (3)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 (4)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我解开衣服,正打算睡觉,这时月光照进门里,(十分美好,动人游 兴,)(于是)我高兴地起来走到户外。 想到没有人与我共同游乐,于是来到承天寺找张怀民。 张怀民也还没有睡觉,(于是)我们一起在庭院中散步。 哪一夜没有月光?哪里没有竹子和柏树?只是缺少像我俩这样的闲 人罢了。 3按要求默写语句。 (1)文中写月下庭中景色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 (2)文中表露作者旷达心境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 庭下如积水空明 水中藻、荇 交横 盖竹柏影也 何夜无月 何处无竹柏 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4下列关于文学、文化常识的说法,有误的一项是( ) A.我国古代文人,除名与字之外,往往还有一个号,如陶弘景自 号“华阳隐居”。 B.苏轼,字子瞻,号东坡居士,唐代文学家,“唐宋八大家”之 一。《记承天寺夜游》写于苏轼贬官黄州期间。 C.古人的信函称之为“书”,是一种应用型文体,多记事陈情, 也可以写景,如《答谢中书书》。 D.《答谢中书书》中“中书”是古代的一种官职,“元丰六年十 月十二日夜”运用了皇帝年号纪年法。 B 苏轼是宋代文学家 5试从修辞的角度赏析“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 影也”。 6(教材“思考探究三”变式题)文章最后一句是全文的点睛之笔,请 参考下面的背景材料,说说为什么作者自称为“闲人”,这体现了 作者当时怎样的心境。 背景材料:苏轼才华横溢,有济世之志,力主政治改革,但对王安 石变法的激进之处持有不同意见,后被贬为黄州团练副使,实际如 同流放。《记承天寺夜游》即写于此时。 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将月色比作空明的积水,把月下竹柏 的影子比作水中的藻荇,形象地写出了月色的皎洁,为全文营 造了清丽的意境。 作者才华横溢,胸有大志,但不被朝廷重用,自称“闲人”,体现 了其仕途失意的落寞,也体现了其自我排遣的旷达。 (一)(2019·安庆期末) 【甲】山川之美,古来共谈。高峰入云,清流见底。两岸石壁, 五色交辉。青林翠竹,四时俱备。晓雾将歇,猿鸟乱鸣;夕日欲颓, 沉鳞竞跃。实是欲界之仙都。自康乐以来,未复有能与其奇者。 【乙】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 行。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 中庭。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何夜无月? 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7解释下列加点词的含义。(4分) (1)晓雾将歇____ (2)念无与为乐者__________ (3)庭下如积水空明____________ (4)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____ . . . . 消散 考虑,想到 形容水的澄澈 只是 . 8翻译下面的句子。(4分) (1)夕日欲颓,沉鳞竞跃。 (2)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9从表达方式看,两文都有紧扣景物特征的____,也都有点睛之笔 的____;从思想情感看,两文都表达了对自然的热爱,但其心绪不 同,乙文中的苏轼是受到贬谪的“____”人,甲文中的陶弘景则堪 称隐居的“____”人(均填文中的一个字)。(4分) 夕阳快要落山了,潜游在水中的鱼儿争相跃出水面。 水中仿佛有藻、荇纵横交错其中,大概是竹子和柏树的影子吧。 描写 议论 闲 仙 10下列说法中有误的一项是( )(2分) A.甲文全文结构巧妙,语言精美, 反映了作者娱情山水的清高思想。 B.乙文虽写在贬职期间,却表达了 作者超然物外、旷达乐观的生活态度。 C.乙文画线句的正确节奏划分是: 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 民。 D.甲文“未复有能与其奇者”与乙 文“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中的 “者”意思和用法是不相同的。 C 应是:念/无与为乐者,遂 /至承天寺/寻张怀民。 (二) 【甲】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 行。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 中庭。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何夜无月? 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乙】是夕,天宇开霁①,林间月明,可数毫发。遂弃舟,从 参寥②策杖并湖而行。出雷峰③,度南屏,濯足于惠因涧,入灵石坞, 得支径上风篁岭,憩于龙井亭,酌泉据石而饮之。自普宁凡经佛寺 十五,皆寂不闻人声。道旁庐舍,灯火隐显,草木深郁,流水激激 悲鸣,殆非人间之境。行二鼓,始至寿圣院,谒辨才于朝音堂,明 日乃还。 (节选自秦观《龙井题名记》) 【注】①霁:雨过天晴。②参寥:僧名。③雷峰:峰名,在今 杭州西湖。旧有塔,即雷峰塔。 11请解释下列加点词在文中的意思。(5分) (1)庭下如积水空明___________ (2)盖竹柏影也________ (3)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___________________ (4)从参寥策杖并湖而行____ (5)明日乃还____________ 形容水的澄澈 大概是 语气词,相当于“罢了” 跟随 次日,第二天 . . . . . . . 12请将下面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4分) (1)月色入户,欣然起行。 (2)皆寂不闻人声。 这时月光照进门里,(十分美好,动人游兴,)(于是)我高兴地起来走 到户外。 都十分寂静,听不到人的声音。 13甲、乙两个文段都写了作者与友人于月夜游玩,两文抒发的情感 有何相似之处?(2分) 14甲、乙两个文段都描写了月色,试从修辞的角度比较其写法的不 同。(4分) 对赏月的欣喜,对美景的喜爱,透露出内心的欢愉。(共2分。意思 对即可) 【甲】文运用比喻手法,将月光比作积水,表现了月光的皎洁、空 灵。【乙】文“可数毫发”以夸张手法突出月光的皎洁。(共4分。 每点2分。意思对即可) 【乙译文】这天晚上,天空晴朗,树林间月光很明亮,(甚至 连)头发都能数清。于是(我)便放弃坐船,跟着参寥拄着拐杖沿着 湖边慢走。过了雷峰塔,渡过南屏一带,在惠因涧(注:山沟)洗脚 (注:意为赤脚涉过惠因涧),进入灵石坞,发现一条小路(就沿着 它)爬到了风篁岭,在龙井亭休息,斟起泉水,(背)靠着山石便喝 了起来。从普宁到龙井亭总共经过了十五座佛寺,都十分寂静,听 不到人的声音,路边的屋舍,灯火若隐若现,草木长得葱葱郁郁, 水流得很急,发出悲怆的声响,这大概不是人间有的地方。(我们 继续)前行(到了)二更天,才到寿圣院,在朝音堂拜谒辨才大师, 第二天便回去了。 15中国的汉字文化博大精深,一个汉字就是一个故事。请你阅读下 面一则有关汉字的故事,回答问题。 取东西 宋代的大文豪苏轼是一个非常有趣的人。他不仅诗文出众,而 且人缘极好,各行各业都有好朋友。一天,他对书童说:“你戴上 草帽,穿上木屐,去寺庙找慧勤和尚,帮我取样东西。”书童问: “先生要我取的是什么东西?”苏轼说:“你只管去,慧勤看到你 就明白了。”书童来到寺庙说明来意,慧勤笑着将东西给了书童。 苏轼让书童取的是什么东西呢? 茶[结合句子(书童)“戴上草帽,穿上木屐”可知其中藏一哑谜, 以人为准,头有草帽,足有木屐,可知是“茶”]
查看更多

相关文章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