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年级上语文课件《短文两篇 答谢中书书》 人教版(2016部编版) (2)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八年级上语文课件《短文两篇 答谢中书书》 人教版(2016部编版) (2)

陶弘景 陶弘景 陶弘景(456— 536),字通明, 丹阳秣陵(今江 苏南京)人。南 朝齐、梁时期思 想家、医学家。 隐居茅山。梁武 帝遇有国家大事, 常去山中征询他 的意见,时人称 为“山中宰相”。 作品背景 南北朝时,因政局动荡, 矛盾尖锐,不少文人往往遁迹 山林从自然美中寻求精神上的 解脱。因而他们在书信中常常 描山绘水。表明自己所好,并 作为对友人的安慰。 山川/之美,古来/共谈。高峰/入云, 清流/见底。两岸/石壁,五色/交辉。青林/ 翠竹,四时/俱备。晓雾/将歇,猿鸟/乱鸣; 夕日/欲颓,沉鳞/竞跃。实是/欲界之仙都。 自/康乐/以来,未复有/能与其奇者。 ①〔交辉〕 〔四时〕 ②〔歇〕 ③〔夕日欲颓〕 ④〔沉鳞竞跃〕 ⑤〔欲界之仙都〕 ⑥〔与(yù)〕 交相辉映 四季 消散 太阳快要落山了。颓,坠落。 潜游在水中的鱼(借代)争相 跳出水面。 人间天堂。欲界,佛教把世界分为欲界、色界、 无色界。欲界是没有摆脱世俗的七情六欲的众 生所处境界,即指人间。仙都,神仙生活于其 中的美好世界。 参与,这里指欣赏。 山川之美,古来共谈。高峰入云, 清流见底。两岸石壁,五色交辉。 青林翠竹,四时俱备。晓雾将歇, 猿鸟乱鸣。夕日欲颓,沉鳞竞跃。 实是 欲界之仙都,自康乐以来, 未复 有能与其奇者。 赞叹 交相辉映 存在 消散 坠落潜游在水 中的鱼 人间 谢灵运 欣赏 山川景色的美丽,自古以来就是文人雅 士共同赞叹的啊。巍峨的山峰耸入云端,明 净的溪流清澈见底。两岸的石壁色彩斑斓, 交相辉映。青葱的林木,翠绿的竹丛,四季 长存。清晨的薄雾将要消散的时候,传来猿、 鸟此起彼伏的鸣叫声;夕阳快要落山的时候, 潜游在水中的鱼儿争相跳出水面。这里实在 是人间的仙境啊。自从南朝的谢灵运以来, 就再也没有人能够欣赏这种奇丽景色了。 答谢中书书 陶弘景 山川之美,古来共谈。 高峰入云,清流见底。 两岸石壁,五色交辉。 青林翠竹,四时俱备。 晓雾将歇,猿鸟乱鸣; 夕日欲颓,沉鳞竞跃。 实是欲界之仙都。 自康乐以来, 未复有能与其奇者。 一、总起句,以感慨发端。 1、描写山川中的静景之美。 2、描写大自然中的早晚景象 (动景)。 三、感慨自然之美景。 结束全文,呼应前文。 二、分写山水景物的美。 1、这幅山水画中有哪些景色呢? 2、你能用文中的一个字来概括这些景色 的特点吗? 3、请找出文中写景的句子。 1、总领全文的一句话是什么? 山川之美,古来共谈。 2、全文围绕哪个字展开? 美 作者是怎样描绘秀美的山川景色的? 先仰视“高峰入云”,再俯视 “清流见底”,又平看“两岸石 壁”“青林翠竹”,最后又分 “晓”“夕”两层来写,一句一景, 次第井然。同时注意了色彩的配合、 晨夕的变化,动静的结合等。 作者怎样描绘景物的? 观察角度:有 , 有 ; 时间跨度:有 , 有 ; 景物状态:有      , 有 ; 感官冲击:有 , 有 。 仰视(高峰入云) 俯视(清流见底) 静景(高峰……具备) 早晨(晓雾将歇) 黄昏(夕日欲颓) 视觉(高峰入云) 听觉(猿鸟乱鸣) 动景(晓雾……竞跃) 3、 本文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表达了作者沉醉山水的愉悦之情和 与古今知音共赏美景的得意之感。 “实是欲界之仙都。自康乐以来,未复 有能与其奇者。” 4、最能体现作者思想感情的语句是什么? 1、请找出表达作者思想情感的句子。 2、想想本文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实是欲界之仙都。自康乐以来,未复有 能与其奇者。 (1)表达了作者沉醉于山水的愉悦之情。 (2)能够和古今山水知音比肩的得意之感。 本文美在哪里? 山水相映之美、色彩配合之美、 晨昏变化之美、动静相衬之美 课文理解 写作思路: 古 来 共 谈 山 川 之 高峰入云 清流见底 两岸石壁,五色交辉 实 是 欲 界 之 仙 都 未 复 有 能 与 其 奇 者 晓雾将歇,猿鸟乱鸣; 夕日欲颓,沉鳞竞跃。 (静景) (动景) 美 自 康 乐 以 来青林翠竹,四时俱备 (仰视) (俯视) (平远) (高远) 小结 本文宛如一幅清丽的山水画,又像一首流 动的山水诗。写出作者沉醉于山水的愉悦之 情,与古今知音共赏美景的得意之感。 用自己优美的语言描绘一幅美景 立身以立学为先,立学以读书为 本。 ——欧阳修
查看更多

相关文章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