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1-10-27 发布 |
- 37.5 KB |
- 32页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八年级上语文课件《木兰诗》 (17)_苏教版(2016)
哪些中国元素会吸引好莱坞拍成电影呢? 谁说女子不如男 木兰符合好莱坞大片的一些要 素:彰显个性,英雄超群。 诗歌中有没有木兰作为一个英 雄的相关描写? 朔气传金柝, 寒光照铁衣。 将军百战死, 壮士十年归。 《木兰诗》简介 《木兰诗》又叫《木兰辞》, 选自宋朝郭茂倩编的《乐府诗 集》,这是南北朝时北方的一 首民歌。《木兰诗》则是北朝 民歌的代表作属于叙事诗,叙 述了古代女英雄木兰代父从军、 建功立业的传奇故事。 上 邪 上邪,我欲与君相知,长 命无绝衰。 山无陵,江水为竭。冬 雷震震,夏雨雪。天地合, 乃敢与君绝。 《敕勒歌》 敕勒川,阴山下,天似穹 庐,笼盖四野,天苍苍,野 茫茫,风吹草低见牛羊。 孔雀东南飞 孔雀东南飞,五里一徘徊。 十三能织素,十四学裁衣, 十五弹箜篌,十六诵诗书, 十七为君妇,心中常苦悲: 君既为府吏,守节情不移, 贱妾留空房,相见常日稀。 请读准字音噢—— 唧唧 机杼 军帖 可汗 鞍鞯 辔头 鸣溅溅 燕山 鸣啾啾 戎机 朔气 金柝 红妆 著 帖花黄 傍 姊妹 云鬓 jī zhù tiě kèhán ānjiān pèi jiān yān jīu róng shuò tuò zhuāng zhuó tiē bàng zǐ bìn 作品中更多的是关于什 么场景的描写? 生活场景 儿女情态 自由诵读,一边读一边概括木 兰的品质?做一点批注。 花木兰形象: 勤劳懂事,孝顺父母 忠诚爱国,英勇善战 不慕名利,淳朴善良 爱家爱美、浪漫美丽 谨慎机敏 请概括本诗主要情节 代父从军, 踏上征途 奔赴前线, 十年征战 还朝辞官, 亲人团聚 比喻赞美, 讴歌英雄 一、 二、 三、 四、 诗中哪些地方写得详细?哪些地言写得简略?这样写 有什么好处? 从军缘由 出征前的准备 出征中的思亲心理 关山飞度,征战沙场 凯旋辞官 家人迎接 木兰改装 ——详写 ——略写 ——详写 ——略写 ——详写 ——详写 ——详写 详写女儿情态 略写英雄气慨 1(在内容上)突出木兰的儿女情态,丰富了木兰 的英雄性格,使得人物形象真实感人。 2(在结构上)详略得当,使全诗显得简洁紧凑。 什么叫通假字? 通假又叫通借,前人也称为假借, 是古人用字写词时本有其字而不用, 却用一个音同音近的字来代替的现 象。原本当用的字叫本字,临时用来 替代本字的那个字叫通假字或通借 字(简称借字)。 2.对镜帖花黄 帖—贴,tiē, 粘贴。 3.出门看火伴 火—伙,huǒ,伙伴。 1.著我旧时裳 著—着,zhuó,穿。 本诗中的通假字 “将军壮士百战死,将军壮士十 年归。” 译为:将士们(“将军”、“壮士”) 身经百战,有的战死在沙场(“百战 死”),有的多年后重返故乡。(“十 年归”)。 (互文修辞) 将军百战死,壮士十年归。 关于“互文” 互文是指一联中的两句词语意思互相补充, 结合起来表示一个完整意思的修辞手法。 (上下两句或一句话中的两个部分,看似各 说一件事,实则是互相呼应,互相阐发,互相补 充,说的是一件事。) 如: 东西植松柏,左右种梧桐。(《孔雀东南 飞》) 应理解为: 东西左右都种植了松柏和梧桐。 你能找出几个使用了“互文”修辞的诗句? 1. 东市买骏马,西市买鞍鞯,南市买辔头,北 市买长鞭子。 意思是,每间房子都要开了门进去坐坐,不 是开了东阁门而不进去,却转身跑到西阁的床 上坐着。 2. 开我东阁门,坐我西阁床。 意思是跑遍了许多市集,购齐了出征所需之 物,而不是在某一个集市上只买某一样东西。 意思是当着窗子,对着镜子,先理云鬓,后 贴花黄。 3. 当窗理云鬓,对镜帖花黄。 指出下列诗句使用的修辞手法。 排比、互文: 东市买骏马,西市买鞍鞯, 南市买辔头,北市买长鞭。 将军百战死,壮士十年归。互文、对偶: 排比: 开我东阁门,坐我西阁床, 脱我战时袍,著我旧时裳。 指出这首诗使用的修辞手法。 夸张: 夸张、对偶: 军书十二卷,卷卷有爷名。 策勋十二转,赏赐百千强。 朔气传金柝,寒光照铁衣。 开我东阁门,坐我西阁床。 当窗理云鬓,对镜帖花黄。 对偶、互文: 对偶、互文: 对偶、互文: 《木兰诗》这首叙事诗塑造了花木兰这个不朽的女 英雄形象。她既是一个云鬓花黄的少女,又是一个金戈 铁马的战士。在国家需要的时候,她挺身而出,驰骋沙 场,立下汗马功劳。得胜归来之后,她又谢绝高官,返 回家园,重新从事和平劳动。她爱亲人也爱国家,把对 国家对亲人的责任感融合在一起。 这首诗在叙事上有详有略,对木兰从军缘由、恋别、 辞官和还家写得比较详细,淋漓尽致地写出人物的思想 感情;对出征前的准备和军旅生活则写得比较简略,前 者只有四句,后者也仅有六句,详略得当,是这 首诗写作上的一个显著特点。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